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黄坛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79
颗粒名称:
黄坛区
并列题名:
HUANG TAN QU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55
页码:
147-2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黄坛区位于宁海县中部及西部,面积343.85平方公里,下辖8个乡,人口81641人。历史上曾属多个区,1950年建黄坛区,1958年撤区,1961年复建,1964年撤区直属县领导,1973年再置黄坛区。其中双峰、西溪二公社曾划属深甽特区,后又划回。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黄坛区
内容
黄坛区位于县境中部及西部,区公所驻城关镇北大街,区以原区公所驻地黄坛命名。东邻一市区,南接一市、岔路二区,西界天台、新昌二县,北与深甽、桥头胡二区毗连。面积343.85平方公里。下属城郊、回浦、竹口、西溪、辛岭、双峰、黄坛、水车等8个乡,174个行政村,268个自然村,21601户,81641人。
民国时期曾属正学、拱台、黄墩等区,1949年宁海解放后,分属西南区(今之马岙、双峰、西溪三乡),城关区(今之黄坛、辛岭、城郊、水车四乡),桥头胡区(今之回浦、竹口二乡)。1950年8月建黄坛区,包括今之马岙、双峰、西溪、黄坛、辛岭等乡,区公所驻地黄坛。1951年马岙乡划属梅林区。1956年曾改称西溪区,半年后恢复黄坛区。马岙乡于此时划归西溪区。1958年11月撤区,分建双峰、黄坛二人民公社,马岙乡划出属深甽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建黄坛区,划入城郊、白峤、回浦、竹口、水车五公社,奠定今日之范围。1964年又撤区,所属公社直属县领导。1973年再置黄坛区。其中双峰、西溪二公社,1965年12月曾划属深甽特区,1973年划回。
城郊乡
城郊乡地处宁海县城关镇四周郊区,故名城郊。乡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城中巷13号。东与东南接越溪乡,南临水车乡,西南和西界竹林、黄坛二乡,西北靠辛岭乡,北临竹口、回浦二乡,东北连山水乡。全乡总面积47.84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计3560户,13188人,其中农村户口3345户,12796人。
辖区解放前除白峤片外,均属缑城镇。解放后,分属峰溪、东城、中城、西城、桂峰等乡镇,1951年属城关镇(部分属黄坛、辛岭、桂峰等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城郊公社,1964年裁白峤公社大部分村并入城郊公社,1983年改为城郊乡。
全乡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地、丘陵,系帽峰山延伸部分,山峰海拔均在300米以上,离城最近之杜鹃山海拔447.4米,为宁海城东北之屏障。南部白峤山海拔200米,东北小西天海拔473.9米,青洋山海拔358米。北部土地平坦,土质肥沃,颜公河穿越其间,排灌方便,为主要水稻产区。西南部属丘陵、溪积平地。东南部临白峤港,向为我县水运交通之要道。
境内交通,北有甬临线,东有宁象线通过,南有宁海——水车公路经过。白峤岭头有机耕路通到青洋山。东南部白峤港埠头船只可出三门湾通往沿海各地。
全乡耕地1189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5.5公斤,总产6450.8吨。山地4.32万亩,植被多松树、薪柴等。近年来,利用荒山、坡地,种植茶537亩,桑37亩,柑桔780亩,杨梅165亩,梨60亩,竹452亩。饲养有奶牛、肉猪、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7455头,自1965年至1980年,在越溪乡参与围垦海塘,得棉地990亩,1985年播种棉花627亩,亩产46公斤,总产28.9吨。自黄坛水库建成后,黄坛干渠经过北境,支渠分布于北部洋畈,灌溉耕地1900亩。跃龙山翻水站渠道与黄坛水库渠道在县城东门外会合后称竹口渠道,流经乡境东北华山一带,而后进入竹口乡境。乡内共建小水库4处,蓄水量为9.25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1029亩。屠岙胡、溪南等村大溪边,有丰富沙石资源,为城区基本建设提供大量建筑材料,又为乡村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全乡企业,有乡办工厂3家,村办工厂93家,1985年产值为635万元。建筑工程与运输业队伍庞大,个体商贩遍及全乡,服务性行业日益发展。
全乡有初中1所,附设点2个,共有学生397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有学生1145人。乡卫生院2所,有医务人员4人,病床20余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娱乐活动点2处,业余剧团3个,乡电影放映队1个,另有个体电影放映队3个。
乡境北部有县气象站、县良种繁育场。西北部山河村有县农技校及山河岭电站,东部杜鹃山顶有电视差转台。
东部白峤,是宁海初建时之县治所在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溪南罗家是北宋两浙路提点刑狱罗适之故里(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有位于城东南1.8公里之石垒盘(见卷四《名胜古迹》),杜鹃山西麓之半岩洞(见卷三《自然地理实体山洞》)。溪南范家村北大溪上建有10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详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城郊乡 Chéngjiāo Xiang3560户,13188人。其中农村户口3345户,12796人。
【新建】 Xīnjiàn 43户,141人。1961年县内各地部分农户迁此新建大队,故名新建。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10亩,主产稻谷。
新建 Xīnjiàn 43户,141人。村处县城北3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北邻回浦乡,地势平坦。该村原名下茅坛,亦称田厂。解放前有几户胡姓住此看管坟墓,1962年县办蔬菜场设于此,蔬菜场停办后,留下11户,后深甽区等地农民陆续迁此,遂形成村落,故称新建。现村民以汪姓为多,系由双湖乡岭下迁来。
【山河】 Shanhé97户,312人。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果木、花卉等。村办水产调味厂等5家,1985年产值71.56万元。
山 河Shānhé 97户,312人。村处县城西北1.8公里之乌石山南麓,村旁有溪,现为黄坛干渠之一段。因依山傍河,故名山河,属黄土丘陵地。甬临线经过村南。主居吴姓,据《缑城吴氏宗谱》,元初,吴梦星(1260~1328)自县城后街迁住山河。
【斗门张】 Dǒuménzhāng73户,250人。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等。村办热工仪表厂1家,1985年产值106万元。
斗门张 Dǒumènzhāng 曾用名陡门张。73户,250人。村处县城北2.4公里之马渚溪边。北邻回浦乡。地势平坦。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张元十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清溪(今大里乡下宅畈)迁此。张姓居于马渚溪陡门旁,故称陡门张,后谐音为斗门张。
【跳头】 Tiàotóu 47户,184人。耕地161亩,主产稻谷。山地3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跳头Tiàotóu 47户,184人。村处县城北1.2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地势略呈丘阜状,该村东有良种繁育场,南有县气象站,为县城大北门外第一村。崇祯《宁海县志》已有跳头之名,系三台山东端尽头,古时有倾斜跌落之地形,故名。据口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姚姓自天台大石河头迁此。此前居民无考。
【大桥李】 Dàqiáolǐ119户,439人。耕地40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菱、茭白等。
大桥李Dàqiáolǐ119户,439人。村处县城北2.4公里之颜公河西侧。据《西洋大桥李氏宗谱》,李积善(1351~1419)于明洪武廿二年(1389)由牛腿(今官岭乡牛台)迁居西洋大桥李。因李姓居于颜公河大桥近旁,故称大桥李。
【华山】 Huashan 217户,760人。耕地691亩,主产稻谷。栽培茶25.68亩。运输业较发达,共有拖拉机37台。村办红砖厂、陶器厂等3家,1985年产值为96.64万元。村西南长墩塘水库(1958年建成)库容2.3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300亩,兼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3千瓦。
华山 Huáshān 曾用名山头华。217户,760人。村处县城东北2.5公里之山园(山)西麓。北邻竹口乡。竹口渠道经过村西。华姓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自县城桥亭(今蒲湖路)分迁于此居住。因村在山脚,华姓居住,故称山头华。解放后曾与大桥里合并建山桥行政村,分开后改名华山。村西颜公河上于1958年建水泥桥,三孔,长15米,宽6米,载重负荷10吨。
【前张】 Qiánzhāng 45户,198人。村委会驻地前张,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赵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今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17亩,主产稻谷。种茶16.9亩,并有西瓜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前张 Qiánzhāng 22户,98人。前张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北2.6公里之杜鹃山西麓,属丘陵地。张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白鲤塘分迁于此。村在赵家之前(南),称前张。
赵 家Zhàojiā23户,100人。村处县城东北2.6公里之杜鹃山西麓。该村原为赵姓居住,故称赵家,现杂姓居住,村名仍旧。
【后张】 Houzhāng67户,221人。耕地24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梨,并种茶13.7亩。村办红砖厂1家。
后 张 Hòuzhāng67户,221人。村处县城东北3公里之杜鹃山西麓。北邻竹口乡。该村东西两面皆山,属丘陵地带。据《白鲤塘张氏宗谱》,白峤“张芝山,仕元温州通判,乃迁宁邑之白鲤塘”。因村旁有塘称白鲤塘,初时即以名村。后张姓一支迁赵家之前,称前张,该村改称后张。
白鲤塘 Báilǐtǎng 片村。包括前张、后张、唐家(即唐安李,今属竹口乡)。
【青洋山】 Qīngyangshan 48户,157人。耕地124亩,主产稻谷,种茶27.4亩,并有生姜、白术等。村办塑料厂1家,厂址在县城东门外,1985年产值2万元。1978年建成一条长3公里之机耕路,沿山迂回通向白峤岭,会于宁象线。
青洋山 Qīngyangshan 48户,157人。村处县城东北4.3公里之青洋山腰,村以山命名。北邻竹口乡。据《城西杏林沈氏大房谱》,沈氏廿二世沈懋忠于明末清初(据廿五世洪范卒于1733年推算),自城西杏树脚迁此。
【坦坑】 Tǎnkēng65户,226人。耕地22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西瓜、甘蔗等。村办铸造厂1家,1985年产值2.44万元。传统行业为烧制砖瓦。
坦坑 Tǎnkēng 曾用名檀坑。65户,226人。村处县城东北1.5公里之坛坑山南麓,以山命名。明崇祯《宁海县志》作檀坑,后作坛坑,1962年后改今名。又因有小溪自坛坑山弯绕过,因此村名又称弯坑。(“弯”地方音读作“掼”)。村东为白峤山,西是县良种繁育场,西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清道光年间(1821~1850),孔姓自沙柳来此建窑烧砖瓦落户,而后他姓陆续迁来,发展成村。
【岭 脚】Lǐngjiǎo62户,217人。以村委会驻地岭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开采岩石、运输等。栽培茶6.4亩。
岭脚Lǐngjiǎo 曾用名白峤岭脚、关王村。45户,142人。岭脚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1.4公里之白峤岭西面山脚,故称白峤岭脚。又因村前有关王庙,解放初称关王村。1986年更名为岭脚。村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宁象线经过村东北。清光绪初年由看管山林人始居,后发展成村。村东之和尚塘水库建成于1956年,蓄水量为9.02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852亩。
岭脚岙里 Lǐngjiǎo'àolǐ 曾用名岙里。17户,75人。村处县城东南1.8公里之白峤岭西南山岙间,故名岙里,因重名,1986年更名为岭脚岙里。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
余姓在清末自双峰逐步迁此始居。
【汪家】 Wangjiā 53户,189人。耕地231亩,主产稻谷。栽培作物有甘蔗、蔬菜等。村东北经戒阁水库,建成于1958年,蓄水量为2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24亩。
汪家 Wāngjiā 53户,189人。村处县城东2.2公里之杜鹃山西麓。据该村《汪氏宗谱》,元初,汪姓由奉化双溪迁此,以姓名村,称汪家。
【草湖】 Cǎohu 252户,895人。耕地590亩,主产稻谷。栽培作物有甘蔗等。运销沙石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联办水泥预制品厂1家,1985年产值4.5万元。
草湖 Cǎohú 252户,895人。村处县城西4.2公里之大溪南侧,西邻黄坛乡,北界辛岭乡。据上场头(属黄坛乡)《胡氏宗谱》,胡三省(1230~1302)之长子长文自中胡(今双湖乡中湖)迁居草湖;据《缑城吴氏宗谱》,吴梦星(1261~1321)子元嘉自本乡山河分迁草湖;均在元代。现居民以项姓为多,据该村《项氏宗谱》,项方宿因方国珍乱,避居草湖。(查光绪《宁海县志·古今纪事年表》,方国珍至宁海为元至正十六年(1356)该处地低,大雨时,大溪之水漫及,恰如一湖,而杂草浮于水面,故名草湖。
【项家】 Xiàngjiā 84户,334人。耕地335亩,主产稻谷。植茶14.4亩,并种植果树。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69万元。
项家Xiàngjiā84户,334人。村处县城西南3.3公里之大溪南侧。据该村《项氏宗谱》,项宜中因方国珍乱,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自县城西营前分居溪南, 以姓名村,称项家。
【凌塘】 Lingtang 46户,179人。耕地203亩,主产稻谷。
凌塘 Língtáng 46户,179人。村处县城西南3.3公里之高莱头山北麓。村民有石、陈、蒋诸姓,石姓较早,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县城河头迁此。村前原有大水塘,过去多种菱、藕,故称菱塘,后以谐音改凌塘。
【前洋】 Qiányáng 56户,209人。耕地221亩,主产稻谷。有一养猪专业户,养猪六、七十头,年收入万元以上。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6.7万元。
前洋 Qiányáng 56户,209人。村处县城西南2.9公里之大溪南侧,地势平坦。大溪原系循高莱头山东流,宋元祐中(1086~1093)罗适使改道近城西南,今之大溪流经村后(北)。因村在大溪前洋畈上,故称前洋。杨姓于明嘉靖年间(1552~1560)自留五扇(属西溪乡)迁此。
【溪南刘】 Xīnánliu 47户,147人。1961年成立桥头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处大溪南侧,刘姓主居,更名为溪南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8亩,主产稻谷。
溪南刘 Xīnánliu 曾用名刘家。47户,147人。村处县城西南2.6公里之大溪南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刘姓自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此,以姓名村,称刘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溪南刘。
【范家】 Fànjiā 273户,930人。耕地97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蔬菜,运销沙石等。
范家 Fànjiā 别名溪南罗家。273户,930人。村处县城西南2.1公里之大溪南侧。东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清光绪《宁海县志》载:“范邦惠,字若宾,西仓人,赘溪南金氏,遂家焉。即溪南范氏始祖也”。范邦惠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迁范家当在元初。以姓名村,称范家,又以地处大溪之南,称溪南范家。村北大溪上有10孔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
【罗家】 Luójiā 93户,338人。以村委会驻地罗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44亩,主产稻谷。
罗家 Luójiā 别名溪南罗家。89户,321人。村处县城西南2.1公里之大溪南侧。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溪南罗氏宗谱·西涧公题溪南罗氏世系辨》载:“……巾峰罗氏亦出豫章(今江西南昌),其先初祖讳千二府君者,国初自巾峰徙宁海溪南居焉”。建村在宋初。千二子罗适,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朝议大夫、两浙提刑(详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以姓名村,称罗家。又以村处大溪之南,又称溪南罗家。
麻车 Máchē 4户,17人。村处县城西南1.8公里之大溪南侧。村民吴姓于清中叶自县城西门后街迁此。
【严林】 Yánlín 34户,109人。1961年成立严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辖严家、林家两村更名为严林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蔬菜、运销沙石等。
严林 Yánlín 34户,109人。别名严家。村处县城西南2公里之大溪南侧,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原有严家、林家两村,今已连成一村。1986年定名为严林。据光绪《宁海县志》,明初,林世德(1320~1381)临海人,为吏宁海,后迁居于此。据《分修水南严氏宗谱》,严姓系明正统间(1436~1449)由黄坛水井头迁此。
【溪南许】 Xīnanxu 44户,166人。1961年成立许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处大溪南侧,许姓主居,更名为溪南许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6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蔬菜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3.74万元。
溪南许 Xinanxu 曾用名许家。44户,166人。村处县城南1.8公里之大溪南侧,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据当地《许氏宗谱》,许昌寅(1385~?)于明正统十年(1445)偕族自清泉山(今崇寺山)迁住溪南教练场之处,即今之溪南许。以姓名村,称许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今名。
溪南 Xīnán 片村。包括草湖、项家、前洋、凌塘、溪南刘、麻车、罗家、严林、溪南许、范家等自然村。因地处大溪之南而得名。
【坑龙王】 Kēnglóngwáng 98户,297人。以村委会驻地坑龙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16亩,主产稻谷,并有蔬菜供应市场。村办仪表厂等3家,1985年产值8.82万元。
坑龙王 Kēnglongwáng 91户,271人。坑龙王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南1.2公里之石台山西北麓,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属丘陵地带。据城内《槐里王氏宗谱》,王应显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3)迁此,该村东北山岙里有一石婆潭,俗称龙潭,王姓始居,故称坑龙王。
吴家岙 Wujiā'ào 7户,26人。村处县城东南1.8公里之石台山西麓。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据《缑城吴氏宗谱》,十三世吴福庆、福广兄弟于南宋末年自临门(今象山县南田)迁吴家岙,以吴姓居于山岙间,故名吴家岙。后吴姓转迁城西后街,现系杂姓居住,村名沿旧。
小岭山厂 Xiǎolǐngshānchǎng 废村。
【岙里】 Aolǐ 236户,996人。耕地675亩,主产稻谷。1967年在越溪乡参与海塘围垦,得棉地60亩。山地4400亩,植被为松、杉等。栽培茶85亩。村有木船1只,从事近海捕捞。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79万元。
岙里 Aolǐ 又名白峤岙里。236户,996人。村处县城东4.6公里之杜鹃山东南麓。宁象线经过村南,公路南馒头山外即是白峤港里埠头。据《城西杏林沈氏宗谱》,沈懋忠于明末清初自县城西门杏树脚迁居白峤岙里。现居徐姓为多,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西溪徐家迁此。村在两山之间,故称岙里,又因地近白峤,称白峤岙里。
【山陈】 Shanchen 74户,330人。耕地365亩,主产稻谷。1967年在越溪乡参与海塘围垦,得棉地60亩。副业有栽培茶、生姜、大蒜等,茶地57亩。
山陈 Shānchén 74户,330人。村处县城东7.6公里之小西天山峰东面山间。北邻竹口、山水二乡,东接越溪乡。据《山陈黄氏宗谱》,黄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城东柏屏住此看管山林,发展成村。因该村四面皆山,内有一山名山陈,村以山命名。
【上白峤】 Shàngbáijiào 295户,1247人。以村委会驻地上白峤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44亩,主产稻谷。另有棉地284亩,柑桔地280亩,茶地39.5亩。特产杨梅。村办厂2家,1985年产值38.9万元。
上白峤 Shàngbáijiào 278户,1192人。上白峤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3.9公里之白峤山东南麓。南临白峤港,宁象线经过村北。该村原称白峤,村傍白峤山,亦称云峤山,村以山命名,称白峤,亦作云峤。晋太康元年(280)宁海始建县时设治于此,至今尚有县署旧址之传说。后因下首又建一村,亦名白峤,遂以中间之登瀛桥为界,在上者称上白峤,亦称上街,在下者称下白峤,又叫下节。初居村民已无考,上白峤以陈姓为主。据当地《墙里陈氏宗谱》,唐天祐三年(906),陈怀瑾自福建长溪迁此。据清光绪《宁海县志》,白峤人张纯诚,字允诚,登元乡榜,至正己亥(1359)谒明太祖,陈取天下大计,仕于明。勤政爱民,名声卓著。村东南有登瀛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白峤岭 Báijiàolǐng 17户,55人。村处县城东2.4公里之白峤岭顶,村以岭命名。宁象线经村前而过,该村原为岭头路廊,1958年陈、赵、叶等姓自上白峤迁此。
