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前童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97
颗粒名称:
前童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7
页码:
241-2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岔路区前童乡位于宁海县西南部,总面积53.43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三面环山,中部为平洋,是白溪和梁皇溪的流经之地。交通便利,耕地主产稻谷。乡内文化、医疗设施齐全,有崇福寺等名胜古迹,童氏宗祠建筑保存完好。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前童乡
内容
前童乡位于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前童距县城10公里,乡以驻地命名。北邻西溪、黄坛二乡,东北接竹林乡,东南连旗门乡和三门县之沙柳乡,西南与桑洲镇、白溪乡、岔路乡接壤。全乡总面积53.43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共39个自然村。计有4555户,17373人(内藏族1人)。其中农村户口4379户,16877人。
辖区解放前属塔林乡(部分属拱西乡)。1951年为前童、团结二乡地。1956年该二乡与竹林乡合并称前童乡。1958年属岔路(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1年之前童、团结二乡地成立前童公社,1983年改前童乡*。
该乡西北与东南边境群山环列,西北边境之梁皇山主峰海拔768.2米。中部为平洋,占全乡总面积四分之一,是粮食主要产区。主要溪流有白溪和梁皇溪。白溪由西面岔路乡进入乡境,流经前童村前,然后东出竹林乡。梁皇溪源出梁皇山东南麓,经前童村后,迂回至竹林乡,汇于白溪。全乡自1981年至1985年共筑防洪大堤3200米,建水圳一条,长1000米。境内有水库5座,有效蓄水量30万立方米,并建有大坑电站。前童村前(南)白溪上有新建之前溪桥(详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交通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于1983年通车。
全乡耕地982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番薯、大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50.5公斤,总产5874.5吨。山地5098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栽培桑、茶、水果及饲养奶牛、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8652头。乡内企业,县属有燃气设备厂、汽车配件厂等2家。乡办有前童橡胶厂等6家,村办及联办有前童压铸模具厂等22家,个体办厂6家。乡属企业共有职工929人,1985年产值495.93万元。全乡外出劳力1441人。
乡内有初中1所,学生742人。小学21所,其中单班村校9所,共小学生1811人。入园幼儿8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6人,病床6张。文化设施有文化中心、影剧院、老干部活动室等。
梁皇山南麓有崇福寺,俗称梁皇寺,初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清末改办拱台书院,抗战期间,为宁波专员公署之监狱。今圮。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过梁皇山(参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梁皇山》)。前童南岙山麓有明初儒士童伯礼营建之石镜精舍,方孝孺曾在此讲学,今遗址存有石槛一条。塔山、鹿山峙立前童东西两侧,景色秀丽。孝女湖、庙湖、致思亭、学士桥等古迹,今尚存在。明初方孝孺所设计之童氏宗祠建筑,仍大致完好。鹿山有革命烈士墓及碑亭。前童为本县童姓大村,历代人才辈出,如明建文年间(1399~1402),童伯礼、童士林等称童氏方门七弟子;又如辛亥革命期间童保暄为浙江光复曾建功勋。
前童乡 QiántóngXiāng 4555户,17373人,其中农村户口4379户,16877人。
前童 Qiántóng 1315户,4954人。前童乡人民政府驻地。该村分设5个行政村,并为该五个村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西南10公里白溪北侧。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穿村而过。白溪与梁皇溪分别自村南村北东流出竹林乡。据《塔山童氏宗谱》,童姓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自黄岩丹崖上岙来居。该地原有前童与后方二村,该村居前,称前童。后方村早废。村中有行政村联营企业4家,1985年共产值196.56万元。据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农历一、七日集市,地点在黄洋(今前童新街道),后市废,仅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集市,一年一度,称“黄洋市”。现每逢农历二、七为集市日。
