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双峰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85
颗粒名称:
双峰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7
页码:
180-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黄坛区双峰乡位于宁海县西部,总面积77.25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境内多山,山地植被以松、竹为主。1985年林业、农业、乡内企业均有收入。全乡有小学、初中、卫生院等设施。境内有澄深寺、万年桥等名胜古迹。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双峰乡
内容
双峰乡位于宁海县西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榧坑距县城18公里。乡因驻地榧坑村北有鸡冠峰(高鸡冠),东南有野猪峰(大坪头岗),两峰对峙而得名。东邻西溪、白溪两乡,南连王爱乡,西接天台县,西北界新昌县,北与马岙乡接壤。全乡总面积77.25平方公里,为全县面积最大之乡。辖18个行政村,共34个自然村,计1703户,6650人,其中农村户口1650户,6578人。
辖区解放前属原双峰乡。其中逐步、大陈等二十一个自然村原为新昌县“飞地”(注),澄深等四个自然村为天台县“飞地”,1949年1月划入宁海县双峰乡辖区。原双峰乡以马岙村前有双并峰而得名,1951年辖区分为双峰、大岩、逐步三乡,并有一部分为盈坑乡地。1956年合并称双峰乡,1958年属双峰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今之辖区另建双峰公社。1983年改双峰乡。
境内多山。村庄均坐落在海拔350米以上高地,乡人民政府驻地榧坑海拔380米。西北边境与新昌交界之蟹背尖海拔954米,为宁海第一高峰。西南角与天台县、王爱乡接界之望海尖海拔897米。中部之望海岗海拔870米,桃花峧岗海拔895.2米。东南诸山略低。主要溪流有二:梅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为白溪上游,流经乡境南部边缘;大松溪(中央山村以上称七里溪)源于马岙望海岗南麓,自西北流经乡境北部出榧坑,折而向南,沿东部边境而下,至双峰、白溪、王爱三乡交界之柴家岭脚,汇入白溪。全乡已建小水电站六处,共有发电机8台,总发电量400千瓦。其中大松坑二级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1985年发电800万度,产值4.3万元。1974年于乡境西部建上塘水库,库容11.15万立方米。
全乡山地11万亩,占总面积的97%。山地植被以松、竹为主,其中毛竹山24000亩,总蓄积量248000株。其他有杉木、榧树等。1985年林业总收入100余万元。全乡有茶场18个,茶地1516亩,1985年总产量45.7吨,产值12万元。另有黄桃2万株。利用山地饲养牛、羊,为该乡一特色,1985年全乡养牛1278头。耕地324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481公斤,总产1490.05吨。生猪饲养量为2751头。家庭副业有编竹簟、养兔等。乡内企业,乡办的有罐头食品厂等5家,计职工131人,1985年产值56.13万元。村办的有毛料厂等7家,计职工53人,1985年产值45.78万元。另有个体及联办厂13家。其他企业有工程队、运输队等。国营五山林场之柏油塘林场在境内南部,有山林一万亩。1973年在澄深创办一乡属林场,山地330亩,内有杉木林530亩。澄深前山岗有铁矿,可资开发。逐步有贵金属矿苗。
乡内特产有榧坑、里塘等村的香榧,逐步的绿笋,张辽的笋干,双峰的云雾茶等,均销售县内外。
该乡在解放前,岭高路窄,交通甚为不便。1972年县道黄坛—榧坑公路通车后,汽车可直达县城。1986年5月,乡道榧坑—澄深公路通车,榧坑—逐步公路亦已通至张辽,交通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全乡有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770人。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119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3队,电视录象队1队,广播放大站1所。
西北境摘星岭东南麓有澄深寺,据光绪《宁海县志》载,系宋景德四年(1007)马岙人俞孝全所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为天台山七十二寺之一,寺宇今尚完整。寺前正对海拔680米之东岙岗,背倚青龙头,一泓溪水环于寺门口,两座石拱桥间潭水清澈见底,名澄深潭。榧坑村口有本省跨径最大之单孔石拱桥,称万年桥(评卷四《名胜古迹》)。杨染村中有大杉木,胸径1.7米,高30米,人称“杉树王”。
双峰乡 Shuāngfēng Xiang1703户,6650人。其中农村户口1650户,6578人。
