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88
颗粒名称: 长街区
并列题名: CHANG JIE QU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28
页码: 203-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长街区位于宁海县东部,总面积240.80平方公里,下辖6个乡镇,人口67934人。历史上曾属文正区,1950年建长街区,1958年撤区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复建区,1969年又撤区,1979年恢复长街区,此后区域未再变动。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长街区

内容

长街区位于县境东部,区公所驻地长街距县城27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界象山县,南临三门湾,西、北与力洋区相邻。总面积240.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86.73平方公里,下属长街、龙浦、岳井、山头、伍山、青珠等6个乡镇,76个行政村,162个自然村,19053户,67934人。
  民国时期曾属文正区。宁海解放后,1949年7月与今之力洋区合建东区,1950年1月分出建立长街区。1956年划出部分土地建宁海县青珠农场。1958年11月撤区,成立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建长街区。1951年之青珠乡及平原乡部分地曾于1959年划入青珠农场,1962年8月分出单独成立青珠公社,仍属长街区。1969年又撤区,重建长街人民公社,原所属公社改称宣传站。至1979年再次恢复长街区,此后区域未有变动。
  长街镇
  长街镇在宁海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长街距县城27公里。镇以驻地命名。该镇地形南北长而东西较仄。东邻象山县,并隔车岙港水库与岳井、伍山二乡相望,西南接山头乡,西界龙浦乡,西北交胡陈乡。全镇总面积41.40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33个自然村。计有6065户,20222人,其中农村户口5230户,18827人。
  辖区解放前属长亭镇及湖青乡之一部分。1951年分设为长亭镇和大湖、城塘二乡,1956年合并称长亭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成立长亭公社。1981年因重音,以公社驻地为名改称长街公社。1983年改长街乡,1984年改长街镇,列长街本村及屋基园、石桥头等村为建镇区。
  境内北部多山,与龙浦乡交界之九冈山海拔349.9米,香花山海拔199米,与胡陈乡和象山县交界之白岩山海拔395.5米。东南部属沿海淤积平地,东面濒临车岙港水库,土质肥沃,中部有长亭港,横贯于车岙港与胡陈港之间。近年又于车岙港水库开掘渠道三条,贯穿中、南部。农田排灌方便。该镇为本县粮棉主要产地之一。
  交通有县道长街——岳井公路、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胡陈——长街公路,后二者均与省道宁象线衔接。另有乡道石桥头——龙浦公路、长街——伍山公路,均与县道衔接。交通堪称方便。
  全镇耕地21580亩,其中水田11485亩,旱地1009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油菜籽、大小麦、瓜果、蔬菜。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78公斤,总产8668.05吨;棉花平均亩产49公斤,总产463.8吨。山地除松林、杂木、薪柴、竹林等外,并种植柑桔、黄桃、茶、葡萄、李、梅等经济作物。全镇有柑桔2552亩,总产量9651.5吨,为县内主要产桔地。近来养殖业发展较快,有自然塘以及平洋上之低涯地进行淡水鱼类养殖;有家庭副业或专业饲养蚕、群鸭、长毛兔、鸡、鹅、母猪和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9900头,长毛兔2638只。镇内企业有镇办长亭食品厂等9家,职工2874人,1985年产值306.45万元。村办企业有大湖砖瓦厂等18家,职工695人,1985年产值154.69万元。另有镇办长街工程队、运输队、搬运站。农民联营和个体企业等共计从业人员228人,产值130.9万元。198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16万余元,人均收入470余元。
  镇内有区完中1所,镇初中2所,共有学生1004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有学生1867人,入园幼儿78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2人,病床30张。文化设施有长街电影院、溜冰场等,区及镇各有文化站1所,分别有图书5000册和1000册。
  该镇西岙村集福寺建于五代,尚存部分寺宇。寺前有南宋郑霖墓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卷四《名胜古迹》)。西岙村前又有南宋时所建之石拱桥三座。
  长街镇 Chángjiē Zhèn 6065户,20222人。其中农村户口5230户,18827人。
  【长街】 Changjiē 931户,3056人。位于长街镇中部。1968年称强裕大队,1975年改称长街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长街,辖2个自然村。耕地2897亩,其中棉地761亩。另有桔园189亩。产稻谷、棉花及柑桔。有村办企业2家,个体商业较多,运输业亦较发达。
  长街 Chángjiē 别名长亭。910户,2984人。长街区公所、长街镇人民政府及长街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东27公里处,西依香花山与龙浦乡交界。该村为本县东部公路交通中心点,有县道三条,乡道二条,均于此为起迄站。据当地《谢氏房谱·居端公家训》记载,胡居端于南宋淳熙癸卯(1183)赘居长亭时,长亭已有陈、范、盍、徐诸姓。现为谢、王、张等姓杂处。其中谢姓、王姓于南宋末年居此(据当地《谢氏宗谱》、《王氏宗谱》)。该村宋代即称长亭,以村北有留云亭,亭屋七间相连,甚长,因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09)建长亭盐场,明洪武(1368~1398)初年设巡检司,后又以该村处香花山东麓,沿山构舍,东西长二里许,且集市繁荣,因又称长街。在留云亭旁,存有阮千户祠。阮千户名阮玉,为清康熙时提标千总,因英勇剿寇,后为寇所算,当地民众设祠纪念。
  屋基园 Wūjīyuán 21户,72人。村处长街北1.5公里处。北为大园山,与龙浦乡交界。据口传,清同治年间(1862~1874),先有王、张两姓自长街迁此,后又有谢姓迁入。居前人屋基,称屋基园。
  【西岙】 Xī'ào 255户,1008人。以村委会驻地西岙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25亩,其中棉地110亩。另有桔园169亩。产稻谷、棉花、柑桔。山地22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毛竹,并栽培柑桔等经济作物。
  西岙 Xī'ào 217户,851人。位于长街东北6.5公里王家岭西面山岙间,因名西岙,古称西洲。西岙村委会驻地。西、北两面邻胡陈乡。据当地《陈氏宗谱》,陈怀琪“宋初真宗时(998~1022)自闽之长溪迁于台郡之宁海东乡西洲。”据城关镇《上隍郑氏宗谱》,郑居中于徽宗时(1101~1125),由福建迁此。该村为南宋时兄弟进士郑霖、郑发故里,现尚存郑霖墓及南宋时建造之石拱桥等古迹。
  徐家溪 Xujiāxī 38户,157人。位于长街北面5公里黄泥山东麓。该村先有徐姓居住,山脚有一条长溪,故称徐家溪。后陈姓自西岙来此看山,又有胡、叶、邵等姓集居于此。
  【车岙】 Chē'ào 228户,848人。以村委会驻地车岙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58亩,其中棉地240亩。另有桔园115亩。产稻谷、棉花、柑桔。有山地71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副业有淡水鱼养殖。
  车岙 Chē'ào 225户,844人。车岙村委会驻地。村处长街东北6公里之山岙间,东界象山县。据当地《穆氏宗谱》,穆修(1160~?)祖居山东,于宋嘉定癸未年(1223)迁此。又据同谱,穆修原拟去西洲(今西岙)定居,因夜间航行,船误驶至此,上岸察看,见其环山带水,土地肥沃,决定即在此落户。因船驶错,故名岔岙,后谐音为车岙。
  沿盘头 Yánpántóu 3户,4人。位于长街东北5.5公里之车岙港水库北岸,为水边小村。
  【九江】 Jiujiāng 278户,1036人。以村委会驻地九江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116亩,其中棉地11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00亩,植被为竹、松、薪柴。有桔园240亩,并有青梅、蚕桑等。
  九江 Jiujiāng 233户,880人。位于长街北3公里九冈山东麓。西邻龙浦乡。胡陈——长街公路经此。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子兰于南宋末年(1127~1279)自长街分迁于此。据《尤氏宗谱》,尤转六原居一都(今西店镇石孔头)于明代中叶转迁于九江。村西有九个小山岗,因此村称九岗,地方音“岗”“江”同音,取江字有水,后改成九江。
  东陈 Dōngchén 45户,156人。位于长街北3.3公里狮子山东麓,西邻龙浦乡。因村处九江东北,陈姓为多,故称东陈。
  海岙塘 Hǎi'àotáng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东陈。
  【大城塘】 Dàchéngtáng 419户,1559人。大城塘建成于清乾隆八年(1743)。此塘从九江沙头山围至旗头山,范围较大,塘岸似城,故名大城塘。因村处大城塘而命名。村委会驻地前港,辖3个自然村。耕地1516亩,其中棉地200亩。另有桑园472亩,桔园222亩。产稻谷、棉花及蚕桑、柑桔、糖蔗等。淡水养殖有鱼类、珍珠蚌等。村办糖厂1985年产值12万元。
  前港 Qiángǎng 208户,785人。大城塘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东北2.5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与岳井乡隔港相望。村建于清乾隆八年大城塘建成时。先为吴姓从天台吴岙迁来,后又有王、鲍二姓迁此。大城塘分前后两港,该村在前港,故名。
  后港 Hòugǎng 150户,567人。村处长街东北3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该村先有冯姓自山头迁此,现为杂姓合居之村。因在前港之后,故称后港。
