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甽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53
颗粒名称: 深甽区
并列题名: SHEN ZHEN QU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38
页码: 29-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深甽区位于宁海县西北部,总面积275.05平方公里,下辖8个乡镇,101个行政村,人口75123人。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调整行政区划,1967年复为深甽区,1973年后规模未再更动。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深甽区

内容

深甽区位于县境西北部,区公所驻地深甽距县城16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临铁江,东南与桥头胡区接壤,南连黄坛区,西界新昌县,西北与北邻奉化县。总面积275.0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26.64平方公里。下属深甽、香山、西店、大蔡、紫溪、大里、双湖、马岙等8个乡镇,101个行政村,149个自然村,21880户,75123人。
  民国时期曾建新宁区。1949年7月宁海解放,建深甽区,包括今之双湖、大里、深甽、大蔡、香山、西店、紫溪、凤潭、梅林等乡镇。1950年1月改称梅林区。1951年原属黄坛区之马岙乡并入,1956年划至西溪区。1958年11月撤梅林区,分建西垫、深甽二个人民公社,马岙乡于此时又并入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至1961年12月该区域除今之凤潭乡、梅林镇外(当时该二地属梅林人民公社)曾划属奉化县。1961年9月复建深甽区,1962年4月原属该区之凤潭、梅林、九顷三公社划属桥头胡区。1965年5月改为深甽特区,12月并入双峰、西溪二公社,由宁波地委、宁海县委双重领导,以县委领导为主。1967年复为深甽区,1973年双峰、西溪二公社划属黄坛区。此后,深甽区规模未再更动。
  深甽镇 Shēnzhèn Zhèn 2393户,7522人。其中农村户数1919户,6808人。
  【深甽】 Shēnzhèn 719户,2462人。以村委会驻地深甽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分建胜利、新民、民主三个大队,1968年合并建深甽大队,1983年建深甽行政村。耕地1459亩,主产稻谷。山地1.58万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柑桔、西瓜及饲养蛋鸭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6家,1985年产值207.05万元。
  深甽 Shēnzhèn 713户,2443人。深甽区公所、深甽镇人民政府及深甽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北16公里之溪谷间。象西线与西店——深甽公路相交于此。长洋、南溪二溪于村东汇入凫溪。相传该村由奚姓始居,建村于唐代。现奚姓衰微,村民以胡、俞、张诸姓为主。《清溪路下张氏宗谱》、《清溪张氏宗谱》及《上张张氏宗谱》均有记载:张质(926~994)原名镇,祖居山东青州惟泉,晦迹于钱塘洋沙溪里。宋太平兴国五年(976)又至剡(今嵊县)之张家车。宋雍熙间(984~987)。“改名质,偕次子元哲避隐宁海北乡之深甽”。按“甽”,既可解作“田间水沟”,亦可析为“山谷”。该村地处深山谷地,多溪流水沟,故名深甽。向有“干柴白米岩骨水,嫩笋茶芽石板鱼”之说,颇能道出昔时深甽生活情趣。近年农工商各业发展较快,成为山区一镇。村口有横跨甽水之五孔石拱桥,旧称“缑北第一桥”。
  留基 Liujī 3户,9人。村处深甽东南1.5公里之山腰间。该镇沙地王姓太平天国时(1851~1864)曾避于该地林间,筑室隐居,从而留下基地。后人至此定居,取名留基。
  雪潭 Xuětán 3户,10人。村处深甽东南2公里之山上。李姓居住,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深甽迁此。该村原名洩(泄)潭,缘村居山上,有水下泄成小瀑布,冲成一潭,因以得名。后谐音称雪潭。
  长坑 Chángkēng 废村。村民于1983年前后迁居深甽。
  【长洋】 Chángyáng 610户,2136人。耕地1483亩,主产稻谷。山地1.65万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炼钢精灰等。村办工厂5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5家,1985年产值170.99万元。
  长洋 Chángyáng 610户,2136人。村处深甽北4公里之长洋溪畔,北邻香山、大蔡二乡。西店——深甽公路及长洋——畈坑(奉化)公路于此相交。主居郭姓。该村《郭氏宗谱》载:郭瑜于“宋哲宗时(1086~1100)由临海康谷迁居长洋为发祥祖”。以村居狭长之田洋间,村旁溪如玉带,山似锦屏;又以郭瑜长兄住临海长潭、二兄迁金华长衢,村名皆冠“长”字,故称长洋,既合地形,又表“三长”同祖之意。村东原有板桥村,今并入长洋。长洋中学设于该村。该村有甲子桥,系三孔石拱桥;前郭桥,系屋盖式木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来虎岩】 Láihuyán 65户,275人。1961年建五一大队,1981年更名为来虎岩大队,1983年建来虎岩行政村。以村委会驻地来虎岩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77亩,主产稻谷。山地1285亩,出产竹、木、笋、柴等。副业有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
  来虎岩 Láihuyán 别名雷虎岩。30户,125人。来虎岩村委会驻地。村处深甽西北3.3公里之金岗大岙东。西邻大里乡。方、徐、张、俞、应等姓杂居。相传该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6)。彼时,常有虎伤人,且村旁有一似虎形之岩石,曾遭雷击,传为雷公镇虎,称雷虎岩。村以此得名,后书为来虎岩。据《清溪下宅畈张氏宗谱》,张令远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下宅畈徙此。
  枫树湾 Fēngshuwān 35户,150人。村处深甽西北2.9公里山湾间。主居方姓,明末,从赵畈迁此。以村后有数十株大枫树,故称枫树湾。
  【蒋家庄】 Jiǎngjiāzhuāng 85户,309人。1961年建蒋家大队,1967年改称东风大队,1981年更名为蒋家村大队,1983年建蒋家村行政村,1986年改称蒋家庄。耕地202亩,主产稻谷。山地3730亩,出产竹、木、柴等。副业有栽培茶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及联办工厂各一家,1985年产值1.16万元。
  蒋家庄 Jiǎngjiāzhuāng 曾用名蒋家。85户,309人。村处深甽北2.3公里之山脚,傍长洋溪。西店——深甽公路穿村而过。主居蒋姓,该村《蒋氏宗谱》载:“缑北蒋氏(大志)唐时避黄巢乱,隐居赤城(天台)之江下,历九世,至宋徽宗时(1101~1125)转迁至宁海北乡筑室而居”。以姓名村,称蒋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蒋家庄。
  【独山】 Dushān 96户,325人。村委会驻地独山,辖独山与下独山二个自然村,因名独山。耕地234亩,主产稻谷。山地2391亩,出产竹、木、柴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6.57万元。
  独山 Dushān 曾用名上独山。76户,249人。独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深甽北1.5公里之长洋溪西岸田畈间。据梁坑、冠庄、潘家岙《潘氏宗谱》,潘仁约(787~?)“唐元和间(806~821)为六军使,迁宁海独山,是为始祖”。以村前长洋溪畔有一孤立似鱼形之小山称独山,即以为村名。后分成上、下二村,该村居上,故称上独山。现居杨、安二姓。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独山。
  下独山 Xiàdushān 别名庙后。20户,76人。村处深甽北1.1公里之长洋溪西岸田畈间。由独山村民分迁于此成村。该村居下,称下独山。现住杨、张等姓。又村在“福山庙”后,别称庙后。
  【赵畈】 Zhàofàn 95户,353人。耕地213亩,主产稻谷。山地1057亩,植被为松、竹、杂柴等。副业有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39万元。
  赵畈 Zhàofàn 95户,353人。村处深甽西北2公里之大里溪边。西邻大里乡。象西线穿村通过。主居方姓,姜姓次之。据该村《方氏宗谱》,明万历间,方树节由缑城迁此。本人生卒无考,其孙仁赞生于崇祯六年,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633~1794)。村以该地原为赵家之田畈得名。
  【南溪】 Nánxī 187户,714人。以村委会驻地南溪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98亩,主产稻谷。山地6400亩,出产竹、木、笋、柴及茶叶。村办工厂4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40.5万元。
  南溪Nánxī 170户,661人。南溪村委会驻地。村处深甽西南2公里之溪谷间。西与双湖乡接界,南为南溪温泉。主居张姓,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及上张《张氏宗谱》,元末明初,深甽张质第十七世孙源谦由上宅清潭迁此为始祖,本人生卒无考,张质十六世孙公传生于元至正十五年,卒于明永乐七年(1355~1409)。该地溪流之流向系从南向北,且在深甽之南,称南溪。村以溪名为名。
  外张 Wàizhāng 17户,53人。村处深甽西南1公里之溪谷间。据上张《张氏宗谱》,张质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偕次子元哲迁深甽,元哲之长子明道由深甽迁外张。以张姓居于南溪岙之外侧,故称外张。
  【里沙地】 Lǐshādì 62户,234人。1961年建沙地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里沙地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21亩,主产稻谷。山地1508亩,出产竹、木、柴等。副业有栽培茶、养蜂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0.36万元。
  里沙地 Lǐshadì 曾用名沙地。62户,234人。村处深甽东2公里之凫溪北岸,雁苍山西南麓。主居王姓。据大里《王氏宗谱》,明弘治间,铁场一都王(今西店镇王家)王孟秘(1460~1545)迁此定居。以村处凫溪淤积之沙地上,称沙地,为别于凫溪下游之沙地村(属紫溪乡),于1986年改称里沙地。村东狮子山下路侧有摩崖石刻:“千古岩崖绝路行,智人方便叠山*;经过无限皆从上,一任长溪水骨生。口口乙卯口口公作。”
  香山乡
  香山乡位于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石家距县城23公里。该乡古称尚义,今以境内之香岩山命名,称香山乡。东、南与西店镇相邻,西南接深甽镇,西连大蔡乡,北与奉化县接壤。全乡总面积24.7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共20个自然村。计2731户,9741人。其中农村户口2589户,9569人。
  辖区解放前属义溪乡,1951年建香山、仁合二乡,1956年合并建香山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归属宁海县,同年按1956年香山乡区域建香山公社。1983年改为香山乡。
  乡境西南向西以至东北,群山环绕。东南部为半月形平地,多良田,为该乡主要产粮区。香岩山横亘于西南境,主峰海拔692米;南端与深甽镇接界处有矮猪山,海拔735米。发源于香岩山主峰以西之五市溪,自西向东至溪头村南,与来自乡境东北部义溪汇合,经西店镇流入铁江。西部有红泉水库,北部有箬帽岭水库,中部有茅山头水库,总库容139万立方米,自流灌溉乡内大部分土地。
  公路有县道西店——深甽公路穿越东西,衔接省道甬临线和象西线。
  全乡耕地9368亩,主产稻谷,亦产大小麦、蚕豆、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85.5公斤,总产5765.7吨。山地2.13万亩,植被有松、杉、薪柴、毛竹等。经济作物有杨梅、柑桔、茶、西瓜、甘蔗等,其中杨梅为该乡特产,过去于西店集散,称“西店杨梅”;也有以桶盘山为产地代表,称“桶盘山杨梅”。饲养有生猪、家禽、奶牛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4288头。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紧固件、蜜饯、钟壳等10家,共职工404人。1985年产值273.71万元。村办工厂有糖果食品、网线加工等34家,共职工693人,1985年产值259.04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有建材、花岗石等22家,1985年产值315.25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84人。小学7所,其中单班村校1所,共学生850人。乡校前身为香岩小学,创建于1906年(当时名为香岩学堂),为我县早期近代学校之一。幼儿班1班,入学幼儿3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敬老院1所。青年民兵之家2所。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乡内岭口村被评为1985年度县文明村。
  境内香岩山为宋刘倓归隐处,筑有阆风吟室,后人改为阆风庵,现存。牌门舒村为宋名士舒岳祥故里。人称刘倓为“刘阆风”,舒岳祥为“舒阆风”。(详卷七《地名与历史人物》)岭口村头有清光绪丙戍年(1896)建造之阆风桥。(详卷四《名胜古迹》)
  洪家为鸦片战争期间抗英烈士洪式琮故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洪式琮调定海守御,土城被英军攻破时,“持短刀死战,手刃百余人,身受重创,蹶而起者数四”,英勇阵亡。(据光绪《宁海县志》)
  东部桶盘山,峰顶岩平如盘,称桶盘山,又称天门山(详卷六《自然地理实体》)。
  香岩山北之明恩寺,建于唐乾元中(758~759),1963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后被毁,现存山门及清乾隆五十九年修寺碑。
  香山乡 Xiāngshān Xiāng 2731户,9741人。其中农村户口1589户,9659人。
  【石家】 Shijiā 335户,1106人。耕地1005亩,主产稻谷。山地2149亩,植被为松、杉、竹、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甘蔗以及制饴糖等。村办工厂4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共产值148.29万元。
