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山头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91
颗粒名称:
山头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4
页码:
218-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山头乡位于宁海县东部偏南,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人口10117人。该乡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海涂广阔,海产品丰富。全乡有学校、卫生院和文化设施,历史上曾是张煌言抗清屯兵之地。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山头乡
内容
山头乡位于宁海县东部偏南,乡人民政府驻地山头距县城26公里。乡以驻地得名。北交龙浦乡,东连长街镇,并隔车岙港与伍山乡相邻,南连青珠乡、青珠农场,西濒胡陈港水库,与前横乡隔水相望。全乡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7.3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共40个自然村。计2848户,10117人(内回族1人),其中农村户口2738户,10002人。
辖区解放前属湖青乡,1951年为大青乡及山头、平原二乡之大部分。1956年山头、青珠、平原、大青四乡合并为青珠乡,辖区属青珠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现辖区成立山头公社,1983年改山头乡。
该乡为三门湾畔海积平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东南近海一带土地,均系近代围垦。东面车岙港水库与西面胡陈港水库之间,近年新开多条河道,沟通两港,形成水网,排灌方便。境内有四座独立小山,其中以山头山(旗山)较大,海拔144.1米,于三门湾内有田湾岛、老鼠屿、米礁等17个岛礁。
公路有县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跨越乡境,于力洋与省道宁象线连接。
全乡耕地1633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96公斤,总产5769.9吨。近年水果生产发展较快,除柑桔种植面积已达2500亩外,并有桃、枇杷、葡萄、甘蔗等。该乡多池塘,海涂广阔,蛏、蚶、淡水鱼等产量甚丰,为著名“长街蛏子”主要产地。副业有海涂养殖,近海捕捞,淡水养鱼,经营蚕桑,饲养群鸭、蜜蜂、长毛兔及生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6485头。乡办企业有工艺美术、副食加工等厂6家,职工36人,1985年产值10万元。村办工厂有综合、副食品加工、塑料、五金等11家,职工216人,1985年产值40.46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8家,职工80人,1985年产值28.03万元。此外,运输业也相当发达。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98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862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2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中心、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明末张煌言(字苍水)起兵抗清,据守浙东沿海一带时,曾在该乡山头附近屯兵,尚留有煌言塘(亦称王爷塘)地名,后人并立碑纪念,今碑已湮没。
山头乡 ShantouXiang 2848户,10117人。其中农村户口2738户,10002人。
【山头】 Shantóu 772户,2600人,其中回族1人。以村委会驻地山头得名。耕地4234亩,其中棉地129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甘蔗等。副业有饲养蜂、鸭、兔及从事汽车、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6家,1985年产值25.2万元,并有个体及联办工厂。
山头 Shantóu 772户,2600人。山头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处县城东偏南26公里山头山东南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于此设站通过。主居冯姓,据《旗山冯氏宗谱》,冯安云,仕宋河南彰德府尹,元武宗四年(1311)以兵燹游于宁海,因长亭有渔盐之利,定居于旗山(今山头山)之下。以村居旗山东南端,故称山头。
田湾 Tianwan 渔点。别名下洋山。位于山头南13.5公里三门湾中,系一小岛。岛之西部山湾内有水田,故名田湾岛。又为旗山下洋之悬水山,故别称下洋山。原有杨姓1户,属山头村。1965年我县水产局曾于此建造水产加工场。现无常住户,仅渔汛时有本县及三门县渔民在此暂住。
【五岔】 Wuchà 131户,511人。以村委会驻地五岔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883亩,其中棉地308亩。主产稻谷、棉花、柑桔。副业以养鸭闻名全县。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5.3万元。
五岔 Wuchà 24户,108人。五岔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北1.5公里长亭港南岸。张姓于清光绪(1875~1908)初从黄岩迁此。以村庄坐落于五条河之岔口处,故称五岔。
天打岩 Tiāndǎyán 22户,84人。村处山头东北1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大祝村。杂姓居住,竺姓较早,张姓较多。竺姓于清康熙(1662~1722)末年从本县北乡迁此,张姓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来。村北有一天打岩,传说为早年雷电交加时飞来,村以岩得名。
