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溪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58
颗粒名称: 紫溪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6
页码: 47-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深甽区紫溪乡位于宁海县北部,总面积44.6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该乡以农业为主,特产牡蛎。境内有紫溪洞、皇封庙等名胜古迹。反帝爱国志士邬纲为该乡义门村人。紫溪乡交通便利,有甬临线和铁江出海通道。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紫溪乡

内容

紫溪乡位于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集义堡距县城16公里。以境内主要溪流紫溪得名。东濒铁江同桥头胡镇、薛岙乡隔海相望,南临凫溪与梅林镇相邻,西南接凤潭乡,西与深甽镇接壤,北连西店镇。全乡总面积44.6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3681户,12916人,其中农村户口3501户,12671人。
  辖区解放前属紫文乡,1951年建紫溪、桥棚、凫溪三个乡,1956年合并称紫溪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归属宁海县,同年从西垫人民公社分出建紫溪公社,1983年改为紫溪乡。
  境内西部群山绵亘,主要有丫髻山、大青山、莲花峰(亦称九莲峰、鹁鸪尖)等,其中与深甽镇接界之莲花峰海拔763.8米,为最高峰。东部濒铁江一带为沿海平地,土地肥沃,是该乡产粮区。凫溪沿乡境东南边缘流入铁江。发源于西部莲花峰之紫溪,贯穿乡境中部,出璜溪口村东之镇东桥入铁江。大路西面,截紫溪上游各支流之水筑有洞口庙水库(参见卷五《人工建筑》)。
  交通有甬临线穿越南北,铁江连接象山港,船只可出海。
  全乡耕地952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86.5公斤,总产6124.55吨。山地2.94万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沿铁江有海涂10769亩,1985年养殖牡蛎7618亩,蚶406亩,蛏410亩,总产812.45吨。铁江为我省最大牡蛎养殖基地,该乡与西店镇俱以特产牡蛎负盛名。其它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黄桃、葡萄、西瓜,饲养长毛兔、生猪、淡水养鱼及烧售蛎灰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5597头。境内凫溪香鱼,据传清代曾列为贡品,属于珍品,今因杨梅岭水库截住凫溪水流,香鱼产量减少。凫溪村附近沙石资源丰富,运销宁波、上海等地,亦为一项副业收入。
  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塑料、罐头加工、日用化工、农机、针织、砖瓦等13家,共职工953人,1985年产值376.36万元。村办工厂有橡胶、电器配件、抛轮、绣品等74家,共职工2467人,1985年产值603.74万元。个体及联办工厂1985年产值85.94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6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学生1250人。幼儿班4班,入学幼儿15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图书室等。紫溪乡校前身为观澜小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我县早期所办近代学校之一。
  境内名胜古迹有紫溪上游之紫溪洞、海口村后之皇封庙及璜溪口村东之镇东桥。(详卷四《名胜古迹》)
  该乡义门村系反帝爱国志士邬纲(1878~1907)之故里。1907年,江浙各界为收回苏杭甬铁路由绅商自办,组织反帝、保护路权斗争,据《浙江近代史》载:“浙江铁路学堂学生邬纲,绝食抗议清政府接受英国借款,呕血而死。”当时,群情愤激,举行游行示威,掀起拒借英款运动。清政府被迫下令停止借款,斗争取得胜利。
  紫溪乡 Zǐxǐ Xiāng 3681户,12916人。其中农村户口3501户,12671人。
  【集义】 Jíyì 275户,1012人。取所辖自然村集义堡及义门各一字得名。村委会驻地义门。辖3个自然村。耕地84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养殖淡水鱼、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9.97万元。
  集义堡 Jíyìbǎo 3户,11人。紫溪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处城北16公里狮子山北麓之集义桥畔。甬临线于此设站通过。向为宁奉要津。清康熙间,璜溪口村民于此开设饭铺而落户成村。村以集义桥得名。集义桥初建于宋,璜溪口《邬氏南大房·重修集义桥记》载:“集义桥者,先大夫济民集众义以成,故名。桥倡于宋,圮于明,两毁于清”。邬济民,登宋咸淳甲戌(1274)进士。光绪《宁海县志》载:“集义桥,旧志作十二堡桥”。现已改建成公路桥。
  集义堡落户村民虽少,但由于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粮站、邮电所、信用社等单位亦集中于此,且有乡办、村办工厂十余家及车辆修理部、旅馆、菜馆等,颇为繁荣。
