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大佳何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66
颗粒名称:
大佳何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6
页码:
80-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桥头胡区大佳何乡位于宁海县北部,总面积75.62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该乡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副业和工业。交通便利,有省道和水路。乡内有学校、医院和文化设施。境内有明方孝孺故里等历史文化遗址。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大佳何乡
内容
大佳何乡在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佳何距县城19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界象山县,东南与力洋镇相接,南与建设乡毗邻,西北濒黄墩港,与薛岙乡、峡山镇隔海相望。全乡总面积75.6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82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共37个自然村。计有4505户,17269人。其中农村户口4205户,16952人。
辖区解放前属孝孺乡,1951年建民主、石门、和平、柴溪四乡;1956年四乡合并称民主乡。1958年并入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从黄墩人民公社分出,以原民主、石门、和平三小乡及柴溪乡之部分区域建民主公社(原属柴溪乡之柴溪等村于同年划属象山县)。1981年因重名,改称大佳何公社;1983年改大佳何乡。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除西部沿黄墩港较为平坦外,东南北三面均属丘陵地带和山区,系茶山山势延伸部分,群山层峦叠嶂。最高峰为东部东搬山,海拔810.8米,其余如笔岩尖、分水岗等海拔亦在600米以上。发源于东搬山之石门溪,自东向西穿越全境,流入黄墩港。全乡村落及耕地大多分布于该溪两岸及西北沿海一线。沿海平坦地带,为粮食主要产区,山区以经营林业为主。较大水利设施有涨坑、斧头岩二水库。
陆上交通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北向西南贯通境内,乡道有大佳何——里袁公路。水上可从黄墩港入象山港出海,有本县第一航运公司经营海运,船只直达温州、宁波、上海、南京、大连等港埠。
全乡耕地11107亩,其中水田914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亦产小麦。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70公斤,总产量5677.1吨。山地62639亩,植被以松林为主,竹林次之,兼有杂木及薪柴。近年副业发展较快,栽培作物有茶、柑桔、黄桃、青梅等,旱地亦种葡萄、西瓜。饲养有肉猪,长毛兔、蛋鸭。养殖有对虾、蛎、蚶、蛏等。生猪饲养量1985年为9305头。全乡工业有县属企业1家,职工123人,1985年产值72万元;乡办企业9家,职工738人,产值346.54万元;村办企业12家,职工257人,产值54.29万元;个体办企业22家,职工298人,产值51.29万元。另有搬运队2家。
西部沿黄墩港有高湖塘,于1978年围成,总面积18000亩,1979年开始种植棉花等作物。1985年又于该处建对虾塘1242.5亩。
全乡有初中1所,另有乡完小附设初中班3班,学生546人。小学17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学生180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6张。有影剧场3所。
境内桃花溪畔溪上方,原为明方孝孺(正学)故里,方罹祸灭族,村庄被毁,现与溪下王联片。当地有为纪念方孝孺而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之幼仪书塾,遗址尚存。方正学先生故里碑,原立于桃花溪畔,正中题“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左刻“光绪辛卯夏台州知府陈璚重敬书”,右刻“浙江提督学院潘衍桐、宁海知县王瑞成同敬立”,碑额题“景行维贤”,额左刻“为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题”,右刻“后学潘衍桐敬书”。石碑于1956年被毁。
大佳何乡 Dàjiāhé Xiang 4505户,17269人。其中农村户口4205户,16952人。