石塘 Shítāng 18户,75人。村处山头北1.1公里山头山东北麓。王姓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黄岩石塘迁此。因不忘祖地,村名亦称石塘。
埂下 Gēngxià 42户,132人。村处山头西北1.8公里之河港间。北邻龙浦乡。胡姓于清光绪末年从大湖村迁此。以村居河堤下侧,当地称河堤为埂,故名埂下。
枫林 Fēnglín 25户,112人。村处山头北2公里之长亭港南岸。东邻长街镇,西连龙浦乡。顾姓于清光绪末年从县城水角凌迁此。因该地原多枫树,故称枫林。
【上搀】 Shàngchán 234户,916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搀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505亩,其中棉地800亩。产稻谷、棉花、柑桔。
上搀 Shàngchán 125户,500人。上搀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西3公里小山头山西南麓。北邻龙浦乡下港村,西濒胡陈港水库,尤姓居先,迁徙年代无考。冯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5)从山头迁此。以村建于平地高墩处,靠近礁港上首埠头,故称上搀。
下角 Xiàjiǎo 22户,80人。村处山头西3.4公里,小山头山西南面平地上。山头冯姓于明万历年间迁此居住。因村庄坐落在上搀西南角落,地势稍低,故称下角。
上搀潭 Shàngchántán 曾用名上搀桥。1.4户,56人。村处山头西2.5公里山头山西麓。叶姓于清光绪初迁此。以村庄坐落在上搀前面之水潭边,故称上搀潭。又因村有石桥,曾称上搀桥。
洋加田 Yangjiātián 73户,280人。村处山头西2公里山头山之西麓。冯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山头迁此。以该地原为海洋,后淤积而造田建村,故称洋加田。
【大青】 Dàqīng 237户,825人。以村委会驻地大青得名。辖7个自然村。耕地1581亩,其中棉地550亩。产粮、棉、柑桔。
大青 Dàqīng 69户,230人。曾用名屿顶、童家。大青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西3.2公里胡陈港水库东岸。先有祝姓于清乾隆(1736~1795)前期自铜岭祝(今属建设乡)迁此,后又有童姓于清嘉庆(1796~1820)后期迁入。该村原称屿顶,后童姓繁衍,亦称童家。因地处大青山下,1951年为大青乡政府驻地,村名改称大青。
葛藤棚 Gěténgpéng 14户,50人。村处山头西3.6公里大青山南麓。西濒胡陈港水库。陈姓于清光绪初年从长亭西岙迁此。附近山湾多葛藤,连结成棚状,即以葛藤棚为村名。
朱家塘 Zhujiātáng 16户,64人。村处山头西3.7公里胡陈港水库东岸。1973年祝姓自大青来此定居。1979年后,村民逐渐增多,该地原称朱家塘,村以塘命名。
隔岭 Gélǐng 11户,40人。村处山头西6.4公里大青山东麓,西濒胡陈港水库。长亭西岙村民于清光绪初年迁此建村。因与上山亭隔一岭,故称隔岭。
上山亭 Shangshanting 32户,126人。村处山头西3.7公里之大青山腰。西面为胡陈港水库。陈姓于清乾隆年间从龙浦龙山迁此。村在山腰上,原有凉亭,故称上山亭。
大青墩 Dàqīngdun 48户,150人。村处山头西4公里大青山西北麓,西濒胡陈港水库。李、冯二姓于清光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因在大青山麓高墩上,称大青墩。
下湾 Xiawan 27户,95人。村处山头西3.4公里大青山下,西濒胡陈港水库。蒲姓在清嘉庆年间从余姚迁此。因村建于大青山平海寺下山湾中,故称下湾。
塘 Táng 20户,70人。村处山头西3公里之河港边。冯姓在清中叶自山头迁此。因村建于河港水塘边,即以塘为村名。
【主山】 Zhushān 52户,207人。耕地336亩,其中棉地116亩。产粮、棉、柑桔、糖蔗等。有村办厂1家。
主山 Zhushān 52户,207人。村处山头西南1.7公里主山南面之平洋上。以山命名。据口传,范姓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96)从天台县来此定居。山头村冯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此。
【大渔冯】 Dàyuféng 171户,573人。1961年成立大渔冯大队,1968年改称红旗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大渔冯。辖2个自然村。耕地1088亩,其中棉地588亩。产粮、棉、柑桔。海涂160亩,村民并从事近海捕捞,海涂养殖。
大渔冯 Dàyuféng 曾用名停裕冯。155户,514人。大渔冯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东南1.1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该村地处海滨,原为渔汛期渔民聚集地。明天启年间(1621~1627)冯姓渔民从山头村迁此定居。取冯姓日后能富裕之意,称停裕冯。后谐音称大渔冯。
庄吴 Zhuāngwu 16户,59人。村处山头东南1.1公里之平洋上。原为地主收租庄屋,吴姓居住,故称庄吴。清康熙(1662~1722)初,朱姓又从象山县岭脚迁此。现村民多姓朱。
【下搀】 Xiàchán 128户,501人。耕地929亩,其中棉地340亩。产粮、棉、柑桔。
下搀 Xiàchán 128户,501人。村处山头西南3.3公里之平洋上。西濒胡陈港水库,东及东南分别与青珠农场、青珠乡为邻。主居冯姓,明、清交替时山头村冯姓迁此居住。以村建于平地高处,靠近礁港下首埠头,故称下搀。
【双岔】 Shuāngchà 75户,310人。1964年成立新建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其地位于双岔港口,更命为双岔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524亩,其中棉地489亩。产棉花、稻谷、柑桔。
双岔 Shuāngchà 曾用名新建。75户,310人。村处山头西南4公里青珠山西麓。南邻青珠农场,西濒胡陈港水库。该村系1964年慈溪县移民建村,故称新建。1981年更今名。