【榧坑】 Fěikēng 240户,956人。以村委会驻地榧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0288亩,植被为毛竹、松、榧等。山上有二千余株榧树,村旁亦有大榧树30余株。耕地399亩,种植水稻为主。副业有栽培茶167亩,1985年总产4.5吨。饲养耕牛155头。村办机械厂等4家,联办木材加工厂1家,1985年产值37.63万元。1978年于村北建成一水电站,装机容量60千瓦。
榧坑 Fěikēng 曾用名榧坡。237户,947人。双峰乡人民政府、榧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西18公里之大松溪边。县道黄坛——榧坑公路与乡道榧坑——澄深公路、榧坑——逐步公路在此衔接。该村在两峰夹峙之山谷中,一溪穿流其间,地势倾斜,多产榧树,因名榧坡,后称榧坑。该村《里塘章氏宗谱》载: “十六世孙孟十四公于宋大观二年(1108)夏由新昌而徙宁西之榧坑程家岙”。据此,该处先有程姓居住,但已无考。又据《榧坡胡氏宗谱》,胡文翁次子进二于明洪武二年(1369)自中胡(今双湖乡中湖)徙居榧坡。村口有万年桥。
小塘 Xiǎotáng 3户, 9人。村处榧坑西北3.6公里之桃花峧岗北麓。该地海拔770米。胡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榧坑迁此,村前有一小水塘,故称小塘。
【蒋家坑】 Jiǎngjiākēng 10户,39人。1949年前后为新昌飞地。1961年属上塘大队,1964年因造水库,上塘迁移,与后辽并为先锋大队,又因两村相距太远,1980年分出单独成立蒋家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256亩,植被为竹、松、杂木等。栽培茶24亩,1985年产量0.35吨。耕地26亩,种植水稻为主。
蒋家坑 Jiǎngjiakeng 曾用名张家坑。10户,39人。村处榧坑西北5.6公里之张家坑东侧。村西界天台县。村北摘星岭海拔886米。四围山高岭峻。张家坑曲曲往西流向天台县境。据《张家坑储氏宗谱》,储万配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自安徽徙张家坑。村左有一张家庵,坑以庵命名。村又以坑命名,称张家坑,后谐音为蒋家坑。
【澄深】 Chéngshen 98户,397人。1949年以前为天台“飞地”,山地8480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05亩,1985年产量为1.6吨。饲养耕牛54头。耕地244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
澄深 Chengshēn 98户,397人。村处榧坑西北5.3公里之大松溪侧。村西摘星岭与新昌县相邻,东北接西溪乡。东南金钗岗海拔708米。榧坑——澄深公路止于此。据《马岙俞氏宗谱》,俞姓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自马岙迁此。该村西北有澄深寺,村以寺得名。
【长丘】 Chángqiu 89户,403人。1949年前为天台飞地。以村委会驻地长丘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478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栽培茶52亩,1985年产量1.2吨。饲养耕牛50头。耕地208亩,主产稻谷,编制竹簟是该村传统副业。
长丘 Chángqiu 49户,225人。长丘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北4.5公里之大松溪西侧。榧坑——澄深公路经过村东。西南相山头海拔802米,东北金钗岗海拔708米。据《中溪张氏宗谱》,张姓于清顺治八年(1651)自天台莪国迁此。因村前有一丘长田,故村以长丘命名。
庙头 Miàotóu 17户,75人。村处榧坑西北4.8公里之大松溪西侧。榧坑——澄深公路经过村前。田下尾俞姓第二世迁此。因村旁有一大王庙,故称庙头。
田下尾 Tiánxiàwěi 23户,103人。村处榧坑西北3.9公里之大松溪东侧。榧坑——澄深公路经过村前。据《马岙俞氏宗谱》,俞氏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自西溪红岩迁此。该村在当地狭长田畈之尾端,故称田下尾。
【大岭头】 Dàlǐngtóu 38户,149人。山地1828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44亩,1985年产量为2.25吨,饲养耕牛22头,耕地71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
大岭头 Dàlǐngtóu 38户,149人。村处榧坑西北3.4公里金钗岗南部山间。西面大岭头海拔709米,东南高岩岗海拔726米。据该村《胡氏宗谱》,胡姓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自新昌板庙迁此。现村民以俞姓为多,系明穆宗隆庆十四年(1586)由马岙迁入(据马岙《俞氏宗谱》),该村在高山大岭之间,故称大岭头。
