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建设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68
颗粒名称:
建设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5
页码:
9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桥头胡区建设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总面37.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该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产粮区地势平坦。有省道和县道贯穿,交通便利。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和企业。乡内有学校、医院和文化设施,还有解放军烈士墓和新乐庵等历史遗迹。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建设乡
内容
建设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上庙距县城13公里。东、南界茶山与力洋镇、茶院乡接壤,西连山水乡及桥头胡镇,北濒黄墩港同薛岙乡隔水相望,又接笠帽顶山和大佳何乡为邻。全乡总面37.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4个自然村,计2085户,8489人,其中农村户2019户,8412人。
辖区解放前属久安乡。1951年为建设、龙潭二乡,1956年并入黄墩乡,1958年3月分出成立建设乡,同年11月并入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又以原建设、龙潭二小乡区域从黄墩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建设公社,并将原属花山乡之里蔡村、原属杜岙乡之烟厂村及磨盘自然村(均系1956年划入黄墩乡)划入。1983年改建设乡,乡名系沿用1951年建设小乡之名,取建设社会主义之意。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东北、茶山及其余脉,盘互起伏。南有铜岭岗横贯境内,系帽峰山余势。其间有桥头胡至茶院通道。北部紧靠黄墩港,为汶溪下游冲积地带,地势平坦,称汶溪洋,为本乡主要产粮区。汶溪系时令河,发源于该乡东部茶山北麓,自东向西贯穿乡境,流入黄墩港。西部有建设水库,自流灌溉汶溪洋土地。
陆上交通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向西沿海岸穿越乡境,县道茶院——西吕公路贯穿南北,于西吕交接象西线,水路可出象山港。
全乡耕地5747亩,主产稻谷,蕃薯次之,亦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1.5公斤,总产3427.9吨。山地3.24万亩,植被为松杉、毛竹及薪柴、杂树。经营茶叶、柑桔,饲养奶牛、肉猪、长毛兔,养殖淡水鱼、蚶、蛏、蛎等为主要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4813头。企业有乡办机械修配、建筑材料、铝锌、陶器等厂5家,职工149人,1985年产值58.46万元。村办厂有皮鞋、印刷、五金电器等5家,职工103人,1985年产值38.86万元。另有个体办及联办厂9家,职工190人。1985年产值27.01万元。其他企业有工程队、运输队各1个。还有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等。境内乌石山樊水矿,曾开采。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71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897人,幼儿班一班,入园幼儿32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名。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2个及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
上庙南0.5公里小珠山建有解放军烈士墓。汶溪中游有新乐庵,别名新庵、慈云庵,历史悠久。庵内凿龙泉井一眼,造势别具一格。
建设乡 JiànShè Xiang 2085户,8489人,其中农村户口2019户,8412人。
