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城关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52
颗粒名称:
城关镇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12
页码:
17-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城关镇为宁海县中心,历史悠久,自唐以来为县城。现辖4街道10行政村,工商业发达,为全县交通枢纽。镇内有学校、医疗机构和文化设施,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名人故居。近年来,城关镇发展迅速,成为全县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城关镇
内容
城关镇地处全县中心,为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镇西与辛岭乡相连,其余东、南、北三面,均为城郊乡辖区。面积6.25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和10个行政村。全镇有街6条,路、巷81条,弄169条。共10355户,29242人(内蒙、满、壮、苗、土家、回等少数民族12人),其中农村户口2866户,8482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桃源南路55号。
城关镇古属广度里,自唐永昌元年(689)宁海县署迁此后,向为宁海县城。当时有城墙围六百步,筑四门,后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建,城围一千五百四十一丈,高二丈四尺,筑六门。后为纪念方孝孺(缑城先生)而称之为缑城。(参看卷九《地名总览》、《缑城命名考》)民国时期称缑城镇。解放后,1949年9月成立东城、中城,西城三镇(三镇辖区包括今属城郊乡之近郊各村),属城关区。1950年5月,撤销城关区,撤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建制。同年8月,置城关镇,直属县领导。1958年10月,撤城关镇,辖区属五星人民公社。12月,辖区改属象山县宁海人民公社。1959年8月重建城关镇,仍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11月城关镇复为宁海县治,属宁海区。1962年9月改为县直属镇,此后建制未有更动。
辖区东靠白峤岭,南环大溪,抵黄土岭,西依崇寺山,北为平畴。据康熙《宁海县志·宁海县舆地说》记载,城关原为三台山盘亘之地。旧城东西长,南北狭,呈椭圆形。地势中央隆起而四围稍低,城内有四坡,俗称四“岭”:塘头岭、金竹岭、墈头岭、西山岭。城内最高点在解放路北端,海拔30.72米。原有二河:一为桃源桥河,南起泥桥(今桃源南路健康路口),北流经城隍庙前,抵大北门入蒲湖,出水门纳入颜公河。河长0.55公里,上有永春桥、桃源桥、步云桥、春浪桥、两潮桥。以古时河岸有桃树得名,亦称桃溪(见《槐里王氏宗谱》)。一为玉带河,起于县署前,分东、西向流。东经司基巷(体育巷)、小米巷(水角凌路南端)、大米巷,入桃源桥河。西通河头(小北门路中段),合水亭庙水折而向东,经花桥(水角凌路北端),两潮桥(桃源北路),亦入桃源桥河。因如一带围绕县署,故名玉带河。又以旧广度里命名,称广度河。今二河大部改为地下水道,桃源桥河已填铺成桃源南、北两路,河上各桥均废去。黄坛水库支渠水导入城内,过水亭庙巷,经地下水道穿大夫第巷、市门头巷,入玉带河,过旧桃源桥下,一支经地下水道入蒲湖,另一支经东大街地下水道出东门,与竹口渠道相合,灌溉东部田畴。旧城墙于1958年至1961年陆续拆去,并填平护城河,依址筑成环城公路。
1985年曾于南门应家山古坟发现双耳罐和砖块,系东汉(25~220)时遗物,则当时已有人居住于此。据城关《槐里王氏宗谱》载,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嵊县王澄偕二子立、竝
*1987年12月,撤销4个街道,建9个居民区。
(并)“来兹三台山下,斩荆棘,凿井辟基,构椽置田”以居。此后,有沈攸之(436~?)于南朝刘宋末年自淮南迁此(据前童乡沈坑岙《沈氏宗谱》)。又光绪《宁海县志》,南朝后梁大定(555—562)间有殿前将军田什“筑广度里”。据上所述,城关居民始于汉,而于南北朝(420—581)以来,迁入者渐多。
解放前居民集中于旧城内,仅大南门外有少许住宅,且城内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隅都有大片耕地。今城内建工厂及新村多处,几无空地。城外东至东冠山脚,南至黄土岭头,西至崇寺山,均发展成工厂区,北门外新建北大路与车站路,有商店、工厂、居住区。现城关镇范围约为旧城的三倍。
该镇地处宁波至台州通道上,民国二十三年(1934)奉海路通车,为宁海通汽车之始。奉海路后于抗战期间为阻碍日寇入侵毁坏。现省道甬临线、宁象线交会于城北车站,汽车可直达邻近各县市,与县内各乡镇均有公路相通,成为全县交通枢纽。
城关系一山乡城镇,解放前居民以务农为多。商业较盛,尤其在抗战期间,浙东沿海大部沦陷,宁海成为重要吐纳口,商业得到畸形发展。而于工业,则仅有手工业及小厂三数家,现工厂日多,商业发达,成为全县工商业中心,而农业则退居次要地位。
现城关镇内除县属工厂外,镇属企业,据1985年统计有镇办工厂19家,职工1791人,产值3191.45万元;街道办工厂7家,职工344人,产值354.01万元;村办工厂24家,职工1102人,产值471.15万元;个体及联办工厂65家,职工647人,产值536.92万元,合计工业产值4553.53万元。另有建筑工程队1个,职工25人,产值45.98万元;搬运队1个,职工45人,产值21.47万元。
