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二 行政区划和居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51
颗粒名称:
卷二 行政区划和居民点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278
页码:
17-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行政区划和居民点的情况。其中包括城关镇、深甽区、桥头朝区、力洋区、黄坛区、长街区、岔路区、一市区等。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居民点
内容
城关镇
城关镇地处全县中心,为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镇西与辛岭乡相连,其余东、南、北三面,均为城郊乡辖区。面积6.25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和10个行政村。全镇有街6条,路、巷81条,弄169条。共10355户,29242人(内蒙、满、壮、苗、土家、回等少数民族12人),其中农村户口2866户,8482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桃源南路55号。
城关镇古属广度里,自唐永昌元年(689)宁海县署迁此后,向为宁海县城。当时有城墙围六百步,筑四门,后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建,城围一千五百四十一丈,高二丈四尺,筑六门。后为纪念方孝孺(缑城先生)而称之为缑城。(参看卷九《地名总览》、《缑城命名考》)民国时期称缑城镇。解放后,1949年9月成立东城、中城,西城三镇(三镇辖区包括今属城郊乡之近郊各村),属城关区。1950年5月,撤销城关区,撤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建制。同年8月,置城关镇,直属县领导。1958年10月,撤城关镇,辖区属五星人民公社。12月,辖区改属象山县宁海人民公社。1959年8月重建城关镇,仍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11月城关镇复为宁海县治,属宁海区。1962年9月改为县直属镇,此后建制未有更动。
辖区东靠白峤岭,南环大溪,抵黄土岭,西依崇寺山,北为平畴。据康熙《宁海县志·宁海县舆地说》记载,城关原为三台山盘亘之地。旧城东西长,南北狭,呈椭圆形。地势中央隆起而四围稍低,城内有四坡,俗称四“岭”:塘头岭、金竹岭、墈头岭、西山岭。城内最高点在解放路北端,海拔30.72米。原有二河:一为桃源桥河,南起泥桥(今桃源南路健康路口),北流经城隍庙前,抵大北门入蒲湖,出水门纳入颜公河。河长0.55公里,上有永春桥、桃源桥、步云桥、春浪桥、两潮桥。以古时河岸有桃树得名,亦称桃溪(见《槐里王氏宗谱》)。一为玉带河,起于县署前,分东、西向流。东经司基巷(体育巷)、小米巷(水角凌路南端)、大米巷,入桃源桥河。西通河头(小北门路中段),合水亭庙水折而向东,经花桥(水角凌路北端),两潮桥(桃源北路),亦入桃源桥河。因如一带围绕县署,故名玉带河。又以旧广度里命名,称广度河。今二河大部改为地下水道,桃源桥河已填铺成桃源南、北两路,河上各桥均废去。黄坛水库支渠水导入城内,过水亭庙巷,经地下水道穿大夫第巷、市门头巷,入玉带河,过旧桃源桥下,一支经地下水道入蒲湖,另一支经东大街地下水道出东门,与竹口渠道相合,灌溉东部田畴。旧城墙于1958年至1961年陆续拆去,并填平护城河,依址筑成环城公路。
1985年曾于南门应家山古坟发现双耳罐和砖块,系东汉(25~220)时遗物,则当时已有人居住于此。据城关《槐里王氏宗谱》载,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嵊县王澄偕二子立、竝
*1987年12月,撤销4个街道,建9个居民区。
(并)“来兹三台山下,斩荆棘,凿井辟基,构椽置田”以居。此后,有沈攸之(436~?)于南朝刘宋末年自淮南迁此(据前童乡沈坑岙《沈氏宗谱》)。又光绪《宁海县志》,南朝后梁大定(555—562)间有殿前将军田什“筑广度里”。据上所述,城关居民始于汉,而于南北朝(420—581)以来,迁入者渐多。
解放前居民集中于旧城内,仅大南门外有少许住宅,且城内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隅都有大片耕地。今城内建工厂及新村多处,几无空地。城外东至东冠山脚,南至黄土岭头,西至崇寺山,均发展成工厂区,北门外新建北大路与车站路,有商店、工厂、居住区。现城关镇范围约为旧城的三倍。
该镇地处宁波至台州通道上,民国二十三年(1934)奉海路通车,为宁海通汽车之始。奉海路后于抗战期间为阻碍日寇入侵毁坏。现省道甬临线、宁象线交会于城北车站,汽车可直达邻近各县市,与县内各乡镇均有公路相通,成为全县交通枢纽。
城关系一山乡城镇,解放前居民以务农为多。商业较盛,尤其在抗战期间,浙东沿海大部沦陷,宁海成为重要吐纳口,商业得到畸形发展。而于工业,则仅有手工业及小厂三数家,现工厂日多,商业发达,成为全县工商业中心,而农业则退居次要地位。
现城关镇内除县属工厂外,镇属企业,据1985年统计有镇办工厂19家,职工1791人,产值3191.45万元;街道办工厂7家,职工344人,产值354.01万元;村办工厂24家,职工1102人,产值471.15万元;个体及联办工厂65家,职工647人,产值536.92万元,合计工业产值4553.53万元。另有建筑工程队1个,职工25人,产值45.98万元;搬运队1个,职工45人,产值21.47万元。
镇内有县百货公司、县供销总社及各种贸易公司、商店,批发、零售业均发达。每逢农历三、六、九日,沿袭传统为集市日。大北门、小南门、秧田头设立三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山河岭有牛市场,蒲湖有水上小商品商场。
全镇有耕地446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蔬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818公斤,总产3004.75吨;播种油菜203亩,产量27.2吨;种植蔬菜1172亩,产量325吨,产值52万元。并有山地少许。副业有:培育茶林159亩,1985年产茶12.4吨,另有柑桔园79亩,桃园6亩;饲养有生猪、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902头,养兔405只;还有淡水养鱼。水利设施,白峤岭脚有和尚塘水库,崇寺山脚有清泉抽水机站,跃龙山有翻水站,黄坛水库渠道引入镇区,城北、城东耕地均受利。
镇内学校,除县属的以外,有镇属中学1所,小学4所。1985年有高中学生1110人,初中学生2156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499人(含县属学校学生)。入学幼儿253人(不包括部门办幼儿园)。医疗机构,除县属以外,有镇中心卫生院1所,职工58人,文化体育设施有县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剧院、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及电影院2个,溜冰场2个,另于东方村办有镇文化站,设图书室。
桃源南路西侧城隍庙,系清末王锡桐反帝、反洋教起义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西柔石路有柔石烈士故居;东大街有抗战时期作为宁海地下党联络点之“抗建书店”,跃龙山上有方正学读书处,文峰塔,均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大街原有正学故里坊,木质,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另有纪念方孝孺罹难之义井,都于1966年被毁。南门解放路有宋两浙提刑罗适所建宝敕堂遗迹。南门外跃龙山为该镇游览胜地(见卷四《名胜古迹》),近年沿大溪筑成之滨溪路,亦为游憩之处。
城内历来英才辈出,且多鲠直之士。南宋初年王齐舆与弟恕、章俱登进士,人称“三瑞”。明洪武进士石允常,有廉介声,被誉为“石清潭”。洪武监察御史王敏,刚直廉正,懿文太子(即后之建文帝)赞曰:“何异鲁男子!”明嘉靖进士石简,廉静严毅,时人视为“正学之后第一人”。现代有文学家、为党捐躯之烈士柔石;抗日战争初期,江苏东海护理专员孔逖父,身先士卒,死于战场;曾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金肖支队第一大队长朱学勉(原名应端贤),1944年抗日战争中牺牲于诸暨;以及当代书画家应野平等,均为邑人仰慕。
城关镇 Chéngguān Zhèn 10355户,29242人(内少数民族12人),其中农村户口2866户,8482人。镇人民政府驻地桃源南路55号。
城西街道 Chéngxī Jiēdào 1885户,5604人。街道办事处驻中大街55号。辖区位于城关镇西部,因以命名。东以车站路、小北门路与城北街道相邻;以西山巷、菜市巷和城南街道相接;北至宁高路,与城郊乡山河村接壤;南临大溪,与城郊乡溪南片村相望;西抵崇寺山,与辛岭乡毗连。解放初,其区域建政为小北门(一部分)、山河*、杏树、上隍、孔庙(一部分)等行政村,其中孔庙村于1952年又分为合作、孔庙二村,农业户与居民户杂居。1956年,由其中居民户成立杏树、北山二居民区,1978年合并为城西街道。区域内有街2条,路、巷24条,弄48条,分为68个行政小组。街道办企业有工业塑料厂、线带机械厂、杏树旅社、茶水站、服务站等5家。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柔石故居在境内柔石路4号。
西大街 Xī Dàjiē 别名上街、前街。东接中大街,西至环城西路。卵石路面,长700米,宽4~6米,以位于城关西部而得名。因西部地势较高,故旧称上街。又因其北有后街,亦称前街。沿街主要企事业单位有城关中心卫生院、煤矿电机厂、五星电影院、城关中学、印刷厂等,并驻有义务消防第五分队。西大街北侧后街口,原有方正学祠,明隆庆五年(1572)由城南跃龙山迁此,1966年拆除。西大街45弄原有田什将军墓,清乾隆十年(1745)修复,于1966年被毁。西大街152弄别名天官第,因有古宅天官第而得名,该第系明吏部郎中潘颖所立。街之中段北侧有古杏树一株,其近地即称杏树脚。
后街 Hòu Jiē东起小北门路,向西延伸折南至西大衔。长680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街大致与西大街平行,因在西大街(前街)之后(北),故称后街。南朝刘宋时迁住宁海三台山下之王澄后裔即居于此,世称“槐里王氏”。北侧有中宪第,为清乾隆(1736—1795)时云南兵备道吴大雅宅第。后街29弄有中宪井。沿街主要企事业单位有建设银行、商业幼儿园等。
西郊路 Xījiāo Lu别名西门外。东接西大街,西至滨溪路。长750米,宽6~8米,泥结沙石路面。因在县城之西门外,旧时即以西门外为路名,1986年更名为西郊路。沿路主要企事业单位有动配厂、通用机械厂、自来水厂、计量厂、县卫生进修学校等。西郊路北侧原有陈长官墓(陈长官事迹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墓前石碑镌“履亩铭恩”四字,墓道石坊镌“陈父神道”四字。196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
解放初之山河村,包括城外今属城郊乡之山河村。本文内所指山河村,均为城内部分。
护单位,1966年被毁。
宁高路 Ninggāo Lu 东起车站路,西至山河岭。长990米,宽14米,渣油路面。该路为甬临线之一段。1985年以来两侧陆续兴建房屋,1986年定名为宁高路,以甬临线宁海——高枧段五十年代初建时称宁高公路而得名。沿路主要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邮电北门支局、宁海县汽车站、交通警察队、燃气设备总厂、油库等。城关牛市场亦设于路之南侧。
车河路 Chēhé Lu 东起车站路,西至山河路。长575米,宽8~12米,泥路。以该路为车站路与山河路之连结线,1986年命名为车河路。
山河路 Shānhé Lu南起环城西路,北至宁高路。长750米,宽10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经过山河村前,1986年命名为山河路。联营砖瓦厂在路西。
迎阙路 Yíngquè Lu南起环城西路,北至宁高路。长650米,宽4~8米,泥路。该路在小北门之西北面,小北门原名迎阙门,1986年命名迎阙路。
环城西路 Huánchéng Xīlu东起车站路,并与北大路衔接;西至西大街,连环南西路。长1130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系依旧县城西北隅城墙址建成,故名环城西路。沿路企事业单位有工商银行北门储蓄所、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塑料件厂、环卫所、西郊粮仓等。
环南西路 Huánnán Xīlu 曾用名环城南路。东起环南中路,西接环城西路。长720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系依旧县城南部城墙址建成,原为环城南路西段,1986年更名为环南西路。沿路企业单位有洗衣机厂、印刷纸箱厂等。
(车站路,见城北街道)
(小北门路,见城北街道)
西门路 Xīmén Lu 曾用名西门新村。东起后街61弄,西至环城西路。长340米,宽2~3米,卵石路面。该处系城关西部之新住宅区,称西门新村,1986年更名为西门路。
柔石路 Róushí Lu 曾用名方祠前。北起西大街,南至上隍畈路。长110米,宽1.5~2米,卵石路面。因位于西大街原方正学祠之前(南),故旧称方祠前。由于柔石故居在该路,1978年更今名。
将军路 Jiāngjun Lu 曾用名西山路。北起西大街,南至环南西路。长370米,宽2~4米,卵石路面。以位于西山巷西侧,曾称西山路。因重名,为路北有南朝梁殿前将军田什之墓址,于1986年更今名。
登台路 Dēngtāi Lu 东起西山巷,西至上隍畈(田畈名)。长150米,宽3~6米,泥结沙路面。路二侧为新建住宅区。该路西面可通旧县城西门——登台门,1986年命名登台路。
上隍畈路 Shànghuángfàn Lù 东起将军路,西至环南西路。长500米,宽3~4米,泥沙石路面。路北为新建住宅区。该路在上隍畈之北,故名。
纺织路 Fǎngzhī Lu 北起西大街,南至丝织厂。长630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有县棉纺织厂、丝织厂,故称纺织路。
崇寺巷 Chóngsì Xiang 东起西郊路,向西延伸折北至崇寺山。长310米,宽2~4米,泥路。二侧均为新建住宅区,以崇寺山命名。
西后墙头巷 Xīhòuqiángtóu Xiang曾用名西门新村。东接大夫第巷,向西延伸折北至环城西路。长260米,宽1~4米,卵石路面。该巷在城西北隅后洋头田畈之南,为近年新建之住宅区,称西门新村,1986年改名西后墙头巷。巷北有城西小学。
水亭庙巷 Shuǐtíngmiào Xiang 南起大夫第巷,北至环城西路。长225米,宽2~3米,卵石路面。因巷内有水亭庙,故名。巷内所居之王姓,称“石柱王氏”,系于南宋理宗时(1225~1264)王文善“宦游至回浦之三台山下”而定居宁海,先建宅于城北大宦堂后乌石山麓,后裔于明初迁入城内(据《石柱王氏宗谱》)。王姓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1522~1566)之堂屋,纯系黄桧树建造,为穿斗式古建筑,今尚存。
二亩园巷 Ermuyuán Xiang 曾用名小北门西路。东起小北门路,西至环城西路16弄。长150米,宽2~4米,卵石路面。清光绪秀才徐抚九晚年于该处营建“二亩园”,即以二亩园为地名,1982年以该巷位于小北门西侧,命名为小北门西路,1986年复名称二亩园巷。
八士巷 Bashi Xiang 南起后街,向北曲折延伸至后洋头。长350米,宽1~3米,卵石路面。宋、元、明时代,该处曾先后出现八个名士,故称八士巷。
大夫第巷 Dàfudì Xiang 东起小北门路,西接西后墙头巷。长220米,宽2~4米,卵石路面。因巷内有大夫第,故名。大夫第,光绪《宁海县志》作“都宪第”,为明嘉靖副都御史石简宅第。
泊所塘巷 Pōsuǒtáng Xiang 南起后街,北至大夫第巷。长80米,宽2米,卵石路面。明正统九年(1444),该处设河泊所大使厅,其旁有水塘,即称泊所塘,巷以塘命名。今泊所塘尚存。
正学巷 Zhèngxué Xiang 东起杏树巷,西至城关中学操场。长320米,宽2~4米,卵石路面。因城关中学原为正学小学旧址,故名正学巷。
杏树巷 Xingshu Xiang 曾用名上隍畈、杏树脚。北起西大街,南至上隍畈路。长100米,宽3米,卵石路面。因地近上隍畈,旧时即以上隍畈为地名;又因位于西大街古银杏树之前(南),亦称杏树脚,1986年更名为杏树巷。
泰山殿巷 Taishandian Xiang 曾用名它山殿。西起纺织路,向东延伸折北至环南西路。长750米,宽1.5~2米,泥路。以该处大溪旁有古它(读作tuō)山殿,即以殿名为地名,1986年更名为泰山殿巷。它山殿,旧志称它山庙,康熙《宁海县志》载:“明万历庚辰(1580)僧德庆建其基地,上隍董氏所捐。”据光绪《宁海县志》,该庙为纪念唐时*县(今鄞县)令王元*而建,王“曾筑它山堰,浚小江湖,灌溉甚广,民德之”,故濒水居民多建庙祀之。又载,旁有它泉井, “其味甚甘,他水煎茶经宿有痕,此独无之。”今庙已废,井则易地于左近,水质甚优。
樟树潭巷 Zhāngshután Xiang 北起环南西路,南至旧小南门外地片,泥结沙石路面。该处原有水潭称樟树潭,故名。巷北有计量仪器厂、广播转播台。
(西北巷,见城南街道)
(菜市巷,见城南街道)
城北街道 Chéngběi Jiēdào 1835户,4980人。街道办事处驻大米巷17号。辖区位于城关镇北部,因以命名。西以车站路、小北门路与城西街道相邻,北与城郊乡毗连,南以中大街与城南街道为界,东以北门市场、桃源北路与城东街道相接。解放初,其区域建政为小北门(一部分)、市门、县圃、蒲湖等行政村,农业户与居民户杂居。1956年由其中居民户成立县圃、蒲湖二个居民区,1978年合并为城北街道。区域内有街3条,路、巷23条,弄61条。分为64个行政小组。街道办企业有机械、电器、铸造等工厂。
中共宁海县委、宁海县人民政府、宁海县人大常委会、宁海县政协委员会、法院、检察院等县级机关均设在境内。县府大院内原有县圃,据记载宋巳有之。
县前街 Xiànqián Jiē 南起中大街,向北折西至市门头巷。长175米,宽6~14米,混凝土及卵石路面。因位于县人民政府之前,故称县前街。街道两旁有人民法院、公安局等机关及城关信用社。
中大街 Zhōng Dàjiē 东接东大街,西接西大街。长470米,宽12米,混凝土路面。该街在县城中心,故名。其北侧属城北街道,南侧属城南街道。百货公司、新华书店、邮电局、城乡供销社等均设于此,商号林立,为县城最热闹之街道。街上原有木质牌坊“正学故里坊”,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义井”,上有亭,建于万历十八年(1590),上有“义井忠泉”匾额,均为纪念方孝孺之古迹,196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被毁。中大街42弄别名钱家墙弄,内有元戎第,为清嘉庆广东提督钱梦虎宅第,钱家墙弄亦以钱姓居住而得名。中大街6弄,别名桶巷,因以前集市买卖木器桶钵均在此弄口而得名。
北大街 Běi Dàjiē 东接环城北路,西接环城西路。长560米,宽12米,渣油路面。系新建街道,因在城关北部,故名。该街原为城墙址,改道前宁象线过此。沿街主要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电子公司、金属压铸厂、黄坛区公所、宁波电讯站、城乡建设环保局、物资局、第三工业局、安良旅运站、农机局、模具塑料厂、油厂等。
车站路 Chēzhàn Lu 南起北大街,北至阀门厂。长1400米,宽12米,渣油路面。该路是小北门至汽车站之通道,故名车站路。东侧属城北街道,西侧属城西街道。沿路主要企事业单位有货运站、水产公司、食品公司、汽车站(宁海站)、航管所、轴瓦厂、糖烟酒公司、木材厂、北山旅馆、城关招待所、加油站、阀门厂等。
北星路 Běixīng Lu 南起北大街,北至宁象公路。长500米,宽4~6米,泥路。因旁有北斗路,1986年取“北斗七星”之意,命名为北星路。系新建住宅区。
北斗路 Běidǒu Lu 南起北大街,北至宁象公路。长430米,宽4~6米,泥路。该路在城关北郊,通斗门张(属城郊乡),1986年命名为北斗路。系新建住宅区。
中医院路 Zhongyīyuàn Lù东起气象路,西至北胡同。长280米,宽3~6米,泥路。以宁海中医院建于路东端北侧,1986年命名为中医院路。
气象路 Qìxiang Lu南起北大街,北至气象站。长590米,宽4~6米,泥路。该路通向气象站,因以命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物检疫站、物资设备公司仓库、气象站等。
颜公河路 Yángonghé Lù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宁象公路。长430米,宽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在颜公河东岸,因以命名。沿路事业单位及机关有农业局、兽医站等。
淮河路 Huáihé Lu 东起变电所,西至颜公河路。长610米,宽8米,泥路。因路西通颜公河路,颜公河古名淮河,故名。系新建住宅区。
五丰堂路 Wufēngtáng Lu 南起北门市场,北至宁象公路。长400米,宽3~6米,泥结沙石路面。路西有五丰堂,因以命名。
靖海路 Jinghǎi Lu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宁象公路。长600米,宽4~6米,泥路。该路在城关东北部,东门原名靖海门,因以命名。日用精细化工厂在该路南口西侧。
变电路 Biàndiàn Lu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宁象公路。长620米,宽4~6米,泥结沙石路面。以路东有变电所,因以命名。
小北门路 Xiǎoběimén Lu 曾用名防修路。南起中大街,北至北大街。长550米,宽4~6米,卵石路面。该路自南至北依次可分鸡巷、上、下河头、小北门口三段,为自车站路入城之道。1968年命名防修路,1982年以北端为小北门,更名为小北门路。路东侧属城北街道,西侧属城西街道。沿路企事业单位有糖烟酒公司招待所、北门粮站、西门粮站、畜废公司、茶叶公司、特产公司等。河头有义务消防队四分队。北山村委会驻该路136号。
蒲湖路 Puhú Lu 曾用名巩安路。东起桃源北路,西至水角凌路。长200米,宽4~6米,卵石路面。该路旧有聚成当店,称当店前,1968年以巩安大队所在地而名巩安路,1986年更名蒲湖路,因该处解放初属蒲湖村而命名。
水角凌路 Shuǐjiǎolíng Lu 曾用名向阳路。南起中大街,北至北大街。长570米,宽3~4米,卵石路面。该路包含原小米巷、水角凌二个地段。旧志有明宏治十六年“倭入水阁凌”记载,则明时称水阁凌,后谐音为水角凌。1968年改称向阳路,1982年复名为水角凌路。该处原有陈长官祠,现改设老干部局。沿路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粮食局、文教印刷厂、电机塑压厂等。水角凌路118弄原称三坊墙弄。路中段东侧有盛家街古井,称大井头。
桃源北路 Táoynán Běilu 曾用名南北大街。南接桃源南路,北至北大街。长470米,宽15~20米,混凝土路面。桃源桥河改为地下水道,铺设成街路后以横贯城关南北,称南北大街。1986年为保留桃源桥河历史名称,改称桃源南、北路,以原桃源桥(桃源南、北路与中、东大街交会处)为界,北称桃源北路,南称桃源南路。桃源桥旧时为县城闻名之处,现桃源南、北路则为新建之主要大街。该路包含朝京巷、杨柳树脚步云桥、春浪桥、三步两头桥、大北门等地段。路西侧属城北街道,东侧属城东街道。沿路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建材公司、物资设备公司、总工会、工人俱乐部、城关派出所、宁海中学、北湖饭店、福利厂等。路南段西侧有海道司古井。北湖村委会驻该路北湖饭店内。路之北端西侧为蒲湖。据城关《储氏宗谱》,蒲湖系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任宁海知县之邓廷彩开凿。现湖上设北湖饭店及水上小商品市场。
秧田头巷 Yāngtiántóu Xiang 东起水角凌路,西至小北门路。长215米,宽4~6米,卵石路面。该巷之南原有一片水田,常作秧田,故名。秧田头菜市场设此。
下叶巷Xiàyè Xiang 南起蒲湖路,北至蒲湖。长180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巷旧名下檐,后谐音为下叶。
县后巷 Xiànhòu Xiàng东起水角凌路,西至小北门路。长255米,宽3~5米,卵石路面。该巷在旧县署(今人民政府)之后,故名。巷内企事业单位有县房管处、校办企业公司、五金仪表厂等。县圃村委会设该巷28号。
后井巷 Hòujǐng Xiang 西起小北门路,向东延伸折南至县前街。长160米,宽1~1.5米,卵石路面。巷位于旧县署之后方,有一古井,故名。该井名“后郭井”,光绪《宁海县志》载:“后郭井,西九十步,宋萧氏女重修。”井为六角形,系由十三层条石砌成。井内有石刻,尚可依稀看到“皇宋淳熙十二年(1185)乙口岁戊口月癸丑旦女弟子口口”字样。
市门头巷 Shìméntóu Xiàng 曾用名建设路。南起中大街,向北延伸折西至小北门路。长167米,宽3~4米,卵石路面。巷内原有“市门古庙”(现改为职工宿舍),故名。西端为关岳庙(现改建为县中心幼儿园),民国时期曾称武宣巷,1968年改称建设路,1982年更今名。燃料公司、石油公司等设巷内。该巷有市门井,崇祯《宁海县志》称市西井,并云:“名透瓶泉,寒冽特甚。”
体育巷 Tǐyu Xiàng 曾用名商会巷。东起水角凌路,向西折南至中大街,长150米,宽1.5~3米,卵石路面。该巷在旧商会前,曾名商会巷,1982年更名为体育巷,以县体委设巷内命名。巷内有薛公井,系宋隆兴二年(1164)县令薛抗所凿。
城中巷 Chéngzhōng Xiang 南起大米巷,北至蒲湖路。长140米,宽1~4米,卵石路面。因位于城关中心地段,且巷内有城中小学,故名。巷内原有古寺,建于梁天监元年(503),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起称妙相寺,今改建为粮站。城郊乡人民政府设于巷内。
大米巷 Dàmǐ Xiàng 东起桃源北路,向西折南至中大街,西抵水角凌路。长170米,宽3~4米,卵石路面。该巷原为米行集中处,故称大米巷。城关财税所、义务消防总队及一分队、城北街道办事处及城乡招待所设于巷内。
拱辰巷 Gǒngchén Xiang 东起气象路,西至金属压铸厂围墙。长150米,宽3米,泥路。该路在大北门——拱辰门外,因以命名。系新建住宅区。
北胡同 Běi Hútóng (弄)南起北大街,北至中医院路。长130米,宽1.5米,泥路。系新建住宅区。黄坛区派出所设此。
城南街道 Chéngnán Jiēdào 1768户,4894人。街道办事处驻龙灯墙巷27号。辖区位于城关南部,因以命名。西以西山巷、菜市巷与城西街道交界,北以中大街与城北街道相邻,东以桃源南路与城东街道相接,南与城郊乡毗连。解放初,其区域建政为山桃、中南、孔庙(一部分)等行政村,农业户与居民户杂居。1956年由其中居民户成立山桃、中南二居民区,1959年合并称中南居民区。1978年改为城南街道。区域内有路、巷17条,弄23条,分为51个行政小组。街道工厂有城南塑料厂。城关镇人民政府设于境内。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锡桐起义遗址在桃源南路西侧。
(中大街,见城北街道)
解放路 Jiěfàng Lu 北起中大街,南至滨溪路。长870米,宽3~6米,卵石路面。该路包含山隍堂、墈头、大南门、南校场等地段,1982年命名为解放路。沿路企事业单位有教学仪器厂、农机培训站、宁海二中等。义务消防六分队设此。解放路205弄原名张家墙弄,县电影公司设此。55弄2号为耶稣堂。大南门外东侧有宝敕堂遗址。
桃源南路 Táoyuán Nánlu 曾用名南北大街。北起桃源北路,南至南门钢架水泥桥。长930米,宽8~20米,北段混凝土路面,南段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包含永春桥、泥桥、塘头、应家山脚、跃龙山脚等地段。路西侧属城南街道,东侧属城东街道。沿路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东方旅馆、文化馆、文管会、剧场、电影院、龙山大楼、供销大楼、建筑二公司、县人民医院、医药公司、工业局、城关镇人民政府、宁海高级职业中学、矿业公司、供电局等。王锡桐起义遗址在该路段旧城隍庙内。(参看城北街道“桃源北路”条)
环南中路 Huánnán Zhōnglù 曾用名环城南路。东起桃源南路,西接环南西路。长380米,宽12米,混凝土路面。该路原为环城南路之中段,l986年更今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物资供应公司、县建筑工程公司、华侨饭店等。南门菜市场设于路之西端。
滨溪路 Bīnxī Lù 东起桃源南路,西至西郊路。长1810米,宽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于1984年与大溪改造工程同步建设,依溪筑路,1986年命名为滨溪路。路南侧为块石堤坝,设有水泥铁索栏杆。沿路企事业单位有南门水泥预制品厂、塑料十厂、食品厂、乳制品厂等。南门村委会设于该路10号。
跃龙山路 Yuèlongshān Lu 北起南门钢架水泥桥,并以跃龙山桥与环城东路接交。长1100米,宽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在城关南门外面,曾称南门外,1986年更名跃龙山路,以路在跃龙山西大溪旁而命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第一橡胶厂、第二塑料厂、化肥厂、电动剃须刀厂、针织厂等。
西山巷 Xīshān Xiang 曾用名西山殿。北起西大街,南至环南中路。长300米,宽2~4米,卵石路面。巷内有西山殿,即以殿为巷名,1986年更名西山巷。东侧属城南街道,西侧属城西街道。
万家巷 Wànjiā Xiang 东起龙灯墙巷,西至西山巷。长115米,宽3米,石子路面。昔时以万姓主居,故名。
龙灯墙巷 Lóngdēngqiáng Xiang曾用名文宣巷。北起中大街,南至环南中路。长265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孔庙(文庙),旧称文明巷,1968年改称文宣巷。以孔庙围墙起伏如龙灯状,俗呼龙灯墙,1982年命名龙灯墙巷。现孔庙改建为县府招待所,庙内旧泮池(南宋初钱浚建)仍存。城南小学、城南街道办事处在巷内。
文明巷 Wénmíng Xiang东起解放路,西至龙灯墙巷。长100米,宽3米,卵石路面。巷西即古孔庙址,取崇尚文明之意,命名文明巷。
力行巷 Lìxíng Xiàng 东起桃源路,西至解放路。长210米,宽1.5~3米,卵石路面。该巷包含应家墙弄、华家墙弄与孔家墙弄。1943年间推行“力行哲学”,以“力行”名巷。
上金竹岭巷 Shàngjīnzhulíng Xiàng东起桃源南路,西至解放路。长155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巷在下金竹岭之上,故名。
下金竹岭巷 Xiàjīnzhúlǐng Xiàng 北起上金竹岭巷,南至环城南路。长105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巷地势倾斜,古时多金竹,故称金竹岭。又以其上段称上金竹岭巷,因改称下金竹岭巷。巷南有一石板古井。
登瀛巷 Dēngyíng Xiang 北起环南西路,南至菜市巷。长165米,宽1~2米,泥路。该路在小南门——登瀛门西面,故名。
菜市巷 Càishi Xiàng 曾用名南门新村。北起环南中路,南至南新路。长380米,宽3~5米,卵石路面。系新建住宅区。地处城关南部,故曾称南门新村,1986年更名菜市巷,以巷在南门菜市场之南而命名。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巷内。
大茅园巷 Dàmáoyuán Xiàng 东起解放路,西至菜市巷。长200米,宽4米,泥路。该处原称大茅园,1986年命名为大茅园巷。
南新巷 Nánxīn Xiang 东起桃源南路,西至菜市巷。长270米,宽1.5~3米,卵石路面。该巷在南门外里溪(现已改为地下水道)之滨,过去是小猪交易市场,曾称猪场头。1986年命名南新巷,取位于城关南部,重新命名之意。巷内原有养济院,俗称“孤老院”,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解放后改为敬老院,现敬老院迁设城东,此处改为居民住宅。
文昌巷 Wénchāng Xiang 北起环南中路,南起解放路205弄。长150米,宽1~2米,卵石路面。巷在古孔庙之东南方,取昌盛文化之意,1986年命名文昌巷。
避司弄 Bìsī Lòng (弄) 曾用名武装巷。北起中大街,南至文明巷。长120米,宽3米,石子路面。该弄当县前大街之冲,古时行人逢有司官员出入县衙,即回避入此弄,故名。1968年改称武装巷,1982年复名。
家墙弄 Cháijiā Qiánglòng (弄)
曾用名新华巷。从中大街新华书店起向南40米,东西分开,东至桃源南路,西至解放路。长290米,宽2~3米,卵石路面,该弄原以柴姓为主居,故名。县百货公司办公楼在此弄内。
城东街道 Chengdong Jiēdào 2061户,5282人。街道办事处驻东大街10号。辖区位于城关镇东部,因以命名。西以桃源北路、北门市场与城北街道交界,又以桃源南路与城南街道相邻,东、南与城郊乡接壤。解放初,其区域建政为花楼、东镇、白石、桃源、杨柳等五个行政村,农业户与居民户杂居。1956年由其中居民户成立东花白、杨桃二居民区,1978年合并为城东街道。区域内有街1条,路、巷17条,弄37条,分为52个行政小组。街道办企业有东方防爆厂及茶水服务站。
东大街 Dōng Dàjiē 别名下街。西接中大街,东至环城东路。长644米,宽3~5米,水泥板路面。该街在城关东部,故名。因城东地势略低,又称下街。路面之下为渠道,接玉带河通竹口渠道,既是下水道,又是农田灌溉之水利设施。沿街企业单位有食品公司门市部。城东街道办事处、东镇村委会、东方村委会及义务消防二、三分队均设于此。抗建书店亦在该街东段北侧。宋庆元间王齐舆建有云壑园,园内古井犹存。东大街1弄别名金家墙弄;42弄别名田洋胡;100弄别名柏屏黄巷;112弄别名北袁家墙弄。街之东端旧有花楼殿,附近地区曾以花楼殿命名。
(桃源北路,详见城北街道。该路属城东街道之66弄别名冯家墙弄;47弄别名杨家墙弄。)
(桃源南路,见城南街道)
环城北路 Huánchéng Běilù 西起北大街,东至环城东路。长700米,宽8~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系就城墙址建成,环于城关东北隅,因以命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春风饭店、种子公司、毛麻纺织厂、医疗药械厂等。北门市场在路北。
环城东路 Huánchéng Dōnglù 北起环城北路,南至跃龙山桥,与跃龙山路接交。长1465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北段系就城墙址筑成,环于城之东隅,故名。为县道宁海——水车公路之一段。沿路企业单位有宁海布厂。镇办敬老院设此。
环南东路 Huánnán Dōnglu 西起桃源南路,东至环城东路。长525米,宽12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系就城墙址于1985年新辟。环于城之东南隅,故名。县妇幼保健站、龙山游乐园设此。
塔山路 Tǎshān Lu 西北起桃源南路,东南通跃龙山。长400米,宽6米,石条路面。该路在跃龙山西北麓,跃龙山又称塔山,故名。沿路有电讯电器厂、林特局、桃源村委会、县防疫站等,1987年落成之县图书馆亦在该路北侧。
东郊路 Dōngjiāo Lu 别名东门外。西起环城北路,东至白峤岭脚。长700米,宽8米,泥结沙石路面。该路在县城东郊,1982年命名为东门外,1986年更今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仪表元件厂、东方电器厂、塑料厂、县砖瓦厂、城郊电子配件厂等。县消防中队设此。
白石头路 Báishítóu Lu 西起桃源南路,东至一善巷。长485米,宽2.5~4米,卵石路面。该路包含沙朴树巷、白石头二地段,巷内有一猪形白石,故名。其旁有古井,即称白石头井,乾隆癸已重修(据光绪《宁海县志》)。东端为城东小学,其前身为缑城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天主教堂亦在该路。
东后墙头巷 Dōnghòuqiángtóu Xiàng别名蔡家巷后墙头。西起北蔡家巷,东至三坊墙弄。长242米,宽1.5~2米,卵石路面。系新建住宅区。该处原为田畈,在柏屏黄氏住宅之后,称后洋头,以巷西起于蔡家巷,曾以蔡家巷后墙头命名。1986年更名东后墙头巷,以加“东”字别于城西街道之西后墙头巷。
杨柳巷 Yángliu Xiàng 西起桃源北路,东至北蔡家巷。长110米,宽2米,卵石路面。该巷旧时通桃源桥河之步云桥,河畔有柳树,故名。杨柳村委会驻该巷17号。
北蔡家巷 Běicàijiā Xiàng 别名保健巷。南起东大街,北至东后墙头巷。长150米,宽2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蔡姓居住,位在东大街之北,故名。
影院巷 Yǐngyuàn Xiang 西起桃源南路,向东折南至白石头路。长125米,宽3米,石子路面。巷内居民原以陈姓为多,旧称陈家墙弄,1986年以位于电影院后而命名为影院巷。
南蔡家巷 Náncàiijiā Xiang 曾用名保健巷。北起东大街,南至环南东路。长465米,宽2~4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蔡姓居住,位于东大街之南,故名。以人民医院住院部在此巷内,1968年曾改称保健巷,1982年复名。巷内有文化电器厂。
司马第巷 Sīmǎdi Xiang 西起南蔡家巷,向东折南至白石头路。长190米,宽2~3米,卵石路面。以巷内有古司马第,故名。据光绪《宁海县志》:“司马第,在治东,为国朝署知州黄映庚(清乾隆举人)立。”
道义坊巷 Dàoyìfāng Xiang 北起东大街,南至白石头路。长200米,宽2~3米,卵石路面。该巷在石牌坊“道义坊”之东南,故名。
一善巷 Yīshàn Xiang 曾用名东风巷。北起东大街,南至白石头路。长230米,宽1.5~3米,卵石路面。清雍正年间(1723~1735)该处居民王肇基两次捐金共四千两赈饥,得制军赐额“乐善好施”,一善巷之名由是始。1968年曾改称东风巷,1982年复名。巷内有财税印刷厂。明崇祯间所建王国章全樟木宅第,有古建筑特色,在巷之东侧。
袁家巷 Yuánjiā Xiang 北起东大街,向南折西至一善巷。长190米,宽1~4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袁姓居住,故名。巷内有一井,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现在巷之东南丝厂内。
健康巷 Jiànkāng Xiang 北起白石头路,向南折东至南蔡家巷。长200米,宽1.5~6米,卵石路面。因巷西为人民医院,1982年命名健康路。县人民武装部设在此巷。
八角楼巷 Bājiǎolóu Xiang 北起白石头路,向南折东至环城东路。长430米,宽2~4米,卵石路面。该巷原有古建筑八角楼,故名。又有梦园,龚文峰于清道光己丑年(1829)建造,内有假山、池塘、亭榭,俗称龚家花园,196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后拆除。沿巷企业单位有白石医药仪器厂、东方防爆电器厂等。白石村委会驻此。
三坊墙弄 Sānfāng Qianglòng (弄) 南起东大街,北至环城北路。长280米,宽1.5~2米,卵石路面。该处原有三座牌坊,因名三坊墙弄,古称集三坊。
狭墙弄 Xiá Qiánglòng 西起桃源南路,东至南蔡家巷。长170米,宽1.5~2米,卵石路面。该弄在原桃源桥河永春桥之东,旧墙弄甚为狭窄,故名。
【西门】 Xīmén 673户,1998人。村委会驻地西大街117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山河、上隍、杏树、合作、孔庙等五村农业户联合成立五星大队,1983年改建五星行政村,1986年改名西门村,以地靠西门而得名。耕地1053亩,主产稻谷。村办医疗药械厂、陶器厂等8家,联办砖瓦厂、电冰箱厂等2家,1985年产值236.1万元。
【北山】 Běishān 335户,935人。村委会驻地小北门路136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小北门、山河二村农业户成立北山大队,从二村各取一字命名。后山河划出,名称仍旧。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78亩,主产稻谷。村办低压电器厂1家,1985年产值65.27万元。
【县圃】 Xiànfǔ 242户,736人。村委会驻地县后巷28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县圃、市门二村农业户成立幸福大队,1983年改建幸福行政村,1986年更名县圃村,以旧县署东首有一园圃,在该村境内,因以命名。耕地388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具厂、教学仪器厂共2家,1985年产值7.97万元。
【北 湖】 Běihú 268户,797人。村委会驻桃源北路。1956年由解放初期之蒲湖村农业户成立巩固、鞍山二农业合作社,1961年合并成巩安大队,1983年改建巩安行政村,1986年更名北湖村,以地靠大北门之蒲湖而命名。耕地398亩,主产稻谷。村办橡胶塑料厂1家,1985年产值12.29万元。
【南门】 Nánmén 359户,1077人。村委会驻滨溪路10号。1956年由解放初之山桃、中南二村农业户成立繁荣、永新、永福三农业合作社,1961年合并成永福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因重名,1981年又更名为南门大队,以地靠南门而命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75亩,主产稻谷。村办水泥预制品厂、塑料电器厂、纺织机械配件厂等3家,1985年产值52.2万元。
【杨柳】 Yángliu 115户,330人。村委会驻杨柳巷17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杨柳村农业户成立杨柳大队,以境内有杨柳巷而得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52亩,主产稻谷。村办农机厂1家,1985年产值15.76万元。
【东镇】 Dōngzhèn 285户,819人。村委会驻东大街111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东镇村农业户组成东镇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东镇村名由解放初期东城镇人民政府驻该地而得。耕地415亩,主产稻谷。村办制冷机厂1家,1985年产值12.39万元。
【东方】 Dōngfāng 228户,779人。村委会驻地东大街110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花楼村农民成立花楼大队,以境内有花楼殿而得名。后以原东城镇区域在合作化时期有东方高级社,采用旧名而改称东方大队,东方之名,一为地靠东门,二为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处,取兴旺发达之意。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78亩,主产稻谷。村办电器厂1家,1985年产值4.24万元。
【桃源】 Táoyuán 140户,383人。村委会驻地塔山路4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桃源村农业户组成桃源大队,以地靠桃源桥河而得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25亩,主产稻谷。村办医疗药械厂1家,1985年产值8.18万元。
【白石】 Báishí 221户,654人。(含镇良种场)村委会驻八角楼巷25号。1961年由解放初期之白石村农业户组成白石大队,以该处有猪形白石而得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05(含镇良种场)亩,主产稻谷。村办药检仪器厂、晶体管厂等3家,1985年产值73.33万元。
深甽区
SHEN ZHEN QU
深甽区位于县境西北部,区公所驻地深甽距县城16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临铁江,东南与桥头胡区接壤,南连黄坛区,西界新昌县,西北与北邻奉化县。总面积275.0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26.64平方公里。下属深甽、香山、西店、大蔡、紫溪、大里、双湖、马岙等8个乡镇,101个行政村,149个自然村,21880户,75123人。
民国时期曾建新宁区。1949年7月宁海解放,建深甽区,包括今之双湖、大里、深甽、大蔡、香山、西店、紫溪、凤潭、梅林等乡镇。1950年1月改称梅林区。1951年原属黄坛区之马岙乡并入,1956年划至西溪区。1958年11月撤梅林区,分建西垫、深甽二个人民公社,马岙乡于此时又并入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至1961年12月该区域除今之凤潭乡、梅林镇外(当时该二地属梅林人民公社)曾划属奉化县。1961年9月复建深甽区,1962年4月原属该区之凤潭、梅林、九顷三公社划属桥头胡区。1965年5月改为深甽特区,12月并入双峰、西溪二公社,由宁波地委、宁海县委双重领导,以县委领导为主。1967年复为深甽区,1973年双峰、西溪二公社划属黄坛区。此后,深甽区规模未再更动。
深甽镇
深甽镇位于宁海县西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深甽距县城16公里。镇以驻地得名。东邻西店、紫溪、凤潭三个乡镇,南连西溪乡,西接双湖、大里二乡,北与大蔡、香山二乡接壤。全镇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共13个自然村。计2393户,7522人。其中农村户口1919户,6808人。
辖区解放前属三省乡。1951年辖区含甽水乡及三桥乡之部分村。1956年二乡与大蔡乡合并称长洋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同年以现属区域建深甽公社。1983年改深甽乡。1985年改深甽镇。
该镇属山区。四面环山,沟谷交错,田畈狭小。东北部靠紫溪乡之莲花峰,海拔763.8米;西北部依大蔡乡之望海岗,海拔673.5米。西南部有南溪岙及该镇与西溪乡之界岭鹿颈峧,山峦重叠。南溪岙有国营南溪林场,南溪温泉疗养所,直属宁波市。主要溪流西有来自大里乡之凫溪上游大里溪,入境后称甽水。北有发源于大蔡乡之长洋溪,南有发源于冰岩岗之南溪。长洋溪与南溪于深甽村东汇入凫溪。村落及耕地多集于溪流沿岸。农田水利以沿溪筑坝、自流灌溉为主。
交通有省道象西线穿越东西,与县道西店——深甽公路会于深甽,长洋——畈坑(奉化)公路与西店——深甽公路于长洋相交。
全镇耕地438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大豆、番薯、油菜籽。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76公斤,总产2261.05吨。山地4.78万亩,出产竹、笋、木材、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西瓜、葡萄,饲养长毛兔、蜜蜂、生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257头。从事拖拉机、三卡运输以及运销沿溪沙石亦为该镇之副业。镇内企业:属县办的有工艺鞋厂、皮鞋厂、钻石工具厂、汽车灯泡厂等4家。区办的有电视机厂、机电配件厂、丝绸厂等3家。镇办的有砂轮瓷厂、茶机厂、预制品厂等17家,计职工678人,1985年产值402.69万元。村办工厂有金属制造、灯具五金等20家,计职工407人,1985年产值187.97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有电器冲件、金属提炼等38家,计职工221人,1985年产值272.7万元。另有工程队、运输队各一。
镇内有区完中(长洋中学)1所,设普通高中3班,职业高中2班,初中2班,计学生366人。乡初中1所,学生310人。小学8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学生764人。幼儿班3班,入学幼儿125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1人,病床20张。文化设施有文化馆、图书室、电影院、广播放大站等。
南溪温泉,位于深甽西南5.5公里之南溪岙内,为浙江著名游览、疗养胜地。(详卷四《名胜古迹》)
深甽村口甽水上有深甽桥,旧称“缑北第一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深甽镇 Shēnzhèn Zhèn 2393户,7522人。其中农村户数1919户,6808人。
【深甽】 Shēnzhèn 719户,2462人。以村委会驻地深甽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分建胜利、新民、民主三个大队,1968年合并建深甽大队,1983年建深甽行政村。耕地1459亩,主产稻谷。山地1.58万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柑桔、西瓜及饲养蛋鸭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6家,1985年产值207.05万元。
深甽 Shēnzhèn 713户,2443人。深甽区公所、深甽镇人民政府及深甽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北16公里之溪谷间。象西线与西店——深甽公路相交于此。长洋、南溪二溪于村东汇入凫溪。相传该村由奚姓始居,建村于唐代。现奚姓衰微,村民以胡、俞、张诸姓为主。《清溪路下张氏宗谱》、《清溪张氏宗谱》及《上张张氏宗谱》均有记载:张质(926~994)原名镇,祖居山东青州惟泉,晦迹于钱塘洋沙溪里。宋太平兴国五年(976)又至剡(今嵊县)之张家车。宋雍熙间(984~987)。“改名质,偕次子元哲避隐宁海北乡之深甽”。按“甽”,既可解作“田间水沟”,亦可析为“山谷”。该村地处深山谷地,多溪流水沟,故名深甽。向有“干柴白米岩骨水,嫩笋茶芽石板鱼”之说,颇能道出昔时深甽生活情趣。近年农工商各业发展较快,成为山区一镇。村口有横跨甽水之五孔石拱桥,旧称“缑北第一桥”。
留基 Liujī 3户,9人。村处深甽东南1.5公里之山腰间。该镇沙地王姓太平天国时(1851~1864)曾避于该地林间,筑室隐居,从而留下基地。后人至此定居,取名留基。
雪潭 Xuětán 3户,10人。村处深甽东南2公里之山上。李姓居住,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深甽迁此。该村原名洩(泄)潭,缘村居山上,有水下泄成小瀑布,冲成一潭,因以得名。后谐音称雪潭。
长坑 Chángkēng 废村。村民于1983年前后迁居深甽。
【长洋】 Chángyáng 610户,2136人。耕地1483亩,主产稻谷。山地1.65万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炼钢精灰等。村办工厂5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5家,1985年产值170.99万元。
长洋 Chángyáng 610户,2136人。村处深甽北4公里之长洋溪畔,北邻香山、大蔡二乡。西店——深甽公路及长洋——畈坑(奉化)公路于此相交。主居郭姓。该村《郭氏宗谱》载:郭瑜于“宋哲宗时(1086~1100)由临海康谷迁居长洋为发祥祖”。以村居狭长之田洋间,村旁溪如玉带,山似锦屏;又以郭瑜长兄住临海长潭、二兄迁金华长衢,村名皆冠“长”字,故称长洋,既合地形,又表“三长”同祖之意。村东原有板桥村,今并入长洋。长洋中学设于该村。该村有甲子桥,系三孔石拱桥;前郭桥,系屋盖式木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来虎岩】 Láihuyán 65户,275人。1961年建五一大队,1981年更名为来虎岩大队,1983年建来虎岩行政村。以村委会驻地来虎岩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77亩,主产稻谷。山地1285亩,出产竹、木、笋、柴等。副业有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
来虎岩 Láihuyán 别名雷虎岩。30户,125人。来虎岩村委会驻地。村处深甽西北3.3公里之金岗大岙东。西邻大里乡。方、徐、张、俞、应等姓杂居。相传该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6)。彼时,常有虎伤人,且村旁有一似虎形之岩石,曾遭雷击,传为雷公镇虎,称雷虎岩。村以此得名,后书为来虎岩。据《清溪下宅畈张氏宗谱》,张令远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下宅畈徙此。
枫树湾 Fēngshuwān 35户,150人。村处深甽西北2.9公里山湾间。主居方姓,明末,从赵畈迁此。以村后有数十株大枫树,故称枫树湾。
【蒋家庄】 Jiǎngjiāzhuāng 85户,309人。1961年建蒋家大队,1967年改称东风大队,1981年更名为蒋家村大队,1983年建蒋家村行政村,1986年改称蒋家庄。耕地202亩,主产稻谷。山地3730亩,出产竹、木、柴等。副业有栽培茶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及联办工厂各一家,1985年产值1.16万元。
蒋家庄 Jiǎngjiāzhuāng 曾用名蒋家。85户,309人。村处深甽北2.3公里之山脚,傍长洋溪。西店——深甽公路穿村而过。主居蒋姓,该村《蒋氏宗谱》载:“缑北蒋氏(大志)唐时避黄巢乱,隐居赤城(天台)之江下,历九世,至宋徽宗时(1101~1125)转迁至宁海北乡筑室而居”。以姓名村,称蒋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蒋家庄。
【独山】 Dushān 96户,325人。村委会驻地独山,辖独山与下独山二个自然村,因名独山。耕地234亩,主产稻谷。山地2391亩,出产竹、木、柴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6.57万元。
独山 Dushān 曾用名上独山。76户,249人。独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深甽北1.5公里之长洋溪西岸田畈间。据梁坑、冠庄、潘家岙《潘氏宗谱》,潘仁约(787~?)“唐元和间(806~821)为六军使,迁宁海独山,是为始祖”。以村前长洋溪畔有一孤立似鱼形之小山称独山,即以为村名。后分成上、下二村,该村居上,故称上独山。现居杨、安二姓。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独山。
下独山 Xiàdushān 别名庙后。20户,76人。村处深甽北1.1公里之长洋溪西岸田畈间。由独山村民分迁于此成村。该村居下,称下独山。现住杨、张等姓。又村在“福山庙”后,别称庙后。
【赵畈】 Zhàofàn 95户,353人。耕地213亩,主产稻谷。山地1057亩,植被为松、竹、杂柴等。副业有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39万元。
赵畈 Zhàofàn 95户,353人。村处深甽西北2公里之大里溪边。西邻大里乡。象西线穿村通过。主居方姓,姜姓次之。据该村《方氏宗谱》,明万历间,方树节由缑城迁此。本人生卒无考,其孙仁赞生于崇祯六年,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633~1794)。村以该地原为赵家之田畈得名。
【南溪】 Nánxī 187户,714人。以村委会驻地南溪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98亩,主产稻谷。山地6400亩,出产竹、木、笋、柴及茶叶。村办工厂4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40.5万元。
南溪Nánxī 170户,661人。南溪村委会驻地。村处深甽西南2公里之溪谷间。西与双湖乡接界,南为南溪温泉。主居张姓,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及上张《张氏宗谱》,元末明初,深甽张质第十七世孙源谦由上宅清潭迁此为始祖,本人生卒无考,张质十六世孙公传生于元至正十五年,卒于明永乐七年(1355~1409)。该地溪流之流向系从南向北,且在深甽之南,称南溪。村以溪名为名。
外张 Wàizhāng 17户,53人。村处深甽西南1公里之溪谷间。据上张《张氏宗谱》,张质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偕次子元哲迁深甽,元哲之长子明道由深甽迁外张。以张姓居于南溪岙之外侧,故称外张。
【里沙地】 Lǐshādì 62户,234人。1961年建沙地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里沙地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21亩,主产稻谷。山地1508亩,出产竹、木、柴等。副业有栽培茶、养蜂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0.36万元。
里沙地 Lǐshadì 曾用名沙地。62户,234人。村处深甽东2公里之凫溪北岸,雁苍山西南麓。主居王姓。据大里《王氏宗谱》,明弘治间,铁场一都王(今西店镇王家)王孟秘(1460~1545)迁此定居。以村处凫溪淤积之沙地上,称沙地,为别于凫溪下游之沙地村(属紫溪乡),于1986年改称里沙地。村东狮子山下路侧有摩崖石刻:“千古岩崖绝路行,智人方便叠山*;经过无限皆从上,一任长溪水骨生。口口乙卯口口公作。”
香山乡
香山乡位于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石家距县城23公里。该乡古称尚义,今以境内之香岩山命名,称香山乡。东、南与西店镇相邻,西南接深甽镇,西连大蔡乡,北与奉化县接壤。全乡总面积24.7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共20个自然村。计2731户,9741人。其中农村户口2589户,9569人。
辖区解放前属义溪乡,1951年建香山、仁合二乡,1956年合并建香山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归属宁海县,同年按1956年香山乡区域建香山公社。1983年改为香山乡。
乡境西南向西以至东北,群山环绕。东南部为半月形平地,多良田,为该乡主要产粮区。香岩山横亘于西南境,主峰海拔692米;南端与深甽镇接界处有矮猪山,海拔735米。发源于香岩山主峰以西之五市溪,自西向东至溪头村南,与来自乡境东北部义溪汇合,经西店镇流入铁江。西部有红泉水库,北部有箬帽岭水库,中部有茅山头水库,总库容139万立方米,自流灌溉乡内大部分土地。
公路有县道西店——深甽公路穿越东西,衔接省道甬临线和象西线。
全乡耕地9368亩,主产稻谷,亦产大小麦、蚕豆、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85.5公斤,总产5765.7吨。山地2.13万亩,植被有松、杉、薪柴、毛竹等。经济作物有杨梅、柑桔、茶、西瓜、甘蔗等,其中杨梅为该乡特产,过去于西店集散,称“西店杨梅”;也有以桶盘山为产地代表,称“桶盘山杨梅”。饲养有生猪、家禽、奶牛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4288头。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紧固件、蜜饯、钟壳等10家,共职工404人。1985年产值273.71万元。村办工厂有糖果食品、网线加工等34家,共职工693人,1985年产值259.04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有建材、花岗石等22家,1985年产值315.25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84人。小学7所,其中单班村校1所,共学生850人。乡校前身为香岩小学,创建于1906年(当时名为香岩学堂),为我县早期近代学校之一。幼儿班1班,入学幼儿3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敬老院1所。青年民兵之家2所。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乡内岭口村被评为1985年度县文明村。
境内香岩山为宋刘倓归隐处,筑有阆风吟室,后人改为阆风庵,现存。牌门舒村为宋名士舒岳祥故里。人称刘倓为“刘阆风”,舒岳祥为“舒阆风”。(详卷七《地名与历史人物》)岭口村头有清光绪丙戍年(1896)建造之阆风桥。(详卷四《名胜古迹》)
洪家为鸦片战争期间抗英烈士洪式琮故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洪式琮调定海守御,土城被英军攻破时,“持短刀死战,手刃百余人,身受重创,蹶而起者数四”,英勇阵亡。(据光绪《宁海县志》)
东部桶盘山,峰顶岩平如盘,称桶盘山,又称天门山(详卷六《自然地理实体》)。
香岩山北之明恩寺,建于唐乾元中(758~759),1963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后被毁,现存山门及清乾隆五十九年修寺碑。
香山乡 Xiāngshān Xiāng 2731户,9741人。其中农村户口1589户,9659人。
【石家】 Shijiā 335户,1106人。耕地1005亩,主产稻谷。山地2149亩,植被为松、杉、竹、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甘蔗以及制饴糖等。村办工厂4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共产值148.29万元。
石家 Shíjiā 335户,1106人。香山乡人民政府及石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北23公里之五市溪北岸平洋上。西深公路在此设站通过。据该村《石氏宗谱》,宋乾道间(1165~1173)新昌石溪石羡问曾为通奉大夫,因性喜隐逸,退居宁海长洋,其孙石载辅由长洋卜居于此。以姓名村,称石家。该村为明末石启明之故里。石启明于崇祯戊辰以恩选贡入京。清兵入关,集义民抵抗,“史可法题授滁和兵备,与之戳力同心,誓师恢复”。后见势不可回,挂冠归,隐居明恩寺。顺治间,清吏欲疏荐起用,启明坚持不出。著有《理檀录》、《介于游草》、《介园集》等。(据光绪《宁海县志》及《石氏宗谱》)
【塘下】 Tángxià 205户,799人。以村委会驻地塘下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761亩,主产稻谷。山地899亩,植被为松、竹等,且盛产杨梅。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23.14万元。
塘下 Tángxià 186户,754人,塘下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西北1.4公里之化星岗东麓。主居胡姓,据该村《胡氏宗谱》,元末,胡思乡(其祖父德敏生于元大德壬寅-1302)从大蔡迁此,以村西山脚有一大水塘,村在其下方,故称塘下。
田畈中央 Tiánfànzhōngyāng 1户,4人,村处石家西北0.9公里之田畈间。胡姓从大蔡迁此。以村坐落于田畈中央得名。
蒋家 Jiǎngjiā 18户,41人。村处石家西面1.1公里五市溪北侧,西店——深甽公路从村北通过。据该村《尚义岩头蒋氏宗谱》,蒋姓祖上原居县城桃源桥南,宋时,蒋于略曾任福建通判,归故里后,退隐于此。于略生卒无考,其十世孙延龄生于元乙卯年,卒元辛巳年(1315~1341),以此推算,其始居当在宋真宗赵恒在位时(998~1022)。
【后溪】 Hòuxī 255户,925人。以村委会驻地后溪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9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奶牛、群鸭,栽培茶、制香等,并盛产杨梅。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2.9万元。
后溪 Hòuxī 241户,887人。后溪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北0.6公里之田洋间。主居石姓,据该村《石氏宗谱》,明初,石家石惠驹(1372~1428)“子文尹公携子分迁后溪新宅”。以村坐落于义溪之后(北),故称后溪。
张岙 Zhāng'ào 14户,38人。村处石家北1.7公里洞公岭东侧,北界奉化县。以张姓始居山岙得名。据传张姓从大蔡高畈迁此。现为张、沈、洪、叶等姓杂居。
高石街 Gāoshíjiē 废村。
【牌门舒】 Páiménshu 90户,366人。以村委会驻地牌门舒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380亩,主产稻谷。山地200亩,植被有毛竹、松、薪柴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万元。
牌门舒 Páiménshu 60户,224人。牌门舒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西2公里五市溪北侧,西店——深甽公路穿村而过。舒姓主居。据光绪《宁海县志·舒阆风先生行状》,五代(907~960)末年,舒师锡由越“徙台而为迁国之宗者。”以村下有石牌坊跨路而立,号称“牌门”,入门即为舒姓聚居地,故称牌门舒。今牌坊已拆除。该村为宋名士舒岳祥故里。
便岸头 Biàn'àntóu 2户,5人。村处石家西南2.8公里之山脚,西店——深甽公路于村南通过。现住潘姓,民国初从大蔡乡梁坑迁此。该处原有一平坦大岩石(光绪年间建阆风桥时打碎作建桥石料),地名称平岩头,谐音成便岸头。
捣臼岙 Dǎojiu'ào 6户,27人。村处石家西南2.7公里之五市溪边。清咸丰年间,洪姓从洪家来此看管山林,落户定居,以村后群山形若捣臼,村处岙口,故称捣臼岙。
龙头颈 Lóngtóujǐng 7户,43人。村处石家西2.8公里之半山腰。住郑、张二姓,郑姓于清末从奉化郑家塔迁此,张姓稍迟,从大里乡里岙迁来。以村边之山宛若龙颈状得名。
藕荷坑 Ouhékēng 15户,67人。村处石家西南2.4公里,深甽——西店公路西侧。居洪、张二姓。洪姓于清乾隆年间从本乡洪家迁此。以村前不远处有五市溪,出村即见,因名村为“遇河坑”,后谐音称藕荷坑。
【洪家】 Hongjiā 332户,1232人。耕地120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柑桔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共产值12.7万元。
洪家 Hóngjiā 别名五市街。332户,1232人。村处石家南0.2公里之五市溪南岸平洋上。据该村《洪氏宗谱》及光绪《宁海县志》,该村洪姓祖居丹阳。唐天宝进士、谏议大夫洪经纶奉命于广德元年(763)至宁海紫溪洞镇压袁晁起义部属,“后以亢直忤时,退隐邑之花架山”。后裔于花架山之东定居,即今之洪家。村以姓得名。村内原有一条街道,有集市,称五市街,为洪家之别名。该乡粮站、供销社、医院、米厂等设在此村。该村为清代抗英烈士洪式琮之故里。香岩学堂校歌中有“武效洪式琮”句。
【下田畈】 Xiàtiánfàn 189户,667人。耕地698亩,主产稻谷。盛产杨梅,素有“桶盘山杨梅”之称。亦产茶。村办工厂5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共产值41.98万元。
下田畈 Xiàtiánfàn 189户,667人。村处石家东0.4公里之田畈上,村东为桶盘山。以洪、戴两姓为主,据该村《洪氏宗谱》,洪效丙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59)率子从洪家分迁于此。以地处洪家之下(东)田畈中,故称下田畈。
【礼村】 Lǐcun 201户,771人。耕地812亩,主产稻谷。山地5241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蔬菜、西瓜、甘蔗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5.1万元。
礼村 Lǐcun 201户,771人。村处石家南1.5公里之香岩山东北田洋上。主居刘姓。据该村《香山刘氏宗谱》,五代时,刘尧卿(881~977)由天台孟岸迁此定居。谱中有诗:“迷离烟树媚芳津,落马桥西共结邻;莫道村小无礼貌,礼尊犹得记前因”,名村为礼尊。后改称礼村。该村为宋名士刘倓、刘庄孙故里。
【横路葛】 Hénglugě 173户,654人。以村委会驻地横路葛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80亩,主产稻谷。山地1966亩,植被有松树、薪柴等。蔬菜、甘蔗、瓜果供应附近市场为该村特色。亦产茶。村办工厂2家,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共产值20.44万元。
横路葛 Hénglugě 170户,640人。横路葛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南1.5公里之田畈间。主居葛姓。据该村《葛氏宗谱》,明初,泉水葛姓第十三世葛公约迁此。该村因有一大道(紫溪至洪石)横贯其间,葛姓聚居,故称横路葛。
下葛 Xiàgě 3户,14人。村处石家东南2.1公里之平畈上。葛姓居住,据查葛姓自洛阳迁黄水塔(村西山脚),后移居于此,定居比横路葛较先。因位于黄水塔下,故称下葛。
【溪头】 Xītóu 340户,1271人。以村委会驻地溪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257亩,主产稻谷。山地2637亩,盛产杨梅。副业尚有种植西瓜、甘蔗。村办工厂4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1.95万元。
溪头 Xītóu 314户,1229人。溪头村委会驻地。村处石家东南1.7公里之铁场岭西麓。西店——深甽公路穿村经过。东邻西店镇。主居刘姓。据该村《刘氏宗谱》,始祖刘维德于元至治元年(1321)从礼村迁此。因村在五市溪边,故称溪头。
后陈 Hòuchén 26户,42人。村处石家东南1.3公里之田畈小溪边。该村《陈氏宗谱》载:“始祖赢川公(1431~1514),字镇山,号鸿基,前明正统间(1436~1449)自鄞县走马塘来客于此,见夫香岩之原,峰回路转,水净沙明,足为后人万世基业,遂定居焉。名曰后陈”。
【岭口】 Lǐngkǒu 309户,1189人。耕地1010亩,主产稻谷。山地2087亩,植被有松、杉、毛竹、薪柴等。该村为该乡最大杉木基地。村办工厂7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27.39万元。该村为1985年度县文明村。
岭口 Lǐngkǒu 309户,1189人。村处石家西南3.6公里之山脚。南邻深甽镇,西接大蔡乡,北界奉化县。西店—深甽公路于此设站通过。主居舒姓,村民从本乡牌门舒分迁于此。以其位于杉树岭南麓,为通奉化之要道口,故称岭口。村口有阆风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竺家】 Zhújiā 160户,589人。耕地643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0.92万元。
竺家 Zhujiā 160户,589人。村处石家东南2.7公里之五市溪南岸平洋上。东、南分别与西店镇樟树、张家庄相邻。甬临线于村东通过。据口传,明初竺姓于此定居,以姓名村,称竺家。
西店镇
西店镇位于宁海县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店距县城21公里。镇以驻地得名。东南濒铁江与薛岙乡、桥头胡镇隔海相望,南连紫溪乡,西邻香山乡及深甽镇,北与奉化县交界。全镇总面积32.9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6.2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11个自然村。计4790户,16333人,其中农村户口4275户,15334人。
辖区解放前属义溪乡。1951年为西垫、团堧二乡,1956年二乡合并称西垫乡。并划入原属桥棚乡之邵家村。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同年以原西垫、团堧二小乡区域并划入原属香山乡之皂坑、张家(今称张家庄)二个大队,建西垫公社。196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垫改名西店,1983年改为西店乡。1984年改西店镇,西店、郑家二村列为建镇区。
镇境西北部为丘陵地区,有大岩山、桶盘山(主峰在香山乡)、铁场岭、栅墟岭等,均低矮。东南为沿海平地,土地肥沃,农渔两利,村落大多集中于此。中部有发源于大岩山与桶盘山之二小溪,南部有皂坑溪及来自香山乡之五市溪,都注入铁江。因溪流皆短窄,早年常受旱情威胁,解放后修建小型塘坝108座,总蓄水量81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5937亩。
西店处于宁波通台州大道上,古有驿站,且有出海水路,故交通向称便捷,现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与县道西店——深甽公路会于西店。镇内各村可通行拖拉机和汽车。沿海各村均可启锚出象山港。
该镇生产,渔、农、工并举。
渔业有捕捞和海涂养殖。1985年全镇有机动船76艘,计6373匹马力,3252吨位;非机动船38艘,计71吨位。1985年捕捞总产量4261.8吨,产值638.9万元。全镇有海涂1.8万亩,养殖牡蛎、蛏、蚶等。1985年海涂养殖1.65万亩,其中牡蛎1.534万亩,产量575吨。该镇和紫溪乡为铁江牡蛎产地。铁江养殖牡蛎始自宋代,已阅七百余年,代远年久,遐迩闻名。1985年渔业产量为全县之最。
全镇耕地707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蚕豆、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89.5公斤,总产4472.45吨,山地1.1万亩,植被以幼松、薪柴为主,近年兼育杉、桑、柑桔等。饲养生猪、家禽,系农家传统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3255头。近年专业户饲养蛋鸭、长毛兔等蔚然成风。利用水库、水塘养鱼亦大有发展。蛎壳烧灰在该镇有悠久历史,1985年有蛎灰窑厂78家,产蛎灰3.82万吨,产值259.88万元。
镇内企业,县办工厂有宁海塑料一厂、西店标牌厂、宁海塑料电讯器材厂等3家;部门办工厂有造船厂和东方电视机厂2家。镇办工厂有水泥、铜管、水泥预制品等16家,职工1051人,1985年产值1093.91万元;村办工厂有橡胶、电器灯具、塑料、水产加工、印刷等70家,职工1663人,1985年产值695.24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有电器、电子配件、彩印等49家,职工580人,1985年产值241.49万元。1985年工业产值列全县乡镇第一位。其它还有工程队、交通运输队、商店、旅馆等。
铁场岭泥沙中含有磁铁矿砂,皂坑村后山上曾于1958~1961及1971~1972年两次开采铁矿。
全镇有初中1所,为县农村示范初中,学生661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计学生1600人。幼儿班8班,入学幼儿304人。镇医院1所,医务人员13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影剧院、电影放映队、文化站、图书室、广播放大站等。
朱行桥,位于西店南1公里处,以南宋时建桥甫成,适值理学家朱熹过此而得名(据光绪《宁海县志》),现已改建为甬临线公路桥。近桥地区,向以“朱行桥”为地名。
双山,位于西店东南2公里处。以海涂中二岛兀立,状如印,故名。(详卷四《名胜古迹》)
樟树村后石屏山岩石上,镌刻元浙东道宣慰使哈剌罕赛诗:“千年壁立任莓苔,今日石盘居士来;洗刷浮云堪宴坐,不教独秀在天台”。(载光绪《宁海县志》)每句一行,后有附跋,几经岁月,犹可辨认。
西店村中有陈长官祠。原有前后二进,今存前厅五间,犹保存明清时代穿斗式建筑特色。(陈长官事迹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
据传,元曲《琵琶记》作者高明(字则诚)卒镇内樟树村。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有“(则诚)旅寓鄞栎社沈氏,以词曲自娱,明太祖闻其名,召之,以老病辞归,卒宁海”之记载。此传说或非讹。
1949年4月21日,蒋介石、宋美龄及其随从自奉化溪口至西店,由团堧下海去复兴岛。
西店镇 Xīdiàn Zhèn 4790户,16333人,其中农村户口4275户,15334人。
【西店】 Xīdiàn 205户,740人。耕地24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西瓜及从事商贩、搬运工等。村办工厂14家,职工248人;个体及联办工厂18家,职工250人。1985年全村工业产值221.5万元。
西店 Xīdiàn 别名西店街,曾用名西垫。205户,740人。西店镇人民政府及西店村委会驻地。位于城北21公里之铁场岭东麓。南依万步岭,西部山阜连绵,与香山乡相邻。现住王、孙、邬、郑等十数姓。相传,旧时该地系海涂,附近村民于此垫涂建村,以地处铁江西侧,故称西垫。又因地当宁波至台州通衢,且近海,航运亦便,向为农村集镇,多店栈,“垫”“店”同音,常作西店。1962年省人民政府批准,以“西店”作标准地名。甬临线和西店——深甽公路交会于此。逢农历三、六、九集市。镇内沿海各村水产品于此集散,工商业发达,市面繁荣。该地明代曾设铁场巡检司,清为海防汛地,设西垫汛。村内有陈长官祠。
【崔家】 Cuijiā 253户,954人。以村委会驻地崔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62亩,主产稻谷。海涂2600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蚶,近海捕捞、淡水养鱼、饲养长毛兔、种植柑桔、海上运输及烧售蛎灰等。
崔家 Cuijiā 曾用名月浦。243户,912人。崔家村委会驻地,村处西店东北2.6公里之海边。北与奉化县下陈交界。甬临线于村西通过。该村前临铁江,后靠月山,旧名月浦。后崔姓蕃衍,改称崔家。据口传,明末,崔姓由黄岩路桥迁至团堧戴家,后居于此。
山下戴 Shānxiàdài 10户,42人。村处西店东北5.4公里之甬临线西侧,北界奉化县。戴姓居住。据团堧《戴氏宗谱》,元至正间(1341~1368)戴姓由温岭南塘迁团堧,传十五世,分支迁此,时当在清乾隆、嘉庆之际。以戴姓居于山脚,故称山下戴。
【王家】 Wángjiā 629户,2301人。耕地146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西瓜,饲养群鸭,烧砖瓦、蛎灰等。村办工厂6家,个体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73.8万元。
王家 Wángjiā 曾用名一都王。629户,2301人。村处西店东北1.4公里之田洋上。甬临线于村西通过。该村《王氏宗谱》载,王子华(1099~1166)祖居临海大田。建炎己酉(1129),金人入明州,王守栅墟,宁海得全。“暇日,览胜阆风,乐其土俗,择里于铁场之宅基而居焉”。始称铁场王家,清雍正时改称一都王,后简称王家。现村内存有石牌坊遗迹三处:一为绣衣坊,明监察御史王中立,在大道地,尚存下截石柱四根;一为花祠堂正门,斗拱翘檐,浮雕花鸟龙兽,三只石狮,二站一卧,栩栩如生;一在村南,名京牧天宠坊,明王仲玠立,四柱三门,横梁石刻古朴浑厚,镌刻铭文,字体隽秀。
【郑家】 Zhèngjiā 83户,297人。耕地15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经营饭馆、客栈、代销店及从事商贩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23.56万元。
郑家 Zhèngjiā 曾用名郑家跳。83户,297人。位于西店东北0.5公里处。郑姓聚居。据该村《郑氏宗谱》,元代郑伯时(1300~1370)从本县尚义(今香山乡境)“徙居于铁场压之东,此盖始迁郑家跳祖也”。后去跳字,称郑家。村西有一石井,光绪《宁海县志》载:“绕宅皆潮水,民苦斥〓,元季郑伯时乃于宅后凿地取泉,甫及三尺,下皆平岩,泉自石缝中迸出,其味清冽,旱不干,水不溢,乡民赖之”。数百年来,沧桑变异,唯该井之水清甘如故。1985年村民集资修井圈,并勒石记其事。
石孔头 Shíkǒngtou 别名双山。799户,2892人。分建石孔、尤村、双山、尤村渔业4个行政村。村处西店东1.6公里之海边。东、南临铁江与薛岙乡加爵科村隔海相望。村东南海涂上有二山兀立,称石孔山(即双山),村即以此得名。据口传,该地以夏、李二姓居住最早,现村西尚存夏家弄地名。今聚居冯、尤、仇、潘四姓,历来划地以居。据该村《冯氏宗谱》,冯族先世河间人,宋高宗南渡,武德大夫冯宝挈眷护驾,其子冯安国以荫历官浙东按察使,安国三子冯华“览双山之胜,遂择地卜居”。《尤氏宗谱》载,明洪武间(1371~1384)尤奉信自南田迁峡山,传四世,尤转六“始居一都石孔”。《仇氏宗谱》载,宋季,仇十二“从奉化沙堰徙居于此”,其“二世享甫出生于宋绍定二年,卒于德祜二年(1229~1276)”。潘姓系本县冠庄迁此。该村养殖牡蛎,历史悠久,光绪《宁海县志》载:“宋季,冯进士唐英避乱隐此,见岩边牡蛎盛生,故教民聚石养之,至今犹利赖云”。
【石孔】 Shíkǒng 137户,525人。以村委会驻地石孔头得名,为石孔头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冯家大队,1982年改石孔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9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养殖牡蛎、近海捕捞、烧蛎灰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5万元。
【双山】 Shuāngshan 345户,1211人。村委会驻地石孔头。该村为石孔头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前双山得名。村民以经营渔业为主,有机动船24艘,计1613马力、1067吨位;非机动船18艘,计36吨位。1985年捕捞水产品总产量973.35吨。海涂2733亩,养殖牡蛎、蚶。村民并从事海上运输、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广6家,1985年产值80.75万元。
【尤村】 Yóucun 192户,690人。村委会驻地石孔头。该村为石孔头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民姓尤得名。1961年属尤家大队,1976年农渔分开,.建尤家农业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尤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51亩,主产稻谷。海涂300亩,养殖牡蛎、蚶等。村民并从事近海捕捞、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10.05万元。
【尤村渔业】 Yóucunyúyè 125户,466人。村委会驻地石孔头。该村为石孔头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民姓尤及从事渔业命名。1961年属尤家大队,1976年农渔分开,建尤家渔业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尤村渔业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有机动船7艘,计734马力,403吨位;非机动船5艘,计5吨位。1985年捕捞水产品总产量460.4吨。副业有从事海涂养殖、海上运输及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1家。
团堧 Tuánruán 869户,3293人。位于西店东2.3公里处。分建团堧、团堧渔业2个行政村。东、南濒铁江,与薛岙乡加爵科隔海相望。居民以戴姓为主。据口传戴姓之前,已有陈、蒋二姓于此居住。该村《戴氏宗谱》载:“先世由闽泉蛙湖卜迁台之太平(温岭)南塘村”,元至正间(1341~1368)戴少詹“避世纷乱,乃卜居而占籍于堧里”。(堧,意为河边地,此处作海边地)“枕山面海,其地团聚”,故村称团堧。村东原有一小村,名东岙,现已与团堧相连,成为一体。1949年4月21日,蒋介石等由该村下海去复兴岛。
【团堧】 Tuánruán 594户,2265人。以村委会驻地团堧得名。为团堧自然村之一部分。1959年建团堧大队,以经营农业为主。1983年改为团堧行政村。耕地1197亩,主产稻谷。海涂7700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蚶、海带,近海捕捞、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广7家,个体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04.11万元。
【团堧渔业】 Tuánruányúyè 275户,1028人。以村委会驻地团堧并以村民经营渔业为主而命名。为团堧自然村之一部分。1959年建队时,因适逢国庆,称国庆渔业大队,1983年改建国庆渔业行政村,1986年更名团堧渔业行政村。有机动船24艘,计2046马力、936吨位;非机动船7艘,计14吨位。1985年捕捞水产品总产量1224.5吨。有棉地60亩,海涂300亩,副业有种植棉花,养殖牡蛎、海带,从事近海捕捞、海上运输及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51.04万元。
【皂坑】 Zàokēng 77户,283人。1951年属桥棚乡,1956年属香山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62年属西店公社,1983年属西店乡,1984年属西店镇。耕地34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茶、西瓜、蔬菜等。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21.28万元。
皂坑 Zàokēng 曾用名南洪。77户,283人。村处西店西南3.1公里之香岩山东麓。南邻紫溪乡桥棚,西面山峦重叠,与深甽镇交界。北与香山乡接壤。村民姓洪,据香山乡洪家《洪氏宗谱》,宋淳熙间,洪公符(1177~1227)从洪家分居于此。以位于原居地洪家南面,称南洪。后以流经村庄之小溪皂坑(因溪边长皂荚树得名)为村名。皂坑水清冽甘美,盛水满碗,水高碗口一分而
不外溢。
【张家庄】 Zhāngjiāzhuāng 48户,188人,1951年属桥棚乡,1956年属香山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62年属西店公社,建张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张家庄大队,1983年建行政村。耕地1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群鸭、长毛兔等。村办工厂1家,联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22.86万元。
张家庄 Zhāngjiāzhuāng 曾用名张家。48户,188人。村处西店南2.4公里之平洋上,东濒铁江,北邻香山乡竺家。据该村《张氏宗谱》,明季,张宗维(1536~?)之子廷珠从象山庆丰桥迁此。以姓名村,称张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名为张家庄。
【邵家】 Shàojiā 260户,930人。1951年属桥棚乡,1956年属西垫乡,1958年属西店人民公社,1962年属西店公社,1983年属西店乡,1984年属西店镇。耕地89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养殖牡蛎、对虾等。村办工厂6家,个体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48.07万元。
邵家 Shàojiā 曾用名东陵。260户,930人。村处西店西南2.3公里之平洋上。东濒铁江,南邻紫溪乡董家。甬临线自北经村东而过。村民以邵、汪二姓为多。据《汪氏宗谱》,宋高宗南渡时(1126),汪伯厚“自奉川连山长诏迁居宁海山隍岭下”,元至正间(1341~1368)八世孙宗侍迁此。邵姓于清初从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来。该村旧名东陵,后邵姓族大,遂以邵姓名村,改称邵家。
樟树 Zhāngshu 1052户,3456人。村处西店东南1.3公里之石屏山南麓,东、南濒铁江。村民以孙、高、陈三大姓为主。据光绪《宁海县志》,唐广德元年(763),浙东统兵防御孙功棐“与平袁英乱,驻兵紫溪洞,寻以疾卒”,其子来宁海“奔丧,返经铁场石屏山,爱其地,插樟为识,遂迁居焉。后以樟树名里”,“世称为樟树孙也”。高姓一从福建大田迁来,一从定海秀山迁此(年代无考)。该村《陈氏宗谱》载,明季陈姓“自紫溪洞迁居樟墅之象鼻山下”,清初,又“迁至山内之大村而居”。1951年土改时,樟树村分为争取、持久、和平三个村,1961年即以此建三个大队。1965年合并成樟树大队和樟树渔业大队,1983年改建樟树、樟树渔业二个行政村。村后石屏山上有元代石刻。据传,元曲《琵琶记》作者高明(字则诚)卒于该村。
【樟树】 Zhāngshu 800户,2649人。耕地148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养殖牡蛎、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烧蛎灰等。村办工厂14家,个体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199.98万元。
【樟树渔业】 Zhangshuyúyè 252户,807人。村民从事渔业,有机动船21艘,计1980马力,846吨位;非机动船8艘,计16吨位。1985年捕捞总产量733吨。海涂600亩,主要养殖牡蛎、对虾。其他副业有近海捕捞、海上运输及烧蛎灰等,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6.24万元。
大蔡乡
大蔡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蔡距县城22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邻香山乡,南连深甽镇,西南接大里乡,北及西北与奉化县接壤。全乡总面积15.12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共16个自然村。计1719户,5737人。其中农村户口1616户,5606人。
辖区解放前属三省乡。1950年属长大乡,1951年,长大乡分为大蔡、三桥、甽水三小乡,辖区包括大蔡小乡及三桥乡之梁坑村。1956年大蔡、三桥、甽水三小乡合并成长洋乡,辖区属长洋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划归宁海县。1962年以现辖区建大蔡公社,1983年改大蔡乡。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四周群山环抱,高低参差,村落多建于山坡间,耕地多梯田、坡地。南部与大里乡、深甽镇接界之望海岗海拔673.5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其他西北部之黄登尖、高岭岗,西南部之阴风岭,东北部之凤凰山等海拔都在600米上下。东部山岭较低。发源于西北部诸山之几条溪流于大蔡汇合称象原溪,为长洋溪之上游,流经梁坑,至深甽镇入凫溪。曹坑村西北建有曹坑水库,库容量35万立方米,供大蔡村饮水、发电、灌溉。
该乡道路,解放前仅有长洋经梁坑、大蔡通奉化一线为大道,余皆山径小路,运输靠肩挑骡载。现有县道长洋——畈坑(奉化)公路从东南向西北穿越乡境,与西店——深甽公路交接于长洋。乡内尚有大蔡——曹坑、大蔡——东山简便公路可通汽车、拖拉机。
全乡耕地380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马铃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09公斤,总产2020.55吨。山地1.73万亩,植被以松树、毛竹、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梨、桃、葡萄及饲养生猪、长毛兔、蛋鸭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323头。乡办企业有农机、胶囊、阀门、电器等厂4家,计职工577人,1985年产值216.36万元。村办工厂有胶木纸品、小五金等12家,计职工129人,1985年产值64.09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9家,1985年产值23.1万元。其他还有建筑工程队、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等,其中建筑工程队出外承包业务颇多,为该乡劳务输出之途径。境内黄登尖有少量铁矿蕴藏。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31人。小学5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计学生546人。幼儿班2班,入学幼儿7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文化设施有广播放大站、文化站、电影场等。
大蔡乡 Dàcài Xiang 1719户,5737人。其中农村户口1616户,5606人。
【大蔡】 Dàcài 872户,2980人。以村委会驻地大蔡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024亩,主产稻谷。山地8312亩,植被为松树、毛竹、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梨、桃、葡萄,饲养长毛兔、蛋鸭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6家,1985年产值共47.61万元。
大蔡 Dàcài 曾用名象原。847户,2885人。乡人民政府及大蔡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之溪谷间。村庄坐南朝北,环山带水,村形若舟。长洋——畈坑公路于此设站通过。村民以蔡、胡二姓为主,现以胡姓居多。该村《蔡氏宗谱》载:“闻定府君于隋大业元年(605)偕赵氏夫人由天台南阳徙居于宁海之北乡象原村。彼时洋林疏旷,岐路蓁芜,公垦而辟之,年久人繁,比诸姓为大,因名之曰大蔡”。据该村《象原胡氏宗谱》,南宋时胡直夫即郭仁(1162~1205)自奉化簰溪入赘长洋郭氏,后又娶金氏。郭氏与子永年居长洋。直夫与金氏迁象原,为大蔡胡姓始祖。《胡氏宗谱》又载:“村原为象名,缘村右山形似象,溪水绕麓而东,故名”。该村前后山冈上,原来各有一塔,今山后冈上之塔仍存。该塔系乱石堆砌而成,三层实心,外形近似喇嘛塔,式样别致。
尼坑庵 Níkēng'ān 曾用名蛙叉岗,亦称石头山。12户,48人。村处大蔡北2.6公里山上。北邻奉化县。清嘉庆年间(1796~1820)石头山顶建松隐寺,外围又建十八个小庵,尼坑庵为其中之一。清咸丰年间(1851~1861)蔡姓自大蔡迁此定居,数十年后,大蔡胡氏亦迁此。现村民胡姓居多。村以庵为名。
常泛洪 Chángfànhóng 别名长方红。1户,6人。村处大蔡村北2公里之溪谷间。大蔡胡氏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此定居。以村旁溪流狭窄,村落常受洪水泛滥而名常泛洪,亦以谐音作长方红。
平岗头 Pinggǎngtóu 12户,41人。村处大蔡西南1.2公里之山岗上。大蔡胡氏于清代迁此定居。以村在平坦之岗上得名。
【岭徐】 Lǐngxu 218户,748人。耕地516亩,主产稻谷。山地1760亩,植被以松树、毛竹、薪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从事建筑工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5.93万元。
岭徐 Lǐngxu 218户,748人。村处大蔡西2.5公里之望海尖(主峰在大里乡)东北麓。西北与奉化县畈坑村接界,西南与大里乡夏家岙毗连。长洋——畈坑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村《徐氏宗谱》载:徐应奎“避元兵变,隐宁海旗山筑室居焉”。据此,该村徐姓定居当在宋末元初。谱又载:“宁奉分疆之域有一小岭,徐其姓也,谓岭徐”。
【夏樟】 Xiàzhāng 200户,730人。以村委会驻地夏樟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33亩,主产稻谷。山地1835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村民从事建筑业为该村一项副业。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6.85万元。
夏樟 Xiàzhāng 160户,570人。夏樟村委会驻地。村处大蔡西1.6公里之山岙间。主居孙姓。据该村《孙氏宗谱》,元代,樟树孙安一(1300~?)解组归田,游至该处,爱其幽谷之美,“遂折樟木四枝,插于夷址之间,祝曰:‘六月初一,植以樟木,若能蔚郁,甚堪筑室。’其木果荣,遂挈子妇以居之,而名其地为夏樟。”村西黄登尖蕴藏有铁矿。1966年曾予开采,1974年停止。
马车地 Mǎchēdì 曾用名猫爪地。40户,160人。村处大蔡西1.5公里之黄登尖南麓。长洋——畈坑公路自村北经过。主居孙姓,据夏樟《孙氏宗谱》,夏樟孙乾祥(1662~?)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以黄登尖山势延伸至此终止,其地形似猫爪,得名猫爪地。后以奉化董李家人车马往来宁奉间,常于此驻足,谐音称马车地。
【高畈】 GáofAn 86户,286人。以村委会驻地高畈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77亩,主产稻谷。山地715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产茶叶。
高畈 Gāofàn 别名高爿。61户,195人。高畈村委会驻地。村处大蔡西北0.9公里三门岗西南麓。主居张姓,据该村《张氏宗谱》,隋大业九年(613)张璘为避乱从鄞县茅山迁此。又该村《张氏宗谱·迁徙分派》载:奉化泉口“元成公长子世善,字有福,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迁宁海大蔡高爿住”。据此,该村张姓二次由外地迁入。以该村地势高于大蔡,有狭小田畈,称高畈,亦称高爿(当地方言,小块土地称“爿”)。
东 山Dōngshān 25户,91人。村处大蔡西北1.1公里之山间。西临东山水库。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该村始居人为王进宝,进宝生卒无考,其十八世孙贞吉生康熙三十七年,卒乾隆三十二年(1689~1767),据此推算,王姓定居当在南宋时。谱内亦未载来自何地,口传自新昌大树坪迁此。
【曹坑】 Caokeng 60户,220人。以村委会驻地曹坑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183亩,主产稻谷。山地1197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8万元。
曹坑 Cáokēng 18户,71人。曹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大蔡东北0.9公里之凤凰山南麓,村北有曹坑水库。该地原为曹姓居住,以村东北有一小溪坑,故称曹坑。后曹姓他迁,大蔡胡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迁此,村名沿用。
李家山 Lǐjiāshān 23户,88人。村处大蔡东北1.4公里之凤凰山南,地势高峻。该村系李姓始居,称李家山。现李姓已无,大蔡胡姓分居于此。
黄家山 Huángjiāshān 14户,41人。村处大蔡东北1.7公里凤凰山腰。原住黄姓,称黄家山。现黄姓已无,大蔡胡姓于清代分居于此。
十石头 Shíshítóu 3户,11人。村处大蔡东北1.2公里之凤凰山脚,曹坑溪北岸。清咸丰六年(1856),大蔡胡姓分居于此。以该地有一畈胡姓祀田,中有十块大石,故名十石头。
林家岙 Línjiā'ào 2户,9人。村处大蔡北1.6公里之凤凰山西南麓山岙间。西北界奉化县。曾居林姓,称林家岙。现林姓已无,胡姓于清代从大蔡分居于此。村名沿用。
【梁坑】 Liángkēng 131户,467人。耕地380亩,主产稻谷。山地2585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柑桔、葡萄等。村办工厂2家,联办及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8.8万元。
梁坑 Liángkēng 131户,467人。村处大蔡东1.6公里之溪谷间。南邻深甽镇。长洋——畈坑公路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梁姓始居于溪坑边,称梁坑。现梁姓已无,主居潘姓。据该村《潘氏宗谱》,潘五福于南宋德祐年间(1275~1276)从深甽独山迁此。村名沿用。
【赵山】 Zhàoshān 49户,175人。耕地93亩,主产稻谷。山地684亩,植被以毛竹为主。植竹454亩,为该乡产竹最多村。并产茶。
赵山 Zhàoshān 49户,175人。村处大蔡西南2公里之望海岗西北山上。南邻大里乡。赵姓定居于赵乌岭山,故称赵山。现赵姓已无,主居吴姓。吴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长街龙山迁此。村名沿用。
紫溪乡
紫溪乡位于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集义堡距县城16公里。以境内主要溪流紫溪得名。东濒铁江同桥头胡镇、薛岙乡隔海相望,南临凫溪与梅林镇相邻,西南接凤潭乡,西与深甽镇接壤,北连西店镇。全乡总面积44.6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3681户,12916人,其中农村户口3501户,12671人。
辖区解放前属紫文乡,1951年建紫溪、桥棚、凫溪三个乡,1956年合并称紫溪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归属宁海县,同年从西垫人民公社分出建紫溪公社,1983年改为紫溪乡。
境内西部群山绵亘,主要有丫髻山、大青山、莲花峰(亦称九莲峰、鹁鸪尖)等,其中与深甽镇接界之莲花峰海拔763.8米,为最高峰。东部濒铁江一带为沿海平地,土地肥沃,是该乡产粮区。凫溪沿乡境东南边缘流入铁江。发源于西部莲花峰之紫溪,贯穿乡境中部,出璜溪口村东之镇东桥入铁江。大路西面,截紫溪上游各支流之水筑有洞口庙水库(参见卷五《人工建筑》)。
交通有甬临线穿越南北,铁江连接象山港,船只可出海。
全乡耕地952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86.5公斤,总产6124.55吨。山地2.94万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沿铁江有海涂10769亩,1985年养殖牡蛎7618亩,蚶406亩,蛏410亩,总产812.45吨。铁江为我省最大牡蛎养殖基地,该乡与西店镇俱以特产牡蛎负盛名。其它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黄桃、葡萄、西瓜,饲养长毛兔、生猪、淡水养鱼及烧售蛎灰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5597头。境内凫溪香鱼,据传清代曾列为贡品,属于珍品,今因杨梅岭水库截住凫溪水流,香鱼产量减少。凫溪村附近沙石资源丰富,运销宁波、上海等地,亦为一项副业收入。
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塑料、罐头加工、日用化工、农机、针织、砖瓦等13家,共职工953人,1985年产值376.36万元。村办工厂有橡胶、电器配件、抛轮、绣品等74家,共职工2467人,1985年产值603.74万元。个体及联办工厂1985年产值85.94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6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学生1250人。幼儿班4班,入学幼儿15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图书室等。紫溪乡校前身为观澜小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我县早期所办近代学校之一。
境内名胜古迹有紫溪上游之紫溪洞、海口村后之皇封庙及璜溪口村东之镇东桥。(详卷四《名胜古迹》)
该乡义门村系反帝爱国志士邬纲(1878~1907)之故里。1907年,江浙各界为收回苏杭甬铁路由绅商自办,组织反帝、保护路权斗争,据《浙江近代史》载:“浙江铁路学堂学生邬纲,绝食抗议清政府接受英国借款,呕血而死。”当时,群情愤激,举行游行示威,掀起拒借英款运动。清政府被迫下令停止借款,斗争取得胜利。
紫溪乡 Zǐxǐ Xiāng 3681户,12916人。其中农村户口3501户,12671人。
【集义】 Jíyì 275户,1012人。取所辖自然村集义堡及义门各一字得名。村委会驻地义门。辖3个自然村。耕地84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养殖淡水鱼、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9.97万元。
集义堡 Jíyìbǎo 3户,11人。紫溪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处城北16公里狮子山北麓之集义桥畔。甬临线于此设站通过。向为宁奉要津。清康熙间,璜溪口村民于此开设饭铺而落户成村。村以集义桥得名。集义桥初建于宋,璜溪口《邬氏南大房·重修集义桥记》载:“集义桥者,先大夫济民集众义以成,故名。桥倡于宋,圮于明,两毁于清”。邬济民,登宋咸淳甲戌(1274)进士。光绪《宁海县志》载:“集义桥,旧志作十二堡桥”。现已改建成公路桥。
集义堡落户村民虽少,但由于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粮站、邮电所、信用社等单位亦集中于此,且有乡办、村办工厂十余家及车辆修理部、旅馆、菜馆等,颇为繁荣。
义门 Yìmen 240户,880人。集义村委会驻地。村处集义堡东北0.5公里之紫溪北岸平洋上。早时有陈姓居住,称陈家。现已无陈姓,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正统年间,邬宗斌(1397~?)由璜溪口迁此。正统八年其父成童输粟二千石助赈,有司以闻,旌为义民;宗斌兄弟及子侄永正、永端等又相继输粟,并旌义民,世称“义门”。(据光绪《宁海县志》)因以名村。今“旌表义门”石刻犹存村内。该村为反帝爱国志士邬纲之故里。
大路 Dàlu 32户,121人。位于集义堡北0.3公里之狮子山北麓,甬临线在村东通过。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宋淳祐间,邬咏仁(1220~1292)从璜溪口迁此。以地处宁奉大道之旁,故称大路。
【新詹】 Xinzhan 51户,197人。该行政村于解放初期称新詹家,1961年建新詹大队,1983年改建新詹行政村。耕地22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8万元。
新詹 Xīnzhān 别名新詹家。51户,197人。村处集义堡西北2.5公里之茅岗山脚。詹姓主居。据老詹《詹氏宗谱》,明崇祯年间(1628~1644)由老詹分居至此建村。为与原居地有别,称新詹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名新詹。系解放初任我县县委书记兼县长詹步行(1913~1986)之故里。
【桥棚】 Qiáopéng 178 户,686人。以村委会驻地桥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8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桥棚 Qiáopéng 158户,614人。桥棚村委会驻地。村处集义堡北3公里之白岩山脚,北邻西店镇。主居刘姓。据凤潭乡上洋头、桐树岙及桥棚《刘氏宗谱》,刘运自本乡海口迁鳌山下(桥棚左近,其村早废),其孙幸三转迁桥棚。据幸三之兄生南宋开庆己未(1259),刘姓迁此当在宋末元初。村东有桥名镇源桥,桥上建有棚屋,俗称桥棚桥。村以此得名。
白岩 Báiyán 20户,72人。村处集义堡西北2.9公里之白岩山脚。北邻西店镇皂坑。杂姓聚居,建村年代与桥棚村相近。以村后山脚有白色岩石而得名。
【新董】 Xīndǒng 88户,348人。1961年建董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为新董大队,1983年建行政村。耕地204亩,主产稻谷。海涂542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8万元。
新董Xīndǒng别名董家。88户,348人。村处集义堡北3.1公里之平畈上。东濒铁江,北邻西店镇邵家。甬临线于村东通过。主居董姓,以姓名村,称董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改称新董。
【周戴】 Zhōudài 50户,203人。1961年建周戴大队,1966年改名红卫大队,1981年复名周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92亩,主产稻谷。海涂17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5.41万元。
周戴 Zhōudài 别名周戴家。50户,203人。村处集义堡北2.9公里之平畈上,东临铁江。村民以周、戴两姓为主。据传,村建于南宋年间。以姓氏名村,称周戴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周戴。
【东周】 Dongzhōu 79户,320人。耕地258亩,主产稻谷。海涂589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8万元。
东周 Dōngzhōu 79户,320人。村处集义堡北2.6公里铁江西岸之平洋上。甬临线于村东通过。村民以刘姓为主。据桥棚《刘氏五房谱》,刘仕宏于元至顺二年(1331)由桥棚徙此。以其位于周戴之东,故称东周。
【老詹】 Láozhān 85户,323人。该行政村于解放初期称老詹家,1961年建老詹大队,1983年改建老詹行政村。耕地36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
老詹 Laozhan 曾用名后金、詹家,别名老詹家。85户,323人。村处集义堡西北2.2公里之茅岗山(栓头山)脚。据该村《詹氏宗谱》和村中传述,明永乐年间(1406~1424)詹敏中由县城盛家街“赘居三都刘姓,遂创居三都后金”。该村原为金姓居住,称后金。后詹姓兴起,而村中已无金姓,遂改称詹家。明崇祯时,詹姓一支于村北里许处另建新村。为两村称谓有别,新建村称新詹家,该村称老詹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老詹。