大佳何 Dàjiāhé 402户,1460人。大佳何乡人民政府、大佳何村委会驻地;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所在地。位于县城北19公里之象山港畔。村民多姓何。据该村《何氏宗谱》,何光普(1224~?)为避宋末之乱,由苏州迁此。又据该谱《大〓何里名辨》,该村旧谱称大家何,后怀李、怀祖兄弟以贤德闻于里,有人赠匾额,长曰“大〓”,次曰“大同”。该村为长房所居,故称大〓何。文中又述及:“〓之义释为遮*,推古人命名之意,岂以其地平坦,西北二面无拦阻而为是名欤?抑为遮护其子孙免使涣散,受外人之侮欤?盖必有取一。”民间又有传说:因村民原多下海捕鱼为业,且明初方孝孺之姐嫁此,后方氏被灭十族,村名改为大〓何,“㓁”示鱼网,“且”示姐,以表纪念。因“〓”字冷僻,1981年改为大佳何。
【大佳何】 Dàjiāhé 275户,1000人。耕地561亩,主产稻谷。海涂2500亩,产蛏、蚶、牡蛎。联办厂3家,职工32人。村民中多工匠。
【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 Nínghǎixiàndìyīhángyungongsī 127户,460人。地处大佳何村内。前身为民主运输社,建于1955年,下辖运输和农业二个大队。1971年改名为宁海县航运公司第二船队,1984年改为现名。农业队有耕地13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船队共有运输船7艘,1381吨位。经营沿海船舶货运业务,1985年营业收入72万元。附属厂1家,职工250人,1985年产值167万元。
双港 Shuānggǎng 废村。位于大佳何北1公里黄墩港边海滩上。清末本乡各村有村民来此开竹行,搞运输,经商,从而成村。1956年因遭台风袭击被淹,村民迁至大佳何,村废。
【井栏】 Jǐnglan 181户,749人。1961年称下岙大队,1968年改名胜利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为井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改井兰为井栏。耕地660亩,主产稻谷。山地2445亩,植被为松林、薪柴。海涂360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和近海捕捞。村办厂、个体办厂各1家。
井栏 Jǐnglan 181户,74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7公里沿海丘陵上,北面靠山,与象山县为界,象西线从村西经过。村民有陈、郑诸姓。据《重修井栏陈氏宗谱》,南宋时,陈廷芳(1127~1198)从西岙(今属长街镇)迁入。据当地《郑氏宗谱》,元代郑伯庚(1324~?)由本县东仓迁此。相传村中原有半月形水井,井边有栏,村即以此称井栏。谐称井兰,为井栏之雅称。
【吴家】 Wujiā 88户,381人。耕地365亩,主产稻谷。山地1271亩,植被为松林、杂柴等。海涂1500亩。海涂养殖为主要副业。
吴家 Wujiā 88户,381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公里沿海丘陵上。象西线从村西经过。据传于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吴文达从奉化吴家埠迁此。住民姓吴,以姓名村,故称吴家。
【陈戴】 Chéndài 61户,279人。耕地329亩,主产稻谷。山地443亩,植被为松林、杂柴等。海涂700亩。海涂养殖为主要副业。
陈戴 Chéndài 61户,27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2.4公里海塘边,象西线从村西通过。相传陈姓从本县长街西岙迁入。戴姓从本县西店团堧迁入。两姓合居一村,故称陈戴。
【冯家】 Féngjiā 210户,831人。耕地527亩,主产稻谷。山地1756亩,植被为松林、薪柴。海涂50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
冯家 Fengjiā 210户,831人。位于大佳何东北1.3公里沿海丘陵上。象西线经村而过。据传宋时该村有骆姓居住,嗣后有冯姓迁此兴起,骆姓衰落,村称冯家。
【赖家】 Laijiā 230户,881人。耕地633亩,主产稻谷。山地2278亩,植被以松林为主,兼有毛竹、薪柴。海涂800亩,养殖蚶、蛏。该村有饲养梅花鹿专业户。村办厂1家,职工10人,1985年产值4.05万元。
赖家 Làijiā 230户,881人。位于大佳何东北0.9公里沿海丘陵上。明万历(1573~1619)年间,赖世杰从象山直岙迁此。住民姓赖,故称赖家。
【外郑】 Waizheng 72户,305人。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山地645亩,植被为松林、毛竹、杂柴等。
外郑 Waizheng 72户,305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公里之山间谷地。据当地《郑氏五房谱》,清乾隆年间,郑元亮、宏纯(1749~?)从高枧(今属三门县)迁此,因村处和平岙内桥坑村之外,桥坑村民亦姓郑,故该村称外郑。
【桥坑】 Qiáokēng 67户,278人。耕地154亩,主产稻谷。山地2869亩,植被为松林、毛竹、杂柴等。副业为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桥坑 Qiaokeng 67户,278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2公里山岙内。村民多姓郑,建村年代无考。村前有坑,出入过桥,故名桥坑。
