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洋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71
颗粒名称: 力洋区
并列题名: LI YANG QU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38
页码: 109-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力洋区(曾用名沥洋区)位于宁海县东部,总面积335.65平方公里,下辖7个乡镇,人口81922人。历史上曾建文正区,1950年建立沥洋区,1958年撤区,1961年复建,1962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力洋区。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力洋区

内容

力洋区曾用名沥洋区。位于县境东部,区公所驻地力洋距县城18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及东北界象山县,东南邻长街区,南临三门湾,西南毗一市区,西北与桥头胡区接壤。总面积335.6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48.76平方公里。下属力洋、东仓、胡陈、茶院、毛屿、古渡、前横等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共216个自然村,22243户,81922人。
  民国时期曾建文正区,1949年7月宁海解放,与今之长街区合建东区。1950年1月分出建立沥洋区,基本上即今之规模。1951年,自一市区划入当时的亭头、桂峰二乡,1956年该二乡又划归一市区。1958年11月撤区,分建胡陈、沥洋二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建沥洋区。1962年沥洋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力洋,该区改称力洋区。
  力洋镇
  力洋镇位于宁海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力洋距县城18公里。镇以驻地得名。东与东仓、胡陈两乡相连,南接古渡乡,并与龙浦乡隔水相望,西与毛屿、茶院、建设三乡为邻,北交大佳何乡,并与象山县交界。总面积77.27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共36个自然村,计4709户,15994人。其中农村户口3722户,14381人。
  辖区解放前属儒雅乡,1951年建沥洋、西仓二乡,1956年合并称沥洋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以1951年沥洋、西仓二乡区域成立沥洋公社。196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沥洋改作力洋。1983年改力洋乡,1984年改力洋镇。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有茶山盘亘,山峦起伏。南部为港湾淤积地区,是全镇粮棉产地。主要溪流有力洋溪和西仓溪,均发源于茶山、自北而南,力洋溪流经力洋入毛屿港,西仓溪流经海楼渔入胡陈港。1980年于力洋溪下游截流建成力洋水库。
  力洋为县东陆上交通枢纽,省道宁象线穿越东西,南下有县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北上有乡道力洋——岭峧公路。另有简易公路通茶山林场。
  该镇农林工商各业均比较发达。全镇耕地13092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油菜籽、蚕豆、蔬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3.5公斤,总产5238.8吨。山地7万亩,植被为松、杂木、柴薪等。并有茶、桑、柑桔等经济作物。1985年生猪饲养量4698头,港湾地区产蛏、蚶。
  镇内企业:县、区属的有马铁、药械、罐头食品等7家,镇属的有铸造、机电、工程队等8家,村办的有塑料、五金、建筑材料等14家,职工920人,1985年产值1073万元。力洋区公所、力洋镇政府驻地力洋,商业比较发达,饮服业和个体商贩众多,农历二、七为集市贸易日,市场繁荣。
  该镇有完中1所,初中2所。高中学生443人,初中学生828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学生1751人。入园幼儿92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50人,病床22张。文化设施有影剧院、电影电视放映队、广播放大站、文化中心、图书室等。
  力洋村为辛亥革命期间参加杭州光复军官叶颂清故里。村西有1950年剿匪牺牲谢洪滨烈士墓。
  力洋镇 Lìyáng Zhèn 4709户,15994人。其中农村户口3722户,14381人。
  【力洋】 Lìyáng 945户,3279人。以村委会驻地力洋命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2709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禽畜饲养及经营个体摊贩等。村办企业有换向器、木器和水泥预制品等3家,共职工140人,1985年产值55万元。
  力洋 Lìyáng 942户,3274人。系力洋区公所、力洋镇人民政府、力洋村委会驻地。1958年至1961年宁海并入象山县时期,曾一度为象山县治。位于县城东偏北18公里力洋溪东侧。力洋溪旧称沥水,村在故道北岸,以水之北为阳,故名沥阳,旧时该地,前临海洋,后因海洋淤积,村渐移至开阔洋畈上,遂改称沥洋。1962年改为力洋。据传最早有金姓居住,村称蛇头金。现有胡、应、冯、叶等姓居住。据《西岙金(即今该镇大塘村)应氏宗谱》,应姓于元代自双屿(今该乡东屿、西屿村)迁此,据该村《冯氏宗谱》,冯高贤(1594~1669)于明末自长街山头迁此。据岭峧《叶氏宗谱》,叶乾仁(1693~1765)于清康熙、乾隆年间从岭峧迁此。
  力洋庵 Lìyáng'ān 2户,3人。位于力洋西北1.1公里力洋岭东坡。属丘陵地带。该庵为南宋叶梦鼎所创建,名集庆禅院,俗称力洋庵。现居祁姓,系清末自竹林祁家迁此。
  凤山庵 Fèngshān'ān 1户,2人,位于力洋西面0.5公里处。东临力洋溪。现居张姓,系茶院张家人。庵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因在凤凰山下,故名凤山庵。
  山头里 Shāntóulǐ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力洋。
  【岭峧】 Lǐngjiāo 285户,113人。耕地881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80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及薪柴等。副业有禽畜饲养及竹木加工。
  岭峧 Lǐngjiāo 285户,1132人,位于力洋东北8公里,茶山东麓之谷地中。村靠西仓溪东岸,东与东仓乡寺后山交界,力洋—岭峧公路终点。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明嘉靖间,叶友乌(1489~1564)自胡陈中堡迁西仓岭峧,村以地形得名。
  【东吴】 Dōngwu 36户,133人。耕地14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6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及薪柴等。
  东吴 Dongwú 36户,133人。位于力洋东北7.2公里之山谷地中。西临西仓溪,东与东仓乡交界。据当地《吴氏房谱》,汶溪吴伯置于明朝中叶迁苍西,为东、西吴之祖,以村居西仓溪东面,故名东吴。
  【西吴】 Xīwú 94户,373人,耕地26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48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和薪柴。
  西吴 Xīwu 94户,373人。位于力洋东北6.7公里山谷间。东临西仓溪。据当地《吴氏房谱》,汶溪吴伯置于明朝中叶迁苍西,为东、西吴之祖。以村居西仓溪西面,吴姓居住,故名西吴。
  【吴家洋】 Wujiāyáng 68户,305人。原属西吴行政村,1983年始单独成立吴家洋行政村。耕地26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4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吴家洋 Wujiāyáng 68户,305人。位于力洋东北6.5公里山谷间。东临西仓溪。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叔容于明初自东仓岔路迁此。初以该地有荷花,因名荷花洋,后因村北有东吴、西吴两村吴姓耕地,遂谬为吴家洋。《叶氏宗谱》有“本荷花洋,谬作吴家洋”之说。
  【石门】 Shímén 30户,121人。原属西吴行政村,1983年始单独成立石门行政村。耕地126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东、西两侧均有山地,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
  石门 Shímén 30户,121人。位于力洋东北山谷间。东临西仓溪。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观捨于明成化八年(1472)自东仓大路头迁居于此。以村处山里,山口岩石耸立如门,因称石门。
  【石埠岙】 Shíbu'ào 85户,350人。耕地25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副业以经营柑桔为主。
  石埠岙 Shíbu'ào 85户,350人。位于力洋东北3.1公里大尖头西麓之山岙内。东与胡陈乡接界。属丘陵地区。村民有叶、顾等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良班、叶良玉(1615~?)于清初自本乡石门析居于此。顾姓于明末在此定居。以地处山岙,旧时村前临海,砌有石埠头,故名。今石埠遗迹尚存。
  【高洋地】 Gāoyángdì 47户,217人。耕地21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1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等。近年,胡陈港水库沿岸,种有小量棉花。
  高洋地 Gāoyángdì 47户,217人。位于力洋东北5.4公里西仓岭西麓。西临西仓溪。村居叶姓,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石门迁来。以村处洋畈上,地势较高,故名高洋地。
  【力洋孔】 Lìyángkǒng 101户,446人。耕地35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山地20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柴薪等。
  力洋孔 Lìyángkong 101户,446人。位于力洋北4.1公里茶山南麓。东濒力洋溪,南靠力洋水库,有力洋~茶山林场简易公路通过。孔姓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三东三里孔迁来。以村近力洋,孔姓居住,故名力洋孔。
  大丘 Dàqiu 废村1980年建造力洋水库,村民迁居力洋孔。
  岙里 Aolǐ废村 1980年建造力洋水库,村民迁居力洋孔。
  沥洋施 Lìyángshī 废村 1980年建造力洋水库,村民迁居力洋孔。
  向阳 Xiàngyáng 废村 1980年建造力洋水库,村民迁居力洋孔。
  【西仓王】 Xīcāngwáng 70户,284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王家命名,因重名,1981年以王家地处西仓,更名为西仓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8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山地13000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并有茶和果树。
  西仓王 Xicangwang 曾用名王家。70户,284人。位于力洋东北4公里西仓溪之西侧。力洋——岭峧公路于村东通过。据当地《王氏房谱》,王仲华系“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任衢州司户参军”。后迁此,以姓名村,称王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西仓王。
  【路下施】 Luxiàshī 197户,727人。以村委会驻地路下施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75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兼有茶林、果树。
  路下施 Luxiàshī 167户,602人。路下施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东北4.6公里西仓溪之西侧。据当地《施氏房谱》,施宁生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白峤岙里迁此。因村处路下,故名路下施。路上原有村,称顾家,迁此略早于路下施。现两村连片,统称路下施。该村为西仓片中心点,力洋——岭峧公路设站通过。村中并办有初中班。
  里坑 Lǐkēng 30户,125人。位于力洋东北5公里之西仓岭脚。据岭峧《叶氏宗谱》,原有路下施施姓分住于此,因无子,由岭峧叶其四(1736~?)入继,经三代后又归宗叶姓。以村处路下施里面溪坑边,故称里坑。
  坎头 kǎntóu 废村 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路下施。
  【西仓董】 Xīcāngdǒng 136户,555人。1961年成立董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董家地处西仓,更名为西仓董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6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副业有经营蚕桑及柑桔等。
  西仓董 Xīcāngdǒng 曾用名董家。136户,555人。位于力洋东北3.5公里之西仓岭下。村西临西仓溪。据《西仓董氏房谱》,董子云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自新昌雪溪迁居于此。以姓名村,称董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 1986更名为西仓董。
  【范宅】 Fànzhái 91户,377人。以村委会驻地范宅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0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等经济作物。
  范宅 Fànzhái 76户,315人。范宅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东北2.1公里处。力洋——岭峧公路从村边通过。该村原为范姓住宅,据光绪《宁海县志》,范邦惠,西仓人,赘溪南(今属城郊乡)金氏,为溪南范氏始祖,宋咸淳十年(1275)登进士。据此,该村当建于宋咸淳之前。以姓名村,称范宅。现住施姓,系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路下施迁来,村名沿用。
  下沙滩 Xiàshātan 15户,62人。位于力洋东北1.8公里处。村西靠山,村东为西仓溪。村居卢姓,系明代后期从桑洲田洋卢迁来。因村在范宅下面沙滩地上,故称下沙滩。
  下洋山脚 Xiàyángshānjiǎo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范宅。
  【前宅】 Qiánzhái 77户,294人。以村委会驻地前宅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62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
  前宅 Qianzhai 曾用名龙头施。61户,234人。前宅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东北2.4公里之唐山下,东临西仓溪。施姓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迁此居住。因村后唐山形似龙头,故名龙头施。后因异姓杂居,以村在范宅前面,改称前宅。
  东洋 Dongyáng 16户,60人。位于力洋东北2.7公里西仓溪之东侧。主居叶姓。据《东洋叶氏支谱》,叶惠南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自胡陈中堡迁此。以村处西仓溪东面洋畈上,得名东洋。
  【大塘】 Dàtáng 173户,706人。以村委会驻地前有一大片低塘田而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8年为县粮种场,后停办。1975年与西岙金大队合并统称大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8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村办企业有棉花加工、电器、五金、农机等4家,1985年共有职工134名,产值46.5万元。