  义门 Yìmen 240户,880人。集义村委会驻地。村处集义堡东北0.5公里之紫溪北岸平洋上。早时有陈姓居住,称陈家。现已无陈姓,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正统年间,邬宗斌(1397~?)由璜溪口迁此。正统八年其父成童输粟二千石助赈,有司以闻,旌为义民;宗斌兄弟及子侄永正、永端等又相继输粟,并旌义民,世称“义门”。(据光绪《宁海县志》)因以名村。今“旌表义门”石刻犹存村内。该村为反帝爱国志士邬纲之故里。
  大路 Dàlu 32户,121人。位于集义堡北0.3公里之狮子山北麓,甬临线在村东通过。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宋淳祐间,邬咏仁(1220~1292)从璜溪口迁此。以地处宁奉大道之旁,故称大路。
  【新詹】 Xinzhan 51户,197人。该行政村于解放初期称新詹家,1961年建新詹大队,1983年改建新詹行政村。耕地22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8万元。
  新詹 Xīnzhān 别名新詹家。51户,197人。村处集义堡西北2.5公里之茅岗山脚。詹姓主居。据老詹《詹氏宗谱》,明崇祯年间(1628~1644)由老詹分居至此建村。为与原居地有别,称新詹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名新詹。系解放初任我县县委书记兼县长詹步行(1913~1986)之故里。
  【桥棚】 Qiáopéng 178 户,686人。以村委会驻地桥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8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桥棚 Qiáopéng 158户,614人。桥棚村委会驻地。村处集义堡北3公里之白岩山脚,北邻西店镇。主居刘姓。据凤潭乡上洋头、桐树岙及桥棚《刘氏宗谱》,刘运自本乡海口迁鳌山下(桥棚左近,其村早废),其孙幸三转迁桥棚。据幸三之兄生南宋开庆己未(1259),刘姓迁此当在宋末元初。村东有桥名镇源桥,桥上建有棚屋,俗称桥棚桥。村以此得名。
  白岩 Báiyán 20户,72人。村处集义堡西北2.9公里之白岩山脚。北邻西店镇皂坑。杂姓聚居,建村年代与桥棚村相近。以村后山脚有白色岩石而得名。
  【新董】 Xīndǒng 88户,348人。1961年建董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为新董大队,1983年建行政村。耕地204亩,主产稻谷。海涂542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8万元。
  新董Xīndǒng别名董家。88户,348人。村处集义堡北3.1公里之平畈上。东濒铁江,北邻西店镇邵家。甬临线于村东通过。主居董姓,以姓名村,称董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改称新董。
  【周戴】 Zhōudài 50户,203人。1961年建周戴大队,1966年改名红卫大队,1981年复名周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92亩,主产稻谷。海涂17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5.41万元。
  周戴 Zhōudài 别名周戴家。50户,203人。村处集义堡北2.9公里之平畈上,东临铁江。村民以周、戴两姓为主。据传,村建于南宋年间。以姓氏名村,称周戴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周戴。
  【东周】 Dongzhōu 79户,320人。耕地258亩,主产稻谷。海涂589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8万元。
  东周 Dōngzhōu 79户,320人。村处集义堡北2.6公里铁江西岸之平洋上。甬临线于村东通过。村民以刘姓为主。据桥棚《刘氏五房谱》,刘仕宏于元至顺二年(1331)由桥棚徙此。以其位于周戴之东,故称东周。
  【老詹】 Láozhān 85户,323人。该行政村于解放初期称老詹家,1961年建老詹大队,1983年改建老詹行政村。耕地36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
  老詹 Laozhan 曾用名后金、詹家,别名老詹家。85户,323人。村处集义堡西北2.2公里之茅岗山(栓头山)脚。据该村《詹氏宗谱》和村中传述,明永乐年间(1406~1424)詹敏中由县城盛家街“赘居三都刘姓,遂创居三都后金”。该村原为金姓居住,称后金。后詹姓兴起,而村中已无金姓,遂改称詹家。明崇祯时,詹姓一支于村北里许处另建新村。为两村称谓有别,新建村称新詹家,该村称老詹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老詹。
  【前金】 Qiánjīn 218户,818人。耕地83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饲养长毛兔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6家,1985年产值36.81万元。
  前金 Qiánjīn 218户,818人。村处集义堡北1.8公里之田畈上。甬临线从村东通过。该村原为金姓居住,与老詹之前身分别称前金、后金。后璜溪口邬姓迁入兴起,村中无金姓。然以村前(东)有龟山,似对“镜”(指铁江)赏月之势,“镜”、“金”同音,因仍称前金。据该村《邬氏前金派房谱》及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成化间(1465~1487),邬乾佑始迁于此。
