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59
颗粒名称: 大里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5
页码: 53-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深甽区大里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总面积35.4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该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有柘溪和清溪。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和乡办工业。境内有双溪斗岩潭等名胜古迹。大里为清末王锡桐起义根据地。全乡交通便利,有省道和乡道交会。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大里乡

内容

大里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里距县城18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连深甽镇,南接双湖、马岙二乡,西及西北与奉化县接界,北与大蔡乡相邻。全乡总面积35.4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3060户,10551人(内回族3人),其中农村户口2904户,10314人。
  辖区解放前属三省乡,1951年建五美、胜联、柘溪三个乡,1956年合并建大里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划归宁海县,同年以现辖区建大里公社,1983年改大里乡。
  该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东南有一带谷地接双湖、通深甽。东有前门山、小姑岭;南有鸭冈丘;西有黄家岭、大龙头、石壁岗,其中石壁岗海拔731.3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北有望海尖、阴风岭、赤(七)岭;东北靠大蔡乡之望海岗,海拔673.5米。该乡北部有柘溪,西部有清溪,二水于大里村北汇合成大里溪(又名蛙溪,以溪中有岩具蛙形而得名)经姜家东出深甽为凫溪之上游。境内多山田,仅柘溪、清溪两岸及东南隅有小量平畈。水利设施有柘坑戴之岭腰塘水库、清潭之簸箕岙水库及溪滨之溪滨水库,总库容量43万立方米。沿溪筑坝,可自流灌溉。
  公路有省道象西线与乡道大里——孔家公路、大里——柘坑公路交会于大里。柘坑与奉化县白粉壁之间公路亦已修成。
  全乡耕地711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大豆、马铃薯、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1公斤,总产4149.95吨。山地3.4万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树、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黄桃、葡萄,饲养长毛兔、生猪及淡水养鱼、编制竹器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4245头。陈家坑、夏家岙养育母猪为传统副业,仔猪供应邻近各村。乡办工业有铜管、纸箱、电焊机零件等10家,职工522人,1985年产值265.7万元。村办工厂有罐头食品、五金胶木、丝绸服装等9家,共职工1045人,1985年产值396.54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8家,职工187人,1985年产值90.51万元。还有工程队、运输队等5家。
  全乡有初中1所,共学生274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9所,共学生982人。幼儿班2班,入托幼儿74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影剧院、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
  大里为清末王锡桐起义根据地。王锡桐事迹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
  清潭村西、下横山村东之双溪斗岩潭(尽忠潭),为明人张岵殉难处。据光绪《宁海县志》:张岵,为明洪武进士,丁父母忧居家,闻建文祚移,友人方孝孺惨遭杀戮,悲愤已极,遂自溺于双溪斗岩潭,时在明建文四年(1402)。
  大里乡 Dàlǐ Xiang 3060户,10551人。其中农村户口2904户,10314人。
  【大里】 Dàlǐ 605户,1909人。以村委会驻地大里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242亩,主产稻谷。山地6500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栽培茶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3.23万元。
  大里 Dàlǐ 曾用名大李。584户,1821人。乡人民政府及大里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之大里溪西岸,乡境之东南隅。西面依长水岭。象西线与大里——孔家、大里——柘坑二公路相交于此。该村早先居有李、金、马三姓,其中李姓人多财旺势大,村名称大李。现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明代,铁场一都王(今属西店镇王家)王公蒙(1296~1398)之曾孙孟〓(时源)入赘大李金氏。后子孙蕃衍,而李、金、马诸姓渐次衰微,王姓取“金里藏王”之意,又以地处山里,改村名为“大里”。该村为清末农民反帝志士王锡桐之故里。村东有横跨于大里溪之大里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下金 Xiàjīn 21户,88人。村处大里西北1.1公里之柘溪东岸。大里——柘坑公路于村西通过。据该村《金氏宗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金姓自福建迁此。因西北有金岙,村处其下,称下金。
  【陈家坑】 Chénjiākēng 107户,429人。耕地282亩,主产稻谷。山地641亩,植被以松树、杂柴为主。饲育母猪为该村传统副业。