【伍家】 Wujiā 154户,619人。以村委会驻地伍家命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以村处和平岙,称和平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伍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20亩,主产稻谷。山地2869亩,植被为松林、薪柴、毛竹等。联办工厂1家。
伍家 Wujiā 143户,576人。伍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北5公里和平岙东首。村北太平山,为我县与象山县之界山。据洋岭《伍氏宗谱》:伍德量(1582~1666)于明末从伍山洋岭迁此。因伍姓居住,故称伍家。
和平寺 Hépíngsì 11户,43人。位于大佳何东北4公里处。1951年春土改时伍家、桥坑、外郑三村有部分村民迁入和平寺,成为新村。嗣后,桥坑、外郑二村住民陆续迁回本村,住户减少。和平寺原称普福寺,建于宋乾德年间(961~968)。因寺在和平岙内,俗称和平寺,该村即以寺为名。
和平岙 Hépíng'ào 片村。包括外郑、桥坑、和平寺、伍家四个自然村。以地处和平岙内而得名。
【林家山】 Línjiāshān 86户,363人。以村委会驻地林家山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327亩,主产稻谷,兼产蕃薯、豆、麦。山地1460亩,以培育杉、松为主。副业有种茶,饲养生猪等。
林家山 Linjiāshān 别名三份头。20户,77人。林家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北5.9公里山上。村东北之分水岗,海拔618米,为与象山县之界山。据传当地山上,先有林姓居住,故称林家山。以后林姓衰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本乡上葛村民陆续上山分点定居,成为五个自然村,总称林家山。该村沿用原村名,仍称林家山。又因当初由三户联合上山定居,亦称三份头。
茶田湾 Chátiánwān 8户,3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3公里林家山上。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时迁此定居。因村处山湾中,广有茶林,又有水田,故称茶田湾。
大园 Dàyuán 11户,48人。位于大佳何东北5.9公里林家山上。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时迁此定居。当地有较大园地,故称大园。
庵址Anzhǐ 2户,10人。位于大佳何东北5.8公里六架山麓。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因当地原为古庵址,故称庵址。
下厂 Xiàchǎng 45户,18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5.6公里六架山麓。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因初时原为看管山林之山厂,且东面上方后来也有山厂(称上厂),故称下厂。
【后山】 Houshan 22户,95人。以当地四个自然村之总称命名。村委会驻地后山。辖4个自然村。耕地62亩,水稻与旱作兼种。山地384亩,村民以培育林木、种茶为主业。
后山 Houshan 别名岩蒲田。7户,29人。后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北6公里之山上。据传于清同治(1862~1874)年间本乡外袁村民陆续上山分散建舍在此看管山林,以后遂各成村落。因各村均在外袁村后山之上,总称后山。该村稍大,即以后山为名。又因该村地处岩蒲田,故又名岩蒲田。
水孔头 shuǐkǒngtóu 4户,16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公里山岙中。清同治年间本乡外袁村民在此看山成村。地处水孔头,故名。
马鞍鸟 Ma'ānniǎo 6户,26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6公里山岙中,清同治年间本乡外袁村民在此看山成村。以山名为村名,称马鞍鸟。
上厂 Shàngchǎng 5户,24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5公里山岙中。清同治年间本乡外袁村民来此看山,定居成村。因其西面下首有山厂,称下厂,故称上厂。
【溪下王】 Xīxiawáng 338户,1393人。耕地1097亩,主产稻谷。山地7362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柴为主。海涂2690亩,养殖蚶、蛏、牡蛎、对虾等。
溪下王 Xixiawáng 338户,1393人。位于大佳何西南2公里海边平洋上。象西线穿村而过。据《桃溪王氏宗谱》载:南宋时王氏始祖克浦(1156~?)任象山县丞,因母病还台,途经此地,母殁,遂卜筑而居。有桃花溪自南向西北流经村西入黄墩港。村在桃花溪下游之东,地势属下方,村民姓王,故称溪下王。桃花溪下游之西,地势在上方,原为方姓所居,村名溪上方,为明初孺方孝孺故里。方罹灭族之祸,村亦被毁。
梅湾 Méiwān 废村。位于大佳何西南5公里大顶山垄上。刘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温州平阳迁入。山垄上多梅树,故称梅湾。1951年全村拆迁,大部分村民并入汶溪周,部分并入溪下王、东吕、薛岙,村遂废。