  大塘 Dàtáng 曾用名西岙金。151户,583人。大塘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西面0.9公里之凤凰山下。村前有省道宁象线经过。该村先有金姓自力洋迁来居住。因村在力洋西面山岙间,故名西岙金。后又有应姓居住。据《应氏宗谱》,应德峰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自本乡双屿迁此。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大塘。
  下跳山 Xiàtiàoshān 22户,123人。位于力洋西面1.5公里力洋岭南段。西与茶院乡接壤。村民有周、奚等姓。据传周姓居住较早。奚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天台下峧迁此。该村背靠群山,村前另有一小山凸起,称下跳山,又称门前山,村以下跳山命名。
  【山横】 Shānhéng 79户,344人。耕地29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山地30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茶叶、柑桔为主。
  山横 Shānhéng 79户,344人。位于力洋北面1公里力洋水库之坝下。村民有叶、施、王等姓。叶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高洋地迁此。因村前有山横挡,故名山横。
  【海头】 Hǎitou 356户,1375人。耕地133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副业有经营蚕桑、柑桔及开采建筑用砂等。村办轨石厂1家。
  海头 Hǎitóu 356户,1375人。位于力洋东北1.8公里处。东靠大山坪,西临西仓溪,省道宁象线穿越东西。村民有庄、谢、胡、施等姓。庄姓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福建迁此。过去,胡陈港海潮可涨到村边,故称海头。
  【海楼渔】 Hailóuyú 192户,752人。以村委会驻地海楼渔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0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糖蔗。村办厂1家。
  海楼渔 Hailouyu 别名海头俞。147户,625人。海楼渔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东面1公里处。东临西仓溪。宁象线自村北经过。村民有俞、顾、施、赖等姓。据《马坡俞氏宗谱》,俞光廪(1497~?)于明嘉靖年间自马岙迁此。以居处与海头村相近,俞姓居住,故名海头俞。解放前夕,以谐音写作海楼渔。
  西山脚 Xīshānjiǎo 45户,127人。位于力洋东北1.4公里处,西靠山,东临西仓溪。力洋——岭峧公路沿村西通过。村居章姓,系明崇祯年间(1628~1643)自岔路渡头迁此。以村处西仓溪西面山脚,故名西山脚。
  【燕楼山】 Yanlóushan 50户,202人。耕地23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副业有经营糖蔗、柑桔等。
  燕楼山 Yanloushan 曾用名烟楼山。50户,202人。位于力洋东南1.3公里大坑山岗北部东山脚,前临胡陈港。主居冯姓。据《烟楼山冯氏房谱》,清冯仲星(1711~?)自主屿迁居于此。以“背山面水,烟雨楼台”取名烟楼山,后谐音为燕楼山。
  【海屿】 Hǎiyu 97户,425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原自然村下张命名。因重名,1981年以村前有海屿山,更名海屿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68亩,主产稻谷。并有糖蔗、柑桔等。
  海屿 Hǎiyu 曾用名下涨、下张。97户,425人。位于力洋东面3.7公里大尖山南麓。前临胡陈港,省道宁象线穿村而过。居邵、倪等姓。据《下张邵氏房谱》,邵天土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胡陈下田迁居于此。据该村《倪氏宗谱》,倪仲朗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从三门晏站迁来。因村下为海港,潮水涨落。为取吉祥之意,命名下涨,后谐音为下张。为与行政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改称海屿。
  【西屿】 Xīyu 46户,193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西山命名。1986年更名为西屿。耕地29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种糖蔗。
  西屿 Xīyu 曾用名西山。46户,193人。位于力洋西南2.4公里毛屿港东北侧。主居应姓。据西岙金《应氏宗谱》,应敬嘉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自梅林迁居于此。以村处双屿山之西屿,因名西山。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西屿。
  【东屿】 Dongyu 110户,433人。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队,以原驻地东山命名,1981年更名东屿。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3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种糖蔗。
  东屿 Dongyu 97户,387人。东屿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西南2.5公里毛屿港之东北侧。主居彭姓。据当地《彭氏宗谱》,彭汝亨昆季四人于清初自古渡迁居于此。以村处双屿山之东屿,因名东山,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东屿。
  忙塘 Mángtáng 13户,46人。位于力洋西南2.2公里东屿山西北隅。主居彭姓。据《彭氏宗谱》,东屿彭汝馀之子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分迁至此。
  【田交朱】 Tianjiāozhu 357户,1358人。以村委会驻地田交朱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152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副业以经营柑桔等经济作物为主。村办企业有轮窑、麦芽、五金等厂4家,共职工350人。1985年产值92.7万元。
  田交朱 Tiánjiāozhū 175户,595人。田交朱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南面0.9公里黄岐山南麓。南与古渡乡接界。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自村东通过。据该村《朱氏宗谱》,明洪武十七年(1384),朱昭惠自连理乡(据光绪《宁海县志》,连理乡包括县城西隅及县西南部),迁朱开乡田峧朱。以村处黄岐山峧下,多水田,朱姓居住,因名田峧朱,后简写为田交朱。
  田交王 Tiánjiāowáng 28户,112人。位于力洋南面0.7公里黄岐山东南之峧下。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自村东通过。据该村《王氏宗谱》,王渡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迁此。以村处黄岐山峧下,多水田,王姓居住,因名田峧王,后简写为田交王。
  上庄 Shàngzhuāng 13户,53人。位于力洋东南0.9公里大坑山岗西北麓。据田交朱《朱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朱姓自田交朱分迁至此。居处原为朱姓坟庄屋,又处于田交朱上方,因名上庄。
  峧门 Jiāomén 23户,93人。位于力洋东南0.7公里黄岐山与大坑山之间独立小山泡下。施姓于清末自路下施迁此。该处原为潮水进出之门户,因名峧门。
  下湾 Xiàwān 90户,375人。位于力洋东南1.1公里大坑山西麓。因村在上庄下面山湾内,故名下湾。村居以潘姓为先,现谢姓为多。谢姓系清康熙年间(1662~1772)自长街迁住于此。
  斗门头 Dǒuméntóu 28户,130人。位于力洋西南0.9公里黄岐山西面山嘴间。据田交朱《朱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朱姓自田交朱迁此。该处原为港口埠头,建有陡门,原名陡门头,后简写为斗门头。
  东仓乡
  东仓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赖距县城26公里。因位于盖苍山(今称茶山)之东,故名东苍。据东仓《叶氏宗谱》简作东仓,乡境东、北两面与象山县接界,南邻胡陈乡,西连力洋镇。全乡区域总面积4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共28个自然村。计有2758户,10446人。其中农村户口2724户,10323人。
  辖区解放前属梦鼎乡。1951年建东仓、岙里二乡,1956年该二乡与西翁乡合并仍称东仓乡,1958年属胡陈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另立东仓公社。辖区为1951年东仓、岙里二乡及西翁乡之一部分。1983年改东仓乡。
  地势北高南低,全乡多山,除西部及沿中堡溪一带有部分平地外,余均属山区。北部大丹山,海拔865米,为县境东部主要高峰之一。东部山峦重迭,24个山头犹如24座炮台,称为“廿四炮”,主峰海拔496米。主要溪流有中堡溪,发源于乡境北部宁、象交界之茅芦岗,向西南流出乡境注入胡陈港水库。境内交通有门棚——张韩公路交接省道宁象线。
  全乡有山地4.8万亩,耕地7326亩,为林、粮并举之山区乡。山林资源主要有毛竹、松、杂木及薪柴。近年,杉木及其它用材林面积有所扩大,同时利用荒山坡地及沿溪滩地培育茶、桑、柑桔等经济作物。耕地多属山间梯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大小麦、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98.5公斤,总产量4217.45吨。胡陈港堵港后,新增棉田2229亩,1985年棉花总产111吨。其他有花生、黄豆、油菜籽等经济作物。副业有养蜂,编制竹器,饲养家畜、家禽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435头,牛941头,蜂1440箱。乡村办企业有喷灌配件、电器仪表、五金塑料、水泥预制件厂及建筑工程队等12家,职工315人,1985年产值72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班,学生210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学生1047人,入园幼儿40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11张,医务人员6人。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及电影放映队等。
  境内上宅村为唐代殿殿中侍御史兼吏部尚书叶裕和南宋右丞相叶梦鼎之故里,故民间有“唐代尚书第,宋朝宰相家”之说。现村口有为纪念叶梦鼎还乡之所建“归锦桥”。村内有鱼池、假山遗址。洪武九年为朝政冒死直谏之叶伯臣,建文四年,为“靖难”之变死难之郑公智、林嘉猷,俱为该乡人士。
  东仓庙后山有解放军烈士墓。
  岙里王村小丹山旁有归云洞(俗称岩洞)。(详见卷四《名胜古迹》)。
  东仓乡 Dōngcāng Xiang 2758户,10446人。其中农村户口2724户,10323人。
  【大赖】 Dàlài 475户,1825人。耕地149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大小麦、棉花、油菜籽等。山地7046亩,植被为毛竹、松、杉、杂木及薪柴。副业有经营茶、蚕桑、柑桔等。村办企业有五金塑料、水泥预制件厂。
  大赖 Dàlài 475户,1825人。东仓乡人民政府及大赖村委会驻地。距县城26公里。位于该乡中堡溪中段冲积平地上。据上宅《叶氏宗谱》,上宅叶仁杲(869~?)于唐末迁居东叶。又据当地《赖氏宗谱》,赖世忠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7)自象山迁居东叶之旁,后发族称赖家。。其后又有顾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南田迁此,称顾家。1961年成立大队时,东叶、顾家已与赖家连成一片,统称大赖。门棚——张韩公路在此设有车站。该村每逢农历三、八为集市日。
  【王家坪】 Wángjiāpíng 34户,112人。1961年成立王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山坪,更名为王家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1045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7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王家坪 Wángjiāpíng 曾用名王家。34户,112人。位于大赖东北4.4公里处。西北与象山接界。据当地《宁象王氏宗谱》,王祐于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自三阳(今胡陈三洋)迁此。因王姓居住,称王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王家坪。
  【和尚坑】 Héshàngkēng 30户,115人。1961年成立和尚坑大队,1968年改名东风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1012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71亩,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
  和尚坑 Héshàngkēng 30户,115人。位于大赖东北4.8公里中堡溪上游。主居夏姓。在明永乐(1403~1424)末从沙地下来此看管山林而定居。因地处山间溪坑边,冷落孤寂,生活有如深山寺院中之和尚,故名和尚坑。
  【毛仙】 Máoxiān 47户,181人。山地849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10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毛仙 Máoxiān 47户,181人。位于大赖北面3.2公里之小丹山脚。北与象山县接界。据当地《陈氏支谱》,陈文省于元代(1271~1368)自长街西洲(今长街西岙)迁居大陈(今吴岙),再迁毛仙。村处扇形茅草坛上,因称茅扇,后谐音成毛仙。
  【岙里王】 Aolǐwáng 330户,1229人。耕地57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番薯等作物。山地5166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编制竹器为传统副业。村西北山上归云洞旁建有小水站一座,装机75千瓦。
  岙里王 Aolǐwáng 330户,1229人。位于大赖北面2.5公里之小丹山下。以地处山岙里,王姓居住,故名岙里王。据当地《宁象王氏宗谱》,王元定、王元益于宋末自三阳(今胡陈山洋)迁此。归云洞在村西北小丹山上。
  【田青山】 Tiánqīngshān 43户,152人。山地1712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7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田青山 Tiánqīngshān 43户,152人。位于大赖东北3.6公里之田青山前。据当地《张氏宗谱》,张良贵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福建武平县析居浙江太平县(今温岭县),转迁宁海东仓庄靛青山。靛青山在村后,因以名村。后简写为田青山。
  【上韩】 Shànghán 51户,190人。山地1869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12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上韩 Shànghán 51户,190人。
  位于大赖东北3.6公里中堡溪上游。东北与象山县接界。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思恤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自上宅迁此。该村在叶姓之前,先有韩姓居住,因东仓原有韩家(现属张韩),此处村居山上,故称上韩。