【前金】 Qiánjīn 218户,818人。耕地83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饲养长毛兔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6家,1985年产值36.81万元。
前金 Qiánjīn 218户,818人。村处集义堡北1.8公里之田畈上。甬临线从村东通过。该村原为金姓居住,与老詹之前身分别称前金、后金。后璜溪口邬姓迁入兴起,村中无金姓。然以村前(东)有龟山,似对“镜”(指铁江)赏月之势,“镜”、“金”同音,因仍称前金。据该村《邬氏前金派房谱》及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成化间(1465~1487),邬乾佑始迁于此。
【海口】 Hǎikǒu 54户,205人。耕地209亩,主产稻谷。海涂28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近海捕捞、淡水养鱼及烧售蛎灰等。
海口 Hǎikǒu 54户,205人。村处集义堡北1.7公里之铁江西岸平洋上。据凤潭乡上洋头、桐树岙及桥棚村《刘氏宗谱》,南宋时,刘祯(1127—?)曾孙从光自新昌三泾迁“三都汉口而家焉”。现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初,邬庆童(卒永乐巳丑——公元1409年)从璜溪口分迁于此兴村。以村庄正对蜃门(即狮子口),故称海口。光绪《宁海县志》载:“朝廷设立水师汛地并墩台塘铺,以备寇警。”“海口汛,右营外委驻防,现领兵二十二名。”该营地于1958年拆毁。
【茅洋】 Máoyáng 221户,857人。耕地544亩,主产稻谷。海涂1849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对虾,近海捕捞、淡水养鱼及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8家,1985年产值109.33万元。
茅洋 Máoyáng 221户,857人。村处集义堡北1.5公里之铁江西岸平洋上。邬姓主居。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洪武年间,邬讓(1345~1416)从璜溪口迁此。以村对象山港蜃门,可望见海洋船只出入,称“望洋”(望,当地音máng),谐音称茅洋。
【蔡家】 Càijiā 58户,235人。耕地18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2.3万元。
蔡家 Càijiā 曾用名山根蔡。58户,235人。村处集义堡北0.8公里之蔡家山东麓。西南傍洞口庙水库。据该村《山跟蔡氏宗谱》,蔡世援于南宋宁宗时(1195~1224)由城内蔡家巷迁紫溪山跟定居(据十二世孙文尉生明嘉靖四十五年推算)。以地处山根,蔡姓居住,称山根蔡,后简称蔡家。
【海张】 Haizhang 111户,421人。1961年建张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海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82亩,主产稻谷。海涂1300亩,养殖牡蛎、蛏、蚶。另有近海捕捞、淡水养鱼、烧蛎灰等副业。
海张 Hǎizhāng 曾用名海头张,别名张家。111户,421人。村处集义堡东北1.3公里之铁江西岸平洋上。主居张、邬两姓。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南宋绍熙间(1190~1194),张弁从本县里岙下宅迁此。以姓名村,称张家。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邬兴童于明永乐八年(1410)由黄溪口分迁居此。因迁时为“永乐八年”,邬姓住地,即以“八年”名之。而自然村名仍称张家。为与今属西店镇之张家有别,因该村地近海边,亦称海头张。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称海张。
璜溪口 Huángxīkǒu 1296户,4445人。1951年土改时分紫江、吉山、铁江三个村。1983年仍以上述三村区域名称分建三个行政村。村处集义堡东1公里之沿海平洋上。东濒铁江,紫溪绕村庄北部而过。主居邬姓,迁此在北宋末年。该村《邬氏南大房谱》载:“邬氏初居奉化花楼村,后徙居本都石桥。我祖五十二府君名惟清(1049~1117)又自石桥迁宁海紫溪。”因紫溪绕经村北折东南,于村东入海,环村半圆如璜(璜:半圆形之玉),故称璜溪口。又当地流传有“十里江瑶邬”之说。以邬姓所居境地,南有凫溪,中有紫溪,北有五市溪,三溪平行如“川”,宁奉大道贯穿三川呈“王”字形,璜溪口村正位于“玉”字之点上。“江瑶”,意为铁江之美玉。因邬姓自璜溪扩散邻近各村,所至甚广,故称之为“十里江瑶邬”。清时,璜溪口属江瑶庄。该村为烈士邬时奕(1930~1949)、林爱琪(1932—1949)之故里。宁海解放前夕(1949年6月)中共党员邬时奕偕林爱琪去宁海西乡游击区,于辛岭塘尾巴联络站遭国民党“长江”部队枪击牺牲。
【紫江】 Zǐjiāng 282户,1021人。璜溪口自然村之西北部。因北临紫溪,东濒铁江,1951年取紫溪、铁江各一字名紫江村,今沿用。耕地606亩,主产稻谷。海涂1013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近海捕捞、淡水养鱼及烧蛎灰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4.62万元。
【吉山】 Jíshān 412户,1489人。璜溪口自然村之西南部,因村西南正对丫髻山,1951年取名吉山村,今沿用。耕地1041亩,主产稻谷。海涂994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淡水养鱼、饲养长毛兔、栽培茶、烧蛎灰等。村办工厂12家,1985年产值89.41万元。
【铁江】 Tiějiāng 602户,1935人。璜溪口自然村之东部。因地濒铁江,1951年取名铁江村,今沿用。耕地961亩,主产稻谷。海涂3950亩。副业有养殖牡蛎、蛏、蚶,淡水养鱼、烧蛎灰及从事近海捕捞等,又有机帆船一艘,从事海上运输。村办工厂11家,1985年产值79.6万元。
【诗房】 Shīfáng 38户,144人。耕地13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淡水养鱼等。
诗房 Shifáng 曾用名四房。38户,144人。村处集义堡南1.7公里之丫髻山东北麓。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明永乐年间,邬宗奇(1401~1448)从璜溪口南四房迁此。以族房名村,称四房。后以明万历辛卯乙榜,崔州守、邵武司马邬若虚致政归,于此撰《承乏言》、《樵讴集》等诗文(据光绪《宁海县志》),遂改四房为诗房。
【海格山】 Hǎigéshān 48户,178人。耕地203亩,主产稻谷。山地1039亩,植被为松树、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淡水养鱼等。
海格山 Hǎigéshān 别名海鉴山。48户,178人。村处集义堡南2.1公里之丫髻山东北麓。主居邬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宋咸淳间(1265~1274)邬宜三从璜溪口迁此。以丫髻山之天女峰似对海(铁江)照镜梳妆之势,称海鉴山。又因东海(铁江)西山(丫髻山),中隔村庄,而称海格(“隔”,“格”同音)山。
【江瑶】 Jiāngyáo 108户,355人。耕地295亩,主产水稻。副业有淡水养鱼、烧售蛎灰等。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9.51万元。
江瑶 Jiāngyáo 曾用名江窑街。108户,355人。村处集义堡南1.8公里之洋畈上。甬临线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据传北宋熙宁间(1063~1077)即有人居住,以地当宁奉通衢,有街道店铺,其地又建有缸窑,称缸窑街。清乾隆时宁海知县徐恕有诗:“半舸斜阳晒网迟,缸窑古市绿成枝。而今艳说江瑶柱,风味犹存二月时。”(据《邬氏南大房谱》)后谐音作江瑶街,省称江瑶。现村民有张、邬、朱等姓。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元成宗时邬友七(1285~1341)从璜溪口迁此。清时为海防汛地,设江瑶汛。
【凫溪】 Fuxī 465户,1635人。耕地1123亩,主产水稻。海涂32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淡水养鱼、栽培柑桔、茶、饲养长毛兔、销售沙石、烧蛎灰等。村办工厂14家,1985年产值95.17万元。
凫溪 Fuxī 曾用名浮起、凫起、浮溪。465户,1635人。村处集义堡南2.8公里之丫髻山东麓。东濒铁江,南临凫溪,与梅林镇上、下陈家相邻。甬临线于此设站通过。村民多徐姓、陈姓。据《浮溪徐氏宗谱》,明洪武年间,徐保翁(1366~1427)“由官庄后徐迁浮溪”。据《浮溪陈氏谱序》,陈氏世居江州德安县白鹤乡,陈仲铨,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特奏名(据光绪《宁海县志》),“来官台之宁庠,见缑城之北山水秀丽,人情质朴,遂家于此,为浮溪始迁之祖也”。元代前,铁江海潮涨及杨梅岭脚及缸窑街南道头,该村位高,似一块绿洲浮起,故名“浮起”。又随潮有成群凫鸟(野鸭)觅食,亦称“凫起”。后因凫溪流经村旁入铁江,村亦随之称为凫溪。凫溪香鱼,为我县名贵特产,徐恕曾咏诗:“浮溪渡口夜通渔,玉水清波画不如。何事秋风鲈绘尾,芳鳞三寸是香鱼。”(据光绪《宁海县志》)1960年阻断凫溪筑成杨梅岭水库,香鱼乏回游区域,已成稀物。1979年省水产学院于凫溪河口设立香鱼咸淡水人工繁殖试验点,进行人工孵育繁殖试验。
【外沙地】 Wàishādì 78户,289人。1961年建沙地大队,1981年更名外沙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5亩,主产稻谷。栽培柑桔甚多,1985年产量35吨,占全村经济总收入40%。此外,销售沙石、淡水养鱼及饲养奶牛、长毛兔等亦为该村副业。
外沙地WAishādì 曾用名沙地。78户,289人。村处集义堡南3.8公里之丫髻山东南麓。南临凫溪及杨梅岭水库大坝,与梅林镇辖区接界。村民有邬、王等姓,据传明代建村。以凫溪沿岸有二村建于溪流淤积之沙地,一在深甽村东1公里处,一即该村,村名均称沙地,因该村在外,称外沙地。1986年正式命名外沙地。
大里乡
大里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里距县城18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连深甽镇,南接双湖、马岙二乡,西及西北与奉化县接界,北与大蔡乡相邻。全乡总面积35.4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3060户,10551人(内回族3人),其中农村户口2904户,10314人。
辖区解放前属三省乡,1951年建五美、胜联、柘溪三个乡,1956年合并建大里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划归宁海县,同年以现辖区建大里公社,1983年改大里乡。
该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东南有一带谷地接双湖、通深甽。东有前门山、小姑岭;南有鸭冈丘;西有黄家岭、大龙头、石壁岗,其中石壁岗海拔731.3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北有望海尖、阴风岭、赤(七)岭;东北靠大蔡乡之望海岗,海拔673.5米。该乡北部有柘溪,西部有清溪,二水于大里村北汇合成大里溪(又名蛙溪,以溪中有岩具蛙形而得名)经姜家东出深甽为凫溪之上游。境内多山田,仅柘溪、清溪两岸及东南隅有小量平畈。水利设施有柘坑戴之岭腰塘水库、清潭之簸箕岙水库及溪滨之溪滨水库,总库容量43万立方米。沿溪筑坝,可自流灌溉。
公路有省道象西线与乡道大里——孔家公路、大里——柘坑公路交会于大里。柘坑与奉化县白粉壁之间公路亦已修成。
全乡耕地711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大豆、马铃薯、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1公斤,总产4149.95吨。山地3.4万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树、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黄桃、葡萄,饲养长毛兔、生猪及淡水养鱼、编制竹器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4245头。陈家坑、夏家岙养育母猪为传统副业,仔猪供应邻近各村。乡办工业有铜管、纸箱、电焊机零件等10家,职工522人,1985年产值265.7万元。村办工厂有罐头食品、五金胶木、丝绸服装等9家,共职工1045人,1985年产值396.54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8家,职工187人,1985年产值90.51万元。还有工程队、运输队等5家。
全乡有初中1所,共学生274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9所,共学生982人。幼儿班2班,入托幼儿74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影剧院、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
大里为清末王锡桐起义根据地。王锡桐事迹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
清潭村西、下横山村东之双溪斗岩潭(尽忠潭),为明人张岵殉难处。据光绪《宁海县志》:张岵,为明洪武进士,丁父母忧居家,闻建文祚移,友人方孝孺惨遭杀戮,悲愤已极,遂自溺于双溪斗岩潭,时在明建文四年(1402)。
大里乡 Dàlǐ Xiang 3060户,10551人。其中农村户口2904户,10314人。
【大里】 Dàlǐ 605户,1909人。以村委会驻地大里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242亩,主产稻谷。山地6500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栽培茶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3.23万元。
大里 Dàlǐ 曾用名大李。584户,1821人。乡人民政府及大里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之大里溪西岸,乡境之东南隅。西面依长水岭。象西线与大里——孔家、大里——柘坑二公路相交于此。该村早先居有李、金、马三姓,其中李姓人多财旺势大,村名称大李。现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明代,铁场一都王(今属西店镇王家)王公蒙(1296~1398)之曾孙孟〓(时源)入赘大李金氏。后子孙蕃衍,而李、金、马诸姓渐次衰微,王姓取“金里藏王”之意,又以地处山里,改村名为“大里”。该村为清末农民反帝志士王锡桐之故里。村东有横跨于大里溪之大里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下金 Xiàjīn 21户,88人。村处大里西北1.1公里之柘溪东岸。大里——柘坑公路于村西通过。据该村《金氏宗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金姓自福建迁此。因西北有金岙,村处其下,称下金。
【陈家坑】 Chénjiākēng 107户,429人。耕地282亩,主产稻谷。山地641亩,植被以松树、杂柴为主。饲育母猪为该村传统副业。
陈家坑 Chénjiākēng 107户,429人。村处大里西北6公里之山腰间,北依赤(七)岭与奉化县接界。陈姓始居,以村边有小坑,故称陈家坑。现陈姓已无,主居戴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柘坑迁此,村名沿用。
【上坑】 Shangkeng 22户,86人。耕地65亩,主产稻谷。山地95亩,植被以松树、杂柴等。
上坑 Shàngkēng 22户,86人。村处大里西北6.2公里之赤(七)岭南坡。北邻奉化县。戴姓主居,柘坑戴七世孙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以村居赤岙坑上游,故称上坑。
【夏家岙】 Xiàjiā'ào 56户,210人。耕地164亩,主产稻谷。山地347亩,植被以松树、杂柴为主。
夏家岙 Xiàjiā'ào 56户,210人。村处大里西北5.5公里之山岙间。东邻大蔡乡,北交奉化县。该村为夏姓始居,尚存夏氏古墓。村以夏姓居山岙间,称夏家岙。现夏姓已无,村民有戴、徐、胡三姓,戴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从柘坑迁此,徐姓自大蔡迁来,村名沿用。
柘坑 Zhèkēng 曾用名柘溪、遮坑。336户,1233人。分建柘坑张、柘坑戴二个行政村。村处大里西北5.3公里之黄家岭东南麓。南、西、北三面岗峦连绵,西、北面隔岭为奉化县下陈底、白粉壁等地。大里——柘坑公路终点。聚居张、戴、竺等姓。据上张《张氏宗谱》,北宋时,深甽张质(926—994)五世孙小五迁此,小五生卒无考,堂兄小四生于宋天禧二年(1018)。该村《戴氏宗谱》载:戴仲清祖居西店团堧,“一日至遮溪,赏其山明水秀,土厚风淳,遂于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奉母王孺人置产筑室而居焉”。以居地有岭峧遮掩,村下有小坑,名遮溪、遮坑,后谐音称柘坑。
【柘坑张】 Zhèkēngzhāng 150户,582人。1961年建和平大队,1981年以村委会驻地柘坑,主居张姓,改为柘坑张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为柘坑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434亩,主产稻谷。山地1064亩,植被以松、杉、竹、薪柴为主,并有茶园。村内装有自来水。
【柘坑戴】 Zhèkēngdài 207户,720人。1961年建团结大队,1981年以村委会驻地柘坑,主居戴姓,改为柘坑戴大队,1983年建行政村,为祏坑自然村之一部分,并辖蔡家山自然村。耕地600亩,主产稻谷。山地1751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饲养长毛兔等。
蔡家山 Càijiāshān 21户,69人。村处大里西北5.8公里之长芝岭山腰。原为大蔡蔡姓来此看山护林建村,称蔡家山。现蔡姓已无,柘坑戴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入。村名沿用。
【赤岙】 Chì'ào 170户,670人。耕地414亩,主产稻谷。山地1167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赤岙 Chi'ào 170户,670人。村处大里西北4.6公里之山岙间。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明末清初,张友佑(1601~1660)从上陈(今上陈张)里屋迁此。以村居赤(七)岭南面山岙间,故名赤岙。
【金岙】 Jīn'ào 95户,367人。耕地240亩,主产稻谷。山地1056亩,植被为松、杉、竹、薪柴等。副业有编织箬帽,栽培茶、柑桔及饲养长毛兔等,其中编制箬帽为该村传统副业。
金岙 Jīn'ào 95户,367人。村处大里北3.8公里之山岙间。东与大蔡乡赵山村接界。村民姓刘,自项岙(今梅林镇岙胡)迁此。据传,西汉末年,王莽即帝位,因汉室姓刘,为避祸,天下刘姓尽改为金姓(自繁体“劉”字含“金”而来),向有“刘金不分”及“生金死刘”之说。该地刘姓祖先亦曾用金姓,为缅怀旧事,因名村为金岙。
【瓦窑畈】 Wàyáofàn 95户,363人。耕地206亩,主产稻谷。山地771亩,植被为松、竹、杂柴等。副业有编制箬帽,饲养长毛兔等。
瓦窑畈 Wàyáofàn 95户,363人。村处大里西北2.9公里之山脚田畈间。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明代,张孝汝由下宅畈迁此。张孝汝生卒无考,同辈孝弼生嘉靖癸卯(1548),卒万历癸卯(1603)。该村由烧砖瓦工人定居建村,故名瓦窑畈。
【溪滨】 Xībīn 315户,1087人。1961年建溪边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溪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90亩,主产稻谷。山地438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山林资源丰富。副业有编制箬帽,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该村为乡工业中心,村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197.27万元。
溪滨 Xibīn 曾用名溪边竺、溪边。315户,1087人。村处大里西北2.8公里之溪谷间。大里——柘坑公路于村西经过。主居竺姓。据该村《竺氏宗谱》,南宋时,竺元昱由剡东(嵊县)大头迁住溪滨。竺元昱生卒无考,父曾简生于宋元符己卯(1098)。以竺姓建村于柘溪东岸,曾称溪边竺、溪边,1981年更名为溪滨。
【上陈张】 Shàngchénzhāng 68户,272人。1961年建上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加姓氏改称上陈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2亩,主产稻谷。山地1019亩,植被以松、杉、竹、薪柴为主。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上陈张 Shàngchénzhāng 曾用名上陈。68户,272人。村处大里西北3.2公里之山谷间。西、北高山绵亘,与奉化县交界。该村先有陈姓自清潭陈家墙弄迁此居住,以位于清潭上首,故称上陈。现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元代,张儒平从下宅畈迁上陈外屋。其同辈贤十三系元统甲戌年(1334)进士,张姓始迁于此当在此时先后。元末,儒平族侄祖昂亦由下宅畈迁上陈里屋。村名仍称上陈。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改名上陈张。
【俞陈】 Yuchén 101户,352人。辖俞家、陈家二个自然村,因称俞陈。耕地251亩,主产稻谷。山地758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茶、饲养母猪、长毛兔等。
俞家 Yujiā 57户,181人。俞陈村委会驻地。村处大里西北2.1公里之清溪北岸。俞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本县越溪迁此,称俞家。
陈家 Chénjiā 44户,171人。村处大里西北2.3公里之山岙间。陈姓从清潭陈家墙弄迁此居住,以姓名村,称陈家。
【上张庄】 Shàngzhāngzhuāng 113户,420人。1961年建上张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上张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今名。耕地244亩,主产稻谷。山地2453亩,植被以松、杉、毛竹、薪炭林等为主,山林资源丰富。竹木加工及销售竹、木、柴、炭为该村主要副业。
上张庄 Shàngzhāngzhuāng 别名上张。113户,420人。村处大里西3.3公里之山岙间。主居张姓,据该村《张氏宗谱》,元代,张儒亮由下宅畈迁此。同辈贤十三为元统甲戌年(1334)进士,定居当在此时先后。以其地位于清潭上(西)首,故称上张。1986年改称上张庄。
【孔家】 Kǒngjiā 125户,446人。耕地249亩,主产稻谷。山地166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属山区,山林资源丰富。副业有栽培茶等。
孔家 Kǒngjiā 125户,446人。村处大里西4.5公里之第一尖西北麓。南与双湖乡白岩村相邻,西过马面岭为奉化县境。大里——孔家公路终点。据该村《孔氏宗谱》:明代,张弘波(1511~1569)自新昌迁此,以姓名村,称孔家。
【上横山】 Shànghéngshān 120户,418人。耕地300亩,主产稻谷。山地1382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
上横山 Shànghéngshān 120户,418人。村处大里西3.5公里之溪谷间。南与双湖乡双坑村相邻。大里——孔家公路于南侧通过。主居张、孔二姓,张姓于明代由下横山(宏山)析此,多住村之东部。以村在下横山之上(西)首,称上横山。孔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孔家迁此,多住村之西部。
【下横山】 Xiàhéngshān 75户,269人。耕地194亩,主产稻谷。山地1530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木为主。
下横山 Xiàhéngshān 曾用名宏山。75户,269人。村处大里西3.3公里之溪谷间。南与双湖乡双坑村相邻。大里——孔家公路穿村而过。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明初,张传谏由清潭迁宏山。明永乐七年(1409),为与方孝孺族沾亲,避难雪头(新昌县属),迨至洪熙元年(1425)始归故土。村以宏山谐音称横山。后又因张姓于村西另成一村,乃分上、下二村,该村称下横山。
【清潭】 Qīngtán 375户,1372人。以村委会驻地清潭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25亩,主产稻谷。山地661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山林资源丰富。副业有栽培茶,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26.04万元。
清潭 Qīngtán 351户,1266人。清潭村委会驻地。村处大里西2.7公里之天灯盏东南麓。东南濒清溪。大里——孔家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村原有陈姓居住,今村内尚有陈家墙弄地名。现主居张姓,据上张《张氏宗谱》及《清潭路下张氏宗谱》,元代,张天定由下宅畈迁上宅清潭。其族侄贤十三为元统甲戌年(1334)进士,张姓迁此当在此时之前。以村旁清溪中有一潭,称大清潭而得名。该村为明人张岵之故里,张岵殉难处斗岩潭在村西。
下宅畈 Xiazháifàn 24户,106人。村处大里西2.5公里山脚小平地上。北濒清溪。大里——孔家公路于村南通过。主居张姓,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及上张《张氏宗谱》,北宋年间,张小四(1018~?)由深甽迁此。以村在上宅清潭田畈下(东南)首,故称下宅畈。村旁有石塔,建在大石矶上,称矶基塔,又称螺丝塔,系明代建筑,今保存完好。
里岙 Lǐ'ào 片村。包括清潭、下宅、孔家、上横山、下横山、上陈张、上张庄、俞家、陈家诸自然村。
【姜家】 Jiāngjiā 105户,342人。耕地226亩,主产稻谷。山地346亩,植被以松、竹、杂柴等为主。副业有制造土纸,饲养长毛兔等。
姜家 Jiāngjiā 105户,342人。村处大里南0.7公里之小姑岭南麓。大里溪缘村而过。东与深甽赵畈村隔溪相望,南邻双湖乡老屋、牛游塘等村。象西线于村北转西环行过境。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615)姜姓自天台城内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姜家。村东北与深甽镇赵畈村接壤之大里溪上有五孔混凝土中水位桥,称寅滨桥。(详卷五《人工建筑》)
双湖乡
双湖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上湖距县城17公里。乡以境内有上湖、中湖二村而名双湖。东连深甽镇,南邻西溪乡,西接马岙乡,北与大里乡接壤。全乡总面积37.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22个自然村。计2187户,7572人。其中农村户口2094户,7437人。
辖区解放前属三省乡。1951年含双湖(当时的小乡)、龙宫二乡及蒋坑乡之一部分。1956年合并建双湖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同年以现辖区域建双湖公社,1983年改建双湖乡。
该乡岗峦起伏,山多田少,属山区。东南部之冰岩岗海拔710.5米,西部与马岙乡之第一尖山及大虎尖山相连,多高山。仅东部诸山较低,海拔一般在300米上下。主要溪流有二:其一,来自西北部白岩岭及中部山皇岭之水汇于上湖村南,向东北流入大里溪;其一为发源于马岙乡第一尖之龙宫溪,沿乡境西部边缘南入西溪乡,为大溪之上游。乡内有龙宫水库、大泄潭水库、燕岭峧水库等,总库容58万立方米。其中大泄潭水库兼有水电站,装机容量59.66千瓦。
公路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北向西南穿越乡境。
全乡山地3.96万亩,植被以松、杉、竹、薪炭林为主,其中毛竹7744亩。山坡植茶1322亩,1985年茶叶产量57.25吨。耕地371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41.5公斤,总产1825.2吨。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生猪,家庭制土纸,从事木工、泥水工、竹器加工及拖拉机运输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873头。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日用电器、造纸等11家,职工592人,1985年产值172.4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0家,职工215人,1985年产值22.21万元。另有乡建筑工程队,职工80人,1985年产值7.46万元。
全乡有初中2所(内龙宫村民办初中1所),学生303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学生774人。幼儿班2班,入学幼儿6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中湖村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之故里。(详见卷七《地名与历史人物》)
双湖乡 Shuānghu Xiang 2187户,7572人。其中农村户口2094户,7437人。
上湖 Shànghú 曾用名上胡。367户,1238人。乡人民政府及上湖、河西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北17公里太阳山东北之溪谷间。象西线于村南设站通过。有溪流从北向南穿村而过。溪西建河西行政村,溪东建上湖行政村。曾住周、胡等姓,现主居李、俞二姓。据该乡乌糯坑《周氏宗谱》,周思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由开元(属嵊县)迁鹤峰山下(今河西)。《中胡石桥里胡氏宗谱》载:胡氏始祖居会稽,北宋时,胡瓘(1046~1094)迁居宁邑硖石下胡,后裔分为上中下三派,分居上胡、中胡、下胡三村。瓘之次子纺(1070~1126)为上胡派祖。(下胡村久废,确切地址已无考。)据上湖《李氏宗谱》,李姓始祖应雷于宋德祐二年(1276)从梅林花园迁此。据《马坡俞氏宗谱》,俞姓于清隆乾年间(1736~1795)从马岙迁入。1950年民主建政时,以历来“胡”、“湖”混写,且村内亦为他姓杂居,遂定村名为上湖。
【河西】 Héxī 141户,471人。村委会驻地上湖。为上湖村溪西部分,村以此得名。耕地229亩,主产稻谷。山地2107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编制包装箩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0.37万元。
【上湖】 Shànghu 229户,775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湖得名。为上湖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上胡庙自然村。耕地332亩,主产稻谷。山地3158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栽培甘蔗、饲养长毛兔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个体办及联办工厂9家,1985年产值10.48万元。
上湖庙 Shànghumiào 3户,8人。村处上湖西南0.6公里之山脚溪边。居胡、李二姓。以庙得名。
【白岩】 Báiyán 256户,905人。以村委会驻地白岩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属蒋坑乡,1956年属上湖乡。山地4688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并产茶。耕地45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木工、泥工、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47万元。
白岩 Báiyán 曾用名旗山。253户,898人。白岩村委会驻地。村处上湖西北2.3公里之山谷间。北邻大里乡。主居徐姓。据该村《旗山徐氏宗谱》,宋末,徐应龙于度宗时(1265~1274)由新昌莒根迁此。谱中有人赞其地“山僻崎岖,桃源之境。钟山列其左,鼓山出其右,旗山拥护于前,伞山持戴于后”。以村后(北)有巨岩色白,因称白岩。
黄四鸟 Huángsìniǎo 3户,7人。村处上湖西2.3公里之太阳山西北麓。清同治间(1862~1874)白岩徐姓居此,后由龙宫陈姓入赘,现姓陈。以村旁之山形既象狮又象鸟,秋冬之季,山上柴草一片金黄,故称黄狮鸟,谐音为黄四鸟。
木勺头 Musháotóu 废村。1983年居民迁白岩。
【双坑】 Shuāngkēng 120户,426人。1951年属蒋坑乡,1956年属双湖乡。山地3186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木为主,并产茶。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木工、拖拉机运输等。其中木工为该村传统性行业。个体办及联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4.93万元。
双坑 Shuāngkēng 曾用名双溪。120户,426人。村处上湖西北1.1公里之山脚。北邻大里乡。主居徐姓,据白岩《旗山徐氏宗谱》,白岩始祖徐应龙六世孙尹敏于明初“卜筑双溪”。尹敏生卒无考,徐应龙八世孙存记生于明成化四年,卒于嘉靖元年(1468~1522)。以村前有二支溪流汇合,村名即称双溪,后改双坑。
【乌糯坑】 Wunuòkēng 37户,143人。1951年属蒋坑乡,1956年属双湖乡。山地1244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耕地5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篾工等。
乌糯坑 Wunuòkēng 曾用名乌洞坑。37户,143人。村处上湖西1.5公里之丛山间。东、南、西三面环山,仅北面一路通双坑。周姓居住。据该村《周氏宗谱》,元末明初,添二(1264~?)之孙寿一自上湖迁乌洞坑。以该处狭窄多山,林木茂密,村边小坑,远望乌黑似洞,故称乌洞坑。后因该地盛产乌糯,改称乌糯坑。
【岩头里】 Yántóulǐ 139户,499人。耕地292亩,主产稻谷。山地1703亩,植被以松、竹、薪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从事泥工、拖拉机运输及制土纸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1万元。
岩头里 Yántóulǐ 139户,499人。村处上湖东北1公里之山脚。象西线于村南通过。主居胡姓,据《中胡石桥里胡氏宗谱》,南宋初,胡友义(1133~1218)从中湖分居于此。位于中湖之上(西),称上宅,中湖称下宅。又村口有一岩山,村在岩山里侧,故称岩头里。该村有华侨出资2万元资助公路支路、溪墈等建设。
【中湖】 Zhōnghu 101户,366人。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山地1134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从事泥、木工匠、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及个体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89.56万元。
中湖 Zhōnghu 曾用名中胡。101户,366人。位于上湖东北1.6公里处,背山面溪。北邻大里乡。象西线穿村而过。主居胡姓,据该村《胡氏宗谱》及《中胡石桥里胡氏宗谱》,北宋时,胡瓘长子绅(1068~1130)自下胡析此,称中胡(参阅该乡上湖条)。因历来“胡”、“湖”混写,1950年民主建政时与上湖统一命名,定村名为“中湖”。该村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之故里。
【老屋】 Làowu 46户,170人。耕地102亩,主产稻谷。山地900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饲养长毛兔及制土纸等。个体办厂1家,1985年产值1万元。
老屋 Laowu 曾用名刘家。46户,170人。村处上湖东2.2公里之溪谷间。东靠深甽镇,北邻大里乡姜家村。主居刘姓,据香山乡礼村《刘氏宗谱》,元代,刘公庆(1285~1346)从礼村迁此。以姓名村,称刘家。后一支分迁大庄,亦称刘家。1951年土改时,为使有别,以刘姓迁此较大庄为先,称老屋。
【大庄】 Dàzhuāng 67户,258人。耕地156亩,主产稻谷。山地936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副业有饲养长毛兔,制土纸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6万元。
大庄 Dàzhuāng 曾用名刘家。67户,258人。村处上湖东1.9公里之溪谷间,四周群山环抱。刘姓居住,据香山乡礼村《刘氏宗谱》,刘公庆(1285~1346)迁老屋,传四世分居于此,亦称刘家。1951年土改时,为二村名称有别,以该村户数多于老屋,改称大庄。
【岭下】 Lingxià 184户,692人。耕地314亩,主产稻谷。山地1994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副业有编制竹制品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0.5万元。
岭下 Lǐngxià 曾用名狮岩下。184户,692人。村处上湖西南1.9公里之山皇岭脚。四面环山,东北靠花山岗,南依山皇岭,来脉山尖拥于西,仅一溪于村东出口。象西线于此通过,设有停靠站。村居胡、汪二姓,胡姓居西,汪姓居东。该村《狮岩下胡氏宗谱》载:胡安轻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携子自奉邑簰溪西岙迁宁海北乡硖石门里狮岩下,为一代发祥祖也”。该村《汪氏宗谱》载:伯厚“祖居奉化连山长诏,南宋度宗(1265~1274)南渡时迁山隍岭下居焉,乃第一世发祥之始祖也”。村以居于山隍岭下,乃称岭下。又因村西来脉山尖有巨石称狮岩,曾名狮岩下。
【坪坑】 Píngkēng 31户,118人。山地930亩,植被以竹、木、杂柴为主。耕地47亩,主产稻谷。副业以从事篾工为主。
坪坑 Píngkēng 曾用名坪溪。31户,118人。村处上湖南0.8公里之山坡上。四面环山,中有小溪,单道出入。主居陈姓。陈姓于清光绪(1875~1908)初年自龙宫迁此。以地处山间溪边小平地上,故称坪溪,后改坪坑。
【里加坑】 Lǐjiakeng 70户,233人。山地999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耕地117亩,主产稻谷。村办、联办、个体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11.07万元。
里加坑 Lǐjiākēng 曾用名李家坑。70户,233人。村处上湖南1.3公里之坑谷间。原为李姓居住,称李家坑。现主居俞姓,据《马坡俞氏宗谱》,清初,俞奖(1640~1725)自马岙迁此。村名以谐音改里加坑。
【桶坑】 Tongkēng 44户,182人。山地1174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并产茶。耕地8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拖拉机运输等。
桶坑 Tǒngkēng 44户,182人。村处上湖东南1.8公里之山上。东邻深甽镇。主居俞姓。据该村《马坡俞氏宗谱》,清乾隆年间,俞正儒(1680~1766)自马岙迁此。以该地四周皆山,中间低平,如桶形,村居其中,故称桶坑。
【龙宫】 L6nggong 575户,2006人。以村委会驻地龙宫得名。辖7个自然村。1951年属龙宫乡,建光明、建设二村,1956年属双湖乡,1961年分设龙宫一、二、三大队,1967年合并称光明大队,1981年更名龙宫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118亩,主产稻谷。山地1.33万亩,植被以松、杉、竹、杂柴为主,其中杉木基地440亩,毛竹1239亩,山坡植茶415亩。副业有饲养长毛兔,从事泥、木工及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41.22万元。
龙宫 Lónggōng 曾用名龙溪。547户,1906人。龙宫村委会驻地。村处上湖西南4公里大虎尖山北面之溪谷盆地上。四围丛山,西、北与马岙乡接壤。象西线于此设站通过。该村原居杨、庞诸姓,现主居陈姓。该村《陈氏宗谱》载:陈姓始祖仲良(1091~1153)于北宋末年由新昌平湖迁居龙溪。村西南有深水潭,称石龙窦。光绪《宁海县志·龙潭》载:“龙宫屿窦在石壁下,世传龙于此出入,其辗转挨擦处有痕,下为大湫,不知源所从来,窦水泻下,喷激如飞练,崖上有‘石龙窦’三字。”潭称龙潭,因称水潭所在之溪为龙溪,并以龙溪名村。后以石龙窦边怪石峥嵘,呈宫殿状,明正统十三年(1448)改称龙溪为龙宫溪,村亦改称龙宫,以至于今。该村西北2公里之坑边有龙宫庵,又名集福院,俗呼龙宫大庵,建于明正统九年,现尚存。附近大泄潭(现办乡电站)、喜鹊潭、汤瓶潭、方面潭水深景美。
九石湾 Jiushíwān 4户,15人。村处上湖西南3.3公里之山湾间。西与马岙乡蒋家山接壤,清光绪(1875~1908)初年俞姓从蒋家山迁此居住。以村旁有一丘九石之田而得名。
竹家 Zhujiā 11户,39人。村处上湖西南3公里之山间。原居竺姓,称竺家。现居陈姓,系自龙宫迁此,村名改作竹家。
木瓜湾 Muguāwān 4户,9人。村处上湖西南3.8公里之山湾间。清同治年间(1862~1874),白岩徐姓迁此定居。以村居于山形如木瓜之山湾得名。
山皇岭 Shānhuānglǐng 2户,9人。村处上湖西南2.8公里之山皇岭上。村以岭得名。象西线于此通过。清光绪(1875~1908)初年,陈姓自龙宫迁此居住。
吴家坑 Wujiākēng 4户,15人。村处上湖西南2.7公里之山皇岭东面坑谷间。原居吴姓,称吴家坑。现居陈姓系自龙宫迁此,村名沿用。
大庙山 Dàmiàoshān 3户,13人。村处上湖西南3.3公里之大庙山间。村以山得名。清光绪(1875~1908)初年,陈姓自龙宫迁此定居。
雪上 Xuěshàng 农点。地近俞山。龙宫村派人于此看山管田,每年轮换。
上塘坪 Shàngtángpíng 废村。1983年居民迁龙宫。
后坑 Hòukēng 废村。1983年居民迁龙宫。
【俞山】 Yushān 54户,193人。山地2135亩,植被以松、竹、杂柴为主,产茶。耕地80亩,种植水稻、番薯等。副业有编制竹器,从事竹匠及汽车、拖拉机运输等。
俞山 Yushān 54户,193人。村处上湖西南3.3公里之山皇岭东南山间。四围群山屏列,村地高低不平。俞姓主居,据《马坡俞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俞成镛从马岙迁此。村以俞姓居山间得名。
马岙乡
马岙乡位于宁海县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马岙距县城19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与双湖乡毗连,南与西溪、双峰二乡相邻,西与新昌县交界,北连大里乡,并和奉化县接壤。全乡总面积34.9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共25个自然村。计1319户,4751人,其中农村人口4682人。
辖区解放前属双峰乡(包括今之双峰、西溪、马岙三个乡)。1951年建马岙、蒋坑(包括今双湖乡之一部分)二乡,1956年合并为马岙乡。1958年属深甽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划归宁海县,同年以现辖区建马岙公社。1983年改马岙乡。
境内山峦重叠,系天台山脉伸延。北部与奉化县交界之第一尖,海拔945米,为我县第二高峰;西南部与新昌县及双峰乡接壤之望海岗,海拔931米;南部与西溪乡接界之龙王尖,海拔812米;东部与双湖乡相邻之大虎尖,海拔577米。乡内村庄集中在北半部,南部群山起伏,仅边缘有二、三小村。溪流有发源于第一尖之溪湾坑(马岙大坑),汇西北部诸山之水,经马岙出双湖乡,为大溪之主源。南部诸山之水出西溪乡,亦汇入大溪。水利建设有马岙村下之螺丝潭水库、望海岗与新昌县接界处之松木岭水库及野猪坑之联大水库,总库容量为48.36万立方米,供发电、灌溉。
公路有象西线自东向西贯穿乡境,乡道猛桥头——大洋、猛桥头——茶坑公路于猛桥头(马岙村东)与象西线接交。该乡解放前道路崎岖,以骡载货,至今尚有用骡拉撬车者。
乡境多山,系一经营山林为主之山区乡。山地4.46万亩,主产松、杉、毛竹、茶叶、杂木、薪柴,其中用材林4674亩,毛竹5963亩,杉木基地3000亩,茶叶基地901亩。1985年茶叶产量80吨。茶叶为该乡特产。望海岗所产之“望海茶”,系高山云雾茶,曾连续三年获省一等名茶奖,得省颁发之“名茶证书”。全乡耕地2868亩,主要种植水稻,兼种大小麦、番薯、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26.5公斤,总产1357.15吨。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竹笋,饲养生猪、山羊、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1502头。企业有乡办羊毛衫、金属制品、灯具等厂6家,职工401人,1985年产值325.77万元。村办五金配件、针织等工厂8家,职工168人,1985年产值43.81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985年产值32.5万元。还有工程队、水力发电加工厂等。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24人。小学6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学生39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各村普遍有合作医疗机构。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1958年12月,今属该乡之马岙大队获国务院“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马岙为清初义民俞抒素抗清暴动之根据地。俞抒素曾于清顺治五年(1648)率众围县城,因其众头裹白布,人称白头翁。(据光绪《宁海县志》)
马岙村有南宋殿前将军俞极宗归里时所建之“黄道街”,(据《马坡俞氏宗谱》)遗迹尚存。
马岙乡 Mǎ'ào Xiang 1319户,4751人,其中农村人口4682人。
【马岙】 Mǎ'ào 719户,2461人。以村委会驻地马岙得名,辖7个自然村。山地2.88万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木、茶为主,其中用材林3006亩,毛竹1766亩,茶416亩。1985年茶叶产量39.8吨。耕地173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出售竹、木、柴、编制竹器等。村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27.93万元。
马岙 Mǎ'ào 曾用名马坡。686户,2331人。马岙乡人民政府及马岙村委会驻地。1961年曾分建一、二、三、四4个大队,1968年合并成马岙大队,今属马岙行政村。位于县城西北19公里之山岙间。该村始居马姓,称马坡,有马坡庙遗址,后通称马岙。现马姓已无,主居俞姓。据该村《马坡俞氏宗谱》,俞仁厚(905~973)于后周显德四年(957)从剡东(新昌)五峰徙居于此。该村为抗清义民俞抒素故里。村内有“黄道街”遗址。
亩坑岗 Mukēnggǎng 曾用名墓坑岗。17户,71人。村处马岙东北1.7公里之山岗下。东与双湖乡接壤。主居俞姓,俞世安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马岙分迁于此。村坐山岗下祖墓边,旁有溪坑,称墓坑岗,谐音亩坑岗。
门前园 Ménqiányuán 3户,13人。村处马岙西北1.4公里之半山间,村西为新昌县境。俞姓于清末从本乡山后迁此。
金狮坪 Jīnshiping 3户,11人。村处马岙西1.5公里之松木岭北面山坪上,西与新昌县接界。象西线从村前通过。俞姓于清嘉庆年间自马岙来此居住。以村旁之山形似狮子得名。
白头岩 Báitouyán 6户,14人。村处马岙北1.5公里之溪坑边。主居俞姓。据马岙《马坡俞氏宗谱》,清代,俞贞国(1771~1842)自马岙分迁居此。以村旁坑间有白色岩石得名。
桐岭头 Tónglǐngtou 2户,10人。村处马岙东北1.6公里之桐岭上。东邻双湖乡。象西线经此。该地原为路廊,俞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60)自马岙居此。村以桐岭得名。
王范辽 Wángfànliáo 2户,11人。村处马岙南4公里之大山间,西南靠西溪乡。俞姓居住。据马岙《马坡俞氏宗谱》,该地原为明时马岙俞忠鼎墓地,忠鼎子存激(1428~?)筑寮“修炼于洪范辽父坟边”定居,以坟地名村,谱中并书洪范辽、黄范辽,后以谐音称王范辽。
【独旦】 Dudàn 82户,311人。以村委会驻地独旦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1408亩,其中用材林268亩,毛竹535亩,茶60亩。1985年茶叶产量2.25吨。耕地192亩,主要种植水稻。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竹、木、柴、笋等。
独旦 Dudàn56户,223人。独旦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东北3.7公里之第一尖东南山间。东与双湖乡相邻。主居王、俞二姓,王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今西溪乡下盈坑迁此;马岙俞姓稍迟于王姓。该处土地原由马岙村民耕种,因路远,每人每天仅能收割稻谷一担,故称“独担”,谐音为独旦。
大段 Dàduàn 18户,63人。村处马岙东北3.4公里峰连岗山间。据《大段房谱》,马岙俞清章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该地有申岭与学堂峧相接,使山路形成两段,一段长,一段短,村在长段路旁,故称大段。
榨园坑 Zhàyuánkēng 8户,25人。村处马岙东北3.3公里之大洋岭东侧。马岙俞姓于清乾隆年间迁此,以其地有柘树园,园下为溪坑,称柘园坑,后改字为榨园坑。
【野猪坑】 Yězhukeng 124户,439人。以村委会驻地野猪坑得名。1961年由野猪坑、旧路坑、自古堂三个自然村建联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时以其坐落于力鱼山,“鱼”与“裕”同音,取自力更生过富裕生活之意,改为力裕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为行政村名与驻地自然村名保持一致,改称今名。山地2804亩,其中毛竹942亩,用材林97亩,茶60亩,1985年茶叶产量10吨。耕地20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以及饲养山羊、长毛兔等。
野猪坑 Yězhukeng 90户,339人。野猪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北3.4公里之火棍岭脚溪谷间。简易公路由大洋至此,通货车。俞姓于清嘉庆间(1796~1820)自马岙迁此居住。该村地处深山冷岙,早年多野猪出没,村建溪坑边,故称野猪坑。
旧路坑 Jiulukēng 25户,88人。村处马岙西北3.5公里之坑谷间。俞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马岙分迁至此。原双湖白岩通新昌三坑之大路经此,后大路改道,村建老(旧)路旁坑边,因名旧路坑。
自古堂 Zìgutáng 曾用名自古塘。3户,12人。村处马岙北2.9公里之山谷间。马岙俞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此,该地盛产毛竹,早年于此挖塘酿嫩竹作纸料,村人居此,谓其“自古有塘”,即呼为自古塘,谐音作自古堂。
【蒋家山】 Jiangjiashan 62户,238人。山地1517亩,其中毛竹781亩,用材林330亩,茶40亩。1985年茶叶产量2吨。耕地16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等。灯具厂1家,1985年产值21万元。
蒋家山 Jiǎngjiashan 62户,238人。村处马岙东北3.4公里之太阳山西麓山坡上。东邻双湖乡。据口传,蒋姓始居山坡间,故称蒋家山。现主居俞姓,据《马坡俞氏宗谱》,清乾隆年间俞嘉恺(1731~?)由马岙迁此。村名沿用。
【茶坑】 Chakeng 122户,501人。以村委会驻地茶坑得名。辖6个自然村。山地3242亩,其中毛竹625亩,用材林225亩,茶110亩。1985年茶叶产量4.95吨。耕地23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饲养山羊、长毛兔等。
茶坑 Chákēng 70户,294人。茶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西北1.8公里山间。猛桥头——茶坑公路终点。俞姓居住,据《马坡俞氏宗谱》,清初,俞迁选从马岙迁此。本人生卒无考,子永作生于清乾隆己丑(1769)。以村旁坑谷间多茶树,故称茶坑。又据该谱,宋绍兴三年(1133)即有茶坑地名。
里茶坑 Lǐchákēng 11户,47人。村处马岙西北2.4公里之大山坑间。简易公路由茶坑至此,通货车。俞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马岙迁此。以村在茶坑之里,故称里茶坑。
外八石 Wàibāshí 18户,71人。村处马岙西北1.3公里之山岗上。俞姓居住,据《马坡俞氏宗谱》,清道光年间,俞祥吉(1828~1871)自马岙分迁于此居住。以村外有一面积八石之田,故称外八石。
山后 Shānhòu 4户,16人。村处马岙西北1.9公里山腰间。俞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马岙迁此。以其位于茶坑村之山背后,故称山后。
深湾 Shēnwān 7户,27人。村处马岙西北1.8公里之山湾间。俞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马岙迁此居住。以其地在深山湾,故称深湾。
坦头须 Tǎntóuxu 12户,46人。村处马岙西北1.3公里之山腰间。俞姓于清乾隆年间由马岙迁此。该处有一平坦草地,旁有一孔冷水,称坦头水,后人改为坦头须。
【大洋】 Dàyáng 184户,662人。以村委会驻地大洋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4477亩,其中毛竹1314亩,用材林523亩,茶75亩。1985年茶叶产量15吨。耕地33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编制箩簟、畚箕,出售笋、竹、木、柴等。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15.88万元。
大洋 Dàyáng 29户,113人。大洋村委会驻地。村处马岙北2.2公里之大洋岭下溪谷间。猛桥头——大洋公路终点。主居俞姓。据《马坡俞氏宗谱》,明季俞泰然由马岙迁此。本人生卒无考,同辈者双龙生于明隆庆二年,卒于崇祯十一年(1568~1638)。以村后(东)有一形似山羊之高山,称大羊山,村名即称大羊前,后厌“羊”字不雅,谐音称大洋,并省“前”字。
冠山 Guanshān 101户,340人。村处马岙北2.4公里之山脚溪谷间。俞姓主居。据该村《俞氏房谱》,俞明玥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从马岙迁此。以后村一山状似乌鸦冠,故称冠山。
田畈 Tiánfàn 别名田畈中央。34户,130人。村处马岙北2.7公里之溪谷田畈间。大洋至野猪坑简易公路过此。主居俞姓,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从马岙迁此。以村在田畈中央,即以为名,后省字称田畈。
峰连岗 Fēngliángǎng 20户,79人。村处马岙北2.7公里之山岗上。俞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马岙迁此。以村居四座山峰相连之平岗上得名。
高畈 Gāofàn 废村。原居村民于1983年前后相继迁冠山村。
【望海岗】 Wànghǎigǎng 26户,70人。该地原有海云寺,1957年由马岙乡抽调部分村民于此垦荒植茶,并栽海松作防风林。因开发山区有成效,1958年曾获国务院奖状(以马岙大队具名)。1984年建大队自行经济核算,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2342亩,主产茶叶,1985年茶叶产量6吨。所产“望海茶”为浙江名茶。
望海岗 Wànghǎigǎng 26户,70人。村处马岙西南4公里之望海岗上。南邻西溪、双峰二乡,西与新昌县接壤。因此处山高,称望海岗,村以山命名。
桥头胡区
QIAO TOU HU QU
桥头胡区位于县境东北部,区公所驻地桥头胡距县城11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北界象山县,东南邻力洋区,南接黄坛区,西北与深甽区接壤,北濒铁江、象山港,与奉化县隔海相望。总面积303.5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55.12平方公里。下属桥头胡、峡山、薛岙、大佳何、凤潭、建设、梅林、山水等8个乡镇,139个行政村,176个自然村,22485户,82378人。
民国时期曾设黄墩区,1949年7月宁海解放,建桥头胡区,包括今之桥头胡、峡山、薛岙、大佳何、建设、山水、竹口、回浦等乡镇。1958年11月撤区,分建黄墩、宁海(部分)人民公社,1961年7月复建桥头胡区,竹口、回浦二公社划属黄坛区。1962年4月原属深甽区之凤潭、梅林、九顷三公社并入该区,规模始定。
桥头胡镇
桥头胡镇位于宁海县东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桥头胡距县城11公里。镇以驻地得名。东濒黄墩港,东南与建设乡毗连,东北界南山、浦岭同薛岙乡接壤,南邻山水乡,西接梅:林镇,西北临铁江与紫溪乡、西店镇隔海相望。镇境地形南北狭长,状如戟头。全镇总面积28.1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6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有4023户,13656人(内壮族1人),其中农村户口3340户,12461人。
辖区解放前属久安乡,1951年建久安、黄墩、涨家溪三乡,1956年并入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现辖区建立黄墩公社。1983年改黄墩乡,1984年改桥头胡镇。桥头胡、丁家、店前王、林家等村及屠家之墙里自然村列为建镇区。
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有大清山、南山等山,南端有帽峰山,中部地势平坦,有渠道引杨梅岭库水灌溉。颜公河南来流经桥头胡出海。中南部为主要产粮区。
交通水陆皆便。公路有省道象西线穿越东西;另有县道桥头胡——薛岙公路与象西线交接,境内还有乡道桥头胡——涨家溪公路。水路有船只通薛岙、峡山,出象山港则可达宁波、舟山、上海等地。
全镇耕地面积8477亩,主产稻谷,亦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70.5公斤,总产5240.45吨。山地1.65万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海涂7941亩,养殖牡蛎、蛏、蚶等。栽培作物有茶叶、柑桔、黄桃、葡萄、杨梅、青梅、李子等。饲养有奶牛、群鸭、长毛兔、生猪及塘鱼、牛蛙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5827头。颜公河下游多沙石,运销沙石亦有一定收入。镇内企业属宁波市的有变压器总厂。属县二轻办的有五金工具、保温材料、饲料等厂3家。区办的有变压器、电镀、冶金制件、冶金配件、轧钢配件、福利等厂6家。镇办的有有机化工、塑料、建筑材料、水泥预制等厂17家,共职工931人,1985年产值618.6万元;还有工程队、运输队、农机站等企业3家,共职工131人,1985年产值28.92万元。村办工厂19家,共职工758人,1985年产值364.1万元。个体及联办厂27家,共职工233人,1985年产值68.02万元。其他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及从事近海作业者亦有一定数量。
镇内有完中1所,中学生1115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1所,小学生1517人。幼儿园2所6班,入园幼儿220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9人,病床25张。文化设施有影剧院、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桥头胡北方山顶有大智寺,亦称方山寺,建于梁天监元年(502),为我县早期所建寺宇之一。1929年及1951年先后于此开设过学校。现存厢房三间及天井、水井、养鱼池等遗迹。方山竹木蔽天,果树满坡,游人颂之为“花果山”。
桥头胡镇 Qiáotóuhú Zhèn 4023户,13656人。其中农村户口3340户,12461人。
【桥头胡】 Qiáotóuhú 965户,3625人。耕地129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饲养群鸭、塘鱼及烧蛎灰等。村办工厂7家,个体及联办工厂15家,1985年产值202.71万元。区镇办企业多在该村,个体商贩亦集中于此。
桥头胡 Qiáotóuhu 又名黄墩,曾用名皇墩、潮头胡。965户,3625人。桥头胡区委、区公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11公里处,东北濒黄墩港,东与建设乡西吕村毗连,颜公河流经该村入海。象西线及桥头胡——薛岙公路在此交会,水路有船行象山港,为宁海北乡通衢。该村逢农历二、五、七、十集市,市面繁荣。行贩及烧售蛎灰为该村传统性行业。该村眠牛山曾有新石器时代石箭头和晋砖出土,据此推断,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至晋时或晋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现村民多胡姓,据《黄墩胡氏宗谱》载,元代,胡义道(1306~1384)自县城桃源迁此。以地处海滨,潮涨及村,胡姓居住,曾称潮头胡。光绪《宁海县志》载,黄墩港尾“海涂中突起一墩,西、南各砌石桥,相去百余步”,墩称黄墩(皇墩),桥称黄墩桥,村处桥旁,故称桥头胡,又以黄墩(皇墩)作村名。村南原有一新建小村,名新村,现已与桥头胡连成为一体。
【潘家岙】 Panjia'ào 86户,347人。耕地302亩,主产稻谷。山地995亩,海涂1500亩。副业有栽培杨梅、柑桔、苹果,养殖牡蛎、蚶、蛏等。有机动船2艘,从事海上捕捞及运输。
潘家岙 Pānjiā'ào 86户,347人。村处桥头胡北6.3公里滨海山岙。西北濒铁江,与紫溪、西店等乡镇隔海相望,东面多山,与薛岙乡接界。主居潘姓,据该村《文岙潘氏宗谱》载,深甽独山潘姓十四世铭一(梦晶)、铭六(梦得、登宝祐癸未进士)、铭七(梦轰)同迁文岙。考南宋宝祐无癸未年,光绪《宁海县志·科第表》载有“潘梦说,南宋宝祐元年癸丑(1253)进士,爵里未详”。二者无法验证。以其一世祖潘仁约为唐元和间(806~820)荆阳六军使推算,迁文岙当在宋宝庆、绍定年间(1225~1233)。村古称文岙,后以潘姓居住山岙,改称潘家岙。
【浦岭】 Puling 35户,137人。1961年建何家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时以其地靠浦岭,即以浦岭为名,1983年改浦岭行政村。耕地133亩,主产稻谷。山地407亩,植被为松、杂柴,并产杨梅、黄桃、柑桔等。
浦岭 Pulǐng 别名何家。35户,137人。村处桥头胡北5.1公里之山间盆地。北依浦岭,东靠南山,与薛岙乡上浦接界,西濒铁江,仅西南有路通涨家溪。北宋时为何姓居住,有里、外何家之称,后何姓衰落。,现村民以陈、邵二姓为主。据当地《陈氏宗谱》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陈启云从梅林半洋迁此。村名仍称何家。1986年为自然村和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浦岭。
里何家Lǐhéjiā废村。
【金牛山】 Jinniushan 34户,110人。耕地115亩,主产稻谷。山地416亩,植被为松、杂柴,并产杨梅、黄桃、李子、葡萄、柑桔等。村民多修船工、商贩。
金牛山 Jinniushān 曾用名犀牛山。34户,110人。村处桥头胡北4.1公里南山山脚。四面皆山,仅西南有出口通涨家溪。相传北宋年间陈姓居住建村。因村西一山,形如犀牛,村以此得名。1969年更名为金牛山。
【涨家溪】 Zhǎngjiāxī 475户,1738人。耕地1557亩,主产稻谷。山地4624亩,盛产茶叶,年产值十余万元。此外又产杨梅、黄桃等。海涂3600亩,养殖牡蛎、蛏、蚶。村办砖瓦厂1家,1985年产值21.32万元。
涨家溪 Zhǎngjiāxī 475户,1738人。位于桥头胡北3.7公里之滨海平地上,有溪绕村而过。桥头胡——涨家溪公路通此。据该村《金氏宗谱》,宋代,金义卿(1275~?),由赤城杨柳巷至此,赘张浣之女而定居。该村古称张溪,《缑城张溪金氏宗谱》载:“张溪者,因溪而得名也,以溪常开张弯抱,故名。”后改张溪为涨家溪。
【后浦龙】 Houpulóng 28户,101人。耕地10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种柑桔、黄桃、杨梅、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78万元。
后浦龙 Houpulóng 曾用名后浦。28户,101人。村处桥头胡西北3.1公里之皂浦岭南麓。西南与梅林镇接壤。据屠家《屠氏宗谱》,宋光宗时(1190~1194),黄岩知州屠琳避党禁,“弃职偕二子就宁海后浦家焉”,后屠姓迁居屠家。今主居陈姓。据该村《陈氏宗谱》,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庄由凫溪迁此。以地处皂浦岭南,山北铁江畔有皂浦村,而称后浦。后以村北之山似龙,改称后浦龙。
【下家湾】 Xiàjiāwān 22户,83人。耕地8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养殖蛏、蚶及从事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3.68万元。
下家湾 Xiàjiāwān 22户,83人。村处桥头胡北3公里之长畈岭下,黄墩港畔。四周多山,北与薛岙乡接壤。相传该地早年有居民三、四百户,村内有二十四间走马楼,后渐衰落。清代后期,李姓从本县上湖迁此。原有上、下两村,上村后废,该村处下首,故称下家湾。
【东园】 Dongyuan 27户,93人。耕地9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青梅及烧制砖瓦等。
东园 Dongyuan 27户,93人。村处桥头胡西北2.2公里之大清山南麓。据东园《金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金启奏从涨家溪至方山寺佣工,后定居寺东毛竹园,故称东园。
【屠家】 Tujiā 349户,1190人。以村委会驻地屠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06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饲养群鸭、从事运输、卖豆芽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3.53万元。
屠家 Tujiā 曾用名梅坡,别名上下份。158户,523人。屠家村委会驻地。村处桥头胡西1.6公里之眠牛山西北平洋上,西邻梅林镇赤山村。据墙里《梅坡屠氏宗谱》,屠文铭(1253~1330)“祖居后浦,至大四年(1311),就产卜筑徙居梅坡”,“析三子为上、中、下宅而居”。该村又称上下份(由中、下宅演变而来)及下条墙宅又称上宅,均缘于此。据传,该处(梅坡)原为俞姓居住,俗呼猪娘地,后俞姓衰落,屠氏兴起,改称屠家。
墙宅 Qiángzhái 别名上宅。117户,410人。村处桥头胡西1.5公里之眠牛山西北平洋上,西邻梅林镇下应村,象西线于村南经过。该村又分上宅、杏园二部分。据该村《屠氏季大房谱》,屠文铭第三子彦昞(1307~?)“析为上宅祖”。《梅坡屠氏宗谱》载:彦昞曾孙原昶“夜见后园杏木红光,当示吉祥,正统六年(1441)三月初八日肯堂于后园,因名为杏园”。杏园后有国姓居住,据《国氏宗谱》,国姓于明洪武间(1368—1398)自罗溪迁杏园。
墙里 Qiánglǐ 74户,257人。村处桥头胡西1.2公里之眠牛山西北平洋上。象西线自村南经过。据《梅坡屠氏宗谱》,屠文铭长子彦晖(1274~1349)析居墙里。
【店前王】 Diànqiánwáng 396户,1492人。耕地954亩,主产稻谷。山地1288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亦种柑桔、青梅、黄桃等。海涂2500亩,养殖牡蛎、蛏、蚶。有大小船只5艘,竹筏75张,从事近海捕捞和海上运输。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4.85万元。还有饲养鸡3000只,以鸡粪喂猪30只之专业户。
店前王 Diànqiánwáng 396户,1492人。村处桥头胡北0.9公里之黄墩港畔平洋上。据该村《王氏宗谱》,明宣德间(1426~1435),王姓“由柘浦茶院下王迁此,称绿家园。又称海口王”。至明末崇祯时,兵荒马乱,村遭焚掠,后重整家园,而称颠前王,谐音称店前王。村民以王姓为主,陈、鲍二姓各二十余户。
【林家】 Línjiā 105户,398人。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青梅、黄桃,饲养长毛兔、群鸭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还有年产值10万元以上之种花专业户。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2.86万元。
林家 Línjiā 105户,398人。村处桥头胡西北1.1公里之方山南麓。据该村《林氏宗谱》及凤潭陈岙《三宗林氏宗谱》载,南宋绍兴年间(1139~1148),林姓定居凤潭,传六世,桂卿之子思问迁林园,再传四世,邦文“析居方山寺脚”。以姓名村,称林家。
【丁家】 Dīngjiā 218户,804人。耕地479亩,主产稻谷。山地514亩,海涂300亩。副业有栽培茶叶、柑桔、黄桃、养殖牡蛎、蛏、蚶及从事近海捕捞、海陆运输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22.63万元。
丁家 Dīngjiā 218户,804人。村处桥头胡北0.6公里之黄墩港西岸。其地早年有孟、祝诸姓居住,后衰落。据该村《新昌南洲丁氏宗谱》载,丁维新从凤潭外丁“始迁皇墩”,以其曾孙文耀(1623~1676)生卒时间推算,其迁居时约在明嘉靖后期。因丁姓居海边,曾称海边丁,后改称丁家。
【叶兴】 Yèxīng 1961年建叶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取兴旺发达之意,更名为叶兴大队。1983年改为行政村。110户,423人。耕地41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蜜蜂、群鸭、长毛兔,栽培柑桔,从事运输等。
叶兴 Yèxīng 别名叶家。110户,423人。村处桥头胡南1.4公里之平洋上。该村《叶氏宗谱》载,叶永周从本县东仓迁此定居,以其六世孙叶必房(1675~1737)生卒时间推算,其建村年代当在明嘉靖年间。以姓名村,称叶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叶兴。
【陆家】 Lùjiā 101户,449人。耕地42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饲养淡水鱼、群鸭、奶牛、长毛兔及从事拖拉机运输等。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
陆家 Lujiā 101户,449人。村处桥头胡南1.8公里颜公河畔平洋上。据口传,明万历间(1573—1619),陆姓从天台西门平潭镇陆家迁西店,随后又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陆家。
【下洋顾】 Xiàyánggu 187户,688人。辖下洋顾、上洋头、溪边3个自然村,因该三村均在铜岭下之平洋上,顾姓居住,统称下洋顾,因以命名。村委会驻地下洋顾。耕地53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青梅、黄桃,饲养群鸭、长毛兔、奶牛等。还有养殖螃蟹、牛蛙专业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6.21万元。
下洋顾 Xiàyánggu 别名墩头。64户,251人。下洋顾村委会驻地。位于桥头胡南0.8公里之颜公河畔平洋上。据当地《顾氏三村总谱》载,明洪武丁卯(1387),顾世奔、世贵两兄弟自南田同来“相互择居下洋”,后世奔第三孙得以“分居下洋墩头”。村处洋畈高处,称墩头。1986年为村委会驻地之自然村与行政村名称求得一致而改称下洋顾。
上洋头 Shàngyángtóu 34户,130人。位于桥头胡西南1公里之平洋上。据《顾氏三村总谱》,世奔次孙得愿“分居下洋西园”。后以村居下洋(溪边、墩头)之上,故称上洋头。
溪边 Xībian 89户,307人。位于桥头胡东南1公里之颜公河西岸平洋上。东与建设乡接界。据《顾氏三村总谱》,世奔长孙得学“分居下洋溪边”。因村处颜公河边,故称溪边。
【尤家】 Youjiā 161户,634人。耕地57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叶、柑桔、黄桃,饲养群鸭、长毛兔、奶牛、塘鱼及从事拖拉机运输、行贩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7万元。
尤家 Yóujiā 别名岭下尤。161户,634人。村处桥头胡南1.7公里之铜岭岗北麓、颜公河东岸。东与建设乡接壤。据该村及峡山《尤氏宗谱》载,明洪武年间(1371~1384)尤奉信自南田迁峡山,传五世,“胜四公赘居铜岭之麓金氏”发族。后金姓衰落,村以尤姓居住,处于铜岭岗之下,称岭下尤,后改称尤家。
【上尤】 Shàngyóu 41户,149人。耕地13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饲养群鸭、长毛兔等。
上尤 Shangyóu 别名上山尤。41户,149人。村处桥头胡南2.3公里之颜公河南岸山脚。东南靠铜岭岗,与建设乡毗连,南邻山水乡,西与梅林镇接壤。村民以尤、施二姓为主。《尤氏宗谱》载,清顺治年间(1644~1661),尤姓从岭下尤(今尤家)迁此。《施氏宗谱》载,施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天台大道地“以薄艺游兹土,见风俗醇厚,遂择而处焉”。尤姓始居,地处下尤上首山边,遂称上山尤。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上尤。
峡山镇
峡山镇位于宁海县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峡山距县城21公里,镇以驻地得名。西连薛岙乡;北、东临象山港,海域同奉化、象山二县接界;南濒黄墩港,与大佳河乡隔海相望。全镇总面积25.9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3.52平方公里。辖峡山村及27个岛礁。其中中央山岛于1980年由农牧渔业部征用,建办动物隔离饲养场。白石山、横山、铜山、铁沙、马屿等岛围有少量土地,办有海带养殖场,或作临时渔点。余均面积狭小之岩屿。全镇计有1300户,4722人。其中农村户口1283户,4603人。
辖区解放前属久安乡,1951年建峡山乡,1956年并入薛岙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建峡山公社,1983年改峡山乡,1985年改峡山镇。
镇处象山港尾,黄墩港与狮子口交汇点。旧说由31个岛礁组成,其中峡山最大。实则峡山与薛岙乡早有陆路相连。峡山东南沿海一带长山,其西北与西山间原有一宽约150米之海港,称峡口。西山与薛岙乡下月岙檀树嘴间原有宽1000余米之章清港。1976年桥头胡区堵截峡口及章清港成功,围地6500亩,称团结塘(详卷五《人工建筑》)。自此,原西山、大峙、小峙等岛成为陆地小山。境内铜山最高,海拔83.3米,峡山海拔21.6米。
交通方面,水路溯黄墩港通桥头胡、薛岙,经狮子口达西店镇、紫溪乡及奉化桐照、栖凤等处,并有渡轮通大佳何和中央山岛;出象山港可达上海、宁波等港口城市。陆路有县道薛岙——峡山公路通桥头胡交接象西线。
境内港深潮缓,盛产鱼、虾、蟹等海生动物。井棚头道头水深8米以上,22年来无淤积,可造3000吨级码头;距峡山4公里处水深12米以上,可造万吨级码头。还有潮汐资源可供发电。该镇渔、工、商、农综合发展,分工业、外海捕捞、运输、养殖、柑桔五大生产线,其中以工业、外海捕捞为主。全镇有机动船40艘,1115吨位,3888马力;非机动船91艘,136.5吨位。1985年捕捞水产品总产量2452.3吨。1985年养殖蛏32亩,蚶36亩、牡蛎52亩,海带1444亩,淡水养鱼30亩,总产量479.75吨。峡山为全县主要渔业乡镇之一。工业属县二轻系统办工厂有造船、冶金轴瓦、印染配料等3家。镇办工厂有冷冻食品、轧钢、鱼粉、船舶修造等18家,职工1160人,1985年产值1557.81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有罐头、海味加工等27家,职工875人,1985年产值658.68万元。全镇1985年工业总产值2216.49万元,名列全县乡镇企业之第二位。1985年种植柑桔及其他水果733亩,总产427.8吨。镇内还有养殖、运输、商业专业户69个,328人,1985年纯收入合计25.69万元。该镇1985年每户平均收入2995元,每个劳力平均收入1366元,每人平均收入835元,居全县首位。
全镇有初中1所,学生256人。完小1所,学生461人。幼儿班2班,入园幼儿68人。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2张。并有合作医疗、电影、电视录象放映队、文化娱乐中心及广播放大站等设施。
镇北隔海有横山岛,别名小普陀(详卷四《名胜古迹》)。镇西大峙山顶建有解放军烈士墓。
峡山镇 Xiáshān Zhèn 1300户,4722人。其中农村户口1283户,4603人。
【峡山】 Xiáshān 1283户,4603人。以村委会驻地峡山得名。
峡山 Xiáshān 曾用名峡口。1283户,4603人。镇人民政府、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北21公里之海滨。村民以尤姓为主,桥头胡镇尤家《尤氏宗谱》载:“尤氏之先自南田临门来也。洪武四年(1371),因其地邻日本,恐与倭通,命信国公汤和尽徙其民,祖奉信公遂迁于本邑之峡口”。(峡山《尤氏宗谱·祠堂记》作洪武十七年迁此)原峡口东、西各有一岛,口西称西山,口东称峡山,村坐峡山,即以命名。
团结塘 Tuánjiétáng 农点。位于峡山西面平洋上,1969年桥头胡区组织各公社(其中缺山水公社)民工堵截峡口(下栏港)、章清港,1976年完成,称团结塘。该处设区总场及7个乡(镇)分场,土地划片由各乡镇承包到人耕种。建有农舍,场员户粮关系在原乡镇。作物以柑桔为主,兼种棉花、大豆、小麦、蔬菜、西瓜等。(参见卷五《人工建筑》)
薛岙乡
薛岙乡位于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薛岙距县城17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邻峡山镇,东南临黄墩港与大佳何、建设二乡镇隔港相望,西南同桥头胡镇毗连,西北濒铁江同紫溪乡、西店镇隔江对峙。全乡总面积39.3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5.43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14个自然村,计2892户,11064人,其中农村户口2873户,10933人。
辖区解放前属久安乡,1951年建薛岙、下浦二乡,1956年薛岙、下浦、峡山三乡合并为薛岙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从黄墩人民公社分出,以原薛岙、下浦二小乡区域建薛岙公社,1983年改薛岙乡。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和西北部沿海,海岸线长达10公里,近海环山,为沿海丘陵地带;西部多山;中部和北部平地,为该乡主要产粮区。西南端长畈岭下建有长畈岭水库(详卷五《人工建筑》)。
水陆交通便利。薛岙码头(详卷五《人工建筑》)有货轮通宁波、上海等沿海城市。县道桥头胡——薛岙公路于桥头胡交接省道象西线,另有薛岙——峡山公路通峡山。
全乡耕地6322亩,主产稻谷,兼产麦类、大豆、蔬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41公斤,总产3853.5吨。山地1.6万亩,植被以松树、薪柴为主,兼育茶、桑、柑桔和其他水果。海涂3000余亩,1985年海涂累养面积1821亩,其中养蛏15亩,产量20.5吨;养蚶50亩,产量225吨,养蛎1256亩,产量51.6吨。1985年淡水养殖面积450亩,产量4.1吨。其他副业有近海捕捞、水陆运输、栽培水果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910头。乡办工厂有农机、农具、机电、塑料、压铸、水产食品等14家,共职工498人,1985年产值364.06万元。村办工厂有汽车附件、塑料橡胶等15家,共职工322人,1985年产值160.59万元。个体及联办工厂18家,共职工188人,1985年产值86万元。该乡为县内主要渔业乡之一,全乡有机动船114艘,2071吨位,4254马力,非机动船146艘,319吨位。从事渔业专业劳动力884人,兼业劳动力486人。自营渔业户35个,劳力40人。1985年全乡海洋捕捞总产量2392.1吨。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6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学生1104人。幼儿班1班,入园幼儿5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3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队、广播放大站等。
薛岙乡 Xuē'ào Xiang 2892户,11064人,其中农村户口2873户,10933人。
薛岙 Xuē'ào 曾用名砂碕。1026户,3758人。薛岙乡人民政府及薛下岙、下岙渔业、薛上岙、上岙渔业四个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北17公里之海边。东濒黄墩港,西靠长山岗,东南与大佳何、汶溪周、桥头胡等村隔海相望。桥头胡——薛岙公路终点,薛岙——峡山公路始点。村南有建于1927年之薛岙码头。据该村《砂碕薛氏宗谱》,薛世六“与兄自黄岩徙居本邑城中,后至砂碕,见山水之胜……遂卜宅居焉”。其曾孙(四世)千二,“宋咸淳胄举,特恩授容州文学”,据此,薛氏之始居砂碕,盖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该地滨海数里沙岸,“万顷砂碕似砥平”(《薛氏宗谱》地名诗),故名砂碕,后以地处长山岗西南山岙,薛姓居住,而称薛岙。
【薛下岙】 Xuēxià'ào 92户,375人。薛岙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下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薛下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以村委会驻地薛岙下岙命名。耕地251亩,主产稻谷。海涂650亩,养殖牡蛎、蛏。副业还有淡水养鱼、近海捕捞、码头装卸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0.28万元。
【下岙渔业】 Xià'àoyuyè 522户,1977人。薛岙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委会驻地薛岙下岙,村民从事渔业命名。有机动渔船75艘,700吨位,1551马力;非机动渔船26艘,39.5吨位。海涂1120亩,1985年海水养殖260亩,内蛏10亩,蚶30亩,牡蛎220亩。985年捕捞、养殖水产品产量836.25吨。其他作业有海上运输(有大型运输船5艘)、近海捕捞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18.66万元。
【薛上岙】 Xuēshàng'ào 114户,485人。薛岙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上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薛上岙,1983年改建行政村。以村委会驻地薛岙上岙命名。耕地40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养殖蚶、牡蛎、淡水养鱼及从事近海捕捞、采集贝壳等。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4.17万元。
【上岙渔业】 Shàng'àoyuyè 298户,921人。薛岙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委会驻薛岙上岙,村民从事渔业命名。有机动渔船14艘,689吨位,1486马力;非机动渔船3艘,4.1吨位。海涂800亩,1985年养殖牡蛎99亩。1985年捕捞、养殖水产品总产量784.4吨。其他副业有海上运输、近海捕捞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22万元。
加爵科 Jiājuékē 曾用名加勺科。318户,1249人。加爵科及加爵科渔业村委会驻地。村处薛岙西北6公里之海边。西北濒铁江,东靠爵山。水路出象山港通沿海城市。村民多姓林,据《爵山林氏宗谱》,林氏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从杭州仁和市里迁此。又据《林氏宗谱·爵山村宅图》记,爵山旧名鸦鹊窠,林氏祖初至时遇伐柯老人问及山水,云:山名爵山,小村称加爵柯。居后,欲子孙及第登科,加官晋爵,遂称加爵科。解放后,曾简字为加勺科,1986年复名。
【加爵科】 Jiajuekē 100户,413人。以村委会驻地加爵科得名。加爵科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称红卫大队,1981年改加勺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复名加爵科。耕地296亩,主产稻谷。海涂560亩,1985年养殖牡蛎160亩。淡水养鱼30亩。有机动渔船7艘,70吨位,113马力;非机动船38艘,60.5吨位,从事海上捕捞、运输及近海作业。1985年捕捞、养殖水产品产量49.25吨。
【加爵科渔业】 Jiājuékēyuyè 218户,836人。以村委会驻地加爵科,村民从事渔业为主得名。加爵科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称红卫渔业大队,1981年更名称宏伟渔业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改称加爵科渔业村。海涂1940亩,1985年养殖牡蛎458亩。有机动渔船14艘,567吨位,1164马力;非机动船12艘,24.5吨位,从事海上捕捞、运输及近海作业。1985年捕捞、养殖水产品总产量921.4吨。耕地128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7.2万元。
【胜龙】 Shènglong 149户,594人。辖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胜龙,原称叶家,1961年建叶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有一胜龙庙,遂更名称胜龙大队,1983年建胜龙行政村。耕地388亩,主产稻谷。海涂2500亩,养殖牡蛎、蚶。有机动船1艘,非机动船11艘,共50吨位,从事海上运输、近海捕捞。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35万元。
胜龙 Shènglóng 别名叶家。123户,509人。胜龙村委会驻地。村处薛岙北5.4公里山脚。西北依爵山临象山港,东接团结塘与峡山镇相邻。叶姓始居,原称叶家。后叶姓先后他迁,民国时魏、吴诸姓陆续从本地坑门、大水孔、西青岙、下岙等散居处迁此。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更名胜龙。
下月岙 Xiàyuè'ào 15户,42人。别名下隅岙、夏隅岙。村处薛岙北7公里之白象山脚。东、北、西临象山港,为薛岙乡北隅之村落。据该村《清溪张氏宗谱》,张知荣于清乾隆年间(其第三子源远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从本县里岙下宅畈迁此。地处偏隅山湾,称下隅岙,谐音称下月岙,亦称夏隅岙。
苏家岙 Sujiā'ào 11户,43人。村处薛岙北6.2公里之白象山脚。东、北、西三面临象山港,东南与峡山相邻。苏姓始居,称苏家岙。民国时陈、何诸姓由本地兰坛岙、陈西岙迁此。现苏姓已无,村名仍旧。
年家岙 Niánjiā'ào 废村。约于1912年前后绝户。
兰坛岙 Lántán'ào 废村。1962年遭火灾,村民移居苏家岙。
思故坪 Sīgupíng 废村。于1984年前后绝户。原称泗姑屏,四顾屏。西北有泗姑屏山,海拔30米左右,形如盘子,方圆4公里。上有八卦太极宫,又名孤山古院,建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1985年重修。
【下洋】 Xiàyáng 345户,1201人。以村委会驻地下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8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水果,从事修船、木工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1.68万元。
下洋 Xiàyáng 旧称下蒲、下浦。329户,1134人。村处薛岙西北4公里白沙塘西面之平洋上。薛岙——峡山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处原为陈姓居住,据竹口乡《竹溪陈氏大房谱·浩公迁宁以来朝代考略》,唐末,陈浩“自福建宁德南城来官宁海南田(今属象山县)巡检,寓居十都蒲洲”。今陈姓已无,主居魏姓。据下洋《浦江魏氏宗谱》,南宋初,魏道六自上虞清潭“行商至宁海浦江,置田筑室以居”。因地处浦江下首(据传,清乾隆五年未围垦白沙塘前,其地为海港,有船埠,称下埠),称下浦。又因位于旧地名蒲洲之下方而称下蒲。后因村处洋畈北部,改称下洋。
山脚 Shānjiǎo 曾用名后洋。16户,67人。村处薛岙西北4.5公里之蒋家山脚,村即以山脚命名。村民有吴、魏、周、邵四姓,吴姓最先从高枧吴岙(今属三门)迁此,年代无考。又因位于下洋之后,曾称后洋。
【王石岙】 Wángshí'ào 265户,1033人。耕地925亩,主产稻谷。海涂425亩,养殖牡蛎、蛏、蚶等。副业主要有海上运输、近海作业和从事船工等。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42万元。
王石岙 Wángshí'ào 265户,1033人。村处薛岙北3.5公里海边山湾。东临黄墩港与大佳何隔港相望,北连团结塘同峡山镇毗连。据该村下岙《王氏宗谱》,唐天佑二年(905)黄岩县令王石青“弃官游宁海至长山之麓,遂家焉”。村称下岙。据上岙《王氏宗谱》及《铜岭王氏宗谱》,宋淳祐年间王宗誉(1210-1263)自处州避乱至此定居,称上岙。因上下岙毗连,皆处长山岗北麓山湾,山多岩石,王姓居住,故上下岙合称王石岙。
魏钟 Wèizhōng 243户,908人。钟家、后舟2个村委会驻地。村处薛岙西北3.8公里之蒲岭脚。西与桥头胡镇潘家岙村接壤。据下洋《浦江魏氏宗谱》,南宋初,魏道六定居浦江(下浦),越七传而至象乾,其长子名十一者析居后舟。村以其地形似船,又位于下浦(片村)后部得名。据传,钟姓于太平天国时(1851~1864)自福建武林县迁后舟村隔坑居住。以姓名村,称钟家。1981年更名时,以该二村已连成一起,为魏、钟二姓所居,合称魏钟。
【后舟】 Hòuzhōu 143户,545人。村委会驻地魏钟,以魏姓所居原地名后舟命名。魏钟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54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水果、修理船只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3万元。
【钟家】 Zhōngjiā l00户,363人。村委会驻地魏钟,以其钟姓所居部分命名。魏钟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27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水果,从事木工等。
下浦 Xiàpu 片村。别名下蒲。包括下洋、魏钟、山脚等村。
【上浦】 Shàngpu 232户,931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浦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85亩,主产稻谷。山地1557亩,植被多松树,并产水果。村办工厂6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36.94万元。
上浦 Shàngpu 曾用名上蒲、上埠。221户,895人。上浦村委会驻地。村处薛岙西北2.3公里南山之东北麓。村民多金姓,据该村《金氏宗谱》及《蒲州金氏四房六年副谱》载,金敬仁,祖籍台城杨柳巷,南宋初过宁海蒲州,“乐山川土俗之胜,因著籍焉”。据传白沙塘未围垦前,其地为浦江上游船埠(今尚存遗迹),称上埠。又因位于旧地名蒲州之上方而称上蒲。后以位浦江上游改上浦。
下洋下 Xiàyángxià 11户,36人。村处薛岙北2.4公里之长山西麓。村民有陈、董、胡、王、薛等姓。据考,建村年代与上浦接近。
【伫岩】 Zhuyán 40户,185人。耕地17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从事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6.04万元。
伫岩 Zhuyan 40户,185人。村处薛岙西北1.4公里之伫岩山边。村民多金姓,据上浦《金氏宗谱》,金敬仁孙细十,宋庆元丙辰(1196)进士,析居伫岩。因村后山上有一岩石,如人伫立,称伫岩,村以是命名。
【骆家坑】 Luojiākēng 151户,626人。耕地639亩,主产稻谷。海涂3500亩,养殖蛏、蚶等。副业有近海作业、栽培柑桔、桃等。
骆家坑 Luojiākēng 151户,626人。村处薛岙北1.1公里之长山岗上。东濒黄墩港。据传,骆姓系自东阳迁竹口,再迁此,其年代无考。因位于长山岗东面山坑旁,骆姓居住,故称坑家坑。
【蒋家】 Jiǎngjiā 104户,448人。耕地268亩,主产稻谷。海涂800亩。船6艘,145吨位。副业有海上运输、近海捕捞、海涂养殖等。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33万元。
蒋家 Jiǎngjiā 104户,448人。村处薛岙西1公里之海边,南濒黄墩港,北靠长山岗,西临长畈岭水库。据该村《蒋氏宗谱》,蒋姓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本县长洋蒋家庄迁此,以姓名村,称蒋家。
大佳何乡
大佳何乡在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佳何距县城19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界象山县,东南与力洋镇相接,南与建设乡毗邻,西北濒黄墩港,与薛岙乡、峡山镇隔海相望。全乡总面积75.6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82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共37个自然村。计有4505户,17269人。其中农村户口4205户,16952人。
辖区解放前属孝孺乡,1951年建民主、石门、和平、柴溪四乡;1956年四乡合并称民主乡。1958年并入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从黄墩人民公社分出,以原民主、石门、和平三小乡及柴溪乡之部分区域建民主公社(原属柴溪乡之柴溪等村于同年划属象山县)。1981年因重名,改称大佳何公社;1983年改大佳何乡。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除西部沿黄墩港较为平坦外,东南北三面均属丘陵地带和山区,系茶山山势延伸部分,群山层峦叠嶂。最高峰为东部东搬山,海拔810.8米,其余如笔岩尖、分水岗等海拔亦在600米以上。发源于东搬山之石门溪,自东向西穿越全境,流入黄墩港。全乡村落及耕地大多分布于该溪两岸及西北沿海一线。沿海平坦地带,为粮食主要产区,山区以经营林业为主。较大水利设施有涨坑、斧头岩二水库。
陆上交通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北向西南贯通境内,乡道有大佳何——里袁公路。水上可从黄墩港入象山港出海,有本县第一航运公司经营海运,船只直达温州、宁波、上海、南京、大连等港埠。
全乡耕地11107亩,其中水田914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亦产小麦。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70公斤,总产量5677.1吨。山地62639亩,植被以松林为主,竹林次之,兼有杂木及薪柴。近年副业发展较快,栽培作物有茶、柑桔、黄桃、青梅等,旱地亦种葡萄、西瓜。饲养有肉猪,长毛兔、蛋鸭。养殖有对虾、蛎、蚶、蛏等。生猪饲养量1985年为9305头。全乡工业有县属企业1家,职工123人,1985年产值72万元;乡办企业9家,职工738人,产值346.54万元;村办企业12家,职工257人,产值54.29万元;个体办企业22家,职工298人,产值51.29万元。另有搬运队2家。
西部沿黄墩港有高湖塘,于1978年围成,总面积18000亩,1979年开始种植棉花等作物。1985年又于该处建对虾塘1242.5亩。
全乡有初中1所,另有乡完小附设初中班3班,学生546人。小学17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学生180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6张。有影剧场3所。
境内桃花溪畔溪上方,原为明方孝孺(正学)故里,方罹祸灭族,村庄被毁,现与溪下王联片。当地有为纪念方孝孺而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之幼仪书塾,遗址尚存。方正学先生故里碑,原立于桃花溪畔,正中题“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左刻“光绪辛卯夏台州知府陈璚重敬书”,右刻“浙江提督学院潘衍桐、宁海知县王瑞成同敬立”,碑额题“景行维贤”,额左刻“为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题”,右刻“后学潘衍桐敬书”。石碑于1956年被毁。
大佳何乡 Dàjiāhé Xiang 4505户,17269人。其中农村户口4205户,16952人。
大佳何 Dàjiāhé 402户,1460人。大佳何乡人民政府、大佳何村委会驻地;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所在地。位于县城北19公里之象山港畔。村民多姓何。据该村《何氏宗谱》,何光普(1224~?)为避宋末之乱,由苏州迁此。又据该谱《大〓何里名辨》,该村旧谱称大家何,后怀李、怀祖兄弟以贤德闻于里,有人赠匾额,长曰“大〓”,次曰“大同”。该村为长房所居,故称大〓何。文中又述及:“〓之义释为遮*,推古人命名之意,岂以其地平坦,西北二面无拦阻而为是名欤?抑为遮护其子孙免使涣散,受外人之侮欤?盖必有取一。”民间又有传说:因村民原多下海捕鱼为业,且明初方孝孺之姐嫁此,后方氏被灭十族,村名改为大〓何,“㓁”示鱼网,“且”示姐,以表纪念。因“〓”字冷僻,1981年改为大佳何。
【大佳何】 Dàjiāhé 275户,1000人。耕地561亩,主产稻谷。海涂2500亩,产蛏、蚶、牡蛎。联办厂3家,职工32人。村民中多工匠。
【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 Nínghǎixiàndìyīhángyungongsī 127户,460人。地处大佳何村内。前身为民主运输社,建于1955年,下辖运输和农业二个大队。1971年改名为宁海县航运公司第二船队,1984年改为现名。农业队有耕地13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船队共有运输船7艘,1381吨位。经营沿海船舶货运业务,1985年营业收入72万元。附属厂1家,职工250人,1985年产值167万元。
双港 Shuānggǎng 废村。位于大佳何北1公里黄墩港边海滩上。清末本乡各村有村民来此开竹行,搞运输,经商,从而成村。1956年因遭台风袭击被淹,村民迁至大佳何,村废。
【井栏】 Jǐnglan 181户,749人。1961年称下岙大队,1968年改名胜利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为井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改井兰为井栏。耕地660亩,主产稻谷。山地2445亩,植被为松林、薪柴。海涂360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和近海捕捞。村办厂、个体办厂各1家。
井栏 Jǐnglan 181户,74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7公里沿海丘陵上,北面靠山,与象山县为界,象西线从村西经过。村民有陈、郑诸姓。据《重修井栏陈氏宗谱》,南宋时,陈廷芳(1127~1198)从西岙(今属长街镇)迁入。据当地《郑氏宗谱》,元代郑伯庚(1324~?)由本县东仓迁此。相传村中原有半月形水井,井边有栏,村即以此称井栏。谐称井兰,为井栏之雅称。
【吴家】 Wujiā 88户,381人。耕地365亩,主产稻谷。山地1271亩,植被为松林、杂柴等。海涂1500亩。海涂养殖为主要副业。
吴家 Wujiā 88户,381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公里沿海丘陵上。象西线从村西经过。据传于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吴文达从奉化吴家埠迁此。住民姓吴,以姓名村,故称吴家。
【陈戴】 Chéndài 61户,279人。耕地329亩,主产稻谷。山地443亩,植被为松林、杂柴等。海涂700亩。海涂养殖为主要副业。
陈戴 Chéndài 61户,27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2.4公里海塘边,象西线从村西通过。相传陈姓从本县长街西岙迁入。戴姓从本县西店团堧迁入。两姓合居一村,故称陈戴。
【冯家】 Féngjiā 210户,831人。耕地527亩,主产稻谷。山地1756亩,植被为松林、薪柴。海涂50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
冯家 Fengjiā 210户,831人。位于大佳何东北1.3公里沿海丘陵上。象西线经村而过。据传宋时该村有骆姓居住,嗣后有冯姓迁此兴起,骆姓衰落,村称冯家。
【赖家】 Laijiā 230户,881人。耕地633亩,主产稻谷。山地2278亩,植被以松林为主,兼有毛竹、薪柴。海涂800亩,养殖蚶、蛏。该村有饲养梅花鹿专业户。村办厂1家,职工10人,1985年产值4.05万元。
赖家 Làijiā 230户,881人。位于大佳何东北0.9公里沿海丘陵上。明万历(1573~1619)年间,赖世杰从象山直岙迁此。住民姓赖,故称赖家。
【外郑】 Waizheng 72户,305人。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山地645亩,植被为松林、毛竹、杂柴等。
外郑 Waizheng 72户,305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公里之山间谷地。据当地《郑氏五房谱》,清乾隆年间,郑元亮、宏纯(1749~?)从高枧(今属三门县)迁此,因村处和平岙内桥坑村之外,桥坑村民亦姓郑,故该村称外郑。
【桥坑】 Qiáokēng 67户,278人。耕地154亩,主产稻谷。山地2869亩,植被为松林、毛竹、杂柴等。副业为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桥坑 Qiaokeng 67户,278人位于大佳何东北3.2公里山岙内。村民多姓郑,建村年代无考。村前有坑,出入过桥,故名桥坑。
【伍家】 Wujiā 154户,619人。以村委会驻地伍家命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以村处和平岙,称和平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伍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20亩,主产稻谷。山地2869亩,植被为松林、薪柴、毛竹等。联办工厂1家。
伍家 Wujiā 143户,576人。伍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北5公里和平岙东首。村北太平山,为我县与象山县之界山。据洋岭《伍氏宗谱》:伍德量(1582~1666)于明末从伍山洋岭迁此。因伍姓居住,故称伍家。
和平寺 Hépíngsì 11户,43人。位于大佳何东北4公里处。1951年春土改时伍家、桥坑、外郑三村有部分村民迁入和平寺,成为新村。嗣后,桥坑、外郑二村住民陆续迁回本村,住户减少。和平寺原称普福寺,建于宋乾德年间(961~968)。因寺在和平岙内,俗称和平寺,该村即以寺为名。
和平岙 Hépíng'ào 片村。包括外郑、桥坑、和平寺、伍家四个自然村。以地处和平岙内而得名。
【林家山】 Línjiāshān 86户,363人。以村委会驻地林家山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327亩,主产稻谷,兼产蕃薯、豆、麦。山地1460亩,以培育杉、松为主。副业有种茶,饲养生猪等。
林家山 Linjiāshān 别名三份头。20户,77人。林家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北5.9公里山上。村东北之分水岗,海拔618米,为与象山县之界山。据传当地山上,先有林姓居住,故称林家山。以后林姓衰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本乡上葛村民陆续上山分点定居,成为五个自然村,总称林家山。该村沿用原村名,仍称林家山。又因当初由三户联合上山定居,亦称三份头。
茶田湾 Chátiánwān 8户,3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3公里林家山上。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时迁此定居。因村处山湾中,广有茶林,又有水田,故称茶田湾。
大园 Dàyuán 11户,48人。位于大佳何东北5.9公里林家山上。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时迁此定居。当地有较大园地,故称大园。
庵址Anzhǐ 2户,10人。位于大佳何东北5.8公里六架山麓。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因当地原为古庵址,故称庵址。
下厂 Xiàchǎng 45户,189人。位于大佳何东北5.6公里六架山麓。本乡上葛村民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因初时原为看管山林之山厂,且东面上方后来也有山厂(称上厂),故称下厂。
【后山】 Houshan 22户,95人。以当地四个自然村之总称命名。村委会驻地后山。辖4个自然村。耕地62亩,水稻与旱作兼种。山地384亩,村民以培育林木、种茶为主业。
后山 Houshan 别名岩蒲田。7户,29人。后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北6公里之山上。据传于清同治(1862~1874)年间本乡外袁村民陆续上山分散建舍在此看管山林,以后遂各成村落。因各村均在外袁村后山之上,总称后山。该村稍大,即以后山为名。又因该村地处岩蒲田,故又名岩蒲田。
水孔头 shuǐkǒngtóu 4户,16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公里山岙中。清同治年间本乡外袁村民在此看山成村。地处水孔头,故名。
马鞍鸟 Ma'ānniǎo 6户,26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6公里山岙中,清同治年间本乡外袁村民在此看山成村。以山名为村名,称马鞍鸟。
上厂 Shàngchǎng 5户,24人。位于大佳何东北6.5公里山岙中。清同治年间本乡外袁村民来此看山,定居成村。因其西面下首有山厂,称下厂,故称上厂。
【溪下王】 Xīxiawáng 338户,1393人。耕地1097亩,主产稻谷。山地7362亩,植被以松、杉、毛竹、杂柴为主。海涂2690亩,养殖蚶、蛏、牡蛎、对虾等。
