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回浦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81
颗粒名称:
回浦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7
页码:
156-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黄坛区回浦乡位于宁海县中部,总面积24.61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地势西高东低,主产稻谷。境内有甬临线等公路,交通便利。全乡企业产值较高,有初中、小学、卫生院和文化设施等。冠庄为国画家潘天寿故里。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回浦乡
内容
回浦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冠庄,南距县城5公里。东界竹口乡,南连城郊乡,西接辛岭乡,北与梅林镇毗邻。源出帽峰山西麓之竹溪流经竹口,往西迂回曲折绕过冠庄村东大中山西麓,又折而南与颜公河汇合,回浦乡之名即取“浦水回流”之意。全乡总面积24.61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共38个自然村。计3465户,11920人。其中农村户口3236户,11685人。
辖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为回浦、金桥二乡地,1956年合并称回浦乡,并划入原竹口乡之后丁、溪旁徐等村。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回浦公社,划出桥下潘归竹口公社,划入原属竹口公社之石家岙,1983年改回浦乡。
乡境西部系香山山势延伸,属丘陵地带。中部及东南部地势平坦,称“冠庄洋”,是该乡水稻主要产区。马渚溪源于西南部路兴岭(卢西岭)东麓,流经乡境东南而往北,与前述来自帽峰山之水于赵家(马渚溪)村东汇合,入颜公河。1979年在路兴岭开凿长1000米,宽1.5米,高2米之涵洞,引黄坛水库之水灌溉乡境西南部及中东部土地,渠道长9000米。杨梅岭水库支渠长2800米,由梅林镇自北向南延伸入乡境北部。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在溪旁徐村北有渡槽引杨梅岭水库之水流向竹口乡,注入颜公河。
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县道回浦——花山公路起自冠庄村东,经竹口、泉水至花山。乡内有机耕路多条。
全乡耕地1113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68公斤,总产7122.9吨,为县内主要产粮地区。山地1.3万亩,植被以松林、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葡萄、西瓜及饲养奶牛、长毛兔、肉猪、母猪等,还养有淡水鱼。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7790头。乡内企业有乡办冷冻食品厂、电机厂、工具厂等11家,职工385人,1985年产值261.19万元。村办厂29家,职工423人,1985年产值423.07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厂44家,职工646人,1985年产值132.84万元。198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817万元,其他有运输业及各种专业户百余家,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亦为数不少。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495人。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学生107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全乡户户有喇叭)、影剧院、文化中心楼(内设有图书室、棋类室、乒乓室、宣传窗、老年人之家等)。并设有科普协会、青年民兵之家。
该乡冠庄为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详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故里。
回浦乡 Huípu Xiang 3465户,11920人。其中农村户口3236户,11685人。
冠庄 Guānzhuāng 又名官庄。996户,3398人。回浦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回浦乡中部,地势平坦。甬临线穿越村东而过,马渚溪由村东流入颜公河。1951年民主建政时,分设翻身、建设、胜利、民主四村,取庆祝革命胜利、人民翻身、发扬民主、努力建设之意,后翻身村又分为上洋、翻身二村。今有上洋、翻身、建设、胜利、民主五个行政村。据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清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原称“十递”,明嘉靖之后始称“官庄”(一作冠庄),然为何改“十递”为“官庄”,则无考。后“官庄”“冠庄”并存,今以冠庄为标准名。主居潘、朱、张、郑等姓。据该村《潘氏宗谱》,深甽独山潘姓十世孙克忠于宋末元初迁此(据十三世孙廷茂生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推算)。据《冠庄朱氏宗谱》,朱姓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1)由天台卜居城内,十四世朱文操由城内迁住冠庄,时间当在明正统年间(1431~1449)。该村为国画家潘天寿故里。
