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毛屿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76
颗粒名称:
毛屿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4
页码:
135-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力洋区毛屿乡位于宁海县东部,总面积27.82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丘陵和海积平地。主产水稻、棉花,副业发展迅速。有初中、小学、卫生院和文化设施。乡内企业产值高,其中大梁山啤酒曾获优质产品奖。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毛屿乡
内容
毛屿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苔芳距县城13公里。因地处毛屿港畔,故称毛屿乡。东邻力洋镇、古渡乡,南濒白峤港,西接越溪乡,北连茶院乡。全乡总面积27.8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7.07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共26个自然村。计有2575户,9880人,其中农村户口2484户,9761人。
辖区解放前属柘浦乡。1951年设毛屿、庙岭二乡。1956年并入茶院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原毛屿乡及庙岭乡之部分村建毛屿公社,1983年改毛屿乡。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有帽峰山延伸之大梁山,属丘陵地区,出优质矿泉水。南部为海积平地,为本乡粮、棉、糖蔗等主要产地。东面毛屿港水库,总库容600万立方米;北面有福圣寺、乌烟筒、塘头山嘴等水库,其总库容为47.37万立方米。
陆上交通有宁象线贯通南北,水上交通有船只出三门湾通浙、苏、闽沿海各地。
全乡耕地9193亩,以种植水稻、棉为主,并有大小麦、蚕豆、黄豆、糖蔗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5.5公斤,总产为2948.45吨;棉花平均亩产139公斤,总产为218.2吨。近年来副业生产发展迅速,如海涂养殖、禽畜饲养、机动运输等数量日益增加;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栽培面积日益扩大。乡内企业,县属的有宁海糖厂、苔芳棉花厂;乡属的有啤酒、麦芽、砖瓦、五金等厂19家,其中啤酒厂所产之大梁山啤酒曾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有职工1085人,产值876万元。另有个体办与联办工厂4家,工程队、运输队、装卸队等5家。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66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学生110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5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露天影剧场、宣传窗及青年民兵俱乐部。
毛屿乡 Máoyuxiāng 2575户,9880人。其中农村户口2484户,9761人。
【苔芳】 Táifāng 141户,600人。以村委会驻地苔芳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529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近海捕捞,海涂养殖。村办厂1家,职工24人。
苔芳 Táifāng 93户,380人。毛屿乡人民政府及苔芳村委会驻地。西邻越溪乡。宁象线南北穿越。相传该村原有单姓居住,至清乾隆年间已无单姓。现主居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氏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由桑洲上叶村迁此。因村处海边,海涂盛产海苔,每到采苔季节,一片芳香,故名苔芳。光绪《宁海县志》作田荒。
路湾 Luwān 29户,139人。位于苔芳南0.75公里处。据传吕姓于乾隆年间(1736~1795)由王爱山迁此。因村在大路拐弯处,故名路湾。
礁嘴Jiāozuǐ 17户,70人。位于苔芳东南0.75公里之海积平地上。陈姓于清末自本乡南溪村迁此。该地原为海礁,村在礁边,故名礁嘴,村旁有礁嘴闸。该处现与陆地连成一片。
燕楼 Yànlóu 2户,11人。位于苔芳东南0.75公里之燕楼山上。村民姓吴,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本县一市吴家洋迁此。该地山形似燕楼,因名燕楼山,村以山名。光绪《宁海县志》作烟楼山。
【岙里赵】 Aolǐzhào 56户,233人。耕地210亩,山地130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棉花及茶叶。
岙里赵 Aolǐzhào 56户,233人。位于苔芳北3.5公里处,属山区。北邻茶院乡。村民赵姓于明末由本县城内龙灯墙迁此。因村在岙里,赵姓居住,故名岙里赵。
【油树坑】 Yóushukeng 38户,172人。以村委会驻地油树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72亩,主产稻谷,兼产棉、糖蔗。副业有饲养禽畜、种茶等。
油树坑 Youshukeng 35户,159人。油树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3.3公里处,属山区。清末,周姓由岙里周来此守望山林而定居于此。因地处山坑内,多桕树,而桕子可榨油,故名油树坑。