【下白峤】 Xiàbáijiào 137户,591人。耕地629亩,主产稻谷。另有棉地200亩,柑桔地220亩及茶园。特产杨梅,村有木船2只,从事近海捕捞。
下白峤 Xiàbáijiào 137户,591人。村处县城东4.4公里之白峤山东南麓。南邻水车乡、濒白峤港。村东白峤港畔平畴名白峤塘,筑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现居民以赵姓为主。据当地《赵氏宗谱》,赵彦锜于南宋绍兴年间(1137~1162)自绍兴迁此。(参看上白峤条)村东有锁云桥,建于清嘉庆丙寅(1806),一名镇下桥。
【雪坡】 Xuěmu 357户,1700人。以村委会驻地雪坡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1720亩,主产稻谷。1965年参与越溪乡红旗塘围垦,得棉地700亩。有茶园8亩,柑桔园280亩等,有木船10只,从事近海捕捞。运输业较发达,有拖拉机30余台,属个体汽车2辆。
雪坡 Xuěmu 曾用名薛墓,别名李家。189户,961人。雪坡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6.9公里白峤港北岸狮子岗南麓。宁象线经过村南。据该村《李氏宗谱》,大中大夫资治少卿李楚南于明初自浮门迁此(康熙《宁海县志》载:“浮门,南一百一十里”。在踺跳港南岸。今属三门县)。该村于崇祯、康熙、光绪《宁海县志》均作薛坡,而该三志地图又作薛墓,疑先有薛姓墓葬,因以命名。
谢家 Xièjiā 29户,156人。村处县城东南7.1公里之白峤港南岸。宁象线自村北经过。据《长街谢氏宗谱》,谢家之始祖谢日旦系长街第一世祖(南宋理宗朝福宁伯谢寿甫)之六世孙,据推算迁此当在明初。以姓名村,称谢家。
大岭头 Dàlǐngtóu 17户,65人。村处县城东6.3公里之大岭头上,村以此得名。村民陈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1)自白峤迁此,后林、潘、胡诸姓相继迁入。
应家庄 Yīngjiāzhuāng 116户,485人。村处县城东7.5公里之白峤港南岸,宁象线经过村南。东邻越溪乡。据《城南应氏宗谱》,应锡铉等兄弟四人于清初自城南墈头迁此。以姓名村,称应家庄。
上园山 Shàngyuánshān 6户,33人。村处县城东7公里之上园山上,村以山命名。村民黄姓于民国初年自山陈迁此。
【岭头】 Lǐngtóu 56户,201人。耕地24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生姜等。
岭头 LIngtóu 曾用名岭头塘。56户,201人。村处县城西南4.5公里之下鞍岭头。北邻竹林乡。村民周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沙柳路下周(今属三门县)迁此。该村在下鞍岭头西首,村旁有水塘,故名岭头塘,后简称岭头。
【屠岙蔡】 Tu'àocài 79户,286人。1961年成立蔡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近屠岙胡而更名屠岙蔡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甘蔗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2万元。
屠岙蔡 Tú'àocài 曾用名蔡家。79户,286人。村处县城南3.1公里之大溪西侧,村西山岗上即旅游佳地福全寺,村民蔡姓于明初自福建迁来,后金、何、王诸姓相继迁此,因蔡姓始居,称蔡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屠岙蔡。
西塘 Xītáng 废村。位于屠岙蔡东。现有屠岙胡村民在此养牛。
【屠岙胡】 Tu'àohu 148户,547人。以村委会驻地屠岙胡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1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蔬菜、运销沙石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9.42万元。
屠岙胡 Tu'àohu 145户,529人。屠岙胡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南3.3公里之大溪西侧,西靠山。东、南邻水车乡。宁海——水车公路经过村东。从村西沿山而进一公里左右,即是疗养旅游地莲头山,该村原有屠姓居住,村称屠岙。据该村《胡氏宗谱》,元季胡庆之(1294~1343)自连理乡(古乡名,在今县城西南一带)入赘屠氏,后胡姓兴起,村名改为屠岙胡。
徐家岙 Xujiā'ào 3户,18人。村处县城南3.3公里之大溪西侧,村后靠山。徐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大塘山迁此。因徐姓始居于山岙间,故称徐家岙。
回浦乡
回浦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冠庄,南距县城5公里。东界竹口乡,南连城郊乡,西接辛岭乡,北与梅林镇毗邻。源出帽峰山西麓之竹溪流经竹口,往西迂回曲折绕过冠庄村东大中山西麓,又折而南与颜公河汇合,回浦乡之名即取“浦水回流”之意。全乡总面积24.61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共38个自然村。计3465户,11920人。其中农村户口3236户,11685人。
辖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为回浦、金桥二乡地,1956年合并称回浦乡,并划入原竹口乡之后丁、溪旁徐等村。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回浦公社,划出桥下潘归竹口公社,划入原属竹口公社之石家岙,1983年改回浦乡。
乡境西部系香山山势延伸,属丘陵地带。中部及东南部地势平坦,称“冠庄洋”,是该乡水稻主要产区。马渚溪源于西南部路兴岭(卢西岭)东麓,流经乡境东南而往北,与前述来自帽峰山之水于赵家(马渚溪)村东汇合,入颜公河。1979年在路兴岭开凿长1000米,宽1.5米,高2米之涵洞,引黄坛水库之水灌溉乡境西南部及中东部土地,渠道长9000米。杨梅岭水库支渠长2800米,由梅林镇自北向南延伸入乡境北部。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在溪旁徐村北有渡槽引杨梅岭水库之水流向竹口乡,注入颜公河。
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县道回浦——花山公路起自冠庄村东,经竹口、泉水至花山。乡内有机耕路多条。
全乡耕地1113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68公斤,总产7122.9吨,为县内主要产粮地区。山地1.3万亩,植被以松林、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葡萄、西瓜及饲养奶牛、长毛兔、肉猪、母猪等,还养有淡水鱼。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7790头。乡内企业有乡办冷冻食品厂、电机厂、工具厂等11家,职工385人,1985年产值261.19万元。村办厂29家,职工423人,1985年产值423.07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厂44家,职工646人,1985年产值132.84万元。198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817万元,其他有运输业及各种专业户百余家,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亦为数不少。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495人。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学生107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全乡户户有喇叭)、影剧院、文化中心楼(内设有图书室、棋类室、乒乓室、宣传窗、老年人之家等)。并设有科普协会、青年民兵之家。
该乡冠庄为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详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故里。
回浦乡 Huípu Xiang 3465户,11920人。其中农村户口3236户,11685人。
冠庄 Guānzhuāng 又名官庄。996户,3398人。回浦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回浦乡中部,地势平坦。甬临线穿越村东而过,马渚溪由村东流入颜公河。1951年民主建政时,分设翻身、建设、胜利、民主四村,取庆祝革命胜利、人民翻身、发扬民主、努力建设之意,后翻身村又分为上洋、翻身二村。今有上洋、翻身、建设、胜利、民主五个行政村。据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清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原称“十递”,明嘉靖之后始称“官庄”(一作冠庄),然为何改“十递”为“官庄”,则无考。后“官庄”“冠庄”并存,今以冠庄为标准名。主居潘、朱、张、郑等姓。据该村《潘氏宗谱》,深甽独山潘姓十世孙克忠于宋末元初迁此(据十三世孙廷茂生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推算)。据《冠庄朱氏宗谱》,朱姓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1)由天台卜居城内,十四世朱文操由城内迁住冠庄,时间当在明正统年间(1431~1449)。该村为国画家潘天寿故里。
【上洋】 Shàngyáng 147户,548人。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因该村地处冠庄西部,地势较高于其他四村,故称上洋。耕地506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制品厂等3家,个体办厂2家,1985年产值为9万元。
【翻身】 Fānshēn 170户,612人。(内1户5人居于里龙,位于冠庄村西)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498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五金厂1家,个体办厂3家,985年产值为12.5万元。
【建设】 Jiànshè 235户,768人。为官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663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等3家,个体办厂4家,1985年产值为4.8万元。
【胜利】 Shènglī 226户,726人。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610亩,主产稻谷。村办水泥预制品厂等6家,1985年产值为6.6万元。
【民主】 Mínzhǔ 218户,744人,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701亩,主产稻谷。村办厂7家,1985年产值为183.22万元。
赵家 Zhàojiā 废村。位于谢钟山前,村民于1900年前后迁冠庄,
严家 Yánjiā 废村。村民于1915年前后迁冠庄。
【提树】 Tíshu 103户,373人。以村委会驻地提树得名,辖4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曾与杨柳峰、吕家、庙前丁并为柳树村,1961年分出建立提树大队,1983年改为提树村。耕地434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等2家,1985年产值7.15万元。
提树 Tíshu 曾用名题树、田洋胡。76户,283人。提树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北2.3公里之提树(题树)岭东麓。村以岭得名。村民有胡、吴等姓。据《胡氏宗谱·胡氏源流考》,明初,胡文瑰(1402~1468)自城内盛家街迁此居住。因村处田洋间,胡姓居住,故曾称田洋胡。据《吴氏题树派宗谱》,吴姓于清雍正十年(1732)由薛岙下蒲迁此。村后观音山下有列螭洞。光绪《宁海县志》载:列螭洞“在题树村后,历久古迹模糊。光绪十七年夏大雨,其洞复明”。今该洞可进入,内有三岔,其中一岔另有出口。
上格岭 Shànggélǐng 别名上格林。12户,39人。位于冠庄北2.3公里上格岭东麓,村以岭得名。据《胡氏宗谱·胡氏源流考》,明初,胡文玻(胡文瑰之兄)自县城盛家街迁此居住。
西岙 Xi'ào 2户,9人。村处冠庄北2.5公里提树岭东南山坳中,因村在提树村之西,故名西岙。桥头胡胡姓于清初迁此。
范家 Fànjiā 13户,42人。村处冠庄北2.3公里之提树岭东山坡上。范姓由溪南范家迁此居住,故称范家。
【杨柳峰】Yángliufēng 108户,416人。1951年土改时曾与提树、庙前丁、吕家并为杨柳村,1961年分出建立杨柳峰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40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1家。
杨柳峰 Yángliufēng 108户,416人。位于冠庄西北1.9公里之笔架山东麓。据《三宗林氏宗谱》,清康熙年间(1662~1722)林之鹏由方前迁此居住。后严姓与章姓相继迁入,据传古时此处多杨柳与枫树,景色美好,故称杨柳枫,后谐音为杨柳峰。
【庙前墩】 Miàoqiándun 56户,241人。村委会驻地庙前墩,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提树、吕家、杨柳峰并为柳树村,1961年分出建立庙前墩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75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1家。
庙前墩 Miàoqiándun 别名庙前丁。44户,187人。庙前墩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北1.8公里处。据《章氏宗谱》,清初,章希表(1698~1755)由石舌章迁此居住。据《题树庙前邵氏宗谱》,邵春荣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慈溪樟桥迁城内上隍,又转迁提树庙前。昔时该村后有一“书奇庙”,丁姓居住,故称庙前丁,又因该村地形略似隆起之墩,故又称庙前墩。今丁姓无存,邵、章、蔡等姓杂居,村名沿用。
吕家 Lǚjiā 10户,45人。村处冠庄北1.8公里之牛头山西面山脚。清咸丰年间(1851~1861)吕姓自县城来此看管山林,发展成村,因名吕家。
东岙 Dōng'ào 2户,9人。村处冠庄北2.1公里之牛头山西侧山岙内。仇姓居住,因村在庙前墩东面山岙内,故称东岙。
晓天龙 Xiǎotiānlóng 废村。1951年土改时,村民移住赵家。
【石家岙】 Shíjiā'ào 48户,182人。1951年属竹口乡杏蒋村,1961年属回浦公社,建立石家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71亩,主产稻谷。村办厂6家,1985年总产值为3.4万元。
石家岙 Shíjiā'ào 48户,182人。位于冠庄东北2.3公里之牛头山东麓。东北邻梅林镇,东南连竹口乡。甬临线穿越村东。据《石氏宗谱》,元代石续卿于元贞年间(1295~1297)(据石氏第七世伯简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推算)自沃州(今属新昌县)迁此居住。据《汪氏宗谱》,明崇祯年间(1628~1644)汪允富自本县岭下迁此居住。石姓居住最早,且地处岙口,故称石家岙。
【后徐】 Hòuxu 138户,490人。以村委会驻地后徐得名。辖6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石家合并为石徐村,1961年分出建立后徐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58亩,主产稻谷。出售豆制品为该村传统副业,种植瓜果亦多,副业收入为全乡之最。1979年在相见岭下与翻身、上洋二村合建九炮龙水库。
后徐 Hòuxú 127户,448人。后徐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北1.1公里之平畈上。昔时该处为徐姓居地,有前徐、后徐二村,前徐早废,留此后徐。今徐姓已无,村民多邬姓,村名仍旧。据《后徐邬氏宗谱》,邬仲泰于明初由紫溪迁此。
上厂 Shàngchǎng 5户,15人。村处冠庄西北1.6公里之九炮龙水库北侧。华姓自辛岭甘溪居此看管山林,原有上厂、下厂二村。今下厂已无,该村仍称上厂。
外龙 Wàilóng 1户,7人。位于冠庄西1.5公里处。该村位于九炮龙山之外,故称外龙。
狮子庵 Shīzī'ǎn 2户,6人。位于冠庄西北2公里处。原为狮子庵,村以庵得名。
杨家 Yangjiá 2户,8人。位于冠庄西北1.7公里处。过去系杨姓居住,称杨家,今杨姓已无,村名仍旧。
伽蓝庵 Qiélán'ān 1户,6人。在冠庄西北1公里处。该处原为伽蓝庵,故名。1951年土改时迁入居住。
下厂 Xiàchǎng 废村。
【后丁】 Hòudīng 36户,114人。1951年属竹口乡,与溪旁徐、桥下潘并为桥溪村,1956年属回浦乡,分开建村。耕地107亩,主产稻谷。
后丁 Hòuding 曾名藕井村。36户,114人。位于冠庄北0.8公里处。甬临线穿越村东,该村与庙前丁(今称庙前墩)均属丁姓,因建村在庙前丁之后,故称后丁。今丁姓已无,胡姓居住,村名仍称后丁。据《胡氏房谱》,胡姓于明初自县城盛家街分居于此。
【溪旁徐】 Xīpángxu 128户, 452人。以村委会驻地溪旁徐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后丁、桥下潘并为桥溪村,属竹口乡,1956年属回浦乡,分开建村。耕地403亩,主产稻谷。村办及个体办工厂各2家,1985年产值21.9万元。
溪旁徐 Xīpángxu 112户,398人。溪旁徐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东北0.8公里之颜公河东侧,大中山之北,地势平坦。东与竹口乡相邻。主居徐、应二姓。据《溪旁徐徐氏宗谱》,明洪武九年丙辰(1376),徐学顺自本县溪南迁此。后又有应姓由县城墈头迁此。徐姓最早迁住该处,而村傍溪(颜公河),故名溪旁徐。该村有传统副业生产箬帽。
上屋 Shàngwu 11户,40人。村处冠庄东1.2公里之大中山北平洋上。徐姓自溪旁徐分居于此,因地势较高,故名上屋。
田洋陈 Tiányángchén 6户,16人。(其中1户2人户口在竹口乡),陈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大屋(今属竹口乡)迁此。村处田洋上,故称田洋陈。
【雅致岙】 Yāzhì'ào 61户,223人。以村委会驻地雅致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后徐并为石徐村,1961年分出建立石家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雅致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4亩,主产稻谷。
雅致岙 Yāzhì'ào 曾用名野猪岙,别名石家。59户,217人。雅致岙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1.2公里之牌位山岗东面平畈上。村处山岙前,古时有野猪出没,曾名野猪岙。民国17年(1928),以谐音美称雅致岙。因石姓居住,故又名石家。据《石氏三房家谱》,明嘉靖(1522~1566)后期石叔沄由县城迁此。后又有刘姓居此,据《野猪岙刘氏宗谱》,明末,刘则江(1567~1638)从新昌三坑迁宁海小北门外野猪岙。
后庵 Hòu'ān 2户,6人。村处冠庄西南1.6公里之都总庙后面。原为一尼庵,故名后庵。
严家 Yánjiā 废村。在都总庙前拱桥南200米处,1920年前后成为废村。
【大金】 Dàjīn 240户,936人。以村委会驻地大金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前黄并为上金村,土改后分开建村。1961年建上金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大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954亩,主产稻谷。村办胶木厂等2家,个体办厂5家,1985年产值为21.2万元。
大金 Dàjīn 别名上金,又名大岙金。217户,811人。大金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2.5公里之马栏岭东麓,西与辛岭乡岭脚吴村相邻。据《缑城金氏宗谱》,明初,金存鸾自宁海县城妙相寺口迁居上金。据《大岙孙氏宗谱》,清初,孙汝勋自樟树分居于此。因村处附近诸村之上首,金姓始居,因名上金。又因地处大岙内,亦名大岙金。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更名为大金。
据《宁海县志》,明天启年间,该村金学贤官授广东清远知县,政声著誉,清远钟自德撰《德政序》以志遗爱。
塘头 Tángtóu 23户,125人。村处冠庄西南2.4公里之相见岭脚。主居金姓,自下金分居于此。村前有水塘,故名塘头。
【下金】 Xiàjīn 193户,697人。以村委会驻地下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34亩,主产稻谷。村内有乡办塑料模具厂1家,1985年产值为98万元。
下金 Xiàjīn 191户,685人。下金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2.3公里之平畈上。据《缑城金氏宗谱》,明初,金存停自县城妙相寺口迁此。村处上金(大金)下首,故名下金。
五枫树 Wufēngshu 别名上洋溪。2户,12人。村处冠庄西南2.1公里之平畈上。据传,古时该处为一大村,村前有五棵枫树,因名五枫树。现居村民系1955年迁入。此处为回浦乡一个工业点,有电机厂、塑料电器厂、五金电器厂、塑料模具厂等4家。
【前黄】 Qiánhuáng 158户,579人。以村委会驻地前黄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上金并为上金村,土改后分开建村。耕地610亩,主产稻谷。种有柑桔、黄桃、李等200多亩。村办塑料模具厂等2家,1985年产值12.86万元。
前黄 Qiánhuáng 别名大岙。156户,577人。前横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3.1公里处,马栏岭、大尖山、梁山头环列于村西及村东。据该村《黄氏宗谱》,黄适东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据十一世黄元寿生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推算)自县城柏屏迁居大岙。后有前黄、后黄、下黄等分支衍发,今后黄、下黄已无村,仅存故址。该村居前,因名前黄。
大王庙 Dàwángmiào 2户,2人。村处冠庄西南2.9公里之马栏岭脚。1984年前黄村民居此。该处原为大王庙,村以庙命名。
【笆弄头】 Bālongtóu 175户,656人。1951年土改时与赵家合并为联合村,1961年分出建联合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联合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笆弄头村。耕地558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为4.5万元。村内多数居民从事栽培芹菜、茭白、藕等蔬菜,为该村主要副业。村办工厂1家。
笆弄头 Bālòngtóu 别名前洋。175户,656人。位于冠庄南1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经过村东。据传,过去为柴姓小村,四周遍筑篱笆,因称笆弄头。又因村在冠庄村前田洋间,亦称前洋。现居民以潘、林二姓为主。据该村《宁海潘氏宗谱序》及冠庄《潘氏宗谱》,潘克宪于元初由深甽独山迁此。
【赵家】 Zhaojiā 155户,597人。1951年土改时与笆弄头并为联合村,1961年分出建立赵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68亩,主产稻谷。村办五金农机厂等3家,1985年产值18.68万元。
赵家 Zhàojiā 别名马渚溪。155户,597人。位于冠庄南0.85公里处,地势平坦,甬临线自村西侧经过。马渚溪于村北自西向东流入颜公河。据赵氏宗祠碑刻残文,赵姓系由宁海县城迁此,迁徙年代已无考。因村傍马渚溪,赵姓居住,故名马渚溪赵家,或径称马渚溪,后简称赵家。
