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浦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90
颗粒名称: 龙浦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4
页码: 210-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长街区龙浦乡位于宁海县东部,总面积28.50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791户,10262人。该乡地势东北高南低,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副业有淡水养殖等。全乡有初中、小学及卫生院等设施,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028.4万元。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龙浦乡

内容

龙浦乡在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流水湾距县城24公里。因驻地背靠龙山,面对水浦而命名龙浦。东邻长街镇,南连山头乡,西和西北濒胡陈港,与力洋、古渡、前横三乡镇隔港相望,北面与胡陈乡接壤。全乡总面积28.50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7个自然村。计有2791户,10262人(内回族9人),其中农村户口2709户,10170人。
  辖区解放前分属长亭镇和湖青乡。1951年分为龙浦、新城二乡,1956年以龙浦、新城二乡及山头乡之一部分合并称龙浦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龙浦公社,1983年改龙浦乡。
  境内地势东北高,南面低,为沿海丘陵地区。东北部多低山,宜于种植茶和果木;西部靠胡陈港水库亦多山丘;南部为沿海平地,土质肥沃,河塘交错,是该乡主要粮棉产地。
  境内交通陆路有石桥头——龙浦公路,1982年建成,于石桥头衔接县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水路有内陆河网,船只可自胡陈港水库至车岙港水库,并与长街镇、伍山乡河渠相通。
  全乡耕地12754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亦种大小麦、油菜籽等作物。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66.5公斤,总产5620.6吨;皮棉亩产56公斤。山地3080亩,植被除松、薪柴等外,栽培有柑桔、黄桃、李子、葡萄、茶等经济作物。11385年柑桔总产1550吨。副业有淡水养殖,饲养长毛兔、群鸭、肉猪等,并经营蚕桑。1985年生猪饲养量5628头,长毛兔3400只。乡内企业有乡办食品、五金、纸箱等厂5家;村办有蜜饯、塑料、五金等厂各5家;另有运输队3家。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028.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77.2万元,工业产值351.2万元,人均收入546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26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学生901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所属新城村1985年被评为县文明村。
  龙浦乡 Lóngpuxiāng 2719户,10262人。其中农村户口2709户,10170人。
  【德泉】 Déquán 173户,592人。村委会驻地流水湾。因驻地村西有德泉庙,故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46亩,其中棉地285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411亩,植被松、薪柴、果木等。产柑桔。
  流水湾 Liúshuǐwān 138户,458人。龙浦乡人民政府和德泉村委会驻地。位于龙浦乡中部,距宁海县城24公里。石桥头——龙浦公路通至村南斗门头。口传该村建于明代,住民相继从龙山迁入。村处龙山西南麓山湾中,终年流水潺潺,故名流水湾。
  庙头下 Miàotóuxià 35户,134人。在流水湾西01.5公里处。据当地口传,该村建于明末,住民从龙山迁入。村处德泉庙下首,故名庙头下。
  【上岗山】 Shànggǎngshān 44户,192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村名上横山命名,1981年因重名,以上横山又名上岗山,遂更名为上岗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41亩,其中棉地92亩,产稻谷、棉花。山地20亩,植被松、薪柴及果树等。产柑桔。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上岗山 Shànggǎngshān 别名上横山。44户,192人。位于流水湾西北3.8公里山脚。东北靠山,与胡陈乡交界,西北濒胡陈港水库。口传明代有赵姓一家首先在此定居。因村旁山头呈横形,称上横山;又因山头乡大青有一下岗山,此山又称上岗山,村以山命名,二名并用,现以上岗山为标准名。
  【尖岙】 Jiān'ào 99户,348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驻地自然村梅岙命名。因重名,1981年以村南有尖山,更名为尖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24亩,其中棉地154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山地197亩,植被松、薪柴、果树等。
