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马岙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61
颗粒名称:
马岙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4
页码:
63-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深甽区马岙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总面积34.9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该乡以山林经营为主,特产茶叶“望海茶”。全乡交通便利,有公路贯穿乡境。境内多山,有清初义民俞抒素抗清暴动之根据地等历史文化遗迹。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马岙乡
内容
马岙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马岙距县城19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与双湖乡毗连,南与西溪、双峰二乡相邻,西与新昌县交界,北连大里乡,并和奉化县接壤。全乡总面积34.9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共25个自然村。计1319户,4751人,其中农村人口4682人。
辖区解放前属双峰乡(包括今之双峰、西溪、马岙三个乡)。1951年建马岙、蒋坑(包括今双湖乡之一部分)二乡,1956年合并为马岙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划归宁海县,同年以现辖区建马岙公社。1983年改马岙乡。
境内山峦重叠,系天台山脉伸延。北部与奉化县交界之第一尖,海拔945米,为我县第二高峰;西南部与新昌县及双峰乡接壤之望海岗,海拔931米;南部与西溪乡接界之龙王尖,海拔812米;东部与双湖乡相邻之大虎尖,海拔577米。乡内村庄集中在北半部,南部群山起伏,仅边缘有二、三小村。溪流有发源于第一尖之溪湾坑(马岙大坑),汇西北部诸山之水,经马岙出双湖乡,为大溪之主源。南部诸山之水出西溪乡,亦汇入大溪。水利建设有马岙村下之螺丝潭水库、望海岗与新昌县接界处之松木岭水库及野猪坑之联大水库,总库容量为48.36万立方米,供发电、灌溉。
公路有象西线自东向西贯穿乡境,乡道猛桥头——大洋、猛桥头——茶坑公路于猛桥头(马岙村东)与象西线接交。该乡解放前道路崎岖,以骡载货,至今尚有用骡拉撬车者。
乡境多山,系一经营山林为主之山区乡。山地4.46万亩,主产松、杉、毛竹、茶叶、杂木、薪柴,其中用材林4674亩,毛竹5963亩,杉木基地3000亩,茶叶基地901亩。1985年茶叶产量80吨。茶叶为该乡特产。望海岗所产之“望海茶”,系高山云雾茶,曾连续三年获省一等名茶奖,得省颁发之“名茶证书”。全乡耕地2868亩,主要种植水稻,兼种大小麦、番薯、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26.5公斤,总产1357.15吨。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竹笋,饲养生猪、山羊、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1502头。企业有乡办羊毛衫、金属制品、灯具等厂6家,职工401人,1985年产值325.77万元。村办五金配件、针织等工厂8家,职工168人,1985年产值43.81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985年产值32.5万元。还有工程队、水力发电加工厂等。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24人。小学6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学生39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各村普遍有合作医疗机构。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1958年12月,今属该乡之马岙大队获国务院“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马岙为清初义民俞抒素抗清暴动之根据地。俞抒素曾于清顺治五年(1648)率众围县城,因其众头裹白布,人称白头翁。(据光绪《宁海县志》)
马岙村有南宋殿前将军俞极宗归里时所建之“黄道街”,(据《马坡俞氏宗谱》)遗迹尚存。
马岙乡 Mǎ'ào Xiang 1319户,4751人,其中农村人口4682人。
【马岙】 Mǎ'ào 719户,2461人。以村委会驻地马岙得名,辖7个自然村。山地2.88万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木、茶为主,其中用材林3006亩,毛竹1766亩,茶416亩。1985年茶叶产量39.8吨。耕地173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出售竹、木、柴、编制竹器等。村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27.93万元。