  石家 Shíjiā 335户,1106人。香山乡人民政府及石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北23公里之五市溪北岸平洋上。西深公路在此设站通过。据该村《石氏宗谱》,宋乾道间(1165~1173)新昌石溪石羡问曾为通奉大夫,因性喜隐逸,退居宁海长洋,其孙石载辅由长洋卜居于此。以姓名村,称石家。该村为明末石启明之故里。石启明于崇祯戊辰以恩选贡入京。清兵入关,集义民抵抗,“史可法题授滁和兵备,与之戳力同心,誓师恢复”。后见势不可回,挂冠归,隐居明恩寺。顺治间,清吏欲疏荐起用,启明坚持不出。著有《理檀录》、《介于游草》、《介园集》等。(据光绪《宁海县志》及《石氏宗谱》)
  【塘下】 Tángxià 205户,799人。以村委会驻地塘下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761亩,主产稻谷。山地899亩,植被为松、竹等,且盛产杨梅。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23.14万元。
  塘下 Tángxià 186户,754人,塘下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西北1.4公里之化星岗东麓。主居胡姓,据该村《胡氏宗谱》,元末,胡思乡(其祖父德敏生于元大德壬寅-1302)从大蔡迁此,以村西山脚有一大水塘,村在其下方,故称塘下。
  田畈中央 Tiánfànzhōngyāng 1户,4人,村处石家西北0.9公里之田畈间。胡姓从大蔡迁此。以村坐落于田畈中央得名。
  蒋家 Jiǎngjiā 18户,41人。村处石家西面1.1公里五市溪北侧,西店——深甽公路从村北通过。据该村《尚义岩头蒋氏宗谱》,蒋姓祖上原居县城桃源桥南,宋时,蒋于略曾任福建通判,归故里后,退隐于此。于略生卒无考,其十世孙延龄生于元乙卯年,卒元辛巳年(1315~1341),以此推算,其始居当在宋真宗赵恒在位时(998~1022)。
  【后溪】 Hòuxī 255户,925人。以村委会驻地后溪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9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奶牛、群鸭,栽培茶、制香等,并盛产杨梅。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2.9万元。
  后溪 Hòuxī 241户,887人。后溪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北0.6公里之田洋间。主居石姓,据该村《石氏宗谱》,明初,石家石惠驹(1372~1428)“子文尹公携子分迁后溪新宅”。以村坐落于义溪之后(北),故称后溪。
  张岙 Zhāng'ào 14户,38人。村处石家北1.7公里洞公岭东侧,北界奉化县。以张姓始居山岙得名。据传张姓从大蔡高畈迁此。现为张、沈、洪、叶等姓杂居。
  高石街 Gāoshíjiē 废村。
  【牌门舒】 Páiménshu 90户,366人。以村委会驻地牌门舒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380亩,主产稻谷。山地200亩,植被有毛竹、松、薪柴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万元。
  牌门舒 Páiménshu 60户,224人。牌门舒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西2公里五市溪北侧,西店——深甽公路穿村而过。舒姓主居。据光绪《宁海县志·舒阆风先生行状》,五代(907~960)末年,舒师锡由越“徙台而为迁国之宗者。”以村下有石牌坊跨路而立,号称“牌门”,入门即为舒姓聚居地,故称牌门舒。今牌坊已拆除。该村为宋名士舒岳祥故里。
  便岸头 Biàn'àntóu 2户,5人。村处石家西南2.8公里之山脚,西店——深甽公路于村南通过。现住潘姓,民国初从大蔡乡梁坑迁此。该处原有一平坦大岩石(光绪年间建阆风桥时打碎作建桥石料),地名称平岩头,谐音成便岸头。
  捣臼岙 Dǎojiu'ào 6户,27人。村处石家西南2.7公里之五市溪边。清咸丰年间,洪姓从洪家来此看管山林,落户定居,以村后群山形若捣臼,村处岙口,故称捣臼岙。
  龙头颈 Lóngtóujǐng 7户,43人。村处石家西2.8公里之半山腰。住郑、张二姓,郑姓于清末从奉化郑家塔迁此,张姓稍迟,从大里乡里岙迁来。以村边之山宛若龙颈状得名。
  藕荷坑 Ouhékēng 15户,67人。村处石家西南2.4公里,深甽——西店公路西侧。居洪、张二姓。洪姓于清乾隆年间从本乡洪家迁此。以村前不远处有五市溪,出村即见,因名村为“遇河坑”,后谐音称藕荷坑。
  【洪家】 Hongjiā 332户,1232人。耕地120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柑桔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共产值12.7万元。
  洪家 Hóngjiā 别名五市街。332户,1232人。村处石家南0.2公里之五市溪南岸平洋上。据该村《洪氏宗谱》及光绪《宁海县志》,该村洪姓祖居丹阳。唐天宝进士、谏议大夫洪经纶奉命于广德元年(763)至宁海紫溪洞镇压袁晁起义部属,“后以亢直忤时,退隐邑之花架山”。后裔于花架山之东定居,即今之洪家。村以姓得名。村内原有一条街道,有集市,称五市街,为洪家之别名。该乡粮站、供销社、医院、米厂等设在此村。该村为清代抗英烈士洪式琮之故里。香岩学堂校歌中有“武效洪式琮”句。
  【下田畈】 Xiàtiánfàn 189户,667人。耕地698亩,主产稻谷。盛产杨梅,素有“桶盘山杨梅”之称。亦产茶。村办工厂5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共产值41.98万元。
  下田畈 Xiàtiánfàn 189户,667人。村处石家东0.4公里之田畈上,村东为桶盘山。以洪、戴两姓为主,据该村《洪氏宗谱》,洪效丙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59)率子从洪家分迁于此。以地处洪家之下(东)田畈中,故称下田畈。
  【礼村】 Lǐcun 201户,771人。耕地812亩,主产稻谷。山地5241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蔬菜、西瓜、甘蔗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5.1万元。
  礼村 Lǐcun 201户,771人。村处石家南1.5公里之香岩山东北田洋上。主居刘姓。据该村《香山刘氏宗谱》,五代时,刘尧卿(881~977)由天台孟岸迁此定居。谱中有诗:“迷离烟树媚芳津,落马桥西共结邻;莫道村小无礼貌,礼尊犹得记前因”,名村为礼尊。后改称礼村。该村为宋名士刘倓、刘庄孙故里。
  【横路葛】 Hénglugě 173户,654人。以村委会驻地横路葛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80亩,主产稻谷。山地1966亩,植被有松树、薪柴等。蔬菜、甘蔗、瓜果供应附近市场为该村特色。亦产茶。村办工厂2家,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共产值20.44万元。
  横路葛 Hénglugě 170户,640人。横路葛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南1.5公里之田畈间。主居葛姓。据该村《葛氏宗谱》,明初,泉水葛姓第十三世葛公约迁此。该村因有一大道(紫溪至洪石)横贯其间,葛姓聚居,故称横路葛。
  下葛 Xiàgě 3户,14人。村处石家东南2.1公里之平畈上。葛姓居住,据查葛姓自洛阳迁黄水塔(村西山脚),后移居于此,定居比横路葛较先。因位于黄水塔下,故称下葛。
  【溪头】 Xītóu 340户,1271人。以村委会驻地溪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257亩,主产稻谷。山地2637亩,盛产杨梅。副业尚有种植西瓜、甘蔗。村办工厂4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1.95万元。
  溪头 Xītóu 314户,1229人。溪头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东南1.7公里之铁场岭西麓。西店——深甽公路穿村经过。东邻西店镇。主居刘姓。据该村《刘氏宗谱》,始祖刘维德于元至治元年(1321)从礼村迁此。因村在五市溪边,故称溪头。
  后陈 Hòuchén 26户,42人。村处石家东南1.3公里之田畈小溪边。该村《陈氏宗谱》载:“始祖赢川公(1431~1514),字镇山,号鸿基,前明正统间(1436~1449)自鄞县走马塘来客于此,见夫香岩之原,峰回路转,水净沙明,足为后人万世基业,遂定居焉。名曰后陈”。
  【岭口】 Lǐngkǒu 309户,1189人。耕地1010亩,主产稻谷。山地2087亩,植被有松、杉、毛竹、薪柴等。该村为该乡最大杉木基地。村办工厂7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27.39万元。该村为1985年度县文明村。
  岭口 Lǐngkǒu 309户,1189人。村处石家西南3.6公里之山脚。南邻深甽镇,西接大蔡乡,北界奉化县。西店—深甽公路于此设站通过。主居舒姓,村民从本乡牌门舒分迁于此。以其位于杉树岭南麓,为通奉化之要道口,故称岭口。村口有阆风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竺家】 Zhújiā 160户,589人。耕地643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0.92万元。
  竺家 Zhujiā 160户,589人。村处石家东南2.7公里之五市溪南岸平洋上。东、南分别与西店镇樟树、张家庄相邻。甬临线于村东通过。据口传,明初竺姓于此定居,以姓名村,称竺家。
  西店镇
  西店镇位于宁海县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店距县城21公里。镇以驻地得名。东南濒铁江与薛岙乡、桥头胡镇隔海相望,南连紫溪乡,西邻香山乡及深甽镇,北与奉化县交界。全镇总面积32.9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6.2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11个自然村。计4790户,16333人,其中农村户口4275户,15334人。
  辖区解放前属义溪乡。1951年为西垫、团堧二乡,1956年二乡合并称西垫乡。并划入原属桥棚乡之邵家村。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同年以原西垫、团堧二小乡区域并划入原属香山乡之皂坑、张家(今称张家庄)二个大队,建西垫公社。196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垫改名西店,1983年改为西店乡。1984年改西店镇,西店、郑家二村列为建镇区。
  镇境西北部为丘陵地区,有大岩山、桶盘山(主峰在香山乡)、铁场岭、栅墟岭等,均低矮。东南为沿海平地,土地肥沃,农渔两利,村落大多集中于此。中部有发源于大岩山与桶盘山之二小溪,南部有皂坑溪及来自香山乡之五市溪,都注入铁江。因溪流皆短窄,早年常受旱情威胁,解放后修建小型塘坝108座,总蓄水量81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5937亩。
  西店处于宁波通台州大道上,古有驿站,且有出海水路,故交通向称便捷,现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与县道西店——深甽公路会于西店。镇内各村可通行拖拉机和汽车。沿海各村均可启锚出象山港。
  该镇生产,渔、农、工并举。
  渔业有捕捞和海涂养殖。1985年全镇有机动船76艘,计6373匹马力,3252吨位;非机动船38艘,计71吨位。1985年捕捞总产量4261.8吨,产值638.9万元。全镇有海涂1.8万亩,养殖牡蛎、蛏、蚶等。1985年海涂养殖1.65万亩,其中牡蛎1.534万亩,产量575吨。该镇和紫溪乡为铁江牡蛎产地。铁江养殖牡蛎始自宋代,已阅七百余年,代远年久,遐迩闻名。1985年渔业产量为全县之最。
  全镇耕地707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蚕豆、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89.5公斤,总产4472.45吨,山地1.1万亩,植被以幼松、薪柴为主,近年兼育杉、桑、柑桔等。饲养生猪、家禽,系农家传统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3255头。近年专业户饲养蛋鸭、长毛兔等蔚然成风。利用水库、水塘养鱼亦大有发展。蛎壳烧灰在该镇有悠久历史,1985年有蛎灰窑厂78家,产蛎灰3.82万吨,产值259.88万元。
  镇内企业,县办工厂有宁海塑料一厂、西店标牌厂、宁海塑料电讯器材厂等3家;部门办工厂有造船厂和东方电视机厂2家。镇办工厂有水泥、铜管、水泥预制品等16家,职工1051人,1985年产值1093.91万元;村办工厂有橡胶、电器灯具、塑料、水产加工、印刷等70家,职工1663人,1985年产值695.24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有电器、电子配件、彩印等49家,职工580人,1985年产值241.49万元。1985年工业产值列全县乡镇第一位。其它还有工程队、交通运输队、商店、旅馆等。
  铁场岭泥沙中含有磁铁矿砂,皂坑村后山上曾于1958~1961及1971~1972年两次开采铁矿。
  全镇有初中1所,为县农村示范初中,学生661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计学生1600人。幼儿班8班,入学幼儿304人。镇医院1所,医务人员13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影剧院、电影放映队、文化站、图书室、广播放大站等。
  朱行桥,位于西店南1公里处,以南宋时建桥甫成,适值理学家朱熹过此而得名(据光绪《宁海县志》),现已改建为甬临线公路桥。近桥地区,向以“朱行桥”为地名。
  双山,位于西店东南2公里处。以海涂中二岛兀立,状如印,故名。(详卷四《名胜古迹》)
  樟树村后石屏山岩石上,镌刻元浙东道宣慰使哈剌罕赛诗:“千年壁立任莓苔,今日石盘居士来;洗刷浮云堪宴坐,不教独秀在天台”。(载光绪《宁海县志》)每句一行,后有附跋,几经岁月,犹可辨认。
  西店村中有陈长官祠。原有前后二进,今存前厅五间,犹保存明清时代穿斗式建筑特色。(陈长官事迹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
  据传,元曲《琵琶记》作者高明(字则诚)卒镇内樟树村。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有“(则诚)旅寓鄞栎社沈氏,以词曲自娱,明太祖闻其名,召之,以老病辞归,卒宁海”之记载。此传说或非讹。
  1949年4月21日,蒋介石、宋美龄及其随从自奉化溪口至西店,由团堧下海去复兴岛。
  西店镇 Xīdiàn Zhèn 4790户,16333人,其中农村户口4275户,15334人。
  【西店】 Xīdiàn 205户,740人。耕地24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西瓜及从事商贩、搬运工等。村办工厂14家,职工248人;个体及联办工厂18家,职工250人。1985年全村工业产值221.5万元。
