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桥头胡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62
颗粒名称:
桥头胡区
并列题名:
QIAO TOU HU QU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41
页码:
67-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桥头胡区位于宁海县东北部,总面积303.52平方公里,下辖8个乡镇,人口82378人。历史上曾设黄墩区,1949年建桥头胡区,1958年撤区,1961年复建,1962年并入原属深甽区的凤潭、梅林、九顷三公社,至此规模确定。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桥头胡区
内容
桥头胡区位于县境东北部,区公所驻地桥头胡距县城11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北界象山县,东南邻力洋区,南接黄坛区,西北与深甽区接壤,北濒铁江、象山港,与奉化县隔海相望。总面积303.5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55.12平方公里。下属桥头胡、峡山、薛岙、大佳何、凤潭、建设、梅林、山水等8个乡镇,139个行政村,176个自然村,22485户,82378人。
民国时期曾设黄墩区,1949年7月宁海解放,建桥头胡区,包括今之桥头胡、峡山、薛岙、大佳何、建设、山水、竹口、回浦等乡镇。1958年11月撤区,分建黄墩、宁海(部分)人民公社,1961年7月复建桥头胡区,竹口、回浦二公社划属黄坛区。1962年4月原属深甽区之凤潭、梅林、九顷三公社并入该区,规模始定。
桥头胡镇
桥头胡镇位于宁海县东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桥头胡距县城11公里。镇以驻地得名。东濒黄墩港,东南与建设乡毗连,东北界南山、浦岭同薛岙乡接壤,南邻山水乡,西接梅:林镇,西北临铁江与紫溪乡、西店镇隔海相望。镇境地形南北狭长,状如戟头。全镇总面积28.1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6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有4023户,13656人(内壮族1人),其中农村户口3340户,12461人。
辖区解放前属久安乡,1951年建久安、黄墩、涨家溪三乡,1956年并入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现辖区建立黄墩公社。1983年改黄墩乡,1984年改桥头胡镇。桥头胡、丁家、店前王、林家等村及屠家之墙里自然村列为建镇区。
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有大清山、南山等山,南端有帽峰山,中部地势平坦,有渠道引杨梅岭库水灌溉。颜公河南来流经桥头胡出海。中南部为主要产粮区。
交通水陆皆便。公路有省道象西线穿越东西;另有县道桥头胡——薛岙公路与象西线交接,境内还有乡道桥头胡——涨家溪公路。水路有船只通薛岙、峡山,出象山港则可达宁波、舟山、上海等地。
全镇耕地面积8477亩,主产稻谷,亦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70.5公斤,总产5240.45吨。山地1.65万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海涂7941亩,养殖牡蛎、蛏、蚶等。栽培作物有茶叶、柑桔、黄桃、葡萄、杨梅、青梅、李子等。饲养有奶牛、群鸭、长毛兔、生猪及塘鱼、牛蛙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5827头。颜公河下游多沙石,运销沙石亦有一定收入。镇内企业属宁波市的有变压器总厂。属县二轻办的有五金工具、保温材料、饲料等厂3家。区办的有变压器、电镀、冶金制件、冶金配件、轧钢配件、福利等厂6家。镇办的有有机化工、塑料、建筑材料、水泥预制等厂17家,共职工931人,1985年产值618.6万元;还有工程队、运输队、农机站等企业3家,共职工131人,1985年产值28.92万元。村办工厂19家,共职工758人,1985年产值364.1万元。个体及联办厂27家,共职工233人,1985年产值68.02万元。其他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及从事近海作业者亦有一定数量。
镇内有完中1所,中学生1115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1所,小学生1517人。幼儿园2所6班,入园幼儿220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9人,病床25张。文化设施有影剧院、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桥头胡北方山顶有大智寺,亦称方山寺,建于梁天监元年(502),为我县早期所建寺宇之一。1929年及1951年先后于此开设过学校。现存厢房三间及天井、水井、养鱼池等遗迹。方山竹木蔽天,果树满坡,游人颂之为“花果山”。
桥头胡镇 Qiáotóuhú Zhèn 4023户,13656人。其中农村户口3340户,12461人。
【桥头胡】 Qiáotóuhú 965户,3625人。耕地129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饲养群鸭、塘鱼及烧蛎灰等。村办工厂7家,个体及联办工厂15家,1985年产值202.71万元。区镇办企业多在该村,个体商贩亦集中于此。
桥头胡 Qiáotóuhu 又名黄墩,曾用名皇墩、潮头胡。965户,3625人。桥头胡区委、区公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11公里处,东北濒黄墩港,东与建设乡西吕村毗连,颜公河流经该村入海。象西线及桥头胡——薛岙公路在此交会,水路有船行象山港,为宁海北乡通衢。该村逢农历二、五、七、十集市,市面繁荣。行贩及烧售蛎灰为该村传统性行业。该村眠牛山曾有新石器时代石箭头和晋砖出土,据此推断,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至晋时或晋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现村民多胡姓,据《黄墩胡氏宗谱》载,元代,胡义道(1306~1384)自县城桃源迁此。以地处海滨,潮涨及村,胡姓居住,曾称潮头胡。光绪《宁海县志》载,黄墩港尾“海涂中突起一墩,西、南各砌石桥,相去百余步”,墩称黄墩(皇墩),桥称黄墩桥,村处桥旁,故称桥头胡,又以黄墩(皇墩)作村名。村南原有一新建小村,名新村,现已与桥头胡连成为一体。
【潘家岙】 Panjia'ào 86户,347人。耕地302亩,主产稻谷。山地995亩,海涂1500亩。副业有栽培杨梅、柑桔、苹果,养殖牡蛎、蚶、蛏等。有机动船2艘,从事海上捕捞及运输。
潘家岙 Pānjiā'ào 86户,347人。村处桥头胡北6.3公里滨海山岙。西北濒铁江,与紫溪、西店等乡镇隔海相望,东面多山,与薛岙乡接界。主居潘姓,据该村《文岙潘氏宗谱》载,深甽独山潘姓十四世铭一(梦晶)、铭六(梦得、登宝祐癸未进士)、铭七(梦轰)同迁文岙。考南宋宝祐无癸未年,光绪《宁海县志·科第表》载有“潘梦说,南宋宝祐元年癸丑(1253)进士,爵里未详”。二者无法验证。以其一世祖潘仁约为唐元和间(806~820)荆阳六军使推算,迁文岙当在宋宝庆、绍定年间(1225~1233)。村古称文岙,后以潘姓居住山岙,改称潘家岙。
【浦岭】 Puling 35户,137人。1961年建何家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时以其地靠浦岭,即以浦岭为名,1983年改浦岭行政村。耕地133亩,主产稻谷。山地407亩,植被为松、杂柴,并产杨梅、黄桃、柑桔等。
浦岭 Pulǐng 别名何家。35户,137人。村处桥头胡北5.1公里之山间盆地。北依浦岭,东靠南山,与薛岙乡上浦接界,西濒铁江,仅西南有路通涨家溪。北宋时为何姓居住,有里、外何家之称,后何姓衰落。,现村民以陈、邵二姓为主。据当地《陈氏宗谱》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陈启云从梅林半洋迁此。村名仍称何家。1986年为自然村和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浦岭。
里何家Lǐhéjiā废村。
【金牛山】 Jinniushan 34户,110人。耕地115亩,主产稻谷。山地416亩,植被为松、杂柴,并产杨梅、黄桃、李子、葡萄、柑桔等。村民多修船工、商贩。
金牛山 Jinniushān 曾用名犀牛山。34户,110人。村处桥头胡北4.1公里南山山脚。四面皆山,仅西南有出口通涨家溪。相传北宋年间陈姓居住建村。因村西一山,形如犀牛,村以此得名。1969年更名为金牛山。
【涨家溪】 Zhǎngjiāxī 475户,1738人。耕地1557亩,主产稻谷。山地4624亩,盛产茶叶,年产值十余万元。此外又产杨梅、黄桃等。海涂3600亩,养殖牡蛎、蛏、蚶。村办砖瓦厂1家,1985年产值21.32万元。
涨家溪 Zhǎngjiāxī 475户,1738人。位于桥头胡北3.7公里之滨海平地上,有溪绕村而过。桥头胡——涨家溪公路通此。据该村《金氏宗谱》,宋代,金义卿(1275~?),由赤城杨柳巷至此,赘张浣之女而定居。该村古称张溪,《缑城张溪金氏宗谱》载:“张溪者,因溪而得名也,以溪常开张弯抱,故名。”后改张溪为涨家溪。
【后浦龙】 Houpulóng 28户,101人。耕地10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种柑桔、黄桃、杨梅、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78万元。
后浦龙 Houpulóng 曾用名后浦。28户,101人。村处桥头胡西北3.1公里之皂浦岭南麓。西南与梅林镇接壤。据屠家《屠氏宗谱》,宋光宗时(1190~1194),黄岩知州屠琳避党禁,“弃职偕二子就宁海后浦家焉”,后屠姓迁居屠家。今主居陈姓。据该村《陈氏宗谱》,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庄由凫溪迁此。以地处皂浦岭南,山北铁江畔有皂浦村,而称后浦。后以村北之山似龙,改称后浦龙。
【下家湾】 Xiàjiāwān 22户,83人。耕地8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养殖蛏、蚶及从事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3.68万元。
下家湾 Xiàjiāwān 22户,83人。村处桥头胡北3公里之长畈岭下,黄墩港畔。四周多山,北与薛岙乡接壤。相传该地早年有居民三、四百户,村内有二十四间走马楼,后渐衰落。清代后期,李姓从本县上湖迁此。原有上、下两村,上村后废,该村处下首,故称下家湾。
【东园】 Dongyuan 27户,93人。耕地9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青梅及烧制砖瓦等。
东园 Dongyuan 27户,93人。村处桥头胡西北2.2公里之大清山南麓。据东园《金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金启奏从涨家溪至方山寺佣工,后定居寺东毛竹园,故称东园。
【屠家】 Tujiā 349户,1190人。以村委会驻地屠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06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饲养群鸭、从事运输、卖豆芽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3.53万元。
屠家 Tujiā 曾用名梅坡,别名上下份。158户,523人。屠家村委会驻地。村处桥头胡西1.6公里之眠牛山西北平洋上,西邻梅林镇赤山村。据墙里《梅坡屠氏宗谱》,屠文铭(1253~1330)“祖居后浦,至大四年(1311),就产卜筑徙居梅坡”,“析三子为上、中、下宅而居”。该村又称上下份(由中、下宅演变而来)及下条墙宅又称上宅,均缘于此。据传,该处(梅坡)原为俞姓居住,俗呼猪娘地,后俞姓衰落,屠氏兴起,改称屠家。
墙宅 Qiángzhái 别名上宅。117户,410人。村处桥头胡西1.5公里之眠牛山西北平洋上,西邻梅林镇下应村,象西线于村南经过。该村又分上宅、杏园二部分。据该村《屠氏季大房谱》,屠文铭第三子彦昞(1307~?)“析为上宅祖”。《梅坡屠氏宗谱》载:彦昞曾孙原昶“夜见后园杏木红光,当示吉祥,正统六年(1441)三月初八日肯堂于后园,因名为杏园”。杏园后有国姓居住,据《国氏宗谱》,国姓于明洪武间(1368—1398)自罗溪迁杏园。
墙里 Qiánglǐ 74户,257人。村处桥头胡西1.2公里之眠牛山西北平洋上。象西线自村南经过。据《梅坡屠氏宗谱》,屠文铭长子彦晖(1274~1349)析居墙里。
【店前王】 Diànqiánwáng 396户,1492人。耕地954亩,主产稻谷。山地1288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亦种柑桔、青梅、黄桃等。海涂2500亩,养殖牡蛎、蛏、蚶。有大小船只5艘,竹筏75张,从事近海捕捞和海上运输。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4.85万元。还有饲养鸡3000只,以鸡粪喂猪30只之专业户。
店前王 Diànqiánwáng 396户,1492人。村处桥头胡北0.9公里之黄墩港畔平洋上。据该村《王氏宗谱》,明宣德间(1426~1435),王姓“由柘浦茶院下王迁此,称绿家园。又称海口王”。至明末崇祯时,兵荒马乱,村遭焚掠,后重整家园,而称颠前王,谐音称店前王。村民以王姓为主,陈、鲍二姓各二十余户。
【林家】 Línjiā 105户,398人。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青梅、黄桃,饲养长毛兔、群鸭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还有年产值10万元以上之种花专业户。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2.86万元。
林家 Línjiā 105户,398人。村处桥头胡西北1.1公里之方山南麓。据该村《林氏宗谱》及凤潭陈岙《三宗林氏宗谱》载,南宋绍兴年间(1139~1148),林姓定居凤潭,传六世,桂卿之子思问迁林园,再传四世,邦文“析居方山寺脚”。以姓名村,称林家。
【丁家】 Dīngjiā 218户,804人。耕地479亩,主产稻谷。山地514亩,海涂300亩。副业有栽培茶叶、柑桔、黄桃、养殖牡蛎、蛏、蚶及从事近海捕捞、海陆运输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22.63万元。
丁家 Dīngjiā 218户,804人。村处桥头胡北0.6公里之黄墩港西岸。其地早年有孟、祝诸姓居住,后衰落。据该村《新昌南洲丁氏宗谱》载,丁维新从凤潭外丁“始迁皇墩”,以其曾孙文耀(1623~1676)生卒时间推算,其迁居时约在明嘉靖后期。因丁姓居海边,曾称海边丁,后改称丁家。
【叶兴】 Yèxīng 1961年建叶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取兴旺发达之意,更名为叶兴大队。1983年改为行政村。110户,423人。耕地41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蜜蜂、群鸭、长毛兔,栽培柑桔,从事运输等。
叶兴 Yèxīng 别名叶家。110户,423人。村处桥头胡南1.4公里之平洋上。该村《叶氏宗谱》载,叶永周从本县东仓迁此定居,以其六世孙叶必房(1675~1737)生卒时间推算,其建村年代当在明嘉靖年间。以姓名村,称叶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叶兴。
【陆家】 Lùjiā 101户,449人。耕地42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饲养淡水鱼、群鸭、奶牛、长毛兔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
陆家 Lujiā 101户,449人。村处桥头胡南1.8公里颜公河畔平洋上。据口传,明万历间(1573—1619),陆姓从天台西门平潭镇陆家迁西店,随后又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陆家。
【下洋顾】 Xiàyánggu 187户,688人。辖下洋顾、上洋头、溪边3个自然村,因该三村均在铜岭下之平洋上,顾姓居住,统称下洋顾,因以命名。村委会驻地下洋顾。耕地53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青梅、黄桃,饲养群鸭、长毛兔、奶牛等。还有养殖螃蟹、牛蛙专业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6.21万元。
下洋顾 Xiàyánggu 别名墩头。64户,251人。下洋顾村委会驻地。位于桥头胡南0.8公里之颜公河畔平洋上。据当地《顾氏三村总谱》载,明洪武丁卯(1387),顾世奔、世贵两兄弟自南田同来“相互择居下洋”,后世奔第三孙得以“分居下洋墩头”。村处洋畈高处,称墩头。1986年为村委会驻地之自然村与行政村名称求得一致而改称下洋顾。
