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珠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93
颗粒名称: 青珠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4
页码: 227-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长街区青珠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地势平坦,有青珠山等四座小山。交通便利,耕地12256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文化设施齐全,有初中、小学、卫生院等。乡内还有多家企业及文化设施。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青珠乡

内容

青珠乡地处宁海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青珠距县城26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南临三门湾,西濒胡陈港水库,北面和山头乡毗连。县属宁海青珠农场在西部境内。全乡区域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30.9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共16个自然村。计有2503户,9321人(内回族4人)。其中农村户口1918户,7562人。
  辖区解放前属湖青乡。1951年为青珠乡及平原乡之一部分地。1956年与山头、平原、大青等乡合并仍称青珠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59年辖区从长街人民公社分出,划归青珠农场。1962年又从青珠农场分出,单独成立青珠公社。1983年改青珠乡。
  乡境地势较为平坦,西北略高,东南略低。有青珠山、黄珠山、茅山、丹屿山四座独立小山,其中以青珠山为最高,海拔174米,屹立于平洋之上,颇显壮观。西连胡陈港水库,引水河渠交错,排灌方便。南部海域有大片淤积滩涂,可供贝类养殖。南面三门湾海上有五屿门群岛,由西五屿等七个岛礁组成,排列似门户。另有大柴门岛、木蛇岛、孝屿、长屿等岛屿,总面积为0.30平方公里。
  陆上交通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斜穿乡境。水上交通有客货轮可达三门、石浦、舟山等地。
  全乡耕地12256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亦种大小麦、蚕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33公斤,总产2952.35吨;棉花平均亩产63公斤,总产501.17吨;桔园2464亩,产桔1626吨;水产养殖2850亩;生猪饲养量3444头。乡办企业4家,1985年产值285万元。另有联办及个体办企业7家。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8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共学生73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2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图书室、电影放映队、影剧院等。
  青珠乡 Qīngzhūxiāng 2503户,9312人。其中农村户口1918户,7562人。
  【青珠】 Qingzhu 710户,2485人,其中回族4人。耕地3990亩,其中棉地2116亩,另有海涂1200亩。村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兼营柑桔、蚕桑、海涂养殖及饲养长毛兔等。
  青珠 Qingzhu 710户,2485人。青珠乡人民政府和青珠村委会驻地。位于乡境北部青珠山旁,西北距县城26公里。西与青珠农场相连,北与山头乡毗邻。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横穿村东。原住何姓已无考。据当地《苏氏宗谱》,苏姓祖居临海,苏昌嫩于南宋淳佑三年(1243)迁居于此。村傍青珠山,故称青珠。1978年将苏氏宗祠改建为影剧院,有座位2300个。
  【新明】 Xīnmíng 165户,714人。解放前称十六保,解放后称十六村。1962年成立青珠公社时称十六村大队,1968年与南关合并,更名为新明大队。1980年南关分出,原十六村仍名新明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驻地董家,辖5个自然村。耕地1152亩,其中棉地706亩。另有桔园240亩,海涂35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营柑桔与海涂养殖。
  董家 Dǒngjiā 51户,212人。新民村委会驻地。位于青珠南0.6公里之平洋上。当地口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董姓自力洋董家(今西仓董)迁此。董姓所居,故称董家。
  杨家 Yángjiā 31户,139人。位于青珠南0.9公里之平洋上。先有杨姓于清乾隆后期自千杨(今属三门县)迁此。后又有陈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沙柳(今属三门县)迁此。因杨姓先居,故称杨家。
  百亩头 Bǎimutóu 22户,101人。位于青珠南1.2公里之平洋上。口传光绪年间(1875~1908)有王姓财主在此购买百亩好田,建房居住,经营农业,繁衍成村,故称百亩头。
  梅家 Méijiā 56户,241人。位于青珠西南1公里之平洋上。当地口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有梅姓自胡陈洋梅山头(今梅山)迁此。村民姓梅,称梅家。
  桥头山下 Qiáotóushānxià 5户,21人。位于青珠南面0.2公里茅山东麓。苏姓于清道光年间自青珠迁来,茅山东山嘴有一石桥,该处即称桥头山,村在桥头山下,故名。
  【南关】 Nánguān 170户,719人。以村委会驻地南关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2年成立南关大队,1968年与十六村合并为新明大队,1980年分出,仍称南关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030亩,其中棉地759亩。另有柑桔园300亩,海涂400亩。主产棉花、稻谷、柑桔。兼营蚕桑,饲养长毛兔,海涂养殖和近海运输。
