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仓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73
颗粒名称: 东仓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5
页码: 117-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力洋区东仓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总面积4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少平地。以林、粮为主,近年发展经济作物。有初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和医疗文化设施。境内有唐代尚书、宋朝宰相故里等历史遗迹和解放军烈士墓等名胜古迹。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东仓乡

内容

东仓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赖距县城26公里。因位于盖苍山(今称茶山)之东,故名东苍。据东仓《叶氏宗谱》简作东仓,乡境东、北两面与象山县接界,南邻胡陈乡,西连力洋镇。全乡区域总面积4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共28个自然村。计有2758户,10446人。其中农村户口2724户,10323人。
  辖区解放前属梦鼎乡。1951年建东仓、岙里二乡,1956年该二乡与西翁乡合并仍称东仓乡,1958年属胡陈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另立东仓公社。辖区为1951年东仓、岙里二乡及西翁乡之一部分。1983年改东仓乡。
  地势北高南低,全乡多山,除西部及沿中堡溪一带有部分平地外,余均属山区。北部大丹山,海拔865米,为县境东部主要高峰之一。东部山峦重迭,24个山头犹如24座炮台,称为“廿四炮”,主峰海拔496米。主要溪流有中堡溪,发源于乡境北部宁、象交界之茅芦岗,向西南流出乡境注入胡陈港水库。境内交通有门棚——张韩公路交接省道宁象线。
  全乡有山地4.8万亩,耕地7326亩,为林、粮并举之山区乡。山林资源主要有毛竹、松、杂木及薪柴。近年,杉木及其它用材林面积有所扩大,同时利用荒山坡地及沿溪滩地培育茶、桑、柑桔等经济作物。耕地多属山间梯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大小麦、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98.5公斤,总产量4217.45吨。胡陈港堵港后,新增棉田2229亩,1985年棉花总产111吨。其他有花生、黄豆、油菜籽等经济作物。副业有养蜂,编制竹器,饲养家畜、家禽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435头,牛941头,蜂1440箱。乡村办企业有喷灌配件、电器仪表、五金塑料、水泥预制件厂及建筑工程队等12家,职工315人,1985年产值72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班,学生210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学生1047人,入园幼儿40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11张,医务人员6人。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及电影放映队等。
  境内上宅村为唐代殿殿中侍御史兼吏部尚书叶裕和南宋右丞相叶梦鼎之故里,故民间有“唐代尚书第,宋朝宰相家”之说。现村口有为纪念叶梦鼎还乡之所建“归锦桥”。村内有鱼池、假山遗址。洪武九年为朝政冒死直谏之叶伯臣,建文四年,为“靖难”之变死难之郑公智、林嘉猷,俱为该乡人士。
  东仓庙后山有解放军烈士墓。
  岙里王村小丹山旁有归云洞(俗称岩洞)。(详见卷四《名胜古迹》)。
  东仓乡 Dōngcāng Xiang 2758户,10446人。其中农村户口2724户,10323人。
  【大赖】 Dàlài 475户,1825人。耕地149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大小麦、棉花、油菜籽等。山地7046亩,植被为毛竹、松、杉、杂木及薪柴。副业有经营茶、蚕桑、柑桔等。村办企业有五金塑料、水泥预制件厂。
  大赖 Dàlài 475户,1825人。东仓乡人民政府及大赖村委会驻地。距县城26公里。位于该乡中堡溪中段冲积平地上。据上宅《叶氏宗谱》,上宅叶仁杲(869~?)于唐末迁居东叶。又据当地《赖氏宗谱》,赖世忠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7)自象山迁居东叶之旁,后发族称赖家。。其后又有顾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南田迁此,称顾家。1961年成立大队时,东叶、顾家已与赖家连成一片,统称大赖。门棚——张韩公路在此设有车站。该村每逢农历三、八为集市日。
  【王家坪】 Wángjiāpíng 34户,112人。1961年成立王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山坪,更名为王家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1045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7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王家坪 Wángjiāpíng 曾用名王家。34户,112人。位于大赖东北4.4公里处。西北与象山接界。据当地《宁象王氏宗谱》,王祐于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自三阳(今胡陈三洋)迁此。因王姓居住,称王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王家坪。