【隔水洋】 Géshuǐyáng 133户,527人。以村委会驻地隔水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何家、李家并为何水村,1961年与李家分开建立河水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隔水洋村。耕地54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奶牛、长毛兔、鸭及运输等。有专业户多家。村办五金电器厂1家,1985年产值为1.81万元。
隔水洋 Géshuǐyáng 别名隔水杨、水竺居。98户,387人。隔水洋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南1.9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平洋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村前、后有二小溪。据《马渚溪杨氏宗谱》载,黄坛杨镇龙抗元起义失败后,同宗杨怡逃至官塘岛住四十余年,迨明洪武元年(1368)自官塘(今属官岭乡)迁居马渚溪。因杨姓住于两溪之间,故称隔水杨,后谐音改称隔水洋。又因该处原有竺姓居住,曾称水竺居。
何家 Héjiā 35户,140人。位于冠庄东南2.2公里处。原住何姓,称何家。今何姓已无,王、金、华诸姓杂居,村名仍旧。
【李家】 Lǐjiā 44户,178人。1951年土改时属何水(河水)村,1961年分出建立李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3亩,主产稻谷。村办教学仪器厂1家,1985年产值为1.4万元。副业有饲养鸭等。
李家 Lǐjiā 44户,178人。位于冠庄东南1.5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地势平坦。东与竹口乡下洋吴村相邻。该村原住李姓系自竹口李和洋迁此,故名李家。今李姓已无,杂姓居住,村名仍旧。
【上桥】 Shàngqiáo 111户,410人。1951年土改时与下桥、檀树头并为新民村,1961年分出建立上桥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86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五金厂1家,个体办厂4家,1985年产值6.51万元。副业有饲养鸭、长毛兔等。
上桥 Shàngqiáo 别名上谢豹桥。111户,410人。位于冠庄南2.8公里梁山头东田畈上。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村南与城郊乡相邻。清光绪《宁海县志》载:“谢豹桥在北七里,筑桥时闻杜鹃声,故名。”考杜鹃一名谢豹(崇祯《宁海县志》),因名谢豹桥。以村在谢豹桥之西,地势略高,故名上谢豹桥,后简称上桥。主居陈、徐等姓。陈姓于清代中叶由县城高地陈(今城关健康路一带)迁此居住。徐姓由镇海迁来。
【下桥】 Xiàqiáo 114户,406人。1951年土改时与上桥、檀树头并为新民村,1961年分出建立下桥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75亩,主产稻谷。村西公路旁有区办金属制品厂及兽医配药厂。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9.44万元。副业有饲养奶牛等。
下桥 Xiàqiáo 别名下谢豹桥。114户,406人。位于冠庄南2.7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村南与城郊乡斗门张村相邻。村处谢豹桥之东,地势略低,故名下谢豹桥,后简称下桥。居民以王姓为主,还有陈、金、潘等姓。王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本县黄坛水甽头迁此。
【檀树头】 Tánshutóu 215户,786人。以村委会驻地檀树头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上桥、下桥并为新民村。1961年分出建立新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檀树头。耕地772亩,主产稻谷。多各种果木。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9万元。
檀树头 Tánshutóu 曾用名谈瑞楼。182户,636人。檀树头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4.1公里处。南为谷堆山,西为路兴岭、裕家岭,北为梁山头。主居周、杨两姓,均由宁海县城转徙至此。据传,昔时此处多檀树,以自然景物命名为檀树头。又因周姓有楼房称“谈瑞楼”,与檀树头音近,亦曾以此作村名。
上洋 Shàngyáng 18户,81人。位于冠庄西南4.8公里处。村西路兴岭有涵洞,引黄坛水库水入本乡。以村处檀树头村西,地势较高,故名上洋。村民葛姓于清代中叶自岔路白岭根迁此。
下洋 Xiàyáng 15户,69人。村处冠庄西南4.6公里之小丘坡上,居上洋村之东,地势较低,故名下洋。村民潘姓于清中叶自本县黄坛坑迁此居住。
回浦乡粮畜场 Huípǔxiāngliángxucháng 24户,24人。位于五枫树,北距冠庄2.1公里。创办于1977年。耕地67亩,1985年产粮50250公斤。
竹口乡
竹口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竹口,西南距县城5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邻山水乡,南连城郊乡,西毗回浦乡,北接梅林镇。全乡总面积18.73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17个自然村。计2117户,7760人,其中农村户口2080户,7628人。
辖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建政为竹口、钱岙二乡,1956年与花山、泉水合并为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1年之钱岙、竹口二小乡地域单独设置竹口公社,划出石家岙属回浦公社,划入原属回浦公社之桥下潘。1983年改为竹口乡。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为丘陵地带,帽峰山海拔583.7米,灰墩山海拔484米,村庄稀落,耕地不多。西部平坦,古称竹坡洋,为全乡粮食主要产区。竹溪发源于帽峰山西麓,自东向西迂回至桥下潘,与南来之颜公河汇合,而后向东北流出乡境。南部有渠道引跃龙山翻水站与黄坛水库支渠之水,自城郊乡入境,纳入竹溪,水量充足,排灌方便。
县道回浦——花山公路从境内穿过。全乡除山区王社村外,均有机耕路相通。
全乡耕地808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紫云英种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5.5公斤,总产4361.05吨。山地1799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近年除增植棉花55亩,油菜458亩外,其它经济作物如茶、西瓜、柑桔、杨梅、黄桃等发展亦较快。禽畜饲养有鸭、鹅、耕牛、奶牛、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4385头。下洋吴村养鸭户占70%,为养鸭专业村,唐安李村有百余亩西瓜田,为西瓜专业村。全乡有工厂30家。其中乡办的7家,个体办及联办的各23家。以橡胶件加工及胶木、五金加工等为主。共有职工1705人,1985年产值650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77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668人。幼儿园3所,其中家庭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8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8张。文化设施有广播放大站及乡电影放映队、个体电影放映队各一。
该乡李和洋人李洧孙(1242~?),元大德进士,人称霁峰先生,著有《重修台州图经》等。同村李至刚,明洪武初历官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竹口东面之蔡家墩上,有宋孝宗蔡贵妃祖墓遗址。
竹口乡 Zhúkǒu Xiang 2117户,7760人,其中农村户口2082户,7628人。
竹口 Zhukǒu 曾用名竹坡,别名竹溪。604户,2185人。竹口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设竹口、竹溪、竹东三个行政村,村委会均驻于此。位于县城东北5里之平畈上。冠庄——花山公路穿经村北。村处竹溪之口,故称竹口,又名竹溪,古时称竹坡。该村原为陈、李、蔡、胡诸姓杂居,李姓最早,蔡姓迁出,现陈姓居多。据当地《李氏宗谱》,李永敬生于唐懿宗咸通二年(861),自杭之桥凌迁台宁之竹坡,即竹溪李。据《竹溪下洋陈氏大房谱》,元末,陈子敬(1341~1405)自下洋赘居竹溪李氏。村前竹溪之上有一石板桥,名履安桥,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长42.75米,宽1.3米,十三孔,是过去通县城之孔道。竹口、竹溪、竹东三村联办五金橡胶厂1家,1985年产值50万元,制作豆制品为该村传统行业。
【竹口】 Zhúkou 201户,713人。竹口自然村之一部分,以自然村命名。耕地69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茶、西瓜及饲养奶牛等。村办塑料厂等3家,联办厂1家,1985年产值112.3万元。
【竹溪】 Zhuxī 230户,840人。因竹溪从村南流过,以溪命名,称竹溪。为竹口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851亩,主产稻谷,兼产紫云英种籽、油菜籽。副业有种茶、饲养奶牛等。村办电子仪器厂等7家,联办厂1家,1985年产值128.17万元。
【竹东】 Zhudōng 190户,702人。竹口自然村之一部分,因位于竹口村东部而得名。另辖凤凰山自然村。耕地808亩,主产稻谷,兼产紫云英种籽、油菜籽。副业有饲养奶牛、种茶等。村办五金电器厂1家,联办厂1家。
凤凰山 Fènghuángshān 17户,70人。村处竹口东面1.6公里之凤凰山西麓,村以山命名。杨、陈两姓居住。杨姓自檀树头迁来,陈姓自竹口迁来,均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
【杏蒋】 Xìngjiǎng 180户,569人。1951年土改时,由杏如田、下勺洋(又称下蒋洋)、石家岙、大屋四个自然村合并为杏蒋村。1961年各村分开,下勺洋称杏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长毛兔,并养殖淡水鱼。村办陶器厂等2家,1985年产值14.04万元。
杏蒋 Xìngjiǎng 别名下勺洋、下洋、下蒋洋。180户,569人。村处竹口北1.3公里之平畈上。西北与回浦乡石家岙为邻。东北邻梅林镇。据《竹溪下洋大宗谱》,陈继生于南宋佑元年(1275),于元初自提树东岙赘居下洋蒋氏。该村在竹坡洋下首,先有蒋姓居住,故称下蒋洋,谐音称下勺洋,亦简称下洋。1961年成立杏蒋大队,村名改称杏蒋。
【应家山】 Yīngjiāshān 203户,714人。1951年土改时并后畈王、李和洋、应家山三村为新义。1961年三村各自分开成立大队,应家山仍名新义。1983年改建新义行政村,1986年恢复应家山原名。耕地69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茭白及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厂有纺织、陶器等2家,1985年产值19.30万元。
应家山 Yīngjiāshān 别名英加山。203户,714人。村处竹口东北1.8公里之应家山南面平畈上。北邻山水乡。村民有陈、胡、章等姓。据《英加山陈氏分房谱》,陈天瑞(1559~1630)系英加山始祖。据当地《胡氏宗谱》,胡昌海(1637~1704)自县城迁住应家山。据《石舌章氏宗谱》,章希场(1694~1755)自石舌章迁住应家山。村处山旁,山原为应姓所有,故称应家山。
【大屋】 Dawu 85户,372人。(其中1户2人居回浦乡之田洋陈)耕地298亩,主产稻谷,兼产西瓜。村办厂有交电等2家,1985年产值33.03万元。
大屋 Dàwū 84户,370人。大屋村委会驻地。地处竹口北1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回浦乡颜公河自村西流过。据《竹溪陈氏大宗谱》,陈子忠于元末明初自下洋(杏蒋)分迁至此。该村古时有一幢前后穿堂大屋,村名因称大屋。
【桥下潘】 Qiáoxiàpān 98户,386人。耕地399亩,主产稻谷,兼产紫云英种籽、油菜籽、茭白。饲养有长毛兔、蛋鸭等。村办五金加工厂1家,1985年产值为3.1万元。
桥下潘 Qiáoxiàpǎn 98户,386人。村处竹口西1公里之颜公河边平畈上。西邻回浦乡赵家村,冠庄——花山公路经过村北。颜公河与竹溪在此合流。在两水相交处有一石桥,古名樟金桥,后名振宁桥,重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旧时为县城至桥头胡必经之处。据《潘氏山前房谱》,潘姓于南宋初自开封迁居于缑城,六世潘孟璧迁居桥下潘。据当地《林氏宗谱》,林姓于清初自鄞县迁居于此。该村在振宁桥西,地势略低,故称桥下潘。
【杏如田】 Xìngrutián 28户,101人。耕地149亩,主产稻谷。
杏如田 Xìngrutián 旧名行慈殿。28户,101人。村处竹口北0.8公里之颜公河畔。地势平坦。该地原为县城通往桥头胡、薛岙一带必经之处,原有行慈殿一座,可供行人憩息。清末大屋村民有至此从事小生意,卖草鞋、做箬帽者,后遂定居成村。村以殿名,后谐音为杏如田。
【李和洋】 Lǐhéyáng 38户,136人。耕地16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鱼养殖、茭白栽培等。
李和洋 Lǐhéyáng 38户,136人。村处竹口东北1公里之平畈上。冠庄——花山公路经过村南。竹口李姓分居于此,据当地《李氏宗谱》,二十五世孙李真,“字大诚,别号侯阳,乃霁峰公(1242~?)之孙,居竹坡之原,故邑人称侯阳李氏,即今所谓李侯阳是也”,村名李和洋,由此谐音而来。李洧孙(霁峰)、李至刚故里。
【下洋吴】 Xiayángwu 95户,363人。耕地490亩,主产稻谷。全村养蛋鸭农户占70%以上,1985年养有蛋鸭25000只。村办五金厂等2家,1985年产值14.26万元。
下洋吴 Xiayángwúú 95户,363人。村处竹口西南1.7公里之毛家山西麓。地势东高西低。据《缑城吴氏宗谱》,吴梦星(1260~1328)之子吴元英于元末明初自山河分居于此。村在毛家山下东畈洋下首,吴姓聚居,故称下洋吴。
俞家庄 Yujiāzhuāng 废村。在火炉山西北麓,原有俞姓数户,北伐战争(1927)时,相见岭之役,伤员与尸体集中于此,村民走避,村废。
【杨家】 Yángjiā 120户,436人。耕地57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西瓜、茭白,养殖鸭、鹅等。
杨家 Yangjiā 别名竹口徐。120户,436人。村处竹口南1.7公里之平畈上。据当地《徐氏宗谱》,徐允惟于南宋初年来宁任县主薄,遂卜宅竹口定居。据《杨氏宗谱》,杨姓于明末自县城市门头分迁竹口居住。徐姓居此较早,故称竹口徐,后杨姓增多,改称杨家。
【竹口储】 Zhukǒuchu 41户,162人。1961年成立储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近竹口,储姓主居,更名竹口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0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鸭、鹅、长毛兔等,并种有葡萄、西瓜。
竹口储 Zhukouchu 别名储家。41户,162人。村处竹口南1.7公里之毛家山南麓。地势平坦。据当地《储氏宗谱》,储姓于清初自县城分迁至此。储姓居住,故称储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于1986年更名为竹口储。
【钱岙】 Qián'ào 295户,1089人。耕地1044亩,主产稻谷。1968年参加围垦白芨塘,在越溪乡东部分得棉田400余亩。山地5112亩,植被为松、杉、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杨梅、冬瓜,饲养奶牛、长毛兔等。村办厂有胶塑、元件等2家,1985年产值17.22万元。村东白泥岭有白泥矿。
钱岙 Qián'ào 曾用名钱家岙、前家岙。295户,1089人。村处竹口东南3公里之帽峰山西麓。西北邻山水乡。据钱岙《蔡氏宗谱》,蔡樽来宁择居城北之竹坡。其孙蔡瑞于北宋祥符元年(1008)以三百金购钱家岙中央屋迁住。后裔蔡仁之女名绣娘(1107~?)于南宋绍兴初,诏选入宫,为孝宗贵妃。现存蔡家墩有蔡贵妃祖墓遗址。村在帽峰山前深岙中,原居钱姓,故名钱家岙。今钱姓已无,蔡、孙、陈等数十姓杂居,仍称钱家岙。
【唐安李】 Táng'ānlǐ 77户,295人。1961年成立唐里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本村为唐、安、李三姓居住,乃更名唐安李大队。耕地400亩,主产稻谷。副业栽培有西瓜及各种商品蔬菜,尤以西瓜种植较多,达百余亩,被誉为西瓜专业村。茶叶和杨梅亦有一定数量。禽畜饲养有蛋鸭、长毛兔等。
唐安李 Táng'ānlǐ 曾用名唐里、唐家。77户,295人。村处竹口东南2.6公里之屏风山前。南邻城郊乡。据当地《唐氏宗谱》,唐姓于五代梁开平年间(907~911)隐居宁邑东仓,至第十五世唐得安、得定自东仓迁住白鲤塘,时在元末。据《安氏宗谱》,安氏先世原系蒙族人,姓律麻,元初封于淮安。遂以安为姓,后裔安统为临海令,元亡,家于宁海大北门。十五世孙安开元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赘居顾家岙唐氏。据《顾家岙唐氏世系》,李文兆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梅林花园入继唐家,遂家于此,世有“生唐死李”之说。该村旧称顾家岙,后唐姓居此,乃称唐家。后安、李两姓迁来,村名仍沿称唐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唐安李。村东另有10户系属于王社行政村,建屋于此居住。
【新西岙】 Xīnxī'ào 140户,522人。以村委会驻地新西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西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新西岙。耕地675亩,主产稻谷。因1968年参与白芨塘围垦工程,故在越溪乡东部分得棉地220亩。山地2571亩,植被松、杉、薪柴。并栽培柑桔、梨、桃等果木。禽畜饲养有蛋鸭、长毛兔等。1975年在柴家山发现白垩土矿,1985年产矿800吨。
新西岙 Xīnxī'ào 别名西岙,122户,447人。新西岙村委会驻地。村处竹口东南3.3公里之帽峰山西麓山岙中。1986年在门前山建成拱桥一座,称文明桥,长10米,宽5米,载重负荷10吨。当地有何、杨、郑、徐、葛等姓,据《前家岙何氏宗谱》,何升乔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由黄渡迁此。其余各姓,亦于康熙、雍正间迁入。村在钱岙之西,故称西岙。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新西岙。
肚岙 Du'ào 曾用名杜岙。18户,75人。位于竹口东南3.3公里北金交椅山南麓。主居赵姓。据《茶院杜岙赵氏宗谱》,清乾隆间,赵开利(1738~1788)自茶院杜岙住此为泉水葛姓看管山林,发展成村。为不忘祖址,亦称杜岙,后讹为肚岙。
【王社】 Wángshè 59户,228人。以村委会驻地王社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30亩,主产稻谷。山地286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副业栽培有茶、姜及松、杉树苗等,饲养有耕牛、山羊等。磨刀坑出产磨刀石,质地细腻。
王社 Wángshè 别名黄蛇。56户,213人。为王社村委会驻地。村处竹口东南5.2公里之黄蛇岭东坡,因岭得名,称黄蛇。1968年改称王社。据马岙《马坡俞氏宗谱》,俞天星长子(17.35~1834)于清嘉庆年间迁此。之后又有章、曾、周等姓迁来。该村有10户建新屋于唐安李东首居住,户口与田地均在王社。村南灰墩山上有烽火台遗址。
鲞地 Xiǎngdì 曾用名响地。3户,15人。村处竹口东南6.2公里帽峰山西麓,南接城郊乡,东邻山水乡。村民姓章,据当地《章氏房谱》,章雷云(1826~1903)自王社迁此。因其地形似倒挂鱼鲨,故称鲞地,后人写别为响地,1986年复名。
西溪乡
西溪乡位于宁海县西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山下坪距县城12公里。乡以境内主要溪流西溪命名。东邻黄坛乡,南连前童、白溪乡,西接双峰乡,北界马岙、双湖二乡及深甽镇,东北与凤潭乡接壤。全乡总面积57.4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共29个自然村。计1351户,5674人,其中农村户口1268户,5435人。 辖区解放前属双峰乡。1951年分为西溪、留横、盈坑三乡,1956年并为西溪乡,其中原属盈坑乡之澄深后划入双峰乡。1958年原盈坑、留横二乡并入双峰人民公社,原西溪乡并入黄坛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6年西溪乡区域建立西溪公社,1983年改西溪乡。
该乡系一山多田少,地形复杂之山区。最高峰为西南部之安基坪,海拔762米,西北部金钗岗,南部大门山,海拔均在700米以上。西北部与马岙乡为界之耐烦岭,山高岭峻,当地有谚语云: “大浪(指台风雨)不过耐烦岭”。主要溪流为西溪,发源于望海岗东麓,横贯乡境西北部。上游称盈坑,出上、下盈坑二村之后始称西溪,至西溪村东汇入来自双湖乡之大溪,为大溪主要支流之一。大溪自北向南流贯乡境东部,又折而东流入黄坛水库。此外,西北部有小嵩坑、箬坑,北部有上坪坑等水注入西溪,东北部有小坑、东南部有黄坛坑、南部有横坑弄等水注入大溪。
境内道路在解放前纯属崎岖山径,自黄坛沿大溪而上,经西溪转盈坑过耐烦岭到达新昌,为唯一大路,运输物资均靠肩挑。现黄坛——榧坑公路于1973年建成,西溪至盈坑机耕路亦于1974年建成,交通条件始得改善。
全乡山地74500亩,其中杉木林15000亩,竹林15000亩,用材林5000亩,薪炭松杂林15000亩,疏杂林10000亩。种植杉木有悠久历史,解放后又有发展,现为省杉木基地乡之一。1985年竹木薪炭等山林出产总收入50.6万元。解放后利用坡地种茶,亦有较大发展,全乡有茶园1600亩。国营五山林场于该乡内有高湖林区,总场部亦设于乡内岔坑。该乡又于1975年自办黄瓜山林场,以培育杉木为主,设有木材加工厂。
全乡共有耕地3009亩,一部分在乡境内,部分在越溪乡群英塘。乡境内多系山田,种植水稻,兼种大小麦。群英塘种植棉花。1985年粮食亩产562公斤,总产1204.2吨;棉花亩产44公斤,总产30.85吨。在群英塘另有土地种植柑桔。烧煮黄干笋为该乡传统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1990头。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液压元件厂等4家,村办工厂6家,1985年工业产值336.91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0家,1985年产值58.60万元。
光绪《宁海县志》载:“王试聪山,沙地北有银矿,光绪戊戌(1898)招商开采”。今有矿洞遗迹。解放后勘测,该乡有铅锌铜银矿。 该处水力资源丰富,全乡曾有11个小水电站。现常年发电有红岩水电站,间歇性发电有横坑水电站。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83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学生597人。入园幼儿4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图书室,西溪、横坑、下盈坑等村有影剧院。
境内形胜颇多。光绪《宁海县志》载: “西溪庄胜景不一,有小坑男石佛,有大溪女石佛,有合凤,有石龙。有冷风洞。”今诸景俱在。其中所谓“石龙”,在黄沙田,于石龙头村西数百米之西溪中,溪底灰色岩石间嵌一条宽约30厘米之青油石,蜿蜒伸展,长达二十余米,自溪上石拱桥下视,有“乌龙”之形。石龙头村东数百米之西溪坑边,又有长近30米宽约30厘米之下凹石槽,似龙游过之迹。冷风洞有二,均在石龙头村西北2.5公里之西溪边山脚(详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洞》)。“男石佛”、“女石佛”均形似; “合凤”系山形,俗称“五凤落西溪”。此外,又有黄沙田之小嵩“龙潭”,石辽之大嵩“龙潭”,山水奇冷,亦远近知名。