溪下王 Xixiawáng 338户,1393人。位于大佳何西南2公里海边平洋上。象西线穿村而过。据《桃溪王氏宗谱》载:南宋时王氏始祖克浦(1156~?)任象山县丞,因母病还台,途经此地,母殁,遂卜筑而居。有桃花溪自南向西北流经村西入黄墩港。村在桃花溪下游之东,地势属下方,村民姓王,故称溪下王。桃花溪下游之西,地势在上方,原为方姓所居,村名溪上方,为明初孺方孝孺故里。方罹灭族之祸,村亦被毁。
梅湾 Méiwān 废村。位于大佳何西南5公里大顶山垄上。刘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温州平阳迁入。山垄上多梅树,故称梅湾。1951年全村拆迁,大部分村民并入汶溪周,部分并入溪下王、东吕、薛岙,村遂废。
【应家】 Yīngjiā 212户,818人。以村委会驻地应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19亩,主产稻谷。山地271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海涂500亩。副业有海涂养殖,饲养生猪、长毛兔等。工业有村办、联办、个体办厂共6家,1985年产值15.36万元。
应家 Yingjiā 209户,815人。应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南1.3公里平洋上。据当地《应氏宗谱》:南宋时应文卿从本县梅林应家迁此。应文卿生卒年代无考,第二世仲祥生嘉定甲申,卒大德丙午(1224~1292)。村民姓应,故称应家。
岔路头 Chàlutóu 3户,3人。位于大佳何西南0.9公里象西线东南侧。据传王姓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至此定居。1985年多数村民迁入溪下王。因地处三岔路口,称岔路头。
【后洋】 Hòuyáng 122户,489人。耕地360亩,主产稻谷。山地1498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
后洋 Hòuyáng 122户,489人。位于大佳何东南0.8公里石门溪北侧山脚下。据当地《潘氏宗谱》,潘均桢(1309~?)于元末从县城上隍迁此。该地原分前后两村,前村称前洋,后村称后洋,即该村。前洋住民陆续他迁,或并居后洋,村已废。
【马家】 Majiā 120户,432人。耕地337亩,主产稻谷。山地2528亩,植被为松林、毛竹与薪柴。村办与个体办厂共4家,职工242人,1985年产值6.9万元。
马家 Majiā 120户,432人。位于大佳何东南1.1公里处。据当地《马氏宗谱》,始祖马子静(1067~?)于北宋元丰初为避兵乱自福州浮海至此定居。村民姓马,以姓名村,称马家。
【毛洋】 Máoyáng 107户,416人。以村委会驻地毛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95亩,主产稻谷。山地1177亩,植被以松林、薪柴为主。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万元。
毛洋 Máoyáng 102户,398人。毛洋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南1.9公里处,南面靠山,北对石门溪。主居刘姓。据《茅洋刘氏宗谱》,南宋嘉定年间,刘宗贵(1174~?)从项岙(今梅林镇岙胡)迁溪下庙山麓,后以匪乱转徙新昌三坑,至明成化时九世孙公哲(1149—?)为宁海吏,复居溪下庙山麓故址。据传当初洋畈上遍地茅草,故称茅洋,后以谐音写作毛洋。
史家 Shǐjiā 5户,18人。位于大佳何东南2.5公里山脚下。据该村《史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史玉云偕其弟玉龙从舜江(即姚江)史家桥迁此。因系史姓居住,故称史家。
【万家】 Wànjiā 74户,309人。村委会驻地上万家。辖上、下万家二个自然村,因以万家为行政村名。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山地584亩,植被以松林、薪柴为主。
上万家 Shàngwànjiā 51户,200人。万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大佳何东南2.8公里石门溪北侧山脚。据传石姓于元末明初从江西万石桥迁居于此,称万家。其后兄弟分家,兄住地在上,称上万家。弟住地在下,称下万家。
下万家 Xiàwànjiā 23户,109人。位于大佳何东南2.5公里上万家之西,北面靠山,南临石门溪。
【沈家】 Shěnjiā 56户,217人。耕地144亩,主产稻谷。山地439亩,植被为松、杉、毛竹及薪柴等。
沈家 Shěnjiā 56户,217人。位于大佳何东面3.2公里处,北面靠山,石门溪从村西流过。据传祖先于宋代从慈溪沈师桥迁此。住民姓沈,故称沈家。
【胡家】 Hújiā 148户,603人。耕地370亩,主产稻谷。山地1427亩,植被为松、杉、竹、杂木、薪柴等。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3.65万元。
胡家 Hújiā 148户,603人。位于大佳何东南3.2公里毛洋山岗北面山脚,石门溪冲积滩地上。据当地《胡氏宗谱》:胡义制(1330~?)于元末由中胡(今属双湖乡)迁此。因住民姓胡,故称胡家。
【南洋】 Nányáng 160户,640人。1961年建立大队时,因驻地村名叶家,称叶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南洋大队,意为地处石门溪南面滩洋上。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27亩,主产稻谷。山地3000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培育柑桔为主要副业。
南洋 Nányáng 别名叶家。160户,640人。位于大佳何东南3.7公里尖龙山西北部山岙脚,石门溪南侧。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梦和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从本县东仓上宅徙居莘东方家宅,即本村。后以叶姓居住,称叶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更名南洋。
【下葛】 Xiàgě 169户,697人。耕地475亩,主产稻谷。山地5388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有村办、个体办厂各1家,1985年产值4.11万元。
下葛 Xiàgě 169户,697人。位于大佳何东面4.4公里处,背靠山,面对石门溪。当地《葛氏宗谱》载:“葛氏世居丹阳,自原习公迁居宁海泉水,传十五世至翠山公始迁莘东”。按丹阳葛姓迁泉水在汉末,以此推算,迁莘东葛家当在唐代。后裔分两地居住,住上首的称上葛,住下首的称下葛。本村居下,故称下葛。
【上葛】 Shànggě 173户,718人。耕地405亩,主产稻谷。山地3309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有联办厂1家。
上葛 Shànggě 173户,718人。位于大佳何东面4.7公里处。迁居情况同下葛村。村处下葛村上首,故称上葛。
【岙潘】 Aopan 88户,348人。耕地189亩,主产稻谷。山地1506亩,植被为松、杉、毛竹、杂柴等。培育竹木、种茶为主要副业。有养鳖专业户。特产茶叶。
岙潘 Aopān 88户,348人。位于大佳何东面5.8公里之山岙中,为石门溪北岸山间谷地。据岙潘《郭氏宗谱》:南宋时县城银杏树村郭希渊(1177~?)入赘于莘东岙潘潘珣家,遂为潘姓后。自此为始,子孙生时姓潘,以不忍绝潘氏之祀;死后姓郭,以不没其所自出。故该村村民向有“生潘死郭”之习。因村处山岙之中,潘姓居住,故村名称岙潘。
【里袁】 Lǐyuán 246户,997人。耕地410亩,主产稻谷。山地7243亩,植被为松、杉、毛竹、茶林、杂木、薪柴等。村办、个体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2万元。特产茶叶。有养鸡专业户1家。
里袁 Lǐyuán 246户,997人。位于大佳何东面7.1公里之谷地中,为大佳何——里袁公路终点。石门溪发源于村东南之东搬山。村北有山称小洋尖,与象山县下沈乡里静村以山岗为界。据当地《袁氏宗谱》:袁伯璞(1190~1252),宋嘉定谏议大夫,宝庆三年(1227)居宁海石门。后八世孙袁恭张分迁至村西里许处另建新居。老村在里,称里袁,新村在外,称外袁。
【外袁】 Wàiyuán 262户,1134人。耕地531亩,主产稻谷。山地6162亩,植被为松、杉、毛竹、茶、杂木、薪柴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8万元。主要副业为培育竹木、种茶。
外袁 Wàiyuán 262户,1134人。位于大佳何东6.8公里之山间谷地中。据当地《袁氏宗谱》,里袁袁恭张(1397—1464)迁此定居。因地处里袁村之外,故称外袁。
石门 Shímén 片村。包括里袁、外袁、岙潘、后山、林家山、上葛、下葛、南洋、沈家、上万家、下万家、胡家等12村。
【涨坑】 Zhǎngkēng 357户,1500人。耕地843亩,主产稻谷。山地9851亩,植被为松、杉、竹、杂柴等。山坡多种茶。山林及茶叶收益为主要经济来源。村办工厂1家,联办和个体办厂8家,共有职工188人,1985年产值38万元。
涨坑 Zhǎngkēng 曾用名涨源。357户,1500人。位于大佳何东南2.8公里山岙中。村东南有涨坑水库。主居林姓。据《涨源林氏宗谱》:元末,林玮为避兵乱,从黄岩团浦徙居宁邑麻车,明初,子国恩又迁涨源。因村处茶山北麓,峰峦起伏,每于暴雨之后,溪涧中水势猛涨,奔腾出海,故名涨源。谱中亦有“北麓为涨泉所出,名曰涨源”句。后改涨坑。
凤潭乡
凤潭乡位于宁海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凤潭距县城11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邻梅林镇,南接辛岭、黄坛、西溪等乡,西连深甽镇,北与紫溪乡接壤。全乡总面积38.17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19个自然村。计有1909户,7241人。其中农村户口1831户,7140人。
辖区解放前属紫文乡,1951年建下河、方前二乡,1956年下河、方前、紫文三乡合并为梅林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60年属梅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原下河乡及方前乡(划出仇家、杏树、岙胡三个大队)区域,建凤潭公社。1969年2月并入梅林公社,同年11月又从梅林公社分出,仍为凤潭公社。1983年改凤潭乡。
该乡属半山区,北、南、西多山,东部较平坦。西南部与黄坛乡交界之香山,主峰海拔847.3米,北部有雁苍、丫髻诸山。凫溪自西向东流贯乡境,注入杨梅岭水库。村落大都依山傍水,散居于峡谷地带。耕地多梯田,凫溪两岸及东部水库附近水田较为肥沃。水利以拦溪筑坝自流灌溉为主。解放后兴建小型水库多座,沿溪装有高扬程抽水机,灌溉条件大为改善。
公路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向西穿越乡境,东至梅林与甬临线交会。乡道有下河——五松公路及桐树岙——兰田公路,均交接于象西线。
全乡耕地416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大小麦、油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4.5公斤,总产2425.25吨。解放初为缺粮乡,近年粮食产量递增,已能基本自给。山地4.3万亩,植被以松树、毛竹、薪炭林为主。近年发展起柑桔、茶、桑、杨梅、桃、梨、葡萄、茉莉花及药材等。饲养有长毛兔、奶牛、山羊、群鸭、塘鱼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835头。其他副业有竹木加工、弹棉花、酿酒、烧砖瓦、制陶器、筛运沙石及从事泥木工等。乡办企业有塑料、铜管、玻璃、农机等厂6家,职工276人。村办企业有橡胶、塑料、陶瓷、竹木加工等厂26家,个体及联办工厂14家,共职工756人,1985年乡、村及个体联办工厂工业总产值293.8万元。另有村办水力发电加工厂9家。据勘察,雁苍山有中型蜡石矿和地热资源可资开发。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2人。完小8所,其中单班村校1所,共学生741人。幼儿班2班,入园幼儿59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2张,医务人员4人。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境内洪家塔建有县水文站,测量凫溪之流量、流速等水文数据。
境内雁苍山颇多胜景,上有吉祥寺。(详见卷六《自然地理·雁苍山》和卷四《名胜古迹》)
该乡下河村人何君府(1121~1218),南宋翰林学士、义阳侯,曾捐田献山修建雁苍吉祥寺。干人俊(1901~1983),复旦大学文学士,曾编撰《民国宁海县续志稿》(1903~1939年记事),并著有《宁海漫记》、《盘溪草》等。
凤潭乡 Fengtan Xiang 1909户,7241人。其中农村户口1831户,7140人。
【凤潭】 Fèngtan 186户,695人。耕地37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桃、西瓜,外出酿酒、制薯面等。村办工厂7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62.4万元。
凤潭 Fengtán 186户,695人。凤潭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城北11公里之洋畈上,北临凫溪。象西线于此设站通过。据崇祯《宁海县志》及陈岙《三宗林氏宗谱》载:林君志(1098~1148)祖居杭州仁和市里,南宋绍兴九年(1139)致仕,寻隐天台,便道过宁海,“游七都金溪凤潭,见其地幽雅,命仲子文宁筑室居焉”。以村西兀立一块岩石,形似凤头,呼凤头岩,亦称凤冠岩,(1982年象西线修建至此时毁去),岩下凫溪中有一深潭,遂名凤潭。村由此得名。原有名贵特产凤潭香鱼,遐迩闻名。1962年因杨梅岭水库建成,阻断凫溪与铁江之通流而绝迹。村内有清同治九年(1876)所建之天主教堂。
【山下刘】 Shanxialiu 122户,488人。1961年建山下大队,1981年改名山下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8亩,主产稻谷。山地4714亩,植被以松树、薪炭林为主,兼育小量毛竹。
山下刘 Shanxialiu 别名山下。122户,488人。村处凤潭西北3公里之溪谷间。北依雁苍山与紫溪乡接界,西同深甽镇里沙地村相邻。象西线和凫溪都在村南经过。主居刘姓。该村《刘氏宗谱》载,明洪武年间,刘永二(1393~1460)从本乡桐树岙迁此。因地处雁苍山下,刘姓居住,故称山下刘,或简称山下。
【上洋头】 Shàngyángtóu 95户,325人。耕地165亩,主产稻谷。山地1687亩,植被为松树、薪炭林、毛竹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35万元。
上洋头 Shàngyángtóu 95户,325人。村处凤潭西北3.5公里之洋畈上。象西线自东南向西北穿村而过。宋绍兴年间,义阳侯何君府家在该村附近建有花园,至今犹有“上何”、“官园口”等称谓。主居刘姓,据当地《刘氏宗谱》及《桐坡岙刘氏宗谱》,元初,刘幸一(1259—?)由鳌山(今紫溪乡桥棚)来此就何君府家馆宾,“遂卜居金鸡山下家焉”。以村在上洋畈北首稍高处,故称上洋头。
【丁家岙】 Dīngjiā'ào 93户,363人。耕地176亩,主产稻谷。山地4074亩,产毛竹、薪柴等。副业有编制箩簟、扫帚、竹篮及出售毛竹、薪柴等。
丁家岙 Dīngjiā'ào 曾用名里丁。93户,363人。村处凤潭西4.4公里香山东北麓山岙间,主居丁姓。据该村及桥头胡丁家《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元杰于明成化己亥(1479)从凤潭(外丁)迁此。因位于凤潭丁氏居处里面(西),称里丁。后以地处山岙,丁姓居住而称丁家岙。
【兰田】 Lantián 160户,597人。以村委会驻地兰田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308亩,主产稻谷。山地5107亩,植被为毛竹、薪炭林及幼松等。副业有编制箩簟及出卖毛竹、薪柴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97万元。
兰田 Lantian 155户,579人。兰田村委会驻地。村处凤潭西4公里之山谷间。桐树岙——兰田公路终点。因地近里丁(丁家岙),古时统称里丁。最早住过吕姓(年代无考),现住胡、何等姓。据该村《胡氏里丁房谱》,胡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大湖迁此。随后有何姓迁入。因村址原为烂水田,即称烂田,雅称兰田。
芭蕉岙 Bājiāo'ào 3户,14人。村处凤潭西3.6公里之山岙间。蔡姓从梅林迁兰田,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至此看管山林而定居。以岙中栽有芭蕉,故称芭蕉岙。
南山 Nánshān 2户,4人。村处凤潭西南4公里之山坡上。季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桑洲迁此定居。后有骆姓住入,盛时达十多户,40余人。后又先后转迁兰田、丁家岙,住户减少,现仅有季姓。
香山 Xiāngshān 废村。
【桐树岙】 Tóngshu'ào 120户,469人。耕地213亩,主产稻谷。山地3069亩,植被有幼松、毛竹、薪炭林。个体办工厂1家。
桐树岙Tóngshu'ào 曾用名桐坡岙。120户,469人。村处凤潭西北2.5公里之山下。东临凫溪。象西线在此设站通过,桐树岙——兰田公路起点。刘姓主居。据上洋头《刘氏宗谱》及该村《桐坡岙刘氏宗谱》,当地金鸡山麓(上洋头)刘幸一之子子智、子信于元延祐间(1314~1320)析居于此。以地处山岙,依坡建村,坡上长桐树,旧称桐坡岙,后改称桐树岙。
【五松】 Wusōng 199户,787人。以村委会驻地五松得名,辖2个自然村。原称五松坑村,1961年建五松大队,1983年建五松行政村。耕地352亩,主产稻谷。山地6600亩,植被有毛竹、薪炭林、松木、幼松等。副业有种茶,编制竹器,出售毛竹、薪柴等。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17.82万元。
五松 Wusong 别名五松坑。187户,728人。五松村委会驻地。村处凤潭西南2.8公里之山谷间。西与深甽镇南溪岙毗邻。南同西溪、黄坛、辛岭、梅林等乡镇接壤。村民以朱、严二姓居多。据该村《五松坡朱氏宗谱》载,元天历三年(1330),朱氏从本县紫溪江瑶迁此。据查朱姓之前,曾住王、叶两姓,后皆绝户。严姓在康熙年间迁入。当初因依坡建村,坡上长有五棵古松,称五松坡。又因坡上古松盘曲如龙,坡下有溪坑,称五松坑或木龙坑。1986年改称五松。
油坑 Youkēng 12户,59人。村处凤潭西南2.6公里之山腰间。村民姓陈,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避兵灾从福建至此看管山林而定居。
【下河】 Xiàhé 251户,942人。耕地480亩,主产稻谷。山地2831亩,植被为幼松、薪柴,并种有桑树。村民中从事泥水、木匠等手工业者占全村主要劳力半数以上。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7.4万元。
下河 Xiàhé 原名下何。251户,942人。村处凤潭西北1.8公里之山脚。南濒凫溪;北依群山,与紫溪乡辖区接壤。村民有何、干、俞诸姓。据该村《何氏宗谱》,宋时,何具(1055~1134)自奉化迁此。以姓名村,称下何。后干、俞两姓相继迁入,因村有三大姓,地傍水,水为三点,可象征三姓团结,遂将村名“下何”改为“下河”。1905年曾出土石斧,属良渚文化。该村为何君府与干人俊之故里。
【洪家塔】 Hóngjiātǎ 52户,234人。1961年建红光大队,1981年更名洪家塔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42亩,主产稻谷。山地713亩,植被为幼松、薪柴,近年发展有柑桔。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5万元。
洪家塔 H6ngjiātǎ 别名洪家搭。52户,234人。村处凤潭西0.9公里之田洋上。北临凫溪,象西线在村北经过。据传该地先有齐姓居住。现居洪姓,原住上洪,(五松坑口东),为虎狼伤人,至此搭居,遂称洪家搭,后改成洪家塔。境内设有县水文站。
【洪桥】 H6ngqiáo 31户,126人。1961年建西坑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以村边公路桥名洪桥为大队名称,1983年改建洪桥行政村。耕地86亩,主产稻谷。山地443亩,植被为松树、薪柴等。副业有栽培柑桔,从事三卡运输等。
洪桥 Hóngqiáo 别名西坑。31户,126人。村处凤潭西0.6公里之山脚。洪姓主居,据《西坑洪氏宗谱》,元至正间(1341~1367),洪家(今属香山乡)洪德芳(1316~1375)赘居凤潭林氏,迁七都西坑。以凤潭凤冠岩西有一小溪称西坑,即为村名。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洪桥。
【外丁】 Waiding 42户,187人。耕地13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茶、柑桔及外出制薯面等。村办工厂1家。
外丁 Waidīng 42户,187人。村处凤潭南0.7公里之山脚。西南多山,与梅林镇仇家村接壤。主居丁姓。据丁家岙及桥头胡丁家《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唐德宗时(780—805),丁里从新昌南洲“迁宁川凤潭”。后有一支迁丁家岙,称里丁,该村称外丁。
【大垟后】 Dàyánghou 70户,269人。耕地217亩,主产稻谷。外出弹棉花为主要副业。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8.62万元。
大垟后 Dàyánghòu 曾用名大墙后,别名下沙庙。70户,269人。村处凤潭南0.5公里之平洋上。杂姓居住,而以王、娄、朱三姓为多。据该村《朱氏宗谱》载,明初,朱姓从新昌王渡迁此,其余无考。村北有一溪流,山洪暴发时,洪水漫村,筑防洪坝,称大墙。村坐其后,故名大墙后,后改称大垟后。又村东南旧大道旁有一下沙庙,人亦以此呼为村名。
【格水王】 Géshuǐwáng 80户,339人。耕地26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桃,饲养长毛兔、群鸭及养殖塘鱼等。村办工厂1家。
格水王 Géshuǐwáng 别名隔水王。80户,339人。村处凤潭东南1公里之山脚。东、南濒凫溪及杨梅岭水库,北隔侯家岭与紫溪乡沙地村相邻。村民以王、娄二姓为主,王姓较娄姓早一代来此。据该村《上金娄氏宗谱》,清初,娄大荟(1700~1752)从本县岔路上金迁此。因村与凤潭、大垟后、后岸等村隔凫溪相望,王姓居先,故称隔水王,后为便于书写而成格水王。
【后岸】 Hòu'àn 50户,204人。耕地12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运销沙石等。个体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18.6万元。
后岸 Hou'àn 50户,204人。村处凤潭东南1.4公里之溪边。北、东濒凫溪及杨梅岭水库,与梅林镇梅林陈村相邻。据传,该村以王、夏两姓居住最早,今皆绝户。现居民以应、吕两姓为多。《梅林应氏大宗谱·应氏累世迁徙图》载,应文猷,“嘉定甲戌(1214)进士,徙本乡后岸”。县文管会存有该地出土文物陶器、铜镜等,据鉴定系宋代遗物。因村在孤坟祠方家之后,紧靠凫溪岸边,故称后岸。
【陈岙】 Chén'ào 52户,186人。耕地14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烧砖瓦,从事行贩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
陈岙 Chén'ào 52户,186人。村处凤潭南1.3公里之山岙间。西与梅林镇仇家村接壤。陈姓始居,地处山岙,故称陈岙。现主居林姓。据该村《三宗林氏宗谱》,林君志(1098~1148)命仲子文宁卜筑凤潭,传五世,林良季于南宋淳祐间(1241~1252)赘居陈岙陈氏,从而林姓兴起。
【方前】 Fāngqián 228户,929人。耕地72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筛售沙石,从事三卡运输,栽培柑桔、黄桃、西瓜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20.94万元。
方前 Fāngqián 228户,929人。村处凤潭南2公里之洋畈上。西、南邻梅林镇仇家、岙胡等村,东连梅林镇梅林陈村。象西线自东向西穿村而过。居民以林姓为主,据崇祯《宁海县志》及陈岙《三宗林氏宗谱》,陈岙良季之孙思齐、思仁、思英兄弟于元代同迁方前。该村于林氏之前,已有蔡姓,今已哀微,迁居年代无考。早年,村北有孤坟祠,旁居方家(已绝户),以村位于方家之前,故名方前。
建设乡
建设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上庙距县城13公里。东、南界茶山与力洋镇、茶院乡接壤,西连山水乡及桥头胡镇,北濒黄墩港同薛岙乡隔水相望,又接笠帽顶山和大佳何乡为邻。全乡总面37.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4个自然村,计2085户,8489人,其中农村户2019户,8412人。
辖区解放前属久安乡。1951年为建设、龙潭二乡,1956年并入黄墩乡,1958年3月分出成立建设乡,同年11月并入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又以原建设、龙潭二小乡区域从黄墩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建设公社,并将原属花山乡之里蔡村、原属杜岙乡之烟厂村及磨盘自然村(均系1956年划入黄墩乡)划入。1983年改建设乡,乡名系沿用1951年建设小乡之名,取建设社会主义之意。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东北、茶山及其余脉,盘互起伏。南有铜岭岗横贯境内,系帽峰山余势。其间有桥头胡至茶院通道。北部紧靠黄墩港,为汶溪下游冲积地带,地势平坦,称汶溪洋,为本乡主要产粮区。汶溪系时令河,发源于该乡东部茶山北麓,自东向西贯穿乡境,流入黄墩港。西部有建设水库,自流灌溉汶溪洋土地。
陆上交通有省道象西线自东向西沿海岸穿越乡境,县道茶院——西吕公路贯穿南北,于西吕交接象西线,水路可出象山港。
全乡耕地5747亩,主产稻谷,蕃薯次之,亦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1.5公斤,总产3427.9吨。山地3.24万亩,植被为松杉、毛竹及薪柴、杂树。经营茶叶、柑桔,饲养奶牛、肉猪、长毛兔,养殖淡水鱼、蚶、蛏、蛎等为主要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4813头。企业有乡办机械修配、建筑材料、铝锌、陶器等厂5家,职工149人,1985年产值58.46万元。村办厂有皮鞋、印刷、五金电器等5家,职工103人,1985年产值38.86万元。另有个体办及联办厂9家,职工190人。1985年产值27.01万元。其他企业有工程队、运输队各1个。还有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等。境内乌石山樊水矿,曾开采。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71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897人,幼儿班一班,入园幼儿32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名。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2个及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
上庙南0.5公里小珠山建有解放军烈士墓。汶溪中游有新乐庵,别名新庵、慈云庵,历史悠久。庵内凿龙泉井一眼,造势别具一格。
建设乡 JiànShè Xiang 2085户,8489人,其中农村户口2019户,8412人。
上庙 Shàngmiào 居民点。建设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13公里汶溪洋畔。茶院——西吕公路于此建站通过。该处原有应发主庙,因庙在汶溪周村境庙之上方,故称上庙。1962年建设公社委员会设于庙内,随后工业、商业,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相继在此兴建,成为一个居民集居点,现有居民26户,29人。
【铁界吴】 Tiějièwǘ 116户,541人。耕地36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运销沙石、种植甘蔗及外出从事手工业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5.8万元。
铁界吴 Tiějièwu 旧称铁街。116户,541人。村处上庙南0.3公里汶溪洋西岸之平洋上。茶院——南吕公路于村西通过。北宋时,应姓聚居,有集市街道,多铁铺,又村后一山名铁锤山,因称铁街。《铁街吴氏宗谱》载,宋末,吴氏从黄岩叠石迁入。后应姓衰落,吴氏兴起,村以旧名加姓氏,称铁街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杨姓从沙柳头杨(今属三门)迁此。后人以界与街同音,改称铁界吴。
蒋家岙 Jiǎngjiāao 废村。村民于1954年迁铁界吴。
【西吕】 Xiiu 93户,430人,耕地262亩,主产稻谷。海涂90亩,副业有制烧砖瓦、海涂养殖、近海捕捞、栽培柑桔等。个体办工厂1家。
西吕 Xīiu 93户,430人。位于上庙西1.3公里之田畈上。北濒黄墩港,西与桥头胡为邻。茶院——西吕公路与象西线交会于此。《汶溪吕氏宗谱》载,宋靖康元年(1126)洛阳县尉吕好裕以金兵陷汴京随隆裕皇太后南下,在明州败伤,养疾于梅林,“遂卜地于汶溪而家焉”。以村处汶溪洋西缘,吕姓居住,故称西吕。
【汶溪周】 Wénxīzhōu 428户,1682人。耕地1411亩,主产稻谷。海涂2300亩,养殖蚶、蛏、牡蛎。并有近海捕捞、栽培柑桔等副业。村办工厂2家,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9.63万元。
汶溪周 Wènxīzhou 428户,1682人。位于上庙西北0.8公里处。北濒黄墩港。东靠群山与大佳何乡接界。象西线在此设站通过。《汶溪周氏宗谱》载,周庆乙于宋宁宗时(1195—1201)自天台榧树迁此。因村处汶溪畔,周姓居住,故称汶溪周。
【东 吕】 Donglu 164户,714人。耕地607亩,主产稻谷。海涂500亩。副业有近海捕捞,栽培柑桔及饲养奶牛、群鸭等。
东吕 Dongiu 曾用名汶溪吕。164户,714人。村处上庙北0.8公里汶溪西侧之平洋上。《汶溪吕氏宗谱》载,宋淳祐五年(1245),宁海主簿吕继问次子静中赘汶溪贾氏而定居于此。因村在汶溪畔,吕姓居住,称汶溪吕,后以村西有西吕,改称东吕。
【竹保陈】 Zhubǎochén 41户,180人。1961年建陈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称竹保陈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运输沙石等。
竹保陈 Zhubǎochén 曾用名陈家,别名竹根陈。41户,180人。村处上庙西0.3公里之汶溪洋上。《汶溪陈氏宗谱》载,南宋初,陈姓为避寇乱,从福建泉州大井头迁此。以姓名村,称陈家。该村东、北、西三面栽有毛竹、小竹,掩护村庄,故又称竹保陈,亦叫竹根陈。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以竹保陈为村名。
【前家】 Qiánjiā 59户,255人。耕地18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前家 Qiánjiā 曾用名钱家。59户,255人。村处上庙南0.7公里之汶溪洋上。原居钱姓,村称钱家。西南落马山上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姓古墓一座。清乾隆年间,吴姓从宁海县城后街迁此。后以吴姓兴起,钱同前谐音,改称前家。
【麦岭】 Màiiǐng 34户,139人。
耕地10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319亩,植被为松和薪柴,并产茶叶、水果等。
麦岭 Mailǐng 别名盘脉岭、磨麦岭。34户,139人。村处上庙南1.5公里铜岭岗北面之山峦间。据《磨麦岭蔡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蔡氏从福建莆田迁此。另有顾姓系清道光年间来自下洋顾。因山脉(势)自铜岭岗盘绕而至,称盘麦岭。后有人谬谓麦(脉)应磨,不该拌(盘),而称磨麦岭。1971年为便于称呼,省字称麦岭。
【岙口】 Aokou 125户,500人。耕地35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叶、饲养长毛兔等。
岙口 Aokou 125户,500人。村处上庙东南1.2公里之汶溪北侧。该村曾先后有孟、黄二姓居住,现主居葛姓。据《岙口葛氏宗谱》,葛文正(1397~?)于明正统元年(1436)从泉水迁此。因该处有大岙、小岙,村在两岙之口,故称岙口。
【大岙马】 Dà'àomǎ 75户,302人。1961年建马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大岙马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4亩,主产稻谷。山地1596亩,产毛竹、薪柴。
大岙马 Dà'àomǎ 别名马家。75户,302人。村处上庙东南2公里之溪谷间,该溪谷向称大岙。据《大岙马氏宗谱》,马承绿于元末明初自本县溪下朱家桥迁此。村以地名加姓氏称大岙马,简称马家。
刘家 Liujiā 废村。村民于1955年迁大岙马村。
【外山头】 Wàishāntou 45户,196人。耕地102亩,主产稻谷。山地1476亩,植被为毛竹、薪柴等。
外山头 Wàishāntou 别名大山头。45户,196人。村处上庙东3.2公里汶溪中游之山岙间。北靠群山,与大佳何乡接壤。据当地《麻车林氏宗谱》,清初,林一珏(1682~1736)与兄分居,于此筑室居之。因地处麻车村一座山头之外,故称外山头。又因村前有座大山,亦称大山头。
【麻车】 Máchē 95户,454人。耕地190亩,主产稻谷。山地3980亩,植被为毛竹、薪柴等。
麻车 Mǎchē 95户,454人。村处上庙东南3.6公里之汶溪北岸。北靠群山同大佳何乡接壤。主居林姓。据《麻车林氏宗谱》,林姓祖籍福建莆田,“宋迁杭,元代林国兴迁麻车。”相传,某官员错道至此,云:“摸错也”。“摸错”谐音称麻车。另说,林姓取“林”加“广”为麻,取“车”示多(千车万车之意),取名麻车,以期兴旺发达。
【储家】 Chujiā 162户,673人。耕地264亩,主产稻谷。山地5393亩,植被有毛竹、薪柴等。副业为栽培茶叶。村北山上有铅锌矿。村办铅锌矿1家,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9.56万元。
储家 Chujiā 162户,673人。村处上庙东南4.8公里汶溪上游之溪谷间。东靠茶山与茶院乡交界,北依群山同大佳何乡接壤。据《大岙储氏宗谱》,洪武初年(约1368),储逵初自本县城内迁此。以姓名村,称储家。
【龙潭】 Lóngtán 69户,281人。耕地106亩,主产稻谷。山地2833亩,植被有毛竹、杂木、薪柴等。
龙潭 Lóngtán 69户,281人。村处上庙东6.5公里汶溪上游之山岙内。北界群山同大佳何乡接壤,东靠茶山与力洋镇、茶院乡交界。属山区。主居吴姓。据《龙潭吴氏宗谱》,吴泽民于宋初隐居新昌叠石,十八世孙思后在明成化间(1465~1487)迁此。村前汶溪中有一深潭,俗称龙潭,即以名村。
【史家】 Shǐjiā 33户,108人。耕地109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副业有经营茶叶等。
史家 Shǐjiā 33户,108人。村处上庙西南2.5公里铜岭岗南面之山腰间。西北与桥头胡镇辖区接壤,西南临山水乡蟹钳口水库。属丘陵地带。据《铜岭史氏宗谱》,史氏于明正德元年(1506)从象山关头上盘黄公史迁此。村以姓氏命名,称史家。
【铜岭徐】 Tónglǐngxu 55户,223人。耕地160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主要副业为经营茶叶。
铜岭徐 Tónglǐngxu 55户,223人。村处上庙西南2.1公里之铜岭岗上。东濒建设水库,西南与山水乡茶堂村相邻。据《铜岭徐氏宗谱》,宋末,徐姓从本邑茶院下徐迁此。以地名加姓氏,称铜岭徐。
【铜岭王】 Tónglǐngwáng 89户,383人。耕地259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961亩。副业有经营茶叶、饲养长毛兔等。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7.04万元。
铜岭王 Tónglǐngwáng 89户,383人。村处上庙南2.3公里之铜岭岗上。东北紧靠建设水库,西南与山水乡茶堂村相邻。属丘陵地带。据《铜岭王氏宗谱》,明初王学荣(1358~1429)从本县王石岙迁此。村以地名加姓氏,称铜岭王。
【里蔡】 Lǐcài 38户,145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花山乡,1956年属黄墩乡,1961年属建设公社。耕地147亩,主产稻谷。山地263亩,副业有栽培苗木等。
里蔡 Lǐcài 38户,145人。村处上庙南4.4公里之山岙中。西邻山水乡茶堂、小花湾等村。属丘陵地带。该地原为蔡姓居住,地处山岙里,故称里蔡。现居何姓,据《里蔡何氏宗谱》,清康熙(1661~1722)初,何姓从天台上田溪迁此发族,村名仍旧。
【铜岭祝】 Tónglǐngzhu 158户,662人。耕地49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2229亩,植被为疏松。养猪为该村传统副业,并种植瓜、菜、茶等。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31万元。
铜岭祝 Tónglǐngzhu 158户,662人。村处上庙东南3公里之铜岭岗上。属丘陵地带。茶院——西吕公路在此设站通过。据《铜岭祝氏宗谱》,南宋初,歙县尉祝梦祥(1087—1129)辞官旅铜岭,遂定居于此。以地名加姓氏,称铜岭祝。
【铜岭头】 Tónglǐngtóu 45户,173人。以村委会驻地铜岭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224亩,植被为疏松。主要副业为经营茶叶。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万元。
铜岭头 Tónglǐngtóu 别名看牛山头。41户,155人。铜岭头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庙东南3.7公里之铜岭岗上。该地原为铜岭祝、烟厂等村牧牛场所,称看牛山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尤姓从桥头胡尤家迁此定居。因地处铜岭岗头,故称铜岭头。
磨盘 Mópán 4户,18人。村处上庙东南3.7公里之铜岭岗上。解放前属柘浦乡,1951年属杜岙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属建设公社。清光绪(1875~1908)末年,茶院后徐徐金根替道士桥村看山,定居于此。因村前有一田形如石磨,村以此称磨盘。
孟菜园 Mèngcàiyuán 废村。原有郑姓居住,1976年迁至铜岭头村。
【烟厂】 Yanchang 95户,371人。以村委会驻地烟厂得名。辖3个自然村。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杜岙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属建设公社。耕地266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山地1210亩。主要副业为经营茶叶。
烟厂 Yānchǎng 原名燕厂。51户,168人。烟厂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庙东南4公里之燕窠山腰。村民有叶、郑等姓。据烟厂《叶氏家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叶氏自本县溪下桃花溪畔迁此。据《烟厂郑氏宗谱》,郑允卯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高枧(今属三门县)迁此。村后有燕窠山,叶氏定居时盖茅屋数间,始称燕厂。燕同烟谐音,后称烟厂。
贵人坛 Guìréntán 22户,98人。村处上庙东南3.6公里铜岭岗南竹山边。主居金姓,该村《天台金氏宗谱》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金氏从天台带横迁此。贵人坛原系鬼神坛,明朝戚继光抗倭,筑十里一墩(烽火台),五里一坛(鬼神坛),神坛用以祭奠鬼神。后人以“鬼”为“贵”,“神”为“人”,故称贵人坛。
荔枝湾 Liziwān 22户,105人。村处上庙东南4.3公里之铜岭岗南麓山湾中。主居丁姓。该村《黄墩丁氏宗谱》载,清乾隆(1736~1795)初,丁姓从义乌桥头塔山下大坟头迁此。因该地山上多石马篱刺,村称篱刺湾。后人以篱刺谐音荔枝,称荔枝湾。
峡淋 Xiálin 废村。原有李姓居住,1975年茶院乡道士桥建上淋水库,全部迁至荔枝湾。
梅林镇
梅林镇在宁海县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梅林距县城9公里。镇以驻地命名。东连桥头胡镇,南邻山水、回浦二乡,西南接辛岭乡,西北与凤潭、紫溪二乡毗连。全镇总面积37.0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0.59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共43个自然村。计4323户,14692人。其中农村户口3750户,13977人。
辖区解放前属紫文乡,1951年分建下河、方前、紫文等乡。今梅林镇含紫文乡及方前乡部分地区。1956年此三乡合并称梅林乡。1958年属西垫人民公社,1960年以原梅林乡区域成立梅林人民公社,并纳入当时直属县之九顷大队。1961年梅林人民公社分设九顷、凤潭、梅林三公社。1964年,九顷公社并入梅林公社,成今之辖区。此后,1669年2月至11月,凤潭公社亦曾并入梅林公社。1983年改梅林乡,1985年改梅林镇,列梅林、花园、大路周、梅林陈4村为建镇区。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北及西南部多山。东南地势平坦,称九顷洋,为主要产粮区。西北有杨梅岭水库,东南部有颜公河,自流灌溉中部及九顷洋土地。北面凫溪流经杨梅岭山下入铁江。
公路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象西线横贯东西,交会于梅林。另有乡道梅林——仇家公路。
全镇耕地1287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67.5公斤,总产7803.5吨,居全县各乡镇第二位。山地2.6万亩,植被多松树、薪柴。近年副业发展较快。经济作物有茶、柑桔、葡萄、西瓜等;养殖业有奶牛、长毛兔、淡水鱼、蚶、蛏、肉猪、母猪等。其中饲养母猪为传统副业,仔猪供应邻近乡镇。1985年生猪饲养量7352头。凫溪下游多沙石,系重要建筑材料,运销沙石亦为该镇副业收入之一。镇内有属于宁波市的110千伏宁海变电所。企业县属的有橡胶、铜铝型材等厂4家。镇属的有铸钢、纺织、陶器等厂15家,职工1057人,1985年产值1021.97万元。村属的有汽车油管、橡胶等厂59家,职工1544人,1985年产值839.36万元。另有个体、联办工厂30家,职工294人,1985年产值147.65万元。其他有工程、运输、机耕、招待所等企业6个,职工327人,1985年产值150.24万元。1985年镇企业总产值居县内乡镇第三位。
全镇有初中1所,另有九顷小学附设初中3班,共有初中学生648人。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小学生1537人。幼儿院5所,共入园幼儿170人。宁海县农村高级职业中学设在境内,有学生51人。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8人,病床14张。镇内岙胡、胜建两村为1984年度省级文明卫生先进单位。文化设施有影剧院、电影放映队、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钻山南麓有法昌寺。原为建于唐代之灵山禅院,宋真宗祥符九年(1016)改名法昌寺。1966年被毁,仅留大殿及边厢屋少许。然残存之鹅卵石道路、石板天井、石柱、石碑及古水井上“三红五角井”刻字等,犹能引人兴怀古之情。
梅林镇 Méilín zhèn 4323户,14692人,其中农村户口3750户,13977人。
【梅林】 Méilín 353户,1144人。位于梅林镇中部,地势平坦。耕地830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6家,职工5242人,个体及联办工厂6家,职工46人,招待所1家,职工23人;1985年全村企业总产值311.37万元。村民中商贩及手工业者颇多。
梅林 Méilín 别名梅林街,353户,1144人。梅林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9公里之平洋上。该村向为宁波通台州要道,甬临线、象西线相交于此。历为商贾集散地,逢农历一、四、六、八集市,四、八加牛市。古时该地多梅树,宋舒岳祥《七星塘记》犹称梅林“有梅有竹”,梅林之称由此而来。又因集市繁荣,又称梅林街。杂姓居住,建村确切年代已无考,据邻近各村宗谱记载,南北朝时即有“梅林”村名。
【上陈家】 Shàngchénjiā 108户,427人。1961年由上下陈家合建为陈家大队,1968年改称红旗大队,1980年与下陈家分开为上陈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5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运销沙石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上陈家 Shàngchénjiā 别名田洋。108户,427人。村处梅林北3.2公里凫溪南侧。北邻紫溪乡凫溪村,以溪为界。甬临线于村西通过。据《浮溪陈氏谱序》,陈姓由江州德安县迁凫溪。元代陈善(1270~?)子伯章分居田洋、上下隔笆。田洋旧名上宅,后称上陈家,上下隔笆后称下陈家。
【下陈家】 Xiàchénjiā 61户,263人。1961年由上、下陈家合建为陈家大队,1968年改称红旗大队,1980年与上陈家分开为下陈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6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饲养长毛兔及运销沙石等。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0.1万元。
下陈家 Xiàchénjiā 61户,263人。村处梅林北3.2公里凫溪南侧,北邻紫溪乡凫溪村,以溪为界。甬临线从村西通过。迁居年代及村名由来见上陈家条。
【皂浦】 Zaopu 74户,295人。耕地30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海涂养殖、种植柑桔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8.81万元。该村于1982年起为脱贫致富,以工厂收入资助海涂养殖、营建柑桔园,经济面貌一新。
皂浦 Zaopu 曾用名造浦。74户,295人。村处梅林东北4公里铁江畔,东南邻桥头胡镇后浦龙。蒋、金两姓杂居。该村《蒋氏宗谱》载,蒋姓于宋咸淳元年(1265)由天台迁此,“面山背海,环植竹木,凿池养鱼,遂筑于此”。以“凿池养鱼”而得名造浦,后改为皂浦。金姓于明洪武初年自前金(今属紫溪乡)迁此。
【杨梅岭】 Yángméilǐng 146户,534人。耕地26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淡水养鱼及饲养奶牛等。村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16.9万元。
杨梅岭Yángméilǐng别名杨梅山。146户,534人。村处梅林西北1.5公里杨梅岭南麓,西濒杨梅岭水库。甬临线南北穿村而过。村以岭命名。该处原仅数户居民,1958年建杨梅岭水库,溪下吴村民迁此,遂发展成目前规模。
溪下吴 Xīxiàwu 废村。位于梅林西北1.6公里处。1958年因建杨梅岭水库,该村地处低洼,村民迁入杨梅岭,村废。
【江厂陈】 Jiāngchǎngchén 30户,117人。1968年曾与仕西、东岙三村合并称三红大队,1980年分开,成立江厂陈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56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0.9万元。
江厂陈 Jiāngchǎngchén 别名缸厂陈。30户,117人。村处梅林北1.8公里塔珠岭东麓之山岙间。该处古有缸窑厂,古称缸厂陈,后谐音改江厂陈。今陈姓已无,村民以张、郑二姓为主。当地《张氏宗谱》和《郑氏宗谱》载,张姓于清乾隆十四年(1676)由鄞县姜茅山迁此,郑姓于清咸丰、同治间(1851~1874)由石马塘(今属三门县)迁此。
【大路周】 Daluzhōu 158户,538人。以村委会驻地大路周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51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饲养奶牛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99.05万元。
大路周 Daluzhōu 1.46户,588人。大路周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北0.5公里甬临线东侧之平洋上。该村《周氏宗谱》载,周姓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象山南田迁此,“自皂浦舟至梅林大路之旁,遂而家焉”,村名由此而得。
冯家 Féngjiā 12户,50人。村处梅林北0.7公里杨梅岭水库边,甬临线东侧。原为冯姓居住,故称冯家。现冯姓已无,村名仍旧。
【仕西】 Shìxī 41户,147人。1968年曾与东岙、江厂陈三村合并称三红大队,1980年分开复名,成立仕西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2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养鱼。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2万元。
仕西 Shixī 别名寺西。41户,147人。村处梅林东北1.7公里之山岙内,法昌寺西侧,因名寺西。解放后改称仕西。据《寺西章氏谱序》,章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黄罗洋迁此。
【塔山头】 Tǎshāntóu 37户,164人。以村委会驻地塔山头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8年与石埠头大队合并称学东大队,1980年分开成立称塔山大队,1982年复更名塔山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0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等。
塔山头 Tǎshāntóu 30户,132人。塔山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东北0.7公里之田畈上。村为叶姓创基,有“叶家园”称谓。今叶姓已无,居李姓。上湖《李氏宗谱》记载,李姓于明朝中叶由上湖迁此。
上屋 Shàngwu 5户,21人。村处梅林东北0.55公里田畈间,金姓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迁此,分居上下二宅,下宅为横店金,该村居上,称上屋。
横店金 Héngdiànjīn 2户,11人。村处梅林东北0.65公里之田畈上。元大德年间金姓迁此。凫溪(浮溪)故道经石埠头出赤山入黄墩港,舟过该村,舟人常入村内小店购物,俗称“横进一店”,村民姓金,故称村为横店金。
【东岙】 Dōng'ào 75户,255人。1968年曾与仕西、江厂陈三村合并称三红大队。1980年分开复名,成立东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3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养鱼。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1万元。
东岙 Dōng'ào 75户,255人。位于梅林东北2公里之山岙内。以在法昌古寺之东,故称东岙。《梅林东岙王氏房谱》载,王姓于明末清初由白溪里王迁此。
【赤山】 Chìshān 103户,339人。以村委会驻地赤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21亩,主产稻谷。
赤山 Chìshan 90户,292人。赤山村委会驻地。位于梅林东北2公里之红岩山脚,东与桥头胡镇屠家村相邻。据该村《李氏宗谱》,李宗玉于元大德元年(1297)由花园迁此。又据谱,初名敕山,后敕山与赤山交错出现,现名赤山。
白墙 Báiqiáng 13户,47人。位于梅林东北3.1公里处,介于钻山与茅山之间,四周岗阜连绵,东与桥头胡镇东园村交界。
【梅林陈】 Méilínchén 171户,647人。以村委会驻地梅林陈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55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养鱼及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9.2万元。
梅林陈 Méilinchén 166户,632人。梅林陈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西北0.7公里杨梅岭水库南岸,地势平坦。西邻凤潭乡方前村。据该村《徐氏宗谱》记载,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30年左右)徐姓自天台迁此。因地处孔溪墈(旧凫溪南岸),谱内称孔溪徐。又据该村《陈氏东二房世传》,陈姓约于五代后梁、后唐之际(公元920年前后)迁入。后陈姓兴起,地近梅林,遂称梅林陈。
平岙口 Píng'àokǒu 5户,15人。村处梅林西南1.5公里山岙间,北邻凤潭乡方前。1940年严姓始居。因该地为仇家、岙胡等村通梅林大道之山岙口,故称平岙口。
【花园】 Huāyuán 248户,910人。耕地105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种茶、饲养长毛兔、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6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22.84万元。
花园 Huāyuán 248户,910人。村在梅林东面。地势平坦。主居李姓。据赤山《李氏宗谱·花园记》,李泳(848~916)于唐僖宗时(874~888)自杭之桥陵旁迁此,为追念先祖李渊生于太原郡之花园*,因亦定村名为花园,以示不忘祖迹。该村于近年辟一公园,建有亭台,栽植花木,置休息室、娱乐室、图书室,供村人游憩。
【胜建】 Shèngjiàn 63户,243人。耕地267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22.8万元。
胜建 Shèngjiàn 63户,243人。村处梅林东南1.1公里甬临线东侧之平畈上。1958年建杨梅岭水库时,地处库址内之格水王、后岸两村村民迁此。1960年于此办县农场,1961年改办畜牧场,1963年畜牧场停办,部分来自他处之场员亦定居于此。取名胜建,意为胜利建村。
【石埠头】 Shíbutóu 65户,271人。1961年建石埠头大队。1968年与塔山大队合并称学东大队。1980年分开,称石埠大队。1983年改石埠行政村,1985年为与自然村名称保持一致而复名石埠头。耕地309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3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万元。
石埠头 Shíbutóu 65户,271人。村处梅林东1.5公里之平畈上。古时凫溪经此出口,船只经常在此停泊,旧名“船埠头”,后改称石埠头。建村年代无考。现居民以任姓为主。《石埠任氏宗谱》载,任尹文(1365~1425)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自奉化牢岸迁此。
【下应】 Xiàyīng 99户,410人。耕地324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0.9万元。
下应 Xiàyīng 99户,410人。村处梅林东2.7公里象西线南侧平洋上,东北与桥头胡镇墙宅村毗邻。据《梅林应氏大宗谱》,应隐瑎于梁开平戊辰(908)自婺州永康迁钱塘驻家,后以兵革之扰攘,转迁宁海梅林。传四世,应维嵩(936~?)分居东院,应维岳(946~1024)分居西院,又以地势高下,东院称下应,西院称上应。
【上应】 Shàngyīng 182户,742人。耕地66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柑桔、葡萄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5家,1985年产值27.9万元。
上应 Shàngyīng 182户,742人。村处梅林东2.4公里象西线南侧之平洋上。建村年代及村名来历见上条下应。
【前园】 Qiányuán 71户,288人。耕地252亩,主产稻谷。
前 园 Qiányuán 71户,288人。村处梅林东2.3公里之平洋上。该处原系上应村前园地,后应姓于此建屋住居而另成村落,即以前园为村名。
【仙姬陈】 Xiānjīchén 65户,273人。以村委会驻地仙姬陈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1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养鱼。
仙姬陈 Xiānjīchén 曾用名仙鸡陈、西陈。59户,245人。仙姬陈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东南1.8公里之平畈上。该村《陈氏宗谱》载,明初,陈明柱(1361~1426)由槐路迁此。对西北之岩头山,谱中《仙乐传》及《咏岩山》诗,有“昔传有仙姬往来其间”,“共称仙姬窟”等句诵之,仙姬陈村名,缘此而得。亦写作仙鸡陈。又以其地在槐路之西,亦称西陈。
池家山 Chíjiāshān 6户,28人。村处梅林东南1.6公里之小坡上。村东有池家山,村以山命名。
【九顷】 Jiuqing 27户,87人。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属梅林人民公社,1961年属九顷公社,1964年属梅林公社。耕地102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30.1万元。
九顷 Jiuqing 27户,87人。村处梅林东南2.5公里之“九顷洋”上,故名九顷。1958年黄墩人民公社从大佳何等地抽调部分社员在此办畜牧场,1961年停办,部分场员定居建村。
【上陈】 Shàngchén 98户,359人。解放前属紫文乡,1951年属久安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44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种植柑桔、西瓜等。
上陈 Shàngchén 98户,359人。村处梅林东南3公里颜公河边之平洋上。陈姓于清初从槐路迁此,位于槐路上首,故称上陈。上陈《金氏宗谱》,金姓亦于清初自本邑北乡八甲赘居上陈。今陈姓已无,村民以金姓为多,上陈村名沿用。
【九都王】 Jiuduwáng 132户,535人。1961年建王家大队。1968年称东方大队,1982年更名九都王。耕地64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葡萄,淡水养鱼等。
九都王 Jiuduwáng 别名王家。132户,535人。村处梅林东3公里之平洋上,东与桥头胡镇辖区接壤。象西线经村北通过。据该村《九都王氏宗谱》,明初,王公宾(1346~1434)自一都王(今西垫镇王家)迁此。当时村属九都,王姓居住,故称九都王。
【裴家】 Péijiā 34户,137人。以村委会驻地裴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属久安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131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裴家 Péijiā 原称下陈。25户,92人。裴家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东南3.3公里之平洋上,东邻桥头胡镇陆家。原为槐路陈姓分支居住,位于槐路下首,称下陈。据该村《裴氏宗谱》,清乾隆年间,裴元荣(1747~1794)自天台坛头溪南迁此。以裴姓兴起,村名改称裴家。
火烧应 Huoshāoyīng 9户,45人。村处梅林东南3.1公里之平洋上。据《梅林应氏大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应姓自应家(今上应、下应)迁此。后毁于火,村废。葛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奉化大桥迁此,因定居于应姓宅基,存应姓遗迹,遂称火烧应。
【槐路】 Huáilu 142户,542人。以村委会驻地槐路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属久安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57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西瓜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5万元。
槐路 Huáilu 别名淮路。111户,376人。槐路村委会驻地。村处梅林东南3.2公里之颜公河畔。东北与桥头胡镇陆家村相邻。主居陈姓。据该村及仙姬陈《陈氏宗谱》,黄坛杨溪(今黄坛乡溪头陈)陈伊之(1298~1385)“于元至正壬午(1342)赘八都应氏”,“为槐路始祖”。因村在大路之旁,村前原有大槐树一株,故名槐路。又因村依颜公河,该段旧名淮河,故亦称淮路。
曹家 Cáojiā 别名曹村。25户,140人。村处梅林东南3.5公里之洋畈上,东与桥头胡镇辖区接界。古时曹姓居住,名曹村,后改称曹家。清道光年间(1821~1850)陈姓自本地半洋迁此。今曹姓衰落,村名依旧。
南陈 Nánchén 6户,26人。村处梅林东南3.1公里之洋畈上。据仙姬陈《陈氏宗谱》,槐路陈明理(1349~1408)于明初迁此。因位于槐路之南,故称南陈。
【仇家】 Qiujiā 335户,1211人。1951年属方前乡,1956年始属梅林乡。耕地67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茶及淡水养鱼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8.5万元。
仇家 Qiujiā 335户,1211人。村处梅林西南4.1公里之山岙内,西北依影潭山、大殿岗,与凤潭乡辖区接壤。梅林至仇家公路终点。据该村《仇氏宗谱》,仇泰然自山东青州迁四明秦川,其孙仇渊(1139~1211)于宋绍兴三十年(1160)任宁海县丞(光绪《宁海县志》),后“退隐于七都南岙,即湖山始迁之祖也”。以姓名村,称仇家(谱内作七都南岙,湖山)。烧制陶器为村民历史性行业。
【杏树】 Xìngshu 182户,652人。1951年属方前乡,1956年始属梅林乡。耕地374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0.97万元。
杏树 Xìngshu 别名银杏树、谢家。182户,652人。村处梅林西南4.2公里相见岭东北麓之山岙间,西南与辛岭乡辖区交界。据历代相传,谢姓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7)由天台榧树迁此。古时村边多杏树,村名银杏树,后简称杏树。又以姓氏名村,称谢家。烧制陶器为村民历史性行业。
【岙胡】 Aohú 208户,711人。1951年属方前乡,1956年始属梅林乡。耕地639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30.1万元。该村解放后历为县卫生先进单位,1984年度评为省级文明卫生先进单位。
岙胡 Aohu 曾用名项岙。208户,711人。村处梅林西南3公里笔架岭北麓,东南与回浦乡辖区接壤。据凤潭乡上洋头、桐树岙及紫溪乡桥棚《刘氏宗谱》,南宋初,刘祯(1127~?)自天台孟岸迁项岙。现刘姓已无,主居胡姓。据该村《项岙胡氏源流记》及回浦乡后丁《胡氏宗谱》,胡文琫(1393~?)于明初由城内盛家街迁此。因地处山岙,胡姓居住,故名岙胡。缸窑业为该村历史性副业。
下泾 Xiàjīng 废村。原有金姓居住,1971年绝户。
【三军庄】 Sānjūnzhuāng 34户,138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14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7.7万元。
三军庄 Sānjunzhuāng 别名山根庄。34户,138人。村处梅林东南2公里之山麓。西面多山,与回浦乡辖区接壤。甬临线经村西通过。由该村近旁宅基及碎砖断瓦等遗迹表明,该处建村年代甚早。清未,童姓从本县前童迁此。因处山脚,称山根庄。又据传古时有三名将军骑马过此,曾于村东桥头落马,后人称该桥为落马桥(今尚存),故称村为三军庄。
【新村】 Xīncūn 67户,239人。耕地29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6万元。
新村 Xincun 67户,239人。村处梅林东南2.4公里之山麓,甬临线西侧,南与回浦乡石家岙村相邻。1958年县抽调人员于此建立机关农场,1960年撤销,1961年新安江移民及县内其他地区农民迁此成村。以村系新建,故名新村。
【汪村】 Wāngcun 66户,248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1961年建汪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汪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6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12万元。
汪村 Wāngcūn 原名汪家。66户,248人。村处梅林东南2.1公里之洋畈上。据回浦乡石家岙《汪氏宗谱》,汪允富于明崇祯间由双湖岭下迁石家岙。其孙汉奎(1701~1762)汉光(1707~1778)于清康熙乾隆间自石家岙迁此。以姓名村,称汪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更名汪村。
【何家】 Héjiā 51户,192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201亩,主产稻谷。副业饲有养母猪等。
何家 Héjiā 51户,192人。村处梅林东南2.5公里之洋畈上。始居何姓,故称何家。今何姓已无,居夏、汪诸姓,村名仍旧。
【半洋】 Bànyáng 100户,426人。1951年属久安乡,1956年属黄墩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50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等。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1万元。
半洋 Bànyáng 100户,426人。村处梅林东南2.8公里之平洋上。东南濒颜公河,与山水乡辖区接壤。主居陈姓。据当地《陈氏宗谱》,元末明初,陈明经(1344~1410)自槐路迁此。因地处九顷洋中部,故称半洋。
【下柘洋】 Xiàzhèyáng 54户,241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属九顷公社,1964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28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柑桔、饲养母猪等。
下柘洋 Xiàzhèyáng 曾用名下漳洋。54户,241人。村处梅林东南2.9公里之洋畈上。东南临颜公河,与山水乡辖区接壤。据《李氏宗谱》,元至正五年(1345)李姓自象山刁搀迁此。村旁之河名漳水,“漳水迥澜”为谱载“八景”之一,又地处桐山下首,故旧称下漳洋。后以谐音改下柘洋。
【下洋葛】 Xiàyánggě 70户,252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属山水乡,1956年属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0年始属梅林公社。耕地19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及栽培柑桔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8万元。
下洋葛 Xiàyánggě 70户,252人。村处梅林东南3.2公里之平洋上。南濒颜公河,西与山水乡桐山村毗邻。据当地《缑城葛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泉水葛姓大房迁此建村。因位于桐山下首,地处平洋,葛姓居住,故称下洋葛。
山水乡
山水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泉水距县城7公里。以原花山、泉水两乡合并,各取一字而称山水乡。东邻茶院、建设二乡,西、南与竹口、城郊、越溪三乡毗连,北与梅林、桥头胡二镇接壤。全乡总面积21.3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共17个自然村。计1448户,5245人(内回族3人),其中农村户口1366户,5150人。 辖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建花山、泉水二乡,1956年并入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现辖区域建山水公社,1983年改山水乡。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有帽峰山绵亘,主峰海拔584米。北部建有蟹钳口水库,灌溉乡境东北田亩。西北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颜公河从乡境边沿流过,排灌方便,为该乡主要产粮地。
县道回浦~花山公路于冠庄交接省道甬临线,为该乡主要通道。
全乡耕地545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棉花、番薯、蔬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01公斤,总产3040.95吨。山地2.94万亩,植被多松树、薪柴。近年利用山坡荒地发展茶、桑、柑桔等经济作物。副业有饲养生猪、培植茉莉花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311头。乡办企业有胶制品、电器开关、药用胶丸等工厂6家,共职工382人,1985年产值122.7万元。村办工厂有防爆电器配件、变压器配件等5家,职工106人,1985年产值16.7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6家,职工219人,1985年产值40.26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22人。小学6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学生487人。幼儿班2班,入园幼儿57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人,病床1张。另有合作医疗机构、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设施。
境内横金村附近曾发现殷周时期之印纹陶。西洋葛姓,汉末即定居于此,为本县已发现之最早村落之一。
山水乡 Shānshuǐ Xiang 1448户,5245人。其中农村户口1366户,5150人。
泉水 Quánshuǐ 503户,1904人。乡人民政府及塘墙、大房、西洋三个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东北7公里之帽峰山西北麓。西连竹口乡,地势平坦。回浦~花山公路在该村设站通过。土改时,分建塘墙、大房、西洋三个村。1961年改为三个大队,1983年又改为3个行政村。村民多葛姓,然不同宗,迁入时间各异。西洋葛姓系汉时定居,《崇祯宁海县志·金学贤重葺葛氏宗谱序》及《西洋葛氏宗谱》载:葛习,祖居江苏丹阳,“历官咸关录事参军,赤忠扶汉,义不仕魏,仿范蠡故事,遨游湖海,览胜天台,至缑城泉水前宅,登眺之际,山川明秀……,遂托处焉”。1969年于西洋村附近竹山头出土汉墓墓砖,也证实该地汉时即有人居住。塘墙葛姓系宋时迁来。据泉水《塘头葛氏宗谱》及梅林下洋葛《葛氏宗谱》,葛玑(1004~?)偕其子彦(1038~?)于宋熙宁(1068~1077)初自东阳仁寿乡葛岭迁泉水。建设乡《岙口葛氏宗谱》记葛玑迁泉水年代为宋嘉祐间(1056~1063)。《泉水前宅东园葛氏宗谱》载:“去里许(即法海寺内)有龙泉透锡,名曰泉水。”村即以“泉水”命名。
【塘墙】 Tángqiáng 167户,640人。村委会驻地泉水。以村中堂屋前与上墙头二个小地名各取一字而名堂墙,后写作塘墙。为泉水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77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茉莉花、梨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4.94万元。
【大房】 Dàfáng 159户,592人。村委会驻地泉水。以塘墙葛氏大房命名。为泉水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5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茉莉花等。村办工厂2家,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3.85万元。
【西洋】 Xīyáng 187户,672人。村委会驻地泉水。为泉水自然村之一部分,以村西小地名西洋得名。耕地88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茉莉花等。联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6.92万元。
【后畈王】 Houfànwáng 52户,217人。以村委会驻地后畈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茉莉花等。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5.83万元。
后畈王 Houfànwáng 46户,182人。后畈王村委会驻地。村处泉水西北1.3公里之颜公河南岸洋畈上。西南邻竹口乡境。主居王姓,从本邑茶院山洋迁此(年代无考)。以村处后洋畈,王姓定居,故称后畈王。
桐山 Tóngshān 6户,35人。村处泉水西北1.6公里之颜公河北岸。北邻梅林镇境,西南与竹口乡毗连。村边有小山名桐山,即以名村。宋嘉祐八年(1063)在村边颜公河上建石桥,后几经修葺,基础坚实,1953年县拨款于原基修建宁海县第一座钢螺旋启闭机水闸,称桐山水闸,用以蓄水灌田。
【塘溪】 Tángxī 153户,577人。1961年建大队时取塘头、大溪二村各一字,称塘溪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1981年复名塘溪,1983年改建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塘头。耕地59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茉莉花、茭白等。
塘头 Tángtou 76户,277人。塘溪村委会驻地。村处泉水东北1.4公里之平洋上。《塘头葛氏宗谱》载,元初,泉水葛午炎(1273~1333)第五子翼分居塘头。因村坐落于大水塘边,故称塘头。
邬家 Wujiā 35户,122人。村处泉水北1.3公里之平洋上。北与桥头胡镇辖区交界。主居邬姓,口传从紫溪茅洋迁此(年代无考)。以姓名村,称邬家。
大溪 Dàxī 26户,107人。村处泉水东北1.8公里之颜公河东南岸。北与桥头胡镇上山尤、曹家等村交界。该地原有国姓居住,据罗溪《国氏宗谱》,宋室南迁前后,黄岩“国爵者,尤好游览,至宁海,观罗溪之境,山水环绕若罗纹……公遂徙其地”,后迁屠家杏园。现居葛姓,系元代从塘头析居于此。以村处颜公河罗溪边,当地人称罗溪为大溪,即以名村。
下洋王 Xiàyángwáng 16户,71人。村处泉水北0.9公里之平洋上。北与桥头胡镇境毗邻。主居王姓。据下洋王《王氏宗谱》,元时,王圣涌自道士塘徙泉水下洋,圣涌生卒无考,其长子世能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卒明洪武五年(1373)。以位于后门洋畈下首,故称下洋王。
【花山】 Huāshān 352户,1303人。以村委会驻地花山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434亩,主产稻谷。山地8483亩,植被以松树、毛竹、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茉莉花等。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及联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8.09万元。
花山 Huāshān 亦称花山头。335户,1227人(内回族3人)。花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泉水东1.8公里之山岙间。回浦——花山公路终点。据该村《葛氏宗谱》,宋末元初,泉水葛午炎(1261~1333)之子葛壁迁岙里(即花山头)。以村边之山形似三朵荷花,故村名称花山头,简称花山。
小花湾 Xiǎohuāwān 5户,23人。村处泉水东2.9公里之小山湾内,冯姓居住。清咸丰间(1851~1861)冯姓自山头冯家迁此。以地处小山湾,据传迁居时适值山花盛开,故称小花湾。
金高椅 Jīngāoyǐ 4户,17人。村处泉水东南2.5公里处。葛姓居住,清同治年间(1862~1874)花山葛姓来此看山护林而定居。以地形似一把高椅,故村美称为金高椅。
大扑头 Dàputóu 8户,36人。村处泉水东南3.8公里处。清咸丰年间(1851~1861)泉水塘墙葛姓替花山村看山护林而定居。以村边有座山头成倒扑状,故称大扑头。
木勺头 Musháotóu 废村。于1982年以后村民迁入横金。
【茶堂】 Chátáng 56户,213人。耕地22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茉莉花等。联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0.79万元。
茶堂 Chátáng 56户,213人。村处泉水东北3.2公里之山谷间。西濒蟹钳口水库,东与建设乡交界。现住村民有戴、吴、谢等姓。据该村《戴氏宗谱》,明初,戴硕(1384~1449)从天台横畴戴迁此。吴姓从高枧吴岙(现属三门县)迁此。据《天台寺后谢氏宗谱》,谢承号(1818~?)从天台寺后徙泉水茶堂。该地古时有一路廊,一年四季皆备茶水供人饮用,称茶堂,遂以名村。
【南岙】 Nán'ào 79户,278人。耕地25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茉莉花、西瓜等。个体及联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16.49万元。
南岙 Nan'ao 曾用名南瓦岙。79户,278人。村处泉水东1.3公里之帽峰山西北麓山岙间。葛姓居住。据《南岙葛氏宗谱》,元末,泉水葛曦炎分居南瓦岙。(曦炎生卒无考,其兄午炎生于1261年)以位在泉水村南面山岙内,曾称南瓦岙,现简称南岙。
【横金】 Héngjīn 30户,118人。耕地114亩,主产稻谷。山地1031亩,产木材、毛竹。副业有种植茭白等。
横金 Héngjīn 30户,118人。村处泉水东南3公里之帽峰山腰。据传,金姓于清雍正(1723~1735)初自天台大石乡后田金村迁此。以村边有五条横路,金姓居住,故称横金。
白岩洞 Báiyándòng 废村。
【瓦窑头】 Wǎyáotóu 131户,540人。以村委会驻地瓦窑头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427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棉花。山地5328亩,植被多杉、松、薪柴。副业有栽培苗木、生姜等。
瓦窑头 Wǎyáotóu 109户,456人。瓦窑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泉水东南5.7公里之帽峰山东南山间。东与茶院乡许家山接壤。据《瓦窑头胡氏宗谱》载,胡君球率子应元由永康松川至宁海作尉,“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公退,暇登山临水,游至瓦窑头,见山明水秀,遂卜居”。因村所在地形似瓦窑,村居其上,故称瓦窑头。
横金山 Héngjīnshān 曾用名黄狗磐。17户,70人。村处泉水东南5.2公里之山阜上。西与竹口乡交界。居沈、葛、应三姓。沈姓、葛姓皆从梅林下柘洋迁此。住地名黄狗磐,人曾以此称之,后以附近之黄金山而为村名,谐音为横金山。
申头 Shēntóu 5户,14人。村处泉水东南5.7公里山间。据该村老人口述,蔡姓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从竹口钱岙迁此定居。
力洋区
LI YANG QU
力洋区曾用名沥洋区。位于县境东部,区公所驻地力洋距县城18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及东北界象山县,东南邻长街区,南临三门湾,西南毗一市区,西北与桥头胡区接壤。总面积335.6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48.76平方公里。下属力洋、东仓、胡陈、茶院、毛屿、古渡、前横等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共216个自然村,22243户,81922人。
民国时期曾建文正区,1949年7月宁海解放,与今之长街区合建东区。1950年1月分出建立沥洋区,基本上即今之规模。1951年,自一市区划入当时的亭头、桂峰二乡,1956年该二乡又划归一市区。1958年11月撤区,分建胡陈、沥洋二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建沥洋区。1962年沥洋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力洋,该区改称力洋区。
力洋镇
力洋镇位于宁海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力洋距县城18公里。镇以驻地得名。东与东仓、胡陈两乡相连,南接古渡乡,并与龙浦乡隔水相望,西与毛屿、茶院、建设三乡为邻,北交大佳何乡,并与象山县交界。总面积77.27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共36个自然村,计4709户,15994人。其中农村户口3722户,14381人。
辖区解放前属儒雅乡,1951年建沥洋、西仓二乡,1956年合并称沥洋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以1951年沥洋、西仓二乡区域成立沥洋公社。196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沥洋改作力洋。1983年改力洋乡,1984年改力洋镇。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有茶山盘亘,山峦起伏。南部为港湾淤积地区,是全镇粮棉产地。主要溪流有力洋溪和西仓溪,均发源于茶山、自北而南,力洋溪流经力洋入毛屿港,西仓溪流经海楼渔入胡陈港。1980年于力洋溪下游截流建成力洋水库。
力洋为县东陆上交通枢纽,省道宁象线穿越东西,南下有县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北上有乡道力洋——岭峧公路。另有简易公路通茶山林场。
该镇农林工商各业均比较发达。全镇耕地13092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油菜籽、蚕豆、蔬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3.5公斤,总产5238.8吨。山地7万亩,植被为松、杂木、柴薪等。并有茶、桑、柑桔等经济作物。1985年生猪饲养量4698头,港湾地区产蛏、蚶。
镇内企业:县、区属的有马铁、药械、罐头食品等7家,镇属的有铸造、机电、工程队等8家,村办的有塑料、五金、建筑材料等14家,职工920人,1985年产值1073万元。力洋区公所、力洋镇政府驻地力洋,商业比较发达,饮服业和个体商贩众多,农历二、七为集市贸易日,市场繁荣。
该镇有完中1所,初中2所。高中学生443人,初中学生828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学生1751人。入园幼儿92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50人,病床22张。文化设施有影剧院、电影电视放映队、广播放大站、文化中心、图书室等。
力洋村为辛亥革命期间参加杭州光复军官叶颂清故里。村西有1950年剿匪牺牲谢洪滨烈士墓。
力洋镇 Lìyáng Zhèn 4709户,15994人。其中农村户口3722户,14381人。
【力洋】 Lìyáng 945户,3279人。以村委会驻地力洋命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2709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禽畜饲养及经营个体摊贩等。村办企业有换向器、木器和水泥预制品等3家,共职工140人,1985年产值55万元。
力洋 Lìyáng 942户,3274人。系力洋区公所、力洋镇人民政府、力洋村委会驻地。1958年至1961年宁海并入象山县时期,曾一度为象山县治。位于县城东偏北18公里力洋溪东侧。力洋溪旧称沥水,村在故道北岸,以水之北为阳,故名沥阳,旧时该地,前临海洋,后因海洋淤积,村渐移至开阔洋畈上,遂改称沥洋。1962年改为力洋。据传最早有金姓居住,村称蛇头金。现有胡、应、冯、叶等姓居住。据《西岙金(即今该镇大塘村)应氏宗谱》,应姓于元代自双屿(今该乡东屿、西屿村)迁此,据该村《冯氏宗谱》,冯高贤(1594~1669)于明末自长街山头迁此。据岭峧《叶氏宗谱》,叶乾仁(1693~1765)于清康熙、乾隆年间从岭峧迁此。
力洋庵 Lìyáng'ān 2户,3人。位于力洋西北1.1公里力洋岭东坡。属丘陵地带。该庵为南宋叶梦鼎所创建,名集庆禅院,俗称力洋庵。现居祁姓,系清末自竹林祁家迁此。
凤山庵 Fèngshān'ān 1户,2人,位于力洋西面0.5公里处。东临力洋溪。现居张姓,系茶院张家人。庵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因在凤凰山下,故名凤山庵。
山头里 Shāntóulǐ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力洋。
【岭峧】 Lǐngjiāo 285户,113人。耕地881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80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及薪柴等。副业有禽畜饲养及竹木加工。
岭峧 Lǐngjiāo 285户,1132人,位于力洋东北8公里,茶山东麓之谷地中。村靠西仓溪东岸,东与东仓乡寺后山交界,力洋—岭峧公路终点。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明嘉靖间,叶友乌(1489~1564)自胡陈中堡迁西仓岭峧,村以地形得名。
【东吴】 Dōngwu 36户,133人。耕地14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6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及薪柴等。
东吴 Dongwú 36户,133人。位于力洋东北7.2公里之山谷地中。西临西仓溪,东与东仓乡交界。据当地《吴氏房谱》,汶溪吴伯置于明朝中叶迁苍西,为东、西吴之祖,以村居西仓溪东面,故名东吴。
【西吴】 Xīwú 94户,373人,耕地26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48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和薪柴。
西吴 Xīwu 94户,373人。位于力洋东北6.7公里山谷间。东临西仓溪。据当地《吴氏房谱》,汶溪吴伯置于明朝中叶迁苍西,为东、西吴之祖。以村居西仓溪西面,吴姓居住,故名西吴。
【吴家洋】 Wujiāyáng 68户,305人。原属西吴行政村,1983年始单独成立吴家洋行政村。耕地26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4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吴家洋 Wujiāyáng 68户,305人。位于力洋东北6.5公里山谷间。东临西仓溪。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叔容于明初自东仓岔路迁此。初以该地有荷花,因名荷花洋,后因村北有东吴、西吴两村吴姓耕地,遂谬为吴家洋。《叶氏宗谱》有“本荷花洋,谬作吴家洋”之说。
【石门】 Shímén 30户,121人。原属西吴行政村,1983年始单独成立石门行政村。耕地126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东、西两侧均有山地,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
石门 Shímén 30户,121人。位于力洋东北山谷间。东临西仓溪。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观捨于明成化八年(1472)自东仓大路头迁居于此。以村处山里,山口岩石耸立如门,因称石门。
【石埠岙】 Shíbu'ào 85户,350人。耕地25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副业以经营柑桔为主。
石埠岙 Shíbu'ào 85户,350人。位于力洋东北3.1公里大尖头西麓之山岙内。东与胡陈乡接界。属丘陵地区。村民有叶、顾等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良班、叶良玉(1615~?)于清初自本乡石门析居于此。顾姓于明末在此定居。以地处山岙,旧时村前临海,砌有石埠头,故名。今石埠遗迹尚存。
【高洋地】 Gāoyángdì 47户,217人。耕地21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1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等。近年,胡陈港水库沿岸,种有小量棉花。
高洋地 Gāoyángdì 47户,217人。位于力洋东北5.4公里西仓岭西麓。西临西仓溪。村居叶姓,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石门迁来。以村处洋畈上,地势较高,故名高洋地。
【力洋孔】 Lìyángkǒng 101户,446人。耕地35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山地200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柴薪等。
力洋孔 Lìyángkong 101户,446人。位于力洋北4.1公里茶山南麓。东濒力洋溪,南靠力洋水库,有力洋~茶山林场简易公路通过。孔姓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三东三里孔迁来。以村近力洋,孔姓居住,故名力洋孔。
大丘 Dàqiu 废村1980年建造力洋水库,村民迁居力洋孔。
岙里 Aolǐ废村 1980年建造力洋水库,村民迁居力洋孔。
沥洋施 Lìyángshī 废村 1980年建造力洋水库,村民迁居力洋孔。
向阳 Xiàngyáng 废村 1980年建造力洋水库,村民迁居力洋孔。
【西仓王】 Xīcāngwáng 70户,284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王家命名,因重名,1981年以王家地处西仓,更名为西仓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8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山地13000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并有茶和果树。
西仓王 Xicangwang 曾用名王家。70户,284人。位于力洋东北4公里西仓溪之西侧。力洋——岭峧公路于村东通过。据当地《王氏房谱》,王仲华系“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任衢州司户参军”。后迁此,以姓名村,称王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西仓王。
【路下施】 Luxiàshī 197户,727人。以村委会驻地路下施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75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兼有茶林、果树。
路下施 Luxiàshī 167户,602人。路下施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东北4.6公里西仓溪之西侧。据当地《施氏房谱》,施宁生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白峤岙里迁此。因村处路下,故名路下施。路上原有村,称顾家,迁此略早于路下施。现两村连片,统称路下施。该村为西仓片中心点,力洋——岭峧公路设站通过。村中并办有初中班。
里坑 Lǐkēng 30户,125人。位于力洋东北5公里之西仓岭脚。据岭峧《叶氏宗谱》,原有路下施施姓分住于此,因无子,由岭峧叶其四(1736~?)入继,经三代后又归宗叶姓。以村处路下施里面溪坑边,故称里坑。
坎头 kǎntóu 废村 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路下施。
【西仓董】 Xīcāngdǒng 136户,555人。1961年成立董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董家地处西仓,更名为西仓董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6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副业有经营蚕桑及柑桔等。
西仓董 Xīcāngdǒng 曾用名董家。136户,555人。位于力洋东北3.5公里之西仓岭下。村西临西仓溪。据《西仓董氏房谱》,董子云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自新昌雪溪迁居于此。以姓名村,称董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 1986更名为西仓董。
【范宅】 Fànzhái 91户,377人。以村委会驻地范宅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0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等经济作物。
范宅 Fànzhái 76户,315人。范宅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东北2.1公里处。力洋——岭峧公路从村边通过。该村原为范姓住宅,据光绪《宁海县志》,范邦惠,西仓人,赘溪南(今属城郊乡)金氏,为溪南范氏始祖,宋咸淳十年(1275)登进士。据此,该村当建于宋咸淳之前。以姓名村,称范宅。现住施姓,系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路下施迁来,村名沿用。
下沙滩 Xiàshātan 15户,62人。位于力洋东北1.8公里处。村西靠山,村东为西仓溪。村居卢姓,系明代后期从桑洲田洋卢迁来。因村在范宅下面沙滩地上,故称下沙滩。
下洋山脚 Xiàyángshānjiǎo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范宅。
【前宅】 Qiánzhái 77户,294人。以村委会驻地前宅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62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
前宅 Qianzhai 曾用名龙头施。61户,234人。前宅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东北2.4公里之唐山下,东临西仓溪。施姓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迁此居住。因村后唐山形似龙头,故名龙头施。后因异姓杂居,以村在范宅前面,改称前宅。
东洋 Dongyáng 16户,60人。位于力洋东北2.7公里西仓溪之东侧。主居叶姓。据《东洋叶氏支谱》,叶惠南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自胡陈中堡迁此。以村处西仓溪东面洋畈上,得名东洋。
【大塘】 Dàtáng 173户,706人。以村委会驻地前有一大片低塘田而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8年为县粮种场,后停办。1975年与西岙金大队合并统称大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8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村办企业有棉花加工、电器、五金、农机等4家,1985年共有职工134名,产值46.5万元。
大塘 Dàtáng 曾用名西岙金。151户,583人。大塘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西面0.9公里之凤凰山下。村前有省道宁象线经过。该村先有金姓自力洋迁来居住。因村在力洋西面山岙间,故名西岙金。后又有应姓居住。据《应氏宗谱》,应德峰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自本乡双屿迁此。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大塘。
下跳山 Xiàtiàoshān 22户,123人。位于力洋西面1.5公里力洋岭南段。西与茶院乡接壤。村民有周、奚等姓。据传周姓居住较早。奚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天台下峧迁此。该村背靠群山,村前另有一小山凸起,称下跳山,又称门前山,村以下跳山命名。
【山横】 Shānhéng 79户,344人。耕地29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山地30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茶叶、柑桔为主。
山横 Shānhéng 79户,344人。位于力洋北面1公里力洋水库之坝下。村民有叶、施、王等姓。叶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高洋地迁此。因村前有山横挡,故名山横。
【海头】 Hǎitou 356户,1375人。耕地133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副业有经营蚕桑、柑桔及开采建筑用砂等。村办轨石厂1家。
海头 Hǎitóu 356户,1375人。位于力洋东北1.8公里处。东靠大山坪,西临西仓溪,省道宁象线穿越东西。村民有庄、谢、胡、施等姓。庄姓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福建迁此。过去,胡陈港海潮可涨到村边,故称海头。
【海楼渔】 Hailóuyú 192户,752人。以村委会驻地海楼渔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0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糖蔗。村办厂1家。
海楼渔 Hailouyu 别名海头俞。147户,625人。海楼渔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东面1公里处。东临西仓溪。宁象线自村北经过。村民有俞、顾、施、赖等姓。据《马坡俞氏宗谱》,俞光廪(1497~?)于明嘉靖年间自马岙迁此。以居处与海头村相近,俞姓居住,故名海头俞。解放前夕,以谐音写作海楼渔。
西山脚 Xīshānjiǎo 45户,127人。位于力洋东北1.4公里处,西靠山,东临西仓溪。力洋——岭峧公路沿村西通过。村居章姓,系明崇祯年间(1628~1643)自岔路渡头迁此。以村处西仓溪西面山脚,故名西山脚。
【燕楼山】 Yanlóushan 50户,202人。耕地23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副业有经营糖蔗、柑桔等。
燕楼山 Yanloushan 曾用名烟楼山。50户,202人。位于力洋东南1.3公里大坑山岗北部东山脚,前临胡陈港。主居冯姓。据《烟楼山冯氏房谱》,清冯仲星(1711~?)自主屿迁居于此。以“背山面水,烟雨楼台”取名烟楼山,后谐音为燕楼山。
【海屿】 Hǎiyu 97户,425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原自然村下张命名。因重名,1981年以村前有海屿山,更名海屿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68亩,主产稻谷。并有糖蔗、柑桔等。
海屿 Hǎiyu 曾用名下涨、下张。97户,425人。位于力洋东面3.7公里大尖山南麓。前临胡陈港,省道宁象线穿村而过。居邵、倪等姓。据《下张邵氏房谱》,邵天土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胡陈下田迁居于此。据该村《倪氏宗谱》,倪仲朗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从三门晏站迁来。因村下为海港,潮水涨落。为取吉祥之意,命名下涨,后谐音为下张。为与行政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改称海屿。
【西屿】 Xīyu 46户,193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西山命名。1986年更名为西屿。耕地29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种糖蔗。
西屿 Xīyu 曾用名西山。46户,193人。位于力洋西南2.4公里毛屿港东北侧。主居应姓。据西岙金《应氏宗谱》,应敬嘉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自梅林迁居于此。以村处双屿山之西屿,因名西山。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西屿。
【东屿】 Dongyu 110户,433人。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队,以原驻地东山命名,1981年更名东屿。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3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种糖蔗。
东屿 Dongyu 97户,387人。东屿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西南2.5公里毛屿港之东北侧。主居彭姓。据当地《彭氏宗谱》,彭汝亨昆季四人于清初自古渡迁居于此。以村处双屿山之东屿,因名东山,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东屿。
忙塘 Mángtáng 13户,46人。位于力洋西南2.2公里东屿山西北隅。主居彭姓。据《彭氏宗谱》,东屿彭汝馀之子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分迁至此。
【田交朱】 Tianjiāozhu 357户,1358人。以村委会驻地田交朱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152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副业以经营柑桔等经济作物为主。村办企业有轮窑、麦芽、五金等厂4家,共职工350人。1985年产值92.7万元。
田交朱 Tiánjiāozhū 175户,595人。田交朱村委会驻地。位于力洋南面0.9公里黄岐山南麓。南与古渡乡接界。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自村东通过。据该村《朱氏宗谱》,明洪武十七年(1384),朱昭惠自连理乡(据光绪《宁海县志》,连理乡包括县城西隅及县西南部),迁朱开乡田峧朱。以村处黄岐山峧下,多水田,朱姓居住,因名田峧朱,后简写为田交朱。
田交王 Tiánjiāowáng 28户,112人。位于力洋南面0.7公里黄岐山东南之峧下。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自村东通过。据该村《王氏宗谱》,王渡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迁此。以村处黄岐山峧下,多水田,王姓居住,因名田峧王,后简写为田交王。
上庄 Shàngzhuāng 13户,53人。位于力洋东南0.9公里大坑山岗西北麓。据田交朱《朱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朱姓自田交朱分迁至此。居处原为朱姓坟庄屋,又处于田交朱上方,因名上庄。
峧门 Jiāomén 23户,93人。位于力洋东南0.7公里黄岐山与大坑山之间独立小山泡下。施姓于清末自路下施迁此。该处原为潮水进出之门户,因名峧门。
下湾 Xiàwān 90户,375人。位于力洋东南1.1公里大坑山西麓。因村在上庄下面山湾内,故名下湾。村居以潘姓为先,现谢姓为多。谢姓系清康熙年间(1662~1772)自长街迁住于此。
斗门头 Dǒuméntóu 28户,130人。位于力洋西南0.9公里黄岐山西面山嘴间。据田交朱《朱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朱姓自田交朱迁此。该处原为港口埠头,建有陡门,原名陡门头,后简写为斗门头。
东仓乡
东仓乡位于宁海县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大赖距县城26公里。因位于盖苍山(今称茶山)之东,故名东苍。据东仓《叶氏宗谱》简作东仓,乡境东、北两面与象山县接界,南邻胡陈乡,西连力洋镇。全乡区域总面积4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共28个自然村。计有2758户,10446人。其中农村户口2724户,10323人。
辖区解放前属梦鼎乡。1951年建东仓、岙里二乡,1956年该二乡与西翁乡合并仍称东仓乡,1958年属胡陈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另立东仓公社。辖区为1951年东仓、岙里二乡及西翁乡之一部分。1983年改东仓乡。
地势北高南低,全乡多山,除西部及沿中堡溪一带有部分平地外,余均属山区。北部大丹山,海拔865米,为县境东部主要高峰之一。东部山峦重迭,24个山头犹如24座炮台,称为“廿四炮”,主峰海拔496米。主要溪流有中堡溪,发源于乡境北部宁、象交界之茅芦岗,向西南流出乡境注入胡陈港水库。境内交通有门棚——张韩公路交接省道宁象线。
全乡有山地4.8万亩,耕地7326亩,为林、粮并举之山区乡。山林资源主要有毛竹、松、杂木及薪柴。近年,杉木及其它用材林面积有所扩大,同时利用荒山坡地及沿溪滩地培育茶、桑、柑桔等经济作物。耕地多属山间梯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大小麦、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98.5公斤,总产量4217.45吨。胡陈港堵港后,新增棉田2229亩,1985年棉花总产111吨。其他有花生、黄豆、油菜籽等经济作物。副业有养蜂,编制竹器,饲养家畜、家禽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435头,牛941头,蜂1440箱。乡村办企业有喷灌配件、电器仪表、五金塑料、水泥预制件厂及建筑工程队等12家,职工315人,1985年产值72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班,学生210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学生1047人,入园幼儿40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11张,医务人员6人。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及电影放映队等。
境内上宅村为唐代殿殿中侍御史兼吏部尚书叶裕和南宋右丞相叶梦鼎之故里,故民间有“唐代尚书第,宋朝宰相家”之说。现村口有为纪念叶梦鼎还乡之所建“归锦桥”。村内有鱼池、假山遗址。洪武九年为朝政冒死直谏之叶伯臣,建文四年,为“靖难”之变死难之郑公智、林嘉猷,俱为该乡人士。
