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83
颗粒名称: 西溪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6
页码: 168-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黄坛区西溪乡位于宁海县西部,总面积57.4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地形复杂,山地多,溪流纵横。全乡有初中、小学、卫生院和文化设施等。境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是省杉木基地乡之一,也是辛亥革命志士徐良臣的故乡。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西溪乡

内容

西溪乡位于宁海县西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山下坪距县城12公里。乡以境内主要溪流西溪命名。东邻黄坛乡,南连前童、白溪乡,西接双峰乡,北界马岙、双湖二乡及深甽镇,东北与凤潭乡接壤。全乡总面积57.4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共29个自然村。计1351户,5674人,其中农村户口1268户,5435人。 辖区解放前属双峰乡。1951年分为西溪、留横、盈坑三乡,1956年并为西溪乡,其中原属盈坑乡之澄深后划入双峰乡。1958年原盈坑、留横二乡并入双峰人民公社,原西溪乡并入黄坛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6年西溪乡区域建立西溪公社,1983年改西溪乡。
  该乡系一山多田少,地形复杂之山区。最高峰为西南部之安基坪,海拔762米,西北部金钗岗,南部大门山,海拔均在700米以上。西北部与马岙乡为界之耐烦岭,山高岭峻,当地有谚语云: “大浪(指台风雨)不过耐烦岭”。主要溪流为西溪,发源于望海岗东麓,横贯乡境西北部。上游称盈坑,出上、下盈坑二村之后始称西溪,至西溪村东汇入来自双湖乡之大溪,为大溪主要支流之一。大溪自北向南流贯乡境东部,又折而东流入黄坛水库。此外,西北部有小嵩坑、箬坑,北部有上坪坑等水注入西溪,东北部有小坑、东南部有黄坛坑、南部有横坑弄等水注入大溪。
  境内道路在解放前纯属崎岖山径,自黄坛沿大溪而上,经西溪转盈坑过耐烦岭到达新昌,为唯一大路,运输物资均靠肩挑。现黄坛——榧坑公路于1973年建成,西溪至盈坑机耕路亦于1974年建成,交通条件始得改善。
  全乡山地74500亩,其中杉木林15000亩,竹林15000亩,用材林5000亩,薪炭松杂林15000亩,疏杂林10000亩。种植杉木有悠久历史,解放后又有发展,现为省杉木基地乡之一。1985年竹木薪炭等山林出产总收入50.6万元。解放后利用坡地种茶,亦有较大发展,全乡有茶园1600亩。国营五山林场于该乡内有高湖林区,总场部亦设于乡内岔坑。该乡又于1975年自办黄瓜山林场,以培育杉木为主,设有木材加工厂。
  全乡共有耕地3009亩,一部分在乡境内,部分在越溪乡群英塘。乡境内多系山田,种植水稻,兼种大小麦。群英塘种植棉花。1985年粮食亩产562公斤,总产1204.2吨;棉花亩产44公斤,总产30.85吨。在群英塘另有土地种植柑桔。烧煮黄干笋为该乡传统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1990头。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液压元件厂等4家,村办工厂6家,1985年工业产值336.91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0家,1985年产值58.60万元。
  光绪《宁海县志》载:“王试聪山,沙地北有银矿,光绪戊戌(1898)招商开采”。今有矿洞遗迹。解放后勘测,该乡有铅锌铜银矿。 该处水力资源丰富,全乡曾有11个小水电站。现常年发电有红岩水电站,间歇性发电有横坑水电站。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83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学生597人。入园幼儿4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图书室,西溪、横坑、下盈坑等村有影剧院。
  境内形胜颇多。光绪《宁海县志》载: “西溪庄胜景不一,有小坑男石佛,有大溪女石佛,有合凤,有石龙。有冷风洞。”今诸景俱在。其中所谓“石龙”,在黄沙田,于石龙头村西数百米之西溪中,溪底灰色岩石间嵌一条宽约30厘米之青油石,蜿蜒伸展,长达二十余米,自溪上石拱桥下视,有“乌龙”之形。石龙头村东数百米之西溪坑边,又有长近30米宽约30厘米之下凹石槽,似龙游过之迹。冷风洞有二,均在石龙头村西北2.5公里之西溪边山脚(详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洞》)。“男石佛”、“女石佛”均形似; “合凤”系山形,俗称“五凤落西溪”。此外,又有黄沙田之小嵩“龙潭”,石辽之大嵩“龙潭”,山水奇冷,亦远近知名。
  西溪村人徐良臣,字克辅(1887~1949)系辛亥革命志士,曾参加光复浙江之举。民国元年(1912年)退伍回家。浙江省都督蒋尊簋赠“有勇知方”匾额,并发给奖励证。陆军部核给勋章,军长朱瑞赠予凯旋纪念杯一对。
  西溪乡 Xīxī Xiang 1351户, 5674人。其中农村户口1268户,5135人。