镇内有县百货公司、县供销总社及各种贸易公司、商店,批发、零售业均发达。每逢农历三、六、九日,沿袭传统为集市日。大北门、小南门、秧田头设立三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山河岭有牛市场,蒲湖有水上小商品商场。
全镇有耕地446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蔬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818公斤,总产3004.75吨;播种油菜203亩,产量27.2吨;种植蔬菜1172亩,产量325吨,产值52万元。并有山地少许。副业有:培育茶林159亩,1985年产茶12.4吨,另有柑桔园79亩,桃园6亩;饲养有生猪、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902头,养兔405只;还有淡水养鱼。水利设施,白峤岭脚有和尚塘水库,崇寺山脚有清泉抽水机站,跃龙山有翻水站,黄坛水库渠道引入镇区,城北、城东耕地均受利。
镇内学校,除县属的以外,有镇属中学1所,小学4所。1985年有高中学生1110人,初中学生2156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499人(含县属学校学生)。入学幼儿253人(不包括部门办幼儿园)。医疗机构,除县属以外,有镇中心卫生院1所,职工58人,文化体育设施有县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剧院、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及电影院2个,溜冰场2个,另于东方村办有镇文化站,设图书室。
桃源南路西侧城隍庙,系清末王锡桐反帝、反洋教起义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西柔石路有柔石烈士故居;东大街有抗战时期作为宁海地下党联络点之“抗建书店”,跃龙山上有方正学读书处,文峰塔,均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大街原有正学故里坊,木质,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另有纪念方孝孺罹难之义井,都于1966年被毁。南门解放路有宋两浙提刑罗适所建宝敕堂遗迹。南门外跃龙山为该镇游览胜地(见卷四《名胜古迹》),近年沿大溪筑成之滨溪路,亦为游憩之处。
城内历来英才辈出,且多鲠直之士。南宋初年王齐舆与弟恕、章俱登进士,人称“三瑞”。明洪武进士石允常,有廉介声,被誉为“石清潭”。洪武监察御史王敏,刚直廉正,懿文太子(即后之建文帝)赞曰:“何异鲁男子!”明嘉靖进士石简,廉静严毅,时人视为“正学之后第一人”。现代有文学家、为党捐躯之烈士柔石;抗日战争初期,江苏东海护理专员孔逖父,身先士卒,死于战场;曾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金肖支队第一大队长朱学勉(原名应端贤),1944年抗日战争中牺牲于诸暨;以及当代书画家应野平等,均为邑人仰慕。
城关镇 Chéngguān Zhèn 10355户,29242人(内少数民族12人),其中农村户口2866户,8482人。镇人民政府驻地桃源南路55号。
城西街道 Chéngxī Jiēdào 1885户,5604人。街道办事处驻中大街55号。辖区位于城关镇西部,因以命名。东以车站路、小北门路与城北街道相邻;以西山巷、菜市巷和城南街道相接;北至宁高路,与城郊乡山河村接壤;南临大溪,与城郊乡溪南片村相望;西抵崇寺山,与辛岭乡毗连。解放初,其区域建政为小北门(一部分)、山河*、杏树、上隍、孔庙(一部分)等行政村,其中孔庙村于1952年又分为合作、孔庙二村,农业户与居民户杂居。1956年,由其中居民户成立杏树、北山二居民区,1978年合并为城西街道。区域内有街2条,路、巷24条,弄48条,分为68个行政小组。街道办企业有工业塑料厂、线带机械厂、杏树旅社、茶水站、服务站等5家。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柔石故居在境内柔石路4号。
西大街 Xī Dàjiē 别名上街、前街。东接中大街,西至环城西路。卵石路面,长700米,宽4~6米,以位于城关西部而得名。因西部地势较高,故旧称上街。又因其北有后街,亦称前街。沿街主要企事业单位有城关中心卫生院、煤矿电机厂、五星电影院、城关中学、印刷厂等,并驻有义务消防第五分队。西大街北侧后街口,原有方正学祠,明隆庆五年(1572)由城南跃龙山迁此,1966年拆除。西大街45弄原有田什将军墓,清乾隆十年(1745)修复,于1966年被毁。西大街152弄别名天官第,因有古宅天官第而得名,该第系明吏部郎中潘颖所立。街之中段北侧有古杏树一株,其近地即称杏树脚。
后街 Hòu Jiē东起小北门路,向西延伸折南至西大衔。长680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街大致与西大街平行,因在西大街(前街)之后(北),故称后街。南朝刘宋时迁住宁海三台山下之王澄后裔即居于此,世称“槐里王氏”。北侧有中宪第,为清乾隆(1736—1795)时云南兵备道吴大雅宅第。后街29弄有中宪井。沿街主要企事业单位有建设银行、商业幼儿园等。
西郊路 Xījiāo Lu别名西门外。东接西大街,西至滨溪路。长750米,宽6~8米,泥结沙石路面。因在县城之西门外,旧时即以西门外为路名,1986年更名为西郊路。沿路主要企事业单位有动配厂、通用机械厂、自来水厂、计量厂、县卫生进修学校等。西郊路北侧原有陈长官墓(陈长官事迹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墓前石碑镌“履亩铭恩”四字,墓道石坊镌“陈父神道”四字。196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
解放初之山河村,包括城外今属城郊乡之山河村。本文内所指山河村,均为城内部分。
护单位,1966年被毁。
