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院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75
颗粒名称: 茶院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6
页码: 129-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力洋区茶院乡位于宁海县东部,总面积50.59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地势北高南低,有茶山主峰。主产稻谷,兼有其他经济作物。有初中、小学、卫生院和文化设施等。境内有唐代净土寺残址、宋代古窑址和南宋道士桥等历史遗迹。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茶院乡

内容

茶院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茶院距县城13.5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邻力洋镇,西连山水乡,西南接越溪乡,北靠茶山与建设乡为邻,南与毛屿乡接壤。全乡总面积50.59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共35个自然村。计4106户,14942人。其中农村户口3919户,14704人。
  辖区解放前属柘浦乡。1951年为茶院、杜岙二乡及庙岭乡之一部分。1956年以茶院、庙岭及杜岙乡、毛屿乡之一部合并称茶院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立茶院公社,辖区为1951年茶院乡全部,杜岙乡大部及庙岭乡之一部分。1983年改茶院乡。
  交通有省道宁象线和县道茶院——西吕公路交接于茶院。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有茶山盘亘,茶山主峰海拔872.6米,为本县东部最高山峰。西部属丘陵地区,海拔一般在200米上下,乡驻地茶院周围则为港湾淤积地区,耕地大部集中于此,为该乡主要产粮区。茶院溪自北而南迂回盘旋经茶院入毛屿港。其上游建有西林水库。
  全乡耕地11723亩,山地5.5万亩。主产稻谷,兼产麦、豆和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59.5公斤,总产5300.7吨。山林以松、杂木、毛竹、柴薪为主,近年发展杉木林600亩,茶林1400亩,其他经济作物有棉、柑桔、糖蔗和花生。1985年生猪饲养量6852头。乡办企业有精制花茶、水泥预制件、麦芽等厂及建筑工程队共7家;村办企业有农机、五金、塑料等3家。共职工335人,1985年产值146万元。茶院村有县属第二酒厂。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484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学生1619人。入园幼儿4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8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文化中心、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柘浦街村后有建于唐代武德年间(618~626)之净土寺残址,昔有元代书法家赵孟*所书之石碑。平窑有宋代烧制泥质灰陶器皿古窑址,解放后曾出土韩瓶、盖钵等文物多件。道士桥建于南宋绍兴七年,为县内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桥梁(详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茶院乡 Cháyuànxiāng 4106户,14942人。其中农村户口3919户,14707人。
  茶院 Cháyuàn 1441户,4907人。茶院乡人民政府及张家、下王村和上徐村委会驻地。位于该乡南部,村西靠山,北临茶院:溪东有省道宁象线经过。主居王、徐、张等姓。据柘浦《王氏宗谱》,北宋乾德时(936~968),易州判王太辅“弃官归隐,侨居宁邑”,转迁至此。据《缑城柘浦徐氏三族重修宗谱》,徐浙翁(宋庆元间贡元)自柘浦街析居茶院。据茶院张家《张氏宗谱》,元至治间,张天虹(1247~1326)自海宁迁住于此。以地近茶山南出分支,原多茶林,故当初称所居庭院为茶院,后遂作村名。清光绪时曾称茶院镇。
  【张家】 Zhāngjiā 558户,1956人。茶院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茶院中部,张姓聚居,故称张家。另辖一落塘自然村。耕地128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另有柑桔、花生等经济作物。
  落塘 Luòtáng 3户,14人。位于茶院东北5.7公里,茶山主峰南面之深山中。因坐处低洼,故名落塘。清同治年间(1862~1874)茶院张姓为张家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下王村】 Xiàwángcun 485户,1650人。茶院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茶院东部,王姓聚居,故称下王。1961年成立下王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下王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4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棉、糖蔗等。村内办有五金、塑料、水泥预制件等厂。
  【上徐】 Shàngxu 475户,1609人。茶院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茶院西部,徐姓聚居,称上徐。另辖鸦鹰岩、茶树下、大坑3个自然村。耕地121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雅鹰岩 Yāyīngyán 31户,120人。位于茶院西面1.7公里之山上,属山区。清同治间,茶院徐姓为上徐看管山林定居于此。村边有陡峭绝壁,常有乌鸦、老鹰栖息,因名鸦鹰岩。