  下山 Xiàshān 曾用名旗头山。61户,207人。村处长街东北1.8公里旗头山东麓。谢姓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从长街迁入。现以谢、王、朱三姓为主。当地有山,其形似旗,村在旗头,故称旗头山,后改称下山。
  【石桥头】 Shíqiáotóu 206户,732人。耕地802亩,其中棉地192亩。另有桔园161亩。产稻谷、棉花、柑桔及糖蔗。
  石桥头 Shíqiáotóu 206户,732人。在长街南面,与长街毗连。跨长亭港南北两岸有石桥一座,称永和桥,村在两岸桥头边,故称石桥头,为石桥头——龙浦公路起点。
  西塘 Xītáng 废村。该村原有三四十户住民,近年陆续搬入长街,遂成废村。
  【塘里】 Tanglǐ 332户,1243人。耕地1489亩,其中棉地400亩。另有桔园247亩。产稻谷、棉花、柑桔、糖蔗。
  塘里 Tanglǐ 332户,1243人。位于长街南1公里之长亭港南岸。据洋胡闸《胡氏房谱》,胡居端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居大湖,其次子胡才迁塘里。相传古时该村与北面石桥头有海相隔,未造桥之前,以船摆渡,渡南有塘,胡氏祖居塘岸里,故称塘里。
  【洋湖闸】 Yánghuzhá 269户,1037人。耕地960亩,其中棉地258亩。另有桔园85亩。产稻谷、棉花、柑桔、蚕桑、糖蔗。并有淡水养殖。家庭副业有母猪和肉猪饲养。
  洋湖闸 Yánghuzhá 别名杨梅搀。269户,1037人。位于长街东2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以前山桥为界,与岳井、伍山两乡相邻。据当地《胡氏房谱》,胡居端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居大湖,其长子胡显迁洋湖闸。相传村前原是一片海洋,而潮水从未涨到搀头,因称洋浮搀(搀,见卷九《宁海县地名特殊用字》)。谐音称杨梅搀,光绪《宁海县志》即以杨梅搀名村。又因村东湖塘中建有水闸,后改称洋湖闸。
  【下蔡】 Xiacai 127户,435人。耕地603亩,其中棉地251亩,另有桔园34亩。产稻谷、棉花、柑桔。
  下蔡 Xiacai 127户,435人。位于长街东南2公里之平畈上。该村最早为蔡姓居住,村处长街下首,故称下蔡。后有胡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塘里迁此。现蔡姓已无,村名沿用。
  【浦东】 Pudōng 320户,1087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因所属各村之间沟港交错,且地处当地长亭公社之最东面,故名浦东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张家,辖5个自然村。耕地1450亩,其中棉地680亩。另有桔园180亩。产稻谷、棉花、柑桔。有淡水养殖。
  张家 Zhāngjiā60户,232人。浦东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东面3.3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先有张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长街迁此,故称张家,现为杂姓居住。
  洋家塘 Yángjiātáng 78户,210人。位于长街东南3.2公里之平畈上。该村先有杨姓于清嘉庆年间从天台迁入。因村处塘内,故称杨家塘,现为杂姓居住,并改今名。
  深水港 Shēnshuǐgǎng 66户,120人。位于长街东南3.3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该处1958年曾由长街人民公社建畜牧场,场员有今长街镇各村农民。1960年改办国营车岙港农场,次年复有今属深甽区各乡镇农民来任场员。1963年农场停办,部分场员留此定居成村。以地近车岙港深水处,故称深水港。
  新塘缺 Xīntángquē 69户,315人。位于长街东南3.7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陈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胡陈迁此,后又有冯、徐等姓迁入。据传该处原有一内塘,以后内塘被打开,村在塘岸缺口处,故名新塘缺。
  渡头 Dutou 47户,210人。位于长街东南3.8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先有陈姓于清道光年间自胡陈迁此,后又有蒋、徐等姓来此定居。早时,松岙和长街来往,须在此摆渡,村处渡头,故名。
  【大祝】 Dàzhù 117户,412人。以村委会驻地大祝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39亩,其中棉地250亩。另有桔园148亩。产稻谷、棉花、柑桔,并有内河供淡水养殖。
  大祝 Dàzhu 93户,302人。大祝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南1.8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山头乡。据该村《大祝宗谱》,祝梦祥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定居铜岭祝(今属建设乡),其子祝日棣迁长亭大祝。因该村有人分至大湖南面另建新村,称下祝,该村人多,称大祝。
  上墩 Shàngdun 24户,110人。位于长街西南1.5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山头乡。祝姓于南宋理宗(1225~1259)时由大祝迁此。地处大祝上首高墩上,故称上墩。
  【大湖】 Dàhu 1035户,3549人。以村委会驻地大湖命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4206亩,其中棉地1630亩。另有桔园435亩。产稻谷、棉花、柑桔,并有蚕桑及淡水养殖。1985年生猪饲养量1835头。
  大湖 Dàhú 924户,3253人。大湖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南2公里之平畈上。西界山头乡。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过此。据洋湖闸《胡氏房谱》,胡居端于宋淳熙癸卯(1183)自奉化簰溪赘居长亭盐场司前,后迁居大湖。该村原名大胡,以胡姓居住成大族而得名。后改称大湖。该村为明天启戊辰(1628)进士胡献来故里。光绪《宁海县志》载,胡为人诚朴狷介,敢于与权奸抗争,著有政绩。
  东洋 Dōngyáng 56户,140人。位于长街南面2.4公里之平畈上。大湖胡姓分居于此。因村处大湖东面洋畈上,故称东洋。
  下祝 Xiàzhù 55户,156人。位于长街南面2.5公里之平畈上,西南邻山头乡。该村祝姓自本镇大祝迁来,后又有胡姓自大湖迁此。因村在大祝之下,故称下祝。
  【庙树塘】 Miaoshutang 193户,708人。1961年建队,称红星大队。1981年以队委会驻地庙树塘,更名为庙树塘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辖2个自然村。耕地514亩,其中棉地211亩。另有桔园40亩。产稻谷、棉花、柑桔。
  庙树塘 Miàoshutáng 96户,353人。位于长街东南3公里之平畈上。庙树塘村委会驻地。鲍、陈两姓均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胡陈迁入。当地塘边有一小红庙,庙后有大树,该塘因称庙树塘,村以塘命名。
  车岙港 Che'àogang 97户,355人。位于长街东南4公里车岙港水库西侧。1960年办于深水港之国营车岙港农场后迁此,1963年农场停办,部分场员留此定居成村。因紧靠车岙港而命名。
  浦东 Pudōng 片村。包括张家、车岙港等7个自然村。
  【新东】 Xīndōng 274户,1133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称东关大队,1965年以队委会驻地孙家,地方音“孙”、“新”同音,更名为新东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村委会驻地孙家,辖4个自然村。耕地1752亩,其中棉地1000亩。另有桔园145亩。产棉花、稻谷、柑桔。
  孙家 Sunjiā 134户,618人。新东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东南3.2公里之平畈上。据口传,早时当地住有孙,姚两户,其后姚姓无后,孙姓发族,村称孙家。
  下角头 Xiàjiǎotóu 50户,200人。位于长街东南3.8公里之平畈上。胡姓于清道光(1821~1850)时从大湖迁入。因地处孙家东南下角,故称下角头。
  东关塘 Dongguāntáng 60户,210人。位于长街东南3公里之平畈上。董、张、胡三姓居住。此处原为老塘,堤岸在塘之东边,称东关塘,村以塘命名。
  斗门头 Dǒuméntóu 30户,105人。位于长街东南2.8公里之平畈上,杂姓居住,多从黄岩、临海等县迁来。村在斗门旁边,故称斗门头。
  【合宁】 Héníng 246户,984人。1961年建胜利大队,1981年更今名。村委会驻地合宁,辖2个自然村。耕地1414亩,其中棉地900亩。另有桔园95亩。产棉花、水稻、柑桔。
  合宁 Héning 182户,721人。合宁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南4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山头乡,东面隔车岙港与伍山乡下湾塘相望。清末始有此村。经调查村民来自三个省的十三个县。该处原有合宁塘,以塘名村。
  合利 Hélì 64户,263人。位于长街南4.9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山头乡。建村情况与上条合宁相同。因村民来自五湖四海,祈合住顺利,故称合利。
  龙浦乡
  龙浦乡在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流水湾距县城24公里。因驻地背靠龙山,面对水浦而命名龙浦。东邻长街镇,南连山头乡,西和西北濒胡陈港,与力洋、古渡、前横三乡镇隔港相望,北面与胡陈乡接壤。全乡总面积28.50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7个自然村。计有2791户,10262人(内回族9人),其中农村户口2709户,10170人。
  辖区解放前分属长亭镇和湖青乡。1951年分为龙浦、新城二乡,1956年以龙浦、新城二乡及山头乡之一部分合并称龙浦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龙浦公社,1983年改龙浦乡。
  境内地势东北高,南面低,为沿海丘陵地区。东北部多低山,宜于种植茶和果木;西部靠胡陈港水库亦多山丘;南部为沿海平地,土质肥沃,河塘交错,是该乡主要粮棉产地。
  境内交通陆路有石桥头——龙浦公路,1982年建成,于石桥头衔接县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水路有内陆河网,船只可自胡陈港水库至车岙港水库,并与长街镇、伍山乡河渠相通。