宁高路 Ninggāo Lu 东起车站路,西至山河岭。长990米,宽14米,渣油路面。该路为甬临线之一段。1985年以来两侧陆续兴建房屋,1986年定名为宁高路,以甬临线宁海——高枧段五十年代初建时称宁高公路而得名。沿路主要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邮电北门支局、宁海县汽车站、交通警察队、燃气设备总厂、油库等。城关牛市场亦设于路之南侧。
车河路 Chēhé Lu 东起车站路,西至山河路。长575米,宽8~12米,泥路。以该路为车站路与山河路之连结线,1986年命名为车河路。
山河路 Shānhé Lu南起环城西路,北至宁高路。长750米,宽10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经过山河村前,1986年命名为山河路。联营砖瓦厂在路西。
迎阙路 Yíngquè Lu南起环城西路,北至宁高路。长650米,宽4~8米,泥路。该路在小北门之西北面,小北门原名迎阙门,1986年命名迎阙路。
环城西路 Huánchéng Xīlu东起车站路,并与北大路衔接;西至西大街,连环南西路。长1130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系依旧县城西北隅城墙址建成,故名环城西路。沿路企事业单位有工商银行北门储蓄所、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塑料件厂、环卫所、西郊粮仓等。
环南西路 Huánnán Xīlu 曾用名环城南路。东起环南中路,西接环城西路。长720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系依旧县城南部城墙址建成,原为环城南路西段,1986年更名为环南西路。沿路企业单位有洗衣机厂、印刷纸箱厂等。
(车站路,见城北街道)
(小北门路,见城北街道)
西门路 Xīmén Lu 曾用名西门新村。东起后街61弄,西至环城西路。长340米,宽2~3米,卵石路面。该处系城关西部之新住宅区,称西门新村,1986年更名为西门路。
柔石路 Róushí Lu 曾用名方祠前。北起西大街,南至上隍畈路。长110米,宽1.5~2米,卵石路面。因位于西大街原方正学祠之前(南),故旧称方祠前。由于柔石故居在该路,1978年更今名。
将军路 Jiāngjun Lu 曾用名西山路。北起西大街,南至环南西路。长370米,宽2~4米,卵石路面。以位于西山巷西侧,曾称西山路。因重名,为路北有南朝梁殿前将军田什之墓址,于1986年更今名。
登台路 Dēngtāi Lu 东起西山巷,西至上隍畈(田畈名)。长150米,宽3~6米,泥结沙路面。路二侧为新建住宅区。该路西面可通旧县城西门——登台门,1986年命名登台路。
上隍畈路 Shànghuángfàn Lù 东起将军路,西至环南西路。长500米,宽3~4米,泥沙石路面。路北为新建住宅区。该路在上隍畈之北,故名。
纺织路 Fǎngzhī Lu 北起西大街,南至丝织厂。长630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有县棉纺织厂、丝织厂,故称纺织路。
崇寺巷 Chóngsì Xiang 东起西郊路,向西延伸折北至崇寺山。长310米,宽2~4米,泥路。二侧均为新建住宅区,以崇寺山命名。
西后墙头巷 Xīhòuqiángtóu Xiang曾用名西门新村。东接大夫第巷,向西延伸折北至环城西路。长260米,宽1~4米,卵石路面。该巷在城西北隅后洋头田畈之南,为近年新建之住宅区,称西门新村,1986年改名西后墙头巷。巷北有城西小学。
水亭庙巷 Shuǐtíngmiào Xiang 南起大夫第巷,北至环城西路。长225米,宽2~3米,卵石路面。因巷内有水亭庙,故名。巷内所居之王姓,称“石柱王氏”,系于南宋理宗时(1225~1264)王文善“宦游至回浦之三台山下”而定居宁海,先建宅于城北大宦堂后乌石山麓,后裔于明初迁入城内(据《石柱王氏宗谱》)。王姓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1522~1566)之堂屋,纯系黄桧树建造,为穿斗式古建筑,今尚存。
二亩园巷 Ermuyuán Xiang 曾用名小北门西路。东起小北门路,西至环城西路16弄。长150米,宽2~4米,卵石路面。清光绪秀才徐抚九晚年于该处营建“二亩园”,即以二亩园为地名,1982年以该巷位于小北门西侧,命名为小北门西路,1986年复名称二亩园巷。
八士巷 Bashi Xiang 南起后街,向北曲折延伸至后洋头。长350米,宽1~3米,卵石路面。宋、元、明时代,该处曾先后出现八个名士,故称八士巷。
大夫第巷 Dàfudì Xiang 东起小北门路,西接西后墙头巷。长220米,宽2~4米,卵石路面。因巷内有大夫第,故名。大夫第,光绪《宁海县志》作“都宪第”,为明嘉靖副都御史石简宅第。
泊所塘巷 Pōsuǒtáng Xiang 南起后街,北至大夫第巷。长80米,宽2米,卵石路面。明正统九年(1444),该处设河泊所大使厅,其旁有水塘,即称泊所塘,巷以塘命名。今泊所塘尚存。
正学巷 Zhèngxué Xiang 东起杏树巷,西至城关中学操场。长320米,宽2~4米,卵石路面。因城关中学原为正学小学旧址,故名正学巷。
杏树巷 Xingshu Xiang 曾用名上隍畈、杏树脚。北起西大街,南至上隍畈路。长100米,宽3米,卵石路面。因地近上隍畈,旧时即以上隍畈为地名;又因位于西大街古银杏树之前(南),亦称杏树脚,1986年更名为杏树巷。
泰山殿巷 Taishandian Xiang 曾用名它山殿。西起纺织路,向东延伸折北至环南西路。长750米,宽1.5~2米,泥路。以该处大溪旁有古它(读作tuō)山殿,即以殿名为地名,1986年更名为泰山殿巷。它山殿,旧志称它山庙,康熙《宁海县志》载:“明万历庚辰(1580)僧德庆建其基地,上隍董氏所捐。”据光绪《宁海县志》,该庙为纪念唐时*县(今鄞县)令王元*而建,王“曾筑它山堰,浚小江湖,灌溉甚广,民德之”,故濒水居民多建庙祀之。又载,旁有它泉井, “其味甚甘,他水煎茶经宿有痕,此独无之。”今庙已废,井则易地于左近,水质甚优。