  西店 Xīdiàn 别名西店街,曾用名西垫。205户,740人。西店镇人民政府及西店村委会驻地。位于城北21公里之铁场岭东麓。南依万步岭,西部山阜连绵,与香山乡相邻。现住王、孙、邬、郑等十数姓。相传,旧时该地系海涂,附近村民于此垫涂建村,以地处铁江西侧,故称西垫。又因地当宁波至台州通衢,且近海,航运亦便,向为农村集镇,多店栈,“垫”“店”同音,常作西店。1962年省人民政府批准,以“西店”作标准地名。甬临线和西店——深甽公路交会于此。逢农历三、六、九集市。镇内沿海各村水产品于此集散,工商业发达,市面繁荣。该地明代曾设铁场巡检司,清为海防汛地,设西垫汛。村内有陈长官祠。
  【崔家】 Cuijiā 253户,954人。以村委会驻地崔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62亩,主产稻谷。海涂2600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蚶,近海捕捞、淡水养鱼、饲养长毛兔、种植柑桔、海上运输及烧售蛎灰等。
  崔家 Cuijiā 曾用名月浦。243户,912人。崔家村委会驻地,村处西店东北2.6公里之海边。北与奉化县下陈交界。甬临线于村西通过。该村前临铁江,后靠月山,旧名月浦。后崔姓蕃衍,改称崔家。据口传,明末,崔姓由黄岩路桥迁至团堧戴家,后居于此。
  山下戴 Shānxiàdài 10户,42人。村处西店东北5.4公里之甬临线西侧,北界奉化县。戴姓居住。据团堧《戴氏宗谱》,元至正间(1341~1368)戴姓由温岭南塘迁团堧,传十五世,分支迁此,时当在清乾隆、嘉庆之际。以戴姓居于山脚,故称山下戴。
  【王家】 Wángjiā 629户,2301人。耕地146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西瓜,饲养群鸭,烧砖瓦、蛎灰等。村办工厂6家,个体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73.8万元。
  王家 Wángjiā 曾用名一都王。629户,2301人。村处西店东北1.4公里之田洋上。甬临线于村西通过。该村《王氏宗谱》载,王子华(1099~1166)祖居临海大田。建炎己酉(1129),金人入明州,王守栅墟,宁海得全。“暇日,览胜阆风,乐其土俗,择里于铁场之宅基而居焉”。始称铁场王家,清雍正时改称一都王,后简称王家。现村内存有石牌坊遗迹三处:一为绣衣坊,明监察御史王中立,在大道地,尚存下截石柱四根;一为花祠堂正门,斗拱翘檐,浮雕花鸟龙兽,三只石狮,二站一卧,栩栩如生;一在村南,名京牧天宠坊,明王仲玠立,四柱三门,横梁石刻古朴浑厚,镌刻铭文,字体隽秀。
  【郑家】 Zhèngjiā 83户,297人。耕地15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经营饭馆、客栈、代销店及从事商贩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23.56万元。
  郑家 Zhèngjiā 曾用名郑家跳。83户,297人。位于西店东北0.5公里处。郑姓聚居。据该村《郑氏宗谱》,元代郑伯时(1300~1370)从本县尚义(今香山乡境)“徙居于铁场压之东,此盖始迁郑家跳祖也”。后去跳字,称郑家。村西有一石井,光绪《宁海县志》载:“绕宅皆潮水,民苦斥〓,元季郑伯时乃于宅后凿地取泉,甫及三尺,下皆平岩,泉自石缝中迸出,其味清冽,旱不干,水不溢,乡民赖之”。数百年来,沧桑变异,唯该井之水清甘如故。1985年村民集资修井圈,并勒石记其事。
  石孔头 Shíkǒngtou 别名双山。799户,2892人。分建石孔、尤村、双山、尤村渔业4个行政村。村处西店东1.6公里之海边。东、南临铁江与薛岙乡加爵科村隔海相望。村东南海涂上有二山兀立,称石孔山(即双山),村即以此得名。据口传,该地以夏、李二姓居住最早,现村西尚存夏家弄地名。今聚居冯、尤、仇、潘四姓,历来划地以居。据该村《冯氏宗谱》,冯族先世河间人,宋高宗南渡,武德大夫冯宝挈眷护驾,其子冯安国以荫历官浙东按察使,安国三子冯华“览双山之胜,遂择地卜居”。《尤氏宗谱》载,明洪武间(1371~1384)尤奉信自南田迁峡山,传四世,尤转六“始居一都石孔”。《仇氏宗谱》载,宋季,仇十二“从奉化沙堰徙居于此”,其“二世享甫出生于宋绍定二年,卒于德祜二年(1229~1276)”。潘姓系本县冠庄迁此。该村养殖牡蛎,历史悠久,光绪《宁海县志》载:“宋季,冯进士唐英避乱隐此,见岩边牡蛎盛生,故教民聚石养之,至今犹利赖云”。
  【石孔】 Shíkǒng 137户,525人。以村委会驻地石孔头得名,为石孔头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冯家大队,1982年改石孔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9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养殖牡蛎、近海捕捞、烧蛎灰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5万元。
  【双山】 Shuāngshan 345户,1211人。村委会驻地石孔头。该村为石孔头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前双山得名。村民以经营渔业为主,有机动船24艘,计1613马力、1067吨位;非机动船18艘,计36吨位。1985年捕捞水产品总产量973.35吨。海涂2733亩,养殖牡蛎、蚶。村民并从事海上运输、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广6家,1985年产值80.75万元。
  【尤村】 Yóucun 192户,690人。村委会驻地石孔头。该村为石孔头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民姓尤得名。1961年属尤家大队,1976年农渔分开,.建尤家农业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尤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51亩,主产稻谷。海涂300亩,养殖牡蛎、蚶等。村民并从事近海捕捞、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10.05万元。
  【尤村渔业】 Yóucunyúyè 125户,466人。村委会驻地石孔头。该村为石孔头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民姓尤及从事渔业命名。1961年属尤家大队,1976年农渔分开,建尤家渔业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尤村渔业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有机动船7艘,计734马力,403吨位;非机动船5艘,计5吨位。1985年捕捞水产品总产量460.4吨。副业有从事海涂养殖、海上运输及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1家。
  团堧 Tuánruán 869户,3293人。位于西店东2.3公里处。分建团堧、团堧渔业2个行政村。东、南濒铁江,与薛岙乡加爵科隔海相望。居民以戴姓为主。据口传戴姓之前,已有陈、蒋二姓于此居住。该村《戴氏宗谱》载:“先世由闽泉蛙湖卜迁台之太平(温岭)南塘村”,元至正间(1341~1368)戴少詹“避世纷乱,乃卜居而占籍于堧里”。(堧,意为河边地,此处作海边地)“枕山面海,其地团聚”,故村称团堧。村东原有一小村,名东岙,现已与团堧相连,成为一体。1949年4月21日,蒋介石等由该村下海去复兴岛。
  【团堧】 Tuánruán 594户,2265人。以村委会驻地团堧得名。为团堧自然村之一部分。1959年建团堧大队,以经营农业为主。1983年改为团堧行政村。耕地1197亩,主产稻谷。海涂7700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蚶、海带,近海捕捞、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广7家,个体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04.11万元。
  【团堧渔业】 Tuánruányúyè 275户,1028人。以村委会驻地团堧并以村民经营渔业为主而命名。为团堧自然村之一部分。1959年建队时,因适逢国庆,称国庆渔业大队,1983年改建国庆渔业行政村,1986年更名团堧渔业行政村。有机动船24艘,计2046马力、936吨位;非机动船7艘,计14吨位。1985年捕捞水产品总产量1224.5吨。有棉地60亩,海涂300亩,副业有种植棉花,养殖牡蛎、海带,从事近海捕捞、海上运输及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51.04万元。
  【皂坑】 Zàokēng 77户,283人。1951年属桥棚乡,1956年属香山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62年属西店公社,1983年属西店乡,1984年属西店镇。耕地34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茶、西瓜、蔬菜等。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21.28万元。
  皂坑 Zàokēng 曾用名南洪。77户,283人。村处西店西南3.1公里之香岩山东麓。南邻紫溪乡桥棚,西面山峦重叠,与深甽镇交界。北与香山乡接壤。村民姓洪,据香山乡洪家《洪氏宗谱》,宋淳熙间,洪公符(1177~1227)从洪家分居于此。以位于原居地洪家南面,称南洪。后以流经村庄之小溪皂坑(因溪边长皂荚树得名)为村名。皂坑水清冽甘美,盛水满碗,水高碗口一分而
  不外溢。
  【张家庄】 Zhāngjiāzhuāng 48户,188人,1951年属桥棚乡,1956年属香山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62年属西店公社,建张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张家庄大队,1983年建行政村。耕地1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群鸭、长毛兔等。村办工厂1家,联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22.86万元。
  张家庄 Zhāngjiāzhuāng 曾用名张家。48户,188人。村处西店南2.4公里之平洋上,东濒铁江,北邻香山乡竺家。据该村《张氏宗谱》,明季,张宗维(1536~?)之子廷珠从象山庆丰桥迁此。以姓名村,称张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名为张家庄。
  【邵家】 Shàojiā 260户,930人。1951年属桥棚乡,1956年属西垫乡,1958年属西店人民公社,1962年属西店公社,1983年属西店乡,1984年属西店镇。耕地89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养殖牡蛎、对虾等。村办工厂6家,个体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48.07万元。
  邵家 Shàojiā 曾用名东陵。260户,930人。村处西店西南2.3公里之平洋上。东濒铁江,南邻紫溪乡董家。甬临线自北经村东而过。村民以邵、汪二姓为多。据《汪氏宗谱》,宋高宗南渡时(1126),汪伯厚“自奉川连山长诏迁居宁海山隍岭下”,元至正间(1341~1368)八世孙宗侍迁此。邵姓于清初从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来。该村旧名东陵,后邵姓族大,遂以邵姓名村,改称邵家。
  樟树 Zhāngshu 1052户,3456人。村处西店东南1.3公里之石屏山南麓,东、南濒铁江。村民以孙、高、陈三大姓为主。据光绪《宁海县志》,唐广德元年(763),浙东统兵防御孙功棐“与平袁英乱,驻兵紫溪洞,寻以疾卒”,其子来宁海“奔丧,返经铁场石屏山,爱其地,插樟为识,遂迁居焉。后以樟树名里”,“世称为樟树孙也”。高姓一从福建大田迁来,一从定海秀山迁此(年代无考)。该村《陈氏宗谱》载,明季陈姓“自紫溪洞迁居樟墅之象鼻山下”,清初,又“迁至山内之大村而居”。1951年土改时,樟树村分为争取、持久、和平三个村,1961年即以此建三个大队。1965年合并成樟树大队和樟树渔业大队,1983年改建樟树、樟树渔业二个行政村。村后石屏山上有元代石刻。据传,元曲《琵琶记》作者高明(字则诚)卒于该村。
  【樟树】 Zhāngshu 800户,2649人。耕地148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养殖牡蛎、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烧蛎灰等。村办工厂14家,个体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199.98万元。
  【樟树渔业】 Zhangshuyúyè 252户,807人。村民从事渔业,有机动船21艘,计1980马力,846吨位;非机动船8艘,计16吨位。1985年捕捞总产量733吨。海涂600亩,主要养殖牡蛎、对虾。其他副业有近海捕捞、海上运输及烧蛎灰等,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6.24万元。
  大蔡乡
  大蔡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蔡距县城22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邻香山乡,南连深甽镇,西南接大里乡,北及西北与奉化县接壤。全乡总面积15.12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共16个自然村。计1719户,5737人。其中农村户口1616户,5606人。
  辖区解放前属三省乡。1950年属长大乡,1951年,长大乡分为大蔡、三桥、甽水三小乡,辖区包括大蔡小乡及三桥乡之梁坑村。1956年大蔡、三桥、甽水三小乡合并成长洋乡,辖区属长洋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划归宁海县。1962年以现辖区建大蔡公社,1983年改大蔡乡。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四周群山环抱,高低参差,村落多建于山坡间,耕地多梯田、坡地。南部与大里乡、深甽镇接界之望海岗海拔673.5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其他西北部之黄登尖、高岭岗,西南部之阴风岭,东北部之凤凰山等海拔都在600米上下。东部山岭较低。发源于西北部诸山之几条溪流于大蔡汇合称象原溪,为长洋溪之上游,流经梁坑,至深甽镇入凫溪。曹坑村西北建有曹坑水库,库容量35万立方米,供大蔡村饮水、发电、灌溉。
  该乡道路,解放前仅有长洋经梁坑、大蔡通奉化一线为大道,余皆山径小路,运输靠肩挑骡载。现有县道长洋——畈坑(奉化)公路从东南向西北穿越乡境,与西店——深甽公路交接于长洋。乡内尚有大蔡——曹坑、大蔡——东山简便公路可通汽车、拖拉机。
  全乡耕地380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马铃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09公斤,总产2020.55吨。山地1.73万亩,植被以松树、毛竹、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梨、桃、葡萄及饲养生猪、长毛兔、蛋鸭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323头。乡办企业有农机、胶囊、阀门、电器等厂4家,计职工577人,1985年产值216.36万元。村办工厂有胶木纸品、小五金等12家,计职工129人,1985年产值64.09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9家,1985年产值23.1万元。其他还有建筑工程队、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等,其中建筑工程队出外承包业务颇多,为该乡劳务输出之途径。境内黄登尖有少量铁矿蕴藏。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31人。小学5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计学生546人。幼儿班2班,入学幼儿7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文化设施有广播放大站、文化站、电影场等。
