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95
颗粒名称: 岔路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5
页码: 233-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岔路区岔路乡位于宁海县西南部,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境内多山,有九顷塘等水库。全乡耕地9235亩,主产稻谷。乡内有多家企业及文化、医疗设施。岔路村为乡政府驻地,地势平坦,处于交通要道。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岔路乡

内容

岔路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岔路距县城14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北接前童乡,东南邻桑洲镇,西南界王爱乡,西连白溪乡。全乡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共28个自然村。计有4540户,16567人(内朝鲜族2人),其中农村人口15884人。
  辖区解放前分属拱西乡和登台乡。1951年为岔路、拱西、上金三乡地。1956年三乡合并为岔路乡。1958年属岔路(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建立岔路公社。1983年改岔路乡。
  境内西北部多山,大红山海拔806米,柴界山海拔665米,坟前山海拔659米,王大尖海拔582米。东部亦多低山。东北部地势较平坦,称为岔路洋,为该乡粮食主要产区。乡内有九顷塘及三个小水库。九顷塘在岔路西南1.6公里处,崇祯《宁海县志》对此即有记载,光绪《宁海县志》载,该塘“有金银鲫鱼,骨软味美。光绪间又生一种色白多刺,长七、八寸许,状如鳓而实非,他处无有见者,俗名仰嘴鱼,其味尤佳。”现养殖淡水鱼,产荷藕。塘面115亩,蓄水量可达10万立方米,有蓄洪灌溉之利。白溪从该乡西南部入境,流经南部及东南部,出前童乡。沿溪有大娄、兆岸、上金、渡头、竺家洪、白岭根等砩坝。其中竺家洪砩最大,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受益农田4000亩以上。
  公路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与乡道岔路——白溪公路于岔路交接。
  全乡耕地923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番薯、玉米、黄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36.5公斤,总产5653.15吨。山地37360亩,植被多松、薪柴等。副业生产有茶958亩、桑869亩,柑桔622亩、杨梅38亩、青梅83亩;并有奶牛、耕牛、长毛兔、肉猪、山羊、淡水鱼等。饲养母猪为该乡传统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9853头。湖头村饲养奶牛160多头,为宁波市奶牛村。沿白溪多沙石资源,运销沙石为附近各村副业之一。乡内企业,县属的有354千伏变电所、宁海管道阀门厂、宁海玻璃钢厂等3家;区属的有陶瓷、粉沫冶金等厂5家;乡、村属的有建陶、皮革、胶木等厂13家。1985年乡、村企业产值为568万元。全乡外出手工业者2000人左右,每年收入可达300万元以上。
  乡内有区完中1所,乡初中1所,高中学生347人,初中学生804人。完小16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小学生1720人,入园幼儿38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4人,病床28张,露天电影场1个。
  白岭根村梅花村会议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卷四《名胜古迹》)
  岔路乡 Chàlù Xiang 4540户,16567人,其中农村人口15884人。
  岔路 Chàlù 曾用名西洋。726户,2776人。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处。岔路乡人民政府驻地。该村分设上畈、隔潭、花堂3个行政村,并为该三村村委会驻地。村在白溪西侧,地势平坦。据上畈《葛氏宗谱》,葛常之于南朝齐、梁年间(479~557)自东阳迁住宁海西洋(即岔路)。其地处于南通台州、西往天台,北至宁波之岔路口,故名岔路。
  【上畈】 Shàngfàn 289户,1053人。岔路自然村之一部分。岔路葛氏第三十一世葛友成分居于此。以其地势较高,故称上畈。耕地54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328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栽培柑桔,经营蚕桑等。
  【隔潭】 Gétán 278户,1109人。岔路自然村之一部分。因与上畈隔一水潭,故名隔潭。耕地60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43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主要副业为经营蚕桑。