【后辽】 Houliáo 7户,36人。1949年以前为新昌“飞地”。1961年属上塘大队,1974年因造上塘水库,上塘村迁移,该村与蒋家坑并成先锋大队,因两村相距过远,1980年分开单独成立后辽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036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耕地22亩,种植水稻为主。栽培茶22亩,1985年产量0.85吨。饲养耕牛30头。1981年建成一水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
后辽 Hòuliáo 7户,36人。村处榧坑西北3.9公里之桃花峧岗南麓。东南为望海岗。南面上塘海拔830米。据该村《刘氏宗谱》,刘士丰于光绪廿九年(1903)自新昌大曼石迁此。该村在上塘之后,登上桃花峧岗即可瞭望华顶山,故称后瞭,谐音为后辽。
【上辽岗】 Shàngliáogǎng 109户,470人。以村委会驻地上辽岗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5524亩,植被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20亩,1985年产量6吨。饲养耕牛72头。耕地281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箩为该村传统副业。
上辽岗 Shàngliáogǎng 84户,360人。别名上寮*。上辽岗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东北2.7公里之上辽岗(上寮*狮山)东北山间,村以山命名。东、北、西北三面邻西溪乡。据当地《狮山王氏宗谱》,王文敬自天台石门迁澄深,复迁于此。以其第五世王顺保(1556~1692)生卒年推算,王姓迁此当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
岗头 Gǎngtóu 25户,110人。村处榧坑东北2.2公里之上辽岗山间。东南邻西溪乡,据《狮山王氏宗谱》,清末,王昭邦(1852~1904)自上辽岗分住岗头。因村在高山岗上,故称岗头。
【里坑】 Likēng 56户,205人。以村委会驻地里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2064亩,植被为竹、松、杉、榧等。栽培茶58亩,1985年产量2.9吨。饲养耕牛68头。耕地113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
里坑 Lǐkeng 曾用名里丁。54户,198人。里坑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2.4公里之望海岗南山谷间。东南狗洞岩海拔750米。据《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仲舜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新昌南洲迁居里丁。该村以丁姓居于里塘里侧山坑边,故称里丁,后改称里坑。
上月山 Shàngyuèshān 曾用名状元山。2户,7人。村处榧坑西南3.3公里之梨树坪岗西坡。清乾隆年间(1736~1795),章姓自里塘迁此。村西有海拔729米之上月山,以山名村。
【里塘】 Lǐtáng 87户,357人。山地3436亩,植被为竹、松、榧、薪柴等。栽培茶103亩,1985年产量1.5吨。耕地150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村办扫把厂1家,1985年产值7.65万元。
里塘 Lǐtáng 87户,357人。村处榧坑西0.5公里之狗洞岩岗东北山谷间,地形下凹,且在榧坑里侧,故称里塘。主居章姓。据《里塘章氏宗谱》,章文纲(1276~1298)原居程家岙(榧坑),元初,因避难而隐居于此。
【榧东】 Fěidōng 87户,326人。1961年成立小村大队,1974年改称繁荣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名榧东。山地5068亩,植被为竹、松、榧、薪柴等。栽培茶44亩,1985年产量0.4吨。饲养耕牛33头。耕地148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与榧坑村联办木材加工厂1家。
榧东 Fěidōng 曾用名小村、繁荣。87户,326人。村处榧坑之东,仅一溪之隔,故名榧东。据榧坑《台宁胡氏宗谱》,胡姓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自榧坑分居于此。原称小村,1974年随大队名改称繁荣,1986年更今名。
【中央山】 Zhōngyāngshān 166户,620人。山地3344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92亩,1985年产量10.65吨。耕地269亩,种植水稻为主。饲养耕牛80头。传统副业有制竹簟、扫把、畚箕等。
中央山 Zhongyāngshān 166户,620人。村处榧坑东南1.2公里之严家岭西南坡上。东邻西溪乡。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北山岗。西南野猪峰海拔746米。据《台宁胡氏宗谱》,明初,胡文琳(1369~1441)自榧坑分住中央山。该村在狮山之山腰中,故称中央山。