  大蔡乡 Dàcài Xiang 1719户,5737人。其中农村户口1616户,5606人。
  【大蔡】 Dàcài 872户,2980人。以村委会驻地大蔡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024亩,主产稻谷。山地8312亩,植被为松树、毛竹、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梨、桃、葡萄,饲养长毛兔、蛋鸭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6家,1985年产值共47.61万元。
  大蔡 Dàcài 曾用名象原。847户,2885人。乡人民政府及大蔡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之溪谷间。村庄坐南朝北,环山带水,村形若舟。长洋——畈坑公路于此设站通过。村民以蔡、胡二姓为主,现以胡姓居多。该村《蔡氏宗谱》载:“闻定府君于隋大业元年(605)偕赵氏夫人由天台南阳徙居于宁海之北乡象原村。彼时洋林疏旷,岐路蓁芜,公垦而辟之,年久人繁,比诸姓为大,因名之曰大蔡”。据该村《象原胡氏宗谱》,南宋时胡直夫即郭仁(1162~1205)自奉化簰溪入赘长洋郭氏,后又娶金氏。郭氏与子永年居长洋。直夫与金氏迁象原,为大蔡胡姓始祖。《胡氏宗谱》又载:“村原为象名,缘村右山形似象,溪水绕麓而东,故名”。该村前后山冈上,原来各有一塔,今山后冈上之塔仍存。该塔系乱石堆砌而成,三层实心,外形近似喇嘛塔,式样别致。
  尼坑庵 Níkēng'ān 曾用名蛙叉岗,亦称石头山。12户,48人。村处大蔡北2.6公里山上。北邻奉化县。清嘉庆年间(1796~1820)石头山顶建松隐寺,外围又建十八个小庵,尼坑庵为其中之一。清咸丰年间(1851~1861)蔡姓自大蔡迁此定居,数十年后,大蔡胡氏亦迁此。现村民胡姓居多。村以庵为名。
  常泛洪 Chángfànhóng 别名长方红。1户,6人。村处大蔡村北2公里之溪谷间。大蔡胡氏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此定居。以村旁溪流狭窄,村落常受洪水泛滥而名常泛洪,亦以谐音作长方红。
  平岗头 Pinggǎngtóu 12户,41人。村处大蔡西南1.2公里之山岗上。大蔡胡氏于清代迁此定居。以村在平坦之岗上得名。
  【岭徐】 Lǐngxu 218户,748人。耕地516亩,主产稻谷。山地1760亩,植被以松树、毛竹、薪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从事建筑工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5.93万元。
  岭徐 Lǐngxu 218户,748人。村处大蔡西2.5公里之望海尖(主峰在大里乡)东北麓。西北与奉化县畈坑村接界,西南与大里乡夏家岙毗连。长洋——畈坑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村《徐氏宗谱》载:徐应奎“避元兵变,隐宁海旗山筑室居焉”。据此,该村徐姓定居当在宋末元初。谱又载:“宁奉分疆之域有一小岭,徐其姓也,谓岭徐”。
  【夏樟】 Xiàzhāng 200户,730人。以村委会驻地夏樟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33亩,主产稻谷。山地1835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村民从事建筑业为该村一项副业。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6.85万元。
  夏樟 Xiàzhāng 160户,570人。夏樟村委会驻地。村处大蔡西1.6公里之山岙间。主居孙姓。据该村《孙氏宗谱》,元代,樟树孙安一(1300~?)解组归田,游至该处,爱其幽谷之美,“遂折樟木四枝,插于夷址之间,祝曰:‘六月初一,植以樟木,若能蔚郁,甚堪筑室。’其木果荣,遂挈子妇以居之,而名其地为夏樟。”村西黄登尖蕴藏有铁矿。1966年曾予开采,1974年停止。
  马车地 Mǎchēdì 曾用名猫爪地。40户,160人。村处大蔡西1.5公里之黄登尖南麓。长洋——畈坑公路自村北经过。主居孙姓,据夏樟《孙氏宗谱》,夏樟孙乾祥(1662~?)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以黄登尖山势延伸至此终止,其地形似猫爪,得名猫爪地。后以奉化董李家人车马往来宁奉间,常于此驻足,谐音称马车地。
  【高畈】 GáofAn 86户,286人。以村委会驻地高畈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77亩,主产稻谷。山地715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产茶叶。
  高畈 Gāofàn 别名高爿。61户,195人。高畈村委会驻地。村处大蔡西北0.9公里三门岗西南麓。主居张姓,据该村《张氏宗谱》,隋大业九年(613)张璘为避乱从鄞县茅山迁此。又该村《张氏宗谱·迁徙分派》载:奉化泉口“元成公长子世善,字有福,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迁宁海大蔡高爿住”。据此,该村张姓二次由外地迁入。以该村地势高于大蔡,有狭小田畈,称高畈,亦称高爿(当地方言,小块土地称“爿”)。
  东 山Dōngshān 25户,91人。村处大蔡西北1.1公里之山间。西临东山水库。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该村始居人为王进宝,进宝生卒无考,其十八世孙贞吉生康熙三十七年,卒乾隆三十二年(1689~1767),据此推算,王姓定居当在南宋时。谱内亦未载来自何地,口传自新昌大树坪迁此。
  【曹坑】 Caokeng 60户,220人。以村委会驻地曹坑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183亩,主产稻谷。山地1197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8万元。
  曹坑 Cáokēng 18户,71人。曹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大蔡东北0.9公里之凤凰山南麓,村北有曹坑水库。该地原为曹姓居住,以村东北有一小溪坑,故称曹坑。后曹姓他迁,大蔡胡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迁此,村名沿用。
  李家山 Lǐjiāshān 23户,88人。村处大蔡东北1.4公里之凤凰山南,地势高峻。该村系李姓始居,称李家山。现李姓已无,大蔡胡姓分居于此。
  黄家山 Huángjiāshān 14户,41人。村处大蔡东北1.7公里凤凰山腰。原住黄姓,称黄家山。现黄姓已无,大蔡胡姓于清代分居于此。
  十石头 Shíshítóu 3户,11人。村处大蔡东北1.2公里之凤凰山脚,曹坑溪北岸。清咸丰六年(1856),大蔡胡姓分居于此。以该地有一畈胡姓祀田,中有十块大石,故名十石头。
  林家岙 Línjiā'ào 2户,9人。村处大蔡北1.6公里之凤凰山西南麓山岙间。西北界奉化县。曾居林姓,称林家岙。现林姓已无,胡姓于清代从大蔡分居于此。村名沿用。
  【梁坑】 Liángkēng 131户,467人。耕地380亩,主产稻谷。山地2585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柑桔、葡萄等。村办工厂2家,联办及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8.8万元。
  梁坑 Liángkēng 131户,467人。村处大蔡东1.6公里之溪谷间。南邻深甽镇。长洋——畈坑公路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梁姓始居于溪坑边,称梁坑。现梁姓已无,主居潘姓。据该村《潘氏宗谱》,潘五福于南宋德祐年间(1275~1276)从深甽独山迁此。村名沿用。
  【赵山】 Zhàoshān 49户,175人。耕地93亩,主产稻谷。山地684亩,植被以毛竹为主。植竹454亩,为该乡产竹最多村。并产茶。
  赵山 Zhàoshān 49户,175人。村处大蔡西南2公里之望海岗西北山上。南邻大里乡。赵姓定居于赵乌岭山,故称赵山。现赵姓已无,主居吴姓。吴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长街龙山迁此。村名沿用。
  紫溪乡
  紫溪乡位于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集义堡距县城16公里。以境内主要溪流紫溪得名。东濒铁江同桥头胡镇、薛岙乡隔海相望,南临凫溪与梅林镇相邻,西南接凤潭乡,西与深甽镇接壤,北连西店镇。全乡总面积44.6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3681户,12916人,其中农村户口3501户,12671人。
  辖区解放前属紫文乡,1951年建紫溪、桥棚、凫溪三个乡,1956年合并称紫溪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归属宁海县,同年从西垫人民公社分出建紫溪公社,1983年改为紫溪乡。
  境内西部群山绵亘,主要有丫髻山、大青山、莲花峰(亦称九莲峰、鹁鸪尖)等,其中与深甽镇接界之莲花峰海拔763.8米,为最高峰。东部濒铁江一带为沿海平地,土地肥沃,是该乡产粮区。凫溪沿乡境东南边缘流入铁江。发源于西部莲花峰之紫溪,贯穿乡境中部,出璜溪口村东之镇东桥入铁江。大路西面,截紫溪上游各支流之水筑有洞口庙水库(参见卷五《人工建筑》)。
  交通有甬临线穿越南北,铁江连接象山港,船只可出海。
  全乡耕地952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86.5公斤,总产6124.55吨。山地2.94万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沿铁江有海涂10769亩,1985年养殖牡蛎7618亩,蚶406亩,蛏410亩,总产812.45吨。铁江为我省最大牡蛎养殖基地,该乡与西店镇俱以特产牡蛎负盛名。其它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黄桃、葡萄、西瓜,饲养长毛兔、生猪、淡水养鱼及烧售蛎灰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5597头。境内凫溪香鱼,据传清代曾列为贡品,属于珍品,今因杨梅岭水库截住凫溪水流,香鱼产量减少。凫溪村附近沙石资源丰富,运销宁波、上海等地,亦为一项副业收入。
  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塑料、罐头加工、日用化工、农机、针织、砖瓦等13家,共职工953人,1985年产值376.36万元。村办工厂有橡胶、电器配件、抛轮、绣品等74家,共职工2467人,1985年产值603.74万元。个体及联办工厂1985年产值85.94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6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学生1250人。幼儿班4班,入学幼儿15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图书室等。紫溪乡校前身为观澜小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我县早期所办近代学校之一。
  境内名胜古迹有紫溪上游之紫溪洞、海口村后之皇封庙及璜溪口村东之镇东桥。(详卷四《名胜古迹》)
  该乡义门村系反帝爱国志士邬纲(1878~1907)之故里。1907年,江浙各界为收回苏杭甬铁路由绅商自办,组织反帝、保护路权斗争,据《浙江近代史》载:“浙江铁路学堂学生邬纲,绝食抗议清政府接受英国借款,呕血而死。”当时,群情愤激,举行游行示威,掀起拒借英款运动。清政府被迫下令停止借款,斗争取得胜利。
  紫溪乡 Zǐxǐ Xiāng 3681户,12916人。其中农村户口3501户,12671人。
  【集义】 Jíyì 275户,1012人。取所辖自然村集义堡及义门各一字得名。村委会驻地义门。辖3个自然村。耕地84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养殖淡水鱼、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9.97万元。
  集义堡 Jíyìbǎo 3户,11人。紫溪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处城北16公里狮子山北麓之集义桥畔。甬临线于此设站通过。向为宁奉要津。清康熙间,璜溪口村民于此开设饭铺而落户成村。村以集义桥得名。集义桥初建于宋,璜溪口《邬氏南大房·重修集义桥记》载:“集义桥者,先大夫济民集众义以成,故名。桥倡于宋,圮于明,两毁于清”。邬济民,登宋咸淳甲戌(1274)进士。光绪《宁海县志》载:“集义桥,旧志作十二堡桥”。现已改建成公路桥。
  集义堡落户村民虽少,但由于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粮站、邮电所、信用社等单位亦集中于此,且有乡办、村办工厂十余家及车辆修理部、旅馆、菜馆等,颇为繁荣。
  义门 Yìmen 240户,880人。集义村委会驻地。村处集义堡东北0.5公里之紫溪北岸平洋上。早时有陈姓居住,称陈家。现已无陈姓,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正统年间,邬宗斌(1397~?)由璜溪口迁此。正统八年其父成童输粟二千石助赈,有司以闻,旌为义民;宗斌兄弟及子侄永正、永端等又相继输粟,并旌义民,世称“义门”。(据光绪《宁海县志》)因以名村。今“旌表义门”石刻犹存村内。该村为反帝爱国志士邬纲之故里。
  大路 Dàlu 32户,121人。位于集义堡北0.3公里之狮子山北麓,甬临线在村东通过。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宋淳祐间,邬咏仁(1220~1292)从璜溪口迁此。以地处宁奉大道之旁,故称大路。
  【新詹】 Xinzhan 51户,197人。该行政村于解放初期称新詹家,1961年建新詹大队,1983年改建新詹行政村。耕地22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8万元。
  新詹 Xīnzhān 别名新詹家。51户,197人。村处集义堡西北2.5公里之茅岗山脚。詹姓主居。据老詹《詹氏宗谱》,明崇祯年间(1628~1644)由老詹分居至此建村。为与原居地有别,称新詹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名新詹。系解放初任我县县委书记兼县长詹步行(1913~1986)之故里。
  【桥棚】 Qiáopéng 178 户,686人。以村委会驻地桥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8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桥棚 Qiáopéng 158户,614人。桥棚村委会驻地。村处集义堡北3公里之白岩山脚,北邻西店镇。主居刘姓。据凤潭乡上洋头、桐树岙及桥棚《刘氏宗谱》,刘运自本乡海口迁鳌山下(桥棚左近,其村早废),其孙幸三转迁桥棚。据幸三之兄生南宋开庆己未(1259),刘姓迁此当在宋末元初。村东有桥名镇源桥,桥上建有棚屋,俗称桥棚桥。村以此得名。