樟树潭巷 Zhāngshután Xiang 北起环南西路,南至旧小南门外地片,泥结沙石路面。该处原有水潭称樟树潭,故名。巷北有计量仪器厂、广播转播台。
(西北巷,见城南街道)
(菜市巷,见城南街道)
城北街道 Chéngběi Jiēdào 1835户,4980人。街道办事处驻大米巷17号。辖区位于城关镇北部,因以命名。西以车站路、小北门路与城西街道相邻,北与城郊乡毗连,南以中大街与城南街道为界,东以北门市场、桃源北路与城东街道相接。解放初,其区域建政为小北门(一部分)、市门、县圃、蒲湖等行政村,农业户与居民户杂居。1956年由其中居民户成立县圃、蒲湖二个居民区,1978年合并为城北街道。区域内有街3条,路、巷23条,弄61条。分为64个行政小组。街道办企业有机械、电器、铸造等工厂。
中共宁海县委、宁海县人民政府、宁海县人大常委会、宁海县政协委员会、法院、检察院等县级机关均设在境内。县府大院内原有县圃,据记载宋巳有之。
县前街 Xiànqián Jiē 南起中大街,向北折西至市门头巷。长175米,宽6~14米,混凝土及卵石路面。因位于县人民政府之前,故称县前街。街道两旁有人民法院、公安局等机关及城关信用社。
中大街 Zhōng Dàjiē 东接东大街,西接西大街。长470米,宽12米,混凝土路面。该街在县城中心,故名。其北侧属城北街道,南侧属城南街道。百货公司、新华书店、邮电局、城乡供销社等均设于此,商号林立,为县城最热闹之街道。街上原有木质牌坊“正学故里坊”,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义井”,上有亭,建于万历十八年(1590),上有“义井忠泉”匾额,均为纪念方孝孺之古迹,196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被毁。中大街42弄别名钱家墙弄,内有元戎第,为清嘉庆广东提督钱梦虎宅第,钱家墙弄亦以钱姓居住而得名。中大街6弄,别名桶巷,因以前集市买卖木器桶钵均在此弄口而得名。
北大街 Běi Dàjiē 东接环城北路,西接环城西路。长560米,宽12米,渣油路面。系新建街道,因在城关北部,故名。该街原为城墙址,改道前宁象线过此。沿街主要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电子公司、金属压铸厂、黄坛区公所、宁波电讯站、城乡建设环保局、物资局、第三工业局、安良旅运站、农机局、模具塑料厂、油厂等。
车站路 Chēzhàn Lu 南起北大街,北至阀门厂。长1400米,宽12米,渣油路面。该路是小北门至汽车站之通道,故名车站路。东侧属城北街道,西侧属城西街道。沿路主要企事业单位有货运站、水产公司、食品公司、汽车站(宁海站)、航管所、轴瓦厂、糖烟酒公司、木材厂、北山旅馆、城关招待所、加油站、阀门厂等。
北星路 Běixīng Lu 南起北大街,北至宁象公路。长500米,宽4~6米,泥路。因旁有北斗路,1986年取“北斗七星”之意,命名为北星路。系新建住宅区。
北斗路 Běidǒu Lu 南起北大街,北至宁象公路。长430米,宽4~6米,泥路。该路在城关北郊,通斗门张(属城郊乡),1986年命名为北斗路。系新建住宅区。
中医院路 Zhongyīyuàn Lù东起气象路,西至北胡同。长280米,宽3~6米,泥路。以宁海中医院建于路东端北侧,1986年命名为中医院路。
气象路 Qìxiang Lu南起北大街,北至气象站。长590米,宽4~6米,泥路。该路通向气象站,因以命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物检疫站、物资设备公司仓库、气象站等。
颜公河路 Yángonghé Lù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宁象公路。长430米,宽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在颜公河东岸,因以命名。沿路事业单位及机关有农业局、兽医站等。
淮河路 Huáihé Lu 东起变电所,西至颜公河路。长610米,宽8米,泥路。因路西通颜公河路,颜公河古名淮河,故名。系新建住宅区。
五丰堂路 Wufēngtáng Lu 南起北门市场,北至宁象公路。长400米,宽3~6米,泥结沙石路面。路西有五丰堂,因以命名。
靖海路 Jinghǎi Lu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宁象公路。长600米,宽4~6米,泥路。该路在城关东北部,东门原名靖海门,因以命名。日用精细化工厂在该路南口西侧。
变电路 Biàndiàn Lu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宁象公路。长620米,宽4~6米,泥结沙石路面。以路东有变电所,因以命名。
小北门路 Xiǎoběimén Lu 曾用名防修路。南起中大街,北至北大街。长550米,宽4~6米,卵石路面。该路自南至北依次可分鸡巷、上、下河头、小北门口三段,为自车站路入城之道。1968年命名防修路,1982年以北端为小北门,更名为小北门路。路东侧属城北街道,西侧属城西街道。沿路企事业单位有糖烟酒公司招待所、北门粮站、西门粮站、畜废公司、茶叶公司、特产公司等。河头有义务消防队四分队。北山村委会驻该路136号。
蒲湖路 Puhú Lu 曾用名巩安路。东起桃源北路,西至水角凌路。长200米,宽4~6米,卵石路面。该路旧有聚成当店,称当店前,1968年以巩安大队所在地而名巩安路,1986年更名蒲湖路,因该处解放初属蒲湖村而命名。
水角凌路 Shuǐjiǎolíng Lu 曾用名向阳路。南起中大街,北至北大街。长570米,宽3~4米,卵石路面。该路包含原小米巷、水角凌二个地段。旧志有明宏治十六年“倭入水阁凌”记载,则明时称水阁凌,后谐音为水角凌。1968年改称向阳路,1982年复名为水角凌路。该处原有陈长官祠,现改设老干部局。沿路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粮食局、文教印刷厂、电机塑压厂等。水角凌路118弄原称三坊墙弄。路中段东侧有盛家街古井,称大井头。