西溪村人徐良臣,字克辅(1887~1949)系辛亥革命志士,曾参加光复浙江之举。民国元年(1912年)退伍回家。浙江省都督蒋尊簋赠“有勇知方”匾额,并发给奖励证。陆军部核给勋章,军长朱瑞赠予凯旋纪念杯一对。
西溪乡 Xīxī Xiang 1351户, 5674人。其中农村户口1268户,5135人。
【大庙坪】 Dàmiàopíng 62户,250人。以村委会驻地大庙坪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庙坪大队,1968年改名红星大队,1982年复名大庙坪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82亩,产稻谷、棉花。山地2278亩,植被为杉、松、竹、茶、薪柴等。茶45亩。1965年在山下坪北大溪上筑一拦水坝,坝长60米。并建水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村办厂1家,联办厂2家,1985年产值48.35万元。1972年在山下坪与大庙坪之间建一公路桥,横跨大溪,长60米,宽6米,高12米,负荷15吨。
大庙坪 Dàmiàopín9 55户,222人。大庙坪村委会驻地。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前。村处山下坪南0.3公里之大溪北侧。村西南上祠堂岗海拔645米。据《庙碑》载,清雍正甲辰(1724)于此建封潭庙,俗称大庙。嘉庆年间(1796~1821),近村徐、严等姓陆续迁居大庙左右之溪坪,故称大庙坪。车站、乡供销社等设于此。
山下坪 Shānxiàpíng 7户,28人。西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12公里之大溪北侧。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前。据西溪《徐氏宗谱》,清道光十年(1830),徐姓自西溪分居于此。该村背靠大坪头山,面临大溪,中间一平坦地,故称山下坪。乡办企业液压元件厂等三家、乡信用社、邮电所等设此。
【上盈坑】 Shàngyíngkēng 110户,411人。以村委会驻地上盈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上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上盈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8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145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66亩,村办工厂1家。
上盈坑 Shàngyíngkēng 别名上王。108户,405人。上盈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北7.9公里之鹿颈山东麓,西南邻双峰乡。村东南金钗岗海拔744米。自耐烦岭东流出之盈坑(西溪上游)经村东而下。据盈坑《王氏宗谱》,明弘治(1488~1505)初年,王姓从黄岩迁住盈余坑,简称盈坑。后又有王姓迁住盈坑下游,遂分别称上、下盈坑,该村居上,称上盈坑。因王姓聚居,亦称上王。村中有一座建于清末之石拱桥,长12米,宽4米,高5米。
鳗蛇湾 Mánshéwān 2户,6人。村处山下坪西北9.2公里之望海岗东坡。在马岙乡境内,系飞地。西北与新昌县毗邻。该村在鳗蛇湾侧,以湾名村。
仙高岭 Xiangaolǐng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盈坑村。
【下盈坑】 Xiàyíngkēng 57户,235人。1961年成立下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下盈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39亩,产稻谷、棉花。山地2296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43亩。
下盈坑 Xiàyíngkēng 别名下王。57户,235人。村处山下坪西北7.5公里之鹿颈山东麓。西南邻双峰乡。村东北大栗树山岗海拔615米。盈坑水经村中流过。据《下王宗谱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王姓自奉化大堰迁居盈坑下游。因上游原有盈坑村,遂分别称上、下盈坑,该村居下,称下盈坑。又因王姓聚居,亦称下王。村中有一座建于清末之石拱桥,长10米,宽3米。
【里畈】 Lǐfàn 40户,215人。以村委会驻地里畈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41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957亩,植被为竹、松等。并栽培茶54亩,以及柑桔等。烧煮黄干笋为该村传统副业。
里畈 Lǐfàn 39户,210人。里畈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北6公里之里畈岭脚。村后金交椅岗海拔652米。据该村《张氏宗谱》,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张姓从余姚迁居于此。该村在山里田畈中,故称里畈。
大爿地 Dàpándì 1户,5人。村处山下坪西北6.3公里之里畈岭西。该处山坡较平缓,系大爿旱地,故称大爿地。
【红岩】 Hóngyán 61户,255人。耕地159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214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栽培茶49亩。烧煮黄干笋为该村传统副业。1975年在村西北建成一水库,并建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0千瓦,现在发电。
红岩Hóngyán61户,255人。村处山下坪西北6公里之红岩山腰,村以山命名。据《马岙俞氏宗谱》,清道光年间(1821~1851),俞姓自马岙迁此。
【坪岭】 Pinglǐng 36户,167人。以村委会驻地坪岭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1亩,主产稻谷。山地2588亩,植被为杉、松、竹、薪柴等。1978年于坪岭自然村东建成淡坑水库,并有水电站,装机容量22千瓦。
坪岭 Pínglǐng 35户,159人。坪岭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北3公里之坪岭山腰,村以山命名。东北黄瓜山海拔502米。北邻马岙乡。据《马岙俞氏宗谱》,俞姓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自马岙迁此。
仰头湖 Yǎngtóuhu 1户,8人。村处山下坪西北3公里之黄瓜山斜坡上。村西北有乡办黄瓜山林场。因该处山上有一小畈冷水田,行人上山仰头看去,似有一湖,人称仰头湖,即为村名。
【瓦窑山】 Wǎyáoshān 115户,490人。以村委会驻地瓦窑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2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9676亩,植被为杉、松、竹、薪柴等。并栽培茶41亩,以及柑桔等。1984年于大溪上建一钢筋混凝土桥,长42米,宽2.6米。
瓦窑山 Wǎyáoshān 114户,484人。瓦窑山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北1.2公里之狮子山东麓。东北石佛岗海拔586.9米。村北有朝天门,其西有小天,悬崖绝壁,山势险竣。大溪自村东流过。杨、严二姓居住,严姓居多。据《横坑杨氏宗谱》,杨姓于元末明初自横坑迁此。据该村《严氏宗谱》,严永笏于明万历元年(1573)自黄坛迁此。村内南首有一张家井,杨姓多居于其附近。该村古有瓦窑,村处山区,故名瓦窑山。
烂田湾 Lántiánwān 1户,6人。村处山下坪东北2.2公里之小坑东南。东邻黄坛乡。因村在山湾中,田畴低洼多水,故称烂田湾。
【西溪】 Xīxī 229户,968人。以村处西溪之旁而得名。村委会驻地西溪。辖3个自然村。耕地677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1858亩,植被为杉、松、竹、薪柴等。其中杉木林为全乡之最。栽培茶197亩以及柑桔等。养殖有淡水鱼、禽畜等。1969年于村北建成平岩水库,可灌溉农田6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60千瓦。村办及联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18万元。村办电影院1家。
西溪 Xīxī 曾用名西溪徐、徐家。220户,928人。村处山下坪北0.7公里之西溪畔。东北5公里许有鹿颈峧,过此即深甽镇境内之南溪林场、南溪温泉。据《徐氏宗谱》,徐洵于宋咸淳(1265~1274)初年自新昌莒根迁居二十八都平岩溪边,再迁于大溪、西溪两水之间丘陵地带,谱称其地为“两水夹龙”。因村在西溪一侧,徐姓聚居,始称西溪徐,后通称徐家。1986年6月更名为西溪。村前有建于清代之三孔石拱桥称合欢桥。该村为辛亥革命志士徐良臣之故里。
石龙头 Shílóngtóu 8户,37人。村处山下坪北1.2公里之西溪畔。该处面对狮子山,坑中有巨石如球,称狮子抢球;村西有“石龙”、“冷风洞”、“石镬”诸景。解放前,西溪村民在此造水碓作捣碎机,利用毛竹做中元纸,远销上海、福建、山东等地。因该村位于“石龙”之首,故称石龙头。村民姓徐,系西溪徐姓分居于此。
朱家坑 Zhujiākēng 1户,3人。村处山下坪西北4公里之箬坑山谷间。该处有山名朱家山,村以此命名。
【横坑】 Héngkēng 225户,1009人。以村委会驻地横坑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543亩,主产稻谷。山地10130亩,植被为松、竹、杂木、薪柴等。栽培茶459亩,为该乡产茶最多之村。1970年于横坑自然村西建一库容10万立方米之水库,可灌溉农田4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28千瓦,现间歇性发电。有村办电影院一座。
横坑 Héngkēng 191户,861人。横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南3公里之东峧头。黄坛——榧坑公路穿村而过。村东南大门山海拔703米。据该村《杨氏宗谱》,杨有法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留五扇迁此。该村所在之山东西走向,有一小坑在村中自北而南横向流淌,故称横坑。该村为西溪乡西南部一大村。于1978年建有影剧院一座,村中并有乡供销社分部。
黄泥田 Huángnítián 19户,83人。村处山下坪西南4.2公里之上应山麓。西邻双峰乡。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南。村民有吕、童两姓,吕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本县王爱山迁此。该村在山坡间,山田多黄土,故称黄泥田。
下山头 Xiàshāntou 14户,64人。村处山下坪西南3.4公里横坑岭东南之小山头上。因在横坑岭之下,故称下山头。村民杨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留五扇迁此。
横路山 Hénglushān 1户,1人。村处山下坪西南4.2公里之大门山南山头。因山名横路山,村以山命名。
【留五扇】 Liuwushàn 98户,399人。1961年成立红旗大队,1982年以自然村命名留五扇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83亩,主产稻谷。山地5074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以及编制竹器等。
留五扇 Liuwushàn 98户,399人。村处山下坪西1.8公里之留五扇岭头。黄坛——榧坑公路过村前。村东北枧七岩海拔545.8米。宁海有句谚语:“横坑留五扇,蚊虫半天旋”,言该二村地势甚高。主居杨姓。该村《杨氏宗谱》载:“留五扇始祖三教府君,字暨翁,芳魁公次子。宋末元初之时,公因兵变大乱,挟其屏五扇,避居凤泽之地,今特名之曰留五扇。”谱中所谓“兵变”,指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杨镇龙起义,其家乡松坛(今黄坛)遭元兵蹂躏事件,杨三教系此时,自松坛迁此建村。
【下潘】 Xiapan 56户,241人。耕地159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532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22亩。竹木加工为该村传统副业。村北大溪筑有拦水坝,并利用拦水坝建立水电站,装机容量6千瓦。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38万元。
下潘 Xiàpān 56户,241人。村处山下坪东北0.4公里之大溪东侧,主居严姓。该村《严氏宗谱·黄坛严氏始迁世系考》,黄坛严宗习于明正德(1506~1521)初年自黄坛分迁于此。该处过去原有潘姓居住,位于西溪村下首隔坑,称下潘,后严姓兴起,村名仍旧。
【方田】 Fāngtián 52户,243人。耕地66亩,主产稻谷。山地2465亩,植被为竹、杉、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33亩。该村于1969年筑一拦水坝,并利用拦水坝建造水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7万元。1973年于大溪上建成一座钢架水泥桥,长60米,宽2米。
方田 Fāngtián 曾用名荒田。52户,243人。村处山下坪南0.7公里之荒田山东麓。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东。该村在荒田山脚,地高溪低,过去经常患旱,只能种植玉米等旱地作物,故名荒田,后谐音为方田。王、杨、严等姓居住,王姓最早,系清乾隆(1736~1795)年间迁此。
【沙地】 Shādì 53户,230人。以村委会驻地沙地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78亩,主产稻谷。山地4579亩,植被为杉、松、薪柴等。栽培茶44亩。1983年于沙地村西南山上筑一水库,并建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0千瓦。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7.11万元。
沙地 Shadì 34户,150人。沙地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南1.5公里之大溪北岸。东北邻黄坛乡。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北。村西南之东瓜㟍海拔595米。北即王试聪山,山下公路侧有清光绪年间开采之银矿矿洞遗迹,外洞深邃,如狮子张口,内洞已堙塞。东南为三十六雷山。潘姓由黄坛坑迁此。因村处溪边,系溪积沙滩地,故称沙地。
黄坛坑 Huángtánkēng 16户,69人。村处山下坪东南1.8公里之大溪南侧。据该村修于清乾隆六年之《潘氏宗谱》,城内上隍潘山、潘海兄弟“因城市嚣漓,卜居于西溪之黄坛坑”。该村有一小坑水入大溪通向黄坛,小坑因称黄坛坑,村以此命名。村南有一石拱桥,建于清代,长20米,宽3米。
箬湾 Ruòwān 1户,5人。村处山下坪南2.5公里之箬湾山上,村以山命名。
丁山 Dīngshan 1户,3人。村处山下坪东南3公里之三十六雷山间。该村所在地称丁山,以山命村。
后坑 Hòukēng 1户,3人。村处山下坪东南3.5公里之三十六雷山间。村前梁皇山海拔768米,南与前童乡毗邻。该村在后坑山上,以山命村。
【应家坑】 Yingjiakeng 74户,322人。以村委会驻地应家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76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810亩,植被为竹、杂木、薪柴等。栽培茶50亩以及柑桔等。
应家坑 Yīngjiākēng 62户,260人。应家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南4.5公里之大门山谷地。西邻双峰乡。村南安基坪海拔762米,大短柱海拔917米。主居杨姓,据横坑《杨氏宗谱》,清乾隆年间,杨荣进(1763~?)自横坑迁住应家坑上坑,随后又有留五扇杨姓迁于下坑。该村以原有应姓居于山岙坑边,故称应家坑,后杨姓兴起,村名仍旧。
石辽 Shíliáo 12户,62人。村处山下坪西南5.3公里之大门山间。西邻双峰乡,南接白溪乡。村民张姓于清末自新昌县小蒋南州迁此。石辽南大嵩潭深达10米,潭旁山岩壁立,人迹罕至。该村在危岩峭壁之大门山间,故称石寮(寮,小屋),后改石辽。
辛岭乡
辛岭乡在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赵郎场,东南距县城3公里。乡境西部有莘村岙,东部有著名之相见岭,故取名莘岭,后简写成辛岭。东邻回浦、城郊二乡与城关镇,南接城郊乡,西连黄坛乡,北毗梅林镇与凤潭乡。全乡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29个自然村。计2044户,7277人,其中农村户口1794户,7115人。
辖区解放前属松溪乡,1951年为莘岭、双溪二乡及三岙乡之一部分,1956年合并为莘岭乡,1958年属黄坛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成立辛岭公社。1983年改辛岭乡。
境内山岭连绵,峰峦重叠。全乡80%为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边境之影潭,海拔797.5米,横岩岗海拔609.6米,雷婆头峰海拔453.6米,西北边境梅海岗海拔684米,癞头岩海拔590米。西南部为丘陵和溪积平地,系全乡粮食主要产区。主要溪流有二:一为干溪,发源于影潭西南麓,自北至南,经百亩洋、赵郎场、双水等村,全长14公里;一为辛村坑,源于癞头岩南麓,自北至南,经木杓丘、下洋朱等村,全长12公里。两溪分别注入大溪。
公路有甬临线横穿乡境南部。简易公路、机耕路,村村可通。
黄坛水库渠道西起后岭,东达山河岭,全长3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
全乡耕地4557亩,主产稻谷、小麦及油菜籽。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71公斤,总产2886.5吨。山地23013亩,植被以松、竹为主,其中有竹1000亩,杉木800亩,茶500亩,柑桔8000株。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2901头,并有长毛兔1714只。乡内企业有县属酒厂、茶厂各1家。乡村属的有电器、纱管、建材、胶木、塑料、陶器、铸造等厂29家,共有职工845人,1985年产值610.75万元。另有个体沙发包装户8家。全乡有外出手工业者400余人。
乡内有初中1所,学生254人。小学7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学生609人。入园幼儿25人。乡卫生院1所,共有医务人员6人,病床3张。村医疗站2个。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场、电影放映队等。
该乡东北之相见岭,为辛岭、梅林、回浦三乡、镇之交接地,向为台州至宁波孔道。南部暗岩,据当地《北伐战争阵亡烈士纪念碑》记: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初八(1927·1·11),北伐军第十九军军部参谋陈韶率先遣营在此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激战两天两夜,陈韶中弹牺牲。1931年建立碑亭以为纪念。当时浙江省主席张难先题额“节炳日星”,宁海县长李涵夫撰联: “血溅暗岩久仰英名光里䣊(党),魂归故土长留浩气在人间”。1966年冬碑亭被毁。1984年修复。
辛岭乡 Xīnlǐng Xiang 2044户,7277人,其中农村户口1794户,7115人。
【赵郎场】 Zhàolángcháng 108户,425人。1951年属双溪乡,与下干溪合并为赵溪村。1956年属莘岭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属辛岭公社,同年与下干溪分开,成立赵郎场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7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177亩,植被松、杉、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茉莉花。传统手工业有弹棉花。有30%劳力外出做泥水、木工。村办五金厂1家。
赵郎场Zhàolángcháng曾用名兆廓庠。108户,425人。辛岭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之干溪东侧。甬临线经过村南。黄坛水库渠道流经村北。据《赵郎场任氏宗谱》,任世光于明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自两水孔迁此。村名原称兆廓庠,又因此地先为赵氏所居,赵姓之子有为任姓郎婿者,曾将所筑场圃售于任姓,因改称其地曰赵郎场。村中狮子山小坑水库于1969年建成。库容35000立方米。
【塘尾巴】 Tángwěibā 81户,355人。1951年与格水合并称格水村,1956年分开,建金星农业社。1961年成立金星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更名为塘尾巴。耕地199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271亩,植被松木、薪柴等。副业有养殖淡水鱼等。
塘尾巴 Tángwěibā 81户,355人。村处赵郎场西北4.5公里之笔架山南麓。据《缑西莘村金氏宗谱》,金普洪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因避海寇由上浦(今属薛岙乡)迁此。又据《莘村塘尾巴娄氏宗谱》,明成化(1465~1487)末年,娄观献自临海康谷娄村迁金家岙前山,其姪太仍迁塘尾巴。因村前有一水塘,又处莘村岙之末尾,故称塘尾巴。
【百亩洋】 Bǎimuyáng 156户,635人。以村委会驻地百亩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与岭脚吴合并称百岭村,1956年与岭脚吴分开,复名百亩洋。耕地351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6476亩,植被为松树、薪柴等。梅湾岗及白岩山栽培茶70亩,为高山名茶。
百亩洋 Bǎimuyáng 曾用名八亩洋。154户,624人。百亩洋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北4公里之干溪南侧。该村三面环山,属丘陵地带。据《百亩洋赵氏宗谱》,清康熙十九年(1680),赵氏兄弟三奇、三省、三曜三人自莘村里罗坑迁此。原居地仅土地八亩,故名八亩洋,后经开垦,已有上百亩耕地,因改称百亩洋。
相见岭 Xiāngjiànlǐng 别名云宿庵。2户,11人。村处赵郎场东北5.1公里相见岭头之南。相见岭旧为宁波至台州要道,清嘉庆癸酉(1813)年在此建成一庵,称云宿庵。1915年有薛姓自薛岙来庵为僧,1944年在此成家。1984年又有李姓自临海杜下桥来此居住。村以相见岭命名,亦称云宿庵。
【格水】 Géshuǐ 129户,584人。村委会驻地格水。辖3个自然村,1951年与塘尾巴并为格水村,因与塘尾巴隔水相邻,谐音称格水。1956年分开,1961年建格水大队,1968年改称红卫大队,1982年复名格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60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989亩,植被松、杉、薪柴等。产茶。
格水 Géshuǐ 曾用名田洋。28户,135人。格水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北4.2公里之辛村坑西岸,西邻黄坛乡。据《莘村娄氏宗谱》,娄观九于明成化廿三年(1487)自交山岙楼(今属三门县)迁居辛村田洋。四面环山,村在田洋畈中,故称田洋,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格水。
上田 Shàngtián 49户,215人。村在赵郎场西北4.2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夏氏宗谱》,夏玄庆于明正统间(1436~1449)自宁海新宁乡(今大里乡夏家岙)迁此定居。村处当地田畈之最上首,故称上田。