  【花堂】 Huātáng 180户,707人。岔路自然村之一部分。下辖上胡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在岔路村之花堂而得名。据岔路《葛氏宗谱》,二十九世葛宗仁分住村东,有花台门。解放后取“花台”二字为名,后改“台”为“堂”。耕地427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山地1330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栽培柑桔及饲养禽畜等。
  上胡 Shànghu 21户,93人。村处岔路南0.5公里白溪西侧平畈上。据《下柴柴氏宗谱》,柴宗狄(1344~?)十六世孙自高潭坛迁此。据此推算,柴姓迁此当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后又有胡、葛、娄诸姓相继迁入。以地处岔路上首(西面),胡姓居多,故称上胡。
  【岔路街】 Chàlujiē 52户,187人。耕地7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0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
  岔路街 Chàlujiē 52户,187人。岔路区委、区公所、岔路街村委会驻地,岔路区完中所在地。村处岔路西侧0.3公里之平畈上。省道甬临线穿村而过。岔路——白溪公路自村南塘山东南麓循白溪北岸到达白溪村。村西南有九顷塘。据岔路上畈《葛氏宗谱》,葛明哲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岔路迁此。村处大路交叉点上,每月逢农历初七、十七、廿七日集市,村道两旁有商店,故称岔路街。
  【叶家山】 Yèjiāshān 24户,80人。耕地45亩,主产稻谷。山地39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叶家山 Yèjiāshān 24户,80人。村处岔路北1.6公里长朗山东南麓。甬临线从村东经过。据《西塘叶氏宗谱》,叶景庄之子温知迁桐洲,后转迁西塘叶家山。按景庄之子叶裕(温裕)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自临海迁东仓,则温知迁此当在此时前后。因村在长朗山脚,叶姓先居,故称叶家山。
  【西塘吴】 Xītángwu 72户,276人。耕地120亩,主产稻谷。山地35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饲养禽畜、培育茉莉花。
  西塘吴 Xītángwu 72户,276人。村处岔路北1.8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从村西经过。据《缑城吴氏宗谱》,吴梦星(1261~1329)之子国用自竹口下洋吴迁此。因当地有一水塘,村在塘西,吴姓居住,故称西塘吴。
  【后良王】 Hòuliángwáng 67户,253人。耕地16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48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后良王 Houliángwáng 曾用名后洋王。67户,253人。村处岔路北2.2公里三十六㟍山东南平畈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东北邻前童乡。据《后洋王氏宗谱》,王普本于元末明初自新昌长潭来此教书,赘于葛氏。“地处诸姓宅后平洋上,因称其居曰后洋。”又以王姓居住,称后洋王,后谐音为后良王。
  大路王 Dàluwáng 废村。
  【柴家】 Cháijiǎ 463户,1644人,其中朝鲜族2人。耕地105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6856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茶林、柑桔、蚕桑等。1974年建成一水库,可灌溉耕地1000亩。
  柴家 Cháijiā 曾用名塘头柴。463人,1644人。村处岔路北1.8公里长郎山东面平洋上。据当地《柴氏宗谱》,宋宝庆元年(1225),柴中行始迁宁之北里,越二世柴士谦转迁至此。村西有一水塘,柴姓居住,故称塘头柴。后简称柴家。
  【下畈村】 Xiàfàncun 132户,482人。1961年成立下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下畈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2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556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为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
  下畈村 Xiàfàncūn 曾用名下畈。132户,482人。位于该乡东北部平畈上,距岔路2.5公里。东、北二面分别与前童乡大溪王、山朱胡毗连。据上畈《葛氏宗谱》,宋初,葛文龙自岔路迁此。村处白溪支流冲积平畈上,地势较低,故称下畈,1986年更名下畈村。
  【湖头】 Hutóu 404户,1424人。以村委会驻地湖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0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499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饲养奶牛为主,为本县牛奶主要产地。其他副业有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村办茶砖厂1家,1985年产值35万元。
