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口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82
颗粒名称: 竹口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5
页码: 163-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黄坛区竹口乡位于宁海县中部,总面积18.73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主产稻谷。境内有县道公路穿过,全乡企业以橡胶件、胶木、五金加工为主。有初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和文化设施等。历史上出现过进士、尚书等名人。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竹口乡

内容

竹口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竹口,西南距县城5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邻山水乡,南连城郊乡,西毗回浦乡,北接梅林镇。全乡总面积18.73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17个自然村。计2117户,7760人,其中农村户口2080户,7628人。
  辖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建政为竹口、钱岙二乡,1956年与花山、泉水合并为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1年之钱岙、竹口二小乡地域单独设置竹口公社,划出石家岙属回浦公社,划入原属回浦公社之桥下潘。1983年改为竹口乡。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为丘陵地带,帽峰山海拔583.7米,灰墩山海拔484米,村庄稀落,耕地不多。西部平坦,古称竹坡洋,为全乡粮食主要产区。竹溪发源于帽峰山西麓,自东向西迂回至桥下潘,与南来之颜公河汇合,而后向东北流出乡境。南部有渠道引跃龙山翻水站与黄坛水库支渠之水,自城郊乡入境,纳入竹溪,水量充足,排灌方便。
  县道回浦——花山公路从境内穿过。全乡除山区王社村外,均有机耕路相通。
  全乡耕地808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紫云英种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5.5公斤,总产4361.05吨。山地1799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近年除增植棉花55亩,油菜458亩外,其它经济作物如茶、西瓜、柑桔、杨梅、黄桃等发展亦较快。禽畜饲养有鸭、鹅、耕牛、奶牛、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4385头。下洋吴村养鸭户占70%,为养鸭专业村,唐安李村有百余亩西瓜田,为西瓜专业村。全乡有工厂30家。其中乡办的7家,个体办及联办的各23家。以橡胶件加工及胶木、五金加工等为主。共有职工1705人,1985年产值650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77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668人。幼儿园3所,其中家庭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8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8张。文化设施有广播放大站及乡电影放映队、个体电影放映队各一。
  该乡李和洋人李洧孙(1242~?),元大德进士,人称霁峰先生,著有《重修台州图经》等。同村李至刚,明洪武初历官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竹口东面之蔡家墩上,有宋孝宗蔡贵妃祖墓遗址。
  竹口乡 Zhúkǒu Xiang 2117户,7760人,其中农村户口2082户,7628人。
  竹口 Zhukǒu 曾用名竹坡,别名竹溪。604户,2185人。竹口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设竹口、竹溪、竹东三个行政村,村委会均驻于此。位于县城东北5里之平畈上。冠庄——花山公路穿经村北。村处竹溪之口,故称竹口,又名竹溪,古时称竹坡。该村原为陈、李、蔡、胡诸姓杂居,李姓最早,蔡姓迁出,现陈姓居多。据当地《李氏宗谱》,李永敬生于唐懿宗咸通二年(861),自杭之桥凌迁台宁之竹坡,即竹溪李。据《竹溪下洋陈氏大房谱》,元末,陈子敬(1341~1405)自下洋赘居竹溪李氏。村前竹溪之上有一石板桥,名履安桥,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长42.75米,宽1.3米,十三孔,是过去通县城之孔道。竹口、竹溪、竹东三村联办五金橡胶厂1家,1985年产值50万元,制作豆制品为该村传统行业。
  【竹口】 Zhúkou 201户,713人。竹口自然村之一部分,以自然村命名。耕地69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茶、西瓜及饲养奶牛等。村办塑料厂等3家,联办厂1家,1985年产值112.3万元。