  茶树下 Cháshuxià 11户,36人。位于茶院西面3公里之山岙中。叶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许家山迁来。当地原有一片茶树,村在其下,故称茶树下。
  大坑 Dàkēng 32户,138人。位于茶院西面2.5公里之山上。属山区。赵姓于清乾隆间(1736~1795)由杜岙迁此。以村处大坑边得名。
  【道士桥】 Dàoshìqiáo 306户,1040人。1961年成立道士桥大队,1967年改称胜利大队,1981年复名道士桥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49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副业有培育茶林、果木等。
  道士桥 Dàoshìqiáo 306户,1040人。位于茶院西北4.7公里之铜岭岗南面山上。北邻建设乡。茶院——西吕公路沿村而过。据《铜岭范氏宗谱》,范若容,唐咸通五年(864)进士,曾仕于广东,后迁于此。村边有石拱桥,传为郑姓道士所建,因名道士桥,村处其旁,以桥为名。村西山上有烽火台,尚完整。
  【泥树崀】 Nishuláng 21户,81人。耕地41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幼林、柴薪等。
  泥树崀 Níshuláng 21户,81人。位于茶院北面4.7公里茶院溪之上游。属山区。陈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天台花桥流寓于此。因村在山崀上,多柚树,故名柚树崀,后改为泥树崀。
  杜岙 Du'ào 348户,1304人。杜岙、杜岙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西北4.3公里之山岙间,西及西北与山水、建设两乡为邻。东临杜岙坑。属山区。村民有叶、赵等姓。据《重修杜岙叶氏宗谱》,唐末,叶温礼(842~?)由东仓转迁至此。据该村《赵氏宗谱),明初,赵光烨(1392~1459)自白峤迁住于此。以村处山岙中,俗称“山肚里”,杜与肚同音,因称杜岙。
  【杜岙】 Du'ào 255户,928人。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杜岙北部,赵姓聚居,原称赵家。1961年成立赵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杜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6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林、柴薪、茶林。
  【杜岙坑】 Du'àokēng 93户,376人。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杜岙南部,叶姓聚居,原称叶家。1961年成立叶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近杜岙坑,更名为杜岙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53亩,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山地产茶叶。村办五金塑料厂1家。
  【双宫】 Shuanggong 36户,166人。耕地12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柴薪等。
  双宫 Shuanggōng 曾用名双姑。36户,166人。位于茶院西北4.5公里铜岭岗之东端。属山区。据该村《郭氏宗谱》,郭悬富,原籍福建新田街,曾游浔阳江二姑山。后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居于此。因追慕二姑孝节,名所居村为双姑。后谐音称双宫。
  【紫山头】 Zǐshantóu 18户,65人。耕地5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柴薪等。
  紫山头 Zǐshantóu 18户,65人。位于茶院西北3.2公里,西林水库西面之山上。属山区。据茶院《张氏宗谱》,张姓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自茶院来此看山定居。因祖居在茶院紫山头道地,即以此名村。
  【项连山】 Xiàngliánshān 32户,117人。耕地8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另有茶林栽培。
  项连山 Xiàngliánshān 32户,117人。位于茶院西北3.1公里,铜岭东山脚。西临杜岙坑,属山区。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姓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自东仓迁此。当地原名黄泥山,因生活困苦,被讥为黄连山,后改为项连山。
  【宝岩寺】 Bǎoyánsì 48户,177人。以村委会驻地宝岩寺得名。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宝岩寺大队,1968年改为五星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45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毛竹、柴薪等。
  宝岩寺 Bǎoyánsì 37户,129人。宝岩寺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东北4.9公里茶山南麓。东邻力洋镇。属山区。宝岩寺为北宋宝元间(1038~1040)所建,1966年废。村以寺名。主居徐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茶院上徐来此看管山林定居。
  岚峰 Lánfēng 3户,15人。位于茶院东北4.3公里之山上。东面山下为力洋水库。属山区。余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至此定居。因村边山峰常为雾气笼罩,故名岚峰。
  塘孔 Tángkǒng 4户,19人。位于茶院东北4公里之山上。属山区。章姓于清同治年间由西店迁此。因村在山岙间,地势低下,故名塘孔。