  全乡耕地12754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亦种大小麦、油菜籽等作物。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66.5公斤,总产5620.6吨;皮棉亩产56公斤。山地3080亩,植被除松、薪柴等外,栽培有柑桔、黄桃、李子、葡萄、茶等经济作物。11385年柑桔总产1550吨。副业有淡水养殖,饲养长毛兔、群鸭、肉猪等,并经营蚕桑。1985年生猪饲养量5628头,长毛兔3400只。乡内企业有乡办食品、五金、纸箱等厂5家;村办有蜜饯、塑料、五金等厂各5家;另有运输队3家。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028.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77.2万元,工业产值351.2万元,人均收入546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26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学生901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所属新城村1985年被评为县文明村。
  龙浦乡 Lóngpuxiāng 2719户,10262人。其中农村户口2709户,10170人。
  【德泉】 Déquán 173户,592人。村委会驻地流水湾。因驻地村西有德泉庙,故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46亩,其中棉地285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411亩,植被松、薪柴、果木等。产柑桔。
  流水湾 Liúshuǐwān 138户,458人。龙浦乡人民政府和德泉村委会驻地。位于龙浦乡中部,距宁海县城24公里。石桥头——龙浦公路通至村南斗门头。口传该村建于明代,住民相继从龙山迁入。村处龙山西南麓山湾中,终年流水潺潺,故名流水湾。
  庙头下 Miàotóuxià 35户,134人。在流水湾西01.5公里处。据当地口传,该村建于明末,住民从龙山迁入。村处德泉庙下首,故名庙头下。
  【上岗山】 Shànggǎngshān 44户,192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村名上横山命名,1981年因重名,以上横山又名上岗山,遂更名为上岗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41亩,其中棉地92亩,产稻谷、棉花。山地20亩,植被松、薪柴及果树等。产柑桔。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上岗山 Shànggǎngshān 别名上横山。44户,192人。位于流水湾西北3.8公里山脚。东北靠山,与胡陈乡交界,西北濒胡陈港水库。口传明代有赵姓一家首先在此定居。因村旁山头呈横形,称上横山;又因山头乡大青有一下岗山,此山又称上岗山,村以山命名,二名并用,现以上岗山为标准名。
  【尖岙】 Jiān'ào 99户,348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驻地自然村梅岙命名。因重名,1981年以村南有尖山,更名为尖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24亩,其中棉地154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山地197亩,植被松、薪柴、果树等。
  尖岙 Jiān'ào 曾用名梅岙。99户,348人。在流水湾北3.9公里之山间。据当地《仇氏宗谱》,仇姓于明弘治十年(1497)来此定居。因当地多梅树,又以地处山岙,故称梅岙。1986年更名尖岙。
  【新城】 Xīnchéng 298户,1088人。耕地1693亩,其中棉地764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梨。
  新城 Xīnchéng 298户,1088人。村在流水湾西北2.5公里处,三面环山,西为胡陈港水库。据长街《王氏宗谱》,“(宋季)一世祖伯璋始迁长街,其第三子子芳迁新城。”据此,王姓系宋末元初迁此。早时村前筑有城墙,以防海盗,城墙建成时称新城,即以名村。
  【湘岙】 Xiāng'ào 189户,685人。以村委会驻地湘岙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991亩,其中棉地39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梨、茶叶。山地580亩,植被松、薪柴、茶、果木等。副业有母猪饲养等。村办工厂1家。
  湘岙 Xiāng'ào 146户,541人。湘岙村委会驻地。位于流水湾北1.4公里之山间。据《湘岙冯氏宗谱》,冯蟾南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从台州迁此。考《湘岙冯氏宗谱》,元末已有湘岙村名出现。据当地口传,该村在冯姓之前,有萧姓居住,其祖先在两湖为官时,于村中建造文昌阁,并引种湖南之湘妃竹于阁旁,又因村处山岙,故称湘岙。
  回林 Huilín 34户,105人。在流水湾西北1.4公里处。口传该村建于明初。现有金、郑、冯、石、尤等姓。村前有河,村后有山,树木茂盛,围护村庄,故名回林。
  下岙塘 Xià'àotáng 9户,39人。位于流水湾西北0.7公里处。王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从新城迁来。村三面环山,处湘岙岭下,西临塘地,故称下岙塘。
  【田坑】 Tiánkēng 85户,342人。耕地361亩,其中棉地80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黄桃。山地49亩,植被松、薪柴等。副业有母猪饲养等。
  田坑 Tiánkēng 85户,342人。村在流水湾西面2公里胡陈港水库东岸。据当地口传该村建于北宋(960~1127)。因村处四面环山之田畈上,雨季,山水从田畈排出,形如小坑,故名田坑。
  【小山】 Xiǎoshān 136户,505人。耕地830亩,其中棉地33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副业有饲养母猪、群鸭等。
  小山 Xiǎoshān 130户,503人。村在流水湾西1.5公里胡陈港东岸。据当地口传,本县铜岭祝(今属建设乡)村民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迁此定居。村处海滨小山上,故名小山。
  【施家】 Shijiā 141户,559人。以村委会驻地施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639亩,其中棉地150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甘蔗。副业有饲养母猪等。村办工厂2家。
  施家 Shijiā 36户,162人。施家村委会驻地。位于流水湾西南1.2公里河渠北岸。据当地《施氏宗谱》,施士经同弟施士泽率子侄于乾隆年间(1736~1795)自玉环迁徙于宁海总浦塘(即施家)。以姓名村,称施家。
  下厂 Xiàchǎng 70户,279人。在流水湾西南1.3公里河渠北侧。住民相继从施家迁来。其南面之上堍,曾称上厂,该村与之相对,故称下厂。
  板桥 Bǎnqiáo 35户,118人。在流水湾西南1.2公里处。住民相继从施家分迁而来。村北原有木板桥(现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故名。
  【龙山】 Lóngshan 362户,1427人。耕地1458亩,其中棉地31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花、柑桔。
  龙山 Lóngshan 362户,1427人。位于流水湾东面1公里狮子山脚,东邻长街镇。当地有陈姓始祖墓碑刻文:“明初始祖成之陈公之墓”。老人口述,明初朱元璋起兵江南时,陈成之从福建迁居南田,再迁至此。据此,建村当在洪武年间(1368~1398)。因村后群山蜿蜒如龙,称龙山,村以山命名。
  【总浦】 Zǒngpu 132户,483人。耕地598亩,其中棉地22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山地179.6亩,植被松、薪柴等。副业有饲养母猪、群鸭等。村办厂1家。
  总浦 Zǒngpǔ 132户,483人。位于流水湾西南1.1公里长亭港北岸。该村原为高家和董家二村,1982年合并,以村处总浦塘中间,称总浦。据当地《董氏宗谱》,董元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由今玉环县环城乡下段村迁此。
  【河里】 Helǐ 159户,630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耕地705亩,其中棉地319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河里 Hélǐ 159户,630人。在流水湾西南4.3公里胡陈港东岸。口传该村所在地于清乾隆年间尚为海涂,至同治年间(1862~1874)始有人定居。因该村四围挖有防盗护村河,村在护村河之中,故称河里。
  【沥头】 Lìtóu 80户,318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耕地295亩,其中棉地13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沥头 Litou 80户,318人。沥头村委会驻地。村在流水湾西2.2公里胡陈港东岸。当地口传在清代中叶,今胡陈乡屿根村蒋姓游猎至此,后即迁此定居,村名因称猎游。以后由于近音异读,演变为冽头,又谐称沥头。
  【连浦】 Liánpu 78户,263人。1961年该村与邻近村联合成立大队,以各村互有河道相通,称连浦大队。1984年该村与河里、沥头、横洞、中下塘等村分立行政村,因与山头乡上搀重名,改名连浦,以承袭原大队名。耕地325亩,其中棉地117亩。产稻谷、棉花及桔柑。
  连浦 Liánpu 曾用名上搀。78户,263人。在流水湾西南1.6公里处。口传冯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山头村迁此。村外有搀塘,村处搀塘上头,称上搀,亦称上厂。1986年改称连浦。
  【横洞】 Héngdong 70户,242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耕地340亩,其中棉地13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横洞 Héngdòng 70户,242人。在流水湾西南1.7公里处。口传该乡龙山村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定居。村处横山塘内,村对面有桃花洞,故称横山洞,后简称为横洞。