  白岩 Báiyán 20户,72人。村处集义堡西北2.9公里之白岩山脚。北邻西店镇皂坑。杂姓聚居,建村年代与桥棚村相近。以村后山脚有白色岩石而得名。
  【新董】 Xīndǒng 88户,348人。1961年建董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为新董大队,1983年建行政村。耕地204亩,主产稻谷。海涂542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8万元。
  新董Xīndǒng别名董家。88户,348人。村处集义堡北3.1公里之平畈上。东濒铁江,北邻西店镇邵家。甬临线于村东通过。主居董姓,以姓名村,称董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改称新董。
  【周戴】 Zhōudài 50户,203人。1961年建周戴大队,1966年改名红卫大队,1981年复名周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92亩,主产稻谷。海涂17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5.41万元。
  周戴 Zhōudài 别名周戴家。50户,203人。村处集义堡北2.9公里之平畈上,东临铁江。村民以周、戴两姓为主。据传,村建于南宋年间。以姓氏名村,称周戴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周戴。
  【东周】 Dongzhōu 79户,320人。耕地258亩,主产稻谷。海涂589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8万元。
  东周 Dōngzhōu 79户,320人。村处集义堡北2.6公里铁江西岸之平洋上。甬临线于村东通过。村民以刘姓为主。据桥棚《刘氏五房谱》,刘仕宏于元至顺二年(1331)由桥棚徙此。以其位于周戴之东,故称东周。
  【老詹】 Láozhān 85户,323人。该行政村于解放初期称老詹家,1961年建老詹大队,1983年改建老詹行政村。耕地36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
  老詹 Laozhan 曾用名后金、詹家,别名老詹家。85户,323人。村处集义堡西北2.2公里之茅岗山(栓头山)脚。据该村《詹氏宗谱》和村中传述,明永乐年间(1406~1424)詹敏中由县城盛家街“赘居三都刘姓,遂创居三都后金”。该村原为金姓居住,称后金。后詹姓兴起,而村中已无金姓,遂改称詹家。明崇祯时,詹姓一支于村北里许处另建新村。为两村称谓有别,新建村称新詹家,该村称老詹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老詹。
  【前金】 Qiánjīn 218户,818人。耕地83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饲养长毛兔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6家,1985年产值36.81万元。
  前金 Qiánjīn 218户,818人。村处集义堡北1.8公里之田畈上。甬临线从村东通过。该村原为金姓居住,与老詹之前身分别称前金、后金。后璜溪口邬姓迁入兴起,村中无金姓。然以村前(东)有龟山,似对“镜”(指铁江)赏月之势,“镜”、“金”同音,因仍称前金。据该村《邬氏前金派房谱》及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成化间(1465~1487),邬乾佑始迁于此。
  【海口】 Hǎikǒu 54户,205人。耕地209亩,主产稻谷。海涂28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近海捕捞、淡水养鱼及烧售蛎灰等。
  海口 Hǎikǒu 54户,205人。村处集义堡北1.7公里之铁江西岸平洋上。据凤潭乡上洋头、桐树岙及桥棚村《刘氏宗谱》,南宋时,刘祯(1127—?)曾孙从光自新昌三泾迁“三都汉口而家焉”。现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初,邬庆童(卒永乐巳丑——公元1409年)从璜溪口分迁于此兴村。以村庄正对蜃门(即狮子口),故称海口。光绪《宁海县志》载:“朝廷设立水师汛地并墩台塘铺,以备寇警。”“海口汛,右营外委驻防,现领兵二十二名。”该营地于1958年拆毁。
  【茅洋】 Máoyáng 221户,857人。耕地544亩,主产稻谷。海涂1849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对虾,近海捕捞、淡水养鱼及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8家,1985年产值109.33万元。
  茅洋 Máoyáng 221户,857人。村处集义堡北1.5公里之铁江西岸平洋上。邬姓主居。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洪武年间,邬讓(1345~1416)从璜溪口迁此。以村对象山港蜃门,可望见海洋船只出入,称“望洋”(望,当地音máng),谐音称茅洋。
  【蔡家】 Càijiā 58户,235人。耕地18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2.3万元。
  蔡家 Càijiā 曾用名山根蔡。58户,235人。村处集义堡北0.8公里之蔡家山东麓。西南傍洞口庙水库。据该村《山跟蔡氏宗谱》,蔡世援于南宋宁宗时(1195~1224)由城内蔡家巷迁紫溪山跟定居(据十二世孙文尉生明嘉靖四十五年推算)。以地处山根,蔡姓居住,称山根蔡,后简称蔡家。
  【海张】 Haizhang 111户,421人。1961年建张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海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82亩,主产稻谷。海涂1300亩,养殖牡蛎、蛏、蚶。另有近海捕捞、淡水养鱼、烧蛎灰等副业。
  海张 Hǎizhāng 曾用名海头张,别名张家。111户,421人。村处集义堡东北1.3公里之铁江西岸平洋上。主居张、邬两姓。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南宋绍熙间(1190~1194),张弁从本县里岙下宅迁此。以姓名村,称张家。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邬兴童于明永乐八年(1410)由黄溪口分迁居此。因迁时为“永乐八年”,邬姓住地,即以“八年”名之。而自然村名仍称张家。为与今属西店镇之张家有别,因该村地近海边,亦称海头张。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海张。
  璜溪口 Huángxīkǒu 1296户,4445人。1951年土改时分紫江、吉山、铁江三个村。1983年仍以上述三村区域名称分建三个行政村。村处集义堡东1公里之沿海平洋上。东濒铁江,紫溪绕村庄北部而过。主居邬姓,迁此在北宋末年。该村《邬氏南大房谱》载:“邬氏初居奉化花楼村,后徙居本都石桥。我祖五十二府君名惟清(1049~1117)又自石桥迁宁海紫溪。”因紫溪绕经村北折东南,于村东入海,环村半圆如璜(璜:半圆形之玉),故称璜溪口。又当地流传有“十里江瑶邬”之说。以邬姓所居境地,南有凫溪,中有紫溪,北有五市溪,三溪平行如“川”,宁奉大道贯穿三川呈“王”字形,璜溪口村正位于“玉”字之点上。“江瑶”,意为铁江之美玉。因邬姓自璜溪扩散邻近各村,所至甚广,故称之为“十里江瑶邬”。清时,璜溪口属江瑶庄。该村为烈士邬时奕(1930~1949)、林爱琪(1932—1949)之故里。宁海解放前夕(1949年6月)中共党员邬时奕偕林爱琪去宁海西乡游击区,于辛岭塘尾巴联络站遭国民党“长江”部队枪击牺牲。
  【紫江】 Zǐjiāng 282户,1021人。璜溪口自然村之西北部。因北临紫溪,东濒铁江,1951年取紫溪、铁江各一字名紫江村,今沿用。耕地606亩,主产稻谷。海涂1013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近海捕捞、淡水养鱼及烧蛎灰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4.62万元。
  【吉山】 Jíshān 412户,1489人。璜溪口自然村之西南部,因村西南正对丫髻山,1951年取名吉山村,今沿用。耕地1041亩,主产稻谷。海涂994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淡水养鱼、饲养长毛兔、栽培茶、烧蛎灰等。村办工厂12家,1985年产值89.41万元。
  【铁江】 Tiějiāng 602户,1935人。璜溪口自然村之东部。因地濒铁江,1951年取名铁江村,今沿用。耕地961亩,主产稻谷。海涂3950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淡水养鱼、烧蛎灰及从事近海捕捞等,又有机帆船一艘,从事海上运输。村办工厂11家,1985年产值79.6万元。
  【诗房】 Shīfáng 38户,144人。耕地13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淡水养鱼等。
  诗房 Shifáng 曾用名四房。38户,144人。村处集义堡南1.7公里之丫髻山东北麓。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永乐年间,邬宗奇(1401~1448)从璜溪口南四房迁此。以族房名村,称四房。后以明万历辛卯乙榜,崔州守、邵武司马邬若虚致政归,于此撰《承乏言》、《樵讴集》等诗文(据光绪《宁海县志》),遂改四房为诗房。
  【海格山】 Hǎigéshān 48户,178人。耕地203亩,主产稻谷。山地1039亩,植被为松树、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淡水养鱼等。
  海格山 Hǎigéshān 别名海鉴山。48户,178人。村处集义堡南2.1公里之丫髻山东北麓。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宋咸淳间(1265~1274)邬宜三从璜溪口迁此。以丫髻山之天女峰似对海(铁江)照镜梳妆之势,称海鉴山。又因东海(铁江)西山(丫髻山),中隔村庄,而称海格(“隔”,“格”同音)山。
  【江瑶】 Jiāngyáo 108户,355人。耕地295亩,主产水稻。副业有淡水养鱼、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9.51万元。
  江瑶 Jiāngyáo 曾用名江窑街。108户,355人。村处集义堡南1.8公里之洋畈上。甬临线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据传北宋熙宁间(1063~1077)即有人居住,以地当宁奉通衢,有街道店铺,其地又建有缸窑,称缸窑街。清乾隆时宁海知县徐恕有诗:“半舸斜阳晒网迟,缸窑古市绿成枝。而今艳说江瑶柱,风味犹存二月时。”(据《邬氏南大房谱》)后谐音作江瑶街,省称江瑶。现村民有张、邬、朱等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元成宗时邬友七(1285~1341)从璜溪口迁此。清时为海防汛地,设江瑶汛。
  【凫溪】 Fuxī 465户,1635人。耕地1123亩,主产水稻。海涂32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栽培柑桔、茶、饲养长毛兔、销售沙石、烧蛎灰等。村办工厂14家,1985年产值95.17万元。
  凫溪 Fuxī 曾用名浮起、凫起、浮溪。465户,1635人。村处集义堡南2.8公里之丫髻山东麓。东濒铁江,南临凫溪,与梅林镇上、下陈家相邻。甬临线于此设站通过。村民多徐姓、陈姓。据《浮溪徐氏宗谱》,明洪武年间,徐保翁(1366~1427)“由官庄后徐迁浮溪”。据《浮溪陈氏谱序》,陈氏世居江州德安县白鹤乡,陈仲铨,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特奏名(据光绪《宁海县志》),“来官台之宁庠,见缑城之北山水秀丽,人情质朴,遂家于此,为浮溪始迁之祖也”。元代前,铁江海潮涨及杨梅岭脚及缸窑街南道头,该村位高,似一块绿洲浮起,故名“浮起”。又随潮有成群凫鸟(野鸭)觅食,亦称“凫起”。后因凫溪流经村旁入铁江,村亦随之称为凫溪。凫溪香鱼,为我县名贵特产,徐恕曾咏诗:“浮溪渡口夜通渔,玉水清波画不如。何事秋风鲈绘尾,芳鳞三寸是香鱼。”(据光绪《宁海县志》)1960年阻断凫溪筑成杨梅岭水库,香鱼乏回游区域,已成稀物。1979年省水产学院于凫溪河口设立香鱼咸淡水人工繁殖试验点,进行人工孵育繁殖试验。
  【外沙地】 Wàishādì 78户,289人。1961年建沙地大队,1981年更名外沙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5亩,主产稻谷。栽培柑桔甚多,1985年产量35吨,占全村经济总收入40%。此外,销售沙石、淡水养鱼及饲养奶牛、长毛兔等亦为该村副业。
  外沙地WAishādì 曾用名沙地。78户,289人。村处集义堡南3.8公里之丫髻山东南麓。南临凫溪及杨梅岭水库大坝,与梅林镇辖区接界。村民有邬、王等姓,据传明代建村。以凫溪沿岸有二村建于溪流淤积之沙地,一在深甽村东1公里处,一即该村,村名均称沙地,因该村在外,称外沙地。1986年正式命名外沙地。
  大里乡
  大里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里距县城18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连深甽镇,南接双湖、马岙二乡,西及西北与奉化县接界,北与大蔡乡相邻。全乡总面积35.4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3060户,10551人(内回族3人),其中农村户口2904户,10314人。
  辖区解放前属三省乡,1951年建五美、胜联、柘溪三个乡,1956年合并建大里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划归宁海县,同年以现辖区建大里公社,1983年改大里乡。
  该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东南有一带谷地接双湖、通深甽。东有前门山、小姑岭;南有鸭冈丘;西有黄家岭、大龙头、石壁岗,其中石壁岗海拔731.3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北有望海尖、阴风岭、赤(七)岭;东北靠大蔡乡之望海岗,海拔673.5米。该乡北部有柘溪,西部有清溪,二水于大里村北汇合成大里溪(又名蛙溪,以溪中有岩具蛙形而得名)经姜家东出深甽为凫溪之上游。境内多山田,仅柘溪、清溪两岸及东南隅有小量平畈。水利设施有柘坑戴之岭腰塘水库、清潭之簸箕岙水库及溪滨之溪滨水库,总库容量43万立方米。沿溪筑坝,可自流灌溉。
  公路有省道象西线与乡道大里——孔家公路、大里——柘坑公路交会于大里。柘坑与奉化县白粉壁之间公路亦已修成。