东仓庙后山有解放军烈士墓。
岙里王村小丹山旁有归云洞(俗称岩洞)。(详见卷四《名胜古迹》)。
东仓乡 Dōngcāng Xiang 2758户,10446人。其中农村户口2724户,10323人。
【大赖】 Dàlài 475户,1825人。耕地149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大小麦、棉花、油菜籽等。山地7046亩,植被为毛竹、松、杉、杂木及薪柴。副业有经营茶、蚕桑、柑桔等。村办企业有五金塑料、水泥预制件厂。
大赖 Dàlài 475户,1825人。东仓乡人民政府及大赖村委会驻地。距县城26公里。位于该乡中堡溪中段冲积平地上。据上宅《叶氏宗谱》,上宅叶仁杲(869~?)于唐末迁居东叶。又据当地《赖氏宗谱》,赖世忠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7)自象山迁居东叶之旁,后发族称赖家。。其后又有顾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南田迁此,称顾家。1961年成立大队时,东叶、顾家已与赖家连成一片,统称大赖。门棚——张韩公路在此设有车站。该村每逢农历三、八为集市日。
【王家坪】 Wángjiāpíng 34户,112人。1961年成立王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山坪,更名为王家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1045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7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王家坪 Wángjiāpíng 曾用名王家。34户,112人。位于大赖东北4.4公里处。西北与象山接界。据当地《宁象王氏宗谱》,王祐于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自三阳(今胡陈三洋)迁此。因王姓居住,称王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王家坪。
【和尚坑】 Héshàngkēng 30户,115人。1961年成立和尚坑大队,1968年改名东风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1012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71亩,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
和尚坑 Héshàngkēng 30户,115人。位于大赖东北4.8公里中堡溪上游。主居夏姓。在明永乐(1403~1424)末从沙地下来此看管山林而定居。因地处山间溪坑边,冷落孤寂,生活有如深山寺院中之和尚,故名和尚坑。
【毛仙】 Máoxiān 47户,181人。山地849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10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毛仙 Máoxiān 47户,181人。位于大赖北面3.2公里之小丹山脚。北与象山县接界。据当地《陈氏支谱》,陈文省于元代(1271~1368)自长街西洲(今长街西岙)迁居大陈(今吴岙),再迁毛仙。村处扇形茅草坛上,因称茅扇,后谐音成毛仙。
【岙里王】 Aolǐwáng 330户,1229人。耕地57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番薯等作物。山地5166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编制竹器为传统副业。村西北山上归云洞旁建有小水站一座,装机75千瓦。
岙里王 Aolǐwáng 330户,1229人。位于大赖北面2.5公里之小丹山下。以地处山岙里,王姓居住,故名岙里王。据当地《宁象王氏宗谱》,王元定、王元益于宋末自三阳(今胡陈山洋)迁此。归云洞在村西北小丹山上。
【田青山】 Tiánqīngshān 43户,152人。山地1712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7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田青山 Tiánqīngshān 43户,152人。位于大赖东北3.6公里之田青山前。据当地《张氏宗谱》,张良贵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福建武平县析居浙江太平县(今温岭县),转迁宁海东仓庄靛青山。靛青山在村后,因以名村。后简写为田青山。
【上韩】 Shànghán 51户,190人。山地1869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耕地12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上韩 Shànghán 51户,190人。
位于大赖东北3.6公里中堡溪上游。东北与象山县接界。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思恤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自上宅迁此。该村在叶姓之前,先有韩姓居住,因东仓原有韩家(现属张韩),此处村居山上,故称上韩。
【沙地下】 Shādìxià 184户,748人。耕地37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3777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及小量杉木。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沙地下 Shādìxià 184户,748人。位于大赖东北3.2公里中堡溪上游大旗山西麓。属山间小平地。主居夏姓。据当地《夏氏宗谱》,象山爵溪夏子通、夏子文、夏原高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迁此。因地处溪边,多沙地,且为夏姓所居,故名沙地夏,后谐音成沙地下。村边原有东隍自然村,系上宅叶氏于宋代迁住于此,现与沙地下连片,统称沙地下。
【寺后山】 Sìhòushān 73户,238人。因所辖3个自然村均在灵峰寺后面山上,故名寺后山。1961年成立寺后山大队,1968年改名后山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127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寺后山 Sìhoushān 曾用名里山。40户,133人。寺后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大赖西北2.9公里之寺后山上。该处有里、中、外三村,本村居里,原称里山。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寺后山。村民有叶、郑等姓。据《叶氏宗谱》,明隆庆年间(1567~1572),叶必彩由上宅迁此。后又有郑姓自上郑迁入。村旁灵峰寺,系唐代叶裕捨宅兴建,现存钟楼一座。
中间凹 Zhōngjiān'āo 20户,60人。位于大赖西北2.5公里之寺后山上。属山区。因山上有里、中、外三村,该村地处中间山湾之内,故名中间凹。村居叶姓。系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上宅迁此。
外山 Wàishān 13户,45人。位于大赖西北2.3公里之寺后山上。属山区。因山上有里、中、外三村,该村居外,故名外山。村居叶姓,系清咸丰年间自上宅迁此。
【上郑】 Shàngzhèng 137户,575人。耕地452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028亩,耕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村办水泥预制件厂1家。
上郑 Shàngzhèng 137户,575人。位于大赖西北1.4公里之大尖山下。据当地《郑氏宗谱》,郑遇翁于元至大元年年(1308)自长街西岙迁此。至明洪武年(1368~1398),郑氏兄弟三人分居,迪胄居长,住原处,称上郑。迪鹰、迪膏住下村,称下郑。该村为郑公智故里。
【下郑】 Xiàzhèng 60户,244人。耕地218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109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下郑 XiàZhèng 60户,244人。位于大赖西北1.1公里之大尖山下。属丘陵地带。据当地《郑氏宗谱》,郑迪鹰、郑迪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上郑分迁至此,称下郑。
【上宅】 Shàngzhái 98户,387人。耕地300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1399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
上宅 Shàngzhái 98户,387人。位于大赖西面1公里之大尖山下。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温裕于唐懿宗咸通朝官尚书,僖宗乾符间(874~879)自临海迁东仓。子十五人,所居分上宅、下宅、东屋等处。后即以上宅、下宅、东屋村名。上宅为叶梦鼎、叶伯臣故里,村口有归锦桥。
【下宅】 Xiàzhái 130户,482人。耕地403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110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村办企业有电器仪表厂。村内并有养蜂专业户。
下宅 Xiàzhái 130户,482人。位于大赖西面0.9公里,大尖山下三官殿岭之东侧。属丘陵地带。南宋末年,叶肖皋自上宅析居于此。(详见上条上宅村)
【吴岙】 Wu'ào 51户,204人。1961年成立大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山岙,吴姓居住,更名为吴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207亩,植被为毛竹、薪柴及小量松、杂木等。
吴岙 Wu'ào 曾用名大陈。51户,204人。村处大赖东北1.8公里之山岙间。据《茅山陈氏支谱》,元季,陈文省(1312~?)自西洲(今长街西岙)迁居于此,村称大陈。后又有吴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自高枧吴岙(现属三门县)迁入。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吴岙。
【张韩】 Zhanghan 168户,631人。耕地388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山地3033亩,植被为薪柴、松、杂木及毛竹等。副业有培育茶、柑桔等。村办厂1家。
张韩 Zhānghán 168户,631人。村处大赖东北1.6公里中堡溪之滩地上。据该村《张氏宗谱》,张辅沂于元末明初自深甽里岙张迁来,称张家。后有韩姓迁居其旁,称韩家。随着人口繁衍,村居扩大,两村连片,合称张韩。
【国叶】 Guóyè 109户,433人。耕地26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2461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种茶和饲养禽畜等。村办注塑及粮食加工厂各1家。
国叶 Guoyè 曾用名大古叶。109户,433人。村处大赖东北2.5公里中堡溪之东南侧。村东即为宁、象两县界山廿四炮。据当地《叶氏家谱》,叶景濂于宋末元初自东叶(今大赖)迁此。以叶氏为东仓之古老大族,村名因称大古叶。1951年民主建政时,该村与溪边、岙坑三村联合成立行政村,以三村中国、叶两主姓命名为国叶村。1961年溪边、岙坑分出,国叶名称仍沿用。
【溪边】 Xībiān 63户,228人。耕地12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兼种棉花。山地744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溪边 Xībiān 63户,228人。村处大赖东北2.4公里之廿四炮岭脚。村西、南两面临溪。主居国姓。据当地《国氏宗谱》,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国彦裕自罗溪(在今桥头胡镇尤家村附近)迁此。以村处中堡溪与岙坑溪之旁,故称溪边。
【岙坑】 Aokeng 91户,326人。耕地23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棉花。山地2501亩,植被为毛竹、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编制竹器、饲养禽畜等。
岙坑 Aokēng 91户,326人。村处大赖东北2.6公里之廿四炮岭下。岭北为象山县。村庄三面环山,二溪环绕。主居国姓。据当地《国氏宗谱》,国彦雍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罗溪赘居东仓章家园,为岙坑国氏之始祖。现章家园村名已不传,惟有地尚称章园。村以居“岙之东隅,仄径崎岖,溪流环绕”而得名。
【大路头】 Dàlutóu 24户,90人。耕地9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511亩,植被为松、杂木、毛竹、薪柴等。
大路头 Dàlutóu 24户,90人。村处大赖西面1.4公里之大尖山下。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宋仁宗朝,叶安邦(1006~?)由上宅迁此。村在大路之旁,故名。
【长山主】 Chángshānzhu 84户,320人。耕地297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287亩,植被为松、杂术、薪柴等。
长山主 Chángshānzhu 84户, 320人。村处大赖西面1.9公里之长山嘴。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氏于宋末元初自下宅迁此。村以地处长山嘴得名,谐音为长山主。村南原有西洋自然村,现已与长山主村相连,成为一体。
【上刘】 Shàngliǘ 44户,180人。1961年成立上林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中所居多刘姓,更名为上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9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661亩,植被为松、杂木、毛竹、薪柴等。
上刘 Shàngliu 曾用名上林。44户,180人。村居大赖西南1.6公里中堡溪西侧。因与同处中堡溪西岸之西翁(现属胡陈乡)皆为林姓居住,该村居上,故称上林。林姓居此年代无考。东仓《叶氏宗谱》所录叶梦鼎《东仓八景》中有《上林春色》诗一首,可见在宋咸淳(1265~1274)前后已有此村。现村中林姓仅1户,余皆姓刘。据当地《刘氏宗谱》,刘元麒、刘元麟兄弟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绍兴山阴迁此。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上刘。该村为林嘉猷故里。
【西洋张】 Xīyangzhāng 40户,177人。耕地19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756亩,植被为松、杂木、毛竹、柴薪等。
西洋张 Xiyángzhang 40户,177人。位于大赖西南2.3公里处。西靠西仓岭,南与胡陈乡接壤。因村处中堡溪西面洋畈上,原为张姓居住,故名西洋张。现张姓已无,居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清初,天台王君卿(1663~?)入赘张氏,从而王姓兴起,村名沿用。
【东屋】 Dōngwu 30户,115人。耕地94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373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
东屋 Dongwū 30户,115人。位于大赖西面0.5公里之小山脚下。门棚——张韩公路在村前经过。据当地《叶氏宗谱》,唐末上宅叶温裕第六子叶仁绾(873~?)析居东屋。即以东屋名村。
【岔路】 Chàlu 230户,777人。耕地593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2923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茶叶、蚕桑等。村办棒冰厂1家。
岔路 Chàlu 230户,777人。位于大赖南面偏西1.2公里中堡溪东岸。背靠吉山,西临门棚——张韩公路。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上宅叶温裕第五子叶仁亚(870~?)于唐末迁此。以其地西北通上宅,东北至东屋、东叶,南去中堡之三岔路口,故名岔路。
【上洋殿】 Shàngyángdiàn 74户,280人。1961年成立上洋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中有庙称上洋殿,更名为上洋殿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32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山地142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
上洋殿 Shàngyángdiàn 曾用名上洋。74户,280人。位于大赖东面0.6公里处,前临溪,后靠山。主居叶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大同于元初自上宅近此。村在中堡溪上游洋畈上,因名上洋。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上洋殿。
【东胡】 Donghú 24户,84人。1961年成立庙前大队,1966年更名为东胡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6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
东胡 Donghu 曾用名冯家园、庙前。24户,84人。位于大赖南面2.1公里处。西临中堡溪,南与胡陈乡接壤,门棚——张韩公路傍村而过。主居冯姓。据当地《冯氏宗谱》,冯省南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长街山头迁此,村称冯家园。又因村在关帝庙前,便习称庙前。1966年因建车站,有人以庙前名称不雅,而村居东仓、胡陈两乡交界处,乃各取一字,改名东胡。
胡陈乡
胡陈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胡陈距县城26.5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乡境东及东北与象山县灵南乡、泗洲头乡相邻,南交长街镇及龙浦乡,西接力洋镇,北与东仓乡毗连。全乡总面积55.93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共47个自然村,乡办王家山林场1个。计有2847户,10951人。其中农村户口2712户,10729人。
辖区解放前属梦鼎乡。1951年建胡陈、梅山、西翁三乡。1956年梅山、胡陈二乡合并为胡陈乡,西翁乡并入东仓乡。1958年属胡陈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设立胡陈公社,其辖区为原胡陈、梅山二乡及西翁乡部分地区。1983年改胡陈乡。
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有西溪岭、逃羊岗等,山峦起伏。西南部临胡陈港,属沿海丘陵地带。中部有傍山兀立于胡陈村边。主要溪流有中堡溪和虎溪等。中堡溪自北面东仓乡流入,经乡境西南部入胡陈港。虎溪发源于东北部之逃羊岗,流经乡境东部及中部,汇入中堡溪。
公路有省道宁象线自西向东穿越乡境,县道胡陈——长街公路与宁象线交会于胡陈。县道门棚——张韩公路于门棚村接宁象线。
全乡有耕地966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亦产大小麦、番薯、棉花及油料作物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2.5公斤,总产5776.05吨。山地5.1万亩,以培育用材林为主,同时利用荒山坡地,发展茶,柑桔、杨梅、黄桃等经济作物。北部有乡办王家山林场。副业有饲养长毛兔及淡水鱼养殖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5200头。乡、村办企业有五金机械、塑料等工厂14家,还有农工商服务公司、工程队、运输队等,共职工643人,1985年产值258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322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学生1162人。幼儿班入园幼儿50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2张,医务人员7人。文化设施有文化中心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及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西南部大麦塘(属胡陈港尾),有建于清道光年间之戊己桥,俗称“四十八洞桥”。桥南为“黄公古渡”,有宋发运使郑霖与僧元海所倡建之“登台桥”(俗称梦鼎桥)遗址,桥东有庵,有碑刻,今尚存。
胡陈乡 Huchéngxīang 2847户,10951人。其中农村户口2712户,10729人。
【胡陈】 Huchén 397户,1423人。耕地1321亩,种植水稻、兼有大小麦、棉、芋艿及油菜等。山林4965亩,以培植用材林为主。山坡有茶及柑桔、黄桃等果木。工副业有五金厂、服装加工及家庭饲养等。
胡陈 Huchén 397户,1423人。胡陈乡人民政府、胡陈村委会驻地。距县城26.5公里。位于傍山东南麓。宁象线和胡陈一长街公路交会于此,虎溪绕经村西北而过。该村原为胡、陈两姓居住,因名胡陈,雅称梧岑。后胡、陈两姓衰落,鲍姓于元末明初由天台县山头迁此。村名沿用。光绪《宁海县志》胡陈庄下有鲍家街,即该村。该村清代为海防讯地,设胡陈讯。
【中堡溪】 Zhōngbǎoxī 140户,525人。村委会驻地中堡溪。辖3个自然村。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年归属胡陈公社,以中堡、河头、东山三村组建为联合大队,1982年更名,以地处中堡溪边,称中堡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30亩,主产稻谷。
中堡溪 Zhongbǎoxī 别名河头。41户,157人。中堡溪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西北3.2公里之中堡溪东岸。属溪积滩地。主居陈姓。据东山《陈氏宗谱》,陈氏于元末明初自东山分迁于此。为免使中堡溪水泛滥淹及村庄,在此重开河道,村居河边,因名河头。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更名中堡溪。
东山 Dòngshān 曾用名下马湾。50户,192人。位于胡陈西北3公里处门棚——张韩公路东侧。北面与东仓乡相邻。主居陈姓。据《陈氏宗谱》,陈氏于南唐(937~975)时由福建长溪迁此。初居山湾,名下马湾,由背靠马鞍山得名。以后逐渐下移至中堡溪东面山下,即称东山。
中堡 Zhōngbǎo 49户,176人。位于胡陈西北3公里之中堡溪东面溪积滩地上。主居叶姓。据东仓上宅及力洋镇岭峧《叶氏宗谱》,叶仁勇(875~?)于唐末自东仓上宅迁此。村居中堡溪边,为保子孙后代于此安居乐业,取村名为中保。后改称中堡。
【西翁】 Xīwēng 173户,702人。以村委会驻地西翁得名。辖3个自然村。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归属胡陈公社,成立西翁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70亩,主产稻谷。工副业有水泥预制件厂及栽培柑桔、黄桃和饲养母猪等。
西翁 Xīwēng 122户,488人。西翁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西北3公里之中堡溪西岸。村居林姓。据当地村民口述,宋末元初,福建潭浦林氏迁此。因初时村庄甚小,好似茅草塞在锄头翁里,又以村居小山上,故称山头翁。后住户渐多,且逐渐移至山下,处于中堡溪西面,遂改称西翁。
王土下 Wángtuxià 31户,128人。位于胡陈西北4公里之西仓岭下。东临中堡溪,北与东仓乡接壤。因村后山上土呈黄色,名黄土岭下,后人求简便,写成王土下。主居夏姓,于清乾隆(1736~1795)初年由东仓沙地下迁此。
岭下谢 Lǐngxiàxiè 20户,91人。位于胡陈西北3.7公里之西仓岭下。该村由古渡谢家谢姓始居,因名岭下谢。后谢姓衰落,乾隆后期,由东仓吴岙吴姓赘居。今村民以吴姓为主,村名沿用。
【方后】 Fangh6u 163户,630人。以村委会驻地方后得名。辖3个自然村。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归属胡陈公社,成立方后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30亩,主产稻谷。
方后 Fangh6u 137户,544人。方后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西北2.4公里处。村后靠山,村前临门棚——张韩公路。村民以胡姓为主,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长街洋湖闸迁此。因村前原有石牌坊一座,村居牌坊后,因名坊后,后人简化成方后。
洪家 Hóngjiā 9户,20人。位于胡陈西北2.3公里处。门棚——张韩公路经村西而过。主居胡姓,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长街洋湖闸迁此。相传胡家于短期内买到良田九百九十九亩,家财象洪水一样涌来,故称洪家。
唐家 Tángjiā 17户,66人。位于胡陈西北2.5公里之中堡溪东侧。村民唐姓,据竹口唐安李《唐氏宗谱》,唐远因“梁开平(907~911)践唐祚,不仕,南游隐居宁邑东仓”,遂定居于此。以姓名村,称唐家。
【翔凤头】 Xiángfèngtóu 202户,840人。耕地680亩,主产稻谷。山地2911亩,植被为松、竹、杂柴等。
翔凤头 Xiángfèngtóu 202户,840人。位于胡陈东北1.4公里处。宁象线穿村而过。属半山区。村民姓鲍,于明初由本乡响岩分居于此。因村后山形似飞翔之凤凰,故名翔凤头。
【响岩】 Xiǎngyán 107户,381人。耕地347亩,山地225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
响岩 Xiǎngyán 107户,379人。位于胡陈东北1.7公里之宁象线北侧。属半山区。村民姓鲍,系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天台县山头迁此。村后有巨岩,岩间有洞,刮风时,作闷雷声,因称响岩,即以此为村名。
【夏奇岙】 Xiàqí'ào 95户,394人。以村委会驻地夏奇岙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夏家大队,1982年因重名,以队委所在村夏家依石奇山,更名为夏奇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39亩,主产稻谷。山地1072亩,植被为松、竹、杂柴等。工副业有与乡联办轮窑一座。
夏奇岙 Xiàqí’ào 曾用名夏家。83户,350人。夏奇岙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东北2.6公里之宁象线南侧,属半山区。夏姓于北宋期间迁住于此,称夏家。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更名夏奇岙。
东林庙 Donglínmiào 3户,10人。位于胡陈东北2.2公里处。属半山区。东林庙为夏奇岙夏姓家庙,建于南宋。清咸丰(1851~1861)初年,王姓始居于此,随后有胡陈鲍姓入赘。村以庙命名。
坞石坑 Wushíkēng 9户,34人。位于胡陈东北2.6公里处。北靠山,南临宁象线,属半山区。清咸丰末年胡陈鲍姓于此看管山林落户定居。以村处山坑旁,坑里石块乌黑颜色,由“乌”谐音成坞,称坞石坑。
【翰嘉岙】 Hanjiā'ào 106户,408人。耕地363亩,山地207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近年棉花、柑桔等经济作物有较大的发展。
翰嘉岙 Hanjiā'ào 106户,408人。位于胡陈东北3.6公里之西溪岭南麓。主居鲍姓。据当地《鲍氏宗谱》,鲍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本乡响岩四房分迁于此。后鲍姓出翰林,以“山碧水绿嘉人地,一代风骚翰林家”而得名翰嘉岙。光绪《宁海县志》曾作韩家岙。
【岭根陈】 Lǐnggenchen 56户,218人。耕地242亩,山林190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
岭根陈 Linggenchen 56户,218人。位于胡陈东北3.5公里之西溪岭南麓。宁象线穿村而过,东北为象山县境。陈姓于明末清初由长街西岙迁此。以地处岭脚,陈姓居住,故名岭根陈。
【西张】 Xīzhang 121户,485人。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归属胡陈公社,成立西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4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棉花、柑桔等经济作物。
西张 Xizhang 121户,485人。位于胡陈西面2.5公里处。村西靠山,与力洋镇接界,村东临中堡溪,宁象线沿村南而过。村以地处中堡溪西面,张姓居住,因称西张。据该村《张氏宗谱》,明初,张姓从里岙(今属大里乡)迁此。
【东张】 Dongzhāng 27户,110人。以村委会驻地东张得名。辖2个自然村。解放初属西翁乡,1956年并入东仓乡,1961年归属胡陈公社,成立东张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柑桔、黄桃等经济作物。
东张 Dōngzhāng 20户,80人。东张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西北2公里中堡溪边。主居张姓,清初,由西张迁此定居。因村处西张东面,故名东张。
门棚 Ménpéng 7户,30人。位于胡陈西2公里,宁象线与门棚——张韩公路交叉口。主居杨姓,清道光(1821~1850)中由天台八都杨迁此。
【东下田】 Dongxiatián 80户,314人。1961年以驻地下田名下田大队。因重名,1982年以地处宁海东乡而更名东下田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78亩,主产稻谷,兼有柑桔等。
东下田 Dongxiatián 别名下田。80户,314人。位于胡陈西0.6公里处。北靠山,南临宁象线和虎溪,属沿溪冲积平地。邵氏于南宋年间自河南迁此。以村居傍山下田畈中,因名下田。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称东下田。
【吴家岙】 Wujiā'ào 40户,160人。耕地13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等。
吴家岙 Wujiā'ào 40户,160人。位于胡陈北0.75公里山岙内。该村原为吴姓居住,因称吴家岙,后吴姓衰落,黄姓于明末自福建迁入,村名沿用。
【塘头韩】 Tangt6uhan 29户,95人。耕地136亩,主产稻谷,兼产柑桔、黄桃等。
塘头韩 Tangtóuhan 29户,95人。位于胡陈东南0.9公里处。胡陈——长街公路沿村西而过。属丘陵地带。该处原为韩姓居住,有里韩(二韩)、外韩(头韩)二村,后里韩衰落,迁并于外韩,因村西北乌头岩下原有土塘,改称塘头韩。现主居夏姓,系于明末清初由东仓沙地下迁入,村名沿用。
【平林】 Pinglín 87户,358人。耕地334亩,山地143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
平林 Pinglin 87户,358人。位于胡陈东面2.9公里山岙间。据当地《胡氏宗谱》,胡氏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由大湖迁此。以村处山间平地,四围竹木葱郁而得名。
【里外庄】 Lǐwàizhuāng 76户,301人。村委会驻地外庄。辖3个自然村。因该行政村主要由里庄、外庄两村组成,故名里外庄。耕地34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并有柑桔、棉。
外庄 Wàizhuāng 28户,117人。里外庄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东南2.6公里处。属丘陵地带。主居陈姓。据当地陈姓祖坟墓碑,陈氏于清光绪七年(1881)迁此。该处原有地主庄屋,村处庄屋外侧,因名外庄。
里庄 Lǐzhuāng 27户,104人。位于胡陈东南2.9公里处,属丘陵地带。主居鲍姓。据翔凤头《鲍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翔凤头鲍氏三房分迁于此。该处原有地主庄屋,村处庄屋里侧,故名里庄。
马岙岭脚 Mǎ'áolǐngjiǎo 21户,80人。位于胡陈东偏南3.7公里处。属丘陵地带。东与象山县灵南乡接界,南邻长街镇。主居顾姓。据东仓乡顾家《顾氏宗谱》,顾姓于元代自东仓顾家迁此。以村处马岙岭脚,故名。
长庄 Chángzhuāng 片村,包括里庄、外庄、马岙岭脚3个自然村。
【水竹坑】 Shuǐzhúkēng 40户,195人。有耕地20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育竹木。
水竹坑 Shuǐzhukēng 40户,195人。位于胡陈东3.5公里之山岙内。村东与象山县接界。主居金姓,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由县城秧田头迁此。该村所在山岙内宽外窄,每逢骤雨,村旁溪坑水被阻在口内,水位上涨。当地方言,“阻住”称“筑住”,因称此小溪为水筑坑,并作为村名,后以谐音改为水竹坑。
【车家】 Chejiā 126户,546人。以村委会驻地车家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427亩,主产稻谷。工业有村办家用电器厂。副业有裁培柑桔及饲养山羊、鹅、鸭等。
车家 Chejiā 54户,224人。位于胡陈西南2.6公里之大坪头岗西山脚。属沿海丘陵地区。因村由天台桃溪车姓始居,故称车家。
八石湾 Bashiwan 15户,62人。位于胡陈西南1.7公里大坪头岗北面山腰间。属沿海丘陵地区。主居邵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本乡下田迁此。以村处山湾,湾内有一丘八石水田(约3.2亩),因称八石湾。
田岙 Tián'ào 5户,26人。位于胡陈西南2.4公里大坪头岗西北麓。属沿海丘陵地区。因村处山岙,岙内有田,故名里岙。该村与黄公渡相近,南宋绍定末年发运使郑霖与僧元海倡建登台桥,当时,田岙岭一带是热闹所在,据传饭店、旅舍有十八家之多。现居杨、胡二姓,系于清光绪(1885~1908)初年迁此。
半山 Bànshān 30户,125人。位于胡陈西南3公里之胡陈港畔。主居何姓。据当地何姓祖坟墓碑,何姓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临海县大田迁此。因村处半山腰,即以半山命名。
屿头 Yutóu 2户,14人。位于胡陈西南3.5公里胡陈港畔。此处为黄公渡东岸,为登台桥桥头庵所在地。住有叶、金二姓,叶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东仓岔路迁此。因该处原为海上岛屿,村处岛边,故名屿头。
前山 Qiánshān 20户,95人。位于胡陈西南3公里之大坪头岗西南山岙中。主居黄姓。考其祖坟墓碑,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福建迁此。因村位于车家前面山脚,故名前山。
【梅山】 Méishān 124户,543人。以村委会驻地梅山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31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棉。并产茶叶、杨梅、柑桔等。
梅山 Méishān 别名杨梅山头。63户,274人。梅山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南面2.9公里处。西南与龙浦乡接壤,属沿海丘陵地区。蒋姓于明末清初由天台县迁此。初居上蒋基,四面环山,多梅树,因称梅山。后居民下迁,广种杨梅,称杨梅山头。后裔为怀念祖先,复称梅山。明代该处设有杨梅山台,由胡陈汛管辖。
马回头 Mǎhuítóu 3户,18人。位于胡陈西南2.9公里之大坪头岗西南山脚。村居蒋姓,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梅山分迁于此。以村旁小山形似回头之骏马,称马回头山,村以山命名,称马回头。
庙下 Miàoxià 42户,176人。位于胡陈西南2.9公里之大平头岗南山脚。主居蒋姓。据该村《蒋氏宗谱》,蒋姓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梅山分迁于此。以村居五圣庙下,因名庙下。
塘里饼 Tánglǐbǐng 曾用名塘里壁。9户,41人。位于胡陈西南2.7公里之万金山西南麓。属沿海丘陵地区。蒋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梅山分迁于此。村前原为海,后围垦成塘地,村处塘之里壁(边),因名塘里壁。后谐音称塘里饼。
东头溪 Dōngtóuxī 7户,34人。位于胡陈西南2.9公里处,属沿海丘陵地区。主居蒋姓。据该村《蒋氏宗谱》,蒋姓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梅山分迁于此。因村居东头溪边,故称东头溪。
【山洋村】 Shānyángcun 109户,464人。1961年成立山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山洋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12亩,山林1500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茶及柑桔等经济作物,有村办离合器钢片厂和农机五金厂。
山洋村 Shānyángcun 曾用名三洋、三阳。109户,464人。位于胡陈南面2.6之平洋上。背靠后门山。村民有王、朱、胡三姓。据东仓乡岙里王《宁象王氏宗谱》,唐末,王锦屏(?~905)村由奉化迁宁海三阳。据该《朱氏宗谱》,朱姓于南宋年间由象山岭村迁此。因村在山前受阳处,称山阳,又以脚前有庙下洋、下满堂洋、驼背洋三处洋畈,而名三洋。清光绪《宁海县志》作山洋。邻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山洋村。
【步二】 Bu'èr 59户,236人。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兼营棉花及柑桔、黄桃等经济作物。
步二 Bu’èr 59户,236人。位于胡陈南面2.6公里之后门山东南山脚。村前临平洋滩地。村民有王、胡二姓。王姓于元末明初由山洋迁此;胡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长街大湖迁此。二姓各居村之一方,相距甚近,村人谓之“不及二步地”,因以步二为村名。光绪《宁海县志》作蒲二、亦作婆墓。
【长坑】 Chángkēng 155户,641人。以村委会驻地长坑命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686亩,山林1530亩。主产稻谷,兼有棉、柑桔等经济作物。
长坑 Chángkēng 54户,245人。长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东南2.5公里之马头山北麓。其东面以长坑岭为界与长街镇西岙村相接,属丘陵地区。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王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本乡山洋分迁于此。因村旁有长坑溪,即以溪名作村名。
横山 Héngshān 40户,162人。位于胡陈东南1.8公里之横山岗西南山脚。胡陈——长街公路沿村而过。主居李姓,于清康熙(1662~1722)年间由梅林花园迁此。以村处横山岗下,因名横山。
屿根 Yugēn 56户,232人。位于胡陈东南2公里之横山岗东南。村居林姓,系元代由力洋西仓分迁于此。以村东面田野上有一小山,拔地而起,如海中岛屿,称后屿山。村居其下,因名屿根。
【横山里】 Héngshānlǐ 81户,274人。耕地420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柑桔。并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横山里 Héngshānlǐ 81户,274人。位于胡陈南4.1公里之田青山西北山岙间。其西、南与龙浦乡接壤。村居虞姓,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慈溪县迁此。村北有山横卧,称横山头,村居岙内。因名横山里。
【南坑】 Nánkēng 91户,382人。该村以里、外南坑两个自然村组成,因名南坑。村委会驻地里南坑。耕地275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山林1800亩,培育用材林,山坡种植柑桔。
里南坑 Lǐnánkēng 44户,175人。南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胡陈南4公里之山洋岭北麓。胡陈——长街公路沿村而过。村居李姓,系明代由梅林花园分迁于此。该地有源于山洋岭之小溪由南而北流过,称南坑,村名初时亦称南坑。后有村民迁出,于该村外侧另成新村,该村称里南坑,新村称外南坑。
外南坑 Wàinánkēng 47户,207人。位于胡陈南3.6公里之山洋岭北麓。胡陈——长街公路穿村而过。李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里南坑迁此。以村居南坑外侧,故名外南坑。
【王家山】 Wángjiāshān 32户,101人。乡办林场。位于乡境北部,距胡陈4.1公里。东、北与象山县接界,西邻东仓乡。林区海拔400米。原属东仓乡,1961年划归胡陈公社,始建社办林场,1983年改为胡陈乡办林场。该处山土色黄,旧称黄加山,后以谐音改称王家山。场员来自翰嘉岙、响岩、岭根陈等村。山地3200亩,培育松、杉及毛竹等。耕地84亩,种植稻谷、番薯等。
王家山 Wángjiāshān 居民点,属王家山林场。32户,101人。位于胡陈乡北部,距胡陈4.1公里。东、北接象山县,西为东仓乡。以地处王家山而得名。
茶院乡
茶院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茶院距县城13.5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邻力洋镇,西连山水乡,西南接越溪乡,北靠茶山与建设乡为邻,南与毛屿乡接壤。全乡总面积50.59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共35个自然村。计4106户,14942人。其中农村户口3919户,14704人。
辖区解放前属柘浦乡。1951年为茶院、杜岙二乡及庙岭乡之一部分。1956年以茶院、庙岭及杜岙乡、毛屿乡之一部合并称茶院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立茶院公社,辖区为1951年茶院乡全部,杜岙乡大部及庙岭乡之一部分。1983年改茶院乡。
交通有省道宁象线和县道茶院——西吕公路交接于茶院。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有茶山盘亘,茶山主峰海拔872.6米,为本县东部最高山峰。西部属丘陵地区,海拔一般在200米上下,乡驻地茶院周围则为港湾淤积地区,耕地大部集中于此,为该乡主要产粮区。茶院溪自北而南迂回盘旋经茶院入毛屿港。其上游建有西林水库。
全乡耕地11723亩,山地5.5万亩。主产稻谷,兼产麦、豆和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59.5公斤,总产5300.7吨。山林以松、杂木、毛竹、柴薪为主,近年发展杉木林600亩,茶林1400亩,其他经济作物有棉、柑桔、糖蔗和花生。1985年生猪饲养量6852头。乡办企业有精制花茶、水泥预制件、麦芽等厂及建筑工程队共7家;村办企业有农机、五金、塑料等3家。共职工335人,1985年产值146万元。茶院村有县属第二酒厂。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484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学生1619人。入园幼儿4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8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文化中心、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境内柘浦街村后有建于唐代武德年间(618~626)之净土寺残址,昔有元代书法家赵孟*所书之石碑。平窑有宋代烧制泥质灰陶器皿古窑址,解放后曾出土韩瓶、盖钵等文物多件。道士桥建于南宋绍兴七年,为县内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桥梁(详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茶院乡 Cháyuànxiāng 4106户,14942人。其中农村户口3919户,14707人。
茶院 Cháyuàn 1441户,4907人。茶院乡人民政府及张家、下王村和上徐村委会驻地。位于该乡南部,村西靠山,北临茶院:溪东有省道宁象线经过。主居王、徐、张等姓。据柘浦《王氏宗谱》,北宋乾德时(936~968),易州判王太辅“弃官归隐,侨居宁邑”,转迁至此。据《缑城柘浦徐氏三族重修宗谱》,徐浙翁(宋庆元间贡元)自柘浦街析居茶院。据茶院张家《张氏宗谱》,元至治间,张天虹(1247~1326)自海宁迁住于此。以地近茶山南出分支,原多茶林,故当初称所居庭院为茶院,后遂作村名。清光绪时曾称茶院镇。
【张家】 Zhāngjiā 558户,1956人。茶院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茶院中部,张姓聚居,故称张家。另辖一落塘自然村。耕地128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另有柑桔、花生等经济作物。
落塘 Luòtáng 3户,14人。位于茶院东北5.7公里,茶山主峰南面之深山中。因坐处低洼,故名落塘。清同治年间(1862~1874)茶院张姓为张家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下王村】 Xiàwángcun 485户,1650人。茶院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茶院东部,王姓聚居,故称下王。1961年成立下王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下王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4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棉、糖蔗等。村内办有五金、塑料、水泥预制件等厂。
【上徐】 Shàngxu 475户,1609人。茶院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茶院西部,徐姓聚居,称上徐。另辖鸦鹰岩、茶树下、大坑3个自然村。耕地121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雅鹰岩 Yāyīngyán 31户,120人。位于茶院西面1.7公里之山上,属山区。清同治间,茶院徐姓为上徐看管山林定居于此。村边有陡峭绝壁,常有乌鸦、老鹰栖息,因名鸦鹰岩。
茶树下 Cháshuxià 11户,36人。位于茶院西面3公里之山岙中。叶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许家山迁来。当地原有一片茶树,村在其下,故称茶树下。
大坑 Dàkēng 32户,138人。位于茶院西面2.5公里之山上。属山区。赵姓于清乾隆间(1736~1795)由杜岙迁此。以村处大坑边得名。
【道士桥】 Dàoshìqiáo 306户,1040人。1961年成立道士桥大队,1967年改称胜利大队,1981年复名道士桥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49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副业有培育茶林、果木等。
道士桥 Dàoshìqiáo 306户,1040人。位于茶院西北4.7公里之铜岭岗南面山上。北邻建设乡。茶院——西吕公路沿村而过。据《铜岭范氏宗谱》,范若容,唐咸通五年(864)进士,曾仕于广东,后迁于此。村边有石拱桥,传为郑姓道士所建,因名道士桥,村处其旁,以桥为名。村西山上有烽火台,尚完整。
【泥树崀】 Nishuláng 21户,81人。耕地41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幼林、柴薪等。
泥树崀 Níshuláng 21户,81人。位于茶院北面4.7公里茶院溪之上游。属山区。陈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天台花桥流寓于此。因村在山崀上,多柚树,故名柚树崀,后改为泥树崀。
杜岙 Du'ào 348户,1304人。杜岙、杜岙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西北4.3公里之山岙间,西及西北与山水、建设两乡为邻。东临杜岙坑。属山区。村民有叶、赵等姓。据《重修杜岙叶氏宗谱》,唐末,叶温礼(842~?)由东仓转迁至此。据该村《赵氏宗谱),明初,赵光烨(1392~1459)自白峤迁住于此。以村处山岙中,俗称“山肚里”,杜与肚同音,因称杜岙。
【杜岙】 Du'ào 255户,928人。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杜岙北部,赵姓聚居,原称赵家。1961年成立赵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杜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6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林、柴薪、茶林。
【杜岙坑】 Du'àokēng 93户,376人。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杜岙南部,叶姓聚居,原称叶家。1961年成立叶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近杜岙坑,更名为杜岙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53亩,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山地产茶叶。村办五金塑料厂1家。
【双宫】 Shuanggong 36户,166人。耕地12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柴薪等。
双宫 Shuanggōng 曾用名双姑。36户,166人。位于茶院西北4.5公里铜岭岗之东端。属山区。据该村《郭氏宗谱》,郭悬富,原籍福建新田街,曾游浔阳江二姑山。后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居于此。因追慕二姑孝节,名所居村为双姑。后谐音称双宫。
【紫山头】 Zǐshantóu 18户,65人。耕地5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柴薪等。
紫山头 Zǐshantóu 18户,65人。位于茶院西北3.2公里,西林水库西面之山上。属山区。据茶院《张氏宗谱》,张姓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自茶院来此看山定居。因祖居在茶院紫山头道地,即以此名村。
【项连山】 Xiàngliánshān 32户,117人。耕地8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另有茶林栽培。
项连山 Xiàngliánshān 32户,117人。位于茶院西北3.1公里,铜岭东山脚。西临杜岙坑,属山区。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姓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自东仓迁此。当地原名黄泥山,因生活困苦,被讥为黄连山,后改为项连山。
【宝岩寺】 Bǎoyánsì 48户,177人。以村委会驻地宝岩寺得名。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宝岩寺大队,1968年改为五星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45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植被为松、杂木、毛竹、柴薪等。
宝岩寺 Bǎoyánsì 37户,129人。宝岩寺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东北4.9公里茶山南麓。东邻力洋镇。属山区。宝岩寺为北宋宝元间(1038~1040)所建,1966年废。村以寺名。主居徐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茶院上徐来此看管山林定居。
岚峰 Lánfēng 3户,15人。位于茶院东北4.3公里之山上。东面山下为力洋水库。属山区。余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至此定居。因村边山峰常为雾气笼罩,故名岚峰。
塘孔 Tángkǒng 4户,19人。位于茶院东北4公里之山上。属山区。章姓于清同治年间由西店迁此。因村在山岙间,地势低下,故名塘孔。
下家山 Xiàjiāshān 4户,14人。位于茶院东北4.3公里之山上,属山区。徐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宝岩寺分迁于此。因村处宝岩寺下之山上,故名下家山。
【邵家庄】 Shaojiazhuang 69户,296人。1961年成立邵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邵家庄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0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番薯。山地产茶叶。
邵家庄 Shaojiazhuang 69户,296人。位于茶院西面偏北4.5公里之山间。西邻山水乡。属山区。据力洋下张《邵氏宗谱》,邵姓于南宋中叶自余姚迁此。以姓氏名村,称邵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邵家庄。
【许家山】 Xujiāshān 245户,979人。耕地815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棉花。山地产茶叶。
许家山 Xujiāshān 245户,979人。位于茶院西面偏北3.1公里之山上。属山区。村民有叶、张、王三姓。据当地《叶氏宗谱》,南宋末年叶大卿父子自东仓避乱至此定居。
该处原为许家村人所管之山地,称许家山,故名。
阮家 Ruǎnjiā 废村。村民迁居许家山。
【小庵】 Xiǎo'ān 38户,167人。1961年建小庵大队,1968年改名长春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2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小庵 Xiǎ'ān 38户,167人。位于茶院西面2.9公里处。属山区。谢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朱岙(今属三门县)流寓于此。该处有小庵,村即以小庵命名。
【铜岭脚】 Tónglǐngjiǎo 74户,269人。以村委会驻地铜岭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2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铜岭脚 Tónglǐngjiǎo 69户,243人。铜岭脚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西北2.6公里之山脚下。东临茶院溪,东北为西林水库。茶院——西吕公路沿村东通过。陈姓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梅林槐路迁此。因村在铜岭岗下,故名铜岭脚。
龙洞 Lóngdòng 5户,26人。位于茶院西北3.2公里处。属山区。徐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西溪迁此。因村后山上有洞,称“龙洞”,故名。
西林 Xīlīn 废村。1968年建造西林水库,村民他迁。
【民户田】 Mínhutián 120户,453人。耕地273亩,以种植水稻、麦、番薯为主。山地产茶叶。
民户田 Mínhutián 120户,453人。位于茶院西北2.8公里处。属山区。主居叶姓。据该村《叶氏宗谱》,系元至元年间(1264~1294)由东仓迁此。据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清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原称十五田,当地清乾隆时修之《叶氏宗谱》则明户田、民户田并称。清光绪《宁海县志》叙山部分谓当地有十亩田山,民国初地图上标明为习武田。其名称之由来及演变均无考,今以民户田为标准名称。
【竹家岙】 Zhujiā'ào 27户,116人。耕地71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
竹家岙 Zhujiā'ào 27户,116人。位于茶院西北2.1公里处。西靠山,东临茶院溪。原为祝姓居住,地处山岙,因名祝家岙。后王姓为该村主要居民,以村周多毛竹,改称竹家岙。据下王《王氏宗谱》,王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茶院下王迁此。
【许家】 Xujiā 45户,195人。耕地15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许家 Xǔjiā 45户,195人。位于茶院西面偏北2.4公里处。属山区。原居许姓,称许家。现主居胡姓。据坑口岭《胡氏宗谱》,胡守道(1774~1858)自坑口岭迁此。
【柘浦街】 Zhèpujiē 98户,358人。耕地338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副业有经营茶叶、蚕桑、柑桔等。
柘浦街 Zhèpujiē 98户,358人。位于茶院东北1公里茶院溪东侧。南临省道宁象线。杂姓居住。据上徐《徐氏宗谱》,徐永泰于梁大宝二年(551)以避乱自黄岩之黄沙迁来。该地古为茶院溪入海口,山边多柘树,故称柘浦。又因该村为茶院乡最早村落之一,地位比较适中,建有集市街道,故又称柘浦街。村后茶山之麓,有净土寺残址。
淡水路 Dànshuǐlù 废村。村民迁居柘浦街。
【寺前王】 Sìqiánwáng 116户,453人。耕地427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副业有经营茶叶、蚕桑、柑桔等。
寺前王 Sìqiánwáng 116户,453人。位于茶院东北1.3公里处。北靠丘陵山地,西邻柘浦街。省道宁象线自村南通过。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姓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力洋西仓迁此。村后原有圆通寺,建于唐贞元(785~805)初,后徙力洋里岙。因村在寺前,得名寺前王。
【平窑】 Píngyáo 106户,471人。耕地42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大小麦、番薯及棉花。山地产茶叶。
平窑 Píngyáo 106户,471人。位于茶院东面1.7公里处。东靠平窑山,南临省道宁象线。该处曾于宋代建窑烧制韩瓶,故名平(瓶)窑。光绪《宁海县志》作屏瑶。现居张姓,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定福、张定禄于元皇庆年间(1312~1313)自柘浦街迁此。
【亦长坪】 Yìchángpíng 40户,181人。耕地179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兼营山林。
亦长坪 Yìchángpíng 别名叶长坪。40户,181人。位于茶院西面3.8公里之山坪上。西与山水乡接界,东为下窑平岗。属山区。该地原为叶姓所有之山坪,称叶长坪。后王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临海永泉柏加王村迁此。村名以谐音改为亦长坪。
【坑口岭】 Kēngkǒulǐng 49户,208人。1961年成立坑口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后长山岭下,更名为坑口岭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8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坑口岭 Kēngkǒulǐng 49户,208人。位于茶院南面0.9公里处。背靠后长山,与毛屿乡接界。省道宁象线沿村西而过。据该村《胡氏宗谱》,明末,胡拱壁(1622~?)由长街塘里迁此。因村在茶院溪出口处,因名坑口。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坑口岭。
【郑公头】 Zhènggōngtóu 54户,213人。耕地233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
郑公头 Zhènggōngtóu 54户,213人。位于茶院东面偏南1.2公里之塔山脚。西临茶院溪,东南邻后坑李。郑姓于明永乐年间自东仓上郑迁此。过去,该村与后坑李常联合雇班演戏,以郑姓太公为首事,村名因称郑公头。
【后坑李】 Hòukēnglǐ 226户,948人。以村委会驻地后坑李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197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后坑李 Hòukēnglǐ 176户,701人。后坑李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东南1.9公里大岩头山鞍部。据城郊乡大桥里《李氏宗谱》,唐僖宗朝(874~888)李姓自杭州桥陵迁此。因村在茶院溪后面(北面)小坑边,李姓居住,故名后坑李。
半山 Bànshān 5户,21人。位于茶院东南2公里大岩头山鞍部。村居胡姓,系民国初年自黄坛斑竹园迁此。以村建于半山腰而得名。
山脚 Shānjiǎo 23户,109人。位于茶院东南2.4公里大岩头山脚。南邻毛屿乡。韩姓于清末自象山海台迁此。以村处山脚得名。
下沿盘 Xiàyánpán 22户,117人。位于茶院东南2.1公里大岩头山南麓。南邻毛屿乡。村民韩姓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由郑公头分迁至此。因在郑公头下面沿山居住,故名下沿盘。
【下徐】 XiàXu 249户,1067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徐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74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下徐 XiàXú 225户,974人。下徐村委会驻地。位于茶院东面2.2公里处。南临省道宁象线。徐姓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茶院上徐分迁至此。村在上徐之东,以东为下,故名下徐。
后店里 Houdiànlǐ 24户,93人。位于茶院东面2.5公里,金鸡山之南麓。王姓于明末自前王迁此。村在下徐之后,村前有大路,东通力洋,西通桥头胡,路边有店铺,因名后店里。
【陈家山】 Chénjiāshán 36户,168人。原属下徐行政村,1986年始单独成立陈家山行政村。耕地139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
陈家山 Chénjiāshān 36户,168人。位于茶院东面偏北3.7公里金鸡山南麓。东与力洋镇接界,属山区。陈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在此烧炭定居。以陈姓住于山上,得名陈家山。
毛屿乡
毛屿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苔芳距县城13公里。因地处毛屿港畔,故称毛屿乡。东邻力洋镇、古渡乡,南濒白峤港,西接越溪乡,北连茶院乡。全乡总面积27.8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7.07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共26个自然村。计有2575户,9880人,其中农村户口2484户,9761人。
辖区解放前属柘浦乡。1951年设毛屿、庙岭二乡。1956年并入茶院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原毛屿乡及庙岭乡之部分村建毛屿公社,1983年改毛屿乡。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有帽峰山延伸之大梁山,属丘陵地区,出优质矿泉水。南部为海积平地,为本乡粮、棉、糖蔗等主要产地。东面毛屿港水库,总库容600万立方米;北面有福圣寺、乌烟筒、塘头山嘴等水库,其总库容为47.37万立方米。
陆上交通有宁象线贯通南北,水上交通有船只出三门湾通浙、苏、闽沿海各地。
全乡耕地9193亩,以种植水稻、棉为主,并有大小麦、蚕豆、黄豆、糖蔗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5.5公斤,总产为2948.45吨;棉花平均亩产139公斤,总产为218.2吨。近年来副业生产发展迅速,如海涂养殖、禽畜饲养、机动运输等数量日益增加;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栽培面积日益扩大。乡内企业,县属的有宁海糖厂、苔芳棉花厂;乡属的有啤酒、麦芽、砖瓦、五金等厂19家,其中啤酒厂所产之大梁山啤酒曾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有职工1085人,产值876万元。另有个体办与联办工厂4家,工程队、运输队、装卸队等5家。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66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学生110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5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露天影剧场、宣传窗及青年民兵俱乐部。
毛屿乡 Máoyuxiāng 2575户,9880人。其中农村户口2484户,9761人。
【苔芳】 Táifāng 141户,600人。以村委会驻地苔芳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529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近海捕捞,海涂养殖。村办厂1家,职工24人。
苔芳 Táifāng 93户,380人。毛屿乡人民政府及苔芳村委会驻地。西邻越溪乡。宁象线南北穿越。相传该村原有单姓居住,至清乾隆年间已无单姓。现主居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氏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由桑洲上叶村迁此。因村处海边,海涂盛产海苔,每到采苔季节,一片芳香,故名苔芳。光绪《宁海县志》作田荒。
路湾 Luwān 29户,139人。位于苔芳南0.75公里处。据传吕姓于乾隆年间(1736~1795)由王爱山迁此。因村在大路拐弯处,故名路湾。
礁嘴Jiāozuǐ 17户,70人。位于苔芳东南0.75公里之海积平地上。陈姓于清末自本乡南溪村迁此。该地原为海礁,村在礁边,故名礁嘴,村旁有礁嘴闸。该处现与陆地连成一片。
燕楼 Yànlóu 2户,11人。位于苔芳东南0.75公里之燕楼山上。村民姓吴,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本县一市吴家洋迁此。该地山形似燕楼,因名燕楼山,村以山名。光绪《宁海县志》作烟楼山。
【岙里赵】 Aolǐzhào 56户,233人。耕地210亩,山地130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山林、棉花及茶叶。
岙里赵 Aolǐzhào 56户,233人。位于苔芳北3.5公里处,属山区。北邻茶院乡。村民赵姓于明末由本县城内龙灯墙迁此。因村在岙里,赵姓居住,故名岙里赵。
【油树坑】 Yóushukeng 38户,172人。以村委会驻地油树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72亩,主产稻谷,兼产棉、糖蔗。副业有饲养禽畜、种茶等。
油树坑 Youshukeng 35户,159人。油树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3.3公里处,属山区。清末,周姓由岙里周来此守望山林而定居于此。因地处山坑内,多桕树,而桕子可榨油,故名油树坑。
岭头 Lǐngtóu 3户,13人。位于苔芳西北3.3公里处,属山区。清末,张姓由茶院乡张家村来此守望山林而定居于此。因村在岙里周竹园头之山岭上,故名岭头。
【岙里周】 Aolǐzhōu 86户,366人。耕地38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山地10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副业有栽培柑桔和禽畜饲养。村办麦芽厂1家。职工60人。
岙里周 Aolǐzhōu 86户,366人。位于苔芳北2.75公里处,属山区。该村原为叶姓居住,以地处山岙,称叶家岙。现主居周姓。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姓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自东岙(今属旗门乡)迁此。后叶姓衰微,周姓兴起,村名改称岙里周。
【后富祁】 Hòufuqí 53户,205人。以村委会驻地后富祁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0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
后富祁 Houfuqí 23户,90人。后富祁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2公里之平洋上。村前临省道宁象线。据《葛岙祁氏宗谱》,宋祥兴二年(1279)鄞县祁姓始迁于此。因在同一溪坑前先有傅姓居住,祁姓来此在傅姓之后,故称后傅祁。后傅姓衰落,改称后富祁。
上洋 Shàngyáng 21户,81人。位于苔芳北面2.6公里处。1952年到1955年间,油树坑和岭头村民先后迁此定居。因地处溪积洋畈之上段,故称上洋。
坑里 Kenglǐ 6户,22人。位于苔芳北2.9公里处。村北与茶院乡接壤。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黄坛发洪坑迁此定居。因村在山坑内,故称坑里。
鸡笼山 Jīlóngshān 3户,12人。位于苔芳北3.4公里处,属山区。村北与茶院乡接壤。娄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由岔路上金村迁此定居。因村在鸡笼山上,故名。
【庙岭】 Miàolǐng 590户,2270人。以村委会驻地庙岭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021亩,山地1600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柑桔、茶叶,并有海涂养殖。村办麦芽厂和五金厂各1家,共有职工89人。
庙岭 Miàolǐng 482户,1887人。庙岭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2公里之淤积小平洋上。据霞零坑《傅氏宗谱》,李唐时有傅姓自温州乐清迁居宁海东乡霞零坑(庙岭原称霞零坑)。后有王姓自茶院郑公头迁入。因村处岭边,岭脚有庙,遂称庙岭。
岭脚 Lǐngjiǎo 20户,62人。位于苔芳北2.3公里处。村民王姓系茶院郑公头迁住于此。因村处岭脚,故名。
后长山 Hòuchángshān 72户,259人。位于苔芳北2.4公里之长山下,省道宁象线西侧。主居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姓于宋末元初自本县长街新城迁此居住。村后有山绵亘,称长山,村处其前,因名后长山。
相板头 Xiāngbǎntóu 曾用名象鼻头。16户,62人。位于苔芳西北1.9公里之山上。主居林姓。据当地《林氏宗谱》,林姓于明代中期由越溪乡岙里林迁至下埠头(今宁海糖厂所在地)。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又转迁至此居住。因村旁有山,形似象鼻头,村名即称象鼻头,后谐音为相板头。
【东南溪】 Dongnanxī 578户,2259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自然村南溪命名,因重名,1982年以该南溪在本县东乡,更名东南溪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102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副业有海涂养殖,经营柑桔、茶叶等。工业有村办五金、砖瓦、麦芽等厂5家,职工247人。乡办啤酒厂设此。
东南溪 Dóngnánxī 578户,2259人。位于苔芳北1公里大梁山北麓。村后有南溪水库,村东临宁象线,村前为海涂。该村原为迁自霞岭坑之傅姓居住。现主居陈姓。据当地《陈氏宗谱》,陈姓系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自本县城内桃源桥迁此。因村位于霞岭坑南面溪边,故名南溪。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5年更名东南溪。
【坡下】 Pōxià 31户,131人。以村委会驻地坡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48亩,主产稻谷。
坡下 Pōxià 别名上厂。13户,53人。坡下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北1.2公里之东风岭下。主居孙姓。据当地《孙氏宗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孙姓从本县西店樟树迁此。地处山坡下,故名。后有何姓迁居其下,称下厂,故该村又称上厂。
下厂 Xiàchǎng 17户,78人。位于苔芳北1.2公里之东风岭下。据当地何氏祖坟墓碑考查,何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临海县王照白水塘迁此。因村在坡下村之下,故称下厂。
【荔枝坑】 Lìzhīkēng 20户,93人。以村委会驻地荔枝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
荔枝坑 Lìzhīkēng 14户,74人。荔枝坑村委会驻地。位于苔芳东北1.5公里之山坑间。该村徐姓系谢豹桥(今属回浦乡)徐姓分支,始迁本乡塘湾,因人丁不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再迁至此山坑居住。为求宗支昌盛,以利支坑为村名,图个吉利,后谐音为荔枝坑。
西坑 Xīkēng 别名下坑。6户,22人。清末,本乡龙尾巴王氏迁居于此。因村处龙尾巴西面山坑,故名西坑。又因地处荔枝坑东面山脚下,故又名下坑。今以西坑为标准地名。
【塘湾】 Tángwān 77户,281人。耕地248亩,主产棉花,兼有水稻、糖蔗。副业有柑桔栽培、海涂养殖、近海捕捞。
塘湾 Tángwān 77户,281人。位于苔芳东1.3公里之山丘下。村前为海积平地。该处先有徐姓居住,后迁出,现住王姓。据当地《王氏宗谱》,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王姓由庙岭迁此。地处龙尾巴、龙口二村中间山湾内,故原村名称龙肚。后因海涂围成塘田,村在山湾,改称塘湾。
【龙口】 Lóngkǒu 108户,458人。耕地478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糖蔗。副业有近海捕捞与海涂养殖。
龙口 Lóngkǒu 108户,458人。位于苔芳东面1公里处。背靠山,前为海积平地。主居王姓。据《王氏宗谱》,明末,该乡后长山王氏迁此居住。山形似龙,因村居山口,故称龙口。
【龙尾巴】 Lóngwěibā 142户,573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龙尾巴命名,1968年改为新建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为龙尾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95亩,主产棉花,兼有水稻、糖蔗。副业有栽培柑桔、海涂养殖、近海捕捞。村办五金厂1家,职工20人。
龙尾巴 Lóngwěibā 142户,573人。位于苔芳东2公里处。村西靠山,东濒毛屿港水库,南北两面均为沿海塘地。据当地《王氏宗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王姓由庙岭迁此居住。因山形似龙,村处山尾,故称龙尾巴。
【塘厂】 Tángchǎng 151户,560人。耕地565亩,主产棉花。副业有栽培柑桔、近海捕捞和海涂养殖。村办厂3家,职工69人。
塘厂 Tángcháng 151户,560人。位于苔芳东0.8公里处。南临白峤港,为海积平地。民国25年(1936),慈溪县逍林区丰富乡丰富村居民迁此建村。因村处塘地上,住房为茅草厂,故名塘厂。
【毛屿】 Máoyù 414户,1560人。耕地1561亩,主产棉花、稻谷。副业有近海捕捞和海涂养殖。
毛屿 Máoyù 曾用名茅屿。414户,1560人。位于苔芳东南3公里处。村东为毛屿港水库大坝,南濒海,西、北均为沿海塘地。据当地《杨氏宗谱》,清乾隆八年(1743),福建泉群南门外后洋村杨姓始迁于此。该地原为海上岛屿,遍地茅草,遂名茅屿,改称毛屿,民间亦呼作猫屿。后海涂淤积,岛与陆地连片。
小塘 XiǎoTáng 废村。村民迁居毛屿村。
古渡乡
古渡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上彭距县城19.5公里。古渡原为乡驻地一带地片名称,因该地原来为海湾,多港叉,行人往来都得过渡。据该乡林屿《卢氏宗谱·香火记》:“(渡口)自上彭而坑杨而下彭,自下彭而降则又有一渡,故古名上渡、下渡,总名日古渡。”“而后则改名上洞、下洞,总名古洞,盖取古有潮汐穿洞之义也”。古渡乡名由是而得,今对该乡一带,仍有人称之为古洞。乡境东临胡陈港,西靠毛屿港,北接力洋镇,南邻前横乡。全乡总面积17.2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23个自然村,计有2209户,8438人,其中农村户口2186户,8323人。
辖区解放前属儒雅乡,1951年建古渡乡,1956年与前横乡及毛屿乡之一部分合并称古渡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1年古渡乡区域设立古渡公社。1983年改古渡乡。
乡境东西两面濒胡陈港、毛屿港。中间偏东有一绺南北走向山丘(原系海岛),系茶山山势延伸。东、西洋畈耕地连片,为海积平地,宜种棉花。中部张家山塘、储家塘和储王叶门前塘等,则宜种水稻。毛屿港与胡陈港先后堵咸蓄淡成水库后,境内排灌方便。
交通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南北跨越乡境,北至力洋交接省道宁象线。
全乡耕地8795亩,主产棉、粮,兼产糖蔗。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75公斤,总产2886.3吨;棉花平均亩产57.5公斤,总产326吨。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2913头。该乡并出产茶叶、柑桔。乡内企业有五金电器、丝织、酿造、塑料、棉子油加工、彩印、食品等厂16家,职工419人,1985年产值187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92人。小学8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学生1006人。幼儿班入园幼儿65人。乡中心校(叶家村内)前身为文正书院,系清同治七年(1868)以法安寺改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文正两等小学堂,是本县早期近代学校之一。乡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7人,病床5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及电影放映队等。
古渡乡 Guduxiāng 2209户, 8438人,其中农村户口2186户,8323人。
【上彭】 Shàngpéng 216户,790人。耕地870亩,其中棉地513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有水稻,副业有栽培柑桔等。企业有酿造、锯板等厂。
上彭 Shàngpéng 216户,790人。古渡乡人民政府和上彭村委会驻地。位于宁海县城东面19.5公里之上彭岭顶。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穿村而过。据力洋《东山彭氏宗谱》,彭氏于明洪武七年(1374)自南田乘船渡海至古洞,择居于岭顶,因称上彭。山下原有彭姓居住,称下彭,后移居上彭。
【山后】 Shānhòucūn 62户,253人。以村委会驻地山后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队,以驻地山后命名,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山后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复名山后。耕地247亩,其中棉地141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
山后 Shānhou 23户,102人。山后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彭西北1.5公里平洋上。主居张姓。据《天台亭头张氏宗谱》,张宗义于元宝庆元年(1312)任宁海县丞(光绪《宁海县志》),后择居于此。以地处林屿山后面山脚,因名山后。
山后塘角 Shānhòutángjiǎo 18户,71人。位于上彭西北2.2公里,毛屿港水库东岸。村西北与力洋镇交界。属沿海平地。地处林屿山后海塘角上,故名山后塘角。村居戴姓,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
搀头 Chántóu 21户,80人。位于上彭西北1.8公里沿海平地上。村临河港边,以当地群众习称河港边田块为搀头,因名。村居张姓,系元代(1279~1368)自天台亭头迁此。
上塘 Shàngtáng 废村。村民于1983年前后迁居山后村。
山后塘 Shānhoutáng 废村。村民于1983年前后迁居山后村。
【下山张】 Xiàshānzhāng 107户,407人。辖4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下山张命名。耕地45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
下山张 Xiàshānzhāng 26户,92人。下山张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彭北面0.8公里,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西侧。村居张姓,系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深甽里岙张迁此居住。以村处上彭岭下小山上,故名下山张。
新桥头 Xīnqiáotóu 41户,138人。位于上彭北面0.8公里之小山丘上。东面为胡陈港水库,属沿海丘陵地区。据该村《陈氏宗谱》,陈东园于明洪武八年(1375)因汤和徙民自南田迁此。因村边有山涧急流,后在其上建桥,村处桥头,故名新桥头。
庄前 zhuāngqián26户,107人。位于上彭西北1.1公里林屿山东麓。傅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霞岭坑(即今庙岭)迁此居住。因村在林屿村庄前面,故名庄前。
山厂 Shānchǎng 14户,70人。位于上彭北面2.1公里胡陈港水库西面山上。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姓在此看守山林,后定居成村。因当初居住茅厂,故名山厂。
【林屿】 Línyu 213户,804人。耕地888亩,其中棉地619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104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工业有电器厂1家。副业有经营茶叶、培育枇杷及其他瓜果。
林屿 Línyu 213户,804人。位于上彭西北1.1公里,林屿山南麓。村西为毛屿港。主居卢姓。据该村《卢氏宗谱》,明代卢文铨(1505~1580)由缑城桥亭迁此。该处原为海上岛屿,因形似麒麟,名麟屿。后海涂淤积,麟屿成为麟屿山。村建其上,因称麟屿。后写作林屿。
【上渡头】 Shàngdutóu 108户,445人。耕地434亩,主产棉花。山地12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50亩,养殖蛏子。
上渡头 Shàngdutóu 108户,445人。位于古渡乡西部之西洋塘上,西临毛屿港水库,距上彭1.8公里。主居卢姓。据当地《卢氏宗谱》,卢一涵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林屿迁居于此。因过去毛屿港有上、下两个渡口,该村地靠上渡口,因名上渡头。
【下渡头】 Xiàdutou 47户,178人。耕地182亩,主产棉花。副业有经营柑桔与海涂养殖等。
下渡头 Xiàdutou 47户,178人。位于古渡乡西南部,距上彭2.3公里。西临毛屿港。属沿海平地。因过去通毛屿港有上、下两个渡口,该村地靠下渡口,因名下渡头。下渡在清道光年间称西浦义渡,又称新渡。该村李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茶院后坑李迁此居住。
黄泥塔Huángnítǎ废村。
【墩头】 Duntou 81户,287人。耕地324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
墩头 Duntou 81户,287人。位于上彭西面0.8公里上彭山与林屿山之间沿海平地上。周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居住。该地原为高出海面小土墩,后村建其上,故名墩头。
【岩头】 Yántou 235户,883人。耕地808亩,其中棉地400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村办五金厂1家。
岩头 Yántou 曾用名岩头街。235户,883人。位于上彭岭西南侧,距上彭0.3公里。方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桐庐迁此。因村周多裸露岩块,古称石棚,又因村内设有店铺,而称岩头街。后简称岩头。
【谢家】 Xiejiā 250户,915人。耕地1000亩,其中棉地614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3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村办有塑料和棉油加工工厂。
谢家 Xiejiā 250户,915人。位于上彭南面0.6公里之山丘间。属沿海丘陵地区。据长街《谢氏宗谱》,明景泰年间(1450~1456),谢姓自长街分迁至此,以姓氏名村。
【大山后】 Dàshānhòu 32户,103人。辖3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大山后命名。耕地137亩,其中棉地115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大山后 Dàshānhou 25户,73人。位于上彭南面1.3公里山上。东临胡陈港水库。张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胡陈西张迁居于此。因村在大山坪之后,故名大山后。
米桶背 Mǐtongbèi 6户,32人。位于上彭南面1.8公里,大山坪东面之山脊上。山形似米桶,故名米桶背。王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邻村王家迁此居住。
乌龟坑 Wuguīkēng 1户,3人。位于上彭南面2公里,大山坪东面之山岙中。叶姓于1916年由附近叶家移住于此。村在形似乌龟之山坑中,故名。
【船湾】 Chuanwan 76户,323人。耕地347亩,其中棉地219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副业有经营柑桔等。
船湾 Chuanwan 76户,323人。位于上彭东面1.1公里凤凰山东南山下。村东为沿海平地,村前为胡陈港水库。葛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胡陈乡迁居于此。因该地原为海湾,是渔船避风之地,故称船湾。
【叶家】 Yèjiā 257户,914人。耕地946亩,其中棉地688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
叶家 Yèjiā 257户,914人。位于上彭西南1.9公里小山丘下。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自村东经过。据东仓上宅《叶氏宗谱》,叶姓于宋末元初由东仓大古叶迁居于此。村以姓氏命名。村南原有秦家村,已与叶家连成一片。
【王家村】 Wángjiācun 210户,824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王家命名。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王家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951亩,其中棉地489亩,以种值棉花为主,兼种水稻。村办工业有五金仪表、塑料、服装、酿酒等厂。
王家村 Wángjiācūn 210户,824人。位于上彭南面1.8公里东山之下。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姓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自长亭徙居古渡,卜筑于东山之下。因王姓居住,称王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王家村。村西南原有田洋叶村,现已与王家村连成一片。
官塘 Guāntáng 废村。村民于1983年前后迁居王家村。
【山头朱】 Shāntóuzhu 100户,442人。耕地449亩,其中棉地349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海涂养殖。
山头朱 Shāntoúzhū 100户,442人。位于古渡乡南端,村南与前横乡跳头村接界。东北距上彭2.8公里。朱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福建迁此居住。因村在小山头上,村民姓朱,故名山头朱。
【储家市】 Chujiāshì 192户,750人。辖2个自然村。1961年以驻地自然村命名,成立储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有集市,更名为储家市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62亩,其中棉地364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村办彩印厂1家。
储家市 Chujiāshì 173户,674人。储家市村委会驻地。位于上彭南面1.5公里处。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于村东经过。据《储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储恭道由撷英坊(今城内大米巷)迁黄墩,再迁至此。村以姓氏命名,称储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储家市。
山头张 Shānt6uzhāng 19户,76人。位于上彭西南1.1公里之上彭山脚,村前为海积平地。据里岙上张《张氏宗谱》,清康熙间,张疏贵(1675~1719)自里岙张迁此居住。因村处山头嘴上,张姓居住,故名山头张。
前横乡
前横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前横距县城20.5公里。乡以驻地得名。北接古渡乡,东临胡陈港,西濒力洋港,南向三门湾。全乡总面积65.7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41.6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21个自然村。计有3039户,11263人。其中农村户口2746户,10856人。
辖区解放前属儒雅乡。1951年建前横乡,1956年并入古渡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前横公社,1983年改前横乡。
前横乡面临三门湾,海域面积较大。陆上部分属沿海滩涂平地,系海涂淤积围垦而成,地势北高南低,为南北向狭长地带。境内有几处小山凸起,北部为多,而最高峰则为孤立于南端之明江山,海拔150.4米。胡陈港水库大坝建于此山东南面。乡境内辟有长达1.6万米之水渠,沟通全乡河道,排灌方便。西南海上有该乡所属之三山群岛,其中开井山岛上建有县海水养殖场,沿海有大片滩涂,产蛏、蚶、班鰶、蟹、虾等。
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南北贯穿乡境,连接宁象线。明江山脚有钓鱼礁码头,海运可通象山、三门及宁波等地。
全乡耕地10257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并有糖蔗、柑桔、瓜类等经济作物。1985年棉花亩产52.5公斤,总产512吨。粮食亩产610.5公斤,总产1103.5吨。桔园3938亩,1985年产桔2000吨。西瓜种植面积1001亩,为县内主要西瓜产区之一。乡内企业有农机、棉花加工、棉籽油加工、罐头食品、电器、红砖及塑料等厂11家,职工405人,1985年产值212万元。1985全乡人均收入500元。
乡内有中学1所,学生490人;小学8所,学生1395人。入园幼儿126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1张,医务人员7人。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影剧院及村办青年民兵俱乐部等。
前横乡 Qiánhéngxiāng 3039户,11263人。其中农村户口2746户,10856人。
前横 Qiánhéng 477户,1937人。位于宁海县东南部。距县城20.5公里。为前横乡人民政府和上山、下山两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于此设站通过。该地有山,长约2公里,原为海上岛屿,从内地看去,就成前面横着一座山,因称前横山,村居其下,遂以前横为名。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姓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由本县后洋迁此。
【上山】 Shàngshān 230户,916人。前横自然村之一部分。以其地处前横山上首,因名上山。耕地882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29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种植柑桔和其他瓜果。村办企业有渔粉厂、红砖厂。
【下山】 Xiàshān 247户,1021人。前横自然村之一部分。以其地处前横山下首,因名下山。耕地1252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150亩。植被为松、薪柴。海涂250亩,养殖蛏子,副业有种植柑桔和其他瓜果。
【洞门】 Dòngmén 158户,647人。辖2个自然村,驻地洞门。耕地574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山地276亩,植被为松、薪柴。海涂20亩,养殖蛏子。副业有培育柑桔,饲养群鸭等。
洞门 Dòngmén 136户,564人。洞门村委会驻地。位于前横东北2.9公里,大山坪之东南麓。该地有大山坪与石碾山相对峙,原有一条水道,可容渡船通过,因名渡门。后淤积成陆地,渡门则称为洞门。该地先有陆姓于元末明初迁此居住,以地名为村名。现有林、何、胡、李等姓,陆姓已无。
后洞门 Houdòngmén 22户,83人。位于前横东北2.9公里,大山坪之南麓。北面与古渡乡接壤。以村处大山坪与石碾山之间渡船通道的后口,因名后洞门。村居李姓,系元末明初迁此居住。
【童家】 Tóngjiā 21户,93人。该处原为乡办农场,农场解散后,前童部分村民于1963年移居于此成立大队,初名童家,后易名农场。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恢复童家名称。耕地81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童家 Tongjiā 21户,93人。位于前横西北2.1公里处,属沿海平地。童姓村民于1963年由本县前童移居于此,村以姓氏命名。
【坭山平】 Nishanping 127户,484人。耕地606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和海涂养蛏。
坭山平 Níshanping 127户,484人。位于前横西北2公里,属沿海平地。据当地《蒋氏宗谱》,蒋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本县岳井迁此。因村后有黄坭山,山顶平坦,称坭山平。村建其下,即以坭山平为名。
【跳头村】 Tiaotoucun 414户,1557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跳头命名,因重名,1981年更名跳头村大队,1983年改建为行政村。耕地1418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水稻。副业有培育柑桔、饲养群鸭及海涂养蛏。
跳头村 Tiaotóucun 曾用名跳头。414户,1557人。位于前横北2.2公里,后门山之南麓。北接古渡乡山头朱村,东面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通过,属沿海滩涂地区。据当地《秦氏宗谱》,秦世筠于元末明初由台州章安镇迁居于此。村后有山,一直延伸到古渡,山形似龙,称跳头龙,村处龙头,故名跳头。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改称跳头村。村东原有庄搀自然村,现已与跳头村连成一片。
【石碾】 Shinian 188户,733人。耕地362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并有柑桔。山地118亩,植被为松、薪柴。
石碾 Shinian 曾用名石研。188户,733人。位于前横东北2公里,石碾之西麓。属沿海滩涂地区。村居原为欧阳氏,以村旁有一大岩石,形如砚台,因名石研(研通砚)。后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金姓由城内秧田头迁此(据《金氏宗谱》),在村旁建一石碾(旧时碾米用),遂改村名为石碾,并称东面小山为石碾山。
【竹山】 Zhushān 150户,566人。辖3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得名。该村为六十年代来自慈溪之移民新村,原名古洞港(即古渡港)。1964年成立大队,以境内有竹屿山而名竹山。耕地57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有柑桔、糖蔗及瓜类。
竹山 Zhu shān别名古洞港。109户,401人。竹山村委会驻地。位于前横东北1.1公里,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之东侧。属沿海平地。系1963年慈溪县棉农迁此创建之新村。因地处古洞港边而得名古洞港,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竹山。
白鼻头 Báibitou 11户,53人。位于前横北面1.2公里,长山之南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沿村东而过。属沿海平地。为1963年慈溪棉农迁此创迁之新村。以地处长山之南端,且泥呈白色,形似白色的鼻子,因名白鼻头。
千步泥塘 Qiānbunitáng 30户,112人。位于前横西北0.8公里之沿海平地上。为1963年慈溪棉农迁此创建之新村。以村处千步长塘之塘地上,因名千步泥塘。
竹屿山 Zhuyushān 废村
【港下杨】Gangxiayang 40户,161人。1961年成立杨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港下杨大队。以该村居河港下首,杨姓居住而命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52亩,主产棉花。副业有培育柑桔、饲养群鸭等。
港下杨 Gangxiayang 曾用名杨家。40户,161人。位于前横东北2.5公里,石碾山之东麓,前临胡陈港水库。杨姓于清末民初由白芨(今属越溪乡)迁此居住,故名杨家,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改名为港下杨。
【外山】 Waishan 132户,559人。耕地406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糖蔗等。村办棒冰厂1家。
外山 Wàishan 别名马鞍塘。132户,559人。位于前横东北2公里之马鞍山下,东临胡陈港水库。据当地《施氏宗谱》,施姓于清嘉庆辛酉年(1801)迁居古渡马鞍塘。当地马鞍山位于石碾山外面,又称外山,故村以外山命名。
【峧下】 Jiaoxià 52户,203人。耕地258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兼营柑桔。山地13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海涂30亩,养殖蛏子。
峧下 Jiaoxià 曾用名峧下塘。52户,203人。位于前横西0.8公里,前横山西麓。前临力洋港,属沿海平地,村居陈姓,系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住于此。以地处前横山峧下塘内,遂以塘名为村名。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峧下。
【塘厂村】 Tángchǎngcun 173户,677人。1961年以塘厂自然村命名,称塘厂大队。1981年更名为塘厂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26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18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海涂养殖、培育柑桔及其他瓜果。
塘厂村 Tángchǎngcun 曾用名塘厂。173户,667人。位于前横南面1公里之沿海平地上。村东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通过,村西濒力洋港。民国十五年(1926),三门、临海等地农民迁此建村。因地处沿海塘地,初时搭建茅草厂房居住,故名塘厂。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塘厂村。
【小青】 Xiǎoqīng 291户,1161人。耕地103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17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栽培柑桔及其他瓜果,并有小量海涂养殖。
小青 Xiǎoqīng 291户,1161人。位于前横东面1.3公里处。东临胡陈港水库,属沿海平地。据当地《胡氏宗谱》,胡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茶院迁此居住。村在大青渡西渡口之小青山下,因名小青。
【小潭塘】 Xiǎotántáng 151户,552人。1961年成立大队,以自然村小潭塘命名,1968改称红卫大队,1981年恢复小潭塘大队名称,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05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和饲养长毛兔等。
小潭塘 Xiǎotántáng 151户,552人。位于前横东南1.8公里沿海平地上,东临胡陈港。民国20年(1931),慈溪、余姚阮、郁等姓部分棉农迁此建村。该处为由海涂围垦之塘地,塘内有一水潭,名小潭塘。即以塘名村。
【平岩】 Pingyán 327户,1335人。辖4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平岩命名。该处位于明江山北面平岩头下面,原为塘地。统称平岩塘。1963年成立大队时,称平岩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35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培育柑桔及其他瓜果。并有海涂养殖。
平岩 Pingyán 别名下塘。117户,480人。平岩村委会驻地。位于前横南面3.2公里,平岩塘之南部。东、西两面分别为胡陈港与力洋港。平岩塘系自北而南逐年围垦而成。以北部为上塘,以南部为下塘,该村在下塘,即以下塘名村。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平岩。该地于1930年,始有少数农户自邻近乡村迁此居住,于1963年又有大批慈溪、余姚棉农迁入,渐成村落。
上篷厂 Shàngpéngchǎng 52户,200人。位于前横南面2.5公里,平岩塘之北部。东临胡陈港水库。1963年慈溪、余姚棉农迁此建村。当时,住房均为茅蓬,又因村处平岩塘上角,故名上蓬厂。
老山北 Lǎoshānběi 60户,245人。位于前横南面2.5公里平岩塘之西北角。西临力洋港,属沿海平地。1963年,慈溪、余姚棉农迁此建村。因当地惯称慈溪、余姚为三北,村民来自两县又较早,故名老三北,后谐音称老山北。
新山北 Xīnshānběi 98户,410人。位于前横南面3.5公里平岩塘之南部。东临胡陈港水库,南靠明江山。1963年以后,慈溪、余姚棉农陆续迁入,渐成村落。因建村晚于老山北,故称新山北。
【平岩头】 Píngyántóu 45户,191人。耕地20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副业有培育柑桔等。
平岩头 Píngyántóu 45户,191人。位于前横南面4公里明江山之东北麓。东临胡陈港水库。民国19年(1930),由本县力洋、茶院、庙岭等地陈、庞、应等姓村民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块顶宽500多平方米之大平岩,因名平岩头。
黄坛区
HUANG TAN QU
黄坛区位于县境中部及西部,区公所驻城关镇北大街,区以原区公所驻地黄坛命名。东邻一市区,南接一市、岔路二区,西界天台、新昌二县,北与深甽、桥头胡二区毗连。面积343.85平方公里。下属城郊、回浦、竹口、西溪、辛岭、双峰、黄坛、水车等8个乡,174个行政村,268个自然村,21601户,81641人。
民国时期曾属正学、拱台、黄墩等区,1949年宁海解放后,分属西南区(今之马岙、双峰、西溪三乡),城关区(今之黄坛、辛岭、城郊、水车四乡),桥头胡区(今之回浦、竹口二乡)。1950年8月建黄坛区,包括今之马岙、双峰、西溪、黄坛、辛岭等乡,区公所驻地黄坛。1951年马岙乡划属梅林区。1956年曾改称西溪区,半年后恢复黄坛区。马岙乡于此时划归西溪区。1958年11月撤区,分建双峰、黄坛二人民公社,马岙乡划出属深甽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建黄坛区,划入城郊、白峤、回浦、竹口、水车五公社,奠定今日之范围。1964年又撤区,所属公社直属县领导。1973年再置黄坛区。其中双峰、西溪二公社,1965年12月曾划属深甽特区,1973年划回。
