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87
颗粒名称: 水车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6
页码: 196-2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黄坛区水车乡位于宁海县中部,总面积37.1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全乡耕地主产稻谷,山地植被丰富。乡内企业以塑料件、螺杆泵为主。水车村是该乡人民政府驻地,有历史古迹和文化传承。境内有医疗、游览胜地莲头山。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水车乡

内容

水车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水车,西北距县城4.5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界越溪乡,东南接七市乡,南岭官岭、旗门两乡,西连竹林乡,北与城郊乡接壤。全乡总面积37.1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27个自然村。计有2806户,10656人,其中农村户口2732户,10509人。
  辖区解放前属桂峰乡。解放后建水车乡,1951年分为水车、双港二乡,1956年此二乡与桂峰乡并为水车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立水车公社,基本上为1951年水车、双港二小乡地。1964年白峤公社之港头与蒲岙两村划属水车公社。此后辖区未变动。1983年改水车乡。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面山岭连绵。西南与旗门乡交界处有状元峰,南部望府楼海拔523.3米,东南侧白岩山海拔417.7米;北侧烟墩岗海拔318米。白溪由西自竹林乡入境,流经水车、港头,注入白峤港出海。大溪由北自城郊乡入境,于马婆园汇入白溪。此后之白溪,亦称水车港、双港。乡内耕地、村落大部分分布于溪、港两岸。
  全乡耕地8275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萝卜、甘蔗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499公斤,总产3577.85吨。沿溪两岸,砂石淤积深厚,土壤疏松,向来种植各种蔬菜,供应县城,其中“水车萝卜”,颇负盛名。山地31055亩,植被为松、杉、竹等。其中杉木1000亩,竹293亩,并有茶1013亩,桑704亩,乡办望府楼林牧场种茶83亩,养耕牛65头,羊40只。乡内副业有栽培水果、药材,饲养奶牛、耕牛、长毛兔、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3477头。沿溪两岸,沙石资源丰富,岩石质地坚韧,运输便利,已在开发。乡内企业有乡办塑料件厂、螺杆泵厂等4家,1985年产值674.49万元。村办有石舌章橡胶制品厂、上园注塑厂等4家,1985年产值806.26万元。联营厂5家,产值43.60万元。个体办厂9家,产值14.9万元。另有乡办建筑工程队。
  乡内交通,在越溪大桥未建前,水车高坛埠、岩陡埠可泊100吨位船舶,自白峤港出海,现通小木船。梁王——前童——下陈公路与宁海——水车公路交于下陈。1986年5月上明桥、马婆园桥建成以后,宁海——水车公路自此畅通。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95人;小学12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学生1041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3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站、电影队。
  境内港头原为宁海古镇,于宋嘉定十五年(1222)罢去(《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二册)。旁有佛院,旧名白水庵,僧昙猷建于晋义熙元年(405)。宋淳化元年(990)改为寿宁寺(清光绪《宁海县志》),后俗称港头寺,1958年焚于火。日人开元所撰之《过海大师东征传·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唐天宝三年(744)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后,曾由*县(今鄞县)阿育王寺“经临海郡(台州)的宁海、黄岩等县,准备入永嘉郡(温州)进入闽境”,并记述“至台州宁海白泉寺宿”,经二日至唐兴县(今天台县)国清寺。查各种旧县志,宁海无白泉寺,唯白水庵与白泉寺名称最为接近,且白水庵地理位置亦与《唐大和尚东征传》录述的途中情况相符,日人安藤更生称“宁海有白水庵,因认为应作白水寺为正确”。由此观之,鉴真过宁海留宿之地当为白水庵,即后来之寿宁寺。
  乡境西部有莲头山,泉水含放射性原素氡,有治风病作用,为医疗、游览胜地。(详见卷四《名胜古迹》)。
  北部烟墩岗上有烽火台。其下有清居寺,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寺前金竹湾有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湖广转运使王章墓,墓道两旁尚存文武石翁仲四尊,雕刻粗犷,颇具时代特色。
