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横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78
颗粒名称: 前横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4
页码: 143-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力洋区前横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总面积65.77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面临三门湾,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和经济作物。有中学、小学、卫生院和文化设施。乡内企业产值较高。该地因前横山而得名,张姓于明洪武年间迁此。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前横乡

内容

前横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前横距县城20.5公里。乡以驻地得名。北接古渡乡,东临胡陈港,西濒力洋港,南向三门湾。全乡总面积65.7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41.6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有3039户,11263人。其中农村户口2746户,10856人。
  辖区解放前属儒雅乡。1951年建前横乡,1956年并入古渡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前横公社,1983年改前横乡。
  前横乡面临三门湾,海域面积较大。陆上部分属沿海滩涂平地,系海涂淤积围垦而成,地势北高南低,为南北向狭长地带。境内有几处小山凸起,北部为多,而最高峰则为孤立于南端之明江山,海拔150.4米。胡陈港水库大坝建于此山东南面。乡境内辟有长达1.6万米之水渠,沟通全乡河道,排灌方便。西南海上有该乡所属之三山群岛,其中开井山岛上建有县海水养殖场,沿海有大片滩涂,产蛏、蚶、班鰶、蟹、虾等。
  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南北贯穿乡境,连接宁象线。明江山脚有钓鱼礁码头,海运可通象山、三门及宁波等地。
  全乡耕地10257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并有糖蔗、柑桔、瓜类等经济作物。1985年棉花亩产52.5公斤,总产512吨。粮食亩产610.5公斤,总产1103.5吨。桔园3938亩,1985年产桔2000吨。西瓜种植面积1001亩,为县内主要西瓜产区之一。乡内企业有农机、棉花加工、棉籽油加工、罐头食品、电器、红砖及塑料等厂11家,职工405人,1985年产值212万元。1985全乡人均收入500元。
  乡内有中学1所,学生490人;小学8所,学生1395人。入园幼儿126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1张,医务人员7人。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影剧院及村办青年民兵俱乐部等。
  前横乡 Qiánhéngxiāng 3039户,11263人。其中农村户口2746户,10856人。
  前横 Qiánhéng 477户,1937人。位于宁海县东南部。距县城20.5公里。为前横乡人民政府和上山、下山两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地有山,长约2公里,原为海上岛屿,从内地看去,就成前面横着一座山,因称前横山,村居其下,遂以前横为名。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姓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由本县后洋迁此。
  【上山】 Shàngshān 230户,916人。前横自然村之一部分。以其地处前横山上首,因名上山。耕地882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29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种植柑桔和其他瓜果。村办企业有渔粉厂、红砖厂。
  【下山】 Xiàshān 247户,1021人。前横自然村之一部分。以其地处前横山下首,因名下山。耕地1252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150亩。植被为松、薪柴。海涂250亩,养殖蛏子,副业有种植柑桔和其他瓜果。
  【洞门】 Dòngmén 158户,647人。辖2个自然村,驻地洞门。耕地574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276亩,植被为松、薪柴。海涂20亩,养殖蛏子。副业有培育柑桔,饲养群鸭等。
  洞门 Dòngmén 136户,564人。洞门村委会驻地。位于前横东北2.9公里,大山坪之东南麓。该地有大山坪与石碾山相对峙,原有一条水道,可容渡船通过,因名渡门。后淤积成陆地,渡门则称为洞门。该地先有陆姓于元末明初迁此居住,以地名为村名。现有林、何、胡、李等姓,陆姓已无。
  后洞门 Houdòngmén 22户,83人。位于前横东北2.9公里,大山坪之南麓。北面与古渡乡接壤。以村处大山坪与石碾山之间渡船通道的后口,因名后洞门。村居李姓,系元末明初迁此居住。
  【童家】 Tóngjiā 21户,93人。该处原为乡办农场,农场解散后,前童部分村民于1963年移居于此成立大队,初名童家,后易名农场。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恢复童家名称。耕地81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童家 Tongjiā 21户,93人。位于前横西北2.1公里处,属沿海平地。童姓村民于1963年由本县前童移居于此,村以姓氏命名。
  【坭山平】 Nishanping 127户,484人。耕地606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和海涂养蛏。
  坭山平 Níshanping 127户,484人。位于前横西北2公里,属沿海平地。据当地《蒋氏宗谱》,蒋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本县岳井迁此。因村后有黄坭山,山顶平坦,称坭山平。村建其下,即以坭山平为名。
  【跳头村】 Tiaotoucun 414户,1557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跳头命名,因重名,1981年更名跳头村大队,1983年改建为行政村。耕地1418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副业有培育柑桔、饲养群鸭及海涂养蛏。
  跳头村 Tiaotóucun 曾用名跳头。414户,1557人。位于前横北2.2公里,后门山之南麓。北接古渡乡山头朱村,东面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通过,属沿海滩涂地区。据当地《秦氏宗谱》,秦世筠于元末明初由台州章安镇迁居于此。村后有山,一直延伸到古渡,山形似龙,称跳头龙,村处龙头,故名跳头。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跳头村。村东原有庄搀自然村,现已与跳头村连成一片。
  【石碾】 Shinian 188户,733人。耕地362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并有柑桔。山地118亩,植被为松、薪柴。
  石碾 Shinian 曾用名石研。188户,733人。位于前横东北2公里,石碾之西麓。属沿海滩涂地区。村居原为欧阳氏,以村旁有一大岩石,形如砚台,因名石研(研通砚)。后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金姓由城内秧田头迁此(据《金氏宗谱》),在村旁建一石碾(旧时碾米用),遂改村名为石碾,并称东面小山为石碾山。
  【竹山】 Zhushān 150户,566人。辖3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得名。该村为六十年代来自慈溪之移民新村,原名古洞港(即古渡港)。1964年成立大队,以境内有竹屿山而名竹山。耕地57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有柑桔、糖蔗及瓜类。