  下家山 Xiàjiāshān 4户,14人。位于茶院东北4.3公里之山上,属山区。徐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宝岩寺分迁于此。因村处宝岩寺下之山上,故名下家山。
  【邵家庄】 Shaojiazhuang 69户,296人。1961年成立邵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邵家庄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0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番薯。山地产茶叶。
  邵家庄 Shaojiazhuang 69户,296人。位于茶院西面偏北4.5公里之山间。西邻山水乡。属山区。据力洋下张《邵氏宗谱》,邵姓于南宋中叶自余姚迁此。以姓氏名村,称邵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邵家庄。
  【许家山】 Xujiāshān 245户,979人。耕地815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棉花。山地产茶叶。
  许家山 Xujiāshān 245户,979人。位于茶院西面偏北3.1公里之山上。属山区。村民有叶、张、王三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南宋末年叶大卿父子自东仓避乱至此定居。
  该处原为许家村人所管之山地,称许家山,故名。
  阮家 Ruǎnjiā 废村。村民迁居许家山。
  【小庵】 Xiǎo'ān 38户,167人。1961年建小庵大队,1968年改名长春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2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小庵 Xiǎ'ān 38户,167人。位于茶院西面2.9公里处。属山区。谢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朱岙(今属三门县)流寓于此。该处有小庵,村即以小庵命名。
  【铜岭脚】 Tónglǐngjiǎo 74户,269人。以村委会驻地铜岭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2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铜岭脚 Tónglǐngjiǎo 69户,243人。铜岭脚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西北2.6公里之山脚下。东临茶院溪,东北为西林水库。茶院——西吕公路沿村东通过。陈姓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梅林槐路迁此。因村在铜岭岗下,故名铜岭脚。
  龙洞 Lóngdòng 5户,26人。位于茶院西北3.2公里处。属山区。徐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西溪迁此。因村后山上有洞,称“龙洞”,故名。
  西林 Xīlīn 废村。1968年建造西林水库,村民他迁。
  【民户田】 Mínhutián 120户,453人。耕地273亩,以种植水稻、麦、番薯为主。山地产茶叶。
  民户田 Mínhutián 120户,453人。位于茶院西北2.8公里处。属山区。主居叶姓。据该村《叶氏宗谱》,系元至元年间(1264~1294)由东仓迁此。据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清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原称十五田,当地清乾隆时修之《叶氏宗谱》则明户田、民户田并称。清光绪《宁海县志》叙山部分谓当地有十亩田山,民国初地图上标明为习武田。其名称之由来及演变均无考,今以民户田为标准名称。
  【竹家岙】 Zhujiā'ào 27户,116人。耕地7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
  竹家岙 Zhujiā'ào 27户,116人。位于茶院西北2.1公里处。西靠山,东临茶院溪。原为祝姓居住,地处山岙,因名祝家岙。后王姓为该村主要居民,以村周多毛竹,改称竹家岙。据下王《王氏宗谱》,王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茶院下王迁此。
  【许家】 Xujiā 45户,195人。耕地15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许家 Xǔjiā 45户,195人。位于茶院西面偏北2.4公里处。属山区。原居许姓,称许家。现主居胡姓。据坑口岭《胡氏宗谱》,胡守道(1774~1858)自坑口岭迁此。
  【柘浦街】 Zhèpujiē 98户,358人。耕地338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副业有经营茶叶、蚕桑、柑桔等。
  柘浦街 Zhèpujiē 98户,358人。位于茶院东北1公里茶院溪东侧。南临省道宁象线。杂姓居住。据上徐《徐氏宗谱》,徐永泰于梁大宝二年(551)以避乱自黄岩之黄沙迁来。该地古为茶院溪入海口,山边多柘树,故称柘浦。又因该村为茶院乡最早村落之一,地位比较适中,建有集市街道,故又称柘浦街。村后茶山之麓,有净土寺残址。
  淡水路 Dànshuǐlù 废村。村民迁居柘浦街。
  【寺前王】 Sìqiánwáng 116户,453人。耕地427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副业有经营茶叶、蚕桑、柑桔等。
  寺前王 Sìqiánwáng 116户,453人。位于茶院东北1.3公里处。北靠丘陵山地,西邻柘浦街。省道宁象线自村南通过。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姓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力洋西仓迁此。村后原有圆通寺,建于唐贞元(785~805)初,后徙力洋里岙。因村在寺前,得名寺前王。
  【平窑】 Píngyáo 106户,471人。耕地42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大小麦、番薯及棉花。山地产茶叶。