  全乡耕地711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大豆、马铃薯、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1公斤,总产4149.95吨。山地3.4万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树、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黄桃、葡萄,饲养长毛兔、生猪及淡水养鱼、编制竹器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4245头。陈家坑、夏家岙养育母猪为传统副业,仔猪供应邻近各村。乡办工业有铜管、纸箱、电焊机零件等10家,职工522人,1985年产值265.7万元。村办工厂有罐头食品、五金胶木、丝绸服装等9家,共职工1045人,1985年产值396.54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8家,职工187人,1985年产值90.51万元。还有工程队、运输队等5家。
  全乡有初中1所,共学生274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9所,共学生982人。幼儿班2班,入托幼儿74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影剧院、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
  大里为清末王锡桐起义根据地。王锡桐事迹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
  清潭村西、下横山村东之双溪斗岩潭(尽忠潭),为明人张岵殉难处。据光绪《宁海县志》:张岵,为明洪武进士,丁父母忧居家,闻建文祚移,友人方孝孺惨遭杀戮,悲愤已极,遂自溺于双溪斗岩潭,时在明建文四年(1402)。
  大里乡 Dàlǐ Xiang 3060户,10551人。其中农村户口2904户,10314人。
  【大里】 Dàlǐ 605户,1909人。以村委会驻地大里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242亩,主产稻谷。山地6500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栽培茶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3.23万元。
  大里 Dàlǐ 曾用名大李。584户,1821人。乡人民政府及大里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之大里溪西岸,乡境之东南隅。西面依长水岭。象西线与大里——孔家、大里——柘坑二公路相交于此。该村早先居有李、金、马三姓,其中李姓人多财旺势大,村名称大李。现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明代,铁场一都王(今属西店镇王家)王公蒙(1296~1398)之曾孙孟〓(时源)入赘大李金氏。后子孙蕃衍,而李、金、马诸姓渐次衰微,王姓取“金里藏王”之意,又以地处山里,改村名为“大里”。该村为清末农民反帝志士王锡桐之故里。村东有横跨于大里溪之大里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下金 Xiàjīn 21户,88人。村处大里西北1.1公里之柘溪东岸。大里——柘坑公路于村西通过。据该村《金氏宗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金姓自福建迁此。因西北有金岙,村处其下,称下金。
  【陈家坑】 Chénjiākēng 107户,429人。耕地282亩,主产稻谷。山地641亩,植被以松树、杂柴为主。饲育母猪为该村传统副业。
  陈家坑 Chénjiākēng 107户,429人。村处大里西北6公里之山腰间,北依赤(七)岭与奉化县接界。陈姓始居,以村边有小坑,故称陈家坑。现陈姓已无,主居戴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柘坑迁此,村名沿用。
  【上坑】 Shangkeng 22户,86人。耕地65亩,主产稻谷。山地95亩,植被以松树、杂柴等。
  上坑 Shàngkēng 22户,86人。村处大里西北6.2公里之赤(七)岭南坡。北邻奉化县。戴姓主居,柘坑戴七世孙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以村居赤岙坑上游,故称上坑。
  【夏家岙】 Xiàjiā'ào 56户,210人。耕地164亩,主产稻谷。山地347亩,植被以松树、杂柴为主。
  夏家岙 Xiàjiā'ào 56户,210人。村处大里西北5.5公里之山岙间。东邻大蔡乡,北交奉化县。该村为夏姓始居,尚存夏氏古墓。村以夏姓居山岙间,称夏家岙。现夏姓已无,村民有戴、徐、胡三姓,戴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从柘坑迁此,徐姓自大蔡迁来,村名沿用。
  柘坑 Zhèkēng 曾用名柘溪、遮坑。336户,1233人。分建柘坑张、柘坑戴二个行政村。村处大里西北5.3公里之黄家岭东南麓。南、西、北三面岗峦连绵,西、北面隔岭为奉化县下陈底、白粉壁等地。大里——柘坑公路终点。聚居张、戴、竺等姓。据上张《张氏宗谱》,北宋时,深甽张质(926—994)五世孙小五迁此,小五生卒无考,堂兄小四生于宋天禧二年(1018)。该村《戴氏宗谱》载:戴仲清祖居西店团堧,“一日至遮溪,赏其山明水秀,土厚风淳,遂于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奉母王孺人置产筑室而居焉”。以居地有岭峧遮掩,村下有小坑,名遮溪、遮坑,后谐音称柘坑。
  【柘坑张】 Zhèkēngzhāng 150户,582人。1961年建和平大队,1981年以村委会驻地柘坑,主居张姓,改为柘坑张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为柘坑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434亩,主产稻谷。山地1064亩,植被以松、杉、竹、薪柴为主,并有茶园。村内装有自来水。
  【柘坑戴】 Zhèkēngdài 207户,720人。1961年建团结大队,1981年以村委会驻地柘坑,主居戴姓,改为柘坑戴大队,1983年建行政村,为祏坑自然村之一部分,并辖蔡家山自然村。耕地600亩,主产稻谷。山地1751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饲养长毛兔等。
  蔡家山 Càijiāshān 21户,69人。村处大里西北5.8公里之长芝岭山腰。原为大蔡蔡姓来此看山护林建村,称蔡家山。现蔡姓已无,柘坑戴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入。村名沿用。
  【赤岙】 Chì'ào 170户,670人。耕地414亩,主产稻谷。山地1167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赤岙 Chi'ào 170户,670人。村处大里西北4.6公里之山岙间。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明末清初,张友佑(1601~1660)从上陈(今上陈张)里屋迁此。以村居赤(七)岭南面山岙间,故名赤岙。
  【金岙】 Jīn'ào 95户,367人。耕地240亩,主产稻谷。山地1056亩,植被为松、杉、竹、薪柴等。副业有编织箬帽,栽培茶、柑桔及饲养长毛兔等,其中编制箬帽为该村传统副业。
  金岙 Jīn'ào 95户,367人。村处大里北3.8公里之山岙间。东与大蔡乡赵山村接界。村民姓刘,自项岙(今梅林镇岙胡)迁此。据传,西汉末年,王莽即帝位,因汉室姓刘,为避祸,天下刘姓尽改为金姓(自繁体“劉”字含“金”而来),向有“刘金不分”及“生金死刘”之说。该地刘姓祖先亦曾用金姓,为缅怀旧事,因名村为金岙。
  【瓦窑畈】 Wàyáofàn 95户,363人。耕地206亩,主产稻谷。山地771亩,植被为松、竹、杂柴等。副业有编制箬帽,饲养长毛兔等。
  瓦窑畈 Wàyáofàn 95户,363人。村处大里西北2.9公里之山脚田畈间。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明代,张孝汝由下宅畈迁此。张孝汝生卒无考,同辈孝弼生嘉靖癸卯(1548),卒万历癸卯(1603)。该村由烧砖瓦工人定居建村,故名瓦窑畈。
  【溪滨】 Xībīn 315户,1087人。1961年建溪边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溪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90亩,主产稻谷。山地438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山林资源丰富。副业有编制箬帽,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该村为乡工业中心,村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197.27万元。
  溪滨 Xibīn 曾用名溪边竺、溪边。315户,1087人。村处大里西北2.8公里之溪谷间。大里——柘坑公路于村西经过。主居竺姓。据该村《竺氏宗谱》,南宋时,竺元昱由剡东(嵊县)大头迁住溪滨。竺元昱生卒无考,父曾简生于宋元符己卯(1098)。以竺姓建村于柘溪东岸,曾称溪边竺、溪边,1981年更名为溪滨。
  【上陈张】 Shàngchénzhāng 68户,272人。1961年建上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加姓氏改称上陈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2亩,主产稻谷。山地1019亩,植被以松、杉、竹、薪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上陈张 Shàngchénzhāng 曾用名上陈。68户,272人。村处大里西北3.2公里之山谷间。西、北高山绵亘,与奉化县交界。该村先有陈姓自清潭陈家墙弄迁此居住,以位于清潭上首,故称上陈。现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元代,张儒平从下宅畈迁上陈外屋。其同辈贤十三系元统甲戌年(1334)进士,张姓始迁于此当在此时先后。元末,儒平族侄祖昂亦由下宅畈迁上陈里屋。村名仍称上陈。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名上陈张。
  【俞陈】 Yuchén 101户,352人。辖俞家、陈家二个自然村,因称俞陈。耕地251亩,主产稻谷。山地758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饲养母猪、长毛兔等。
  俞家 Yujiā 57户,181人。俞陈村委会驻地。村处大里西北2.1公里之清溪北岸。俞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本县越溪迁此,称俞家。
  陈家 Chénjiā 44户,171人。村处大里西北2.3公里之山岙间。陈姓从清潭陈家墙弄迁此居住,以姓名村,称陈家。
  【上张庄】 Shàngzhāngzhuāng 113户,420人。1961年建上张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上张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今名。耕地244亩,主产稻谷。山地2453亩,植被以松、杉、毛竹、薪炭林等为主,山林资源丰富。竹木加工及销售竹、木、柴、炭为该村主要副业。
  上张庄 Shàngzhāngzhuāng 别名上张。113户,420人。村处大里西3.3公里之山岙间。主居张姓,据该村《张氏宗谱》,元代,张儒亮由下宅畈迁此。同辈贤十三为元统甲戌年(1334)进士,定居当在此时先后。以其地位于清潭上(西)首,故称上张。1986年改称上张庄。
  【孔家】 Kǒngjiā 125户,446人。耕地249亩,主产稻谷。山地166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属山区,山林资源丰富。副业有栽培茶等。
  孔家 Kǒngjiā 125户,446人。村处大里西4.5公里之第一尖西北麓。南与双湖乡白岩村相邻,西过马面岭为奉化县境。大里——孔家公路终点。据该村《孔氏宗谱》:明代,张弘波(1511~1569)自新昌迁此,以姓名村,称孔家。
  【上横山】 Shànghéngshān 120户,418人。耕地300亩,主产稻谷。山地1382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
  上横山 Shànghéngshān 120户,418人。村处大里西3.5公里之溪谷间。南与双湖乡双坑村相邻。大里——孔家公路于南侧通过。主居张、孔二姓,张姓于明代由下横山(宏山)析此,多住村之东部。以村在下横山之上(西)首,称上横山。孔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孔家迁此,多住村之西部。
  【下横山】 Xiàhéngshān 75户,269人。耕地194亩,主产稻谷。山地1530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木为主。
  下横山 Xiàhéngshān 曾用名宏山。75户,269人。村处大里西3.3公里之溪谷间。南与双湖乡双坑村相邻。大里——孔家公路穿村而过。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明初,张传谏由清潭迁宏山。明永乐七年(1409),为与方孝孺族沾亲,避难雪头(新昌县属),迨至洪熙元年(1425)始归故土。村以宏山谐音称横山。后又因张姓于村西另成一村,乃分上、下二村,该村称下横山。
  【清潭】 Qīngtán 375户,1372人。以村委会驻地清潭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25亩,主产稻谷。山地661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山林资源丰富。副业有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26.04万元。
  清潭 Qīngtán 351户,1266人。清潭村委会驻地。村处大里西2.7公里之天灯盏东南麓。东南濒清溪。大里——孔家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村原有陈姓居住,今村内尚有陈家墙弄地名。现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及《清潭路下张氏宗谱》,元代,张天定由下宅畈迁上宅清潭。其族侄贤十三为元统甲戌年(1334)进士,张姓迁此当在此时之前。以村旁清溪中有一潭,称大清潭而得名。该村为明人张岵之故里,张岵殉难处斗岩潭在村西。
  下宅畈 Xiazháifàn 24户,106人。村处大里西2.5公里山脚小平地上。北濒清溪。大里——孔家公路于村南通过。主居张姓,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及上张《张氏宗谱》,北宋年间,张小四(1018~?)由深甽迁此。以村在上宅清潭田畈下(东南)首,故称下宅畈。村旁有石塔,建在大石矶上,称矶基塔,又称螺丝塔,系明代建筑,今保存完好。
  里岙 Lǐ'ào 片村。包括清潭、下宅、孔家、上横山、下横山、上陈张、上张庄、俞家、陈家诸自然村。
  【姜家】 Jiāngjiā 105户,342人。耕地226亩,主产稻谷。山地346亩,植被以松、竹、杂柴等为主。副业有制造土纸,饲养长毛兔等。
  姜家 Jiāngjiā 105户,342人。村处大里南0.7公里之小姑岭南麓。大里溪缘村而过。东与深甽赵畈村隔溪相望,南邻双湖乡老屋、牛游塘等村。象西线于村北转西环行过境。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615)姜姓自天台城内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姜家。村东北与深甽镇赵畈村接壤之大里溪上有五孔混凝土中水位桥,称寅滨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双湖乡