  【中下塘】 Zhōngxiàtáng 86户,358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另行成立行政村。以村委会驻地中下塘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80亩,其中棉地12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中下塘 Zhōngxiàtáng 45户,193人。在流水湾西南2.2公里胡陈港东岸。中下塘村委会驻地。毛屿乡庙岭村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定居。因村处横洞与下塘中间,故名中下塘。
  下塘 Xiàtáng 41户,165人。在流水湾西南2.8公里胡陈港东岸,南邻山头乡。据该村口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今长街镇大湖村民迁此定居。村处树泥塘下,故名下塘。
  【上港】 Shanggang 121户,492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港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72亩,其中棉地28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上港 Shanggang 别名洞下。92户,394人。上港村委会驻地。在流水湾西南1.8公里长亭港边。口传该村住民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本县力洋后坑李迁来。上港与下港东面有一桃花洞,二村均在桃花洞下首,故统称洞下。又因二村一南一北,均在长亭港东南,以北为上,以南为下,本村居北,故名上港。
  下张 Xiàzhāng 29户,98人。在流水湾南2公里处,南邻山头乡。口传该村始祖于清嘉庆(1796~1820)后期从力洋下张村迁此。因宗承力洋之下张,亦称村为下张。
  【下港】 Xiàgǎng 126户,439人。耕地599亩,其中棉地25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副业有个体运输等。
  下港 Xiàgǎng 别名洞下。126户,439人。在流水湾西南2.3公里处。南邻山头乡之上搀。口传住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本县力洋董家迁入。该村与上港统称洞下,又以村在上港之下,故称下港。
  【金家】 Jinjiā 104户,385人。耕地430亩,其中棉地15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另有山地41亩,植被松木、薪柴等。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金家 Jīnjiā 104户,385人。在流水湾南1.5公里长亭港南侧。口传金姓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从黄岩川山迁住本县梅林,又转迁至此。以姓名村,称金家。
  【娘娘宫】 Niángniánggōng 73户,255人,其中回族9人。耕地254亩,其中棉地91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副业有饲养母猪和运输业等。
  娘娘宫 Niángniánggōng 73户,255人。在流水湾南1公里长亭港北岸。交通有石桥头——龙浦公路与长亭港之便,且有机耕路通乡境东西。驻有乡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邮电所,并有贸易市场、乡办工厂,为该乡经济中心。据当地老人回忆,该村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村后有天妃宫,俗称娘娘宫。据本县文管会《全县天妃宫概况》载:“龙浦娘娘宫,规模较大,向为农村集市场所。”村以庙为名。
  【三岔】 Sanchà 153户,567人。耕地663亩,其中棉地19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三岔 Sānchà 153户,567人。在流水湾南1.9公里香花山麓。口传陈姓在清道光十年(1830)从流水湾迁此。因村傍三岔路口,故称三岔。
  宗谱记载,岳井为全乡最早所建之村庄。当初,村民以生产食盐为主,后围塘造田,种植水稻及其他作物,逐渐形成大村。据《鹤井蒋氏宗谱·明始迁祖国兰公传略》,明洪武十五年壬戍(1382)蒋国兰率二子自西洲(今长街镇西岙)迁此。村左有一大井,据《鹤井蒋氏宗谱·岳井命名考》记载,昔人见有鹤栖于井畔,以为瑞,故名鹤井。村遂以鹤井命名,后改写为岳井。今井尚存,围90米,深7米。圈有石栏,状似寿桃。井底有三孔,水从地下涌出,一咸二淡。为方便村民汲水,有石级二十四级,伸入井中。据井旁石碑记载,井栏系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
  王家 Wángjiā 82户,279人。位于岳井东北0.6公里处,东濒白礁水道。据《长街王氏宗谱》,明代王熜(1440~1488)自长街迁此。因王姓居住,称王家。
  横山头 Héngshāntóu 44户,159人。位于岳井东北1.2公里处,东濒白礁水道。杂姓居住,蒋姓稍多。村旁有小山东西横卧,故称横山头。
  隔港 Gégǎng 83户,282人。位于岳井北面0.5公里处,与岳井隔一河港,故称隔港。张、李、王、蒋等姓杂居。
  【新塘】 Xīntáng 331户,1126人。因辖有上新塘、下新塘二自然村,故名新塘。村委会驻地上新塘。辖3个自然村。耕地1552亩,其中棉地654亩,产稻谷、棉花。另有海涂桔场26亩,1985年产桔260吨。
  上新塘 Shàngxīntáng 236户,772人。新塘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北2公里处,北邻象山县。据《丹山唐翰朱氏宗谱》,清代中叶,朱国春(1795~1883)自丹山唐家翰迁此。又据隔洋塘《天台王氏宗谱》,王风田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天台迁此。新塘主河道为洞港,围垦时原称洞港塘,与对岙洞塘同时围垦,而该塘成塘较对岙洞塘为迟,乡人因称新塘,新塘分上下二村,该村在上称上新塘。
  下新塘 Xiàxīntáng 72户,265人。位于岳井北1.8公里处。因在上新塘下首,故称下新塘。杂姓居住。建村年代与上新塘相近。
  小龙头 Xiǎolóngtóu 23户,89人。位于岳井西北1.1公里处,上新塘之南。村民以王姓较多。塘岸如龙,村在新塘岸之一端,故名小龙头。
  【对岙洞】 Duì'àodòng 281户,1071人。以村委会驻地对岙洞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515亩,其中棉地610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经营柑桔等。
  对岙洞 Duì'àodòng 243户,913人。对岙洞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西北2.2公里之平洋上。据《对岙洞徐氏宗谱》,徐廷文原住山前,因参加对岙洞围塘,得田一柱,遂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迁此居住。早时,岳井至长街通舟楫,此地正处于航程之半,当地称“半”为“对拗”;又因此处有洞港,故名对拗洞,后谐音为对岙洞。
  团屿 Tuányu 38户,158人。位于岳井西北3.3公里处。小岩头孔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迁入团屿。孔姓无子,胡陈下张倪姓入赘,倪亡,又有龙浦横山塘孙姓入赘。另有王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茶院迁入。后因团屿大火,人心惶恐,遂移住里湾,团屿村废。1955年孙姓苦于里湾西北风倒屋,又迁回团屿,其他村民亦相继迁回,团屿村重新形成。此处土地平整,村前河道如兜,地似圆形岛屿,故名团屿。车岙港水库在此建一新闸,称团屿闸,库水可经涵洞灌溉对岙洞塘。
  【上山前】 Shàngshānqián 205户,724人。以村委会驻地上山前得名。1961年建队时称上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上山前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辖3个自然村。耕地1058亩,其中棉地512亩。主产稻谷、棉花。另有柑桔23亩,1985年产桔37.5吨。
  上山前 Shàngshānqián 别名上岙。124户,390人。上山前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西2.1公里处。徐姓从山前分居于此。该村与山前均处龙泰岩山之前,合称山前,该村居上,又称上岙。1981年因重名改称上山前。
  张家岙 Zhāngjiā'ào 41户,185人。在岳井西2.5公里处。下岙(山前)徐姓村民分迁至此。按村名,早先应有张姓居住,已无考。
  山前团 Shānqiántuán 40户,149人。位于岳井西2.4公里处。西濒车岙港水库。杂姓居住。因村近山前,“团”系旧盐民组织称谓,故名山前团。
  【山前】 Shanqian 226户,830人。1961年建队时称下岙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称山前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050亩,其中棉地433亩,主产稻谷、棉花。另有山地桔园135亩,1985年产桔55吨。
  山前 Shanqián 别名下岙。226户,830人。位于岳井西南2.1公里处,南邻伍山乡。据《缑城柘浦徐氏三族重修宗谱序》,徐贵二为南宋嘉熙元年(1237)贡士,自本县柘浦乡迁此。该村与上山前均处龙泰岩山前,合称山前,该村居下,又称下岙,1981年以山前为标准名。
  【岳墩】 Yuèdūn 168户,629人。以村委会驻地岳墩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849亩,其中棉地370亩,主产稻谷、棉花。另有山地30亩,培育梨、桔等果木。
  岳墩 Yuèdun 106户,383人。岳墩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西1.7公里龙泰岩山之北。据传明万历间(1573~1620)始有人在此定居。现为徐、陈、王等姓杂居。因该地系一高墩,临近岳井,故名岳墩。
  安山 Anshan 曾用名庵山。20户,83人。位于岳井西2公里河塘边。杂姓居住。先前此处有庵,村在庵之山界内,故名庵山,后写作安山。现庵已圮,尚留一井,大旱之时,村民赖此汲水饮用。
  山下 Shānxià 42户,163人。位于岳井西2.6公里车岙港水库东岸。杂姓居住。村靠山,故名。
  【陈芝岙】 Chénzhī'ào 60户,237人。1961年建陈芝岙大队。1968年与李家合并,称卫东大队。1978年二村分开,恢复陈芝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335亩,其中棉地112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0亩,培育山林、果木。
  陈芝岙 Chénzhī'ào 别名寻芝岙、存猪岙。60户,237人。位于岳井西南0.9公里之山岙中。据《长街谢氏宗谱原序》,谢子宁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自长街迁此。该地原称寻芝岙,村以岙得名,后写作陈芝岙,民间亦记作存猪岙。