【鹿分】 Lufēn 297户,1065人。村处鹿山之旁,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立大队时,从原鹿山行政村分出,故称鹿分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28亩,主产稻谷。山地165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企业2家,职工31人,1985年产值3.65万元。
【鹿山】 Lushān 227户,825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黄泥潭自然村。村处鹿山西麓,以山名村。耕地501亩,主产稻谷。山地125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个体企业3家,1985年产值546万元。
黄泥潭 Huángnítán 4户,14人。内2户7人属大溪王行政村。村处前童西南1公里处。据《黄泥潭葛氏宗谱》,葛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自后山葛迁此。后有方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城内迁来。村前原有水潭,称黄泥潭,故名。
【联合】Liánhé 224户,859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从鹿山、杏树两村各划出一部分组成联合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61亩,主产稻谷。山地153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塔山】 Tǎshān 312户,1244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立杏树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住户在前童东南角,紧靠塔山,更名为塔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00亩,主产稻谷。山地251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7.2万元。
【双桥】 Shuāngqiáo 259户,975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位于前童东北双桥边,故名。耕地494亩,主产稻谷。山地232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22万元。
【里外辽】 Lǐwàiliáo 63户,263人。以所辖自然村有里辽和外辽,故称里外辽。村委会驻地里辽。辖6个自然村。耕地68亩,主产稻谷。山地286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里辽 Lǐliao 曾用名下寮。22户,87人。里外辽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西北7.3公里梁皇山西面山腰上。北邻西溪乡。严姓于清顺治(1644~1661)后期自西溪瓦窑山迁此。徐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西溪徐家迁来。后又有俞、章、储等姓相继来此定居。该村原称下寮(寮,为山间小屋),解放后改称里辽。
外辽 Wàiliáo 曾用名寮斗。24户,110人。村处前童西北7.3公里梁皇山西面山腰上。赖姓于清乾隆后期,自西溪留五扇之箬坑辗转迁此。但据口传郑姓来此定居最早,现尚存一户。该村原称寮斗。清光绪《宁海县志·宁海县赋》有“跨长岫而上寮斗,盖梁宣王之旧游”句。解放后称外辽。
磨石仓 Moshícāng 5户,20人。村处前童西北7.2公里之山间。吕姓于民国元年(1912)自西溪黄泥田迁此。当地山中产磨刀石,故称磨石仓。
平溪 Píngxī 9户,38人。村处前童西北7.6公里之山岙中。西邻西溪乡。徐姓于清康熙后期自西溪徐家迁此。村旁有小溪自南向东北流过,以溪流平缓,故称平溪。
赤岩 Chìyán 2户,4人。村处前童西北7.2公里赤岩坑上方。南邻白溪乡。据寮斗《赖氏宗谱》,赖士茂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自西溪留五扇之箬坑迁此。村在赤岩之上,原称上赤岩,因下赤岩村已废,即称赤岩。
庙岭 Miàolǐng 1户,4人。村处前童西北7.1公里之山湾中。徐姓于1960年自平溪分住至此。村在岭边,旁有一庙,故称庙岭。
【响亭山】 Xiǎngtíngshān 69户,219人。耕地123亩,主产稻谷。山地87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工艺美术厂1家,1985年产值12.61万元。
响亭山 Xiangtingshan 69户,219人。村处前童西北4.8公里岵岫岭南麓。北邻黄坛乡。省道甬临线于村东经过。据《重修响藤山卢氏宗谱序》,卢廷皆生于明嘉靖戊戌年(1538),遨游于岵岫岭下响藤山,喜其地,遂率子弟自邑西之营前(在城关镇西大街,今已无此地名)迁居于此。又据《重修岭下魏氏宗谱序》,清初,魏启元(1680~1767)自东溪迁响藤山。据传,古时山上有树,上缠藤蔓,摇动出声,故名响藤山。村以山名,后谐音写作响亭山。