  【沙地下】 Shādìxià 184户,748人。耕地37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3777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及小量杉木。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沙地下 Shādìxià 184户,748人。位于大赖东北3.2公里中堡溪上游大旗山西麓。属山间小平地。主居夏姓。据当地《夏氏宗谱》,象山爵溪夏子通、夏子文、夏原高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迁此。因地处溪边,多沙地,且为夏姓所居,故名沙地夏,后谐音成沙地下。村边原有东隍自然村,系上宅叶氏于宋代迁住于此,现与沙地下连片,统称沙地下。
  【寺后山】 Sìhòushān 73户,238人。因所辖3个自然村均在灵峰寺后面山上,故名寺后山。1961年成立寺后山大队,1968年改名后山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127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寺后山 Sìhoushān 曾用名里山。40户,133人。寺后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大赖西北2.9公里之寺后山上。该处有里、中、外三村,本村居里,原称里山。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寺后山。村民有叶、郑等姓。据《叶氏宗谱》,明隆庆年间(1567~1572),叶必彩由上宅迁此。后又有郑姓自上郑迁入。村旁灵峰寺,系唐代叶裕捨宅兴建,现存钟楼一座。
  中间凹 Zhōngjiān'āo 20户,60人。位于大赖西北2.5公里之寺后山上。属山区。因山上有里、中、外三村,该村地处中间山湾之内,故名中间凹。村居叶姓。系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上宅迁此。
  外山 Wàishān 13户,45人。位于大赖西北2.3公里之寺后山上。属山区。因山上有里、中、外三村,该村居外,故名外山。村居叶姓,系清咸丰年间自上宅迁此。
  【上郑】 Shàngzhèng 137户,575人。耕地452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028亩,耕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村办水泥预制件厂1家。
  上郑 Shàngzhèng 137户,575人。位于大赖西北1.4公里之大尖山下。据当地《郑氏宗谱》,郑遇翁于元至大元年年(1308)自长街西岙迁此。至明洪武年(1368~1398),郑氏兄弟三人分居,迪胄居长,住原处,称上郑。迪鹰、迪膏住下村,称下郑。该村为郑公智故里。
  【下郑】 Xiàzhèng 60户,244人。耕地218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109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下郑 XiàZhèng 60户,244人。位于大赖西北1.1公里之大尖山下。属丘陵地带。据当地《郑氏宗谱》,郑迪鹰、郑迪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上郑分迁至此,称下郑。
  【上宅】 Shàngzhái 98户,387人。耕地300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1399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上宅 Shàngzhái 98户,387人。位于大赖西面1公里之大尖山下。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温裕于唐懿宗咸通朝官尚书,僖宗乾符间(874~879)自临海迁东仓。子十五人,所居分上宅、下宅、东屋等处。后即以上宅、下宅、东屋村名。上宅为叶梦鼎、叶伯臣故里,村口有归锦桥。
  【下宅】 Xiàzhái 130户,482人。耕地403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11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村办企业有电器仪表厂。村内并有养蜂专业户。
  下宅 Xiàzhái 130户,482人。位于大赖西面0.9公里,大尖山下三官殿岭之东侧。属丘陵地带。南宋末年,叶肖皋自上宅析居于此。(详见上条上宅村)
  【吴岙】 Wu'ào 51户,204人。1961年成立大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山岙,吴姓居住,更名为吴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207亩,植被为毛竹、薪柴及小量松、杂木等。
  吴岙 Wu'ào 曾用名大陈。51户,204人。村处大赖东北1.8公里之山岙间。据《茅山陈氏支谱》,元季,陈文省(1312~?)自西洲(今长街西岙)迁居于此,村称大陈。后又有吴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自高枧吴岙(现属三门县)迁入。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吴岙。
  【张韩】 Zhanghan 168户,631人。耕地388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山地3033亩,植被为薪柴、松、杂木及毛竹等。副业有培育茶、柑桔等。村办厂1家。
  张韩 Zhānghán 168户,631人。村处大赖东北1.6公里中堡溪之滩地上。据该村《张氏宗谱》,张辅沂于元末明初自深甽里岙张迁来,称张家。后有韩姓迁居其旁,称韩家。随着人口繁衍,村居扩大,两村连片,合称张韩。
  【国叶】 Guóyè 109户,433人。耕地26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2461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种茶和饲养禽畜等。村办注塑及粮食加工厂各1家。
  国叶 Guoyè 曾用名大古叶。109户,433人。村处大赖东北2.5公里中堡溪之东南侧。村东即为宁、象两县界山廿四炮。据当地《叶氏家谱》,叶景濂于宋末元初自东叶(今大赖)迁此。以叶氏为东仓之古老大族,村名因称大古叶。1951年民主建政时,该村与溪边、岙坑三村联合成立行政村,以三村中国、叶两主姓命名为国叶村。1961年溪边、岙坑分出,国叶名称仍沿用。
  【溪边】 Xībiān 63户,228人。耕地12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兼种棉花。山地744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溪边 Xībiān 63户,228人。村处大赖东北2.4公里之廿四炮岭脚。村西、南两面临溪。主居国姓。据当地《国氏宗谱》,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国彦裕自罗溪(在今桥头胡镇尤家村附近)迁此。以村处中堡溪与岙坑溪之旁,故称溪边。
  【岙坑】 Aokeng 91户,326人。耕地23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棉花。山地2501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编制竹器、饲养禽畜等。
  岙坑 Aokēng 91户,326人。村处大赖东北2.6公里之廿四炮岭下。岭北为象山县。村庄三面环山,二溪环绕。主居国姓。据当地《国氏宗谱》,国彦雍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罗溪赘居东仓章家园,为岙坑国氏之始祖。现章家园村名已不传,惟有地尚称章园。村以居“岙之东隅,仄径崎岖,溪流环绕”而得名。
  【大路头】 Dàlutóu 24户,90人。耕地9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511亩,植被为松、杂木、毛竹、薪柴等。
  大路头 Dàlutóu 24户,90人。村处大赖西面1.4公里之大尖山下。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宋仁宗朝,叶安邦(1006~?)由上宅迁此。村在大路之旁,故名。
  【长山主】 Chángshānzhu 84户,320人。耕地297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287亩,植被为松、杂术、薪柴等。
  长山主 Chángshānzhu 84户, 320人。村处大赖西面1.9公里之长山嘴。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氏于宋末元初自下宅迁此。村以地处长山嘴得名,谐音为长山主。村南原有西洋自然村,现已与长山主村相连,成为一体。
  【上刘】 Shàngliǘ 44户,180人。1961年成立上林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中所居多刘姓,更名为上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9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661亩,植被为松、杂木、毛竹、薪柴等。
  上刘 Shàngliu 曾用名上林。44户,180人。村居大赖西南1.6公里中堡溪西侧。因与同处中堡溪西岸之西翁(现属胡陈乡)皆为林姓居住,该村居上,故称上林。林姓居此年代无考。东仓《叶氏宗谱》所录叶梦鼎《东仓八景》中有《上林春色》诗一首,可见在宋咸淳(1265~1274)前后已有此村。现村中林姓仅1户,余皆姓刘。据当地《刘氏宗谱》,刘元麒、刘元麟兄弟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绍兴山阴迁此。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上刘。该村为林嘉猷故里。
  【西洋张】 Xīyangzhāng 40户,177人。耕地19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756亩,植被为松、杂木、毛竹、柴薪等。
  西洋张 Xiyángzhang 40户,177人。位于大赖西南2.3公里处。西靠西仓岭,南与胡陈乡接壤。因村处中堡溪西面洋畈上,原为张姓居住,故名西洋张。现张姓已无,居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清初,天台王君卿(1663~?)入赘张氏,从而王姓兴起,村名沿用。
  【东屋】 Dōngwu 30户,115人。耕地94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373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
  东屋 Dongwū 30户,115人。位于大赖西面0.5公里之小山脚下。门棚——张韩公路在村前经过。据当地《叶氏宗谱》,唐末上宅叶温裕第六子叶仁绾(873~?)析居东屋。即以东屋名村。
  【岔路】 Chàlu 230户,777人。耕地593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923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茶叶、蚕桑等。村办棒冰厂1家。
  岔路 Chàlu 230户,777人。位于大赖南面偏西1.2公里中堡溪东岸。背靠吉山,西临门棚——张韩公路。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上宅叶温裕第五子叶仁亚(870~?)于唐末迁此。以其地西北通上宅,东北至东屋、东叶,南去中堡之三岔路口,故名岔路。
  【上洋殿】 Shàngyángdiàn 74户,280人。1961年成立上洋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中有庙称上洋殿,更名为上洋殿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32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142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
  上洋殿 Shàngyángdiàn 曾用名上洋。74户,280人。位于大赖东面0.6公里处,前临溪,后靠山。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大同于元初自上宅近此。村在中堡溪上游洋畈上,因名上洋。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上洋殿。
  【东胡】 Donghú 24户,84人。1961年成立庙前大队,1966年更名为东胡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6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
  东胡 Donghu 曾用名冯家园、庙前。24户,84人。位于大赖南面2.1公里处。西临中堡溪,南与胡陈乡接壤,门棚——张韩公路傍村而过。主居冯姓。据当地《冯氏宗谱》,冯省南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长街山头迁此,村称冯家园。又因村在关帝庙前,便习称庙前。1966年因建车站,有人以庙前名称不雅,而村居东仓、胡陈两乡交界处,乃各取一字,改名东胡。
  胡陈乡
  胡陈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胡陈距县城26.5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乡境东及东北与象山县灵南乡、泗洲头乡相邻,南交长街镇及龙浦乡,西接力洋镇,北与东仓乡毗连。全乡总面积55.93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共47个自然村,乡办王家山林场1个。计有2847户,10951人。其中农村户口2712户,10729人。
  辖区解放前属梦鼎乡。1951年建胡陈、梅山、西翁三乡。1956年梅山、胡陈二乡合并为胡陈乡,西翁乡并入东仓乡。1958年属胡陈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设立胡陈公社,其辖区为原胡陈、梅山二乡及西翁乡部分地区。1983年改胡陈乡。
  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有西溪岭、逃羊岗等,山峦起伏。西南部临胡陈港,属沿海丘陵地带。中部有傍山兀立于胡陈村边。主要溪流有中堡溪和虎溪等。中堡溪自北面东仓乡流入,经乡境西南部入胡陈港。虎溪发源于东北部之逃羊岗,流经乡境东部及中部,汇入中堡溪。
  公路有省道宁象线自西向东穿越乡境,县道胡陈——长街公路与宁象线交会于胡陈。县道门棚——张韩公路于门棚村接宁象线。
  全乡有耕地966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亦产大小麦、番薯、棉花及油料作物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2.5公斤,总产5776.05吨。山地5.1万亩,以培育用材林为主,同时利用荒山坡地,发展茶,柑桔、杨梅、黄桃等经济作物。北部有乡办王家山林场。副业有饲养长毛兔及淡水鱼养殖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5200头。乡、村办企业有五金机械、塑料等工厂14家,还有农工商服务公司、工程队、运输队等,共职工643人,1985年产值258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322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学生1162人。幼儿班入园幼儿50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2张,医务人员7人。文化设施有文化中心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及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西南部大麦塘(属胡陈港尾),有建于清道光年间之戊己桥,俗称“四十八洞桥”。桥南为“黄公古渡”,有宋发运使郑霖与僧元海所倡建之“登台桥”(俗称梦鼎桥)遗址,桥东有庵,有碑刻,今尚存。
  胡陈乡 Huchéngxīang 2847户,10951人。其中农村户口2712户,10729人。
  【胡陈】 Huchén 397户,1423人。耕地1321亩,种植水稻、兼有大小麦、棉、芋艿及油菜等。山林4965亩,以培植用材林为主。山坡有茶及柑桔、黄桃等果木。工副业有五金厂、服装加工及家庭饲养等。
  胡陈 Huchén 397户,1423人。胡陈乡人民政府、胡陈村委会驻地。距县城26.5公里。位于傍山东南麓。宁象线和胡陈一长街公路交会于此,虎溪绕经村西北而过。该村原为胡、陈两姓居住,因名胡陈,雅称梧岑。后胡、陈两姓衰落,鲍姓于元末明初由天台县山头迁此。村名沿用。光绪《宁海县志》胡陈庄下有鲍家街,即该村。该村清代为海防讯地,设胡陈讯。
  【中堡溪】 Zhōngbǎoxī 140户,525人。村委会驻地中堡溪。辖3个自然村。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年归属胡陈公社,以中堡、河头、东山三村组建为联合大队,1982年更名,以地处中堡溪边,称中堡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30亩,主产稻谷。