  【竹溪】 Zhuxī 230户,840人。因竹溪从村南流过,以溪命名,称竹溪。为竹口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851亩,主产稻谷,兼产紫云英种籽、油菜籽。副业有种茶、饲养奶牛等。村办电子仪器厂等7家,联办厂1家,1985年产值128.17万元。
  【竹东】 Zhudōng 190户,702人。竹口自然村之一部分,因位于竹口村东部而得名。另辖凤凰山自然村。耕地808亩,主产稻谷,兼产紫云英种籽、油菜籽。副业有饲养奶牛、种茶等。村办五金电器厂1家,联办厂1家。
  凤凰山 Fènghuángshān 17户,70人。村处竹口东面1.6公里之凤凰山西麓,村以山命名。杨、陈两姓居住。杨姓自檀树头迁来,陈姓自竹口迁来,均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
  【杏蒋】 Xìngjiǎng 180户,569人。1951年土改时,由杏如田、下勺洋(又称下蒋洋)、石家岙、大屋四个自然村合并为杏蒋村。1961年各村分开,下勺洋称杏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长毛兔,并养殖淡水鱼。村办陶器厂等2家,1985年产值14.04万元。
  杏蒋 Xìngjiǎng 别名下勺洋、下洋、下蒋洋。180户,569人。村处竹口北1.3公里之平畈上。西北与回浦乡石家岙为邻。东北邻梅林镇。据《竹溪下洋大宗谱》,陈继生于南宋佑元年(1275),于元初自提树东岙赘居下洋蒋氏。该村在竹坡洋下首,先有蒋姓居住,故称下蒋洋,谐音称下勺洋,亦简称下洋。1961年成立杏蒋大队,村名改称杏蒋。
  【应家山】 Yīngjiāshān 203户,714人。1951年土改时并后畈王、李和洋、应家山三村为新义。1961年三村各自分开成立大队,应家山仍名新义。1983年改建新义行政村,1986年恢复应家山原名。耕地69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茭白及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厂有纺织、陶器等2家,1985年产值19.30万元。
  应家山 Yīngjiāshān 别名英加山。203户,714人。村处竹口东北1.8公里之应家山南面平畈上。北邻山水乡。村民有陈、胡、章等姓。据《英加山陈氏分房谱》,陈天瑞(1559~1630)系英加山始祖。据当地《胡氏宗谱》,胡昌海(1637~1704)自县城迁住应家山。据《石舌章氏宗谱》,章希场(1694~1755)自石舌章迁住应家山。村处山旁,山原为应姓所有,故称应家山。
  【大屋】 Dawu 85户,372人。(其中1户2人居回浦乡之田洋陈)耕地298亩,主产稻谷,兼产西瓜。村办厂有交电等2家,1985年产值33.03万元。
  大屋 Dàwū 84户,370人。大屋村委会驻地。地处竹口北1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回浦乡颜公河自村西流过。据《竹溪陈氏大宗谱》,陈子忠于元末明初自下洋(杏蒋)分迁至此。该村古时有一幢前后穿堂大屋,村名因称大屋。
  【桥下潘】 Qiáoxiàpān 98户,386人。耕地399亩,主产稻谷,兼产紫云英种籽、油菜籽、茭白。饲养有长毛兔、蛋鸭等。村办五金加工厂1家,1985年产值为3.1万元。
  桥下潘 Qiáoxiàpǎn 98户,386人。村处竹口西1公里之颜公河边平畈上。西邻回浦乡赵家村,冠庄——花山公路经过村北。颜公河与竹溪在此合流。在两水相交处有一石桥,古名樟金桥,后名振宁桥,重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旧时为县城至桥头胡必经之处。据《潘氏山前房谱》,潘姓于南宋初自开封迁居于缑城,六世潘孟璧迁居桥下潘。据当地《林氏宗谱》,林姓于清初自鄞县迁居于此。该村在振宁桥西,地势略低,故称桥下潘。
  【杏如田】 Xìngrutián 28户,101人。耕地149亩,主产稻谷。
  杏如田 Xìngrutián 旧名行慈殿。28户,101人。村处竹口北0.8公里之颜公河畔。地势平坦。该地原为县城通往桥头胡、薛岙一带必经之处,原有行慈殿一座,可供行人憩息。清末大屋村民有至此从事小生意,卖草鞋、做箬帽者,后遂定居成村。村以殿名,后谐音为杏如田。
  【李和洋】 Lǐhéyáng 38户,136人。耕地16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鱼养殖、茭白栽培等。
  李和洋 Lǐhéyáng 38户,136人。村处竹口东北1公里之平畈上。冠庄——花山公路经过村南。竹口李姓分居于此,据当地《李氏宗谱》,二十五世孙李真,“字大诚,别号侯阳,乃霁峰公(1242~?)之孙,居竹坡之原,故邑人称侯阳李氏,即今所谓李侯阳是也”,村名李和洋,由此谐音而来。李洧孙(霁峰)、李至刚故里。
  【下洋吴】 Xiayángwu 95户,363人。耕地490亩,主产稻谷。全村养蛋鸭农户占70%以上,1985年养有蛋鸭25000只。村办五金厂等2家,1985年产值14.26万元。
  下洋吴 Xiayángwúú 95户,363人。村处竹口西南1.7公里之毛家山西麓。地势东高西低。据《缑城吴氏宗谱》,吴梦星(1260~1328)之子吴元英于元末明初自山河分居于此。村在毛家山下东畈洋下首,吴姓聚居,故称下洋吴。
  俞家庄 Yujiāzhuāng 废村。在火炉山西北麓,原有俞姓数户,北伐战争(1927)时,相见岭之役,伤员与尸体集中于此,村民走避,村废。
  【杨家】 Yángjiā 120户,436人。耕地57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西瓜、茭白,养殖鸭、鹅等。
  杨家 Yangjiā 别名竹口徐。120户,436人。村处竹口南1.7公里之平畈上。据当地《徐氏宗谱》,徐允惟于南宋初年来宁任县主薄,遂卜宅竹口定居。据《杨氏宗谱》,杨姓于明末自县城市门头分迁竹口居住。徐姓居此较早,故称竹口徐,后杨姓增多,改称杨家。