上庙 Shàngmiào 居民点。建设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13公里汶溪洋畔。茶院——西吕公路于此建站通过。该处原有应发主庙,因庙在汶溪周村境庙之上方,故称上庙。1962年建设公社委员会设于庙内,随后工业、商业,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相继在此兴建,成为一个居民集居点,现有居民26户,29人。
【铁界吴】 Tiějièwǘ 116户,541人。耕地36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运销沙石、种植甘蔗及外出从事手工业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5.8万元。
铁界吴 Tiějièwu 旧称铁街。116户,541人。村处上庙南0.3公里汶溪洋西岸之平洋上。茶院——南吕公路于村西通过。北宋时,应姓聚居,有集市街道,多铁铺,又村后一山名铁锤山,因称铁街。《铁街吴氏宗谱》载,宋末,吴氏从黄岩叠石迁入。后应姓衰落,吴氏兴起,村以旧名加姓氏,称铁街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杨姓从沙柳头杨(今属三门)迁此。后人以界与街同音,改称铁界吴。
蒋家岙 Jiǎngjiāao 废村。村民于1954年迁铁界吴。
【西吕】 Xiiu 93户,430人,耕地262亩,主产稻谷。海涂90亩,副业有制烧砖瓦、海涂养殖、近海捕捞、栽培柑桔等。个体办工厂1家。
西吕 Xīiu 93户,430人。位于上庙西1.3公里之田畈上。北濒黄墩港,西与桥头胡为邻。茶院——西吕公路与象西线交会于此。《汶溪吕氏宗谱》载,宋靖康元年(1126)洛阳县尉吕好裕以金兵陷汴京随隆裕皇太后南下,在明州败伤,养疾于梅林,“遂卜地于汶溪而家焉”。以村处汶溪洋西缘,吕姓居住,故称西吕。
【汶溪周】 Wénxīzhōu 428户,1682人。耕地1411亩,主产稻谷。海涂2300亩,养殖蚶、蛏、牡蛎。并有近海捕捞、栽培柑桔等副业。村办工厂2家,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9.63万元。
汶溪周 Wènxīzhou 428户,1682人。位于上庙西北0.8公里处。北濒黄墩港。东靠群山与大佳何乡接界。象西线在此设站通过。《汶溪周氏宗谱》载,周庆乙于宋宁宗时(1195—1201)自天台榧树迁此。因村处汶溪畔,周姓居住,故称汶溪周。
【东 吕】 Donglu 164户,714人。耕地607亩,主产稻谷。海涂500亩。副业有近海捕捞,栽培柑桔及饲养奶牛、群鸭等。
东吕 Dongiu 曾用名汶溪吕。164户,714人。村处上庙北0.8公里汶溪西侧之平洋上。《汶溪吕氏宗谱》载,宋淳祐五年(1245),宁海主簿吕继问次子静中赘汶溪贾氏而定居于此。因村在汶溪畔,吕姓居住,称汶溪吕,后以村西有西吕,改称东吕。
【竹保陈】 Zhubǎochén 41户,180人。1961年建陈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称竹保陈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运输沙石等。
竹保陈 Zhubǎochén 曾用名陈家,别名竹根陈。41户,180人。村处上庙西0.3公里之汶溪洋上。《汶溪陈氏宗谱》载,南宋初,陈姓为避寇乱,从福建泉州大井头迁此。以姓名村,称陈家。该村东、北、西三面栽有毛竹、小竹,掩护村庄,故又称竹保陈,亦叫竹根陈。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以竹保陈为村名。
【前家】 Qiánjiā 59户,255人。耕地18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前家 Qiánjiā 曾用名钱家。59户,255人。村处上庙南0.7公里之汶溪洋上。原居钱姓,村称钱家。西南落马山上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姓古墓一座。清乾隆年间,吴姓从宁海县城后街迁此。后以吴姓兴起,钱同前谐音,改称前家。
【麦岭】 Màiiǐng 34户,139人。
耕地10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319亩,植被为松和薪柴,并产茶叶、水果等。
麦岭 Mailǐng 别名盘脉岭、磨麦岭。34户,139人。村处上庙南1.5公里铜岭岗北面之山峦间。据《磨麦岭蔡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蔡氏从福建莆田迁此。另有顾姓系清道光年间来自下洋顾。因山脉(势)自铜岭岗盘绕而至,称盘麦岭。后有人谬谓麦(脉)应磨,不该拌(盘),而称磨麦岭。1971年为便于称呼,省字称麦岭。
【岙口】 Aokou 125户,500人。耕地35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叶、饲养长毛兔等。
岙口 Aokou 125户,500人。村处上庙东南1.2公里之汶溪北侧。该村曾先后有孟、黄二姓居住,现主居葛姓。据《岙口葛氏宗谱》,葛文正(1397~?)于明正统元年(1436)从泉水迁此。因该处有大岙、小岙,村在两岙之口,故称岙口。
