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城郊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80
颗粒名称:
城郊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7
页码:
149-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黄坛区城郊乡位于宁海县城关镇四周,总面积47.84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地势东高西低,主产稻谷。境内交通便利,有甬临线、宁象线等公路。全乡企业产值较高,有初中、小学、卫生院和文化设施等。名胜古迹有石垒盘、半岩洞等。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城郊乡
内容
城郊乡地处宁海县城关镇四周郊区,故名城郊。乡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城中巷13号。东与东南接越溪乡,南临水车乡,西南和西界竹林、黄坛二乡,西北靠辛岭乡,北临竹口、回浦二乡,东北连山水乡。全乡总面积47.84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计3560户,13188人,其中农村户口3345户,12796人。
辖区解放前除白峤片外,均属缑城镇。解放后,分属峰溪、东城、中城、西城、桂峰等乡镇,1951年属城关镇(部分属黄坛、辛岭、桂峰等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城郊公社,1964年裁白峤公社大部分村并入城郊公社,1983年改为城郊乡。
全乡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地、丘陵,系帽峰山延伸部分,山峰海拔均在300米以上,离城最近之杜鹃山海拔447.4米,为宁海城东北之屏障。南部白峤山海拔200米,东北小西天海拔473.9米,青洋山海拔358米。北部土地平坦,土质肥沃,颜公河穿越其间,排灌方便,为主要水稻产区。西南部属丘陵、溪积平地。东南部临白峤港,向为我县水运交通之要道。
境内交通,北有甬临线,东有宁象线通过,南有宁海——水车公路经过。白峤岭头有机耕路通到青洋山。东南部白峤港埠头船只可出三门湾通往沿海各地。
全乡耕地1189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5.5公斤,总产6450.8吨。山地4.32万亩,植被多松树、薪柴等。近年来,利用荒山、坡地,种植茶537亩,桑37亩,柑桔780亩,杨梅165亩,梨60亩,竹452亩。饲养有奶牛、肉猪、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7455头,自1965年至1980年,在越溪乡参与围垦海塘,得棉地990亩,1985年播种棉花627亩,亩产46公斤,总产28.9吨。自黄坛水库建成后,黄坛干渠经过北境,支渠分布于北部洋畈,灌溉耕地1900亩。跃龙山翻水站渠道与黄坛水库渠道在县城东门外会合后称竹口渠道,流经乡境东北华山一带,而后进入竹口乡境。乡内共建小水库4处,蓄水量为9.25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1029亩。屠岙胡、溪南等村大溪边,有丰富沙石资源,为城区基本建设提供大量建筑材料,又为乡村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全乡企业,有乡办工厂3家,村办工厂93家,1985年产值为635万元。建筑工程与运输业队伍庞大,个体商贩遍及全乡,服务性行业日益发展。
全乡有初中1所,附设点2个,共有学生397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有学生1145人。乡卫生院2所,有医务人员4人,病床20余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娱乐活动点2处,业余剧团3个,乡电影放映队1个,另有个体电影放映队3个。
乡境北部有县气象站、县良种繁育场。西北部山河村有县农技校及山河岭电站,东部杜鹃山顶有电视差转台。
东部白峤,是宁海初建时之县治所在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溪南罗家是北宋两浙路提点刑狱罗适之故里(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有位于城东南1.8公里之石垒盘(见卷四《名胜古迹》),杜鹃山西麓之半岩洞(见卷三《自然地理实体山洞》)。溪南范家村北大溪上建有10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详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城郊乡 Chéngjiāo Xiang3560户,13188人。其中农村户口3345户,12796人。
【新建】 Xīnjiàn 43户,141人。1961年县内各地部分农户迁此新建大队,故名新建。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10亩,主产稻谷。
新建 Xīnjiàn 43户,141人。村处县城北3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北邻回浦乡,地势平坦。该村原名下茅坛,亦称田厂。解放前有几户胡姓住此看管坟墓,1962年县办蔬菜场设于此,蔬菜场停办后,留下11户,后深甽区等地农民陆续迁此,遂形成村落,故称新建。现村民以汪姓为多,系由双湖乡岭下迁来。
【山河】 Shanhé97户,312人。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果木、花卉等。村办水产调味厂等5家,1985年产值71.56万元。