岭头 Lǐngtóu 3户,13人。位于苔芳西北3.3公里处,属山区。清末,张姓由茶院乡张家村来此守望山林而定居于此。因村在岙里周竹园头之山岭上,故名岭头。
【岙里周】 Aolǐzhōu 86户,366人。耕地38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山地10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副业有栽培柑桔和禽畜饲养。村办麦芽厂1家。职工60人。
岙里周 Aolǐzhōu 86户,366人。位于苔芳北2.75公里处,属山区。该村原为叶姓居住,以地处山岙,称叶家岙。现主居周姓。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姓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自东岙(今属旗门乡)迁此。后叶姓衰微,周姓兴起,村名改称岙里周。
【后富祁】 Hòufuqí 53户,205人。以村委会驻地后富祁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0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
后富祁 Houfuqí 23户,90人。后富祁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2公里之平洋上。村前临省道宁象线。据《葛岙祁氏宗谱》,宋祥兴二年(1279)鄞县祁姓始迁于此。因在同一溪坑前先有傅姓居住,祁姓来此在傅姓之后,故称后傅祁。后傅姓衰落,改称后富祁。
上洋 Shàngyáng 21户,81人。位于苔芳北面2.6公里处。1952年到1955年间,油树坑和岭头村民先后迁此定居。因地处溪积洋畈之上段,故称上洋。
坑里 Kenglǐ 6户,22人。位于苔芳北2.9公里处。村北与茶院乡接壤。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黄坛发洪坑迁此定居。因村在山坑内,故称坑里。
鸡笼山 Jīlóngshān 3户,12人。位于苔芳北3.4公里处,属山区。村北与茶院乡接壤。娄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由岔路上金村迁此定居。因村在鸡笼山上,故名。
【庙岭】 Miàolǐng 590户,2270人。以村委会驻地庙岭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021亩,山地1600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柑桔、茶叶,并有海涂养殖。村办麦芽厂和五金厂各1家,共有职工89人。
庙岭 Miàolǐng 482户,1887人。庙岭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2公里之淤积小平洋上。据霞零坑《傅氏宗谱》,李唐时有傅姓自温州乐清迁居宁海东乡霞零坑(庙岭原称霞零坑)。后有王姓自茶院郑公头迁入。因村处岭边,岭脚有庙,遂称庙岭。
岭脚 Lǐngjiǎo 20户,62人。位于苔芳北2.3公里处。村民王姓系茶院郑公头迁住于此。因村处岭脚,故名。
后长山 Hòuchángshān 72户,259人。位于苔芳北2.4公里之长山下,省道宁象线西侧。主居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姓于宋末元初自本县长街新城迁此居住。村后有山绵亘,称长山,村处其前,因名后长山。
相板头 Xiāngbǎntóu 曾用名象鼻头。16户,62人。位于苔芳西北1.9公里之山上。主居林姓。据当地《林氏宗谱》,林姓于明代中期由越溪乡岙里林迁至下埠头(今宁海糖厂所在地)。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又转迁至此居住。因村旁有山,形似象鼻头,村名即称象鼻头,后谐音为相板头。
【东南溪】 Dongnanxī 578户,2259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自然村南溪命名,因重名,1982年以该南溪在本县东乡,更名东南溪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102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副业有海涂养殖,经营柑桔、茶叶等。工业有村办五金、砖瓦、麦芽等厂5家,职工247人。乡办啤酒厂设此。
东南溪 Dóngnánxī 578户,2259人。位于苔芳北1公里大梁山北麓。村后有南溪水库,村东临宁象线,村前为海涂。该村原为迁自霞岭坑之傅姓居住。现主居陈姓。据当地《陈氏宗谱》,陈姓系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自本县城内桃源桥迁此。因村位于霞岭坑南面溪边,故名南溪。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5年更名东南溪。
【坡下】 Pōxià 31户,131人。以村委会驻地坡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48亩,主产稻谷。
坡下 Pōxià 别名上厂。13户,53人。坡下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1.2公里之东风岭下。主居孙姓。据当地《孙氏宗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孙姓从本县西店樟树迁此。地处山坡下,故名。后有何姓迁居其下,称下厂,故该村又称上厂。
下厂 Xiàchǎng 17户,78人。位于苔芳北1.2公里之东风岭下。据当地何氏祖坟墓碑考查,何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临海县王照白水塘迁此。因村在坡下村之下,故称下厂。