【应家】 Yīngjiā 212户,818人。以村委会驻地应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19亩,主产稻谷。山地271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海涂50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饲养生猪、长毛兔等。工业有村办、联办、个体办厂共6家,1985年产值15.36万元。
应家 Yingjiā 209户,815人。应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南1.3公里平洋上。据当地《应氏宗谱》:南宋时应文卿从本县梅林应家迁此。应文卿生卒年代无考,第二世仲祥生嘉定甲申,卒大德丙午(1224~1292)。村民姓应,故称应家。
岔路头 Chàlutóu 3户,3人。位于大佳何西南0.9公里象西线东南侧。据传王姓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至此定居。1985年多数村民迁入溪下王。因地处三岔路口,称岔路头。
【后洋】 Hòuyáng 122户,489人。耕地360亩,主产稻谷。山地1498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
后洋 Hòuyáng 122户,489人。位于大佳何东南0.8公里石门溪北侧山脚下。据当地《潘氏宗谱》,潘均桢(1309~?)于元末从县城上隍迁此。该地原分前后两村,前村称前洋,后村称后洋,即该村。前洋住民陆续他迁,或并居后洋,村已废。
【马家】 Majiā 120户,432人。耕地337亩,主产稻谷。山地2528亩,植被为松林、毛竹与薪柴。村办与个体办厂共4家,职工242人,1985年产值6.9万元。
马家 Majiā 120户,432人。位于大佳何东南1.1公里处。据当地《马氏宗谱》,始祖马子静(1067~?)于北宋元丰初为避兵乱自福州浮海至此定居。村民姓马,以姓名村,称马家。
【毛洋】 Máoyáng 107户,416人。以村委会驻地毛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95亩,主产稻谷。山地1177亩,植被以松林、薪柴为主。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万元。
毛洋 Máoyáng 102户,398人。毛洋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南1.9公里处,南面靠山,北对石门溪。主居刘姓。据《茅洋刘氏宗谱》,南宋嘉定年间,刘宗贵(1174~?)从项岙(今梅林镇岙胡)迁溪下庙山麓,后以匪乱转徙新昌三坑,至明成化时九世孙公哲(1149—?)为宁海吏,复居溪下庙山麓故址。据传当初洋畈上遍地茅草,故称茅洋,后以谐音写作毛洋。
史家 Shǐjiā 5户,18人。位于大佳何东南2.5公里山脚下。据该村《史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史玉云偕其弟玉龙从舜江(即姚江)史家桥迁此。因系史姓居住,故称史家。
【万家】 Wànjiā 74户,309人。村委会驻地上万家。辖上、下万家二个自然村,因以万家为行政村名。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山地584亩,植被以松林、薪柴为主。
上万家 Shàngwànjiā 51户,200人。万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南2.8公里石门溪北侧山脚。据传石姓于元末明初从江西万石桥迁居于此,称万家。其后兄弟分家,兄住地在上,称上万家。弟住地在下,称下万家。
下万家 Xiàwànjiā 23户,109人。位于大佳何东南2.5公里上万家之西,北面靠山,南临石门溪。
【沈家】 Shěnjiā 56户,217人。耕地144亩,主产稻谷。山地439亩,植被为松、杉、毛竹及薪柴等。
沈家 Shěnjiā 56户,217人。位于大佳何东面3.2公里处,北面靠山,石门溪从村西流过。据传祖先于宋代从慈溪沈师桥迁此。住民姓沈,故称沈家。
【胡家】 Hújiā 148户,603人。耕地370亩,主产稻谷。山地1427亩,植被为松、杉、竹、杂木、薪柴等。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3.65万元。
胡家 Hújiā 148户,603人。位于大佳何东南3.2公里毛洋山岗北面山脚,石门溪冲积滩地上。据当地《胡氏宗谱》:胡义制(1330~?)于元末由中胡(今属双湖乡)迁此。因住民姓胡,故称胡家。
【南洋】 Nányáng 160户,640人。1961年建立大队时,因驻地村名叶家,称叶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南洋大队,意为地处石门溪南面滩洋上。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27亩,主产稻谷。山地3000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培育柑桔为主要副业。
南洋 Nányáng 别名叶家。160户,640人。位于大佳何东南3.7公里尖龙山西北部山岙脚,石门溪南侧。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梦和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从本县东仓上宅徙居莘东方家宅,即本村。后以叶姓居住,称叶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更名南洋。