  【海口】 Hǎikǒu 54户,205人。耕地209亩,主产稻谷。海涂28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近海捕捞、淡水养鱼及烧售蛎灰等。
  海口 Hǎikǒu 54户,205人。村处集义堡北1.7公里之铁江西岸平洋上。据凤潭乡上洋头、桐树岙及桥棚村《刘氏宗谱》,南宋时,刘祯(1127—?)曾孙从光自新昌三泾迁“三都汉口而家焉”。现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初,邬庆童(卒永乐巳丑——公元1409年)从璜溪口分迁于此兴村。以村庄正对蜃门(即狮子口),故称海口。光绪《宁海县志》载:“朝廷设立水师汛地并墩台塘铺,以备寇警。”“海口汛,右营外委驻防,现领兵二十二名。”该营地于1958年拆毁。
  【茅洋】 Máoyáng 221户,857人。耕地544亩,主产稻谷。海涂1849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对虾,近海捕捞、淡水养鱼及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8家,1985年产值109.33万元。
  茅洋 Máoyáng 221户,857人。村处集义堡北1.5公里之铁江西岸平洋上。邬姓主居。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洪武年间,邬讓(1345~1416)从璜溪口迁此。以村对象山港蜃门,可望见海洋船只出入,称“望洋”(望,当地音máng),谐音称茅洋。
  【蔡家】 Càijiā 58户,235人。耕地18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2.3万元。
  蔡家 Càijiā 曾用名山根蔡。58户,235人。村处集义堡北0.8公里之蔡家山东麓。西南傍洞口庙水库。据该村《山跟蔡氏宗谱》,蔡世援于南宋宁宗时(1195~1224)由城内蔡家巷迁紫溪山跟定居(据十二世孙文尉生明嘉靖四十五年推算)。以地处山根,蔡姓居住,称山根蔡,后简称蔡家。
  【海张】 Haizhang 111户,421人。1961年建张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海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82亩,主产稻谷。海涂1300亩,养殖牡蛎、蛏、蚶。另有近海捕捞、淡水养鱼、烧蛎灰等副业。
  海张 Hǎizhāng 曾用名海头张,别名张家。111户,421人。村处集义堡东北1.3公里之铁江西岸平洋上。主居张、邬两姓。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南宋绍熙间(1190~1194),张弁从本县里岙下宅迁此。以姓名村,称张家。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邬兴童于明永乐八年(1410)由黄溪口分迁居此。因迁时为“永乐八年”,邬姓住地,即以“八年”名之。而自然村名仍称张家。为与今属西店镇之张家有别,因该村地近海边,亦称海头张。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海张。
  璜溪口 Huángxīkǒu 1296户,4445人。1951年土改时分紫江、吉山、铁江三个村。1983年仍以上述三村区域名称分建三个行政村。村处集义堡东1公里之沿海平洋上。东濒铁江,紫溪绕村庄北部而过。主居邬姓,迁此在北宋末年。该村《邬氏南大房谱》载:“邬氏初居奉化花楼村,后徙居本都石桥。我祖五十二府君名惟清(1049~1117)又自石桥迁宁海紫溪。”因紫溪绕经村北折东南,于村东入海,环村半圆如璜(璜:半圆形之玉),故称璜溪口。又当地流传有“十里江瑶邬”之说。以邬姓所居境地,南有凫溪,中有紫溪,北有五市溪,三溪平行如“川”,宁奉大道贯穿三川呈“王”字形,璜溪口村正位于“玉”字之点上。“江瑶”,意为铁江之美玉。因邬姓自璜溪扩散邻近各村,所至甚广,故称之为“十里江瑶邬”。清时,璜溪口属江瑶庄。该村为烈士邬时奕(1930~1949)、林爱琪(1932—1949)之故里。宁海解放前夕(1949年6月)中共党员邬时奕偕林爱琪去宁海西乡游击区,于辛岭塘尾巴联络站遭国民党“长江”部队枪击牺牲。
  【紫江】 Zǐjiāng 282户,1021人。璜溪口自然村之西北部。因北临紫溪,东濒铁江,1951年取紫溪、铁江各一字名紫江村,今沿用。耕地606亩,主产稻谷。海涂1013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近海捕捞、淡水养鱼及烧蛎灰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4.62万元。
  【吉山】 Jíshān 412户,1489人。璜溪口自然村之西南部,因村西南正对丫髻山,1951年取名吉山村,今沿用。耕地1041亩,主产稻谷。海涂994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淡水养鱼、饲养长毛兔、栽培茶、烧蛎灰等。村办工厂12家,1985年产值89.41万元。
  【铁江】 Tiějiāng 602户,1935人。璜溪口自然村之东部。因地濒铁江,1951年取名铁江村,今沿用。耕地961亩,主产稻谷。海涂3950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淡水养鱼、烧蛎灰及从事近海捕捞等,又有机帆船一艘,从事海上运输。村办工厂11家,1985年产值79.6万元。
  【诗房】 Shīfáng 38户,144人。耕地13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淡水养鱼等。