  尖岙 Jiān'ào 曾用名梅岙。99户,348人。在流水湾北3.9公里之山间。据当地《仇氏宗谱》,仇姓于明弘治十年(1497)来此定居。因当地多梅树,又以地处山岙,故称梅岙。1986年更名尖岙。
  【新城】 Xīnchéng 298户,1088人。耕地1693亩,其中棉地764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梨。
  新城 Xīnchéng 298户,1088人。村在流水湾西北2.5公里处,三面环山,西为胡陈港水库。据长街《王氏宗谱》,“(宋季)一世祖伯璋始迁长街,其第三子子芳迁新城。”据此,王姓系宋末元初迁此。早时村前筑有城墙,以防海盗,城墙建成时称新城,即以名村。
  【湘岙】 Xiāng'ào 189户,685人。以村委会驻地湘岙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991亩,其中棉地39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梨、茶叶。山地580亩,植被松、薪柴、茶、果木等。副业有母猪饲养等。村办工厂1家。
  湘岙 Xiāng'ào 146户,541人。湘岙村委会驻地。位于流水湾北1.4公里之山间。据《湘岙冯氏宗谱》,冯蟾南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从台州迁此。考《湘岙冯氏宗谱》,元末已有湘岙村名出现。据当地口传,该村在冯姓之前,有萧姓居住,其祖先在两湖为官时,于村中建造文昌阁,并引种湖南之湘妃竹于阁旁,又因村处山岙,故称湘岙。
  回林 Huilín 34户,105人。在流水湾西北1.4公里处。口传该村建于明初。现有金、郑、冯、石、尤等姓。村前有河,村后有山,树木茂盛,围护村庄,故名回林。
  下岙塘 Xià'àotáng 9户,39人。位于流水湾西北0.7公里处。王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从新城迁来。村三面环山,处湘岙岭下,西临塘地,故称下岙塘。
  【田坑】 Tiánkēng 85户,342人。耕地361亩,其中棉地80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黄桃。山地49亩,植被松、薪柴等。副业有母猪饲养等。
  田坑 Tiánkēng 85户,342人。村在流水湾西面2公里胡陈港水库东岸。据当地口传该村建于北宋(960~1127)。因村处四面环山之田畈上,雨季,山水从田畈排出,形如小坑,故名田坑。
  【小山】 Xiǎoshān 136户,505人。耕地830亩,其中棉地33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副业有饲养母猪、群鸭等。
  小山 Xiǎoshān 130户,503人。村在流水湾西1.5公里胡陈港东岸。据当地口传,本县铜岭祝(今属建设乡)村民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迁此定居。村处海滨小山上,故名小山。
  【施家】 Shijiā 141户,559人。以村委会驻地施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639亩,其中棉地150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甘蔗。副业有饲养母猪等。村办工厂2家。
  施家 Shijiā 36户,162人。施家村委会驻地。位于流水湾西南1.2公里河渠北岸。据当地《施氏宗谱》,施士经同弟施士泽率子侄于乾隆年间(1736~1795)自玉环迁徙于宁海总浦塘(即施家)。以姓名村,称施家。
  下厂 Xiàchǎng 70户,279人。在流水湾西南1.3公里河渠北侧。住民相继从施家迁来。其南面之上堍,曾称上厂,该村与之相对,故称下厂。
  板桥 Bǎnqiáo 35户,118人。在流水湾西南1.2公里处。住民相继从施家分迁而来。村北原有木板桥(现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故名。
  【龙山】 Lóngshan 362户,1427人。耕地1458亩,其中棉地31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花、柑桔。
  龙山 Lóngshan 362户,1427人。位于流水湾东面1公里狮子山脚,东邻长街镇。当地有陈姓始祖墓碑刻文:“明初始祖成之陈公之墓”。老人口述,明初朱元璋起兵江南时,陈成之从福建迁居南田,再迁至此。据此,建村当在洪武年间(1368~1398)。因村后群山蜿蜒如龙,称龙山,村以山命名。
  【总浦】 Zǒngpu 132户,483人。耕地598亩,其中棉地22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山地179.6亩,植被松、薪柴等。副业有饲养母猪、群鸭等。村办厂1家。
  总浦 Zǒngpǔ 132户,483人。位于流水湾西南1.1公里长亭港北岸。该村原为高家和董家二村,1982年合并,以村处总浦塘中间,称总浦。据当地《董氏宗谱》,董元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由今玉环县环城乡下段村迁此。
  【河里】 Helǐ 159户,630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耕地705亩,其中棉地319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河里 Hélǐ 159户,630人。在流水湾西南4.3公里胡陈港东岸。口传该村所在地于清乾隆年间尚为海涂,至同治年间(1862~1874)始有人定居。因该村四围挖有防盗护村河,村在护村河之中,故称河里。
  【沥头】 Lìtóu 80户,318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耕地295亩,其中棉地13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沥头 Litou 80户,318人。沥头村委会驻地。村在流水湾西2.2公里胡陈港东岸。当地口传在清代中叶,今胡陈乡屿根村蒋姓游猎至此,后即迁此定居,村名因称猎游。以后由于近音异读,演变为冽头,又谐称沥头。