下田 Xiàtián 52户,234人。村处赵郎场西北4.2公里之辛村坑西畔。据《莘村夏氏宗谱》,夏氏于明正统间(1436~1449)由上田分居至此。村处当地田畈之下首,故称下田。
【坑里】 Kēnglǐ 65户,307人。1951年与木杓丘合并称枫岭村,1956年分出,复名坑里。耕地187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9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传统副业为箍桶。
坑里 Kēnglǐ65户,307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9公里之辛村坑东侧。据《莘村坑里潘氏宗谱》,潘前于南宋淳熙丙申(1176)自黄岩大理迁居宁城上隍,至其孙辈潘五、潘成兄弟二人自上隍迁居辛村坑里。同谱又载:“环莘皆山,其东北诸峰林壑尤邃,望之卓然,水绕山环,两崖峙其旁,溪流夹其中,而特起坑里山也”。潘姓居此,而得名坑里。
【木杓丘】 Musháoqiu 82户,418人。以村委会驻地木杓丘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与坑里合并为枫岭村,1956年分开,成立联丰农业社,1961年建联丰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木杓丘。耕地219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920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传统副业为箍桶。村办五金厂1家。
木杓丘 Musháoqiu 53户,285人。木杓丘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北3.75公里之辛村坑西侧。属丘陵地带。据《莘村娄氏宗谱》,娄观寿于明成化(1465~1487)末年,自临海康谷娄村迁此。因村边有田一丘,形似木杓,故称木杓丘。
格屋 Géwu 21户,98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75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娄氏宗谱》,娄观保于明成化末年,自临海康谷娄村迁辛村里罗坑,后转迁至此。村与木杓丘仅一坑一路相隔,故名隔屋,后谐音格屋。
里罗坑 Lǐluókēng 8户,35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5公里之鹅冠岭东麓。西邻黄坛乡。据《莘村赵氏宗谱》,赵诸才于明弘治间(1488~1505)自临海霞城贵溪迁此。村在辛村里面、罗冠岭(鹅冠岭)脚小坑边,故称里罗坑。
【辛王】 Xīnwáng 160户,648人。以村委会驻地辛王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350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259亩,植被松、茶、薪柴等。有杨梅树四千多株,产杨梅出名。村办鞋楦厂等2家,职工83人,1985年产值34.57万元。
辛王 Xīnwáng 曾用名王家。90户,439人。辛王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北3.6公里之辛村坑东侧。据《莘村王氏宗谱》,王良余(1616~1691)自霞挂山(下家山)迁此。该村为莘村岙片村之一,王姓居住,原称王家,亦称莘村王家,后改莘王,写作辛王。邻近原有三角地村,今已合为一村。
下家山 Xiàjiāshān 别名霞挂山。45户,176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6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王氏宗谱》,明正统十年(1445),王景澄自县城西门外集良亭迁居莘村横岭外(此村已废),后转迁于此。该村三面皆高山,日没时红霞挂山,因名霞挂山,后谐音为下家山。
大屋 Dàwu14户,73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6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娄氏宗谱》,明成化(1465~1487)末年,娄观献自临海康谷娄村迁居黄坛金家岙前山,其侄孙娄文浦转迁此处。该村住屋有三穿堂,范围较大,故称大屋。
外洋 Wàiyáng11户,60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5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赵氏宗谱》,赵卿佾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里罗坑迁此。因村在莘村岙洋畈外端,故称外洋。
莘村岙 Xīncun'ào 片村。包括塘尾巴、坑里、格水、上田、下田、木杓丘、格屋、里罗坑、王家、三角地、下家山、大屋、外洋等十二个自然村(今王家与三角地合并为辛王),由山岙命名。
【岙里洋】 Ao'lǐyáng 83户,394人。以辖岙里王、下洋二个自然村,得名岙里洋。村委会驻地下洋。1951年属白龙潭村,1956年单独成立岙里王村,1961年建岙里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岙里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89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432亩,植被为松林、薪柴,兼产茶叶、杨梅。
下洋 Xiàyáng 60户,310人。岙里洋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北2.3公里之干溪西侧。娄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自木杓丘迁此,后施、汪、华、诸姓相继迁来。因村在白龙潭门前洋下首,故称下洋。
岙里王 Ao'lǐwáng 23户,84人。村处赵郎场西北2.6公里之干溪西侧。据《白龙潭王氏宗谱》,明末,王良玉(1585~1641)自黄荆园(岭脚吴村边,今已废)转迁至此居住,村在山岙里,王姓居住,故称岙里王。
【白龙潭】 Báilóngtán 239户,845人。以村委会驻地白龙潭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白龙潭大队,1967年改名新华大队,1976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00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3614亩,植被松林、薪柴等。茶园200亩,1985年产茶20吨。1969年于村东白龙潭坑下游,建成一地下水库,可灌溉耕地200亩。
白龙潭 Báilóngtán 别名华家。234户,824人。村处赵郎场北2.7公里之干溪西侧。属丘陵溪谷地带。据《白龙潭华氏宗谱》,元末华大贽自县城桥亭(春浪桥,在今桃源北路)迁白龙潭润泽山居住。村北十里处有一白龙潭,村以潭命名。因华姓聚居,亦称华家。民国丙寅年十二月初九日至十一日(1927年1月12日~14日),北伐军第十九军第三团团长徐培根部与北洋军周荫人部在此遭遇,激战二天三夜。
留坑 Liukēng 5户,21人。村处赵郎场北5.1公里之白龙潭山谷间。华姓于1912年自白龙潭来此看山建村。白龙潭华姓祖先将该处所属山地均赠与城西崇教寺,只留此地一条坑,故名留坑。
【岭脚吴】 Lǐngjiǎowu 90户,328人。1951年与百亩洋合并称百岭村,1956年分开,1961年成立岭脚吴大队,1967年与白龙潭合并为新华大队,1976年又分开重建岭脚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29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169亩,植被松、杉、薪柴等。
岭脚吴 Lǐngjiǎowu 90户,328人。别名上洋。村处赵郎场北3.3公里之马栏岭西麓。东邻回浦乡。据当地《吴氏宗谱》,吴仁衷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吴岙(今属三门县)行医至白龙潭,见山水清奇,遂迁居东山之麓(即岭脚吴)。又据当地《方氏宗谱》,方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临海赤墈湾迁居于此。后又有徐姓自本县西溪迁此。因村在南岭与马栏岭之山脚,吴姓居此最早,故称岭脚吴。
【任家岙】 Rénjiā'ào 33户,115人。1951年属白龙潭村,1956年分开,1961年成立任家岙大队,1968年并入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任家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0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572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
任家岙 Rénjiāo'ào 曾用名倪家岙。33户,115人。村处赵郎场北2公里之大尖山南麓。东邻回浦乡。据两水孔《任氏宗谱》,任孟运于明宣德三年(1428),任世显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先后自冷水孔迁入,该村原名倪家岙,后任姓居住,改称任家岙。
【上千溪】 Shànggānxī 50户,178人。1951年属白龙潭村,1956年分开,1961年成立上干溪大队,1968年并入五星大队,1981年分出重建上干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15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567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1968年于村西干溪建成地下水库,面积210平方米,可灌溉农田70亩。
上千溪 Shàngganxī 50户,178人。村处赵郎场北1.2公里之干溪东侧。属丘陵地带。据口传张姓于明万历(1573~1619)初年自一市迁居上干溪张家岭。后任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赵郎场迁此。因村傍干溪,其下首有村亦傍干溪,均以干溪命名,故该村加上字以示区别。
【下干溪】 Xiàgānxī 25户,128人。1951年与赵郎场合并为赵溪村,1961年属赵溪大队,1981年与赵郎场分开建下干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2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229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副业有茉莉花栽培。
下干溪 Xiàgānxī 25户,128人。村处赵郎场西北0.6公里之干溪西侧。属丘陵地带。西邻黄坛乡,华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县城八角楼迁此,后又有俞、吕、毛、余诸姓相继迁来,村傍干溪下首,为与上干溪有别,称下干溪。
【枧头】 Jiǎntóu 205人,757人。以村委会驻地枧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8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385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经济作物有茉莉花10亩,帕片诺瓜果25亩(中澳合资),柑桔60亩。村办企业有铸造、机修、电器、塑注仪表、五金仪器等厂10家,职工163人,1985年产值72.3万元。个体制沙发8家,1985年产值5.5万元。枧头糠筛、米筛和下洋朱竹篮为该处传统副业产品。
枧头 Jiǎntóu 162户,599人。枧头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南1公里之大溪北侧。西南邻黄坛乡,东南接城郊乡。甬临线经过村北,干溪绕于村东,洪溪流经村南。据当地《蒋氏宗谱》,蒋利于元延祐甲寅(1314)自邑城桃源迁此定居。该村三面环溪,水源丰富,为水枧引水源头,故称枧头。
下洋朱 Xiàyángzhu 43户,158人。村处赵郎场西南0.9公里之大溪北侧。西邻黄坛乡。甬临线经过村北。据当地《朱氏宗谱》,朱姓于明嘉靖年间(1527~1566),由铁场转迁邑十里铺。因朱姓居住,且村在东南田畈称下洋畈,故称下洋朱。
【双水】 Shuāngshuǐ 288户,998人。以村委会驻地双水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901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766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1970年建成庙坑里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村办企业有钢窗、预制品、胶合板、洗衣机配件、食品、锯板等厂9家,职工129人,1985年产值66.6万元。
双水 Shuāngshuǐ 曾用名冷水泓,别名冷水孔、两水拱。280户,973人。双水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东南1.05公里之干溪东侧,地势平坦,甬临线经过村北。据当地《陈氏宗谱》,陈杏泗于元至正十二年(1353),自浮溪(今紫溪凫溪)迁住两水孔。又据当地《任氏宗谱》,任英于明洪武廿一年(1388)自牛头戚墈(今属象山县高塘乡),迁两水孔,该村东南有二支冷水汇于一处,常年不干,故名冷水孔,亦名两水拱。《周氏宗谱》《两水出泉》诗内有“玉洞天然分两行,源泉次第各如常”之句。1951年改名双水。
暗岩 Anyán 4户,19人。曾用名雁岩、明岩。村处赵郎场东南1.5公里之崇寺山西麓。东邻城关镇,南与城郊乡溪南片村隔溪相望。县城出西门第一村,为旧时通西乡必经之处。该地原有明岩庵,并有路廊、茶堂。后董姓于1900年自城关董家迁此,周姓于1902年自两水孔迁此。光绪《宁海县志》载: “暗岩旧名雁岩,明万历初,内翰戴愚斋经此更名明岩,又名小岭,即旧载寺岭也”。但暗岩之名仍沿用。东首山脚路边建有陈韶烈士碑亭。陈韶牺牲地在村西八石田边土墩旁,土墩上原树有一纪念石柱,1966年被毁。
潘家坑 Panjiakeng 2户,4人。村处赵郎场东1.8公里之山河岭西麓。甬临线村前通过。东、北邻城郊乡,东南接城关镇。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潘姓兄弟在此管山定居。因村在潘家坑,故名。
石岩沃 Shiyánwò 2户,2人。村处赵郎场东1.1公里之石岩沃山谷间。北邻城郊乡。据《两水孔潘氏宗谱》,该处有古庵,名隆德庵,又名隆德院。建于明万历间(1573~1620),据光绪《宁海县志》载:“石岩洼山,县西北五里,山腰有庵,庵下有石岩,洼中容水数十丈”。村以山命名。原称石岩洼,后谐音为石岩沃。
双峰乡
双峰乡位于宁海县西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榧坑距县城18公里。乡因驻地榧坑村北有鸡冠峰(高鸡冠),东南有野猪峰(大坪头岗),两峰对峙而得名。东邻西溪、白溪两乡,南连王爱乡,西接天台县,西北界新昌县,北与马岙乡接壤。全乡总面积77.25平方公里,为全县面积最大之乡。辖18个行政村,共34个自然村,计1703户,6650人,其中农村户口1650户,6578人。
辖区解放前属原双峰乡。其中逐步、大陈等二十一个自然村原为新昌县“飞地”(注),澄深等四个自然村为天台县“飞地”,1949年1月划入宁海县双峰乡辖区。原双峰乡以马岙村前有双并峰而得名,1951年辖区分为双峰、大岩、逐步三乡,并有一部分为盈坑乡地。1956年合并称双峰乡,1958年属双峰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今之辖区另建双峰公社。1983年改双峰乡。
境内多山。村庄均坐落在海拔350米以上高地,乡人民政府驻地榧坑海拔380米。西北边境与新昌交界之蟹背尖海拔954米,为宁海第一高峰。西南角与天台县、王爱乡接界之望海尖海拔897米。中部之望海岗海拔870米,桃花峧岗海拔895.2米。东南诸山略低。主要溪流有二:梅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为白溪上游,流经乡境南部边缘;大松溪(中央山村以上称七里溪)源于马岙望海岗南麓,自西北流经乡境北部出榧坑,折而向南,沿东部边境而下,至双峰、白溪、王爱三乡交界之柴家岭脚,汇入白溪。全乡已建小水电站六处,共有发电机8台,总发电量400千瓦。其中大松坑二级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1985年发电800万度,产值4.3万元。1974年于乡境西部建上塘水库,库容11.15万立方米。
全乡山地11万亩,占总面积的97%。山地植被以松、竹为主,其中毛竹山24000亩,总蓄积量248000株。其他有杉木、榧树等。1985年林业总收入100余万元。全乡有茶场18个,茶地1516亩,1985年总产量45.7吨,产值12万元。另有黄桃2万株。利用山地饲养牛、羊,为该乡一特色,1985年全乡养牛1278头。耕地324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481公斤,总产1490.05吨。生猪饲养量为2751头。家庭副业有编竹簟、养兔等。乡内企业,乡办的有罐头食品厂等5家,计职工131人,1985年产值56.13万元。村办的有毛料厂等7家,计职工53人,1985年产值45.78万元。另有个体及联办厂13家。其他企业有工程队、运输队等。国营五山林场之柏油塘林场在境内南部,有山林一万亩。1973年在澄深创办一乡属林场,山地330亩,内有杉木林530亩。澄深前山岗有铁矿,可资开发。逐步有贵金属矿苗。
乡内特产有榧坑、里塘等村的香榧,逐步的绿笋,张辽的笋干,双峰的云雾茶等,均销售县内外。
该乡在解放前,岭高路窄,交通甚为不便。1972年县道黄坛—榧坑公路通车后,汽车可直达县城。1986年5月,乡道榧坑—澄深公路通车,榧坑—逐步公路亦已通至张辽,交通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全乡有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770人。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119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3队,电视录象队1队,广播放大站1所。
西北境摘星岭东南麓有澄深寺,据光绪《宁海县志》载,系宋景德四年(1007)马岙人俞孝全所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为天台山七十二寺之一,寺宇今尚完整。寺前正对海拔680米之东岙岗,背倚青龙头,一泓溪水环于寺门口,两座石拱桥间潭水清澈见底,名澄深潭。榧坑村口有本省跨径最大之单孔石拱桥,称万年桥(评卷四《名胜古迹》)。杨染村中有大杉木,胸径1.7米,高30米,人称“杉树王”。
双峰乡 Shuāngfēng Xiang1703户,6650人。其中农村户口1650户,6578人。
【榧坑】 Fěikēng 240户,956人。以村委会驻地榧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0288亩,植被为毛竹、松、榧等。山上有二千余株榧树,村旁亦有大榧树30余株。耕地399亩,种植水稻为主。副业有栽培茶167亩,1985年总产4.5吨。饲养耕牛155头。村办机械厂等4家,联办木材加工厂1家,1985年产值37.63万元。1978年于村北建成一水电站,装机容量60千瓦。
榧坑 Fěikēng 曾用名榧坡。237户,947人。双峰乡人民政府、榧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西18公里之大松溪边。县道黄坛——榧坑公路与乡道榧坑——澄深公路、榧坑——逐步公路在此衔接。该村在两峰夹峙之山谷中,一溪穿流其间,地势倾斜,多产榧树,因名榧坡,后称榧坑。该村《里塘章氏宗谱》载: “十六世孙孟十四公于宋大观二年(1108)夏由新昌而徙宁西之榧坑程家岙”。据此,该处先有程姓居住,但已无考。又据《榧坡胡氏宗谱》,胡文翁次子进二于明洪武二年(1369)自中胡(今双湖乡中湖)徙居榧坡。村口有万年桥。
小塘 Xiǎotáng 3户, 9人。村处榧坑西北3.6公里之桃花峧岗北麓。该地海拔770米。胡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榧坑迁此,村前有一小水塘,故称小塘。
【蒋家坑】 Jiǎngjiākēng 10户,39人。1949年前后为新昌飞地。1961年属上塘大队,1964年因造水库,上塘迁移,与后辽并为先锋大队,又因两村相距太远,1980年分出单独成立蒋家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256亩,植被为竹、松、杂木等。栽培茶24亩,1985年产量0.35吨。耕地26亩,种植水稻为主。
蒋家坑 Jiǎngjiakeng 曾用名张家坑。10户,39人。村处榧坑西北5.6公里之张家坑东侧。村西界天台县。村北摘星岭海拔886米。四围山高岭峻。张家坑曲曲往西流向天台县境。据《张家坑储氏宗谱》,储万配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自安徽徙张家坑。村左有一张家庵,坑以庵命名。村又以坑命名,称张家坑,后谐音为蒋家坑。
【澄深】 Chéngshen 98户,397人。1949年以前为天台“飞地”,山地8480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05亩,1985年产量为1.6吨。饲养耕牛54头。耕地244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
澄深 Chengshēn 98户,397人。村处榧坑西北5.3公里之大松溪侧。村西摘星岭与新昌县相邻,东北接西溪乡。东南金钗岗海拔708米。榧坑——澄深公路止于此。据《马岙俞氏宗谱》,俞姓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自马岙迁此。该村西北有澄深寺,村以寺得名。
【长丘】 Chángqiu 89户,403人。1949年前为天台飞地。以村委会驻地长丘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478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栽培茶52亩,1985年产量1.2吨。饲养耕牛50头。耕地208亩,主产稻谷,编制竹簟是该村传统副业。
长丘 Chángqiu 49户,225人。长丘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北4.5公里之大松溪西侧。榧坑——澄深公路经过村东。西南相山头海拔802米,东北金钗岗海拔708米。据《中溪张氏宗谱》,张姓于清顺治八年(1651)自天台莪国迁此。因村前有一丘长田,故村以长丘命名。
庙头 Miàotóu 17户,75人。村处榧坑西北4.8公里之大松溪西侧。榧坑——澄深公路经过村前。田下尾俞姓第二世迁此。因村旁有一大王庙,故称庙头。
田下尾 Tiánxiàwěi 23户,103人。村处榧坑西北3.9公里之大松溪东侧。榧坑——澄深公路经过村前。据《马岙俞氏宗谱》,俞氏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自西溪红岩迁此。该村在当地狭长田畈之尾端,故称田下尾。
【大岭头】 Dàlǐngtóu 38户,149人。山地1828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44亩,1985年产量为2.25吨,饲养耕牛22头,耕地71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
大岭头 Dàlǐngtóu 38户,149人。村处榧坑西北3.4公里金钗岗南部山间。西面大岭头海拔709米,东南高岩岗海拔726米。据该村《胡氏宗谱》,胡姓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自新昌板庙迁此。现村民以俞姓为多,系明穆宗隆庆十四年(1586)由马岙迁入(据马岙《俞氏宗谱》),该村在高山大岭之间,故称大岭头。
【后辽】 Houliáo 7户,36人。1949年以前为新昌“飞地”。1961年属上塘大队,1974年因造上塘水库,上塘村迁移,该村与蒋家坑并成先锋大队,因两村相距过远,1980年分开单独成立后辽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036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耕地22亩,种植水稻为主。栽培茶22亩,1985年产量0.85吨。饲养耕牛30头。1981年建成一水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