【翁家】 Wengjiā 132户,518人。以村委会驻地翁家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858亩,其中棉地366亩。产粮、棉、油菜籽、柑桔。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5万元。
翁家 Wēngjiā 35户,162人。翁家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南1公里之平洋上,相传翁姓于元武宗四年(1298)由黄岩迁旗山,随后转迁至此。翁姓所居,故称翁家。明、清交替时,又有吴姓自高枧吴岙(今属三门县)迁来。
上翁Shàngwēng28户,88人。村处山头南1.3公里处,翁家南面。翁家祖生二子,长子迁此居于上首,称上翁。
下 翁Xiàwēng 30户,127人。村处山头南1.5公里处,翁家西南面。翁家祖次子迁此居于下首,故称下翁。
港头Gǎngtóu21户,33人。村处山头南1公里之河边。现居柴、吴等姓。吴姓于明末清初从高枧迁此,柴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岔路柴家迁来。该村居河港上首,称港头。
港下 Gǎngxià 18户,68人。村处山头村南1.3公里之河边。叶、贺等姓居住。叶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天台大留溪迁此,贺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临海大田迁来。因村居河港下首,故称港下。
【丹屿背】 Dānyubèi 342户,1172人。以村委会驻地丹屿背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722亩,其中棉地758亩。产粮、棉及油菜籽、柑桔。副业有海涂养殖蛏、蚶。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9万元。
丹屿背 Dānyubèi 216户,770人。丹屿背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东南2.5公里丹屿山北面平洋上,因名丹屿背。南邻青珠乡。严姓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从本县黄坛迁此。
丁家 Dīngjiā 83户,256人。村处山头村南1.6公里之平洋上。西接青珠乡境。据该村《丁氏宗谱》,丁明义“由天台榜山丁村东宅迁宁海梁王枫树朴,再迁长街青珠大塘(丁家)”。以其曾孙盛君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推算,迁此当在清康熙(1662~1722)初年。以姓名村,称丁家。
过水程 Guòshuǐchéng 13户,52人。村处山头南2公里之河边。西邻青珠乡。严姓于清光绪初从丹屿背迁此。因该村与丹屿背等村隔河,往来须经过水塍,名过水塍,后改写为过水程。
王家 Wángjiā 30户,94人。村处山头南2公里之平洋上。王姓于民国初从山头村迁此。以姓名村,称王家。
【三村】 Sancun 242户,972人。以村委会驻地三村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1482亩,其中棉地743亩。产粮、棉、柑桔等。著名特产“长街蛏子”,多出于该地。
三村 Sancun 37户,142人。三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东南2.4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主居冯姓,于清乾隆末年从山头村长道地迁此。因山头、大渔冯、三村皆冯姓创业,为不忘祖德,该村乃称三村。
上陡门 Shàngdǒumén 曾用名上闸门。26户,100人。村处山头东南2.1公里之平洋上。东与长街镇接界。龚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宁海县城迁此。因村在里塘陡门边,故称上陡门,亦称上闸门,别名里塘。
上洋墩 Shàngyángdun 60户,256人。村处山头东南2.2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合宁村。金姓于清道光年间由台州穿山迁此,因村在上洋田畈高墩处,故称上洋墩。
瓦屋 Wǎwū23户,90人。村处山头东南2.7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陈姓于清道光年间从黄岩迁此。因当初近地住户皆盖茅屋,只此一家为瓦屋,村即以瓦屋称之。
新屋 Xīnwu 46户,184人。村处山头东南2.9公里之港湾平洋上。王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从黄岩迁此。因当时为当地第二家新盖瓦屋,故称新屋。
双甲陡门 Shuāngjiǎdǒumén 曾用名外塘。50户,200人。村处山头村东南3公里之港湾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合宁村。孔姓于清光绪(1875~1908)初由黄岩迁此。因村在上陡门之外,故称外塘,因重名,以村口陡门有双闸,1986年改名双甲陡门。
【合成】 Héchéng 222户,897人。村委会驻地外塘。辖2个自然村。该处原有合成塘,以塘名村。耕地1212亩。产粮、棉、柑桔。副业有海涂养殖蛏、蚶等。
外塘 Wàitáng 170户,685人。合成村委会驻地。位于山头东南3.1公里之港湾平洋上。东濒车岙港,西、南两面邻青珠乡。清咸丰(1851~1861)年间,刘姓迁此定居以后,又有住民从黄岩等地陆续迁入。村处合成外塘,故名。
里塘 Lǐtáng 52户,212人。位于山头东南3公里之港湾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先有李姓于清康熙(1662~1722)后期自玉环迁此,后又有胡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长街塘里迁来。村处合成里塘,故名。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长街区
相关地名
山头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