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94
颗粒名称: 岔路区
并列题名: CHA LU QU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40
页码: 231-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岔路区位于宁海县西南部,面积235.50平方公里,下辖7个乡镇,人口78013人。历史上曾建拱台区,1950年建岔路区,1958年撤区建人民公社,1961年复建岔路区至今。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岔路区

内容

岔路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区公所驻地岔路街距县城14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邻黄坛、一市二区,南界三门县,西界天台县,北与黄坛区毗连。面积235.50平方公里。下属岔路、竹林、前童、白溪、王爱、桑洲、麻山等7个乡镇,160个行政村,237个自然村,19647户,78013人。
  民国时期曾建拱台区。1949年3月中共游击区以今之岔路区及一市区部分地域建西南区,宁海解放初期西南区范围还有所扩大。1950年1月建岔路区,即今之规模。1958年11月撤区,分建桑洲、东风(岔路)二人民公社,东风人民公社于1959年2月改岔路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建岔路区至今。
  岔路乡
  岔路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岔路距县城14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北接前童乡,东南邻桑洲镇,西南界王爱乡,西连白溪乡。全乡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共28个自然村。计有4540户,16567人(内朝鲜族2人),其中农村人口15884人。
  辖区解放前分属拱西乡和登台乡。1951年为岔路、拱西、上金三乡地。1956年三乡合并为岔路乡。1958年属岔路(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建立岔路公社。1983年改岔路乡。
  境内西北部多山,大红山海拔806米,柴界山海拔665米,坟前山海拔659米,王大尖海拔582米。东部亦多低山。东北部地势较平坦,称为岔路洋,为该乡粮食主要产区。乡内有九顷塘及三个小水库。九顷塘在岔路西南1.6公里处,崇祯《宁海县志》对此即有记载,光绪《宁海县志》载,该塘“有金银鲫鱼,骨软味美。光绪间又生一种色白多刺,长七、八寸许,状如鳓而实非,他处无有见者,俗名仰嘴鱼,其味尤佳。”现养殖淡水鱼,产荷藕。塘面115亩,蓄水量可达10万立方米,有蓄洪灌溉之利。白溪从该乡西南部入境,流经南部及东南部,出前童乡。沿溪有大娄、兆岸、上金、渡头、竺家洪、白岭根等砩坝。其中竺家洪砩最大,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受益农田4000亩以上。
  公路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与乡道岔路——白溪公路于岔路交接。
  全乡耕地923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番薯、玉米、黄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36.5公斤,总产5653.15吨。山地37360亩,植被多松、薪柴等。副业生产有茶958亩、桑869亩,柑桔622亩、杨梅38亩、青梅83亩;并有奶牛、耕牛、长毛兔、肉猪、山羊、淡水鱼等。饲养母猪为该乡传统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9853头。湖头村饲养奶牛160多头,为宁波市奶牛村。沿白溪多沙石资源,运销沙石为附近各村副业之一。乡内企业,县属的有354千伏变电所、宁海管道阀门厂、宁海玻璃钢厂等3家;区属的有陶瓷、粉沫冶金等厂5家;乡、村属的有建陶、皮革、胶木等厂13家。1985年乡、村企业产值为568万元。全乡外出手工业者2000人左右,每年收入可达300万元以上。
  乡内有区完中1所,乡初中1所,高中学生347人,初中学生804人。完小16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小学生1720人,入园幼儿38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4人,病床28张,露天电影场1个。
  白岭根村梅花村会议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卷四《名胜古迹》)
  岔路乡 Chàlù Xiang 4540户,16567人,其中农村人口15884人。
  岔路 Chàlù 曾用名西洋。726户,2776人。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处。岔路乡人民政府驻地。该村分设上畈、隔潭、花堂3个行政村,并为该三村村委会驻地。村在白溪西侧,地势平坦。据上畈《葛氏宗谱》,葛常之于南朝齐、梁年间(479~557)自东阳迁住宁海西洋(即岔路)。其地处于南通台州、西往天台,北至宁波之岔路口,故名岔路。
  【上畈】 Shàngfàn 289户,1053人。岔路自然村之一部分。岔路葛氏第三十一世葛友成分居于此。以其地势较高,故称上畈。耕地54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328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栽培柑桔,经营蚕桑等。
  【隔潭】 Gétán 278户,1109人。岔路自然村之一部分。因与上畈隔一水潭,故名隔潭。耕地60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43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主要副业为经营蚕桑。
  【花堂】 Huātáng 180户,707人。岔路自然村之一部分。下辖上胡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在岔路村之花堂而得名。据岔路《葛氏宗谱》,二十九世葛宗仁分住村东,有花台门。解放后取“花台”二字为名,后改“台”为“堂”。耕地427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山地1330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栽培柑桔及饲养禽畜等。
  上胡 Shànghu 21户,93人。村处岔路南0.5公里白溪西侧平畈上。据《下柴柴氏宗谱》,柴宗狄(1344~?)十六世孙自高潭坛迁此。据此推算,柴姓迁此当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后又有胡、葛、娄诸姓相继迁入。以地处岔路上首(西面),胡姓居多,故称上胡。
  【岔路街】 Chàlujiē 52户,187人。耕地7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0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
  岔路街 Chàlujiē 52户,187人。岔路区委、区公所、岔路街村委会驻地,岔路区完中所在地。村处岔路西侧0.3公里之平畈上。省道甬临线穿村而过。岔路——白溪公路自村南塘山东南麓循白溪北岸到达白溪村。村西南有九顷塘。据岔路上畈《葛氏宗谱》,葛明哲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岔路迁此。村处大路交叉点上,每月逢农历初七、十七、廿七日集市,村道两旁有商店,故称岔路街。
  【叶家山】 Yèjiāshān 24户,80人。耕地45亩,主产稻谷。山地39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叶家山 Yèjiāshān 24户,80人。村处岔路北1.6公里长朗山东南麓。甬临线从村东经过。据《西塘叶氏宗谱》,叶景庄之子温知迁桐洲,后转迁西塘叶家山。按景庄之子叶裕(温裕)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自临海迁东仓,则温知迁此当在此时前后。因村在长朗山脚,叶姓先居,故称叶家山。
  【西塘吴】 Xītángwu 72户,276人。耕地120亩,主产稻谷。山地35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饲养禽畜、培育茉莉花。
  西塘吴 Xītángwu 72户,276人。村处岔路北1.8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从村西经过。据《缑城吴氏宗谱》,吴梦星(1261~1329)之子国用自竹口下洋吴迁此。因当地有一水塘,村在塘西,吴姓居住,故称西塘吴。
  【后良王】 Hòuliángwáng 67户,253人。耕地16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48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后良王 Houliángwáng 曾用名后洋王。67户,253人。村处岔路北2.2公里三十六㟍山东南平畈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东北邻前童乡。据《后洋王氏宗谱》,王普本于元末明初自新昌长潭来此教书,赘于葛氏。“地处诸姓宅后平洋上,因称其居曰后洋。”又以王姓居住,称后洋王,后谐音为后良王。
  大路王 Dàluwáng 废村。
  【柴家】 Cháijiǎ 463户,1644人,其中朝鲜族2人。耕地105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6856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茶林、柑桔、蚕桑等。1974年建成一水库,可灌溉耕地1000亩。
  柴家 Cháijiā 曾用名塘头柴。463人,1644人。村处岔路北1.8公里长郎山东面平洋上。据当地《柴氏宗谱》,宋宝庆元年(1225),柴中行始迁宁之北里,越二世柴士谦转迁至此。村西有一水塘,柴姓居住,故称塘头柴。后简称柴家。
  【下畈村】 Xiàfàncun 132户,482人。1961年成立下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下畈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2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556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为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
  下畈村 Xiàfàncūn 曾用名下畈。132户,482人。位于该乡东北部平畈上,距岔路2.5公里。东、北二面分别与前童乡大溪王、山朱胡毗连。据上畈《葛氏宗谱》,宋初,葛文龙自岔路迁此。村处白溪支流冲积平畈上,地势较低,故称下畈,1986年更名下畈村。
  【湖头】 Hutóu 404户,1424人。以村委会驻地湖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0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499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饲养奶牛为主,为本县牛奶主要产地。其他副业有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村办茶砖厂1家,1985年产值35万元。
  湖头 Hútóu 381户,1332人。湖头村委会驻地。位于岔路东北2.2公里之平畈上。据上畈《葛氏宗谱》,葛文藻,南宋度宗(1265~1274)时宣议郎,自岔路迁此。村前有湖,故称湖头。
  前王 Qiánwáng 23户,92人。村处岔路东北2.2公里之平畈上,与湖头隔一水潭。湖头葛姓分迁于此。
  【祥里】 Xiánglǐ 140户,592人。耕地33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569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
  祥里 Xiánglǐ 曾用名墙里。140户,592人。村处岔路东北1.6公里白溪北侧平畈上。东面与前童乡上葛头村毗邻。据上畈《葛氏宗谱》,南宋时,葛文龙自西洋(岔路)迁此。村名原称墙里,为示吉祥,改称祥里。
  【后山葛】 Hòushāngě 113户,470人。耕地25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8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后山葛 Hòushāngě 113户,470人。村处岔路西1.6公里山岙中。据上畈《葛氏宗谱》,葛日华,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自岔路迁此定居。该村在九顷塘后山岙里,葛姓居住,故称后山葛。
  【后柴】 Hòuchái 40户,168人。耕地7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后柴 Hòuchái 40户,168人。村处岔路西1.5公里九顷塘北岸平畈上。该村柴、葛、陈三姓居住,柴姓较早,以村靠后山,称后柴。葛姓自后山葛分迁于此。
  【田良王】 Tiánliángwáng 126户,535人。以村委会驻地田良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8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80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田良王 Tiánliangwang 曾用名田洋王。126户,535人。田良王村委会驻地。位于岔路北0.9公里之平洋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克常于唐贞元甲申(804)自县城赘居桐洲叶氏,后裔自桐洲分住于此。因村处田洋畈上,王姓居住,故称田洋王,后谐音为田良王。
  杨家桥 Yángjiāqiáo 7户,27人。村处岔路北1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穿村而过。据《松溪杨氏宗谱》,宋景祐丁丑年(1037),杨鼎自黄坛迁此。村边有桥,杨姓居住,故称杨家桥。
  【白岭根】 Báilǐnggēn 180户,715人。耕地35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914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梅园、蚕桑等。
  白岭根 Báilǐnggēn 180户,715人。村处岔路东1.2公里白溪东侧冲积平地上。据《松坛杨氏宗谱》,杨姓自桥头杨(今属前童乡)迁此,嗣后又有葛、王两姓相继迁入。以其地处前山头岗岭脚,岭上泥沙呈白色,故称白岭根。该村有革命纪念地梅花村会议遗址。(详卷四《名胜古迹》)
  【大娄】 Dàlóu 75户,296人。耕地14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541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并有茶林。村办厂1家,职工150余人,1985年产值200万元。
  大娄 Dàlóu 75户,296人。村处乡境西南部白溪西岸冲积滩地上,距岔路4.6公里。岔路——白溪公路经过村北。西邻白溪乡。娄姓自上金分居于此。村中先有梅姓,后娄姓族大,村称大娄。
  【兆岸】 Zhào'àn 170户,701人。耕地285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山地1551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培育柑桔、茶等。村办排污管厂职工120余人,1985年产值50万元。
  兆岸 Zhào'àn 170户,701人。村处岔路乡西南部,白溪北岸冲积滩地上,距岔路4.1公里。岔路——白溪公路经过村北。据当地《王氏宗谱》,唐咸通年间(860~874),王氏自桐洲分迁至此。因白溪绕村而过,故称绕岸,后谐音为兆岸。光绪《宁海县志》作赵岸。
  【干坑】 Gānkēng 233户,975人。耕地60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46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蚕桑为主。1968年建成一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
  干坑 Gānkēng 曾用名干溪。233户,975人。村处岔路西南2.6公里之山谷间。主居陈姓。据旗门乡《下洋陈陈氏宗谱》,吴兴王陈胤于隋开皇(589~600)初定居王爱,二十世陈仁绳迁干溪。以此推算,陈姓居干溪当在宋淳熙间(1174~1189)。村旁有小溪,雨过即干,故称干坑。
  上金 Shàngjīn 375户,1603人。村处岔路西南2.8公里白溪北侧,属溪积平地。分新园、上金2个行政村。为两村村委会驻地。岔路——白溪公路经过村口。据《上金娄氏宗谱》,娄氏于汉高祖时赐姓刘,王莽时易姓为金。南宋绍定二年(1229),金宣义自霞城巾山(今属临海县)迁居于此。三传至承息、承恩昆仲,承息仍姓金,承恩恢复娄姓。后金姓衰微,且均他迁,今居民多姓娄。以其地处白溪上游,金姓始居,故称上金。
  【新园】 Xīnyuán 131户,542人。上金村自然村之一部分,以上金村内原地段名命名。耕地32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2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五金厂1家,1985年产值5万元。
  【上金】 Shàngjīn 261户,1126人。上金自然村之一部分,即以上金命名。另辖西山下自然村。耕地76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240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西山下 Xīshānxià 17户,65人。村处岔路西南3.6公里红岩山西麓,故称西山下。南邻王爱乡。元末明初,章国才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此。
  【前后娄】 Qiánhòulóu 220户,853人。耕地424亩,主产稻谷。山地147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蚕桑为主。