  【和尚坑】 Héshàngkēng 30户,115人。1961年成立和尚坑大队,1968年改名东风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1012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71亩,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
  和尚坑 Héshàngkēng 30户,115人。位于大赖东北4.8公里中堡溪上游。主居夏姓。在明永乐(1403~1424)末从沙地下来此看管山林而定居。因地处山间溪坑边,冷落孤寂,生活有如深山寺院中之和尚,故名和尚坑。
  【毛仙】 Máoxiān 47户,181人。山地849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10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毛仙 Máoxiān 47户,181人。位于大赖北面3.2公里之小丹山脚。北与象山县接界。据当地《陈氏支谱》,陈文省于元代(1271~1368)自长街西洲(今长街西岙)迁居大陈(今吴岙),再迁毛仙。村处扇形茅草坛上,因称茅扇,后谐音成毛仙。
  【岙里王】 Aolǐwáng 330户,1229人。耕地57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番薯等作物。山地5166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编制竹器为传统副业。村西北山上归云洞旁建有小水站一座,装机75千瓦。
  岙里王 Aolǐwáng 330户,1229人。位于大赖北面2.5公里之小丹山下。以地处山岙里,王姓居住,故名岙里王。据当地《宁象王氏宗谱》,王元定、王元益于宋末自三阳(今胡陈山洋)迁此。归云洞在村西北小丹山上。
  【田青山】 Tiánqīngshān 43户,152人。山地1712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7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田青山 Tiánqīngshān 43户,152人。位于大赖东北3.6公里之田青山前。据当地《张氏宗谱》,张良贵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福建武平县析居浙江太平县(今温岭县),转迁宁海东仓庄靛青山。靛青山在村后,因以名村。后简写为田青山。
  【上韩】 Shànghán 51户,190人。山地1869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12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上韩 Shànghán 51户,190人。
  位于大赖东北3.6公里中堡溪上游。东北与象山县接界。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思恤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自上宅迁此。该村在叶姓之前,先有韩姓居住,因东仓原有韩家(现属张韩),此处村居山上,故称上韩。
  【沙地下】 Shādìxià 184户,748人。耕地37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3777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及小量杉木。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沙地下 Shādìxià 184户,748人。位于大赖东北3.2公里中堡溪上游大旗山西麓。属山间小平地。主居夏姓。据当地《夏氏宗谱》,象山爵溪夏子通、夏子文、夏原高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迁此。因地处溪边,多沙地,且为夏姓所居,故名沙地夏,后谐音成沙地下。村边原有东隍自然村,系上宅叶氏于宋代迁住于此,现与沙地下连片,统称沙地下。
  【寺后山】 Sìhòushān 73户,238人。因所辖3个自然村均在灵峰寺后面山上,故名寺后山。1961年成立寺后山大队,1968年改名后山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127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寺后山 Sìhoushān 曾用名里山。40户,133人。寺后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大赖西北2.9公里之寺后山上。该处有里、中、外三村,本村居里,原称里山。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寺后山。村民有叶、郑等姓。据《叶氏宗谱》,明隆庆年间(1567~1572),叶必彩由上宅迁此。后又有郑姓自上郑迁入。村旁灵峰寺,系唐代叶裕捨宅兴建,现存钟楼一座。
  中间凹 Zhōngjiān'āo 20户,60人。位于大赖西北2.5公里之寺后山上。属山区。因山上有里、中、外三村,该村地处中间山湾之内,故名中间凹。村居叶姓。系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上宅迁此。
  外山 Wàishān 13户,45人。位于大赖西北2.3公里之寺后山上。属山区。因山上有里、中、外三村,该村居外,故名外山。村居叶姓,系清咸丰年间自上宅迁此。
  【上郑】 Shàngzhèng 137户,575人。耕地452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028亩,耕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村办水泥预制件厂1家。
  上郑 Shàngzhèng 137户,575人。位于大赖西北1.4公里之大尖山下。据当地《郑氏宗谱》,郑遇翁于元至大元年年(1308)自长街西岙迁此。至明洪武年(1368~1398),郑氏兄弟三人分居,迪胄居长,住原处,称上郑。迪鹰、迪膏住下村,称下郑。该村为郑公智故里。