【东溪】 Dongxī 73户,256人。耕地141亩,主产稻谷。山地67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9万元。
东溪 Dōngxī 73户,256人。村处前童西北4.5公里,岵岫岭南麓之溪边。省道甬临线自村中穿过。据《东溪岔门头魏氏宗谱》,魏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竹林迁此。据《东溪陈氏宗谱序》,清初,陈可就(1640~?)自黄坛下张迁此。村东有溪自东北向西南汇入梁皇溪,称东溪。以溪名村。
【岭南】 Lǐngnán 242户,961人。耕地531亩,主产稻谷。山地419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村办厂2家,1985年产值5万元。1970年建成石枧水库,库容2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60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0千瓦。
岭南 Lǐngnán 曾用名岭下陈。242户,961人。村处前童北4.2公里岵岫岭南麓。省道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有溪自北向南流经村边,汇入梁皇溪。据《古岫岭南陈氏宗谱序》,南宋理宗甲寅年(1254)。陈启乾自仙居皤滩迁此。以村在岵岫岭南面岭下,陈姓居住,称岭下陈。1951年改称岭南。
【梁皇】 Liánghuáng 147户,572人。以村委会驻地梁皇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358亩,主产稻谷。山地104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村办企业2家。
梁皇 Liánghuáng 别名梁皇街。129户,481人。梁皇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西北3.4公里梁皇溪南侧。地势平坦。省道甬临线穿村而过,与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交会于村东。据光绪《宁海县志》,梁太清末年(549)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又以该村向为台州至宁波必经之地,村中有街,亦称梁皇街。
梁皇寺 Liánghuángsì 2户,9人。村处前童西北4.4公里梁皇山南麓。该处原有梁皇寺,已圮,近年杨姓人在废墟上建屋居住,村称梁皇寺。
路下 Luxià 16户,82人。村在前童西北3.1公里处。据当地《葛氏宗谱》,清康熙年间(1662~1723),葛思谅自湖头葛(今岔路乡湖头)迁此。原住石姓,今无。现以葛姓为主,另有严、林、俞等姓。旧梁皇街南北大道,俗称官路,村在路下,故名。
稍场 Shāocháng 废村。
【沈坑岙】 Shěnkēng'ào 121户,504人。耕地281亩,主产稻谷。山地1112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
沈坑岙 Shěnkēng'ào 121户,504人。村处前童西北3.3公里大洪山东麓。西南邻岔路乡。省道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据《重修沈氏宗谱序》,五代后梁(907~923)末,沈回孙自城内大井头迁此。该村在高山之阳,岭峻谷深,沈姓居住,称沈坑岙。
【西山里】 Xīshānlǐ 68户,253人。耕地138亩,主产稻谷。山地89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村办企业1家。
西山里 Xīshānlǐ 68户,253人。村处前童西北3.3公里梁皇山西麓。省道甬临线自村东穿过。因在梁皇西面山里,故称西山里。据《西山里陈氏宗谱》,陈士成于清初自黄坛溪头陈迁此。
大坦Dàtǎn废村。
【上店】 Shangdian 38户,191人。耕地135亩,主产稻谷。山地625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0万元。
上店 Shangdian 38户,191人。村处前童西北2.5公里之平畈上。据《上店葛氏宗谱》,葛姓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岔路迁来。该村在小汀上方,原开设有商店,故称上店。
【小汀】 Xiaoting 365户,1438人。以村委会驻地小汀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79亩,主产稻谷。山地8408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村办及个体办企业3家,1985年产值3.55万兀。
小汀 Xiǎotīng 别名潇汀。359户,1414人。村处前童西北2.2公里之平畈上。小汀村委会驻地。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穿村而过。据《潇汀葛氏宗谱序》,葛姓在元至元年间自岔路迁此。潇溪在东,汀溪在西,各取一字,村名因称潇汀,后谐音为小汀。
东山 Dongshan 6户,24人。村处前童西北3公里梁皇溪西侧。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自村西经过。马姓于清康熙(1662~1722)前期自城内迁此。葛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小汀分迁来此。以村在西山里村东面而称东山。