【上洋】 Shàngyáng 147户,548人。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因该村地处冠庄西部,地势较高于其他四村,故称上洋。耕地506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制品厂等3家,个体办厂2家,1985年产值为9万元。
【翻身】 Fānshēn 170户,612人。(内1户5人居于里龙,位于冠庄村西)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498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五金厂1家,个体办厂3家,985年产值为12.5万元。
【建设】 Jiànshè 235户,768人。为官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663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等3家,个体办厂4家,1985年产值为4.8万元。
【胜利】 Shènglī 226户,726人。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610亩,主产稻谷。村办水泥预制品厂等6家,1985年产值为6.6万元。
【民主】 Mínzhǔ 218户,744人,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701亩,主产稻谷。村办厂7家,1985年产值为183.22万元。
赵家 Zhàojiā 废村。位于谢钟山前,村民于1900年前后迁冠庄,
严家 Yánjiā 废村。村民于1915年前后迁冠庄。
【提树】 Tíshu 103户,373人。以村委会驻地提树得名,辖4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曾与杨柳峰、吕家、庙前丁并为柳树村,1961年分出建立提树大队,1983年改为提树村。耕地434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等2家,1985年产值7.15万元。
提树 Tíshu 曾用名题树、田洋胡。76户,283人。提树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北2.3公里之提树(题树)岭东麓。村以岭得名。村民有胡、吴等姓。据《胡氏宗谱·胡氏源流考》,明初,胡文瑰(1402~1468)自城内盛家街迁此居住。因村处田洋间,胡姓居住,故曾称田洋胡。据《吴氏题树派宗谱》,吴姓于清雍正十年(1732)由薛岙下蒲迁此。村后观音山下有列螭洞。光绪《宁海县志》载:列螭洞“在题树村后,历久古迹模糊。光绪十七年夏大雨,其洞复明”。今该洞可进入,内有三岔,其中一岔另有出口。
上格岭 Shànggélǐng 别名上格林。12户,39人。位于冠庄北2.3公里上格岭东麓,村以岭得名。据《胡氏宗谱·胡氏源流考》,明初,胡文玻(胡文瑰之兄)自县城盛家街迁此居住。
西岙 Xi'ào 2户,9人。村处冠庄北2.5公里提树岭东南山坳中,因村在提树村之西,故名西岙。桥头胡胡姓于清初迁此。
范家 Fànjiā 13户,42人。村处冠庄北2.3公里之提树岭东山坡上。范姓由溪南范家迁此居住,故称范家。
【杨柳峰】Yángliufēng 108户,416人。1951年土改时曾与提树、庙前丁、吕家并为杨柳村,1961年分出建立杨柳峰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40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1家。
杨柳峰 Yángliufēng 108户,416人。位于冠庄西北1.9公里之笔架山东麓。据《三宗林氏宗谱》,清康熙年间(1662~1722)林之鹏由方前迁此居住。后严姓与章姓相继迁入,据传古时此处多杨柳与枫树,景色美好,故称杨柳枫,后谐音为杨柳峰。
【庙前墩】 Miàoqiándun 56户,241人。村委会驻地庙前墩,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提树、吕家、杨柳峰并为柳树村,1961年分出建立庙前墩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75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1家。
庙前墩 Miàoqiándun 别名庙前丁。44户,187人。庙前墩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北1.8公里处。据《章氏宗谱》,清初,章希表(1698~1755)由石舌章迁此居住。据《题树庙前邵氏宗谱》,邵春荣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慈溪樟桥迁城内上隍,又转迁提树庙前。昔时该村后有一“书奇庙”,丁姓居住,故称庙前丁,又因该村地形略似隆起之墩,故又称庙前墩。今丁姓无存,邵、章、蔡等姓杂居,村名沿用。