  前后娄 Qiánhòulóu 220户,853人。村处岔路西南1.8公里白溪北侧。地势平坦。甬临线过村东,岔路——白溪公路经村北。该村住民有娄、陈二姓,娄姓由上金迁此。据《前罗陈氏宗谱》,陈宗江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自天台咸塘入赘前罗陈(该村之古称)。村以娄姓为主,分住前后二处,因称前后娄。
  【渡头】 Dutóu 237户,973人。耕地62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93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蚕桑为主。
  渡头 Dutóu 237户,973人。村处岔路西南2.6公里白溪东侧。地势平坦。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据《渡头章氏宗谱》,章国祥自桐洲迁此。以其侄章皈民(1346~1420)生卒年推算,章姓迁此当在元末。村前为白溪,早年村口砌有埠头,置船摆渡,故名渡头。
  【高坦】 Gāotǎn 47户,213人。所辖3个自然村为老高坦、中高坦和新高坦,因名高坦。村委会驻地老高坦。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613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老高坦 Lǎogāotǎn 曾用名高坛。27户,135人。高坦村委会驻地。村处岔路南1.3公里白溪北岸。为冲积滩地。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据王爱山《柴氏宗谱》,柴子善于南宋初游此结庐居住。现居葛姓。据上畈《葛氏宗谱》,葛姓于南宋理宗时(1225~1264)从上畈迁此。以地势较高,称高坛,后写作高坦。该处葛姓分居三村,此村最早,因称老高坦。
  中高坦 Zhōnggāotǎn 别名中央高坦。11户,47人。村处岔路南面1.2公里白溪北侧,甬临线之东。因村处新、老高坦中间,故称中高坦,亦称中央高坦。
  新高坦 Xīngāotǎn 9户,31人。村处岔路南面1公里白溪北岸,甬临线东侧。因该村建舍较迟,称新高坦。
  【桐洲】 Tóngzhōu 34户,123人。耕地6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216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桐洲 Tóngzhōu 34户,123人。村处岔路南面2.1公里桑洲岭脚,白溪南侧。向为台洲通宁海、宁波必经之地,现有甬临线自村西经过。崇祯《宁海县志》载:“桐洲渡:西五十里”。当时以渡船连通白溪南北。光绪《宁海县志》载:“桐洲桥:在西南五十里,光绪初建,十七年(1891)修。”改渡为桥,便利交通。甬临线建成后,公路桥与原石桥并行跨越白溪。据《傍山王氏宗谱》,唐贞元甲申(804)年,原居县城东隅之王克常赘桐洲叶氏。其后又有章姓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来。今王姓稀少,章姓居多。该村以桐洲渡命名,称桐洲。
  【东山】 Dōngshān 104户,387人。耕地23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08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1957年建成一蓄水3万立方米水库,灌溉面积300亩。
  东山 Dongshān 104户,387人。村处岔路南面2.4公里白溪南侧。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据渡头《章氏宗谱》,章国珍自桐洲迁此。以其侄章皈民(1346~1420)生卒年推算,章姓迁此当在元末。该村在桐洲东面山脚,故称东山。
  竹林乡
  竹林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竹林,东北距县城7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界水车乡,东南邻旗门乡,东北与城郊乡接壤,北连黄坛乡,西南与前童乡毗连。全乡总面积15.3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共10个自然村。计1829户,7282人,其中农村户口1814户,7168人。
  辖区解放前属塔林乡,1951年建竹林乡。1956年并入前童乡。1958年属岔路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竹林公社。1983年改竹林乡。
  乡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部与黄坛乡交界处有大堂山、峰山,东北及东有覆船山和板苍山,西南有石浦山,并有水车乡之状元峰为东南屏障。白溪自西面前童乡入境,流经乡境中部,东出水车乡;梁皇溪亦由前童乡入境,至妙山汇入白溪。村落及耕地大部集中于白溪北岸。这一带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灌溉便利,为本乡主要产粮区。
  该乡旧时进城,须步行翻过下鞍岭。1980年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建成通车,经过该乡,交通条件始有改善。
  全乡耕地495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3公斤,总产2701.9吨。山地13700亩,植被多松树、薪柴。副业有栽培茶、桑、柑桔、甘蔗,养殖奶牛、长毛兔、淡水鱼、肉猪、母猪等。其中饲养母猪为传统副业,1985年出售猪仔三千余头,生猪饲养量为4900头。乡办企业有服装、农机、冲压等厂4家,职工390人,1985年产值43.84万元。村属厂有塑料、服装、机械等7家,职工390人,1985年产值81.50万元。另有个体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20万元。手工业人数众多,大都从事泥水、木匠、油漆、裁缝等,1985年外出劳力有950人。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329人。小学5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共小学生779人。入园幼儿8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5张。
  境内东北覆船山之巅有福全寺。1948年1月下旬,王槐秋同志从四明山到达福全寺,代表浙东纵队司令部宣布,当时在三门、宁海一带活动的游击武装为浙东人民解放军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番号为“铁流”。福全寺与附近之莲头山同为我县旅游胜地(见卷四《名胜古迹》)。
  竹林乡 ZhúlínXiang 1829户,7282人。其中农村户口1814户,7168人。
  竹林 Zhúlín 1046户,4069人。竹林乡人民政府驻地。该村分设七宝、七星、七贤3个行政村,并为该三村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自村南经过。地势平坦。梁皇溪流经村南,汇入白溪。据《竹林王氏宗谱》载,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4)王姓由剡之乌来村迁居塔山(今属前童乡),第五世自塔山迁竹林。以此推算,王姓迁竹林当在宋嘉祐年间(1056~1063)。该谱《竹林里居考》有“置础植垣之地者,皆玕青筠绿之场,其所由名,自来久矣”句,竹林之名,盖由古时该处多竹而来。村中有古樟一株,围14米,五大枝杆,树冠如华盖。
  【七宝】 Qībǎo 349户,1387人。竹林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834亩,主产稻谷。村办饮料厂1家,1985年产值2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七星】 Qīxīng 451户,1712人。竹林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1231亩,主产稻谷。村办轧钢厂1家,1985年产值9万元。副业有培育蚕桑等。竹林昔有七个水塘作救火池用,叫七星塘,解放后建设村政权时以此名村。
  【七贤】 Qīxián 246户,970人。竹林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704亩,主产稻谷。村办机械厂1家,1985年总产值为8.8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解放初建设村政权时以魏晋间有“竹林七贤”之称,取村名为七贤。
  【岭根】 Lǐnggēn 75户,290人。耕地26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岭根 Linggen 75户,290人。村处竹林东北2.5公里下鞍岭南麓。北邻城郊乡。据当地《王氏宗谱》载,王姓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原住城东塘心,南宋初年,王念三不乐旧居,遂卜居剡岙岭根。因村在下鞍岭脚,故称岭根。
  【墩头陈】 Duntóuchén 41户,164人。耕地10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墩头陈 Duntóuchén 41户,164人。村处竹林东0.8公里之平畈上。村北有小溪,村南有湖,中间地势高凸如墩头,陈姓自天台东陈迁此,故名墩头陈。
  【板昌】 Bǎnchāng 93户,426人。以村委会驻地板昌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7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苹果梨和中草药一见喜、米仁等,其中苹果梨1985年产值1.5万元。
  板昌 Bǎnchāng 别名板苍。57户,210人。板昌村委会驻地。村处竹林东1.8公里之板苍山西麓,地势平坦。梁皇——前童——下陈公路从村南通过。东邻水车乡。据《竹林王氏宗谱》,南宋初期王会甫由竹林分迁板昌。因村在板昌山之西,以山命名为板苍,后谐音为板昌。
  后立地 Houlìdì 1户,8人。村处竹林东北3.3公里之覆船山脊,福全寺之西首。清末村民自水车来此看管山林而定居。
  上下营 Shàngxiàyíng 29户,145人。村处竹林东1.8公里下鞍岭南麓平畈上。1956年台灾后,板昌部分村民迁此建屋上下二行,称上下行,由于误读行(hang)为“行”(xing),后谐音为上下营。
  外洋 Wàiyáng 11户,63人。村处竹林东2公里之板苍山西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守勤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岭根分居于此,因村在岭根村外田洋上,故名外洋。
  【官地】 Guandì 252户,918人。耕地599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厂等3家,1985年产值59.5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官地 Guandì 252户,918人。村处竹林西1.6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前童乡。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自村南经过。据《官地杨氏族谱》,杨孟五因宋元鼎革,兵燹扰攘,自黄坛徙居柘湖。孙太淳因柘湖基址狭隘,遂转迁于此。因该处“在昔御寇为屯兵卫武之地,取名官地”。
  【祁家】 Qijiā 20户,94人。耕地4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祁家 Qíjiā 20户,94人。村处竹林西南1.8公里之平洋上。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过村北,梁皇溪流经村南。据竹口唐安李《祁氏世系叙》,祁氏祖籍青州,因世乱渡江南迁。明初自台州徙居于此。以姓名村,称祁家。
  妙山 Miàoshān 曾用名庙山。280户,1201人。该村分设宏湖、妙山2个行政村,并为该二村村委会驻地。村处竹林东南1.2公里白溪畔。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经过村北,梁皇溪于村南汇入白溪。自竹林村前沿梁皇溪至妙山再循白溪延向狮子岩,筑有防洪堤1800米。白溪、梁皇溪汇合处有南宫庙,庙门前有胸围2.7米之古柏二株,村南之山称庙山。村以山得名,后谐音为妙山。该村有张、郑二姓居住,清光绪《宁海县志》有庙山张、庙山郑之称。据《张氏宗谱》,南宋时,张侑(1161~1230)偕父自安徽和州来宁海任典史,卜宅庙山。又据《城内上隍郑氏宗谱》,郑姓亦于南宋淳祐庚戌年(1250)自长亭西岙迁居庙山。
  【宏湖】 Hónghu 70户,306人。妙山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立张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南有一大水潭,更名为宏湖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26亩,主产稻谷。村办塑胶厂1家,1985年产值2.5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妙山】 Miàoshān 210户,895人。妙山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66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前童乡
  前童乡位于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前童距县城10公里,乡以驻地命名。北邻西溪、黄坛二乡,东北接竹林乡,东南连旗门乡和三门县之沙柳乡,西南与桑洲镇、白溪乡、岔路乡接壤。全乡总面积53.43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共39个自然村。计有4555户,17373人(内藏族1人)。其中农村户口4379户,16877人。
  辖区解放前属塔林乡(部分属拱西乡)。1951年为前童、团结二乡地。1956年该二乡与竹林乡合并称前童乡。1958年属岔路(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1年之前童、团结二乡地成立前童公社,1983年改前童乡*。
  该乡西北与东南边境群山环列,西北边境之梁皇山主峰海拔768.2米。中部为平洋,占全乡总面积四分之一,是粮食主要产区。主要溪流有白溪和梁皇溪。白溪由西面岔路乡进入乡境,流经前童村前,然后东出竹林乡。梁皇溪源出梁皇山东南麓,经前童村后,迂回至竹林乡,汇于白溪。全乡自1981年至1985年共筑防洪大堤3200米,建水圳一条,长1000米。境内有水库5座,有效蓄水量30万立方米,并建有大坑电站。前童村前(南)白溪上有新建之前溪桥(详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交通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于1983年通车。
  全乡耕地982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番薯、大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50.5公斤,总产5874.5吨。山地5098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栽培桑、茶、水果及饲养奶牛、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8652头。乡内企业,县属有燃气设备厂、汽车配件厂等2家。乡办有前童橡胶厂等6家,村办及联办有前童压铸模具厂等22家,个体办厂6家。乡属企业共有职工929人,1985年产值495.93万元。全乡外出劳力1441人。
  乡内有初中1所,学生742人。小学21所,其中单班村校9所,共小学生1811人。入园幼儿8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6人,病床6张。文化设施有文化中心、影剧院、老干部活动室等。
  梁皇山南麓有崇福寺,俗称梁皇寺,初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清末改办拱台书院,抗战期间,为宁波专员公署之监狱。今圮。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过梁皇山(参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梁皇山》)。前童南岙山麓有明初儒士童伯礼营建之石镜精舍,方孝孺曾在此讲学,今遗址存有石槛一条。塔山、鹿山峙立前童东西两侧,景色秀丽。孝女湖、庙湖、致思亭、学士桥等古迹,今尚存在。明初方孝孺所设计之童氏宗祠建筑,仍大致完好。鹿山有革命烈士墓及碑亭。前童为本县童姓大村,历代人才辈出,如明建文年间(1399~1402),童伯礼、童士林等称童氏方门七弟子;又如辛亥革命期间童保暄为浙江光复曾建功勋。
  前童乡 QiántóngXiāng 4555户,17373人,其中农村户口4379户,16877人。
  前童 Qiántóng 1315户,4954人。前童乡人民政府驻地。该村分设5个行政村,并为该五个村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西南10公里白溪北侧。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穿村而过。白溪与梁皇溪分别自村南村北东流出竹林乡。据《塔山童氏宗谱》,童姓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自黄岩丹崖上岙来居。该地原有前童与后方二村,该村居前,称前童。后方村早废。村中有行政村联营企业4家,1985年共产值196.56万元。据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农历一、七日集市,地点在黄洋(今前童新街道),后市废,仅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集市,一年一度,称“黄洋市”。现每逢农历二、七为集市日。
  【鹿分】 Lufēn 297户,1065人。村处鹿山之旁,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立大队时,从原鹿山行政村分出,故称鹿分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28亩,主产稻谷。山地165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企业2家,职工31人,1985年产值3.65万元。
  【鹿山】 Lushān 227户,825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黄泥潭自然村。村处鹿山西麓,以山名村。耕地501亩,主产稻谷。山地125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个体企业3家,1985年产值546万元。