【大郑】 Dàzhèng 152户,577人。耕地310亩,主产稻谷。山地4231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饲养长毛兔,栽培茉莉花等。
大郑 Dàzhèng 152户,577人。村处前童西北2公里马鞍山东麓。属丘陵地带。据《大剩葛氏宗谱》,葛宋德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小汀迁此。有山延伸至村前,俗称大剩头,因称村为大剩,后谐音为大郑。
【下朱】 Xiazhu 75户,256人。耕地241亩,主产稻谷。副业以从事泥水、木匠等手工业为主。村办绣花厂1家。
下朱 Xiazhu 75户,256人。村处前童西北1.5公里之平畈上。据当地《陈氏宗谱》,陈通道于元末明初自水车迁此。该地在陈姓之前,原有朱姓居住,自西向东分上、中、下三村,该村称下朱。今朱姓已无,村名仍旧。
【栅下】 Zhaxià 270户,941人。耕地629亩,主产稻谷。山地121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村办厂3家,职工84人,1985年产值7.27万元。
栅下 Zhaxià 270户,941人。村处前童西北2公里老鹰岩南面平畈上。东有纱帽山。据《松坛杨氏宗谱》,杨姓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松坛(今黄坛)迁此。今杨姓已无。以童、叶二姓为主。童姓于明代自前童迁此。当地原有栅下庙,故称村为栅下。
【严家】 Yánjiā 176户,723人。以村委会驻地严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455亩,主产稻谷。山地1250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栽培果树、茶及饲养母猪等。有村办和个体办工厂各1家,职工56人,1985年产值14.1万元。
严家 Yánjiā 曾用名洪头严。153户,616人。严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前童北1.5公里纱帽山东面平洋上。据当地《严氏宗谱》,严姓于南宋末年自黄坛木坑迁居于此。村旁有溪,每逢大雨,该村至潘家岙一段,溪水尤为湍急,因称洪头。村民姓严,该村旧称洪头严,解放后称严家。
陶 家Táojiā 16户,65人。位于前童北1.2公里梁皇溪北侧平洋上。据当地《陶氏宗谱》,陶姓于明嘉靖年间(1368~1398)自天台长潭迁此。以姓名村,称陶家。
潘家岙 Panjia'ao 曾用名洪头潘。7户,42人。村处前童东北1.8公里大塘山南山坳间。东邻竹林乡。据《洪头潘氏宗谱》,冠庄潘贞轩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迁居洪头。潘姓居此,故称洪头潘。后改潘家岙。
【下叶】 Xiayè 58户,234人。耕地107亩,主产稻谷。山地26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叶 Xiayè 曾用名墩头叶。58户,234人。村处前童东北1.1公里塔山北麓,东北邻竹林乡。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经过村北。据《塔山墩头叶氏宗谱》,唐末叶裕十五子叶仁宏自东仓迁此。村在高墩头,叶姓居住,称墩头叶。后因村在前童下首,改称下叶。
柘湖杨 Zhèhuyáng 362户,1398人。该村分设2个行政村,并为该二村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东北2.1公里,白溪之北,梁皇溪之南。东、北均邻竹林乡。据《留五扇杨氏宗谱》,杨传道在元初兵燹之后,于泰定年间(1324~1328)自黄坛迁居柘湖杨。该村有湖,湖岸有柘树,原称柘湖,杨姓居此,故村称柘湖杨。
【上杨】 Shàngyáng 140户,560人。为柘湖杨自然村之一部分,因地处柘湖杨之上段,故称上杨。耕地375亩,主产稻谷。山地2010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母猪等。
【下杨】 Xiàyáng 240户,916人。为柘湖杨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大田头自然村。地处柘湖杨下段,故称下杨。耕地536亩,主产稻谷。山地352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母猪等。
大田头 Dàtiántóu 18户,78人。村处前童东南3.3公里天灯盏山北麓。东南邻旗门乡。据柘湖下杨《杨氏大房谱》,杨大俸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下杨分迁至此。村头有块大田,故称大田头。
【山朱胡】 Shānzhuhu 34户,150人。耕地69亩,主产稻谷。山地2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长毛兔、蜜蜂等。
山朱胡 Shānzhuhu 34户,150人。村处前童西2.1公里马鞍山之南麓。西南邻岔路乡。属丘陵地带。据《山朱胡胡氏宗谱》,胡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榧坑迁此。该地原为朱姓居住,分上山朱、中山朱、下山朱三村,下山朱即今之下朱。上山朱与中山朱后连成一村,胡姓迁入,朱姓已无,故称山朱胡。