  陈家坑 Chénjiākēng 107户,429人。村处大里西北6公里之山腰间,北依赤(七)岭与奉化县接界。陈姓始居,以村边有小坑,故称陈家坑。现陈姓已无,主居戴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柘坑迁此,村名沿用。
  【上坑】 Shangkeng 22户,86人。耕地65亩,主产稻谷。山地95亩,植被以松树、杂柴等。
  上坑 Shàngkēng 22户,86人。村处大里西北6.2公里之赤(七)岭南坡。北邻奉化县。戴姓主居,柘坑戴七世孙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以村居赤岙坑上游,故称上坑。
  【夏家岙】 Xiàjiā'ào 56户,210人。耕地164亩,主产稻谷。山地347亩,植被以松树、杂柴为主。
  夏家岙 Xiàjiā'ào 56户,210人。村处大里西北5.5公里之山岙间。东邻大蔡乡,北交奉化县。该村为夏姓始居,尚存夏氏古墓。村以夏姓居山岙间,称夏家岙。现夏姓已无,村民有戴、徐、胡三姓,戴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从柘坑迁此,徐姓自大蔡迁来,村名沿用。
  柘坑 Zhèkēng 曾用名柘溪、遮坑。336户,1233人。分建柘坑张、柘坑戴二个行政村。村处大里西北5.3公里之黄家岭东南麓。南、西、北三面岗峦连绵,西、北面隔岭为奉化县下陈底、白粉壁等地。大里——柘坑公路终点。聚居张、戴、竺等姓。据上张《张氏宗谱》,北宋时,深甽张质(926—994)五世孙小五迁此,小五生卒无考,堂兄小四生于宋天禧二年(1018)。该村《戴氏宗谱》载:戴仲清祖居西店团堧,“一日至遮溪,赏其山明水秀,土厚风淳,遂于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奉母王孺人置产筑室而居焉”。以居地有岭峧遮掩,村下有小坑,名遮溪、遮坑,后谐音称柘坑。
  【柘坑张】 Zhèkēngzhāng 150户,582人。1961年建和平大队,1981年以村委会驻地柘坑,主居张姓,改为柘坑张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为柘坑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434亩,主产稻谷。山地1064亩,植被以松、杉、竹、薪柴为主,并有茶园。村内装有自来水。
  【柘坑戴】 Zhèkēngdài 207户,720人。1961年建团结大队,1981年以村委会驻地柘坑,主居戴姓,改为柘坑戴大队,1983年建行政村,为祏坑自然村之一部分,并辖蔡家山自然村。耕地600亩,主产稻谷。山地1751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饲养长毛兔等。
  蔡家山 Càijiāshān 21户,69人。村处大里西北5.8公里之长芝岭山腰。原为大蔡蔡姓来此看山护林建村,称蔡家山。现蔡姓已无,柘坑戴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入。村名沿用。
  【赤岙】 Chì'ào 170户,670人。耕地414亩,主产稻谷。山地1167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赤岙 Chi'ào 170户,670人。村处大里西北4.6公里之山岙间。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明末清初,张友佑(1601~1660)从上陈(今上陈张)里屋迁此。以村居赤(七)岭南面山岙间,故名赤岙。
  【金岙】 Jīn'ào 95户,367人。耕地240亩,主产稻谷。山地1056亩,植被为松、杉、竹、薪柴等。副业有编织箬帽,栽培茶、柑桔及饲养长毛兔等,其中编制箬帽为该村传统副业。
  金岙 Jīn'ào 95户,367人。村处大里北3.8公里之山岙间。东与大蔡乡赵山村接界。村民姓刘,自项岙(今梅林镇岙胡)迁此。据传,西汉末年,王莽即帝位,因汉室姓刘,为避祸,天下刘姓尽改为金姓(自繁体“劉”字含“金”而来),向有“刘金不分”及“生金死刘”之说。该地刘姓祖先亦曾用金姓,为缅怀旧事,因名村为金岙。
  【瓦窑畈】 Wàyáofàn 95户,363人。耕地206亩,主产稻谷。山地771亩,植被为松、竹、杂柴等。副业有编制箬帽,饲养长毛兔等。
  瓦窑畈 Wàyáofàn 95户,363人。村处大里西北2.9公里之山脚田畈间。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明代,张孝汝由下宅畈迁此。张孝汝生卒无考,同辈孝弼生嘉靖癸卯(1548),卒万历癸卯(1603)。该村由烧砖瓦工人定居建村,故名瓦窑畈。
  【溪滨】 Xībīn 315户,1087人。1961年建溪边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溪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90亩,主产稻谷。山地438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山林资源丰富。副业有编制箬帽,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该村为乡工业中心,村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197.27万元。
  溪滨 Xibīn 曾用名溪边竺、溪边。315户,1087人。村处大里西北2.8公里之溪谷间。大里——柘坑公路于村西经过。主居竺姓。据该村《竺氏宗谱》,南宋时,竺元昱由剡东(嵊县)大头迁住溪滨。竺元昱生卒无考,父曾简生于宋元符己卯(1098)。以竺姓建村于柘溪东岸,曾称溪边竺、溪边,1981年更名为溪滨。
  【上陈张】 Shàngchénzhāng 68户,272人。1961年建上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加姓氏改称上陈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2亩,主产稻谷。山地1019亩,植被以松、杉、竹、薪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上陈张 Shàngchénzhāng 曾用名上陈。68户,272人。村处大里西北3.2公里之山谷间。西、北高山绵亘,与奉化县交界。该村先有陈姓自清潭陈家墙弄迁此居住,以位于清潭上首,故称上陈。现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元代,张儒平从下宅畈迁上陈外屋。其同辈贤十三系元统甲戌年(1334)进士,张姓始迁于此当在此时先后。元末,儒平族侄祖昂亦由下宅畈迁上陈里屋。村名仍称上陈。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名上陈张。