  黄泥潭 Huángnítán 4户,14人。内2户7人属大溪王行政村。村处前童西南1公里处。据《黄泥潭葛氏宗谱》,葛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自后山葛迁此。后有方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城内迁来。村前原有水潭,称黄泥潭,故名。
  【联合】Liánhé 224户,859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从鹿山、杏树两村各划出一部分组成联合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61亩,主产稻谷。山地153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塔山】 Tǎshān 312户,1244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立杏树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住户在前童东南角,紧靠塔山,更名为塔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00亩,主产稻谷。山地251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7.2万元。
  【双桥】 Shuāngqiáo 259户,975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位于前童东北双桥边,故名。耕地494亩,主产稻谷。山地232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22万元。
  【里外辽】 Lǐwàiliáo 63户,263人。以所辖自然村有里辽和外辽,故称里外辽。村委会驻地里辽。辖6个自然村。耕地68亩,主产稻谷。山地286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里辽 Lǐliao 曾用名下寮。22户,87人。里外辽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西北7.3公里梁皇山西面山腰上。北邻西溪乡。严姓于清顺治(1644~1661)后期自西溪瓦窑山迁此。徐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西溪徐家迁来。后又有俞、章、储等姓相继来此定居。该村原称下寮(寮,为山间小屋),解放后改称里辽。
  外辽 Wàiliáo 曾用名寮斗。24户,110人。村处前童西北7.3公里梁皇山西面山腰上。赖姓于清乾隆后期,自西溪留五扇之箬坑辗转迁此。但据口传郑姓来此定居最早,现尚存一户。该村原称寮斗。清光绪《宁海县志·宁海县赋》有“跨长岫而上寮斗,盖梁宣王之旧游”句。解放后称外辽。
  磨石仓 Moshícāng 5户,20人。村处前童西北7.2公里之山间。吕姓于民国元年(1912)自西溪黄泥田迁此。当地山中产磨刀石,故称磨石仓。
  平溪 Píngxī 9户,38人。村处前童西北7.6公里之山岙中。西邻西溪乡。徐姓于清康熙后期自西溪徐家迁此。村旁有小溪自南向东北流过,以溪流平缓,故称平溪。
  赤岩 Chìyán 2户,4人。村处前童西北7.2公里赤岩坑上方。南邻白溪乡。据寮斗《赖氏宗谱》,赖士茂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自西溪留五扇之箬坑迁此。村在赤岩之上,原称上赤岩,因下赤岩村已废,即称赤岩。
  庙岭 Miàolǐng 1户,4人。村处前童西北7.1公里之山湾中。徐姓于1960年自平溪分住至此。村在岭边,旁有一庙,故称庙岭。
  【响亭山】 Xiǎngtíngshān 69户,219人。耕地123亩,主产稻谷。山地87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工艺美术厂1家,1985年产值12.61万元。
  响亭山 Xiangtingshan 69户,219人。村处前童西北4.8公里岵岫岭南麓。北邻黄坛乡。省道甬临线于村东经过。据《重修响藤山卢氏宗谱序》,卢廷皆生于明嘉靖戊戌年(1538),遨游于岵岫岭下响藤山,喜其地,遂率子弟自邑西之营前(在城关镇西大街,今已无此地名)迁居于此。又据《重修岭下魏氏宗谱序》,清初,魏启元(1680~1767)自东溪迁响藤山。据传,古时山上有树,上缠藤蔓,摇动出声,故名响藤山。村以山名,后谐音写作响亭山。
  【东溪】 Dongxī 73户,256人。耕地141亩,主产稻谷。山地67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9万元。
  东溪 Dōngxī 73户,256人。村处前童西北4.5公里,岵岫岭南麓之溪边。省道甬临线自村中穿过。据《东溪岔门头魏氏宗谱》,魏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竹林迁此。据《东溪陈氏宗谱序》,清初,陈可就(1640~?)自黄坛下张迁此。村东有溪自东北向西南汇入梁皇溪,称东溪。以溪名村。
  【岭南】 Lǐngnán 242户,961人。耕地531亩,主产稻谷。山地419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村办厂2家,1985年产值5万元。1970年建成石枧水库,库容2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60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0千瓦。
  岭南 Lǐngnán 曾用名岭下陈。242户,961人。村处前童北4.2公里岵岫岭南麓。省道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有溪自北向南流经村边,汇入梁皇溪。据《古岫岭南陈氏宗谱序》,南宋理宗甲寅年(1254)。陈启乾自仙居皤滩迁此。以村在岵岫岭南面岭下,陈姓居住,称岭下陈。1951年改称岭南。
  【梁皇】 Liánghuáng 147户,572人。以村委会驻地梁皇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358亩,主产稻谷。山地104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村办企业2家。
  梁皇 Liánghuáng 别名梁皇街。129户,481人。梁皇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西北3.4公里梁皇溪南侧。地势平坦。省道甬临线穿村而过,与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交会于村东。据光绪《宁海县志》,梁太清末年(549)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又以该村向为台州至宁波必经之地,村中有街,亦称梁皇街。
  梁皇寺 Liánghuángsì 2户,9人。村处前童西北4.4公里梁皇山南麓。该处原有梁皇寺,已圮,近年杨姓人在废墟上建屋居住,村称梁皇寺。
  路下 Luxià 16户,82人。村在前童西北3.1公里处。据当地《葛氏宗谱》,清康熙年间(1662~1723),葛思谅自湖头葛(今岔路乡湖头)迁此。原住石姓,今无。现以葛姓为主,另有严、林、俞等姓。旧梁皇街南北大道,俗称官路,村在路下,故名。
  稍场 Shāocháng 废村。
  【沈坑岙】 Shěnkēng'ào 121户,504人。耕地281亩,主产稻谷。山地1112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
  沈坑岙 Shěnkēng'ào 121户,504人。村处前童西北3.3公里大洪山东麓。西南邻岔路乡。省道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据《重修沈氏宗谱序》,五代后梁(907~923)末,沈回孙自城内大井头迁此。该村在高山之阳,岭峻谷深,沈姓居住,称沈坑岙。
  【西山里】 Xīshānlǐ 68户,253人。耕地138亩,主产稻谷。山地89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村办企业1家。
  西山里 Xīshānlǐ 68户,253人。村处前童西北3.3公里梁皇山西麓。省道甬临线自村东穿过。因在梁皇西面山里,故称西山里。据《西山里陈氏宗谱》,陈士成于清初自黄坛溪头陈迁此。
  大坦Dàtǎn废村。
  【上店】 Shangdian 38户,191人。耕地135亩,主产稻谷。山地625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0万元。
  上店 Shangdian 38户,191人。村处前童西北2.5公里之平畈上。据《上店葛氏宗谱》,葛姓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岔路迁来。该村在小汀上方,原开设有商店,故称上店。
  【小汀】 Xiaoting 365户,1438人。以村委会驻地小汀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79亩,主产稻谷。山地8408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村办及个体办企业3家,1985年产值3.55万兀。
  小汀 Xiǎotīng 别名潇汀。359户,1414人。村处前童西北2.2公里之平畈上。小汀村委会驻地。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穿村而过。据《潇汀葛氏宗谱序》,葛姓在元至元年间自岔路迁此。潇溪在东,汀溪在西,各取一字,村名因称潇汀,后谐音为小汀。
  东山 Dongshan 6户,24人。村处前童西北3公里梁皇溪西侧。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自村西经过。马姓于清康熙(1662~1722)前期自城内迁此。葛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小汀分迁来此。以村在西山里村东面而称东山。
  【大郑】 Dàzhèng 152户,577人。耕地310亩,主产稻谷。山地4231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饲养长毛兔,栽培茉莉花等。
  大郑 Dàzhèng 152户,577人。村处前童西北2公里马鞍山东麓。属丘陵地带。据《大剩葛氏宗谱》,葛宋德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小汀迁此。有山延伸至村前,俗称大剩头,因称村为大剩,后谐音为大郑。
  【下朱】 Xiazhu 75户,256人。耕地241亩,主产稻谷。副业以从事泥水、木匠等手工业为主。村办绣花厂1家。
  下朱 Xiazhu 75户,256人。村处前童西北1.5公里之平畈上。据当地《陈氏宗谱》,陈通道于元末明初自水车迁此。该地在陈姓之前,原有朱姓居住,自西向东分上、中、下三村,该村称下朱。今朱姓已无,村名仍旧。
  【栅下】 Zhaxià 270户,941人。耕地629亩,主产稻谷。山地121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村办厂3家,职工84人,1985年产值7.27万元。
  栅下 Zhaxià 270户,941人。村处前童西北2公里老鹰岩南面平畈上。东有纱帽山。据《松坛杨氏宗谱》,杨姓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松坛(今黄坛)迁此。今杨姓已无。以童、叶二姓为主。童姓于明代自前童迁此。当地原有栅下庙,故称村为栅下。
  【严家】 Yánjiā 176户,723人。以村委会驻地严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455亩,主产稻谷。山地1250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栽培果树、茶及饲养母猪等。有村办和个体办工厂各1家,职工56人,1985年产值14.1万元。
  严家 Yánjiā 曾用名洪头严。153户,616人。严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前童北1.5公里纱帽山东面平洋上。据当地《严氏宗谱》,严姓于南宋末年自黄坛木坑迁居于此。村旁有溪,每逢大雨,该村至潘家岙一段,溪水尤为湍急,因称洪头。村民姓严,该村旧称洪头严,解放后称严家。
  陶 家Táojiā 16户,65人。位于前童北1.2公里梁皇溪北侧平洋上。据当地《陶氏宗谱》,陶姓于明嘉靖年间(1368~1398)自天台长潭迁此。以姓名村,称陶家。
  潘家岙 Panjia'ao 曾用名洪头潘。7户,42人。村处前童东北1.8公里大塘山南山坳间。东邻竹林乡。据《洪头潘氏宗谱》,冠庄潘贞轩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迁居洪头。潘姓居此,故称洪头潘。后改潘家岙。
  【下叶】 Xiayè 58户,234人。耕地107亩,主产稻谷。山地26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叶 Xiayè 曾用名墩头叶。58户,234人。村处前童东北1.1公里塔山北麓,东北邻竹林乡。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经过村北。据《塔山墩头叶氏宗谱》,唐末叶裕十五子叶仁宏自东仓迁此。村在高墩头,叶姓居住,称墩头叶。后因村在前童下首,改称下叶。
  柘湖杨 Zhèhuyáng 362户,1398人。该村分设2个行政村,并为该二村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东北2.1公里,白溪之北,梁皇溪之南。东、北均邻竹林乡。据《留五扇杨氏宗谱》,杨传道在元初兵燹之后,于泰定年间(1324~1328)自黄坛迁居柘湖杨。该村有湖,湖岸有柘树,原称柘湖,杨姓居此,故村称柘湖杨。
  【上杨】 Shàngyáng 140户,560人。为柘湖杨自然村之一部分,因地处柘湖杨之上段,故称上杨。耕地375亩,主产稻谷。山地2010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母猪等。
  【下杨】 Xiàyáng 240户,916人。为柘湖杨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大田头自然村。地处柘湖杨下段,故称下杨。耕地536亩,主产稻谷。山地352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母猪等。
  大田头 Dàtiántóu 18户,78人。村处前童东南3.3公里天灯盏山北麓。东南邻旗门乡。据柘湖下杨《杨氏大房谱》,杨大俸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下杨分迁至此。村头有块大田,故称大田头。
  【山朱胡】 Shānzhuhu 34户,150人。耕地69亩,主产稻谷。山地2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长毛兔、蜜蜂等。
  山朱胡 Shānzhuhu 34户,150人。村处前童西2.1公里马鞍山之南麓。西南邻岔路乡。属丘陵地带。据《山朱胡胡氏宗谱》,胡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榧坑迁此。该地原为朱姓居住,分上山朱、中山朱、下山朱三村,下山朱即今之下朱。上山朱与中山朱后连成一村,胡姓迁入,朱姓已无,故称山朱胡。
  【大溪王】 Dàxīwáng 184户,765人,其中2户7人居黄泥潭(入鹿山行政村)。耕地586亩,主产稻谷。山地1085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大溪王 Dàxīwáng 182户,758人。村处前童西南1.4公里之平洋上。西邻岔路乡。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公保于元至顺辛未(1331)自三台山(县城之别称)迁至大溪。因白溪故道过村旁,王姓主居,故称大溪王。
  【上葛头】 Shànggětóu 120户,454人。耕地244亩,主产稻谷。山地452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奶牛、母猪等。
  上葛头 Shànggětóu 120户,454人。村处前童西南1.6公里白溪北侧。据当地《葛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葛氏由冠庄笆弄头迁居于此。因村在黄泥潭上首,故称上葛头。
  【罗家岙】 Lu6jiā'ào 47户,206人。耕地122亩,主产稻谷。山地34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栽培果树、饲养母猪等。
  罗家岙 Lu6jiā'ào 47户,206人。村处前童东1.8公里之山岙间。据当地《罗氏宗谱》,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罗姓迁此,以村处山岙,罗姓居住,故称罗家岙。后罗姓衰落,而以孙姓为主,村名仍旧。
  【桥头杨】 Qiáotouyáng 207户,712人。1961年成立三合大队,1970年改称红日大队,1981年以驻地桥头杨为名,称桥头杨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耕地452亩,主产稻谷。山地1095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母猪等。
  桥头杨 Qiáotóuyáng 122户,446人。桥头杨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南1.7公里之山脚下。北濒白溪,西邻岔路乡。据《松坛杨氏宗谱》,杨真孙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由岔路街下杨家岙(今已无此村)迁此。杨姓居住桥头,故称桥头杨。
  南岙Nán'ào37户,134人。村处前童南1.2公里白溪南侧。元咸佑元年(1314)童姓自前童分迁于此。该村原有石镜精舍,今圮。以村在前童南面山岙间,故称南岙。
  吴坑岙Wukēng'ào34户,87人。村处前童西南2.1公里之山坳中。据《塔山童氏族谱》,童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前童迁此。村旁有五条坑水,原称五坑岙,后谐音为吴坑岙。
  岙胡坑 Aohukēng 14户,45人。村处前童西南2.7公里之山岙间。西邻岔路乡。童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前童迁此。该处童姓祖坟山称岙胡山,山下有坑,称岙胡坑,故名。
  【顺利】 Shunlì 74户,313人。1961年成立上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顺利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顺利。辖2个自然村。耕地188亩,主产稻谷。山地1645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顺利 Shunlì 曾用名上山。58户,231人。顺利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东南3.3公里杨家山上。童姓于清康熙(1662~1722)后期迁此。以村处山上,称上山。1986年更名为顺利。