  【南山塘】 Nánshāntáng 40户,180人。该村1967年为五七干校所在地。后干校停办,从长街区各村迁入部分农户成立大队,称五七大队。1981年更名为南山塘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以驻地南山塘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39亩,其中棉地223亩,主产稻谷、棉花。
  南山塘 Nánshāntáng 20户,95人。位于岳井西南1.5公里处。1970年当地五七干校停办,各村住民迁入建村。村处蛇头山之南塘中,故称南山塘。
  干校 Gànxiào 20户,85人。位于岳井东南面2.8公里沿海处。1967年长街区在此办五七干校时,移车岙村民来此,始有人居住,后成村,村名即称干校。
  【李家庄】 Lījiāzhuāng 259户,949人。1961年建队时称李家大队,1968年与陈芝岙合并称卫东大队,1978年又分开恢复李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李家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改称李家庄。村委会驻地李家庄,辖2个自然村。耕地1408亩,其中棉地435亩。另有山地20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种植柑桔、糖蔗等。
  李家庄 Lǐjiāzhuāng 曾用名李家。192户,672人。位于岳井南0.6公里处,东濒白礁水道。从该村渡口出发,船只可达隔洋塘与象山沿海各地。据当地《李氏宗谱》,明永乐年间(1403~1424)李可达由西岙李家园迁此。因李姓居住,故称李家。1986年改称李家庄。
  张家 Zhāngjiā 67户,277人。位于岳井东南0.6公里处。据岳井《张氏宗谱》,张传章系明初方孝孺学生,方罹祸时受株连,传章逃至新昌,后转迁至此。村为张姓所居,故称张家。
  【隔洋塘】 Géyángtáng 332户,1374人。辖3个自然村。隔洋塘原为海岛,处白礁水道中,旧时常有土匪出没,附近水道称为强盗湾。因系悬水岛,故称隔洋塘。1973年该岛东侧南北两端筑堤以后,遂与陆地相连。耕地2450亩,其中棉地1109亩,主产稻谷、棉花。并有山地、海涂各200亩,种植柑桔,养殖蛏、蛤。
  隔洋塘 Géyángtáng 曾用名下塘。155户,661人。隔洋塘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东3公里处。据当地《李氏宗谱》,李义祠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入继至此。该村原名下塘,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隔洋塘
  山横 Shānhéng 123户,525人。位于岳井东面4.1公里处。居民张姓,其第一代祖于清同治(1862~1874)末来此定居。村头有一小山横卧,故称山横。村南原有强大湾村,现已连成一片。
  长山 Changshan 曾用名长大山。54户,188人。位于岳井东北3.8公里处。据《天台黄雾王氏宗谱》,王凤桧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迁住长大山。隔洋塘一岛三村,独此村曾属象山。1958年宁海并入象山县,该村并入隔洋塘大队。1961年宁海复县,该村留归宁海管辖。后村名简称长山。
  【上塘】 Shàngtáng 216户,833人。以村委会驻地上塘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287亩,其中棉地609亩,主产稻谷、棉花。
  上塘 Shàngtáng 别名上灰溜塘。152户,570人。位于岳井南面1.9公里之平洋上。东濒白礁水道,南邻伍山乡。据当地《鲍氏宗谱》,鲍式构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定居宁邑灰溜塘。据口传,二百多年前,该地尚为海涂,后由岳井、山前、洋岭三个村合围四个塘作盐场。盐民旧时以土法晒盐,用灰吸水后,入溜桶内过滤,称灰溜,因名村为灰溜塘。该村处于伍山乡下塘(下灰溜塘)之上方,因称上灰溜塘。解放后简称上塘。又该村有二高墩,房舍建于墩上,分称里墩和外墩。
  小水埠 Xiǎoshuǐbu 64户,263人。位于岳井南面1.4公里之平洋上。杂姓居住。早年,该乡渔民近海捕捞,小水潮时,常在此泊船,故名小水埠。
  山头乡
  山头乡位于宁海县东部偏南,乡人民政府驻地山头距县城26公里。乡以驻地得名。北交龙浦乡,东连长街镇,并隔车岙港与伍山乡相邻,南连青珠乡、青珠农场,西濒胡陈港水库,与前横乡隔水相望。全乡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7.3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共40个自然村。计2848户,10117人(内回族1人),其中农村户口2738户,10002人。
  辖区解放前属湖青乡,1951年为大青乡及山头、平原二乡之大部分。1956年山头、青珠、平原、大青四乡合并为青珠乡,辖区属青珠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现辖区成立山头公社,1983年改山头乡。
  该乡为三门湾畔海积平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东南近海一带土地,均系近代围垦。东面车岙港水库与西面胡陈港水库之间,近年新开多条河道,沟通两港,形成水网,排灌方便。境内有四座独立小山,其中以山头山(旗山)较大,海拔144.1米,于三门湾内有田湾岛、老鼠屿、米礁等17个岛礁。
  公路有县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跨越乡境,于力洋与省道宁象线连接。
  全乡耕地1633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96公斤,总产5769.9吨。近年水果生产发展较快,除柑桔种植面积已达2500亩外,并有桃、枇杷、葡萄、甘蔗等。该乡多池塘,海涂广阔,蛏、蚶、淡水鱼等产量甚丰,为著名“长街蛏子”主要产地。副业有海涂养殖,近海捕捞,淡水养鱼,经营蚕桑,饲养群鸭、蜜蜂、长毛兔及生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6485头。乡办企业有工艺美术、副食加工等厂6家,职工36人,1985年产值10万元。村办工厂有综合、副食品加工、塑料、五金等11家,职工216人,1985年产值40.46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8家,职工80人,1985年产值28.03万元。此外,运输业也相当发达。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98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862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2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中心、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明末张煌言(字苍水)起兵抗清,据守浙东沿海一带时,曾在该乡山头附近屯兵,尚留有煌言塘(亦称王爷塘)地名,后人并立碑纪念,今碑已湮没。
  山头乡 ShantouXiang 2848户,10117人。其中农村户口2738户,10002人。
  【山头】 Shantóu 772户,2600人,其中回族1人。以村委会驻地山头得名。耕地4234亩,其中棉地129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甘蔗等。副业有饲养蜂、鸭、兔及从事汽车、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6家,1985年产值25.2万元,并有个体及联办工厂。
  山头 Shantóu 772户,2600人。山头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处县城东偏南26公里山头山东南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于此设站通过。主居冯姓,据《旗山冯氏宗谱》,冯安云,仕宋河南彰德府尹,元武宗四年(1311)以兵燹游于宁海,因长亭有渔盐之利,定居于旗山(今山头山)之下。以村居旗山东南端,故称山头。
  田湾 Tianwan 渔点。别名下洋山。位于山头南13.5公里三门湾中,系一小岛。岛之西部山湾内有水田,故名田湾岛。又为旗山下洋之悬水山,故别称下洋山。原有杨姓1户,属山头村。1965年我县水产局曾于此建造水产加工场。现无常住户,仅渔汛时有本县及三门县渔民在此暂住。
  【五岔】 Wuchà 131户,511人。以村委会驻地五岔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883亩,其中棉地308亩。主产稻谷、棉花、柑桔。副业以养鸭闻名全县。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5.3万元。
  五岔 Wuchà 24户,108人。五岔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北1.5公里长亭港南岸。张姓于清光绪(1875~1908)初从黄岩迁此。以村庄坐落于五条河之岔口处,故称五岔。
  天打岩 Tiāndǎyán 22户,84人。村处山头东北1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大祝村。杂姓居住,竺姓较早,张姓较多。竺姓于清康熙(1662~1722)末年从本县北乡迁此,张姓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来。村北有一天打岩,传说为早年雷电交加时飞来,村以岩得名。
  石塘 Shítāng 18户,75人。村处山头北1.1公里山头山东北麓。王姓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黄岩石塘迁此。因不忘祖地,村名亦称石塘。
  埂下 Gēngxià 42户,132人。村处山头西北1.8公里之河港间。北邻龙浦乡。胡姓于清光绪末年从大湖村迁此。以村居河堤下侧,当地称河堤为埂,故名埂下。
  枫林 Fēnglín 25户,112人。村处山头北2公里之长亭港南岸。东邻长街镇,西连龙浦乡。顾姓于清光绪末年从县城水角凌迁此。因该地原多枫树,故称枫林。
  【上搀】 Shàngchán 234户,916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搀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505亩,其中棉地800亩。产稻谷、棉花、柑桔。
  上搀 Shàngchán 125户,500人。上搀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西3公里小山头山西南麓。北邻龙浦乡下港村,西濒胡陈港水库,尤姓居先,迁徙年代无考。冯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5)从山头迁此。以村建于平地高墩处,靠近礁港上首埠头,故称上搀。