  中堡溪 Zhongbǎoxī 别名河头。41户,157人。中堡溪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西北3.2公里之中堡溪东岸。属溪积滩地。主居陈姓。据东山《陈氏宗谱》,陈氏于元末明初自东山分迁于此。为免使中堡溪水泛滥淹及村庄,在此重开河道,村居河边,因名河头。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更名中堡溪。
  东山 Dòngshān 曾用名下马湾。50户,192人。位于胡陈西北3公里处门棚——张韩公路东侧。北面与东仓乡相邻。主居陈姓。据《陈氏宗谱》,陈氏于南唐(937~975)时由福建长溪迁此。初居山湾,名下马湾,由背靠马鞍山得名。以后逐渐下移至中堡溪东面山下,即称东山。
  中堡 Zhōngbǎo 49户,176人。位于胡陈西北3公里之中堡溪东面溪积滩地上。主居叶姓。据东仓上宅及力洋镇岭峧《叶氏宗谱》,叶仁勇(875~?)于唐末自东仓上宅迁此。村居中堡溪边,为保子孙后代于此安居乐业,取村名为中保。后改称中堡。
  【西翁】 Xīwēng 173户,702人。以村委会驻地西翁得名。辖3个自然村。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归属胡陈公社,成立西翁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70亩,主产稻谷。工副业有水泥预制件厂及栽培柑桔、黄桃和饲养母猪等。
  西翁 Xīwēng 122户,488人。西翁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西北3公里之中堡溪西岸。村居林姓。据当地村民口述,宋末元初,福建潭浦林氏迁此。因初时村庄甚小,好似茅草塞在锄头翁里,又以村居小山上,故称山头翁。后住户渐多,且逐渐移至山下,处于中堡溪西面,遂改称西翁。
  王土下 Wángtuxià 31户,128人。位于胡陈西北4公里之西仓岭下。东临中堡溪,北与东仓乡接壤。因村后山上土呈黄色,名黄土岭下,后人求简便,写成王土下。主居夏姓,于清乾隆(1736~1795)初年由东仓沙地下迁此。
  岭下谢 Lǐngxiàxiè 20户,91人。位于胡陈西北3.7公里之西仓岭下。该村由古渡谢家谢姓始居,因名岭下谢。后谢姓衰落,乾隆后期,由东仓吴岙吴姓赘居。今村民以吴姓为主,村名沿用。
  【方后】 Fangh6u 163户,630人。以村委会驻地方后得名。辖3个自然村。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归属胡陈公社,成立方后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30亩,主产稻谷。
  方后 Fangh6u 137户,544人。方后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西北2.4公里处。村后靠山,村前临门棚——张韩公路。村民以胡姓为主,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长街洋湖闸迁此。因村前原有石牌坊一座,村居牌坊后,因名坊后,后人简化成方后。
  洪家 Hóngjiā 9户,20人。位于胡陈西北2.3公里处。门棚——张韩公路经村西而过。主居胡姓,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长街洋湖闸迁此。相传胡家于短期内买到良田九百九十九亩,家财象洪水一样涌来,故称洪家。
  唐家 Tángjiā 17户,66人。位于胡陈西北2.5公里之中堡溪东侧。村民唐姓,据竹口唐安李《唐氏宗谱》,唐远因“梁开平(907~911)践唐祚,不仕,南游隐居宁邑东仓”,遂定居于此。以姓名村,称唐家。
  【翔凤头】 Xiángfèngtóu 202户,840人。耕地680亩,主产稻谷。山地2911亩,植被为松、竹、杂柴等。
  翔凤头 Xiángfèngtóu 202户,840人。位于胡陈东北1.4公里处。宁象线穿村而过。属半山区。村民姓鲍,于明初由本乡响岩分居于此。因村后山形似飞翔之凤凰,故名翔凤头。
  【响岩】 Xiǎngyán 107户,381人。耕地347亩,山地225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
  响岩 Xiǎngyán 107户,379人。位于胡陈东北1.7公里之宁象线北侧。属半山区。村民姓鲍,系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天台县山头迁此。村后有巨岩,岩间有洞,刮风时,作闷雷声,因称响岩,即以此为村名。
  【夏奇岙】 Xiàqí'ào 95户,394人。以村委会驻地夏奇岙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夏家大队,1982年因重名,以队委所在村夏家依石奇山,更名为夏奇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39亩,主产稻谷。山地1072亩,植被为松、竹、杂柴等。工副业有与乡联办轮窑一座。
  夏奇岙 Xiàqí’ào 曾用名夏家。83户,350人。夏奇岙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东北2.6公里之宁象线南侧,属半山区。夏姓于北宋期间迁住于此,称夏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更名夏奇岙。
  东林庙 Donglínmiào 3户,10人。位于胡陈东北2.2公里处。属半山区。东林庙为夏奇岙夏姓家庙,建于南宋。清咸丰(1851~1861)初年,王姓始居于此,随后有胡陈鲍姓入赘。村以庙命名。
  坞石坑 Wushíkēng 9户,34人。位于胡陈东北2.6公里处。北靠山,南临宁象线,属半山区。清咸丰末年胡陈鲍姓于此看管山林落户定居。以村处山坑旁,坑里石块乌黑颜色,由“乌”谐音成坞,称坞石坑。
  【翰嘉岙】 Hanjiā'ào 106户,408人。耕地363亩,山地207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近年棉花、柑桔等经济作物有较大的发展。
  翰嘉岙 Hanjiā'ào 106户,408人。位于胡陈东北3.6公里之西溪岭南麓。主居鲍姓。据当地《鲍氏宗谱》,鲍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本乡响岩四房分迁于此。后鲍姓出翰林,以“山碧水绿嘉人地,一代风骚翰林家”而得名翰嘉岙。光绪《宁海县志》曾作韩家岙。
  【岭根陈】 Lǐnggenchen 56户,218人。耕地242亩,山林190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
  岭根陈 Linggenchen 56户,218人。位于胡陈东北3.5公里之西溪岭南麓。宁象线穿村而过,东北为象山县境。陈姓于明末清初由长街西岙迁此。以地处岭脚,陈姓居住,故名岭根陈。
  【西张】 Xīzhang 121户,485人。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归属胡陈公社,成立西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4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棉花、柑桔等经济作物。
  西张 Xizhang 121户,485人。位于胡陈西面2.5公里处。村西靠山,与力洋镇接界,村东临中堡溪,宁象线沿村南而过。村以地处中堡溪西面,张姓居住,因称西张。据该村《张氏宗谱》,明初,张姓从里岙(今属大里乡)迁此。
  【东张】 Dongzhāng 27户,110人。以村委会驻地东张得名。辖2个自然村。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归属胡陈公社,成立东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柑桔、黄桃等经济作物。
  东张 Dōngzhāng 20户,80人。东张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西北2公里中堡溪边。主居张姓,清初,由西张迁此定居。因村处西张东面,故名东张。
  门棚 Ménpéng 7户,30人。位于胡陈西2公里,宁象线与门棚——张韩公路交叉口。主居杨姓,清道光(1821~1850)中由天台八都杨迁此。
  【东下田】 Dongxiatián 80户,314人。1961年以驻地下田名下田大队。因重名,1982年以地处宁海东乡而更名东下田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78亩,主产稻谷,兼有柑桔等。
  东下田 Dongxiatián 别名下田。80户,314人。位于胡陈西0.6公里处。北靠山,南临宁象线和虎溪,属沿溪冲积平地。邵氏于南宋年间自河南迁此。以村居傍山下田畈中,因名下田。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称东下田。
  【吴家岙】 Wujiā'ào 40户,160人。耕地13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等。
  吴家岙 Wujiā'ào 40户,160人。位于胡陈北0.75公里山岙内。该村原为吴姓居住,因称吴家岙,后吴姓衰落,黄姓于明末自福建迁入,村名沿用。
  【塘头韩】 Tangt6uhan 29户,95人。耕地136亩,主产稻谷,兼产柑桔、黄桃等。
  塘头韩 Tangtóuhan 29户,95人。位于胡陈东南0.9公里处。胡陈——长街公路沿村西而过。属丘陵地带。该处原为韩姓居住,有里韩(二韩)、外韩(头韩)二村,后里韩衰落,迁并于外韩,因村西北乌头岩下原有土塘,改称塘头韩。现主居夏姓,系于明末清初由东仓沙地下迁入,村名沿用。
  【平林】 Pinglín 87户,358人。耕地334亩,山地143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
  平林 Pinglin 87户,358人。位于胡陈东面2.9公里山岙间。据当地《胡氏宗谱》,胡氏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由大湖迁此。以村处山间平地,四围竹木葱郁而得名。
  【里外庄】 Lǐwàizhuāng 76户,301人。村委会驻地外庄。辖3个自然村。因该行政村主要由里庄、外庄两村组成,故名里外庄。耕地34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并有柑桔、棉。
  外庄 Wàizhuāng 28户,117人。里外庄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东南2.6公里处。属丘陵地带。主居陈姓。据当地陈姓祖坟墓碑,陈氏于清光绪七年(1881)迁此。该处原有地主庄屋,村处庄屋外侧,因名外庄。
  里庄 Lǐzhuāng 27户,104人。位于胡陈东南2.9公里处,属丘陵地带。主居鲍姓。据翔凤头《鲍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翔凤头鲍氏三房分迁于此。该处原有地主庄屋,村处庄屋里侧,故名里庄。
  马岙岭脚 Mǎ'áolǐngjiǎo 21户,80人。位于胡陈东偏南3.7公里处。属丘陵地带。东与象山县灵南乡接界,南邻长街镇。主居顾姓。据东仓乡顾家《顾氏宗谱》,顾姓于元代自东仓顾家迁此。以村处马岙岭脚,故名。
  长庄 Chángzhuāng 片村,包括里庄、外庄、马岙岭脚3个自然村。
  【水竹坑】 Shuǐzhúkēng 40户,195人。有耕地20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育竹木。
  水竹坑 Shuǐzhukēng 40户,195人。位于胡陈东3.5公里之山岙内。村东与象山县接界。主居金姓,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由县城秧田头迁此。该村所在山岙内宽外窄,每逢骤雨,村旁溪坑水被阻在口内,水位上涨。当地方言,“阻住”称“筑住”,因称此小溪为水筑坑,并作为村名,后以谐音改为水竹坑。
  【车家】 Chejiā 126户,546人。以村委会驻地车家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427亩,主产稻谷。工业有村办家用电器厂。副业有裁培柑桔及饲养山羊、鹅、鸭等。
  车家 Chejiā 54户,224人。位于胡陈西南2.6公里之大坪头岗西山脚。属沿海丘陵地区。因村由天台桃溪车姓始居,故称车家。
  八石湾 Bashiwan 15户,62人。位于胡陈西南1.7公里大坪头岗北面山腰间。属沿海丘陵地区。主居邵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本乡下田迁此。以村处山湾,湾内有一丘八石水田(约3.2亩),因称八石湾。
  田岙 Tián'ào 5户,26人。位于胡陈西南2.4公里大坪头岗西北麓。属沿海丘陵地区。因村处山岙,岙内有田,故名里岙。该村与黄公渡相近,南宋绍定末年发运使郑霖与僧元海倡建登台桥,当时,田岙岭一带是热闹所在,据传饭店、旅舍有十八家之多。现居杨、胡二姓,系于清光绪(1885~1908)初年迁此。
  半山 Bànshān 30户,125人。位于胡陈西南3公里之胡陈港畔。主居何姓。据当地何姓祖坟墓碑,何姓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临海县大田迁此。因村处半山腰,即以半山命名。
  屿头 Yutóu 2户,14人。位于胡陈西南3.5公里胡陈港畔。此处为黄公渡东岸,为登台桥桥头庵所在地。住有叶、金二姓,叶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东仓岔路迁此。因该处原为海上岛屿,村处岛边,故名屿头。
  前山 Qiánshān 20户,95人。位于胡陈西南3公里之大坪头岗西南山岙中。主居黄姓。考其祖坟墓碑,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福建迁此。因村位于车家前面山脚,故名前山。
  【梅山】 Méishān 124户,543人。以村委会驻地梅山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31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棉。并产茶叶、杨梅、柑桔等。
  梅山 Méishān 别名杨梅山头。63户,274人。梅山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南面2.9公里处。西南与龙浦乡接壤,属沿海丘陵地区。蒋姓于明末清初由天台县迁此。初居上蒋基,四面环山,多梅树,因称梅山。后居民下迁,广种杨梅,称杨梅山头。后裔为怀念祖先,复称梅山。明代该处设有杨梅山台,由胡陈汛管辖。
  马回头 Mǎhuítóu 3户,18人。位于胡陈西南2.9公里之大坪头岗西南山脚。村居蒋姓,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梅山分迁于此。以村旁小山形似回头之骏马,称马回头山,村以山命名,称马回头。
  庙下 Miàoxià 42户,176人。位于胡陈西南2.9公里之大平头岗南山脚。主居蒋姓。据该村《蒋氏宗谱》,蒋姓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梅山分迁于此。以村居五圣庙下,因名庙下。
  塘里饼 Tánglǐbǐng 曾用名塘里壁。9户,41人。位于胡陈西南2.7公里之万金山西南麓。属沿海丘陵地区。蒋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梅山分迁于此。村前原为海,后围垦成塘地,村处塘之里壁(边),因名塘里壁。后谐音称塘里饼。
  东头溪 Dōngtóuxī 7户,34人。位于胡陈西南2.9公里处,属沿海丘陵地区。主居蒋姓。据该村《蒋氏宗谱》,蒋姓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梅山分迁于此。因村居东头溪边,故称东头溪。
  【山洋村】 Shānyángcun 109户,464人。1961年成立山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山洋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12亩,山林1500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茶及柑桔等经济作物,有村办离合器钢片厂和农机五金厂。
  山洋村 Shānyángcun 曾用名三洋、三阳。109户,464人。位于胡陈南面2.6之平洋上。背靠后门山。村民有王、朱、胡三姓。据东仓乡岙里王《宁象王氏宗谱》,唐末,王锦屏(?~905)村由奉化迁宁海三阳。据该《朱氏宗谱》,朱姓于南宋年间由象山岭村迁此。因村在山前受阳处,称山阳,又以脚前有庙下洋、下满堂洋、驼背洋三处洋畈,而名三洋。清光绪《宁海县志》作山洋。邻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山洋村。
  【步二】 Bu'èr 59户,236人。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兼营棉花及柑桔、黄桃等经济作物。
  步二 Bu’èr 59户,236人。位于胡陈南面2.6公里之后门山东南山脚。村前临平洋滩地。村民有王、胡二姓。王姓于元末明初由山洋迁此;胡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长街大湖迁此。二姓各居村之一方,相距甚近,村人谓之“不及二步地”,因以步二为村名。光绪《宁海县志》作蒲二、亦作婆墓。
  【长坑】 Chángkēng 155户,641人。以村委会驻地长坑命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686亩,山林1530亩。主产稻谷,兼有棉、柑桔等经济作物。