  东洋 Dōngyáng 16户,82人。村处前童东南3.6公里之东洋岗上。以山名村,称东洋。东邻旗门乡。童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前童迁此。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岔路祥里迁来。
  【洋加山】 Yángjiāshān 97户,445人。1961年成立下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洋加山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59亩,主产稻谷。山地1731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洋加山 Yángjiashan 曾用名下山。97户,445人。村处前童东南4.1公里之洋加山麓。南邻三门县沙柳乡。据桑洲镇江家《江氏宗谱》,江君祥于明末清初自宁海城内迁此。清代又有童姓自前童迁上山,再从上山分迁至此。以村处上山之下,故名下山。1986年更名洋加山。
  杨家山 Yangjiashan 片村。包括上山(现称顺利)东洋、下山(现称洋加山)三个自然村。
  白溪乡
  白溪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白溪距县城20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与岔路乡为邻,东北和前童乡相交,北界西溪乡,西和双峰、王爱二乡连接,南毗王爱乡。全乡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共37个自然村。计有990户,4309人,其中农村人口1240人。
  辖区解放前属登台乡,1951年建白溪乡,1956年并白溪、王爱、冠峰三乡为白溪乡。1958年将原王爱、冠峰二乡划属桑州人民公社,该乡划属岔路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白溪公社,1983年改白溪乡。
  该乡山地占全乡面积9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端之大短柱(大达智)山海拔917.9米,为我县第四高峰。西部之大松山海拔655米,东部之头田山、柴界山海拔分别为572.5米、565米。居民集中在中部偏北部位及南部。南部白溪、里王、江家三村较为平坦,是主要产粮区。白溪自西面双峰乡入境,经西南部东出岔路乡,其支流遍及全乡。沿溪修筑渠道,溪水可自流灌溉,已改变自古相传“白(徒)有一条溪”之旧面貌。乡内多小型水库和小型水电站。
  境内多为崎岖山路,羊肠小道,旧时物资运输靠肩挑及白溪上竹筏装载。现乡道岔路——白溪公路已于1982年通车,白溪至山洋段公路正在施工建造。白溪大桥、里王大桥均已竣工,和双峰乡交界之宁天拱桥亦将完工。
  全乡山地39098亩,其中松林13537亩,杉木林3279亩,毛竹林1132亩,薪炭林2876亩。茶林920亩。1985年茶叶平均亩产31.25公斤,总产28.75吨。县五山林场所属白沙林区在该乡北部。耕地2088亩,种植水稻及大小麦、玉米、大豆、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81.5公斤,总产1086.5吨。副业生产有柑桔、杨梅、桑和长毛兔、耕牛、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245头。乡内企业,乡办的有红岩橡胶塑料厂等3家,村办有白溪轻工机械厂等3家,个体联办厂7家,白溪校办机械厂1家。1985年共产值106.45万元。另有白溪工程队1家。
  全乡有初中附设点1处,学生160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有小学生50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2张。电影放映队1队。
  境内多天然胜景,诸如酒埕岩、牌位岩、天灯盏、雪坑飞瀑、仙人桥等,山奇石怪,堪供欣赏。山洋西面有永福寺,亦名柯仙寺,据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柯仙寺,西四十里,旧传僧昙猷弃槎入天台驻锡于此,其地昔产牡丹”。今寺已圮,犹存牡丹一株,偶能开花。山洋一带系宁海革命根据地,1948年中共台工委领导之游击队在牛路坑建立革命联络站和修枪所,以大石、东间、大王殿坑等地为后勤医院,并曾在红岩设指挥部。犁头菜湾、新龙潭、大坦、大松溪等处都是当时革命据点。
  白溪乡 BáixīXiāng 990户,4309人。其中农村人口4240人。
  【白溪】 Báixī280户,1127人。以村委会驻地白溪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477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541亩,主产稻谷、小麦。副业有栽培茶、桑,饲养长毛兔等。建有深里坑水库,库容6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00余亩。村办机械厂等3家,1985年产值18.65万元。
  白溪 Báixī 别名外王。279户,1126人。白溪乡人民政府与白溪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白溪西侧,以溪名村。据旗门乡《下洋陈陈氏宗谱》,陈仁约于南宋宁宗时(1195~1224)由岔路乡干坑村迁白溪。现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王怀赐于明永乐甲午年(1416)自黄肚岙(今里王)迁外岙,称外王(白溪之别名)。岔路——白溪公路达村口。村前公路大桥建成于1982年,长74米,宽5.1米,载重负荷10吨。
  湃滩 Pàitān 1户,1人。村处白溪南面0.8公里溪边。该村原有胡、娄二姓十余户,后因火灾他迁。娄姓较早。胡姓由胡君享(1757~1814)于清乾隆年间自王爱大路下赘居于此(据《大畈胡氏宗谱》)。因村在白溪湃滩之旁,故名。
  【沙田】 Shātián 60户,240人。以村委会驻地沙田得名。辖5个自然村。山地2804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等。1971年建成一水库,库容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沙田 Shātián 36户,143人。沙田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东北5.6公里白沙山麓。山洋坑流经村前。因该村田土呈沙性,故称沙田。娄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本乡叶岙迁此。
  峧头 Jiāotou 6户,27人(其中3户,13人属山洋村)。村处白溪北5.4公里之山峧间,故称峧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娄姓自上金迁此。
  大坦 Dàtǎn 1户,7人。村处白溪北5.4公里谷地间。清嘉庆年间(1796~1820)王姓自山洋迁入。该地原是一个大草坛,村称大坛,后写作大坦。
  蟠龙 Pánlóng 3户,8人。村处白溪北5.3公里之山间。1967年罗姓自沙田迁住于此。因村后山形如龙盘卧,故称蟠龙。
  十八罗 Shíbāluó 17户,68人。村处白溪北5.1公里谷地上。据该村《娄氏宗谱》,娄士海(1859~?)于清光绪年间自上金迁此。因当地原有柴姓一丘大田,称“十八箩”,即以田名村,后改为十八罗。
  【下畈】 Xiàfàn 63户,286人。以村委会驻地下畈得名。辖7个自然村。山地2505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长毛兔、培育茶林等。建有下畈发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
  下畈 Xiàfàn 31户,135人。下畈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5公里大松山东南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允洪、允信兄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前童栅下迁此。该村在山洋坑下游田畈上,故称下畈。
  大松溪 Dàsōngxī 1户,4人。村处白溪北4.8公里大松溪边,以溪名村。解放初王姓从岔路兆岸来此看管山林定居。
  四鼓湾 Sìguwān 别名西过弯。3户,15人。村处白溪北4.8公里大松山麓。清同治年间(1862~1874)王姓自峧头迁此。该地原为西过庵,后谐音为四鼓湾,亦作西过弯。
  青山头 Qīngshāntou 1户,6人。村处白溪北4.8公里大松山麓。该处山头长有大片青草,故称青山头。清光绪年间(1875~1908)王姓自下畈分住于此。
  澜湾 Lánwān 1户,7人。村处白溪北5.2公里大松山谷底,终年积水,故称澜湾。清康熙(1662~1722)末年王姓自白溪迁此。
  寺后山 Sìhòushān 22户,107人。村处白溪北5.3公里大松山北麓。因在柯仙寺后面山上,故称寺后山。胡君元(1749~1814)于清乾隆年间迁此。
  后寺 Hòusì 4户,12人。村处白溪北5公里大松山北麓。清初娄姓自白溪湃滩迁此。因在柯仙寺后而得名。
  【山洋】 Shānyáng 83户,381人。以村委会驻地山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459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7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1965年建成一小水库,库容0.9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150亩,兼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山洋 Shānyáng 曾用名山阳、山杨。63户,298人。山洋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4.5公里山洋坑北侧。村西有柯仙寺,西北为大松山。据当地《杨氏宗谱》,清雍正间杨国品(1700~?)与弟国吕自沙柳港下溪头杨(今属三门县)迁此。现居杨、王、胡、柴诸姓。该村在大松山之阳,故名山阳,因杨姓居住,亦称山杨,后改作山洋。
  祖师墓 Zǔshīmu 20户,83人。在白溪北4.4公里处。因村旁有柯仙寺祖师墓,故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胡姓从山洋迁此。
  仰斗 Yǎngdou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山洋村。
  【大水路】 Dàshuǐlù 67户,278人。以村委会驻地大水路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353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0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
  大水路 Dàshuǐlù 别名前坑。33户,123人。大水路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4公里牛路坑南侧。因牛路坑流经村前,名前坑。又因多雨时,坑水常溢上大路,称大水路。现以大水路为标准名。董姓于清乾隆年间自县城西门迁此居住,王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由里王迁来,后又有柴姓迁此。
  前桥Qiánqiáo 曾用名前邵。10户,46人。村处白溪北4公里柯仙山前。现有柴、梅、娄等姓居住,柴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王爱外柴迁此。该村原为邵姓居住,地处柯仙山之前,故称前邵,后改为前桥。
  东湾Dongwān21户,97人。村处白溪北4公里柯仙山东面山湾间,故名。胡姓于清康熙年间自双峰中央山迁此。后又有柴姓迁来。
  牛路坑Niulukēng别名和路坑。3户,12人。村处白溪北4.2公里之山坑边。该村原为金姓居住,今金姓已无。王姓于清乾隆年间自白溪里王迁此。该村原名和路坑,后谐音为牛路坑。
  【岩头罗】 Yántóuluó82户,341人。以村委会驻地岩头罗得名,辖6个自然村。山地153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93亩,主产稻谷。1973年建成一库容6万立方米之水库,可灌溉耕地100余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
  岩头罗 Yantóuluó 曾用名岩铜锣。54户,24人。岩头罗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3.6公里头田山北面山坳间。据民国16年重修《西洋葛氏大屋房谱》,清初,葛伯铭(1640~1715)自西洋(岔路)迁此。该村有一岩头形似铜锣,故名岩铜锣,后谐音为岩头罗。
  大荒地 Dàhuāngdì 2户,5人。村处白溪北3.6公里头田山麓。该村先为王姓居住,后王姓迁出。现居胡姓,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岩头罗迁入。当地原是一片大荒草地,故名。
  山头地 Shāntoudì 17户,60人。村处白溪北3.5公里头田山巅。因该处山头均为耕地,故称山头地。葛姓于清康熙末年自岔路隔潭迁此。
  六田岗 Liutiángǎng 曾用名六殿岗。4户,17人。村处白溪北3.6公里头田山上。过去,该处岗顶有殿,称六殿,故称六殿岗,后谐音为六田岗。据寺后山《大畈胡氏宗谱》,清乾隆年间胡才万(1738~?)自王爱大路下迁此。
  岭头 Lǐngtóu 2户,5人。村处白溪北3.5公里大王殿岭顶,故称岭头。陈姓于清初自桑州迁此。
  下洋 Xiàyáng 3户,8人。村处白溪北3.5公里头田山北麓。因村在岩头罗下之平畈上,故称下洋。陈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本乡纸厂基迁此。
  【大石】 Dashí 47户,225人。以村委会驻地大石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222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1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耕食两用牛及培育茶林等。1972年建成一小型水库,库容3.5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8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
  大石 Dashi 曾用名大集、十甲庄。43户,210人。大石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东北5公里柴界山南坡。据口传,该处初时由十户农家前来垦荒种植,定居后取名十甲庄,因姓氏各异,又名大集,后谐音为大石。据王爱《蒋氏宗谱》,第廿二世孙蒋智变由翰岙(属天台县)迁居大石。按二十九世君平(1682~1778)生卒年推算,蒋姓迁此当在明代中叶。现蒋姓已无。居陈、王、刘等姓。
  东间 Dōngjiān 2户,7人。村处白溪东北6.2公里柯仙山东面坑谷间,傍涧水,故称东涧,后改作东间。清咸丰年间(1851~1861)王姓由竹林迁此。
  学士坪坑 Xuéshìpíngkēng 别名下士坪坑。2户,8人。村在白溪东北6.3公里处。据岩头罗《西洋葛氏大屋房谱》:“一世仙翁葛洪公曾修炼于学士坪”。查葛洪系晋代人,并未至浙东,此系传说,但学士坪坑地名竟由此而得,后曾讹为下士平坑。1986年复今名。刘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天台街头迁此。
  二面 Ermiàn 片村。包括沙田、大石所辖八个自然村。
  【叶岙】 Yè'ào 107户,491人。山地357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319亩,种植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1969年建成库容6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10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1985年村南下洁坑建成双曲拱公路桥,长12米,宽6米,载重10吨。
  叶岙 Yè'ào 别名协岙。107户,491人。村处白溪北2.4公里头田山西山腰。该村四面环山,林深叶茂,每逢秋季,落叶满山岙,以自然景色命名,称叶岙。后曾讹成协岙,1986年恢复原称。据《叶岙娄氏宗谱》,娄文三自上金迁叶岙。以其七世孙娄大松生于清康熙丁丑(1697)推算,迁此当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
  【里王】 Lǐwáng 133户,569人。以村委会驻地里王得名,辖5个自然村。山地385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26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1984年在村北白溪建一钢筋混凝土桥,长98米,宽4.5米,可载重10吨。
  里王 Lǐwáng 119户,502人。里王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0.8公里白溪东北侧。据《宁海白溪王氏宗谱》,王旦一于元初由桐洲(今属岔路乡)迁此。后有娄姓迁入,村由王姓先居,后外侧白溪村因亦以王姓迁居而称外王,该村则称里王。
  长溪滩 Chángxītān 8户,37人。村处白溪西北3.8公里处。王姓于清乾隆年间自外王迁居于此。村前有一长约1公里溪滩,故称长溪滩。
  纸厂基 Zhǐchǎngjī 曾用名志厂基。2户,11人。村处白溪西北3.3公里白溪岸边。该村原为古时造纸坊厂址,故称纸厂基,曾雅作志厂基。清乾隆年间陈姓自天台东陈迁此。
  枝树湾 Zhīshuwān 2户,6人。村处白溪西北2公里之白溪岸边。该村在山湾里,多梓树,“梓”谐音为“枝”,故称枝树湾。清嘉庆年间(1796~1820)钟姓自里王迁此。
  天打岩 Tiāndǎyán 别名大官山。2户,13人。村处白溪西北1.8公里白溪岸边。该村前有一岩,被雷击成二片,故称天打岩。因此处之山称大官山,亦用为村名。清嘉庆年间,娄姓自里王迁此。
  【江家】 Jiāngjiā 68户,302人。以村委会驻地江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72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4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江家 Jiāngjiā 曾用名峻墈。50户,221人。江家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东1.3公里白溪南侧。据当地《江氏宗谱》,宋进士、翰林学士江廷选于南宋末年由天台转迁宁海峻墈。该村南向笔架山,白溪环于后,以景命名,初称峻墈,后以江姓居住,改称江家。