  下角 Xiàjiǎo 22户,80人。村处山头西3.4公里,小山头山西南面平地上。山头冯姓于明万历年间迁此居住。因村庄坐落在上搀西南角落,地势稍低,故称下角。
  上搀潭 Shàngchántán 曾用名上搀桥。1.4户,56人。村处山头西2.5公里山头山西麓。叶姓于清光绪初迁此。以村庄坐落在上搀前面之水潭边,故称上搀潭。又因村有石桥,曾称上搀桥。
  洋加田 Yangjiātián 73户,280人。村处山头西2公里山头山之西麓。冯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山头迁此。以该地原为海洋,后淤积而造田建村,故称洋加田。
  【大青】 Dàqīng 237户,825人。以村委会驻地大青得名。辖7个自然村。耕地1581亩,其中棉地550亩。产粮、棉、柑桔。
  大青 Dàqīng 69户,230人。曾用名屿顶、童家。大青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西3.2公里胡陈港水库东岸。先有祝姓于清乾隆(1736~1795)前期自铜岭祝(今属建设乡)迁此,后又有童姓于清嘉庆(1796~1820)后期迁入。该村原称屿顶,后童姓繁衍,亦称童家。因地处大青山下,1951年为大青乡政府驻地,村名改称大青。
  葛藤棚 Gěténgpéng 14户,50人。村处山头西3.6公里大青山南麓。西濒胡陈港水库。陈姓于清光绪初年从长亭西岙迁此。附近山湾多葛藤,连结成棚状,即以葛藤棚为村名。
  朱家塘 Zhujiātáng 16户,64人。村处山头西3.7公里胡陈港水库东岸。1973年祝姓自大青来此定居。1979年后,村民逐渐增多,该地原称朱家塘,村以塘命名。
  隔岭 Gélǐng 11户,40人。村处山头西6.4公里大青山东麓,西濒胡陈港水库。长亭西岙村民于清光绪初年迁此建村。因与上山亭隔一岭,故称隔岭。
  上山亭 Shangshanting 32户,126人。村处山头西3.7公里之大青山腰。西面为胡陈港水库。陈姓于清乾隆年间从龙浦龙山迁此。村在山腰上,原有凉亭,故称上山亭。
  大青墩 Dàqīngdun 48户,150人。村处山头西4公里大青山西北麓,西濒胡陈港水库。李、冯二姓于清光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因在大青山麓高墩上,称大青墩。
  下湾 Xiawan 27户,95人。村处山头西3.4公里大青山下,西濒胡陈港水库。蒲姓在清嘉庆年间从余姚迁此。因村建于大青山平海寺下山湾中,故称下湾。
  塘 Táng 20户,70人。村处山头西3公里之河港边。冯姓在清中叶自山头迁此。因村建于河港水塘边,即以塘为村名。
  【主山】 Zhushān 52户,207人。耕地336亩,其中棉地116亩。产粮、棉、柑桔、糖蔗等。有村办厂1家。
  主山 Zhushān 52户,207人。村处山头西南1.7公里主山南面之平洋上。以山命名。据口传,范姓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96)从天台县来此定居。山头村冯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此。
  【大渔冯】 Dàyuféng 171户,573人。1961年成立大渔冯大队,1968年改称红旗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大渔冯。辖2个自然村。耕地1088亩,其中棉地588亩。产粮、棉、柑桔。海涂160亩,村民并从事近海捕捞,海涂养殖。
  大渔冯 Dàyuféng 曾用名停裕冯。155户,514人。大渔冯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东南1.1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该村地处海滨,原为渔汛期渔民聚集地。明天启年间(1621~1627)冯姓渔民从山头村迁此定居。取冯姓日后能富裕之意,称停裕冯。后谐音称大渔冯。
  庄吴 Zhuāngwu 16户,59人。村处山头东南1.1公里之平洋上。原为地主收租庄屋,吴姓居住,故称庄吴。清康熙(1662~1722)初,朱姓又从象山县岭脚迁此。现村民多姓朱。
  【下搀】 Xiàchán 128户,501人。耕地929亩,其中棉地340亩。产粮、棉、柑桔。
  下搀 Xiàchán 128户,501人。村处山头西南3.3公里之平洋上。西濒胡陈港水库,东及东南分别与青珠农场、青珠乡为邻。主居冯姓,明、清交替时山头村冯姓迁此居住。以村建于平地高处,靠近礁港下首埠头,故称下搀。
  【双岔】 Shuāngchà 75户,310人。1964年成立新建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其地位于双岔港口,更命为双岔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524亩,其中棉地489亩。产棉花、稻谷、柑桔。
  双岔 Shuāngchà 曾用名新建。75户,310人。村处山头西南4公里青珠山西麓。南邻青珠农场,西濒胡陈港水库。该村系1964年慈溪县移民建村,故称新建。1981年更今名。
  【翁家】 Wengjiā 132户,518人。以村委会驻地翁家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858亩,其中棉地366亩。产粮、棉、油菜籽、柑桔。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5万元。
  翁家 Wēngjiā 35户,162人。翁家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南1公里之平洋上,相传翁姓于元武宗四年(1298)由黄岩迁旗山,随后转迁至此。翁姓所居,故称翁家。明、清交替时,又有吴姓自高枧吴岙(今属三门县)迁来。
  上翁Shàngwēng28户,88人。村处山头南1.3公里处,翁家南面。翁家祖生二子,长子迁此居于上首,称上翁。
  下 翁Xiàwēng 30户,127人。村处山头南1.5公里处,翁家西南面。翁家祖次子迁此居于下首,故称下翁。
  港头Gǎngtóu21户,33人。村处山头南1公里之河边。现居柴、吴等姓。吴姓于明末清初从高枧迁此,柴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岔路柴家迁来。该村居河港上首,称港头。
  港下 Gǎngxià 18户,68人。村处山头村南1.3公里之河边。叶、贺等姓居住。叶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天台大留溪迁此,贺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临海大田迁来。因村居河港下首,故称港下。
  【丹屿背】 Dānyubèi 342户,1172人。以村委会驻地丹屿背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722亩,其中棉地758亩。产粮、棉及油菜籽、柑桔。副业有海涂养殖蛏、蚶。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9万元。
  丹屿背 Dānyubèi 216户,770人。丹屿背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东南2.5公里丹屿山北面平洋上,因名丹屿背。南邻青珠乡。严姓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从本县黄坛迁此。
  丁家 Dīngjiā 83户,256人。村处山头村南1.6公里之平洋上。西接青珠乡境。据该村《丁氏宗谱》,丁明义“由天台榜山丁村东宅迁宁海梁王枫树朴,再迁长街青珠大塘(丁家)”。以其曾孙盛君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推算,迁此当在清康熙(1662~1722)初年。以姓名村,称丁家。
  过水程 Guòshuǐchéng 13户,52人。村处山头南2公里之河边。西邻青珠乡。严姓于清光绪初从丹屿背迁此。因该村与丹屿背等村隔河,往来须经过水塍,名过水塍,后改写为过水程。
  王家 Wángjiā 30户,94人。村处山头南2公里之平洋上。王姓于民国初从山头村迁此。以姓名村,称王家。
  【三村】 Sancun 242户,972人。以村委会驻地三村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1482亩,其中棉地743亩。产粮、棉、柑桔等。著名特产“长街蛏子”,多出于该地。
  三村 Sancun 37户,142人。三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东南2.4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主居冯姓,于清乾隆末年从山头村长道地迁此。因山头、大渔冯、三村皆冯姓创业,为不忘祖德,该村乃称三村。
  上陡门 Shàngdǒumén 曾用名上闸门。26户,100人。村处山头东南2.1公里之平洋上。东与长街镇接界。龚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宁海县城迁此。因村在里塘陡门边,故称上陡门,亦称上闸门,别名里塘。
  上洋墩 Shàngyángdun 60户,256人。村处山头东南2.2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合宁村。金姓于清道光年间由台州穿山迁此,因村在上洋田畈高墩处,故称上洋墩。
  瓦屋 Wǎwū23户,90人。村处山头东南2.7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陈姓于清道光年间从黄岩迁此。因当初近地住户皆盖茅屋,只此一家为瓦屋,村即以瓦屋称之。
  新屋 Xīnwu 46户,184人。村处山头东南2.9公里之港湾平洋上。王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从黄岩迁此。因当时为当地第二家新盖瓦屋,故称新屋。
  双甲陡门 Shuāngjiǎdǒumén 曾用名外塘。50户,200人。村处山头村东南3公里之港湾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合宁村。孔姓于清光绪(1875~1908)初由黄岩迁此。因村在上陡门之外,故称外塘,因重名,以村口陡门有双闸,1986年改名双甲陡门。
  【合成】 Héchéng 222户,897人。村委会驻地外塘。辖2个自然村。该处原有合成塘,以塘名村。耕地1212亩。产粮、棉、柑桔。副业有海涂养殖蛏、蚶等。
  外塘 Wàitáng 170户,685人。合成村委会驻地。位于山头东南3.1公里之港湾平洋上。东濒车岙港,西、南两面邻青珠乡。清咸丰(1851~1861)年间,刘姓迁此定居以后,又有住民从黄岩等地陆续迁入。村处合成外塘,故名。
  里塘 Lǐtáng 52户,212人。位于山头东南3公里之港湾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先有李姓于清康熙(1662~1722)后期自玉环迁此,后又有胡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长街塘里迁来。村处合成里塘,故名。