  南关 Nanguan 别名南关塘。146户,601人。南关村委会驻地。位于青珠南2公里沿海处。西与青珠农场毗邻,南濒三门湾。民国初,杨、叶、王等姓分别从健跳(今属三门县)、黄岩杜下桥、奉化白杜等地迁此。住宅依塘岸建造,前后二排,长近一公里。因村处南关塘内,故称南关,亦迳称南关塘。
  黄珠山 Huángzhushān 24户,118人。位于青珠西南1.6公里黄珠山东麓。北邻山头乡,西连青珠农场。住民均姓胡,清嘉庆时自慈溪迁此。村庄依山而建,以山名村。
  【茅洋塘】 Máoyángtáng 314户,1314人。以村委会驻地茅洋塘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2年与下公和合建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单独成立茅洋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茅洋塘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08亩,其中棉地1640亩。另有桔园454亩,海涂1055亩。主产棉花、稻谷,兼产柑桔。海涂养殖蛏、蚶。
  茅洋塘 Máoyángtáng 曾用名茅洋。274户,1120人。茅洋塘村委会驻地。位于青珠东南1.5公里之平洋上。北邻山头乡。据当地口传,于清道光年间开始有人定居。该地原名永青塘,因其地易积水,长茅草,有“大水白洋洋,庄稼种不长”之说,故又称茅洋塘,村称茅洋,1981年以茅洋塘为村名。
  板桥墩 Bǎnqiáodun 22户,101人。位于青珠东南1公里之平洋上。该处原为晒盐高墩,四周有河道,架板桥相通,故名板桥墩。清道光年间,虞姓自天台迁象山花岙转迁至此。同一时期,苏姓亦自青珠来此定居。
  茅洋潭 Máoyángtán 18户,93人。位于青珠东南1.2公里之平洋上。因地近茅洋,村中有一深水潭,故称茅洋潭。清嘉庆年间,张姓自毛张(今属三门县)迁此定居。
  【永宁】 Yǒngníng 112户,496人。1962年建永宁大队,1969年并入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永宁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96亩,其中棉地549亩,另有柑桔80亩,海涂85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营柑桔及海涂养殖。
  永宁 Yǒngníng 112户,496人。位于青珠东南2.2公里之平洋上。当地原为海涂,清光绪年间(1875~1908)开始围塘造田,海塘围成之后塘地划分“天、地、人、和”四号,永宁塘属“人”字号,当时称永人塘。因地方音“人”唸作níng,与“宁”同音,改称永宁塘,亦称永青塘。1936年丹麦国二世皇太子乘飞机过东海,因缺油,在此降落,故又称飞机塘。民国19年后,始有人定居。村处永宁塘,以塘名村。
  【团结】 Tuánjié 74户,333人。1962年成立团结大队,1969年并于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团结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531亩,其中棉地367亩。另有海涂450亩,桔园10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产蛏、蚶、柑桔。
  团结 Tuánjié 74户,333人。位于青珠东南4.3公里之平洋上。东邻山头乡。清宣统年间(1909~1911)陈姓自沿江(今属三门县)迁黄珠山西关塘定居,村称西关。1959年青珠农场扩大至黄珠山西关塘,西关村住户转迁至山头塘老爷地建立新村,村名称团结。该村住宅全为新建,房舍道路行列整齐,四周枸桔成林,形如围墙。
  【上公和】 Shànggōnghé 72户,295人。1962年建上岙大队。1969年并于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上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上公和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584亩,其中棉地378亩。另有桔园125亩,海涂20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产柑桔、蛏、蚶。
  上公和 Shànggōnghé 曾用名上号。72户,295人。位于青珠东南2公里之平洋上。北、东均邻山头乡。据当地《王氏族谱》,王姓于清光绪后期从黄岩迁来。当地原为海滩,清末开始围塘造田,塘围成后,土地划分“天、地、人、和”四号,该地为“和”字号,称为公和塘。公和塘又分上号下号两地,该村在上号地,故名上号,后讹称上岙。1981年更名上公和。
  【下公和】 Xiàgonghé 83户,398人。1962年与茅洋塘合建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建下公和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18亩,其中棉地440亩,另有桔园200亩,海涂320亩。主产棉花、稻谷、柑桔,兼产蛏、蚶等贝类。
  下公和 Xiàgōnghé 曾用名下号。83户,398人。位于青珠东南4.5公里塘地上。东邻山头乡。民国初,林姓从台州迁至公和塘下号地,村名即称下号,后讹称下岙。1981年改称下公和。
  【文围】 Wénwéi 218户,808人。耕地1187亩,其中棉地1000亩。主产棉花,兼产蚕豆、大小麦、玉米、柑桔、西瓜、大蒜、辣椒。另有海涂420亩,养殖蛏、蚶。还有饲养蜗牛、鸽子、蛋鸡等个体户,村办工厂2家。
  文围 Wénwéi 218户,808人。位于青珠南2.6公里塘地上。南濒三门湾之猫头洋。1966年下洋涂围塘造田时,余姚、慈溪二县农民来此定居围塘。因围塘工程完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村称文卫,1981年更名文围。该村依东西向一直线建房,随着人口增多,房屋发展为三排,长达一公里。1984年评为县文明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长街区
相关地名
青珠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