  平窑 Píngyáo 106户,471人。位于茶院东面1.7公里处。东靠平窑山,南临省道宁象线。该处曾于宋代建窑烧制韩瓶,故名平(瓶)窑。光绪《宁海县志》作屏瑶。现居张姓,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定福、张定禄于元皇庆年间(1312~1313)自柘浦街迁此。
  【亦长坪】 Yìchángpíng 40户,181人。耕地179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兼营山林。
  亦长坪 Yìchángpíng 别名叶长坪。40户,181人。位于茶院西面3.8公里之山坪上。西与山水乡接界,东为下窑平岗。属山区。该地原为叶姓所有之山坪,称叶长坪。后王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临海永泉柏加王村迁此。村名以谐音改为亦长坪。
  【坑口岭】 Kēngkǒulǐng 49户,208人。1961年成立坑口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后长山岭下,更名为坑口岭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8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坑口岭 Kēngkǒulǐng 49户,208人。位于茶院南面0.9公里处。背靠后长山,与毛屿乡接界。省道宁象线沿村西而过。据该村《胡氏宗谱》,明末,胡拱壁(1622~?)由长街塘里迁此。因村在茶院溪出口处,因名坑口。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坑口岭。
  【郑公头】 Zhènggōngtóu 54户,213人。耕地233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
  郑公头 Zhènggōngtóu 54户,213人。位于茶院东面偏南1.2公里之塔山脚。西临茶院溪,东南邻后坑李。郑姓于明永乐年间自东仓上郑迁此。过去,该村与后坑李常联合雇班演戏,以郑姓太公为首事,村名因称郑公头。
  【后坑李】 Hòukēnglǐ 226户,948人。以村委会驻地后坑李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19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后坑李 Hòukēnglǐ 176户,701人。后坑李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东南1.9公里大岩头山鞍部。据城郊乡大桥里《李氏宗谱》,唐僖宗朝(874~888)李姓自杭州桥陵迁此。因村在茶院溪后面(北面)小坑边,李姓居住,故名后坑李。
  半山 Bànshān 5户,21人。位于茶院东南2公里大岩头山鞍部。村居胡姓,系民国初年自黄坛斑竹园迁此。以村建于半山腰而得名。
  山脚 Shānjiǎo 23户,109人。位于茶院东南2.4公里大岩头山脚。南邻毛屿乡。韩姓于清末自象山海台迁此。以村处山脚得名。
  下沿盘 Xiàyánpán 22户,117人。位于茶院东南2.1公里大岩头山南麓。南邻毛屿乡。村民韩姓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由郑公头分迁至此。因在郑公头下面沿山居住,故名下沿盘。
  【下徐】 XiàXu 249户,1067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徐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74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下徐 XiàXú 225户,974人。下徐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东面2.2公里处。南临省道宁象线。徐姓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茶院上徐分迁至此。村在上徐之东,以东为下,故名下徐。
  后店里 Houdiànlǐ 24户,93人。位于茶院东面2.5公里,金鸡山之南麓。王姓于明末自前王迁此。村在下徐之后,村前有大路,东通力洋,西通桥头胡,路边有店铺,因名后店里。
  【陈家山】 Chénjiāshán 36户,168人。原属下徐行政村,1986年始单独成立陈家山行政村。耕地139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
  陈家山 Chénjiāshān 36户,168人。位于茶院东面偏北3.7公里金鸡山南麓。东与力洋镇接界,属山区。陈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在此烧炭定居。以陈姓住于山上,得名陈家山。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浙翁
相关人物
张天虹
相关人物
范若容
相关人物
叶温礼
相关人物
赵光烨
相关人物
郭悬富
相关人物
胡守道
相关人物
张定福
相关人物
张定禄
相关人物
胡拱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力洋镇
相关地名
越溪乡
相关地名
建设乡
相关地名
庙岭乡
相关地名
西林县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溪东乡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易州镇
相关地名
海宁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西山区
相关地名
赵家镇
相关地名
松林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紫山镇
相关地名
连山区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黄岩区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长山镇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