上洋头 Shàngyángtóu 34户,130人。位于桥头胡西南1公里之平洋上。据《顾氏三村总谱》,世奔次孙得愿“分居下洋西园”。后以村居下洋(溪边、墩头)之上,故称上洋头。
溪边 Xībian 89户,307人。位于桥头胡东南1公里之颜公河西岸平洋上。东与建设乡接界。据《顾氏三村总谱》,世奔长孙得学“分居下洋溪边”。因村处颜公河边,故称溪边。
【尤家】 Youjiā 161户,634人。耕地57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叶、柑桔、黄桃,饲养群鸭、长毛兔、奶牛、塘鱼及从事拖拉机运输、行贩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7万元。
尤家 Yóujiā 别名岭下尤。161户,634人。村处桥头胡南1.7公里之铜岭岗北麓、颜公河东岸。东与建设乡接壤。据该村及峡山《尤氏宗谱》载,明洪武年间(1371~1384)尤奉信自南田迁峡山,传五世,“胜四公赘居铜岭之麓金氏”发族。后金姓衰落,村以尤姓居住,处于铜岭岗之下,称岭下尤,后改称尤家。
【上尤】 Shàngyóu 41户,149人。耕地13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饲养群鸭、长毛兔等。
上尤 Shangyóu 别名上山尤。41户,149人。村处桥头胡南2.3公里之颜公河南岸山脚。东南靠铜岭岗,与建设乡毗连,南邻山水乡,西与梅林镇接壤。村民以尤、施二姓为主。《尤氏宗谱》载,清顺治年间(1644~1661),尤姓从岭下尤(今尤家)迁此。《施氏宗谱》载,施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天台大道地“以薄艺游兹土,见风俗醇厚,遂择而处焉”。尤姓始居,地处下尤上首山边,遂称上山尤。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上尤。
峡山镇
峡山镇位于宁海县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峡山距县城21公里,镇以驻地得名。西连薛岙乡;北、东临象山港,海域同奉化、象山二县接界;南濒黄墩港,与大佳河乡隔海相望。全镇总面积25.9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3.52平方公里。辖峡山村及27个岛礁。其中中央山岛于1980年由农牧渔业部征用,建办动物隔离饲养场。白石山、横山、铜山、铁沙、马屿等岛围有少量土地,办有海带养殖场,或作临时渔点。余均面积狭小之岩屿。全镇计有1300户,4722人。其中农村户口1283户,4603人。
辖区解放前属久安乡,1951年建峡山乡,1956年并入薛岙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建峡山公社,1983年改峡山乡,1985年改峡山镇。
镇处象山港尾,黄墩港与狮子口交汇点。旧说由31个岛礁组成,其中峡山最大。实则峡山与薛岙乡早有陆路相连。峡山东南沿海一带长山,其西北与西山间原有一宽约150米之海港,称峡口。西山与薛岙乡下月岙檀树嘴间原有宽1000余米之章清港。1976年桥头胡区堵截峡口及章清港成功,围地6500亩,称团结塘(详卷五《人工建筑》)。自此,原西山、大峙、小峙等岛成为陆地小山。境内铜山最高,海拔83.3米,峡山海拔21.6米。
交通方面,水路溯黄墩港通桥头胡、薛岙,经狮子口达西店镇、紫溪乡及奉化桐照、栖凤等处,并有渡轮通大佳何和中央山岛;出象山港可达上海、宁波等港口城市。陆路有县道薛岙——峡山公路通桥头胡交接象西线。
境内港深潮缓,盛产鱼、虾、蟹等海生动物。井棚头道头水深8米以上,22年来无淤积,可造3000吨级码头;距峡山4公里处水深12米以上,可造万吨级码头。还有潮汐资源可供发电。该镇渔、工、商、农综合发展,分工业、外海捕捞、运输、养殖、柑桔五大生产线,其中以工业、外海捕捞为主。全镇有机动船40艘,1115吨位,3888马力;非机动船91艘,136.5吨位。1985年捕捞水产品总产量2452.3吨。1985年养殖蛏32亩,蚶36亩、牡蛎52亩,海带1444亩,淡水养鱼30亩,总产量479.75吨。峡山为全县主要渔业乡镇之一。工业属县二轻系统办工厂有造船、冶金轴瓦、印染配料等3家。镇办工厂有冷冻食品、轧钢、鱼粉、船舶修造等18家,职工1160人,1985年产值1557.81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有罐头、海味加工等27家,职工875人,1985年产值658.68万元。全镇1985年工业总产值2216.49万元,名列全县乡镇企业之第二位。1985年种植柑桔及其他水果733亩,总产427.8吨。镇内还有养殖、运输、商业专业户69个,328人,1985年纯收入合计25.69万元。该镇1985年每户平均收入2995元,每个劳力平均收入1366元,每人平均收入835元,居全县首位。
全镇有初中1所,学生256人。完小1所,学生461人。幼儿班2班,入园幼儿68人。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2张。并有合作医疗、电影、电视录象放映队、文化娱乐中心及广播放大站等设施。
镇北隔海有横山岛,别名小普陀(详卷四《名胜古迹》)。镇西大峙山顶建有解放军烈士墓。
峡山镇 Xiáshān Zhèn 1300户,4722人。其中农村户口1283户,4603人。
【峡山】 Xiáshān 1283户,4603人。以村委会驻地峡山得名。
峡山 Xiáshān 曾用名峡口。1283户,4603人。镇人民政府、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北21公里之海滨。村民以尤姓为主,桥头胡镇尤家《尤氏宗谱》载:“尤氏之先自南田临门来也。洪武四年(1371),因其地邻日本,恐与倭通,命信国公汤和尽徙其民,祖奉信公遂迁于本邑之峡口”。(峡山《尤氏宗谱·祠堂记》作洪武十七年迁此)原峡口东、西各有一岛,口西称西山,口东称峡山,村坐峡山,即以命名。
团结塘 Tuánjiétáng 农点。位于峡山西面平洋上,1969年桥头胡区组织各公社(其中缺山水公社)民工堵截峡口(下栏港)、章清港,1976年完成,称团结塘。该处设区总场及7个乡(镇)分场,土地划片由各乡镇承包到人耕种。建有农舍,场员户粮关系在原乡镇。作物以柑桔为主,兼种棉花、大豆、小麦、蔬菜、西瓜等。(参见卷五《人工建筑》)
薛岙乡
薛岙乡位于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薛岙距县城17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邻峡山镇,东南临黄墩港与大佳何、建设二乡镇隔港相望,西南同桥头胡镇毗连,西北濒铁江同紫溪乡、西店镇隔江对峙。全乡总面积39.3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5.43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14个自然村,计2892户,11064人,其中农村户口2873户,10933人。
辖区解放前属久安乡,1951年建薛岙、下浦二乡,1956年薛岙、下浦、峡山三乡合并为薛岙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从黄墩人民公社分出,以原薛岙、下浦二小乡区域建薛岙公社,1983年改薛岙乡。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和西北部沿海,海岸线长达10公里,近海环山,为沿海丘陵地带;西部多山;中部和北部平地,为该乡主要产粮区。西南端长畈岭下建有长畈岭水库(详卷五《人工建筑》)。
水陆交通便利。薛岙码头(详卷五《人工建筑》)有货轮通宁波、上海等沿海城市。县道桥头胡——薛岙公路于桥头胡交接省道象西线,另有薛岙——峡山公路通峡山。
全乡耕地6322亩,主产稻谷,兼产麦类、大豆、蔬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41公斤,总产3853.5吨。山地1.6万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兼育茶、桑、柑桔和其他水果。海涂3000余亩,1985年海涂累养面积1821亩,其中养蛏15亩,产量20.5吨;养蚶50亩,产量225吨,养蛎1256亩,产量51.6吨。1985年淡水养殖面积450亩,产量4.1吨。其他副业有近海捕捞、水陆运输、栽培水果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910头。乡办工厂有农机、农具、机电、塑料、压铸、水产食品等14家,共职工498人,1985年产值364.06万元。村办工厂有汽车附件、塑料橡胶等15家,共职工322人,1985年产值160.59万元。个体及联办工厂18家,共职工188人,1985年产值86万元。该乡为县内主要渔业乡之一,全乡有机动船114艘,2071吨位,4254马力,非机动船146艘,319吨位。从事渔业专业劳动力884人,兼业劳动力486人。自营渔业户35个,劳力40人。1985年全乡海洋捕捞总产量2392.1吨。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6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学生1104人。幼儿班1班,入园幼儿5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3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队、广播放大站等。
薛岙乡 Xuē'ào Xiang 2892户,11064人,其中农村户口2873户,10933人。
薛岙 Xuē'ào 曾用名砂碕。1026户,3758人。薛岙乡人民政府及薛下岙、下岙渔业、薛上岙、上岙渔业四个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北17公里之海边。东濒黄墩港,西靠长山岗,东南与大佳何、汶溪周、桥头胡等村隔海相望。桥头胡——薛岙公路终点,薛岙——峡山公路始点。村南有建于1927年之薛岙码头。据该村《砂碕薛氏宗谱》,薛世六“与兄自黄岩徙居本邑城中,后至砂碕,见山水之胜……遂卜宅居焉”。其曾孙(四世)千二,“宋咸淳胄举,特恩授容州文学”,据此,薛氏之始居砂碕,盖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该地滨海数里沙岸,“万顷砂碕似砥平”(《薛氏宗谱》地名诗),故名砂碕,后以地处长山岗西南山岙,薛姓居住,而称薛岙。
【薛下岙】 Xuēxià'ào 92户,375人。薛岙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下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薛下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以村委会驻地薛岙下岙命名。耕地251亩,主产稻谷。海涂650亩,养殖牡蛎、蛏。副业还有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码头装卸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0.28万元。
【下岙渔业】 Xià'àoyuyè 522户,1977人。薛岙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委会驻地薛岙下岙,村民从事渔业命名。有机动渔船75艘,700吨位,1551马力;非机动渔船26艘,39.5吨位。海涂1120亩,1985年海水养殖260亩,内蛏10亩,蚶30亩,牡蛎220亩。985年捕捞、养殖水产品产量836.25吨。其他作业有海上运输(有大型运输船5艘)、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18.66万元。
【薛上岙】 Xuēshàng'ào 114户,485人。薛岙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上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薛上岙,1983年改建行政村。以村委会驻地薛岙上岙命名。耕地40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养殖蚶、牡蛎、淡水养鱼及从事近海捕捞、采集贝壳等。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4.17万元。
【上岙渔业】 Shàng'àoyuyè 298户,921人。薛岙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委会驻薛岙上岙,村民从事渔业命名。有机动渔船14艘,689吨位,1486马力;非机动渔船3艘,4.1吨位。海涂800亩,1985年养殖牡蛎99亩。1985年捕捞、养殖水产品总产量784.4吨。其他副业有海上运输、近海捕捞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22万元。
加爵科 Jiājuékē 曾用名加勺科。318户,1249人。加爵科及加爵科渔业村委会驻地。村处薛岙西北6公里之海边。西北濒铁江,东靠爵山。水路出象山港通沿海城市。村民多姓林,据《爵山林氏宗谱》,林氏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从杭州仁和市里迁此。又据《林氏宗谱·爵山村宅图》记,爵山旧名鸦鹊窠,林氏祖初至时遇伐柯老人问及山水,云:山名爵山,小村称加爵柯。居后,欲子孙及第登科,加官晋爵,遂称加爵科。解放后,曾简字为加勺科,1986年复名。
【加爵科】 Jiajuekē 100户,413人。以村委会驻地加爵科得名。加爵科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称红卫大队,1981年改加勺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复名加爵科。耕地296亩,主产稻谷。海涂560亩,1985年养殖牡蛎160亩。淡水养鱼30亩。有机动渔船7艘,70吨位,113马力;非机动船38艘,60.5吨位,从事海上捕捞、运输及近海作业。1985年捕捞、养殖水产品产量49.25吨。
【加爵科渔业】 Jiājuékēyuyè 218户,836人。以村委会驻地加爵科,村民从事渔业为主得名。加爵科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称红卫渔业大队,1981年更名称宏伟渔业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改称加爵科渔业村。海涂1940亩,1985年养殖牡蛎458亩。有机动渔船14艘,567吨位,1164马力;非机动船12艘,24.5吨位,从事海上捕捞、运输及近海作业。1985年捕捞、养殖水产品总产量921.4吨。耕地128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7.2万元。
【胜龙】 Shènglong 149户,594人。辖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胜龙,原称叶家,1961年建叶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有一胜龙庙,遂更名称胜龙大队,1983年建胜龙行政村。耕地388亩,主产稻谷。海涂2500亩,养殖牡蛎、蚶。有机动船1艘,非机动船11艘,共50吨位,从事海上运输、近海捕捞。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35万元。
胜龙 Shènglóng 别名叶家。123户,509人。胜龙村委会驻地。村处薛岙北5.4公里山脚。西北依爵山临象山港,东接团结塘与峡山镇相邻。叶姓始居,原称叶家。后叶姓先后他迁,民国时魏、吴诸姓陆续从本地坑门、大水孔、西青岙、下岙等散居处迁此。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更名胜龙。
下月岙 Xiàyuè'ào 15户,42人。别名下隅岙、夏隅岙。村处薛岙北7公里之白象山脚。东、北、西临象山港,为薛岙乡北隅之村落。据该村《清溪张氏宗谱》,张知荣于清乾隆年间(其第三子源远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从本县里岙下宅畈迁此。地处偏隅山湾,称下隅岙,谐音称下月岙,亦称夏隅岙。
苏家岙 Sujiā'ào 11户,43人。村处薛岙北6.2公里之白象山脚。东、北、西三面临象山港,东南与峡山相邻。苏姓始居,称苏家岙。民国时陈、何诸姓由本地兰坛岙、陈西岙迁此。现苏姓已无,村名仍旧。
年家岙 Niánjiā'ào 废村。约于1912年前后绝户。
兰坛岙 Lántán'ào 废村。1962年遭火灾,村民移居苏家岙。
思故坪 Sīgupíng 废村。于1984年前后绝户。原称泗姑屏,四顾屏。西北有泗姑屏山,海拔30米左右,形如盘子,方圆4公里。上有八卦太极宫,又名孤山古院,建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1985年重修。