  殿前 Diànqián 别名田前。18户,81人。村处白溪东北1.3公里白溪岸边。岔路——白溪公路自村后经过。据《殿前金氏图谱》,金姓原居上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分迁至此间将军殿前居住,因称殿前,亦谐音作田前。
  王爱乡
  王爱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高塘距县城21公里。因王爱山岗绵亘境内而得名。地形狭长,自西北到东南长达17公里,平均宽度仅2公里余。北邻双峰、白溪、岔路三乡,东南连桑洲镇,西及西南与天台县接壤。全乡总面积35.71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共42个自然村。计有1597户,6879人,其中农村户口1586户,6796人。
  辖区解放前属登台乡,其中上畚斗、大坪、下辽三村为新昌县“飞地”(属新昌县大灵乡,1949年1月划归宁海)。1951年为王爱、冠峰两乡地,1956年并入白溪乡,1958年属桑洲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王爱公社,1983年改王爱乡。
  王爱山岗纵贯乡境,西起望海尖,东至桑洲岭,起迄与乡界同。乡内村落均在山间。主峰鸡冠尖海拔868米。白溪之主要支流梅坑沿西北边境流过,西部有数支山水汇入梅坑。东部因地形特殊,无溪流。1980年于高塘北建王爱翻水站(三级),将白溪水提升至后坑山头,扬程303米,可灌溉东部10个村800亩水稻田和300亩茶园。
  王爱山岗古时为宁海至天台必经之处,山路崎岖。现有县道桑洲岭——王爱公路与省道甬临线相接。乡道冠峰公路(山头——兰田庵)正在营建中,局部已通拖拉机。
  全乡山地73369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其中毛竹5000亩。茶园42200亩,1985年产茶叶690吨。耕地346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番薯、大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491.5公斤,总产1562.95吨。副业生产有水果、奶牛、长毛兔、母猪、肉猪、耕牛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946头。乡内企业,乡办有茶厂、压铸厂、综合厂等7家,个体办及联办有玻璃钢厂、美术工艺雕刻厂等2家,1985年工业产值32.46万元。另有建筑工程队、运输队等。1985年外出从事手工业等劳力有400人。
  全乡有职业高中1所(冠峰农中),设于高湖,学生91人。初中附设点一处,学生238人。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有小学生889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等。
  王爱山曾是唐大中十三年(859)浙东农民起义军首领裘甫所属部队经过处。外庄村中有石碑刻“王爱山堠”四字,字体遒劲,为唐咸通四年(863)留下古迹。境内兰田庵是我县革命根据地之一,尖山为中共领导的游击队早期活动地点。
  王爱乡 Wáng'ài Xiāng 1597户,6879人,其中农村户口1856户,6796人。
  【夏孔】 Xiàkǒng 114户,509人,以村委会驻地夏孔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2198亩,植被为松、茶、杂柴,并有茶林。耕地222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夏孔 Xiàkǒng 别名下孔,曾用名王家孔。105户,461人。夏孔村委会驻地。村处王爱山岗左侧,高塘南0.3公里山谷中。《高塘娄氏宗谱》载,明代中叶,娄厅(1519~?)自高塘分居王家孔。该村在高塘下首,四周岗阜环抱,故称下孔。后改夏孔。
  高塘 Gāotáng 9户,48人。王爱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处。县道桑洲岭——王爱公路在此经过。据《高塘娄氏宗谱》,娄宗伍于明成化三年(1467)自上金石水缸(在今岔路乡,石水缸村早废)迁此。因村在王爱山岗上,东、西有二个水塘,故称高塘。
  【下大岙】 Xiàdà'ào 41户,205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大岙得名。辖5个自然村。1961年属上里坑大队,1980年分开,另建下大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445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耕地83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肉猪、长毛兔,制作竹器等。
  下大岙 Xiàdà'ào 28户,135人。下大岙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9.3公里大岙山下,因名下大岙。西邻天台县。据该村《金氏宗谱》记事推算,始祖金再四在明代中叶自县城迁此。
  下辽 Xiàliáo 4户,21人。村处高塘西北11.2公里大岙山麓。北邻双峰乡,西接天台县。清同治年间(1862~1874),胡姓自榧坑、许姓自天台坑边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于此。该村原称下寮,取山下小屋之意,后改称下辽。
  上畚斗 Shàngběndǒu 2户,14人。在高塘西北10.8公里大岙山上。北邻双峰乡。村民施姓,清末自天台欢岙来此看管山林定居。该村所处山头,形似畚斗,故称上畚斗。
  大坪 Dàpíng 6户,31人。村处高塘西北10.1公里高山中。据当地老人口述,齐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天台杨家岙迁此。因村下有下坪头,村上有坪头,该村在两山之中,地势稍平,故称大坪。
  箬帽岩 Ruòmàoyán 1户,4人,为看管山林住此。位于高塘西北10公里之箬帽岩上,故名。
  【下坑】 Xiàkēng 43户,215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坑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属上里坑大队,1980年分出另建下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2333亩,产毛竹、木材。耕地87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母猪,制作竹器等。
  下坑 Xiàkēng 27户,144人。下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9公里山坑下游,故名。据《宁西下坑王氏宗谱》,王棕于明末自张家山(今属黄坛乡)迁此。
  百丈丘 Bǎizhàngqiu 11户,48人。村处高塘西北8.8公里之山坑边。据《宁西下坑王氏宗谱》,王湛于明末自张家山迁此。以村旁有一狭长水田,称百丈丘,故名。
  叶家坑 Yèjiākēng 曾用名叶家山。5户,23人。村处高塘西北8.9公里之山坑边。据《宁西下坑王氏宗谱》,王姓自百丈丘分迁于此。因村在叶家山,以山名村。现称叶家坑。
  【王家坑】 Wángjiākēng 110户,446人。山地542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51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制作竹器等。1976年建成一库容0.44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3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
  王家坑 Wángjiākēng 109户,443人。村处高塘西北7.8公里之山坑边。当地《陈氏宗谱》载,陈姓原居水东(即今之水车),明代中叶陈成昌(1436~1505)因海寇作乱,迁住于此。该村原有王姓居山坑边,名王家坑,今王姓已无,陈姓居住,村名仍旧。
  东王 Dōngwáng 1户,3人。为看管山林居此。位于高塘西北8公里,王家坑东北之山间,因名东王。
  【上里坑】 Shànglǐkēng 81户,362人。以村委会驻地上里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并下坑、下大岙、横路庵、上里坑为上里坑大队,1980年其它三村分出,仍称上里坑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339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耕地166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生猪、长毛兔与制作竹器等。
  上里坑 Shànglǐkēng 别名上李坑。78户,346人。上里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9公里桐柏山麓。西邻天台县。《宁西上李坑李氏宗谱》载:“第一世臣义公长子,讳世成,自城北花园(今属梅林镇)始迁上李坑。”又载:“第十世讳明科,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据此推算,李姓迁此当在明初。村处山坑上,李姓居住,故称上李坑,后谐音为上里坑。
  中央里 Zhōngyānglǐ 3户,16人,村处高塘西北9公里桐柏山麓。原为王姓居住,现王姓已无,董姓住此。因村在上里坑与下大岙之间,故称中央里。
  【横路庵】 Hénglu'ān 25户,113人。1961年属上里坑大队,1980年分出,建横路庵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145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耕地6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制作竹器等。
  横路庵 Hénglu'ān 别名横路安。25户,113人。村处高塘西北8.3公里桐柏山麓。南邻天台县。据当地《重修金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金能由本乡下大岙迁入横路安。村外有一庵,庵前两条横路,故称横路庵,亦写成横路安。
  【兰田庵】 Lántian'an 104户,415人。以村委会驻地兰田庵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558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35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制作竹器等。1977年建成一库容0.2万立方米小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容量30千瓦。
  兰田庵 Lántián'ān 别名澜田庵。91户,350人。兰田庵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6.8公里山谷间。南邻天台县。该处古时有庵,因庵周多澜水田,故称澜田庵,后谐音为兰田庵。该村为宁海县革命老根据地。
  大平头 Dápíngtóu 1户,13人。位于高塘西北7公里之山上。居民罗姓自外岗(今属桑洲镇)迁此。住所在山头一处平地上,其地俗称大平头,故名。
  冷饭坑 Lěngfànkēng 12户,52人。村处高塘西北6公里之老鹰窠中。该地为深山野林,原有一庵已倾圮。先有曹姓自天台小坑来此在庵基上建舍,后又有胡、李两姓相继迁此居住。附近村民上山砍柴,因山高路远,须带饭前去,休息时常在坑边吃冷饭,故名冷饭坑。
  【官山】 Guānshān 50户,256人。以村委会驻地官山得名。辖7个自然村。山地174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81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制作竹器,饲养长毛兔等。1974年建成一小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
  官山 Guānshān 别名关山。22户,111人。官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5.2公里深山坳中。据《宁海白溪外王王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末年王姓自白溪(外王)迁此。该村地当山口,如关隘然,且有一寺,名沙轿寺,亦称关山寺,故村名称关山,后谐音为官山。
  茶园头 Cháyuántóu 2户,11人。在高塘西北5公里山上。王姓于1949年自本乡吊鸡湾迁此。该处多野茶树,似一茶园,故称茶园头。
  汤平头 Tāngpíngtou 2户,8人。村处高塘西北6公里之山间。北邻双峰乡,东接白溪乡。村民玉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白溪迁此。四周低丘环抱,如汤罐状,村在底部小平地上,故称汤平头。
  吊鸡湾 Diàojīwān 3户,19人。村处高塘西北5公里之吊鸡湾山间,以山名村。东邻白溪乡。村民王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
  横家下 Héngjiāxià 别名横岗下。5户,22人。村处高塘西北5公里之山岗下。该岗称横岗,故称横岗下,谐音称横家下。原居蔡姓,后于清道光年间有娄姓自本乡西山赘居于此。
  袍丘 Páoqiu 别名刨丘。11户,59人。村处高塘西北5.2公里之山谷中。清康熙年间(1662~1722)胡姓自天台县涌溪迁此。村后有一丘长150米水田,状如木刨,称刨丘,以田名村,后谐音为袍丘。
  尖山 Jiānshān 5户,26人。村处高塘西北4公里山谷中。清道光年间(1821~1850)娄姓自夏孔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村在鸡屙尖(山)里边,以山名村,称尖山。解放前,我游击队先来尖山立足,后转兰田庵。
  外峰门 Waifengmen 废村。
  【山头程】 Shāntouchéng 101户,414人。1961年成立山头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山头村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1986年以该村村民程姓为多,又更名山头程。山地671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42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山头程 Shāntouchéug 曾用名山头、山头项。101户,414人。村处高塘西1.8公里之金竹岭头。西邻天台县,过去为宁海通天台县必经之处。据《重修王爱山项氏宗谱》,项宾五于元末自黄岩迁此。据《山头程氏宗谱》,程透卉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临邑大渔溪迁住于此。该村在金竹岭头,故称山头。又因项姓始居,亦称山头项。1986年更名山头程。村口有一古石臼,称“自满臼”,传说放粮食于臼内,能自溢。该处系通天台之大路,称自满路(见光绪《宁海县志》分图)。
  【大路下】 Dàluxià 176户,714人。山地228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417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制作竹器等。1974年建成一库容3.3万立方米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大路下 Dàluxià 别名大畈胡。176户,714人。村处高塘西1.1公里之山岗上。西南邻天台县。县道桑州岭——王爱公路终点。据《大畈胡氏宗谱》,胡光祖于南宋庆元二年(1193)自本县大蔡来此览胜,爱其地而居此。该村位于宁海通天台之大路下首,故称大路下。又因地势斜平,略有田畴,胡姓居住,又称大畈胡。
  【岭头陈】 Lǐngtóuchén 78户,349人。以村委会驻地岭头陈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36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9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耕牛等。1974年筑成一库容2.8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12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岭头陈 Lǐngtouchén 76户,346人。岭头陈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1.2公里金竹岭头,陈姓居住,故称岭头陈。北邻白溪乡。据《王爱岭头陈氏宗谱》,南朝陈被隋所灭(公元589年),宗室陈胤徙居于此。
  稍场 Shāocháng 2户,3人。在高塘西北2.8公里之山谷间。该乡东部通向西部山区之大路过其侧,地势略平,村民砍柴进出必在此歇肩,当地称挑重歇肩为“稍”,故称稍场。
  【西山】 Xīshan 89户,363人。1961年成立西山大队,1981年改为西山村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1986年恢复原称。山地1059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11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奶牛等。
  西山 Xīshān 89户,363人。村处高塘东北0.3公里之西山下,以山名村。北邻白溪乡。据《高塘娄氏宗谱》,明代中叶,娄佩(1512~?)由高塘分居于此。
  【吕家】 Lujiā 96户,407人。山地78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7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1974年建成一库容3.86万立方米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量5千瓦。
  吕家 Lǚjiā 96户,407人。村处高塘东南0.8公里之岗下宽谷间。桑洲岭——王爱公路过村左。据当地大水坑《吕氏宗谱》,吕珠于明弘治癸亥(1503)自后沈(今属黄坛乡)迁此。因吕姓居住,故称吕家,谱内亦称大水坑。
  【旁山】 Pángshān 37户,171人。1961年旁山与西跳联合成立旁山大队。1980年西跳划出,单独建队,1984年改建行政村。山地48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99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旁山 Pángshān 别名傍山。37户,171人。村处高塘东南1公里之岗背山旁。依山建村,故称傍山,后写作旁山。据《傍山王氏宗谱》,元初,王文显(1295~?)自桑洲上叶迁此。