  湖头 Hútóu 381户,1332人。湖头村委会驻地。位于岔路东北2.2公里之平畈上。据上畈《葛氏宗谱》,葛文藻,南宋度宗(1265~1274)时宣议郎,自岔路迁此。村前有湖,故称湖头。
  前王 Qiánwáng 23户,92人。村处岔路东北2.2公里之平畈上,与湖头隔一水潭。湖头葛姓分迁于此。
  【祥里】 Xiánglǐ 140户,592人。耕地33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569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
  祥里 Xiánglǐ 曾用名墙里。140户,592人。村处岔路东北1.6公里白溪北侧平畈上。东面与前童乡上葛头村毗邻。据上畈《葛氏宗谱》,南宋时,葛文龙自西洋(岔路)迁此。村名原称墙里,为示吉祥,改称祥里。
  【后山葛】 Hòushāngě 113户,470人。耕地25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8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后山葛 Hòushāngě 113户,470人。村处岔路西1.6公里山岙中。据上畈《葛氏宗谱》,葛日华,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自岔路迁此定居。该村在九顷塘后山岙里,葛姓居住,故称后山葛。
  【后柴】 Hòuchái 40户,168人。耕地7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后柴 Hòuchái 40户,168人。村处岔路西1.5公里九顷塘北岸平畈上。该村柴、葛、陈三姓居住,柴姓较早,以村靠后山,称后柴。葛姓自后山葛分迁于此。
  【田良王】 Tiánliángwáng 126户,535人。以村委会驻地田良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8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80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田良王 Tiánliangwang 曾用名田洋王。126户,535人。田良王村委会驻地。位于岔路北0.9公里之平洋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克常于唐贞元甲申(804)自县城赘居桐洲叶氏,后裔自桐洲分住于此。因村处田洋畈上,王姓居住,故称田洋王,后谐音为田良王。
  杨家桥 Yángjiāqiáo 7户,27人。村处岔路北1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穿村而过。据《松溪杨氏宗谱》,宋景祐丁丑年(1037),杨鼎自黄坛迁此。村边有桥,杨姓居住,故称杨家桥。
  【白岭根】 Báilǐnggēn 180户,715人。耕地35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914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梅园、蚕桑等。
  白岭根 Báilǐnggēn 180户,715人。村处岔路东1.2公里白溪东侧冲积平地上。据《松坛杨氏宗谱》,杨姓自桥头杨(今属前童乡)迁此,嗣后又有葛、王两姓相继迁入。以其地处前山头岗岭脚,岭上泥沙呈白色,故称白岭根。该村有革命纪念地梅花村会议遗址。(详卷四《名胜古迹》)
  【大娄】 Dàlóu 75户,296人。耕地14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541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并有茶林。村办厂1家,职工150余人,1985年产值200万元。
  大娄 Dàlóu 75户,296人。村处乡境西南部白溪西岸冲积滩地上,距岔路4.6公里。岔路——白溪公路经过村北。西邻白溪乡。娄姓自上金分居于此。村中先有梅姓,后娄姓族大,村称大娄。
  【兆岸】 Zhào'àn 170户,701人。耕地285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山地1551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培育柑桔、茶等。村办排污管厂职工120余人,1985年产值50万元。
  兆岸 Zhào'àn 170户,701人。村处岔路乡西南部,白溪北岸冲积滩地上,距岔路4.1公里。岔路——白溪公路经过村北。据当地《王氏宗谱》,唐咸通年间(860~874),王氏自桐洲分迁至此。因白溪绕村而过,故称绕岸,后谐音为兆岸。光绪《宁海县志》作赵岸。
  【干坑】 Gānkēng 233户,975人。耕地60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46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蚕桑为主。1968年建成一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
  干坑 Gānkēng 曾用名干溪。233户,975人。村处岔路西南2.6公里之山谷间。主居陈姓。据旗门乡《下洋陈陈氏宗谱》,吴兴王陈胤于隋开皇(589~600)初定居王爱,二十世陈仁绳迁干溪。以此推算,陈姓居干溪当在宋淳熙间(1174~1189)。村旁有小溪,雨过即干,故称干坑。