  双湖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上湖距县城17公里。乡以境内有上湖、中湖二村而名双湖。东连深甽镇,南邻西溪乡,西接马岙乡,北与大里乡接壤。全乡总面积37.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22个自然村。计2187户,7572人。其中农村户口2094户,7437人。
  辖区解放前属三省乡。1951年含双湖(当时的小乡)、龙宫二乡及蒋坑乡之一部分。1956年合并建双湖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同年以现辖区域建双湖公社,1983年改建双湖乡。
  该乡岗峦起伏,山多田少,属山区。东南部之冰岩岗海拔710.5米,西部与马岙乡之第一尖山及大虎尖山相连,多高山。仅东部诸山较低,海拔一般在300米上下。主要溪流有二:其一,来自西北部白岩岭及中部山皇岭之水汇于上湖村南,向东北流入大里溪;其一为发源于马岙乡第一尖之龙宫溪,沿乡境西部边缘南入西溪乡,为大溪之上游。乡内有龙宫水库、大泄潭水库、燕岭峧水库等,总库容58万立方米。其中大泄潭水库兼有水电站,装机容量59.66千瓦。
  公路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北向西南穿越乡境。
  全乡山地3.96万亩,植被以松、杉、竹、薪炭林为主,其中毛竹7744亩。山坡植茶1322亩,1985年茶叶产量57.25吨。耕地371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41.5公斤,总产1825.2吨。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生猪,家庭制土纸,从事木工、泥水工、竹器加工及拖拉机运输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873头。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日用电器、造纸等11家,职工592人,1985年产值172.4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0家,职工215人,1985年产值22.21万元。另有乡建筑工程队,职工80人,1985年产值7.46万元。
  全乡有初中2所(内龙宫村民办初中1所),学生303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学生774人。幼儿班2班,入学幼儿6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中湖村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之故里。(详见卷七《地名与历史人物》)
  双湖乡 Shuānghu Xiang 2187户,7572人。其中农村户口2094户,7437人。
  上湖 Shànghú 曾用名上胡。367户,1238人。乡人民政府及上湖、河西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北17公里太阳山东北之溪谷间。象西线于村南设站通过。有溪流从北向南穿村而过。溪西建河西行政村,溪东建上湖行政村。曾住周、胡等姓,现主居李、俞二姓。据该乡乌糯坑《周氏宗谱》,周思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由开元(属嵊县)迁鹤峰山下(今河西)。《中胡石桥里胡氏宗谱》载:胡氏始祖居会稽,北宋时,胡瓘(1046~1094)迁居宁邑硖石下胡,后裔分为上中下三派,分居上胡、中胡、下胡三村。瓘之次子纺(1070~1126)为上胡派祖。(下胡村久废,确切地址已无考。)据上湖《李氏宗谱》,李姓始祖应雷于宋德祐二年(1276)从梅林花园迁此。据《马坡俞氏宗谱》,俞姓于清隆乾年间(1736~1795)从马岙迁入。1950年民主建政时,以历来“胡”、“湖”混写,且村内亦为他姓杂居,遂定村名为上湖。
  【河西】 Héxī 141户,471人。村委会驻地上湖。为上湖村溪西部分,村以此得名。耕地229亩,主产稻谷。山地2107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编制包装箩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0.37万元。
  【上湖】 Shànghu 229户,775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湖得名。为上湖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上胡庙自然村。耕地332亩,主产稻谷。山地3158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栽培甘蔗、饲养长毛兔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个体办及联办工厂9家,1985年产值10.48万元。
  上湖庙 Shànghumiào 3户,8人。村处上湖西南0.6公里之山脚溪边。居胡、李二姓。以庙得名。
  【白岩】 Báiyán 256户,905人。以村委会驻地白岩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属蒋坑乡,1956年属上湖乡。山地4688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并产茶。耕地45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木工、泥工、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47万元。
  白岩 Báiyán 曾用名旗山。253户,898人。白岩村委会驻地。村处上湖西北2.3公里之山谷间。北邻大里乡。主居徐姓。据该村《旗山徐氏宗谱》,宋末,徐应龙于度宗时(1265~1274)由新昌莒根迁此。谱中有人赞其地“山僻崎岖,桃源之境。钟山列其左,鼓山出其右,旗山拥护于前,伞山持戴于后”。以村后(北)有巨岩色白,因称白岩。
  黄四鸟 Huángsìniǎo 3户,7人。村处上湖西2.3公里之太阳山西北麓。清同治间(1862~1874)白岩徐姓居此,后由龙宫陈姓入赘,现姓陈。以村旁之山形既象狮又象鸟,秋冬之季,山上柴草一片金黄,故称黄狮鸟,谐音为黄四鸟。
  木勺头 Musháotóu 废村。1983年居民迁白岩。
  【双坑】 Shuāngkēng 120户,426人。1951年属蒋坑乡,1956年属双湖乡。山地3186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并产茶。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木工、拖拉机运输等。其中木工为该村传统性行业。个体办及联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4.93万元。
  双坑 Shuāngkēng 曾用名双溪。120户,426人。村处上湖西北1.1公里之山脚。北邻大里乡。主居徐姓,据白岩《旗山徐氏宗谱》,白岩始祖徐应龙六世孙尹敏于明初“卜筑双溪”。尹敏生卒无考,徐应龙八世孙存记生于明成化四年,卒于嘉靖元年(1468~1522)。以村前有二支溪流汇合,村名即称双溪,后改双坑。
  【乌糯坑】 Wunuòkēng 37户,143人。1951年属蒋坑乡,1956年属双湖乡。山地124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耕地5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篾工等。
  乌糯坑 Wunuòkēng 曾用名乌洞坑。37户,143人。村处上湖西1.5公里之丛山间。东、南、西三面环山,仅北面一路通双坑。周姓居住。据该村《周氏宗谱》,元末明初,添二(1264~?)之孙寿一自上湖迁乌洞坑。以该处狭窄多山,林木茂密,村边小坑,远望乌黑似洞,故称乌洞坑。后因该地盛产乌糯,改称乌糯坑。
  【岩头里】 Yántóulǐ 139户,499人。耕地292亩,主产稻谷。山地1703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从事泥工、拖拉机运输及制土纸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1万元。
  岩头里 Yántóulǐ 139户,499人。村处上湖东北1公里之山脚。象西线于村南通过。主居胡姓,据《中胡石桥里胡氏宗谱》,南宋初,胡友义(1133~1218)从中湖分居于此。位于中湖之上(西),称上宅,中湖称下宅。又村口有一岩山,村在岩山里侧,故称岩头里。该村有华侨出资2万元资助公路支路、溪墈等建设。
  【中湖】 Zhōnghu 101户,366人。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山地1134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从事泥、木工匠、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及个体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89.56万元。
  中湖 Zhōnghu 曾用名中胡。101户,366人。位于上湖东北1.6公里处,背山面溪。北邻大里乡。象西线穿村而过。主居胡姓,据该村《胡氏宗谱》及《中胡石桥里胡氏宗谱》,北宋时,胡瓘长子绅(1068~1130)自下胡析此,称中胡(参阅该乡上湖条)。因历来“胡”、“湖”混写,1950年民主建政时与上湖统一命名,定村名为“中湖”。该村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之故里。
  【老屋】 Làowu 46户,170人。耕地102亩,主产稻谷。山地900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饲养长毛兔及制土纸等。个体办厂1家,1985年产值1万元。
  老屋 Laowu 曾用名刘家。46户,170人。村处上湖东2.2公里之溪谷间。东靠深甽镇,北邻大里乡姜家村。主居刘姓,据香山乡礼村《刘氏宗谱》,元代,刘公庆(1285~1346)从礼村迁此。以姓名村,称刘家。后一支分迁大庄,亦称刘家。1951年土改时,为使有别,以刘姓迁此较大庄为先,称老屋。
  【大庄】 Dàzhuāng 67户,258人。耕地156亩,主产稻谷。山地936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饲养长毛兔,制土纸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6万元。
  大庄 Dàzhuāng 曾用名刘家。67户,258人。村处上湖东1.9公里之溪谷间,四周群山环抱。刘姓居住,据香山乡礼村《刘氏宗谱》,刘公庆(1285~1346)迁老屋,传四世分居于此,亦称刘家。1951年土改时,为二村名称有别,以该村户数多于老屋,改称大庄。
  【岭下】 Lingxià 184户,692人。耕地314亩,主产稻谷。山地1994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副业有编制竹制品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0.5万元。
  岭下 Lǐngxià 曾用名狮岩下。184户,692人。村处上湖西南1.9公里之山皇岭脚。四面环山,东北靠花山岗,南依山皇岭,来脉山尖拥于西,仅一溪于村东出口。象西线于此通过,设有停靠站。村居胡、汪二姓,胡姓居西,汪姓居东。该村《狮岩下胡氏宗谱》载:胡安轻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携子自奉邑簰溪西岙迁宁海北乡硖石门里狮岩下,为一代发祥祖也”。该村《汪氏宗谱》载:伯厚“祖居奉化连山长诏,南宋度宗(1265~1274)南渡时迁山隍岭下居焉,乃第一世发祥之始祖也”。村以居于山隍岭下,乃称岭下。又因村西来脉山尖有巨石称狮岩,曾名狮岩下。
  【坪坑】 Píngkēng 31户,118人。山地930亩,植被以竹、木、杂柴为主。耕地47亩,主产稻谷。副业以从事篾工为主。
  坪坑 Píngkēng 曾用名坪溪。31户,118人。村处上湖南0.8公里之山坡上。四面环山,中有小溪,单道出入。主居陈姓。陈姓于清光绪(1875~1908)初年自龙宫迁此。以地处山间溪边小平地上,故称坪溪,后改坪坑。
  【里加坑】 Lǐjiakeng 70户,233人。山地999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耕地117亩,主产稻谷。村办、联办、个体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11.07万元。
  里加坑 Lǐjiākēng 曾用名李家坑。70户,233人。村处上湖南1.3公里之坑谷间。原为李姓居住,称李家坑。现主居俞姓,据《马坡俞氏宗谱》,清初,俞奖(1640~1725)自马岙迁此。村名以谐音改里加坑。
  【桶坑】 Tongkēng 44户,182人。山地1174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耕地8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拖拉机运输等。
  桶坑 Tǒngkēng 44户,182人。村处上湖东南1.8公里之山上。东邻深甽镇。主居俞姓。据该村《马坡俞氏宗谱》,清乾隆年间,俞正儒(1680~1766)自马岙迁此。以该地四周皆山,中间低平,如桶形,村居其中,故称桶坑。
  【龙宫】 L6nggong 575户,2006人。以村委会驻地龙宫得名。辖7个自然村。1951年属龙宫乡,建光明、建设二村,1956年属双湖乡,1961年分设龙宫一、二、三大队,1967年合并称光明大队,1981年更名龙宫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118亩,主产稻谷。山地1.33万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其中杉木基地440亩,毛竹1239亩,山坡植茶415亩。副业有饲养长毛兔,从事泥、木工及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41.22万元。
  龙宫 Lónggōng 曾用名龙溪。547户,1906人。龙宫村委会驻地。村处上湖西南4公里大虎尖山北面之溪谷盆地上。四围丛山,西、北与马岙乡接壤。象西线于此设站通过。该村原居杨、庞诸姓,现主居陈姓。该村《陈氏宗谱》载:陈姓始祖仲良(1091~1153)于北宋末年由新昌平湖迁居龙溪。村西南有深水潭,称石龙窦。光绪《宁海县志·龙潭》载:“龙宫屿窦在石壁下,世传龙于此出入,其辗转挨擦处有痕,下为大湫,不知源所从来,窦水泻下,喷激如飞练,崖上有‘石龙窦’三字。”潭称龙潭,因称水潭所在之溪为龙溪,并以龙溪名村。后以石龙窦边怪石峥嵘,呈宫殿状,明正统十三年(1448)改称龙溪为龙宫溪,村亦改称龙宫,以至于今。该村西北2公里之坑边有龙宫庵,又名集福院,俗呼龙宫大庵,建于明正统九年,现尚存。附近大泄潭(现办乡电站)、喜鹊潭、汤瓶潭、方面潭水深景美。
  九石湾 Jiushíwān 4户,15人。村处上湖西南3.3公里之山湾间。西与马岙乡蒋家山接壤,清光绪(1875~1908)初年俞姓从蒋家山迁此居住。以村旁有一丘九石之田而得名。
  竹家 Zhujiā 11户,39人。村处上湖西南3公里之山间。原居竺姓,称竺家。现居陈姓,系自龙宫迁此,村名改作竹家。
  木瓜湾 Muguāwān 4户,9人。村处上湖西南3.8公里之山湾间。清同治年间(1862~1874),白岩徐姓迁此定居。以村居于山形如木瓜之山湾得名。