城郊乡
城郊乡地处宁海县城关镇四周郊区,故名城郊。乡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城中巷13号。东与东南接越溪乡,南临水车乡,西南和西界竹林、黄坛二乡,西北靠辛岭乡,北临竹口、回浦二乡,东北连山水乡。全乡总面积47.84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计3560户,13188人,其中农村户口3345户,12796人。
辖区解放前除白峤片外,均属缑城镇。解放后,分属峰溪、东城、中城、西城、桂峰等乡镇,1951年属城关镇(部分属黄坛、辛岭、桂峰等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城郊公社,1964年裁白峤公社大部分村并入城郊公社,1983年改为城郊乡。
全乡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地、丘陵,系帽峰山延伸部分,山峰海拔均在300米以上,离城最近之杜鹃山海拔447.4米,为宁海城东北之屏障。南部白峤山海拔200米,东北小西天海拔473.9米,青洋山海拔358米。北部土地平坦,土质肥沃,颜公河穿越其间,排灌方便,为主要水稻产区。西南部属丘陵、溪积平地。东南部临白峤港,向为我县水运交通之要道。
境内交通,北有甬临线,东有宁象线通过,南有宁海——水车公路经过。白峤岭头有机耕路通到青洋山。东南部白峤港埠头船只可出三门湾通往沿海各地。
全乡耕地1189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5.5公斤,总产6450.8吨。山地4.32万亩,植被多松树、薪柴等。近年来,利用荒山、坡地,种植茶537亩,桑37亩,柑桔780亩,杨梅165亩,梨60亩,竹452亩。饲养有奶牛、肉猪、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7455头,自1965年至1980年,在越溪乡参与围垦海塘,得棉地990亩,1985年播种棉花627亩,亩产46公斤,总产28.9吨。自黄坛水库建成后,黄坛干渠经过北境,支渠分布于北部洋畈,灌溉耕地1900亩。跃龙山翻水站渠道与黄坛水库渠道在县城东门外会合后称竹口渠道,流经乡境东北华山一带,而后进入竹口乡境。乡内共建小水库4处,蓄水量为9.25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1029亩。屠岙胡、溪南等村大溪边,有丰富沙石资源,为城区基本建设提供大量建筑材料,又为乡村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全乡企业,有乡办工厂3家,村办工厂93家,1985年产值为635万元。建筑工程与运输业队伍庞大,个体商贩遍及全乡,服务性行业日益发展。
全乡有初中1所,附设点2个,共有学生397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有学生1145人。乡卫生院2所,有医务人员4人,病床20余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娱乐活动点2处,业余剧团3个,乡电影放映队1个,另有个体电影放映队3个。
乡境北部有县气象站、县良种繁育场。西北部山河村有县农技校及山河岭电站,东部杜鹃山顶有电视差转台。
东部白峤,是宁海初建时之县治所在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溪南罗家是北宋两浙路提点刑狱罗适之故里(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有位于城东南1.8公里之石垒盘(见卷四《名胜古迹》),杜鹃山西麓之半岩洞(见卷三《自然地理实体山洞》)。溪南范家村北大溪上建有10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详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城郊乡 Chéngjiāo Xiang3560户,13188人。其中农村户口3345户,12796人。
【新建】 Xīnjiàn 43户,141人。1961年县内各地部分农户迁此新建大队,故名新建。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10亩,主产稻谷。
新建 Xīnjiàn 43户,141人。村处县城北3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北邻回浦乡,地势平坦。该村原名下茅坛,亦称田厂。解放前有几户胡姓住此看管坟墓,1962年县办蔬菜场设于此,蔬菜场停办后,留下11户,后深甽区等地农民陆续迁此,遂形成村落,故称新建。现村民以汪姓为多,系由双湖乡岭下迁来。
【山河】 Shanhé97户,312人。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果木、花卉等。村办水产调味厂等5家,1985年产值71.56万元。
山 河Shānhé 97户,312人。村处县城西北1.8公里之乌石山南麓,村旁有溪,现为黄坛干渠之一段。因依山傍河,故名山河,属黄土丘陵地。甬临线经过村南。主居吴姓,据《缑城吴氏宗谱》,元初,吴梦星(1260~1328)自县城后街迁住山河。
【斗门张】 Dǒuménzhāng73户,250人。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等。村办热工仪表厂1家,1985年产值106万元。
斗门张 Dǒumènzhāng 曾用名陡门张。73户,250人。村处县城北2.4公里之马渚溪边。北邻回浦乡。地势平坦。据《清溪路下张氏宗谱》,张元十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清溪(今大里乡下宅畈)迁此。张姓居于马渚溪陡门旁,故称陡门张,后谐音为斗门张。
【跳头】 Tiàotóu 47户,184人。耕地161亩,主产稻谷。山地3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跳头Tiàotóu 47户,184人。村处县城北1.2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地势略呈丘阜状,该村东有良种繁育场,南有县气象站,为县城大北门外第一村。崇祯《宁海县志》已有跳头之名,系三台山东端尽头,古时有倾斜跌落之地形,故名。据口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姚姓自天台大石河头迁此。此前居民无考。
【大桥李】 Dàqiáolǐ119户,439人。耕地40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菱、茭白等。
大桥李Dàqiáolǐ119户,439人。村处县城北2.4公里之颜公河西侧。据《西洋大桥李氏宗谱》,李积善(1351~1419)于明洪武廿二年(1389)由牛腿(今官岭乡牛台)迁居西洋大桥李。因李姓居于颜公河大桥近旁,故称大桥李。
【华山】 Huashan 217户,760人。耕地691亩,主产稻谷。栽培茶25.68亩。运输业较发达,共有拖拉机37台。村办红砖厂、陶器厂等3家,1985年产值为96.64万元。村西南长墩塘水库(1958年建成)库容2.3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300亩,兼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3千瓦。
华山 Huáshān 曾用名山头华。217户,760人。村处县城东北2.5公里之山园(山)西麓。北邻竹口乡。竹口渠道经过村西。华姓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自县城桥亭(今蒲湖路)分迁于此居住。因村在山脚,华姓居住,故称山头华。解放后曾与大桥里合并建山桥行政村,分开后改名华山。村西颜公河上于1958年建水泥桥,三孔,长15米,宽6米,载重负荷10吨。
【前张】 Qiánzhāng 45户,198人。村委会驻地前张,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赵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今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17亩,主产稻谷。种茶16.9亩,并有西瓜等。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2.8万元。
前张 Qiánzhāng 22户,98人。前张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北2.6公里之杜鹃山西麓,属丘陵地。张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白鲤塘分迁于此。村在赵家之前(南),称前张。
赵 家Zhàojiā23户,100人。村处县城东北2.6公里之杜鹃山西麓。该村原为赵姓居住,故称赵家,现杂姓居住,村名仍旧。
【后张】 Houzhāng67户,221人。耕地24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梨,并种茶13.7亩。村办红砖厂1家。
后 张 Hòuzhāng67户,221人。村处县城东北3公里之杜鹃山西麓。北邻竹口乡。该村东西两面皆山,属丘陵地带。据《白鲤塘张氏宗谱》,白峤“张芝山,仕元温州通判,乃迁宁邑之白鲤塘”。因村旁有塘称白鲤塘,初时即以名村。后张姓一支迁赵家之前,称前张,该村改称后张。
白鲤塘 Báilǐtǎng 片村。包括前张、后张、唐家(即唐安李,今属竹口乡)。
【青洋山】 Qīngyangshan 48户,157人。耕地124亩,主产稻谷,种茶27.4亩,并有生姜、白术等。村办塑料厂1家,厂址在县城东门外,1985年产值2万元。1978年建成一条长3公里之机耕路,沿山迂回通向白峤岭,会于宁象线。
青洋山 Qīngyangshan 48户,157人。村处县城东北4.3公里之青洋山腰,村以山命名。北邻竹口乡。据《城西杏林沈氏大房谱》,沈氏廿二世沈懋忠于明末清初(据廿五世洪范卒于1733年推算),自城西杏树脚迁此。
【坦坑】 Tǎnkēng65户,226人。耕地22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西瓜、甘蔗等。村办铸造厂1家,1985年产值2.44万元。传统行业为烧制砖瓦。
坦坑 Tǎnkēng 曾用名檀坑。65户,226人。村处县城东北1.5公里之坛坑山南麓,以山命名。明崇祯《宁海县志》作檀坑,后作坛坑,1962年后改今名。又因有小溪自坛坑山弯绕过,因此村名又称弯坑。(“弯”地方音读作“掼”)。村东为白峤山,西是县良种繁育场,西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清道光年间(1821~1850),孔姓自沙柳来此建窑烧砖瓦落户,而后他姓陆续迁来,发展成村。
【岭 脚】Lǐngjiǎo62户,217人。以村委会驻地岭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开采岩石、运输等。栽培茶6.4亩。
岭脚Lǐngjiǎo 曾用名白峤岭脚、关王村。45户,142人。岭脚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1.4公里之白峤岭西面山脚,故称白峤岭脚。又因村前有关王庙,解放初称关王村。1986年更名为岭脚。村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宁象线经过村东北。清光绪初年由看管山林人始居,后发展成村。村东之和尚塘水库建成于1956年,蓄水量为9.02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852亩。
岭脚岙里 Lǐngjiǎo'àolǐ 曾用名岙里。17户,75人。村处县城东南1.8公里之白峤岭西南山岙间,故名岙里,因重名,1986年更名为岭脚岙里。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
余姓在清末自双峰逐步迁此始居。
【汪家】 Wangjiā 53户,189人。耕地231亩,主产稻谷。栽培作物有甘蔗、蔬菜等。村东北经戒阁水库,建成于1958年,蓄水量为2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24亩。
汪家 Wāngjiā 53户,189人。村处县城东2.2公里之杜鹃山西麓。据该村《汪氏宗谱》,元初,汪姓由奉化双溪迁此,以姓名村,称汪家。
【草湖】 Cǎohu 252户,895人。耕地590亩,主产稻谷。栽培作物有甘蔗等。运销沙石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联办水泥预制品厂1家,1985年产值4.5万元。
草湖 Cǎohú 252户,895人。村处县城西4.2公里之大溪南侧,西邻黄坛乡,北界辛岭乡。据上场头(属黄坛乡)《胡氏宗谱》,胡三省(1230~1302)之长子长文自中胡(今双湖乡中湖)迁居草湖;据《缑城吴氏宗谱》,吴梦星(1261~1321)子元嘉自本乡山河分迁草湖;均在元代。现居民以项姓为多,据该村《项氏宗谱》,项方宿因方国珍乱,避居草湖。(查光绪《宁海县志·古今纪事年表》,方国珍至宁海为元至正十六年(1356)该处地低,大雨时,大溪之水漫及,恰如一湖,而杂草浮于水面,故名草湖。
【项家】 Xiàngjiā 84户,334人。耕地335亩,主产稻谷。植茶14.4亩,并种植果树。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69万元。
项家Xiàngjiā84户,334人。村处县城西南3.3公里之大溪南侧。据该村《项氏宗谱》,项宜中因方国珍乱,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自县城西营前分居溪南, 以姓名村,称项家。
【凌塘】 Lingtang 46户,179人。耕地203亩,主产稻谷。
凌塘 Língtáng 46户,179人。村处县城西南3.3公里之高莱头山北麓。村民有石、陈、蒋诸姓,石姓较早,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县城河头迁此。村前原有大水塘,过去多种菱、藕,故称菱塘,后以谐音改凌塘。
【前洋】 Qiányáng 56户,209人。耕地221亩,主产稻谷。有一养猪专业户,养猪六、七十头,年收入万元以上。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6.7万元。
前洋 Qiányáng 56户,209人。村处县城西南2.9公里之大溪南侧,地势平坦。大溪原系循高莱头山东流,宋元祐中(1086~1093)罗适使改道近城西南,今之大溪流经村后(北)。因村在大溪前洋畈上,故称前洋。杨姓于明嘉靖年间(1552~1560)自留五扇(属西溪乡)迁此。
【溪南刘】 Xīnánliu 47户,147人。1961年成立桥头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处大溪南侧,刘姓主居,更名为溪南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8亩,主产稻谷。
溪南刘 Xīnánliu 曾用名刘家。47户,147人。村处县城西南2.6公里之大溪南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刘姓自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此,以姓名村,称刘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溪南刘。
【范家】 Fànjiā 273户,930人。耕地97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蔬菜,运销沙石等。
范家 Fànjiā 别名溪南罗家。273户,930人。村处县城西南2.1公里之大溪南侧。东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清光绪《宁海县志》载:“范邦惠,字若宾,西仓人,赘溪南金氏,遂家焉。即溪南范氏始祖也”。范邦惠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迁范家当在元初。以姓名村,称范家,又以地处大溪之南,称溪南范家。村北大溪上有10孔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
【罗家】 Luójiā 93户,338人。以村委会驻地罗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44亩,主产稻谷。
罗家 Luójiā 别名溪南罗家。89户,321人。村处县城西南2.1公里之大溪南侧。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溪南罗氏宗谱·西涧公题溪南罗氏世系辨》载:“……巾峰罗氏亦出豫章(今江西南昌),其先初祖讳千二府君者,国初自巾峰徙宁海溪南居焉”。建村在宋初。千二子罗适,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朝议大夫、两浙提刑(详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以姓名村,称罗家。又以村处大溪之南,又称溪南罗家。
麻车 Máchē 4户,17人。村处县城西南1.8公里之大溪南侧。村民吴姓于清中叶自县城西门后街迁此。
【严林】 Yánlín 34户,109人。1961年成立严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辖严家、林家两村更名为严林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蔬菜、运销沙石等。
严林 Yánlín 34户,109人。别名严家。村处县城西南2公里之大溪南侧,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原有严家、林家两村,今已连成一村。1986年定名为严林。据光绪《宁海县志》,明初,林世德(1320~1381)临海人,为吏宁海,后迁居于此。据《分修水南严氏宗谱》,严姓系明正统间(1436~1449)由黄坛水井头迁此。
【溪南许】 Xīnanxu 44户,166人。1961年成立许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处大溪南侧,许姓主居,更名为溪南许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6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蔬菜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3.74万元。
溪南许 Xinanxu 曾用名许家。44户,166人。村处县城南1.8公里之大溪南侧,北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据当地《许氏宗谱》,许昌寅(1385~?)于明正统十年(1445)偕族自清泉山(今崇寺山)迁住溪南教练场之处,即今之溪南许。以姓名村,称许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今名。
溪南 Xīnán 片村。包括草湖、项家、前洋、凌塘、溪南刘、麻车、罗家、严林、溪南许、范家等自然村。因地处大溪之南而得名。
【坑龙王】 Kēnglóngwáng 98户,297人。以村委会驻地坑龙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16亩,主产稻谷,并有蔬菜供应市场。村办仪表厂等3家,1985年产值8.82万元。
坑龙王 Kēnglongwáng 91户,271人。坑龙王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南1.2公里之石台山西北麓,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属丘陵地带。据城内《槐里王氏宗谱》,王应显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3)迁此,该村东北山岙里有一石婆潭,俗称龙潭,王姓始居,故称坑龙王。
吴家岙 Wujiā'ào 7户,26人。村处县城东南1.8公里之石台山西麓。西与城关镇辖区毗连。据《缑城吴氏宗谱》,十三世吴福庆、福广兄弟于南宋末年自临门(今象山县南田)迁吴家岙,以吴姓居于山岙间,故名吴家岙。后吴姓转迁城西后街,现系杂姓居住,村名沿旧。
小岭山厂 Xiǎolǐngshānchǎng 废村。
【岙里】 Aolǐ 236户,996人。耕地675亩,主产稻谷。1967年在越溪乡参与海塘围垦,得棉地60亩。山地4400亩,植被为松、杉等。栽培茶85亩。村有木船1只,从事近海捕捞。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79万元。
岙里 Aolǐ 又名白峤岙里。236户,996人。村处县城东4.6公里之杜鹃山东南麓。宁象线经过村南,公路南馒头山外即是白峤港里埠头。据《城西杏林沈氏宗谱》,沈懋忠于明末清初自县城西门杏树脚迁居白峤岙里。现居徐姓为多,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西溪徐家迁此。村在两山之间,故称岙里,又因地近白峤,称白峤岙里。
【山陈】 Shanchen 74户,330人。耕地365亩,主产稻谷。1967年在越溪乡参与海塘围垦,得棉地60亩。副业有栽培茶、生姜、大蒜等,茶地57亩。
山陈 Shānchén 74户,330人。村处县城东7.6公里之小西天山峰东面山间。北邻竹口、山水二乡,东接越溪乡。据《山陈黄氏宗谱》,黄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城东柏屏住此看管山林,发展成村。因该村四面皆山,内有一山名山陈,村以山命名。
【上白峤】 Shàngbáijiào 295户,1247人。以村委会驻地上白峤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44亩,主产稻谷。另有棉地284亩,柑桔地280亩,茶地39.5亩。特产杨梅。村办厂2家,1985年产值38.9万元。
上白峤 Shàngbáijiào 278户,1192人。上白峤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3.9公里之白峤山东南麓。南临白峤港,宁象线经过村北。该村原称白峤,村傍白峤山,亦称云峤山,村以山命名,称白峤,亦作云峤。晋太康元年(280)宁海始建县时设治于此,至今尚有县署旧址之传说。后因下首又建一村,亦名白峤,遂以中间之登瀛桥为界,在上者称上白峤,亦称上街,在下者称下白峤,又叫下节。初居村民已无考,上白峤以陈姓为主。据当地《墙里陈氏宗谱》,唐天祐三年(906),陈怀瑾自福建长溪迁此。据清光绪《宁海县志》,白峤人张纯诚,字允诚,登元乡榜,至正己亥(1359)谒明太祖,陈取天下大计,仕于明。勤政爱民,名声卓著。村东南有登瀛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白峤岭 Báijiàolǐng 17户,55人。村处县城东2.4公里之白峤岭顶,村以岭命名。宁象线经村前而过,该村原为岭头路廊,1958年陈、赵、叶等姓自上白峤迁此。
【下白峤】 Xiàbáijiào 137户,591人。耕地629亩,主产稻谷。另有棉地200亩,柑桔地220亩及茶园。特产杨梅,村有木船2只,从事近海捕捞。
下白峤 Xiàbáijiào 137户,591人。村处县城东4.4公里之白峤山东南麓。南邻水车乡、濒白峤港。村东白峤港畔平畴名白峤塘,筑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现居民以赵姓为主。据当地《赵氏宗谱》,赵彦锜于南宋绍兴年间(1137~1162)自绍兴迁此。(参看上白峤条)村东有锁云桥,建于清嘉庆丙寅(1806),一名镇下桥。
【雪坡】 Xuěmu 357户,1700人。以村委会驻地雪坡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1720亩,主产稻谷。1965年参与越溪乡红旗塘围垦,得棉地700亩。有茶园8亩,柑桔园280亩等,有木船10只,从事近海捕捞。运输业较发达,有拖拉机30余台,属个体汽车2辆。
雪坡 Xuěmu 曾用名薛墓,别名李家。189户,961人。雪坡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东6.9公里白峤港北岸狮子岗南麓。宁象线经过村南。据该村《李氏宗谱》,大中大夫资治少卿李楚南于明初自浮门迁此(康熙《宁海县志》载:“浮门,南一百一十里”。在踺跳港南岸。今属三门县)。该村于崇祯、康熙、光绪《宁海县志》均作薛坡,而该三志地图又作薛墓,疑先有薛姓墓葬,因以命名。
谢家 Xièjiā 29户,156人。村处县城东南7.1公里之白峤港南岸。宁象线自村北经过。据《长街谢氏宗谱》,谢家之始祖谢日旦系长街第一世祖(南宋理宗朝福宁伯谢寿甫)之六世孙,据推算迁此当在明初。以姓名村,称谢家。
大岭头 Dàlǐngtóu 17户,65人。村处县城东6.3公里之大岭头上,村以此得名。村民陈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1)自白峤迁此,后林、潘、胡诸姓相继迁入。
应家庄 Yīngjiāzhuāng 116户,485人。村处县城东7.5公里之白峤港南岸,宁象线经过村南。东邻越溪乡。据《城南应氏宗谱》,应锡铉等兄弟四人于清初自城南墈头迁此。以姓名村,称应家庄。
上园山 Shàngyuánshān 6户,33人。村处县城东7公里之上园山上,村以山命名。村民黄姓于民国初年自山陈迁此。
【岭头】 Lǐngtóu 56户,201人。耕地24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生姜等。
岭头 LIngtóu 曾用名岭头塘。56户,201人。村处县城西南4.5公里之下鞍岭头。北邻竹林乡。村民周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沙柳路下周(今属三门县)迁此。该村在下鞍岭头西首,村旁有水塘,故名岭头塘,后简称岭头。
【屠岙蔡】 Tu'àocài 79户,286人。1961年成立蔡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近屠岙胡而更名屠岙蔡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7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甘蔗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2万元。
屠岙蔡 Tú'àocài 曾用名蔡家。79户,286人。村处县城南3.1公里之大溪西侧,村西山岗上即旅游佳地福全寺,村民蔡姓于明初自福建迁来,后金、何、王诸姓相继迁此,因蔡姓始居,称蔡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屠岙蔡。
西塘 Xītáng 废村。位于屠岙蔡东。现有屠岙胡村民在此养牛。
【屠岙胡】 Tu'àohu 148户,547人。以村委会驻地屠岙胡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18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植蔬菜、运销沙石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9.42万元。
屠岙胡 Tu'àohu 145户,529人。屠岙胡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南3.3公里之大溪西侧,西靠山。东、南邻水车乡。宁海——水车公路经过村东。从村西沿山而进一公里左右,即是疗养旅游地莲头山,该村原有屠姓居住,村称屠岙。据该村《胡氏宗谱》,元季胡庆之(1294~1343)自连理乡(古乡名,在今县城西南一带)入赘屠氏,后胡姓兴起,村名改为屠岙胡。
徐家岙 Xujiā'ào 3户,18人。村处县城南3.3公里之大溪西侧,村后靠山。徐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大塘山迁此。因徐姓始居于山岙间,故称徐家岙。
回浦乡
回浦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冠庄,南距县城5公里。东界竹口乡,南连城郊乡,西接辛岭乡,北与梅林镇毗邻。源出帽峰山西麓之竹溪流经竹口,往西迂回曲折绕过冠庄村东大中山西麓,又折而南与颜公河汇合,回浦乡之名即取“浦水回流”之意。全乡总面积24.61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共38个自然村。计3465户,11920人。其中农村户口3236户,11685人。
辖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为回浦、金桥二乡地,1956年合并称回浦乡,并划入原竹口乡之后丁、溪旁徐等村。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回浦公社,划出桥下潘归竹口公社,划入原属竹口公社之石家岙,1983年改回浦乡。
乡境西部系香山山势延伸,属丘陵地带。中部及东南部地势平坦,称“冠庄洋”,是该乡水稻主要产区。马渚溪源于西南部路兴岭(卢西岭)东麓,流经乡境东南而往北,与前述来自帽峰山之水于赵家(马渚溪)村东汇合,入颜公河。1979年在路兴岭开凿长1000米,宽1.5米,高2米之涵洞,引黄坛水库之水灌溉乡境西南部及中东部土地,渠道长9000米。杨梅岭水库支渠长2800米,由梅林镇自北向南延伸入乡境北部。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在溪旁徐村北有渡槽引杨梅岭水库之水流向竹口乡,注入颜公河。
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县道回浦——花山公路起自冠庄村东,经竹口、泉水至花山。乡内有机耕路多条。
全乡耕地1113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68公斤,总产7122.9吨,为县内主要产粮地区。山地1.3万亩,植被以松林、薪柴为主。副业有栽培柑桔、黄桃、葡萄、西瓜及饲养奶牛、长毛兔、肉猪、母猪等,还养有淡水鱼。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7790头。乡内企业有乡办冷冻食品厂、电机厂、工具厂等11家,职工385人,1985年产值261.19万元。村办厂29家,职工423人,1985年产值423.07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厂44家,职工646人,1985年产值132.84万元。198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817万元,其他有运输业及各种专业户百余家,家庭手工业、个体商贩亦为数不少。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495人。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学生107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全乡户户有喇叭)、影剧院、文化中心楼(内设有图书室、棋类室、乒乓室、宣传窗、老年人之家等)。并设有科普协会、青年民兵之家。
该乡冠庄为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详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故里。
回浦乡 Huípu Xiang 3465户,11920人。其中农村户口3236户,11685人。
冠庄 Guānzhuāng 又名官庄。996户,3398人。回浦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回浦乡中部,地势平坦。甬临线穿越村东而过,马渚溪由村东流入颜公河。1951年民主建政时,分设翻身、建设、胜利、民主四村,取庆祝革命胜利、人民翻身、发扬民主、努力建设之意,后翻身村又分为上洋、翻身二村。今有上洋、翻身、建设、胜利、民主五个行政村。据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清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原称“十递”,明嘉靖之后始称“官庄”(一作冠庄),然为何改“十递”为“官庄”,则无考。后“官庄”“冠庄”并存,今以冠庄为标准名。主居潘、朱、张、郑等姓。据该村《潘氏宗谱》,深甽独山潘姓十世孙克忠于宋末元初迁此(据十三世孙廷茂生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推算)。据《冠庄朱氏宗谱》,朱姓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1)由天台卜居城内,十四世朱文操由城内迁住冠庄,时间当在明正统年间(1431~1449)。该村为国画家潘天寿故里。
【上洋】 Shàngyáng 147户,548人。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因该村地处冠庄西部,地势较高于其他四村,故称上洋。耕地506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制品厂等3家,个体办厂2家,1985年产值为9万元。
【翻身】 Fānshēn 170户,612人。(内1户5人居于里龙,位于冠庄村西)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498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五金厂1家,个体办厂3家,985年产值为12.5万元。
【建设】 Jiànshè 235户,768人。为官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663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等3家,个体办厂4家,1985年产值为4.8万元。
【胜利】 Shènglī 226户,726人。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610亩,主产稻谷。村办水泥预制品厂等6家,1985年产值为6.6万元。
【民主】 Mínzhǔ 218户,744人,为冠庄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701亩,主产稻谷。村办厂7家,1985年产值为183.22万元。
赵家 Zhàojiā 废村。位于谢钟山前,村民于1900年前后迁冠庄,
严家 Yánjiā 废村。村民于1915年前后迁冠庄。
【提树】 Tíshu 103户,373人。以村委会驻地提树得名,辖4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曾与杨柳峰、吕家、庙前丁并为柳树村,1961年分出建立提树大队,1983年改为提树村。耕地434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等2家,1985年产值7.15万元。
提树 Tíshu 曾用名题树、田洋胡。76户,283人。提树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北2.3公里之提树(题树)岭东麓。村以岭得名。村民有胡、吴等姓。据《胡氏宗谱·胡氏源流考》,明初,胡文瑰(1402~1468)自城内盛家街迁此居住。因村处田洋间,胡姓居住,故曾称田洋胡。据《吴氏题树派宗谱》,吴姓于清雍正十年(1732)由薛岙下蒲迁此。村后观音山下有列螭洞。光绪《宁海县志》载:列螭洞“在题树村后,历久古迹模糊。光绪十七年夏大雨,其洞复明”。今该洞可进入,内有三岔,其中一岔另有出口。
上格岭 Shànggélǐng 别名上格林。12户,39人。位于冠庄北2.3公里上格岭东麓,村以岭得名。据《胡氏宗谱·胡氏源流考》,明初,胡文玻(胡文瑰之兄)自县城盛家街迁此居住。
西岙 Xi'ào 2户,9人。村处冠庄北2.5公里提树岭东南山坳中,因村在提树村之西,故名西岙。桥头胡胡姓于清初迁此。
范家 Fànjiā 13户,42人。村处冠庄北2.3公里之提树岭东山坡上。范姓由溪南范家迁此居住,故称范家。
【杨柳峰】Yángliufēng 108户,416人。1951年土改时曾与提树、庙前丁、吕家并为杨柳村,1961年分出建立杨柳峰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40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1家。
杨柳峰 Yángliufēng 108户,416人。位于冠庄西北1.9公里之笔架山东麓。据《三宗林氏宗谱》,清康熙年间(1662~1722)林之鹏由方前迁此居住。后严姓与章姓相继迁入,据传古时此处多杨柳与枫树,景色美好,故称杨柳枫,后谐音为杨柳峰。
【庙前墩】 Miàoqiándun 56户,241人。村委会驻地庙前墩,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提树、吕家、杨柳峰并为柳树村,1961年分出建立庙前墩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75亩,主产稻谷,村办陶器厂1家。
庙前墩 Miàoqiándun 别名庙前丁。44户,187人。庙前墩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北1.8公里处。据《章氏宗谱》,清初,章希表(1698~1755)由石舌章迁此居住。据《题树庙前邵氏宗谱》,邵春荣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慈溪樟桥迁城内上隍,又转迁提树庙前。昔时该村后有一“书奇庙”,丁姓居住,故称庙前丁,又因该村地形略似隆起之墩,故又称庙前墩。今丁姓无存,邵、章、蔡等姓杂居,村名沿用。
吕家 Lǚjiā 10户,45人。村处冠庄北1.8公里之牛头山西面山脚。清咸丰年间(1851~1861)吕姓自县城来此看管山林,发展成村,因名吕家。
东岙 Dōng'ào 2户,9人。村处冠庄北2.1公里之牛头山西侧山岙内。仇姓居住,因村在庙前墩东面山岙内,故称东岙。
晓天龙 Xiǎotiānlóng 废村。1951年土改时,村民移住赵家。
【石家岙】 Shíjiā'ào 48户,182人。1951年属竹口乡杏蒋村,1961年属回浦公社,建立石家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71亩,主产稻谷。村办厂6家,1985年总产值为3.4万元。
石家岙 Shíjiā'ào 48户,182人。位于冠庄东北2.3公里之牛头山东麓。东北邻梅林镇,东南连竹口乡。甬临线穿越村东。据《石氏宗谱》,元代石续卿于元贞年间(1295~1297)(据石氏第七世伯简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推算)自沃州(今属新昌县)迁此居住。据《汪氏宗谱》,明崇祯年间(1628~1644)汪允富自本县岭下迁此居住。石姓居住最早,且地处岙口,故称石家岙。
【后徐】 Hòuxu 138户,490人。以村委会驻地后徐得名。辖6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石家合并为石徐村,1961年分出建立后徐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58亩,主产稻谷。出售豆制品为该村传统副业,种植瓜果亦多,副业收入为全乡之最。1979年在相见岭下与翻身、上洋二村合建九炮龙水库。
后徐 Hòuxú 127户,448人。后徐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北1.1公里之平畈上。昔时该处为徐姓居地,有前徐、后徐二村,前徐早废,留此后徐。今徐姓已无,村民多邬姓,村名仍旧。据《后徐邬氏宗谱》,邬仲泰于明初由紫溪迁此。
上厂 Shàngchǎng 5户,15人。村处冠庄西北1.6公里之九炮龙水库北侧。华姓自辛岭甘溪居此看管山林,原有上厂、下厂二村。今下厂已无,该村仍称上厂。
外龙 Wàilóng 1户,7人。位于冠庄西1.5公里处。该村位于九炮龙山之外,故称外龙。
狮子庵 Shīzī'ǎn 2户,6人。位于冠庄西北2公里处。原为狮子庵,村以庵得名。
杨家 Yangjiá 2户,8人。位于冠庄西北1.7公里处。过去系杨姓居住,称杨家,今杨姓已无,村名仍旧。
伽蓝庵 Qiélán'ān 1户,6人。在冠庄西北1公里处。该处原为伽蓝庵,故名。1951年土改时迁入居住。
下厂 Xiàchǎng 废村。
【后丁】 Hòudīng 36户,114人。1951年属竹口乡,与溪旁徐、桥下潘并为桥溪村,1956年属回浦乡,分开建村。耕地107亩,主产稻谷。
后丁 Hòuding 曾名藕井村。36户,114人。位于冠庄北0.8公里处。甬临线穿越村东,该村与庙前丁(今称庙前墩)均属丁姓,因建村在庙前丁之后,故称后丁。今丁姓已无,胡姓居住,村名仍称后丁。据《胡氏房谱》,胡姓于明初自县城盛家街分居于此。
【溪旁徐】 Xīpángxu 128户, 452人。以村委会驻地溪旁徐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后丁、桥下潘并为桥溪村,属竹口乡,1956年属回浦乡,分开建村。耕地403亩,主产稻谷。村办及个体办工厂各2家,1985年产值21.9万元。
溪旁徐 Xīpángxu 112户,398人。溪旁徐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东北0.8公里之颜公河东侧,大中山之北,地势平坦。东与竹口乡相邻。主居徐、应二姓。据《溪旁徐徐氏宗谱》,明洪武九年丙辰(1376),徐学顺自本县溪南迁此。后又有应姓由县城墈头迁此。徐姓最早迁住该处,而村傍溪(颜公河),故名溪旁徐。该村有传统副业生产箬帽。
上屋 Shàngwu 11户,40人。村处冠庄东1.2公里之大中山北平洋上。徐姓自溪旁徐分居于此,因地势较高,故名上屋。
田洋陈 Tiányángchén 6户,16人。(其中1户2人户口在竹口乡),陈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大屋(今属竹口乡)迁此。村处田洋上,故称田洋陈。
【雅致岙】 Yāzhì'ào 61户,223人。以村委会驻地雅致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后徐并为石徐村,1961年分出建立石家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雅致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4亩,主产稻谷。
雅致岙 Yāzhì'ào 曾用名野猪岙,别名石家。59户,217人。雅致岙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1.2公里之牌位山岗东面平畈上。村处山岙前,古时有野猪出没,曾名野猪岙。民国17年(1928),以谐音美称雅致岙。因石姓居住,故又名石家。据《石氏三房家谱》,明嘉靖(1522~1566)后期石叔沄由县城迁此。后又有刘姓居此,据《野猪岙刘氏宗谱》,明末,刘则江(1567~1638)从新昌三坑迁宁海小北门外野猪岙。
后庵 Hòu'ān 2户,6人。村处冠庄西南1.6公里之都总庙后面。原为一尼庵,故名后庵。
严家 Yánjiā 废村。在都总庙前拱桥南200米处,1920年前后成为废村。
【大金】 Dàjīn 240户,936人。以村委会驻地大金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前黄并为上金村,土改后分开建村。1961年建上金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大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954亩,主产稻谷。村办胶木厂等2家,个体办厂5家,1985年产值为21.2万元。
大金 Dàjīn 别名上金,又名大岙金。217户,811人。大金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2.5公里之马栏岭东麓,西与辛岭乡岭脚吴村相邻。据《缑城金氏宗谱》,明初,金存鸾自宁海县城妙相寺口迁居上金。据《大岙孙氏宗谱》,清初,孙汝勋自樟树分居于此。因村处附近诸村之上首,金姓始居,因名上金。又因地处大岙内,亦名大岙金。1.986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更名为大金。
据《宁海县志》,明天启年间,该村金学贤官授广东清远知县,政声著誉,清远钟自德撰《德政序》以志遗爱。
塘头 Tángtóu 23户,125人。村处冠庄西南2.4公里之相见岭脚。主居金姓,自下金分居于此。村前有水塘,故名塘头。
【下金】 Xiàjīn 193户,697人。以村委会驻地下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34亩,主产稻谷。村内有乡办塑料模具厂1家,1985年产值为98万元。
下金 Xiàjīn 191户,685人。下金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2.3公里之平畈上。据《缑城金氏宗谱》,明初,金存停自县城妙相寺口迁此。村处上金(大金)下首,故名下金。
五枫树 Wufēngshu 别名上洋溪。2户,12人。村处冠庄西南2.1公里之平畈上。据传,古时该处为一大村,村前有五棵枫树,因名五枫树。现居村民系1955年迁入。此处为回浦乡一个工业点,有电机厂、塑料电器厂、五金电器厂、塑料模具厂等4家。
【前黄】 Qiánhuáng 158户,579人。以村委会驻地前黄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上金并为上金村,土改后分开建村。耕地610亩,主产稻谷。种有柑桔、黄桃、李等200多亩。村办塑料模具厂等2家,1985年产值12.86万元。
前黄 Qiánhuáng 别名大岙。156户,577人。前横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3.1公里处,马栏岭、大尖山、梁山头环列于村西及村东。据该村《黄氏宗谱》,黄适东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据十一世黄元寿生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推算)自县城柏屏迁居大岙。后有前黄、后黄、下黄等分支衍发,今后黄、下黄已无村,仅存故址。该村居前,因名前黄。
大王庙 Dàwángmiào 2户,2人。村处冠庄西南2.9公里之马栏岭脚。1984年前黄村民居此。该处原为大王庙,村以庙命名。
【笆弄头】 Bālongtóu 175户,656人。1951年土改时与赵家合并为联合村,1961年分出建联合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联合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笆弄头村。耕地558亩,主产稻谷。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为4.5万元。村内多数居民从事栽培芹菜、茭白、藕等蔬菜,为该村主要副业。村办工厂1家。
笆弄头 Bālòngtóu 别名前洋。175户,656人。位于冠庄南1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经过村东。据传,过去为柴姓小村,四周遍筑篱笆,因称笆弄头。又因村在冠庄村前田洋间,亦称前洋。现居民以潘、林二姓为主。据该村《宁海潘氏宗谱序》及冠庄《潘氏宗谱》,潘克宪于元初由深甽独山迁此。
【赵家】 Zhaojiā 155户,597人。1951年土改时与笆弄头并为联合村,1961年分出建立赵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68亩,主产稻谷。村办五金农机厂等3家,1985年产值18.68万元。
赵家 Zhàojiā 别名马渚溪。155户,597人。位于冠庄南0.85公里处,地势平坦,甬临线自村西侧经过。马渚溪于村北自西向东流入颜公河。据赵氏宗祠碑刻残文,赵姓系由宁海县城迁此,迁徙年代已无考。因村傍马渚溪,赵姓居住,故名马渚溪赵家,或径称马渚溪,后简称赵家。
【隔水洋】 Géshuǐyáng 133户,527人。以村委会驻地隔水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何家、李家并为何水村,1961年与李家分开建立河水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隔水洋村。耕地54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奶牛、长毛兔、鸭及运输等。有专业户多家。村办五金电器厂1家,1985年产值为1.81万元。
隔水洋 Géshuǐyáng 别名隔水杨、水竺居。98户,387人。隔水洋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南1.9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平洋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村前、后有二小溪。据《马渚溪杨氏宗谱》载,黄坛杨镇龙抗元起义失败后,同宗杨怡逃至官塘岛住四十余年,迨明洪武元年(1368)自官塘(今属官岭乡)迁居马渚溪。因杨姓住于两溪之间,故称隔水杨,后谐音改称隔水洋。又因该处原有竺姓居住,曾称水竺居。
何家 Héjiā 35户,140人。位于冠庄东南2.2公里处。原住何姓,称何家。今何姓已无,王、金、华诸姓杂居,村名仍旧。
【李家】 Lǐjiā 44户,178人。1951年土改时属何水(河水)村,1961年分出建立李家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33亩,主产稻谷。村办教学仪器厂1家,1985年产值为1.4万元。副业有饲养鸭等。
李家 Lǐjiā 44户,178人。位于冠庄东南1.5公里之颜公河西侧,地势平坦。东与竹口乡下洋吴村相邻。该村原住李姓系自竹口李和洋迁此,故名李家。今李姓已无,杂姓居住,村名仍旧。
【上桥】 Shàngqiáo 111户,410人。1951年土改时与下桥、檀树头并为新民村,1961年分出建立上桥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86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五金厂1家,个体办厂4家,1985年产值6.51万元。副业有饲养鸭、长毛兔等。
上桥 Shàngqiáo 别名上谢豹桥。111户,410人。位于冠庄南2.8公里梁山头东田畈上。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村南与城郊乡相邻。清光绪《宁海县志》载:“谢豹桥在北七里,筑桥时闻杜鹃声,故名。”考杜鹃一名谢豹(崇祯《宁海县志》),因名谢豹桥。以村在谢豹桥之西,地势略高,故名上谢豹桥,后简称上桥。主居陈、徐等姓。陈姓于清代中叶由县城高地陈(今城关健康路一带)迁此居住。徐姓由镇海迁来。
【下桥】 Xiàqiáo 114户,406人。1951年土改时与上桥、檀树头并为新民村,1961年分出建立下桥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75亩,主产稻谷。村西公路旁有区办金属制品厂及兽医配药厂。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9.44万元。副业有饲养奶牛等。
下桥 Xiàqiáo 别名下谢豹桥。114户,406人。位于冠庄南2.7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村南与城郊乡斗门张村相邻。村处谢豹桥之东,地势略低,故名下谢豹桥,后简称下桥。居民以王姓为主,还有陈、金、潘等姓。王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本县黄坛水甽头迁此。
【檀树头】 Tánshutóu 215户,786人。以村委会驻地檀树头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土改时与上桥、下桥并为新民村。1961年分出建立新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檀树头。耕地772亩,主产稻谷。多各种果木。村办工厂2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9万元。
檀树头 Tánshutóu 曾用名谈瑞楼。182户,636人。檀树头村委会驻地。位于冠庄西南4.1公里处。南为谷堆山,西为路兴岭、裕家岭,北为梁山头。主居周、杨两姓,均由宁海县城转徙至此。据传,昔时此处多檀树,以自然景物命名为檀树头。又因周姓有楼房称“谈瑞楼”,与檀树头音近,亦曾以此作村名。
上洋 Shàngyáng 18户,81人。位于冠庄西南4.8公里处。村西路兴岭有涵洞,引黄坛水库水入本乡。以村处檀树头村西,地势较高,故名上洋。村民葛姓于清代中叶自岔路白岭根迁此。
下洋 Xiàyáng 15户,69人。村处冠庄西南4.6公里之小丘坡上,居上洋村之东,地势较低,故名下洋。村民潘姓于清中叶自本县黄坛坑迁此居住。
回浦乡粮畜场 Huípǔxiāngliángxucháng 24户,24人。位于五枫树,北距冠庄2.1公里。创办于1977年。耕地67亩,1985年产粮50250公斤。
竹口乡
竹口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竹口,西南距县城5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邻山水乡,南连城郊乡,西毗回浦乡,北接梅林镇。全乡总面积18.73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17个自然村。计2117户,7760人,其中农村户口2080户,7628人。
辖区解放前属回浦乡,1951年建政为竹口、钱岙二乡,1956年与花山、泉水合并为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1年之钱岙、竹口二小乡地域单独设置竹口公社,划出石家岙属回浦公社,划入原属回浦公社之桥下潘。1983年改为竹口乡。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为丘陵地带,帽峰山海拔583.7米,灰墩山海拔484米,村庄稀落,耕地不多。西部平坦,古称竹坡洋,为全乡粮食主要产区。竹溪发源于帽峰山西麓,自东向西迂回至桥下潘,与南来之颜公河汇合,而后向东北流出乡境。南部有渠道引跃龙山翻水站与黄坛水库支渠之水,自城郊乡入境,纳入竹溪,水量充足,排灌方便。
县道回浦——花山公路从境内穿过。全乡除山区王社村外,均有机耕路相通。
全乡耕地808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紫云英种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5.5公斤,总产4361.05吨。山地1799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近年除增植棉花55亩,油菜458亩外,其它经济作物如茶、西瓜、柑桔、杨梅、黄桃等发展亦较快。禽畜饲养有鸭、鹅、耕牛、奶牛、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4385头。下洋吴村养鸭户占70%,为养鸭专业村,唐安李村有百余亩西瓜田,为西瓜专业村。全乡有工厂30家。其中乡办的7家,个体办及联办的各23家。以橡胶件加工及胶木、五金加工等为主。共有职工1705人,1985年产值650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77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668人。幼儿园3所,其中家庭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8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8张。文化设施有广播放大站及乡电影放映队、个体电影放映队各一。
该乡李和洋人李洧孙(1242~?),元大德进士,人称霁峰先生,著有《重修台州图经》等。同村李至刚,明洪武初历官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竹口东面之蔡家墩上,有宋孝宗蔡贵妃祖墓遗址。
竹口乡 Zhúkǒu Xiang 2117户,7760人,其中农村户口2082户,7628人。
竹口 Zhukǒu 曾用名竹坡,别名竹溪。604户,2185人。竹口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设竹口、竹溪、竹东三个行政村,村委会均驻于此。位于县城东北5里之平畈上。冠庄——花山公路穿经村北。村处竹溪之口,故称竹口,又名竹溪,古时称竹坡。该村原为陈、李、蔡、胡诸姓杂居,李姓最早,蔡姓迁出,现陈姓居多。据当地《李氏宗谱》,李永敬生于唐懿宗咸通二年(861),自杭之桥凌迁台宁之竹坡,即竹溪李。据《竹溪下洋陈氏大房谱》,元末,陈子敬(1341~1405)自下洋赘居竹溪李氏。村前竹溪之上有一石板桥,名履安桥,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长42.75米,宽1.3米,十三孔,是过去通县城之孔道。竹口、竹溪、竹东三村联办五金橡胶厂1家,1985年产值50万元,制作豆制品为该村传统行业。
【竹口】 Zhúkou 201户,713人。竹口自然村之一部分,以自然村命名。耕地69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种茶、西瓜及饲养奶牛等。村办塑料厂等3家,联办厂1家,1985年产值112.3万元。
【竹溪】 Zhuxī 230户,840人。因竹溪从村南流过,以溪命名,称竹溪。为竹口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851亩,主产稻谷,兼产紫云英种籽、油菜籽。副业有种茶、饲养奶牛等。村办电子仪器厂等7家,联办厂1家,1985年产值128.17万元。
【竹东】 Zhudōng 190户,702人。竹口自然村之一部分,因位于竹口村东部而得名。另辖凤凰山自然村。耕地808亩,主产稻谷,兼产紫云英种籽、油菜籽。副业有饲养奶牛、种茶等。村办五金电器厂1家,联办厂1家。
凤凰山 Fènghuángshān 17户,70人。村处竹口东面1.6公里之凤凰山西麓,村以山命名。杨、陈两姓居住。杨姓自檀树头迁来,陈姓自竹口迁来,均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
【杏蒋】 Xìngjiǎng 180户,569人。1951年土改时,由杏如田、下勺洋(又称下蒋洋)、石家岙、大屋四个自然村合并为杏蒋村。1961年各村分开,下勺洋称杏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母猪、长毛兔,并养殖淡水鱼。村办陶器厂等2家,1985年产值14.04万元。
杏蒋 Xìngjiǎng 别名下勺洋、下洋、下蒋洋。180户,569人。村处竹口北1.3公里之平畈上。西北与回浦乡石家岙为邻。东北邻梅林镇。据《竹溪下洋大宗谱》,陈继生于南宋佑元年(1275),于元初自提树东岙赘居下洋蒋氏。该村在竹坡洋下首,先有蒋姓居住,故称下蒋洋,谐音称下勺洋,亦简称下洋。1961年成立杏蒋大队,村名改称杏蒋。
【应家山】 Yīngjiāshān 203户,714人。1951年土改时并后畈王、李和洋、应家山三村为新义。1961年三村各自分开成立大队,应家山仍名新义。1983年改建新义行政村,1986年恢复应家山原名。耕地695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西瓜、茭白及饲养长毛兔等。村办厂有纺织、陶器等2家,1985年产值19.30万元。
应家山 Yīngjiāshān 别名英加山。203户,714人。村处竹口东北1.8公里之应家山南面平畈上。北邻山水乡。村民有陈、胡、章等姓。据《英加山陈氏分房谱》,陈天瑞(1559~1630)系英加山始祖。据当地《胡氏宗谱》,胡昌海(1637~1704)自县城迁住应家山。据《石舌章氏宗谱》,章希场(1694~1755)自石舌章迁住应家山。村处山旁,山原为应姓所有,故称应家山。
【大屋】 Dawu 85户,372人。(其中1户2人居回浦乡之田洋陈)耕地298亩,主产稻谷,兼产西瓜。村办厂有交电等2家,1985年产值33.03万元。
大屋 Dàwū 84户,370人。大屋村委会驻地。地处竹口北1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回浦乡颜公河自村西流过。据《竹溪陈氏大宗谱》,陈子忠于元末明初自下洋(杏蒋)分迁至此。该村古时有一幢前后穿堂大屋,村名因称大屋。
【桥下潘】 Qiáoxiàpān 98户,386人。耕地399亩,主产稻谷,兼产紫云英种籽、油菜籽、茭白。饲养有长毛兔、蛋鸭等。村办五金加工厂1家,1985年产值为3.1万元。
桥下潘 Qiáoxiàpǎn 98户,386人。村处竹口西1公里之颜公河边平畈上。西邻回浦乡赵家村,冠庄——花山公路经过村北。颜公河与竹溪在此合流。在两水相交处有一石桥,古名樟金桥,后名振宁桥,重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旧时为县城至桥头胡必经之处。据《潘氏山前房谱》,潘姓于南宋初自开封迁居于缑城,六世潘孟璧迁居桥下潘。据当地《林氏宗谱》,林姓于清初自鄞县迁居于此。该村在振宁桥西,地势略低,故称桥下潘。
【杏如田】 Xìngrutián 28户,101人。耕地149亩,主产稻谷。
杏如田 Xìngrutián 旧名行慈殿。28户,101人。村处竹口北0.8公里之颜公河畔。地势平坦。该地原为县城通往桥头胡、薛岙一带必经之处,原有行慈殿一座,可供行人憩息。清末大屋村民有至此从事小生意,卖草鞋、做箬帽者,后遂定居成村。村以殿名,后谐音为杏如田。
【李和洋】 Lǐhéyáng 38户,136人。耕地16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淡水鱼养殖、茭白栽培等。
李和洋 Lǐhéyáng 38户,136人。村处竹口东北1公里之平畈上。冠庄——花山公路经过村南。竹口李姓分居于此,据当地《李氏宗谱》,二十五世孙李真,“字大诚,别号侯阳,乃霁峰公(1242~?)之孙,居竹坡之原,故邑人称侯阳李氏,即今所谓李侯阳是也”,村名李和洋,由此谐音而来。李洧孙(霁峰)、李至刚故里。
【下洋吴】 Xiayángwu 95户,363人。耕地490亩,主产稻谷。全村养蛋鸭农户占70%以上,1985年养有蛋鸭25000只。村办五金厂等2家,1985年产值14.26万元。
下洋吴 Xiayángwúú 95户,363人。村处竹口西南1.7公里之毛家山西麓。地势东高西低。据《缑城吴氏宗谱》,吴梦星(1260~1328)之子吴元英于元末明初自山河分居于此。村在毛家山下东畈洋下首,吴姓聚居,故称下洋吴。
俞家庄 Yujiāzhuāng 废村。在火炉山西北麓,原有俞姓数户,北伐战争(1927)时,相见岭之役,伤员与尸体集中于此,村民走避,村废。
【杨家】 Yángjiā 120户,436人。耕地57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茶、西瓜、茭白,养殖鸭、鹅等。
杨家 Yangjiā 别名竹口徐。120户,436人。村处竹口南1.7公里之平畈上。据当地《徐氏宗谱》,徐允惟于南宋初年来宁任县主薄,遂卜宅竹口定居。据《杨氏宗谱》,杨姓于明末自县城市门头分迁竹口居住。徐姓居此较早,故称竹口徐,后杨姓增多,改称杨家。
【竹口储】 Zhukǒuchu 41户,162人。1961年成立储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其地近竹口,储姓主居,更名竹口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0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鸭、鹅、长毛兔等,并种有葡萄、西瓜。
竹口储 Zhukouchu 别名储家。41户,162人。村处竹口南1.7公里之毛家山南麓。地势平坦。据当地《储氏宗谱》,储姓于清初自县城分迁至此。储姓居住,故称储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于1986年更名为竹口储。
【钱岙】 Qián'ào 295户,1089人。耕地1044亩,主产稻谷。1968年参加围垦白芨塘,在越溪乡东部分得棉田400余亩。山地5112亩,植被为松、杉、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杨梅、冬瓜,饲养奶牛、长毛兔等。村办厂有胶塑、元件等2家,1985年产值17.22万元。村东白泥岭有白泥矿。
钱岙 Qián'ào 曾用名钱家岙、前家岙。295户,1089人。村处竹口东南3公里之帽峰山西麓。西北邻山水乡。据钱岙《蔡氏宗谱》,蔡樽来宁择居城北之竹坡。其孙蔡瑞于北宋祥符元年(1008)以三百金购钱家岙中央屋迁住。后裔蔡仁之女名绣娘(1107~?)于南宋绍兴初,诏选入宫,为孝宗贵妃。现存蔡家墩有蔡贵妃祖墓遗址。村在帽峰山前深岙中,原居钱姓,故名钱家岙。今钱姓已无,蔡、孙、陈等数十姓杂居,仍称钱家岙。
【唐安李】 Táng'ānlǐ 77户,295人。1961年成立唐里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本村为唐、安、李三姓居住,乃更名唐安李大队。耕地400亩,主产稻谷。副业栽培有西瓜及各种商品蔬菜,尤以西瓜种植较多,达百余亩,被誉为西瓜专业村。茶叶和杨梅亦有一定数量。禽畜饲养有蛋鸭、长毛兔等。
唐安李 Táng'ānlǐ 曾用名唐里、唐家。77户,295人。村处竹口东南2.6公里之屏风山前。南邻城郊乡。据当地《唐氏宗谱》,唐姓于五代梁开平年间(907~911)隐居宁邑东仓,至第十五世唐得安、得定自东仓迁住白鲤塘,时在元末。据《安氏宗谱》,安氏先世原系蒙族人,姓律麻,元初封于淮安。遂以安为姓,后裔安统为临海令,元亡,家于宁海大北门。十五世孙安开元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赘居顾家岙唐氏。据《顾家岙唐氏世系》,李文兆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梅林花园入继唐家,遂家于此,世有“生唐死李”之说。该村旧称顾家岙,后唐姓居此,乃称唐家。后安、李两姓迁来,村名仍沿称唐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唐安李。村东另有10户系属于王社行政村,建屋于此居住。
【新西岙】 Xīnxī'ào 140户,522人。以村委会驻地新西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西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新西岙。耕地675亩,主产稻谷。因1968年参与白芨塘围垦工程,故在越溪乡东部分得棉地220亩。山地2571亩,植被松、杉、薪柴。并栽培柑桔、梨、桃等果木。禽畜饲养有蛋鸭、长毛兔等。1975年在柴家山发现白垩土矿,1985年产矿800吨。
新西岙 Xīnxī'ào 别名西岙,122户,447人。新西岙村委会驻地。村处竹口东南3.3公里之帽峰山西麓山岙中。1986年在门前山建成拱桥一座,称文明桥,长10米,宽5米,载重负荷10吨。当地有何、杨、郑、徐、葛等姓,据《前家岙何氏宗谱》,何升乔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由黄渡迁此。其余各姓,亦于康熙、雍正间迁入。村在钱岙之西,故称西岙。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新西岙。
肚岙 Du'ào 曾用名杜岙。18户,75人。位于竹口东南3.3公里北金交椅山南麓。主居赵姓。据《茶院杜岙赵氏宗谱》,清乾隆间,赵开利(1738~1788)自茶院杜岙住此为泉水葛姓看管山林,发展成村。为不忘祖址,亦称杜岙,后讹为肚岙。
【王社】 Wángshè 59户,228人。以村委会驻地王社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30亩,主产稻谷。山地286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副业栽培有茶、姜及松、杉树苗等,饲养有耕牛、山羊等。磨刀坑出产磨刀石,质地细腻。
王社 Wángshè 别名黄蛇。56户,213人。为王社村委会驻地。村处竹口东南5.2公里之黄蛇岭东坡,因岭得名,称黄蛇。1968年改称王社。据马岙《马坡俞氏宗谱》,俞天星长子(17.35~1834)于清嘉庆年间迁此。之后又有章、曾、周等姓迁来。该村有10户建新屋于唐安李东首居住,户口与田地均在王社。村南灰墩山上有烽火台遗址。
鲞地 Xiǎngdì 曾用名响地。3户,15人。村处竹口东南6.2公里帽峰山西麓,南接城郊乡,东邻山水乡。村民姓章,据当地《章氏房谱》,章雷云(1826~1903)自王社迁此。因其地形似倒挂鱼鲨,故称鲞地,后人写别为响地,1986年复名。
西溪乡
西溪乡位于宁海县西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山下坪距县城12公里。乡以境内主要溪流西溪命名。东邻黄坛乡,南连前童、白溪乡,西接双峰乡,北界马岙、双湖二乡及深甽镇,东北与凤潭乡接壤。全乡总面积57.4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共29个自然村。计1351户,5674人,其中农村户口1268户,5435人。 辖区解放前属双峰乡。1951年分为西溪、留横、盈坑三乡,1956年并为西溪乡,其中原属盈坑乡之澄深后划入双峰乡。1958年原盈坑、留横二乡并入双峰人民公社,原西溪乡并入黄坛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6年西溪乡区域建立西溪公社,1983年改西溪乡。
该乡系一山多田少,地形复杂之山区。最高峰为西南部之安基坪,海拔762米,西北部金钗岗,南部大门山,海拔均在700米以上。西北部与马岙乡为界之耐烦岭,山高岭峻,当地有谚语云: “大浪(指台风雨)不过耐烦岭”。主要溪流为西溪,发源于望海岗东麓,横贯乡境西北部。上游称盈坑,出上、下盈坑二村之后始称西溪,至西溪村东汇入来自双湖乡之大溪,为大溪主要支流之一。大溪自北向南流贯乡境东部,又折而东流入黄坛水库。此外,西北部有小嵩坑、箬坑,北部有上坪坑等水注入西溪,东北部有小坑、东南部有黄坛坑、南部有横坑弄等水注入大溪。
境内道路在解放前纯属崎岖山径,自黄坛沿大溪而上,经西溪转盈坑过耐烦岭到达新昌,为唯一大路,运输物资均靠肩挑。现黄坛——榧坑公路于1973年建成,西溪至盈坑机耕路亦于1974年建成,交通条件始得改善。
全乡山地74500亩,其中杉木林15000亩,竹林15000亩,用材林5000亩,薪炭松杂林15000亩,疏杂林10000亩。种植杉木有悠久历史,解放后又有发展,现为省杉木基地乡之一。1985年竹木薪炭等山林出产总收入50.6万元。解放后利用坡地种茶,亦有较大发展,全乡有茶园1600亩。国营五山林场于该乡内有高湖林区,总场部亦设于乡内岔坑。该乡又于1975年自办黄瓜山林场,以培育杉木为主,设有木材加工厂。
全乡共有耕地3009亩,一部分在乡境内,部分在越溪乡群英塘。乡境内多系山田,种植水稻,兼种大小麦。群英塘种植棉花。1985年粮食亩产562公斤,总产1204.2吨;棉花亩产44公斤,总产30.85吨。在群英塘另有土地种植柑桔。烧煮黄干笋为该乡传统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1990头。乡内企业,乡办工厂有液压元件厂等4家,村办工厂6家,1985年工业产值336.91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0家,1985年产值58.60万元。
光绪《宁海县志》载:“王试聪山,沙地北有银矿,光绪戊戌(1898)招商开采”。今有矿洞遗迹。解放后勘测,该乡有铅锌铜银矿。 该处水力资源丰富,全乡曾有11个小水电站。现常年发电有红岩水电站,间歇性发电有横坑水电站。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83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学生597人。入园幼儿4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图书室,西溪、横坑、下盈坑等村有影剧院。
境内形胜颇多。光绪《宁海县志》载: “西溪庄胜景不一,有小坑男石佛,有大溪女石佛,有合凤,有石龙。有冷风洞。”今诸景俱在。其中所谓“石龙”,在黄沙田,于石龙头村西数百米之西溪中,溪底灰色岩石间嵌一条宽约30厘米之青油石,蜿蜒伸展,长达二十余米,自溪上石拱桥下视,有“乌龙”之形。石龙头村东数百米之西溪坑边,又有长近30米宽约30厘米之下凹石槽,似龙游过之迹。冷风洞有二,均在石龙头村西北2.5公里之西溪边山脚(详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洞》)。“男石佛”、“女石佛”均形似; “合凤”系山形,俗称“五凤落西溪”。此外,又有黄沙田之小嵩“龙潭”,石辽之大嵩“龙潭”,山水奇冷,亦远近知名。
西溪村人徐良臣,字克辅(1887~1949)系辛亥革命志士,曾参加光复浙江之举。民国元年(1912年)退伍回家。浙江省都督蒋尊簋赠“有勇知方”匾额,并发给奖励证。陆军部核给勋章,军长朱瑞赠予凯旋纪念杯一对。
西溪乡 Xīxī Xiang 1351户, 5674人。其中农村户口1268户,5135人。
【大庙坪】 Dàmiàopíng 62户,250人。以村委会驻地大庙坪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庙坪大队,1968年改名红星大队,1982年复名大庙坪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82亩,产稻谷、棉花。山地2278亩,植被为杉、松、竹、茶、薪柴等。茶45亩。1965年在山下坪北大溪上筑一拦水坝,坝长60米。并建水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村办厂1家,联办厂2家,1985年产值48.35万元。1972年在山下坪与大庙坪之间建一公路桥,横跨大溪,长60米,宽6米,高12米,负荷15吨。
大庙坪 Dàmiàopín9 55户,222人。大庙坪村委会驻地。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前。村处山下坪南0.3公里之大溪北侧。村西南上祠堂岗海拔645米。据《庙碑》载,清雍正甲辰(1724)于此建封潭庙,俗称大庙。嘉庆年间(1796~1821),近村徐、严等姓陆续迁居大庙左右之溪坪,故称大庙坪。车站、乡供销社等设于此。
山下坪 Shānxiàpíng 7户,28人。西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12公里之大溪北侧。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前。据西溪《徐氏宗谱》,清道光十年(1830),徐姓自西溪分居于此。该村背靠大坪头山,面临大溪,中间一平坦地,故称山下坪。乡办企业液压元件厂等三家、乡信用社、邮电所等设此。
【上盈坑】 Shàngyíngkēng 110户,411人。以村委会驻地上盈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上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上盈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8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145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66亩,村办工厂1家。
上盈坑 Shàngyíngkēng 别名上王。108户,405人。上盈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北7.9公里之鹿颈山东麓,西南邻双峰乡。村东南金钗岗海拔744米。自耐烦岭东流出之盈坑(西溪上游)经村东而下。据盈坑《王氏宗谱》,明弘治(1488~1505)初年,王姓从黄岩迁住盈余坑,简称盈坑。后又有王姓迁住盈坑下游,遂分别称上、下盈坑,该村居上,称上盈坑。因王姓聚居,亦称上王。村中有一座建于清末之石拱桥,长12米,宽4米,高5米。
鳗蛇湾 Mánshéwān 2户,6人。村处山下坪西北9.2公里之望海岗东坡。在马岙乡境内,系飞地。西北与新昌县毗邻。该村在鳗蛇湾侧,以湾名村。
仙高岭 Xiangaolǐng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盈坑村。
【下盈坑】 Xiàyíngkēng 57户,235人。1961年成立下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下盈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39亩,产稻谷、棉花。山地2296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43亩。
下盈坑 Xiàyíngkēng 别名下王。57户,235人。村处山下坪西北7.5公里之鹿颈山东麓。西南邻双峰乡。村东北大栗树山岗海拔615米。盈坑水经村中流过。据《下王宗谱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王姓自奉化大堰迁居盈坑下游。因上游原有盈坑村,遂分别称上、下盈坑,该村居下,称下盈坑。又因王姓聚居,亦称下王。村中有一座建于清末之石拱桥,长10米,宽3米。
【里畈】 Lǐfàn 40户,215人。以村委会驻地里畈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41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957亩,植被为竹、松等。并栽培茶54亩,以及柑桔等。烧煮黄干笋为该村传统副业。
里畈 Lǐfàn 39户,210人。里畈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北6公里之里畈岭脚。村后金交椅岗海拔652米。据该村《张氏宗谱》,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张姓从余姚迁居于此。该村在山里田畈中,故称里畈。
大爿地 Dàpándì 1户,5人。村处山下坪西北6.3公里之里畈岭西。该处山坡较平缓,系大爿旱地,故称大爿地。
【红岩】 Hóngyán 61户,255人。耕地159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214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栽培茶49亩。烧煮黄干笋为该村传统副业。1975年在村西北建成一水库,并建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0千瓦,现在发电。
红岩Hóngyán61户,255人。村处山下坪西北6公里之红岩山腰,村以山命名。据《马岙俞氏宗谱》,清道光年间(1821~1851),俞姓自马岙迁此。
【坪岭】 Pinglǐng 36户,167人。以村委会驻地坪岭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1亩,主产稻谷。山地2588亩,植被为杉、松、竹、薪柴等。1978年于坪岭自然村东建成淡坑水库,并有水电站,装机容量22千瓦。
坪岭 Pínglǐng 35户,159人。坪岭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北3公里之坪岭山腰,村以山命名。东北黄瓜山海拔502米。北邻马岙乡。据《马岙俞氏宗谱》,俞姓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自马岙迁此。
仰头湖 Yǎngtóuhu 1户,8人。村处山下坪西北3公里之黄瓜山斜坡上。村西北有乡办黄瓜山林场。因该处山上有一小畈冷水田,行人上山仰头看去,似有一湖,人称仰头湖,即为村名。
【瓦窑山】 Wǎyáoshān 115户,490人。以村委会驻地瓦窑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2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9676亩,植被为杉、松、竹、薪柴等。并栽培茶41亩,以及柑桔等。1984年于大溪上建一钢筋混凝土桥,长42米,宽2.6米。
瓦窑山 Wǎyáoshān 114户,484人。瓦窑山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北1.2公里之狮子山东麓。东北石佛岗海拔586.9米。村北有朝天门,其西有小天,悬崖绝壁,山势险竣。大溪自村东流过。杨、严二姓居住,严姓居多。据《横坑杨氏宗谱》,杨姓于元末明初自横坑迁此。据该村《严氏宗谱》,严永笏于明万历元年(1573)自黄坛迁此。村内南首有一张家井,杨姓多居于其附近。该村古有瓦窑,村处山区,故名瓦窑山。
烂田湾 Lántiánwān 1户,6人。村处山下坪东北2.2公里之小坑东南。东邻黄坛乡。因村在山湾中,田畴低洼多水,故称烂田湾。
【西溪】 Xīxī 229户,968人。以村处西溪之旁而得名。村委会驻地西溪。辖3个自然村。耕地677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1858亩,植被为杉、松、竹、薪柴等。其中杉木林为全乡之最。栽培茶197亩以及柑桔等。养殖有淡水鱼、禽畜等。1969年于村北建成平岩水库,可灌溉农田6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60千瓦。村办及联办工厂各1家,1985年产值18万元。村办电影院1家。
西溪 Xīxī 曾用名西溪徐、徐家。220户,928人。村处山下坪北0.7公里之西溪畔。东北5公里许有鹿颈峧,过此即深甽镇境内之南溪林场、南溪温泉。据《徐氏宗谱》,徐洵于宋咸淳(1265~1274)初年自新昌莒根迁居二十八都平岩溪边,再迁于大溪、西溪两水之间丘陵地带,谱称其地为“两水夹龙”。因村在西溪一侧,徐姓聚居,始称西溪徐,后通称徐家。1986年6月更名为西溪。村前有建于清代之三孔石拱桥称合欢桥。该村为辛亥革命志士徐良臣之故里。
石龙头 Shílóngtóu 8户,37人。村处山下坪北1.2公里之西溪畔。该处面对狮子山,坑中有巨石如球,称狮子抢球;村西有“石龙”、“冷风洞”、“石镬”诸景。解放前,西溪村民在此造水碓作捣碎机,利用毛竹做中元纸,远销上海、福建、山东等地。因该村位于“石龙”之首,故称石龙头。村民姓徐,系西溪徐姓分居于此。
朱家坑 Zhujiākēng 1户,3人。村处山下坪西北4公里之箬坑山谷间。该处有山名朱家山,村以此命名。
【横坑】 Héngkēng 225户,1009人。以村委会驻地横坑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543亩,主产稻谷。山地10130亩,植被为松、竹、杂木、薪柴等。栽培茶459亩,为该乡产茶最多之村。1970年于横坑自然村西建一库容10万立方米之水库,可灌溉农田4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28千瓦,现间歇性发电。有村办电影院一座。
横坑 Héngkēng 191户,861人。横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南3公里之东峧头。黄坛——榧坑公路穿村而过。村东南大门山海拔703米。据该村《杨氏宗谱》,杨有法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留五扇迁此。该村所在之山东西走向,有一小坑在村中自北而南横向流淌,故称横坑。该村为西溪乡西南部一大村。于1978年建有影剧院一座,村中并有乡供销社分部。
黄泥田 Huángnítián 19户,83人。村处山下坪西南4.2公里之上应山麓。西邻双峰乡。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南。村民有吕、童两姓,吕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本县王爱山迁此。该村在山坡间,山田多黄土,故称黄泥田。
下山头 Xiàshāntou 14户,64人。村处山下坪西南3.4公里横坑岭东南之小山头上。因在横坑岭之下,故称下山头。村民杨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留五扇迁此。
横路山 Hénglushān 1户,1人。村处山下坪西南4.2公里之大门山南山头。因山名横路山,村以山命名。
【留五扇】 Liuwushàn 98户,399人。1961年成立红旗大队,1982年以自然村命名留五扇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83亩,主产稻谷。山地5074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茶以及编制竹器等。
留五扇 Liuwushàn 98户,399人。村处山下坪西1.8公里之留五扇岭头。黄坛——榧坑公路过村前。村东北枧七岩海拔545.8米。宁海有句谚语:“横坑留五扇,蚊虫半天旋”,言该二村地势甚高。主居杨姓。该村《杨氏宗谱》载:“留五扇始祖三教府君,字暨翁,芳魁公次子。宋末元初之时,公因兵变大乱,挟其屏五扇,避居凤泽之地,今特名之曰留五扇。”谱中所谓“兵变”,指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杨镇龙起义,其家乡松坛(今黄坛)遭元兵蹂躏事件,杨三教系此时,自松坛迁此建村。
【下潘】 Xiapan 56户,241人。耕地159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532亩,植被为竹、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22亩。竹木加工为该村传统副业。村北大溪筑有拦水坝,并利用拦水坝建立水电站,装机容量6千瓦。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2.38万元。
下潘 Xiàpān 56户,241人。村处山下坪东北0.4公里之大溪东侧,主居严姓。该村《严氏宗谱·黄坛严氏始迁世系考》,黄坛严宗习于明正德(1506~1521)初年自黄坛分迁于此。该处过去原有潘姓居住,位于西溪村下首隔坑,称下潘,后严姓兴起,村名仍旧。
【方田】 Fāngtián 52户,243人。耕地66亩,主产稻谷。山地2465亩,植被为竹、杉、松、杂木、薪柴等。栽培茶33亩。该村于1969年筑一拦水坝,并利用拦水坝建造水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7万元。1973年于大溪上建成一座钢架水泥桥,长60米,宽2米。
方田 Fāngtián 曾用名荒田。52户,243人。村处山下坪南0.7公里之荒田山东麓。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东。该村在荒田山脚,地高溪低,过去经常患旱,只能种植玉米等旱地作物,故名荒田,后谐音为方田。王、杨、严等姓居住,王姓最早,系清乾隆(1736~1795)年间迁此。
【沙地】 Shādì 53户,230人。以村委会驻地沙地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78亩,主产稻谷。山地4579亩,植被为杉、松、薪柴等。栽培茶44亩。1983年于沙地村西南山上筑一水库,并建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0千瓦。村办工厂1家,个体办工厂4家,1985年产值7.11万元。
沙地 Shadì 34户,150人。沙地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南1.5公里之大溪北岸。东北邻黄坛乡。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北。村西南之东瓜㟍海拔595米。北即王试聪山,山下公路侧有清光绪年间开采之银矿矿洞遗迹,外洞深邃,如狮子张口,内洞已堙塞。东南为三十六雷山。潘姓由黄坛坑迁此。因村处溪边,系溪积沙滩地,故称沙地。
黄坛坑 Huángtánkēng 16户,69人。村处山下坪东南1.8公里之大溪南侧。据该村修于清乾隆六年之《潘氏宗谱》,城内上隍潘山、潘海兄弟“因城市嚣漓,卜居于西溪之黄坛坑”。该村有一小坑水入大溪通向黄坛,小坑因称黄坛坑,村以此命名。村南有一石拱桥,建于清代,长20米,宽3米。
箬湾 Ruòwān 1户,5人。村处山下坪南2.5公里之箬湾山上,村以山命名。
丁山 Dīngshan 1户,3人。村处山下坪东南3公里之三十六雷山间。该村所在地称丁山,以山命村。
后坑 Hòukēng 1户,3人。村处山下坪东南3.5公里之三十六雷山间。村前梁皇山海拔768米,南与前童乡毗邻。该村在后坑山上,以山命村。
【应家坑】 Yingjiakeng 74户,322人。以村委会驻地应家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76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810亩,植被为竹、杂木、薪柴等。栽培茶50亩以及柑桔等。
应家坑 Yīngjiākēng 62户,260人。应家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下坪西南4.5公里之大门山谷地。西邻双峰乡。村南安基坪海拔762米,大短柱海拔917米。主居杨姓,据横坑《杨氏宗谱》,清乾隆年间,杨荣进(1763~?)自横坑迁住应家坑上坑,随后又有留五扇杨姓迁于下坑。该村以原有应姓居于山岙坑边,故称应家坑,后杨姓兴起,村名仍旧。
石辽 Shíliáo 12户,62人。村处山下坪西南5.3公里之大门山间。西邻双峰乡,南接白溪乡。村民张姓于清末自新昌县小蒋南州迁此。石辽南大嵩潭深达10米,潭旁山岩壁立,人迹罕至。该村在危岩峭壁之大门山间,故称石寮(寮,小屋),后改石辽。
辛岭乡
辛岭乡在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赵郎场,东南距县城3公里。乡境西部有莘村岙,东部有著名之相见岭,故取名莘岭,后简写成辛岭。东邻回浦、城郊二乡与城关镇,南接城郊乡,西连黄坛乡,北毗梅林镇与凤潭乡。全乡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29个自然村。计2044户,7277人,其中农村户口1794户,7115人。
辖区解放前属松溪乡,1951年为莘岭、双溪二乡及三岙乡之一部分,1956年合并为莘岭乡,1958年属黄坛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成立辛岭公社。1983年改辛岭乡。
境内山岭连绵,峰峦重叠。全乡80%为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边境之影潭,海拔797.5米,横岩岗海拔609.6米,雷婆头峰海拔453.6米,西北边境梅海岗海拔684米,癞头岩海拔590米。西南部为丘陵和溪积平地,系全乡粮食主要产区。主要溪流有二:一为干溪,发源于影潭西南麓,自北至南,经百亩洋、赵郎场、双水等村,全长14公里;一为辛村坑,源于癞头岩南麓,自北至南,经木杓丘、下洋朱等村,全长12公里。两溪分别注入大溪。
公路有甬临线横穿乡境南部。简易公路、机耕路,村村可通。
黄坛水库渠道西起后岭,东达山河岭,全长3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
全乡耕地4557亩,主产稻谷、小麦及油菜籽。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71公斤,总产2886.5吨。山地23013亩,植被以松、竹为主,其中有竹1000亩,杉木800亩,茶500亩,柑桔8000株。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2901头,并有长毛兔1714只。乡内企业有县属酒厂、茶厂各1家。乡村属的有电器、纱管、建材、胶木、塑料、陶器、铸造等厂29家,共有职工845人,1985年产值610.75万元。另有个体沙发包装户8家。全乡有外出手工业者400余人。
乡内有初中1所,学生254人。小学7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学生609人。入园幼儿25人。乡卫生院1所,共有医务人员6人,病床3张。村医疗站2个。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场、电影放映队等。
该乡东北之相见岭,为辛岭、梅林、回浦三乡、镇之交接地,向为台州至宁波孔道。南部暗岩,据当地《北伐战争阵亡烈士纪念碑》记: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初八(1927·1·11),北伐军第十九军军部参谋陈韶率先遣营在此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激战两天两夜,陈韶中弹牺牲。1931年建立碑亭以为纪念。当时浙江省主席张难先题额“节炳日星”,宁海县长李涵夫撰联: “血溅暗岩久仰英名光里䣊(党),魂归故土长留浩气在人间”。1966年冬碑亭被毁。1984年修复。
辛岭乡 Xīnlǐng Xiang 2044户,7277人,其中农村户口1794户,7115人。
【赵郎场】 Zhàolángcháng 108户,425人。1951年属双溪乡,与下干溪合并为赵溪村。1956年属莘岭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属辛岭公社,同年与下干溪分开,成立赵郎场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7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177亩,植被松、杉、薪柴等。副业有栽培茉莉花。传统手工业有弹棉花。有30%劳力外出做泥水、木工。村办五金厂1家。
赵郎场Zhàolángcháng曾用名兆廓庠。108户,425人。辛岭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之干溪东侧。甬临线经过村南。黄坛水库渠道流经村北。据《赵郎场任氏宗谱》,任世光于明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自两水孔迁此。村名原称兆廓庠,又因此地先为赵氏所居,赵姓之子有为任姓郎婿者,曾将所筑场圃售于任姓,因改称其地曰赵郎场。村中狮子山小坑水库于1969年建成。库容35000立方米。
【塘尾巴】 Tángwěibā 81户,355人。1951年与格水合并称格水村,1956年分开,建金星农业社。1961年成立金星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更名为塘尾巴。耕地199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271亩,植被松木、薪柴等。副业有养殖淡水鱼等。
塘尾巴 Tángwěibā 81户,355人。村处赵郎场西北4.5公里之笔架山南麓。据《缑西莘村金氏宗谱》,金普洪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因避海寇由上浦(今属薛岙乡)迁此。又据《莘村塘尾巴娄氏宗谱》,明成化(1465~1487)末年,娄观献自临海康谷娄村迁金家岙前山,其姪太仍迁塘尾巴。因村前有一水塘,又处莘村岙之末尾,故称塘尾巴。
【百亩洋】 Bǎimuyáng 156户,635人。以村委会驻地百亩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1951年与岭脚吴合并称百岭村,1956年与岭脚吴分开,复名百亩洋。耕地351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6476亩,植被为松树、薪柴等。梅湾岗及白岩山栽培茶70亩,为高山名茶。
百亩洋 Bǎimuyáng 曾用名八亩洋。154户,624人。百亩洋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北4公里之干溪南侧。该村三面环山,属丘陵地带。据《百亩洋赵氏宗谱》,清康熙十九年(1680),赵氏兄弟三奇、三省、三曜三人自莘村里罗坑迁此。原居地仅土地八亩,故名八亩洋,后经开垦,已有上百亩耕地,因改称百亩洋。
相见岭 Xiāngjiànlǐng 别名云宿庵。2户,11人。村处赵郎场东北5.1公里相见岭头之南。相见岭旧为宁波至台州要道,清嘉庆癸酉(1813)年在此建成一庵,称云宿庵。1915年有薛姓自薛岙来庵为僧,1944年在此成家。1984年又有李姓自临海杜下桥来此居住。村以相见岭命名,亦称云宿庵。
【格水】 Géshuǐ 129户,584人。村委会驻地格水。辖3个自然村,1951年与塘尾巴并为格水村,因与塘尾巴隔水相邻,谐音称格水。1956年分开,1961年建格水大队,1968年改称红卫大队,1982年复名格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60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989亩,植被松、杉、薪柴等。产茶。
格水 Géshuǐ 曾用名田洋。28户,135人。格水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北4.2公里之辛村坑西岸,西邻黄坛乡。据《莘村娄氏宗谱》,娄观九于明成化廿三年(1487)自交山岙楼(今属三门县)迁居辛村田洋。四面环山,村在田洋畈中,故称田洋,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格水。
上田 Shàngtián 49户,215人。村在赵郎场西北4.2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夏氏宗谱》,夏玄庆于明正统间(1436~1449)自宁海新宁乡(今大里乡夏家岙)迁此定居。村处当地田畈之最上首,故称上田。
下田 Xiàtián 52户,234人。村处赵郎场西北4.2公里之辛村坑西畔。据《莘村夏氏宗谱》,夏氏于明正统间(1436~1449)由上田分居至此。村处当地田畈之下首,故称下田。
【坑里】 Kēnglǐ 65户,307人。1951年与木杓丘合并称枫岭村,1956年分出,复名坑里。耕地187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9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传统副业为箍桶。
坑里 Kēnglǐ65户,307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9公里之辛村坑东侧。据《莘村坑里潘氏宗谱》,潘前于南宋淳熙丙申(1176)自黄岩大理迁居宁城上隍,至其孙辈潘五、潘成兄弟二人自上隍迁居辛村坑里。同谱又载:“环莘皆山,其东北诸峰林壑尤邃,望之卓然,水绕山环,两崖峙其旁,溪流夹其中,而特起坑里山也”。潘姓居此,而得名坑里。
【木杓丘】 Musháoqiu 82户,418人。以村委会驻地木杓丘得名。辖3个自然村。1951年与坑里合并为枫岭村,1956年分开,成立联丰农业社,1961年建联丰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木杓丘。耕地219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920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传统副业为箍桶。村办五金厂1家。
木杓丘 Musháoqiu 53户,285人。木杓丘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北3.75公里之辛村坑西侧。属丘陵地带。据《莘村娄氏宗谱》,娄观寿于明成化(1465~1487)末年,自临海康谷娄村迁此。因村边有田一丘,形似木杓,故称木杓丘。
格屋 Géwu 21户,98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75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娄氏宗谱》,娄观保于明成化末年,自临海康谷娄村迁辛村里罗坑,后转迁至此。村与木杓丘仅一坑一路相隔,故名隔屋,后谐音格屋。
里罗坑 Lǐluókēng 8户,35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5公里之鹅冠岭东麓。西邻黄坛乡。据《莘村赵氏宗谱》,赵诸才于明弘治间(1488~1505)自临海霞城贵溪迁此。村在辛村里面、罗冠岭(鹅冠岭)脚小坑边,故称里罗坑。
【辛王】 Xīnwáng 160户,648人。以村委会驻地辛王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350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259亩,植被松、茶、薪柴等。有杨梅树四千多株,产杨梅出名。村办鞋楦厂等2家,职工83人,1985年产值34.57万元。
辛王 Xīnwáng 曾用名王家。90户,439人。辛王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北3.6公里之辛村坑东侧。据《莘村王氏宗谱》,王良余(1616~1691)自霞挂山(下家山)迁此。该村为莘村岙片村之一,王姓居住,原称王家,亦称莘村王家,后改莘王,写作辛王。邻近原有三角地村,今已合为一村。
下家山 Xiàjiāshān 别名霞挂山。45户,176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6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王氏宗谱》,明正统十年(1445),王景澄自县城西门外集良亭迁居莘村横岭外(此村已废),后转迁于此。该村三面皆高山,日没时红霞挂山,因名霞挂山,后谐音为下家山。
大屋 Dàwu14户,73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6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娄氏宗谱》,明成化(1465~1487)末年,娄观献自临海康谷娄村迁居黄坛金家岙前山,其侄孙娄文浦转迁此处。该村住屋有三穿堂,范围较大,故称大屋。
外洋 Wàiyáng11户,60人。村处赵郎场西北3.5公里之辛村坑西侧。据《莘村赵氏宗谱》,赵卿佾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里罗坑迁此。因村在莘村岙洋畈外端,故称外洋。
莘村岙 Xīncun'ào 片村。包括塘尾巴、坑里、格水、上田、下田、木杓丘、格屋、里罗坑、王家、三角地、下家山、大屋、外洋等十二个自然村(今王家与三角地合并为辛王),由山岙命名。
【岙里洋】 Ao'lǐyáng 83户,394人。以辖岙里王、下洋二个自然村,得名岙里洋。村委会驻地下洋。1951年属白龙潭村,1956年单独成立岙里王村,1961年建岙里王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岙里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89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432亩,植被为松林、薪柴,兼产茶叶、杨梅。
下洋 Xiàyáng 60户,310人。岙里洋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北2.3公里之干溪西侧。娄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自木杓丘迁此,后施、汪、华、诸姓相继迁来。因村在白龙潭门前洋下首,故称下洋。
岙里王 Ao'lǐwáng 23户,84人。村处赵郎场西北2.6公里之干溪西侧。据《白龙潭王氏宗谱》,明末,王良玉(1585~1641)自黄荆园(岭脚吴村边,今已废)转迁至此居住,村在山岙里,王姓居住,故称岙里王。
【白龙潭】 Báilóngtán 239户,845人。以村委会驻地白龙潭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白龙潭大队,1967年改名新华大队,1976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00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3614亩,植被松林、薪柴等。茶园200亩,1985年产茶20吨。1969年于村东白龙潭坑下游,建成一地下水库,可灌溉耕地200亩。
白龙潭 Báilóngtán 别名华家。234户,824人。村处赵郎场北2.7公里之干溪西侧。属丘陵溪谷地带。据《白龙潭华氏宗谱》,元末华大贽自县城桥亭(春浪桥,在今桃源北路)迁白龙潭润泽山居住。村北十里处有一白龙潭,村以潭命名。因华姓聚居,亦称华家。民国丙寅年十二月初九日至十一日(1927年1月12日~14日),北伐军第十九军第三团团长徐培根部与北洋军周荫人部在此遭遇,激战二天三夜。
留坑 Liukēng 5户,21人。村处赵郎场北5.1公里之白龙潭山谷间。华姓于1912年自白龙潭来此看山建村。白龙潭华姓祖先将该处所属山地均赠与城西崇教寺,只留此地一条坑,故名留坑。
【岭脚吴】 Lǐngjiǎowu 90户,328人。1951年与百亩洋合并称百岭村,1956年分开,1961年成立岭脚吴大队,1967年与白龙潭合并为新华大队,1976年又分开重建岭脚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29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169亩,植被松、杉、薪柴等。
岭脚吴 Lǐngjiǎowu 90户,328人。别名上洋。村处赵郎场北3.3公里之马栏岭西麓。东邻回浦乡。据当地《吴氏宗谱》,吴仁衷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吴岙(今属三门县)行医至白龙潭,见山水清奇,遂迁居东山之麓(即岭脚吴)。又据当地《方氏宗谱》,方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临海赤墈湾迁居于此。后又有徐姓自本县西溪迁此。因村在南岭与马栏岭之山脚,吴姓居此最早,故称岭脚吴。
【任家岙】 Rénjiā'ào 33户,115人。1951年属白龙潭村,1956年分开,1961年成立任家岙大队,1968年并入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任家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0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572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
任家岙 Rénjiāo'ào 曾用名倪家岙。33户,115人。村处赵郎场北2公里之大尖山南麓。东邻回浦乡。据两水孔《任氏宗谱》,任孟运于明宣德三年(1428),任世显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先后自冷水孔迁入,该村原名倪家岙,后任姓居住,改称任家岙。
【上千溪】 Shànggānxī 50户,178人。1951年属白龙潭村,1956年分开,1961年成立上干溪大队,1968年并入五星大队,1981年分出重建上干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15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567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1968年于村西干溪建成地下水库,面积210平方米,可灌溉农田70亩。
上千溪 Shàngganxī 50户,178人。村处赵郎场北1.2公里之干溪东侧。属丘陵地带。据口传张姓于明万历(1573~1619)初年自一市迁居上干溪张家岭。后任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赵郎场迁此。因村傍干溪,其下首有村亦傍干溪,均以干溪命名,故该村加上字以示区别。
【下干溪】 Xiàgānxī 25户,128人。1951年与赵郎场合并为赵溪村,1961年属赵溪大队,1981年与赵郎场分开建下干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2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229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副业有茉莉花栽培。
下干溪 Xiàgānxī 25户,128人。村处赵郎场西北0.6公里之干溪西侧。属丘陵地带。西邻黄坛乡,华姓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县城八角楼迁此,后又有俞、吕、毛、余诸姓相继迁来,村傍干溪下首,为与上干溪有别,称下干溪。
【枧头】 Jiǎntóu 205人,757人。以村委会驻地枧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8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385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经济作物有茉莉花10亩,帕片诺瓜果25亩(中澳合资),柑桔60亩。村办企业有铸造、机修、电器、塑注仪表、五金仪器等厂10家,职工163人,1985年产值72.3万元。个体制沙发8家,1985年产值5.5万元。枧头糠筛、米筛和下洋朱竹篮为该处传统副业产品。
枧头 Jiǎntóu 162户,599人。枧头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西南1公里之大溪北侧。西南邻黄坛乡,东南接城郊乡。甬临线经过村北,干溪绕于村东,洪溪流经村南。据当地《蒋氏宗谱》,蒋利于元延祐甲寅(1314)自邑城桃源迁此定居。该村三面环溪,水源丰富,为水枧引水源头,故称枧头。
下洋朱 Xiàyángzhu 43户,158人。村处赵郎场西南0.9公里之大溪北侧。西邻黄坛乡。甬临线经过村北。据当地《朱氏宗谱》,朱姓于明嘉靖年间(1527~1566),由铁场转迁邑十里铺。因朱姓居住,且村在东南田畈称下洋畈,故称下洋朱。
【双水】 Shuāngshuǐ 288户,998人。以村委会驻地双水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901亩,主产稻谷、小麦。山地1766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1970年建成庙坑里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村办企业有钢窗、预制品、胶合板、洗衣机配件、食品、锯板等厂9家,职工129人,1985年产值66.6万元。
双水 Shuāngshuǐ 曾用名冷水泓,别名冷水孔、两水拱。280户,973人。双水村委会驻地。村处赵郎场东南1.05公里之干溪东侧,地势平坦,甬临线经过村北。据当地《陈氏宗谱》,陈杏泗于元至正十二年(1353),自浮溪(今紫溪凫溪)迁住两水孔。又据当地《任氏宗谱》,任英于明洪武廿一年(1388)自牛头戚墈(今属象山县高塘乡),迁两水孔,该村东南有二支冷水汇于一处,常年不干,故名冷水孔,亦名两水拱。《周氏宗谱》《两水出泉》诗内有“玉洞天然分两行,源泉次第各如常”之句。1951年改名双水。
暗岩 Anyán 4户,19人。曾用名雁岩、明岩。村处赵郎场东南1.5公里之崇寺山西麓。东邻城关镇,南与城郊乡溪南片村隔溪相望。县城出西门第一村,为旧时通西乡必经之处。该地原有明岩庵,并有路廊、茶堂。后董姓于1900年自城关董家迁此,周姓于1902年自两水孔迁此。光绪《宁海县志》载: “暗岩旧名雁岩,明万历初,内翰戴愚斋经此更名明岩,又名小岭,即旧载寺岭也”。但暗岩之名仍沿用。东首山脚路边建有陈韶烈士碑亭。陈韶牺牲地在村西八石田边土墩旁,土墩上原树有一纪念石柱,1966年被毁。
