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竹林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96
颗粒名称:
竹林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3
页码:
238-2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岔路区竹林乡位于宁海县中部,总面积15.3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三面环山,白溪、梁皇溪流经境内。交通便利,有县道经过。主产稻谷,副业有茶、桑、养殖业等。乡内文化、医疗设施齐全。有福全寺等名胜古迹。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竹林乡
内容
竹林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竹林,东北距县城7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界水车乡,东南邻旗门乡,东北与城郊乡接壤,北连黄坛乡,西南与前童乡毗连。全乡总面积15.3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共10个自然村。计1829户,7282人,其中农村户口1814户,7168人。
辖区解放前属塔林乡,1951年建竹林乡。1956年并入前童乡。1958年属岔路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竹林公社。1983年改竹林乡。
乡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部与黄坛乡交界处有大堂山、峰山,东北及东有覆船山和板苍山,西南有石浦山,并有水车乡之状元峰为东南屏障。白溪自西面前童乡入境,流经乡境中部,东出水车乡;梁皇溪亦由前童乡入境,至妙山汇入白溪。村落及耕地大部集中于白溪北岸。这一带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灌溉便利,为本乡主要产粮区。
该乡旧时进城,须步行翻过下鞍岭。1980年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建成通车,经过该乡,交通条件始有改善。
全乡耕地495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3公斤,总产2701.9吨。山地13700亩,植被多松树、薪柴。副业有栽培茶、桑、柑桔、甘蔗,养殖奶牛、长毛兔、淡水鱼、肉猪、母猪等。其中饲养母猪为传统副业,1985年出售猪仔三千余头,生猪饲养量为4900头。乡办企业有服装、农机、冲压等厂4家,职工390人,1985年产值43.84万元。村属厂有塑料、服装、机械等7家,职工390人,1985年产值81.50万元。另有个体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20万元。手工业人数众多,大都从事泥水、木匠、油漆、裁缝等,1985年外出劳力有950人。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329人。小学5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共小学生779人。入园幼儿8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5张。
境内东北覆船山之巅有福全寺。1948年1月下旬,王槐秋同志从四明山到达福全寺,代表浙东纵队司令部宣布,当时在三门、宁海一带活动的游击武装为浙东人民解放军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番号为“铁流”。福全寺与附近之莲头山同为我县旅游胜地(见卷四《名胜古迹》)。
竹林乡 ZhúlínXiang 1829户,7282人。其中农村户口1814户,7168人。
竹林 Zhúlín 1046户,4069人。竹林乡人民政府驻地。该村分设七宝、七星、七贤3个行政村,并为该三村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自村南经过。地势平坦。梁皇溪流经村南,汇入白溪。据《竹林王氏宗谱》载,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4)王姓由剡之乌来村迁居塔山(今属前童乡),第五世自塔山迁竹林。以此推算,王姓迁竹林当在宋嘉祐年间(1056~1063)。该谱《竹林里居考》有“置础植垣之地者,皆玕青筠绿之场,其所由名,自来久矣”句,竹林之名,盖由古时该处多竹而来。村中有古樟一株,围14米,五大枝杆,树冠如华盖。
【七宝】 Qībǎo 349户,1387人。竹林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834亩,主产稻谷。村办饮料厂1家,1985年产值2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七星】 Qīxīng 451户,1712人。竹林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1231亩,主产稻谷。村办轧钢厂1家,1985年产值9万元。副业有培育蚕桑等。竹林昔有七个水塘作救火池用,叫七星塘,解放后建设村政权时以此名村。
【七贤】 Qīxián 246户,970人。竹林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704亩,主产稻谷。村办机械厂1家,1985年总产值为8.8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解放初建设村政权时以魏晋间有“竹林七贤”之称,取村名为七贤。
【岭根】 Lǐnggēn 75户,290人。耕地26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岭根 Linggen 75户,290人。村处竹林东北2.5公里下鞍岭南麓。北邻城郊乡。据当地《王氏宗谱》载,王姓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原住城东塘心,南宋初年,王念三不乐旧居,遂卜居剡岙岭根。因村在下鞍岭脚,故称岭根。
【墩头陈】 Duntóuchén 41户,164人。耕地10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墩头陈 Duntóuchén 41户,164人。村处竹林东0.8公里之平畈上。村北有小溪,村南有湖,中间地势高凸如墩头,陈姓自天台东陈迁此,故名墩头陈。
【板昌】 Bǎnchāng 93户,426人。以村委会驻地板昌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7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苹果梨和中草药一见喜、米仁等,其中苹果梨1985年产值1.5万元。
板昌 Bǎnchāng 别名板苍。57户,210人。板昌村委会驻地。村处竹林东1.8公里之板苍山西麓,地势平坦。梁皇——前童——下陈公路从村南通过。东邻水车乡。据《竹林王氏宗谱》,南宋初期王会甫由竹林分迁板昌。因村在板昌山之西,以山命名为板苍,后谐音为板昌。
后立地 Houlìdì 1户,8人。村处竹林东北3.3公里之覆船山脊,福全寺之西首。清末村民自水车来此看管山林而定居。
上下营 Shàngxiàyíng 29户,145人。村处竹林东1.8公里下鞍岭南麓平畈上。1956年台灾后,板昌部分村民迁此建屋上下二行,称上下行,由于误读行(hang)为“行”(xing),后谐音为上下营。
外洋 Wàiyáng 11户,63人。村处竹林东2公里之板苍山西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守勤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岭根分居于此,因村在岭根村外田洋上,故名外洋。
【官地】 Guandì 252户,918人。耕地599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厂等3家,1985年产值59.5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官地 Guandì 252户,918人。村处竹林西1.6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前童乡。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自村南经过。据《官地杨氏族谱》,杨孟五因宋元鼎革,兵燹扰攘,自黄坛徙居柘湖。孙太淳因柘湖基址狭隘,遂转迁于此。因该处“在昔御寇为屯兵卫武之地,取名官地”。
【祁家】 Qijiā 20户,94人。耕地4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祁家 Qíjiā 20户,94人。村处竹林西南1.8公里之平洋上。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过村北,梁皇溪流经村南。据竹口唐安李《祁氏世系叙》,祁氏祖籍青州,因世乱渡江南迁。明初自台州徙居于此。以姓名村,称祁家。
妙山 Miàoshān 曾用名庙山。280户,1201人。该村分设宏湖、妙山2个行政村,并为该二村村委会驻地。村处竹林东南1.2公里白溪畔。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经过村北,梁皇溪于村南汇入白溪。自竹林村前沿梁皇溪至妙山再循白溪延向狮子岩,筑有防洪堤1800米。白溪、梁皇溪汇合处有南宫庙,庙门前有胸围2.7米之古柏二株,村南之山称庙山。村以山得名,后谐音为妙山。该村有张、郑二姓居住,清光绪《宁海县志》有庙山张、庙山郑之称。据《张氏宗谱》,南宋时,张侑(1161~1230)偕父自安徽和州来宁海任典史,卜宅庙山。又据《城内上隍郑氏宗谱》,郑姓亦于南宋淳祐庚戌年(1250)自长亭西岙迁居庙山。
【宏湖】 Hónghu 70户,306人。妙山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立张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南有一大水潭,更名为宏湖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26亩,主产稻谷。村办塑胶厂1家,1985年产值2.5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妙山】 Miàoshān 210户,895人。妙山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66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岔路区
相关地名
竹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