  【外庄】 Wàizhuāng 62户,224人。1961年并入外柴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外庄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359亩,植被为毛竹、松林、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03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栽培柑桔及饲养长毛兔等。
  外庄 Wàizhuāng 曾用名外章。62户,224人。村处高塘东南1.3公里之山岗下。村民原为章姓,且在王爱山岗之外端,故名外章。后章姓他迁,柴姓自本乡外柴迁此居住,遂改称外庄。“王爱山堠”石碑在此村中。
  【黄泥塘】 Huángnitáng 64户,264人。山地608亩,植被为毛竹、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23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栽培杨梅及饲养长毛兔等。
  黄泥塘 Huángnítáng 别名黄泥堂。64户,264人。村处高塘东1.3公里之松门岭头,过去为宁海通天台县必经之处。北邻白溪乡,据《王爱山黄泥塘蔡氏宗谱》,蔡姓于明万历年间(1583~1619)自县城迁此。以村中有黄泥塘而得名。亦谐音称黄泥堂。
  【外柴】 Waichai 76户,324人。以村委会驻地外柴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合外庄成立外柴大队,1980年外庄分出,单独建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730亩,植被为松、毛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42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培育柑桔及饲养长毛兔等。
  外柴 Waichái 74户,314人。外柴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东南1.7公里之山岗下。据当地《柴氏宗谱》,柴道修于元至元庚辰(1340)自岔路高潭迁此。因村在王爱山岗外端,柴姓居住,故称外柴。
  后塘 Houtáng 2户,10人。村处高塘东南2公里处,为丘阜地带。村民王姓于1945年自桑洲上叶来此看管山林定居。因村在外柴村后低洼处,故称后塘。
  【上屋基】 Shàngwujī 103户,425人。以村委会驻地上屋基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并东山头、大暮、塘孔等三村为上屋基大队,1980年三村分出,单独建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78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06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培育杨梅及饲养长毛兔等。
  上屋基 Shàngwujī 72户,300人。上屋基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东南2.6公里之丘谷间。北邻白溪乡。据《上屋基王氏宗谱》,王姓于明初自桑洲上叶迁此。据传当地原有两个废村屋基,本村居上,称上屋基。
  大湾 Dàwān 31户,125人。村处高塘东南2.9公里之山湾间,故称大湾。《上屋基王氏宗谱》载,王姓于清末由上屋基迁此。
  【东山头】 Dongshántou 22户,93人。1961年属上屋基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东山头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195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79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东山头 Dongshāntou 22户,93人。村处高塘东3公里之山岗顶。据《东山头陈氏宗谱》,陈姓廿一世陈则廷自白溪迁东山头,以其卅六世陈伯文(1603~1690)生卒年推算,陈氏迁居东山头当在南宋中期。村在王爱山岗东面山头,山下为岔路乡西山下村,故名东山头。
  【大暮】 Damu 27户,135人。1961年属上屋基大队,1930年分出成立大暮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265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04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大暮 Damu 27户,135人。村处高塘东3.6公里山湾间。东邻桑洲镇。据《东岗罗氏宗谱》,明季罗大赠(1556~1636)自东岗(外岗,今属桑洲镇)迁此。该处原有一座古墓,规模颇大,即称村为大墓,后谐音为大暮。
  【西跳】 Xitiào 45户,211人。1961年属旁山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西跳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572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西跳 Xītiào 45户,211人。村处高塘南1.1公里之山坡上,南邻天台县。据《西跳林氏宗谱》,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自周山迁此。据王爱《蒋氏宗谱》,二十八世蒋子服同弟子约、子全自翰岙(在天台县)迁此。按二十九世君平(1682~1778)生卒年计算,迁此当在清康熙初年。该村西面有斜坡跌落,宁海称此类地形为“跳”,“跳”在西面,故称西跳。
  【塘孔】 Tángkong 42户,181人。1961年属上屋基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塘孔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61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1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塘孔 Tángkong 42户,181人。村处高塘东南2.7公里山岗中,南邻桑洲镇。该村王姓村民先后由二地迁入,一已无考,一系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上屋基迁此。该村地势低下,村边原有一水塘,故称塘孔。
  板沸 Bǎnfèi 废村。
  山树园 Shānshuyuán 废村。
  桑洲镇
  桑洲镇在宁海县西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桑洲距县城18公里。镇以驻地命名。东及东南邻三门县,西南接麻山乡,西毗天台县,北连王爱、岔路二乡,东北与前童乡接壤。全镇总面积41.02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共57个自然村。计有4543户,18925人,其中农村户口4430户,18330人。
  辖区解放前属秀屿乡,1951年建桑洲、屿南、屿东三乡,1956年合并为桑洲乡,并划入原属王爱乡之外岗村。1958年以1956年之桑洲、麻岔二乡及白溪乡之一部分(今王爱乡地域)成立桑洲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仍以1956年之桑洲乡区域建桑洲公社,1983年改桑洲乡,1985年1月改桑洲镇。桑洲、中央溪、麻车杨、陈家岙列为建镇区。
  境内多岗峦,丘陵起伏。北部有前山岗,西部有扁担岗,南部有屿南山岗,最高峰双尖山在东南部边境,海拔523.1米。清溪从天台县入境,自西向东横贯全镇,出三门县沙柳乡,沿溪两岸为粮食主要产区。
  1985年8月24日,该镇南山章、六峰(上林)、江家、下横四个自然村出现地裂,滑坡地裂范围约1.5平方公里,有40户82间房屋的地面、墙壁出现裂缝,周围稻田裂缝宽达30~60厘米。经查勘,认为地裂滑动面系沿玄武岩与粘土岩不整合面滑动,为古滑坡复活。
  桑洲历史上为台州通宁海、宁波之要口,古设驿站。现有省道甬临线穿越镇境南北。县道桑洲岭——王爱公路及乡道桑洲岭——外山周公路均与甬临线在桑洲岭顶交会。中央溪通三门县沙柳公路正在修建。
  全镇耕地8360亩,种植水稻及大小麦、大豆、玉米、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3.5公斤,总产4675.05吨。山地1325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副业有栽培茶、桑、饲养长毛兔、肉猪等。茶园3100亩,1985年产茶95吨。生猪饲养量7998头,畜长毛兔2800只。镇内企业,有镇办五金、胶木等厂17家,1985年产值214.15万元。村办工厂8家,1985年产值36.66万元。并有建筑工程队数家。全镇外出从事泥水、石匠等手工业者占劳动力的25%,劳务输出的收入为该镇积累和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全镇有初中1所,附设点1处,共学生657人。小学32所,其中单班村校16所,共小学生2006人,入园幼儿40人。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3人,病床9张。合作医疗站14个,乡村医生及赤脚医生30人。文化设施有影剧院、文化站、电影队、电视室、图书室等。
  境内秀屿山风景优美,是群众游憩地。山东端有古桑洲驿丞厅遗址(今桑洲镇中心小学内)。北首堂坑山上有峰火台废墟,明洪武翰林院编修卢原质墓在其旁。桑洲村前清溪桥系二十四孔石板平桥,长84米,宽1.1米,为明万历年间(1590~1592)县令曹学程首事改建。下沙地附近原有白岩寺,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锡桐为首反洋教起义遗址之一,寺僧礼释率僧众和起义民众与清军英勇搏斗,寺宇被焚毁,百余人被杀害,1904年以白岩寺产业创办白岩两等小学,即今桑洲镇中心小学前身。
  桑洲镇 Sāngzhōu Zhèn 4543户,18925人。其中农村户口4430户,18330人。
  桑洲 Sāngzhōu 454户,1792人。桑洲镇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桑洲、田孔周、、上山陈三个行政村,三村村委会驻于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桑洲岭脚之清溪南侧。甬临线经过村后。清溪桥在村前,桑洲岭在村后,是古来台州通宁海之要道。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桑洲驿:西六十里,洪武丁卯(1387)信国公汤和添设。”逢农历五、十两日为集市日,商贩云集,贸易兴旺。因地处宁、台要道上,历来多商贾。建村年代无考,现主居周、王、叶、卢等姓,据口传,叶姓迁此较早,有谱可查者则以周姓为早。据田孔周《周氏宗谱》,周元二(1241~1296)之子天寿于元初自石林之海头(今旗门乡东岙村内周家坛)迁桑洲黄茅岭。该处清溪中古有沙洲,上多桑,故名桑洲。
  【桑洲】 Sangzhōu 320户,1268人。以村委会驻地桑洲得名。桑洲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桑洲岭顶自然村。耕地323亩,主产稻谷。山地1073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茶林培育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1.32万元。
  桑洲岭顶 Sāngzhōulǐngdǐng 3户,14人。1951年土改后建村。
  【田孔周】 Tiánkǒngzhōu 54户,232人。桑洲自然村之一部分。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天寿始居黄茅岭,其屋落成,题柱云:“观稼平畴好,垂纶曲涧幽。”后裔自上联取“田”(畴)下联取“孔”(涧),加以姓氏,称田孔周。今作行政村名。耕地100亩,产稻谷、杂粮。山地15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上山陈】 Shàngshānchén 83户。306人。桑洲自然村之一部分,处于村之上首山边,原名上山,后以陈姓居住,称上山陈。耕地104亩,主产稻谷。山地15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中央溪】 Zhōngyangxī 52户,204人。植地100亩,主产稻谷。山地397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中央溪 Zhōngyangxī 52户,204人。村处桑洲西南1.5公里清溪北侧。甬临线经村后,桑洲通三门沙柳公路起点。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永申于南宋末年由本乡陈家岙迁住中央溪。该村原在清溪两旁,溪在中间,故名中央溪。后清溪改道,地形变动,村迁山边。
  【外山周】 Wàishānzhou 86户,424人。耕地189亩,产稻谷、玉米。山地96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1972年建成一库容10万立方米之水库,可灌溉耕地5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
  外山周 Wàishānzhōu 86户,424人。村处桑洲东北3.5公里前山头岗北麓。属丘陵地带,海拔286米,西北邻岔路乡。桑洲岭——外山周公路终点。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姓于明末由田孔周迁此。该村在前山头岗外端,周姓居住,故称外山周。
  【毛平】 Máoping 100户,405人。1961年成立后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旁有毛平山更名为毛平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1亩,产稻谷、玉米。山地825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毛平 Máopíng 曾用名后山。100户,405人。村处桑洲东北3公里前山头岗之毛平山边。属丘陵地带。据大竹园《前山头葛氏宗谱》,葛红武偕弟神护、天定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由临门(象山南田)迁居前山头。村在前山头后侧,故称后山。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毛平。
  【花地塔】 Huaditǎ 29户,133人。耕地87亩,产稻谷、玉米。山地26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花地塔 Huaditǎ 29户,133人。村处桑洲东北2.8公里前山头岗顶。据大竹园《前山头葛氏宗谱》,葛姓新三房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后山(毛平)分住于此。旧传以该处地形如荷花,故名花地搭,后改称花地塔。
  【前塘孔】 Qiántángkǒng 34户,147人。村委会驻地前塘孔,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塘孔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前山头岗,更名前塘孔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9亩,主产稻谷。山地269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前塘孔 Qiántángkǒng 曾用名塘孔。24户,113人。前塘孔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东北2.7公里前山头岗东部。据《前山头葛氏宗谱》,葛文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花地塔迁此。以村处山脚,地势低洼,称塘孔,1986年更名为前塘孔。
  犁头山 Lítoushān 10户,34人。村处桑洲东北3.3公里前山头岗东部。清咸丰年间(1850~1864),葛姓自塘孔分迁于此。以其地山形似犁,称犁头山。
  【上屋斗】 Shàngwudǒu 44户,170人。耕地88亩,产稻谷、杂粮。山地25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有村办胶带厂,1985年产值1万元。
  上屋斗 Shàngwudǒu 44户,170人。村处桑洲东北2.5公里前山头岗东部。据《前山头葛氏宗谱》,葛姓新二房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山后(毛平)迁此。因其地形似斗,村称上屋斗。
  【白石坑】 Báishíkēng 42户,171人。耕地62亩,主产稻谷。山地445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白石坑 Báishíkēng 42户,171人。村处桑洲东北5公里前山头岗东部坑谷间。村前白岩岭下有土山称龙舌,取“白”,“舌”二字名村为白舌坑,后谐音为白石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卢姓自田洋卢迁此。
  前山头岗 Qiánshāntóugǎng 片村。包括老屋基,上堂、大竹园、花地塔、前塘孔、犁头山、上屋斗、毛平、外山周、白石坑等10个自然村。
  【新庄】 Xīnzhuāng 34户,123人。耕地44亩,产稻谷。山地232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新庄 Xīnzhuāng 34户,123人。村处桑洲西1.9公里红岩山南坡,西邻王爱乡大暮村。以该处原有永乐寺僧坟庄,称僧庄,后谐音为新庄。现居梅、罗、葛等姓。
  【外岗】 Wàigǎng 199户,806人。以村委会驻地外岗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32亩,产稻谷、棉花。山地67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1972年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300亩。
  外岗 Wàigǎng 169户,691人。外岗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西1.8公里王爱山岗东部外端,故称外岗。南有永乐寺旧址。据《王爱山东岗罗氏宗谱》,明嘉靖年间罗浪(1530~1590)自溪南迁此。后王、葛、梅三姓亦相继迁入。
  雪坑 Xuěkēng 30户,115人。村处桑洲西1.5公里之王爱山岗东端山谷间。因冬季积雪期长,故称雪坑。据当地九十余岁老人口述,梅姓于明末清初由桑洲迁此居住。