  山皇岭 Shānhuānglǐng 2户,9人。村处上湖西南2.8公里之山皇岭上。村以岭得名。象西线于此通过。清光绪(1875~1908)初年,陈姓自龙宫迁此居住。
  吴家坑 Wujiākēng 4户,15人。村处上湖西南2.7公里之山皇岭东面坑谷间。原居吴姓,称吴家坑。现居陈姓系自龙宫迁此,村名沿用。
  大庙山 Dàmiàoshān 3户,13人。村处上湖西南3.3公里之大庙山间。村以山得名。清光绪(1875~1908)初年,陈姓自龙宫迁此定居。
  雪上 Xuěshàng 农点。地近俞山。龙宫村派人于此看山管田,每年轮换。
  上塘坪 Shàngtángpíng 废村。1983年居民迁龙宫。
  后坑 Hòukēng 废村。1983年居民迁龙宫。
  【俞山】 Yushān 54户,193人。山地2135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产茶。耕地80亩,种植水稻、番薯等。副业有编制竹器,从事竹匠及汽车、拖拉机运输等。
  俞山 Yushān 54户,193人。村处上湖西南3.3公里之山皇岭东南山间。四围群山屏列,村地高低不平。俞姓主居,据《马坡俞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俞成镛从马岙迁此。村以俞姓居山间得名。
  马岙乡
  马岙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马岙距县城19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与双湖乡毗连,南与西溪、双峰二乡相邻,西与新昌县交界,北连大里乡,并和奉化县接壤。全乡总面积34.9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共25个自然村。计1319户,4751人,其中农村人口4682人。
  辖区解放前属双峰乡(包括今之双峰、西溪、马岙三个乡)。1951年建马岙、蒋坑(包括今双湖乡之一部分)二乡,1956年合并为马岙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划归宁海县,同年以现辖区建马岙公社。1983年改马岙乡。
  境内山峦重叠,系天台山脉伸延。北部与奉化县交界之第一尖,海拔945米,为我县第二高峰;西南部与新昌县及双峰乡接壤之望海岗,海拔931米;南部与西溪乡接界之龙王尖,海拔812米;东部与双湖乡相邻之大虎尖,海拔577米。乡内村庄集中在北半部,南部群山起伏,仅边缘有二、三小村。溪流有发源于第一尖之溪湾坑(马岙大坑),汇西北部诸山之水,经马岙出双湖乡,为大溪之主源。南部诸山之水出西溪乡,亦汇入大溪。水利建设有马岙村下之螺丝潭水库、望海岗与新昌县接界处之松木岭水库及野猪坑之联大水库,总库容量为48.36万立方米,供发电、灌溉。
  公路有象西线自东向西贯穿乡境,乡道猛桥头——大洋、猛桥头——茶坑公路于猛桥头(马岙村东)与象西线接交。该乡解放前道路崎岖,以骡载货,至今尚有用骡拉撬车者。
  乡境多山,系一经营山林为主之山区乡。山地4.46万亩,主产松、杉、毛竹、茶叶、杂木、薪柴,其中用材林4674亩,毛竹5963亩,杉木基地3000亩,茶叶基地901亩。1985年茶叶产量80吨。茶叶为该乡特产。望海岗所产之“望海茶”,系高山云雾茶,曾连续三年获省一等名茶奖,得省颁发之“名茶证书”。全乡耕地2868亩,主要种植水稻,兼种大小麦、番薯、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26.5公斤,总产1357.15吨。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竹笋,饲养生猪、山羊、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1502头。企业有乡办羊毛衫、金属制品、灯具等厂6家,职工401人,1985年产值325.77万元。村办五金配件、针织等工厂8家,职工168人,1985年产值43.81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985年产值32.5万元。还有工程队、水力发电加工厂等。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24人。小学6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学生39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各村普遍有合作医疗机构。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1958年12月,今属该乡之马岙大队获国务院“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马岙为清初义民俞抒素抗清暴动之根据地。俞抒素曾于清顺治五年(1648)率众围县城,因其众头裹白布,人称白头翁。(据光绪《宁海县志》)
  马岙村有南宋殿前将军俞极宗归里时所建之“黄道街”,(据《马坡俞氏宗谱》)遗迹尚存。
  马岙乡 Mǎ'ào Xiang 1319户,4751人,其中农村人口4682人。
  【马岙】 Mǎ'ào 719户,2461人。以村委会驻地马岙得名,辖7个自然村。山地2.88万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木、茶为主,其中用材林3006亩,毛竹1766亩,茶416亩。1985年茶叶产量39.8吨。耕地173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出售竹、木、柴、编制竹器等。村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27.93万元。
  马岙 Mǎ'ào 曾用名马坡。686户,2331人。马岙乡人民政府及马岙村委会驻地。1961年曾分建一、二、三、四4个大队,1968年合并成马岙大队,今属马岙行政村。位于县城西北19公里之山岙间。该村始居马姓,称马坡,有马坡庙遗址,后通称马岙。现马姓已无,主居俞姓。据该村《马坡俞氏宗谱》,俞仁厚(905~973)于后周显德四年(957)从剡东(新昌)五峰徙居于此。该村为抗清义民俞抒素故里。村内有“黄道街”遗址。
  亩坑岗 Mukēnggǎng 曾用名墓坑岗。17户,71人。村处马岙东北1.7公里之山岗下。东与双湖乡接壤。主居俞姓,俞世安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马岙分迁于此。村坐山岗下祖墓边,旁有溪坑,称墓坑岗,谐音亩坑岗。
  门前园 Ménqiányuán 3户,13人。村处马岙西北1.4公里之半山间,村西为新昌县境。俞姓于清末从本乡山后迁此。
  金狮坪 Jīnshiping 3户,11人。村处马岙西1.5公里之松木岭北面山坪上,西与新昌县接界。象西线从村前通过。俞姓于清嘉庆年间自马岙来此居住。以村旁之山形似狮子得名。
  白头岩 Báitouyán 6户,14人。村处马岙北1.5公里之溪坑边。主居俞姓。据马岙《马坡俞氏宗谱》,清代,俞贞国(1771~1842)自马岙分迁居此。以村旁坑间有白色岩石得名。
  桐岭头 Tónglǐngtou 2户,10人。村处马岙东北1.6公里之桐岭上。东邻双湖乡。象西线经此。该地原为路廊,俞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60)自马岙居此。村以桐岭得名。
  王范辽 Wángfànliáo 2户,11人。村处马岙南4公里之大山间,西南靠西溪乡。俞姓居住。据马岙《马坡俞氏宗谱》,该地原为明时马岙俞忠鼎墓地,忠鼎子存激(1428~?)筑寮“修炼于洪范辽父坟边”定居,以坟地名村,谱中并书洪范辽、黄范辽,后以谐音称王范辽。
  【独旦】 Dudàn 82户,311人。以村委会驻地独旦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1408亩,其中用材林268亩,毛竹535亩,茶60亩。1985年茶叶产量2.25吨。耕地192亩,主要种植水稻。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竹、木、柴、笋等。
  独旦 Dudàn56户,223人。独旦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东北3.7公里之第一尖东南山间。东与双湖乡相邻。主居王、俞二姓,王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今西溪乡下盈坑迁此;马岙俞姓稍迟于王姓。该处土地原由马岙村民耕种,因路远,每人每天仅能收割稻谷一担,故称“独担”,谐音为独旦。
  大段 Dàduàn 18户,63人。村处马岙东北3.4公里峰连岗山间。据《大段房谱》,马岙俞清章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该地有申岭与学堂峧相接,使山路形成两段,一段长,一段短,村在长段路旁,故称大段。
  榨园坑 Zhàyuánkēng 8户,25人。村处马岙东北3.3公里之大洋岭东侧。马岙俞姓于清乾隆年间迁此,以其地有柘树园,园下为溪坑,称柘园坑,后改字为榨园坑。
  【野猪坑】 Yězhukeng 124户,439人。以村委会驻地野猪坑得名。1961年由野猪坑、旧路坑、自古堂三个自然村建联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时以其坐落于力鱼山,“鱼”与“裕”同音,取自力更生过富裕生活之意,改为力裕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为行政村名与驻地自然村名保持一致,改称今名。山地2804亩,其中毛竹942亩,用材林97亩,茶60亩,1985年茶叶产量10吨。耕地20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以及饲养山羊、长毛兔等。
  野猪坑 Yězhukeng 90户,339人。野猪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北3.4公里之火棍岭脚溪谷间。简易公路由大洋至此,通货车。俞姓于清嘉庆间(1796~1820)自马岙迁此居住。该村地处深山冷岙,早年多野猪出没,村建溪坑边,故称野猪坑。
  旧路坑 Jiulukēng 25户,88人。村处马岙西北3.5公里之坑谷间。俞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马岙分迁至此。原双湖白岩通新昌三坑之大路经此,后大路改道,村建老(旧)路旁坑边,因名旧路坑。
  自古堂 Zìgutáng 曾用名自古塘。3户,12人。村处马岙北2.9公里之山谷间。马岙俞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此,该地盛产毛竹,早年于此挖塘酿嫩竹作纸料,村人居此,谓其“自古有塘”,即呼为自古塘,谐音作自古堂。
  【蒋家山】 Jiangjiashan 62户,238人。山地1517亩,其中毛竹781亩,用材林330亩,茶40亩。1985年茶叶产量2吨。耕地16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等。灯具厂1家,1985年产值21万元。
  蒋家山 Jiǎngjiashan 62户,238人。村处马岙东北3.4公里之太阳山西麓山坡上。东邻双湖乡。据口传,蒋姓始居山坡间,故称蒋家山。现主居俞姓,据《马坡俞氏宗谱》,清乾隆年间俞嘉恺(1731~?)由马岙迁此。村名沿用。
  【茶坑】 Chakeng 122户,501人。以村委会驻地茶坑得名。辖6个自然村。山地3242亩,其中毛竹625亩,用材林225亩,茶110亩。1985年茶叶产量4.95吨。耕地23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饲养山羊、长毛兔等。
  茶坑 Chákēng 70户,294人。茶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西北1.8公里山间。猛桥头——茶坑公路终点。俞姓居住,据《马坡俞氏宗谱》,清初,俞迁选从马岙迁此。本人生卒无考,子永作生于清乾隆己丑(1769)。以村旁坑谷间多茶树,故称茶坑。又据该谱,宋绍兴三年(1133)即有茶坑地名。
  里茶坑 Lǐchákēng 11户,47人。村处马岙西北2.4公里之大山坑间。简易公路由茶坑至此,通货车。俞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马岙迁此。以村在茶坑之里,故称里茶坑。
  外八石 Wàibāshí 18户,71人。村处马岙西北1.3公里之山岗上。俞姓居住,据《马坡俞氏宗谱》,清道光年间,俞祥吉(1828~1871)自马岙分迁于此居住。以村外有一面积八石之田,故称外八石。
  山后 Shānhòu 4户,16人。村处马岙西北1.9公里山腰间。俞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马岙迁此。以其位于茶坑村之山背后,故称山后。
  深湾 Shēnwān 7户,27人。村处马岙西北1.8公里之山湾间。俞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马岙迁此居住。以其地在深山湾,故称深湾。
  坦头须 Tǎntóuxu 12户,46人。村处马岙西北1.3公里之山腰间。俞姓于清乾隆年间由马岙迁此。该处有一平坦草地,旁有一孔冷水,称坦头水,后人改为坦头须。
  【大洋】 Dàyáng 184户,662人。以村委会驻地大洋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4477亩,其中毛竹1314亩,用材林523亩,茶75亩。1985年茶叶产量15吨。耕地33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等。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15.88万元。
  大洋 Dàyáng 29户,113人。大洋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北2.2公里之大洋岭下溪谷间。猛桥头——大洋公路终点。主居俞姓。据《马坡俞氏宗谱》,明季俞泰然由马岙迁此。本人生卒无考,同辈者双龙生于明隆庆二年,卒于崇祯十一年(1568~1638)。以村后(东)有一形似山羊之高山,称大羊山,村名即称大羊前,后厌“羊”字不雅,谐音称大洋,并省“前”字。
  冠山 Guanshān 101户,340人。村处马岙北2.4公里之山脚溪谷间。俞姓主居。据该村《俞氏房谱》,俞明玥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从马岙迁此。以后村一山状似乌鸦冠,故称冠山。
  田畈 Tiánfàn 别名田畈中央。34户,130人。村处马岙北2.7公里之溪谷田畈间。大洋至野猪坑简易公路过此。主居俞姓,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从马岙迁此。以村在田畈中央,即以为名,后省字称田畈。
  峰连岗 Fēngliángǎng 20户,79人。村处马岙北2.7公里之山岗上。俞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马岙迁此。以村居四座山峰相连之平岗上得名。
  高畈 Gāofàn 废村。原居村民于1983年前后相继迁冠山村。
  【望海岗】 Wànghǎigǎng 26户,70人。该地原有海云寺,1957年由马岙乡抽调部分村民于此垦荒植茶,并栽海松作防风林。因开发山区有成效,1958年曾获国务院奖状(以马岙大队具名)。1984年建大队自行经济核算,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2342亩,主产茶叶,1985年茶叶产量6吨。所产“望海茶”为浙江名茶。
  望海岗 Wànghǎigǎng 26户,70人。村处马岙西南4公里之望海岗上。南邻西溪、双峰二乡,西与新昌县接壤。因此处山高,称望海岗,村以山命名。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