吕家 Lǚjiā 10户,45人。村处冠庄北1.8公里之牛头山西面山脚。清咸丰年间(1851~1861)吕姓自县城来此看管山林,发展成村,因名吕家。
东岙 Dōng'ào 2户,9人。村处冠庄北2.1公里之牛头山西侧山岙内。仇姓居住,因村在庙前墩东面山岙内,故称东岙。
晓天龙 Xiǎotiānlóng 废村。1951年土改时,村民移住赵家。
【石家岙】 Shíjiā'ào 48户,182人。1951年属竹口乡杏蒋村,1961年属回浦公社,建立石家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71亩,主产稻谷。村办厂6家,1985年总产值为3.4万元。
石家岙 Shíjiā'ào 48户,182人。位于冠庄东北2.3公里之牛头山东麓。东北邻梅林镇,东南连竹口乡。甬临线穿越村东。据《石氏宗谱》,元代石续卿于元贞年间(1295~1297)(据石氏第七世伯简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推算)自沃州(今属新昌县)迁此居住。据《汪氏宗谱》,明崇祯年间(1628~1644)汪允富自本县岭下迁此居住。石姓居住最早,且地处岙口,故称石家岙。
【后徐】 Hòuxu 138户,490人。以村委会驻地后徐得名。辖6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石家合并为石徐村,1961年分出建立后徐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58亩,主产稻谷。出售豆制品为该村传统副业,种植瓜果亦多,副业收入为全乡之最。1979年在相见岭下与翻身、上洋二村合建九炮龙水库。
后徐 Hòuxú 127户,448人。后徐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北1.1公里之平畈上。昔时该处为徐姓居地,有前徐、后徐二村,前徐早废,留此后徐。今徐姓已无,村民多邬姓,村名仍旧。据《后徐邬氏宗谱》,邬仲泰于明初由紫溪迁此。
上厂 Shàngchǎng 5户,15人。村处冠庄西北1.6公里之九炮龙水库北侧。华姓自辛岭甘溪居此看管山林,原有上厂、下厂二村。今下厂已无,该村仍称上厂。
外龙 Wàilóng 1户,7人。位于冠庄西1.5公里处。该村位于九炮龙山之外,故称外龙。
狮子庵 Shīzī'ǎn 2户,6人。位于冠庄西北2公里处。原为狮子庵,村以庵得名。
杨家 Yangjiá 2户,8人。位于冠庄西北1.7公里处。过去系杨姓居住,称杨家,今杨姓已无,村名仍旧。
伽蓝庵 Qiélán'ān 1户,6人。在冠庄西北1公里处。该处原为伽蓝庵,故名。1951年土改时迁入居住。
下厂 Xiàchǎng 废村。
【后丁】 Hòudīng 36户,114人。1951年属竹口乡,与溪旁徐、桥下潘并为桥溪村,1956年属回浦乡,分开建村。耕地107亩,主产稻谷。
后丁 Hòuding 曾名藕井村。36户,114人。位于冠庄北0.8公里处。甬临线穿越村东,该村与庙前丁(今称庙前墩)均属丁姓,因建村在庙前丁之后,故称后丁。今丁姓已无,胡姓居住,村名仍称后丁。据《胡氏房谱》,胡姓于明初自县城盛家街分居于此。
【溪旁徐】 Xīpángxu 128户, 452人。以村委会驻地溪旁徐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后丁、桥下潘并为桥溪村,属竹口乡,1956年属回浦乡,分开建村。耕地403亩,主产稻谷。村办及个体办工厂各2家,1985年产值21.9万元。
溪旁徐 Xīpángxu 112户,398人。溪旁徐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东北0.8公里之颜公河东侧,大中山之北,地势平坦。东与竹口乡相邻。主居徐、应二姓。据《溪旁徐徐氏宗谱》,明洪武九年丙辰(1376),徐学顺自本县溪南迁此。后又有应姓由县城墈头迁此。徐姓最早迁住该处,而村傍溪(颜公河),故名溪旁徐。该村有传统副业生产箬帽。
上屋 Shàngwu 11户,40人。村处冠庄东1.2公里之大中山北平洋上。徐姓自溪旁徐分居于此,因地势较高,故名上屋。
田洋陈 Tiányángchén 6户,16人。(其中1户2人户口在竹口乡),陈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大屋(今属竹口乡)迁此。村处田洋上,故称田洋陈。
【雅致岙】 Yāzhì'ào 61户,223人。以村委会驻地雅致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后徐并为石徐村,1961年分出建立石家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雅致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4亩,主产稻谷。
雅致岙 Yāzhì'ào 曾用名野猪岙,别名石家。59户,217人。雅致岙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1.2公里之牌位山岗东面平畈上。村处山岙前,古时有野猪出没,曾名野猪岙。民国17年(1928),以谐音美称雅致岙。因石姓居住,故又名石家。据《石氏三房家谱》,明嘉靖(1522~1566)后期石叔沄由县城迁此。后又有刘姓居此,据《野猪岙刘氏宗谱》,明末,刘则江(1567~1638)从新昌三坑迁宁海小北门外野猪岙。