【下洋】 Xiàyáng 345户,1201人。以村委会驻地下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8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水果,从事修船、木工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1.68万元。
下洋 Xiàyáng 旧称下蒲、下浦。329户,1134人。村处薛岙西北4公里白沙塘西面之平洋上。薛岙——峡山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处原为陈姓居住,据竹口乡《竹溪陈氏大房谱·浩公迁宁以来朝代考略》,唐末,陈浩“自福建宁德南城来官宁海南田(今属象山县)巡检,寓居十都蒲洲”。今陈姓已无,主居魏姓。据下洋《浦江魏氏宗谱》,南宋初,魏道六自上虞清潭“行商至宁海浦江,置田筑室以居”。因地处浦江下首(据传,清乾隆五年未围垦白沙塘前,其地为海港,有船埠,称下埠),称下浦。又因位于旧地名蒲洲之下方而称下蒲。后因村处洋畈北部,改称下洋。
山脚 Shānjiǎo 曾用名后洋。16户,67人。村处薛岙西北4.5公里之蒋家山脚,村即以山脚命名。村民有吴、魏、周、邵四姓,吴姓最先从高枧吴岙(今属三门)迁此,年代无考。又因位于下洋之后,曾称后洋。
【王石岙】 Wángshí'ào 265户,1033人。耕地925亩,主产稻谷。海涂425亩,养殖牡蛎、蛏、蚶等。副业主要有海上运输、近海作业和从事船工等。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42万元。
王石岙 Wángshí'ào 265户,1033人。村处薛岙北3.5公里海边山湾。东临黄墩港与大佳何隔港相望,北连团结塘同峡山镇毗连。据该村下岙《王氏宗谱》,唐天佑二年(905)黄岩县令王石青“弃官游宁海至长山之麓,遂家焉”。村称下岙。据上岙《王氏宗谱》及《铜岭王氏宗谱》,宋淳祐年间王宗誉(1210-1263)自处州避乱至此定居,称上岙。因上下岙毗连,皆处长山岗北麓山湾,山多岩石,王姓居住,故上下岙合称王石岙。
魏钟 Wèizhōng 243户,908人。钟家、后舟2个村委会驻地。村处薛岙西北3.8公里之蒲岭脚。西与桥头胡镇潘家岙村接壤。据下洋《浦江魏氏宗谱》,南宋初,魏道六定居浦江(下浦),越七传而至象乾,其长子名十一者析居后舟。村以其地形似船,又位于下浦(片村)后部得名。据传,钟姓于太平天国时(1851~1864)自福建武林县迁后舟村隔坑居住。以姓名村,称钟家。1981年更名时,以该二村已连成一起,为魏、钟二姓所居,合称魏钟。
【后舟】 Hòuzhōu 143户,545人。村委会驻地魏钟,以魏姓所居原地名后舟命名。魏钟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54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水果、修理船只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3万元。
【钟家】 Zhōngjiā l00户,363人。村委会驻地魏钟,以其钟姓所居部分命名。魏钟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27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水果,从事木工等。
下浦 Xiàpu 片村。别名下蒲。包括下洋、魏钟、山脚等村。
【上浦】 Shàngpu 232户,931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浦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85亩,主产稻谷。山地1557亩,植被多松树,并产水果。村办工厂6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36.94万元。
上浦 Shàngpu 曾用名上蒲、上埠。221户,895人。上浦村委会驻地。村处薛岙西北2.3公里南山之东北麓。村民多金姓,据该村《金氏宗谱》及《蒲州金氏四房六年副谱》载,金敬仁,祖籍台城杨柳巷,南宋初过宁海蒲州,“乐山川土俗之胜,因著籍焉”。据传白沙塘未围垦前,其地为浦江上游船埠(今尚存遗迹),称上埠。又因位于旧地名蒲州之上方而称上蒲。后以位浦江上游改上浦。
下洋下 Xiàyángxià 11户,36人。村处薛岙北2.4公里之长山西麓。村民有陈、董、胡、王、薛等姓。据考,建村年代与上浦接近。
【伫岩】 Zhuyán 40户,185人。耕地17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6.04万元。
伫岩 Zhuyan 40户,185人。村处薛岙西北1.4公里之伫岩山边。村民多金姓,据上浦《金氏宗谱》,金敬仁孙细十,宋庆元丙辰(1196)进士,析居伫岩。因村后山上有一岩石,如人伫立,称伫岩,村以是命名。
【骆家坑】 Luojiākēng 151户,626人。耕地639亩,主产稻谷。海涂3500亩,养殖蛏、蚶等。副业有近海作业、栽培柑桔、桃等。
骆家坑 Luojiākēng 151户,626人。村处薛岙北1.1公里之长山岗上。东濒黄墩港。据传,骆姓系自东阳迁竹口,再迁此,其年代无考。因位于长山岗东面山坑旁,骆姓居住,故称坑家坑。
【蒋家】 Jiǎngjiā 104户,448人。耕地268亩,主产稻谷。海涂800亩。船6艘,145吨位。副业有海上运输、近海捕捞、海涂养殖等。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33万元。
蒋家 Jiǎngjiā 104户,448人。村处薛岙西1公里之海边,南濒黄墩港,北靠长山岗,西临长畈岭水库。据该村《蒋氏宗谱》,蒋姓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本县长洋蒋家庄迁此,以姓名村,称蒋家。
大佳何乡
大佳何乡在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佳何距县城19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界象山县,东南与力洋镇相接,南与建设乡毗邻,西北濒黄墩港,与薛岙乡、峡山镇隔海相望。全乡总面积75.6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82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共37个自然村。计有4505户,17269人。其中农村户口4205户,16952人。
辖区解放前属孝孺乡,1951年建民主、石门、和平、柴溪四乡;1956年四乡合并称民主乡。1958年并入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从黄墩人民公社分出,以原民主、石门、和平三小乡及柴溪乡之部分区域建民主公社(原属柴溪乡之柴溪等村于同年划属象山县)。1981年因重名,改称大佳何公社;1983年改大佳何乡。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除西部沿黄墩港较为平坦外,东南北三面均属丘陵地带和山区,系茶山山势延伸部分,群山层峦叠嶂。最高峰为东部东搬山,海拔810.8米,其余如笔岩尖、分水岗等海拔亦在600米以上。发源于东搬山之石门溪,自东向西穿越全境,流入黄墩港。全乡村落及耕地大多分布于该溪两岸及西北沿海一线。沿海平坦地带,为粮食主要产区,山区以经营林业为主。较大水利设施有涨坑、斧头岩二水库。
陆上交通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北向西南贯通境内,乡道有大佳何——里袁公路。水上可从黄墩港入象山港出海,有本县第一航运公司经营海运,船只直达温州、宁波、上海、南京、大连等港埠。
全乡耕地11107亩,其中水田914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亦产小麦。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70公斤,总产量5677.1吨。山地62639亩,植被以松林为主,竹林次之,兼有杂木及薪柴。近年副业发展较快,栽培作物有茶、柑桔、黄桃、青梅等,旱地亦种葡萄、西瓜。饲养有肉猪,长毛兔、蛋鸭。养殖有对虾、蛎、蚶、蛏等。生猪饲养量1985年为9305头。全乡工业有县属企业1家,职工123人,1985年产值72万元;乡办企业9家,职工738人,产值346.54万元;村办企业12家,职工257人,产值54.29万元;个体办企业22家,职工298人,产值51.29万元。另有搬运队2家。
西部沿黄墩港有高湖塘,于1978年围成,总面积18000亩,1979年开始种植棉花等作物。1985年又于该处建对虾塘1242.5亩。
全乡有初中1所,另有乡完小附设初中班3班,学生546人。小学17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学生180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6张。有影剧场3所。
境内桃花溪畔溪上方,原为明方孝孺(正学)故里,方罹祸灭族,村庄被毁,现与溪下王联片。当地有为纪念方孝孺而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之幼仪书塾,遗址尚存。方正学先生故里碑,原立于桃花溪畔,正中题“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左刻“光绪辛卯夏台州知府陈璚重敬书”,右刻“浙江提督学院潘衍桐、宁海知县王瑞成同敬立”,碑额题“景行维贤”,额左刻“为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题”,右刻“后学潘衍桐敬书”。石碑于1956年被毁。
大佳何乡 Dàjiāhé Xiang 4505户,17269人。其中农村户口4205户,16952人。
大佳何 Dàjiāhé 402户,1460人。大佳何乡人民政府、大佳何村委会驻地;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所在地。位于县城北19公里之象山港畔。村民多姓何。据该村《何氏宗谱》,何光普(1224~?)为避宋末之乱,由苏州迁此。又据该谱《大〓何里名辨》,该村旧谱称大家何,后怀李、怀祖兄弟以贤德闻于里,有人赠匾额,长曰“大〓”,次曰“大同”。该村为长房所居,故称大〓何。文中又述及:“〓之义释为遮*,推古人命名之意,岂以其地平坦,西北二面无拦阻而为是名欤?抑为遮护其子孙免使涣散,受外人之侮欤?盖必有取一。”民间又有传说:因村民原多下海捕鱼为业,且明初方孝孺之姐嫁此,后方氏被灭十族,村名改为大〓何,“㓁”示鱼网,“且”示姐,以表纪念。因“〓”字冷僻,1981年改为大佳何。
【大佳何】 Dàjiāhé 275户,1000人。耕地561亩,主产稻谷。海涂2500亩,产蛏、蚶、牡蛎。联办厂3家,职工32人。村民中多工匠。
【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 Nínghǎixiàndìyīhángyungongsī 127户,460人。地处大佳何村内。前身为民主运输社,建于1955年,下辖运输和农业二个大队。1971年改名为宁海县航运公司第二船队,1984年改为现名。农业队有耕地13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船队共有运输船7艘,1381吨位。经营沿海船舶货运业务,1985年营业收入72万元。附属厂1家,职工250人,1985年产值167万元。
双港 Shuānggǎng 废村。位于大佳何北1公里黄墩港边海滩上。清末本乡各村有村民来此开竹行,搞运输,经商,从而成村。1956年因遭台风袭击被淹,村民迁至大佳何,村废。
【井栏】 Jǐnglan 181户,749人。1961年称下岙大队,1968年改名胜利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为井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改井兰为井栏。耕地660亩,主产稻谷。山地2445亩,植被为松林、薪柴。海涂360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和近海捕捞。村办厂、个体办厂各1家。
井栏 Jǐnglan 181户,74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7公里沿海丘陵上,北面靠山,与象山县为界,象西线从村西经过。村民有陈、郑诸姓。据《重修井栏陈氏宗谱》,南宋时,陈廷芳(1127~1198)从西岙(今属长街镇)迁入。据当地《郑氏宗谱》,元代郑伯庚(1324~?)由本县东仓迁此。相传村中原有半月形水井,井边有栏,村即以此称井栏。谐称井兰,为井栏之雅称。
【吴家】 Wujiā 88户,381人。耕地365亩,主产稻谷。山地1271亩,植被为松林、杂柴等。海涂1500亩。海涂养殖为主要副业。
吴家 Wujiā 88户,381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公里沿海丘陵上。象西线从村西经过。据传于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吴文达从奉化吴家埠迁此。住民姓吴,以姓名村,故称吴家。
【陈戴】 Chéndài 61户,279人。耕地329亩,主产稻谷。山地443亩,植被为松林、杂柴等。海涂700亩。海涂养殖为主要副业。
陈戴 Chéndài 61户,27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2.4公里海塘边,象西线从村西通过。相传陈姓从本县长街西岙迁入。戴姓从本县西店团堧迁入。两姓合居一村,故称陈戴。
【冯家】 Féngjiā 210户,831人。耕地527亩,主产稻谷。山地1756亩,植被为松林、薪柴。海涂50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
冯家 Fengjiā 210户,831人。位于大佳何东北1.3公里沿海丘陵上。象西线经村而过。据传宋时该村有骆姓居住,嗣后有冯姓迁此兴起,骆姓衰落,村称冯家。
【赖家】 Laijiā 230户,881人。耕地633亩,主产稻谷。山地2278亩,植被以松林为主,兼有毛竹、薪柴。海涂800亩,养殖蚶、蛏。该村有饲养梅花鹿专业户。村办厂1家,职工10人,1985年产值4.05万元。
赖家 Làijiā 230户,881人。位于大佳何东北0.9公里沿海丘陵上。明万历(1573~1619)年间,赖世杰从象山直岙迁此。住民姓赖,故称赖家。
【外郑】 Waizheng 72户,305人。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山地645亩,植被为松林、毛竹、杂柴等。
外郑 Waizheng 72户,305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公里之山间谷地。据当地《郑氏五房谱》,清乾隆年间,郑元亮、宏纯(1749~?)从高枧(今属三门县)迁此,因村处和平岙内桥坑村之外,桥坑村民亦姓郑,故该村称外郑。
【桥坑】 Qiáokēng 67户,278人。耕地154亩,主产稻谷。山地2869亩,植被为松林、毛竹、杂柴等。副业为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桥坑 Qiaokeng 67户,278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2公里山岙内。村民多姓郑,建村年代无考。村前有坑,出入过桥,故名桥坑。
【伍家】 Wujiā 154户,619人。以村委会驻地伍家命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以村处和平岙,称和平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伍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20亩,主产稻谷。山地2869亩,植被为松林、薪柴、毛竹等。联办工厂1家。
伍家 Wujiā 143户,576人。伍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北5公里和平岙东首。村北太平山,为我县与象山县之界山。据洋岭《伍氏宗谱》:伍德量(1582~1666)于明末从伍山洋岭迁此。因伍姓居住,故称伍家。
和平寺 Hépíngsì 11户,43人。位于大佳何东北4公里处。1951年春土改时伍家、桥坑、外郑三村有部分村民迁入和平寺,成为新村。嗣后,桥坑、外郑二村住民陆续迁回本村,住户减少。和平寺原称普福寺,建于宋乾德年间(961~968)。因寺在和平岙内,俗称和平寺,该村即以寺为名。
和平岙 Hépíng'ào 片村。包括外郑、桥坑、和平寺、伍家四个自然村。以地处和平岙内而得名。
【林家山】 Línjiāshān 86户,363人。以村委会驻地林家山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327亩,主产稻谷,兼产蕃薯、豆、麦。山地1460亩,以培育杉、松为主。副业有种茶,饲养生猪等。
林家山 Linjiāshān 别名三份头。20户,77人。林家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北5.9公里山上。村东北之分水岗,海拔618米,为与象山县之界山。据传当地山上,先有林姓居住,故称林家山。以后林姓衰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本乡上葛村民陆续上山分点定居,成为五个自然村,总称林家山。该村沿用原村名,仍称林家山。又因当初由三户联合上山定居,亦称三份头。