  上金 Shàngjīn 375户,1603人。村处岔路西南2.8公里白溪北侧,属溪积平地。分新园、上金2个行政村。为两村村委会驻地。岔路——白溪公路经过村口。据《上金娄氏宗谱》,娄氏于汉高祖时赐姓刘,王莽时易姓为金。南宋绍定二年(1229),金宣义自霞城巾山(今属临海县)迁居于此。三传至承息、承恩昆仲,承息仍姓金,承恩恢复娄姓。后金姓衰微,且均他迁,今居民多姓娄。以其地处白溪上游,金姓始居,故称上金。
  【新园】 Xīnyuán 131户,542人。上金村自然村之一部分,以上金村内原地段名命名。耕地32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2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五金厂1家,1985年产值5万元。
  【上金】 Shàngjīn 261户,1126人。上金自然村之一部分,即以上金命名。另辖西山下自然村。耕地76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240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西山下 Xīshānxià 17户,65人。村处岔路西南3.6公里红岩山西麓,故称西山下。南邻王爱乡。元末明初,章国才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此。
  【前后娄】 Qiánhòulóu 220户,853人。耕地424亩,主产稻谷。山地147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蚕桑为主。
  前后娄 Qiánhòulóu 220户,853人。村处岔路西南1.8公里白溪北侧。地势平坦。甬临线过村东,岔路——白溪公路经村北。该村住民有娄、陈二姓,娄姓由上金迁此。据《前罗陈氏宗谱》,陈宗江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自天台咸塘入赘前罗陈(该村之古称)。村以娄姓为主,分住前后二处,因称前后娄。
  【渡头】 Dutóu 237户,973人。耕地62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93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蚕桑为主。
  渡头 Dutóu 237户,973人。村处岔路西南2.6公里白溪东侧。地势平坦。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据《渡头章氏宗谱》,章国祥自桐洲迁此。以其侄章皈民(1346~1420)生卒年推算,章姓迁此当在元末。村前为白溪,早年村口砌有埠头,置船摆渡,故名渡头。
  【高坦】 Gāotǎn 47户,213人。所辖3个自然村为老高坦、中高坦和新高坦,因名高坦。村委会驻地老高坦。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613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老高坦 Lǎogāotǎn 曾用名高坛。27户,135人。高坦村委会驻地。村处岔路南1.3公里白溪北岸。为冲积滩地。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据王爱山《柴氏宗谱》,柴子善于南宋初游此结庐居住。现居葛姓。据上畈《葛氏宗谱》,葛姓于南宋理宗时(1225~1264)从上畈迁此。以地势较高,称高坛,后写作高坦。该处葛姓分居三村,此村最早,因称老高坦。
  中高坦 Zhōnggāotǎn 别名中央高坦。11户,47人。村处岔路南面1.2公里白溪北侧,甬临线之东。因村处新、老高坦中间,故称中高坦,亦称中央高坦。
  新高坦 Xīngāotǎn 9户,31人。村处岔路南面1公里白溪北岸,甬临线东侧。因该村建舍较迟,称新高坦。
  【桐洲】 Tóngzhōu 34户,123人。耕地6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216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桐洲 Tóngzhōu 34户,123人。村处岔路南面2.1公里桑洲岭脚,白溪南侧。向为台洲通宁海、宁波必经之地,现有甬临线自村西经过。崇祯《宁海县志》载:“桐洲渡:西五十里”。当时以渡船连通白溪南北。光绪《宁海县志》载:“桐洲桥:在西南五十里,光绪初建,十七年(1891)修。”改渡为桥,便利交通。甬临线建成后,公路桥与原石桥并行跨越白溪。据《傍山王氏宗谱》,唐贞元甲申(804)年,原居县城东隅之王克常赘桐洲叶氏。其后又有章姓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来。今王姓稀少,章姓居多。该村以桐洲渡命名,称桐洲。
  【东山】 Dōngshān 104户,387人。耕地23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08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1957年建成一蓄水3万立方米水库,灌溉面积300亩。
  东山 Dongshān 104户,387人。村处岔路南面2.4公里白溪南侧。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据渡头《章氏宗谱》,章国珍自桐洲迁此。以其侄章皈民(1346~1420)生卒年推算,章姓迁此当在元末。该村在桐洲东面山脚,故称东山。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岔路区
相关地名
岔路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