桃源北路 Táoynán Běilu 曾用名南北大街。南接桃源南路,北至北大街。长470米,宽15~20米,混凝土路面。桃源桥河改为地下水道,铺设成街路后以横贯城关南北,称南北大街。1986年为保留桃源桥河历史名称,改称桃源南、北路,以原桃源桥(桃源南、北路与中、东大街交会处)为界,北称桃源北路,南称桃源南路。桃源桥旧时为县城闻名之处,现桃源南、北路则为新建之主要大街。该路包含朝京巷、杨柳树脚步云桥、春浪桥、三步两头桥、大北门等地段。路西侧属城北街道,东侧属城东街道。沿路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建材公司、物资设备公司、总工会、工人俱乐部、城关派出所、宁海中学、北湖饭店、福利厂等。路南段西侧有海道司古井。北湖村委会驻该路北湖饭店内。路之北端西侧为蒲湖。据城关《储氏宗谱》,蒲湖系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任宁海知县之邓廷彩开凿。现湖上设北湖饭店及水上小商品市场。
秧田头巷 Yāngtiántóu Xiang 东起水角凌路,西至小北门路。长215米,宽4~6米,卵石路面。该巷之南原有一片水田,常作秧田,故名。秧田头菜市场设此。
下叶巷Xiàyè Xiang 南起蒲湖路,北至蒲湖。长180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巷旧名下檐,后谐音为下叶。
县后巷 Xiànhòu Xiàng东起水角凌路,西至小北门路。长255米,宽3~5米,卵石路面。该巷在旧县署(今人民政府)之后,故名。巷内企事业单位有县房管处、校办企业公司、五金仪表厂等。县圃村委会设该巷28号。
后井巷 Hòujǐng Xiang 西起小北门路,向东延伸折南至县前街。长160米,宽1~1.5米,卵石路面。巷位于旧县署之后方,有一古井,故名。该井名“后郭井”,光绪《宁海县志》载:“后郭井,西九十步,宋萧氏女重修。”井为六角形,系由十三层条石砌成。井内有石刻,尚可依稀看到“皇宋淳熙十二年(1185)乙口岁戊口月癸丑旦女弟子口口”字样。
市门头巷 Shìméntóu Xiàng 曾用名建设路。南起中大街,向北延伸折西至小北门路。长167米,宽3~4米,卵石路面。巷内原有“市门古庙”(现改为职工宿舍),故名。西端为关岳庙(现改建为县中心幼儿园),民国时期曾称武宣巷,1968年改称建设路,1982年更今名。燃料公司、石油公司等设巷内。该巷有市门井,崇祯《宁海县志》称市西井,并云:“名透瓶泉,寒冽特甚。”
体育巷 Tǐyu Xiàng 曾用名商会巷。东起水角凌路,向西折南至中大街,长150米,宽1.5~3米,卵石路面。该巷在旧商会前,曾名商会巷,1982年更名为体育巷,以县体委设巷内命名。巷内有薛公井,系宋隆兴二年(1164)县令薛抗所凿。
城中巷 Chéngzhōng Xiang 南起大米巷,北至蒲湖路。长140米,宽1~4米,卵石路面。因位于城关中心地段,且巷内有城中小学,故名。巷内原有古寺,建于梁天监元年(503),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起称妙相寺,今改建为粮站。城郊乡人民政府设于巷内。
大米巷 Dàmǐ Xiàng 东起桃源北路,向西折南至中大街,西抵水角凌路。长170米,宽3~4米,卵石路面。该巷原为米行集中处,故称大米巷。城关财税所、义务消防总队及一分队、城北街道办事处及城乡招待所设于巷内。
拱辰巷 Gǒngchén Xiang 东起气象路,西至金属压铸厂围墙。长150米,宽3米,泥路。该路在大北门——拱辰门外,因以命名。系新建住宅区。
北胡同 Běi Hútóng (弄)南起北大街,北至中医院路。长130米,宽1.5米,泥路。系新建住宅区。黄坛区派出所设此。
城南街道 Chéngnán Jiēdào 1768户,4894人。街道办事处驻龙灯墙巷27号。辖区位于城关南部,因以命名。西以西山巷、菜市巷与城西街道交界,北以中大街与城北街道相邻,东以桃源南路与城东街道相接,南与城郊乡毗连。解放初,其区域建政为山桃、中南、孔庙(一部分)等行政村,农业户与居民户杂居。1956年由其中居民户成立山桃、中南二居民区,1959年合并称中南居民区。1978年改为城南街道。区域内有路、巷17条,弄23条,分为51个行政小组。街道工厂有城南塑料厂。城关镇人民政府设于境内。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锡桐起义遗址在桃源南路西侧。
(中大街,见城北街道)
解放路 Jiěfàng Lu 北起中大街,南至滨溪路。长870米,宽3~6米,卵石路面。该路包含山隍堂、墈头、大南门、南校场等地段,1982年命名为解放路。沿路企事业单位有教学仪器厂、农机培训站、宁海二中等。义务消防六分队设此。解放路205弄原名张家墙弄,县电影公司设此。55弄2号为耶稣堂。大南门外东侧有宝敕堂遗址。
桃源南路 Táoyuán Nánlu 曾用名南北大街。北起桃源北路,南至南门钢架水泥桥。长930米,宽8~20米,北段混凝土路面,南段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包含永春桥、泥桥、塘头、应家山脚、跃龙山脚等地段。路西侧属城南街道,东侧属城东街道。沿路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东方旅馆、文化馆、文管会、剧场、电影院、龙山大楼、供销大楼、建筑二公司、县人民医院、医药公司、工业局、城关镇人民政府、宁海高级职业中学、矿业公司、供电局等。王锡桐起义遗址在该路段旧城隍庙内。(参看城北街道“桃源北路”条)
环南中路 Huánnán Zhōnglù 曾用名环城南路。东起桃源南路,西接环南西路。长380米,宽12米,混凝土路面。该路原为环城南路之中段,l986年更今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物资供应公司、县建筑工程公司、华侨饭店等。南门菜市场设于路之西端。