潘家坑 Panjiakeng 2户,4人。村处赵郎场东1.8公里之山河岭西麓。甬临线村前通过。东、北邻城郊乡,东南接城关镇。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潘姓兄弟在此管山定居。因村在潘家坑,故名。
石岩沃 Shiyánwò 2户,2人。村处赵郎场东1.1公里之石岩沃山谷间。北邻城郊乡。据《两水孔潘氏宗谱》,该处有古庵,名隆德庵,又名隆德院。建于明万历间(1573~1620),据光绪《宁海县志》载:“石岩洼山,县西北五里,山腰有庵,庵下有石岩,洼中容水数十丈”。村以山命名。原称石岩洼,后谐音为石岩沃。
双峰乡
双峰乡位于宁海县西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榧坑距县城18公里。乡因驻地榧坑村北有鸡冠峰(高鸡冠),东南有野猪峰(大坪头岗),两峰对峙而得名。东邻西溪、白溪两乡,南连王爱乡,西接天台县,西北界新昌县,北与马岙乡接壤。全乡总面积77.25平方公里,为全县面积最大之乡。辖18个行政村,共34个自然村,计1703户,6650人,其中农村户口1650户,6578人。
辖区解放前属原双峰乡。其中逐步、大陈等二十一个自然村原为新昌县“飞地”(注),澄深等四个自然村为天台县“飞地”,1949年1月划入宁海县双峰乡辖区。原双峰乡以马岙村前有双并峰而得名,1951年辖区分为双峰、大岩、逐步三乡,并有一部分为盈坑乡地。1956年合并称双峰乡,1958年属双峰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今之辖区另建双峰公社。1983年改双峰乡。
境内多山。村庄均坐落在海拔350米以上高地,乡人民政府驻地榧坑海拔380米。西北边境与新昌交界之蟹背尖海拔954米,为宁海第一高峰。西南角与天台县、王爱乡接界之望海尖海拔897米。中部之望海岗海拔870米,桃花峧岗海拔895.2米。东南诸山略低。主要溪流有二:梅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为白溪上游,流经乡境南部边缘;大松溪(中央山村以上称七里溪)源于马岙望海岗南麓,自西北流经乡境北部出榧坑,折而向南,沿东部边境而下,至双峰、白溪、王爱三乡交界之柴家岭脚,汇入白溪。全乡已建小水电站六处,共有发电机8台,总发电量400千瓦。其中大松坑二级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1985年发电800万度,产值4.3万元。1974年于乡境西部建上塘水库,库容11.15万立方米。
全乡山地11万亩,占总面积的97%。山地植被以松、竹为主,其中毛竹山24000亩,总蓄积量248000株。其他有杉木、榧树等。1985年林业总收入100余万元。全乡有茶场18个,茶地1516亩,1985年总产量45.7吨,产值12万元。另有黄桃2万株。利用山地饲养牛、羊,为该乡一特色,1985年全乡养牛1278头。耕地324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481公斤,总产1490.05吨。生猪饲养量为2751头。家庭副业有编竹簟、养兔等。乡内企业,乡办的有罐头食品厂等5家,计职工131人,1985年产值56.13万元。村办的有毛料厂等7家,计职工53人,1985年产值45.78万元。另有个体及联办厂13家。其他企业有工程队、运输队等。国营五山林场之柏油塘林场在境内南部,有山林一万亩。1973年在澄深创办一乡属林场,山地330亩,内有杉木林530亩。澄深前山岗有铁矿,可资开发。逐步有贵金属矿苗。
乡内特产有榧坑、里塘等村的香榧,逐步的绿笋,张辽的笋干,双峰的云雾茶等,均销售县内外。
该乡在解放前,岭高路窄,交通甚为不便。1972年县道黄坛—榧坑公路通车后,汽车可直达县城。1986年5月,乡道榧坑—澄深公路通车,榧坑—逐步公路亦已通至张辽,交通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全乡有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770人。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119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电影放映队3队,电视录象队1队,广播放大站1所。
西北境摘星岭东南麓有澄深寺,据光绪《宁海县志》载,系宋景德四年(1007)马岙人俞孝全所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为天台山七十二寺之一,寺宇今尚完整。寺前正对海拔680米之东岙岗,背倚青龙头,一泓溪水环于寺门口,两座石拱桥间潭水清澈见底,名澄深潭。榧坑村口有本省跨径最大之单孔石拱桥,称万年桥(评卷四《名胜古迹》)。杨染村中有大杉木,胸径1.7米,高30米,人称“杉树王”。
双峰乡 Shuāngfēng Xiang1703户,6650人。其中农村户口1650户,6578人。
【榧坑】 Fěikēng 240户,956人。以村委会驻地榧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0288亩,植被为毛竹、松、榧等。山上有二千余株榧树,村旁亦有大榧树30余株。耕地399亩,种植水稻为主。副业有栽培茶167亩,1985年总产4.5吨。饲养耕牛155头。村办机械厂等4家,联办木材加工厂1家,1985年产值37.63万元。1978年于村北建成一水电站,装机容量60千瓦。
榧坑 Fěikēng 曾用名榧坡。237户,947人。双峰乡人民政府、榧坑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西18公里之大松溪边。县道黄坛——榧坑公路与乡道榧坑——澄深公路、榧坑——逐步公路在此衔接。该村在两峰夹峙之山谷中,一溪穿流其间,地势倾斜,多产榧树,因名榧坡,后称榧坑。该村《里塘章氏宗谱》载: “十六世孙孟十四公于宋大观二年(1108)夏由新昌而徙宁西之榧坑程家岙”。据此,该处先有程姓居住,但已无考。又据《榧坡胡氏宗谱》,胡文翁次子进二于明洪武二年(1369)自中胡(今双湖乡中湖)徙居榧坡。村口有万年桥。
小塘 Xiǎotáng 3户, 9人。村处榧坑西北3.6公里之桃花峧岗北麓。该地海拔770米。胡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榧坑迁此,村前有一小水塘,故称小塘。
【蒋家坑】 Jiǎngjiākēng 10户,39人。1949年前后为新昌飞地。1961年属上塘大队,1964年因造水库,上塘迁移,与后辽并为先锋大队,又因两村相距太远,1980年分出单独成立蒋家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256亩,植被为竹、松、杂木等。栽培茶24亩,1985年产量0.35吨。耕地26亩,种植水稻为主。
蒋家坑 Jiǎngjiakeng 曾用名张家坑。10户,39人。村处榧坑西北5.6公里之张家坑东侧。村西界天台县。村北摘星岭海拔886米。四围山高岭峻。张家坑曲曲往西流向天台县境。据《张家坑储氏宗谱》,储万配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自安徽徙张家坑。村左有一张家庵,坑以庵命名。村又以坑命名,称张家坑,后谐音为蒋家坑。
【澄深】 Chéngshen 98户,397人。1949年以前为天台“飞地”,山地8480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05亩,1985年产量为1.6吨。饲养耕牛54头。耕地244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
澄深 Chengshēn 98户,397人。村处榧坑西北5.3公里之大松溪侧。村西摘星岭与新昌县相邻,东北接西溪乡。东南金钗岗海拔708米。榧坑——澄深公路止于此。据《马岙俞氏宗谱》,俞姓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自马岙迁此。该村西北有澄深寺,村以寺得名。
【长丘】 Chángqiu 89户,403人。1949年前为天台飞地。以村委会驻地长丘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478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栽培茶52亩,1985年产量1.2吨。饲养耕牛50头。耕地208亩,主产稻谷,编制竹簟是该村传统副业。
长丘 Chángqiu 49户,225人。长丘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北4.5公里之大松溪西侧。榧坑——澄深公路经过村东。西南相山头海拔802米,东北金钗岗海拔708米。据《中溪张氏宗谱》,张姓于清顺治八年(1651)自天台莪国迁此。因村前有一丘长田,故村以长丘命名。
庙头 Miàotóu 17户,75人。村处榧坑西北4.8公里之大松溪西侧。榧坑——澄深公路经过村前。田下尾俞姓第二世迁此。因村旁有一大王庙,故称庙头。
田下尾 Tiánxiàwěi 23户,103人。村处榧坑西北3.9公里之大松溪东侧。榧坑——澄深公路经过村前。据《马岙俞氏宗谱》,俞氏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自西溪红岩迁此。该村在当地狭长田畈之尾端,故称田下尾。
【大岭头】 Dàlǐngtóu 38户,149人。山地1828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44亩,1985年产量为2.25吨,饲养耕牛22头,耕地71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
大岭头 Dàlǐngtóu 38户,149人。村处榧坑西北3.4公里金钗岗南部山间。西面大岭头海拔709米,东南高岩岗海拔726米。据该村《胡氏宗谱》,胡姓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自新昌板庙迁此。现村民以俞姓为多,系明穆宗隆庆十四年(1586)由马岙迁入(据马岙《俞氏宗谱》),该村在高山大岭之间,故称大岭头。
【后辽】 Houliáo 7户,36人。1949年以前为新昌“飞地”。1961年属上塘大队,1974年因造上塘水库,上塘村迁移,该村与蒋家坑并成先锋大队,因两村相距过远,1980年分开单独成立后辽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036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耕地22亩,种植水稻为主。栽培茶22亩,1985年产量0.85吨。饲养耕牛30头。1981年建成一水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
后辽 Hòuliáo 7户,36人。村处榧坑西北3.9公里之桃花峧岗南麓。东南为望海岗。南面上塘海拔830米。据该村《刘氏宗谱》,刘士丰于光绪廿九年(1903)自新昌大曼石迁此。该村在上塘之后,登上桃花峧岗即可瞭望华顶山,故称后瞭,谐音为后辽。
【上辽岗】 Shàngliáogǎng 109户,470人。以村委会驻地上辽岗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5524亩,植被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20亩,1985年产量6吨。饲养耕牛72头。耕地281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箩为该村传统副业。
上辽岗 Shàngliáogǎng 84户,360人。别名上寮*。上辽岗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东北2.7公里之上辽岗(上寮*狮山)东北山间,村以山命名。东、北、西北三面邻西溪乡。据当地《狮山王氏宗谱》,王文敬自天台石门迁澄深,复迁于此。以其第五世王顺保(1556~1692)生卒年推算,王姓迁此当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
岗头 Gǎngtóu 25户,110人。村处榧坑东北2.2公里之上辽岗山间。东南邻西溪乡,据《狮山王氏宗谱》,清末,王昭邦(1852~1904)自上辽岗分住岗头。因村在高山岗上,故称岗头。
【里坑】 Likēng 56户,205人。以村委会驻地里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2064亩,植被为竹、松、杉、榧等。栽培茶58亩,1985年产量2.9吨。饲养耕牛68头。耕地113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
里坑 Lǐkeng 曾用名里丁。54户,198人。里坑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2.4公里之望海岗南山谷间。东南狗洞岩海拔750米。据《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仲舜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新昌南洲迁居里丁。该村以丁姓居于里塘里侧山坑边,故称里丁,后改称里坑。
上月山 Shàngyuèshān 曾用名状元山。2户,7人。村处榧坑西南3.3公里之梨树坪岗西坡。清乾隆年间(1736~1795),章姓自里塘迁此。村西有海拔729米之上月山,以山名村。
【里塘】 Lǐtáng 87户,357人。山地3436亩,植被为竹、松、榧、薪柴等。栽培茶103亩,1985年产量1.5吨。耕地150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村办扫把厂1家,1985年产值7.65万元。
里塘 Lǐtáng 87户,357人。村处榧坑西0.5公里之狗洞岩岗东北山谷间,地形下凹,且在榧坑里侧,故称里塘。主居章姓。据《里塘章氏宗谱》,章文纲(1276~1298)原居程家岙(榧坑),元初,因避难而隐居于此。
【榧东】 Fěidōng 87户,326人。1961年成立小村大队,1974年改称繁荣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名榧东。山地5068亩,植被为竹、松、榧、薪柴等。栽培茶44亩,1985年产量0.4吨。饲养耕牛33头。耕地148亩,种植水稻为主。编制竹簟为该村传统副业,与榧坑村联办木材加工厂1家。
榧东 Fěidōng 曾用名小村、繁荣。87户,326人。村处榧坑之东,仅一溪之隔,故名榧东。据榧坑《台宁胡氏宗谱》,胡姓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自榧坑分居于此。原称小村,1974年随大队名改称繁荣,1986年更今名。
【中央山】 Zhōngyāngshān 166户,620人。山地3344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92亩,1985年产量10.65吨。耕地269亩,种植水稻为主。饲养耕牛80头。传统副业有制竹簟、扫把、畚箕等。
中央山 Zhongyāngshān 166户,620人。村处榧坑东南1.2公里之严家岭西南坡上。东邻西溪乡。黄坛——榧坑公路经过村北山岗。西南野猪峰海拔746米。据《台宁胡氏宗谱》,明初,胡文琳(1369~1441)自榧坑分住中央山。该村在狮山之山腰中,故称中央山。
【逐步】 Zhubu 207户,839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以村委会驻地逐步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11939亩,植被为竹、松、榧、薪柴等。栽培茶89亩,1985年产量为0.9吨。饲养耕牛91头。耕地422亩,主产稻谷。传统副业有编竹簟、晒笋干、制绿笋、烧木炭等。村办综合厂1家。
逐步 Zhúbu 202户,826人。逐步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南5.7公里之逐步山顶。西邻天台县。村北逐步尖海拔783米,西望天台华顶山,清晰可见。主居何姓。《新昌逐步何氏宗谱》载,何伊(1150~1209),原居沃城(今属新昌县),因宋末世乱,潜迹山林, “举足微行,瞻行此山焉,乐而筑之,因名逐步云”。逐步之名起于此。
大坑 Dàkēng 1户,1人。村处榧坑西南5.25公里之逐步西南谷间。西邻天台县。清乾隆年间(1736~1795)胡姓自天台迁此。该处有两支山溪会合,坑水增大,故名大坑。
上塘 Shàngtáng 3户,9人。村处榧坑西4.1公里之逐步尖北面。其地海拔830米。村在山上,前有水塘,故称上塘。1974年该处建一水库,村民移居水库南北两头。
苍坑 Cāngkēng 1户,3人。村处榧坑西南7.65公里之望海尖东北山谷间。村西靠木坑山,与天台县境相邻。清乾隆(1736~1795)初年张姓自天台欢岙迁此。该村在苍坑边,以坑名村。
【张辽】 Zhāngliáo 123户,482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以村委会驻地张辽得名。辖5个自然村。山地14062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25亩,1985年产量6吨。饲养耕牛91头。耕地262亩,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副业有编制竹簟、晒笋干、制绿笋、烧木炭等。1976年于村旁建成水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
张辽 Zhāngliáo 曾用名张行寮。101户,405人。张辽村委会驻地。榧坑——逐步公路已筑至该村。北面灶山头海拔796米,西北两头湖岗海拔808米。据《亭头张氏宗谱》,张成满于宋至和二年(1055)自天台亭头游行至此定居,取名张行寮,简称张寮,后谐音为张辽。
塘家坑 Tángjiākēng 别名桃花坑。18户,66人。村处榧坑西北4.8公里之灶头山南谷间。据《榧坡胡氏宗谱》,文翁之次子进二于洪武二年自中胡迁榧坡,三子进三迁居唐家坑。现胡姓仅住1户,居民以朱姓为多,系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本乡横潭(大横潭)迁此。该村先有唐姓居住,称唐家坑,亦以音近称桃花坑,后作塘家坑。
达竹山 Dáchushān 曾用名淡竹山。2户,6人。村处榧坑西南2.4公里之达竹山坡间。村南灶头山海拔796米。清雍正年间(1723~1735)童姓自前童迁此。该处多产淡竹,名淡竹山,村以山得名,后谐音为达竹山。
梅坑 Méikēng 1户,2人。村处榧坑西南6.4公里之梅坑东北侧。村以坑命名。南邻王爱乡。西南山岗海拔510米。
长湾 Chángwān 别名小竹园。1户,3人。村处榧坑西南7.5公里之梅坑西南侧。清乾隆年间(1736~1795)徐姓自天台县东行迁此。南邻王爱乡。该村与王爱乡之大坪、上畚斗、下辽统称长湾。
大坪塘Dàpíngtáng废村。
【里大陈】 Lǐdàchén 87户,332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村委会驻地里大陈。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里大陈大队,取山里大陈之意。1983年改建行政村。山地3837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短叶松为该地特产,闻名省内外。栽培茶87亩,1985年产量4吨。饲养耕牛60头。耕地196亩,种植水稻为主。
里大陈 Lǐdàchén 曾用名大陈。86户,325人。里大陈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西南2.6公里之大坪头西南麓。村东南焦岩山海拔776米,东北雪上岗海拔694米。榧坑——逐步公路经过村前。据《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姓于清康熙卅五年(1696)由杨广迁大陈居住。据该村《娄氏宗谱》,清康熙末年娄大德(1696~1733)自赤水广(清水广)迁此。该处在丛山之中,为较大平畈,据传先由陈姓法师定居,以地理结合姓氏,取名大陈。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里大陈。
平坑 Pingkēng 曾用名坪坑。1户,7人。村处榧坑西南5.4公里之梅坑北面山谷间,有小平地,故称平坑,亦称坪坑。东南柏油塘海拔539米。1949年孙姓自天台大同乡来此管山定居。
【清水染】 Qīngshuǐran 29户,108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山地1428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茶25亩,1985年产量0.7吨。饲养耕牛16头。耕地48亩,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副业有编制竹簟。
清水染 Qingshuǐran 曾用名清水广(广,读作yǎn,见卷五《地名总览·宁海县地名特殊用字》)赤水广。29户,108人。村处榧坑南3.3公里之焦岩山南坡。榧坑——逐步公路经过村旁。南面滑岭头海拔729米,西北小车垄海拔675米。据大陈《娄氏宗谱》,娄仁安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自白溪里王迁赤水广。该村前有一清水潭,村后有焦岩山,色赤,就岩下筑室居住,故称赤水广,又称清水广,后谐音为清水染。
【杨染】 Yángrǎn 96户,392人。1949年以前为新昌“飞地”。山地5352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栽培茶135亩,1985年总产量2.75吨。饲养耕牛73头。耕地184亩,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副业有编竹簟,烧木炭等。
杨染 Yángrǎn 曾用名杨广、洋广。96户,392人。村处榧坑南3.2公里之焦岩山东南坡。榧坑——逐步公路经过村旁。东面板树山海拔556米,前山海拔643米。村东北有大松溪电站。据《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丁姓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自新昌南洲迁此。该村在四周丛山之中,略呈小平地,平地曰“洋”,故称洋广,又称杨广,光绪《宁海县志》亦作羊眼,后谐音为杨染。村中有大杉木,人称“杉树王”。
【岗下】 Gǎngxià 16户,68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1961年成立囫囵爿大队,因字音别扭,1969年更名为新王大队。因与辛岭公社之“辛王”同音,1981年更名为岗下大队,取地处长崀岗下之义。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87亩,植被为竹、薪柴等。栽培茶16亩。1985年总产量为0.2吨。饲养耕牛16头,耕地26亩,种植水稻为主。1976年于村旁建成一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岗下 Gǎngxià 曾用名囫囵爿。16户,68人。村处榧坑西南5.7公里之长崀岗西麓。村东南倒技拖海拔580米,西北大岭海拔658米。据《下坑王氏宗谱》,王姓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由王爱下坑迁此。该村在长崀岗下一片园浑草坪上,故称囫囵爿,19g1年更名为岗下。
【王家染】 Wángjiārǎn 105户,399人。1949年前为新昌“飞地”。以村委会驻地王家染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605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栽培茶105亩,1985年产量0.95吨。饲养耕牛69头。耕地177亩,主产稻谷。1976年建成一水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1986年于白溪之上筑桥,长80米,宽3.5米,载荷为10吨。
王家染 Wángjiārǎn 曾用名黄家广、王家广。94户,352人。王家染村委会驻地,村处榧坑南7公里处。东北有大松溪,西南有梅坑。村北倒生旗龙海拔521米。据大陈《娄氏宗谱》,娄光荣(1668~1729)自清水广迁此;据《黄家广胡氏宗谱》,胡廷语(1672~1725)自榧坑迁此;迁徙时间均在清康熙年间。该村在深山之中,早先原有王姓和黄姓居于高崖间,故称王家广和黄家广,后谐音为王家染。
花如坪 Huārupíng 曾用名枫树坪。5户,23人。村处榧坑南6.8公里之梅坑北侧。南邻王爱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娄姓自王家染迁此。该处略有平地,原多枫树,称枫树坪,后改称花如坪。
柴家岭脚 Cháijiālǐngjiǎo 曾用名石家岭脚。1户,7人。村处榧坑南7.5公里之梅坑北侧。南邻王爱乡。东面仰天饭蒸海拔309米。大松坑于村东汇入白溪。该村在石家岭下,以岭名村,称石家岭脚,后谐音为柴家岭脚。民国初年胡姓自王家染迁此。
大横潭 Dàhéngtán 曾用名横潭。5户,17人。村处榧坑南7.7公里之梅坑北侧。西南邻王爱乡。该村原住有宋姓,自仙居县迁来,三、四代后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居唐家坑(塘家坑),随后娄姓自岔路上金迁此。村前有一小山,梅坑溪水自西东流为山所挡,转而向北再向南流,冲成一个横潭,即以名村,后改称大横潭。
黄坛乡
黄坛乡在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黄坛,东距县城6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连城郊、辛岭二乡,南邻竹林、前童二乡,西接西溪乡,北界凤潭乡。全乡总面积52.4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共54个自然村。计4555户,18516人,其中农村户口4540户,17979人。
辖区解放前属松溪乡,1951年为松溪,峰山二乡及三岙、峰溪二乡之一部分。1956年合并为黄坛乡。1958年属黄坛人民公社,1961年为山岙公社黄坛公社地,1964年山岙公社并入黄坛公社,1983年改为黄坛乡。
该乡地形狭长,南北纵深17.5公里。西北部峰峦起伏,沟壑错落,是乡内木材、毛竹产区。北面与凤潭乡交界之香山海拔847.3米。西北部上林岗海拔763米,下林岗海拔672米。南部与竹林乡交界处有大堂山、峰山。由西溪乡入境之大溪横贯乡境中部,于西洋畈筑坝截流,成黄坛水库,本乡受益面积占总耕地之半。坝东沿山凿渠道,通辛岭乡。北部有鲍公岙溪,源于香山东南麓,自黄坛水库坝下注入大溪,东南流入城郊乡。水库下大溪两岸,为溪谷平地,是该乡水稻主要产区。
省道甬临线穿越乡境东南,与县道黄坛——榧坑公路在黄坛街交会。
全乡耕地10232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玉米、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83公斤,总产5569.45吨。1969年在越溪乡围垦白象、鸡笼二塘,得棉地240亩,水稻田80亩。1985年塘地产皮棉12吨。全乡山地54053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复盖面35000亩,其中毛竹5430亩。山坡有茶1159亩,1985年产量766.5吨;柑桔92亩,1985年产量56吨;其他作物有杨梅、桃、梨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7889头,并有耕牛、长毛兔、淡水鱼等。乡内企业,属乡办的有橡胶、塑料、陶器等厂9家,职工515人,1985年产值1042.45万元。村属的有冶炼、农机等厂17家,职工881人,1985年产值558.6万元。其他有建筑、交通运输业职工236人,1985年产值5万元。另有个体办及联办工厂22家,职工303人,1985年产值185.69万元。全乡手工业者人数众多,外出劳力达4000人。传统副业有竹、木制作,产品行销县内外。
乡内有初中1所,附设初中点1处,1685年共有学生740人。小学19所,其中单班村校6所,共有学生1790人。幼儿班2班,在园幼儿78人。乡卫生院各2所,医务人员16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电影院、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等。
乡境西部大坑山北麓慈云寺,原称齐云寺,初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宋治平三年(1060)改今额。黄坛街畈田山北麓福安寺,始建于宋。现均存大雄宝殿及厢房。中部白沙山西侧有宋绍兴进士杨景思(1101~1174)墓。(详见卷四《名姓古迹》)古岫岭(古称古鹫岭)是自宁至台必经之孔道。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周荫人部在此遭遇,曾经猛烈激战。1948年10月我游击队“洪流”部队曾于此伏击国民党县自卫队。黄坛街是元初抗义军首领杨镇龙之故里(杨镇龙事迹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
黄坛乡 Huangtan Xiāng 4555户,18516人,其中农村户口4540户,17979人。
黄坛 Huángtan 古称松坛。1051户,3797人。黄坛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设黄坛、下溪、后王、斑竹园、斑竹、水井头、黄泥丘、黄坛街、沙坛九个行政村。位于县城西6公里之大溪西南侧。省道甬临线与县道黄坛——榧坑公路在黄坛街三角地成“丫”形岔开。村西北为黄坛水库。主居严、杨、王诸姓。据《松坛杨氏宗谱》,唐刑部尚书杨荣、都知兵马使杨伴兄弟于后周显德三年(956)由永嘉迁松坛。据当地《王氏宗谱》,王氏四十三世王维,宋仁宗时(1023~1063)为大理寺评事,四十四世王成自琅琊(属山东省)徙居宁海黄坛。据当地《严氏宗谱》,宋至道二年(996)严忽鲁自湖广黄州府黄梅县(属湖北省)迁宁海城西二十八都赘于松坛董氏。古时该地多松树,故称松坛,后严姓为纪念故土黄梅县,改松坛为黄坛。村内现存清代建筑多座,结构古雅隽美,砖石雕刻丰富多采,素有“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坛屋”之称。该村为清末指墨画家严源(远轩)故里。每逢农历二、五、八日,为黄坛集市。乡粮站,区、乡供销社、剧影院、汽车站等均设于此。制作竹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黄坛】 Huángtan 220户,773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成立前王大队,1968年与水井头、后王、下溪合并称黄坛大队,1974年分出仍称前王大队,因重名,以该村在黄坛之中心地区,1981年更名黄坛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29亩,主产稻谷。山地2860亩,植被为松林、薪柴、茶等。村办工艺电机厂1家,1985年产值为14.26万元。
【下溪】 Xiàxī 71户,287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地处黄坛下首大溪边。1961成立下溪大队,1968年与前王、后王、水井头合并称黄坛大队,1974年分出仍称下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45亩,主产稻谷。山地50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后王】 Hòuwáng 216户,754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成立后王大队,因原先为王姓居地,位于前王之后,故名。1968年与前王、下溪、水井头合并为黄坛大队,1974年分出仍称后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54亩,主产稻谷。山地73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斑竹园】 Bānzhúyuán 112户,427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斑竹园原为独立之自然村,位于黄坛水库库址,1958年建造黄坛水库时,村民迁居黄坛水井头东。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原村名为名,称斑竹园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87亩,主产稻谷。山地2276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
【斑竹】 Bānzhu 94户,383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水库岭自然村。村民原居斑竹园自然村,1958年建造黄坛水库时迁黄坛村水井头东。1961年建朝阳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为斑竹。耕地36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278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
水库岭 Shuǐkulǐng 17户,61人。村处黄坛西北2.0公里之黄坛水库西坡上。1970年自朝阳(斑竹)斑竹园两大队迁部分村民在黄坛水库旁,依山而居,称水库岭,村民分属斑竹、斑竹园二村。
【水井头】 Shuǐjǐngtóu 143户,458人。以村委会驻地黄坛水井头得名。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李家塘、黄泥庵二个自然村。村在二条小甽汇合处,故称水甽头。因村内有一公井,亦称水井头。1961年成立水甽头大队,1968年与前王、后王、下溪合并为黄坛大队,1974年分出仍称水甽头大队,1981年更名水井头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33亩,主产稻谷。山地84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李家堂 Lǐjiātáng 6户,31人。村处黄坛西北2.7公里之黄泥庵山坡间。村民俞姓于清初自马岙迁此。该地原有黄坛李氏庵堂,故称李家堂。
黄泥庵 Huángní'ān 1户,7人。村处黄坛西北2.2公里之黄泥庵山坡间。以山命名,称黄泥庵。村民方姓于民国初由天台岩下迁此。
【黄泥丘】 Huángníqiu 41户,164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因其地土壤色黄,故名黄泥丘。耕地99亩,主产稻谷。山地712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
【黄坛街】 Huángtánjiē 93户,333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因该处向为台州通宁海、宁波之大道,来往旅客多来此歇宿、就食、买卖货物,故名黄坛街。1961年以当地古有松坛花园,成立花园大队。1981年复原名称黄坛街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74亩,主产稻谷。山地283亩,植被为松树等。村办仪表厂1家,1985年产值40万元。
【沙坛】 Shātán 85户,317人。为黄坛自然村之一部分。该处系溪积滩地,多沙石,故名沙坛。耕地191亩,主产稻谷。山地228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村办塑料厂1家,1985年产值80万元。
【里岙村】 Lǐ'àocun 248户,975人。1961年成立里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里岙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17亩,主产稻谷。山地795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茶等。制作木器、做扫帚为该村传统副业。
里岙村 Lǐ'àocun 曾用名里岙,248户,975人。里岙村村委会驻地。位于黄坛北5.4公里之深山岙里,西邻西溪乡。处于鲍公岙片村(见后)最里头,群山环抱,有“到村不见村,但闻人语声”之说,因名里岙。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里岙村。建村较早,年代已无考,现居邵姓,清初自本县梅林上塘庙(今属梅林陈)迁此。
【上林岗】 Shànglíngǎng 32户,148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林岗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52亩,主产稻谷。山地800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传统副业做扫帚。
上林岗 Shànglíngang 28户,133人。上林岗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西北7.9公里之上林岗顶。西北邻西溪乡。据《封山王氏宗谱》,清雍正、乾隆间,王才韬(1708~?)由本乡峰山迁此,该村在上林岗顶,以岗命村。
下林 Xiàlín 4户,15人。村处黄坛西北1.15公里之下林岗。西邻西溪乡。村民娄姓于1951年土改时由金家岙迁此。因村在下林岗,故称下林。
【法洪坑】 Fāhóngkēng 50户,195人。1961年成立法洪坑大队,1968年并入里岙(里岙村)大队,1975年分出,恢复法洪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76亩,主产稻谷,山地1694亩,植被为竹、松、薪柴等。缚扫帚为该村传统副业。
法洪坑 Fāhóngkēng 曾用名发洪坑。50户,195人。村处黄坛北5.3公里之笔架山谷间。东北邻辛岭乡。据该村《周氏宗谱》,明代中叶周敬环(1460~1500)由本县东洲(旗门乡东岙)徙此。因村在山谷中,每逢暴雨,山洪并发,水势汹涌,故称发洪坑,后谐音为法洪坑。
【横山后】 Héngshānhòu 33户,170人。1951年与璜山合建横山后行政村(因璜山曾讹称“横山”),1961年成立友谊大队,1981年更名横山后大队,1982年分开,该村仍沿称横山后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9亩,主产稻谷。山地86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
横山后 Héngshānhòu 曾用名山后。33户,170人。村处黄坛北4.6公里之笔架山南麓。属山区。据《张氏宗谱》,清乾隆年间,张方宝(1723~?)自莘村(今辛岭乡莘村岙片村)迁此,该村在横山之北,原称山后,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6月更名横山后。
【璜山】 Huángshān 41户,155人。原为横山后大队所辖自然村,1982年分出成立璜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5亩,主产稻谷。山地754亩,植被为松林、薪柴等。
璜山 Huángshān 41户,155人。村处黄坛北4.5公里之笔架山麓。属山区。主居叶姓,该村《叶氏宗谱》载,叶拂原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自本县庙山(今七市乡梅枝田分上田、下田二村,庙山在其附近,村已不存)迁此。据洪武十二年拂原自写谱序:“以梅枝地近海滨,更兴山林幽静之思,乃命童仆策马西游,遥望璜山峰峦耸秀,山环水绕,时无居人。爰为披荆斩棘,以至其境,得拾璜玉一块,因即名是山曰璜山。”村由此得名。曾一度误作横山。
【桥头】 Qiáotóu 162户,623人。以村委会驻地桥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64亩,主产稻谷。山地28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茶等。传统副业有制作木器家具,缚扫帚等。村办橡胶电器厂1家,1985年产值76万元。
桥头 Qiáotóu 别名外岙,曾用名灵源村,136户,524人。桥头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北4公里之鲍公岙溪西侧。主居周姓。据该村《周氏宗谱》,周贵文于明初自临海西水孔迁此(据贵文孙克望生明成化癸卯年推算)。因村在灵源庙永祝桥边,故称桥头。解放初曾因此称灵源村,1961年复原名,又因村在鲍公岙片村外缘,称作外岙。光绪《宁海县志》载,永祝桥,道光癸卯(1843)建。
溪边 Xibian 26户,99人。村处黄坛北3.8公里之鲍公岙溪东侧,故称溪边。村民周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法洪坑迁此。
【山头王】 Shāntóuwáng 80户,336人。耕地117亩,主产稻谷。山地60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产茶。
山头王 Shāntóuwáng 80户,336人。村处黄坛西北3.8公里之鲍公岙溪西侧。据该村《孔氏宗谱》,孔养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自宁海城内迁此。谱载村旁有地称三王地,村在山边,山头王村名盖由此而得。
鲍公岙 Bàogōng'ào 片村。包括里岙村、法洪坑、璜山、桥头、横山后、溪边、山头王七个自然村。因地处山岙,鲍姓始居,故称鲍公岙,今已无鲍姓。
【旭山】 Xushān 75户,351人。1961年成立东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旭山大队。以旭日升于东山,故易“东”为“旭”。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05亩,主产稻谷。山地1423亩,植被为松、竹、薪柴、茶等。制作木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旭山 Xushān 曾用名东山。75户,351人。村处黄坛北4.2公里之鹅冠岭西。东邻辛岭乡。地势倾斜,房舍依山建筑。娄姓居住。据该村《东山娄氏宗谱》,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娄观再自临海交山迁此。村南古有吴姓居住,称下洋。该村在下洋以东之山岙里,故称东山,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旭山。
【金家岙】 Jīnjiā'ào 97户,400人。1961年成立金家岙大队,1968年改称上庄大队。因重名,1981年复名为金家岙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43亩,主产稻谷。山地1210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制作木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金家岙 Jīnjiā'ào 曾用名上庄。97户,400人。村处黄坛北3.8公里之鹅冠岭西麓。村东邻辛岭乡。主居吴、娄二姓。据《金家岙吴氏宗谱》,吴孟清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自天台叠石迁黄坛沙栋,转徙于此。据《东山娄氏宗谱》,娄观献于明成化廿三年(1487)自临海交山迁前山,后分居至此。该村在前山与东山之间,原为金姓居住,故称金家岙。又因吴姓原居金家岙、下洋两地,金家岙位于下洋之上,故曾称上庄。
【前山】 Qiánshān 54户,216人。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山地67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产茶。传统副业为制作木器。
前山 Qianshan 54户,216人。村处黄坛北3.5公里之鹅冠岭西麓。东邻辛岭乡。据《东山娄氏宗谱》,明成化廿三年(1487),娄观献自临海交山迁居于此。村坐南朝北,在金家岙之前,故称前山。
金家岙 Jīnjiā'ào 片村。包括旭山、金家岙、前山三村。
【张家山】 Zhāngjiāshān 200户,819人。村委会驻地上屋。辖上屋、下屋二个自然村。因二村统称张家山,即为行政村名,1961年成立张家山大队,1968年改称向阳大队,1981年复名张家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8亩,主产稻谷。山地220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茶等。传统副业为制扫帚、木器。
上屋 Shàngwu 60户,312人。张家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西北4.1公里之桃花尖山腰中。西邻西溪乡。据《清潭张氏宗谱》,第十三世佑三二于元代自南溪迁此。与下屋同宗,统称张家山,该村居上,称上屋。据王爱乡《宁西下坑王氏宗谱》,明洪武(1268~1398)初有王姓自东洲(今旗门乡东岙)迁张家山。现居麻姓为主。据当地《麻氏宗谱》,麻贵钱于明代中叶自三门娄坑迁居连理乡之松坛张家山。
下屋 Xiàwū 140户,507人。村处黄坛西北3.7公里之桃山坡间。该村居于上屋之下,故称下屋。现居民亦以麻姓为主。
【灵山】 Língshān 86户,369人。1961年成立瓦窑头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灵山大队,以村东灵山庙命名。辖2个自然村。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15亩,主产稻谷。山地117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制作木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灵山 Língshan 曾用名瓦窑头。70户,298人。灵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西北2.7公里之鲍公岙溪西侧。主居麻姓。据麻山《麻氏宗谱》,麻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张家山分迁于此。该地原为烧制砖瓦场地(现已发现旧窑址八座),故称瓦窑头,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6月更名为灵山。
桃树坑 Táoshukēng 16户,71人。村处黄坛西北4公里之桃树坑边,村以坑命名。据溪头陈《陈氏宗谱》,清雍正年间,陈国袖(1713~1789)自溪头陈迁此。
【大洋山】 Dàyángshān 115户,462人。耕地160亩,主产稻谷。山地1286亩,植被为松、竹等。制作米筐、塘畚等为该村传统副业。
大洋山 Dàyángshān 115户,462人村处黄坛西北2.2公里之眠牛山东南麓。据该村《演道山吕氏宗谱》,吕姓于南宋咸淳年间(1256~1274)自新昌迁演道山,后转迁至此。背依眠牛山,村前一片田洋,故称大洋山。
【魏家】 Wèijiā 181户,687人。1961年成立魏家大队,1968年改称青红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79亩,主产稻谷。山地898亩,植被为松、竹、茶等。制作竹椅、竹眠椅等为该村传统副业。
魏家 Wèijiā 181户,687人。村处黄坛北0.8公里之大溪北侧。属溪积平地。据当地《魏氏宗谱》,魏姓祖居上虞清潭,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迁此。以姓名村,称魏家。
【沙栋】 Shǎdòng 84户,333人。1961年成立沙栋大队,1968年改名五星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194亩,主产稻谷。山地79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制作米筐、竹篮等为该村传统副业。
沙栋 Shǎdòng 84户,333人。村处黄坛东北0.9公里之大溪北侧。属溪积平地。据沙栋《李氏宗谱》,唐末李诔(809~889)自杭州桥陵傍迁宁海之沙栋居住。村滨大溪,洪水在牛头潭岩石上冲击,泥沙淤积于此,形成沙岗如屋栋,故称沙栋。
【新后山】 Xīnhòushān 48户,200人。1961年成立寺后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新后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0亩,主产稻谷。山地1204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新后山 Xīnhòushān 曾用名寺后山。48户,200人。村处黄坛西2.8公里之慈云寺后山腰间。村民童姓于清代中叶自前童迁此。该村在慈云寺后山上,故名寺后山。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6月更名为新后山。
【西庄】 Xīzhuang 56户,238人。耕地99亩,主产稻谷。山地93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西庄 Xīzhuāng 56户,238人。村处黄坛西1.4公里之塘坑山西麓。据《松坛杨氏宗谱》,杨允景于元至正六年(1346)自黄坛杨迁此居住。该村在黄坛之西,故名西庄。
【黄坛杨】 Huángtányáng 194户,913人。1961年分立三个大队,1968年合并称红卫大队,1981年更名为黄坛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501亩,主产稻谷。山地229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橡胶电器厂、冶炼厂等5家,1985年产值为171.75万元。为黄坛乡之工业村。
黄坛杨 Huángtányáng 别名杨家。194户,913人。村处黄坛西南1.8公里之西瓜岭脚。属低丘小平地。据《松坛杨氏宗谱》,元初,松坛杨镇龙抗元起义失败,杨姓族人星散,后复归,定居于此,以姓名村,称杨家。又因地近黄坛,亦称黄坛杨。1986年以黄坛杨为标准名。
【后塘】 Hòutáng 236户,900人。村委会驻地后塘。辖2个自然村。1961年后沈、塘下二村联合成立大队,各取一字,名后塘大队。1968年改称五星大队,1981年复名后塘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79亩,主产稻谷。山地105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制作竹器为该村传统副业。
后塘 Houtáng 曾用名后沈。198户,743人。后塘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东北0.9公里之大溪东北侧。东邻辛岭乡。甬临线经过村前。该村原为吴姓居住,后沈姓迁入。因吴姓不盛,而沈姓系后入,故称后沈,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后塘。现沈姓亦少,吕姓为多。据《王爱山吕氏宗谱》,吕肇通于元初任宁邑主簿,居住演道山,其子吕良䣊(1267~1313)迁住后沈。
塘下 Tángxià 38户,157人。村处黄坛东北1.3公里之辛村坑西侧。东与辛岭乡毗邻。属丘陵地带。主居吕姓。据《王爱山吕氏宗谱》,吕庆十九系吕良䣊之三子,自后沈迁居塘下。该村在山岙里,地势低洼,故称塘下。
【溪头陈】 Xītóuchén 187户,697人。以村委会驻地溪头陈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溪头陈与溪边联合成立联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6月更名溪头陈。耕地386亩,主产稻谷。山地37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汽车拖拉机配件厂1家,1985年产值35万元。
溪头陈 Xītóuchén 曾用名杨溪头。144户,531人。溪头陈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东南0.7公里之大溪西南侧。属溪积平地。据当地《陈氏宗谱》,陈怀镇于唐建中年间(780~783)自福建长溪县双井头迁此。村在大溪与畈田溪之汇合处,陈姓主居,称溪头陈,又因此段大溪旧称杨溪,故又称杨溪头,谱内作杨溪。村北大溪上有德星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溪边陈 Xībiānchén 曾用名溪边。43户,166人。村处黄坛东南0.5公里之大溪西南侧。属溪积平地。甬临线经过村东,有公路大桥。村民陈姓由溪头陈分此。因村在大溪旁,陈姓居住,称溪边陈(见光绪《宁海县志》)。后简称溪边。因重名,1986年6月复名为溪边陈。
【后溪林】 Hòuxīlíu 123户,511人。以村委会驻地后溪林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和平大队,1969年改称新华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更名后溪林。耕地425亩,主产稻谷。并种植甘蔗。山地63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塑料制品厂等3家,1985年产值112.27万元。
后溪林 Houxīlín46户,192人。后溪林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东南1.7公里之大溪南侧。属溪积平地。据《后溪林氏宗谱》,林明于明建文四年(1402)自东仓迁此。因村后是大溪,林姓主居,故称后溪林。
下畈溪 Xiàfànxī 37户,123人。村处黄坛东南1.3公里之大溪西南侧。属溪积平地。据《下畈溪项氏宗谱》,项瑊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天台青山头迁此。因村在大平山下田畈中,前后有溪流,故称下畈溪。
上场头 Shàngchángtóu 40户,196人。村处黄坛东南2公里之大溪南侧。地势平坦。村民胡姓于明初自草湖(今属城郊乡)迁此。
【平安山】 Píng'ānshān 35户,179人。以村委会驻地平安山得名,辖6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中央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平安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80亩,主产稻谷。山地1669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
平安山 Ping'anshan 曾用名中央山。15户,83人。平安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黄坛西南3.5公里之大肚崀山腰中。属山区。南邻前童乡,西接西溪乡。据当地《潘氏宗谱》,潘姓于明末自西溪黄坛坑迁此。该村在群山之中,故名中央山。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平安山。
杨树堂 Yángshutáng 8户,32人。村处黄坛西南3.5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王姓于清末自本乡坑头迁此。村里有一水塘,旁有杨树,称杨树塘,村以塘得名,后谐音为杨树堂。
荸荠田 Bíqítián 4户,23人。村处黄坛西南3.6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潘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西溪黄坛坑迁此。该处山田多长野荸荠,故称荸荠田。
大岩湾 Dàyánwān 2户,12人。村处黄坛西南3.6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张姓自新昌小蒋迁中央山,清末转迁于此。因村在山湾,多岩石,故名大岩湾。
里白水 Lǐbáishuǐ 2户,11人。村处黄坛西南4.1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王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黄坛坑头迁此。村前有一山坑,大雨时山水急湍而下,呈白色,因名村为白水;又以外侧另有一村,故称里白水。
外白水 Wàibáishuī 4户,18人。村处黄坛西南2.8公里之大肚崀山谷间。村民潘姓于清初自中央山(今平安山)分迁于此。村在里白水外侧,与里白水隔涧相望,故名外白水。
【岭丰】 Lǐngfeng 43户,183人。1961年成立岙里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岭丰大队。该村1955年曾成立岭丰合作社,取地处山岭,争取丰收之意。更名时用旧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96亩,主产稻谷。山地65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岭丰 LIngfeng 曾用名岙里。43户,183人。村处黄坛西南2.6公里之岵岫岭北麓。甬临线经过村南。西南邻前童乡。据该村《胡氏宗谱》,明代中叶胡六(1503~?)自县城盛家街迁此。该村在岵岫岭山岙里,故称岙里。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岭丰。
【外王】 Wàiwang 71户,316人。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山地663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外王 Wàiwáng 71户,316人。位于黄坛西南3.3公里处。属丘陵地区。该乡塘家《王氏宗谱》载:“元悌公任苏州太守,元朝末年,因伪汉陈友谅窃据(1361~1364),天下大乱,遂率长子迁宁海封山,立业起家,王元悌始迁外王。”该村在峰山外缘,王姓居住,故称外王。
【下张】 Xiazhang 117户,459人。耕地377亩,主产稻谷。山地785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下张 Xiàzhang 117户,459人。村处黄坛西南2.2公里之峰山北麓。属低丘小平地。该村原为张姓居住,解放初尚有张家祠堂遗屋,村内并有张家院地名,因张姓居于封山之下,故名下张。后张姓他迁,现居以陈姓为主。据该村《林家径陈氏宗谱》,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陈还生自临海江下街迁林家径,未几后裔迁下张。(林家径在下张村后山下,早废)
【梨岙】 Lí'ào 91户,371人。耕地271亩,主产稻谷。山地738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村办塑料厂等2家,1985年产值为19万元。
梨岙 Lí'ào 91户,371人。曾用名厉岙。村处黄坛南3公里之石林山岙中。据《竹林王氏宗谱》,一世王缙于后晋天福(936~944)初年迁塔山,五世由塔山迁竹林,十三世王曰寿自竹林徙厉岙,据此推算,王姓迁此当在元初。据当地《吴氏宗谱》,吴继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自新昌叠石白竹迁此。该村古时有厉姓居住,故称厉岙,后谐音为梨岙。
【大畈洋】 Dàfàànyáng 185户,762人。以村委会驻地大畈洋得名。辖5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大畈洋、木坑郑、麻车、上张四个大队,1968年合并称大木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更名为大畈洋。耕地622亩,主产稻谷。山地1695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传统副业为做泥水匠,占总劳力20%。
大畈洋 Dàfàngyáng 55户,254人。村处黄坛东南1.7公里之木坑溪东侧。属溪谷小平地。据《大畈洋周氏房谱》,周姓于明末由本乡发洪坑转迁于此。该村在群山环围中,处于较大之平畈上,故称大畈洋。
木坑郑 Mukēngzhèng 61户,244人。村处黄坛东南2.3公里之木坑溪源头。属丘陵地带。据《城内上隍郑氏宗谱》,郑元瑭于明初自城内上隍迁此。因郑姓居于木坑溪边,故称木坑郑。
麻车 Máchē 40户,159人。村处黄坛东南1.8公里之木坑西侧。据该村《杨氏由松坛始迁留五扇老大房分住木坑世传》,清康熙年间杨应松(1682~1744)自上张分迁木坑。
上张 Shàngzhāng 24户,87人。村处黄坛东南1.6公里之木坑溪西侧。据《杨氏由松坛始迁留五扇老大房分住木坑世传》,杨文叩于明末自留五扇迁居大畈洋上张。该村原居张姓,尚存张姓古坟。因在麻车上首,故名上张。
半洋 Bànyáng 5户,18人。村处黄坛东南1.5公里之木坑溪侧。甘姓于清末由本乡峰山外王迁此。该村在大畈洋与木坑郑之间,故称半洋。
【华湖】 Huáhu 55户,204人。耕地138亩,主产稻谷。山地40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华湖 Huáhu 别名下湖。55户,204人。位于黄坛东南2.2公里处。东邻城郊乡。属低丘小平地。据《华湖陈氏宗谱》,明代中叶陈恭杏(1515~?)自龙宫迁此。因村前一湖泽称华湖而得名。又以谐音称下湖。
【木坑胡】 Mukēnghu 160户,594人。1961年成立木坡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1986年更名为木坑胡。耕地536亩,主产稻谷。山地1852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木坑胡 Mukēnghu 曾用名穆坑胡。160户,594人。村处黄坛东南3公里之小北头山北麓。属丘陵地带。据《松坛严氏宗谱》,严忽鲁之子武渭于北宋中自黄坛分居于此。据该村《胡氏三房谱》,元末,胡元涯、元清兄弟自中湖徙居于此。该村在山湾之中,处境幽静,取淳和、美好之意,古称穆坑。后严姓徙居前童严家,胡姓住此,改称穆坑胡,后谐音为木坑胡。
【峰山蒋】 Fēngshānjiǎng 79户,328人。1961年成立蒋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峰山蒋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52亩,主产稻谷。山地101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峰山蒋 Fēngshānjiǎng 曾用名峰山蒋家。79户,328人。村处黄坛西南3.8公里之峰山顶。据王爱乡《蒋氏宗谱》,蒋明信于元至正廿四年(1364)自长洋赘居峰山。村居蒋姓,故名蒋家。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为峰山蒋。
【塘家】 Tángjiā 50户,200人。耕地167亩,主产稻谷。山地388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
塘家 Tángjiā 50户,200人。村处黄坛西南3.8公里之峰山岗下。据《封山王氏宗谱》,王守琴(1610~?)于明末由外王分迁于此。建村于山岗湾塘中,故称塘家。
【坑头】 Kēngtóu 40户,181人。耕地126亩,主产稻谷。山地36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坑头 Kēngtóu 40户,181人。村处黄坛西南3.3公里之峰山岙中。王姓于明初自天台上口坨迁此。因有坑水流经村旁,故称坑头。
峰山 Fēngshān 片村。包括外王、峰山蒋、塘家等三村。因地处峰山(谱内亦作封山、风山)而得名。
【大塘山】 Dàtángshān 154户,608人。耕地691亩,主产稻谷。山地1752亩,植被为松、薪柴、茶等。饲养家畜较发达。
大塘山 Dàtángshān 曾用名大堂山。151户,608人。村处黄坛南4.1公里之大塘山岗顶。南邻竹林、前童两乡。据该村《徐氏宗谱》,清康熙四年(1665),徐洪自新昌莒根迁此。以山名村称大塘山,又谐音为大堂山。
水车乡
水车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水车,西北距县城4.5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界越溪乡,东南接七市乡,南岭官岭、旗门两乡,西连竹林乡,北与城郊乡接壤。全乡总面积37.1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27个自然村。计有2806户,10656人,其中农村户口2732户,10509人。
辖区解放前属桂峰乡。解放后建水车乡,1951年分为水车、双港二乡,1956年此二乡与桂峰乡并为水车乡。1958年属宁海人民公社,1961年分立水车公社,基本上为1951年水车、双港二小乡地。1964年白峤公社之港头与蒲岙两村划属水车公社。此后辖区未变动。1983年改水车乡。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面山岭连绵。西南与旗门乡交界处有状元峰,南部望府楼海拔523.3米,东南侧白岩山海拔417.7米;北侧烟墩岗海拔318米。白溪由西自竹林乡入境,流经水车、港头,注入白峤港出海。大溪由北自城郊乡入境,于马婆园汇入白溪。此后之白溪,亦称水车港、双港。乡内耕地、村落大部分分布于溪、港两岸。
全乡耕地8275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萝卜、甘蔗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499公斤,总产3577.85吨。沿溪两岸,砂石淤积深厚,土壤疏松,向来种植各种蔬菜,供应县城,其中“水车萝卜”,颇负盛名。山地31055亩,植被为松、杉、竹等。其中杉木1000亩,竹293亩,并有茶1013亩,桑704亩,乡办望府楼林牧场种茶83亩,养耕牛65头,羊40只。乡内副业有栽培水果、药材,饲养奶牛、耕牛、长毛兔、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为3477头。沿溪两岸,沙石资源丰富,岩石质地坚韧,运输便利,已在开发。乡内企业有乡办塑料件厂、螺杆泵厂等4家,1985年产值674.49万元。村办有石舌章橡胶制品厂、上园注塑厂等4家,1985年产值806.26万元。联营厂5家,产值43.60万元。个体办厂9家,产值14.9万元。另有乡办建筑工程队。
乡内交通,在越溪大桥未建前,水车高坛埠、岩陡埠可泊100吨位船舶,自白峤港出海,现通小木船。梁王——前童——下陈公路与宁海——水车公路交于下陈。1986年5月上明桥、马婆园桥建成以后,宁海——水车公路自此畅通。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95人;小学12所,其中单班村校3所,共学生1041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3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站、电影队。
境内港头原为宁海古镇,于宋嘉定十五年(1222)罢去(《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二册)。旁有佛院,旧名白水庵,僧昙猷建于晋义熙元年(405)。宋淳化元年(990)改为寿宁寺(清光绪《宁海县志》),后俗称港头寺,1958年焚于火。日人开元所撰之《过海大师东征传·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唐天宝三年(744)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后,曾由*县(今鄞县)阿育王寺“经临海郡(台州)的宁海、黄岩等县,准备入永嘉郡(温州)进入闽境”,并记述“至台州宁海白泉寺宿”,经二日至唐兴县(今天台县)国清寺。查各种旧县志,宁海无白泉寺,唯白水庵与白泉寺名称最为接近,且白水庵地理位置亦与《唐大和尚东征传》录述的途中情况相符,日人安藤更生称“宁海有白水庵,因认为应作白水寺为正确”。由此观之,鉴真过宁海留宿之地当为白水庵,即后来之寿宁寺。
乡境西部有莲头山,泉水含放射性原素氡,有治风病作用,为医疗、游览胜地。(详见卷四《名胜古迹》)。
北部烟墩岗上有烽火台。其下有清居寺,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寺前金竹湾有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湖广转运使王章墓,墓道两旁尚存文武石翁仲四尊,雕刻粗犷,颇具时代特色。
水车村东有建于清乾隆乙未年(1775)之五层砖塔,称镇东塔。村东南水车港畔,有孤立小山,称井山,顶有井山庙,神座下有井。枫槎龙山之阳有明代永乐年间为收藏方正学文集而被杀害之章朴墓。南境新岭百步峻石壁上镌有宁海县令郭文志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所书之“头上青天”四大字。
水车陈性中为抗倭义士。元季倭寇入扰,官军不能制,陈以计谋之,令四子师道率村团尽除其众。(清光绪《宁海县志》)。
水车乡 Shuǐchē Xiāng 2806户,10656人。其中农村户口2732户,10509人。
水车 Shuichē 曾用名水东。882户,3116人。村内分设上园、下园二个行政村,为水车乡人民政府及二村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处,北靠紫金冠山,南濒水车港。原以“缑东水木之依”而名水东(据该村《水东葛氏坑头房谱》)。据传,明建文四年(1402)方孝孺罹祸后,官兵至水车搜捕“方党”,村人绐之: “此地只有水车,没有水东”(繁体字“东”、“车”形近)。此后即称水车。又说,该村地处水车港畔,海潮西涨至此,溪水、海水下流上涌,势如车水,因名水车。主居陈、葛二姓。据《缑城水车陈氏宗谱序》(方孝孺撰),陈姓原籍闽之莆田长溪,后迁窦岙(今属三门县),“学〓(性中)公乃守一公之次君也,生于宋景炎二年(1277),任国子监。晚年致士,………周览沿海一带林壑,见此地群峰昂耸,崖石奇幽,遂引次子观道公家于斯”。陈姓迁水车当在元代后期。据《水东葛氏坑头房谱·世系传》,葛冯汝自本县泉水迁水车,其父生于明成化庚寅(1407)。村西有上明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东南有下明桥,石条平桥,重建于清道光乙巳年(1845)。
【上园】 Shàngyuán 460户,1588人。为水车自然村之一部分。因在水车上首(西部),故名上园。耕地1328亩,主产稻谷。山地1813亩,植被为松、杉等。副业有栽培茶、桑,饲养奶牛、长毛兔等。村办注塑厂1家,职工320人,1985年产值380.67万元。
【下园】 Xiàyuán 429户,1566人。为水车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井山村。因在水车下首(东部),故名下园。耕地1363亩,主产稻谷。山地4366.5亩,植被为松、杉等。副业有栽培茶、桑、水果及饲养长毛兔、养殖淡水鱼等。村办五金胶木厂1家,1985年产值57.36万元。
井山 Jǐngshān 7户,38人。村处水车东南0.8公里之井山南麓,西为下明桥。因山上有井山庙,村亦称井山庙,简称井山。1983年陈姓自下园迁于此居住。
【港头】 Gǎngtóu 141户,549人。耕地534亩,主产稻谷。棉地80亩。山地1063亩,植被为松、竹等,山坡植茶、桑。近洋捕捞为主要副业,有竹筏5张,小船12只。
港头 Gǎngtóu141户,549人。村处水车东北1.8公里之水车港北侧。村北邻城郊乡。该村在水车港之东头,东接白峤港,故称港头。在宋嘉定十五年以前,该处为宁海之古镇,盐场亦设于此。现主居陈姓。据《重修白峤港头陈氏宗谱》,陈嵩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白峤迁此。村后象山南麓有寿宁寺(旧名白水庵)遗址。寺西洗肠井,甚清彻,旱涝不枯不溢。
【下陈】 Xiàchén 33户,148人。耕地88亩,主产稻谷。山地35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陈 Xiàchén 33户,148人。村处水车西2.8公里之大溪西南侧。梁王——前童——下陈公路与宁海——水车公路在村东南交会。村在赵家山之下,陈姓居住,称下陈。据《赵家山下陈陈氏宗谱世系图》,陈本信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赘居赵家山下陈。村东毓秀桥系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
【双溪】 Shuāngxī 148户,534人。因白溪、大溪汇合于村南而得名双溪。村委会驻地中央村,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白溪大队,因重名,1982年更名双溪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414亩,主产稻谷。山地131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种植商品蔬菜为该村传统副业。
中央村 Zhōngyāngcun 别名白溪中央村。45户,167人。村处水车西1.8公里之白溪北侧。双溪村委会驻地。该村在双溪四村之当中,故称中央村。主居叶姓。据该村《白溪叶氏宗谱世系传》,叶仁蕴于宋初自小梅枝(今属七市乡)迁居双港渡白溪。
双溪 Shuāngxī 曾用名上岙。24户,89人。村处水车西2.3公里之白溪山西南麓。村北与城郊乡毗连。因村后为山岙,且在邻村之上,故称上岙。1986年更名为双溪。该村原居赵姓,据该村《赵氏房谱》,赵卿培、卿难由白峤转徙白溪上岙。其第四世启宗生康熙癸卯,卒乾隆六年(1663~1741),以此推算,赵姓迁上岙当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今赵姓已无,傅姓居住。
余家 Yujiā 别名白溪余家。31户,103人。村处水车西1.3公里之白溪北侧。据该村《重修白溪余氏宗谱世传》,余朝柱由鄞县迁此。其三子生宏治十年(1490),卒嘉靖四十五年(1566)。因余姓居住,故称余家。
下坑 Xiàkēng 48户,175人。村处水车西1.5公里之白溪北侧。该村在中央村与余家之间山坑下,故称下坑。村民陈姓于清乾隆(1736~1797)后期自水车迁此。
白溪Báixī片村。包括双溪、中央村、余家、下坑等四村。以地近白溪而得名。
【马婆园】 Mǎpóyuán 112户,454人。耕地282亩,主产稻谷。山地12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种商品蔬菜、拖拉机运输等。
马婆园 Mǎpóyuán 112户,454人。村处水车西南2.7公里之白溪西侧。大溪与白溪汇合于村东。宁海——水车公路经村东马婆园大桥而过。过去是县城通南乡各地必经之处。因该村原有马姓老妪居住,故称马婆园。现主居赵、陈二姓。据《重修赵氏宗谱》,白峤赵姓第十四世孙次椀入赘马婆园马氏。据廿世赵卿董生于明嘉靖己丑(1529)推算,赵姓居此约在元至正年间(1342~1367)。据《重修马婆园陈氏宗谱》,石溪陈姓四十一世宗辅迁居马婆园。从其四十四世永滂生于正德八年(1513)推算,陈姓居此当在明初。(石溪地名今已无查,据谱属宁海十一都,则在今大佳何乡或象山县柴溪附近。)
【大路李】 Dàlulǐ 91户,396人。耕地312亩,主产稻谷。山地168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内有乡办综合厂1家。
大路李Dàlulǐ别名大路里。91户,396人。村处水车西南1.8公里之眠牛山西北麓。属丘陵地带。据《重修李氏宗谱》,李宗信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由城内墈头迁此。该村在县城通往南乡之大路旁,李姓聚居,故称大路李,亦称大路里。
【岩头下】 Yántóuxià 15户,72人。以村委会驻地岩头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53亩,主产稻谷。山地45.6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内有乡办建材厂1家。
岩头下 Yántóuxià 10户,50人。岩头下村委会驻地。村处水车西南1.4公里之乌头山北麓。主居谢姓。据《临海下渡谢氏宗谱枫槎派世系图》,谢文杲始迁于此。其父授道生南宋延祐戍午(1318)。该村在马头山下,山有巨岩,故称岩头下,谱内亦称岩下。
乌头山 Wutóushān 5户,22人。村处水车西南1.2公里之乌头山山谷间。村以山命名。据口传,陈姓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前后自水车迁此。
【金家山】 Jīnjiāshān 92户,364人。耕地256亩,主产稻谷。山地211.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中有小船4只,从事近海捕捞,产值年达三万元。
金家山 Jīnjiāshān 92户,364人。村处水车东1公里之水车港南岸,北靠金卦山。村以山命名,又谐音成金家山。古时亦称金山。据《金山潘氏宗谱》,潘邦洪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自黄岩大里迁此。
【蒲岙】 Pu'ào 135户,576人。耕地543亩,主产稻谷。山地49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蒲岙 Pu'ào 旧名蒲江。135户,576人。村处水车东2.25公里之白峤港南侧。东邻越溪乡。主居薛姓。据该村《重修薛氏宗谱序》,南宋时,薛直夫(1267~?)自城内水竹居(在今南蔡家巷)迁此。据《水车陈氏宗谱》记载,白峤港原名蒲江,该村处蒲江岩陡渡南山岙中,故称蒲岙。
【赵家山】 Zhàojiāshān 219户,834人。以村委会驻地赵家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19亩,主产稻谷。山地23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种植商品蔬菜为传统副业。
赵家山 Zhàojiāshān 214户,811人。赵家山村委会驻地。地处水车西南3.3公里之莲头山东南麓。梁王——前童——下陈公路过村后,白溪流经村前。村后之山原名邹家山,后山主易人,改称赵家山,村以山命名。主居章、钱二姓,钱姓较早。据该村《钱氏宗谱》,钱大有于元末明初自城内三隍堂(今解放路北段)迁居山下郑(石舌章大岙门)转迁邹家山。据《章氏宗谱》,章文佩、文喜于明代中叶自石舌章迁居赵家山仙人岩下。
象鼻头 Xiàngbítón 5户,23人。村处水车西南4公里之莲头山南麓。旁有山嘴称象鼻头,即以名村。西邻竹林乡,南濒白溪。梁王——前童——下陈公路过村前。钱姓于明初自邹家山(赵家山)转迁于此居住。今钱姓已无,章姓居住。
【石舌章】 Shíshézhāng 394户,1466人。耕地1022亩,主产稻谷。山地495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橡胶制品厂1家,1985年产值304.4万元。
石舌章 Shíshézhāng 别名下章。394户,1466人。村处水车东南4公里之白溪南侧。村西南有状元峰峙立。赵家山《章氏宗谱》载,章姓先世原居鄞县石溪,宋高宗南渡时,遣章谊为金国通问使,因忿于奸雄侵权,挂冠潜宁海状元峰北白溪畔,卜宅定居。因怀念祖先,亦名村为石溪。后以村南有片石峙立,下大上狭,状如舌,而村为章姓居住,于明初改称石舌章。又因状元峰北麓原有上章村(今废)而称下章。该村为明永乐庶吉士章朴(字原质)故里。朴早年曾读书于状元峰东北麓之结绳庵。此庵今尚存。
【草坦头】 Cǎotǎntóu 140户,596人。以村委会驻地草坦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74亩,主产稻谷。山地3880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茶146亩,1985年产量为7.2吨。
草坦头 Cǎotǎntóu 曾用名草坛头。115户,503人。草坦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水车西南2.4公里之虎头山西南麓。主居吴、李二姓。据《大路吴氏宗谱》,吴福广于南宋末年(据《缑城吴氏宗谱》福广姪梦祥生南宋宝祐六年推算)自临门(今象山县南田)迁县城东郊吴家岙,转迁于此,初称大路吴。据《草坛头李氏宗谱》,清初,李成华(1660~1733)自县城妙相寺后迁此。因该村在溪边草坛上,故称草坛头。后写作草坦头。
马铺 Mǎpu 25户,93人。村处水车西南4.6公里之新岭山腰,南邻官岭乡,西连旗门乡。村东山上有烽火台旧址。据传该处原为官兵牧马地,故称马铺。原居黄姓,今无。现主居方姓。据该村《方氏宗谱》,方姓自山上方(今属官岭乡)分迁于此。以七世孙小贤生于1934年推算,迁此当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
【上枫槎】 Shàngfēngchá 115户,526人。耕地422亩,主产稻谷。山地214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电工电器厂1家,地址在县城南黄土岭,1985年产值为63.83万元。
上枫槎 Shàngfēngchá 曾用名枫槎岙。115户,526人。村处水车南1.7公里之枫槎岭北麓,以山名村,称枫槎岙。又因枫槎岭脚有上下二村,该村居上,称上枫槎。主居郑、徐二姓。据《枫槎郑氏宗谱》,郑伯明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自高枧(今属三门县)徙居于此。据《枫槎徐氏宗谱》,徐思信自溪南(今属城郊乡)迁此。据七世孙学成生万历三年乙亥(1575)推算,迁此当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
【下枫槎】 Xiàfēngchá 143户,596人。耕地346亩,主产稻谷。山地208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下枫槎林场栽培茶92亩,1985年产量13吨。
下枫槎 Xiàfēngchá 143户,596人。村处水车南1.4公里之枫槎岭脚。据《临海下渡谢氏宗谱·枫槎派世系图》,谢彬、谢乾兄弟因岩下(即岩头下)遭洪水之患,于明隆庆六年(1572)迁居枫槎。该村在枫槎岭脚下首,故称下枫槎。
【白岩山】 Báiyánshān 65户,244人。以村委会驻地白岩山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219亩,主产稻谷。山地154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茶80亩,1985年产量6吨。并养耕牛出卖。
白岩山 Báiyánshān 42户,147人。白岩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水车东南3.1公里之白岩山南坡,村以山得名。东、南与七市乡毗连。村民叶姓自一市外岙迁来,葛姓自水车下葛迁来,据老人口述,均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为人看管山林居此。
鹿颈岗 Lujǐnggǎng 曾用名陆井岗。3户,13人。村处水车东南1.8公里之鹿颈岗东侧。以山名村,称鹿颈岗,曾误为陆井岗,1986年复原名。据老人口述,葛双金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成村。
黄泥田 Huángnítián 曾用名横泥田。13户,56人。村处水车东南2.5公里之白岩山西北坡。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成村。因田土多黄泥而名黄泥田,曾误为横泥田。
中央坑 Zhōngyāngkēng 5户,18人。村处水车东南3公里白岩西北山谷间。因村在中央坑,故名。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成村。
欢喜岭 Huānxǐlǐng 1户,3人。村处水车东南2.5公里之枫槎岭山腰中,是县城至七市、一市之岔路口,建有凉亭,供来往行人歇息、饮茶,行人深受其惠,称之为“欢喜岭”。村以岭命名。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泉水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枫槎岭头 Fēngchálǐngtóu 1户,7人。村处水车东3.5公里之枫槎岭上。村以岭得名,称枫槎岭头。据老人口述,村民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水车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马王堂 Mǎwángtáng 废村。
长街区
CHANG JIE QU
长街区位于县境东部,区公所驻地长街距县城27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界象山县,南临三门湾,西、北与力洋区相邻。总面积240.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86.73平方公里,下属长街、龙浦、岳井、山头、伍山、青珠等6个乡镇,76个行政村,162个自然村,19053户,67934人。
民国时期曾属文正区。宁海解放后,1949年7月与今之力洋区合建东区,1950年1月分出建立长街区。1956年划出部分土地建宁海县青珠农场。1958年11月撤区,成立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建长街区。1951年之青珠乡及平原乡部分地曾于1959年划入青珠农场,1962年8月分出单独成立青珠公社,仍属长街区。1969年又撤区,重建长街人民公社,原所属公社改称宣传站。至1979年再次恢复长街区,此后区域未有变动。
长街镇
长街镇在宁海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长街距县城27公里。镇以驻地命名。该镇地形南北长而东西较仄。东邻象山县,并隔车岙港水库与岳井、伍山二乡相望,西南接山头乡,西界龙浦乡,西北交胡陈乡。全镇总面积41.40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33个自然村。计有6065户,20222人,其中农村户口5230户,18827人。
辖区解放前属长亭镇及湖青乡之一部分。1951年分设为长亭镇和大湖、城塘二乡,1956年合并称长亭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成立长亭公社。1981年因重音,以公社驻地为名改称长街公社。1983年改长街乡,1984年改长街镇,列长街本村及屋基园、石桥头等村为建镇区。
境内北部多山,与龙浦乡交界之九冈山海拔349.9米,香花山海拔199米,与胡陈乡和象山县交界之白岩山海拔395.5米。东南部属沿海淤积平地,东面濒临车岙港水库,土质肥沃,中部有长亭港,横贯于车岙港与胡陈港之间。近年又于车岙港水库开掘渠道三条,贯穿中、南部。农田排灌方便。该镇为本县粮棉主要产地之一。
交通有县道长街——岳井公路、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胡陈——长街公路,后二者均与省道宁象线衔接。另有乡道石桥头——龙浦公路、长街——伍山公路,均与县道衔接。交通堪称方便。
全镇耕地21580亩,其中水田11485亩,旱地1009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油菜籽、大小麦、瓜果、蔬菜。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78公斤,总产8668.05吨;棉花平均亩产49公斤,总产463.8吨。山地除松林、杂木、薪柴、竹林等外,并种植柑桔、黄桃、茶、葡萄、李、梅等经济作物。全镇有柑桔2552亩,总产量9651.5吨,为县内主要产桔地。近来养殖业发展较快,有自然塘以及平洋上之低涯地进行淡水鱼类养殖;有家庭副业或专业饲养蚕、群鸭、长毛兔、鸡、鹅、母猪和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9900头,长毛兔2638只。镇内企业有镇办长亭食品厂等9家,职工2874人,1985年产值306.45万元。村办企业有大湖砖瓦厂等18家,职工695人,1985年产值154.69万元。另有镇办长街工程队、运输队、搬运站。农民联营和个体企业等共计从业人员228人,产值130.9万元。198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16万余元,人均收入470余元。
镇内有区完中1所,镇初中2所,共有学生1004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有学生1867人,入园幼儿78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2人,病床30张。文化设施有长街电影院、溜冰场等,区及镇各有文化站1所,分别有图书5000册和1000册。
该镇西岙村集福寺建于五代,尚存部分寺宇。寺前有南宋郑霖墓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卷四《名胜古迹》)。西岙村前又有南宋时所建之石拱桥三座。
长街镇 Chángjiē Zhèn 6065户,20222人。其中农村户口5230户,18827人。
【长街】 Changjiē 931户,3056人。位于长街镇中部。1968年称强裕大队,1975年改称长街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长街,辖2个自然村。耕地2897亩,其中棉地761亩。另有桔园189亩。产稻谷、棉花及柑桔。有村办企业2家,个体商业较多,运输业亦较发达。
长街 Chángjiē 别名长亭。910户,2984人。长街区公所、长街镇人民政府及长街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东27公里处,西依香花山与龙浦乡交界。该村为本县东部公路交通中心点,有县道三条,乡道二条,均于此为起迄站。据当地《谢氏房谱·居端公家训》记载,胡居端于南宋淳熙癸卯(1183)赘居长亭时,长亭已有陈、范、盍、徐诸姓。现为谢、王、张等姓杂处。其中谢姓、王姓于南宋末年居此(据当地《谢氏宗谱》、《王氏宗谱》)。该村宋代即称长亭,以村北有留云亭,亭屋七间相连,甚长,因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09)建长亭盐场,明洪武(1368~1398)初年设巡检司,后又以该村处香花山东麓,沿山构舍,东西长二里许,且集市繁荣,因又称长街。在留云亭旁,存有阮千户祠。阮千户名阮玉,为清康熙时提标千总,因英勇剿寇,后为寇所算,当地民众设祠纪念。
屋基园 Wūjīyuán 21户,72人。村处长街北1.5公里处。北为大园山,与龙浦乡交界。据口传,清同治年间(1862~1874),先有王、张两姓自长街迁此,后又有谢姓迁入。居前人屋基,称屋基园。
【西岙】 Xī'ào 255户,1008人。以村委会驻地西岙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25亩,其中棉地110亩。另有桔园169亩。产稻谷、棉花、柑桔。山地22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毛竹,并栽培柑桔等经济作物。
西岙 Xī'ào 217户,851人。位于长街东北6.5公里王家岭西面山岙间,因名西岙,古称西洲。西岙村委会驻地。西、北两面邻胡陈乡。据当地《陈氏宗谱》,陈怀琪“宋初真宗时(998~1022)自闽之长溪迁于台郡之宁海东乡西洲。”据城关镇《上隍郑氏宗谱》,郑居中于徽宗时(1101~1125),由福建迁此。该村为南宋时兄弟进士郑霖、郑发故里,现尚存郑霖墓及南宋时建造之石拱桥等古迹。
徐家溪 Xujiāxī 38户,157人。位于长街北面5公里黄泥山东麓。该村先有徐姓居住,山脚有一条长溪,故称徐家溪。后陈姓自西岙来此看山,又有胡、叶、邵等姓集居于此。
【车岙】 Chē'ào 228户,848人。以村委会驻地车岙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58亩,其中棉地240亩。另有桔园115亩。产稻谷、棉花、柑桔。有山地71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副业有淡水鱼养殖。
车岙 Chē'ào 225户,844人。车岙村委会驻地。村处长街东北6公里之山岙间,东界象山县。据当地《穆氏宗谱》,穆修(1160~?)祖居山东,于宋嘉定癸未年(1223)迁此。又据同谱,穆修原拟去西洲(今西岙)定居,因夜间航行,船误驶至此,上岸察看,见其环山带水,土地肥沃,决定即在此落户。因船驶错,故名岔岙,后谐音为车岙。
沿盘头 Yánpántóu 3户,4人。位于长街东北5.5公里之车岙港水库北岸,为水边小村。
【九江】 Jiujiāng 278户,1036人。以村委会驻地九江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116亩,其中棉地11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00亩,植被为竹、松、薪柴。有桔园240亩,并有青梅、蚕桑等。
九江 Jiujiāng 233户,880人。位于长街北3公里九冈山东麓。西邻龙浦乡。胡陈——长街公路经此。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子兰于南宋末年(1127~1279)自长街分迁于此。据《尤氏宗谱》,尤转六原居一都(今西店镇石孔头)于明代中叶转迁于九江。村西有九个小山岗,因此村称九岗,地方音“岗”“江”同音,取江字有水,后改成九江。
东陈 Dōngchén 45户,156人。位于长街北3.3公里狮子山东麓,西邻龙浦乡。因村处九江东北,陈姓为多,故称东陈。
海岙塘 Hǎi'àotáng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东陈。
【大城塘】 Dàchéngtáng 419户,1559人。大城塘建成于清乾隆八年(1743)。此塘从九江沙头山围至旗头山,范围较大,塘岸似城,故名大城塘。因村处大城塘而命名。村委会驻地前港,辖3个自然村。耕地1516亩,其中棉地200亩。另有桑园472亩,桔园222亩。产稻谷、棉花及蚕桑、柑桔、糖蔗等。淡水养殖有鱼类、珍珠蚌等。村办糖厂1985年产值12万元。
前港 Qiángǎng 208户,785人。大城塘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东北2.5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与岳井乡隔港相望。村建于清乾隆八年大城塘建成时。先为吴姓从天台吴岙迁来,后又有王、鲍二姓迁此。大城塘分前后两港,该村在前港,故名。
后港 Hòugǎng 150户,567人。村处长街东北3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该村先有冯姓自山头迁此,现为杂姓合居之村。因在前港之后,故称后港。
下山 Xiàshān 曾用名旗头山。61户,207人。村处长街东北1.8公里旗头山东麓。谢姓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从长街迁入。现以谢、王、朱三姓为主。当地有山,其形似旗,村在旗头,故称旗头山,后改称下山。
【石桥头】 Shíqiáotóu 206户,732人。耕地802亩,其中棉地192亩。另有桔园161亩。产稻谷、棉花、柑桔及糖蔗。
石桥头 Shíqiáotóu 206户,732人。在长街南面,与长街毗连。跨长亭港南北两岸有石桥一座,称永和桥,村在两岸桥头边,故称石桥头,为石桥头——龙浦公路起点。
西塘 Xītáng 废村。该村原有三四十户住民,近年陆续搬入长街,遂成废村。
【塘里】 Tanglǐ 332户,1243人。耕地1489亩,其中棉地400亩。另有桔园247亩。产稻谷、棉花、柑桔、糖蔗。
塘里 Tanglǐ 332户,1243人。位于长街南1公里之长亭港南岸。据洋胡闸《胡氏房谱》,胡居端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居大湖,其次子胡才迁塘里。相传古时该村与北面石桥头有海相隔,未造桥之前,以船摆渡,渡南有塘,胡氏祖居塘岸里,故称塘里。
【洋湖闸】 Yánghuzhá 269户,1037人。耕地960亩,其中棉地258亩。另有桔园85亩。产稻谷、棉花、柑桔、蚕桑、糖蔗。并有淡水养殖。家庭副业有母猪和肉猪饲养。
洋湖闸 Yánghuzhá 别名杨梅搀。269户,1037人。位于长街东2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以前山桥为界,与岳井、伍山两乡相邻。据当地《胡氏房谱》,胡居端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居大湖,其长子胡显迁洋湖闸。相传村前原是一片海洋,而潮水从未涨到搀头,因称洋浮搀(搀,见卷九《宁海县地名特殊用字》)。谐音称杨梅搀,光绪《宁海县志》即以杨梅搀名村。又因村东湖塘中建有水闸,后改称洋湖闸。
【下蔡】 Xiacai 127户,435人。耕地603亩,其中棉地251亩,另有桔园34亩。产稻谷、棉花、柑桔。
下蔡 Xiacai 127户,435人。位于长街东南2公里之平畈上。该村最早为蔡姓居住,村处长街下首,故称下蔡。后有胡姓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塘里迁此。现蔡姓已无,村名沿用。
【浦东】 Pudōng 320户,1087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因所属各村之间沟港交错,且地处当地长亭公社之最东面,故名浦东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张家,辖5个自然村。耕地1450亩,其中棉地680亩。另有桔园180亩。产稻谷、棉花、柑桔。有淡水养殖。
张家 Zhāngjiā60户,232人。浦东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东面3.3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先有张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长街迁此,故称张家,现为杂姓居住。
洋家塘 Yángjiātáng 78户,210人。位于长街东南3.2公里之平畈上。该村先有杨姓于清嘉庆年间从天台迁入。因村处塘内,故称杨家塘,现为杂姓居住,并改今名。
深水港 Shēnshuǐgǎng 66户,120人。位于长街东南3.3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该处1958年曾由长街人民公社建畜牧场,场员有今长街镇各村农民。1960年改办国营车岙港农场,次年复有今属深甽区各乡镇农民来任场员。1963年农场停办,部分场员留此定居成村。以地近车岙港深水处,故称深水港。
新塘缺 Xīntángquē 69户,315人。位于长街东南3.7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陈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胡陈迁此,后又有冯、徐等姓迁入。据传该处原有一内塘,以后内塘被打开,村在塘岸缺口处,故名新塘缺。
渡头 Dutou 47户,210人。位于长街东南3.8公里车岙港水库西岸。先有陈姓于清道光年间自胡陈迁此,后又有蒋、徐等姓来此定居。早时,松岙和长街来往,须在此摆渡,村处渡头,故名。
【大祝】 Dàzhù 117户,412人。以村委会驻地大祝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39亩,其中棉地250亩。另有桔园148亩。产稻谷、棉花、柑桔,并有内河供淡水养殖。
大祝 Dàzhu 93户,302人。大祝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南1.8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山头乡。据该村《大祝宗谱》,祝梦祥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定居铜岭祝(今属建设乡),其子祝日棣迁长亭大祝。因该村有人分至大湖南面另建新村,称下祝,该村人多,称大祝。
上墩 Shàngdun 24户,110人。位于长街西南1.5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山头乡。祝姓于南宋理宗(1225~1259)时由大祝迁此。地处大祝上首高墩上,故称上墩。
【大湖】 Dàhu 1035户,3549人。以村委会驻地大湖命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4206亩,其中棉地1630亩。另有桔园435亩。产稻谷、棉花、柑桔,并有蚕桑及淡水养殖。1985年生猪饲养量1835头。
大湖 Dàhú 924户,3253人。大湖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南2公里之平畈上。西界山头乡。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过此。据洋湖闸《胡氏房谱》,胡居端于宋淳熙癸卯(1183)自奉化簰溪赘居长亭盐场司前,后迁居大湖。该村原名大胡,以胡姓居住成大族而得名。后改称大湖。该村为明天启戊辰(1628)进士胡献来故里。光绪《宁海县志》载,胡为人诚朴狷介,敢于与权奸抗争,著有政绩。
东洋 Dōngyáng 56户,140人。位于长街南面2.4公里之平畈上。大湖胡姓分居于此。因村处大湖东面洋畈上,故称东洋。
下祝 Xiàzhù 55户,156人。位于长街南面2.5公里之平畈上,西南邻山头乡。该村祝姓自本镇大祝迁来,后又有胡姓自大湖迁此。因村在大祝之下,故称下祝。
【庙树塘】 Miaoshutang 193户,708人。1961年建队,称红星大队。1981年以队委会驻地庙树塘,更名为庙树塘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辖2个自然村。耕地514亩,其中棉地211亩。另有桔园40亩。产稻谷、棉花、柑桔。
庙树塘 Miàoshutáng 96户,353人。位于长街东南3公里之平畈上。庙树塘村委会驻地。鲍、陈两姓均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胡陈迁入。当地塘边有一小红庙,庙后有大树,该塘因称庙树塘,村以塘命名。
车岙港 Che'àogang 97户,355人。位于长街东南4公里车岙港水库西侧。1960年办于深水港之国营车岙港农场后迁此,1963年农场停办,部分场员留此定居成村。因紧靠车岙港而命名。
浦东 Pudōng 片村。包括张家、车岙港等7个自然村。
【新东】 Xīndōng 274户,1133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称东关大队,1965年以队委会驻地孙家,地方音“孙”、“新”同音,更名为新东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村委会驻地孙家,辖4个自然村。耕地1752亩,其中棉地1000亩。另有桔园145亩。产棉花、稻谷、柑桔。
孙家 Sunjiā 134户,618人。新东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东南3.2公里之平畈上。据口传,早时当地住有孙,姚两户,其后姚姓无后,孙姓发族,村称孙家。
下角头 Xiàjiǎotóu 50户,200人。位于长街东南3.8公里之平畈上。胡姓于清道光(1821~1850)时从大湖迁入。因地处孙家东南下角,故称下角头。
东关塘 Dongguāntáng 60户,210人。位于长街东南3公里之平畈上。董、张、胡三姓居住。此处原为老塘,堤岸在塘之东边,称东关塘,村以塘命名。
斗门头 Dǒuméntóu 30户,105人。位于长街东南2.8公里之平畈上,杂姓居住,多从黄岩、临海等县迁来。村在斗门旁边,故称斗门头。
【合宁】 Héníng 246户,984人。1961年建胜利大队,1981年更今名。村委会驻地合宁,辖2个自然村。耕地1414亩,其中棉地900亩。另有桔园95亩。产棉花、水稻、柑桔。
合宁 Héning 182户,721人。合宁村委会驻地。位于长街南4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山头乡,东面隔车岙港与伍山乡下湾塘相望。清末始有此村。经调查村民来自三个省的十三个县。该处原有合宁塘,以塘名村。
合利 Hélì 64户,263人。位于长街南4.9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山头乡。建村情况与上条合宁相同。因村民来自五湖四海,祈合住顺利,故称合利。
龙浦乡
龙浦乡在宁海县东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流水湾距县城24公里。因驻地背靠龙山,面对水浦而命名龙浦。东邻长街镇,南连山头乡,西和西北濒胡陈港,与力洋、古渡、前横三乡镇隔港相望,北面与胡陈乡接壤。全乡总面积28.50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27个自然村。计有2791户,10262人(内回族9人),其中农村户口2709户,10170人。
辖区解放前分属长亭镇和湖青乡。1951年分为龙浦、新城二乡,1956年以龙浦、新城二乡及山头乡之一部分合并称龙浦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龙浦公社,1983年改龙浦乡。
境内地势东北高,南面低,为沿海丘陵地区。东北部多低山,宜于种植茶和果木;西部靠胡陈港水库亦多山丘;南部为沿海平地,土质肥沃,河塘交错,是该乡主要粮棉产地。
境内交通陆路有石桥头——龙浦公路,1982年建成,于石桥头衔接县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水路有内陆河网,船只可自胡陈港水库至车岙港水库,并与长街镇、伍山乡河渠相通。
全乡耕地12754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亦种大小麦、油菜籽等作物。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66.5公斤,总产5620.6吨;皮棉亩产56公斤。山地3080亩,植被除松、薪柴等外,栽培有柑桔、黄桃、李子、葡萄、茶等经济作物。11385年柑桔总产1550吨。副业有淡水养殖,饲养长毛兔、群鸭、肉猪等,并经营蚕桑。1985年生猪饲养量5628头,长毛兔3400只。乡内企业有乡办食品、五金、纸箱等厂5家;村办有蜜饯、塑料、五金等厂各5家;另有运输队3家。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028.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77.2万元,工业产值351.2万元,人均收入546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26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学生901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所属新城村1985年被评为县文明村。
龙浦乡 Lóngpuxiāng 2719户,10262人。其中农村户口2709户,10170人。
【德泉】 Déquán 173户,592人。村委会驻地流水湾。因驻地村西有德泉庙,故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46亩,其中棉地285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411亩,植被松、薪柴、果木等。产柑桔。
流水湾 Liúshuǐwān 138户,458人。龙浦乡人民政府和德泉村委会驻地。位于龙浦乡中部,距宁海县城24公里。石桥头——龙浦公路通至村南斗门头。口传该村建于明代,住民相继从龙山迁入。村处龙山西南麓山湾中,终年流水潺潺,故名流水湾。
庙头下 Miàotóuxià 35户,134人。在流水湾西01.5公里处。据当地口传,该村建于明末,住民从龙山迁入。村处德泉庙下首,故名庙头下。
【上岗山】 Shànggǎngshān 44户,192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村名上横山命名,1981年因重名,以上横山又名上岗山,遂更名为上岗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41亩,其中棉地92亩,产稻谷、棉花。山地20亩,植被松、薪柴及果树等。产柑桔。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上岗山 Shànggǎngshān 别名上横山。44户,192人。位于流水湾西北3.8公里山脚。东北靠山,与胡陈乡交界,西北濒胡陈港水库。口传明代有赵姓一家首先在此定居。因村旁山头呈横形,称上横山;又因山头乡大青有一下岗山,此山又称上岗山,村以山命名,二名并用,现以上岗山为标准名。
【尖岙】 Jiān'ào 99户,348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以驻地自然村梅岙命名。因重名,1981年以村南有尖山,更名为尖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24亩,其中棉地154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山地197亩,植被松、薪柴、果树等。
尖岙 Jiān'ào 曾用名梅岙。99户,348人。在流水湾北3.9公里之山间。据当地《仇氏宗谱》,仇姓于明弘治十年(1497)来此定居。因当地多梅树,又以地处山岙,故称梅岙。1986年更名尖岙。
【新城】 Xīnchéng 298户,1088人。耕地1693亩,其中棉地764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梨。
新城 Xīnchéng 298户,1088人。村在流水湾西北2.5公里处,三面环山,西为胡陈港水库。据长街《王氏宗谱》,“(宋季)一世祖伯璋始迁长街,其第三子子芳迁新城。”据此,王姓系宋末元初迁此。早时村前筑有城墙,以防海盗,城墙建成时称新城,即以名村。
【湘岙】 Xiāng'ào 189户,685人。以村委会驻地湘岙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991亩,其中棉地39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梨、茶叶。山地580亩,植被松、薪柴、茶、果木等。副业有母猪饲养等。村办工厂1家。
湘岙 Xiāng'ào 146户,541人。湘岙村委会驻地。位于流水湾北1.4公里之山间。据《湘岙冯氏宗谱》,冯蟾南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从台州迁此。考《湘岙冯氏宗谱》,元末已有湘岙村名出现。据当地口传,该村在冯姓之前,有萧姓居住,其祖先在两湖为官时,于村中建造文昌阁,并引种湖南之湘妃竹于阁旁,又因村处山岙,故称湘岙。
回林 Huilín 34户,105人。在流水湾西北1.4公里处。口传该村建于明初。现有金、郑、冯、石、尤等姓。村前有河,村后有山,树木茂盛,围护村庄,故名回林。
下岙塘 Xià'àotáng 9户,39人。位于流水湾西北0.7公里处。王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从新城迁来。村三面环山,处湘岙岭下,西临塘地,故称下岙塘。
【田坑】 Tiánkēng 85户,342人。耕地361亩,其中棉地80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黄桃。山地49亩,植被松、薪柴等。副业有母猪饲养等。