马岙 Mǎ'ào 曾用名马坡。686户,2331人。马岙乡人民政府及马岙村委会驻地。1961年曾分建一、二、三、四4个大队,1968年合并成马岙大队,今属马岙行政村。位于县城西北19公里之山岙间。该村始居马姓,称马坡,有马坡庙遗址,后通称马岙。现马姓已无,主居俞姓。据该村《马坡俞氏宗谱》,俞仁厚(905~973)于后周显德四年(957)从剡东(新昌)五峰徙居于此。该村为抗清义民俞抒素故里。村内有“黄道街”遗址。
亩坑岗 Mukēnggǎng 曾用名墓坑岗。17户,71人。村处马岙东北1.7公里之山岗下。东与双湖乡接壤。主居俞姓,俞世安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马岙分迁于此。村坐山岗下祖墓边,旁有溪坑,称墓坑岗,谐音亩坑岗。
门前园 Ménqiányuán 3户,13人。村处马岙西北1.4公里之半山间,村西为新昌县境。俞姓于清末从本乡山后迁此。
金狮坪 Jīnshiping 3户,11人。村处马岙西1.5公里之松木岭北面山坪上,西与新昌县接界。象西线从村前通过。俞姓于清嘉庆年间自马岙来此居住。以村旁之山形似狮子得名。
白头岩 Báitouyán 6户,14人。村处马岙北1.5公里之溪坑边。主居俞姓。据马岙《马坡俞氏宗谱》,清代,俞贞国(1771~1842)自马岙分迁居此。以村旁坑间有白色岩石得名。
桐岭头 Tónglǐngtou 2户,10人。村处马岙东北1.6公里之桐岭上。东邻双湖乡。象西线经此。该地原为路廊,俞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60)自马岙居此。村以桐岭得名。
王范辽 Wángfànliáo 2户,11人。村处马岙南4公里之大山间,西南靠西溪乡。俞姓居住。据马岙《马坡俞氏宗谱》,该地原为明时马岙俞忠鼎墓地,忠鼎子存激(1428~?)筑寮“修炼于洪范辽父坟边”定居,以坟地名村,谱中并书洪范辽、黄范辽,后以谐音称王范辽。
【独旦】 Dudàn 82户,311人。以村委会驻地独旦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1408亩,其中用材林268亩,毛竹535亩,茶60亩。1985年茶叶产量2.25吨。耕地192亩,主要种植水稻。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竹、木、柴、笋等。
独旦 Dudàn56户,223人。独旦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东北3.7公里之第一尖东南山间。东与双湖乡相邻。主居王、俞二姓,王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今西溪乡下盈坑迁此;马岙俞姓稍迟于王姓。该处土地原由马岙村民耕种,因路远,每人每天仅能收割稻谷一担,故称“独担”,谐音为独旦。
大段 Dàduàn 18户,63人。村处马岙东北3.4公里峰连岗山间。据《大段房谱》,马岙俞清章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该地有申岭与学堂峧相接,使山路形成两段,一段长,一段短,村在长段路旁,故称大段。
榨园坑 Zhàyuánkēng 8户,25人。村处马岙东北3.3公里之大洋岭东侧。马岙俞姓于清乾隆年间迁此,以其地有柘树园,园下为溪坑,称柘园坑,后改字为榨园坑。
【野猪坑】 Yězhukeng 124户,439人。以村委会驻地野猪坑得名。1961年由野猪坑、旧路坑、自古堂三个自然村建联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时以其坐落于力鱼山,“鱼”与“裕”同音,取自力更生过富裕生活之意,改为力裕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为行政村名与驻地自然村名保持一致,改称今名。山地2804亩,其中毛竹942亩,用材林97亩,茶60亩,1985年茶叶产量10吨。耕地20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以及饲养山羊、长毛兔等。
野猪坑 Yězhukeng 90户,339人。野猪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北3.4公里之火棍岭脚溪谷间。简易公路由大洋至此,通货车。俞姓于清嘉庆间(1796~1820)自马岙迁此居住。该村地处深山冷岙,早年多野猪出没,村建溪坑边,故称野猪坑。
旧路坑 Jiulukēng 25户,88人。村处马岙西北3.5公里之坑谷间。俞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马岙分迁至此。原双湖白岩通新昌三坑之大路经此,后大路改道,村建老(旧)路旁坑边,因名旧路坑。
自古堂 Zìgutáng 曾用名自古塘。3户,12人。村处马岙北2.9公里之山谷间。马岙俞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此,该地盛产毛竹,早年于此挖塘酿嫩竹作纸料,村人居此,谓其“自古有塘”,即呼为自古塘,谐音作自古堂。
【蒋家山】 Jiangjiashan 62户,238人。山地1517亩,其中毛竹781亩,用材林330亩,茶40亩。1985年茶叶产量2吨。耕地16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等。灯具厂1家,1985年产值21万元。
蒋家山 Jiǎngjiashan 62户,238人。村处马岙东北3.4公里之太阳山西麓山坡上。东邻双湖乡。据口传,蒋姓始居山坡间,故称蒋家山。现主居俞姓,据《马坡俞氏宗谱》,清乾隆年间俞嘉恺(1731~?)由马岙迁此。村名沿用。