  【大庙坪】 Dàmiàopíng 62户,250人。以村委会驻地大庙坪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庙坪大队,1968年改名红星大队,1982年复名大庙坪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82亩,产稻谷、棉花。山地2278亩,植被为杉、松、竹、茶、薪柴等。茶45亩。1965年在山下坪北大溪上筑一拦水坝,坝长60米。并建水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村办厂1家,联办厂2家,1985年产值48.35万元。1972年在山下坪与大庙坪之间建一公路桥,横跨大溪,长60米,宽6米,高12米,负荷15吨。
  大庙坪 Dàmiàopín9 55户,222人。大庙坪村委会驻地。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前。村处山下坪南0.3公里之大溪北侧。村西南上祠堂岗海拔645米。据《庙碑》载,清雍正甲辰(1724)于此建封潭庙,俗称大庙。嘉庆年间(1796~1821),近村徐、严等姓陆续迁居大庙左右之溪坪,故称大庙坪。车站、乡供销社等设于此。
  山下坪 Shānxiàpíng 7户,28人。西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12公里之大溪北侧。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前。据西溪《徐氏宗谱》,清道光十年(1830),徐姓自西溪分居于此。该村背靠大坪头山,面临大溪,中间一平坦地,故称山下坪。乡办企业液压元件厂等三家、乡信用社、邮电所等设此。
  【上盈坑】 Shàngyíngkēng 110户,411人。以村委会驻地上盈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上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上盈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8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145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66亩,村办工厂1家。
  上盈坑 Shàngyíngkēng 别名上王。108户,405人。上盈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北7.9公里之鹿颈山东麓,西南邻双峰乡。村东南金钗岗海拔744米。自耐烦岭东流出之盈坑(西溪上游)经村东而下。据盈坑《王氏宗谱》,明弘治(1488~1505)初年,王姓从黄岩迁住盈余坑,简称盈坑。后又有王姓迁住盈坑下游,遂分别称上、下盈坑,该村居上,称上盈坑。因王姓聚居,亦称上王。村中有一座建于清末之石拱桥,长12米,宽4米,高5米。
  鳗蛇湾 Mánshéwān 2户,6人。村处山下坪西北9.2公里之望海岗东坡。在马岙乡境内,系飞地。西北与新昌县毗邻。该村在鳗蛇湾侧,以湾名村。
  仙高岭 Xiangaolǐng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盈坑村。
  【下盈坑】 Xiàyíngkēng 57户,235人。1961年成立下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下盈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39亩,产稻谷、棉花。山地2296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43亩。
  下盈坑 Xiàyíngkēng 别名下王。57户,235人。村处山下坪西北7.5公里之鹿颈山东麓。西南邻双峰乡。村东北大栗树山岗海拔615米。盈坑水经村中流过。据《下王宗谱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王姓自奉化大堰迁居盈坑下游。因上游原有盈坑村,遂分别称上、下盈坑,该村居下,称下盈坑。又因王姓聚居,亦称下王。村中有一座建于清末之石拱桥,长10米,宽3米。
  【里畈】 Lǐfàn 40户,215人。以村委会驻地里畈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41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957亩,植被为竹、松等。并栽培茶54亩,以及柑桔等。烧煮黄干笋为该村传统副业。
  里畈 Lǐfàn 39户,210人。里畈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北6公里之里畈岭脚。村后金交椅岗海拔652米。据该村《张氏宗谱》,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张姓从余姚迁居于此。该村在山里田畈中,故称里畈。
  大爿地 Dàpándì 1户,5人。村处山下坪西北6.3公里之里畈岭西。该处山坡较平缓,系大爿旱地,故称大爿地。
  【红岩】 Hóngyán 61户,255人。耕地159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214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栽培茶49亩。烧煮黄干笋为该村传统副业。1975年在村西北建成一水库,并建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0千瓦,现在发电。
  红岩Hóngyán61户,255人。村处山下坪西北6公里之红岩山腰,村以山命名。据《马岙俞氏宗谱》,清道光年间(1821~1851),俞姓自马岙迁此。