田坑 Tiánkēng 85户,342人。村在流水湾西面2公里胡陈港水库东岸。据当地口传该村建于北宋(960~1127)。因村处四面环山之田畈上,雨季,山水从田畈排出,形如小坑,故名田坑。
【小山】 Xiǎoshān 136户,505人。耕地830亩,其中棉地33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副业有饲养母猪、群鸭等。
小山 Xiǎoshān 130户,503人。村在流水湾西1.5公里胡陈港东岸。据当地口传,本县铜岭祝(今属建设乡)村民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迁此定居。村处海滨小山上,故名小山。
【施家】 Shijiā 141户,559人。以村委会驻地施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639亩,其中棉地150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柑桔、甘蔗。副业有饲养母猪等。村办工厂2家。
施家 Shijiā 36户,162人。施家村委会驻地。位于流水湾西南1.2公里河渠北岸。据当地《施氏宗谱》,施士经同弟施士泽率子侄于乾隆年间(1736~1795)自玉环迁徙于宁海总浦塘(即施家)。以姓名村,称施家。
下厂 Xiàchǎng 70户,279人。在流水湾西南1.3公里河渠北侧。住民相继从施家迁来。其南面之上堍,曾称上厂,该村与之相对,故称下厂。
板桥 Bǎnqiáo 35户,118人。在流水湾西南1.2公里处。住民相继从施家分迁而来。村北原有木板桥(现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故名。
【龙山】 Lóngshan 362户,1427人。耕地1458亩,其中棉地31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花、柑桔。
龙山 Lóngshan 362户,1427人。位于流水湾东面1公里狮子山脚,东邻长街镇。当地有陈姓始祖墓碑刻文:“明初始祖成之陈公之墓”。老人口述,明初朱元璋起兵江南时,陈成之从福建迁居南田,再迁至此。据此,建村当在洪武年间(1368~1398)。因村后群山蜿蜒如龙,称龙山,村以山命名。
【总浦】 Zǒngpu 132户,483人。耕地598亩,其中棉地22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山地179.6亩,植被松、薪柴等。副业有饲养母猪、群鸭等。村办厂1家。
总浦 Zǒngpǔ 132户,483人。位于流水湾西南1.1公里长亭港北岸。该村原为高家和董家二村,1982年合并,以村处总浦塘中间,称总浦。据当地《董氏宗谱》,董元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由今玉环县环城乡下段村迁此。
【河里】 Helǐ 159户,630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耕地705亩,其中棉地319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河里 Hélǐ 159户,630人。在流水湾西南4.3公里胡陈港东岸。口传该村所在地于清乾隆年间尚为海涂,至同治年间(1862~1874)始有人定居。因该村四围挖有防盗护村河,村在护村河之中,故称河里。
【沥头】 Lìtóu 80户,318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耕地295亩,其中棉地13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沥头 Litou 80户,318人。沥头村委会驻地。村在流水湾西2.2公里胡陈港东岸。当地口传在清代中叶,今胡陈乡屿根村蒋姓游猎至此,后即迁此定居,村名因称猎游。以后由于近音异读,演变为冽头,又谐称沥头。
【连浦】 Liánpu 78户,263人。1961年该村与邻近村联合成立大队,以各村互有河道相通,称连浦大队。1984年该村与河里、沥头、横洞、中下塘等村分立行政村,因与山头乡上搀重名,改名连浦,以承袭原大队名。耕地325亩,其中棉地117亩。产稻谷、棉花及桔柑。
连浦 Liánpu 曾用名上搀。78户,263人。在流水湾西南1.6公里处。口传冯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山头村迁此。村外有搀塘,村处搀塘上头,称上搀,亦称上厂。1986年改称连浦。
【横洞】 Héngdong 70户,242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耕地340亩,其中棉地13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横洞 Héngdòng 70户,242人。在流水湾西南1.7公里处。口传该乡龙山村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定居。村处横山塘内,村对面有桃花洞,故称横山洞,后简称为横洞。
【中下塘】 Zhōngxiàtáng 86户,358人。1961年属连浦大队,1984年分出另行成立行政村。以村委会驻地中下塘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80亩,其中棉地12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中下塘 Zhōngxiàtáng 45户,193人。在流水湾西南2.2公里胡陈港东岸。中下塘村委会驻地。毛屿乡庙岭村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定居。因村处横洞与下塘中间,故名中下塘。
下塘 Xiàtáng 41户,165人。在流水湾西南2.8公里胡陈港东岸,南邻山头乡。据该村口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今长街镇大湖村民迁此定居。村处树泥塘下,故名下塘。
【上港】 Shanggang 121户,492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港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72亩,其中棉地28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上港 Shanggang 别名洞下。92户,394人。上港村委会驻地。在流水湾西南1.8公里长亭港边。口传该村住民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本县力洋后坑李迁来。上港与下港东面有一桃花洞,二村均在桃花洞下首,故统称洞下。又因二村一南一北,均在长亭港东南,以北为上,以南为下,本村居北,故名上港。
下张 Xiàzhāng 29户,98人。在流水湾南2公里处,南邻山头乡。口传该村始祖于清嘉庆(1796~1820)后期从力洋下张村迁此。因宗承力洋之下张,亦称村为下张。
【下港】 Xiàgǎng 126户,439人。耕地599亩,其中棉地25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副业有个体运输等。
下港 Xiàgǎng 别名洞下。126户,439人。在流水湾西南2.3公里处。南邻山头乡之上搀。口传住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本县力洋董家迁入。该村与上港统称洞下,又以村在上港之下,故称下港。
【金家】 Jinjiā 104户,385人。耕地430亩,其中棉地15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另有山地41亩,植被松木、薪柴等。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金家 Jīnjiā 104户,385人。在流水湾南1.5公里长亭港南侧。口传金姓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从黄岩川山迁住本县梅林,又转迁至此。以姓名村,称金家。
【娘娘宫】 Niángniánggōng 73户,255人,其中回族9人。耕地254亩,其中棉地91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副业有饲养母猪和运输业等。
娘娘宫 Niángniánggōng 73户,255人。在流水湾南1公里长亭港北岸。交通有石桥头——龙浦公路与长亭港之便,且有机耕路通乡境东西。驻有乡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邮电所,并有贸易市场、乡办工厂,为该乡经济中心。据当地老人回忆,该村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村后有天妃宫,俗称娘娘宫。据本县文管会《全县天妃宫概况》载:“龙浦娘娘宫,规模较大,向为农村集市场所。”村以庙为名。
【三岔】 Sanchà 153户,567人。耕地663亩,其中棉地19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三岔 Sānchà 153户,567人。在流水湾南1.9公里香花山麓。口传陈姓在清道光十年(1830)从流水湾迁此。因村傍三岔路口,故称三岔。
宗谱记载,岳井为全乡最早所建之村庄。当初,村民以生产食盐为主,后围塘造田,种植水稻及其他作物,逐渐形成大村。据《鹤井蒋氏宗谱·明始迁祖国兰公传略》,明洪武十五年壬戍(1382)蒋国兰率二子自西洲(今长街镇西岙)迁此。村左有一大井,据《鹤井蒋氏宗谱·岳井命名考》记载,昔人见有鹤栖于井畔,以为瑞,故名鹤井。村遂以鹤井命名,后改写为岳井。今井尚存,围90米,深7米。圈有石栏,状似寿桃。井底有三孔,水从地下涌出,一咸二淡。为方便村民汲水,有石级二十四级,伸入井中。据井旁石碑记载,井栏系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
王家 Wángjiā 82户,279人。位于岳井东北0.6公里处,东濒白礁水道。据《长街王氏宗谱》,明代王熜(1440~1488)自长街迁此。因王姓居住,称王家。
横山头 Héngshāntóu 44户,159人。位于岳井东北1.2公里处,东濒白礁水道。杂姓居住,蒋姓稍多。村旁有小山东西横卧,故称横山头。
隔港 Gégǎng 83户,282人。位于岳井北面0.5公里处,与岳井隔一河港,故称隔港。张、李、王、蒋等姓杂居。
【新塘】 Xīntáng 331户,1126人。因辖有上新塘、下新塘二自然村,故名新塘。村委会驻地上新塘。辖3个自然村。耕地1552亩,其中棉地654亩,产稻谷、棉花。另有海涂桔场26亩,1985年产桔260吨。
上新塘 Shàngxīntáng 236户,772人。新塘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北2公里处,北邻象山县。据《丹山唐翰朱氏宗谱》,清代中叶,朱国春(1795~1883)自丹山唐家翰迁此。又据隔洋塘《天台王氏宗谱》,王风田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天台迁此。新塘主河道为洞港,围垦时原称洞港塘,与对岙洞塘同时围垦,而该塘成塘较对岙洞塘为迟,乡人因称新塘,新塘分上下二村,该村在上称上新塘。
下新塘 Xiàxīntáng 72户,265人。位于岳井北1.8公里处。因在上新塘下首,故称下新塘。杂姓居住。建村年代与上新塘相近。
小龙头 Xiǎolóngtóu 23户,89人。位于岳井西北1.1公里处,上新塘之南。村民以王姓较多。塘岸如龙,村在新塘岸之一端,故名小龙头。
【对岙洞】 Duì'àodòng 281户,1071人。以村委会驻地对岙洞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515亩,其中棉地610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经营柑桔等。
对岙洞 Duì'àodòng 243户,913人。对岙洞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西北2.2公里之平洋上。据《对岙洞徐氏宗谱》,徐廷文原住山前,因参加对岙洞围塘,得田一柱,遂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迁此居住。早时,岳井至长街通舟楫,此地正处于航程之半,当地称“半”为“对拗”;又因此处有洞港,故名对拗洞,后谐音为对岙洞。
团屿 Tuányu 38户,158人。位于岳井西北3.3公里处。小岩头孔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迁入团屿。孔姓无子,胡陈下张倪姓入赘,倪亡,又有龙浦横山塘孙姓入赘。另有王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茶院迁入。后因团屿大火,人心惶恐,遂移住里湾,团屿村废。1955年孙姓苦于里湾西北风倒屋,又迁回团屿,其他村民亦相继迁回,团屿村重新形成。此处土地平整,村前河道如兜,地似圆形岛屿,故名团屿。车岙港水库在此建一新闸,称团屿闸,库水可经涵洞灌溉对岙洞塘。
【上山前】 Shàngshānqián 205户,724人。以村委会驻地上山前得名。1961年建队时称上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上山前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辖3个自然村。耕地1058亩,其中棉地512亩。主产稻谷、棉花。另有柑桔23亩,1985年产桔37.5吨。
上山前 Shàngshānqián 别名上岙。124户,390人。上山前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西2.1公里处。徐姓从山前分居于此。该村与山前均处龙泰岩山之前,合称山前,该村居上,又称上岙。1981年因重名改称上山前。
张家岙 Zhāngjiā'ào 41户,185人。在岳井西2.5公里处。下岙(山前)徐姓村民分迁至此。按村名,早先应有张姓居住,已无考。
山前团 Shānqiántuán 40户,149人。位于岳井西2.4公里处。西濒车岙港水库。杂姓居住。因村近山前,“团”系旧盐民组织称谓,故名山前团。
【山前】 Shanqian 226户,830人。1961年建队时称下岙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称山前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050亩,其中棉地433亩,主产稻谷、棉花。另有山地桔园135亩,1985年产桔55吨。
山前 Shanqián 别名下岙。226户,830人。位于岳井西南2.1公里处,南邻伍山乡。据《缑城柘浦徐氏三族重修宗谱序》,徐贵二为南宋嘉熙元年(1237)贡士,自本县柘浦乡迁此。该村与上山前均处龙泰岩山前,合称山前,该村居下,又称下岙,1981年以山前为标准名。
【岳墩】 Yuèdūn 168户,629人。以村委会驻地岳墩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849亩,其中棉地370亩,主产稻谷、棉花。另有山地30亩,培育梨、桔等果木。
岳墩 Yuèdun 106户,383人。岳墩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西1.7公里龙泰岩山之北。据传明万历间(1573~1620)始有人在此定居。现为徐、陈、王等姓杂居。因该地系一高墩,临近岳井,故名岳墩。
安山 Anshan 曾用名庵山。20户,83人。位于岳井西2公里河塘边。杂姓居住。先前此处有庵,村在庵之山界内,故名庵山,后写作安山。现庵已圮,尚留一井,大旱之时,村民赖此汲水饮用。
山下 Shānxià 42户,163人。位于岳井西2.6公里车岙港水库东岸。杂姓居住。村靠山,故名。
【陈芝岙】 Chénzhī'ào 60户,237人。1961年建陈芝岙大队。1968年与李家合并,称卫东大队。1978年二村分开,恢复陈芝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335亩,其中棉地112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0亩,培育山林、果木。
陈芝岙 Chénzhī'ào 别名寻芝岙、存猪岙。60户,237人。位于岳井西南0.9公里之山岙中。据《长街谢氏宗谱原序》,谢子宁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自长街迁此。该地原称寻芝岙,村以岙得名,后写作陈芝岙,民间亦记作存猪岙。
【南山塘】 Nánshāntáng 40户,180人。该村1967年为五七干校所在地。后干校停办,从长街区各村迁入部分农户成立大队,称五七大队。1981年更名为南山塘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以驻地南山塘命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39亩,其中棉地223亩,主产稻谷、棉花。
南山塘 Nánshāntáng 20户,95人。位于岳井西南1.5公里处。1970年当地五七干校停办,各村住民迁入建村。村处蛇头山之南塘中,故称南山塘。
干校 Gànxiào 20户,85人。位于岳井东南面2.8公里沿海处。1967年长街区在此办五七干校时,移车岙村民来此,始有人居住,后成村,村名即称干校。
【李家庄】 Lījiāzhuāng 259户,949人。1961年建队时称李家大队,1968年与陈芝岙合并称卫东大队,1978年又分开恢复李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李家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改称李家庄。村委会驻地李家庄,辖2个自然村。耕地1408亩,其中棉地435亩。另有山地20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种植柑桔、糖蔗等。
李家庄 Lǐjiāzhuāng 曾用名李家。192户,672人。位于岳井南0.6公里处,东濒白礁水道。从该村渡口出发,船只可达隔洋塘与象山沿海各地。据当地《李氏宗谱》,明永乐年间(1403~1424)李可达由西岙李家园迁此。因李姓居住,故称李家。1986年改称李家庄。
张家 Zhāngjiā 67户,277人。位于岳井东南0.6公里处。据岳井《张氏宗谱》,张传章系明初方孝孺学生,方罹祸时受株连,传章逃至新昌,后转迁至此。村为张姓所居,故称张家。
【隔洋塘】 Géyángtáng 332户,1374人。辖3个自然村。隔洋塘原为海岛,处白礁水道中,旧时常有土匪出没,附近水道称为强盗湾。因系悬水岛,故称隔洋塘。1973年该岛东侧南北两端筑堤以后,遂与陆地相连。耕地2450亩,其中棉地1109亩,主产稻谷、棉花。并有山地、海涂各200亩,种植柑桔,养殖蛏、蛤。
隔洋塘 Géyángtáng 曾用名下塘。155户,661人。隔洋塘村委会驻地。位于岳井东3公里处。据当地《李氏宗谱》,李义祠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入继至此。该村原名下塘,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隔洋塘
山横 Shānhéng 123户,525人。位于岳井东面4.1公里处。居民张姓,其第一代祖于清同治(1862~1874)末来此定居。村头有一小山横卧,故称山横。村南原有强大湾村,现已连成一片。
长山 Changshan 曾用名长大山。54户,188人。位于岳井东北3.8公里处。据《天台黄雾王氏宗谱》,王凤桧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迁住长大山。隔洋塘一岛三村,独此村曾属象山。1958年宁海并入象山县,该村并入隔洋塘大队。1961年宁海复县,该村留归宁海管辖。后村名简称长山。
【上塘】 Shàngtáng 216户,833人。以村委会驻地上塘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287亩,其中棉地609亩,主产稻谷、棉花。
上塘 Shàngtáng 别名上灰溜塘。152户,570人。位于岳井南面1.9公里之平洋上。东濒白礁水道,南邻伍山乡。据当地《鲍氏宗谱》,鲍式构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定居宁邑灰溜塘。据口传,二百多年前,该地尚为海涂,后由岳井、山前、洋岭三个村合围四个塘作盐场。盐民旧时以土法晒盐,用灰吸水后,入溜桶内过滤,称灰溜,因名村为灰溜塘。该村处于伍山乡下塘(下灰溜塘)之上方,因称上灰溜塘。解放后简称上塘。又该村有二高墩,房舍建于墩上,分称里墩和外墩。
小水埠 Xiǎoshuǐbu 64户,263人。位于岳井南面1.4公里之平洋上。杂姓居住。早年,该乡渔民近海捕捞,小水潮时,常在此泊船,故名小水埠。
山头乡
山头乡位于宁海县东部偏南,乡人民政府驻地山头距县城26公里。乡以驻地得名。北交龙浦乡,东连长街镇,并隔车岙港与伍山乡相邻,南连青珠乡、青珠农场,西濒胡陈港水库,与前横乡隔水相望。全乡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7.3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共40个自然村。计2848户,10117人(内回族1人),其中农村户口2738户,10002人。
辖区解放前属湖青乡,1951年为大青乡及山头、平原二乡之大部分。1956年山头、青珠、平原、大青四乡合并为青珠乡,辖区属青珠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现辖区成立山头公社,1983年改山头乡。
该乡为三门湾畔海积平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东南近海一带土地,均系近代围垦。东面车岙港水库与西面胡陈港水库之间,近年新开多条河道,沟通两港,形成水网,排灌方便。境内有四座独立小山,其中以山头山(旗山)较大,海拔144.1米,于三门湾内有田湾岛、老鼠屿、米礁等17个岛礁。
公路有县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跨越乡境,于力洋与省道宁象线连接。
全乡耕地1633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96公斤,总产5769.9吨。近年水果生产发展较快,除柑桔种植面积已达2500亩外,并有桃、枇杷、葡萄、甘蔗等。该乡多池塘,海涂广阔,蛏、蚶、淡水鱼等产量甚丰,为著名“长街蛏子”主要产地。副业有海涂养殖,近海捕捞,淡水养鱼,经营蚕桑,饲养群鸭、蜜蜂、长毛兔及生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6485头。乡办企业有工艺美术、副食加工等厂6家,职工36人,1985年产值10万元。村办工厂有综合、副食品加工、塑料、五金等11家,职工216人,1985年产值40.46万元。个体办及联办工厂18家,职工80人,1985年产值28.03万元。此外,运输业也相当发达。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198人。小学11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学生862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2张。文化设施有乡文化中心、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等。
明末张煌言(字苍水)起兵抗清,据守浙东沿海一带时,曾在该乡山头附近屯兵,尚留有煌言塘(亦称王爷塘)地名,后人并立碑纪念,今碑已湮没。
山头乡 ShantouXiang 2848户,10117人。其中农村户口2738户,10002人。
【山头】 Shantóu 772户,2600人,其中回族1人。以村委会驻地山头得名。耕地4234亩,其中棉地129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甘蔗等。副业有饲养蜂、鸭、兔及从事汽车、拖拉机运输等。村办工厂6家,1985年产值25.2万元,并有个体及联办工厂。
山头 Shantóu 772户,2600人。山头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处县城东偏南26公里山头山东南麓。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于此设站通过。主居冯姓,据《旗山冯氏宗谱》,冯安云,仕宋河南彰德府尹,元武宗四年(1311)以兵燹游于宁海,因长亭有渔盐之利,定居于旗山(今山头山)之下。以村居旗山东南端,故称山头。
田湾 Tianwan 渔点。别名下洋山。位于山头南13.5公里三门湾中,系一小岛。岛之西部山湾内有水田,故名田湾岛。又为旗山下洋之悬水山,故别称下洋山。原有杨姓1户,属山头村。1965年我县水产局曾于此建造水产加工场。现无常住户,仅渔汛时有本县及三门县渔民在此暂住。
【五岔】 Wuchà 131户,511人。以村委会驻地五岔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883亩,其中棉地308亩。主产稻谷、棉花、柑桔。副业以养鸭闻名全县。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5.3万元。
五岔 Wuchà 24户,108人。五岔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北1.5公里长亭港南岸。张姓于清光绪(1875~1908)初从黄岩迁此。以村庄坐落于五条河之岔口处,故称五岔。
天打岩 Tiāndǎyán 22户,84人。村处山头东北1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大祝村。杂姓居住,竺姓较早,张姓较多。竺姓于清康熙(1662~1722)末年从本县北乡迁此,张姓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来。村北有一天打岩,传说为早年雷电交加时飞来,村以岩得名。
石塘 Shítāng 18户,75人。村处山头北1.1公里山头山东北麓。王姓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黄岩石塘迁此。因不忘祖地,村名亦称石塘。
埂下 Gēngxià 42户,132人。村处山头西北1.8公里之河港间。北邻龙浦乡。胡姓于清光绪末年从大湖村迁此。以村居河堤下侧,当地称河堤为埂,故名埂下。
枫林 Fēnglín 25户,112人。村处山头北2公里之长亭港南岸。东邻长街镇,西连龙浦乡。顾姓于清光绪末年从县城水角凌迁此。因该地原多枫树,故称枫林。
【上搀】 Shàngchán 234户,916人。以村委会驻地上搀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505亩,其中棉地800亩。产稻谷、棉花、柑桔。
上搀 Shàngchán 125户,500人。上搀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西3公里小山头山西南麓。北邻龙浦乡下港村,西濒胡陈港水库,尤姓居先,迁徙年代无考。冯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5)从山头迁此。以村建于平地高墩处,靠近礁港上首埠头,故称上搀。
下角 Xiàjiǎo 22户,80人。村处山头西3.4公里,小山头山西南面平地上。山头冯姓于明万历年间迁此居住。因村庄坐落在上搀西南角落,地势稍低,故称下角。
上搀潭 Shàngchántán 曾用名上搀桥。1.4户,56人。村处山头西2.5公里山头山西麓。叶姓于清光绪初迁此。以村庄坐落在上搀前面之水潭边,故称上搀潭。又因村有石桥,曾称上搀桥。
洋加田 Yangjiātián 73户,280人。村处山头西2公里山头山之西麓。冯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山头迁此。以该地原为海洋,后淤积而造田建村,故称洋加田。
【大青】 Dàqīng 237户,825人。以村委会驻地大青得名。辖7个自然村。耕地1581亩,其中棉地550亩。产粮、棉、柑桔。
大青 Dàqīng 69户,230人。曾用名屿顶、童家。大青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西3.2公里胡陈港水库东岸。先有祝姓于清乾隆(1736~1795)前期自铜岭祝(今属建设乡)迁此,后又有童姓于清嘉庆(1796~1820)后期迁入。该村原称屿顶,后童姓繁衍,亦称童家。因地处大青山下,1951年为大青乡政府驻地,村名改称大青。
葛藤棚 Gěténgpéng 14户,50人。村处山头西3.6公里大青山南麓。西濒胡陈港水库。陈姓于清光绪初年从长亭西岙迁此。附近山湾多葛藤,连结成棚状,即以葛藤棚为村名。
朱家塘 Zhujiātáng 16户,64人。村处山头西3.7公里胡陈港水库东岸。1973年祝姓自大青来此定居。1979年后,村民逐渐增多,该地原称朱家塘,村以塘命名。
隔岭 Gélǐng 11户,40人。村处山头西6.4公里大青山东麓,西濒胡陈港水库。长亭西岙村民于清光绪初年迁此建村。因与上山亭隔一岭,故称隔岭。
上山亭 Shangshanting 32户,126人。村处山头西3.7公里之大青山腰。西面为胡陈港水库。陈姓于清乾隆年间从龙浦龙山迁此。村在山腰上,原有凉亭,故称上山亭。
大青墩 Dàqīngdun 48户,150人。村处山头西4公里大青山西北麓,西濒胡陈港水库。李、冯二姓于清光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因在大青山麓高墩上,称大青墩。
下湾 Xiawan 27户,95人。村处山头西3.4公里大青山下,西濒胡陈港水库。蒲姓在清嘉庆年间从余姚迁此。因村建于大青山平海寺下山湾中,故称下湾。
塘 Táng 20户,70人。村处山头西3公里之河港边。冯姓在清中叶自山头迁此。因村建于河港水塘边,即以塘为村名。
【主山】 Zhushān 52户,207人。耕地336亩,其中棉地116亩。产粮、棉、柑桔、糖蔗等。有村办厂1家。
主山 Zhushān 52户,207人。村处山头西南1.7公里主山南面之平洋上。以山命名。据口传,范姓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96)从天台县来此定居。山头村冯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此。
【大渔冯】 Dàyuféng 171户,573人。1961年成立大渔冯大队,1968年改称红旗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大渔冯。辖2个自然村。耕地1088亩,其中棉地588亩。产粮、棉、柑桔。海涂160亩,村民并从事近海捕捞,海涂养殖。
大渔冯 Dàyuféng 曾用名停裕冯。155户,514人。大渔冯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东南1.1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该村地处海滨,原为渔汛期渔民聚集地。明天启年间(1621~1627)冯姓渔民从山头村迁此定居。取冯姓日后能富裕之意,称停裕冯。后谐音称大渔冯。
庄吴 Zhuāngwu 16户,59人。村处山头东南1.1公里之平洋上。原为地主收租庄屋,吴姓居住,故称庄吴。清康熙(1662~1722)初,朱姓又从象山县岭脚迁此。现村民多姓朱。
【下搀】 Xiàchán 128户,501人。耕地929亩,其中棉地340亩。产粮、棉、柑桔。
下搀 Xiàchán 128户,501人。村处山头西南3.3公里之平洋上。西濒胡陈港水库,东及东南分别与青珠农场、青珠乡为邻。主居冯姓,明、清交替时山头村冯姓迁此居住。以村建于平地高处,靠近礁港下首埠头,故称下搀。
【双岔】 Shuāngchà 75户,310人。1964年成立新建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其地位于双岔港口,更命为双岔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524亩,其中棉地489亩。产棉花、稻谷、柑桔。
双岔 Shuāngchà 曾用名新建。75户,310人。村处山头西南4公里青珠山西麓。南邻青珠农场,西濒胡陈港水库。该村系1964年慈溪县移民建村,故称新建。1981年更今名。
【翁家】 Wengjiā 132户,518人。以村委会驻地翁家得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858亩,其中棉地366亩。产粮、棉、油菜籽、柑桔。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5万元。
翁家 Wēngjiā 35户,162人。翁家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南1公里之平洋上,相传翁姓于元武宗四年(1298)由黄岩迁旗山,随后转迁至此。翁姓所居,故称翁家。明、清交替时,又有吴姓自高枧吴岙(今属三门县)迁来。
上翁Shàngwēng28户,88人。村处山头南1.3公里处,翁家南面。翁家祖生二子,长子迁此居于上首,称上翁。
下 翁Xiàwēng 30户,127人。村处山头南1.5公里处,翁家西南面。翁家祖次子迁此居于下首,故称下翁。
港头Gǎngtóu21户,33人。村处山头南1公里之河边。现居柴、吴等姓。吴姓于明末清初从高枧迁此,柴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岔路柴家迁来。该村居河港上首,称港头。
港下 Gǎngxià 18户,68人。村处山头村南1.3公里之河边。叶、贺等姓居住。叶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天台大留溪迁此,贺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临海大田迁来。因村居河港下首,故称港下。
【丹屿背】 Dānyubèi 342户,1172人。以村委会驻地丹屿背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722亩,其中棉地758亩。产粮、棉及油菜籽、柑桔。副业有海涂养殖蛏、蚶。村办工厂1家,1985年产值4.9万元。
丹屿背 Dānyubèi 216户,770人。丹屿背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东南2.5公里丹屿山北面平洋上,因名丹屿背。南邻青珠乡。严姓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从本县黄坛迁此。
丁家 Dīngjiā 83户,256人。村处山头村南1.6公里之平洋上。西接青珠乡境。据该村《丁氏宗谱》,丁明义“由天台榜山丁村东宅迁宁海梁王枫树朴,再迁长街青珠大塘(丁家)”。以其曾孙盛君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推算,迁此当在清康熙(1662~1722)初年。以姓名村,称丁家。
过水程 Guòshuǐchéng 13户,52人。村处山头南2公里之河边。西邻青珠乡。严姓于清光绪初从丹屿背迁此。因该村与丹屿背等村隔河,往来须经过水塍,名过水塍,后改写为过水程。
王家 Wángjiā 30户,94人。村处山头南2公里之平洋上。王姓于民国初从山头村迁此。以姓名村,称王家。
【三村】 Sancun 242户,972人。以村委会驻地三村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1482亩,其中棉地743亩。产粮、棉、柑桔等。著名特产“长街蛏子”,多出于该地。
三村 Sancun 37户,142人。三村村委会驻地。村处山头东南2.4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主居冯姓,于清乾隆末年从山头村长道地迁此。因山头、大渔冯、三村皆冯姓创业,为不忘祖德,该村乃称三村。
上陡门 Shàngdǒumén 曾用名上闸门。26户,100人。村处山头东南2.1公里之平洋上。东与长街镇接界。龚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宁海县城迁此。因村在里塘陡门边,故称上陡门,亦称上闸门,别名里塘。
上洋墩 Shàngyángdun 60户,256人。村处山头东南2.2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合宁村。金姓于清道光年间由台州穿山迁此,因村在上洋田畈高墩处,故称上洋墩。
瓦屋 Wǎwū23户,90人。村处山头东南2.7公里之平洋上。东邻长街镇。陈姓于清道光年间从黄岩迁此。因当初近地住户皆盖茅屋,只此一家为瓦屋,村即以瓦屋称之。
新屋 Xīnwu 46户,184人。村处山头东南2.9公里之港湾平洋上。王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从黄岩迁此。因当时为当地第二家新盖瓦屋,故称新屋。
双甲陡门 Shuāngjiǎdǒumén 曾用名外塘。50户,200人。村处山头村东南3公里之港湾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合宁村。孔姓于清光绪(1875~1908)初由黄岩迁此。因村在上陡门之外,故称外塘,因重名,以村口陡门有双闸,1986年改名双甲陡门。
【合成】 Héchéng 222户,897人。村委会驻地外塘。辖2个自然村。该处原有合成塘,以塘名村。耕地1212亩。产粮、棉、柑桔。副业有海涂养殖蛏、蚶等。
外塘 Wàitáng 170户,685人。合成村委会驻地。位于山头东南3.1公里之港湾平洋上。东濒车岙港,西、南两面邻青珠乡。清咸丰(1851~1861)年间,刘姓迁此定居以后,又有住民从黄岩等地陆续迁入。村处合成外塘,故名。
里塘 Lǐtáng 52户,212人。位于山头东南3公里之港湾平洋上。东邻长街镇。先有李姓于清康熙(1662~1722)后期自玉环迁此,后又有胡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长街塘里迁来。村处合成里塘,故名。
伍山乡
伍山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隅。乡人民政府驻地松岙距县城32.3公里。境内有南北排列五座小山头,故称伍山。东濒白礁水道,与象山县大塘乡、晓塘乡隔海相望;南临三门湾;西靠车岙港水库,与长街镇相邻;北与岳井乡毗连。全乡总面积34.2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8.27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共18个自然村。计有1955户,7627人,其中农村户口1829户,7434人。
抗战期间该乡辖区属水东乡,1942年夏日寇窜扰,水东沦陷,成立道岩乡伪政权。1945年抗战胜利后,仍属水东乡管辖。1951年为伍山乡及山前乡之一部分。1956年伍山、岳井、山前三乡合并为岳井乡,辖区属岳井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设置伍山公社,1983年改伍山乡。
该乡地势平坦,仅中部有一绺自北至南海拔不到百米的低矮山岗。西面有车岙港水库,可引渠自流灌溉。南面沿海有大片淤积海涂,可供围垦。
全乡有耕地8483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亦产大小麦、蚕豆、黄豆、糖蔗、油菜籽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808.5公斤,总产3790.7吨。近年来其它经济作物栽培发展较快,西部为该乡柑桔主要产区,全乡共有柑桔2251亩。此外,黄桃、葡萄、李子、西瓜、黄金瓜等各村多有种植。牲畜饲养有母猪、肉猪、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4766头。沿海水产养殖兴旺,龙王塘所产蛏子,颗大、壳薄、肉肥、味美,质量为“长街蛏子”之冠。海涂上自然生长之泥螺、青蟹、望潮、弹涂、蛤蜊等亦甚丰富。该乡又为县内对虾养殖基地之一,现有养殖水面160亩。道士岩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所产石板、石条、小方块等,闻名遐迩,销售省内外。伍山盐场始建于1966年3月,现有盐田1986亩,年产盐2500万吨。乡内企业除县属长街石宕,地方国营车岙港养殖场,省、县、乡三级联办宁海盐化厂,区、乡(镇)合办的宁海县长街盐场外,乡办的有罐头厂、盐化厂及伍山盐场等。并有村办企业3家, 职工220人。1985年乡村企业共产值230万元。另有个体及联办企业14家,装卸队1个。1985年全乡人均收入477元。
长街——伍山公路通至东面沿海,汽车可直达县城。松岙港埠头可泊百吨以上船只,客轮通象山之石浦、泗洲头。长街区两条排涝引河,分别经过本乡中部和南部,为本乡内河运输带来有利条件。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54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1所,共学生835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3张。伍家屿村为本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院等。
该乡烟墩岗上有烽火台遗址。下湾塘小山岗上有张煌言部队驻地遗址。当地兰头山上穿山石洞长达30米。道士岩山上天然石洞东山洞环境清幽。道士岩、三角塘、下长山和兰头山上还有石宕多处,有的壁高数十丈,仰望宕口,使人头昏目眩,宕下碧水清澈见底。道士岩和三角塘山上之石宕,宕宕相通,构成迷宫,尤为奇特。近年石工相继采石,旧石宕之景观有所破损。
伍山乡 WushānXiang 1955户,7627人。其中农村户口1829户,7434人。
【松岙】 Song'ào 134户,545人。以村委会驻地松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86亩,其中棉地266亩。产稻谷、棉花、柑桔。
松岙 Sōng'ào 82户,337人。位于县城东偏南32.3公里车岙港水库东岸山岙间。伍山乡人民政府和松岙村委会驻地。长街——伍山公路经此。口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王姓始祖自天台大道地迁此。后又有徐、胡等姓迁入。该村山岙中原多高大松树,一片葱郁,故称松岙。
三角塘 Sanjiǎotáng 52户,208人。在松岙南1.5公里处。口传清乾隆年间周姓自台州林下桥之石沙迁此。后又有张、王二姓迁入。当地塘田在山湾中,成三角形,故称三角塘,村以塘为名。
【伍家屿】 Wujiāyu 262户,900人。耕地688亩,其中棉地26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种糖蔗。桔地410亩,由专业人员经营,经济收益占总收入60%以上。村办水泥制品厂、酒厂各1家。
伍家屿 Wujiāyu 262户,900人。在松岙北0.9公里傍山处。西濒车岙港水库。据当地《伍氏宗谱》:“鼎*公当南宋淳熙间(1174~1189)遭闽中耿寇之乱,挈家徙居宁海东乡圆屿。”该地旧称圆屿,伍姓迁入后,遂称伍家屿。今该村居民以王姓为主。
【洋岭】 Yánglǐng 140户,578人。耕地874亩,其中棉地450亩。主产稻谷、棉花,并有李子、柑桔、西瓜等。
洋岭 Yanglǐng 140户,578人。在松岙北1.7公里洋岭南麓。以山名村。北邻岳井乡。据当地《伍氏宗谱》,明初,洋岭始祖伍继范(1347~?)从伍家屿迁至此建村。
【下塘】 Xiatáng 192户,836人。耕地1083亩,其中棉地46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海涂20亩,养殖蛏子。
下塘 Xiàtáng 别名下灰溜塘。192户,836人。在松岙东北1.8公里平洋上。东临白礁水道,北邻岳井乡小水埠村。顾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迁此居住。后又有胡、王、吕等姓迁来。该村与岳井乡之上塘均有盐场,分别称上、下灰溜塘,解放初更名为下塘。
【外塘】 Wàitáng 231户,1033人。1962年建队时,称向阳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以村委会驻地外塘改今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156亩。主产粮、棉,兼产柑桔。
外塘 Wàitáng 74户,300人。外塘村委会驻地。村处松岙东南1.5公里白礁水道西岸。清光绪年间李姓自三门下洋李迁此,现为杂姓居住。因村处纸扇塘之外,故称外塘。
后洋 Hòuyáng 87户,418人。在松岙东南1公里白礁水道西侧。清乾隆年间(1736~1795)赖姓从东仓赖家迁此。后又有李、王等姓迁入。洋岭一带旧称前洋,该村建在洋岭之后,故称后洋。
塘岸头 Táng'àntóu 70户,315人。在松岙东南1.7公里白礁水道西侧。清光绪年间王姓从伍家屿迁此。因村处月英塘岸边,故名。
【下湾塘】 Xiàwāntáng 300户,1126人。耕地1259亩,其中棉地578亩。主产棉花,兼产稻谷。其它经济作物有柑桔、西瓜等。
下湾塘 Xiàwāntáng 300户,1126人。在松岙西南1.7公里车岙港东岸。据当地《葛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后期葛昌财从象山迁此建村。以狮子岩为界,山北为上湾塘,山南为下湾塘,村处下湾塘,以塘名村。住宅沿塘岸建筑,长达一公里。
【绊田头】 Bàntiántóu 209户,865人。1962年成立大队时,取所辖自然村长山与兰头各一字,称长兰大队。1970年改名长胜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以村委会驻地绊田头改今名。辖5个自然村。耕地803亩,其中棉地232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绊田头 Bàntiántóu 28户,101人。绊田头村委会驻地。在松岙南面2.5公里处。当地口传,清康熙后期,胡姓从宁波迁此。后又有陈、叶等姓迁入。村民原以捕鱼为主,为解决食粮,租种部分塘田,因往往为田头活所羁绊,耽误了捕鱼,村名遂称绊田头。
峧湾 Jiāowān 别名礁湾。24户,115人。在松岙南1.9公里处。口传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先由王姓从伍家屿迁入。现有王、伍、陈等姓居住。村处山湾内,故名峧湾,又以村边有礁石,亦称礁湾。
下长山 Xiàchángshān 58户,272人。在松岙南偏东1.7公里长山脚下,故名下长山。口传冯姓于清光绪年间自象山石浦迁此居住。现有周、丁、许、梅、杨等十余姓。
南面塘 Nánmiàntáng 35户,168人。在松岙南面2.5公里之南面塘内,以塘名村。据当地口传,清光绪年间成村。以徐姓为主,从台州迁来,另有王、金、张等姓。
兰头 Lántóu 64户,209人。位于松岙东南3.2公里兰头山东麓,以山名村。口传于清光绪前期开始有人迁来定居,现有十余姓居民。
【月兰】 Yuèlán 361户,1551人。以村委会驻地月兰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1734亩,其中棉地862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
月兰 Yuèlán 别名月边塘。80户,388人。月兰村委会驻地。村在松岙南面3.2公里处。清光绪末,国霍连自东仓岙坑迁此定居。解放前后,住民逐渐增多,至1963年又从黄岩、临海、天台、三门等县迁入一批农户。该村处于月边塘内,以塘名村,原称月边塘。1951年,兰头自然村并入,村名改称月兰。后兰头划出,村名沿用。
里塘 Lǐtáng 93户,400人。在松岙南2.7公里处。据当地九十岁老人朱孔泛口述,七岁(1902)时随父从黄岩迁此,不久,又有应、张、徐等姓陆续迁入。因村处月边塘塘岸里,故名里塘。
西外塘 Xīwàitáng 别名外塘。86户,358人。在松岙南3公里之月边塘外。据当地刚去世之九十多岁老人唐宗向生前所言,八十年前(约在1905年)和徐、王、夏、应等姓相继迁此居住。因村处月边塘塘岸外侧,称外塘。1986年因重名,以地处月兰西侧,改称西外塘。
南下塘 Nánxiàtáng 别名下塘、下月边塘。102户,405人。在松岙南3公里月边塘下。民国4年(1915)国余从东仓岙坑始迁于此。后又有张、朱、徐、苏诸姓迁入。村在下月边塘南部下方,故称下塘,又称下月边塘,因重名,1986年更名南下塘。
青珠乡
青珠乡地处宁海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青珠距县城26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南临三门湾,西濒胡陈港水库,北面和山头乡毗连。县属宁海青珠农场在西部境内。全乡区域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30.9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共16个自然村。计有2503户,9321人(内回族4人)。其中农村户口1918户,7562人。
辖区解放前属湖青乡。1951年为青珠乡及平原乡之一部分地。1956年与山头、平原、大青等乡合并仍称青珠乡。1958年属长街人民公社。1959年辖区从长街人民公社分出,划归青珠农场。1962年又从青珠农场分出,单独成立青珠公社。1983年改青珠乡。
乡境地势较为平坦,西北略高,东南略低。有青珠山、黄珠山、茅山、丹屿山四座独立小山,其中以青珠山为最高,海拔174米,屹立于平洋之上,颇显壮观。西连胡陈港水库,引水河渠交错,排灌方便。南部海域有大片淤积滩涂,可供贝类养殖。南面三门湾海上有五屿门群岛,由西五屿等七个岛礁组成,排列似门户。另有大柴门岛、木蛇岛、孝屿、长屿等岛屿,总面积为0.30平方公里。
陆上交通有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斜穿乡境。水上交通有客货轮可达三门、石浦、舟山等地。
全乡耕地12256亩,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亦种大小麦、蚕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33公斤,总产2952.35吨;棉花平均亩产63公斤,总产501.17吨;桔园2464亩,产桔1626吨;水产养殖2850亩;生猪饲养量3444头。乡办企业4家,1985年产值285万元。另有联办及个体办企业7家。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8人。小学9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共学生73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病床2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图书室、电影放映队、影剧院等。
青珠乡 Qīngzhūxiāng 2503户,9312人。其中农村户口1918户,7562人。
【青珠】 Qingzhu 710户,2485人,其中回族4人。耕地3990亩,其中棉地2116亩,另有海涂1200亩。村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兼营柑桔、蚕桑、海涂养殖及饲养长毛兔等。
青珠 Qingzhu 710户,2485人。青珠乡人民政府和青珠村委会驻地。位于乡境北部青珠山旁,西北距县城26公里。西与青珠农场相连,北与山头乡毗邻。力洋——胡陈港——长街公路横穿村东。原住何姓已无考。据当地《苏氏宗谱》,苏姓祖居临海,苏昌嫩于南宋淳佑三年(1243)迁居于此。村傍青珠山,故称青珠。1978年将苏氏宗祠改建为影剧院,有座位2300个。
【新明】 Xīnmíng 165户,714人。解放前称十六保,解放后称十六村。1962年成立青珠公社时称十六村大队,1968年与南关合并,更名为新明大队。1980年南关分出,原十六村仍名新明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驻地董家,辖5个自然村。耕地1152亩,其中棉地706亩。另有桔园240亩,海涂35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营柑桔与海涂养殖。
董家 Dǒngjiā 51户,212人。新民村委会驻地。位于青珠南0.6公里之平洋上。当地口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董姓自力洋董家(今西仓董)迁此。董姓所居,故称董家。
杨家 Yángjiā 31户,139人。位于青珠南0.9公里之平洋上。先有杨姓于清乾隆后期自千杨(今属三门县)迁此。后又有陈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沙柳(今属三门县)迁此。因杨姓先居,故称杨家。
百亩头 Bǎimutóu 22户,101人。位于青珠南1.2公里之平洋上。口传光绪年间(1875~1908)有王姓财主在此购买百亩好田,建房居住,经营农业,繁衍成村,故称百亩头。
梅家 Méijiā 56户,241人。位于青珠西南1公里之平洋上。当地口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有梅姓自胡陈洋梅山头(今梅山)迁此。村民姓梅,称梅家。
桥头山下 Qiáotóushānxià 5户,21人。位于青珠南面0.2公里茅山东麓。苏姓于清道光年间自青珠迁来,茅山东山嘴有一石桥,该处即称桥头山,村在桥头山下,故名。
【南关】 Nánguān 170户,719人。以村委会驻地南关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2年成立南关大队,1968年与十六村合并为新明大队,1980年分出,仍称南关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030亩,其中棉地759亩。另有柑桔园300亩,海涂400亩。主产棉花、稻谷、柑桔。兼营蚕桑,饲养长毛兔,海涂养殖和近海运输。
南关 Nanguan 别名南关塘。146户,601人。南关村委会驻地。位于青珠南2公里沿海处。西与青珠农场毗邻,南濒三门湾。民国初,杨、叶、王等姓分别从健跳(今属三门县)、黄岩杜下桥、奉化白杜等地迁此。住宅依塘岸建造,前后二排,长近一公里。因村处南关塘内,故称南关,亦迳称南关塘。
黄珠山 Huángzhushān 24户,118人。位于青珠西南1.6公里黄珠山东麓。北邻山头乡,西连青珠农场。住民均姓胡,清嘉庆时自慈溪迁此。村庄依山而建,以山名村。
【茅洋塘】 Máoyángtáng 314户,1314人。以村委会驻地茅洋塘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2年与下公和合建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单独成立茅洋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茅洋塘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08亩,其中棉地1640亩。另有桔园454亩,海涂1055亩。主产棉花、稻谷,兼产柑桔。海涂养殖蛏、蚶。
茅洋塘 Máoyángtáng 曾用名茅洋。274户,1120人。茅洋塘村委会驻地。位于青珠东南1.5公里之平洋上。北邻山头乡。据当地口传,于清道光年间开始有人定居。该地原名永青塘,因其地易积水,长茅草,有“大水白洋洋,庄稼种不长”之说,故又称茅洋塘,村称茅洋,1981年以茅洋塘为村名。
板桥墩 Bǎnqiáodun 22户,101人。位于青珠东南1公里之平洋上。该处原为晒盐高墩,四周有河道,架板桥相通,故名板桥墩。清道光年间,虞姓自天台迁象山花岙转迁至此。同一时期,苏姓亦自青珠来此定居。
茅洋潭 Máoyángtán 18户,93人。位于青珠东南1.2公里之平洋上。因地近茅洋,村中有一深水潭,故称茅洋潭。清嘉庆年间,张姓自毛张(今属三门县)迁此定居。
【永宁】 Yǒngníng 112户,496人。1962年建永宁大队,1969年并入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永宁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96亩,其中棉地549亩,另有柑桔80亩,海涂85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营柑桔及海涂养殖。
永宁 Yǒngníng 112户,496人。位于青珠东南2.2公里之平洋上。当地原为海涂,清光绪年间(1875~1908)开始围塘造田,海塘围成之后塘地划分“天、地、人、和”四号,永宁塘属“人”字号,当时称永人塘。因地方音“人”唸作níng,与“宁”同音,改称永宁塘,亦称永青塘。1936年丹麦国二世皇太子乘飞机过东海,因缺油,在此降落,故又称飞机塘。民国19年后,始有人定居。村处永宁塘,以塘名村。
【团结】 Tuánjié 74户,333人。1962年成立团结大队,1969年并于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团结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531亩,其中棉地367亩。另有海涂450亩,桔园10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产蛏、蚶、柑桔。
团结 Tuánjié 74户,333人。位于青珠东南4.3公里之平洋上。东邻山头乡。清宣统年间(1909~1911)陈姓自沿江(今属三门县)迁黄珠山西关塘定居,村称西关。1959年青珠农场扩大至黄珠山西关塘,西关村住户转迁至山头塘老爷地建立新村,村名称团结。该村住宅全为新建,房舍道路行列整齐,四周枸桔成林,形如围墙。
【上公和】 Shànggōnghé 72户,295人。1962年建上岙大队。1969年并于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重建上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称上公和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584亩,其中棉地378亩。另有桔园125亩,海涂200亩。主产棉花、稻谷,兼产柑桔、蛏、蚶。
上公和 Shànggōnghé 曾用名上号。72户,295人。位于青珠东南2公里之平洋上。北、东均邻山头乡。据当地《王氏族谱》,王姓于清光绪后期从黄岩迁来。当地原为海滩,清末开始围塘造田,塘围成后,土地划分“天、地、人、和”四号,该地为“和”字号,称为公和塘。公和塘又分上号下号两地,该村在上号地,故名上号,后讹称上岙。1981年更名上公和。
【下公和】 Xiàgonghé 83户,398人。1962年与茅洋塘合建五星大队,1980年分出建下公和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18亩,其中棉地440亩,另有桔园200亩,海涂320亩。主产棉花、稻谷、柑桔,兼产蛏、蚶等贝类。
下公和 Xiàgōnghé 曾用名下号。83户,398人。位于青珠东南4.5公里塘地上。东邻山头乡。民国初,林姓从台州迁至公和塘下号地,村名即称下号,后讹称下岙。1981年改称下公和。
【文围】 Wénwéi 218户,808人。耕地1187亩,其中棉地1000亩。主产棉花,兼产蚕豆、大小麦、玉米、柑桔、西瓜、大蒜、辣椒。另有海涂420亩,养殖蛏、蚶。还有饲养蜗牛、鸽子、蛋鸡等个体户,村办工厂2家。
文围 Wénwéi 218户,808人。位于青珠南2.6公里塘地上。南濒三门湾之猫头洋。1966年下洋涂围塘造田时,余姚、慈溪二县农民来此定居围塘。因围塘工程完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村称文卫,1981年更名文围。该村依东西向一直线建房,随着人口增多,房屋发展为三排,长达一公里。1984年评为县文明村。
岔路区
CHA LU QU
岔路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区公所驻地岔路街距县城14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邻黄坛、一市二区,南界三门县,西界天台县,北与黄坛区毗连。面积235.50平方公里。下属岔路、竹林、前童、白溪、王爱、桑洲、麻山等7个乡镇,160个行政村,237个自然村,19647户,78013人。
民国时期曾建拱台区。1949年3月中共游击区以今之岔路区及一市区部分地域建西南区,宁海解放初期西南区范围还有所扩大。1950年1月建岔路区,即今之规模。1958年11月撤区,分建桑洲、东风(岔路)二人民公社,东风人民公社于1959年2月改岔路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建岔路区至今。
岔路乡
岔路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岔路距县城14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北接前童乡,东南邻桑洲镇,西南界王爱乡,西连白溪乡。全乡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共28个自然村。计有4540户,16567人(内朝鲜族2人),其中农村人口15884人。
辖区解放前分属拱西乡和登台乡。1951年为岔路、拱西、上金三乡地。1956年三乡合并为岔路乡。1958年属岔路(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建立岔路公社。1983年改岔路乡。
境内西北部多山,大红山海拔806米,柴界山海拔665米,坟前山海拔659米,王大尖海拔582米。东部亦多低山。东北部地势较平坦,称为岔路洋,为该乡粮食主要产区。乡内有九顷塘及三个小水库。九顷塘在岔路西南1.6公里处,崇祯《宁海县志》对此即有记载,光绪《宁海县志》载,该塘“有金银鲫鱼,骨软味美。光绪间又生一种色白多刺,长七、八寸许,状如鳓而实非,他处无有见者,俗名仰嘴鱼,其味尤佳。”现养殖淡水鱼,产荷藕。塘面115亩,蓄水量可达10万立方米,有蓄洪灌溉之利。白溪从该乡西南部入境,流经南部及东南部,出前童乡。沿溪有大娄、兆岸、上金、渡头、竺家洪、白岭根等砩坝。其中竺家洪砩最大,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受益农田4000亩以上。
公路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与乡道岔路——白溪公路于岔路交接。
全乡耕地923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番薯、玉米、黄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736.5公斤,总产5653.15吨。山地37360亩,植被多松、薪柴等。副业生产有茶958亩、桑869亩,柑桔622亩、杨梅38亩、青梅83亩;并有奶牛、耕牛、长毛兔、肉猪、山羊、淡水鱼等。饲养母猪为该乡传统副业。1985年生猪饲养量9853头。湖头村饲养奶牛160多头,为宁波市奶牛村。沿白溪多沙石资源,运销沙石为附近各村副业之一。乡内企业,县属的有354千伏变电所、宁海管道阀门厂、宁海玻璃钢厂等3家;区属的有陶瓷、粉沫冶金等厂5家;乡、村属的有建陶、皮革、胶木等厂13家。1985年乡、村企业产值为568万元。全乡外出手工业者2000人左右,每年收入可达300万元以上。
乡内有区完中1所,乡初中1所,高中学生347人,初中学生804人。完小16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小学生1720人,入园幼儿38人。区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4人,病床28张,露天电影场1个。
白岭根村梅花村会议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卷四《名胜古迹》)
岔路乡 Chàlù Xiang 4540户,16567人,其中农村人口15884人。
岔路 Chàlù 曾用名西洋。726户,2776人。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处。岔路乡人民政府驻地。该村分设上畈、隔潭、花堂3个行政村,并为该三村村委会驻地。村在白溪西侧,地势平坦。据上畈《葛氏宗谱》,葛常之于南朝齐、梁年间(479~557)自东阳迁住宁海西洋(即岔路)。其地处于南通台州、西往天台,北至宁波之岔路口,故名岔路。
【上畈】 Shàngfàn 289户,1053人。岔路自然村之一部分。岔路葛氏第三十一世葛友成分居于此。以其地势较高,故称上畈。耕地54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328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栽培柑桔,经营蚕桑等。
【隔潭】 Gétán 278户,1109人。岔路自然村之一部分。因与上畈隔一水潭,故名隔潭。耕地60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43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主要副业为经营蚕桑。
【花堂】 Huātáng 180户,707人。岔路自然村之一部分。下辖上胡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在岔路村之花堂而得名。据岔路《葛氏宗谱》,二十九世葛宗仁分住村东,有花台门。解放后取“花台”二字为名,后改“台”为“堂”。耕地427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山地1330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栽培柑桔及饲养禽畜等。
上胡 Shànghu 21户,93人。村处岔路南0.5公里白溪西侧平畈上。据《下柴柴氏宗谱》,柴宗狄(1344~?)十六世孙自高潭坛迁此。据此推算,柴姓迁此当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后又有胡、葛、娄诸姓相继迁入。以地处岔路上首(西面),胡姓居多,故称上胡。
【岔路街】 Chàlujiē 52户,187人。耕地7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0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
岔路街 Chàlujiē 52户,187人。岔路区委、区公所、岔路街村委会驻地,岔路区完中所在地。村处岔路西侧0.3公里之平畈上。省道甬临线穿村而过。岔路——白溪公路自村南塘山东南麓循白溪北岸到达白溪村。村西南有九顷塘。据岔路上畈《葛氏宗谱》,葛明哲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岔路迁此。村处大路交叉点上,每月逢农历初七、十七、廿七日集市,村道两旁有商店,故称岔路街。
【叶家山】 Yèjiāshān 24户,80人。耕地45亩,主产稻谷。山地39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叶家山 Yèjiāshān 24户,80人。村处岔路北1.6公里长朗山东南麓。甬临线从村东经过。据《西塘叶氏宗谱》,叶景庄之子温知迁桐洲,后转迁西塘叶家山。按景庄之子叶裕(温裕)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自临海迁东仓,则温知迁此当在此时前后。因村在长朗山脚,叶姓先居,故称叶家山。
【西塘吴】 Xītángwu 72户,276人。耕地120亩,主产稻谷。山地35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饲养禽畜、培育茉莉花。
西塘吴 Xītángwu 72户,276人。村处岔路北1.8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从村西经过。据《缑城吴氏宗谱》,吴梦星(1261~1329)之子国用自竹口下洋吴迁此。因当地有一水塘,村在塘西,吴姓居住,故称西塘吴。
【后良王】 Hòuliángwáng 67户,253人。耕地16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48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后良王 Houliángwáng 曾用名后洋王。67户,253人。村处岔路北2.2公里三十六㟍山东南平畈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东北邻前童乡。据《后洋王氏宗谱》,王普本于元末明初自新昌长潭来此教书,赘于葛氏。“地处诸姓宅后平洋上,因称其居曰后洋。”又以王姓居住,称后洋王,后谐音为后良王。
大路王 Dàluwáng 废村。
【柴家】 Cháijiǎ 463户,1644人,其中朝鲜族2人。耕地105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6856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茶林、柑桔、蚕桑等。1974年建成一水库,可灌溉耕地1000亩。
柴家 Cháijiā 曾用名塘头柴。463人,1644人。村处岔路北1.8公里长郎山东面平洋上。据当地《柴氏宗谱》,宋宝庆元年(1225),柴中行始迁宁之北里,越二世柴士谦转迁至此。村西有一水塘,柴姓居住,故称塘头柴。后简称柴家。
【下畈村】 Xiàfàncun 132户,482人。1961年成立下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下畈村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32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556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为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
下畈村 Xiàfàncūn 曾用名下畈。132户,482人。位于该乡东北部平畈上,距岔路2.5公里。东、北二面分别与前童乡大溪王、山朱胡毗连。据上畈《葛氏宗谱》,宋初,葛文龙自岔路迁此。村处白溪支流冲积平畈上,地势较低,故称下畈,1986年更名下畈村。
【湖头】 Hutóu 404户,1424人。以村委会驻地湖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90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499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饲养奶牛为主,为本县牛奶主要产地。其他副业有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村办茶砖厂1家,1985年产值35万元。
湖头 Hútóu 381户,1332人。湖头村委会驻地。位于岔路东北2.2公里之平畈上。据上畈《葛氏宗谱》,葛文藻,南宋度宗(1265~1274)时宣议郎,自岔路迁此。村前有湖,故称湖头。
前王 Qiánwáng 23户,92人。村处岔路东北2.2公里之平畈上,与湖头隔一水潭。湖头葛姓分迁于此。
【祥里】 Xiánglǐ 140户,592人。耕地33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569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经营蚕桑等。
祥里 Xiánglǐ 曾用名墙里。140户,592人。村处岔路东北1.6公里白溪北侧平畈上。东面与前童乡上葛头村毗邻。据上畈《葛氏宗谱》,南宋时,葛文龙自西洋(岔路)迁此。村名原称墙里,为示吉祥,改称祥里。
【后山葛】 Hòushāngě 113户,470人。耕地25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8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后山葛 Hòushāngě 113户,470人。村处岔路西1.6公里山岙中。据上畈《葛氏宗谱》,葛日华,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自岔路迁此定居。该村在九顷塘后山岙里,葛姓居住,故称后山葛。
【后柴】 Hòuchái 40户,168人。耕地7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后柴 Hòuchái 40户,168人。村处岔路西1.5公里九顷塘北岸平畈上。该村柴、葛、陈三姓居住,柴姓较早,以村靠后山,称后柴。葛姓自后山葛分迁于此。
【田良王】 Tiánliángwáng 126户,535人。以村委会驻地田良王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8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80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田良王 Tiánliangwang 曾用名田洋王。126户,535人。田良王村委会驻地。位于岔路北0.9公里之平洋上。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克常于唐贞元甲申(804)自县城赘居桐洲叶氏,后裔自桐洲分住于此。因村处田洋畈上,王姓居住,故称田洋王,后谐音为田良王。
杨家桥 Yángjiāqiáo 7户,27人。村处岔路北1公里之平畈上。甬临线穿村而过。据《松溪杨氏宗谱》,宋景祐丁丑年(1037),杨鼎自黄坛迁此。村边有桥,杨姓居住,故称杨家桥。
【白岭根】 Báilǐnggēn 180户,715人。耕地35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914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梅园、蚕桑等。
白岭根 Báilǐnggēn 180户,715人。村处岔路东1.2公里白溪东侧冲积平地上。据《松坛杨氏宗谱》,杨姓自桥头杨(今属前童乡)迁此,嗣后又有葛、王两姓相继迁入。以其地处前山头岗岭脚,岭上泥沙呈白色,故称白岭根。该村有革命纪念地梅花村会议遗址。(详卷四《名胜古迹》)
【大娄】 Dàlóu 75户,296人。耕地14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541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并有茶林。村办厂1家,职工150余人,1985年产值200万元。
大娄 Dàlóu 75户,296人。村处乡境西南部白溪西岸冲积滩地上,距岔路4.6公里。岔路——白溪公路经过村北。西邻白溪乡。娄姓自上金分居于此。村中先有梅姓,后娄姓族大,村称大娄。
【兆岸】 Zhào'àn 170户,701人。耕地285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山地1551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培育柑桔、茶等。村办排污管厂职工120余人,1985年产值50万元。
兆岸 Zhào'àn 170户,701人。村处岔路乡西南部,白溪北岸冲积滩地上,距岔路4.1公里。岔路——白溪公路经过村北。据当地《王氏宗谱》,唐咸通年间(860~874),王氏自桐洲分迁至此。因白溪绕村而过,故称绕岸,后谐音为兆岸。光绪《宁海县志》作赵岸。
【干坑】 Gānkēng 233户,975人。耕地60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46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蚕桑为主。1968年建成一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
干坑 Gānkēng 曾用名干溪。233户,975人。村处岔路西南2.6公里之山谷间。主居陈姓。据旗门乡《下洋陈陈氏宗谱》,吴兴王陈胤于隋开皇(589~600)初定居王爱,二十世陈仁绳迁干溪。以此推算,陈姓居干溪当在宋淳熙间(1174~1189)。村旁有小溪,雨过即干,故称干坑。
上金 Shàngjīn 375户,1603人。村处岔路西南2.8公里白溪北侧,属溪积平地。分新园、上金2个行政村。为两村村委会驻地。岔路——白溪公路经过村口。据《上金娄氏宗谱》,娄氏于汉高祖时赐姓刘,王莽时易姓为金。南宋绍定二年(1229),金宣义自霞城巾山(今属临海县)迁居于此。三传至承息、承恩昆仲,承息仍姓金,承恩恢复娄姓。后金姓衰微,且均他迁,今居民多姓娄。以其地处白溪上游,金姓始居,故称上金。
【新园】 Xīnyuán 131户,542人。上金村自然村之一部分,以上金村内原地段名命名。耕地32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2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五金厂1家,1985年产值5万元。
【上金】 Shàngjīn 261户,1126人。上金自然村之一部分,即以上金命名。另辖西山下自然村。耕地76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240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西山下 Xīshānxià 17户,65人。村处岔路西南3.6公里红岩山西麓,故称西山下。南邻王爱乡。元末明初,章国才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此。
【前后娄】 Qiánhòulóu 220户,853人。耕地424亩,主产稻谷。山地147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蚕桑为主。
前后娄 Qiánhòulóu 220户,853人。村处岔路西南1.8公里白溪北侧。地势平坦。甬临线过村东,岔路——白溪公路经村北。该村住民有娄、陈二姓,娄姓由上金迁此。据《前罗陈氏宗谱》,陈宗江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自天台咸塘入赘前罗陈(该村之古称)。村以娄姓为主,分住前后二处,因称前后娄。
【渡头】 Dutóu 237户,973人。耕地62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93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以经营蚕桑为主。
渡头 Dutóu 237户,973人。村处岔路西南2.6公里白溪东侧。地势平坦。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据《渡头章氏宗谱》,章国祥自桐洲迁此。以其侄章皈民(1346~1420)生卒年推算,章姓迁此当在元末。村前为白溪,早年村口砌有埠头,置船摆渡,故名渡头。
【高坦】 Gāotǎn 47户,213人。所辖3个自然村为老高坦、中高坦和新高坦,因名高坦。村委会驻地老高坦。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613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老高坦 Lǎogāotǎn 曾用名高坛。27户,135人。高坦村委会驻地。村处岔路南1.3公里白溪北岸。为冲积滩地。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据王爱山《柴氏宗谱》,柴子善于南宋初游此结庐居住。现居葛姓。据上畈《葛氏宗谱》,葛姓于南宋理宗时(1225~1264)从上畈迁此。以地势较高,称高坛,后写作高坦。该处葛姓分居三村,此村最早,因称老高坦。
中高坦 Zhōnggāotǎn 别名中央高坦。11户,47人。村处岔路南面1.2公里白溪北侧,甬临线之东。因村处新、老高坦中间,故称中高坦,亦称中央高坦。
新高坦 Xīngāotǎn 9户,31人。村处岔路南面1公里白溪北岸,甬临线东侧。因该村建舍较迟,称新高坦。
【桐洲】 Tóngzhōu 34户,123人。耕地62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216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桐洲 Tóngzhōu 34户,123人。村处岔路南面2.1公里桑洲岭脚,白溪南侧。向为台洲通宁海、宁波必经之地,现有甬临线自村西经过。崇祯《宁海县志》载:“桐洲渡:西五十里”。当时以渡船连通白溪南北。光绪《宁海县志》载:“桐洲桥:在西南五十里,光绪初建,十七年(1891)修。”改渡为桥,便利交通。甬临线建成后,公路桥与原石桥并行跨越白溪。据《傍山王氏宗谱》,唐贞元甲申(804)年,原居县城东隅之王克常赘桐洲叶氏。其后又有章姓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来。今王姓稀少,章姓居多。该村以桐洲渡命名,称桐洲。
【东山】 Dōngshān 104户,387人。耕地23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山地1108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1957年建成一蓄水3万立方米水库,灌溉面积300亩。
东山 Dongshān 104户,387人。村处岔路南面2.4公里白溪南侧。甬临线自村西经过。据渡头《章氏宗谱》,章国珍自桐洲迁此。以其侄章皈民(1346~1420)生卒年推算,章姓迁此当在元末。该村在桐洲东面山脚,故称东山。
竹林乡
竹林乡位于宁海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竹林,东北距县城7公里。乡以驻地得名。东界水车乡,东南邻旗门乡,东北与城郊乡接壤,北连黄坛乡,西南与前童乡毗连。全乡总面积15.3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共10个自然村。计1829户,7282人,其中农村户口1814户,7168人。
辖区解放前属塔林乡,1951年建竹林乡。1956年并入前童乡。1958年属岔路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竹林公社。1983年改竹林乡。
乡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部与黄坛乡交界处有大堂山、峰山,东北及东有覆船山和板苍山,西南有石浦山,并有水车乡之状元峰为东南屏障。白溪自西面前童乡入境,流经乡境中部,东出水车乡;梁皇溪亦由前童乡入境,至妙山汇入白溪。村落及耕地大部集中于白溪北岸。这一带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灌溉便利,为本乡主要产粮区。
该乡旧时进城,须步行翻过下鞍岭。1980年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建成通车,经过该乡,交通条件始有改善。
全乡耕地495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33公斤,总产2701.9吨。山地13700亩,植被多松树、薪柴。副业有栽培茶、桑、柑桔、甘蔗,养殖奶牛、长毛兔、淡水鱼、肉猪、母猪等。其中饲养母猪为传统副业,1985年出售猪仔三千余头,生猪饲养量为4900头。乡办企业有服装、农机、冲压等厂4家,职工390人,1985年产值43.84万元。村属厂有塑料、服装、机械等7家,职工390人,1985年产值81.50万元。另有个体办工厂3家,1985年产值20万元。手工业人数众多,大都从事泥水、木匠、油漆、裁缝等,1985年外出劳力有950人。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329人。小学5所,其中单班村校2所,共小学生779人。入园幼儿8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5张。
境内东北覆船山之巅有福全寺。1948年1月下旬,王槐秋同志从四明山到达福全寺,代表浙东纵队司令部宣布,当时在三门、宁海一带活动的游击武装为浙东人民解放军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番号为“铁流”。福全寺与附近之莲头山同为我县旅游胜地(见卷四《名胜古迹》)。
竹林乡 ZhúlínXiang 1829户,7282人。其中农村户口1814户,7168人。
竹林 Zhúlín 1046户,4069人。竹林乡人民政府驻地。该村分设七宝、七星、七贤3个行政村,并为该三村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自村南经过。地势平坦。梁皇溪流经村南,汇入白溪。据《竹林王氏宗谱》载,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4)王姓由剡之乌来村迁居塔山(今属前童乡),第五世自塔山迁竹林。以此推算,王姓迁竹林当在宋嘉祐年间(1056~1063)。该谱《竹林里居考》有“置础植垣之地者,皆玕青筠绿之场,其所由名,自来久矣”句,竹林之名,盖由古时该处多竹而来。村中有古樟一株,围14米,五大枝杆,树冠如华盖。
【七宝】 Qībǎo 349户,1387人。竹林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834亩,主产稻谷。村办饮料厂1家,1985年产值2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七星】 Qīxīng 451户,1712人。竹林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1231亩,主产稻谷。村办轧钢厂1家,1985年产值9万元。副业有培育蚕桑等。竹林昔有七个水塘作救火池用,叫七星塘,解放后建设村政权时以此名村。
【七贤】 Qīxián 246户,970人。竹林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704亩,主产稻谷。村办机械厂1家,1985年总产值为8.8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解放初建设村政权时以魏晋间有“竹林七贤”之称,取村名为七贤。
【岭根】 Lǐnggēn 75户,290人。耕地26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岭根 Linggen 75户,290人。村处竹林东北2.5公里下鞍岭南麓。北邻城郊乡。据当地《王氏宗谱》载,王姓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原住城东塘心,南宋初年,王念三不乐旧居,遂卜居剡岙岭根。因村在下鞍岭脚,故称岭根。
【墩头陈】 Duntóuchén 41户,164人。耕地100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墩头陈 Duntóuchén 41户,164人。村处竹林东0.8公里之平畈上。村北有小溪,村南有湖,中间地势高凸如墩头,陈姓自天台东陈迁此,故名墩头陈。
【板昌】 Bǎnchāng 93户,426人。以村委会驻地板昌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27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苹果梨和中草药一见喜、米仁等,其中苹果梨1985年产值1.5万元。
板昌 Bǎnchāng 别名板苍。57户,210人。板昌村委会驻地。村处竹林东1.8公里之板苍山西麓,地势平坦。梁皇——前童——下陈公路从村南通过。东邻水车乡。据《竹林王氏宗谱》,南宋初期王会甫由竹林分迁板昌。因村在板昌山之西,以山命名为板苍,后谐音为板昌。
后立地 Houlìdì 1户,8人。村处竹林东北3.3公里之覆船山脊,福全寺之西首。清末村民自水车来此看管山林而定居。
上下营 Shàngxiàyíng 29户,145人。村处竹林东1.8公里下鞍岭南麓平畈上。1956年台灾后,板昌部分村民迁此建屋上下二行,称上下行,由于误读行(hang)为“行”(xing),后谐音为上下营。
外洋 Wàiyáng 11户,63人。村处竹林东2公里之板苍山西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守勤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岭根分居于此,因村在岭根村外田洋上,故名外洋。
【官地】 Guandì 252户,918人。耕地599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厂等3家,1985年产值59.5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官地 Guandì 252户,918人。村处竹林西1.6公里之平畈上,西邻前童乡。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自村南经过。据《官地杨氏族谱》,杨孟五因宋元鼎革,兵燹扰攘,自黄坛徙居柘湖。孙太淳因柘湖基址狭隘,遂转迁于此。因该处“在昔御寇为屯兵卫武之地,取名官地”。
【祁家】 Qijiā 20户,94人。耕地4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祁家 Qíjiā 20户,94人。村处竹林西南1.8公里之平洋上。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过村北,梁皇溪流经村南。据竹口唐安李《祁氏世系叙》,祁氏祖籍青州,因世乱渡江南迁。明初自台州徙居于此。以姓名村,称祁家。
妙山 Miàoshān 曾用名庙山。280户,1201人。该村分设宏湖、妙山2个行政村,并为该二村村委会驻地。村处竹林东南1.2公里白溪畔。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经过村北,梁皇溪于村南汇入白溪。自竹林村前沿梁皇溪至妙山再循白溪延向狮子岩,筑有防洪堤1800米。白溪、梁皇溪汇合处有南宫庙,庙门前有胸围2.7米之古柏二株,村南之山称庙山。村以山得名,后谐音为妙山。该村有张、郑二姓居住,清光绪《宁海县志》有庙山张、庙山郑之称。据《张氏宗谱》,南宋时,张侑(1161~1230)偕父自安徽和州来宁海任典史,卜宅庙山。又据《城内上隍郑氏宗谱》,郑姓亦于南宋淳祐庚戌年(1250)自长亭西岙迁居庙山。
【宏湖】 Hónghu 70户,306人。妙山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立张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南有一大水潭,更名为宏湖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26亩,主产稻谷。村办塑胶厂1家,1985年产值2.5万元。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妙山】 Miàoshān 210户,895人。妙山自然村之一部分。耕地66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栽培柑桔等。
前童乡
前童乡位于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前童距县城10公里,乡以驻地命名。北邻西溪、黄坛二乡,东北接竹林乡,东南连旗门乡和三门县之沙柳乡,西南与桑洲镇、白溪乡、岔路乡接壤。全乡总面积53.43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共39个自然村。计有4555户,17373人(内藏族1人)。其中农村户口4379户,16877人。
辖区解放前属塔林乡(部分属拱西乡)。1951年为前童、团结二乡地。1956年该二乡与竹林乡合并称前童乡。1958年属岔路(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1951年之前童、团结二乡地成立前童公社,1983年改前童乡*。
该乡西北与东南边境群山环列,西北边境之梁皇山主峰海拔768.2米。中部为平洋,占全乡总面积四分之一,是粮食主要产区。主要溪流有白溪和梁皇溪。白溪由西面岔路乡进入乡境,流经前童村前,然后东出竹林乡。梁皇溪源出梁皇山东南麓,经前童村后,迂回至竹林乡,汇于白溪。全乡自1981年至1985年共筑防洪大堤3200米,建水圳一条,长1000米。境内有水库5座,有效蓄水量30万立方米,并建有大坑电站。前童村前(南)白溪上有新建之前溪桥(详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交通有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于1983年通车。
全乡耕地9829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番薯、大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50.5公斤,总产5874.5吨。山地5098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栽培桑、茶、水果及饲养奶牛、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8652头。乡内企业,县属有燃气设备厂、汽车配件厂等2家。乡办有前童橡胶厂等6家,村办及联办有前童压铸模具厂等22家,个体办厂6家。乡属企业共有职工929人,1985年产值495.93万元。全乡外出劳力1441人。
乡内有初中1所,学生742人。小学21所,其中单班村校9所,共小学生1811人。入园幼儿8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6人,病床6张。文化设施有文化中心、影剧院、老干部活动室等。
梁皇山南麓有崇福寺,俗称梁皇寺,初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清末改办拱台书院,抗战期间,为宁波专员公署之监狱。今圮。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过梁皇山(参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梁皇山》)。前童南岙山麓有明初儒士童伯礼营建之石镜精舍,方孝孺曾在此讲学,今遗址存有石槛一条。塔山、鹿山峙立前童东西两侧,景色秀丽。孝女湖、庙湖、致思亭、学士桥等古迹,今尚存在。明初方孝孺所设计之童氏宗祠建筑,仍大致完好。鹿山有革命烈士墓及碑亭。前童为本县童姓大村,历代人才辈出,如明建文年间(1399~1402),童伯礼、童士林等称童氏方门七弟子;又如辛亥革命期间童保暄为浙江光复曾建功勋。
前童乡 QiántóngXiāng 4555户,17373人,其中农村户口4379户,16877人。
前童 Qiántóng 1315户,4954人。前童乡人民政府驻地。该村分设5个行政村,并为该五个村村委会驻地。村处县城西南10公里白溪北侧。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穿村而过。白溪与梁皇溪分别自村南村北东流出竹林乡。据《塔山童氏宗谱》,童姓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自黄岩丹崖上岙来居。该地原有前童与后方二村,该村居前,称前童。后方村早废。村中有行政村联营企业4家,1985年共产值196.56万元。据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农历一、七日集市,地点在黄洋(今前童新街道),后市废,仅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集市,一年一度,称“黄洋市”。现每逢农历二、七为集市日。
【鹿分】 Lufēn 297户,1065人。村处鹿山之旁,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立大队时,从原鹿山行政村分出,故称鹿分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28亩,主产稻谷。山地1659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企业2家,职工31人,1985年产值3.65万元。
【鹿山】 Lushān 227户,825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黄泥潭自然村。村处鹿山西麓,以山名村。耕地501亩,主产稻谷。山地125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个体企业3家,1985年产值546万元。
黄泥潭 Huángnítán 4户,14人。内2户7人属大溪王行政村。村处前童西南1公里处。据《黄泥潭葛氏宗谱》,葛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自后山葛迁此。后有方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城内迁来。村前原有水潭,称黄泥潭,故名。
【联合】Liánhé 224户,859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从鹿山、杏树两村各划出一部分组成联合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61亩,主产稻谷。山地153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塔山】 Tǎshān 312户,1244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1961年建立杏树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住户在前童东南角,紧靠塔山,更名为塔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600亩,主产稻谷。山地251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7.2万元。
【双桥】 Shuāngqiáo 259户,975人。前童自然村之一部分。位于前童东北双桥边,故名。耕地494亩,主产稻谷。山地232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22万元。
【里外辽】 Lǐwàiliáo 63户,263人。以所辖自然村有里辽和外辽,故称里外辽。村委会驻地里辽。辖6个自然村。耕地68亩,主产稻谷。山地286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里辽 Lǐliao 曾用名下寮。22户,87人。里外辽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西北7.3公里梁皇山西面山腰上。北邻西溪乡。严姓于清顺治(1644~1661)后期自西溪瓦窑山迁此。徐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西溪徐家迁来。后又有俞、章、储等姓相继来此定居。该村原称下寮(寮,为山间小屋),解放后改称里辽。
外辽 Wàiliáo 曾用名寮斗。24户,110人。村处前童西北7.3公里梁皇山西面山腰上。赖姓于清乾隆后期,自西溪留五扇之箬坑辗转迁此。但据口传郑姓来此定居最早,现尚存一户。该村原称寮斗。清光绪《宁海县志·宁海县赋》有“跨长岫而上寮斗,盖梁宣王之旧游”句。解放后称外辽。
磨石仓 Moshícāng 5户,20人。村处前童西北7.2公里之山间。吕姓于民国元年(1912)自西溪黄泥田迁此。当地山中产磨刀石,故称磨石仓。
平溪 Píngxī 9户,38人。村处前童西北7.6公里之山岙中。西邻西溪乡。徐姓于清康熙后期自西溪徐家迁此。村旁有小溪自南向东北流过,以溪流平缓,故称平溪。
赤岩 Chìyán 2户,4人。村处前童西北7.2公里赤岩坑上方。南邻白溪乡。据寮斗《赖氏宗谱》,赖士茂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自西溪留五扇之箬坑迁此。村在赤岩之上,原称上赤岩,因下赤岩村已废,即称赤岩。
庙岭 Miàolǐng 1户,4人。村处前童西北7.1公里之山湾中。徐姓于1960年自平溪分住至此。村在岭边,旁有一庙,故称庙岭。
【响亭山】 Xiǎngtíngshān 69户,219人。耕地123亩,主产稻谷。山地87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工艺美术厂1家,1985年产值12.61万元。
响亭山 Xiangtingshan 69户,219人。村处前童西北4.8公里岵岫岭南麓。北邻黄坛乡。省道甬临线于村东经过。据《重修响藤山卢氏宗谱序》,卢廷皆生于明嘉靖戊戌年(1538),遨游于岵岫岭下响藤山,喜其地,遂率子弟自邑西之营前(在城关镇西大街,今已无此地名)迁居于此。又据《重修岭下魏氏宗谱序》,清初,魏启元(1680~1767)自东溪迁响藤山。据传,古时山上有树,上缠藤蔓,摇动出声,故名响藤山。村以山名,后谐音写作响亭山。
【东溪】 Dongxī 73户,256人。耕地141亩,主产稻谷。山地67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9万元。
东溪 Dōngxī 73户,256人。村处前童西北4.5公里,岵岫岭南麓之溪边。省道甬临线自村中穿过。据《东溪岔门头魏氏宗谱》,魏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竹林迁此。据《东溪陈氏宗谱序》,清初,陈可就(1640~?)自黄坛下张迁此。村东有溪自东北向西南汇入梁皇溪,称东溪。以溪名村。
【岭南】 Lǐngnán 242户,961人。耕地531亩,主产稻谷。山地419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村办厂2家,1985年产值5万元。1970年建成石枧水库,库容2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60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0千瓦。
岭南 Lǐngnán 曾用名岭下陈。242户,961人。村处前童北4.2公里岵岫岭南麓。省道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有溪自北向南流经村边,汇入梁皇溪。据《古岫岭南陈氏宗谱序》,南宋理宗甲寅年(1254)。陈启乾自仙居皤滩迁此。以村在岵岫岭南面岭下,陈姓居住,称岭下陈。1951年改称岭南。
【梁皇】 Liánghuáng 147户,572人。以村委会驻地梁皇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358亩,主产稻谷。山地1048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村办企业2家。
梁皇 Liánghuáng 别名梁皇街。129户,481人。梁皇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西北3.4公里梁皇溪南侧。地势平坦。省道甬临线穿村而过,与县道梁皇——前童——下陈公路交会于村东。据光绪《宁海县志》,梁太清末年(549)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又以该村向为台州至宁波必经之地,村中有街,亦称梁皇街。
梁皇寺 Liánghuángsì 2户,9人。村处前童西北4.4公里梁皇山南麓。该处原有梁皇寺,已圮,近年杨姓人在废墟上建屋居住,村称梁皇寺。
路下 Luxià 16户,82人。村在前童西北3.1公里处。据当地《葛氏宗谱》,清康熙年间(1662~1723),葛思谅自湖头葛(今岔路乡湖头)迁此。原住石姓,今无。现以葛姓为主,另有严、林、俞等姓。旧梁皇街南北大道,俗称官路,村在路下,故名。
稍场 Shāocháng 废村。
【沈坑岙】 Shěnkēng'ào 121户,504人。耕地281亩,主产稻谷。山地1112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
沈坑岙 Shěnkēng'ào 121户,504人。村处前童西北3.3公里大洪山东麓。西南邻岔路乡。省道甬临线自村东经过。据《重修沈氏宗谱序》,五代后梁(907~923)末,沈回孙自城内大井头迁此。该村在高山之阳,岭峻谷深,沈姓居住,称沈坑岙。
【西山里】 Xīshānlǐ 68户,253人。耕地138亩,主产稻谷。山地89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培育茶林等。村办企业1家。
西山里 Xīshānlǐ 68户,253人。村处前童西北3.3公里梁皇山西麓。省道甬临线自村东穿过。因在梁皇西面山里,故称西山里。据《西山里陈氏宗谱》,陈士成于清初自黄坛溪头陈迁此。
大坦Dàtǎn废村。
【上店】 Shangdian 38户,191人。耕地135亩,主产稻谷。山地625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等。村办厂1家,1985年产值10万元。
上店 Shangdian 38户,191人。村处前童西北2.5公里之平畈上。据《上店葛氏宗谱》,葛姓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岔路迁来。该村在小汀上方,原开设有商店,故称上店。
【小汀】 Xiaoting 365户,1438人。以村委会驻地小汀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79亩,主产稻谷。山地8408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村办及个体办企业3家,1985年产值3.55万兀。
小汀 Xiǎotīng 别名潇汀。359户,1414人。村处前童西北2.2公里之平畈上。小汀村委会驻地。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穿村而过。据《潇汀葛氏宗谱序》,葛姓在元至元年间自岔路迁此。潇溪在东,汀溪在西,各取一字,村名因称潇汀,后谐音为小汀。
东山 Dongshan 6户,24人。村处前童西北3公里梁皇溪西侧。梁皇——前童——下陈公路自村西经过。马姓于清康熙(1662~1722)前期自城内迁此。葛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小汀分迁来此。以村在西山里村东面而称东山。
【大郑】 Dàzhèng 152户,577人。耕地310亩,主产稻谷。山地4231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饲养长毛兔,栽培茉莉花等。
大郑 Dàzhèng 152户,577人。村处前童西北2公里马鞍山东麓。属丘陵地带。据《大剩葛氏宗谱》,葛宋德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小汀迁此。有山延伸至村前,俗称大剩头,因称村为大剩,后谐音为大郑。
【下朱】 Xiazhu 75户,256人。耕地241亩,主产稻谷。副业以从事泥水、木匠等手工业为主。村办绣花厂1家。
下朱 Xiazhu 75户,256人。村处前童西北1.5公里之平畈上。据当地《陈氏宗谱》,陈通道于元末明初自水车迁此。该地在陈姓之前,原有朱姓居住,自西向东分上、中、下三村,该村称下朱。今朱姓已无,村名仍旧。
【栅下】 Zhaxià 270户,941人。耕地629亩,主产稻谷。山地1217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村办厂3家,职工84人,1985年产值7.27万元。
栅下 Zhaxià 270户,941人。村处前童西北2公里老鹰岩南面平畈上。东有纱帽山。据《松坛杨氏宗谱》,杨姓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松坛(今黄坛)迁此。今杨姓已无。以童、叶二姓为主。童姓于明代自前童迁此。当地原有栅下庙,故称村为栅下。
【严家】 Yánjiā 176户,723人。以村委会驻地严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455亩,主产稻谷。山地1250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栽培果树、茶及饲养母猪等。有村办和个体办工厂各1家,职工56人,1985年产值14.1万元。
严家 Yánjiā 曾用名洪头严。153户,616人。严家村委会驻地。位于前童北1.5公里纱帽山东面平洋上。据当地《严氏宗谱》,严姓于南宋末年自黄坛木坑迁居于此。村旁有溪,每逢大雨,该村至潘家岙一段,溪水尤为湍急,因称洪头。村民姓严,该村旧称洪头严,解放后称严家。
陶 家Táojiā 16户,65人。位于前童北1.2公里梁皇溪北侧平洋上。据当地《陶氏宗谱》,陶姓于明嘉靖年间(1368~1398)自天台长潭迁此。以姓名村,称陶家。
潘家岙 Panjia'ao 曾用名洪头潘。7户,42人。村处前童东北1.8公里大塘山南山坳间。东邻竹林乡。据《洪头潘氏宗谱》,冠庄潘贞轩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迁居洪头。潘姓居此,故称洪头潘。后改潘家岙。
【下叶】 Xiayè 58户,234人。耕地107亩,主产稻谷。山地26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叶 Xiayè 曾用名墩头叶。58户,234人。村处前童东北1.1公里塔山北麓,东北邻竹林乡。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经过村北。据《塔山墩头叶氏宗谱》,唐末叶裕十五子叶仁宏自东仓迁此。村在高墩头,叶姓居住,称墩头叶。后因村在前童下首,改称下叶。
柘湖杨 Zhèhuyáng 362户,1398人。该村分设2个行政村,并为该二村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东北2.1公里,白溪之北,梁皇溪之南。东、北均邻竹林乡。据《留五扇杨氏宗谱》,杨传道在元初兵燹之后,于泰定年间(1324~1328)自黄坛迁居柘湖杨。该村有湖,湖岸有柘树,原称柘湖,杨姓居此,故村称柘湖杨。
【上杨】 Shàngyáng 140户,560人。为柘湖杨自然村之一部分,因地处柘湖杨之上段,故称上杨。耕地375亩,主产稻谷。山地2010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母猪等。
【下杨】 Xiàyáng 240户,916人。为柘湖杨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大田头自然村。地处柘湖杨下段,故称下杨。耕地536亩,主产稻谷。山地352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母猪等。
大田头 Dàtiántóu 18户,78人。村处前童东南3.3公里天灯盏山北麓。东南邻旗门乡。据柘湖下杨《杨氏大房谱》,杨大俸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下杨分迁至此。村头有块大田,故称大田头。
【山朱胡】 Shānzhuhu 34户,150人。耕地69亩,主产稻谷。山地2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长毛兔、蜜蜂等。
山朱胡 Shānzhuhu 34户,150人。村处前童西2.1公里马鞍山之南麓。西南邻岔路乡。属丘陵地带。据《山朱胡胡氏宗谱》,胡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榧坑迁此。该地原为朱姓居住,分上山朱、中山朱、下山朱三村,下山朱即今之下朱。上山朱与中山朱后连成一村,胡姓迁入,朱姓已无,故称山朱胡。
【大溪王】 Dàxīwáng 184户,765人,其中2户7人居黄泥潭(入鹿山行政村)。耕地586亩,主产稻谷。山地1085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等。
大溪王 Dàxīwáng 182户,758人。村处前童西南1.4公里之平洋上。西邻岔路乡。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公保于元至顺辛未(1331)自三台山(县城之别称)迁至大溪。因白溪故道过村旁,王姓主居,故称大溪王。