  诗房 Shifáng 曾用名四房。38户,144人。村处集义堡南1.7公里之丫髻山东北麓。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永乐年间,邬宗奇(1401~1448)从璜溪口南四房迁此。以族房名村,称四房。后以明万历辛卯乙榜,崔州守、邵武司马邬若虚致政归,于此撰《承乏言》、《樵讴集》等诗文(据光绪《宁海县志》),遂改四房为诗房。
  【海格山】 Hǎigéshān 48户,178人。耕地203亩,主产稻谷。山地1039亩,植被为松树、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淡水养鱼等。
  海格山 Hǎigéshān 别名海鉴山。48户,178人。村处集义堡南2.1公里之丫髻山东北麓。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宋咸淳间(1265~1274)邬宜三从璜溪口迁此。以丫髻山之天女峰似对海(铁江)照镜梳妆之势,称海鉴山。又因东海(铁江)西山(丫髻山),中隔村庄,而称海格(“隔”,“格”同音)山。
  【江瑶】 Jiāngyáo 108户,355人。耕地295亩,主产水稻。副业有淡水养鱼、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9.51万元。
  江瑶 Jiāngyáo 曾用名江窑街。108户,355人。村处集义堡南1.8公里之洋畈上。甬临线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据传北宋熙宁间(1063~1077)即有人居住,以地当宁奉通衢,有街道店铺,其地又建有缸窑,称缸窑街。清乾隆时宁海知县徐恕有诗:“半舸斜阳晒网迟,缸窑古市绿成枝。而今艳说江瑶柱,风味犹存二月时。”(据《邬氏南大房谱》)后谐音作江瑶街,省称江瑶。现村民有张、邬、朱等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元成宗时邬友七(1285~1341)从璜溪口迁此。清时为海防汛地,设江瑶汛。
  【凫溪】 Fuxī 465户,1635人。耕地1123亩,主产水稻。海涂32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栽培柑桔、茶、饲养长毛兔、销售沙石、烧蛎灰等。村办工厂14家,1985年产值95.17万元。
  凫溪 Fuxī 曾用名浮起、凫起、浮溪。465户,1635人。村处集义堡南2.8公里之丫髻山东麓。东濒铁江,南临凫溪,与梅林镇上、下陈家相邻。甬临线于此设站通过。村民多徐姓、陈姓。据《浮溪徐氏宗谱》,明洪武年间,徐保翁(1366~1427)“由官庄后徐迁浮溪”。据《浮溪陈氏谱序》,陈氏世居江州德安县白鹤乡,陈仲铨,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特奏名(据光绪《宁海县志》),“来官台之宁庠,见缑城之北山水秀丽,人情质朴,遂家于此,为浮溪始迁之祖也”。元代前,铁江海潮涨及杨梅岭脚及缸窑街南道头,该村位高,似一块绿洲浮起,故名“浮起”。又随潮有成群凫鸟(野鸭)觅食,亦称“凫起”。后因凫溪流经村旁入铁江,村亦随之称为凫溪。凫溪香鱼,为我县名贵特产,徐恕曾咏诗:“浮溪渡口夜通渔,玉水清波画不如。何事秋风鲈绘尾,芳鳞三寸是香鱼。”(据光绪《宁海县志》)1960年阻断凫溪筑成杨梅岭水库,香鱼乏回游区域,已成稀物。1979年省水产学院于凫溪河口设立香鱼咸淡水人工繁殖试验点,进行人工孵育繁殖试验。
  【外沙地】 Wàishādì 78户,289人。1961年建沙地大队,1981年更名外沙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5亩,主产稻谷。栽培柑桔甚多,1985年产量35吨,占全村经济总收入40%。此外,销售沙石、淡水养鱼及饲养奶牛、长毛兔等亦为该村副业。
  外沙地WAishādì 曾用名沙地。78户,289人。村处集义堡南3.8公里之丫髻山东南麓。南临凫溪及杨梅岭水库大坝,与梅林镇辖区接界。村民有邬、王等姓,据传明代建村。以凫溪沿岸有二村建于溪流淤积之沙地,一在深甽村东1公里处,一即该村,村名均称沙地,因该村在外,称外沙地。1986年正式命名外沙地。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邬咏仁
相关人物
詹步行
相关人物
刘祯
相关人物
蔡世援
相关人物
邬时奕
相关人物
邬若虚
相关人物
徐保翁
相关人物
陈仲铨
相关人物
徐恕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紫溪乡
相关地名
梅林镇
相关地名
深甽镇
相关地名
西店镇
相关地名
紫溪乡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义门镇
相关地名
义桥镇
相关地名
溪口乡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海口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白岩镇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三都水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龟山区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兴村镇
相关地名
狮子口镇
相关地名
蔡家镇
相关地名
黄溪口镇
相关地名
大吉山镇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奉化区
相关地名
三川镇
相关地名
西乡县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西山区
相关地名
古市镇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官庄镇
相关地名
江州区
相关地名
德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