  【大竹园】 Dàzhuyuán 34户,129人。耕地81亩,产稻谷、杂粮。山地234亩,植被为松、毛竹等。
  大竹园 Dàzhuyuán 34户,129人。村处桑洲东北2.5公里前山头岗中部。据《前山头葛氏宗谱》,葛崇彪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后山(毛平)迁此居住。据口传,昔时该处多竹,故称大竹园。
  【上堂】 Shangtáng 133户,536人。1961年成立上塘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名新茶堂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名上堂。耕地271亩,产稻谷、杂粮。山地61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上堂 Shangtáng 曾用名上塘。133户,536人。村处桑洲东北2公里茶堂山西北侧。据上堂《葛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葛文星从花地塔迁此。该处原有上下二个水塘,戴姓居下,称戴岙塘,现村已废,其地称戴岙洋。葛姓居上,称上塘,1986年改上堂。
  【老屋基】 Lǎowujī 47户,225人。耕地127亩,主产稻谷。山地33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老屋基 Lǎowujī 47户,225人。村处桑洲东北1.8公里前山头岗南坡。该村原居丁姓,后衰落,周姓赘承丁氏旧居,故称老屋基。
  【下洋周】 Xiàyángzhōu 320户,1321人。以村委会驻地下洋周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38亩,产稻谷、杂粮。山地377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洋周 Xiàyángzhōu 306户,1249人。下洋周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东2.5公里茶堂山南麓。中央溪通三门县沙柳公路已修建至此。据《下洋周氏宗谱》,周元二(1241~1296)始居石林海头(今东岙),其子天福于元初迁居于此。因村在桑洲之下洋,周姓居住,故称下洋周。
  上洋 Shàngyáng 14户,72人。村处桑洲东北1.8公里茶堂山西南麓。据竹山头《季氏宗谱》,季景瑞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桑洲后溪迁此。因在下洋周之上首,故称上洋。
  【下沙地】 Xiàshādì 82户,318人。1961年成立沙地大队。因重名,以位于白岩岭下,1981年更名为下沙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90亩,产稻谷、杂粮。山地58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沙地 Xiàshādì 曾用名沙地。82户,318人。位于桑洲东北3.5公里白岩岭南麓。东邻三门县沙柳乡。据桑园《陈氏宗谱》,元末,陈洪业自本乡桑园迁此。因村在清溪北岸沙积地上,故名沙地,1986年更名为下沙地。
  【上叶】 Shàngyè 156户,598人。耕地249亩,产稻谷、杂粮。山地189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上叶 Shàngyè 别名上叶王。156户,598人。村处桑洲西南4公里清溪北侧,村后靠王爱山岗。据上叶《王氏宗谱》,王龙四于宋祥兴戊寅年(1278)由桐洲(今属岔路乡)迁此。该处地势较高,原为叶姓居住,故称上叶。今叶姓已无,因以王姓居住而亦称上叶王。
  【下路】 Xiàlu 95户,388人。耕地131亩,主产稻谷。山地141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下路 Xiàlu 95户,388人。村处桑洲西南3.8公里清溪北侧。该村与上叶中间隔有大路,因处于大路下方,故称下路。村民王姓由上叶分住。
  【辽车】 Liáochē 75户,278人。耕地121亩,主产稻谷。山地122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有村办塑料胶木厂和农机五金厂,1985年产值2.86万元。
  辽车 Liáoche 曾用名撩车。75户,278人。村处桑洲西南2.7公里清溪北侧,南邻麻山乡。据傍山《王氏宗谱》,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王明岚、明崇由上叶迁此。据口传,古时上叶村一具水磨磨车被洪水冲走,为此处住民撩(捞)起,遂称村为撩车,后改辽车。
  【里雪山】 Lǐxuěshan 35户,166人。耕地42亩,主产稻谷。山地3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里雪山 Lixuěshan 35户,166人。村处桑洲西1.3公里扁担岗南坡。据该村《重修应氏宗谱》,应延献(1681~1573)于清雍正年间自今外雪山(古称雪山)分迁至此。村在雪山里面,故称里雪山。
  【外雪山】 Wàixuěshān 43户,183人。耕地70亩,主产稻谷。山地274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外雪山 Wàixuěshān 43户,183人。村处桑洲西南1.3公里扁担岗南坡。据里雪山《重修应氏宗谱》,应大财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天台茭湖迁此居住。“因群山列嶂,雪山多烟雾,故称雪山。”后因内有里雪山,改称外雪山。
  【后沙】 Hòushā 49户,226人。耕地67亩,主产稻谷。山地245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后沙 Hòushā 49户,226人。位于桑洲西南2公里清溪南侧。据竹林乡祁家《葛氏宗谱》,清雍正年间(1723~1735)葛姓自祁家迁此。村在格岸之后溪边沙地上,故称后沙。
  【格岸】 Gé’àn 37户,155人。耕地52亩,主产稻谷。山地67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格岸 Gě'àn 37户,155人。村处桑洲西南2公里清溪西侧。据陈家岙《叶氏宗谱》,叶温礼于唐末自东仓迁坑口,再迁至此。古时清溪从该村与坑口之间流过,两村隔水,该村称为隔岸,谐音为格岸。后清溪改道从村后流去,村名仍旧。
  【坑口】 Kēngkǒu 315户,1196人。以村委会驻地坑口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52亩,产稻谷、杂粮。山地2308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坑口 Kēngkǒu 296户,1111人。坑口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西南2.1公里王魁山东北麓。现居王、叶、章等姓。据当地《重修王氏宗谱》,王光时于明崇祯辛巳(1641)由上叶迁坑口居住。又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大赞(1581~?)之仲子叶志朗自海游下塔田(现属三门县)赘辽车王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辽车而卜筑坑口。过去清溪流经村口,故称坑口,后清溪改道沿山脚流去,村名沿用。该村章思统为当代画家,旅居日本多年,善画虎,有《百虎图》问世。
  大陈 Dàchén 19户,85人。村处桑洲西南2.2公里清溪南侧。甬临线经村口五福桥而过。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姓于元末自天台亭头迁千岩下,再迁宁海毛店亭(即该村)。
  【麻车杨】 Máchēyáng 32户,155人。耕地52亩,主产稻谷。山地21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麻车杨 Máchēyáng 32户,155人。村处桑洲南0.7公里清溪南面。据该村《杨氏宗谱》:“明洪武十三年(1381),杨氏祖先见桑洲之地屏山带水,喜一溪之水可灌百亩之用,环山之地可种千树之桑,可耕可蚕,遂于此卜居。”又据当地老人口述,杨姓祖先系由留五扇(今属西溪乡)迁此。口传该村古有油车房,加姓氏称油车杨,又传当地古时以牛车水灌田,因称牛车杨,后由油车杨或牛车杨改称麻车杨。
  【陈家岙】 Chénjiā'ào 70户,274人。耕地150亩,主产稻谷。山地578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陈家岙 Chénjiā'ào 70户,274人。村处桑洲南1.3公里之山谷间。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应修于元初自东仓迁此。谱内称该村为盛嘉岙,后以谐音作陈家岙。
  【桑园】 Sangyuán 71户,289人。耕地134亩,主产稻谷。山地454亩,植被为松、桑、茶、薪柴等。
  桑园 Sangyuan 71户,289人,村处桑洲东1.4公里清溪北侧。据当地《宁西陈氏宗谱》,陈室原籍平湖栓心乡,登南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由评事谪降昌化县尉,再降宁海驿丞,其子始居桑园。该村古时多桑树,故称桑园。
  【梅家】 Méijiā 49户,189人。耕地81亩,主产稻谷。山地45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梅家 Méijiā 曾用名中园。49户,189人。村处桑洲东1公里清溪北侧。据当地老人对已毁之宗谱回忆,明嘉靖年间(1522~1566),梅姓自亭旁(今属三门县)入赘田洋卢,因卢姓不让外姓住于村内,乃转迁于此。该村后傍山,前临溪,四周均种梅树,村在梅园中,旧称中园。后分居上、下二处,称为上梅、下梅,二处相距甚近,总称梅家,中园之名遂废。
  【田洋芦】 Tiányánglu 397户,1577人。耕地887亩,主产稻谷。山地2100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田洋芦 Tiányánglu 曾用名田洋卢。397户,1577人。村处桑洲东1.4公里清溪南侧。据当地《宁海卢氏宗谱》,卢诜世居青州,于宋建炎三年(1129)随高宗南渡,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后至此定居。该村卢元质(1351~1402)登洪武戊辰(1388)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永乐初靖难之变被杀。该村以卢姓居住,地处溪旁田洋中,故称田洋卢,后谐音称田洋芦。
  犁梗 Lígěng 废村。
  【竹山头】 Zhushāntou 105户,455人。耕地200亩,产稻谷、杂粮。山地959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竹山头 Zhushāntou 105户,455人。村处桑洲东3公里清溪南岸山脚。据当地《季氏宗谱》,季景太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桑洲后溪迁此。该村后山上毛竹茂盛,故称竹山头。
  【木坑】 Mukeng 85户,340人。耕地136亩,主产稻谷。山地224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木坑 Mukeng 85户,340人。村处桑洲西南5.3公里大园湾山西山腰间。据当地村民口述,明初,任普兴自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此。该处两边高山夹峙,中有一溪称木坑,村在溪旁,以溪名村。
  【木坑头】 Mukēngtóu 73户,313人。耕地100亩,主产稻谷。山地46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木坑头 Mukēngt6u 73户,313人。村处桑洲西南6.2公里木坑溪东侧,近木坑源头,故名木坑头。西邻天台县。据上叶《王氏宗谱》,明初,王应常自上叶迁此。
  【南山章】 Nanshanzhang 131户,573人。辖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南山章,1961年建立大队时,以位于南山岗下,村民姓章,称南山章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5亩,产稻谷、杂粮。山地1082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村办塑料五金厂1985年产值1.28万元。
  南山章 Nanshanzhang 曾用名下山。85户,371人。南山章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南2公里屿南山岗下,原称下山,1986年更名南山章。明万历年间(1573~1619)章姓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此。
  上山 Shàngshān 46户,202人。村在桑洲南面2公里处。主居章姓,系下山分居于此。因村在南山章(下山)上首,故称上山。
  【外洋】 Wàiyáng 27户,107人。1961年并外洋、下章、夏家为向阳大队,1981年分出成立外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4亩,主产稻谷。山地33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外洋 Wàiyáng 27户,107人。村处桑州南2.5公里屿南山岗下。据夏家《夏氏宗谱》,夏恒宇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7)自西埝(木镇夏家)迁此。该村在夏家村外平洋上,故称外洋。
  【下章】 XiàZhāng 65户,287人。1961年属向阳大队,1981年分出成立下章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43亩,主产稻谷。山地62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下章 XiàZhāng 65户,287人。村处桑州南2.9公里屿南山岗下。章姓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此。以章姓居于山岗下,故称下章。
  【夏家】 Xiàjiā 74户,280人。1961年属向阳大队,1981年分出成立夏家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29亩,产稻谷。山地83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夏家 Xiàjiā 74户,280人。村处桑州南3公里屿南山岗下。据当地《夏氏宗谱》,夏茂长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黄岩灵山乡举封里迁西埝(即夏家)。以姓名村,称夏家。
  【六峰】 Liufeng 71户,326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称上林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六峰大队,因村后有六个山峰,故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17亩,主产稻谷。山地34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六峰 Liufeng 曾用名上林,71户,326人。村处桑州南2.3公里屿南山岗上。据当地《林氏宗谱》,林续兄弟于明万历戊戌(1598),由闽莆田县迁此。以林姓居于山上,称上林,1986年更名为六峰。
  【罗家园】 Luojiāyuán 31户,139人。耕地55亩,主产稻谷。山地23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罗家园 Luójiāyuán 31户,139人。村处桑州南2.9公里之山谷间。据竹山头《季氏宗谱》,季能靖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里山季迁此。该村地形似箩筐,故称箩家园,后写作罗家园。
  【平园】 Píngyuán 62户,296人。耕地132亩,主产稻谷。山地670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有工厂1家。
  平园 Píngyuán 62户,296人。村处桑州南3公里之山谷间。据该村《李氏宗谱》,明初,李守正自梅林花园迁此。该处四面环山,而村所在地地形较平,故称平园。
  【外山郑】 Wàishānzhèng 82户,383人。以村委会驻地外山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7亩,产稻谷。山地150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外山郑 Wàishānzhèng 74户,257人。外山郑村委会驻地。村处桑州东南2.7公里处。村东双尖山海拔523.1米。据当地《郑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郑文泗自双楼(今属三门县)赘南山曹氏为南山始祖。因郑姓居屿南山岗之外山,故称外山郑。
  桃坑 Táokēng 8户,26人。村处桑州东南3.2公里屿南山岗下小坑边。古时多桃树,故称桃坑。该村原有郑姓,自外山郑迁此。又据下洋周《周氏宗谱》,周菊勤(1866~?)于清末迁居于此。
  【大岗头】 Dàgǎngtou 106户,407人。以村委会驻地大岗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80亩,主产稻谷。山地113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大岗头 Dàgǎngtóu 84户,296人。大岗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桑州东南2.6公里屿南山岗南坡。据当地《卢氏宗谱》,清初卢侯(1632~1705)自田洋卢迁住大岗头。屿南山岗在桑洲镇为一大山,该村在山岗南坡,故称大岗头。
  石岭坑 Shílǐngkēng 22户,110人。村处桑洲东南3公里双尖山西部坑谷间,近旁山岭多岩石,故称石岭坑。据外山郑《郑氏宗谱》,清乾隆年间,郑文焕(1717~1775)自外山郑迁此。
  【江下】 Jiāngxià 81户,332人。以所属自然村江家与下横各取一字而命名。村委会驻地江家。耕地150亩,主产稻谷。山地9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江家 Jiāngjiā 45户,172人。江下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东南2.2公里屿南山岗南端。据当地《江氏宗谱》,明末,江君福(1588~1651)之长兄君龙自邑城迁此。以姓名村,称江家。
  下横 Xiàhéng 36户,160人。村处桑洲东南2公里屿南山岗西南麓。据《桑园陈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陈英益由上林(六峰)迁此。该村在江家之下首,故称下横。