【大岙马】 Dà'àomǎ 75户,302人。1961年建马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大岙马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4亩,主产稻谷。山地1596亩,产毛竹、薪柴。
大岙马 Dà'àomǎ 别名马家。75户,302人。村处上庙东南2公里之溪谷间,该溪谷向称大岙。据《大岙马氏宗谱》,马承绿于元末明初自本县溪下朱家桥迁此。村以地名加姓氏称大岙马,简称马家。
刘家 Liujiā 废村。村民于1955年迁大岙马村。
【外山头】 Wàishāntou 45户,196人。耕地102亩,主产稻谷。山地1476亩,植被为毛竹、薪柴等。
外山头 Wàishāntou 别名大山头。45户,196人。村处上庙东3.2公里汶溪中游之山岙间。北靠群山,与大佳何乡接壤。据当地《麻车林氏宗谱》,清初,林一珏(1682~1736)与兄分居,于此筑室居之。因地处麻车村一座山头之外,故称外山头。又因村前有座大山,亦称大山头。
【麻车】 Máchē 95户,454人。耕地190亩,主产稻谷。山地3980亩,植被为毛竹、薪柴等。
麻车 Mǎchē 95户,454人。村处上庙东南3.6公里之汶溪北岸。北靠群山同大佳何乡接壤。主居林姓。据《麻车林氏宗谱》,林姓祖籍福建莆田,“宋迁杭,元代林国兴迁麻车。”相传,某官员错道至此,云:“摸错也”。“摸错”谐音称麻车。另说,林姓取“林”加“广”为麻,取“车”示多(千车万车之意),取名麻车,以期兴旺发达。
【储家】 Chujiā 162户,673人。耕地264亩,主产稻谷。山地5393亩,植被有毛竹、薪柴等。副业为栽培茶叶。村北山上有铅锌矿。村办铅锌矿1家,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9.56万元。
储家 Chujiā 162户,673人。村处上庙东南4.8公里汶溪上游之溪谷间。东靠茶山与茶院乡交界,北依群山同大佳何乡接壤。据《大岙储氏宗谱》,洪武初年(约1368),储逵初自本县城内迁此。以姓名村,称储家。
【龙潭】 Lóngtán 69户,281人。耕地106亩,主产稻谷。山地2833亩,植被有毛竹、杂木、薪柴等。
龙潭 Lóngtán 69户,281人。村处上庙东6.5公里汶溪上游之山岙内。北界群山同大佳何乡接壤,东靠茶山与力洋镇、茶院乡交界。属山区。主居吴姓。据《龙潭吴氏宗谱》,吴泽民于宋初隐居新昌叠石,十八世孙思后在明成化间(1465~1487)迁此。村前汶溪中有一深潭,俗称龙潭,即以名村。
【史家】 Shǐjiā 33户,108人。耕地109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副业有经营茶叶等。
史家 Shǐjiā 33户,108人。村处上庙西南2.5公里铜岭岗南面之山腰间。西北与桥头胡镇辖区接壤,西南临山水乡蟹钳口水库。属丘陵地带。据《铜岭史氏宗谱》,史氏于明正德元年(1506)从象山关头上盘黄公史迁此。村以姓氏命名,称史家。
【铜岭徐】 Tónglǐngxu 55户,223人。耕地160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主要副业为经营茶叶。
铜岭徐 Tónglǐngxu 55户,223人。村处上庙西南2.1公里之铜岭岗上。东濒建设水库,西南与山水乡茶堂村相邻。据《铜岭徐氏宗谱》,宋末,徐姓从本邑茶院下徐迁此。以地名加姓氏,称铜岭徐。
【铜岭王】 Tónglǐngwáng 89户,383人。耕地259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961亩。副业有经营茶叶、饲养长毛兔等。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04万元。
铜岭王 Tónglǐngwáng 89户,383人。村处上庙南2.3公里之铜岭岗上。东北紧靠建设水库,西南与山水乡茶堂村相邻。属丘陵地带。据《铜岭王氏宗谱》,明初王学荣(1358~1429)从本县王石岙迁此。村以地名加姓氏,称铜岭王。
【里蔡】 Lǐcài 38户,145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花山乡,1956年属黄墩乡,1961年属建设公社。耕地147亩,主产稻谷。山地263亩,副业有栽培苗木等。
里蔡 Lǐcài 38户,145人。村处上庙南4.4公里之山岙中。西邻山水乡茶堂、小花湾等村。属丘陵地带。该地原为蔡姓居住,地处山岙里,故称里蔡。现居何姓,据《里蔡何氏宗谱》,清康熙(1661~1722)初,何姓从天台上田溪迁此发族,村名仍旧。
【铜岭祝】 Tónglǐngzhu 158户,662人。耕地49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2229亩,植被为疏松。养猪为该村传统副业,并种植瓜、菜、茶等。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31万元。