后辽 Hòuliáo 7户,36人。村处榧坑西北3.9公里之桃花峧岗南麓。东南为望海岗。南面上塘海拔830米。据该村《刘氏宗谱》,刘士丰于光绪廿九年(1903)自新昌大曼石迁此。该村在上塘之后,登上桃花峧岗即可瞭望华顶山,故称后瞭,谐音为后辽。
【上辽岗】 Shàngliáogǎng 109户,470人。以村委会驻地上辽岗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5524亩,植被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20亩,1985年产量6吨。饲养耕牛72头。耕地281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箩为该村传统副业。
上辽岗 Shàngliáogǎng 84户,360人。别名上寮*。上辽岗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东北2.7公里之上辽岗(上寮*狮山)东北山间,村以山命名。东、北、西北三面邻西溪乡。据当地《狮山王氏宗谱》,王文敬自天台石门迁澄深,复迁于此。以其第五世王顺保(1556~1692)生卒年推算,王姓迁此当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
岗头 Gǎngtóu 25户,110人。村处榧坑东北2.2公里之上辽岗山间。东南邻西溪乡,据《狮山王氏宗谱》,清末,王昭邦(1852~1904)自上辽岗分住岗头。因村在高山岗上,故称岗头。
【里坑】 Likēng 56户,205人。以村委会驻地里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2064亩,植被为竹、松、杉、榧等。栽培茶58亩,1985年产量2.9吨。饲养耕牛68头。耕地113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
里坑 Lǐkeng 曾用名里丁。54户,198人。里坑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2.4公里之望海岗南山谷间。东南狗洞岩海拔750米。据《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仲舜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新昌南洲迁居里丁。该村以丁姓居于里塘里侧山坑边,故称里丁,后改称里坑。
上月山 Shàngyuèshān 曾用名状元山。2户,7人。村处榧坑西南3.3公里之梨树坪岗西坡。清乾隆年间(1736~1795),章姓自里塘迁此。村西有海拔729米之上月山,以山名村。
【里塘】 Lǐtáng 87户,357人。山地3436亩,植被为竹、松、榧、薪柴等。栽培茶103亩,1985年产量1.5吨。耕地150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村办扫把厂1家,1985年产值7.65万元。
里塘 Lǐtáng 87户,357人。村处榧坑西0.5公里之狗洞岩岗东北山谷间,地形下凹,且在榧坑里侧,故称里塘。主居章姓。据《里塘章氏宗谱》,章文纲(1276~1298)原居程家岙(榧坑),元初,因避难而隐居于此。
【榧东】 Fěidōng 87户,326人。1961年成立小村大队,1974年改称繁荣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名榧东。山地5068亩,植被为竹、松、榧、薪柴等。栽培茶44亩,1985年产量0.4吨。饲养耕牛33头。耕地148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与榧坑村联办木材加工厂1家。
榧东 Fěidōng 曾用名小村、繁荣。87户,326人。村处榧坑之东,仅一溪之隔,故名榧东。据榧坑《台宁胡氏宗谱》,胡姓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自榧坑分居于此。原称小村,1974年随大队名改称繁荣,1986年更今名。
【中央山】 Zhōngyāngshān 166户,620人。山地3344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92亩,1985年产量10.65吨。耕地269亩,种植水稻为主。饲养耕牛80头。传统副业有制竹簟、扫把、畚箕等。
中央山 Zhongyāngshān 166户,620人。村处榧坑东南1.2公里之严家岭西南坡上。东邻西溪乡。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北山岗。西南野猪峰海拔746米。据《台宁胡氏宗谱》,明初,胡文琳(1369~1441)自榧坑分住中央山。该村在狮山之山腰中,故称中央山。
【逐步】 Zhubu 207户,839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以村委会驻地逐步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11939亩,植被为竹、松、榧、薪柴等。栽培茶89亩,1985年产量为0.9吨。饲养耕牛91头。耕地422亩,主产稻谷。传统副业有编竹簟、晒笋干、制绿笋、烧木炭等。村办综合厂1家。
逐步 Zhúbu 202户,826人。逐步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南5.7公里之逐步山顶。西邻天台县。村北逐步尖海拔783米,西望天台华顶山,清晰可见。主居何姓。《新昌逐步何氏宗谱》载,何伊(1150~1209),原居沃城(今属新昌县),因宋末世乱,潜迹山林, “举足微行,瞻行此山焉,乐而筑之,因名逐步云”。逐步之名起于此。
大坑 Dàkēng 1户,1人。村处榧坑西南5.25公里之逐步西南谷间。西邻天台县。清乾隆年间(1736~1795)胡姓自天台迁此。该处有两支山溪会合,坑水增大,故名大坑。
上塘 Shàngtáng 3户,9人。村处榧坑西4.1公里之逐步尖北面。其地海拔830米。村在山上,前有水塘,故称上塘。1974年该处建一水库,村民移居水库南北两头。
苍坑 Cāngkēng 1户,3人。村处榧坑西南7.65公里之望海尖东北山谷间。村西靠木坑山,与天台县境相邻。清乾隆(1736~1795)初年张姓自天台欢岙迁此。该村在苍坑边,以坑名村。
【张辽】 Zhāngliáo 123户,482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以村委会驻地张辽得名。辖5个自然村。山地14062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25亩,1985年产量6吨。饲养耕牛91头。耕地262亩,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副业有编制竹簟、晒笋干、制绿笋、烧木炭等。1976年于村旁建成水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
张辽 Zhāngliáo 曾用名张行寮。101户,405人。张辽村委会驻地。榧坑——逐步公路已筑至该村。北面灶山头海拔796米,西北两头湖岗海拔808米。据《亭头张氏宗谱》,张成满于宋至和二年(1055)自天台亭头游行至此定居,取名张行寮,简称张寮,后谐音为张辽。
塘家坑 Tángjiākēng 别名桃花坑。18户,66人。村处榧坑西北4.8公里之灶头山南谷间。据《榧坡胡氏宗谱》,文翁之次子进二于洪武二年自中胡迁榧坡,三子进三迁居唐家坑。现胡姓仅住1户,居民以朱姓为多,系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本乡横潭(大横潭)迁此。该村先有唐姓居住,称唐家坑,亦以音近称桃花坑,后作塘家坑。
达竹山 Dáchushān 曾用名淡竹山。2户,6人。村处榧坑西南2.4公里之达竹山坡间。村南灶头山海拔796米。清雍正年间(1723~1735)童姓自前童迁此。该处多产淡竹,名淡竹山,村以山得名,后谐音为达竹山。
梅坑 Méikēng 1户,2人。村处榧坑西南6.4公里之梅坑东北侧。村以坑命名。南邻王爱乡。西南山岗海拔510米。
长湾 Chángwān 别名小竹园。1户,3人。村处榧坑西南7.5公里之梅坑西南侧。清乾隆年间(1736~1795)徐姓自天台县东行迁此。南邻王爱乡。该村与王爱乡之大坪、上畚斗、下辽统称长湾。
大坪塘Dàpíngtáng废村。
【里大陈】 Lǐdàchén 87户,332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村委会驻地里大陈。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里大陈大队,取山里大陈之意。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3837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短叶松为该地特产,闻名省内外。栽培茶87亩,1985年产量4吨。饲养耕牛60头。耕地196亩,种植水稻为主。
里大陈 Lǐdàchén 曾用名大陈。86户,325人。里大陈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南2.6公里之大坪头西南麓。村东南焦岩山海拔776米,东北雪上岗海拔694米。榧坑——逐步公路经过村前。据《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姓于清康熙卅五年(1696)由杨广迁大陈居住。据该村《娄氏宗谱》,清康熙末年娄大德(1696~1733)自赤水广(清水广)迁此。该处在丛山之中,为较大平畈,据传先由陈姓法师定居,以地理结合姓氏,取名大陈。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里大陈。
平坑 Pingkēng 曾用名坪坑。1户,7人。村处榧坑西南5.4公里之梅坑北面山谷间,有小平地,故称平坑,亦称坪坑。东南柏油塘海拔539米。1949年孙姓自天台大同乡来此管山定居。
【清水染】 Qīngshuǐran 29户,108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山地1428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茶25亩,1985年产量0.7吨。饲养耕牛16头。耕地48亩,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副业有编制竹簟。
清水染 Qingshuǐran 曾用名清水广(广,读作yǎn,见卷五《地名总览·宁海县地名特殊用字》)赤水广。29户,108人。村处榧坑南3.3公里之焦岩山南坡。榧坑——逐步公路经过村旁。南面滑岭头海拔729米,西北小车垄海拔675米。据大陈《娄氏宗谱》,娄仁安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自白溪里王迁赤水广。该村前有一清水潭,村后有焦岩山,色赤,就岩下筑室居住,故称赤水广,又称清水广,后谐音为清水染。
【杨染】 Yángrǎn 96户,392人。1949年以前为新昌“飞地”。山地5352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35亩,1985年总产量2.75吨。饲养耕牛73头。耕地184亩,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副业有编竹簟,烧木炭等。
杨染 Yángrǎn 曾用名杨广、洋广。96户,392人。村处榧坑南3.2公里之焦岩山东南坡。榧坑——逐步公路经过村旁。东面板树山海拔556米,前山海拔643米。村东北有大松溪电站。据《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姓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自新昌南洲迁此。该村在四周丛山之中,略呈小平地,平地曰“洋”,故称洋广,又称杨广,光绪《宁海县志》亦作羊眼,后谐音为杨染。村中有大杉木,人称“杉树王”。
【岗下】 Gǎngxià 16户,68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1961年成立囫囵爿大队,因字音别扭,1969年更名为新王大队。因与辛岭公社之“辛王”同音,1981年更名为岗下大队,取地处长崀岗下之义。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87亩,植被为竹、薪柴等。栽培茶16亩。1985年总产量为0.2吨。饲养耕牛16头,耕地26亩,种植水稻为主。1976年于村旁建成一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岗下 Gǎngxià 曾用名囫囵爿。16户,68人。村处榧坑西南5.7公里之长崀岗西麓。村东南倒技拖海拔580米,西北大岭海拔658米。据《下坑王氏宗谱》,王姓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由王爱下坑迁此。该村在长崀岗下一片园浑草坪上,故称囫囵爿,19g1年更名为岗下。
【王家染】 Wángjiārǎn 105户,399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以村委会驻地王家染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605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栽培茶105亩,1985年产量0.95吨。饲养耕牛69头。耕地177亩,主产稻谷。1976年建成一水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1986年于白溪之上筑桥,长80米,宽3.5米,载荷为10吨。
王家染 Wángjiārǎn 曾用名黄家广、王家广。94户,352人。王家染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南7公里处。东北有大松溪,西南有梅坑。村北倒生旗龙海拔521米。据大陈《娄氏宗谱》,娄光荣(1668~1729)自清水广迁此;据《黄家广胡氏宗谱》,胡廷语(1672~1725)自榧坑迁此;迁徙时间均在清康熙年间。该村在深山之中,早先原有王姓和黄姓居于高崖间,故称王家广和黄家广,后谐音为王家染。
花如坪 Huārupíng 曾用名枫树坪。5户,23人。村处榧坑南6.8公里之梅坑北侧。南邻王爱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娄姓自王家染迁此。该处略有平地,原多枫树,称枫树坪,后改称花如坪。
柴家岭脚 Cháijiālǐngjiǎo 曾用名石家岭脚。1户,7人。村处榧坑南7.5公里之梅坑北侧。南邻王爱乡。东面仰天饭蒸海拔309米。大松坑于村东汇入白溪。该村在石家岭下,以岭名村,称石家岭脚,后谐音为柴家岭脚。民国初年胡姓自王家染迁此。
大横潭 Dàhéngtán 曾用名横潭。5户,17人。村处榧坑南7.7公里之梅坑北侧。西南邻王爱乡。该村原住有宋姓,自仙居县迁来,三、四代后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居唐家坑(塘家坑),随后娄姓自岔路上金迁此。村前有一小山,梅坑溪水自西东流为山所挡,转而向北再向南流,冲成一个横潭,即以名村,后改称大横潭。
黄坛乡
黄坛乡在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黄坛,东距县城6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连城郊、辛岭二乡,南邻竹林、前童二乡,西接西溪乡,北界凤潭乡。全乡总面积52.4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共54个自然村。计4555户,18516人,其中农村户口4540户,17979人。
辖区解放前属松溪乡,1951年为松溪,峰山二乡及三岙、峰溪二乡之一部分。1956年合并为黄坛乡。1958年属黄坛人民公社,1961年为山岙公社黄坛公社地,1964年山岙公社并入黄坛公社,1983年改为黄坛乡。
该乡地形狭长,南北纵深17.5公里。西北部峰峦起伏,沟壑错落,是乡内木材、毛竹产区。北面与凤潭乡交界之香山海拔847.3米。西北部上林岗海拔763米,下林岗海拔672米。南部与竹林乡交界处有大堂山、峰山。由西溪乡入境之大溪横贯乡境中部,于西洋畈筑坝截流,成黄坛水库,本乡受益面积占总耕地之半。坝东沿山凿渠道,通辛岭乡。北部有鲍公岙溪,源于香山东南麓,自黄坛水库坝下注入大溪,东南流入城郊乡。水库下大溪两岸,为溪谷平地,是该乡水稻主要产区。
省道甬临线穿越乡境东南,与县道黄坛——榧坑公路在黄坛街交会。
全乡耕地10232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玉米、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83公斤,总产5569.45吨。1969年在越溪乡围垦白象、鸡笼二塘,得棉地240亩,水稻田80亩。1985年塘地产皮棉12吨。全乡山地54053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复盖面35000亩,其中毛竹5430亩。山坡有茶1159亩,1985年产量766.5吨;柑桔92亩,1985年产量56吨;其他作物有杨梅、桃、梨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7889头,并有耕牛、长毛兔、淡水鱼等。乡内企业,属乡办的有橡胶、塑料、陶器等厂9家,职工515人,1985年产值1042.45万元。村属的有冶炼、农机等厂17家,职工881人,1985年产值558.6万元。其他有建筑、交通运输业职工236人,1985年产值5万元。另有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2家,职工303人,1985年产值185.69万元。全乡手工业者人数众多,外出劳力达4000人。传统副业有竹、木制作,产品行销县内外。
乡内有初中1所,附设初中点1处,1685年共有学生740人。小学19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有学生1790人。幼儿班2班,在园幼儿78人。乡卫生院各2所,医务人员16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电影院、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等。
乡境西部大坑山北麓慈云寺,原称齐云寺,初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宋治平三年(1060)改今额。黄坛街畈田山北麓福安寺,始建于宋。现均存大雄宝殿及厢房。中部白沙山西侧有宋绍兴进士杨景思(1101~1174)墓。(详见卷四《名姓古迹》)古岫岭(古称古鹫岭)是自宁至台必经之孔道。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周荫人部在此遭遇,曾经猛烈激战。1948年10月我游击队“洪流”部队曾于此伏击国民党县自卫队。黄坛街是元初抗义军首领杨镇龙之故里(杨镇龙事迹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
黄坛乡 Huangtan Xiāng 4555户,18516人,其中农村户口4540户,17979人。
黄坛 Huángtan 古称松坛。1051户,3797人。黄坛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设黄坛、下溪、后王、斑竹园、斑竹、水井头、黄泥丘、黄坛街、沙坛九个行政村。位于县城西6公里之大溪西南侧。省道甬临线与县道黄坛——榧坑公路在黄坛街三角地成“丫”形岔开。村西北为黄坛水库。主居严、杨、王诸姓。据《松坛杨氏宗谱》,唐刑部尚书杨荣、都知兵马使杨伴兄弟于后周显德三年(956)由永嘉迁松坛。据当地《王氏宗谱》,王氏四十三世王维,宋仁宗时(1023~1063)为大理寺评事,四十四世王成自琅琊(属山东省)徙居宁海黄坛。据当地《严氏宗谱》,宋至道二年(996)严忽鲁自湖广黄州府黄梅县(属湖北省)迁宁海城西二十八都赘于松坛董氏。古时该地多松树,故称松坛,后严姓为纪念故土黄梅县,改松坛为黄坛。村内现存清代建筑多座,结构古雅隽美,砖石雕刻丰富多采,素有“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坛屋”之称。该村为清末指墨画家严源(远轩)故里。每逢农历二、五、八日,为黄坛集市。乡粮站,区、乡供销社、剧影院、汽车站等均设于此。制作竹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黄坛】 Huángtan 220户,773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成立前王大队,1968年与水井头、后王、下溪合并称黄坛大队,1974年分出仍称前王大队,因重名,以该村在黄坛之中心地区,1981年更名黄坛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29亩,主产稻谷。山地2860亩,植被为松林、薪柴、茶等。村办工艺电机厂1家,1985年产值为14.26万元。
【下溪】 Xiàxī 71户,287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黄坛下首大溪边。1961成立下溪大队,1968年与前王、后王、水井头合并称黄坛大队,1974年分出仍称下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45亩,主产稻谷。山地50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后王】 Hòuwáng 216户,754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成立后王大队,因原先为王姓居地,位于前王之后,故名。1968年与前王、下溪、水井头合并为黄坛大队,1974年分出仍称后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54亩,主产稻谷。山地73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斑竹园】 Bānzhúyuán 112户,427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斑竹园原为独立之自然村,位于黄坛水库库址,1958年建造黄坛水库时,村民迁居黄坛水井头东。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原村名为名,称斑竹园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87亩,主产稻谷。山地2276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
【斑竹】 Bānzhu 94户,383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水库岭自然村。村民原居斑竹园自然村,1958年建造黄坛水库时迁黄坛村水井头东。1961年建朝阳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斑竹。耕地36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278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
水库岭 Shuǐkulǐng 17户,61人。村处黄坛西北2.0公里之黄坛水库西坡上。1970年自朝阳(斑竹)斑竹园两大队迁部分村民在黄坛水库旁,依山而居,称水库岭,村民分属斑竹、斑竹园二村。
【水井头】 Shuǐjǐngtóu 143户,458人。以村委会驻地黄坛水井头得名。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李家塘、黄泥庵二个自然村。村在二条小甽汇合处,故称水甽头。因村内有一公井,亦称水井头。1961年成立水甽头大队,1968年与前王、后王、下溪合并为黄坛大队,1974年分出仍称水甽头大队,1981年更名水井头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33亩,主产稻谷。山地84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李家堂 Lǐjiātáng 6户,31人。村处黄坛西北2.7公里之黄泥庵山坡间。村民俞姓于清初自马岙迁此。该地原有黄坛李氏庵堂,故称李家堂。
黄泥庵 Huángní'ān 1户,7人。村处黄坛西北2.2公里之黄泥庵山坡间。以山命名,称黄泥庵。村民方姓于民国初由天台岩下迁此。
【黄泥丘】 Huángníqiu 41户,164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因其地土壤色黄,故名黄泥丘。耕地99亩,主产稻谷。山地712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
【黄坛街】 Huángtánjiē 93户,333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因该处向为台州通宁海、宁波之大道,来往旅客多来此歇宿、就食、买卖货物,故名黄坛街。1961年以当地古有松坛花园,成立花园大队。1981年复原名称黄坛街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74亩,主产稻谷。山地283亩,植被为松树等。村办仪表厂1家,1985年产值40万元。