【逐步】 Zhubu 207户,839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以村委会驻地逐步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11939亩,植被为竹、松、榧、薪柴等。栽培茶89亩,1985年产量为0.9吨。饲养耕牛91头。耕地422亩,主产稻谷。传统副业有编竹簟、晒笋干、制绿笋、烧木炭等。村办综合厂1家。
逐步 Zhúbu 202户,826人。逐步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南5.7公里之逐步山顶。西邻天台县。村北逐步尖海拔783米,西望天台华顶山,清晰可见。主居何姓。《新昌逐步何氏宗谱》载,何伊(1150~1209),原居沃城(今属新昌县),因宋末世乱,潜迹山林, “举足微行,瞻行此山焉,乐而筑之,因名逐步云”。逐步之名起于此。
大坑 Dàkēng 1户,1人。村处榧坑西南5.25公里之逐步西南谷间。西邻天台县。清乾隆年间(1736~1795)胡姓自天台迁此。该处有两支山溪会合,坑水增大,故名大坑。
上塘 Shàngtáng 3户,9人。村处榧坑西4.1公里之逐步尖北面。其地海拔830米。村在山上,前有水塘,故称上塘。1974年该处建一水库,村民移居水库南北两头。
苍坑 Cāngkēng 1户,3人。村处榧坑西南7.65公里之望海尖东北山谷间。村西靠木坑山,与天台县境相邻。清乾隆(1736~1795)初年张姓自天台欢岙迁此。该村在苍坑边,以坑名村。
【张辽】 Zhāngliáo 123户,482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以村委会驻地张辽得名。辖5个自然村。山地14062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25亩,1985年产量6吨。饲养耕牛91头。耕地262亩,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副业有编制竹簟、晒笋干、制绿笋、烧木炭等。1976年于村旁建成水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
张辽 Zhāngliáo 曾用名张行寮。101户,405人。张辽村委会驻地。榧坑——逐步公路已筑至该村。北面灶山头海拔796米,西北两头湖岗海拔808米。据《亭头张氏宗谱》,张成满于宋至和二年(1055)自天台亭头游行至此定居,取名张行寮,简称张寮,后谐音为张辽。
塘家坑 Tángjiākēng 别名桃花坑。18户,66人。村处榧坑西北4.8公里之灶头山南谷间。据《榧坡胡氏宗谱》,文翁之次子进二于洪武二年自中胡迁榧坡,三子进三迁居唐家坑。现胡姓仅住1户,居民以朱姓为多,系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本乡横潭(大横潭)迁此。该村先有唐姓居住,称唐家坑,亦以音近称桃花坑,后作塘家坑。
达竹山 Dáchushān 曾用名淡竹山。2户,6人。村处榧坑西南2.4公里之达竹山坡间。村南灶头山海拔796米。清雍正年间(1723~1735)童姓自前童迁此。该处多产淡竹,名淡竹山,村以山得名,后谐音为达竹山。
梅坑 Méikēng 1户,2人。村处榧坑西南6.4公里之梅坑东北侧。村以坑命名。南邻王爱乡。西南山岗海拔510米。
长湾 Chángwān 别名小竹园。1户,3人。村处榧坑西南7.5公里之梅坑西南侧。清乾隆年间(1736~1795)徐姓自天台县东行迁此。南邻王爱乡。该村与王爱乡之大坪、上畚斗、下辽统称长湾。
大坪塘Dàpíngtáng废村。
【里大陈】 Lǐdàchén 87户,332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村委会驻地里大陈。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里大陈大队,取山里大陈之意。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3837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短叶松为该地特产,闻名省内外。栽培茶87亩,1985年产量4吨。饲养耕牛60头。耕地196亩,种植水稻为主。
里大陈 Lǐdàchén 曾用名大陈。86户,325人。里大陈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南2.6公里之大坪头西南麓。村东南焦岩山海拔776米,东北雪上岗海拔694米。榧坑——逐步公路经过村前。据《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姓于清康熙卅五年(1696)由杨广迁大陈居住。据该村《娄氏宗谱》,清康熙末年娄大德(1696~1733)自赤水广(清水广)迁此。该处在丛山之中,为较大平畈,据传先由陈姓法师定居,以地理结合姓氏,取名大陈。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里大陈。
平坑 Pingkēng 曾用名坪坑。1户,7人。村处榧坑西南5.4公里之梅坑北面山谷间,有小平地,故称平坑,亦称坪坑。东南柏油塘海拔539米。1949年孙姓自天台大同乡来此管山定居。
【清水染】 Qīngshuǐran 29户,108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山地1428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茶25亩,1985年产量0.7吨。饲养耕牛16头。耕地48亩,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副业有编制竹簟。