  长坑 Chángkēng 54户,245人。长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东南2.5公里之马头山北麓。其东面以长坑岭为界与长街镇西岙村相接,属丘陵地区。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王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本乡山洋分迁于此。因村旁有长坑溪,即以溪名作村名。
  横山 Héngshān 40户,162人。位于胡陈东南1.8公里之横山岗西南山脚。胡陈——长街公路沿村而过。主居李姓,于清康熙(1662~1722)年间由梅林花园迁此。以村处横山岗下,因名横山。
  屿根 Yugēn 56户,232人。位于胡陈东南2公里之横山岗东南。村居林姓,系元代由力洋西仓分迁于此。以村东面田野上有一小山,拔地而起,如海中岛屿,称后屿山。村居其下,因名屿根。
  【横山里】 Héngshānlǐ 81户,274人。耕地420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柑桔。并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横山里 Héngshānlǐ 81户,274人。位于胡陈南4.1公里之田青山西北山岙间。其西、南与龙浦乡接壤。村居虞姓,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慈溪县迁此。村北有山横卧,称横山头,村居岙内。因名横山里。
  【南坑】 Nánkēng 91户,382人。该村以里、外南坑两个自然村组成,因名南坑。村委会驻地里南坑。耕地275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山林1800亩,培育用材林,山坡种植柑桔。
  里南坑 Lǐnánkēng 44户,175人。南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南4公里之山洋岭北麓。胡陈——长街公路沿村而过。村居李姓,系明代由梅林花园分迁于此。该地有源于山洋岭之小溪由南而北流过,称南坑,村名初时亦称南坑。后有村民迁出,于该村外侧另成新村,该村称里南坑,新村称外南坑。
  外南坑 Wàinánkēng 47户,207人。位于胡陈南3.6公里之山洋岭北麓。胡陈——长街公路穿村而过。李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里南坑迁此。以村居南坑外侧,故名外南坑。
  【王家山】 Wángjiāshān 32户,101人。乡办林场。位于乡境北部,距胡陈4.1公里。东、北与象山县接界,西邻东仓乡。林区海拔400米。原属东仓乡,1961年划归胡陈公社,始建社办林场,1983年改为胡陈乡办林场。该处山土色黄,旧称黄加山,后以谐音改称王家山。场员来自翰嘉岙、响岩、岭根陈等村。山地3200亩,培育松、杉及毛竹等。耕地84亩,种植稻谷、番薯等。
  王家山 Wángjiāshān 居民点,属王家山林场。32户,101人。位于胡陈乡北部,距胡陈4.1公里。东、北接象山县,西为东仓乡。以地处王家山而得名。
  茶院乡
  茶院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茶院距县城13.5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邻力洋镇,西连山水乡,西南接越溪乡,北靠茶山与建设乡为邻,南与毛屿乡接壤。全乡总面积50.59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共35个自然村。计4106户,14942人。其中农村户口3919户,14704人。
  辖区解放前属柘浦乡。1951年为茶院、杜岙二乡及庙岭乡之一部分。1956年以茶院、庙岭及杜岙乡、毛屿乡之一部合并称茶院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立茶院公社,辖区为1951年茶院乡全部,杜岙乡大部及庙岭乡之一部分。1983年改茶院乡。
  交通有省道宁象线和县道茶院——西吕公路交接于茶院。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有茶山盘亘,茶山主峰海拔872.6米,为本县东部最高山峰。西部属丘陵地区,海拔一般在200米上下,乡驻地茶院周围则为港湾淤积地区,耕地大部集中于此,为该乡主要产粮区。茶院溪自北而南迂回盘旋经茶院入毛屿港。其上游建有西林水库。
  全乡耕地11723亩,山地5.5万亩。主产稻谷,兼产麦、豆和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59.5公斤,总产5300.7吨。山林以松、杂木、毛竹、柴薪为主,近年发展杉木林600亩,茶林1400亩,其他经济作物有棉、柑桔、糖蔗和花生。1985年生猪饲养量6852头。乡办企业有精制花茶、水泥预制件、麦芽等厂及建筑工程队共7家;村办企业有农机、五金、塑料等3家。共职工335人,1985年产值146万元。茶院村有县属第二酒厂。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484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学生1619人。入园幼儿4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8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文化中心、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柘浦街村后有建于唐代武德年间(618~626)之净土寺残址,昔有元代书法家赵孟*所书之石碑。平窑有宋代烧制泥质灰陶器皿古窑址,解放后曾出土韩瓶、盖钵等文物多件。道士桥建于南宋绍兴七年,为县内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桥梁(详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茶院乡 Cháyuànxiāng 4106户,14942人。其中农村户口3919户,14707人。
  茶院 Cháyuàn 1441户,4907人。茶院乡人民政府及张家、下王村和上徐村委会驻地。位于该乡南部,村西靠山,北临茶院:溪东有省道宁象线经过。主居王、徐、张等姓。据柘浦《王氏宗谱》,北宋乾德时(936~968),易州判王太辅“弃官归隐,侨居宁邑”,转迁至此。据《缑城柘浦徐氏三族重修宗谱》,徐浙翁(宋庆元间贡元)自柘浦街析居茶院。据茶院张家《张氏宗谱》,元至治间,张天虹(1247~1326)自海宁迁住于此。以地近茶山南出分支,原多茶林,故当初称所居庭院为茶院,后遂作村名。清光绪时曾称茶院镇。
  【张家】 Zhāngjiā 558户,1956人。茶院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茶院中部,张姓聚居,故称张家。另辖一落塘自然村。耕地128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另有柑桔、花生等经济作物。
  落塘 Luòtáng 3户,14人。位于茶院东北5.7公里,茶山主峰南面之深山中。因坐处低洼,故名落塘。清同治年间(1862~1874)茶院张姓为张家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下王村】 Xiàwángcun 485户,1650人。茶院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茶院东部,王姓聚居,故称下王。1961年成立下王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下王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4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棉、糖蔗等。村内办有五金、塑料、水泥预制件等厂。
  【上徐】 Shàngxu 475户,1609人。茶院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茶院西部,徐姓聚居,称上徐。另辖鸦鹰岩、茶树下、大坑3个自然村。耕地121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雅鹰岩 Yāyīngyán 31户,120人。位于茶院西面1.7公里之山上,属山区。清同治间,茶院徐姓为上徐看管山林定居于此。村边有陡峭绝壁,常有乌鸦、老鹰栖息,因名鸦鹰岩。
  茶树下 Cháshuxià 11户,36人。位于茶院西面3公里之山岙中。叶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许家山迁来。当地原有一片茶树,村在其下,故称茶树下。
  大坑 Dàkēng 32户,138人。位于茶院西面2.5公里之山上。属山区。赵姓于清乾隆间(1736~1795)由杜岙迁此。以村处大坑边得名。
  【道士桥】 Dàoshìqiáo 306户,1040人。1961年成立道士桥大队,1967年改称胜利大队,1981年复名道士桥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49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副业有培育茶林、果木等。
  道士桥 Dàoshìqiáo 306户,1040人。位于茶院西北4.7公里之铜岭岗南面山上。北邻建设乡。茶院——西吕公路沿村而过。据《铜岭范氏宗谱》,范若容,唐咸通五年(864)进士,曾仕于广东,后迁于此。村边有石拱桥,传为郑姓道士所建,因名道士桥,村处其旁,以桥为名。村西山上有烽火台,尚完整。
  【泥树崀】 Nishuláng 21户,81人。耕地41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幼林、柴薪等。
  泥树崀 Níshuláng 21户,81人。位于茶院北面4.7公里茶院溪之上游。属山区。陈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天台花桥流寓于此。因村在山崀上,多柚树,故名柚树崀,后改为泥树崀。
  杜岙 Du'ào 348户,1304人。杜岙、杜岙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西北4.3公里之山岙间,西及西北与山水、建设两乡为邻。东临杜岙坑。属山区。村民有叶、赵等姓。据《重修杜岙叶氏宗谱》,唐末,叶温礼(842~?)由东仓转迁至此。据该村《赵氏宗谱),明初,赵光烨(1392~1459)自白峤迁住于此。以村处山岙中,俗称“山肚里”,杜与肚同音,因称杜岙。
  【杜岙】 Du'ào 255户,928人。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杜岙北部,赵姓聚居,原称赵家。1961年成立赵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杜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6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林、柴薪、茶林。
  【杜岙坑】 Du'àokēng 93户,376人。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杜岙南部,叶姓聚居,原称叶家。1961年成立叶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近杜岙坑,更名为杜岙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53亩,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山地产茶叶。村办五金塑料厂1家。
  【双宫】 Shuanggong 36户,166人。耕地12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柴薪等。
  双宫 Shuanggōng 曾用名双姑。36户,166人。位于茶院西北4.5公里铜岭岗之东端。属山区。据该村《郭氏宗谱》,郭悬富,原籍福建新田街,曾游浔阳江二姑山。后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居于此。因追慕二姑孝节,名所居村为双姑。后谐音称双宫。
  【紫山头】 Zǐshantóu 18户,65人。耕地5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柴薪等。
  紫山头 Zǐshantóu 18户,65人。位于茶院西北3.2公里,西林水库西面之山上。属山区。据茶院《张氏宗谱》,张姓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自茶院来此看山定居。因祖居在茶院紫山头道地,即以此名村。
  【项连山】 Xiàngliánshān 32户,117人。耕地8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另有茶林栽培。
  项连山 Xiàngliánshān 32户,117人。位于茶院西北3.1公里,铜岭东山脚。西临杜岙坑,属山区。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姓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自东仓迁此。当地原名黄泥山,因生活困苦,被讥为黄连山,后改为项连山。
  【宝岩寺】 Bǎoyánsì 48户,177人。以村委会驻地宝岩寺得名。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宝岩寺大队,1968年改为五星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45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毛竹、柴薪等。
  宝岩寺 Bǎoyánsì 37户,129人。宝岩寺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东北4.9公里茶山南麓。东邻力洋镇。属山区。宝岩寺为北宋宝元间(1038~1040)所建,1966年废。村以寺名。主居徐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茶院上徐来此看管山林定居。
  岚峰 Lánfēng 3户,15人。位于茶院东北4.3公里之山上。东面山下为力洋水库。属山区。余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至此定居。因村边山峰常为雾气笼罩,故名岚峰。
  塘孔 Tángkǒng 4户,19人。位于茶院东北4公里之山上。属山区。章姓于清同治年间由西店迁此。因村在山岙间,地势低下,故名塘孔。
  下家山 Xiàjiāshān 4户,14人。位于茶院东北4.3公里之山上,属山区。徐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宝岩寺分迁于此。因村处宝岩寺下之山上,故名下家山。
  【邵家庄】 Shaojiazhuang 69户,296人。1961年成立邵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邵家庄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0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番薯。山地产茶叶。
  邵家庄 Shaojiazhuang 69户,296人。位于茶院西面偏北4.5公里之山间。西邻山水乡。属山区。据力洋下张《邵氏宗谱》,邵姓于南宋中叶自余姚迁此。以姓氏名村,称邵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邵家庄。
  【许家山】 Xujiāshān 245户,979人。耕地815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棉花。山地产茶叶。
  许家山 Xujiāshān 245户,979人。位于茶院西面偏北3.1公里之山上。属山区。村民有叶、张、王三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南宋末年叶大卿父子自东仓避乱至此定居。
  该处原为许家村人所管之山地,称许家山,故名。
  阮家 Ruǎnjiā 废村。村民迁居许家山。
  【小庵】 Xiǎo'ān 38户,167人。1961年建小庵大队,1968年改名长春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2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小庵 Xiǎ'ān 38户,167人。位于茶院西面2.9公里处。属山区。谢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朱岙(今属三门县)流寓于此。该处有小庵,村即以小庵命名。
  【铜岭脚】 Tónglǐngjiǎo 74户,269人。以村委会驻地铜岭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2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铜岭脚 Tónglǐngjiǎo 69户,243人。铜岭脚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西北2.6公里之山脚下。东临茶院溪,东北为西林水库。茶院——西吕公路沿村东通过。陈姓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梅林槐路迁此。因村在铜岭岗下,故名铜岭脚。