山 河Shānhé 97户,312人。村处县城西北1.8公里之乌石山南麓,村旁有溪,现为黄坛干渠之一段。因依山傍河,故名山河,属黄土丘陵地。甬临线经过村南。主居吴姓,据《缑城吴氏宗谱》,元初,吴梦星(1260~1328)自县城后街迁住山河。
【斗门张】 Dǒuménzhāng73户,250人。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等。村办热工仪表厂1家,1985年产值106万元。
斗门张 Dǒumènzhāng 曾用名陡门张。73户,250人。村处县城北2.4公里之马渚溪边。北邻回浦乡。地势平坦。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张元十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清溪(今大里乡下宅畈)迁此。张姓居于马渚溪陡门旁,故称陡门张,后谐音为斗门张。
【跳头】 Tiàotóu 47户,184人。耕地161亩,主产稻谷。山地3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跳头Tiàotóu 47户,184人。村处县城北1.2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地势略呈丘阜状,该村东有良种繁育场,南有县气象站,为县城大北门外第一村。崇祯《宁海县志》已有跳头之名,系三台山东端尽头,古时有倾斜跌落之地形,故名。据口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姚姓自天台大石河头迁此。此前居民无考。
【大桥李】 Dàqiáolǐ119户,439人。耕地40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菱、茭白等。
大桥李Dàqiáolǐ119户,439人。村处县城北2.4公里之颜公河西侧。据《西洋大桥李氏宗谱》,李积善(1351~1419)于明洪武廿二年(1389)由牛腿(今官岭乡牛台)迁居西洋大桥李。因李姓居于颜公河大桥近旁,故称大桥李。
【华山】 Huashan 217户,760人。耕地691亩,主产稻谷。栽培茶25.68亩。运输业较发达,共有拖拉机37台。村办红砖厂、陶器厂等3家,1985年产值为96.64万元。村西南长墩塘水库(1958年建成)库容2.3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300亩,兼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3千瓦。
华山 Huáshān 曾用名山头华。217户,760人。村处县城东北2.5公里之山园(山)西麓。北邻竹口乡。竹口渠道经过村西。华姓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自县城桥亭(今蒲湖路)分迁于此居住。因村在山脚,华姓居住,故称山头华。解放后曾与大桥里合并建山桥行政村,分开后改名华山。村西颜公河上于1958年建水泥桥,三孔,长15米,宽6米,载重负荷10吨。
【前张】 Qiánzhāng 45户,198人。村委会驻地前张,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赵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今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17亩,主产稻谷。种茶16.9亩,并有西瓜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前张 Qiánzhāng 22户,98人。前张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北2.6公里之杜鹃山西麓,属丘陵地。张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白鲤塘分迁于此。村在赵家之前(南),称前张。
赵 家Zhàojiā23户,100人。村处县城东北2.6公里之杜鹃山西麓。该村原为赵姓居住,故称赵家,现杂姓居住,村名仍旧。
【后张】 Houzhāng67户,221人。耕地24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梨,并种茶13.7亩。村办红砖厂1家。
后 张 Hòuzhāng67户,221人。村处县城东北3公里之杜鹃山西麓。北邻竹口乡。该村东西两面皆山,属丘陵地带。据《白鲤塘张氏宗谱》,白峤“张芝山,仕元温州通判,乃迁宁邑之白鲤塘”。因村旁有塘称白鲤塘,初时即以名村。后张姓一支迁赵家之前,称前张,该村改称后张。
白鲤塘 Báilǐtǎng 片村。包括前张、后张、唐家(即唐安李,今属竹口乡)。
【青洋山】 Qīngyangshan 48户,157人。耕地124亩,主产稻谷,种茶27.4亩,并有生姜、白术等。村办塑料厂1家,厂址在县城东门外,1985年产值2万元。1978年建成一条长3公里之机耕路,沿山迂回通向白峤岭,会于宁象线。
青洋山 Qīngyangshan 48户,157人。村处县城东北4.3公里之青洋山腰,村以山命名。北邻竹口乡。据《城西杏林沈氏大房谱》,沈氏廿二世沈懋忠于明末清初(据廿五世洪范卒于1733年推算),自城西杏树脚迁此。
【坦坑】 Tǎnkēng65户,226人。耕地22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西瓜、甘蔗等。村办铸造厂1家,1985年产值2.44万元。传统行业为烧制砖瓦。
坦坑 Tǎnkēng 曾用名檀坑。65户,226人。村处县城东北1.5公里之坛坑山南麓,以山命名。明崇祯《宁海县志》作檀坑,后作坛坑,1962年后改今名。又因有小溪自坛坑山弯绕过,因此村名又称弯坑。(“弯”地方音读作“掼”)。村东为白峤山,西是县良种繁育场,西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清道光年间(1821~1850),孔姓自沙柳来此建窑烧砖瓦落户,而后他姓陆续迁来,发展成村。