【下葛】 Xiàgě 169户,697人。耕地475亩,主产稻谷。山地5388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有村办、个体办厂各1家,1985年产值4.11万元。
下葛 Xiàgě 169户,697人。位于大佳何东面4.4公里处,背靠山,面对石门溪。当地《葛氏宗谱》载:“葛氏世居丹阳,自原习公迁居宁海泉水,传十五世至翠山公始迁莘东”。按丹阳葛姓迁泉水在汉末,以此推算,迁莘东葛家当在唐代。后裔分两地居住,住上首的称上葛,住下首的称下葛。本村居下,故称下葛。
【上葛】 Shànggě 173户,718人。耕地405亩,主产稻谷。山地3309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有联办厂1家。
上葛 Shànggě 173户,718人。位于大佳何东面4.7公里处。迁居情况同下葛村。村处下葛村上首,故称上葛。
【岙潘】 Aopan 88户,348人。耕地189亩,主产稻谷。山地1506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培育竹木、种茶为主要副业。有养鳖专业户。特产茶叶。
岙潘 Aopān 88户,348人。位于大佳何东面5.8公里之山岙中,为石门溪北岸山间谷地。据岙潘《郭氏宗谱》:南宋时县城银杏树村郭希渊(1177~?)入赘于莘东岙潘潘珣家,遂为潘姓后。自此为始,子孙生时姓潘,以不忍绝潘氏之祀;死后姓郭,以不没其所自出。故该村村民向有“生潘死郭”之习。因村处山岙之中,潘姓居住,故村名称岙潘。
【里袁】 Lǐyuán 246户,997人。耕地410亩,主产稻谷。山地7243亩,植被为松、杉、毛竹、茶林、杂木、薪柴等。村办、个体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2万元。特产茶叶。有养鸡专业户1家。
里袁 Lǐyuán 246户,997人。位于大佳何东面7.1公里之谷地中,为大佳何——里袁公路终点。石门溪发源于村东南之东搬山。村北有山称小洋尖,与象山县下沈乡里静村以山岗为界。据当地《袁氏宗谱》:袁伯璞(1190~1252),宋嘉定谏议大夫,宝庆三年(1227)居宁海石门。后八世孙袁恭张分迁至村西里许处另建新居。老村在里,称里袁,新村在外,称外袁。
【外袁】 Wàiyuán 262户,1134人。耕地531亩,主产稻谷。山地6162亩,植被为松、杉、毛竹、茶、杂木、薪柴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8万元。主要副业为培育竹木、种茶。
外袁 Wàiyuán 262户,1134人。位于大佳何东6.8公里之山间谷地中。据当地《袁氏宗谱》,里袁袁恭张(1397—1464)迁此定居。因地处里袁村之外,故称外袁。
石门 Shímén 片村。包括里袁、外袁、岙潘、后山、林家山、上葛、下葛、南洋、沈家、上万家、下万家、胡家等12村。
【涨坑】 Zhǎngkēng 357户,1500人。耕地843亩,主产稻谷。山地9851亩,植被为松、杉、竹、杂柴等。山坡多种茶。山林及茶叶收益为主要经济来源。村办工厂1家,联办和个体办厂8家,共有职工188人,1985年产值38万元。
涨坑 Zhǎngkēng 曾用名涨源。357户,1500人。位于大佳何东南2.8公里山岙中。村东南有涨坑水库。主居林姓。据《涨源林氏宗谱》:元末,林玮为避兵乱,从黄岩团浦徙居宁邑麻车,明初,子国恩又迁涨源。因村处茶山北麓,峰峦起伏,每于暴雨之后,溪涧中水势猛涨,奔腾出海,故名涨源。谱中亦有“北麓为涨泉所出,名曰涨源”句。后改涨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光普
相关人物
郑伯庚
相关人物
陈廷芳
相关人物
赖世杰
相关人物
郑元亮
相关人物
宏纯
相关人物
应文卿
相关人物
潘均桢
相关人物
刘宗贵
相关人物
史玉云
相关人物
郭希渊
相关人物
袁伯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力洋镇
相关地名
建设乡
相关地名
石门县
相关地名
民主乡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大连市
相关地名
松林镇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大同市
相关地名
双港镇
相关地名
大佳何镇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长街镇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高枧乡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太平山镇
相关地名
和平区
相关地名
田湾镇
相关地名
后山镇
相关地名
嘉定区
相关地名
应家乡
相关地名
后村镇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马家街道
相关地名
梅林镇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姚江镇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溪南镇
相关地名
葛家满族乡
相关地名
黄岩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