【沙坛】 Shātán 85户,317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该处系溪积滩地,多沙石,故名沙坛。耕地191亩,主产稻谷。山地228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村办塑料厂1家,1985年产值80万元。
【里岙村】 Lǐ'àocun 248户,975人。1961年成立里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里岙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17亩,主产稻谷。山地795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茶等。制作木器、做扫帚为该村传统副业。
里岙村 Lǐ'àocun 曾用名里岙,248户,975人。里岙村村委会驻地。位于黄坛北5.4公里之深山岙里,西邻西溪乡。处于鲍公岙片村(见后)最里头,群山环抱,有“到村不见村,但闻人语声”之说,因名里岙。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里岙村。建村较早,年代已无考,现居邵姓,清初自本县梅林上塘庙(今属梅林陈)迁此。
【上林岗】 Shànglíngǎng 32户,148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林岗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52亩,主产稻谷。山地800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传统副业做扫帚。
上林岗 Shànglíngang 28户,133人。上林岗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西北7.9公里之上林岗顶。西北邻西溪乡。据《封山王氏宗谱》,清雍正、乾隆间,王才韬(1708~?)由本乡峰山迁此,该村在上林岗顶,以岗命村。
下林 Xiàlín 4户,15人。村处黄坛西北1.15公里之下林岗。西邻西溪乡。村民娄姓于1951年土改时由金家岙迁此。因村在下林岗,故称下林。
【法洪坑】 Fāhóngkēng 50户,195人。1961年成立法洪坑大队,1968年并入里岙(里岙村)大队,1975年分出,恢复法洪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6亩,主产稻谷,山地1694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缚扫帚为该村传统副业。
法洪坑 Fāhóngkēng 曾用名发洪坑。50户,195人。村处黄坛北5.3公里之笔架山谷间。东北邻辛岭乡。据该村《周氏宗谱》,明代中叶周敬环(1460~1500)由本县东洲(旗门乡东岙)徙此。因村在山谷中,每逢暴雨,山洪并发,水势汹涌,故称发洪坑,后谐音为法洪坑。
【横山后】 Héngshānhòu 33户,170人。1951年与璜山合建横山后行政村(因璜山曾讹称“横山”),1961年成立友谊大队,1981年更名横山后大队,1982年分开,该村仍沿称横山后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9亩,主产稻谷。山地86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
横山后 Héngshānhòu 曾用名山后。33户,170人。村处黄坛北4.6公里之笔架山南麓。属山区。据《张氏宗谱》,清乾隆年间,张方宝(1723~?)自莘村(今辛岭乡莘村岙片村)迁此,该村在横山之北,原称山后,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6月更名横山后。
【璜山】 Huángshān 41户,155人。原为横山后大队所辖自然村,1982年分出成立璜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5亩,主产稻谷。山地754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
璜山 Huángshān 41户,155人。村处黄坛北4.5公里之笔架山麓。属山区。主居叶姓,该村《叶氏宗谱》载,叶拂原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自本县庙山(今七市乡梅枝田分上田、下田二村,庙山在其附近,村已不存)迁此。据洪武十二年拂原自写谱序:“以梅枝地近海滨,更兴山林幽静之思,乃命童仆策马西游,遥望璜山峰峦耸秀,山环水绕,时无居人。爰为披荆斩棘,以至其境,得拾璜玉一块,因即名是山曰璜山。”村由此得名。曾一度误作横山。
【桥头】 Qiáotóu 162户,623人。以村委会驻地桥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64亩,主产稻谷。山地28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茶等。传统副业有制作木器家具,缚扫帚等。村办橡胶电器厂1家,1985年产值76万元。
桥头 Qiáotóu 别名外岙,曾用名灵源村,136户,524人。桥头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北4公里之鲍公岙溪西侧。主居周姓。据该村《周氏宗谱》,周贵文于明初自临海西水孔迁此(据贵文孙克望生明成化癸卯年推算)。因村在灵源庙永祝桥边,故称桥头。解放初曾因此称灵源村,1961年复原名,又因村在鲍公岙片村外缘,称作外岙。光绪《宁海县志》载,永祝桥,道光癸卯(1843)建。
溪边 Xibian 26户,99人。村处黄坛北3.8公里之鲍公岙溪东侧,故称溪边。村民周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法洪坑迁此。
【山头王】 Shāntóuwáng 80户,336人。耕地117亩,主产稻谷。山地60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产茶。
山头王 Shāntóuwáng 80户,336人。村处黄坛西北3.8公里之鲍公岙溪西侧。据该村《孔氏宗谱》,孔养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自宁海城内迁此。谱载村旁有地称三王地,村在山边,山头王村名盖由此而得。
鲍公岙 Bàogōng'ào 片村。包括里岙村、法洪坑、璜山、桥头、横山后、溪边、山头王七个自然村。因地处山岙,鲍姓始居,故称鲍公岙,今已无鲍姓。
【旭山】 Xushān 75户,351人。1961年成立东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旭山大队。以旭日升于东山,故易“东”为“旭”。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5亩,主产稻谷。山地1423亩,植被为松、竹、薪柴、茶等。制作木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旭山 Xushān 曾用名东山。75户,351人。村处黄坛北4.2公里之鹅冠岭西。东邻辛岭乡。地势倾斜,房舍依山建筑。娄姓居住。据该村《东山娄氏宗谱》,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娄观再自临海交山迁此。村南古有吴姓居住,称下洋。该村在下洋以东之山岙里,故称东山,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旭山。
【金家岙】 Jīnjiā'ào 97户,400人。1961年成立金家岙大队,1968年改称上庄大队。因重名,1981年复名为金家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43亩,主产稻谷。山地1210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制作木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金家岙 Jīnjiā'ào 曾用名上庄。97户,400人。村处黄坛北3.8公里之鹅冠岭西麓。村东邻辛岭乡。主居吴、娄二姓。据《金家岙吴氏宗谱》,吴孟清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自天台叠石迁黄坛沙栋,转徙于此。据《东山娄氏宗谱》,娄观献于明成化廿三年(1487)自临海交山迁前山,后分居至此。该村在前山与东山之间,原为金姓居住,故称金家岙。又因吴姓原居金家岙、下洋两地,金家岙位于下洋之上,故曾称上庄。
【前山】 Qiánshān 54户,216人。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山地67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产茶。传统副业为制作木器。
前山 Qianshan 54户,216人。村处黄坛北3.5公里之鹅冠岭西麓。东邻辛岭乡。据《东山娄氏宗谱》,明成化廿三年(1487),娄观献自临海交山迁居于此。村坐南朝北,在金家岙之前,故称前山。
金家岙 Jīnjiā'ào 片村。包括旭山、金家岙、前山三村。
【张家山】 Zhāngjiāshān 200户,819人。村委会驻地上屋。辖上屋、下屋二个自然村。因二村统称张家山,即为行政村名,1961年成立张家山大队,1968年改称向阳大队,1981年复名张家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8亩,主产稻谷。山地220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茶等。传统副业为制扫帚、木器。
上屋 Shàngwu 60户,312人。张家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西北4.1公里之桃花尖山腰中。西邻西溪乡。据《清潭张氏宗谱》,第十三世佑三二于元代自南溪迁此。与下屋同宗,统称张家山,该村居上,称上屋。据王爱乡《宁西下坑王氏宗谱》,明洪武(1268~1398)初有王姓自东洲(今旗门乡东岙)迁张家山。现居麻姓为主。据当地《麻氏宗谱》,麻贵钱于明代中叶自三门娄坑迁居连理乡之松坛张家山。
下屋 Xiàwū 140户,507人。村处黄坛西北3.7公里之桃山坡间。该村居于上屋之下,故称下屋。现居民亦以麻姓为主。
【灵山】 Língshān 86户,369人。1961年成立瓦窑头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灵山大队,以村东灵山庙命名。辖2个自然村。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15亩,主产稻谷。山地117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制作木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灵山 Língshan 曾用名瓦窑头。70户,298人。灵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西北2.7公里之鲍公岙溪西侧。主居麻姓。据麻山《麻氏宗谱》,麻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张家山分迁于此。该地原为烧制砖瓦场地(现已发现旧窑址八座),故称瓦窑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6月更名为灵山。
桃树坑 Táoshukēng 16户,71人。村处黄坛西北4公里之桃树坑边,村以坑命名。据溪头陈《陈氏宗谱》,清雍正年间,陈国袖(1713~1789)自溪头陈迁此。
【大洋山】 Dàyángshān 115户,462人。耕地160亩,主产稻谷。山地1286亩,植被为松、竹等。制作米筐、塘畚等为该村传统副业。
大洋山 Dàyángshān 115户,462人村处黄坛西北2.2公里之眠牛山东南麓。据该村《演道山吕氏宗谱》,吕姓于南宋咸淳年间(1256~1274)自新昌迁演道山,后转迁至此。背依眠牛山,村前一片田洋,故称大洋山。
【魏家】 Wèijiā 181户,687人。1961年成立魏家大队,1968年改称青红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79亩,主产稻谷。山地898亩,植被为松、竹、茶等。制作竹椅、竹眠椅等为该村传统副业。
魏家 Wèijiā 181户,687人。村处黄坛北0.8公里之大溪北侧。属溪积平地。据当地《魏氏宗谱》,魏姓祖居上虞清潭,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迁此。以姓名村,称魏家。
【沙栋】 Shǎdòng 84户,333人。1961年成立沙栋大队,1968年改名五星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4亩,主产稻谷。山地79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制作米筐、竹篮等为该村传统副业。
沙栋 Shǎdòng 84户,333人。村处黄坛东北0.9公里之大溪北侧。属溪积平地。据沙栋《李氏宗谱》,唐末李诔(809~889)自杭州桥陵傍迁宁海之沙栋居住。村滨大溪,洪水在牛头潭岩石上冲击,泥沙淤积于此,形成沙岗如屋栋,故称沙栋。
【新后山】 Xīnhòushān 48户,200人。1961年成立寺后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新后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0亩,主产稻谷。山地1204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新后山 Xīnhòushān 曾用名寺后山。48户,200人。村处黄坛西2.8公里之慈云寺后山腰间。村民童姓于清代中叶自前童迁此。该村在慈云寺后山上,故名寺后山。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6月更名为新后山。
【西庄】 Xīzhuang 56户,238人。耕地99亩,主产稻谷。山地93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西庄 Xīzhuāng 56户,238人。村处黄坛西1.4公里之塘坑山西麓。据《松坛杨氏宗谱》,杨允景于元至正六年(1346)自黄坛杨迁此居住。该村在黄坛之西,故名西庄。
【黄坛杨】 Huángtányáng 194户,913人。1961年分立三个大队,1968年合并称红卫大队,1981年更名为黄坛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01亩,主产稻谷。山地229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橡胶电器厂、冶炼厂等5家,1985年产值为171.75万元。为黄坛乡之工业村。
黄坛杨 Huángtányáng 别名杨家。194户,913人。村处黄坛西南1.8公里之西瓜岭脚。属低丘小平地。据《松坛杨氏宗谱》,元初,松坛杨镇龙抗元起义失败,杨姓族人星散,后复归,定居于此,以姓名村,称杨家。又因地近黄坛,亦称黄坛杨。1986年以黄坛杨为标准名。
【后塘】 Hòutáng 236户,900人。村委会驻地后塘。辖2个自然村。1961年后沈、塘下二村联合成立大队,各取一字,名后塘大队。1968年改称五星大队,1981年复名后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79亩,主产稻谷。山地105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制作竹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后塘 Houtáng 曾用名后沈。198户,743人。后塘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东北0.9公里之大溪东北侧。东邻辛岭乡。甬临线经过村前。该村原为吴姓居住,后沈姓迁入。因吴姓不盛,而沈姓系后入,故称后沈,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后塘。现沈姓亦少,吕姓为多。据《王爱山吕氏宗谱》,吕肇通于元初任宁邑主簿,居住演道山,其子吕良䣊(1267~1313)迁住后沈。
塘下 Tángxià 38户,157人。村处黄坛东北1.3公里之辛村坑西侧。东与辛岭乡毗邻。属丘陵地带。主居吕姓。据《王爱山吕氏宗谱》,吕庆十九系吕良䣊之三子,自后沈迁居塘下。该村在山岙里,地势低洼,故称塘下。
【溪头陈】 Xītóuchén 187户,697人。以村委会驻地溪头陈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溪头陈与溪边联合成立联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溪头陈。耕地386亩,主产稻谷。山地37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汽车拖拉机配件厂1家,1985年产值35万元。
溪头陈 Xītóuchén 曾用名杨溪头。144户,531人。溪头陈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东南0.7公里之大溪西南侧。属溪积平地。据当地《陈氏宗谱》,陈怀镇于唐建中年间(780~783)自福建长溪县双井头迁此。村在大溪与畈田溪之汇合处,陈姓主居,称溪头陈,又因此段大溪旧称杨溪,故又称杨溪头,谱内作杨溪。村北大溪上有德星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溪边陈 Xībiānchén 曾用名溪边。43户,166人。村处黄坛东南0.5公里之大溪西南侧。属溪积平地。甬临线经过村东,有公路大桥。村民陈姓由溪头陈分此。因村在大溪旁,陈姓居住,称溪边陈(见光绪《宁海县志》)。后简称溪边。因重名,1986年6月复名为溪边陈。
【后溪林】 Hòuxīlíu 123户,511人。以村委会驻地后溪林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和平大队,1969年改称新华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更名后溪林。耕地425亩,主产稻谷。并种植甘蔗。山地63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塑料制品厂等3家,1985年产值112.27万元。
后溪林 Houxīlín46户,192人。后溪林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东南1.7公里之大溪南侧。属溪积平地。据《后溪林氏宗谱》,林明于明建文四年(1402)自东仓迁此。因村后是大溪,林姓主居,故称后溪林。
下畈溪 Xiàfànxī 37户,123人。村处黄坛东南1.3公里之大溪西南侧。属溪积平地。据《下畈溪项氏宗谱》,项瑊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天台青山头迁此。因村在大平山下田畈中,前后有溪流,故称下畈溪。
上场头 Shàngchángtóu 40户,196人。村处黄坛东南2公里之大溪南侧。地势平坦。村民胡姓于明初自草湖(今属城郊乡)迁此。
【平安山】 Píng'ānshān 35户,179人。以村委会驻地平安山得名,辖6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中央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平安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0亩,主产稻谷。山地1669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
平安山 Ping'anshan 曾用名中央山。15户,83人。平安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西南3.5公里之大肚崀山腰中。属山区。南邻前童乡,西接西溪乡。据当地《潘氏宗谱》,潘姓于明末自西溪黄坛坑迁此。该村在群山之中,故名中央山。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平安山。
杨树堂 Yángshutáng 8户,32人。村处黄坛西南3.5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王姓于清末自本乡坑头迁此。村里有一水塘,旁有杨树,称杨树塘,村以塘得名,后谐音为杨树堂。
荸荠田 Bíqítián 4户,23人。村处黄坛西南3.6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潘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西溪黄坛坑迁此。该处山田多长野荸荠,故称荸荠田。
大岩湾 Dàyánwān 2户,12人。村处黄坛西南3.6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张姓自新昌小蒋迁中央山,清末转迁于此。因村在山湾,多岩石,故名大岩湾。
里白水 Lǐbáishuǐ 2户,11人。村处黄坛西南4.1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王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黄坛坑头迁此。村前有一山坑,大雨时山水急湍而下,呈白色,因名村为白水;又以外侧另有一村,故称里白水。
外白水 Wàibáishuī 4户,18人。村处黄坛西南2.8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潘姓于清初自中央山(今平安山)分迁于此。村在里白水外侧,与里白水隔涧相望,故名外白水。
【岭丰】 Lǐngfeng 43户,183人。1961年成立岙里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岭丰大队。该村1955年曾成立岭丰合作社,取地处山岭,争取丰收之意。更名时用旧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96亩,主产稻谷。山地65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岭丰 LIngfeng 曾用名岙里。43户,183人。村处黄坛西南2.6公里之岵岫岭北麓。甬临线经过村南。西南邻前童乡。据该村《胡氏宗谱》,明代中叶胡六(1503~?)自县城盛家街迁此。该村在岵岫岭山岙里,故称岙里。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岭丰。
【外王】 Wàiwang 71户,316人。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山地663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外王 Wàiwáng 71户,316人。位于黄坛西南3.3公里处。属丘陵地区。该乡塘家《王氏宗谱》载:“元悌公任苏州太守,元朝末年,因伪汉陈友谅窃据(1361~1364),天下大乱,遂率长子迁宁海封山,立业起家,王元悌始迁外王。”该村在峰山外缘,王姓居住,故称外王。
【下张】 Xiazhang 117户,459人。耕地377亩,主产稻谷。山地785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下张 Xiàzhang 117户,459人。村处黄坛西南2.2公里之峰山北麓。属低丘小平地。该村原为张姓居住,解放初尚有张家祠堂遗屋,村内并有张家院地名,因张姓居于封山之下,故名下张。后张姓他迁,现居以陈姓为主。据该村《林家径陈氏宗谱》,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陈还生自临海江下街迁林家径,未几后裔迁下张。(林家径在下张村后山下,早废)
【梨岙】 Lí'ào 91户,371人。耕地271亩,主产稻谷。山地738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村办塑料厂等2家,1985年产值为19万元。
梨岙 Lí'ào 91户,371人。曾用名厉岙。村处黄坛南3公里之石林山岙中。据《竹林王氏宗谱》,一世王缙于后晋天福(936~944)初年迁塔山,五世由塔山迁竹林,十三世王曰寿自竹林徙厉岙,据此推算,王姓迁此当在元初。据当地《吴氏宗谱》,吴继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自新昌叠石白竹迁此。该村古时有厉姓居住,故称厉岙,后谐音为梨岙。
【大畈洋】 Dàfàànyáng 185户,762人。以村委会驻地大畈洋得名。辖5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畈洋、木坑郑、麻车、上张四个大队,1968年合并称大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更名为大畈洋。耕地622亩,主产稻谷。山地1695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传统副业为做泥水匠,占总劳力20%。