  龙洞 Lóngdòng 5户,26人。位于茶院西北3.2公里处。属山区。徐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西溪迁此。因村后山上有洞,称“龙洞”,故名。
  西林 Xīlīn 废村。1968年建造西林水库,村民他迁。
  【民户田】 Mínhutián 120户,453人。耕地273亩,以种植水稻、麦、番薯为主。山地产茶叶。
  民户田 Mínhutián 120户,453人。位于茶院西北2.8公里处。属山区。主居叶姓。据该村《叶氏宗谱》,系元至元年间(1264~1294)由东仓迁此。据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清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原称十五田,当地清乾隆时修之《叶氏宗谱》则明户田、民户田并称。清光绪《宁海县志》叙山部分谓当地有十亩田山,民国初地图上标明为习武田。其名称之由来及演变均无考,今以民户田为标准名称。
  【竹家岙】 Zhujiā'ào 27户,116人。耕地7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
  竹家岙 Zhujiā'ào 27户,116人。位于茶院西北2.1公里处。西靠山,东临茶院溪。原为祝姓居住,地处山岙,因名祝家岙。后王姓为该村主要居民,以村周多毛竹,改称竹家岙。据下王《王氏宗谱》,王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茶院下王迁此。
  【许家】 Xujiā 45户,195人。耕地15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许家 Xǔjiā 45户,195人。位于茶院西面偏北2.4公里处。属山区。原居许姓,称许家。现主居胡姓。据坑口岭《胡氏宗谱》,胡守道(1774~1858)自坑口岭迁此。
  【柘浦街】 Zhèpujiē 98户,358人。耕地338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副业有经营茶叶、蚕桑、柑桔等。
  柘浦街 Zhèpujiē 98户,358人。位于茶院东北1公里茶院溪东侧。南临省道宁象线。杂姓居住。据上徐《徐氏宗谱》,徐永泰于梁大宝二年(551)以避乱自黄岩之黄沙迁来。该地古为茶院溪入海口,山边多柘树,故称柘浦。又因该村为茶院乡最早村落之一,地位比较适中,建有集市街道,故又称柘浦街。村后茶山之麓,有净土寺残址。
  淡水路 Dànshuǐlù 废村。村民迁居柘浦街。
  【寺前王】 Sìqiánwáng 116户,453人。耕地427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副业有经营茶叶、蚕桑、柑桔等。
  寺前王 Sìqiánwáng 116户,453人。位于茶院东北1.3公里处。北靠丘陵山地,西邻柘浦街。省道宁象线自村南通过。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姓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力洋西仓迁此。村后原有圆通寺,建于唐贞元(785~805)初,后徙力洋里岙。因村在寺前,得名寺前王。
  【平窑】 Píngyáo 106户,471人。耕地42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大小麦、番薯及棉花。山地产茶叶。
  平窑 Píngyáo 106户,471人。位于茶院东面1.7公里处。东靠平窑山,南临省道宁象线。该处曾于宋代建窑烧制韩瓶,故名平(瓶)窑。光绪《宁海县志》作屏瑶。现居张姓,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定福、张定禄于元皇庆年间(1312~1313)自柘浦街迁此。
  【亦长坪】 Yìchángpíng 40户,181人。耕地179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兼营山林。
  亦长坪 Yìchángpíng 别名叶长坪。40户,181人。位于茶院西面3.8公里之山坪上。西与山水乡接界,东为下窑平岗。属山区。该地原为叶姓所有之山坪,称叶长坪。后王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临海永泉柏加王村迁此。村名以谐音改为亦长坪。
  【坑口岭】 Kēngkǒulǐng 49户,208人。1961年成立坑口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后长山岭下,更名为坑口岭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8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坑口岭 Kēngkǒulǐng 49户,208人。位于茶院南面0.9公里处。背靠后长山,与毛屿乡接界。省道宁象线沿村西而过。据该村《胡氏宗谱》,明末,胡拱壁(1622~?)由长街塘里迁此。因村在茶院溪出口处,因名坑口。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坑口岭。
  【郑公头】 Zhènggōngtóu 54户,213人。耕地233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
  郑公头 Zhènggōngtóu 54户,213人。位于茶院东面偏南1.2公里之塔山脚。西临茶院溪,东南邻后坑李。郑姓于明永乐年间自东仓上郑迁此。过去,该村与后坑李常联合雇班演戏,以郑姓太公为首事,村名因称郑公头。
  【后坑李】 Hòukēnglǐ 226户,948人。以村委会驻地后坑李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19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后坑李 Hòukēnglǐ 176户,701人。后坑李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东南1.9公里大岩头山鞍部。据城郊乡大桥里《李氏宗谱》,唐僖宗朝(874~888)李姓自杭州桥陵迁此。因村在茶院溪后面(北面)小坑边,李姓居住,故名后坑李。
  半山 Bànshān 5户,21人。位于茶院东南2公里大岩头山鞍部。村居胡姓,系民国初年自黄坛斑竹园迁此。以村建于半山腰而得名。
  山脚 Shānjiǎo 23户,109人。位于茶院东南2.4公里大岩头山脚。南邻毛屿乡。韩姓于清末自象山海台迁此。以村处山脚得名。
  下沿盘 Xiàyánpán 22户,117人。位于茶院东南2.1公里大岩头山南麓。南邻毛屿乡。村民韩姓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由郑公头分迁至此。因在郑公头下面沿山居住,故名下沿盘。
  【下徐】 XiàXu 249户,1067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徐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74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下徐 XiàXú 225户,974人。下徐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东面2.2公里处。南临省道宁象线。徐姓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茶院上徐分迁至此。村在上徐之东,以东为下,故名下徐。
  后店里 Houdiànlǐ 24户,93人。位于茶院东面2.5公里,金鸡山之南麓。王姓于明末自前王迁此。村在下徐之后,村前有大路,东通力洋,西通桥头胡,路边有店铺,因名后店里。
  【陈家山】 Chénjiāshán 36户,168人。原属下徐行政村,1986年始单独成立陈家山行政村。耕地139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
  陈家山 Chénjiāshān 36户,168人。位于茶院东面偏北3.7公里金鸡山南麓。东与力洋镇接界,属山区。陈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在此烧炭定居。以陈姓住于山上,得名陈家山。
  毛屿乡
  毛屿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苔芳距县城13公里。因地处毛屿港畔,故称毛屿乡。东邻力洋镇、古渡乡,南濒白峤港,西接越溪乡,北连茶院乡。全乡总面积27.8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7.07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共26个自然村。计有2575户,9880人,其中农村户口2484户,9761人。
  辖区解放前属柘浦乡。1951年设毛屿、庙岭二乡。1956年并入茶院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原毛屿乡及庙岭乡之部分村建毛屿公社,1983年改毛屿乡。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有帽峰山延伸之大梁山,属丘陵地区,出优质矿泉水。南部为海积平地,为本乡粮、棉、糖蔗等主要产地。东面毛屿港水库,总库容600万立方米;北面有福圣寺、乌烟筒、塘头山嘴等水库,其总库容为47.37万立方米。
  陆上交通有宁象线贯通南北,水上交通有船只出三门湾通浙、苏、闽沿海各地。
  全乡耕地9193亩,以种植水稻、棉为主,并有大小麦、蚕豆、黄豆、糖蔗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5.5公斤,总产为2948.45吨;棉花平均亩产139公斤,总产为218.2吨。近年来副业生产发展迅速,如海涂养殖、禽畜饲养、机动运输等数量日益增加;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栽培面积日益扩大。乡内企业,县属的有宁海糖厂、苔芳棉花厂;乡属的有啤酒、麦芽、砖瓦、五金等厂19家,其中啤酒厂所产之大梁山啤酒曾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有职工1085人,产值876万元。另有个体办与联办工厂4家,工程队、运输队、装卸队等5家。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66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学生110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5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露天影剧场、宣传窗及青年民兵俱乐部。
  毛屿乡 Máoyuxiāng 2575户,9880人。其中农村户口2484户,9761人。
  【苔芳】 Táifāng 141户,600人。以村委会驻地苔芳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529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近海捕捞,海涂养殖。村办厂1家,职工24人。
  苔芳 Táifāng 93户,380人。毛屿乡人民政府及苔芳村委会驻地。西邻越溪乡。宁象线南北穿越。相传该村原有单姓居住,至清乾隆年间已无单姓。现主居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氏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由桑洲上叶村迁此。因村处海边,海涂盛产海苔,每到采苔季节,一片芳香,故名苔芳。光绪《宁海县志》作田荒。
  路湾 Luwān 29户,139人。位于苔芳南0.75公里处。据传吕姓于乾隆年间(1736~1795)由王爱山迁此。因村在大路拐弯处,故名路湾。
  礁嘴Jiāozuǐ 17户,70人。位于苔芳东南0.75公里之海积平地上。陈姓于清末自本乡南溪村迁此。该地原为海礁,村在礁边,故名礁嘴,村旁有礁嘴闸。该处现与陆地连成一片。
  燕楼 Yànlóu 2户,11人。位于苔芳东南0.75公里之燕楼山上。村民姓吴,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本县一市吴家洋迁此。该地山形似燕楼,因名燕楼山,村以山名。光绪《宁海县志》作烟楼山。
  【岙里赵】 Aolǐzhào 56户,233人。耕地210亩,山地130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棉花及茶叶。
  岙里赵 Aolǐzhào 56户,233人。位于苔芳北3.5公里处,属山区。北邻茶院乡。村民赵姓于明末由本县城内龙灯墙迁此。因村在岙里,赵姓居住,故名岙里赵。
  【油树坑】 Yóushukeng 38户,172人。以村委会驻地油树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72亩,主产稻谷,兼产棉、糖蔗。副业有饲养禽畜、种茶等。
  油树坑 Youshukeng 35户,159人。油树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3.3公里处,属山区。清末,周姓由岙里周来此守望山林而定居于此。因地处山坑内,多桕树,而桕子可榨油,故名油树坑。
  岭头 Lǐngtóu 3户,13人。位于苔芳西北3.3公里处,属山区。清末,张姓由茶院乡张家村来此守望山林而定居于此。因村在岙里周竹园头之山岭上,故名岭头。
  【岙里周】 Aolǐzhōu 86户,366人。耕地38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山地10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副业有栽培柑桔和禽畜饲养。村办麦芽厂1家。职工60人。
  岙里周 Aolǐzhōu 86户,366人。位于苔芳北2.75公里处,属山区。该村原为叶姓居住,以地处山岙,称叶家岙。现主居周姓。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姓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自东岙(今属旗门乡)迁此。后叶姓衰微,周姓兴起,村名改称岙里周。
  【后富祁】 Hòufuqí 53户,205人。以村委会驻地后富祁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0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
  后富祁 Houfuqí 23户,90人。后富祁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2公里之平洋上。村前临省道宁象线。据《葛岙祁氏宗谱》,宋祥兴二年(1279)鄞县祁姓始迁于此。因在同一溪坑前先有傅姓居住,祁姓来此在傅姓之后,故称后傅祁。后傅姓衰落,改称后富祁。
  上洋 Shàngyáng 21户,81人。位于苔芳北面2.6公里处。1952年到1955年间,油树坑和岭头村民先后迁此定居。因地处溪积洋畈之上段,故称上洋。
  坑里 Kenglǐ 6户,22人。位于苔芳北2.9公里处。村北与茶院乡接壤。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黄坛发洪坑迁此定居。因村在山坑内,故称坑里。
  鸡笼山 Jīlóngshān 3户,12人。位于苔芳北3.4公里处,属山区。村北与茶院乡接壤。娄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由岔路上金村迁此定居。因村在鸡笼山上,故名。
  【庙岭】 Miàolǐng 590户,2270人。以村委会驻地庙岭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021亩,山地1600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柑桔、茶叶,并有海涂养殖。村办麦芽厂和五金厂各1家,共有职工89人。
  庙岭 Miàolǐng 482户,1887人。庙岭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2公里之淤积小平洋上。据霞零坑《傅氏宗谱》,李唐时有傅姓自温州乐清迁居宁海东乡霞零坑(庙岭原称霞零坑)。后有王姓自茶院郑公头迁入。因村处岭边,岭脚有庙,遂称庙岭。
  岭脚 Lǐngjiǎo 20户,62人。位于苔芳北2.3公里处。村民王姓系茶院郑公头迁住于此。因村处岭脚,故名。
  后长山 Hòuchángshān 72户,259人。位于苔芳北2.4公里之长山下,省道宁象线西侧。主居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姓于宋末元初自本县长街新城迁此居住。村后有山绵亘,称长山,村处其前,因名后长山。
  相板头 Xiāngbǎntóu 曾用名象鼻头。16户,62人。位于苔芳西北1.9公里之山上。主居林姓。据当地《林氏宗谱》,林姓于明代中期由越溪乡岙里林迁至下埠头(今宁海糖厂所在地)。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又转迁至此居住。因村旁有山,形似象鼻头,村名即称象鼻头,后谐音为相板头。
  【东南溪】 Dongnanxī 578户,2259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自然村南溪命名,因重名,1982年以该南溪在本县东乡,更名东南溪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102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副业有海涂养殖,经营柑桔、茶叶等。工业有村办五金、砖瓦、麦芽等厂5家,职工247人。乡办啤酒厂设此。