  竹山 Zhu shān别名古洞港。109户,401人。竹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前横东北1.1公里,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之东侧。属沿海平地。系1963年慈溪县棉农迁此创建之新村。因地处古洞港边而得名古洞港,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竹山。
  白鼻头 Báibitou 11户,53人。位于前横北面1.2公里,长山之南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沿村东而过。属沿海平地。为1963年慈溪棉农迁此创迁之新村。以地处长山之南端,且泥呈白色,形似白色的鼻子,因名白鼻头。
  千步泥塘 Qiānbunitáng 30户,112人。位于前横西北0.8公里之沿海平地上。为1963年慈溪棉农迁此创建之新村。以村处千步长塘之塘地上,因名千步泥塘。
  竹屿山 Zhuyushān 废村
  【港下杨】Gangxiayang 40户,161人。1961年成立杨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港下杨大队。以该村居河港下首,杨姓居住而命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52亩,主产棉花。副业有培育柑桔、饲养群鸭等。
  港下杨 Gangxiayang 曾用名杨家。40户,161人。位于前横东北2.5公里,石碾山之东麓,前临胡陈港水库。杨姓于清末民初由白芨(今属越溪乡)迁此居住,故名杨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改名为港下杨。
  【外山】 Waishan 132户,559人。耕地406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糖蔗等。村办棒冰厂1家。
  外山 Wàishan 别名马鞍塘。132户,559人。位于前横东北2公里之马鞍山下,东临胡陈港水库。据当地《施氏宗谱》,施姓于清嘉庆辛酉年(1801)迁居古渡马鞍塘。当地马鞍山位于石碾山外面,又称外山,故村以外山命名。
  【峧下】 Jiaoxià 52户,203人。耕地258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营柑桔。山地13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海涂30亩,养殖蛏子。
  峧下 Jiaoxià 曾用名峧下塘。52户,203人。位于前横西0.8公里,前横山西麓。前临力洋港,属沿海平地,村居陈姓,系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住于此。以地处前横山峧下塘内,遂以塘名为村名。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峧下。
  【塘厂村】 Tángchǎngcun 173户,677人。1961年以塘厂自然村命名,称塘厂大队。1981年更名为塘厂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26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18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海涂养殖、培育柑桔及其他瓜果。
  塘厂村 Tángchǎngcun 曾用名塘厂。173户,667人。位于前横南面1公里之沿海平地上。村东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通过,村西濒力洋港。民国十五年(1926),三门、临海等地农民迁此建村。因地处沿海塘地,初时搭建茅草厂房居住,故名塘厂。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塘厂村。
  【小青】 Xiǎoqīng 291户,1161人。耕地103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17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栽培柑桔及其他瓜果,并有小量海涂养殖。
  小青 Xiǎoqīng 291户,1161人。位于前横东面1.3公里处。东临胡陈港水库,属沿海平地。据当地《胡氏宗谱》,胡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茶院迁此居住。村在大青渡西渡口之小青山下,因名小青。
  【小潭塘】 Xiǎotántáng 151户,552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小潭塘命名,1968改称红卫大队,1981年恢复小潭塘大队名称,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05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和饲养长毛兔等。
  小潭塘 Xiǎotántáng 151户,552人。位于前横东南1.8公里沿海平地上,东临胡陈港。民国20年(1931),慈溪、余姚阮、郁等姓部分棉农迁此建村。该处为由海涂围垦之塘地,塘内有一水潭,名小潭塘。即以塘名村。
  【平岩】 Pingyán 327户,1335人。辖4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平岩命名。该处位于明江山北面平岩头下面,原为塘地。统称平岩塘。1963年成立大队时,称平岩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35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培育柑桔及其他瓜果。并有海涂养殖。
  平岩 Pingyán 别名下塘。117户,480人。平岩村委会驻地。位于前横南面3.2公里,平岩塘之南部。东、西两面分别为胡陈港与力洋港。平岩塘系自北而南逐年围垦而成。以北部为上塘,以南部为下塘,该村在下塘,即以下塘名村。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平岩。该地于1930年,始有少数农户自邻近乡村迁此居住,于1963年又有大批慈溪、余姚棉农迁入,渐成村落。
  上篷厂 Shàngpéngchǎng 52户,200人。位于前横南面2.5公里,平岩塘之北部。东临胡陈港水库。1963年慈溪、余姚棉农迁此建村。当时,住房均为茅蓬,又因村处平岩塘上角,故名上蓬厂。
  老山北 Lǎoshānběi 60户,245人。位于前横南面2.5公里平岩塘之西北角。西临力洋港,属沿海平地。1963年,慈溪、余姚棉农迁此建村。因当地惯称慈溪、余姚为三北,村民来自两县又较早,故名老三北,后谐音称老山北。
  新山北 Xīnshānběi 98户,410人。位于前横南面3.5公里平岩塘之南部。东临胡陈港水库,南靠明江山。1963年以后,慈溪、余姚棉农陆续迁入,渐成村落。因建村晚于老山北,故称新山北。
  【平岩头】 Píngyántóu 45户,191人。耕地20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培育柑桔等。
  平岩头 Píngyántóu 45户,191人。位于前横南面4公里明江山之东北麓。东临胡陈港水库。民国19年(1930),由本县力洋、茶院、庙岭等地陈、庞、应等姓村民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块顶宽500多平方米之大平岩,因名平岩头。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洋港镇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桔园镇
相关地名
长街镇
相关地名
横山区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前童镇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竹山县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
港边乡
相关地名
长山镇
相关地名
越溪乡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
庙岭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