大畈洋 Dàfàngyáng 55户,254人。村处黄坛东南1.7公里之木坑溪东侧。属溪谷小平地。据《大畈洋周氏房谱》,周姓于明末由本乡发洪坑转迁于此。该村在群山环围中,处于较大之平畈上,故称大畈洋。
木坑郑 Mukēngzhèng 61户,244人。村处黄坛东南2.3公里之木坑溪源头。属丘陵地带。据《城内上隍郑氏宗谱》,郑元瑭于明初自城内上隍迁此。因郑姓居于木坑溪边,故称木坑郑。
麻车 Máchē 40户,159人。村处黄坛东南1.8公里之木坑西侧。据该村《杨氏由松坛始迁留五扇老大房分住木坑世传》,清康熙年间杨应松(1682~1744)自上张分迁木坑。
上张 Shàngzhāng 24户,87人。村处黄坛东南1.6公里之木坑溪西侧。据《杨氏由松坛始迁留五扇老大房分住木坑世传》,杨文叩于明末自留五扇迁居大畈洋上张。该村原居张姓,尚存张姓古坟。因在麻车上首,故名上张。
半洋 Bànyáng 5户,18人。村处黄坛东南1.5公里之木坑溪侧。甘姓于清末由本乡峰山外王迁此。该村在大畈洋与木坑郑之间,故称半洋。
【华湖】 Huáhu 55户,204人。耕地138亩,主产稻谷。山地40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华湖 Huáhu 别名下湖。55户,204人。位于黄坛东南2.2公里处。东邻城郊乡。属低丘小平地。据《华湖陈氏宗谱》,明代中叶陈恭杏(1515~?)自龙宫迁此。因村前一湖泽称华湖而得名。又以谐音称下湖。
【木坑胡】 Mukēnghu 160户,594人。1961年成立木坡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更名为木坑胡。耕地536亩,主产稻谷。山地1852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木坑胡 Mukēnghu 曾用名穆坑胡。160户,594人。村处黄坛东南3公里之小北头山北麓。属丘陵地带。据《松坛严氏宗谱》,严忽鲁之子武渭于北宋中自黄坛分居于此。据该村《胡氏三房谱》,元末,胡元涯、元清兄弟自中湖徙居于此。该村在山湾之中,处境幽静,取淳和、美好之意,古称穆坑。后严姓徙居前童严家,胡姓住此,改称穆坑胡,后谐音为木坑胡。
【峰山蒋】 Fēngshānjiǎng 79户,328人。1961年成立蒋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峰山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52亩,主产稻谷。山地101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峰山蒋 Fēngshānjiǎng 曾用名峰山蒋家。79户,328人。村处黄坛西南3.8公里之峰山顶。据王爱乡《蒋氏宗谱》,蒋明信于元至正廿四年(1364)自长洋赘居峰山。村居蒋姓,故名蒋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峰山蒋。
【塘家】 Tángjiā 50户,200人。耕地167亩,主产稻谷。山地388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塘家 Tángjiā 50户,200人。村处黄坛西南3.8公里之峰山岗下。据《封山王氏宗谱》,王守琴(1610~?)于明末由外王分迁于此。建村于山岗湾塘中,故称塘家。
【坑头】 Kēngtóu 40户,181人。耕地126亩,主产稻谷。山地36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坑头 Kēngtóu 40户,181人。村处黄坛西南3.3公里之峰山岙中。王姓于明初自天台上口坨迁此。因有坑水流经村旁,故称坑头。
峰山 Fēngshān 片村。包括外王、峰山蒋、塘家等三村。因地处峰山(谱内亦作封山、风山)而得名。
【大塘山】 Dàtángshān 154户,608人。耕地691亩,主产稻谷。山地1752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饲养家畜较发达。
大塘山 Dàtángshān 曾用名大堂山。151户,608人。村处黄坛南4.1公里之大塘山岗顶。南邻竹林、前童两乡。据该村《徐氏宗谱》,清康熙四年(1665),徐洪自新昌莒根迁此。以山名村称大塘山,又谐音为大堂山。
水车乡
水车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水车,西北距县城4.5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界越溪乡,东南接七市乡,南岭官岭、旗门两乡,西连竹林乡,北与城郊乡接壤。全乡总面积37.1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27个自然村。计有2806户,10656人,其中农村户口2732户,10509人。
辖区解放前属桂峰乡。解放后建水车乡,1951年分为水车、双港二乡,1956年此二乡与桂峰乡并为水车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立水车公社,基本上为1951年水车、双港二小乡地。1964年白峤公社之港头与蒲岙两村划属水车公社。此后辖区未变动。1983年改水车乡。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面山岭连绵。西南与旗门乡交界处有状元峰,南部望府楼海拔523.3米,东南侧白岩山海拔417.7米;北侧烟墩岗海拔318米。白溪由西自竹林乡入境,流经水车、港头,注入白峤港出海。大溪由北自城郊乡入境,于马婆园汇入白溪。此后之白溪,亦称水车港、双港。乡内耕地、村落大部分分布于溪、港两岸。
全乡耕地8275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萝卜、甘蔗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499公斤,总产3577.85吨。沿溪两岸,砂石淤积深厚,土壤疏松,向来种植各种蔬菜,供应县城,其中“水车萝卜”,颇负盛名。山地31055亩,植被为松、杉、竹等。其中杉木1000亩,竹293亩,并有茶1013亩,桑704亩,乡办望府楼林牧场种茶83亩,养耕牛65头,羊40只。乡内副业有栽培水果、药材,饲养奶牛、耕牛、长毛兔、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3477头。沿溪两岸,沙石资源丰富,岩石质地坚韧,运输便利,已在开发。乡内企业有乡办塑料件厂、螺杆泵厂等4家,1985年产值674.49万元。村办有石舌章橡胶制品厂、上园注塑厂等4家,1985年产值806.26万元。联营厂5家,产值43.60万元。个体办厂9家,产值14.9万元。另有乡办建筑工程队。
乡内交通,在越溪大桥未建前,水车高坛埠、岩陡埠可泊100吨位船舶,自白峤港出海,现通小木船。梁王——前童——下陈公路与宁海——水车公路交于下陈。1986年5月上明桥、马婆园桥建成以后,宁海——水车公路自此畅通。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95人;小学12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学生1041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3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站、电影队。
境内港头原为宁海古镇,于宋嘉定十五年(1222)罢去(《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二册)。旁有佛院,旧名白水庵,僧昙猷建于晋义熙元年(405)。宋淳化元年(990)改为寿宁寺(清光绪《宁海县志》),后俗称港头寺,1958年焚于火。日人开元所撰之《过海大师东征传·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唐天宝三年(744)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后,曾由*县(今鄞县)阿育王寺“经临海郡(台州)的宁海、黄岩等县,准备入永嘉郡(温州)进入闽境”,并记述“至台州宁海白泉寺宿”,经二日至唐兴县(今天台县)国清寺。查各种旧县志,宁海无白泉寺,唯白水庵与白泉寺名称最为接近,且白水庵地理位置亦与《唐大和尚东征传》录述的途中情况相符,日人安藤更生称“宁海有白水庵,因认为应作白水寺为正确”。由此观之,鉴真过宁海留宿之地当为白水庵,即后来之寿宁寺。
乡境西部有莲头山,泉水含放射性原素氡,有治风病作用,为医疗、游览胜地。(详见卷四《名胜古迹》)。
北部烟墩岗上有烽火台。其下有清居寺,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寺前金竹湾有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湖广转运使王章墓,墓道两旁尚存文武石翁仲四尊,雕刻粗犷,颇具时代特色。
水车村东有建于清乾隆乙未年(1775)之五层砖塔,称镇东塔。村东南水车港畔,有孤立小山,称井山,顶有井山庙,神座下有井。枫槎龙山之阳有明代永乐年间为收藏方正学文集而被杀害之章朴墓。南境新岭百步峻石壁上镌有宁海县令郭文志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所书之“头上青天”四大字。
水车陈性中为抗倭义士。元季倭寇入扰,官军不能制,陈以计谋之,令四子师道率村团尽除其众。(清光绪《宁海县志》)。
水车乡 Shuǐchē Xiāng 2806户,10656人。其中农村户口2732户,10509人。
水车 Shuichē 曾用名水东。882户,3116人。村内分设上园、下园二个行政村,为水车乡人民政府及二村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处,北靠紫金冠山,南濒水车港。原以“缑东水木之依”而名水东(据该村《水东葛氏坑头房谱》)。据传,明建文四年(1402)方孝孺罹祸后,官兵至水车搜捕“方党”,村人绐之: “此地只有水车,没有水东”(繁体字“东”、“车”形近)。此后即称水车。又说,该村地处水车港畔,海潮西涨至此,溪水、海水下流上涌,势如车水,因名水车。主居陈、葛二姓。据《缑城水车陈氏宗谱序》(方孝孺撰),陈姓原籍闽之莆田长溪,后迁窦岙(今属三门县),“学〓(性中)公乃守一公之次君也,生于宋景炎二年(1277),任国子监。晚年致士,………周览沿海一带林壑,见此地群峰昂耸,崖石奇幽,遂引次子观道公家于斯”。陈姓迁水车当在元代后期。据《水东葛氏坑头房谱·世系传》,葛冯汝自本县泉水迁水车,其父生于明成化庚寅(1407)。村西有上明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东南有下明桥,石条平桥,重建于清道光乙巳年(1845)。
【上园】 Shàngyuán 460户,1588人。为水车自然村之一部分。因在水车上首(西部),故名上园。耕地1328亩,主产稻谷。山地1813亩,植被为松、杉等。副业有栽培茶、桑,饲养奶牛、长毛兔等。村办注塑厂1家,职工320人,1985年产值380.67万元。
【下园】 Xiàyuán 429户,1566人。为水车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井山村。因在水车下首(东部),故名下园。耕地1363亩,主产稻谷。山地4366.5亩,植被为松、杉等。副业有栽培茶、桑、水果及饲养长毛兔、养殖淡水鱼等。村办五金胶木厂1家,1985年产值57.36万元。
井山 Jǐngshān 7户,38人。村处水车东南0.8公里之井山南麓,西为下明桥。因山上有井山庙,村亦称井山庙,简称井山。1983年陈姓自下园迁于此居住。
【港头】 Gǎngtóu 141户,549人。耕地534亩,主产稻谷。棉地80亩。山地1063亩,植被为松、竹等,山坡植茶、桑。近洋捕捞为主要副业,有竹筏5张,小船12只。
港头 Gǎngtóu141户,549人。村处水车东北1.8公里之水车港北侧。村北邻城郊乡。该村在水车港之东头,东接白峤港,故称港头。在宋嘉定十五年以前,该处为宁海之古镇,盐场亦设于此。现主居陈姓。据《重修白峤港头陈氏宗谱》,陈嵩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白峤迁此。村后象山南麓有寿宁寺(旧名白水庵)遗址。寺西洗肠井,甚清彻,旱涝不枯不溢。
【下陈】 Xiàchén 33户,148人。耕地88亩,主产稻谷。山地35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陈 Xiàchén 33户,148人。村处水车西2.8公里之大溪西南侧。梁王——前童——下陈公路与宁海——水车公路在村东南交会。村在赵家山之下,陈姓居住,称下陈。据《赵家山下陈陈氏宗谱世系图》,陈本信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赘居赵家山下陈。村东毓秀桥系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
【双溪】 Shuāngxī 148户,534人。因白溪、大溪汇合于村南而得名双溪。村委会驻地中央村,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白溪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双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14亩,主产稻谷。山地131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种植商品蔬菜为该村传统副业。
中央村 Zhōngyāngcun 别名白溪中央村。45户,167人。村处水车西1.8公里之白溪北侧。双溪村委会驻地。该村在双溪四村之当中,故称中央村。主居叶姓。据该村《白溪叶氏宗谱世系传》,叶仁蕴于宋初自小梅枝(今属七市乡)迁居双港渡白溪。
双溪 Shuāngxī 曾用名上岙。24户,89人。村处水车西2.3公里之白溪山西南麓。村北与城郊乡毗连。因村后为山岙,且在邻村之上,故称上岙。1986年更名为双溪。该村原居赵姓,据该村《赵氏房谱》,赵卿培、卿难由白峤转徙白溪上岙。其第四世启宗生康熙癸卯,卒乾隆六年(1663~1741),以此推算,赵姓迁上岙当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今赵姓已无,傅姓居住。
余家 Yujiā 别名白溪余家。31户,103人。村处水车西1.3公里之白溪北侧。据该村《重修白溪余氏宗谱世传》,余朝柱由鄞县迁此。其三子生宏治十年(1490),卒嘉靖四十五年(1566)。因余姓居住,故称余家。
下坑 Xiàkēng 48户,175人。村处水车西1.5公里之白溪北侧。该村在中央村与余家之间山坑下,故称下坑。村民陈姓于清乾隆(1736~1797)后期自水车迁此。
白溪Báixī片村。包括双溪、中央村、余家、下坑等四村。以地近白溪而得名。
【马婆园】 Mǎpóyuán 112户,454人。耕地282亩,主产稻谷。山地12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种商品蔬菜、拖拉机运输等。
马婆园 Mǎpóyuán 112户,454人。村处水车西南2.7公里之白溪西侧。大溪与白溪汇合于村东。宁海——水车公路经村东马婆园大桥而过。过去是县城通南乡各地必经之处。因该村原有马姓老妪居住,故称马婆园。现主居赵、陈二姓。据《重修赵氏宗谱》,白峤赵姓第十四世孙次椀入赘马婆园马氏。据廿世赵卿董生于明嘉靖己丑(1529)推算,赵姓居此约在元至正年间(1342~1367)。据《重修马婆园陈氏宗谱》,石溪陈姓四十一世宗辅迁居马婆园。从其四十四世永滂生于正德八年(1513)推算,陈姓居此当在明初。(石溪地名今已无查,据谱属宁海十一都,则在今大佳何乡或象山县柴溪附近。)
【大路李】 Dàlulǐ 91户,396人。耕地312亩,主产稻谷。山地168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内有乡办综合厂1家。
大路李Dàlulǐ别名大路里。91户,396人。村处水车西南1.8公里之眠牛山西北麓。属丘陵地带。据《重修李氏宗谱》,李宗信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由城内墈头迁此。该村在县城通往南乡之大路旁,李姓聚居,故称大路李,亦称大路里。
【岩头下】 Yántóuxià 15户,72人。以村委会驻地岩头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53亩,主产稻谷。山地45.6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内有乡办建材厂1家。
岩头下 Yántóuxià 10户,50人。岩头下村委会驻地。村处水车西南1.4公里之乌头山北麓。主居谢姓。据《临海下渡谢氏宗谱枫槎派世系图》,谢文杲始迁于此。其父授道生南宋延祐戍午(1318)。该村在马头山下,山有巨岩,故称岩头下,谱内亦称岩下。
乌头山 Wutóushān 5户,22人。村处水车西南1.2公里之乌头山山谷间。村以山命名。据口传,陈姓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前后自水车迁此。
【金家山】 Jīnjiāshān 92户,364人。耕地256亩,主产稻谷。山地211.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中有小船4只,从事近海捕捞,产值年达三万元。
金家山 Jīnjiāshān 92户,364人。村处水车东1公里之水车港南岸,北靠金卦山。村以山命名,又谐音成金家山。古时亦称金山。据《金山潘氏宗谱》,潘邦洪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自黄岩大里迁此。
【蒲岙】 Pu'ào 135户,576人。耕地543亩,主产稻谷。山地49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蒲岙 Pu'ào 旧名蒲江。135户,576人。村处水车东2.25公里之白峤港南侧。东邻越溪乡。主居薛姓。据该村《重修薛氏宗谱序》,南宋时,薛直夫(1267~?)自城内水竹居(在今南蔡家巷)迁此。据《水车陈氏宗谱》记载,白峤港原名蒲江,该村处蒲江岩陡渡南山岙中,故称蒲岙。
【赵家山】 Zhàojiāshān 219户,834人。以村委会驻地赵家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19亩,主产稻谷。山地23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种植商品蔬菜为传统副业。
赵家山 Zhàojiāshān 214户,811人。赵家山村委会驻地。地处水车西南3.3公里之莲头山东南麓。梁王——前童——下陈公路过村后,白溪流经村前。村后之山原名邹家山,后山主易人,改称赵家山,村以山命名。主居章、钱二姓,钱姓较早。据该村《钱氏宗谱》,钱大有于元末明初自城内三隍堂(今解放路北段)迁居山下郑(石舌章大岙门)转迁邹家山。据《章氏宗谱》,章文佩、文喜于明代中叶自石舌章迁居赵家山仙人岩下。
象鼻头 Xiàngbítón 5户,23人。村处水车西南4公里之莲头山南麓。旁有山嘴称象鼻头,即以名村。西邻竹林乡,南濒白溪。梁王——前童——下陈公路过村前。钱姓于明初自邹家山(赵家山)转迁于此居住。今钱姓已无,章姓居住。
【石舌章】 Shíshézhāng 394户,1466人。耕地1022亩,主产稻谷。山地495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橡胶制品厂1家,1985年产值304.4万元。
石舌章 Shíshézhāng 别名下章。394户,1466人。村处水车东南4公里之白溪南侧。村西南有状元峰峙立。赵家山《章氏宗谱》载,章姓先世原居鄞县石溪,宋高宗南渡时,遣章谊为金国通问使,因忿于奸雄侵权,挂冠潜宁海状元峰北白溪畔,卜宅定居。因怀念祖先,亦名村为石溪。后以村南有片石峙立,下大上狭,状如舌,而村为章姓居住,于明初改称石舌章。又因状元峰北麓原有上章村(今废)而称下章。该村为明永乐庶吉士章朴(字原质)故里。朴早年曾读书于状元峰东北麓之结绳庵。此庵今尚存。
【草坦头】 Cǎotǎntóu 140户,596人。以村委会驻地草坦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74亩,主产稻谷。山地388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茶146亩,1985年产量为7.2吨。
草坦头 Cǎotǎntóu 曾用名草坛头。115户,503人。草坦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水车西南2.4公里之虎头山西南麓。主居吴、李二姓。据《大路吴氏宗谱》,吴福广于南宋末年(据《缑城吴氏宗谱》福广姪梦祥生南宋宝祐六年推算)自临门(今象山县南田)迁县城东郊吴家岙,转迁于此,初称大路吴。据《草坛头李氏宗谱》,清初,李成华(1660~1733)自县城妙相寺后迁此。因该村在溪边草坛上,故称草坛头。后写作草坦头。
马铺 Mǎpu 25户,93人。村处水车西南4.6公里之新岭山腰,南邻官岭乡,西连旗门乡。村东山上有烽火台旧址。据传该处原为官兵牧马地,故称马铺。原居黄姓,今无。现主居方姓。据该村《方氏宗谱》,方姓自山上方(今属官岭乡)分迁于此。以七世孙小贤生于1934年推算,迁此当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
【上枫槎】 Shàngfēngchá 115户,526人。耕地422亩,主产稻谷。山地214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电工电器厂1家,地址在县城南黄土岭,1985年产值为63.83万元。
上枫槎 Shàngfēngchá 曾用名枫槎岙。115户,526人。村处水车南1.7公里之枫槎岭北麓,以山名村,称枫槎岙。又因枫槎岭脚有上下二村,该村居上,称上枫槎。主居郑、徐二姓。据《枫槎郑氏宗谱》,郑伯明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自高枧(今属三门县)徙居于此。据《枫槎徐氏宗谱》,徐思信自溪南(今属城郊乡)迁此。据七世孙学成生万历三年乙亥(1575)推算,迁此当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
【下枫槎】 Xiàfēngchá 143户,596人。耕地346亩,主产稻谷。山地208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下枫槎林场栽培茶92亩,1985年产量13吨。
下枫槎 Xiàfēngchá 143户,596人。村处水车南1.4公里之枫槎岭脚。据《临海下渡谢氏宗谱·枫槎派世系图》,谢彬、谢乾兄弟因岩下(即岩头下)遭洪水之患,于明隆庆六年(1572)迁居枫槎。该村在枫槎岭脚下首,故称下枫槎。
【白岩山】 Báiyánshān 65户,244人。以村委会驻地白岩山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219亩,主产稻谷。山地154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茶80亩,1985年产量6吨。并养耕牛出卖。
白岩山 Báiyánshān 42户,147人。白岩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水车东南3.1公里之白岩山南坡,村以山得名。东、南与七市乡毗连。村民叶姓自一市外岙迁来,葛姓自水车下葛迁来,据老人口述,均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为人看管山林居此。
鹿颈岗 Lujǐnggǎng 曾用名陆井岗。3户,13人。村处水车东南1.8公里之鹿颈岗东侧。以山名村,称鹿颈岗,曾误为陆井岗,1986年复原名。据老人口述,葛双金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成村。
黄泥田 Huángnítián 曾用名横泥田。13户,56人。村处水车东南2.5公里之白岩山西北坡。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成村。因田土多黄泥而名黄泥田,曾误为横泥田。
中央坑 Zhōngyāngkēng 5户,18人。村处水车东南3公里白岩西北山谷间。因村在中央坑,故名。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成村。
欢喜岭 Huānxǐlǐng 1户,3人。村处水车东南2.5公里之枫槎岭山腰中,是县城至七市、一市之岔路口,建有凉亭,供来往行人歇息、饮茶,行人深受其惠,称之为“欢喜岭”。村以岭命名。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泉水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枫槎岭头 Fēngchálǐngtóu 1户,7人。村处水车东3.5公里之枫槎岭上。村以岭得名,称枫槎岭头。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马王堂 Mǎwángtáng 废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