  【下郑】 Xiàzhèng 60户,244人。耕地218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109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下郑 XiàZhèng 60户,244人。位于大赖西北1.1公里之大尖山下。属丘陵地带。据当地《郑氏宗谱》,郑迪鹰、郑迪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上郑分迁至此,称下郑。
  【上宅】 Shàngzhái 98户,387人。耕地300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1399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上宅 Shàngzhái 98户,387人。位于大赖西面1公里之大尖山下。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温裕于唐懿宗咸通朝官尚书,僖宗乾符间(874~879)自临海迁东仓。子十五人,所居分上宅、下宅、东屋等处。后即以上宅、下宅、东屋村名。上宅为叶梦鼎、叶伯臣故里,村口有归锦桥。
  【下宅】 Xiàzhái 130户,482人。耕地403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11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村办企业有电器仪表厂。村内并有养蜂专业户。
  下宅 Xiàzhái 130户,482人。位于大赖西面0.9公里,大尖山下三官殿岭之东侧。属丘陵地带。南宋末年,叶肖皋自上宅析居于此。(详见上条上宅村)
  【吴岙】 Wu'ào 51户,204人。1961年成立大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山岙,吴姓居住,更名为吴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207亩,植被为毛竹、薪柴及小量松、杂木等。
  吴岙 Wu'ào 曾用名大陈。51户,204人。村处大赖东北1.8公里之山岙间。据《茅山陈氏支谱》,元季,陈文省(1312~?)自西洲(今长街西岙)迁居于此,村称大陈。后又有吴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自高枧吴岙(现属三门县)迁入。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吴岙。
  【张韩】 Zhanghan 168户,631人。耕地388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山地3033亩,植被为薪柴、松、杂木及毛竹等。副业有培育茶、柑桔等。村办厂1家。
  张韩 Zhānghán 168户,631人。村处大赖东北1.6公里中堡溪之滩地上。据该村《张氏宗谱》,张辅沂于元末明初自深甽里岙张迁来,称张家。后有韩姓迁居其旁,称韩家。随着人口繁衍,村居扩大,两村连片,合称张韩。
  【国叶】 Guóyè 109户,433人。耕地26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2461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种茶和饲养禽畜等。村办注塑及粮食加工厂各1家。
  国叶 Guoyè 曾用名大古叶。109户,433人。村处大赖东北2.5公里中堡溪之东南侧。村东即为宁、象两县界山廿四炮。据当地《叶氏家谱》,叶景濂于宋末元初自东叶(今大赖)迁此。以叶氏为东仓之古老大族,村名因称大古叶。1951年民主建政时,该村与溪边、岙坑三村联合成立行政村,以三村中国、叶两主姓命名为国叶村。1961年溪边、岙坑分出,国叶名称仍沿用。
  【溪边】 Xībiān 63户,228人。耕地12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兼种棉花。山地744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溪边 Xībiān 63户,228人。村处大赖东北2.4公里之廿四炮岭脚。村西、南两面临溪。主居国姓。据当地《国氏宗谱》,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国彦裕自罗溪(在今桥头胡镇尤家村附近)迁此。以村处中堡溪与岙坑溪之旁,故称溪边。
  【岙坑】 Aokeng 91户,326人。耕地23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棉花。山地2501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编制竹器、饲养禽畜等。
  岙坑 Aokēng 91户,326人。村处大赖东北2.6公里之廿四炮岭下。岭北为象山县。村庄三面环山,二溪环绕。主居国姓。据当地《国氏宗谱》,国彦雍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罗溪赘居东仓章家园,为岙坑国氏之始祖。现章家园村名已不传,惟有地尚称章园。村以居“岙之东隅,仄径崎岖,溪流环绕”而得名。
  【大路头】 Dàlutóu 24户,90人。耕地9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511亩,植被为松、杂木、毛竹、薪柴等。
  大路头 Dàlutóu 24户,90人。村处大赖西面1.4公里之大尖山下。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宋仁宗朝,叶安邦(1006~?)由上宅迁此。村在大路之旁,故名。
  【长山主】 Chángshānzhu 84户,320人。耕地297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287亩,植被为松、杂术、薪柴等。