  【俞陈】 Yuchén 101户,352人。辖俞家、陈家二个自然村,因称俞陈。耕地251亩,主产稻谷。山地758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饲养母猪、长毛兔等。
  俞家 Yujiā 57户,181人。俞陈村委会驻地。村处大里西北2.1公里之清溪北岸。俞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本县越溪迁此,称俞家。
  陈家 Chénjiā 44户,171人。村处大里西北2.3公里之山岙间。陈姓从清潭陈家墙弄迁此居住,以姓名村,称陈家。
  【上张庄】 Shàngzhāngzhuāng 113户,420人。1961年建上张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上张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今名。耕地244亩,主产稻谷。山地2453亩,植被以松、杉、毛竹、薪炭林等为主,山林资源丰富。竹木加工及销售竹、木、柴、炭为该村主要副业。
  上张庄 Shàngzhāngzhuāng 别名上张。113户,420人。村处大里西3.3公里之山岙间。主居张姓,据该村《张氏宗谱》,元代,张儒亮由下宅畈迁此。同辈贤十三为元统甲戌年(1334)进士,定居当在此时先后。以其地位于清潭上(西)首,故称上张。1986年改称上张庄。
  【孔家】 Kǒngjiā 125户,446人。耕地249亩,主产稻谷。山地166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属山区,山林资源丰富。副业有栽培茶等。
  孔家 Kǒngjiā 125户,446人。村处大里西4.5公里之第一尖西北麓。南与双湖乡白岩村相邻,西过马面岭为奉化县境。大里——孔家公路终点。据该村《孔氏宗谱》:明代,张弘波(1511~1569)自新昌迁此,以姓名村,称孔家。
  【上横山】 Shànghéngshān 120户,418人。耕地300亩,主产稻谷。山地1382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
  上横山 Shànghéngshān 120户,418人。村处大里西3.5公里之溪谷间。南与双湖乡双坑村相邻。大里——孔家公路于南侧通过。主居张、孔二姓,张姓于明代由下横山(宏山)析此,多住村之东部。以村在下横山之上(西)首,称上横山。孔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孔家迁此,多住村之西部。
  【下横山】 Xiàhéngshān 75户,269人。耕地194亩,主产稻谷。山地1530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木为主。
  下横山 Xiàhéngshān 曾用名宏山。75户,269人。村处大里西3.3公里之溪谷间。南与双湖乡双坑村相邻。大里——孔家公路穿村而过。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明初,张传谏由清潭迁宏山。明永乐七年(1409),为与方孝孺族沾亲,避难雪头(新昌县属),迨至洪熙元年(1425)始归故土。村以宏山谐音称横山。后又因张姓于村西另成一村,乃分上、下二村,该村称下横山。
  【清潭】 Qīngtán 375户,1372人。以村委会驻地清潭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25亩,主产稻谷。山地661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山林资源丰富。副业有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26.04万元。
  清潭 Qīngtán 351户,1266人。清潭村委会驻地。村处大里西2.7公里之天灯盏东南麓。东南濒清溪。大里——孔家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村原有陈姓居住,今村内尚有陈家墙弄地名。现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及《清潭路下张氏宗谱》,元代,张天定由下宅畈迁上宅清潭。其族侄贤十三为元统甲戌年(1334)进士,张姓迁此当在此时之前。以村旁清溪中有一潭,称大清潭而得名。该村为明人张岵之故里,张岵殉难处斗岩潭在村西。
  下宅畈 Xiazháifàn 24户,106人。村处大里西2.5公里山脚小平地上。北濒清溪。大里——孔家公路于村南通过。主居张姓,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及上张《张氏宗谱》,北宋年间,张小四(1018~?)由深甽迁此。以村在上宅清潭田畈下(东南)首,故称下宅畈。村旁有石塔,建在大石矶上,称矶基塔,又称螺丝塔,系明代建筑,今保存完好。
  里岙 Lǐ'ào 片村。包括清潭、下宅、孔家、上横山、下横山、上陈张、上张庄、俞家、陈家诸自然村。
  【姜家】 Jiāngjiā 105户,342人。耕地226亩,主产稻谷。山地346亩,植被以松、竹、杂柴等为主。副业有制造土纸,饲养长毛兔等。
  姜家 Jiāngjiā 105户,342人。村处大里南0.7公里之小姑岭南麓。大里溪缘村而过。东与深甽赵畈村隔溪相望,南邻双湖乡老屋、牛游塘等村。象西线于村北转西环行过境。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615)姜姓自天台城内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姜家。村东北与深甽镇赵畈村接壤之大里溪上有五孔混凝土中水位桥,称寅滨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锡桐
相关人物
张岵
相关人物
张质
相关人物
张友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大里乡
相关地名
深甽镇
相关地名
双湖县
相关地名
柘溪镇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清溪乡
相关地名
沿溪镇
相关地名
双溪区
相关地名
西岸镇
相关地名
西店镇
相关地名
王家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梅林镇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横山区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于村乡
相关地名
大石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