  【竹口储】 Zhukǒuchu 41户,162人。1961年成立储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近竹口,储姓主居,更名竹口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0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鸭、鹅、长毛兔等,并种有葡萄、西瓜。
  竹口储 Zhukouchu 别名储家。41户,162人。村处竹口南1.7公里之毛家山南麓。地势平坦。据当地《储氏宗谱》,储姓于清初自县城分迁至此。储姓居住,故称储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于1986年更名为竹口储。
  【钱岙】 Qián'ào 295户,1089人。耕地1044亩,主产稻谷。1968年参加围垦白芨塘,在越溪乡东部分得棉田400余亩。山地5112亩,植被为松、杉、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杨梅、冬瓜,饲养奶牛、长毛兔等。村办厂有胶塑、元件等2家,1985年产值17.22万元。村东白泥岭有白泥矿。
  钱岙 Qián'ào 曾用名钱家岙、前家岙。295户,1089人。村处竹口东南3公里之帽峰山西麓。西北邻山水乡。据钱岙《蔡氏宗谱》,蔡樽来宁择居城北之竹坡。其孙蔡瑞于北宋祥符元年(1008)以三百金购钱家岙中央屋迁住。后裔蔡仁之女名绣娘(1107~?)于南宋绍兴初,诏选入宫,为孝宗贵妃。现存蔡家墩有蔡贵妃祖墓遗址。村在帽峰山前深岙中,原居钱姓,故名钱家岙。今钱姓已无,蔡、孙、陈等数十姓杂居,仍称钱家岙。
  【唐安李】 Táng'ānlǐ 77户,295人。1961年成立唐里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本村为唐、安、李三姓居住,乃更名唐安李大队。耕地400亩,主产稻谷。副业栽培有西瓜及各种商品蔬菜,尤以西瓜种植较多,达百余亩,被誉为西瓜专业村。茶叶和杨梅亦有一定数量。禽畜饲养有蛋鸭、长毛兔等。
  唐安李 Táng'ānlǐ 曾用名唐里、唐家。77户,295人。村处竹口东南2.6公里之屏风山前。南邻城郊乡。据当地《唐氏宗谱》,唐姓于五代梁开平年间(907~911)隐居宁邑东仓,至第十五世唐得安、得定自东仓迁住白鲤塘,时在元末。据《安氏宗谱》,安氏先世原系蒙族人,姓律麻,元初封于淮安。遂以安为姓,后裔安统为临海令,元亡,家于宁海大北门。十五世孙安开元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赘居顾家岙唐氏。据《顾家岙唐氏世系》,李文兆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梅林花园入继唐家,遂家于此,世有“生唐死李”之说。该村旧称顾家岙,后唐姓居此,乃称唐家。后安、李两姓迁来,村名仍沿称唐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唐安李。村东另有10户系属于王社行政村,建屋于此居住。
  【新西岙】 Xīnxī'ào 140户,522人。以村委会驻地新西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西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新西岙。耕地675亩,主产稻谷。因1968年参与白芨塘围垦工程,故在越溪乡东部分得棉地220亩。山地2571亩,植被松、杉、薪柴。并栽培柑桔、梨、桃等果木。禽畜饲养有蛋鸭、长毛兔等。1975年在柴家山发现白垩土矿,1985年产矿800吨。
  新西岙 Xīnxī'ào 别名西岙,122户,447人。新西岙村委会驻地。村处竹口东南3.3公里之帽峰山西麓山岙中。1986年在门前山建成拱桥一座,称文明桥,长10米,宽5米,载重负荷10吨。当地有何、杨、郑、徐、葛等姓,据《前家岙何氏宗谱》,何升乔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由黄渡迁此。其余各姓,亦于康熙、雍正间迁入。村在钱岙之西,故称西岙。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新西岙。
  肚岙 Du'ào 曾用名杜岙。18户,75人。位于竹口东南3.3公里北金交椅山南麓。主居赵姓。据《茶院杜岙赵氏宗谱》,清乾隆间,赵开利(1738~1788)自茶院杜岙住此为泉水葛姓看管山林,发展成村。为不忘祖址,亦称杜岙,后讹为肚岙。
  【王社】 Wángshè 59户,228人。以村委会驻地王社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30亩,主产稻谷。山地286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副业栽培有茶、姜及松、杉树苗等,饲养有耕牛、山羊等。磨刀坑出产磨刀石,质地细腻。
  王社 Wángshè 别名黄蛇。56户,213人。为王社村委会驻地。村处竹口东南5.2公里之黄蛇岭东坡,因岭得名,称黄蛇。1968年改称王社。据马岙《马坡俞氏宗谱》,俞天星长子(17.35~1834)于清嘉庆年间迁此。之后又有章、曾、周等姓迁来。该村有10户建新屋于唐安李东首居住,户口与田地均在王社。村南灰墩山上有烽火台遗址。
  鲞地 Xiǎngdì 曾用名响地。3户,15人。村处竹口东南6.2公里帽峰山西麓,南接城郊乡,东邻山水乡。村民姓章,据当地《章氏房谱》,章雷云(1826~1903)自王社迁此。因其地形似倒挂鱼鲨,故称鲞地,后人写别为响地,1986年复名。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黄坛区
相关地名
竹口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