茶田湾 Chátiánwān 8户,3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3公里林家山上。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时迁此定居。因村处山湾中,广有茶林,又有水田,故称茶田湾。
大园 Dàyuán 11户,48人。位于大佳何东北5.9公里林家山上。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时迁此定居。当地有较大园地,故称大园。
庵址Anzhǐ 2户,10人。位于大佳何东北5.8公里六架山麓。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因当地原为古庵址,故称庵址。
下厂 Xiàchǎng 45户,18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5.6公里六架山麓。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因初时原为看管山林之山厂,且东面上方后来也有山厂(称上厂),故称下厂。
【后山】 Houshan 22户,95人。以当地四个自然村之总称命名。村委会驻地后山。辖4个自然村。耕地62亩,水稻与旱作兼种。山地384亩,村民以培育林木、种茶为主业。
后山 Houshan 别名岩蒲田。7户,29人。后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北6公里之山上。据传于清同治(1862~1874)年间本乡外袁村民陆续上山分散建舍在此看管山林,以后遂各成村落。因各村均在外袁村后山之上,总称后山。该村稍大,即以后山为名。又因该村地处岩蒲田,故又名岩蒲田。
水孔头 shuǐkǒngtóu 4户,16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公里山岙中。清同治年间本乡外袁村民在此看山成村。地处水孔头,故名。
马鞍鸟 Ma'ānniǎo 6户,26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6公里山岙中,清同治年间本乡外袁村民在此看山成村。以山名为村名,称马鞍鸟。
上厂 Shàngchǎng 5户,24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5公里山岙中。清同治年间本乡外袁村民来此看山,定居成村。因其西面下首有山厂,称下厂,故称上厂。
【溪下王】 Xīxiawáng 338户,1393人。耕地1097亩,主产稻谷。山地7362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柴为主。海涂2690亩,养殖蚶、蛏、牡蛎、对虾等。
溪下王 Xixiawáng 338户,1393人。位于大佳何西南2公里海边平洋上。象西线穿村而过。据《桃溪王氏宗谱》载:南宋时王氏始祖克浦(1156~?)任象山县丞,因母病还台,途经此地,母殁,遂卜筑而居。有桃花溪自南向西北流经村西入黄墩港。村在桃花溪下游之东,地势属下方,村民姓王,故称溪下王。桃花溪下游之西,地势在上方,原为方姓所居,村名溪上方,为明初孺方孝孺故里。方罹灭族之祸,村亦被毁。
梅湾 Méiwān 废村。位于大佳何西南5公里大顶山垄上。刘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温州平阳迁入。山垄上多梅树,故称梅湾。1951年全村拆迁,大部分村民并入汶溪周,部分并入溪下王、东吕、薛岙,村遂废。
【应家】 Yīngjiā 212户,818人。以村委会驻地应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19亩,主产稻谷。山地271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海涂50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饲养生猪、长毛兔等。工业有村办、联办、个体办厂共6家,1985年产值15.36万元。
应家 Yingjiā 209户,815人。应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南1.3公里平洋上。据当地《应氏宗谱》:南宋时应文卿从本县梅林应家迁此。应文卿生卒年代无考,第二世仲祥生嘉定甲申,卒大德丙午(1224~1292)。村民姓应,故称应家。
岔路头 Chàlutóu 3户,3人。位于大佳何西南0.9公里象西线东南侧。据传王姓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至此定居。1985年多数村民迁入溪下王。因地处三岔路口,称岔路头。
【后洋】 Hòuyáng 122户,489人。耕地360亩,主产稻谷。山地1498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
后洋 Hòuyáng 122户,489人。位于大佳何东南0.8公里石门溪北侧山脚下。据当地《潘氏宗谱》,潘均桢(1309~?)于元末从县城上隍迁此。该地原分前后两村,前村称前洋,后村称后洋,即该村。前洋住民陆续他迁,或并居后洋,村已废。
【马家】 Majiā 120户,432人。耕地337亩,主产稻谷。山地2528亩,植被为松林、毛竹与薪柴。村办与个体办厂共4家,职工242人,1985年产值6.9万元。
马家 Majiā 120户,432人。位于大佳何东南1.1公里处。据当地《马氏宗谱》,始祖马子静(1067~?)于北宋元丰初为避兵乱自福州浮海至此定居。村民姓马,以姓名村,称马家。
【毛洋】 Máoyáng 107户,416人。以村委会驻地毛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95亩,主产稻谷。山地1177亩,植被以松林、薪柴为主。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万元。
毛洋 Máoyáng 102户,398人。毛洋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南1.9公里处,南面靠山,北对石门溪。主居刘姓。据《茅洋刘氏宗谱》,南宋嘉定年间,刘宗贵(1174~?)从项岙(今梅林镇岙胡)迁溪下庙山麓,后以匪乱转徙新昌三坑,至明成化时九世孙公哲(1149—?)为宁海吏,复居溪下庙山麓故址。据传当初洋畈上遍地茅草,故称茅洋,后以谐音写作毛洋。
史家 Shǐjiā 5户,18人。位于大佳何东南2.5公里山脚下。据该村《史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史玉云偕其弟玉龙从舜江(即姚江)史家桥迁此。因系史姓居住,故称史家。
【万家】 Wànjiā 74户,309人。村委会驻地上万家。辖上、下万家二个自然村,因以万家为行政村名。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山地584亩,植被以松林、薪柴为主。
上万家 Shàngwànjiā 51户,200人。万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南2.8公里石门溪北侧山脚。据传石姓于元末明初从江西万石桥迁居于此,称万家。其后兄弟分家,兄住地在上,称上万家。弟住地在下,称下万家。
下万家 Xiàwànjiā 23户,109人。位于大佳何东南2.5公里上万家之西,北面靠山,南临石门溪。
【沈家】 Shěnjiā 56户,217人。耕地144亩,主产稻谷。山地439亩,植被为松、杉、毛竹及薪柴等。
沈家 Shěnjiā 56户,217人。位于大佳何东面3.2公里处,北面靠山,石门溪从村西流过。据传祖先于宋代从慈溪沈师桥迁此。住民姓沈,故称沈家。
【胡家】 Hújiā 148户,603人。耕地370亩,主产稻谷。山地1427亩,植被为松、杉、竹、杂木、薪柴等。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3.65万元。
胡家 Hújiā 148户,603人。位于大佳何东南3.2公里毛洋山岗北面山脚,石门溪冲积滩地上。据当地《胡氏宗谱》:胡义制(1330~?)于元末由中胡(今属双湖乡)迁此。因住民姓胡,故称胡家。
【南洋】 Nányáng 160户,640人。1961年建立大队时,因驻地村名叶家,称叶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南洋大队,意为地处石门溪南面滩洋上。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27亩,主产稻谷。山地3000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培育柑桔为主要副业。
南洋 Nányáng 别名叶家。160户,640人。位于大佳何东南3.7公里尖龙山西北部山岙脚,石门溪南侧。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梦和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从本县东仓上宅徙居莘东方家宅,即本村。后以叶姓居住,称叶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更名南洋。
【下葛】 Xiàgě 169户,697人。耕地475亩,主产稻谷。山地5388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有村办、个体办厂各1家,1985年产值4.11万元。
下葛 Xiàgě 169户,697人。位于大佳何东面4.4公里处,背靠山,面对石门溪。当地《葛氏宗谱》载:“葛氏世居丹阳,自原习公迁居宁海泉水,传十五世至翠山公始迁莘东”。按丹阳葛姓迁泉水在汉末,以此推算,迁莘东葛家当在唐代。后裔分两地居住,住上首的称上葛,住下首的称下葛。本村居下,故称下葛。
【上葛】 Shànggě 173户,718人。耕地405亩,主产稻谷。山地3309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有联办厂1家。
上葛 Shànggě 173户,718人。位于大佳何东面4.7公里处。迁居情况同下葛村。村处下葛村上首,故称上葛。
【岙潘】 Aopan 88户,348人。耕地189亩,主产稻谷。山地1506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培育竹木、种茶为主要副业。有养鳖专业户。特产茶叶。
岙潘 Aopān 88户,348人。位于大佳何东面5.8公里之山岙中,为石门溪北岸山间谷地。据岙潘《郭氏宗谱》:南宋时县城银杏树村郭希渊(1177~?)入赘于莘东岙潘潘珣家,遂为潘姓后。自此为始,子孙生时姓潘,以不忍绝潘氏之祀;死后姓郭,以不没其所自出。故该村村民向有“生潘死郭”之习。因村处山岙之中,潘姓居住,故村名称岙潘。
【里袁】 Lǐyuán 246户,997人。耕地410亩,主产稻谷。山地7243亩,植被为松、杉、毛竹、茶林、杂木、薪柴等。村办、个体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2万元。特产茶叶。有养鸡专业户1家。
里袁 Lǐyuán 246户,997人。位于大佳何东面7.1公里之谷地中,为大佳何——里袁公路终点。石门溪发源于村东南之东搬山。村北有山称小洋尖,与象山县下沈乡里静村以山岗为界。据当地《袁氏宗谱》:袁伯璞(1190~1252),宋嘉定谏议大夫,宝庆三年(1227)居宁海石门。后八世孙袁恭张分迁至村西里许处另建新居。老村在里,称里袁,新村在外,称外袁。
【外袁】 Wàiyuán 262户,1134人。耕地531亩,主产稻谷。山地6162亩,植被为松、杉、毛竹、茶、杂木、薪柴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8万元。主要副业为培育竹木、种茶。
外袁 Wàiyuán 262户,1134人。位于大佳何东6.8公里之山间谷地中。据当地《袁氏宗谱》,里袁袁恭张(1397—1464)迁此定居。因地处里袁村之外,故称外袁。
石门 Shímén 片村。包括里袁、外袁、岙潘、后山、林家山、上葛、下葛、南洋、沈家、上万家、下万家、胡家等12村。
【涨坑】 Zhǎngkēng 357户,1500人。耕地843亩,主产稻谷。山地9851亩,植被为松、杉、竹、杂柴等。山坡多种茶。山林及茶叶收益为主要经济来源。村办工厂1家,联办和个体办厂8家,共有职工188人,1985年产值38万元。
涨坑 Zhǎngkēng 曾用名涨源。357户,1500人。位于大佳何东南2.8公里山岙中。村东南有涨坑水库。主居林姓。据《涨源林氏宗谱》:元末,林玮为避兵乱,从黄岩团浦徙居宁邑麻车,明初,子国恩又迁涨源。因村处茶山北麓,峰峦起伏,每于暴雨之后,溪涧中水势猛涨,奔腾出海,故名涨源。谱中亦有“北麓为涨泉所出,名曰涨源”句。后改涨坑。
凤潭乡
凤潭乡位于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凤潭距县城11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邻梅林镇,南接辛岭、黄坛、西溪等乡,西连深甽镇,北与紫溪乡接壤。全乡总面积38.17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19个自然村。计有1909户,7241人。其中农村户口1831户,7140人。
辖区解放前属紫文乡,1951年建下河、方前二乡,1956年下河、方前、紫文三乡合并为梅林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60年属梅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原下河乡及方前乡(划出仇家、杏树、岙胡三个大队)区域,建凤潭公社。1969年2月并入梅林公社,同年11月又从梅林公社分出,仍为凤潭公社。1983年改凤潭乡。
该乡属半山区,北、南、西多山,东部较平坦。西南部与黄坛乡交界之香山,主峰海拔847.3米,北部有雁苍、丫髻诸山。凫溪自西向东流贯乡境,注入杨梅岭水库。村落大都依山傍水,散居于峡谷地带。耕地多梯田,凫溪两岸及东部水库附近水田较为肥沃。水利以拦溪筑坝自流灌溉为主。解放后兴建小型水库多座,沿溪装有高扬程抽水机,灌溉条件大为改善。
公路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向西穿越乡境,东至梅林与甬临线交会。乡道有下河——五松公路及桐树岙——兰田公路,均交接于象西线。
全乡耕地416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大小麦、油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4.5公斤,总产2425.25吨。解放初为缺粮乡,近年粮食产量递增,已能基本自给。山地4.3万亩,植被以松树、毛竹、薪炭林为主。近年发展起柑桔、茶、桑、杨梅、桃、梨、葡萄、茉莉花及药材等。饲养有长毛兔、奶牛、山羊、群鸭、塘鱼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835头。其他副业有竹木加工、弹棉花、酿酒、烧砖瓦、制陶器、筛运沙石及从事泥木工等。乡办企业有塑料、铜管、玻璃、农机等厂6家,职工276人。村办企业有橡胶、塑料、陶瓷、竹木加工等厂26家,个体及联办工厂14家,共职工756人,1985年乡、村及个体联办工厂工业总产值293.8万元。另有村办水力发电加工厂9家。据勘察,雁苍山有中型蜡石矿和地热资源可资开发。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2人。完小8所,其中单班村校1所,共学生741人。幼儿班2班,入园幼儿59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2张,医务人员4人。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境内洪家塔建有县水文站,测量凫溪之流量、流速等水文数据。
境内雁苍山颇多胜景,上有吉祥寺。(详见卷六《自然地理·雁苍山》和卷四《名胜古迹》)
该乡下河村人何君府(1121~1218),南宋翰林学士、义阳侯,曾捐田献山修建雁苍吉祥寺。干人俊(1901~1983),复旦大学文学士,曾编撰《民国宁海县续志稿》(1903~1939年记事),并著有《宁海漫记》、《盘溪草》等。
凤潭乡 Fengtan Xiang 1909户,7241人。其中农村户口1831户,7140人。
【凤潭】 Fèngtan 186户,695人。耕地37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桃、西瓜,外出酿酒、制薯面等。村办工厂7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62.4万元。
凤潭 Fengtán 186户,695人。凤潭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城北11公里之洋畈上,北临凫溪。象西线于此设站通过。据崇祯《宁海县志》及陈岙《三宗林氏宗谱》载:林君志(1098~1148)祖居杭州仁和市里,南宋绍兴九年(1139)致仕,寻隐天台,便道过宁海,“游七都金溪凤潭,见其地幽雅,命仲子文宁筑室居焉”。以村西兀立一块岩石,形似凤头,呼凤头岩,亦称凤冠岩,(1982年象西线修建至此时毁去),岩下凫溪中有一深潭,遂名凤潭。村由此得名。原有名贵特产凤潭香鱼,遐迩闻名。1962年因杨梅岭水库建成,阻断凫溪与铁江之通流而绝迹。村内有清同治九年(1876)所建之天主教堂。