【大溪王】 Dàxīwáng 184户,765人,其中2户7人居黄泥潭(入鹿山行政村)。耕地586亩,主产稻谷。山地1085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大溪王 Dàxīwáng 182户,758人。村处前童西南1.4公里之平洋上。西邻岔路乡。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公保于元至顺辛未(1331)自三台山(县城之别称)迁至大溪。因白溪故道过村旁,王姓主居,故称大溪王。
【上葛头】 Shànggětóu 120户,454人。耕地244亩,主产稻谷。山地452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奶牛、母猪等。
上葛头 Shànggětóu 120户,454人。村处前童西南1.6公里白溪北侧。据当地《葛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葛氏由冠庄笆弄头迁居于此。因村在黄泥潭上首,故称上葛头。
【罗家岙】 Lu6jiā'ào 47户,206人。耕地122亩,主产稻谷。山地34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栽培果树、饲养母猪等。
罗家岙 Lu6jiā'ào 47户,206人。村处前童东1.8公里之山岙间。据当地《罗氏宗谱》,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罗姓迁此,以村处山岙,罗姓居住,故称罗家岙。后罗姓衰落,而以孙姓为主,村名仍旧。
【桥头杨】 Qiáotouyáng 207户,712人。1961年成立三合大队,1970年改称红日大队,1981年以驻地桥头杨为名,称桥头杨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耕地452亩,主产稻谷。山地1095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母猪等。
桥头杨 Qiáotóuyáng 122户,446人。桥头杨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南1.7公里之山脚下。北濒白溪,西邻岔路乡。据《松坛杨氏宗谱》,杨真孙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由岔路街下杨家岙(今已无此村)迁此。杨姓居住桥头,故称桥头杨。
南岙Nán'ào37户,134人。村处前童南1.2公里白溪南侧。元咸佑元年(1314)童姓自前童分迁于此。该村原有石镜精舍,今圮。以村在前童南面山岙间,故称南岙。
吴坑岙Wukēng'ào34户,87人。村处前童西南2.1公里之山坳中。据《塔山童氏族谱》,童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前童迁此。村旁有五条坑水,原称五坑岙,后谐音为吴坑岙。
岙胡坑 Aohukēng 14户,45人。村处前童西南2.7公里之山岙间。西邻岔路乡。童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前童迁此。该处童姓祖坟山称岙胡山,山下有坑,称岙胡坑,故名。
【顺利】 Shunlì 74户,313人。1961年成立上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顺利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顺利。辖2个自然村。耕地188亩,主产稻谷。山地1645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顺利 Shunlì 曾用名上山。58户,231人。顺利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东南3.3公里杨家山上。童姓于清康熙(1662~1722)后期迁此。以村处山上,称上山。1986年更名为顺利。
东洋 Dōngyáng 16户,82人。村处前童东南3.6公里之东洋岗上。以山名村,称东洋。东邻旗门乡。童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前童迁此。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岔路祥里迁来。
【洋加山】 Yángjiāshān 97户,445人。1961年成立下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洋加山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59亩,主产稻谷。山地1731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洋加山 Yángjiashan 曾用名下山。97户,445人。村处前童东南4.1公里之洋加山麓。南邻三门县沙柳乡。据桑洲镇江家《江氏宗谱》,江君祥于明末清初自宁海城内迁此。清代又有童姓自前童迁上山,再从上山分迁至此。以村处上山之下,故名下山。1986年更名洋加山。
杨家山 Yangjiashan 片村。包括上山(现称顺利)东洋、下山(现称洋加山)三个自然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岔路区
相关地名
前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