后庵 Hòu'ān 2户,6人。村处冠庄西南1.6公里之都总庙后面。原为一尼庵,故名后庵。
严家 Yánjiā 废村。在都总庙前拱桥南200米处,1920年前后成为废村。
【大金】 Dàjīn 240户,936人。以村委会驻地大金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前黄并为上金村,土改后分开建村。1961年建上金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大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954亩,主产稻谷。村办胶木厂等2家,个体办厂5家,1985年产值为21.2万元。
大金 Dàjīn 别名上金,又名大岙金。217户,811人。大金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2.5公里之马栏岭东麓,西与辛岭乡岭脚吴村相邻。据《缑城金氏宗谱》,明初,金存鸾自宁海县城妙相寺口迁居上金。据《大岙孙氏宗谱》,清初,孙汝勋自樟树分居于此。因村处附近诸村之上首,金姓始居,因名上金。又因地处大岙内,亦名大岙金。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更名为大金。
据《宁海县志》,明天启年间,该村金学贤官授广东清远知县,政声著誉,清远钟自德撰《德政序》以志遗爱。
塘头 Tángtóu 23户,125人。村处冠庄西南2.4公里之相见岭脚。主居金姓,自下金分居于此。村前有水塘,故名塘头。
【下金】 Xiàjīn 193户,697人。以村委会驻地下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34亩,主产稻谷。村内有乡办塑料模具厂1家,1985年产值为98万元。
下金 Xiàjīn 191户,685人。下金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2.3公里之平畈上。据《缑城金氏宗谱》,明初,金存停自县城妙相寺口迁此。村处上金(大金)下首,故名下金。
五枫树 Wufēngshu 别名上洋溪。2户,12人。村处冠庄西南2.1公里之平畈上。据传,古时该处为一大村,村前有五棵枫树,因名五枫树。现居村民系1955年迁入。此处为回浦乡一个工业点,有电机厂、塑料电器厂、五金电器厂、塑料模具厂等4家。
【前黄】 Qiánhuáng 158户,579人。以村委会驻地前黄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上金并为上金村,土改后分开建村。耕地610亩,主产稻谷。种有柑桔、黄桃、李等200多亩。村办塑料模具厂等2家,1985年产值12.86万元。
前黄 Qiánhuáng 别名大岙。156户,577人。前横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3.1公里处,马栏岭、大尖山、梁山头环列于村西及村东。据该村《黄氏宗谱》,黄适东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据十一世黄元寿生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推算)自县城柏屏迁居大岙。后有前黄、后黄、下黄等分支衍发,今后黄、下黄已无村,仅存故址。该村居前,因名前黄。
大王庙 Dàwángmiào 2户,2人。村处冠庄西南2.9公里之马栏岭脚。1984年前黄村民居此。该处原为大王庙,村以庙命名。
【笆弄头】 Bālongtóu 175户,656人。1951年土改时与赵家合并为联合村,1961年分出建联合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联合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笆弄头村。耕地558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为4.5万元。村内多数居民从事栽培芹菜、茭白、藕等蔬菜,为该村主要副业。村办工厂1家。
笆弄头 Bālòngtóu 别名前洋。175户,656人。位于冠庄南1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经过村东。据传,过去为柴姓小村,四周遍筑篱笆,因称笆弄头。又因村在冠庄村前田洋间,亦称前洋。现居民以潘、林二姓为主。据该村《宁海潘氏宗谱序》及冠庄《潘氏宗谱》,潘克宪于元初由深甽独山迁此。
【赵家】 Zhaojiā 155户,597人。1951年土改时与笆弄头并为联合村,1961年分出建立赵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68亩,主产稻谷。村办五金农机厂等3家,1985年产值18.68万元。
赵家 Zhàojiā 别名马渚溪。155户,597人。位于冠庄南0.85公里处,地势平坦,甬临线自村西侧经过。马渚溪于村北自西向东流入颜公河。据赵氏宗祠碑刻残文,赵姓系由宁海县城迁此,迁徙年代已无考。因村傍马渚溪,赵姓居住,故名马渚溪赵家,或径称马渚溪,后简称赵家。