  水车村东有建于清乾隆乙未年(1775)之五层砖塔,称镇东塔。村东南水车港畔,有孤立小山,称井山,顶有井山庙,神座下有井。枫槎龙山之阳有明代永乐年间为收藏方正学文集而被杀害之章朴墓。南境新岭百步峻石壁上镌有宁海县令郭文志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所书之“头上青天”四大字。
  水车陈性中为抗倭义士。元季倭寇入扰,官军不能制,陈以计谋之,令四子师道率村团尽除其众。(清光绪《宁海县志》)。
  水车乡 Shuǐchē Xiāng 2806户,10656人。其中农村户口2732户,10509人。
  水车 Shuichē 曾用名水东。882户,3116人。村内分设上园、下园二个行政村,为水车乡人民政府及二村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处,北靠紫金冠山,南濒水车港。原以“缑东水木之依”而名水东(据该村《水东葛氏坑头房谱》)。据传,明建文四年(1402)方孝孺罹祸后,官兵至水车搜捕“方党”,村人绐之: “此地只有水车,没有水东”(繁体字“东”、“车”形近)。此后即称水车。又说,该村地处水车港畔,海潮西涨至此,溪水、海水下流上涌,势如车水,因名水车。主居陈、葛二姓。据《缑城水车陈氏宗谱序》(方孝孺撰),陈姓原籍闽之莆田长溪,后迁窦岙(今属三门县),“学〓(性中)公乃守一公之次君也,生于宋景炎二年(1277),任国子监。晚年致士,………周览沿海一带林壑,见此地群峰昂耸,崖石奇幽,遂引次子观道公家于斯”。陈姓迁水车当在元代后期。据《水东葛氏坑头房谱·世系传》,葛冯汝自本县泉水迁水车,其父生于明成化庚寅(1407)。村西有上明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东南有下明桥,石条平桥,重建于清道光乙巳年(1845)。
  【上园】 Shàngyuán 460户,1588人。为水车自然村之一部分。因在水车上首(西部),故名上园。耕地1328亩,主产稻谷。山地1813亩,植被为松、杉等。副业有栽培茶、桑,饲养奶牛、长毛兔等。村办注塑厂1家,职工320人,1985年产值380.67万元。
  【下园】 Xiàyuán 429户,1566人。为水车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井山村。因在水车下首(东部),故名下园。耕地1363亩,主产稻谷。山地4366.5亩,植被为松、杉等。副业有栽培茶、桑、水果及饲养长毛兔、养殖淡水鱼等。村办五金胶木厂1家,1985年产值57.36万元。
  井山 Jǐngshān 7户,38人。村处水车东南0.8公里之井山南麓,西为下明桥。因山上有井山庙,村亦称井山庙,简称井山。1983年陈姓自下园迁于此居住。
  【港头】 Gǎngtóu 141户,549人。耕地534亩,主产稻谷。棉地80亩。山地1063亩,植被为松、竹等,山坡植茶、桑。近洋捕捞为主要副业,有竹筏5张,小船12只。
  港头 Gǎngtóu141户,549人。村处水车东北1.8公里之水车港北侧。村北邻城郊乡。该村在水车港之东头,东接白峤港,故称港头。在宋嘉定十五年以前,该处为宁海之古镇,盐场亦设于此。现主居陈姓。据《重修白峤港头陈氏宗谱》,陈嵩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白峤迁此。村后象山南麓有寿宁寺(旧名白水庵)遗址。寺西洗肠井,甚清彻,旱涝不枯不溢。
  【下陈】 Xiàchén 33户,148人。耕地88亩,主产稻谷。山地35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陈 Xiàchén 33户,148人。村处水车西2.8公里之大溪西南侧。梁王——前童——下陈公路与宁海——水车公路在村东南交会。村在赵家山之下,陈姓居住,称下陈。据《赵家山下陈陈氏宗谱世系图》,陈本信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赘居赵家山下陈。村东毓秀桥系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
  【双溪】 Shuāngxī 148户,534人。因白溪、大溪汇合于村南而得名双溪。村委会驻地中央村,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白溪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双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14亩,主产稻谷。山地131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种植商品蔬菜为该村传统副业。
  中央村 Zhōngyāngcun 别名白溪中央村。45户,167人。村处水车西1.8公里之白溪北侧。双溪村委会驻地。该村在双溪四村之当中,故称中央村。主居叶姓。据该村《白溪叶氏宗谱世系传》,叶仁蕴于宋初自小梅枝(今属七市乡)迁居双港渡白溪。
  双溪 Shuāngxī 曾用名上岙。24户,89人。村处水车西2.3公里之白溪山西南麓。村北与城郊乡毗连。因村后为山岙,且在邻村之上,故称上岙。1986年更名为双溪。该村原居赵姓,据该村《赵氏房谱》,赵卿培、卿难由白峤转徙白溪上岙。其第四世启宗生康熙癸卯,卒乾隆六年(1663~1741),以此推算,赵姓迁上岙当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今赵姓已无,傅姓居住。