【荔枝坑】 Lìzhīkēng 20户,93人。以村委会驻地荔枝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
荔枝坑 Lìzhīkēng 14户,74人。荔枝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东北1.5公里之山坑间。该村徐姓系谢豹桥(今属回浦乡)徐姓分支,始迁本乡塘湾,因人丁不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再迁至此山坑居住。为求宗支昌盛,以利支坑为村名,图个吉利,后谐音为荔枝坑。
西坑 Xīkēng 别名下坑。6户,22人。清末,本乡龙尾巴王氏迁居于此。因村处龙尾巴西面山坑,故名西坑。又因地处荔枝坑东面山脚下,故又名下坑。今以西坑为标准地名。
【塘湾】 Tángwān 77户,281人。耕地248亩,主产棉花,兼有水稻、糖蔗。副业有柑桔栽培、海涂养殖、近海捕捞。
塘湾 Tángwān 77户,281人。位于苔芳东1.3公里之山丘下。村前为海积平地。该处先有徐姓居住,后迁出,现住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王姓由庙岭迁此。地处龙尾巴、龙口二村中间山湾内,故原村名称龙肚。后因海涂围成塘田,村在山湾,改称塘湾。
【龙口】 Lóngkǒu 108户,458人。耕地47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副业有近海捕捞与海涂养殖。
龙口 Lóngkǒu 108户,458人。位于苔芳东面1公里处。背靠山,前为海积平地。主居王姓。据《王氏宗谱》,明末,该乡后长山王氏迁此居住。山形似龙,因村居山口,故称龙口。
【龙尾巴】 Lóngwěibā 142户,573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龙尾巴命名,1968年改为新建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为龙尾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95亩,主产棉花,兼有水稻、糖蔗。副业有栽培柑桔、海涂养殖、近海捕捞。村办五金厂1家,职工20人。
龙尾巴 Lóngwěibā 142户,573人。位于苔芳东2公里处。村西靠山,东濒毛屿港水库,南北两面均为沿海塘地。据当地《王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王姓由庙岭迁此居住。因山形似龙,村处山尾,故称龙尾巴。
【塘厂】 Tángchǎng 151户,560人。耕地565亩,主产棉花。副业有栽培柑桔、近海捕捞和海涂养殖。村办厂3家,职工69人。
塘厂 Tángcháng 151户,560人。位于苔芳东0.8公里处。南临白峤港,为海积平地。民国25年(1936),慈溪县逍林区丰富乡丰富村居民迁此建村。因村处塘地上,住房为茅草厂,故名塘厂。
【毛屿】 Máoyù 414户,1560人。耕地1561亩,主产棉花、稻谷。副业有近海捕捞和海涂养殖。
毛屿 Máoyù 曾用名茅屿。414户,1560人。位于苔芳东南3公里处。村东为毛屿港水库大坝,南濒海,西、北均为沿海塘地。据当地《杨氏宗谱》,清乾隆八年(1743),福建泉群南门外后洋村杨姓始迁于此。该地原为海上岛屿,遍地茅草,遂名茅屿,改称毛屿,民间亦呼作猫屿。后海涂淤积,岛与陆地连片。
小塘 XiǎoTáng 废村。村民迁居毛屿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力洋区
相关地名
毛屿乡
相关地名
宁海县东部
相关地名
毛屿港畔
相关地名
力洋镇
相关地名
古渡乡
相关地名
南濒白峤港
相关地名
越溪乡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柘浦乡
相关地名
毛屿
相关地名
庙岭乡
相关地名
原毛屿乡
相关地名
庙岭乡
相关地名
毛屿公社
相关地名
帽峰山
相关地名
大梁山
相关地名
丘陵地区
相关地名
毛屿港
相关地名
塘头山嘴
相关地名
三门湾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班村
相关地名
桑洲镇
相关地名
上叶村
相关地名
苔芳南
相关地名
故名路湾
相关地名
苔芳
相关地名
务本乡
相关地名
固本乡
相关地名
南溪村
相关地名
名燕楼山
相关地名
烟楼山
相关地名
岙里赵
相关地名
坑内
相关地名
岭头乡
相关地名
张家村街道
相关地名
岙里周竹园头
相关地名
岙里周
相关地名
苔芳北
相关地名
叶家岙
相关地名
东岙
相关地名
旗门乡
相关地名
鄞县
相关地名
洪坑
相关地名
鸡笼山
相关地名
上金村
相关地名
驻地庙岭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乐清市
相关地名
东乡区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长山镇
相关地名
岙里林
相关地名
下埠头
相关地名
南溪区
相关地名
东南溪
相关地名
北麓
相关地名
南溪水库
相关地名
霞岭
相关地名
东风岭
相关地名
本县
相关地名
临海县
相关地名
白水塘
相关地名
坡下村
相关地名
苔芳东北
相关地名
回浦乡
相关地名
西坑畲族镇
相关地名
塘湾镇
相关地名
苔芳东
相关地名
龙口二村
相关地名
中间山湾
相关地名
故原村
相关地名
塘田市镇
相关地名
山湾乡
相关地名
龙口市
相关地名
后长山
相关地名
东濒
相关地名
南临白峤港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
逍林区
相关地名
丰富乡
相关地名
丰富村
相关地名
曾用名茅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后洋村
相关地名
猫屿
相关地名
后海
相关地名
小塘镇
相关地名
废村
相关地名
毛屿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