【山下刘】 Shanxialiu 122户,488人。1961年建山下大队,1981年改名山下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8亩,主产稻谷。山地4714亩,植被以松树、薪炭林为主,兼育小量毛竹。
山下刘 Shanxialiu 别名山下。122户,488人。村处凤潭西北3公里之溪谷间。北依雁苍山与紫溪乡接界,西同深甽镇里沙地村相邻。象西线和凫溪都在村南经过。主居刘姓。该村《刘氏宗谱》载,明洪武年间,刘永二(1393~1460)从本乡桐树岙迁此。因地处雁苍山下,刘姓居住,故称山下刘,或简称山下。
【上洋头】 Shàngyángtóu 95户,325人。耕地165亩,主产稻谷。山地1687亩,植被为松树、薪炭林、毛竹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35万元。
上洋头 Shàngyángtóu 95户,325人。村处凤潭西北3.5公里之洋畈上。象西线自东南向西北穿村而过。宋绍兴年间,义阳侯何君府家在该村附近建有花园,至今犹有“上何”、“官园口”等称谓。主居刘姓,据当地《刘氏宗谱》及《桐坡岙刘氏宗谱》,元初,刘幸一(1259—?)由鳌山(今紫溪乡桥棚)来此就何君府家馆宾,“遂卜居金鸡山下家焉”。以村在上洋畈北首稍高处,故称上洋头。
【丁家岙】 Dīngjiā'ào 93户,363人。耕地176亩,主产稻谷。山地4074亩,产毛竹、薪柴等。副业有编制箩簟、扫帚、竹篮及出售毛竹、薪柴等。
丁家岙 Dīngjiā'ào 曾用名里丁。93户,363人。村处凤潭西4.4公里香山东北麓山岙间,主居丁姓。据该村及桥头胡丁家《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元杰于明成化己亥(1479)从凤潭(外丁)迁此。因位于凤潭丁氏居处里面(西),称里丁。后以地处山岙,丁姓居住而称丁家岙。
【兰田】 Lantián 160户,597人。以村委会驻地兰田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308亩,主产稻谷。山地5107亩,植被为毛竹、薪炭林及幼松等。副业有编制箩簟及出卖毛竹、薪柴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97万元。
兰田 Lantian 155户,579人。兰田村委会驻地。村处凤潭西4公里之山谷间。桐树岙——兰田公路终点。因地近里丁(丁家岙),古时统称里丁。最早住过吕姓(年代无考),现住胡、何等姓。据该村《胡氏里丁房谱》,胡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大湖迁此。随后有何姓迁入。因村址原为烂水田,即称烂田,雅称兰田。
芭蕉岙 Bājiāo'ào 3户,14人。村处凤潭西3.6公里之山岙间。蔡姓从梅林迁兰田,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至此看管山林而定居。以岙中栽有芭蕉,故称芭蕉岙。
南山 Nánshān 2户,4人。村处凤潭西南4公里之山坡上。季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桑洲迁此定居。后有骆姓住入,盛时达十多户,40余人。后又先后转迁兰田、丁家岙,住户减少,现仅有季姓。
香山 Xiāngshān 废村。
【桐树岙】 Tóngshu'ào 120户,469人。耕地213亩,主产稻谷。山地3069亩,植被有幼松、毛竹、薪炭林。个体办工厂1家。
桐树岙Tóngshu'ào 曾用名桐坡岙。120户,469人。村处凤潭西北2.5公里之山下。东临凫溪。象西线在此设站通过,桐树岙——兰田公路起点。刘姓主居。据上洋头《刘氏宗谱》及该村《桐坡岙刘氏宗谱》,当地金鸡山麓(上洋头)刘幸一之子子智、子信于元延祐间(1314~1320)析居于此。以地处山岙,依坡建村,坡上长桐树,旧称桐坡岙,后改称桐树岙。
【五松】 Wusōng 199户,787人。以村委会驻地五松得名,辖2个自然村。原称五松坑村,1961年建五松大队,1983年建五松行政村。耕地352亩,主产稻谷。山地6600亩,植被有毛竹、薪炭林、松木、幼松等。副业有种茶,编制竹器,出售毛竹、薪柴等。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17.82万元。
五松 Wusong 别名五松坑。187户,728人。五松村委会驻地。村处凤潭西南2.8公里之山谷间。西与深甽镇南溪岙毗邻。南同西溪、黄坛、辛岭、梅林等乡镇接壤。村民以朱、严二姓居多。据该村《五松坡朱氏宗谱》载,元天历三年(1330),朱氏从本县紫溪江瑶迁此。据查朱姓之前,曾住王、叶两姓,后皆绝户。严姓在康熙年间迁入。当初因依坡建村,坡上长有五棵古松,称五松坡。又因坡上古松盘曲如龙,坡下有溪坑,称五松坑或木龙坑。1986年改称五松。
油坑 Youkēng 12户,59人。村处凤潭西南2.6公里之山腰间。村民姓陈,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避兵灾从福建至此看管山林而定居。
【下河】 Xiàhé 251户,942人。耕地480亩,主产稻谷。山地2831亩,植被为幼松、薪柴,并种有桑树。村民中从事泥水、木匠等手工业者占全村主要劳力半数以上。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7.4万元。
下河 Xiàhé 原名下何。251户,942人。村处凤潭西北1.8公里之山脚。南濒凫溪;北依群山,与紫溪乡辖区接壤。村民有何、干、俞诸姓。据该村《何氏宗谱》,宋时,何具(1055~1134)自奉化迁此。以姓名村,称下何。后干、俞两姓相继迁入,因村有三大姓,地傍水,水为三点,可象征三姓团结,遂将村名“下何”改为“下河”。1905年曾出土石斧,属良渚文化。该村为何君府与干人俊之故里。
【洪家塔】 Hóngjiātǎ 52户,234人。1961年建红光大队,1981年更名洪家塔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42亩,主产稻谷。山地713亩,植被为幼松、薪柴,近年发展有柑桔。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5万元。
洪家塔 H6ngjiātǎ 别名洪家搭。52户,234人。村处凤潭西0.9公里之田洋上。北临凫溪,象西线在村北经过。据传该地先有齐姓居住。现居洪姓,原住上洪,(五松坑口东),为虎狼伤人,至此搭居,遂称洪家搭,后改成洪家塔。境内设有县水文站。
【洪桥】 H6ngqiáo 31户,126人。1961年建西坑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以村边公路桥名洪桥为大队名称,1983年改建洪桥行政村。耕地86亩,主产稻谷。山地443亩,植被为松树、薪柴等。副业有栽培柑桔,从事三卡运输等。
洪桥 Hóngqiáo 别名西坑。31户,126人。村处凤潭西0.6公里之山脚。洪姓主居,据《西坑洪氏宗谱》,元至正间(1341~1367),洪家(今属香山乡)洪德芳(1316~1375)赘居凤潭林氏,迁七都西坑。以凤潭凤冠岩西有一小溪称西坑,即为村名。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洪桥。
【外丁】 Waiding 42户,187人。耕地13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茶、柑桔及外出制薯面等。村办工厂1家。
外丁 Waidīng 42户,187人。村处凤潭南0.7公里之山脚。西南多山,与梅林镇仇家村接壤。主居丁姓。据丁家岙及桥头胡丁家《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唐德宗时(780—805),丁里从新昌南洲“迁宁川凤潭”。后有一支迁丁家岙,称里丁,该村称外丁。
【大垟后】 Dàyánghou 70户,269人。耕地217亩,主产稻谷。外出弹棉花为主要副业。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8.62万元。
大垟后 Dàyánghòu 曾用名大墙后,别名下沙庙。70户,269人。村处凤潭南0.5公里之平洋上。杂姓居住,而以王、娄、朱三姓为多。据该村《朱氏宗谱》载,明初,朱姓从新昌王渡迁此,其余无考。村北有一溪流,山洪暴发时,洪水漫村,筑防洪坝,称大墙。村坐其后,故名大墙后,后改称大垟后。又村东南旧大道旁有一下沙庙,人亦以此呼为村名。
【格水王】 Géshuǐwáng 80户,339人。耕地26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桃,饲养长毛兔、群鸭及养殖塘鱼等。村办工厂1家。
格水王 Géshuǐwáng 别名隔水王。80户,339人。村处凤潭东南1公里之山脚。东、南濒凫溪及杨梅岭水库,北隔侯家岭与紫溪乡沙地村相邻。村民以王、娄二姓为主,王姓较娄姓早一代来此。据该村《上金娄氏宗谱》,清初,娄大荟(1700~1752)从本县岔路上金迁此。因村与凤潭、大垟后、后岸等村隔凫溪相望,王姓居先,故称隔水王,后为便于书写而成格水王。
【后岸】 Hòu'àn 50户,204人。耕地12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运销沙石等。个体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8.6万元。
后岸 Hou'àn 50户,204人。村处凤潭东南1.4公里之溪边。北、东濒凫溪及杨梅岭水库,与梅林镇梅林陈村相邻。据传,该村以王、夏两姓居住最早,今皆绝户。现居民以应、吕两姓为多。《梅林应氏大宗谱·应氏累世迁徙图》载,应文猷,“嘉定甲戌(1214)进士,徙本乡后岸”。县文管会存有该地出土文物陶器、铜镜等,据鉴定系宋代遗物。因村在孤坟祠方家之后,紧靠凫溪岸边,故称后岸。
【陈岙】 Chén'ào 52户,186人。耕地14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烧砖瓦,从事行贩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
陈岙 Chén'ào 52户,186人。村处凤潭南1.3公里之山岙间。西与梅林镇仇家村接壤。陈姓始居,地处山岙,故称陈岙。现主居林姓。据该村《三宗林氏宗谱》,林君志(1098~1148)命仲子文宁卜筑凤潭,传五世,林良季于南宋淳祐间(1241~1252)赘居陈岙陈氏,从而林姓兴起。
【方前】 Fāngqián 228户,929人。耕地72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筛售沙石,从事三卡运输,栽培柑桔、黄桃、西瓜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20.94万元。
方前 Fāngqián 228户,929人。村处凤潭南2公里之洋畈上。西、南邻梅林镇仇家、岙胡等村,东连梅林镇梅林陈村。象西线自东向西穿村而过。居民以林姓为主,据崇祯《宁海县志》及陈岙《三宗林氏宗谱》,陈岙良季之孙思齐、思仁、思英兄弟于元代同迁方前。该村于林氏之前,已有蔡姓,今已哀微,迁居年代无考。早年,村北有孤坟祠,旁居方家(已绝户),以村位于方家之前,故名方前。
建设乡
建设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上庙距县城13公里。东、南界茶山与力洋镇、茶院乡接壤,西连山水乡及桥头胡镇,北濒黄墩港同薛岙乡隔水相望,又接笠帽顶山和大佳何乡为邻。全乡总面37.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4个自然村,计2085户,8489人,其中农村户2019户,8412人。
辖区解放前属久安乡。1951年为建设、龙潭二乡,1956年并入黄墩乡,1958年3月分出成立建设乡,同年11月并入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又以原建设、龙潭二小乡区域从黄墩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建设公社,并将原属花山乡之里蔡村、原属杜岙乡之烟厂村及磨盘自然村(均系1956年划入黄墩乡)划入。1983年改建设乡,乡名系沿用1951年建设小乡之名,取建设社会主义之意。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东北、茶山及其余脉,盘互起伏。南有铜岭岗横贯境内,系帽峰山余势。其间有桥头胡至茶院通道。北部紧靠黄墩港,为汶溪下游冲积地带,地势平坦,称汶溪洋,为本乡主要产粮区。汶溪系时令河,发源于该乡东部茶山北麓,自东向西贯穿乡境,流入黄墩港。西部有建设水库,自流灌溉汶溪洋土地。
陆上交通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向西沿海岸穿越乡境,县道茶院——西吕公路贯穿南北,于西吕交接象西线,水路可出象山港。
全乡耕地5747亩,主产稻谷,蕃薯次之,亦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1.5公斤,总产3427.9吨。山地3.24万亩,植被为松杉、毛竹及薪柴、杂树。经营茶叶、柑桔,饲养奶牛、肉猪、长毛兔,养殖淡水鱼、蚶、蛏、蛎等为主要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4813头。企业有乡办机械修配、建筑材料、铝锌、陶器等厂5家,职工149人,1985年产值58.46万元。村办厂有皮鞋、印刷、五金电器等5家,职工103人,1985年产值38.86万元。另有个体办及联办厂9家,职工190人。1985年产值27.01万元。其他企业有工程队、运输队各1个。还有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等。境内乌石山樊水矿,曾开采。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71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897人,幼儿班一班,入园幼儿32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名。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2个及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
上庙南0.5公里小珠山建有解放军烈士墓。汶溪中游有新乐庵,别名新庵、慈云庵,历史悠久。庵内凿龙泉井一眼,造势别具一格。
建设乡 JiànShè Xiang 2085户,8489人,其中农村户口2019户,8412人。
上庙 Shàngmiào 居民点。建设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13公里汶溪洋畔。茶院——西吕公路于此建站通过。该处原有应发主庙,因庙在汶溪周村境庙之上方,故称上庙。1962年建设公社委员会设于庙内,随后工业、商业,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相继在此兴建,成为一个居民集居点,现有居民26户,29人。
【铁界吴】 Tiějièwǘ 116户,541人。耕地36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运销沙石、种植甘蔗及外出从事手工业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5.8万元。
铁界吴 Tiějièwu 旧称铁街。116户,541人。村处上庙南0.3公里汶溪洋西岸之平洋上。茶院——南吕公路于村西通过。北宋时,应姓聚居,有集市街道,多铁铺,又村后一山名铁锤山,因称铁街。《铁街吴氏宗谱》载,宋末,吴氏从黄岩叠石迁入。后应姓衰落,吴氏兴起,村以旧名加姓氏,称铁街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杨姓从沙柳头杨(今属三门)迁此。后人以界与街同音,改称铁界吴。
蒋家岙 Jiǎngjiāao 废村。村民于1954年迁铁界吴。
【西吕】 Xiiu 93户,430人,耕地262亩,主产稻谷。海涂90亩,副业有制烧砖瓦、海涂养殖、近海捕捞、栽培柑桔等。个体办工厂1家。
西吕 Xīiu 93户,430人。位于上庙西1.3公里之田畈上。北濒黄墩港,西与桥头胡为邻。茶院——西吕公路与象西线交会于此。《汶溪吕氏宗谱》载,宋靖康元年(1126)洛阳县尉吕好裕以金兵陷汴京随隆裕皇太后南下,在明州败伤,养疾于梅林,“遂卜地于汶溪而家焉”。以村处汶溪洋西缘,吕姓居住,故称西吕。
【汶溪周】 Wénxīzhōu 428户,1682人。耕地1411亩,主产稻谷。海涂2300亩,养殖蚶、蛏、牡蛎。并有近海捕捞、栽培柑桔等副业。村办工厂2家,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9.63万元。
汶溪周 Wènxīzhou 428户,1682人。位于上庙西北0.8公里处。北濒黄墩港。东靠群山与大佳何乡接界。象西线在此设站通过。《汶溪周氏宗谱》载,周庆乙于宋宁宗时(1195—1201)自天台榧树迁此。因村处汶溪畔,周姓居住,故称汶溪周。
【东 吕】 Donglu 164户,714人。耕地607亩,主产稻谷。海涂500亩。副业有近海捕捞,栽培柑桔及饲养奶牛、群鸭等。
东吕 Dongiu 曾用名汶溪吕。164户,714人。村处上庙北0.8公里汶溪西侧之平洋上。《汶溪吕氏宗谱》载,宋淳祐五年(1245),宁海主簿吕继问次子静中赘汶溪贾氏而定居于此。因村在汶溪畔,吕姓居住,称汶溪吕,后以村西有西吕,改称东吕。