铜岭祝 Tónglǐngzhu 158户,662人。村处上庙东南3公里之铜岭岗上。属丘陵地带。茶院——西吕公路在此设站通过。据《铜岭祝氏宗谱》,南宋初,歙县尉祝梦祥(1087—1129)辞官旅铜岭,遂定居于此。以地名加姓氏,称铜岭祝。
【铜岭头】 Tónglǐngtóu 45户,173人。以村委会驻地铜岭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224亩,植被为疏松。主要副业为经营茶叶。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万元。
铜岭头 Tónglǐngtóu 别名看牛山头。41户,155人。铜岭头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庙东南3.7公里之铜岭岗上。该地原为铜岭祝、烟厂等村牧牛场所,称看牛山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尤姓从桥头胡尤家迁此定居。因地处铜岭岗头,故称铜岭头。
磨盘 Mópán 4户,18人。村处上庙东南3.7公里之铜岭岗上。解放前属柘浦乡,1951年属杜岙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属建设公社。清光绪(1875~1908)末年,茶院后徐徐金根替道士桥村看山,定居于此。因村前有一田形如石磨,村以此称磨盘。
孟菜园 Mèngcàiyuán 废村。原有郑姓居住,1976年迁至铜岭头村。
【烟厂】 Yanchang 95户,371人。以村委会驻地烟厂得名。辖3个自然村。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杜岙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属建设公社。耕地26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1210亩。主要副业为经营茶叶。
烟厂 Yānchǎng 原名燕厂。51户,168人。烟厂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庙东南4公里之燕窠山腰。村民有叶、郑等姓。据烟厂《叶氏家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叶氏自本县溪下桃花溪畔迁此。据《烟厂郑氏宗谱》,郑允卯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高枧(今属三门县)迁此。村后有燕窠山,叶氏定居时盖茅屋数间,始称燕厂。燕同烟谐音,后称烟厂。
贵人坛 Guìréntán 22户,98人。村处上庙东南3.6公里铜岭岗南竹山边。主居金姓,该村《天台金氏宗谱》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金氏从天台带横迁此。贵人坛原系鬼神坛,明朝戚继光抗倭,筑十里一墩(烽火台),五里一坛(鬼神坛),神坛用以祭奠鬼神。后人以“鬼”为“贵”,“神”为“人”,故称贵人坛。
荔枝湾 Liziwān 22户,105人。村处上庙东南4.3公里之铜岭岗南麓山湾中。主居丁姓。该村《黄墩丁氏宗谱》载,清乾隆(1736~1795)初,丁姓从义乌桥头塔山下大坟头迁此。因该地山上多石马篱刺,村称篱刺湾。后人以篱刺谐音荔枝,称荔枝湾。
峡淋 Xiálin 废村。原有李姓居住,1975年茶院乡道士桥建上淋水库,全部迁至荔枝湾。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一珏
相关人物
王学荣
相关人物
祝梦祥
相关人物
郑允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建设乡
相关地名
力洋镇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久安乡
相关地名
龙潭区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西吕营镇
相关地名
西岸镇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黄岩区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天台县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下洋镇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岗上镇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竹山县
相关地名
义乌市
相关地名
塔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