  长山主 Chángshānzhu 84户, 320人。村处大赖西面1.9公里之长山嘴。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氏于宋末元初自下宅迁此。村以地处长山嘴得名,谐音为长山主。村南原有西洋自然村,现已与长山主村相连,成为一体。
  【上刘】 Shàngliǘ 44户,180人。1961年成立上林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中所居多刘姓,更名为上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9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661亩,植被为松、杂木、毛竹、薪柴等。
  上刘 Shàngliu 曾用名上林。44户,180人。村居大赖西南1.6公里中堡溪西侧。因与同处中堡溪西岸之西翁(现属胡陈乡)皆为林姓居住,该村居上,故称上林。林姓居此年代无考。东仓《叶氏宗谱》所录叶梦鼎《东仓八景》中有《上林春色》诗一首,可见在宋咸淳(1265~1274)前后已有此村。现村中林姓仅1户,余皆姓刘。据当地《刘氏宗谱》,刘元麒、刘元麟兄弟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绍兴山阴迁此。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上刘。该村为林嘉猷故里。
  【西洋张】 Xīyangzhāng 40户,177人。耕地19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756亩,植被为松、杂木、毛竹、柴薪等。
  西洋张 Xiyángzhang 40户,177人。位于大赖西南2.3公里处。西靠西仓岭,南与胡陈乡接壤。因村处中堡溪西面洋畈上,原为张姓居住,故名西洋张。现张姓已无,居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清初,天台王君卿(1663~?)入赘张氏,从而王姓兴起,村名沿用。
  【东屋】 Dōngwu 30户,115人。耕地94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373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
  东屋 Dongwū 30户,115人。位于大赖西面0.5公里之小山脚下。门棚——张韩公路在村前经过。据当地《叶氏宗谱》,唐末上宅叶温裕第六子叶仁绾(873~?)析居东屋。即以东屋名村。
  【岔路】 Chàlu 230户,777人。耕地593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923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茶叶、蚕桑等。村办棒冰厂1家。
  岔路 Chàlu 230户,777人。位于大赖南面偏西1.2公里中堡溪东岸。背靠吉山,西临门棚——张韩公路。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上宅叶温裕第五子叶仁亚(870~?)于唐末迁此。以其地西北通上宅,东北至东屋、东叶,南去中堡之三岔路口,故名岔路。
  【上洋殿】 Shàngyángdiàn 74户,280人。1961年成立上洋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中有庙称上洋殿,更名为上洋殿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32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142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
  上洋殿 Shàngyángdiàn 曾用名上洋。74户,280人。位于大赖东面0.6公里处,前临溪,后靠山。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大同于元初自上宅近此。村在中堡溪上游洋畈上,因名上洋。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上洋殿。
  【东胡】 Donghú 24户,84人。1961年成立庙前大队,1966年更名为东胡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6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
  东胡 Donghu 曾用名冯家园、庙前。24户,84人。位于大赖南面2.1公里处。西临中堡溪,南与胡陈乡接壤,门棚——张韩公路傍村而过。主居冯姓。据当地《冯氏宗谱》,冯省南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长街山头迁此,村称冯家园。又因村在关帝庙前,便习称庙前。1966年因建车站,有人以庙前名称不雅,而村居东仓、胡陈两乡交界处,乃各取一字,改名东胡。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梦鼎
相关人物
叶裕和
相关人物
郑公智
相关人物
林嘉猷
相关人物
叶伯臣
相关人物
叶仁杲
相关人物
郑迪鹰
相关人物
郑迪膏
相关人物
叶温裕
相关人物
刘元麒
相关人物
刘元麟
相关人物
王君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胡陈乡
相关地名
西连镇
相关地名
力洋镇
相关地名
中堡镇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南田镇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三阳镇
相关地名
长街镇
相关地名
大陈镇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三村镇
相关地名
罗溪镇
相关地名
长山镇
相关地名
上林县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山阴县
相关地名
天台县
相关地名
村前镇
相关地名
大吉山镇
相关地名
大同市
相关地名
关帝庙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