【竹保陈】 Zhubǎochén 41户,180人。1961年建陈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称竹保陈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运输沙石等。
竹保陈 Zhubǎochén 曾用名陈家,别名竹根陈。41户,180人。村处上庙西0.3公里之汶溪洋上。《汶溪陈氏宗谱》载,南宋初,陈姓为避寇乱,从福建泉州大井头迁此。以姓名村,称陈家。该村东、北、西三面栽有毛竹、小竹,掩护村庄,故又称竹保陈,亦叫竹根陈。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以竹保陈为村名。
【前家】 Qiánjiā 59户,255人。耕地18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前家 Qiánjiā 曾用名钱家。59户,255人。村处上庙南0.7公里之汶溪洋上。原居钱姓,村称钱家。西南落马山上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姓古墓一座。清乾隆年间,吴姓从宁海县城后街迁此。后以吴姓兴起,钱同前谐音,改称前家。
【麦岭】 Màiiǐng 34户,139人。
耕地10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319亩,植被为松和薪柴,并产茶叶、水果等。
麦岭 Mailǐng 别名盘脉岭、磨麦岭。34户,139人。村处上庙南1.5公里铜岭岗北面之山峦间。据《磨麦岭蔡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蔡氏从福建莆田迁此。另有顾姓系清道光年间来自下洋顾。因山脉(势)自铜岭岗盘绕而至,称盘麦岭。后有人谬谓麦(脉)应磨,不该拌(盘),而称磨麦岭。1971年为便于称呼,省字称麦岭。
【岙口】 Aokou 125户,500人。耕地35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叶、饲养长毛兔等。
岙口 Aokou 125户,500人。村处上庙东南1.2公里之汶溪北侧。该村曾先后有孟、黄二姓居住,现主居葛姓。据《岙口葛氏宗谱》,葛文正(1397~?)于明正统元年(1436)从泉水迁此。因该处有大岙、小岙,村在两岙之口,故称岙口。
【大岙马】 Dà'àomǎ 75户,302人。1961年建马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大岙马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4亩,主产稻谷。山地1596亩,产毛竹、薪柴。
大岙马 Dà'àomǎ 别名马家。75户,302人。村处上庙东南2公里之溪谷间,该溪谷向称大岙。据《大岙马氏宗谱》,马承绿于元末明初自本县溪下朱家桥迁此。村以地名加姓氏称大岙马,简称马家。
刘家 Liujiā 废村。村民于1955年迁大岙马村。
【外山头】 Wàishāntou 45户,196人。耕地102亩,主产稻谷。山地1476亩,植被为毛竹、薪柴等。
外山头 Wàishāntou 别名大山头。45户,196人。村处上庙东3.2公里汶溪中游之山岙间。北靠群山,与大佳何乡接壤。据当地《麻车林氏宗谱》,清初,林一珏(1682~1736)与兄分居,于此筑室居之。因地处麻车村一座山头之外,故称外山头。又因村前有座大山,亦称大山头。
【麻车】 Máchē 95户,454人。耕地190亩,主产稻谷。山地3980亩,植被为毛竹、薪柴等。
麻车 Mǎchē 95户,454人。村处上庙东南3.6公里之汶溪北岸。北靠群山同大佳何乡接壤。主居林姓。据《麻车林氏宗谱》,林姓祖籍福建莆田,“宋迁杭,元代林国兴迁麻车。”相传,某官员错道至此,云:“摸错也”。“摸错”谐音称麻车。另说,林姓取“林”加“广”为麻,取“车”示多(千车万车之意),取名麻车,以期兴旺发达。
【储家】 Chujiā 162户,673人。耕地264亩,主产稻谷。山地5393亩,植被有毛竹、薪柴等。副业为栽培茶叶。村北山上有铅锌矿。村办铅锌矿1家,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9.56万元。
储家 Chujiā 162户,673人。村处上庙东南4.8公里汶溪上游之溪谷间。东靠茶山与茶院乡交界,北依群山同大佳何乡接壤。据《大岙储氏宗谱》,洪武初年(约1368),储逵初自本县城内迁此。以姓名村,称储家。
【龙潭】 Lóngtán 69户,281人。耕地106亩,主产稻谷。山地2833亩,植被有毛竹、杂木、薪柴等。
龙潭 Lóngtán 69户,281人。村处上庙东6.5公里汶溪上游之山岙内。北界群山同大佳何乡接壤,东靠茶山与力洋镇、茶院乡交界。属山区。主居吴姓。据《龙潭吴氏宗谱》,吴泽民于宋初隐居新昌叠石,十八世孙思后在明成化间(1465~1487)迁此。村前汶溪中有一深潭,俗称龙潭,即以名村。
【史家】 Shǐjiā 33户,108人。耕地109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副业有经营茶叶等。
史家 Shǐjiā 33户,108人。村处上庙西南2.5公里铜岭岗南面之山腰间。西北与桥头胡镇辖区接壤,西南临山水乡蟹钳口水库。属丘陵地带。据《铜岭史氏宗谱》,史氏于明正德元年(1506)从象山关头上盘黄公史迁此。村以姓氏命名,称史家。
【铜岭徐】 Tónglǐngxu 55户,223人。耕地160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主要副业为经营茶叶。
铜岭徐 Tónglǐngxu 55户,223人。村处上庙西南2.1公里之铜岭岗上。东濒建设水库,西南与山水乡茶堂村相邻。据《铜岭徐氏宗谱》,宋末,徐姓从本邑茶院下徐迁此。以地名加姓氏,称铜岭徐。
【铜岭王】 Tónglǐngwáng 89户,383人。耕地259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961亩。副业有经营茶叶、饲养长毛兔等。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04万元。
铜岭王 Tónglǐngwáng 89户,383人。村处上庙南2.3公里之铜岭岗上。东北紧靠建设水库,西南与山水乡茶堂村相邻。属丘陵地带。据《铜岭王氏宗谱》,明初王学荣(1358~1429)从本县王石岙迁此。村以地名加姓氏,称铜岭王。
【里蔡】 Lǐcài 38户,145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花山乡,1956年属黄墩乡,1961年属建设公社。耕地147亩,主产稻谷。山地263亩,副业有栽培苗木等。
里蔡 Lǐcài 38户,145人。村处上庙南4.4公里之山岙中。西邻山水乡茶堂、小花湾等村。属丘陵地带。该地原为蔡姓居住,地处山岙里,故称里蔡。现居何姓,据《里蔡何氏宗谱》,清康熙(1661~1722)初,何姓从天台上田溪迁此发族,村名仍旧。
【铜岭祝】 Tónglǐngzhu 158户,662人。耕地49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2229亩,植被为疏松。养猪为该村传统副业,并种植瓜、菜、茶等。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31万元。
铜岭祝 Tónglǐngzhu 158户,662人。村处上庙东南3公里之铜岭岗上。属丘陵地带。茶院——西吕公路在此设站通过。据《铜岭祝氏宗谱》,南宋初,歙县尉祝梦祥(1087—1129)辞官旅铜岭,遂定居于此。以地名加姓氏,称铜岭祝。
【铜岭头】 Tónglǐngtóu 45户,173人。以村委会驻地铜岭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224亩,植被为疏松。主要副业为经营茶叶。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万元。
铜岭头 Tónglǐngtóu 别名看牛山头。41户,155人。铜岭头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庙东南3.7公里之铜岭岗上。该地原为铜岭祝、烟厂等村牧牛场所,称看牛山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尤姓从桥头胡尤家迁此定居。因地处铜岭岗头,故称铜岭头。
磨盘 Mópán 4户,18人。村处上庙东南3.7公里之铜岭岗上。解放前属柘浦乡,1951年属杜岙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属建设公社。清光绪(1875~1908)末年,茶院后徐徐金根替道士桥村看山,定居于此。因村前有一田形如石磨,村以此称磨盘。
孟菜园 Mèngcàiyuán 废村。原有郑姓居住,1976年迁至铜岭头村。
【烟厂】 Yanchang 95户,371人。以村委会驻地烟厂得名。辖3个自然村。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杜岙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属建设公社。耕地26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1210亩。主要副业为经营茶叶。
烟厂 Yānchǎng 原名燕厂。51户,168人。烟厂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庙东南4公里之燕窠山腰。村民有叶、郑等姓。据烟厂《叶氏家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叶氏自本县溪下桃花溪畔迁此。据《烟厂郑氏宗谱》,郑允卯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高枧(今属三门县)迁此。村后有燕窠山,叶氏定居时盖茅屋数间,始称燕厂。燕同烟谐音,后称烟厂。
贵人坛 Guìréntán 22户,98人。村处上庙东南3.6公里铜岭岗南竹山边。主居金姓,该村《天台金氏宗谱》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金氏从天台带横迁此。贵人坛原系鬼神坛,明朝戚继光抗倭,筑十里一墩(烽火台),五里一坛(鬼神坛),神坛用以祭奠鬼神。后人以“鬼”为“贵”,“神”为“人”,故称贵人坛。
荔枝湾 Liziwān 22户,105人。村处上庙东南4.3公里之铜岭岗南麓山湾中。主居丁姓。该村《黄墩丁氏宗谱》载,清乾隆(1736~1795)初,丁姓从义乌桥头塔山下大坟头迁此。因该地山上多石马篱刺,村称篱刺湾。后人以篱刺谐音荔枝,称荔枝湾。
峡淋 Xiálin 废村。原有李姓居住,1975年茶院乡道士桥建上淋水库,全部迁至荔枝湾。
梅林镇
梅林镇在宁海县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梅林距县城9公里。镇以驻地命名。东连桥头胡镇,南邻山水、回浦二乡,西南接辛岭乡,西北与凤潭、紫溪二乡毗连。全镇总面积37.0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0.59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共43个自然村。计4323户,14692人。其中农村户口3750户,13977人。
辖区解放前属紫文乡,1951年分建下河、方前、紫文等乡。今梅林镇含紫文乡及方前乡部分地区。1956年此三乡合并称梅林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60年以原梅林乡区域成立梅林人民公社,并纳入当时直属县之九顷大队。1961年梅林人民公社分设九顷、凤潭、梅林三公社。1964年,九顷公社并入梅林公社,成今之辖区。此后,1669年2月至11月,凤潭公社亦曾并入梅林公社。1983年改梅林乡,1985年改梅林镇,列梅林、花园、大路周、梅林陈4村为建镇区。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北及西南部多山。东南地势平坦,称九顷洋,为主要产粮区。西北有杨梅岭水库,东南部有颜公河,自流灌溉中部及九顷洋土地。北面凫溪流经杨梅岭山下入铁江。
公路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象西线横贯东西,交会于梅林。另有乡道梅林——仇家公路。
全镇耕地1287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67.5公斤,总产7803.5吨,居全县各乡镇第二位。山地2.6万亩,植被多松树、薪柴。近年副业发展较快。经济作物有茶、柑桔、葡萄、西瓜等;养殖业有奶牛、长毛兔、淡水鱼、蚶、蛏、肉猪、母猪等。其中饲养母猪为传统副业,仔猪供应邻近乡镇。1985年生猪饲养量7352头。凫溪下游多沙石,系重要建筑材料,运销沙石亦为该镇副业收入之一。镇内有属于宁波市的110千伏宁海变电所。企业县属的有橡胶、铜铝型材等厂4家。镇属的有铸钢、纺织、陶器等厂15家,职工1057人,1985年产值1021.97万元。村属的有汽车油管、橡胶等厂59家,职工1544人,1985年产值839.36万元。另有个体、联办工厂30家,职工294人,1985年产值147.65万元。其他有工程、运输、机耕、招待所等企业6个,职工327人,1985年产值150.24万元。1985年镇企业总产值居县内乡镇第三位。
全镇有初中1所,另有九顷小学附设初中3班,共有初中学生648人。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小学生1537人。幼儿院5所,共入园幼儿170人。宁海县农村高级职业中学设在境内,有学生51人。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8人,病床14张。镇内岙胡、胜建两村为1984年度省级文明卫生先进单位。文化设施有影剧院、电影放映队、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钻山南麓有法昌寺。原为建于唐代之灵山禅院,宋真宗祥符九年(1016)改名法昌寺。1966年被毁,仅留大殿及边厢屋少许。然残存之鹅卵石道路、石板天井、石柱、石碑及古水井上“三红五角井”刻字等,犹能引人兴怀古之情。
梅林镇 Méilín zhèn 4323户,14692人,其中农村户口3750户,13977人。
【梅林】 Méilín 353户,1144人。位于梅林镇中部,地势平坦。耕地830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6家,职工5242人,个体及联办工厂6家,职工46人,招待所1家,职工23人;1985年全村企业总产值311.37万元。村民中商贩及手工业者颇多。
梅林 Méilín 别名梅林街,353户,1144人。梅林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9公里之平洋上。该村向为宁波通台州要道,甬临线、象西线相交于此。历为商贾集散地,逢农历一、四、六、八集市,四、八加牛市。古时该地多梅树,宋舒岳祥《七星塘记》犹称梅林“有梅有竹”,梅林之称由此而来。又因集市繁荣,又称梅林街。杂姓居住,建村确切年代已无考,据邻近各村宗谱记载,南北朝时即有“梅林”村名。
【上陈家】 Shàngchénjiā 108户,427人。1961年由上下陈家合建为陈家大队,1968年改称红旗大队,1980年与下陈家分开为上陈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5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运销沙石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上陈家 Shàngchénjiā 别名田洋。108户,427人。村处梅林北3.2公里凫溪南侧。北邻紫溪乡凫溪村,以溪为界。甬临线于村西通过。据《浮溪陈氏谱序》,陈姓由江州德安县迁凫溪。元代陈善(1270~?)子伯章分居田洋、上下隔笆。田洋旧名上宅,后称上陈家,上下隔笆后称下陈家。
【下陈家】 Xiàchénjiā 61户,263人。1961年由上、下陈家合建为陈家大队,1968年改称红旗大队,1980年与上陈家分开为下陈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6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饲养长毛兔及运销沙石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0.1万元。
下陈家 Xiàchénjiā 61户,263人。村处梅林北3.2公里凫溪南侧,北邻紫溪乡凫溪村,以溪为界。甬临线从村西通过。迁居年代及村名由来见上陈家条。
【皂浦】 Zaopu 74户,295人。耕地30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海涂养殖、种植柑桔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8.81万元。该村于1982年起为脱贫致富,以工厂收入资助海涂养殖、营建柑桔园,经济面貌一新。
皂浦 Zaopu 曾用名造浦。74户,295人。村处梅林东北4公里铁江畔,东南邻桥头胡镇后浦龙。蒋、金两姓杂居。该村《蒋氏宗谱》载,蒋姓于宋咸淳元年(1265)由天台迁此,“面山背海,环植竹木,凿池养鱼,遂筑于此”。以“凿池养鱼”而得名造浦,后改为皂浦。金姓于明洪武初年自前金(今属紫溪乡)迁此。