【隔水洋】 Géshuǐyáng 133户,527人。以村委会驻地隔水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何家、李家并为何水村,1961年与李家分开建立河水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隔水洋村。耕地54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奶牛、长毛兔、鸭及运输等。有专业户多家。村办五金电器厂1家,1985年产值为1.81万元。
隔水洋 Géshuǐyáng 别名隔水杨、水竺居。98户,387人。隔水洋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南1.9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平洋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村前、后有二小溪。据《马渚溪杨氏宗谱》载,黄坛杨镇龙抗元起义失败后,同宗杨怡逃至官塘岛住四十余年,迨明洪武元年(1368)自官塘(今属官岭乡)迁居马渚溪。因杨姓住于两溪之间,故称隔水杨,后谐音改称隔水洋。又因该处原有竺姓居住,曾称水竺居。
何家 Héjiā 35户,140人。位于冠庄东南2.2公里处。原住何姓,称何家。今何姓已无,王、金、华诸姓杂居,村名仍旧。
【李家】 Lǐjiā 44户,178人。1951年土改时属何水(河水)村,1961年分出建立李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3亩,主产稻谷。村办教学仪器厂1家,1985年产值为1.4万元。副业有饲养鸭等。
李家 Lǐjiā 44户,178人。位于冠庄东南1.5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地势平坦。东与竹口乡下洋吴村相邻。该村原住李姓系自竹口李和洋迁此,故名李家。今李姓已无,杂姓居住,村名仍旧。
【上桥】 Shàngqiáo 111户,410人。1951年土改时与下桥、檀树头并为新民村,1961年分出建立上桥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86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五金厂1家,个体办厂4家,1985年产值6.51万元。副业有饲养鸭、长毛兔等。
上桥 Shàngqiáo 别名上谢豹桥。111户,410人。位于冠庄南2.8公里梁山头东田畈上。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村南与城郊乡相邻。清光绪《宁海县志》载:“谢豹桥在北七里,筑桥时闻杜鹃声,故名。”考杜鹃一名谢豹(崇祯《宁海县志》),因名谢豹桥。以村在谢豹桥之西,地势略高,故名上谢豹桥,后简称上桥。主居陈、徐等姓。陈姓于清代中叶由县城高地陈(今城关健康路一带)迁此居住。徐姓由镇海迁来。
【下桥】 Xiàqiáo 114户,406人。1951年土改时与上桥、檀树头并为新民村,1961年分出建立下桥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75亩,主产稻谷。村西公路旁有区办金属制品厂及兽医配药厂。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9.44万元。副业有饲养奶牛等。
下桥 Xiàqiáo 别名下谢豹桥。114户,406人。位于冠庄南2.7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村南与城郊乡斗门张村相邻。村处谢豹桥之东,地势略低,故名下谢豹桥,后简称下桥。居民以王姓为主,还有陈、金、潘等姓。王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本县黄坛水甽头迁此。
【檀树头】 Tánshutóu 215户,786人。以村委会驻地檀树头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上桥、下桥并为新民村。1961年分出建立新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檀树头。耕地772亩,主产稻谷。多各种果木。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9万元。
檀树头 Tánshutóu 曾用名谈瑞楼。182户,636人。檀树头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4.1公里处。南为谷堆山,西为路兴岭、裕家岭,北为梁山头。主居周、杨两姓,均由宁海县城转徙至此。据传,昔时此处多檀树,以自然景物命名为檀树头。又因周姓有楼房称“谈瑞楼”,与檀树头音近,亦曾以此作村名。
上洋 Shàngyáng 18户,81人。位于冠庄西南4.8公里处。村西路兴岭有涵洞,引黄坛水库水入本乡。以村处檀树头村西,地势较高,故名上洋。村民葛姓于清代中叶自岔路白岭根迁此。
下洋 Xiàyáng 15户,69人。村处冠庄西南4.6公里之小丘坡上,居上洋村之东,地势较低,故名下洋。村民潘姓于清中叶自本县黄坛坑迁此居住。
回浦乡粮畜场 Huípǔxiāngliángxucháng 24户,24人。位于五枫树,北距冠庄2.1公里。创办于1977年。耕地67亩,1985年产粮50250公斤。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黄坛区
相关地名
回浦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