  余家 Yujiā 别名白溪余家。31户,103人。村处水车西1.3公里之白溪北侧。据该村《重修白溪余氏宗谱世传》,余朝柱由鄞县迁此。其三子生宏治十年(1490),卒嘉靖四十五年(1566)。因余姓居住,故称余家。
  下坑 Xiàkēng 48户,175人。村处水车西1.5公里之白溪北侧。该村在中央村与余家之间山坑下,故称下坑。村民陈姓于清乾隆(1736~1797)后期自水车迁此。
  白溪Báixī片村。包括双溪、中央村、余家、下坑等四村。以地近白溪而得名。
  【马婆园】 Mǎpóyuán 112户,454人。耕地282亩,主产稻谷。山地12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种商品蔬菜、拖拉机运输等。
  马婆园 Mǎpóyuán 112户,454人。村处水车西南2.7公里之白溪西侧。大溪与白溪汇合于村东。宁海——水车公路经村东马婆园大桥而过。过去是县城通南乡各地必经之处。因该村原有马姓老妪居住,故称马婆园。现主居赵、陈二姓。据《重修赵氏宗谱》,白峤赵姓第十四世孙次椀入赘马婆园马氏。据廿世赵卿董生于明嘉靖己丑(1529)推算,赵姓居此约在元至正年间(1342~1367)。据《重修马婆园陈氏宗谱》,石溪陈姓四十一世宗辅迁居马婆园。从其四十四世永滂生于正德八年(1513)推算,陈姓居此当在明初。(石溪地名今已无查,据谱属宁海十一都,则在今大佳何乡或象山县柴溪附近。)
  【大路李】 Dàlulǐ 91户,396人。耕地312亩,主产稻谷。山地168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内有乡办综合厂1家。
  大路李Dàlulǐ别名大路里。91户,396人。村处水车西南1.8公里之眠牛山西北麓。属丘陵地带。据《重修李氏宗谱》,李宗信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由城内墈头迁此。该村在县城通往南乡之大路旁,李姓聚居,故称大路李,亦称大路里。
  【岩头下】 Yántóuxià 15户,72人。以村委会驻地岩头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53亩,主产稻谷。山地45.6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内有乡办建材厂1家。
  岩头下 Yántóuxià 10户,50人。岩头下村委会驻地。村处水车西南1.4公里之乌头山北麓。主居谢姓。据《临海下渡谢氏宗谱枫槎派世系图》,谢文杲始迁于此。其父授道生南宋延祐戍午(1318)。该村在马头山下,山有巨岩,故称岩头下,谱内亦称岩下。
  乌头山 Wutóushān 5户,22人。村处水车西南1.2公里之乌头山山谷间。村以山命名。据口传,陈姓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前后自水车迁此。
  【金家山】 Jīnjiāshān 92户,364人。耕地256亩,主产稻谷。山地211.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中有小船4只,从事近海捕捞,产值年达三万元。
  金家山 Jīnjiāshān 92户,364人。村处水车东1公里之水车港南岸,北靠金卦山。村以山命名,又谐音成金家山。古时亦称金山。据《金山潘氏宗谱》,潘邦洪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自黄岩大里迁此。
  【蒲岙】 Pu'ào 135户,576人。耕地543亩,主产稻谷。山地49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蒲岙 Pu'ào 旧名蒲江。135户,576人。村处水车东2.25公里之白峤港南侧。东邻越溪乡。主居薛姓。据该村《重修薛氏宗谱序》,南宋时,薛直夫(1267~?)自城内水竹居(在今南蔡家巷)迁此。据《水车陈氏宗谱》记载,白峤港原名蒲江,该村处蒲江岩陡渡南山岙中,故称蒲岙。
  【赵家山】 Zhàojiāshān 219户,834人。以村委会驻地赵家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19亩,主产稻谷。山地23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种植商品蔬菜为传统副业。
  赵家山 Zhàojiāshān 214户,811人。赵家山村委会驻地。地处水车西南3.3公里之莲头山东南麓。梁王——前童——下陈公路过村后,白溪流经村前。村后之山原名邹家山,后山主易人,改称赵家山,村以山命名。主居章、钱二姓,钱姓较早。据该村《钱氏宗谱》,钱大有于元末明初自城内三隍堂(今解放路北段)迁居山下郑(石舌章大岙门)转迁邹家山。据《章氏宗谱》,章文佩、文喜于明代中叶自石舌章迁居赵家山仙人岩下。
  象鼻头 Xiàngbítón 5户,23人。村处水车西南4公里之莲头山南麓。旁有山嘴称象鼻头,即以名村。西邻竹林乡,南濒白溪。梁王——前童——下陈公路过村前。钱姓于明初自邹家山(赵家山)转迁于此居住。今钱姓已无,章姓居住。
  【石舌章】 Shíshézhāng 394户,1466人。耕地1022亩,主产稻谷。山地495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橡胶制品厂1家,1985年产值304.4万元。
  石舌章 Shíshézhāng 别名下章。394户,1466人。村处水车东南4公里之白溪南侧。村西南有状元峰峙立。赵家山《章氏宗谱》载,章姓先世原居鄞县石溪,宋高宗南渡时,遣章谊为金国通问使,因忿于奸雄侵权,挂冠潜宁海状元峰北白溪畔,卜宅定居。因怀念祖先,亦名村为石溪。后以村南有片石峙立,下大上狭,状如舌,而村为章姓居住,于明初改称石舌章。又因状元峰北麓原有上章村(今废)而称下章。该村为明永乐庶吉士章朴(字原质)故里。朴早年曾读书于状元峰东北麓之结绳庵。此庵今尚存。