清水染 Qingshuǐran 曾用名清水广(广,读作yǎn,见卷五《地名总览·宁海县地名特殊用字》)赤水广。29户,108人。村处榧坑南3.3公里之焦岩山南坡。榧坑——逐步公路经过村旁。南面滑岭头海拔729米,西北小车垄海拔675米。据大陈《娄氏宗谱》,娄仁安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自白溪里王迁赤水广。该村前有一清水潭,村后有焦岩山,色赤,就岩下筑室居住,故称赤水广,又称清水广,后谐音为清水染。
【杨染】 Yángrǎn 96户,392人。1949年以前为新昌“飞地”。山地5352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35亩,1985年总产量2.75吨。饲养耕牛73头。耕地184亩,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副业有编竹簟,烧木炭等。
杨染 Yángrǎn 曾用名杨广、洋广。96户,392人。村处榧坑南3.2公里之焦岩山东南坡。榧坑——逐步公路经过村旁。东面板树山海拔556米,前山海拔643米。村东北有大松溪电站。据《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姓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自新昌南洲迁此。该村在四周丛山之中,略呈小平地,平地曰“洋”,故称洋广,又称杨广,光绪《宁海县志》亦作羊眼,后谐音为杨染。村中有大杉木,人称“杉树王”。
【岗下】 Gǎngxià 16户,68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1961年成立囫囵爿大队,因字音别扭,1969年更名为新王大队。因与辛岭公社之“辛王”同音,1981年更名为岗下大队,取地处长崀岗下之义。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87亩,植被为竹、薪柴等。栽培茶16亩。1985年总产量为0.2吨。饲养耕牛16头,耕地26亩,种植水稻为主。1976年于村旁建成一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岗下 Gǎngxià 曾用名囫囵爿。16户,68人。村处榧坑西南5.7公里之长崀岗西麓。村东南倒技拖海拔580米,西北大岭海拔658米。据《下坑王氏宗谱》,王姓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由王爱下坑迁此。该村在长崀岗下一片园浑草坪上,故称囫囵爿,19g1年更名为岗下。
【王家染】 Wángjiārǎn 105户,399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以村委会驻地王家染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605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栽培茶105亩,1985年产量0.95吨。饲养耕牛69头。耕地177亩,主产稻谷。1976年建成一水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1986年于白溪之上筑桥,长80米,宽3.5米,载荷为10吨。
王家染 Wángjiārǎn 曾用名黄家广、王家广。94户,352人。王家染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南7公里处。东北有大松溪,西南有梅坑。村北倒生旗龙海拔521米。据大陈《娄氏宗谱》,娄光荣(1668~1729)自清水广迁此;据《黄家广胡氏宗谱》,胡廷语(1672~1725)自榧坑迁此;迁徙时间均在清康熙年间。该村在深山之中,早先原有王姓和黄姓居于高崖间,故称王家广和黄家广,后谐音为王家染。
花如坪 Huārupíng 曾用名枫树坪。5户,23人。村处榧坑南6.8公里之梅坑北侧。南邻王爱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娄姓自王家染迁此。该处略有平地,原多枫树,称枫树坪,后改称花如坪。
柴家岭脚 Cháijiālǐngjiǎo 曾用名石家岭脚。1户,7人。村处榧坑南7.5公里之梅坑北侧。南邻王爱乡。东面仰天饭蒸海拔309米。大松坑于村东汇入白溪。该村在石家岭下,以岭名村,称石家岭脚,后谐音为柴家岭脚。民国初年胡姓自王家染迁此。
大横潭 Dàhéngtán 曾用名横潭。5户,17人。村处榧坑南7.7公里之梅坑北侧。西南邻王爱乡。该村原住有宋姓,自仙居县迁来,三、四代后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居唐家坑(塘家坑),随后娄姓自岔路上金迁此。村前有一小山,梅坑溪水自西东流为山所挡,转而向北再向南流,冲成一个横潭,即以名村,后改称大横潭。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黄坛区
相关地名
双峰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