  【连浦】 Liánpu 78户,263人。1961年该村与邻近村联合成立大队,以各村互有河道相通,称连浦大队。1984年该村与河里、沥头、横洞、中下塘等村分立行政村,因与山头乡上搀重名,改名连浦,以承袭原大队名。耕地325亩,其中棉地117亩。产稻谷、棉花及桔柑。
  连浦 Liánpu 曾用名上搀。78户,263人。在流水湾西南1.6公里处。口传冯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山头村迁此。村外有搀塘,村处搀塘上头,称上搀,亦称上厂。1986年改称连浦。
  【横洞】 Héngdong 70户,242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耕地340亩,其中棉地13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横洞 Héngdòng 70户,242人。在流水湾西南1.7公里处。口传该乡龙山村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定居。村处横山塘内,村对面有桃花洞,故称横山洞,后简称为横洞。
  【中下塘】 Zhōngxiàtáng 86户,358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另行成立行政村。以村委会驻地中下塘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80亩,其中棉地12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中下塘 Zhōngxiàtáng 45户,193人。在流水湾西南2.2公里胡陈港东岸。中下塘村委会驻地。毛屿乡庙岭村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定居。因村处横洞与下塘中间,故名中下塘。
  下塘 Xiàtáng 41户,165人。在流水湾西南2.8公里胡陈港东岸,南邻山头乡。据该村口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今长街镇大湖村民迁此定居。村处树泥塘下,故名下塘。
  【上港】 Shanggang 121户,492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港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72亩,其中棉地28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上港 Shanggang 别名洞下。92户,394人。上港村委会驻地。在流水湾西南1.8公里长亭港边。口传该村住民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本县力洋后坑李迁来。上港与下港东面有一桃花洞,二村均在桃花洞下首,故统称洞下。又因二村一南一北,均在长亭港东南,以北为上,以南为下,本村居北,故名上港。
  下张 Xiàzhāng 29户,98人。在流水湾南2公里处,南邻山头乡。口传该村始祖于清嘉庆(1796~1820)后期从力洋下张村迁此。因宗承力洋之下张,亦称村为下张。
  【下港】 Xiàgǎng 126户,439人。耕地599亩,其中棉地25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副业有个体运输等。
  下港 Xiàgǎng 别名洞下。126户,439人。在流水湾西南2.3公里处。南邻山头乡之上搀。口传住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本县力洋董家迁入。该村与上港统称洞下,又以村在上港之下,故称下港。
  【金家】 Jinjiā 104户,385人。耕地430亩,其中棉地15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另有山地41亩,植被松木、薪柴等。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金家 Jīnjiā 104户,385人。在流水湾南1.5公里长亭港南侧。口传金姓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从黄岩川山迁住本县梅林,又转迁至此。以姓名村,称金家。
  【娘娘宫】 Niángniánggōng 73户,255人,其中回族9人。耕地254亩,其中棉地91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副业有饲养母猪和运输业等。
  娘娘宫 Niángniánggōng 73户,255人。在流水湾南1公里长亭港北岸。交通有石桥头——龙浦公路与长亭港之便,且有机耕路通乡境东西。驻有乡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邮电所,并有贸易市场、乡办工厂,为该乡经济中心。据当地老人回忆,该村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村后有天妃宫,俗称娘娘宫。据本县文管会《全县天妃宫概况》载:“龙浦娘娘宫,规模较大,向为农村集市场所。”村以庙为名。
  【三岔】 Sanchà 153户,567人。耕地663亩,其中棉地19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三岔 Sānchà 153户,567人。在流水湾南1.9公里香花山麓。口传陈姓在清道光十年(1830)从流水湾迁此。因村傍三岔路口,故称三岔。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长街区
相关地名
龙浦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