【岭 脚】Lǐngjiǎo62户,217人。以村委会驻地岭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开采岩石、运输等。栽培茶6.4亩。
岭脚Lǐngjiǎo 曾用名白峤岭脚、关王村。45户,142人。岭脚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1.4公里之白峤岭西面山脚,故称白峤岭脚。又因村前有关王庙,解放初称关王村。1986年更名为岭脚。村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宁象线经过村东北。清光绪初年由看管山林人始居,后发展成村。村东之和尚塘水库建成于1956年,蓄水量为9.02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852亩。
岭脚岙里 Lǐngjiǎo'àolǐ 曾用名岙里。17户,75人。村处县城东南1.8公里之白峤岭西南山岙间,故名岙里,因重名,1986年更名为岭脚岙里。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
余姓在清末自双峰逐步迁此始居。
【汪家】 Wangjiā 53户,189人。耕地231亩,主产稻谷。栽培作物有甘蔗、蔬菜等。村东北经戒阁水库,建成于1958年,蓄水量为2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24亩。
汪家 Wāngjiā 53户,189人。村处县城东2.2公里之杜鹃山西麓。据该村《汪氏宗谱》,元初,汪姓由奉化双溪迁此,以姓名村,称汪家。
【草湖】 Cǎohu 252户,895人。耕地590亩,主产稻谷。栽培作物有甘蔗等。运销沙石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联办水泥预制品厂1家,1985年产值4.5万元。
草湖 Cǎohú 252户,895人。村处县城西4.2公里之大溪南侧,西邻黄坛乡,北界辛岭乡。据上场头(属黄坛乡)《胡氏宗谱》,胡三省(1230~1302)之长子长文自中胡(今双湖乡中湖)迁居草湖;据《缑城吴氏宗谱》,吴梦星(1261~1321)子元嘉自本乡山河分迁草湖;均在元代。现居民以项姓为多,据该村《项氏宗谱》,项方宿因方国珍乱,避居草湖。(查光绪《宁海县志·古今纪事年表》,方国珍至宁海为元至正十六年(1356)该处地低,大雨时,大溪之水漫及,恰如一湖,而杂草浮于水面,故名草湖。
【项家】 Xiàngjiā 84户,334人。耕地335亩,主产稻谷。植茶14.4亩,并种植果树。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69万元。
项家Xiàngjiā84户,334人。村处县城西南3.3公里之大溪南侧。据该村《项氏宗谱》,项宜中因方国珍乱,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自县城西营前分居溪南, 以姓名村,称项家。
【凌塘】 Lingtang 46户,179人。耕地203亩,主产稻谷。
凌塘 Língtáng 46户,179人。村处县城西南3.3公里之高莱头山北麓。村民有石、陈、蒋诸姓,石姓较早,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县城河头迁此。村前原有大水塘,过去多种菱、藕,故称菱塘,后以谐音改凌塘。
【前洋】 Qiányáng 56户,209人。耕地221亩,主产稻谷。有一养猪专业户,养猪六、七十头,年收入万元以上。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6.7万元。
前洋 Qiányáng 56户,209人。村处县城西南2.9公里之大溪南侧,地势平坦。大溪原系循高莱头山东流,宋元祐中(1086~1093)罗适使改道近城西南,今之大溪流经村后(北)。因村在大溪前洋畈上,故称前洋。杨姓于明嘉靖年间(1552~1560)自留五扇(属西溪乡)迁此。
【溪南刘】 Xīnánliu 47户,147人。1961年成立桥头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处大溪南侧,刘姓主居,更名为溪南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8亩,主产稻谷。
溪南刘 Xīnánliu 曾用名刘家。47户,147人。村处县城西南2.6公里之大溪南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刘姓自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此,以姓名村,称刘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溪南刘。
【范家】 Fànjiā 273户,930人。耕地97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蔬菜,运销沙石等。
范家 Fànjiā 别名溪南罗家。273户,930人。村处县城西南2.1公里之大溪南侧。东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清光绪《宁海县志》载:“范邦惠,字若宾,西仓人,赘溪南金氏,遂家焉。即溪南范氏始祖也”。范邦惠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迁范家当在元初。以姓名村,称范家,又以地处大溪之南,称溪南范家。村北大溪上有10孔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
【罗家】 Luójiā 93户,338人。以村委会驻地罗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44亩,主产稻谷。