  东南溪 Dóngnánxī 578户,2259人。位于苔芳北1公里大梁山北麓。村后有南溪水库,村东临宁象线,村前为海涂。该村原为迁自霞岭坑之傅姓居住。现主居陈姓。据当地《陈氏宗谱》,陈姓系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自本县城内桃源桥迁此。因村位于霞岭坑南面溪边,故名南溪。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5年更名东南溪。
  【坡下】 Pōxià 31户,131人。以村委会驻地坡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48亩,主产稻谷。
  坡下 Pōxià 别名上厂。13户,53人。坡下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1.2公里之东风岭下。主居孙姓。据当地《孙氏宗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孙姓从本县西店樟树迁此。地处山坡下,故名。后有何姓迁居其下,称下厂,故该村又称上厂。
  下厂 Xiàchǎng 17户,78人。位于苔芳北1.2公里之东风岭下。据当地何氏祖坟墓碑考查,何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临海县王照白水塘迁此。因村在坡下村之下,故称下厂。
  【荔枝坑】 Lìzhīkēng 20户,93人。以村委会驻地荔枝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
  荔枝坑 Lìzhīkēng 14户,74人。荔枝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东北1.5公里之山坑间。该村徐姓系谢豹桥(今属回浦乡)徐姓分支,始迁本乡塘湾,因人丁不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再迁至此山坑居住。为求宗支昌盛,以利支坑为村名,图个吉利,后谐音为荔枝坑。
  西坑 Xīkēng 别名下坑。6户,22人。清末,本乡龙尾巴王氏迁居于此。因村处龙尾巴西面山坑,故名西坑。又因地处荔枝坑东面山脚下,故又名下坑。今以西坑为标准地名。
  【塘湾】 Tángwān 77户,281人。耕地248亩,主产棉花,兼有水稻、糖蔗。副业有柑桔栽培、海涂养殖、近海捕捞。
  塘湾 Tángwān 77户,281人。位于苔芳东1.3公里之山丘下。村前为海积平地。该处先有徐姓居住,后迁出,现住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王姓由庙岭迁此。地处龙尾巴、龙口二村中间山湾内,故原村名称龙肚。后因海涂围成塘田,村在山湾,改称塘湾。
  【龙口】 Lóngkǒu 108户,458人。耕地47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副业有近海捕捞与海涂养殖。
  龙口 Lóngkǒu 108户,458人。位于苔芳东面1公里处。背靠山,前为海积平地。主居王姓。据《王氏宗谱》,明末,该乡后长山王氏迁此居住。山形似龙,因村居山口,故称龙口。
  【龙尾巴】 Lóngwěibā 142户,573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龙尾巴命名,1968年改为新建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为龙尾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95亩,主产棉花,兼有水稻、糖蔗。副业有栽培柑桔、海涂养殖、近海捕捞。村办五金厂1家,职工20人。
  龙尾巴 Lóngwěibā 142户,573人。位于苔芳东2公里处。村西靠山,东濒毛屿港水库,南北两面均为沿海塘地。据当地《王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王姓由庙岭迁此居住。因山形似龙,村处山尾,故称龙尾巴。
  【塘厂】 Tángchǎng 151户,560人。耕地565亩,主产棉花。副业有栽培柑桔、近海捕捞和海涂养殖。村办厂3家,职工69人。
  塘厂 Tángcháng 151户,560人。位于苔芳东0.8公里处。南临白峤港,为海积平地。民国25年(1936),慈溪县逍林区丰富乡丰富村居民迁此建村。因村处塘地上,住房为茅草厂,故名塘厂。
  【毛屿】 Máoyù 414户,1560人。耕地1561亩,主产棉花、稻谷。副业有近海捕捞和海涂养殖。
  毛屿 Máoyù 曾用名茅屿。414户,1560人。位于苔芳东南3公里处。村东为毛屿港水库大坝,南濒海,西、北均为沿海塘地。据当地《杨氏宗谱》,清乾隆八年(1743),福建泉群南门外后洋村杨姓始迁于此。该地原为海上岛屿,遍地茅草,遂名茅屿,改称毛屿,民间亦呼作猫屿。后海涂淤积,岛与陆地连片。
  小塘 XiǎoTáng 废村。村民迁居毛屿村。
  古渡乡
  古渡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上彭距县城19.5公里。古渡原为乡驻地一带地片名称,因该地原来为海湾,多港叉,行人往来都得过渡。据该乡林屿《卢氏宗谱·香火记》:“(渡口)自上彭而坑杨而下彭,自下彭而降则又有一渡,故古名上渡、下渡,总名日古渡。”“而后则改名上洞、下洞,总名古洞,盖取古有潮汐穿洞之义也”。古渡乡名由是而得,今对该乡一带,仍有人称之为古洞。乡境东临胡陈港,西靠毛屿港,北接力洋镇,南邻前横乡。全乡总面积17.2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23个自然村,计有2209户,8438人,其中农村户口2186户,8323人。
  辖区解放前属儒雅乡,1951年建古渡乡,1956年与前横乡及毛屿乡之一部分合并称古渡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1年古渡乡区域设立古渡公社。1983年改古渡乡。
  乡境东西两面濒胡陈港、毛屿港。中间偏东有一绺南北走向山丘(原系海岛),系茶山山势延伸。东、西洋畈耕地连片,为海积平地,宜种棉花。中部张家山塘、储家塘和储王叶门前塘等,则宜种水稻。毛屿港与胡陈港先后堵咸蓄淡成水库后,境内排灌方便。
  交通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南北跨越乡境,北至力洋交接省道宁象线。
  全乡耕地8795亩,主产棉、粮,兼产糖蔗。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75公斤,总产2886.3吨;棉花平均亩产57.5公斤,总产326吨。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2913头。该乡并出产茶叶、柑桔。乡内企业有五金电器、丝织、酿造、塑料、棉子油加工、彩印、食品等厂16家,职工419人,1985年产值187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92人。小学8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学生1006人。幼儿班入园幼儿65人。乡中心校(叶家村内)前身为文正书院,系清同治七年(1868)以法安寺改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文正两等小学堂,是本县早期近代学校之一。乡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7人,病床5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及电影放映队等。
  古渡乡 Guduxiāng 2209户, 8438人,其中农村户口2186户,8323人。
  【上彭】 Shàngpéng 216户,790人。耕地870亩,其中棉地513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有水稻,副业有栽培柑桔等。企业有酿造、锯板等厂。
  上彭 Shàngpéng 216户,790人。古渡乡人民政府和上彭村委会驻地。位于宁海县城东面19.5公里之上彭岭顶。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穿村而过。据力洋《东山彭氏宗谱》,彭氏于明洪武七年(1374)自南田乘船渡海至古洞,择居于岭顶,因称上彭。山下原有彭姓居住,称下彭,后移居上彭。
  【山后】 Shānhòucūn 62户,253人。以村委会驻地山后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队,以驻地山后命名,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山后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复名山后。耕地247亩,其中棉地141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
  山后 Shānhou 23户,102人。山后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彭西北1.5公里平洋上。主居张姓。据《天台亭头张氏宗谱》,张宗义于元宝庆元年(1312)任宁海县丞(光绪《宁海县志》),后择居于此。以地处林屿山后面山脚,因名山后。
  山后塘角 Shānhòutángjiǎo 18户,71人。位于上彭西北2.2公里,毛屿港水库东岸。村西北与力洋镇交界。属沿海平地。地处林屿山后海塘角上,故名山后塘角。村居戴姓,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
  搀头 Chántóu 21户,80人。位于上彭西北1.8公里沿海平地上。村临河港边,以当地群众习称河港边田块为搀头,因名。村居张姓,系元代(1279~1368)自天台亭头迁此。
  上塘 Shàngtáng 废村。村民于1983年前后迁居山后村。
  山后塘 Shānhoutáng 废村。村民于1983年前后迁居山后村。
  【下山张】 Xiàshānzhāng 107户,407人。辖4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下山张命名。耕地45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
  下山张 Xiàshānzhāng 26户,92人。下山张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彭北面0.8公里,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西侧。村居张姓,系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深甽里岙张迁此居住。以村处上彭岭下小山上,故名下山张。
  新桥头 Xīnqiáotóu 41户,138人。位于上彭北面0.8公里之小山丘上。东面为胡陈港水库,属沿海丘陵地区。据该村《陈氏宗谱》,陈东园于明洪武八年(1375)因汤和徙民自南田迁此。因村边有山涧急流,后在其上建桥,村处桥头,故名新桥头。
  庄前 zhuāngqián26户,107人。位于上彭西北1.1公里林屿山东麓。傅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霞岭坑(即今庙岭)迁此居住。因村在林屿村庄前面,故名庄前。
  山厂 Shānchǎng 14户,70人。位于上彭北面2.1公里胡陈港水库西面山上。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姓在此看守山林,后定居成村。因当初居住茅厂,故名山厂。
  【林屿】 Línyu 213户,804人。耕地888亩,其中棉地619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104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工业有电器厂1家。副业有经营茶叶、培育枇杷及其他瓜果。
  林屿 Línyu 213户,804人。位于上彭西北1.1公里,林屿山南麓。村西为毛屿港。主居卢姓。据该村《卢氏宗谱》,明代卢文铨(1505~1580)由缑城桥亭迁此。该处原为海上岛屿,因形似麒麟,名麟屿。后海涂淤积,麟屿成为麟屿山。村建其上,因称麟屿。后写作林屿。
  【上渡头】 Shàngdutóu 108户,445人。耕地434亩,主产棉花。山地12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50亩,养殖蛏子。
  上渡头 Shàngdutóu 108户,445人。位于古渡乡西部之西洋塘上,西临毛屿港水库,距上彭1.8公里。主居卢姓。据当地《卢氏宗谱》,卢一涵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林屿迁居于此。因过去毛屿港有上、下两个渡口,该村地靠上渡口,因名上渡头。
  【下渡头】 Xiàdutou 47户,178人。耕地182亩,主产棉花。副业有经营柑桔与海涂养殖等。
  下渡头 Xiàdutou 47户,178人。位于古渡乡西南部,距上彭2.3公里。西临毛屿港。属沿海平地。因过去通毛屿港有上、下两个渡口,该村地靠下渡口,因名下渡头。下渡在清道光年间称西浦义渡,又称新渡。该村李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茶院后坑李迁此居住。
  黄泥塔Huángnítǎ废村。
  【墩头】 Duntou 81户,287人。耕地324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
  墩头 Duntou 81户,287人。位于上彭西面0.8公里上彭山与林屿山之间沿海平地上。周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居住。该地原为高出海面小土墩,后村建其上,故名墩头。
  【岩头】 Yántou 235户,883人。耕地808亩,其中棉地400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村办五金厂1家。
  岩头 Yántou 曾用名岩头街。235户,883人。位于上彭岭西南侧,距上彭0.3公里。方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桐庐迁此。因村周多裸露岩块,古称石棚,又因村内设有店铺,而称岩头街。后简称岩头。
  【谢家】 Xiejiā 250户,915人。耕地1000亩,其中棉地614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3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村办有塑料和棉油加工工厂。
  谢家 Xiejiā 250户,915人。位于上彭南面0.6公里之山丘间。属沿海丘陵地区。据长街《谢氏宗谱》,明景泰年间(1450~1456),谢姓自长街分迁至此,以姓氏名村。
  【大山后】 Dàshānhòu 32户,103人。辖3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大山后命名。耕地137亩,其中棉地115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大山后 Dàshānhou 25户,73人。位于上彭南面1.3公里山上。东临胡陈港水库。张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胡陈西张迁居于此。因村在大山坪之后,故名大山后。
  米桶背 Mǐtongbèi 6户,32人。位于上彭南面1.8公里,大山坪东面之山脊上。山形似米桶,故名米桶背。王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邻村王家迁此居住。
  乌龟坑 Wuguīkēng 1户,3人。位于上彭南面2公里,大山坪东面之山岙中。叶姓于1916年由附近叶家移住于此。村在形似乌龟之山坑中,故名。
  【船湾】 Chuanwan 76户,323人。耕地347亩,其中棉地219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副业有经营柑桔等。
  船湾 Chuanwan 76户,323人。位于上彭东面1.1公里凤凰山东南山下。村东为沿海平地,村前为胡陈港水库。葛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胡陈乡迁居于此。因该地原为海湾,是渔船避风之地,故称船湾。
  【叶家】 Yèjiā 257户,914人。耕地946亩,其中棉地688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
  叶家 Yèjiā 257户,914人。位于上彭西南1.9公里小山丘下。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自村东经过。据东仓上宅《叶氏宗谱》,叶姓于宋末元初由东仓大古叶迁居于此。村以姓氏命名。村南原有秦家村,已与叶家连成一片。
  【王家村】 Wángjiācun 210户,824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王家命名。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王家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951亩,其中棉地489亩,以种值棉花为主,兼种水稻。村办工业有五金仪表、塑料、服装、酿酒等厂。