  李家 Lǐjiā 废村。
  【黄罗洋】 Huángluoyáng 61户,269人。耕地107亩,主产稻谷。山地37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黄罗洋 Huángluóyáng 61户,269人。村处桑洲南3.4公里官山西坡山腰上,西邻麻山乡,地属丘陵。据《海游章氏宗谱》,章云浦自海游迁居黄罗洋。谱载云浦父再十曾于宋嘉熙三年(1239)向海游广润寺助银,则云浦迁此当在宋末。为祈望田畈上金黄稻谷盛满箩,年年收成好,称黄罗洋。
  【南山】 Nánshān 66户,354人。以村委会驻地南山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52亩,产稻谷。山地619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南山 Nánshān 52户,292人。南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南4公里屿南山岗南坡,故名南山。明初,陈姓自珠岙岭里(今属三门县)迁此。
  田下 Tiánxià 13户,55人。村处桑洲南4公里麻岙岭东侧。据《南山杨氏宗谱》,杨子许、杨子允兄弟于明末自龙潭(今麻山乡上龙潭)迁此。村在南山村田畈之下首,故称田下。
  燕窝 Yànwō 1户,7人。村处桑洲南4.7公里屿南山岗南面山谷间。据《黄罗洋章氏宗谱》,清代后期章志隆(1839~?)自黄罗洋迁此。以地形似燕窝得名。
  【大红树】 Dàhongshu 39户,200人。耕地95亩,主产稻谷。山地474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大红树 Dàhongshu 39户,200人。村处桑洲南3.8公里官山山顶。据《竹山头季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末年,季姓自里山季迁此。
  【里山季】 Lǐshānjì 148户,675人。以村委会驻地里山季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44亩,主产稻谷。山地245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里山季 Lǐshānjì 119户,520人。里山季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南4.5公里里山岗头西坡。东邻三门县。据竹山头《季氏宗谱》,季景良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桑洲后溪迁此。因村在山间,季姓居住,故称里山季。
  珍山 Zhēnshān 29户,155人。村处桑洲南5.3公里仙照山北侧。东、南、西三面与三门县接壤。季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里山季迁此。因珍视其地,取名珍山。
  麻山乡
  麻山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麻山距县城21公里。东及北界桑洲镇,南邻三门县,西接天台县。全乡总面积17.6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共24个自然村。计1593户,6678人,其中农村人口6582人。
  辖区解放前属秀屿乡,1951年为麻岙乡,1958年属桑洲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麻岙公社,因与马岙公社重音,1981年更名为麻山公社。1983年改麻山乡。
  该乡四面环山,岗峦起伏,沟谷交错,西部边境叉角平海拔682米。北部小罗尖海拔306米。东北山头槽附近多山岗,为该乡茶叶产区。溪流多属小坑,有向北流入桑洲镇汇入清溪,有向南流入三门县境。
  交通有甬临线穿越南北。麻山至慕胡山公路已动工建筑。
  全乡耕地2557亩,多为山间梯田,砂质土壤。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大豆、玉米、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58公斤,总产1257.85吨。山地19973亩,植被除疏松外,多为灌木和茅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饲养耕牛、山羊、长毛兔、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052头,长毛兔3459只。西峰之下,溪坑多沙石资源。乡内企业,与宁波市联营的有不锈钢厂、麻纺织厂等2家。属乡、村和个体联办厂12家,职工482人,1985年共产值167万元。其他企业有工程队、运输队等3家,1985年全乡外出劳力900人,占总人口的13%。
  全乡有小学12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有学生752人。入园幼儿23人。小学附设初中3班,学生16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等。
  境内山水秀丽,如龙潭、响鼓岩、马迹岩、乌岩岗、水殿岩等各具特色。小罗尖东南麓有麻源洞。(详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洞》)麻岙岭头原有岭头书院,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书院残恒犹存。清道光四年(1824)陈家村有陈敬吉号迪庵者瞻田三百石创建“镜鼓楼别业”,供乡里子弟读书,系三幢楼房,设前厅、置小花园,古朴典雅,今尚存。
  麻山乡 MáshānXiang 1593户。6678人,其中农村人口6582人。
  麻山 Máshān 原名麻岙。403户,1951人。位于麻山乡东部,小罗尖山东麓谷地。东邻桑洲镇,东北距县城21公里。甬临线自村东穿越而过。该村为麻山乡人民政府及麻家、桥头王、陈家村委会驻地。据当地《麻氏宗谱》,麻祥三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由天台横畴戴迁此。以村处山岙,麻姓居住,因名麻岙,1986年更名麻山。村东有仙源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麻家】 Májiā 150户,595人。麻山自然村之一部分。麻姓居住,故称麻家。山地1777亩。坡地有茶园。耕地21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陈家】 Chénjiā 132户,497人。麻山自然村之一部分。陈姓居住,故称陈家。山地693亩。坡地有茶园。耕地15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桥头王】 Qiáotóuwáng 122户,504人。麻山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山头槽自然村。1961年建立王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桥头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610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17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山头槽 Shāntoucáo 1户,5人。位于麻山东北0.8公里之山岗上,东邻桑洲镇。
  【王庄】 Wángzhuang 71户,301人。1961年建立叶家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因重名,1986年以该村主居王姓,更名为王庄。山地1419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15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王庄 Wangzhuang 曾用名叶家山。71户,301人。村处麻山北2.2公里黄魁山腰,西、北邻桑洲镇。口传在清康熙(1662~1722)中期叶姓祖先自桑洲上叶迁此。因村处山腰中,原为叶姓居住,故名叶家山。今叶姓已无,王姓居住,1986年更名为王庄。
  【里山】 Lishan 137户,601人。1961年成立里山大队,1968年改称红岩大队,1981年复称里山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里山,辖2个自然村。山地253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里山 Lǐshan 124户,561人。里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麻山西北2.4公里之红岩岭头小平坛上,因四面环山,称里山。据口传,明万历年间(1573~1619)曾有李姓住此。至清顺治(1644~1661)时,章姓自桑洲南山章分居于此,继有周姓迁来。康熙年间(1662~1722)又有王姓自桑洲上叶迁此。现居民以王姓为多。
  木加坑 Mujiākēng 13户,40人。村处麻山西北1.1公里洋岩坑山谷间。据口传,康熙年间(1662~1722)天台下凹周姓在此看管坟庄屋,即定居于此。该村四面环山,似一大箩筐,洋岩坑流经其间,坑侧林木郁茂,故名木加坑。
  【西安】 Xi'an 68户,248人。以村委会驻地西安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104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90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
  西安 Xī'ān 别名西湖庵。65户,237人。村处麻山西1.7公里丘谷间。西安村委会驻地。据当地《孙氏宗谱》,孙姓于明嘉靖(1522~1566)末年,由西店樟树迁此居住。村西有一西湖庵,村以庵命名,称西湖庵,省作西庵,后谐音为西安。
  南坑 Nánkēng 3户,11人。村处麻山西2.3公里处。白石尖坑流经村南,故名南坑。据当地《叶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叶姓自本乡方山来此看管山林而定居于此。
  【西峰】 Xīfeng 60户,272人。1961年建立西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西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18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1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西峰 Xīfēng 曾用名西山。60户,272人。村处麻山北1.5公里红岩山麓,东、北两面邻桑洲镇。甬临线自村前经过。据当地《重修应氏宗谱》,应永潮(1519~1582)偕弟永海于明嘉靖年间,自天台苍山迁麻岙西湾(今桥头王),子应乾扬(1555~?)转迁于此。因地处红岩山脚,桑洲镇坑口之西,故取名西山。1986年更名西峰。
  【长田头】 Chángtiántou 112户,497人。山地154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220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
  长田头 Chángtiántóu 112户,497人。村处麻山西3.8公里之长田山北坡。西邻天台县。据当地《李氏宗谱》,李守张于明初自梅林花园迁此。该村有长达300米梯田,故名长田头。
  【里岙庄】 Lǐ'àozhuāng 57户,266人。1961年成立里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里岙庄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34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11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里岙庄 Lǐ'àozhuāng 曾用名里岙。57户,266人。村处麻山西南3.8公里长田山南坡。西邻天台县,南连三门县。村处深山岙里,故称里岙,1986年更名为里岙庄。村民陈姓来自珠岙西陈(今属三门县),汤姓来自天台县横头戴,金姓自天台县大杨迁本县城内杏树脚,转迁至此,梅姓来自亭旁(今属三门县)。
  【里下王】 Lǐxiàwáng 50户,212人。1961年成立下王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里下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51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里下王 Lǐxiàwáng 曾用名下王。50户,212人。村处麻山西南3.9公里之山坳中。西南邻三门县。主居麻姓。据慕胡山《重修麻氏宗谱》,麻世虎于明中叶自娄坑迁此。村处里岙东首,地势较低,原为王姓居住,故称下王,1986年更名为里下王。
  里桃 Lǐtáo 片村,包括里岙庄,里下王和现属三门县三大等自然村。
  【高坑】 Gāokēng 32户,132人。村委会驻地高坑。辖3个自然村。因村内有上、下高坑二个自然村,故名。山地913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59亩,主产稻谷,兼产杂粮。
  高坑 Gāokēng 曾用名上高坑,16户,68人。高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麻山西南2.6公里白石尖东面山腰上。村民陈姓、汤姓自里岙(今里岙庄),章姓自桑洲南山章,王姓自桑洲辽车先后迁来。当地有两条溪坑,偏北一条称上高坑,偏南一条称下高坑。该村在上高坑侧,故称上高坑,1986年更名高坑。
  下高坑 Xiàgāokēng 14户,56人。村处麻山西南3.3公里之白石尖山脚。村民章姓自桑洲南山章,陈姓自里岙先后迁此。该村在下高坑侧,故称下高坑。
  冷水孔 Lěngshuǐkong 2户,8人。村处白石尖山麓,有溪水发源于此,故称冷水孔。村民陈姓自里岙、王姓自桑洲辽车先后迁此,
  【塘山】 Tángshan 38户,173人。该村原称塘孔,1961年与方山合并成立塘山大队,取塘孔、方山各一字为名,1983年改行政村,1984年与方山分开,单独设立行政村,村名仍称塘山。山地68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7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塘山 Tángshan 曾用名塘孔。38户,173人。村处麻山南1.9公里之山坞中。据方山《叶氏宗谱》,第五十五世叶文贤自上叶徙居塘孔,以六十一世凯仲生元大德戊戌(1298)推算,叶氏迁此约在南宋初年。该村山湾下有一水塘,称塘孔,即以名村,1986年更名塘山。
  【方山】 Fangshan 68户,302人。1961年与塘孔合并为塘山大队,1984年分出,改建方山行政村。耕地143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山坡有茶林。
  方山 Fangshan 68户,302人。村处麻山南1.8公里龙潭坑边。据方山《叶氏宗谱》,五十五世叶文光自上叶迁此,徙居年代与塘孔(今塘山)同。该村地处方山脚,故称方山。
  【新屋】 Xīnwu 55户,250人。以村委会驻地新屋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85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86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
  新屋 Xīnwu 46户,210人,新屋村委会驻地。村在麻山南1.6公里处。南邻三门县。甬临线在村东经过。据当地《麻氏宗谱》,麻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溪下(今属三门县)迁此,新屋落成后,即以新屋名村。
  坟庵 Fén'ān 9户,40人。村在麻山东南1.5公里处。东邻桑洲镇,南界三门县,甬临线过村西。据麻山《麻氏宗谱》,清末麻鹰逵来此看管坟墓,即定居于此。坟旁有庵,故名坟庵。
  【山后翁】 Shānhouwēng 94户,392人。1961年建立山后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因重名,加村民姓氏更名为山后翁。山地119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山后翁 Shānhouwēng 曾用名山后。94户,392人。村处麻山西南2.7公里之半山腰上。据当地《翁氏宗谱》,翁康原住临海十二都三渡大墙下,明成化三年(1467),因住处被洪水冲坏,迁此居住。村在桥廷山之后,故名山后,1986年更名山后翁。
  【石桥】 Shíqiáo 120户,485人。村委会驻地石桥。辖2个自然村。1961年由石枧、桥廷两个自然村组成大队时,两村各取一字,称石桥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06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5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番薯。
  石桥 Shíqiáo 曾用名桥廷、桥亭。105户,437人。村处麻山西南3.4公里处。南邻三门县。据方山《叶氏宗谱》,五十五世叶文圣自上叶迁桥亭,徙居年代与塘孔同。以村边有桥,桥头有凉亭,故称桥亭,亦作桥廷。1986年更名石桥。
  石枧 Shíjiǎn 15户,48人,村在麻山西南3.8公里处,南邻三门县。叶姓自方山迁此。村前有石枧山,村以山得名。
  【慕胡山】 Muhushān 161户,605人,耕地254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
  慕胡山Mùhúshān别名麻胡山。161户,605人。村在麻山南3.5公里处。据麻山《麻氏宗谱》,麻一减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麻岙下洋湾迁此。因住地有慕胡山,以山名村,又因麻姓居住,亦称麻胡山。
  【上龙潭】 Shànglongtán 66户,250人。村委会驻地上龙潭,辖2个自然村。1961年建立龙潭大队,1968年改称建新大队,193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名为上龙潭。耕地83亩,主产稻谷。
  上龙潭 Shànglongtán 曾用名龙潭。51户,194人,村在麻山南2.8公里处。东邻三门县。据麻山《麻氏宗谱》,清光绪年间(1875~1908),麻姓由慕胡山迁居于此。以村傍龙潭坑,故称龙潭,1986年更名为上龙潭。
  后岙 Hòu'ào 15户,56人。村处麻山南2公里之谷地间。据山后翁《翁氏宗谱》,清嘉庆年间,翁师位(1787~?)、师栋(1806~1840)迁此。该村三面高山,在上龙潭之后,故称后岙。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