  【坪岭】 Pinglǐng 36户,167人。以村委会驻地坪岭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1亩,主产稻谷。山地2588亩,植被为杉、松、竹、薪柴等。1978年于坪岭自然村东建成淡坑水库,并有水电站,装机容量22千瓦。
  坪岭 Pínglǐng 35户,159人。坪岭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北3公里之坪岭山腰,村以山命名。东北黄瓜山海拔502米。北邻马岙乡。据《马岙俞氏宗谱》,俞姓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自马岙迁此。
  仰头湖 Yǎngtóuhu 1户,8人。村处山下坪西北3公里之黄瓜山斜坡上。村西北有乡办黄瓜山林场。因该处山上有一小畈冷水田,行人上山仰头看去,似有一湖,人称仰头湖,即为村名。
  【瓦窑山】 Wǎyáoshān 115户,490人。以村委会驻地瓦窑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2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9676亩,植被为杉、松、竹、薪柴等。并栽培茶41亩,以及柑桔等。1984年于大溪上建一钢筋混凝土桥,长42米,宽2.6米。
  瓦窑山 Wǎyáoshān 114户,484人。瓦窑山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北1.2公里之狮子山东麓。东北石佛岗海拔586.9米。村北有朝天门,其西有小天,悬崖绝壁,山势险竣。大溪自村东流过。杨、严二姓居住,严姓居多。据《横坑杨氏宗谱》,杨姓于元末明初自横坑迁此。据该村《严氏宗谱》,严永笏于明万历元年(1573)自黄坛迁此。村内南首有一张家井,杨姓多居于其附近。该村古有瓦窑,村处山区,故名瓦窑山。
  烂田湾 Lántiánwān 1户,6人。村处山下坪东北2.2公里之小坑东南。东邻黄坛乡。因村在山湾中,田畴低洼多水,故称烂田湾。
  【西溪】 Xīxī 229户,968人。以村处西溪之旁而得名。村委会驻地西溪。辖3个自然村。耕地677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1858亩,植被为杉、松、竹、薪柴等。其中杉木林为全乡之最。栽培茶197亩以及柑桔等。养殖有淡水鱼、禽畜等。1969年于村北建成平岩水库,可灌溉农田6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60千瓦。村办及联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18万元。村办电影院1家。
  西溪 Xīxī 曾用名西溪徐、徐家。220户,928人。村处山下坪北0.7公里之西溪畔。东北5公里许有鹿颈峧,过此即深甽镇境内之南溪林场、南溪温泉。据《徐氏宗谱》,徐洵于宋咸淳(1265~1274)初年自新昌莒根迁居二十八都平岩溪边,再迁于大溪、西溪两水之间丘陵地带,谱称其地为“两水夹龙”。因村在西溪一侧,徐姓聚居,始称西溪徐,后通称徐家。1986年6月更名为西溪。村前有建于清代之三孔石拱桥称合欢桥。该村为辛亥革命志士徐良臣之故里。
  石龙头 Shílóngtóu 8户,37人。村处山下坪北1.2公里之西溪畔。该处面对狮子山,坑中有巨石如球,称狮子抢球;村西有“石龙”、“冷风洞”、“石镬”诸景。解放前,西溪村民在此造水碓作捣碎机,利用毛竹做中元纸,远销上海、福建、山东等地。因该村位于“石龙”之首,故称石龙头。村民姓徐,系西溪徐姓分居于此。
  朱家坑 Zhujiākēng 1户,3人。村处山下坪西北4公里之箬坑山谷间。该处有山名朱家山,村以此命名。
  【横坑】 Héngkēng 225户,1009人。以村委会驻地横坑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543亩,主产稻谷。山地10130亩,植被为松、竹、杂木、薪柴等。栽培茶459亩,为该乡产茶最多之村。1970年于横坑自然村西建一库容10万立方米之水库,可灌溉农田4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28千瓦,现间歇性发电。有村办电影院一座。
  横坑 Héngkēng 191户,861人。横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南3公里之东峧头。黄坛——榧坑公路穿村而过。村东南大门山海拔703米。据该村《杨氏宗谱》,杨有法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留五扇迁此。该村所在之山东西走向,有一小坑在村中自北而南横向流淌,故称横坑。该村为西溪乡西南部一大村。于1978年建有影剧院一座,村中并有乡供销社分部。
  黄泥田 Huángnítián 19户,83人。村处山下坪西南4.2公里之上应山麓。西邻双峰乡。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南。村民有吕、童两姓,吕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本县王爱山迁此。该村在山坡间,山田多黄土,故称黄泥田。
  下山头 Xiàshāntou 14户,64人。村处山下坪西南3.4公里横坑岭东南之小山头上。因在横坑岭之下,故称下山头。村民杨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留五扇迁此。
  横路山 Hénglushān 1户,1人。村处山下坪西南4.2公里之大门山南山头。因山名横路山,村以山命名。