  伍山乡
  伍山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隅。乡人民政府驻地松岙距县城32.3公里。境内有南北排列五座小山头,故称伍山。东濒白礁水道,与象山县大塘乡、晓塘乡隔海相望;南临三门湾;西靠车岙港水库,与长街镇相邻;北与岳井乡毗连。全乡总面积34.2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8.27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共18个自然村。计有1955户,7627人,其中农村户口1829户,7434人。
  抗战期间该乡辖区属水东乡,1942年夏日寇窜扰,水东沦陷,成立道岩乡伪政权。1945年抗战胜利后,仍属水东乡管辖。1951年为伍山乡及山前乡之一部分。1956年伍山、岳井、山前三乡合并为岳井乡,辖区属岳井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伍山公社,1983年改伍山乡。
  该乡地势平坦,仅中部有一绺自北至南海拔不到百米的低矮山岗。西面有车岙港水库,可引渠自流灌溉。南面沿海有大片淤积海涂,可供围垦。
  全乡有耕地8483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亦产大小麦、蚕豆、黄豆、糖蔗、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808.5公斤,总产3790.7吨。近年来其它经济作物栽培发展较快,西部为该乡柑桔主要产区,全乡共有柑桔2251亩。此外,黄桃、葡萄、李子、西瓜、黄金瓜等各村多有种植。牲畜饲养有母猪、肉猪、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4766头。沿海水产养殖兴旺,龙王塘所产蛏子,颗大、壳薄、肉肥、味美,质量为“长街蛏子”之冠。海涂上自然生长之泥螺、青蟹、望潮、弹涂、蛤蜊等亦甚丰富。该乡又为县内对虾养殖基地之一,现有养殖水面160亩。道士岩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所产石板、石条、小方块等,闻名遐迩,销售省内外。伍山盐场始建于1966年3月,现有盐田1986亩,年产盐2500万吨。乡内企业除县属长街石宕,地方国营车岙港养殖场,省、县、乡三级联办宁海盐化厂,区、乡(镇)合办的宁海县长街盐场外,乡办的有罐头厂、盐化厂及伍山盐场等。并有村办企业3家, 职工220人。1985年乡村企业共产值230万元。另有个体及联办企业14家,装卸队1个。1985年全乡人均收入477元。
  长街——伍山公路通至东面沿海,汽车可直达县城。松岙港埠头可泊百吨以上船只,客轮通象山之石浦、泗洲头。长街区两条排涝引河,分别经过本乡中部和南部,为本乡内河运输带来有利条件。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54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1所,共学生83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3张。伍家屿村为本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院等。
  该乡烟墩岗上有烽火台遗址。下湾塘小山岗上有张煌言部队驻地遗址。当地兰头山上穿山石洞长达30米。道士岩山上天然石洞东山洞环境清幽。道士岩、三角塘、下长山和兰头山上还有石宕多处,有的壁高数十丈,仰望宕口,使人头昏目眩,宕下碧水清澈见底。道士岩和三角塘山上之石宕,宕宕相通,构成迷宫,尤为奇特。近年石工相继采石,旧石宕之景观有所破损。
  伍山乡 WushānXiang 1955户,7627人。其中农村户口1829户,7434人。
  【松岙】 Song'ào 134户,545人。以村委会驻地松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86亩,其中棉地266亩。产稻谷、棉花、柑桔。
  松岙 Sōng'ào 82户,337人。位于县城东偏南32.3公里车岙港水库东岸山岙间。伍山乡人民政府和松岙村委会驻地。长街——伍山公路经此。口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王姓始祖自天台大道地迁此。后又有徐、胡等姓迁入。该村山岙中原多高大松树,一片葱郁,故称松岙。
  三角塘 Sanjiǎotáng 52户,208人。在松岙南1.5公里处。口传清乾隆年间周姓自台州林下桥之石沙迁此。后又有张、王二姓迁入。当地塘田在山湾中,成三角形,故称三角塘,村以塘为名。
  【伍家屿】 Wujiāyu 262户,900人。耕地688亩,其中棉地26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种糖蔗。桔地410亩,由专业人员经营,经济收益占总收入60%以上。村办水泥制品厂、酒厂各1家。
  伍家屿 Wujiāyu 262户,900人。在松岙北0.9公里傍山处。西濒车岙港水库。据当地《伍氏宗谱》:“鼎*公当南宋淳熙间(1174~1189)遭闽中耿寇之乱,挈家徙居宁海东乡圆屿。”该地旧称圆屿,伍姓迁入后,遂称伍家屿。今该村居民以王姓为主。
  【洋岭】 Yánglǐng 140户,578人。耕地874亩,其中棉地450亩。主产稻谷、棉花,并有李子、柑桔、西瓜等。
  洋岭 Yanglǐng 140户,578人。在松岙北1.7公里洋岭南麓。以山名村。北邻岳井乡。据当地《伍氏宗谱》,明初,洋岭始祖伍继范(1347~?)从伍家屿迁至此建村。
  【下塘】 Xiatáng 192户,836人。耕地1083亩,其中棉地46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海涂20亩,养殖蛏子。
  下塘 Xiàtáng 别名下灰溜塘。192户,836人。在松岙东北1.8公里平洋上。东临白礁水道,北邻岳井乡小水埠村。顾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迁此居住。后又有胡、王、吕等姓迁来。该村与岳井乡之上塘均有盐场,分别称上、下灰溜塘,解放初更名为下塘。
  【外塘】 Wàitáng 231户,1033人。1962年建队时,称向阳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以村委会驻地外塘改今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156亩。主产粮、棉,兼产柑桔。
  外塘 Wàitáng 74户,300人。外塘村委会驻地。村处松岙东南1.5公里白礁水道西岸。清光绪年间李姓自三门下洋李迁此,现为杂姓居住。因村处纸扇塘之外,故称外塘。
  后洋 Hòuyáng 87户,418人。在松岙东南1公里白礁水道西侧。清乾隆年间(1736~1795)赖姓从东仓赖家迁此。后又有李、王等姓迁入。洋岭一带旧称前洋,该村建在洋岭之后,故称后洋。
  塘岸头 Táng'àntóu 70户,315人。在松岙东南1.7公里白礁水道西侧。清光绪年间王姓从伍家屿迁此。因村处月英塘岸边,故名。
  【下湾塘】 Xiàwāntáng 300户,1126人。耕地1259亩,其中棉地578亩。主产棉花,兼产稻谷。其它经济作物有柑桔、西瓜等。
  下湾塘 Xiàwāntáng 300户,1126人。在松岙西南1.7公里车岙港东岸。据当地《葛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后期葛昌财从象山迁此建村。以狮子岩为界,山北为上湾塘,山南为下湾塘,村处下湾塘,以塘名村。住宅沿塘岸建筑,长达一公里。
  【绊田头】 Bàntiántóu 209户,865人。1962年成立大队时,取所辖自然村长山与兰头各一字,称长兰大队。1970年改名长胜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以村委会驻地绊田头改今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803亩,其中棉地232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绊田头 Bàntiántóu 28户,101人。绊田头村委会驻地。在松岙南面2.5公里处。当地口传,清康熙后期,胡姓从宁波迁此。后又有陈、叶等姓迁入。村民原以捕鱼为主,为解决食粮,租种部分塘田,因往往为田头活所羁绊,耽误了捕鱼,村名遂称绊田头。
  峧湾 Jiāowān 别名礁湾。24户,115人。在松岙南1.9公里处。口传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先由王姓从伍家屿迁入。现有王、伍、陈等姓居住。村处山湾内,故名峧湾,又以村边有礁石,亦称礁湾。
  下长山 Xiàchángshān 58户,272人。在松岙南偏东1.7公里长山脚下,故名下长山。口传冯姓于清光绪年间自象山石浦迁此居住。现有周、丁、许、梅、杨等十余姓。
  南面塘 Nánmiàntáng 35户,168人。在松岙南面2.5公里之南面塘内,以塘名村。据当地口传,清光绪年间成村。以徐姓为主,从台州迁来,另有王、金、张等姓。
  兰头 Lántóu 64户,209人。位于松岙东南3.2公里兰头山东麓,以山名村。口传于清光绪前期开始有人迁来定居,现有十余姓居民。
  【月兰】 Yuèlán 361户,1551人。以村委会驻地月兰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734亩,其中棉地862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月兰 Yuèlán 别名月边塘。80户,388人。月兰村委会驻地。村在松岙南面3.2公里处。清光绪末,国霍连自东仓岙坑迁此定居。解放前后,住民逐渐增多,至1963年又从黄岩、临海、天台、三门等县迁入一批农户。该村处于月边塘内,以塘名村,原称月边塘。1951年,兰头自然村并入,村名改称月兰。后兰头划出,村名沿用。
  里塘 Lǐtáng 93户,400人。在松岙南2.7公里处。据当地九十岁老人朱孔泛口述,七岁(1902)时随父从黄岩迁此,不久,又有应、张、徐等姓陆续迁入。因村处月边塘塘岸里,故名里塘。
  西外塘 Xīwàitáng 别名外塘。86户,358人。在松岙南3公里之月边塘外。据当地刚去世之九十多岁老人唐宗向生前所言,八十年前(约在1905年)和徐、王、夏、应等姓相继迁此居住。因村处月边塘塘岸外侧,称外塘。1986年因重名,以地处月兰西侧,改称西外塘。
  南下塘 Nánxiàtáng 别名下塘、下月边塘。102户,405人。在松岙南3公里月边塘下。民国4年(1915)国余从东仓岙坑始迁于此。后又有张、朱、徐、苏诸姓迁入。村在下月边塘南部下方,故称下塘,又称下月边塘,因重名,1986年更名南下塘。
  青珠乡
  青珠乡地处宁海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青珠距县城26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南临三门湾,西濒胡陈港水库,北面和山头乡毗连。县属宁海青珠农场在西部境内。全乡区域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30.9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共16个自然村。计有2503户,9321人(内回族4人)。其中农村户口1918户,7562人。