罗家 Luójiā 别名溪南罗家。89户,321人。村处县城西南2.1公里之大溪南侧。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溪南罗氏宗谱·西涧公题溪南罗氏世系辨》载:“……巾峰罗氏亦出豫章(今江西南昌),其先初祖讳千二府君者,国初自巾峰徙宁海溪南居焉”。建村在宋初。千二子罗适,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朝议大夫、两浙提刑(详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以姓名村,称罗家。又以村处大溪之南,又称溪南罗家。
麻车 Máchē 4户,17人。村处县城西南1.8公里之大溪南侧。村民吴姓于清中叶自县城西门后街迁此。
【严林】 Yánlín 34户,109人。1961年成立严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辖严家、林家两村更名为严林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蔬菜、运销沙石等。
严林 Yánlín 34户,109人。别名严家。村处县城西南2公里之大溪南侧,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原有严家、林家两村,今已连成一村。1986年定名为严林。据光绪《宁海县志》,明初,林世德(1320~1381)临海人,为吏宁海,后迁居于此。据《分修水南严氏宗谱》,严姓系明正统间(1436~1449)由黄坛水井头迁此。
【溪南许】 Xīnanxu 44户,166人。1961年成立许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处大溪南侧,许姓主居,更名为溪南许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6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蔬菜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3.74万元。
溪南许 Xinanxu 曾用名许家。44户,166人。村处县城南1.8公里之大溪南侧,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据当地《许氏宗谱》,许昌寅(1385~?)于明正统十年(1445)偕族自清泉山(今崇寺山)迁住溪南教练场之处,即今之溪南许。以姓名村,称许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今名。
溪南 Xīnán 片村。包括草湖、项家、前洋、凌塘、溪南刘、麻车、罗家、严林、溪南许、范家等自然村。因地处大溪之南而得名。
【坑龙王】 Kēnglóngwáng 98户,297人。以村委会驻地坑龙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16亩,主产稻谷,并有蔬菜供应市场。村办仪表厂等3家,1985年产值8.82万元。
坑龙王 Kēnglongwáng 91户,271人。坑龙王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南1.2公里之石台山西北麓,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属丘陵地带。据城内《槐里王氏宗谱》,王应显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3)迁此,该村东北山岙里有一石婆潭,俗称龙潭,王姓始居,故称坑龙王。
吴家岙 Wujiā'ào 7户,26人。村处县城东南1.8公里之石台山西麓。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据《缑城吴氏宗谱》,十三世吴福庆、福广兄弟于南宋末年自临门(今象山县南田)迁吴家岙,以吴姓居于山岙间,故名吴家岙。后吴姓转迁城西后街,现系杂姓居住,村名沿旧。
小岭山厂 Xiǎolǐngshānchǎng 废村。
【岙里】 Aolǐ 236户,996人。耕地675亩,主产稻谷。1967年在越溪乡参与海塘围垦,得棉地60亩。山地4400亩,植被为松、杉等。栽培茶85亩。村有木船1只,从事近海捕捞。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79万元。
岙里 Aolǐ 又名白峤岙里。236户,996人。村处县城东4.6公里之杜鹃山东南麓。宁象线经过村南,公路南馒头山外即是白峤港里埠头。据《城西杏林沈氏宗谱》,沈懋忠于明末清初自县城西门杏树脚迁居白峤岙里。现居徐姓为多,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西溪徐家迁此。村在两山之间,故称岙里,又因地近白峤,称白峤岙里。
【山陈】 Shanchen 74户,330人。耕地365亩,主产稻谷。1967年在越溪乡参与海塘围垦,得棉地60亩。副业有栽培茶、生姜、大蒜等,茶地57亩。
山陈 Shānchén 74户,330人。村处县城东7.6公里之小西天山峰东面山间。北邻竹口、山水二乡,东接越溪乡。据《山陈黄氏宗谱》,黄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城东柏屏住此看管山林,发展成村。因该村四面皆山,内有一山名山陈,村以山命名。
【上白峤】 Shàngbáijiào 295户,1247人。以村委会驻地上白峤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44亩,主产稻谷。另有棉地284亩,柑桔地280亩,茶地39.5亩。特产杨梅。村办厂2家,1985年产值38.9万元。