【茶坑】 Chakeng 122户,501人。以村委会驻地茶坑得名。辖6个自然村。山地3242亩,其中毛竹625亩,用材林225亩,茶110亩。1985年茶叶产量4.95吨。耕地23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饲养山羊、长毛兔等。
茶坑 Chákēng 70户,294人。茶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西北1.8公里山间。猛桥头——茶坑公路终点。俞姓居住,据《马坡俞氏宗谱》,清初,俞迁选从马岙迁此。本人生卒无考,子永作生于清乾隆己丑(1769)。以村旁坑谷间多茶树,故称茶坑。又据该谱,宋绍兴三年(1133)即有茶坑地名。
里茶坑 Lǐchákēng 11户,47人。村处马岙西北2.4公里之大山坑间。简易公路由茶坑至此,通货车。俞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马岙迁此。以村在茶坑之里,故称里茶坑。
外八石 Wàibāshí 18户,71人。村处马岙西北1.3公里之山岗上。俞姓居住,据《马坡俞氏宗谱》,清道光年间,俞祥吉(1828~1871)自马岙分迁于此居住。以村外有一面积八石之田,故称外八石。
山后 Shānhòu 4户,16人。村处马岙西北1.9公里山腰间。俞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马岙迁此。以其位于茶坑村之山背后,故称山后。
深湾 Shēnwān 7户,27人。村处马岙西北1.8公里之山湾间。俞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马岙迁此居住。以其地在深山湾,故称深湾。
坦头须 Tǎntóuxu 12户,46人。村处马岙西北1.3公里之山腰间。俞姓于清乾隆年间由马岙迁此。该处有一平坦草地,旁有一孔冷水,称坦头水,后人改为坦头须。
【大洋】 Dàyáng 184户,662人。以村委会驻地大洋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4477亩,其中毛竹1314亩,用材林523亩,茶75亩。1985年茶叶产量15吨。耕地33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等。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15.88万元。
大洋 Dàyáng 29户,113人。大洋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北2.2公里之大洋岭下溪谷间。猛桥头——大洋公路终点。主居俞姓。据《马坡俞氏宗谱》,明季俞泰然由马岙迁此。本人生卒无考,同辈者双龙生于明隆庆二年,卒于崇祯十一年(1568~1638)。以村后(东)有一形似山羊之高山,称大羊山,村名即称大羊前,后厌“羊”字不雅,谐音称大洋,并省“前”字。
冠山 Guanshān 101户,340人。村处马岙北2.4公里之山脚溪谷间。俞姓主居。据该村《俞氏房谱》,俞明玥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从马岙迁此。以后村一山状似乌鸦冠,故称冠山。
田畈 Tiánfàn 别名田畈中央。34户,130人。村处马岙北2.7公里之溪谷田畈间。大洋至野猪坑简易公路过此。主居俞姓,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从马岙迁此。以村在田畈中央,即以为名,后省字称田畈。
峰连岗 Fēngliángǎng 20户,79人。村处马岙北2.7公里之山岗上。俞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马岙迁此。以村居四座山峰相连之平岗上得名。
高畈 Gāofàn 废村。原居村民于1983年前后相继迁冠山村。
【望海岗】 Wànghǎigǎng 26户,70人。该地原有海云寺,1957年由马岙乡抽调部分村民于此垦荒植茶,并栽海松作防风林。因开发山区有成效,1958年曾获国务院奖状(以马岙大队具名)。1984年建大队自行经济核算,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2342亩,主产茶叶,1985年茶叶产量6吨。所产“望海茶”为浙江名茶。
望海岗 Wànghǎigǎng 26户,70人。村处马岙西南4公里之望海岗上。南邻西溪、双峰二乡,西与新昌县接壤。因此处山高,称望海岗,村以山命名。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俞抒素
相关人物
俞仁厚
相关人物
俞贞国
相关人物
俞嘉恺
相关人物
俞祥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双峰县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南大里乡
相关地名
双峰乡
相关地名
大溪区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村前镇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桐岭镇
相关地名
双湖县
相关地名
白岩镇
相关地名
冠山镇
相关地名
岗上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