  辖区解放前属湖青乡。1951年为青珠乡及平原乡之一部分地。1956年与山头、平原、大青等乡合并仍称青珠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59年辖区从长街人民公社分出,划归青珠农场。1962年又从青珠农场分出,单独成立青珠公社。1983年改青珠乡。
  乡境地势较为平坦,西北略高,东南略低。有青珠山、黄珠山、茅山、丹屿山四座独立小山,其中以青珠山为最高,海拔174米,屹立于平洋之上,颇显壮观。西连胡陈港水库,引水河渠交错,排灌方便。南部海域有大片淤积滩涂,可供贝类养殖。南面三门湾海上有五屿门群岛,由西五屿等七个岛礁组成,排列似门户。另有大柴门岛、木蛇岛、孝屿、长屿等岛屿,总面积为0.30平方公里。
  陆上交通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斜穿乡境。水上交通有客货轮可达三门、石浦、舟山等地。
  全乡耕地12256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亦种大小麦、蚕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33公斤,总产2952.35吨;棉花平均亩产63公斤,总产501.17吨;桔园2464亩,产桔1626吨;水产养殖2850亩;生猪饲养量3444头。乡办企业4家,1985年产值285万元。另有联办及个体办企业7家。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8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共学生73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2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图书室、电影放映队、影剧院等。
  青珠乡 Qīngzhūxiāng 2503户,9312人。其中农村户口1918户,7562人。
  【青珠】 Qingzhu 710户,2485人,其中回族4人。耕地3990亩,其中棉地2116亩,另有海涂1200亩。村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兼营柑桔、蚕桑、海涂养殖及饲养长毛兔等。
  青珠 Qingzhu 710户,2485人。青珠乡人民政府和青珠村委会驻地。位于乡境北部青珠山旁,西北距县城26公里。西与青珠农场相连,北与山头乡毗邻。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横穿村东。原住何姓已无考。据当地《苏氏宗谱》,苏姓祖居临海,苏昌嫩于南宋淳佑三年(1243)迁居于此。村傍青珠山,故称青珠。1978年将苏氏宗祠改建为影剧院,有座位2300个。
  【新明】 Xīnmíng 165户,714人。解放前称十六保,解放后称十六村。1962年成立青珠公社时称十六村大队,1968年与南关合并,更名为新明大队。1980年南关分出,原十六村仍名新明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驻地董家,辖5个自然村。耕地1152亩,其中棉地706亩。另有桔园240亩,海涂35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营柑桔与海涂养殖。
  董家 Dǒngjiā 51户,212人。新民村委会驻地。位于青珠南0.6公里之平洋上。当地口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董姓自力洋董家(今西仓董)迁此。董姓所居,故称董家。
  杨家 Yángjiā 31户,139人。位于青珠南0.9公里之平洋上。先有杨姓于清乾隆后期自千杨(今属三门县)迁此。后又有陈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沙柳(今属三门县)迁此。因杨姓先居,故称杨家。
  百亩头 Bǎimutóu 22户,101人。位于青珠南1.2公里之平洋上。口传光绪年间(1875~1908)有王姓财主在此购买百亩好田,建房居住,经营农业,繁衍成村,故称百亩头。
  梅家 Méijiā 56户,241人。位于青珠西南1公里之平洋上。当地口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有梅姓自胡陈洋梅山头(今梅山)迁此。村民姓梅,称梅家。
  桥头山下 Qiáotóushānxià 5户,21人。位于青珠南面0.2公里茅山东麓。苏姓于清道光年间自青珠迁来,茅山东山嘴有一石桥,该处即称桥头山,村在桥头山下,故名。
  【南关】 Nánguān 170户,719人。以村委会驻地南关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2年成立南关大队,1968年与十六村合并为新明大队,1980年分出,仍称南关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030亩,其中棉地759亩。另有柑桔园300亩,海涂400亩。主产棉花、稻谷、柑桔。兼营蚕桑,饲养长毛兔,海涂养殖和近海运输。
  南关 Nanguan 别名南关塘。146户,601人。南关村委会驻地。位于青珠南2公里沿海处。西与青珠农场毗邻,南濒三门湾。民国初,杨、叶、王等姓分别从健跳(今属三门县)、黄岩杜下桥、奉化白杜等地迁此。住宅依塘岸建造,前后二排,长近一公里。因村处南关塘内,故称南关,亦迳称南关塘。
  黄珠山 Huángzhushān 24户,118人。位于青珠西南1.6公里黄珠山东麓。北邻山头乡,西连青珠农场。住民均姓胡,清嘉庆时自慈溪迁此。村庄依山而建,以山名村。
  【茅洋塘】 Máoyángtáng 314户,1314人。以村委会驻地茅洋塘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2年与下公和合建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单独成立茅洋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茅洋塘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08亩,其中棉地1640亩。另有桔园454亩,海涂1055亩。主产棉花、稻谷,兼产柑桔。海涂养殖蛏、蚶。
  茅洋塘 Máoyángtáng 曾用名茅洋。274户,1120人。茅洋塘村委会驻地。位于青珠东南1.5公里之平洋上。北邻山头乡。据当地口传,于清道光年间开始有人定居。该地原名永青塘,因其地易积水,长茅草,有“大水白洋洋,庄稼种不长”之说,故又称茅洋塘,村称茅洋,1981年以茅洋塘为村名。
  板桥墩 Bǎnqiáodun 22户,101人。位于青珠东南1公里之平洋上。该处原为晒盐高墩,四周有河道,架板桥相通,故名板桥墩。清道光年间,虞姓自天台迁象山花岙转迁至此。同一时期,苏姓亦自青珠来此定居。
  茅洋潭 Máoyángtán 18户,93人。位于青珠东南1.2公里之平洋上。因地近茅洋,村中有一深水潭,故称茅洋潭。清嘉庆年间,张姓自毛张(今属三门县)迁此定居。
  【永宁】 Yǒngníng 112户,496人。1962年建永宁大队,1969年并入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永宁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96亩,其中棉地549亩,另有柑桔80亩,海涂85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营柑桔及海涂养殖。
  永宁 Yǒngníng 112户,496人。位于青珠东南2.2公里之平洋上。当地原为海涂,清光绪年间(1875~1908)开始围塘造田,海塘围成之后塘地划分“天、地、人、和”四号,永宁塘属“人”字号,当时称永人塘。因地方音“人”唸作níng,与“宁”同音,改称永宁塘,亦称永青塘。1936年丹麦国二世皇太子乘飞机过东海,因缺油,在此降落,故又称飞机塘。民国19年后,始有人定居。村处永宁塘,以塘名村。
  【团结】 Tuánjié 74户,333人。1962年成立团结大队,1969年并于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团结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531亩,其中棉地367亩。另有海涂450亩,桔园10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产蛏、蚶、柑桔。
  团结 Tuánjié 74户,333人。位于青珠东南4.3公里之平洋上。东邻山头乡。清宣统年间(1909~1911)陈姓自沿江(今属三门县)迁黄珠山西关塘定居,村称西关。1959年青珠农场扩大至黄珠山西关塘,西关村住户转迁至山头塘老爷地建立新村,村名称团结。该村住宅全为新建,房舍道路行列整齐,四周枸桔成林,形如围墙。
  【上公和】 Shànggōnghé 72户,295人。1962年建上岙大队。1969年并于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上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上公和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584亩,其中棉地378亩。另有桔园125亩,海涂20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产柑桔、蛏、蚶。
  上公和 Shànggōnghé 曾用名上号。72户,295人。位于青珠东南2公里之平洋上。北、东均邻山头乡。据当地《王氏族谱》,王姓于清光绪后期从黄岩迁来。当地原为海滩,清末开始围塘造田,塘围成后,土地划分“天、地、人、和”四号,该地为“和”字号,称为公和塘。公和塘又分上号下号两地,该村在上号地,故名上号,后讹称上岙。1981年更名上公和。
  【下公和】 Xiàgonghé 83户,398人。1962年与茅洋塘合建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建下公和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18亩,其中棉地440亩,另有桔园200亩,海涂320亩。主产棉花、稻谷、柑桔,兼产蛏、蚶等贝类。
  下公和 Xiàgōnghé 曾用名下号。83户,398人。位于青珠东南4.5公里塘地上。东邻山头乡。民国初,林姓从台州迁至公和塘下号地,村名即称下号,后讹称下岙。1981年改称下公和。
  【文围】 Wénwéi 218户,808人。耕地1187亩,其中棉地1000亩。主产棉花,兼产蚕豆、大小麦、玉米、柑桔、西瓜、大蒜、辣椒。另有海涂420亩,养殖蛏、蚶。还有饲养蜗牛、鸽子、蛋鸡等个体户,村办工厂2家。
  文围 Wénwéi 218户,808人。位于青珠南2.6公里塘地上。南濒三门湾之猫头洋。1966年下洋涂围塘造田时,余姚、慈溪二县农民来此定居围塘。因围塘工程完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村称文卫,1981年更名文围。该村依东西向一直线建房,随着人口增多,房屋发展为三排,长达一公里。1984年评为县文明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