【杨梅岭】 Yángméilǐng 146户,534人。耕地26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淡水养鱼及饲养奶牛等。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16.9万元。
杨梅岭Yángméilǐng别名杨梅山。146户,534人。村处梅林西北1.5公里杨梅岭南麓,西濒杨梅岭水库。甬临线南北穿村而过。村以岭命名。该处原仅数户居民,1958年建杨梅岭水库,溪下吴村民迁此,遂发展成目前规模。
溪下吴 Xīxiàwu 废村。位于梅林西北1.6公里处。1958年因建杨梅岭水库,该村地处低洼,村民迁入杨梅岭,村废。
【江厂陈】 Jiāngchǎngchén 30户,117人。1968年曾与仕西、东岙三村合并称三红大队,1980年分开,成立江厂陈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56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0.9万元。
江厂陈 Jiāngchǎngchén 别名缸厂陈。30户,117人。村处梅林北1.8公里塔珠岭东麓之山岙间。该处古有缸窑厂,古称缸厂陈,后谐音改江厂陈。今陈姓已无,村民以张、郑二姓为主。当地《张氏宗谱》和《郑氏宗谱》载,张姓于清乾隆十四年(1676)由鄞县姜茅山迁此,郑姓于清咸丰、同治间(1851~1874)由石马塘(今属三门县)迁此。
【大路周】 Daluzhōu 158户,538人。以村委会驻地大路周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51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饲养奶牛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99.05万元。
大路周 Daluzhōu 1.46户,588人。大路周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北0.5公里甬临线东侧之平洋上。该村《周氏宗谱》载,周姓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象山南田迁此,“自皂浦舟至梅林大路之旁,遂而家焉”,村名由此而得。
冯家 Féngjiā 12户,50人。村处梅林北0.7公里杨梅岭水库边,甬临线东侧。原为冯姓居住,故称冯家。现冯姓已无,村名仍旧。
【仕西】 Shìxī 41户,147人。1968年曾与东岙、江厂陈三村合并称三红大队,1980年分开复名,成立仕西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2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养鱼。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2万元。
仕西 Shixī 别名寺西。41户,147人。村处梅林东北1.7公里之山岙内,法昌寺西侧,因名寺西。解放后改称仕西。据《寺西章氏谱序》,章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黄罗洋迁此。
【塔山头】 Tǎshāntóu 37户,164人。以村委会驻地塔山头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8年与石埠头大队合并称学东大队,1980年分开成立称塔山大队,1982年复更名塔山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0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等。
塔山头 Tǎshāntóu 30户,132人。塔山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东北0.7公里之田畈上。村为叶姓创基,有“叶家园”称谓。今叶姓已无,居李姓。上湖《李氏宗谱》记载,李姓于明朝中叶由上湖迁此。
上屋 Shàngwu 5户,21人。村处梅林东北0.55公里田畈间,金姓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迁此,分居上下二宅,下宅为横店金,该村居上,称上屋。
横店金 Héngdiànjīn 2户,11人。村处梅林东北0.65公里之田畈上。元大德年间金姓迁此。凫溪(浮溪)故道经石埠头出赤山入黄墩港,舟过该村,舟人常入村内小店购物,俗称“横进一店”,村民姓金,故称村为横店金。
【东岙】 Dōng'ào 75户,255人。1968年曾与仕西、江厂陈三村合并称三红大队。1980年分开复名,成立东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3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养鱼。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1万元。
东岙 Dōng'ào 75户,255人。位于梅林东北2公里之山岙内。以在法昌古寺之东,故称东岙。《梅林东岙王氏房谱》载,王姓于明末清初由白溪里王迁此。
【赤山】 Chìshān 103户,339人。以村委会驻地赤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21亩,主产稻谷。
赤山 Chìshan 90户,292人。赤山村委会驻地。位于梅林东北2公里之红岩山脚,东与桥头胡镇屠家村相邻。据该村《李氏宗谱》,李宗玉于元大德元年(1297)由花园迁此。又据谱,初名敕山,后敕山与赤山交错出现,现名赤山。
白墙 Báiqiáng 13户,47人。位于梅林东北3.1公里处,介于钻山与茅山之间,四周岗阜连绵,东与桥头胡镇东园村交界。
【梅林陈】 Méilínchén 171户,647人。以村委会驻地梅林陈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55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养鱼及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9.2万元。
梅林陈 Méilinchén 166户,632人。梅林陈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西北0.7公里杨梅岭水库南岸,地势平坦。西邻凤潭乡方前村。据该村《徐氏宗谱》记载,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30年左右)徐姓自天台迁此。因地处孔溪墈(旧凫溪南岸),谱内称孔溪徐。又据该村《陈氏东二房世传》,陈姓约于五代后梁、后唐之际(公元920年前后)迁入。后陈姓兴起,地近梅林,遂称梅林陈。
平岙口 Píng'àokǒu 5户,15人。村处梅林西南1.5公里山岙间,北邻凤潭乡方前。1940年严姓始居。因该地为仇家、岙胡等村通梅林大道之山岙口,故称平岙口。
【花园】 Huāyuán 248户,910人。耕地105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种茶、饲养长毛兔、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6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22.84万元。
花园 Huāyuán 248户,910人。村在梅林东面。地势平坦。主居李姓。据赤山《李氏宗谱·花园记》,李泳(848~916)于唐僖宗时(874~888)自杭之桥陵旁迁此,为追念先祖李渊生于太原郡之花园*,因亦定村名为花园,以示不忘祖迹。该村于近年辟一公园,建有亭台,栽植花木,置休息室、娱乐室、图书室,供村人游憩。
【胜建】 Shèngjiàn 63户,243人。耕地267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22.8万元。
胜建 Shèngjiàn 63户,243人。村处梅林东南1.1公里甬临线东侧之平畈上。1958年建杨梅岭水库时,地处库址内之格水王、后岸两村村民迁此。1960年于此办县农场,1961年改办畜牧场,1963年畜牧场停办,部分来自他处之场员亦定居于此。取名胜建,意为胜利建村。
【石埠头】 Shíbutóu 65户,271人。1961年建石埠头大队。1968年与塔山大队合并称学东大队。1980年分开,称石埠大队。1983年改石埠行政村,1985年为与自然村名称保持一致而复名石埠头。耕地309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万元。
石埠头 Shíbutóu 65户,271人。村处梅林东1.5公里之平畈上。古时凫溪经此出口,船只经常在此停泊,旧名“船埠头”,后改称石埠头。建村年代无考。现居民以任姓为主。《石埠任氏宗谱》载,任尹文(1365~1425)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自奉化牢岸迁此。
【下应】 Xiàyīng 99户,410人。耕地324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0.9万元。
下应 Xiàyīng 99户,410人。村处梅林东2.7公里象西线南侧平洋上,东北与桥头胡镇墙宅村毗邻。据《梅林应氏大宗谱》,应隐瑎于梁开平戊辰(908)自婺州永康迁钱塘驻家,后以兵革之扰攘,转迁宁海梅林。传四世,应维嵩(936~?)分居东院,应维岳(946~1024)分居西院,又以地势高下,东院称下应,西院称上应。
【上应】 Shàngyīng 182户,742人。耕地66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柑桔、葡萄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27.9万元。
上应 Shàngyīng 182户,742人。村处梅林东2.4公里象西线南侧之平洋上。建村年代及村名来历见上条下应。
【前园】 Qiányuán 71户,288人。耕地252亩,主产稻谷。
前 园 Qiányuán 71户,288人。村处梅林东2.3公里之平洋上。该处原系上应村前园地,后应姓于此建屋住居而另成村落,即以前园为村名。
【仙姬陈】 Xiānjīchén 65户,273人。以村委会驻地仙姬陈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1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养鱼。
仙姬陈 Xiānjīchén 曾用名仙鸡陈、西陈。59户,245人。仙姬陈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东南1.8公里之平畈上。该村《陈氏宗谱》载,明初,陈明柱(1361~1426)由槐路迁此。对西北之岩头山,谱中《仙乐传》及《咏岩山》诗,有“昔传有仙姬往来其间”,“共称仙姬窟”等句诵之,仙姬陈村名,缘此而得。亦写作仙鸡陈。又以其地在槐路之西,亦称西陈。
池家山 Chíjiāshān 6户,28人。村处梅林东南1.6公里之小坡上。村东有池家山,村以山命名。
【九顷】 Jiuqing 27户,87人。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属梅林人民公社,1961年属九顷公社,1964年属梅林公社。耕地102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0.1万元。
九顷 Jiuqing 27户,87人。村处梅林东南2.5公里之“九顷洋”上,故名九顷。1958年黄墩人民公社从大佳何等地抽调部分社员在此办畜牧场,1961年停办,部分场员定居建村。
【上陈】 Shàngchén 98户,359人。解放前属紫文乡,1951年属久安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44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种植柑桔、西瓜等。
上陈 Shàngchén 98户,359人。村处梅林东南3公里颜公河边之平洋上。陈姓于清初从槐路迁此,位于槐路上首,故称上陈。上陈《金氏宗谱》,金姓亦于清初自本邑北乡八甲赘居上陈。今陈姓已无,村民以金姓为多,上陈村名沿用。
【九都王】 Jiuduwáng 132户,535人。1961年建王家大队。1968年称东方大队,1982年更名九都王。耕地64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葡萄,淡水养鱼等。
九都王 Jiuduwáng 别名王家。132户,535人。村处梅林东3公里之平洋上,东与桥头胡镇辖区接壤。象西线经村北通过。据该村《九都王氏宗谱》,明初,王公宾(1346~1434)自一都王(今西垫镇王家)迁此。当时村属九都,王姓居住,故称九都王。
【裴家】 Péijiā 34户,137人。以村委会驻地裴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属久安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131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裴家 Péijiā 原称下陈。25户,92人。裴家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东南3.3公里之平洋上,东邻桥头胡镇陆家。原为槐路陈姓分支居住,位于槐路下首,称下陈。据该村《裴氏宗谱》,清乾隆年间,裴元荣(1747~1794)自天台坛头溪南迁此。以裴姓兴起,村名改称裴家。
火烧应 Huoshāoyīng 9户,45人。村处梅林东南3.1公里之平洋上。据《梅林应氏大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应姓自应家(今上应、下应)迁此。后毁于火,村废。葛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奉化大桥迁此,因定居于应姓宅基,存应姓遗迹,遂称火烧应。
【槐路】 Huáilu 142户,542人。以村委会驻地槐路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属久安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57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西瓜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万元。
槐路 Huáilu 别名淮路。111户,376人。槐路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东南3.2公里之颜公河畔。东北与桥头胡镇陆家村相邻。主居陈姓。据该村及仙姬陈《陈氏宗谱》,黄坛杨溪(今黄坛乡溪头陈)陈伊之(1298~1385)“于元至正壬午(1342)赘八都应氏”,“为槐路始祖”。因村在大路之旁,村前原有大槐树一株,故名槐路。又因村依颜公河,该段旧名淮河,故亦称淮路。
曹家 Cáojiā 别名曹村。25户,140人。村处梅林东南3.5公里之洋畈上,东与桥头胡镇辖区接界。古时曹姓居住,名曹村,后改称曹家。清道光年间(1821~1850)陈姓自本地半洋迁此。今曹姓衰落,村名依旧。
南陈 Nánchén 6户,26人。村处梅林东南3.1公里之洋畈上。据仙姬陈《陈氏宗谱》,槐路陈明理(1349~1408)于明初迁此。因位于槐路之南,故称南陈。
【仇家】 Qiujiā 335户,1211人。1951年属方前乡,1956年始属梅林乡。耕地67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8.5万元。
仇家 Qiujiā 335户,1211人。村处梅林西南4.1公里之山岙内,西北依影潭山、大殿岗,与凤潭乡辖区接壤。梅林至仇家公路终点。据该村《仇氏宗谱》,仇泰然自山东青州迁四明秦川,其孙仇渊(1139~1211)于宋绍兴三十年(1160)任宁海县丞(光绪《宁海县志》),后“退隐于七都南岙,即湖山始迁之祖也”。以姓名村,称仇家(谱内作七都南岙,湖山)。烧制陶器为村民历史性行业。
【杏树】 Xìngshu 182户,652人。1951年属方前乡,1956年始属梅林乡。耕地374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0.97万元。
杏树 Xìngshu 别名银杏树、谢家。182户,652人。村处梅林西南4.2公里相见岭东北麓之山岙间,西南与辛岭乡辖区交界。据历代相传,谢姓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7)由天台榧树迁此。古时村边多杏树,村名银杏树,后简称杏树。又以姓氏名村,称谢家。烧制陶器为村民历史性行业。
【岙胡】 Aohú 208户,711人。1951年属方前乡,1956年始属梅林乡。耕地639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30.1万元。该村解放后历为县卫生先进单位,1984年度评为省级文明卫生先进单位。
岙胡 Aohu 曾用名项岙。208户,711人。村处梅林西南3公里笔架岭北麓,东南与回浦乡辖区接壤。据凤潭乡上洋头、桐树岙及紫溪乡桥棚《刘氏宗谱》,南宋初,刘祯(1127~?)自天台孟岸迁项岙。现刘姓已无,主居胡姓。据该村《项岙胡氏源流记》及回浦乡后丁《胡氏宗谱》,胡文琫(1393~?)于明初由城内盛家街迁此。因地处山岙,胡姓居住,故名岙胡。缸窑业为该村历史性副业。