  王家村 Wángjiācūn 210户,824人。位于上彭南面1.8公里东山之下。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姓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自长亭徙居古渡,卜筑于东山之下。因王姓居住,称王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王家村。村西南原有田洋叶村,现已与王家村连成一片。
  官塘 Guāntáng 废村。村民于1983年前后迁居王家村。
  【山头朱】 Shāntóuzhu 100户,442人。耕地449亩,其中棉地349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海涂养殖。
  山头朱 Shāntoúzhū 100户,442人。位于古渡乡南端,村南与前横乡跳头村接界。东北距上彭2.8公里。朱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福建迁此居住。因村在小山头上,村民姓朱,故名山头朱。
  【储家市】 Chujiāshì 192户,750人。辖2个自然村。1961年以驻地自然村命名,成立储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有集市,更名为储家市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62亩,其中棉地364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村办彩印厂1家。
  储家市 Chujiāshì 173户,674人。储家市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彭南面1.5公里处。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于村东经过。据《储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储恭道由撷英坊(今城内大米巷)迁黄墩,再迁至此。村以姓氏命名,称储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储家市。
  山头张 Shānt6uzhāng 19户,76人。位于上彭西南1.1公里之上彭山脚,村前为海积平地。据里岙上张《张氏宗谱》,清康熙间,张疏贵(1675~1719)自里岙张迁此居住。因村处山头嘴上,张姓居住,故名山头张。
  前横乡
  前横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前横距县城20.5公里。乡以驻地得名。北接古渡乡,东临胡陈港,西濒力洋港,南向三门湾。全乡总面积65.7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41.6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有3039户,11263人。其中农村户口2746户,10856人。
  辖区解放前属儒雅乡。1951年建前横乡,1956年并入古渡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前横公社,1983年改前横乡。
  前横乡面临三门湾,海域面积较大。陆上部分属沿海滩涂平地,系海涂淤积围垦而成,地势北高南低,为南北向狭长地带。境内有几处小山凸起,北部为多,而最高峰则为孤立于南端之明江山,海拔150.4米。胡陈港水库大坝建于此山东南面。乡境内辟有长达1.6万米之水渠,沟通全乡河道,排灌方便。西南海上有该乡所属之三山群岛,其中开井山岛上建有县海水养殖场,沿海有大片滩涂,产蛏、蚶、班鰶、蟹、虾等。
  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南北贯穿乡境,连接宁象线。明江山脚有钓鱼礁码头,海运可通象山、三门及宁波等地。
  全乡耕地10257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并有糖蔗、柑桔、瓜类等经济作物。1985年棉花亩产52.5公斤,总产512吨。粮食亩产610.5公斤,总产1103.5吨。桔园3938亩,1985年产桔2000吨。西瓜种植面积1001亩,为县内主要西瓜产区之一。乡内企业有农机、棉花加工、棉籽油加工、罐头食品、电器、红砖及塑料等厂11家,职工405人,1985年产值212万元。1985全乡人均收入500元。
  乡内有中学1所,学生490人;小学8所,学生1395人。入园幼儿126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1张,医务人员7人。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影剧院及村办青年民兵俱乐部等。
  前横乡 Qiánhéngxiāng 3039户,11263人。其中农村户口2746户,10856人。
  前横 Qiánhéng 477户,1937人。位于宁海县东南部。距县城20.5公里。为前横乡人民政府和上山、下山两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地有山,长约2公里,原为海上岛屿,从内地看去,就成前面横着一座山,因称前横山,村居其下,遂以前横为名。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姓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由本县后洋迁此。
  【上山】 Shàngshān 230户,916人。前横自然村之一部分。以其地处前横山上首,因名上山。耕地882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29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种植柑桔和其他瓜果。村办企业有渔粉厂、红砖厂。
  【下山】 Xiàshān 247户,1021人。前横自然村之一部分。以其地处前横山下首,因名下山。耕地1252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150亩。植被为松、薪柴。海涂250亩,养殖蛏子,副业有种植柑桔和其他瓜果。
  【洞门】 Dòngmén 158户,647人。辖2个自然村,驻地洞门。耕地574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276亩,植被为松、薪柴。海涂20亩,养殖蛏子。副业有培育柑桔,饲养群鸭等。
  洞门 Dòngmén 136户,564人。洞门村委会驻地。位于前横东北2.9公里,大山坪之东南麓。该地有大山坪与石碾山相对峙,原有一条水道,可容渡船通过,因名渡门。后淤积成陆地,渡门则称为洞门。该地先有陆姓于元末明初迁此居住,以地名为村名。现有林、何、胡、李等姓,陆姓已无。
  后洞门 Houdòngmén 22户,83人。位于前横东北2.9公里,大山坪之南麓。北面与古渡乡接壤。以村处大山坪与石碾山之间渡船通道的后口,因名后洞门。村居李姓,系元末明初迁此居住。
  【童家】 Tóngjiā 21户,93人。该处原为乡办农场,农场解散后,前童部分村民于1963年移居于此成立大队,初名童家,后易名农场。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恢复童家名称。耕地81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童家 Tongjiā 21户,93人。位于前横西北2.1公里处,属沿海平地。童姓村民于1963年由本县前童移居于此,村以姓氏命名。
  【坭山平】 Nishanping 127户,484人。耕地606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和海涂养蛏。
  坭山平 Níshanping 127户,484人。位于前横西北2公里,属沿海平地。据当地《蒋氏宗谱》,蒋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本县岳井迁此。因村后有黄坭山,山顶平坦,称坭山平。村建其下,即以坭山平为名。
  【跳头村】 Tiaotoucun 414户,1557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跳头命名,因重名,1981年更名跳头村大队,1983年改建为行政村。耕地1418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副业有培育柑桔、饲养群鸭及海涂养蛏。
  跳头村 Tiaotóucun 曾用名跳头。414户,1557人。位于前横北2.2公里,后门山之南麓。北接古渡乡山头朱村,东面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通过,属沿海滩涂地区。据当地《秦氏宗谱》,秦世筠于元末明初由台州章安镇迁居于此。村后有山,一直延伸到古渡,山形似龙,称跳头龙,村处龙头,故名跳头。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跳头村。村东原有庄搀自然村,现已与跳头村连成一片。
  【石碾】 Shinian 188户,733人。耕地362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并有柑桔。山地118亩,植被为松、薪柴。
  石碾 Shinian 曾用名石研。188户,733人。位于前横东北2公里,石碾之西麓。属沿海滩涂地区。村居原为欧阳氏,以村旁有一大岩石,形如砚台,因名石研(研通砚)。后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金姓由城内秧田头迁此(据《金氏宗谱》),在村旁建一石碾(旧时碾米用),遂改村名为石碾,并称东面小山为石碾山。
  【竹山】 Zhushān 150户,566人。辖3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得名。该村为六十年代来自慈溪之移民新村,原名古洞港(即古渡港)。1964年成立大队,以境内有竹屿山而名竹山。耕地57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有柑桔、糖蔗及瓜类。
  竹山 Zhu shān别名古洞港。109户,401人。竹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前横东北1.1公里,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之东侧。属沿海平地。系1963年慈溪县棉农迁此创建之新村。因地处古洞港边而得名古洞港,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竹山。
  白鼻头 Báibitou 11户,53人。位于前横北面1.2公里,长山之南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沿村东而过。属沿海平地。为1963年慈溪棉农迁此创迁之新村。以地处长山之南端,且泥呈白色,形似白色的鼻子,因名白鼻头。
  千步泥塘 Qiānbunitáng 30户,112人。位于前横西北0.8公里之沿海平地上。为1963年慈溪棉农迁此创建之新村。以村处千步长塘之塘地上,因名千步泥塘。
  竹屿山 Zhuyushān 废村
  【港下杨】Gangxiayang 40户,161人。1961年成立杨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港下杨大队。以该村居河港下首,杨姓居住而命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52亩,主产棉花。副业有培育柑桔、饲养群鸭等。
  港下杨 Gangxiayang 曾用名杨家。40户,161人。位于前横东北2.5公里,石碾山之东麓,前临胡陈港水库。杨姓于清末民初由白芨(今属越溪乡)迁此居住,故名杨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改名为港下杨。
  【外山】 Waishan 132户,559人。耕地406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糖蔗等。村办棒冰厂1家。
  外山 Wàishan 别名马鞍塘。132户,559人。位于前横东北2公里之马鞍山下,东临胡陈港水库。据当地《施氏宗谱》,施姓于清嘉庆辛酉年(1801)迁居古渡马鞍塘。当地马鞍山位于石碾山外面,又称外山,故村以外山命名。
  【峧下】 Jiaoxià 52户,203人。耕地258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营柑桔。山地13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海涂30亩,养殖蛏子。
  峧下 Jiaoxià 曾用名峧下塘。52户,203人。位于前横西0.8公里,前横山西麓。前临力洋港,属沿海平地,村居陈姓,系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住于此。以地处前横山峧下塘内,遂以塘名为村名。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峧下。
  【塘厂村】 Tángchǎngcun 173户,677人。1961年以塘厂自然村命名,称塘厂大队。1981年更名为塘厂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26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18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海涂养殖、培育柑桔及其他瓜果。
  塘厂村 Tángchǎngcun 曾用名塘厂。173户,667人。位于前横南面1公里之沿海平地上。村东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通过,村西濒力洋港。民国十五年(1926),三门、临海等地农民迁此建村。因地处沿海塘地,初时搭建茅草厂房居住,故名塘厂。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塘厂村。
  【小青】 Xiǎoqīng 291户,1161人。耕地103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17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栽培柑桔及其他瓜果,并有小量海涂养殖。
  小青 Xiǎoqīng 291户,1161人。位于前横东面1.3公里处。东临胡陈港水库,属沿海平地。据当地《胡氏宗谱》,胡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茶院迁此居住。村在大青渡西渡口之小青山下,因名小青。
  【小潭塘】 Xiǎotántáng 151户,552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小潭塘命名,1968改称红卫大队,1981年恢复小潭塘大队名称,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05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和饲养长毛兔等。
  小潭塘 Xiǎotántáng 151户,552人。位于前横东南1.8公里沿海平地上,东临胡陈港。民国20年(1931),慈溪、余姚阮、郁等姓部分棉农迁此建村。该处为由海涂围垦之塘地,塘内有一水潭,名小潭塘。即以塘名村。
  【平岩】 Pingyán 327户,1335人。辖4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平岩命名。该处位于明江山北面平岩头下面,原为塘地。统称平岩塘。1963年成立大队时,称平岩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35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培育柑桔及其他瓜果。并有海涂养殖。
  平岩 Pingyán 别名下塘。117户,480人。平岩村委会驻地。位于前横南面3.2公里,平岩塘之南部。东、西两面分别为胡陈港与力洋港。平岩塘系自北而南逐年围垦而成。以北部为上塘,以南部为下塘,该村在下塘,即以下塘名村。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平岩。该地于1930年,始有少数农户自邻近乡村迁此居住,于1963年又有大批慈溪、余姚棉农迁入,渐成村落。
  上篷厂 Shàngpéngchǎng 52户,200人。位于前横南面2.5公里,平岩塘之北部。东临胡陈港水库。1963年慈溪、余姚棉农迁此建村。当时,住房均为茅蓬,又因村处平岩塘上角,故名上蓬厂。
  老山北 Lǎoshānběi 60户,245人。位于前横南面2.5公里平岩塘之西北角。西临力洋港,属沿海平地。1963年,慈溪、余姚棉农迁此建村。因当地惯称慈溪、余姚为三北,村民来自两县又较早,故名老三北,后谐音称老山北。
  新山北 Xīnshānběi 98户,410人。位于前横南面3.5公里平岩塘之南部。东临胡陈港水库,南靠明江山。1963年以后,慈溪、余姚棉农陆续迁入,渐成村落。因建村晚于老山北,故称新山北。
  【平岩头】 Píngyántóu 45户,191人。耕地20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培育柑桔等。
  平岩头 Píngyántóu 45户,191人。位于前横南面4公里明江山之东北麓。东临胡陈港水库。民国19年(1930),由本县力洋、茶院、庙岭等地陈、庞、应等姓村民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块顶宽500多平方米之大平岩,因名平岩头。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