滨溪路 Bīnxī Lù 东起桃源南路,西至西郊路。长1810米,宽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于1984年与大溪改造工程同步建设,依溪筑路,1986年命名为滨溪路。路南侧为块石堤坝,设有水泥铁索栏杆。沿路企事业单位有南门水泥预制品厂、塑料十厂、食品厂、乳制品厂等。南门村委会设于该路10号。
跃龙山路 Yuèlongshān Lu 北起南门钢架水泥桥,并以跃龙山桥与环城东路接交。长1100米,宽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在城关南门外面,曾称南门外,1986年更名跃龙山路,以路在跃龙山西大溪旁而命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第一橡胶厂、第二塑料厂、化肥厂、电动剃须刀厂、针织厂等。
西山巷 Xīshān Xiang 曾用名西山殿。北起西大街,南至环南中路。长300米,宽2~4米,卵石路面。巷内有西山殿,即以殿为巷名,1986年更名西山巷。东侧属城南街道,西侧属城西街道。
万家巷 Wànjiā Xiang 东起龙灯墙巷,西至西山巷。长115米,宽3米,石子路面。昔时以万姓主居,故名。
龙灯墙巷 Lóngdēngqiáng Xiang曾用名文宣巷。北起中大街,南至环南中路。长265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孔庙(文庙),旧称文明巷,1968年改称文宣巷。以孔庙围墙起伏如龙灯状,俗呼龙灯墙,1982年命名龙灯墙巷。现孔庙改建为县府招待所,庙内旧泮池(南宋初钱浚建)仍存。城南小学、城南街道办事处在巷内。
文明巷 Wénmíng Xiang东起解放路,西至龙灯墙巷。长100米,宽3米,卵石路面。巷西即古孔庙址,取崇尚文明之意,命名文明巷。
力行巷 Lìxíng Xiàng 东起桃源路,西至解放路。长210米,宽1.5~3米,卵石路面。该巷包含应家墙弄、华家墙弄与孔家墙弄。1943年间推行“力行哲学”,以“力行”名巷。
上金竹岭巷 Shàngjīnzhulíng Xiàng东起桃源南路,西至解放路。长155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巷在下金竹岭之上,故名。
下金竹岭巷 Xiàjīnzhúlǐng Xiàng 北起上金竹岭巷,南至环城南路。长105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巷地势倾斜,古时多金竹,故称金竹岭。又以其上段称上金竹岭巷,因改称下金竹岭巷。巷南有一石板古井。
登瀛巷 Dēngyíng Xiang 北起环南西路,南至菜市巷。长165米,宽1~2米,泥路。该路在小南门——登瀛门西面,故名。
菜市巷 Càishi Xiàng 曾用名南门新村。北起环南中路,南至南新路。长380米,宽3~5米,卵石路面。系新建住宅区。地处城关南部,故曾称南门新村,1986年更名菜市巷,以巷在南门菜市场之南而命名。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巷内。
大茅园巷 Dàmáoyuán Xiàng 东起解放路,西至菜市巷。长200米,宽4米,泥路。该处原称大茅园,1986年命名为大茅园巷。
南新巷 Nánxīn Xiang 东起桃源南路,西至菜市巷。长270米,宽1.5~3米,卵石路面。该巷在南门外里溪(现已改为地下水道)之滨,过去是小猪交易市场,曾称猪场头。1986年命名南新巷,取位于城关南部,重新命名之意。巷内原有养济院,俗称“孤老院”,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解放后改为敬老院,现敬老院迁设城东,此处改为居民住宅。
文昌巷 Wénchāng Xiang 北起环南中路,南起解放路205弄。长150米,宽1~2米,卵石路面。巷在古孔庙之东南方,取昌盛文化之意,1986年命名文昌巷。
避司弄 Bìsī Lòng (弄) 曾用名武装巷。北起中大街,南至文明巷。长120米,宽3米,石子路面。该弄当县前大街之冲,古时行人逢有司官员出入县衙,即回避入此弄,故名。1968年改称武装巷,1982年复名。
家墙弄 Cháijiā Qiánglòng (弄)
曾用名新华巷。从中大街新华书店起向南40米,东西分开,东至桃源南路,西至解放路。长290米,宽2~3米,卵石路面,该弄原以柴姓为主居,故名。县百货公司办公楼在此弄内。
城东街道 Chengdong Jiēdào 2061户,5282人。街道办事处驻东大街10号。辖区位于城关镇东部,因以命名。西以桃源北路、北门市场与城北街道交界,又以桃源南路与城南街道相邻,东、南与城郊乡接壤。解放初,其区域建政为花楼、东镇、白石、桃源、杨柳等五个行政村,农业户与居民户杂居。1956年由其中居民户成立东花白、杨桃二居民区,1978年合并为城东街道。区域内有街1条,路、巷17条,弄37条,分为52个行政小组。街道办企业有东方防爆厂及茶水服务站。
东大街 Dōng Dàjiē 别名下街。西接中大街,东至环城东路。长644米,宽3~5米,水泥板路面。该街在城关东部,故名。因城东地势略低,又称下街。路面之下为渠道,接玉带河通竹口渠道,既是下水道,又是农田灌溉之水利设施。沿街企业单位有食品公司门市部。城东街道办事处、东镇村委会、东方村委会及义务消防二、三分队均设于此。抗建书店亦在该街东段北侧。宋庆元间王齐舆建有云壑园,园内古井犹存。东大街1弄别名金家墙弄;42弄别名田洋胡;100弄别名柏屏黄巷;112弄别名北袁家墙弄。街之东端旧有花楼殿,附近地区曾以花楼殿命名。
(桃源北路,详见城北街道。该路属城东街道之66弄别名冯家墙弄;47弄别名杨家墙弄。)
(桃源南路,见城南街道)
环城北路 Huánchéng Běilù 西起北大街,东至环城东路。长700米,宽8~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系就城墙址建成,环于城关东北隅,因以命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春风饭店、种子公司、毛麻纺织厂、医疗药械厂等。北门市场在路北。