下泾 Xiàjīng 废村。原有金姓居住,1971年绝户。
【三军庄】 Sānjūnzhuāng 34户,138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14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7.7万元。
三军庄 Sānjunzhuāng 别名山根庄。34户,138人。村处梅林东南2公里之山麓。西面多山,与回浦乡辖区接壤。甬临线经村西通过。由该村近旁宅基及碎砖断瓦等遗迹表明,该处建村年代甚早。清未,童姓从本县前童迁此。因处山脚,称山根庄。又据传古时有三名将军骑马过此,曾于村东桥头落马,后人称该桥为落马桥(今尚存),故称村为三军庄。
【新村】 Xīncūn 67户,239人。耕地29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6万元。
新村 Xincun 67户,239人。村处梅林东南2.4公里之山麓,甬临线西侧,南与回浦乡石家岙村相邻。1958年县抽调人员于此建立机关农场,1960年撤销,1961年新安江移民及县内其他地区农民迁此成村。以村系新建,故名新村。
【汪村】 Wāngcun 66户,248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1961年建汪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汪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6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2万元。
汪村 Wāngcūn 原名汪家。66户,248人。村处梅林东南2.1公里之洋畈上。据回浦乡石家岙《汪氏宗谱》,汪允富于明崇祯间由双湖岭下迁石家岙。其孙汉奎(1701~1762)汉光(1707~1778)于清康熙乾隆间自石家岙迁此。以姓名村,称汪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更名汪村。
【何家】 Héjiā 51户,192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201亩,主产稻谷。副业饲有养母猪等。
何家 Héjiā 51户,192人。村处梅林东南2.5公里之洋畈上。始居何姓,故称何家。今何姓已无,居夏、汪诸姓,村名仍旧。
【半洋】 Bànyáng 100户,426人。1951年属久安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50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1万元。
半洋 Bànyáng 100户,426人。村处梅林东南2.8公里之平洋上。东南濒颜公河,与山水乡辖区接壤。主居陈姓。据当地《陈氏宗谱》,元末明初,陈明经(1344~1410)自槐路迁此。因地处九顷洋中部,故称半洋。
【下柘洋】 Xiàzhèyáng 54户,241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属九顷公社,1964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28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饲养母猪等。
下柘洋 Xiàzhèyáng 曾用名下漳洋。54户,241人。村处梅林东南2.9公里之洋畈上。东南临颜公河,与山水乡辖区接壤。据《李氏宗谱》,元至正五年(1345)李姓自象山刁搀迁此。村旁之河名漳水,“漳水迥澜”为谱载“八景”之一,又地处桐山下首,故旧称下漳洋。后以谐音改下柘洋。
【下洋葛】 Xiàyánggě 70户,252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19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及栽培柑桔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8万元。
下洋葛 Xiàyánggě 70户,252人。村处梅林东南3.2公里之平洋上。南濒颜公河,西与山水乡桐山村毗邻。据当地《缑城葛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泉水葛姓大房迁此建村。因位于桐山下首,地处平洋,葛姓居住,故称下洋葛。
山水乡
山水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泉水距县城7公里。以原花山、泉水两乡合并,各取一字而称山水乡。东邻茶院、建设二乡,西、南与竹口、城郊、越溪三乡毗连,北与梅林、桥头胡二镇接壤。全乡总面积21.3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共17个自然村。计1448户,5245人(内回族3人),其中农村户口1366户,5150人。 辖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建花山、泉水二乡,1956年并入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现辖区域建山水公社,1983年改山水乡。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有帽峰山绵亘,主峰海拔584米。北部建有蟹钳口水库,灌溉乡境东北田亩。西北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颜公河从乡境边沿流过,排灌方便,为该乡主要产粮地。
县道回浦~花山公路于冠庄交接省道甬临线,为该乡主要通道。
全乡耕地545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棉花、番薯、蔬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01公斤,总产3040.95吨。山地2.94万亩,植被多松树、薪柴。近年利用山坡荒地发展茶、桑、柑桔等经济作物。副业有饲养生猪、培植茉莉花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311头。乡办企业有胶制品、电器开关、药用胶丸等工厂6家,共职工382人,1985年产值122.7万元。村办工厂有防爆电器配件、变压器配件等5家,职工106人,1985年产值16.7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6家,职工219人,1985年产值40.26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22人。小学6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学生487人。幼儿班2班,入园幼儿57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人,病床1张。另有合作医疗机构、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设施。
境内横金村附近曾发现殷周时期之印纹陶。西洋葛姓,汉末即定居于此,为本县已发现之最早村落之一。
山水乡 Shānshuǐ Xiang 1448户,5245人。其中农村户口1366户,5150人。
泉水 Quánshuǐ 503户,1904人。乡人民政府及塘墙、大房、西洋三个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东北7公里之帽峰山西北麓。西连竹口乡,地势平坦。回浦~花山公路在该村设站通过。土改时,分建塘墙、大房、西洋三个村。1961年改为三个大队,1983年又改为3个行政村。村民多葛姓,然不同宗,迁入时间各异。西洋葛姓系汉时定居,《崇祯宁海县志·金学贤重葺葛氏宗谱序》及《西洋葛氏宗谱》载:葛习,祖居江苏丹阳,“历官咸关录事参军,赤忠扶汉,义不仕魏,仿范蠡故事,遨游湖海,览胜天台,至缑城泉水前宅,登眺之际,山川明秀……,遂托处焉”。1969年于西洋村附近竹山头出土汉墓墓砖,也证实该地汉时即有人居住。塘墙葛姓系宋时迁来。据泉水《塘头葛氏宗谱》及梅林下洋葛《葛氏宗谱》,葛玑(1004~?)偕其子彦(1038~?)于宋熙宁(1068~1077)初自东阳仁寿乡葛岭迁泉水。建设乡《岙口葛氏宗谱》记葛玑迁泉水年代为宋嘉祐间(1056~1063)。《泉水前宅东园葛氏宗谱》载:“去里许(即法海寺内)有龙泉透锡,名曰泉水。”村即以“泉水”命名。
【塘墙】 Tángqiáng 167户,640人。村委会驻地泉水。以村中堂屋前与上墙头二个小地名各取一字而名堂墙,后写作塘墙。为泉水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77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茉莉花、梨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4.94万元。
【大房】 Dàfáng 159户,592人。村委会驻地泉水。以塘墙葛氏大房命名。为泉水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5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茉莉花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3.85万元。
【西洋】 Xīyáng 187户,672人。村委会驻地泉水。为泉水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西小地名西洋得名。耕地88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茉莉花等。联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6.92万元。
【后畈王】 Houfànwáng 52户,217人。以村委会驻地后畈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茉莉花等。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5.83万元。
后畈王 Houfànwáng 46户,182人。后畈王村委会驻地。村处泉水西北1.3公里之颜公河南岸洋畈上。西南邻竹口乡境。主居王姓,从本邑茶院山洋迁此(年代无考)。以村处后洋畈,王姓定居,故称后畈王。
桐山 Tóngshān 6户,35人。村处泉水西北1.6公里之颜公河北岸。北邻梅林镇境,西南与竹口乡毗连。村边有小山名桐山,即以名村。宋嘉祐八年(1063)在村边颜公河上建石桥,后几经修葺,基础坚实,1953年县拨款于原基修建宁海县第一座钢螺旋启闭机水闸,称桐山水闸,用以蓄水灌田。
【塘溪】 Tángxī 153户,577人。1961年建大队时取塘头、大溪二村各一字,称塘溪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1981年复名塘溪,1983年改建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塘头。耕地59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茉莉花、茭白等。
塘头 Tángtou 76户,277人。塘溪村委会驻地。村处泉水东北1.4公里之平洋上。《塘头葛氏宗谱》载,元初,泉水葛午炎(1273~1333)第五子翼分居塘头。因村坐落于大水塘边,故称塘头。
邬家 Wujiā 35户,122人。村处泉水北1.3公里之平洋上。北与桥头胡镇辖区交界。主居邬姓,口传从紫溪茅洋迁此(年代无考)。以姓名村,称邬家。
大溪 Dàxī 26户,107人。村处泉水东北1.8公里之颜公河东南岸。北与桥头胡镇上山尤、曹家等村交界。该地原有国姓居住,据罗溪《国氏宗谱》,宋室南迁前后,黄岩“国爵者,尤好游览,至宁海,观罗溪之境,山水环绕若罗纹……公遂徙其地”,后迁屠家杏园。现居葛姓,系元代从塘头析居于此。以村处颜公河罗溪边,当地人称罗溪为大溪,即以名村。
下洋王 Xiàyángwáng 16户,71人。村处泉水北0.9公里之平洋上。北与桥头胡镇境毗邻。主居王姓。据下洋王《王氏宗谱》,元时,王圣涌自道士塘徙泉水下洋,圣涌生卒无考,其长子世能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卒明洪武五年(1373)。以位于后门洋畈下首,故称下洋王。
【花山】 Huāshān 352户,1303人。以村委会驻地花山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434亩,主产稻谷。山地8483亩,植被以松树、毛竹、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茉莉花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8.09万元。
花山 Huāshān 亦称花山头。335户,1227人(内回族3人)。花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泉水东1.8公里之山岙间。回浦——花山公路终点。据该村《葛氏宗谱》,宋末元初,泉水葛午炎(1261~1333)之子葛壁迁岙里(即花山头)。以村边之山形似三朵荷花,故村名称花山头,简称花山。
小花湾 Xiǎohuāwān 5户,23人。村处泉水东2.9公里之小山湾内,冯姓居住。清咸丰间(1851~1861)冯姓自山头冯家迁此。以地处小山湾,据传迁居时适值山花盛开,故称小花湾。
金高椅 Jīngāoyǐ 4户,17人。村处泉水东南2.5公里处。葛姓居住,清同治年间(1862~1874)花山葛姓来此看山护林而定居。以地形似一把高椅,故村美称为金高椅。
大扑头 Dàputóu 8户,36人。村处泉水东南3.8公里处。清咸丰年间(1851~1861)泉水塘墙葛姓替花山村看山护林而定居。以村边有座山头成倒扑状,故称大扑头。
木勺头 Musháotóu 废村。于1982年以后村民迁入横金。
【茶堂】 Chátáng 56户,213人。耕地22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茉莉花等。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0.79万元。
茶堂 Chátáng 56户,213人。村处泉水东北3.2公里之山谷间。西濒蟹钳口水库,东与建设乡交界。现住村民有戴、吴、谢等姓。据该村《戴氏宗谱》,明初,戴硕(1384~1449)从天台横畴戴迁此。吴姓从高枧吴岙(现属三门县)迁此。据《天台寺后谢氏宗谱》,谢承号(1818~?)从天台寺后徙泉水茶堂。该地古时有一路廊,一年四季皆备茶水供人饮用,称茶堂,遂以名村。
【南岙】 Nán'ào 79户,278人。耕地25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茉莉花、西瓜等。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6.49万元。
南岙 Nan'ao 曾用名南瓦岙。79户,278人。村处泉水东1.3公里之帽峰山西北麓山岙间。葛姓居住。据《南岙葛氏宗谱》,元末,泉水葛曦炎分居南瓦岙。(曦炎生卒无考,其兄午炎生于1261年)以位在泉水村南面山岙内,曾称南瓦岙,现简称南岙。
【横金】 Héngjīn 30户,118人。耕地114亩,主产稻谷。山地1031亩,产木材、毛竹。副业有种植茭白等。
横金 Héngjīn 30户,118人。村处泉水东南3公里之帽峰山腰。据传,金姓于清雍正(1723~1735)初自天台大石乡后田金村迁此。以村边有五条横路,金姓居住,故称横金。
白岩洞 Báiyándòng 废村。
【瓦窑头】 Wǎyáotóu 131户,540人。以村委会驻地瓦窑头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427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棉花。山地5328亩,植被多杉、松、薪柴。副业有栽培苗木、生姜等。
瓦窑头 Wǎyáotóu 109户,456人。瓦窑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泉水东南5.7公里之帽峰山东南山间。东与茶院乡许家山接壤。据《瓦窑头胡氏宗谱》载,胡君球率子应元由永康松川至宁海作尉,“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公退,暇登山临水,游至瓦窑头,见山明水秀,遂卜居”。因村所在地形似瓦窑,村居其上,故称瓦窑头。
横金山 Héngjīnshān 曾用名黄狗磐。17户,70人。村处泉水东南5.2公里之山阜上。西与竹口乡交界。居沈、葛、应三姓。沈姓、葛姓皆从梅林下柘洋迁此。住地名黄狗磐,人曾以此称之,后以附近之黄金山而为村名,谐音为横金山。
申头 Shēntóu 5户,14人。村处泉水东南5.7公里山间。据该村老人口述,蔡姓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从竹口钱岙迁此定居。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