  【留五扇】 Liuwushàn 98户,399人。1961年成立红旗大队,1982年以自然村命名留五扇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83亩,主产稻谷。山地5074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以及编制竹器等。
  留五扇 Liuwushàn 98户,399人。村处山下坪西1.8公里之留五扇岭头。黄坛——榧坑公路过村前。村东北枧七岩海拔545.8米。宁海有句谚语:“横坑留五扇,蚊虫半天旋”,言该二村地势甚高。主居杨姓。该村《杨氏宗谱》载:“留五扇始祖三教府君,字暨翁,芳魁公次子。宋末元初之时,公因兵变大乱,挟其屏五扇,避居凤泽之地,今特名之曰留五扇。”谱中所谓“兵变”,指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杨镇龙起义,其家乡松坛(今黄坛)遭元兵蹂躏事件,杨三教系此时,自松坛迁此建村。
  【下潘】 Xiapan 56户,241人。耕地159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532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22亩。竹木加工为该村传统副业。村北大溪筑有拦水坝,并利用拦水坝建立水电站,装机容量6千瓦。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38万元。
  下潘 Xiàpān 56户,241人。村处山下坪东北0.4公里之大溪东侧,主居严姓。该村《严氏宗谱·黄坛严氏始迁世系考》,黄坛严宗习于明正德(1506~1521)初年自黄坛分迁于此。该处过去原有潘姓居住,位于西溪村下首隔坑,称下潘,后严姓兴起,村名仍旧。
  【方田】 Fāngtián 52户,243人。耕地66亩,主产稻谷。山地2465亩,植被为竹、杉、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33亩。该村于1969年筑一拦水坝,并利用拦水坝建造水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7万元。1973年于大溪上建成一座钢架水泥桥,长60米,宽2米。
  方田 Fāngtián 曾用名荒田。52户,243人。村处山下坪南0.7公里之荒田山东麓。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东。该村在荒田山脚,地高溪低,过去经常患旱,只能种植玉米等旱地作物,故名荒田,后谐音为方田。王、杨、严等姓居住,王姓最早,系清乾隆(1736~1795)年间迁此。
  【沙地】 Shādì 53户,230人。以村委会驻地沙地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78亩,主产稻谷。山地4579亩,植被为杉、松、薪柴等。栽培茶44亩。1983年于沙地村西南山上筑一水库,并建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0千瓦。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7.11万元。
  沙地 Shadì 34户,150人。沙地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南1.5公里之大溪北岸。东北邻黄坛乡。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北。村西南之东瓜㟍海拔595米。北即王试聪山,山下公路侧有清光绪年间开采之银矿矿洞遗迹,外洞深邃,如狮子张口,内洞已堙塞。东南为三十六雷山。潘姓由黄坛坑迁此。因村处溪边,系溪积沙滩地,故称沙地。
  黄坛坑 Huángtánkēng 16户,69人。村处山下坪东南1.8公里之大溪南侧。据该村修于清乾隆六年之《潘氏宗谱》,城内上隍潘山、潘海兄弟“因城市嚣漓,卜居于西溪之黄坛坑”。该村有一小坑水入大溪通向黄坛,小坑因称黄坛坑,村以此命名。村南有一石拱桥,建于清代,长20米,宽3米。
  箬湾 Ruòwān 1户,5人。村处山下坪南2.5公里之箬湾山上,村以山命名。
  丁山 Dīngshan 1户,3人。村处山下坪东南3公里之三十六雷山间。该村所在地称丁山,以山命村。
  后坑 Hòukēng 1户,3人。村处山下坪东南3.5公里之三十六雷山间。村前梁皇山海拔768米,南与前童乡毗邻。该村在后坑山上,以山命村。
  【应家坑】 Yingjiakeng 74户,322人。以村委会驻地应家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76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810亩,植被为竹、杂木、薪柴等。栽培茶50亩以及柑桔等。
  应家坑 Yīngjiākēng 62户,260人。应家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南4.5公里之大门山谷地。西邻双峰乡。村南安基坪海拔762米,大短柱海拔917米。主居杨姓,据横坑《杨氏宗谱》,清乾隆年间,杨荣进(1763~?)自横坑迁住应家坑上坑,随后又有留五扇杨姓迁于下坑。该村以原有应姓居于山岙坑边,故称应家坑,后杨姓兴起,村名仍旧。
  石辽 Shíliáo 12户,62人。村处山下坪西南5.3公里之大门山间。西邻双峰乡,南接白溪乡。村民张姓于清末自新昌县小蒋南州迁此。石辽南大嵩潭深达10米,潭旁山岩壁立,人迹罕至。该村在危岩峭壁之大门山间,故称石寮(寮,小屋),后改石辽。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黄坛区
相关地名
西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