环城东路 Huánchéng Dōnglù 北起环城北路,南至跃龙山桥,与跃龙山路接交。长1465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北段系就城墙址筑成,环于城之东隅,故名。为县道宁海——水车公路之一段。沿路企业单位有宁海布厂。镇办敬老院设此。
环南东路 Huánnán Dōnglu 西起桃源南路,东至环城东路。长525米,宽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系就城墙址于1985年新辟。环于城之东南隅,故名。县妇幼保健站、龙山游乐园设此。
塔山路 Tǎshān Lu 西北起桃源南路,东南通跃龙山。长400米,宽6米,石条路面。该路在跃龙山西北麓,跃龙山又称塔山,故名。沿路有电讯电器厂、林特局、桃源村委会、县防疫站等,1987年落成之县图书馆亦在该路北侧。
东郊路 Dōngjiāo Lu 别名东门外。西起环城北路,东至白峤岭脚。长700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在县城东郊,1982年命名为东门外,1986年更今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仪表元件厂、东方电器厂、塑料厂、县砖瓦厂、城郊电子配件厂等。县消防中队设此。
白石头路 Báishítóu Lu 西起桃源南路,东至一善巷。长485米,宽2.5~4米,卵石路面。该路包含沙朴树巷、白石头二地段,巷内有一猪形白石,故名。其旁有古井,即称白石头井,乾隆癸已重修(据光绪《宁海县志》)。东端为城东小学,其前身为缑城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天主教堂亦在该路。
东后墙头巷 Dōnghòuqiángtóu Xiàng别名蔡家巷后墙头。西起北蔡家巷,东至三坊墙弄。长242米,宽1.5~2米,卵石路面。系新建住宅区。该处原为田畈,在柏屏黄氏住宅之后,称后洋头,以巷西起于蔡家巷,曾以蔡家巷后墙头命名。1986年更名东后墙头巷,以加“东”字别于城西街道之西后墙头巷。
杨柳巷 Yángliu Xiàng 西起桃源北路,东至北蔡家巷。长110米,宽2米,卵石路面。该巷旧时通桃源桥河之步云桥,河畔有柳树,故名。杨柳村委会驻该巷17号。
北蔡家巷 Běicàijiā Xiàng 别名保健巷。南起东大街,北至东后墙头巷。长150米,宽2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蔡姓居住,位在东大街之北,故名。
影院巷 Yǐngyuàn Xiang 西起桃源南路,向东折南至白石头路。长125米,宽3米,石子路面。巷内居民原以陈姓为多,旧称陈家墙弄,1986年以位于电影院后而命名为影院巷。
南蔡家巷 Náncàiijiā Xiang 曾用名保健巷。北起东大街,南至环南东路。长465米,宽2~4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蔡姓居住,位于东大街之南,故名。以人民医院住院部在此巷内,1968年曾改称保健巷,1982年复名。巷内有文化电器厂。
司马第巷 Sīmǎdi Xiang 西起南蔡家巷,向东折南至白石头路。长190米,宽2~3米,卵石路面。以巷内有古司马第,故名。据光绪《宁海县志》:“司马第,在治东,为国朝署知州黄映庚(清乾隆举人)立。”
道义坊巷 Dàoyìfāng Xiang 北起东大街,南至白石头路。长200米,宽2~3米,卵石路面。该巷在石牌坊“道义坊”之东南,故名。
一善巷 Yīshàn Xiang 曾用名东风巷。北起东大街,南至白石头路。长230米,宽1.5~3米,卵石路面。清雍正年间(1723~1735)该处居民王肇基两次捐金共四千两赈饥,得制军赐额“乐善好施”,一善巷之名由是始。1968年曾改称东风巷,1982年复名。巷内有财税印刷厂。明崇祯间所建王国章全樟木宅第,有古建筑特色,在巷之东侧。
袁家巷 Yuánjiā Xiang 北起东大街,向南折西至一善巷。长190米,宽1~4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袁姓居住,故名。巷内有一井,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现在巷之东南丝厂内。
健康巷 Jiànkāng Xiang 北起白石头路,向南折东至南蔡家巷。长200米,宽1.5~6米,卵石路面。因巷西为人民医院,1982年命名健康路。县人民武装部设在此巷。
八角楼巷 Bājiǎolóu Xiang 北起白石头路,向南折东至环城东路。长430米,宽2~4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古建筑八角楼,故名。又有梦园,龚文峰于清道光己丑年(1829)建造,内有假山、池塘、亭榭,俗称龚家花园,196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后拆除。沿巷企业单位有白石医药仪器厂、东方防爆电器厂等。白石村委会驻此。
三坊墙弄 Sānfāng Qianglòng (弄) 南起东大街,北至环城北路。长280米,宽1.5~2米,卵石路面。该处原有三座牌坊,因名三坊墙弄,古称集三坊。
狭墙弄 Xiá Qiánglòng 西起桃源南路,东至南蔡家巷。长170米,宽1.5~2米,卵石路面。该弄在原桃源桥河永春桥之东,旧墙弄甚为狭窄,故名。
【西门】 Xīmén 673户,1998人。村委会驻地西大街117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山河、上隍、杏树、合作、孔庙等五村农业户联合成立五星大队,1983年改建五星行政村,1986年改名西门村,以地靠西门而得名。耕地1053亩,主产稻谷。村办医疗药械厂、陶器厂等8家,联办砖瓦厂、电冰箱厂等2家,1985年产值236.1万元。