上白峤 Shàngbáijiào 278户,1192人。上白峤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3.9公里之白峤山东南麓。南临白峤港,宁象线经过村北。该村原称白峤,村傍白峤山,亦称云峤山,村以山命名,称白峤,亦作云峤。晋太康元年(280)宁海始建县时设治于此,至今尚有县署旧址之传说。后因下首又建一村,亦名白峤,遂以中间之登瀛桥为界,在上者称上白峤,亦称上街,在下者称下白峤,又叫下节。初居村民已无考,上白峤以陈姓为主。据当地《墙里陈氏宗谱》,唐天祐三年(906),陈怀瑾自福建长溪迁此。据清光绪《宁海县志》,白峤人张纯诚,字允诚,登元乡榜,至正己亥(1359)谒明太祖,陈取天下大计,仕于明。勤政爱民,名声卓著。村东南有登瀛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白峤岭 Báijiàolǐng 17户,55人。村处县城东2.4公里之白峤岭顶,村以岭命名。宁象线经村前而过,该村原为岭头路廊,1958年陈、赵、叶等姓自上白峤迁此。
【下白峤】 Xiàbáijiào 137户,591人。耕地629亩,主产稻谷。另有棉地200亩,柑桔地220亩及茶园。特产杨梅,村有木船2只,从事近海捕捞。
下白峤 Xiàbáijiào 137户,591人。村处县城东4.4公里之白峤山东南麓。南邻水车乡、濒白峤港。村东白峤港畔平畴名白峤塘,筑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现居民以赵姓为主。据当地《赵氏宗谱》,赵彦锜于南宋绍兴年间(1137~1162)自绍兴迁此。(参看上白峤条)村东有锁云桥,建于清嘉庆丙寅(1806),一名镇下桥。
【雪坡】 Xuěmu 357户,1700人。以村委会驻地雪坡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1720亩,主产稻谷。1965年参与越溪乡红旗塘围垦,得棉地700亩。有茶园8亩,柑桔园280亩等,有木船10只,从事近海捕捞。运输业较发达,有拖拉机30余台,属个体汽车2辆。
雪坡 Xuěmu 曾用名薛墓,别名李家。189户,961人。雪坡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6.9公里白峤港北岸狮子岗南麓。宁象线经过村南。据该村《李氏宗谱》,大中大夫资治少卿李楚南于明初自浮门迁此(康熙《宁海县志》载:“浮门,南一百一十里”。在踺跳港南岸。今属三门县)。该村于崇祯、康熙、光绪《宁海县志》均作薛坡,而该三志地图又作薛墓,疑先有薛姓墓葬,因以命名。
谢家 Xièjiā 29户,156人。村处县城东南7.1公里之白峤港南岸。宁象线自村北经过。据《长街谢氏宗谱》,谢家之始祖谢日旦系长街第一世祖(南宋理宗朝福宁伯谢寿甫)之六世孙,据推算迁此当在明初。以姓名村,称谢家。
大岭头 Dàlǐngtóu 17户,65人。村处县城东6.3公里之大岭头上,村以此得名。村民陈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1)自白峤迁此,后林、潘、胡诸姓相继迁入。
应家庄 Yīngjiāzhuāng 116户,485人。村处县城东7.5公里之白峤港南岸,宁象线经过村南。东邻越溪乡。据《城南应氏宗谱》,应锡铉等兄弟四人于清初自城南墈头迁此。以姓名村,称应家庄。
上园山 Shàngyuánshān 6户,33人。村处县城东7公里之上园山上,村以山命名。村民黄姓于民国初年自山陈迁此。
【岭头】 Lǐngtóu 56户,201人。耕地24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生姜等。
岭头 LIngtóu 曾用名岭头塘。56户,201人。村处县城西南4.5公里之下鞍岭头。北邻竹林乡。村民周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沙柳路下周(今属三门县)迁此。该村在下鞍岭头西首,村旁有水塘,故名岭头塘,后简称岭头。
【屠岙蔡】 Tu'àocài 79户,286人。1961年成立蔡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近屠岙胡而更名屠岙蔡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甘蔗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2万元。
屠岙蔡 Tú'àocài 曾用名蔡家。79户,286人。村处县城南3.1公里之大溪西侧,村西山岗上即旅游佳地福全寺,村民蔡姓于明初自福建迁来,后金、何、王诸姓相继迁此,因蔡姓始居,称蔡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屠岙蔡。
西塘 Xītáng 废村。位于屠岙蔡东。现有屠岙胡村民在此养牛。
【屠岙胡】 Tu'àohu 148户,547人。以村委会驻地屠岙胡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1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蔬菜、运销沙石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9.42万元。
屠岙胡 Tu'àohu 145户,529人。屠岙胡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南3.3公里之大溪西侧,西靠山。东、南邻水车乡。宁海——水车公路经过村东。从村西沿山而进一公里左右,即是疗养旅游地莲头山,该村原有屠姓居住,村称屠岙。据该村《胡氏宗谱》,元季胡庆之(1294~1343)自连理乡(古乡名,在今县城西南一带)入赘屠氏,后胡姓兴起,村名改为屠岙胡。
徐家岙 Xujiā'ào 3户,18人。村处县城南3.3公里之大溪西侧,村后靠山。徐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大塘山迁此。因徐姓始居于山岙间,故称徐家岙。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黄坛区
相关地名
城郊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