  【草坦头】 Cǎotǎntóu 140户,596人。以村委会驻地草坦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74亩,主产稻谷。山地388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茶146亩,1985年产量为7.2吨。
  草坦头 Cǎotǎntóu 曾用名草坛头。115户,503人。草坦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水车西南2.4公里之虎头山西南麓。主居吴、李二姓。据《大路吴氏宗谱》,吴福广于南宋末年(据《缑城吴氏宗谱》福广姪梦祥生南宋宝祐六年推算)自临门(今象山县南田)迁县城东郊吴家岙,转迁于此,初称大路吴。据《草坛头李氏宗谱》,清初,李成华(1660~1733)自县城妙相寺后迁此。因该村在溪边草坛上,故称草坛头。后写作草坦头。
  马铺 Mǎpu 25户,93人。村处水车西南4.6公里之新岭山腰,南邻官岭乡,西连旗门乡。村东山上有烽火台旧址。据传该处原为官兵牧马地,故称马铺。原居黄姓,今无。现主居方姓。据该村《方氏宗谱》,方姓自山上方(今属官岭乡)分迁于此。以七世孙小贤生于1934年推算,迁此当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
  【上枫槎】 Shàngfēngchá 115户,526人。耕地422亩,主产稻谷。山地214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电工电器厂1家,地址在县城南黄土岭,1985年产值为63.83万元。
  上枫槎 Shàngfēngchá 曾用名枫槎岙。115户,526人。村处水车南1.7公里之枫槎岭北麓,以山名村,称枫槎岙。又因枫槎岭脚有上下二村,该村居上,称上枫槎。主居郑、徐二姓。据《枫槎郑氏宗谱》,郑伯明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自高枧(今属三门县)徙居于此。据《枫槎徐氏宗谱》,徐思信自溪南(今属城郊乡)迁此。据七世孙学成生万历三年乙亥(1575)推算,迁此当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
  【下枫槎】 Xiàfēngchá 143户,596人。耕地346亩,主产稻谷。山地208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下枫槎林场栽培茶92亩,1985年产量13吨。
  下枫槎 Xiàfēngchá 143户,596人。村处水车南1.4公里之枫槎岭脚。据《临海下渡谢氏宗谱·枫槎派世系图》,谢彬、谢乾兄弟因岩下(即岩头下)遭洪水之患,于明隆庆六年(1572)迁居枫槎。该村在枫槎岭脚下首,故称下枫槎。
  【白岩山】 Báiyánshān 65户,244人。以村委会驻地白岩山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219亩,主产稻谷。山地154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茶80亩,1985年产量6吨。并养耕牛出卖。
  白岩山 Báiyánshān 42户,147人。白岩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水车东南3.1公里之白岩山南坡,村以山得名。东、南与七市乡毗连。村民叶姓自一市外岙迁来,葛姓自水车下葛迁来,据老人口述,均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为人看管山林居此。
  鹿颈岗 Lujǐnggǎng 曾用名陆井岗。3户,13人。村处水车东南1.8公里之鹿颈岗东侧。以山名村,称鹿颈岗,曾误为陆井岗,1986年复原名。据老人口述,葛双金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成村。
  黄泥田 Huángnítián 曾用名横泥田。13户,56人。村处水车东南2.5公里之白岩山西北坡。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成村。因田土多黄泥而名黄泥田,曾误为横泥田。
  中央坑 Zhōngyāngkēng 5户,18人。村处水车东南3公里白岩西北山谷间。因村在中央坑,故名。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成村。
  欢喜岭 Huānxǐlǐng 1户,3人。村处水车东南2.5公里之枫槎岭山腰中,是县城至七市、一市之岔路口,建有凉亭,供来往行人歇息、饮茶,行人深受其惠,称之为“欢喜岭”。村以岭命名。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泉水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枫槎岭头 Fēngchálǐngtóu 1户,7人。村处水车东3.5公里之枫槎岭上。村以岭得名,称枫槎岭头。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马王堂 Mǎwángtáng 废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黄坛区
相关地名
水车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