【北山】 Běishān 335户,935人。村委会驻地小北门路136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小北门、山河二村农业户成立北山大队,从二村各取一字命名。后山河划出,名称仍旧。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78亩,主产稻谷。村办低压电器厂1家,1985年产值65.27万元。
【县圃】 Xiànfǔ 242户,736人。村委会驻地县后巷28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县圃、市门二村农业户成立幸福大队,1983年改建幸福行政村,1986年更名县圃村,以旧县署东首有一园圃,在该村境内,因以命名。耕地388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具厂、教学仪器厂共2家,1985年产值7.97万元。
【北 湖】 Běihú 268户,797人。村委会驻桃源北路。1956年由解放初期之蒲湖村农业户成立巩固、鞍山二农业合作社,1961年合并成巩安大队,1983年改建巩安行政村,1986年更名北湖村,以地靠大北门之蒲湖而命名。耕地398亩,主产稻谷。村办橡胶塑料厂1家,1985年产值12.29万元。
【南门】 Nánmén 359户,1077人。村委会驻滨溪路10号。1956年由解放初之山桃、中南二村农业户成立繁荣、永新、永福三农业合作社,1961年合并成永福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因重名,1981年又更名为南门大队,以地靠南门而命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75亩,主产稻谷。村办水泥预制品厂、塑料电器厂、纺织机械配件厂等3家,1985年产值52.2万元。
【杨柳】 Yángliu 115户,330人。村委会驻杨柳巷17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杨柳村农业户成立杨柳大队,以境内有杨柳巷而得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52亩,主产稻谷。村办农机厂1家,1985年产值15.76万元。
【东镇】 Dōngzhèn 285户,819人。村委会驻东大街111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东镇村农业户组成东镇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东镇村名由解放初期东城镇人民政府驻该地而得。耕地415亩,主产稻谷。村办制冷机厂1家,1985年产值12.39万元。
【东方】 Dōngfāng 228户,779人。村委会驻地东大街110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花楼村农民成立花楼大队,以境内有花楼殿而得名。后以原东城镇区域在合作化时期有东方高级社,采用旧名而改称东方大队,东方之名,一为地靠东门,二为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处,取兴旺发达之意。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78亩,主产稻谷。村办电器厂1家,1985年产值4.24万元。
【桃源】 Táoyuán 140户,383人。村委会驻地塔山路4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桃源村农业户组成桃源大队,以地靠桃源桥河而得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25亩,主产稻谷。村办医疗药械厂1家,1985年产值8.18万元。
【白石】 Báishí 221户,654人。(含镇良种场)村委会驻八角楼巷25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白石村农业户组成白石大队,以该处有猪形白石而得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05(含镇良种场)亩,主产稻谷。村办药检仪器厂、晶体管厂等3家,1985年产值73.33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孝孺
相关人物
王敏
相关人物
朱学勉
相关人物
陈长官
相关人物
黄映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镇西镇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大溪区
相关地名
黄土岭镇
相关地名
寺山镇
相关地名
三台山德昂族乡
相关地名
二河乡
相关地名
北流市
相关地名
桃溪镇
相关地名
通河县
相关地名
花桥镇
相关地名
刘宋镇
相关地名
淮南市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桃园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东海县
相关地名
诸暨市
相关地名
泰山区
相关地名
义井镇
相关地名
斗门区
相关地名
淮河镇
相关地名
旧县镇
相关地名
西井镇
相关地名
桃源县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塘头镇
相关地名
龙山区
相关地名
文庙镇
相关地名
东镇镇
相关地名
南通市
相关地名
塔山乡
相关地名
樟木乡
相关地名
八角楼乡
相关地名
东城镇
相关地名
合作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