【上葛头】 Shànggětóu 120户,454人。耕地244亩,主产稻谷。山地452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奶牛、母猪等。
上葛头 Shànggětóu 120户,454人。村处前童西南1.6公里白溪北侧。据当地《葛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葛氏由冠庄笆弄头迁居于此。因村在黄泥潭上首,故称上葛头。
【罗家岙】 Lu6jiā'ào 47户,206人。耕地122亩,主产稻谷。山地347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栽培果树、饲养母猪等。
罗家岙 Lu6jiā'ào 47户,206人。村处前童东1.8公里之山岙间。据当地《罗氏宗谱》,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罗姓迁此,以村处山岙,罗姓居住,故称罗家岙。后罗姓衰落,而以孙姓为主,村名仍旧。
【桥头杨】 Qiáotouyáng 207户,712人。1961年成立三合大队,1970年改称红日大队,1981年以驻地桥头杨为名,称桥头杨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耕地452亩,主产稻谷。山地1095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经营蚕桑,饲养母猪等。
桥头杨 Qiáotóuyáng 122户,446人。桥头杨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南1.7公里之山脚下。北濒白溪,西邻岔路乡。据《松坛杨氏宗谱》,杨真孙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由岔路街下杨家岙(今已无此村)迁此。杨姓居住桥头,故称桥头杨。
南岙Nán'ào37户,134人。村处前童南1.2公里白溪南侧。元咸佑元年(1314)童姓自前童分迁于此。该村原有石镜精舍,今圮。以村在前童南面山岙间,故称南岙。
吴坑岙Wukēng'ào34户,87人。村处前童西南2.1公里之山坳中。据《塔山童氏族谱》,童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前童迁此。村旁有五条坑水,原称五坑岙,后谐音为吴坑岙。
岙胡坑 Aohukēng 14户,45人。村处前童西南2.7公里之山岙间。西邻岔路乡。童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前童迁此。该处童姓祖坟山称岙胡山,山下有坑,称岙胡坑,故名。
【顺利】 Shunlì 74户,313人。1961年成立上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顺利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顺利。辖2个自然村。耕地188亩,主产稻谷。山地1645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顺利 Shunlì 曾用名上山。58户,231人。顺利村委会驻地。村处前童东南3.3公里杨家山上。童姓于清康熙(1662~1722)后期迁此。以村处山上,称上山。1986年更名为顺利。
东洋 Dōngyáng 16户,82人。村处前童东南3.6公里之东洋岗上。以山名村,称东洋。东邻旗门乡。童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前童迁此。葛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岔路祥里迁来。
【洋加山】 Yángjiāshān 97户,445人。1961年成立下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洋加山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59亩,主产稻谷。山地1731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洋加山 Yángjiashan 曾用名下山。97户,445人。村处前童东南4.1公里之洋加山麓。南邻三门县沙柳乡。据桑洲镇江家《江氏宗谱》,江君祥于明末清初自宁海城内迁此。清代又有童姓自前童迁上山,再从上山分迁至此。以村处上山之下,故名下山。1986年更名洋加山。
杨家山 Yangjiashan 片村。包括上山(现称顺利)东洋、下山(现称洋加山)三个自然村。
白溪乡
白溪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白溪距县城20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与岔路乡为邻,东北和前童乡相交,北界西溪乡,西和双峰、王爱二乡连接,南毗王爱乡。全乡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共37个自然村。计有990户,4309人,其中农村人口1240人。
辖区解放前属登台乡,1951年建白溪乡,1956年并白溪、王爱、冠峰三乡为白溪乡。1958年将原王爱、冠峰二乡划属桑州人民公社,该乡划属岔路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白溪公社,1983年改白溪乡。
该乡山地占全乡面积9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端之大短柱(大达智)山海拔917.9米,为我县第四高峰。西部之大松山海拔655米,东部之头田山、柴界山海拔分别为572.5米、565米。居民集中在中部偏北部位及南部。南部白溪、里王、江家三村较为平坦,是主要产粮区。白溪自西面双峰乡入境,经西南部东出岔路乡,其支流遍及全乡。沿溪修筑渠道,溪水可自流灌溉,已改变自古相传“白(徒)有一条溪”之旧面貌。乡内多小型水库和小型水电站。
境内多为崎岖山路,羊肠小道,旧时物资运输靠肩挑及白溪上竹筏装载。现乡道岔路——白溪公路已于1982年通车,白溪至山洋段公路正在施工建造。白溪大桥、里王大桥均已竣工,和双峰乡交界之宁天拱桥亦将完工。
全乡山地39098亩,其中松林13537亩,杉木林3279亩,毛竹林1132亩,薪炭林2876亩。茶林920亩。1985年茶叶平均亩产31.25公斤,总产28.75吨。县五山林场所属白沙林区在该乡北部。耕地2088亩,种植水稻及大小麦、玉米、大豆、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81.5公斤,总产1086.5吨。副业生产有柑桔、杨梅、桑和长毛兔、耕牛、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245头。乡内企业,乡办的有红岩橡胶塑料厂等3家,村办有白溪轻工机械厂等3家,个体联办厂7家,白溪校办机械厂1家。1985年共产值106.45万元。另有白溪工程队1家。
全乡有初中附设点1处,学生160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有小学生50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2张。电影放映队1队。
境内多天然胜景,诸如酒埕岩、牌位岩、天灯盏、雪坑飞瀑、仙人桥等,山奇石怪,堪供欣赏。山洋西面有永福寺,亦名柯仙寺,据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柯仙寺,西四十里,旧传僧昙猷弃槎入天台驻锡于此,其地昔产牡丹”。今寺已圮,犹存牡丹一株,偶能开花。山洋一带系宁海革命根据地,1948年中共台工委领导之游击队在牛路坑建立革命联络站和修枪所,以大石、东间、大王殿坑等地为后勤医院,并曾在红岩设指挥部。犁头菜湾、新龙潭、大坦、大松溪等处都是当时革命据点。
白溪乡 BáixīXiāng 990户,4309人。其中农村人口4240人。
【白溪】 Báixī280户,1127人。以村委会驻地白溪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477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541亩,主产稻谷、小麦。副业有栽培茶、桑,饲养长毛兔等。建有深里坑水库,库容6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00余亩。村办机械厂等3家,1985年产值18.65万元。
白溪 Báixī 别名外王。279户,1126人。白溪乡人民政府与白溪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白溪西侧,以溪名村。据旗门乡《下洋陈陈氏宗谱》,陈仁约于南宋宁宗时(1195~1224)由岔路乡干坑村迁白溪。现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王怀赐于明永乐甲午年(1416)自黄肚岙(今里王)迁外岙,称外王(白溪之别名)。岔路——白溪公路达村口。村前公路大桥建成于1982年,长74米,宽5.1米,载重负荷10吨。
湃滩 Pàitān 1户,1人。村处白溪南面0.8公里溪边。该村原有胡、娄二姓十余户,后因火灾他迁。娄姓较早。胡姓由胡君享(1757~1814)于清乾隆年间自王爱大路下赘居于此(据《大畈胡氏宗谱》)。因村在白溪湃滩之旁,故名。
【沙田】 Shātián 60户,240人。以村委会驻地沙田得名。辖5个自然村。山地2804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等。1971年建成一水库,库容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沙田 Shātián 36户,143人。沙田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东北5.6公里白沙山麓。山洋坑流经村前。因该村田土呈沙性,故称沙田。娄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本乡叶岙迁此。
峧头 Jiāotou 6户,27人(其中3户,13人属山洋村)。村处白溪北5.4公里之山峧间,故称峧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娄姓自上金迁此。
大坦 Dàtǎn 1户,7人。村处白溪北5.4公里谷地间。清嘉庆年间(1796~1820)王姓自山洋迁入。该地原是一个大草坛,村称大坛,后写作大坦。
蟠龙 Pánlóng 3户,8人。村处白溪北5.3公里之山间。1967年罗姓自沙田迁住于此。因村后山形如龙盘卧,故称蟠龙。
十八罗 Shíbāluó 17户,68人。村处白溪北5.1公里谷地上。据该村《娄氏宗谱》,娄士海(1859~?)于清光绪年间自上金迁此。因当地原有柴姓一丘大田,称“十八箩”,即以田名村,后改为十八罗。
【下畈】 Xiàfàn 63户,286人。以村委会驻地下畈得名。辖7个自然村。山地2505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长毛兔、培育茶林等。建有下畈发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
下畈 Xiàfàn 31户,135人。下畈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5公里大松山东南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允洪、允信兄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前童栅下迁此。该村在山洋坑下游田畈上,故称下畈。
大松溪 Dàsōngxī 1户,4人。村处白溪北4.8公里大松溪边,以溪名村。解放初王姓从岔路兆岸来此看管山林定居。
四鼓湾 Sìguwān 别名西过弯。3户,15人。村处白溪北4.8公里大松山麓。清同治年间(1862~1874)王姓自峧头迁此。该地原为西过庵,后谐音为四鼓湾,亦作西过弯。
青山头 Qīngshāntou 1户,6人。村处白溪北4.8公里大松山麓。该处山头长有大片青草,故称青山头。清光绪年间(1875~1908)王姓自下畈分住于此。
澜湾 Lánwān 1户,7人。村处白溪北5.2公里大松山谷底,终年积水,故称澜湾。清康熙(1662~1722)末年王姓自白溪迁此。
寺后山 Sìhòushān 22户,107人。村处白溪北5.3公里大松山北麓。因在柯仙寺后面山上,故称寺后山。胡君元(1749~1814)于清乾隆年间迁此。
后寺 Hòusì 4户,12人。村处白溪北5公里大松山北麓。清初娄姓自白溪湃滩迁此。因在柯仙寺后而得名。
【山洋】 Shānyáng 83户,381人。以村委会驻地山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459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7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1965年建成一小水库,库容0.9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150亩,兼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山洋 Shānyáng 曾用名山阳、山杨。63户,298人。山洋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4.5公里山洋坑北侧。村西有柯仙寺,西北为大松山。据当地《杨氏宗谱》,清雍正间杨国品(1700~?)与弟国吕自沙柳港下溪头杨(今属三门县)迁此。现居杨、王、胡、柴诸姓。该村在大松山之阳,故名山阳,因杨姓居住,亦称山杨,后改作山洋。
祖师墓 Zǔshīmu 20户,83人。在白溪北4.4公里处。因村旁有柯仙寺祖师墓,故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胡姓从山洋迁此。
仰斗 Yǎngdou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山洋村。
【大水路】 Dàshuǐlù 67户,278人。以村委会驻地大水路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353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0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
大水路 Dàshuǐlù 别名前坑。33户,123人。大水路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4公里牛路坑南侧。因牛路坑流经村前,名前坑。又因多雨时,坑水常溢上大路,称大水路。现以大水路为标准名。董姓于清乾隆年间自县城西门迁此居住,王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由里王迁来,后又有柴姓迁此。
前桥Qiánqiáo 曾用名前邵。10户,46人。村处白溪北4公里柯仙山前。现有柴、梅、娄等姓居住,柴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王爱外柴迁此。该村原为邵姓居住,地处柯仙山之前,故称前邵,后改为前桥。
东湾Dongwān21户,97人。村处白溪北4公里柯仙山东面山湾间,故名。胡姓于清康熙年间自双峰中央山迁此。后又有柴姓迁来。
牛路坑Niulukēng别名和路坑。3户,12人。村处白溪北4.2公里之山坑边。该村原为金姓居住,今金姓已无。王姓于清乾隆年间自白溪里王迁此。该村原名和路坑,后谐音为牛路坑。
【岩头罗】 Yántóuluó82户,341人。以村委会驻地岩头罗得名,辖6个自然村。山地153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93亩,主产稻谷。1973年建成一库容6万立方米之水库,可灌溉耕地100余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
岩头罗 Yantóuluó 曾用名岩铜锣。54户,24人。岩头罗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3.6公里头田山北面山坳间。据民国16年重修《西洋葛氏大屋房谱》,清初,葛伯铭(1640~1715)自西洋(岔路)迁此。该村有一岩头形似铜锣,故名岩铜锣,后谐音为岩头罗。
大荒地 Dàhuāngdì 2户,5人。村处白溪北3.6公里头田山麓。该村先为王姓居住,后王姓迁出。现居胡姓,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岩头罗迁入。当地原是一片大荒草地,故名。
山头地 Shāntoudì 17户,60人。村处白溪北3.5公里头田山巅。因该处山头均为耕地,故称山头地。葛姓于清康熙末年自岔路隔潭迁此。
六田岗 Liutiángǎng 曾用名六殿岗。4户,17人。村处白溪北3.6公里头田山上。过去,该处岗顶有殿,称六殿,故称六殿岗,后谐音为六田岗。据寺后山《大畈胡氏宗谱》,清乾隆年间胡才万(1738~?)自王爱大路下迁此。
岭头 Lǐngtóu 2户,5人。村处白溪北3.5公里大王殿岭顶,故称岭头。陈姓于清初自桑州迁此。
下洋 Xiàyáng 3户,8人。村处白溪北3.5公里头田山北麓。因村在岩头罗下之平畈上,故称下洋。陈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本乡纸厂基迁此。
【大石】 Dashí 47户,225人。以村委会驻地大石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222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1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耕食两用牛及培育茶林等。1972年建成一小型水库,库容3.5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8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
大石 Dashi 曾用名大集、十甲庄。43户,210人。大石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东北5公里柴界山南坡。据口传,该处初时由十户农家前来垦荒种植,定居后取名十甲庄,因姓氏各异,又名大集,后谐音为大石。据王爱《蒋氏宗谱》,第廿二世孙蒋智变由翰岙(属天台县)迁居大石。按二十九世君平(1682~1778)生卒年推算,蒋姓迁此当在明代中叶。现蒋姓已无。居陈、王、刘等姓。
东间 Dōngjiān 2户,7人。村处白溪东北6.2公里柯仙山东面坑谷间,傍涧水,故称东涧,后改作东间。清咸丰年间(1851~1861)王姓由竹林迁此。
学士坪坑 Xuéshìpíngkēng 别名下士坪坑。2户,8人。村在白溪东北6.3公里处。据岩头罗《西洋葛氏大屋房谱》:“一世仙翁葛洪公曾修炼于学士坪”。查葛洪系晋代人,并未至浙东,此系传说,但学士坪坑地名竟由此而得,后曾讹为下士平坑。1986年复今名。刘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天台街头迁此。
二面 Ermiàn 片村。包括沙田、大石所辖八个自然村。
【叶岙】 Yè'ào 107户,491人。山地357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319亩,种植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1969年建成库容6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10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1985年村南下洁坑建成双曲拱公路桥,长12米,宽6米,载重10吨。
叶岙 Yè'ào 别名协岙。107户,491人。村处白溪北2.4公里头田山西山腰。该村四面环山,林深叶茂,每逢秋季,落叶满山岙,以自然景色命名,称叶岙。后曾讹成协岙,1986年恢复原称。据《叶岙娄氏宗谱》,娄文三自上金迁叶岙。以其七世孙娄大松生于清康熙丁丑(1697)推算,迁此当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
【里王】 Lǐwáng 133户,569人。以村委会驻地里王得名,辖5个自然村。山地385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26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1984年在村北白溪建一钢筋混凝土桥,长98米,宽4.5米,可载重10吨。
里王 Lǐwáng 119户,502人。里王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0.8公里白溪东北侧。据《宁海白溪王氏宗谱》,王旦一于元初由桐洲(今属岔路乡)迁此。后有娄姓迁入,村由王姓先居,后外侧白溪村因亦以王姓迁居而称外王,该村则称里王。
长溪滩 Chángxītān 8户,37人。村处白溪西北3.8公里处。王姓于清乾隆年间自外王迁居于此。村前有一长约1公里溪滩,故称长溪滩。
纸厂基 Zhǐchǎngjī 曾用名志厂基。2户,11人。村处白溪西北3.3公里白溪岸边。该村原为古时造纸坊厂址,故称纸厂基,曾雅作志厂基。清乾隆年间陈姓自天台东陈迁此。
枝树湾 Zhīshuwān 2户,6人。村处白溪西北2公里之白溪岸边。该村在山湾里,多梓树,“梓”谐音为“枝”,故称枝树湾。清嘉庆年间(1796~1820)钟姓自里王迁此。
天打岩 Tiāndǎyán 别名大官山。2户,13人。村处白溪西北1.8公里白溪岸边。该村前有一岩,被雷击成二片,故称天打岩。因此处之山称大官山,亦用为村名。清嘉庆年间,娄姓自里王迁此。
【江家】 Jiāngjiā 68户,302人。以村委会驻地江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72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4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江家 Jiāngjiā 曾用名峻墈。50户,221人。江家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东1.3公里白溪南侧。据当地《江氏宗谱》,宋进士、翰林学士江廷选于南宋末年由天台转迁宁海峻墈。该村南向笔架山,白溪环于后,以景命名,初称峻墈,后以江姓居住,改称江家。
殿前 Diànqián 别名田前。18户,81人。村处白溪东北1.3公里白溪岸边。岔路——白溪公路自村后经过。据《殿前金氏图谱》,金姓原居上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分迁至此间将军殿前居住,因称殿前,亦谐音作田前。
王爱乡
王爱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高塘距县城21公里。因王爱山岗绵亘境内而得名。地形狭长,自西北到东南长达17公里,平均宽度仅2公里余。北邻双峰、白溪、岔路三乡,东南连桑洲镇,西及西南与天台县接壤。全乡总面积35.71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共42个自然村。计有1597户,6879人,其中农村户口1586户,6796人。
辖区解放前属登台乡,其中上畚斗、大坪、下辽三村为新昌县“飞地”(属新昌县大灵乡,1949年1月划归宁海)。1951年为王爱、冠峰两乡地,1956年并入白溪乡,1958年属桑洲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王爱公社,1983年改王爱乡。
王爱山岗纵贯乡境,西起望海尖,东至桑洲岭,起迄与乡界同。乡内村落均在山间。主峰鸡冠尖海拔868米。白溪之主要支流梅坑沿西北边境流过,西部有数支山水汇入梅坑。东部因地形特殊,无溪流。1980年于高塘北建王爱翻水站(三级),将白溪水提升至后坑山头,扬程303米,可灌溉东部10个村800亩水稻田和300亩茶园。
王爱山岗古时为宁海至天台必经之处,山路崎岖。现有县道桑洲岭——王爱公路与省道甬临线相接。乡道冠峰公路(山头——兰田庵)正在营建中,局部已通拖拉机。
全乡山地73369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其中毛竹5000亩。茶园42200亩,1985年产茶叶690吨。耕地346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番薯、大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491.5公斤,总产1562.95吨。副业生产有水果、奶牛、长毛兔、母猪、肉猪、耕牛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946头。乡内企业,乡办有茶厂、压铸厂、综合厂等7家,个体办及联办有玻璃钢厂、美术工艺雕刻厂等2家,1985年工业产值32.46万元。另有建筑工程队、运输队等。1985年外出从事手工业等劳力有400人。
全乡有职业高中1所(冠峰农中),设于高湖,学生91人。初中附设点一处,学生238人。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有小学生889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等。
王爱山曾是唐大中十三年(859)浙东农民起义军首领裘甫所属部队经过处。外庄村中有石碑刻“王爱山堠”四字,字体遒劲,为唐咸通四年(863)留下古迹。境内兰田庵是我县革命根据地之一,尖山为中共领导的游击队早期活动地点。
王爱乡 Wáng'ài Xiāng 1597户,6879人,其中农村户口1856户,6796人。
【夏孔】 Xiàkǒng 114户,509人,以村委会驻地夏孔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2198亩,植被为松、茶、杂柴,并有茶林。耕地222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夏孔 Xiàkǒng 别名下孔,曾用名王家孔。105户,461人。夏孔村委会驻地。村处王爱山岗左侧,高塘南0.3公里山谷中。《高塘娄氏宗谱》载,明代中叶,娄厅(1519~?)自高塘分居王家孔。该村在高塘下首,四周岗阜环抱,故称下孔。后改夏孔。
高塘 Gāotáng 9户,48人。王爱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处。县道桑洲岭——王爱公路在此经过。据《高塘娄氏宗谱》,娄宗伍于明成化三年(1467)自上金石水缸(在今岔路乡,石水缸村早废)迁此。因村在王爱山岗上,东、西有二个水塘,故称高塘。
【下大岙】 Xiàdà'ào 41户,205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大岙得名。辖5个自然村。1961年属上里坑大队,1980年分开,另建下大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445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耕地83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肉猪、长毛兔,制作竹器等。
下大岙 Xiàdà'ào 28户,135人。下大岙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9.3公里大岙山下,因名下大岙。西邻天台县。据该村《金氏宗谱》记事推算,始祖金再四在明代中叶自县城迁此。
下辽 Xiàliáo 4户,21人。村处高塘西北11.2公里大岙山麓。北邻双峰乡,西接天台县。清同治年间(1862~1874),胡姓自榧坑、许姓自天台坑边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于此。该村原称下寮,取山下小屋之意,后改称下辽。
上畚斗 Shàngběndǒu 2户,14人。在高塘西北10.8公里大岙山上。北邻双峰乡。村民施姓,清末自天台欢岙来此看管山林定居。该村所处山头,形似畚斗,故称上畚斗。
大坪 Dàpíng 6户,31人。村处高塘西北10.1公里高山中。据当地老人口述,齐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天台杨家岙迁此。因村下有下坪头,村上有坪头,该村在两山之中,地势稍平,故称大坪。
箬帽岩 Ruòmàoyán 1户,4人,为看管山林住此。位于高塘西北10公里之箬帽岩上,故名。
【下坑】 Xiàkēng 43户,215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坑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属上里坑大队,1980年分出另建下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2333亩,产毛竹、木材。耕地87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母猪,制作竹器等。
下坑 Xiàkēng 27户,144人。下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9公里山坑下游,故名。据《宁西下坑王氏宗谱》,王棕于明末自张家山(今属黄坛乡)迁此。
百丈丘 Bǎizhàngqiu 11户,48人。村处高塘西北8.8公里之山坑边。据《宁西下坑王氏宗谱》,王湛于明末自张家山迁此。以村旁有一狭长水田,称百丈丘,故名。
叶家坑 Yèjiākēng 曾用名叶家山。5户,23人。村处高塘西北8.9公里之山坑边。据《宁西下坑王氏宗谱》,王姓自百丈丘分迁于此。因村在叶家山,以山名村。现称叶家坑。
【王家坑】 Wángjiākēng 110户,446人。山地542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51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制作竹器等。1976年建成一库容0.44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3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
王家坑 Wángjiākēng 109户,443人。村处高塘西北7.8公里之山坑边。当地《陈氏宗谱》载,陈姓原居水东(即今之水车),明代中叶陈成昌(1436~1505)因海寇作乱,迁住于此。该村原有王姓居山坑边,名王家坑,今王姓已无,陈姓居住,村名仍旧。
东王 Dōngwáng 1户,3人。为看管山林居此。位于高塘西北8公里,王家坑东北之山间,因名东王。
【上里坑】 Shànglǐkēng 81户,362人。以村委会驻地上里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并下坑、下大岙、横路庵、上里坑为上里坑大队,1980年其它三村分出,仍称上里坑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339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耕地166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生猪、长毛兔与制作竹器等。
上里坑 Shànglǐkēng 别名上李坑。78户,346人。上里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9公里桐柏山麓。西邻天台县。《宁西上李坑李氏宗谱》载:“第一世臣义公长子,讳世成,自城北花园(今属梅林镇)始迁上李坑。”又载:“第十世讳明科,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据此推算,李姓迁此当在明初。村处山坑上,李姓居住,故称上李坑,后谐音为上里坑。
中央里 Zhōngyānglǐ 3户,16人,村处高塘西北9公里桐柏山麓。原为王姓居住,现王姓已无,董姓住此。因村在上里坑与下大岙之间,故称中央里。
【横路庵】 Hénglu'ān 25户,113人。1961年属上里坑大队,1980年分出,建横路庵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145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耕地6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制作竹器等。
横路庵 Hénglu'ān 别名横路安。25户,113人。村处高塘西北8.3公里桐柏山麓。南邻天台县。据当地《重修金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金能由本乡下大岙迁入横路安。村外有一庵,庵前两条横路,故称横路庵,亦写成横路安。
【兰田庵】 Lántian'an 104户,415人。以村委会驻地兰田庵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558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35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制作竹器等。1977年建成一库容0.2万立方米小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容量30千瓦。
兰田庵 Lántián'ān 别名澜田庵。91户,350人。兰田庵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6.8公里山谷间。南邻天台县。该处古时有庵,因庵周多澜水田,故称澜田庵,后谐音为兰田庵。该村为宁海县革命老根据地。
大平头 Dápíngtóu 1户,13人。位于高塘西北7公里之山上。居民罗姓自外岗(今属桑洲镇)迁此。住所在山头一处平地上,其地俗称大平头,故名。
冷饭坑 Lěngfànkēng 12户,52人。村处高塘西北6公里之老鹰窠中。该地为深山野林,原有一庵已倾圮。先有曹姓自天台小坑来此在庵基上建舍,后又有胡、李两姓相继迁此居住。附近村民上山砍柴,因山高路远,须带饭前去,休息时常在坑边吃冷饭,故名冷饭坑。
【官山】 Guānshān 50户,256人。以村委会驻地官山得名。辖7个自然村。山地174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81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制作竹器,饲养长毛兔等。1974年建成一小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
官山 Guānshān 别名关山。22户,111人。官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5.2公里深山坳中。据《宁海白溪外王王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末年王姓自白溪(外王)迁此。该村地当山口,如关隘然,且有一寺,名沙轿寺,亦称关山寺,故村名称关山,后谐音为官山。
茶园头 Cháyuántóu 2户,11人。在高塘西北5公里山上。王姓于1949年自本乡吊鸡湾迁此。该处多野茶树,似一茶园,故称茶园头。
汤平头 Tāngpíngtou 2户,8人。村处高塘西北6公里之山间。北邻双峰乡,东接白溪乡。村民玉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白溪迁此。四周低丘环抱,如汤罐状,村在底部小平地上,故称汤平头。
吊鸡湾 Diàojīwān 3户,19人。村处高塘西北5公里之吊鸡湾山间,以山名村。东邻白溪乡。村民王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
横家下 Héngjiāxià 别名横岗下。5户,22人。村处高塘西北5公里之山岗下。该岗称横岗,故称横岗下,谐音称横家下。原居蔡姓,后于清道光年间有娄姓自本乡西山赘居于此。
袍丘 Páoqiu 别名刨丘。11户,59人。村处高塘西北5.2公里之山谷中。清康熙年间(1662~1722)胡姓自天台县涌溪迁此。村后有一丘长150米水田,状如木刨,称刨丘,以田名村,后谐音为袍丘。
尖山 Jiānshān 5户,26人。村处高塘西北4公里山谷中。清道光年间(1821~1850)娄姓自夏孔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村在鸡屙尖(山)里边,以山名村,称尖山。解放前,我游击队先来尖山立足,后转兰田庵。
外峰门 Waifengmen 废村。
【山头程】 Shāntouchéng 101户,414人。1961年成立山头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山头村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1986年以该村村民程姓为多,又更名山头程。山地671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42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山头程 Shāntouchéug 曾用名山头、山头项。101户,414人。村处高塘西1.8公里之金竹岭头。西邻天台县,过去为宁海通天台县必经之处。据《重修王爱山项氏宗谱》,项宾五于元末自黄岩迁此。据《山头程氏宗谱》,程透卉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临邑大渔溪迁住于此。该村在金竹岭头,故称山头。又因项姓始居,亦称山头项。1986年更名山头程。村口有一古石臼,称“自满臼”,传说放粮食于臼内,能自溢。该处系通天台之大路,称自满路(见光绪《宁海县志》分图)。
【大路下】 Dàluxià 176户,714人。山地228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417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制作竹器等。1974年建成一库容3.3万立方米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大路下 Dàluxià 别名大畈胡。176户,714人。村处高塘西1.1公里之山岗上。西南邻天台县。县道桑州岭——王爱公路终点。据《大畈胡氏宗谱》,胡光祖于南宋庆元二年(1193)自本县大蔡来此览胜,爱其地而居此。该村位于宁海通天台之大路下首,故称大路下。又因地势斜平,略有田畴,胡姓居住,又称大畈胡。
【岭头陈】 Lǐngtóuchén 78户,349人。以村委会驻地岭头陈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36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9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耕牛等。1974年筑成一库容2.8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12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岭头陈 Lǐngtouchén 76户,346人。岭头陈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1.2公里金竹岭头,陈姓居住,故称岭头陈。北邻白溪乡。据《王爱岭头陈氏宗谱》,南朝陈被隋所灭(公元589年),宗室陈胤徙居于此。
稍场 Shāocháng 2户,3人。在高塘西北2.8公里之山谷间。该乡东部通向西部山区之大路过其侧,地势略平,村民砍柴进出必在此歇肩,当地称挑重歇肩为“稍”,故称稍场。
【西山】 Xīshan 89户,363人。1961年成立西山大队,1981年改为西山村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1986年恢复原称。山地1059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11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奶牛等。
西山 Xīshān 89户,363人。村处高塘东北0.3公里之西山下,以山名村。北邻白溪乡。据《高塘娄氏宗谱》,明代中叶,娄佩(1512~?)由高塘分居于此。
【吕家】 Lujiā 96户,407人。山地78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7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1974年建成一库容3.86万立方米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量5千瓦。
吕家 Lǚjiā 96户,407人。村处高塘东南0.8公里之岗下宽谷间。桑洲岭——王爱公路过村左。据当地大水坑《吕氏宗谱》,吕珠于明弘治癸亥(1503)自后沈(今属黄坛乡)迁此。因吕姓居住,故称吕家,谱内亦称大水坑。
【旁山】 Pángshān 37户,171人。1961年旁山与西跳联合成立旁山大队。1980年西跳划出,单独建队,1984年改建行政村。山地48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99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旁山 Pángshān 别名傍山。37户,171人。村处高塘东南1公里之岗背山旁。依山建村,故称傍山,后写作旁山。据《傍山王氏宗谱》,元初,王文显(1295~?)自桑洲上叶迁此。
【外庄】 Wàizhuāng 62户,224人。1961年并入外柴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外庄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359亩,植被为毛竹、松林、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03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栽培柑桔及饲养长毛兔等。
外庄 Wàizhuāng 曾用名外章。62户,224人。村处高塘东南1.3公里之山岗下。村民原为章姓,且在王爱山岗之外端,故名外章。后章姓他迁,柴姓自本乡外柴迁此居住,遂改称外庄。“王爱山堠”石碑在此村中。
【黄泥塘】 Huángnitáng 64户,264人。山地608亩,植被为毛竹、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23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栽培杨梅及饲养长毛兔等。
黄泥塘 Huángnítáng 别名黄泥堂。64户,264人。村处高塘东1.3公里之松门岭头,过去为宁海通天台县必经之处。北邻白溪乡,据《王爱山黄泥塘蔡氏宗谱》,蔡姓于明万历年间(1583~1619)自县城迁此。以村中有黄泥塘而得名。亦谐音称黄泥堂。
【外柴】 Waichai 76户,324人。以村委会驻地外柴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合外庄成立外柴大队,1980年外庄分出,单独建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730亩,植被为松、毛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42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培育柑桔及饲养长毛兔等。
外柴 Waichái 74户,314人。外柴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东南1.7公里之山岗下。据当地《柴氏宗谱》,柴道修于元至元庚辰(1340)自岔路高潭迁此。因村在王爱山岗外端,柴姓居住,故称外柴。
后塘 Houtáng 2户,10人。村处高塘东南2公里处,为丘阜地带。村民王姓于1945年自桑洲上叶来此看管山林定居。因村在外柴村后低洼处,故称后塘。
【上屋基】 Shàngwujī 103户,425人。以村委会驻地上屋基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并东山头、大暮、塘孔等三村为上屋基大队,1980年三村分出,单独建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78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06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培育杨梅及饲养长毛兔等。
上屋基 Shàngwujī 72户,300人。上屋基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东南2.6公里之丘谷间。北邻白溪乡。据《上屋基王氏宗谱》,王姓于明初自桑洲上叶迁此。据传当地原有两个废村屋基,本村居上,称上屋基。
大湾 Dàwān 31户,125人。村处高塘东南2.9公里之山湾间,故称大湾。《上屋基王氏宗谱》载,王姓于清末由上屋基迁此。
【东山头】 Dongshántou 22户,93人。1961年属上屋基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东山头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195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79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东山头 Dongshāntou 22户,93人。村处高塘东3公里之山岗顶。据《东山头陈氏宗谱》,陈姓廿一世陈则廷自白溪迁东山头,以其卅六世陈伯文(1603~1690)生卒年推算,陈氏迁居东山头当在南宋中期。村在王爱山岗东面山头,山下为岔路乡西山下村,故名东山头。
【大暮】 Damu 27户,135人。1961年属上屋基大队,1930年分出成立大暮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265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04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大暮 Damu 27户,135人。村处高塘东3.6公里山湾间。东邻桑洲镇。据《东岗罗氏宗谱》,明季罗大赠(1556~1636)自东岗(外岗,今属桑洲镇)迁此。该处原有一座古墓,规模颇大,即称村为大墓,后谐音为大暮。
【西跳】 Xitiào 45户,211人。1961年属旁山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西跳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572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西跳 Xītiào 45户,211人。村处高塘南1.1公里之山坡上,南邻天台县。据《西跳林氏宗谱》,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自周山迁此。据王爱《蒋氏宗谱》,二十八世蒋子服同弟子约、子全自翰岙(在天台县)迁此。按二十九世君平(1682~1778)生卒年计算,迁此当在清康熙初年。该村西面有斜坡跌落,宁海称此类地形为“跳”,“跳”在西面,故称西跳。
【塘孔】 Tángkong 42户,181人。1961年属上屋基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塘孔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61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1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塘孔 Tángkong 42户,181人。村处高塘东南2.7公里山岗中,南邻桑洲镇。该村王姓村民先后由二地迁入,一已无考,一系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上屋基迁此。该村地势低下,村边原有一水塘,故称塘孔。
板沸 Bǎnfèi 废村。
山树园 Shānshuyuán 废村。
桑洲镇
桑洲镇在宁海县西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桑洲距县城18公里。镇以驻地命名。东及东南邻三门县,西南接麻山乡,西毗天台县,北连王爱、岔路二乡,东北与前童乡接壤。全镇总面积41.02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共57个自然村。计有4543户,18925人,其中农村户口4430户,18330人。
辖区解放前属秀屿乡,1951年建桑洲、屿南、屿东三乡,1956年合并为桑洲乡,并划入原属王爱乡之外岗村。1958年以1956年之桑洲、麻岔二乡及白溪乡之一部分(今王爱乡地域)成立桑洲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仍以1956年之桑洲乡区域建桑洲公社,1983年改桑洲乡,1985年1月改桑洲镇。桑洲、中央溪、麻车杨、陈家岙列为建镇区。
境内多岗峦,丘陵起伏。北部有前山岗,西部有扁担岗,南部有屿南山岗,最高峰双尖山在东南部边境,海拔523.1米。清溪从天台县入境,自西向东横贯全镇,出三门县沙柳乡,沿溪两岸为粮食主要产区。
1985年8月24日,该镇南山章、六峰(上林)、江家、下横四个自然村出现地裂,滑坡地裂范围约1.5平方公里,有40户82间房屋的地面、墙壁出现裂缝,周围稻田裂缝宽达30~60厘米。经查勘,认为地裂滑动面系沿玄武岩与粘土岩不整合面滑动,为古滑坡复活。
桑洲历史上为台州通宁海、宁波之要口,古设驿站。现有省道甬临线穿越镇境南北。县道桑洲岭——王爱公路及乡道桑洲岭——外山周公路均与甬临线在桑洲岭顶交会。中央溪通三门县沙柳公路正在修建。
全镇耕地8360亩,种植水稻及大小麦、大豆、玉米、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3.5公斤,总产4675.05吨。山地1325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副业有栽培茶、桑、饲养长毛兔、肉猪等。茶园3100亩,1985年产茶95吨。生猪饲养量7998头,畜长毛兔2800只。镇内企业,有镇办五金、胶木等厂17家,1985年产值214.15万元。村办工厂8家,1985年产值36.66万元。并有建筑工程队数家。全镇外出从事泥水、石匠等手工业者占劳动力的25%,劳务输出的收入为该镇积累和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全镇有初中1所,附设点1处,共学生657人。小学32所,其中单班村校16所,共小学生2006人,入园幼儿40人。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3人,病床9张。合作医疗站14个,乡村医生及赤脚医生30人。文化设施有影剧院、文化站、电影队、电视室、图书室等。
境内秀屿山风景优美,是群众游憩地。山东端有古桑洲驿丞厅遗址(今桑洲镇中心小学内)。北首堂坑山上有峰火台废墟,明洪武翰林院编修卢原质墓在其旁。桑洲村前清溪桥系二十四孔石板平桥,长84米,宽1.1米,为明万历年间(1590~1592)县令曹学程首事改建。下沙地附近原有白岩寺,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锡桐为首反洋教起义遗址之一,寺僧礼释率僧众和起义民众与清军英勇搏斗,寺宇被焚毁,百余人被杀害,1904年以白岩寺产业创办白岩两等小学,即今桑洲镇中心小学前身。
桑洲镇 Sāngzhōu Zhèn 4543户,18925人。其中农村户口4430户,18330人。
桑洲 Sāngzhōu 454户,1792人。桑洲镇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桑洲、田孔周、、上山陈三个行政村,三村村委会驻于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桑洲岭脚之清溪南侧。甬临线经过村后。清溪桥在村前,桑洲岭在村后,是古来台州通宁海之要道。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桑洲驿:西六十里,洪武丁卯(1387)信国公汤和添设。”逢农历五、十两日为集市日,商贩云集,贸易兴旺。因地处宁、台要道上,历来多商贾。建村年代无考,现主居周、王、叶、卢等姓,据口传,叶姓迁此较早,有谱可查者则以周姓为早。据田孔周《周氏宗谱》,周元二(1241~1296)之子天寿于元初自石林之海头(今旗门乡东岙村内周家坛)迁桑洲黄茅岭。该处清溪中古有沙洲,上多桑,故名桑洲。
【桑洲】 Sangzhōu 320户,1268人。以村委会驻地桑洲得名。桑洲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桑洲岭顶自然村。耕地323亩,主产稻谷。山地1073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茶林培育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1.32万元。
桑洲岭顶 Sāngzhōulǐngdǐng 3户,14人。1951年土改后建村。
【田孔周】 Tiánkǒngzhōu 54户,232人。桑洲自然村之一部分。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天寿始居黄茅岭,其屋落成,题柱云:“观稼平畴好,垂纶曲涧幽。”后裔自上联取“田”(畴)下联取“孔”(涧),加以姓氏,称田孔周。今作行政村名。耕地100亩,产稻谷、杂粮。山地15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上山陈】 Shàngshānchén 83户。306人。桑洲自然村之一部分,处于村之上首山边,原名上山,后以陈姓居住,称上山陈。耕地104亩,主产稻谷。山地15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中央溪】 Zhōngyangxī 52户,204人。植地100亩,主产稻谷。山地397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中央溪 Zhōngyangxī 52户,204人。村处桑洲西南1.5公里清溪北侧。甬临线经村后,桑洲通三门沙柳公路起点。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永申于南宋末年由本乡陈家岙迁住中央溪。该村原在清溪两旁,溪在中间,故名中央溪。后清溪改道,地形变动,村迁山边。
【外山周】 Wàishānzhou 86户,424人。耕地189亩,产稻谷、玉米。山地96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1972年建成一库容10万立方米之水库,可灌溉耕地5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
外山周 Wàishānzhōu 86户,424人。村处桑洲东北3.5公里前山头岗北麓。属丘陵地带,海拔286米,西北邻岔路乡。桑洲岭——外山周公路终点。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姓于明末由田孔周迁此。该村在前山头岗外端,周姓居住,故称外山周。
【毛平】 Máoping 100户,405人。1961年成立后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旁有毛平山更名为毛平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1亩,产稻谷、玉米。山地825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毛平 Máopíng 曾用名后山。100户,405人。村处桑洲东北3公里前山头岗之毛平山边。属丘陵地带。据大竹园《前山头葛氏宗谱》,葛红武偕弟神护、天定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由临门(象山南田)迁居前山头。村在前山头后侧,故称后山。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毛平。
【花地塔】 Huaditǎ 29户,133人。耕地87亩,产稻谷、玉米。山地26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花地塔 Huaditǎ 29户,133人。村处桑洲东北2.8公里前山头岗顶。据大竹园《前山头葛氏宗谱》,葛姓新三房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后山(毛平)分住于此。旧传以该处地形如荷花,故名花地搭,后改称花地塔。
【前塘孔】 Qiántángkǒng 34户,147人。村委会驻地前塘孔,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塘孔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前山头岗,更名前塘孔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9亩,主产稻谷。山地269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前塘孔 Qiántángkǒng 曾用名塘孔。24户,113人。前塘孔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东北2.7公里前山头岗东部。据《前山头葛氏宗谱》,葛文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花地塔迁此。以村处山脚,地势低洼,称塘孔,1986年更名为前塘孔。
犁头山 Lítoushān 10户,34人。村处桑洲东北3.3公里前山头岗东部。清咸丰年间(1850~1864),葛姓自塘孔分迁于此。以其地山形似犁,称犁头山。
【上屋斗】 Shàngwudǒu 44户,170人。耕地88亩,产稻谷、杂粮。山地25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有村办胶带厂,1985年产值1万元。
上屋斗 Shàngwudǒu 44户,170人。村处桑洲东北2.5公里前山头岗东部。据《前山头葛氏宗谱》,葛姓新二房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山后(毛平)迁此。因其地形似斗,村称上屋斗。
【白石坑】 Báishíkēng 42户,171人。耕地62亩,主产稻谷。山地445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白石坑 Báishíkēng 42户,171人。村处桑洲东北5公里前山头岗东部坑谷间。村前白岩岭下有土山称龙舌,取“白”,“舌”二字名村为白舌坑,后谐音为白石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卢姓自田洋卢迁此。
前山头岗 Qiánshāntóugǎng 片村。包括老屋基,上堂、大竹园、花地塔、前塘孔、犁头山、上屋斗、毛平、外山周、白石坑等10个自然村。
【新庄】 Xīnzhuāng 34户,123人。耕地44亩,产稻谷。山地232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新庄 Xīnzhuāng 34户,123人。村处桑洲西1.9公里红岩山南坡,西邻王爱乡大暮村。以该处原有永乐寺僧坟庄,称僧庄,后谐音为新庄。现居梅、罗、葛等姓。
【外岗】 Wàigǎng 199户,806人。以村委会驻地外岗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32亩,产稻谷、棉花。山地67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1972年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300亩。
外岗 Wàigǎng 169户,691人。外岗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西1.8公里王爱山岗东部外端,故称外岗。南有永乐寺旧址。据《王爱山东岗罗氏宗谱》,明嘉靖年间罗浪(1530~1590)自溪南迁此。后王、葛、梅三姓亦相继迁入。
雪坑 Xuěkēng 30户,115人。村处桑洲西1.5公里之王爱山岗东端山谷间。因冬季积雪期长,故称雪坑。据当地九十余岁老人口述,梅姓于明末清初由桑洲迁此居住。
【大竹园】 Dàzhuyuán 34户,129人。耕地81亩,产稻谷、杂粮。山地234亩,植被为松、毛竹等。
大竹园 Dàzhuyuán 34户,129人。村处桑洲东北2.5公里前山头岗中部。据《前山头葛氏宗谱》,葛崇彪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后山(毛平)迁此居住。据口传,昔时该处多竹,故称大竹园。
【上堂】 Shangtáng 133户,536人。1961年成立上塘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名新茶堂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名上堂。耕地271亩,产稻谷、杂粮。山地61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上堂 Shangtáng 曾用名上塘。133户,536人。村处桑洲东北2公里茶堂山西北侧。据上堂《葛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葛文星从花地塔迁此。该处原有上下二个水塘,戴姓居下,称戴岙塘,现村已废,其地称戴岙洋。葛姓居上,称上塘,1986年改上堂。
【老屋基】 Lǎowujī 47户,225人。耕地127亩,主产稻谷。山地33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老屋基 Lǎowujī 47户,225人。村处桑洲东北1.8公里前山头岗南坡。该村原居丁姓,后衰落,周姓赘承丁氏旧居,故称老屋基。
【下洋周】 Xiàyángzhōu 320户,1321人。以村委会驻地下洋周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38亩,产稻谷、杂粮。山地377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洋周 Xiàyángzhōu 306户,1249人。下洋周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东2.5公里茶堂山南麓。中央溪通三门县沙柳公路已修建至此。据《下洋周氏宗谱》,周元二(1241~1296)始居石林海头(今东岙),其子天福于元初迁居于此。因村在桑洲之下洋,周姓居住,故称下洋周。
上洋 Shàngyáng 14户,72人。村处桑洲东北1.8公里茶堂山西南麓。据竹山头《季氏宗谱》,季景瑞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桑洲后溪迁此。因在下洋周之上首,故称上洋。
【下沙地】 Xiàshādì 82户,318人。1961年成立沙地大队。因重名,以位于白岩岭下,1981年更名为下沙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90亩,产稻谷、杂粮。山地58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沙地 Xiàshādì 曾用名沙地。82户,318人。位于桑洲东北3.5公里白岩岭南麓。东邻三门县沙柳乡。据桑园《陈氏宗谱》,元末,陈洪业自本乡桑园迁此。因村在清溪北岸沙积地上,故名沙地,1986年更名为下沙地。
【上叶】 Shàngyè 156户,598人。耕地249亩,产稻谷、杂粮。山地189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上叶 Shàngyè 别名上叶王。156户,598人。村处桑洲西南4公里清溪北侧,村后靠王爱山岗。据上叶《王氏宗谱》,王龙四于宋祥兴戊寅年(1278)由桐洲(今属岔路乡)迁此。该处地势较高,原为叶姓居住,故称上叶。今叶姓已无,因以王姓居住而亦称上叶王。
【下路】 Xiàlu 95户,388人。耕地131亩,主产稻谷。山地141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下路 Xiàlu 95户,388人。村处桑洲西南3.8公里清溪北侧。该村与上叶中间隔有大路,因处于大路下方,故称下路。村民王姓由上叶分住。
【辽车】 Liáochē 75户,278人。耕地121亩,主产稻谷。山地122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有村办塑料胶木厂和农机五金厂,1985年产值2.86万元。
辽车 Liáoche 曾用名撩车。75户,278人。村处桑洲西南2.7公里清溪北侧,南邻麻山乡。据傍山《王氏宗谱》,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王明岚、明崇由上叶迁此。据口传,古时上叶村一具水磨磨车被洪水冲走,为此处住民撩(捞)起,遂称村为撩车,后改辽车。
【里雪山】 Lǐxuěshan 35户,166人。耕地42亩,主产稻谷。山地3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里雪山 Lixuěshan 35户,166人。村处桑洲西1.3公里扁担岗南坡。据该村《重修应氏宗谱》,应延献(1681~1573)于清雍正年间自今外雪山(古称雪山)分迁至此。村在雪山里面,故称里雪山。
【外雪山】 Wàixuěshān 43户,183人。耕地70亩,主产稻谷。山地274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外雪山 Wàixuěshān 43户,183人。村处桑洲西南1.3公里扁担岗南坡。据里雪山《重修应氏宗谱》,应大财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天台茭湖迁此居住。“因群山列嶂,雪山多烟雾,故称雪山。”后因内有里雪山,改称外雪山。
【后沙】 Hòushā 49户,226人。耕地67亩,主产稻谷。山地245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后沙 Hòushā 49户,226人。位于桑洲西南2公里清溪南侧。据竹林乡祁家《葛氏宗谱》,清雍正年间(1723~1735)葛姓自祁家迁此。村在格岸之后溪边沙地上,故称后沙。
【格岸】 Gé’àn 37户,155人。耕地52亩,主产稻谷。山地67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格岸 Gě'àn 37户,155人。村处桑洲西南2公里清溪西侧。据陈家岙《叶氏宗谱》,叶温礼于唐末自东仓迁坑口,再迁至此。古时清溪从该村与坑口之间流过,两村隔水,该村称为隔岸,谐音为格岸。后清溪改道从村后流去,村名仍旧。
【坑口】 Kēngkǒu 315户,1196人。以村委会驻地坑口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52亩,产稻谷、杂粮。山地2308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坑口 Kēngkǒu 296户,1111人。坑口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西南2.1公里王魁山东北麓。现居王、叶、章等姓。据当地《重修王氏宗谱》,王光时于明崇祯辛巳(1641)由上叶迁坑口居住。又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大赞(1581~?)之仲子叶志朗自海游下塔田(现属三门县)赘辽车王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辽车而卜筑坑口。过去清溪流经村口,故称坑口,后清溪改道沿山脚流去,村名沿用。该村章思统为当代画家,旅居日本多年,善画虎,有《百虎图》问世。
大陈 Dàchén 19户,85人。村处桑洲西南2.2公里清溪南侧。甬临线经村口五福桥而过。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姓于元末自天台亭头迁千岩下,再迁宁海毛店亭(即该村)。
【麻车杨】 Máchēyáng 32户,155人。耕地52亩,主产稻谷。山地21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麻车杨 Máchēyáng 32户,155人。村处桑洲南0.7公里清溪南面。据该村《杨氏宗谱》:“明洪武十三年(1381),杨氏祖先见桑洲之地屏山带水,喜一溪之水可灌百亩之用,环山之地可种千树之桑,可耕可蚕,遂于此卜居。”又据当地老人口述,杨姓祖先系由留五扇(今属西溪乡)迁此。口传该村古有油车房,加姓氏称油车杨,又传当地古时以牛车水灌田,因称牛车杨,后由油车杨或牛车杨改称麻车杨。
【陈家岙】 Chénjiā'ào 70户,274人。耕地150亩,主产稻谷。山地578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陈家岙 Chénjiā'ào 70户,274人。村处桑洲南1.3公里之山谷间。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应修于元初自东仓迁此。谱内称该村为盛嘉岙,后以谐音作陈家岙。
【桑园】 Sangyuán 71户,289人。耕地134亩,主产稻谷。山地454亩,植被为松、桑、茶、薪柴等。
桑园 Sangyuan 71户,289人,村处桑洲东1.4公里清溪北侧。据当地《宁西陈氏宗谱》,陈室原籍平湖栓心乡,登南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由评事谪降昌化县尉,再降宁海驿丞,其子始居桑园。该村古时多桑树,故称桑园。
【梅家】 Méijiā 49户,189人。耕地81亩,主产稻谷。山地45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梅家 Méijiā 曾用名中园。49户,189人。村处桑洲东1公里清溪北侧。据当地老人对已毁之宗谱回忆,明嘉靖年间(1522~1566),梅姓自亭旁(今属三门县)入赘田洋卢,因卢姓不让外姓住于村内,乃转迁于此。该村后傍山,前临溪,四周均种梅树,村在梅园中,旧称中园。后分居上、下二处,称为上梅、下梅,二处相距甚近,总称梅家,中园之名遂废。
【田洋芦】 Tiányánglu 397户,1577人。耕地887亩,主产稻谷。山地2100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田洋芦 Tiányánglu 曾用名田洋卢。397户,1577人。村处桑洲东1.4公里清溪南侧。据当地《宁海卢氏宗谱》,卢诜世居青州,于宋建炎三年(1129)随高宗南渡,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后至此定居。该村卢元质(1351~1402)登洪武戊辰(1388)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永乐初靖难之变被杀。该村以卢姓居住,地处溪旁田洋中,故称田洋卢,后谐音称田洋芦。
犁梗 Lígěng 废村。
【竹山头】 Zhushāntou 105户,455人。耕地200亩,产稻谷、杂粮。山地959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竹山头 Zhushāntou 105户,455人。村处桑洲东3公里清溪南岸山脚。据当地《季氏宗谱》,季景太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桑洲后溪迁此。该村后山上毛竹茂盛,故称竹山头。
【木坑】 Mukeng 85户,340人。耕地136亩,主产稻谷。山地224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木坑 Mukeng 85户,340人。村处桑洲西南5.3公里大园湾山西山腰间。据当地村民口述,明初,任普兴自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此。该处两边高山夹峙,中有一溪称木坑,村在溪旁,以溪名村。
【木坑头】 Mukēngtóu 73户,313人。耕地100亩,主产稻谷。山地46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木坑头 Mukēngt6u 73户,313人。村处桑洲西南6.2公里木坑溪东侧,近木坑源头,故名木坑头。西邻天台县。据上叶《王氏宗谱》,明初,王应常自上叶迁此。
【南山章】 Nanshanzhang 131户,573人。辖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南山章,1961年建立大队时,以位于南山岗下,村民姓章,称南山章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5亩,产稻谷、杂粮。山地1082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村办塑料五金厂1985年产值1.28万元。
南山章 Nanshanzhang 曾用名下山。85户,371人。南山章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南2公里屿南山岗下,原称下山,1986年更名南山章。明万历年间(1573~1619)章姓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此。
上山 Shàngshān 46户,202人。村在桑洲南面2公里处。主居章姓,系下山分居于此。因村在南山章(下山)上首,故称上山。
【外洋】 Wàiyáng 27户,107人。1961年并外洋、下章、夏家为向阳大队,1981年分出成立外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4亩,主产稻谷。山地33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外洋 Wàiyáng 27户,107人。村处桑州南2.5公里屿南山岗下。据夏家《夏氏宗谱》,夏恒宇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7)自西埝(木镇夏家)迁此。该村在夏家村外平洋上,故称外洋。
【下章】 XiàZhāng 65户,287人。1961年属向阳大队,1981年分出成立下章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43亩,主产稻谷。山地62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下章 XiàZhāng 65户,287人。村处桑州南2.9公里屿南山岗下。章姓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此。以章姓居于山岗下,故称下章。
【夏家】 Xiàjiā 74户,280人。1961年属向阳大队,1981年分出成立夏家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29亩,产稻谷。山地83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夏家 Xiàjiā 74户,280人。村处桑州南3公里屿南山岗下。据当地《夏氏宗谱》,夏茂长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黄岩灵山乡举封里迁西埝(即夏家)。以姓名村,称夏家。
【六峰】 Liufeng 71户,326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称上林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六峰大队,因村后有六个山峰,故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17亩,主产稻谷。山地34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六峰 Liufeng 曾用名上林,71户,326人。村处桑州南2.3公里屿南山岗上。据当地《林氏宗谱》,林续兄弟于明万历戊戌(1598),由闽莆田县迁此。以林姓居于山上,称上林,1986年更名为六峰。
【罗家园】 Luojiāyuán 31户,139人。耕地55亩,主产稻谷。山地23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罗家园 Luójiāyuán 31户,139人。村处桑州南2.9公里之山谷间。据竹山头《季氏宗谱》,季能靖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里山季迁此。该村地形似箩筐,故称箩家园,后写作罗家园。
【平园】 Píngyuán 62户,296人。耕地132亩,主产稻谷。山地670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有工厂1家。
平园 Píngyuán 62户,296人。村处桑州南3公里之山谷间。据该村《李氏宗谱》,明初,李守正自梅林花园迁此。该处四面环山,而村所在地地形较平,故称平园。
【外山郑】 Wàishānzhèng 82户,383人。以村委会驻地外山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7亩,产稻谷。山地150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外山郑 Wàishānzhèng 74户,257人。外山郑村委会驻地。村处桑州东南2.7公里处。村东双尖山海拔523.1米。据当地《郑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郑文泗自双楼(今属三门县)赘南山曹氏为南山始祖。因郑姓居屿南山岗之外山,故称外山郑。
桃坑 Táokēng 8户,26人。村处桑州东南3.2公里屿南山岗下小坑边。古时多桃树,故称桃坑。该村原有郑姓,自外山郑迁此。又据下洋周《周氏宗谱》,周菊勤(1866~?)于清末迁居于此。
【大岗头】 Dàgǎngtou 106户,407人。以村委会驻地大岗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80亩,主产稻谷。山地113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大岗头 Dàgǎngtóu 84户,296人。大岗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桑州东南2.6公里屿南山岗南坡。据当地《卢氏宗谱》,清初卢侯(1632~1705)自田洋卢迁住大岗头。屿南山岗在桑洲镇为一大山,该村在山岗南坡,故称大岗头。
石岭坑 Shílǐngkēng 22户,110人。村处桑洲东南3公里双尖山西部坑谷间,近旁山岭多岩石,故称石岭坑。据外山郑《郑氏宗谱》,清乾隆年间,郑文焕(1717~1775)自外山郑迁此。
【江下】 Jiāngxià 81户,332人。以所属自然村江家与下横各取一字而命名。村委会驻地江家。耕地150亩,主产稻谷。山地9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江家 Jiāngjiā 45户,172人。江下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东南2.2公里屿南山岗南端。据当地《江氏宗谱》,明末,江君福(1588~1651)之长兄君龙自邑城迁此。以姓名村,称江家。
下横 Xiàhéng 36户,160人。村处桑洲东南2公里屿南山岗西南麓。据《桑园陈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陈英益由上林(六峰)迁此。该村在江家之下首,故称下横。
李家 Lǐjiā 废村。
【黄罗洋】 Huángluoyáng 61户,269人。耕地107亩,主产稻谷。山地37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黄罗洋 Huángluóyáng 61户,269人。村处桑洲南3.4公里官山西坡山腰上,西邻麻山乡,地属丘陵。据《海游章氏宗谱》,章云浦自海游迁居黄罗洋。谱载云浦父再十曾于宋嘉熙三年(1239)向海游广润寺助银,则云浦迁此当在宋末。为祈望田畈上金黄稻谷盛满箩,年年收成好,称黄罗洋。
【南山】 Nánshān 66户,354人。以村委会驻地南山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52亩,产稻谷。山地619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南山 Nánshān 52户,292人。南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南4公里屿南山岗南坡,故名南山。明初,陈姓自珠岙岭里(今属三门县)迁此。
田下 Tiánxià 13户,55人。村处桑洲南4公里麻岙岭东侧。据《南山杨氏宗谱》,杨子许、杨子允兄弟于明末自龙潭(今麻山乡上龙潭)迁此。村在南山村田畈之下首,故称田下。
燕窝 Yànwō 1户,7人。村处桑洲南4.7公里屿南山岗南面山谷间。据《黄罗洋章氏宗谱》,清代后期章志隆(1839~?)自黄罗洋迁此。以地形似燕窝得名。
【大红树】 Dàhongshu 39户,200人。耕地95亩,主产稻谷。山地474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大红树 Dàhongshu 39户,200人。村处桑洲南3.8公里官山山顶。据《竹山头季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末年,季姓自里山季迁此。
【里山季】 Lǐshānjì 148户,675人。以村委会驻地里山季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44亩,主产稻谷。山地245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里山季 Lǐshānjì 119户,520人。里山季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南4.5公里里山岗头西坡。东邻三门县。据竹山头《季氏宗谱》,季景良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桑洲后溪迁此。因村在山间,季姓居住,故称里山季。
珍山 Zhēnshān 29户,155人。村处桑洲南5.3公里仙照山北侧。东、南、西三面与三门县接壤。季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里山季迁此。因珍视其地,取名珍山。
麻山乡
麻山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麻山距县城21公里。东及北界桑洲镇,南邻三门县,西接天台县。全乡总面积17.6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共24个自然村。计1593户,6678人,其中农村人口6582人。
辖区解放前属秀屿乡,1951年为麻岙乡,1958年属桑洲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麻岙公社,因与马岙公社重音,1981年更名为麻山公社。1983年改麻山乡。
该乡四面环山,岗峦起伏,沟谷交错,西部边境叉角平海拔682米。北部小罗尖海拔306米。东北山头槽附近多山岗,为该乡茶叶产区。溪流多属小坑,有向北流入桑洲镇汇入清溪,有向南流入三门县境。
交通有甬临线穿越南北。麻山至慕胡山公路已动工建筑。
全乡耕地2557亩,多为山间梯田,砂质土壤。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大豆、玉米、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58公斤,总产1257.85吨。山地19973亩,植被除疏松外,多为灌木和茅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饲养耕牛、山羊、长毛兔、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052头,长毛兔3459只。西峰之下,溪坑多沙石资源。乡内企业,与宁波市联营的有不锈钢厂、麻纺织厂等2家。属乡、村和个体联办厂12家,职工482人,1985年共产值167万元。其他企业有工程队、运输队等3家,1985年全乡外出劳力900人,占总人口的13%。
全乡有小学12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有学生752人。入园幼儿23人。小学附设初中3班,学生16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等。
境内山水秀丽,如龙潭、响鼓岩、马迹岩、乌岩岗、水殿岩等各具特色。小罗尖东南麓有麻源洞。(详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洞》)麻岙岭头原有岭头书院,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书院残恒犹存。清道光四年(1824)陈家村有陈敬吉号迪庵者瞻田三百石创建“镜鼓楼别业”,供乡里子弟读书,系三幢楼房,设前厅、置小花园,古朴典雅,今尚存。
麻山乡 MáshānXiang 1593户。6678人,其中农村人口6582人。
麻山 Máshān 原名麻岙。403户,1951人。位于麻山乡东部,小罗尖山东麓谷地。东邻桑洲镇,东北距县城21公里。甬临线自村东穿越而过。该村为麻山乡人民政府及麻家、桥头王、陈家村委会驻地。据当地《麻氏宗谱》,麻祥三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由天台横畴戴迁此。以村处山岙,麻姓居住,因名麻岙,1986年更名麻山。村东有仙源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麻家】 Májiā 150户,595人。麻山自然村之一部分。麻姓居住,故称麻家。山地1777亩。坡地有茶园。耕地21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陈家】 Chénjiā 132户,497人。麻山自然村之一部分。陈姓居住,故称陈家。山地693亩。坡地有茶园。耕地15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桥头王】 Qiáotóuwáng 122户,504人。麻山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山头槽自然村。1961年建立王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桥头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610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17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山头槽 Shāntoucáo 1户,5人。位于麻山东北0.8公里之山岗上,东邻桑洲镇。
【王庄】 Wángzhuang 71户,301人。1961年建立叶家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因重名,1986年以该村主居王姓,更名为王庄。山地1419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15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王庄 Wangzhuang 曾用名叶家山。71户,301人。村处麻山北2.2公里黄魁山腰,西、北邻桑洲镇。口传在清康熙(1662~1722)中期叶姓祖先自桑洲上叶迁此。因村处山腰中,原为叶姓居住,故名叶家山。今叶姓已无,王姓居住,1986年更名为王庄。
【里山】 Lishan 137户,601人。1961年成立里山大队,1968年改称红岩大队,1981年复称里山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里山,辖2个自然村。山地253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里山 Lǐshan 124户,561人。里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麻山西北2.4公里之红岩岭头小平坛上,因四面环山,称里山。据口传,明万历年间(1573~1619)曾有李姓住此。至清顺治(1644~1661)时,章姓自桑洲南山章分居于此,继有周姓迁来。康熙年间(1662~1722)又有王姓自桑洲上叶迁此。现居民以王姓为多。
木加坑 Mujiākēng 13户,40人。村处麻山西北1.1公里洋岩坑山谷间。据口传,康熙年间(1662~1722)天台下凹周姓在此看管坟庄屋,即定居于此。该村四面环山,似一大箩筐,洋岩坑流经其间,坑侧林木郁茂,故名木加坑。
【西安】 Xi'an 68户,248人。以村委会驻地西安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104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90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
西安 Xī'ān 别名西湖庵。65户,237人。村处麻山西1.7公里丘谷间。西安村委会驻地。据当地《孙氏宗谱》,孙姓于明嘉靖(1522~1566)末年,由西店樟树迁此居住。村西有一西湖庵,村以庵命名,称西湖庵,省作西庵,后谐音为西安。
南坑 Nánkēng 3户,11人。村处麻山西2.3公里处。白石尖坑流经村南,故名南坑。据当地《叶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叶姓自本乡方山来此看管山林而定居于此。
【西峰】 Xīfeng 60户,272人。1961年建立西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西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18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1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西峰 Xīfēng 曾用名西山。60户,272人。村处麻山北1.5公里红岩山麓,东、北两面邻桑洲镇。甬临线自村前经过。据当地《重修应氏宗谱》,应永潮(1519~1582)偕弟永海于明嘉靖年间,自天台苍山迁麻岙西湾(今桥头王),子应乾扬(1555~?)转迁于此。因地处红岩山脚,桑洲镇坑口之西,故取名西山。1986年更名西峰。
【长田头】 Chángtiántou 112户,497人。山地154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220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
长田头 Chángtiántóu 112户,497人。村处麻山西3.8公里之长田山北坡。西邻天台县。据当地《李氏宗谱》,李守张于明初自梅林花园迁此。该村有长达300米梯田,故名长田头。
【里岙庄】 Lǐ'àozhuāng 57户,266人。1961年成立里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里岙庄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34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11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里岙庄 Lǐ'àozhuāng 曾用名里岙。57户,266人。村处麻山西南3.8公里长田山南坡。西邻天台县,南连三门县。村处深山岙里,故称里岙,1986年更名为里岙庄。村民陈姓来自珠岙西陈(今属三门县),汤姓来自天台县横头戴,金姓自天台县大杨迁本县城内杏树脚,转迁至此,梅姓来自亭旁(今属三门县)。
【里下王】 Lǐxiàwáng 50户,212人。1961年成立下王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里下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51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里下王 Lǐxiàwáng 曾用名下王。50户,212人。村处麻山西南3.9公里之山坳中。西南邻三门县。主居麻姓。据慕胡山《重修麻氏宗谱》,麻世虎于明中叶自娄坑迁此。村处里岙东首,地势较低,原为王姓居住,故称下王,1986年更名为里下王。
里桃 Lǐtáo 片村,包括里岙庄,里下王和现属三门县三大等自然村。
【高坑】 Gāokēng 32户,132人。村委会驻地高坑。辖3个自然村。因村内有上、下高坑二个自然村,故名。山地913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59亩,主产稻谷,兼产杂粮。
高坑 Gāokēng 曾用名上高坑,16户,68人。高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麻山西南2.6公里白石尖东面山腰上。村民陈姓、汤姓自里岙(今里岙庄),章姓自桑洲南山章,王姓自桑洲辽车先后迁来。当地有两条溪坑,偏北一条称上高坑,偏南一条称下高坑。该村在上高坑侧,故称上高坑,1986年更名高坑。
下高坑 Xiàgāokēng 14户,56人。村处麻山西南3.3公里之白石尖山脚。村民章姓自桑洲南山章,陈姓自里岙先后迁此。该村在下高坑侧,故称下高坑。
冷水孔 Lěngshuǐkong 2户,8人。村处白石尖山麓,有溪水发源于此,故称冷水孔。村民陈姓自里岙、王姓自桑洲辽车先后迁此,
【塘山】 Tángshan 38户,173人。该村原称塘孔,1961年与方山合并成立塘山大队,取塘孔、方山各一字为名,1983年改行政村,1984年与方山分开,单独设立行政村,村名仍称塘山。山地68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7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塘山 Tángshan 曾用名塘孔。38户,173人。村处麻山南1.9公里之山坞中。据方山《叶氏宗谱》,第五十五世叶文贤自上叶徙居塘孔,以六十一世凯仲生元大德戊戌(1298)推算,叶氏迁此约在南宋初年。该村山湾下有一水塘,称塘孔,即以名村,1986年更名塘山。
【方山】 Fangshan 68户,302人。1961年与塘孔合并为塘山大队,1984年分出,改建方山行政村。耕地143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山坡有茶林。
方山 Fangshan 68户,302人。村处麻山南1.8公里龙潭坑边。据方山《叶氏宗谱》,五十五世叶文光自上叶迁此,徙居年代与塘孔(今塘山)同。该村地处方山脚,故称方山。
【新屋】 Xīnwu 55户,250人。以村委会驻地新屋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85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86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
新屋 Xīnwu 46户,210人,新屋村委会驻地。村在麻山南1.6公里处。南邻三门县。甬临线在村东经过。据当地《麻氏宗谱》,麻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溪下(今属三门县)迁此,新屋落成后,即以新屋名村。
坟庵 Fén'ān 9户,40人。村在麻山东南1.5公里处。东邻桑洲镇,南界三门县,甬临线过村西。据麻山《麻氏宗谱》,清末麻鹰逵来此看管坟墓,即定居于此。坟旁有庵,故名坟庵。
【山后翁】 Shānhouwēng 94户,392人。1961年建立山后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因重名,加村民姓氏更名为山后翁。山地119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山后翁 Shānhouwēng 曾用名山后。94户,392人。村处麻山西南2.7公里之半山腰上。据当地《翁氏宗谱》,翁康原住临海十二都三渡大墙下,明成化三年(1467),因住处被洪水冲坏,迁此居住。村在桥廷山之后,故名山后,1986年更名山后翁。
【石桥】 Shíqiáo 120户,485人。村委会驻地石桥。辖2个自然村。1961年由石枧、桥廷两个自然村组成大队时,两村各取一字,称石桥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06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5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番薯。
石桥 Shíqiáo 曾用名桥廷、桥亭。105户,437人。村处麻山西南3.4公里处。南邻三门县。据方山《叶氏宗谱》,五十五世叶文圣自上叶迁桥亭,徙居年代与塘孔同。以村边有桥,桥头有凉亭,故称桥亭,亦作桥廷。1986年更名石桥。
石枧 Shíjiǎn 15户,48人,村在麻山西南3.8公里处,南邻三门县。叶姓自方山迁此。村前有石枧山,村以山得名。
【慕胡山】 Muhushān 161户,605人,耕地254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
慕胡山Mùhúshān别名麻胡山。161户,605人。村在麻山南3.5公里处。据麻山《麻氏宗谱》,麻一减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麻岙下洋湾迁此。因住地有慕胡山,以山名村,又因麻姓居住,亦称麻胡山。
【上龙潭】 Shànglongtán 66户,250人。村委会驻地上龙潭,辖2个自然村。1961年建立龙潭大队,1968年改称建新大队,193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名为上龙潭。耕地83亩,主产稻谷。
上龙潭 Shànglongtán 曾用名龙潭。51户,194人,村在麻山南2.8公里处。东邻三门县。据麻山《麻氏宗谱》,清光绪年间(1875~1908),麻姓由慕胡山迁居于此。以村傍龙潭坑,故称龙潭,1986年更名为上龙潭。
后岙 Hòu'ào 15户,56人。村处麻山南2公里之谷地间。据山后翁《翁氏宗谱》,清嘉庆年间,翁师位(1787~?)、师栋(1806~1840)迁此。该村三面高山,在上龙潭之后,故称后岙。
一市区
YI SHI QU
一市区位于县境南部。区公所驻地一市距县城11.7公里,区以驻地得名。东临三门湾,南、西界三门县并与岔路区毗邻,北与黄坛区及桥头胡区接壤。总面积196.8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58.03平方公里。下属官岭、越溪、七市、旗门4个乡,86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10371户,42195人。
民国时期曾属正学区及拱台区。1949年3月部分地域属西南区(游击区)。1950年8月建一市区,包括今之旗门、官岭、七市、越溪、水车、沙柳等乡。1951年2月,亭头、桂峰二乡划属沥洋区,1956年2月,又并入该区,分别划归越溪、水车二乡。1958年11月撤区,分建旗门、一市二人民公社,1956年之水车乡区域则属宁海人民公社。旗门人民公社于1960年改沙柳人民公社。1961年9月以沙柳、一市二人民公社区域复建一市区。1983年5月沙柳乡划属三门县,成今日之规模。
官岭乡
官岭乡在宁海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一市,距县城11.7公里。以境内有官塘、岭根二村而命名。东、南濒三门湾,西南邻旗门乡,北交水车乡,东北接七市乡。全乡总面积66.2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7.21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共40个自然村。计3025户,12008人,其中农村户口2720户,11526人。
辖区解放前属茂林乡。1651年辖区分属官岭、前岙、岭头三乡,并有一部分为武岙乡地。1956年三乡合并称官岭乡,即今之范围。1958年属一市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官岭公社。1983年改官岭乡。
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有水车乡之望府楼山余势伸延。西部盘龙山山势较平缓,宜于培育茶林。西南边境有珍珠岩矿藏。东南部濒三门湾,属沿海地区,亦多小山。一市东南之一市港,源于西北山区,直通三门湾,将该乡分为东、西二块,沿港两岸为棉花产区。1971年堵口成一市港水库,为该乡主要水利设施(见卷五《人工建筑·水库》)。东面海域内有大麦山、小麦山、韭屿、黄胖礁、长礁,南面旗门港内有桔柿山等岛礁。
亭头——东岙公路横贯乡境,东越乡境过七市至越溪乡亭头交于省道宁象线,西经东岙通三门县。
全乡耕地1236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并产棉花、大小麦、蚕豆、油菜籽、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22.5公斤,总产量4816.3吨。山地26492亩,以培育松林为主,兼及其它经济林木、药材、柑桔、茶叶、生姜等。水域与海涂养殖有淡水鱼、对虾、蛏、蚶等。家畜饲养有猪、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6241头。乡内企业除县属轻质建材厂、珍珠岩矿、水泥厂等3家外,乡村属企业有麦芽、食品加工、砖瓦、制茶、水泥制品、皮革、电器等厂7家,职工405人,1985年产值134万元。另有联办及个体办厂8家。
乡内有农业中学1所,区完中1所,共中学生744人。小学16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小学生1414人。一市区属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0人,病床25张。文化设施有电影院1所。乡内牛台村为1984年度省级文明卫生单位。
官岭乡 GuānlǐngXiang 3025户,12008人。其中农村户口2720户,11526人。
【一市】 Yishì 259户,983人。以村委会驻地一市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94亩,其中棉地32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营柑桔。有村办企业一家,职工63人。
一市 Yishì 239户,879人。一市区公所、官岭乡人民政府及一市村委会驻地。位于宁海县城南11.7公里一市港水库西侧。亭头——东岙公路中心点。该村最早为金姓居住,现居徐姓为主。据当地《徐氏宗谱》,徐姓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从严州府寿昌寿潘东村迁此。因农历每月逢一日为集市日,村名即称一市。
东村 Dōngcun 20户,104人。位于一市东北0.4公里平洋上。据当地《田氏宗谱》,田姓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从七市梅枝田迁此。现无田姓,居王、吴二姓。因地处上杨村(已废)之东,故名东村。
【山上方】 Shānshàngfāng 155户,591人。以村委会驻地山上方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627亩,主产稻谷。山地30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培育茶林及白术苗。
山上方 Shānshàgnfāng 137户,511人。山上方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西北4公里望府楼山南侧。北邻水车乡,西接旗门乡。据该村《方氏宗谱》,明永乐(1403~1424)初,因方孝孺罹灭族之祸,其家溪上方(在今大佳何乡)被毁,同族方克浩幸免其难,改姓为郑,匿居于此间山上。附近村民固知有方姓隐藏于此,遂称村为山藏方,后人写作山上方。村民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复姓为方。山上有烽火台遗址。
路田坪 Lutiánpíng 14户,61人。位于一市西北3.2公里处。该地原有一庵,先有沙柳(今属三门县)杨姓自坎头来此暂居,继有山上方方姓迁此定居。因当地山形似二条盘龙,中有平地,称龙田坪,后改称路田坪。
新岭头 Xīnlǐngtóu 4户,19人。位于一市西北5.5公里望府楼山与状元峰之间,西邻旗门乡。明弘治年间(1488~1505)方姓自山上方迁此。因村在新岭上而得名。
【周家岙】 Zhōujiā'ào 78户,312人。耕地259亩,主产稻谷。山地11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主要副业为经营茶林。
周家岙 Zhōujiā'ào 78户,312人。位于一市西北1.8公里望府楼山脚岙内。据当地《吴氏宗谱》,明正统年间(1436~1449),吴进忠由临安浦城铁坑览胜至此,见山水秀丽,迁来定居。村处山岙,周姓居住,故称周家岙。
【祥里徐】 Xiánglǐxu 33户,133人。1961年成立祥里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祥里徐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79亩,其中棉地56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
祥里徐 Xiánglǐxu 曾用名祥里。33户,133人。位于一市西北1.5公里之望府楼山南麓。据当地《徐氏宗谱》,明洪武八年(1375)徐乘东自天台东行来宁海,择居周家岙村民之园墙里,后发族成村,村名即称墙里,后改为祥里。1981年更名为祥里徐。
【上陈庄】 Shàngchénzhuāng 169户,632人。1961年成立上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上陈庄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28亩,其中棉地198亩。主产稻谷、棉花。
上陈庄 Shàngchénzhuāng 曾用名上陈。169户,632人。位于一市西北1公里望府楼山脚。据当地《陈氏宗谱》,陈大惠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自台州江下迁此。因村处上杨之上首,陈姓居住,故称上陈。1981年改称上陈庄。
【寺前】 Sìqián 66户,271人。耕地294亩,其中棉地10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8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主要副业为培育茶林。
寺前 Sìqián 66户,271人。位于一市北1.4公里望府楼山脚。东、北邻七市乡。据《重修官塘寺前蔡氏宗谱序》,明嘉靖年间(1522~1566),蔡应钳自黄龙武曲(今属三门县)迁此。村后有普照寺,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因村处寺前,故名。
【官塘周】 Guāntángzhōu 104户,375人。耕地437亩,其中棉地16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09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副业有柑桔栽培。
官塘周 Guāntángzhōu 104户,375人。位于一市东北0.5公里官山之南。据《重修官塘周氏宗谱新序》,宋嘉定年间(1208~1224),周姓自沙栋(今旗门乡东岙)迁此。村处官山之南,村前为海塘,周姓居住,故称官塘周。
【曹家】 Cáojiā 172户,701人。耕地947亩,其中棉地332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海涂养殖,柑桔栽培。
曹家 Cáojiā 172户,701人。位于一市东面1.5公里一市港水库北岸。据当地《曹氏宗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曹姓由天台丁岙迁此。以姓名村,称曹家。
【法洪】 Fǎhóng 32户,159人。1961年称法洪坑大队,1981年改称法洪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37亩,主产稻谷。山地3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有茶林。
法洪 Fǎhǒng 曾用名法洪坑。32户,159人。位于一市西2.8公里大月山上。叶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从外岙迁入。因村处深山坑边,每逢大雨,山洪暴发,故称发洪坑,谐音为法洪坑。1981年改称法洪。
【里朱】 Lǐzhu 76户,338人。耕地306亩,其中棉地80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茶林培育。
里朱 Lǐzhu 76户,338人。位于一市西3.4公里大月山上。西邻旗门乡。据外朱《朱氏宗谱》,明成化六年(1470),朱姓从外朱“分迁过田畈岭建里朱之宅”。村处山头朱(外朱)里边,朱姓居住,故称里朱。
【外朱】 Wàizhu 38户,148人。耕地158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培育茶林为副业。
外朱 Wàizhū 曾用名山头朱。38户,148人。位于一市西3公里大月山上。南邻旗门乡。据当地《朱氏宗谱》,明洪武三十年(1397)朱士任从县城小北门迁此。村处大月山东面山上,称山头朱。后因村民“分迁过田畈岭建里朱之宅”,该村在里朱外面,改称外朱。
【里岙】 Lǐ'ào 160户,648人。以村委会驻地里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11亩,其中棉地21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58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养殖蛏子15亩。
里岙 Lǐ'ào 157户,643人。里岙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西南2.2公里小鳖岭脚。据当地《叶氏宗谱》,宋初叶温誉隐居七市小梅枝,其四子仁海分居于此。村处山岙里,故称里岙。
金瓜园 Jīnguāyuán 3户,5人。位于一市西南2.3公里处。原为庵,1945年里岙叶姓迁此。村处金瓜园内,故名。
【外岙】 Wài'ào 185户,772人。耕地795亩,其中棉地262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226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副业有柑桔培育。
外岙 Wài'āo 185户,772人。位于一市西南0.9公里大坪山脚。据当地《叶氏宗谱》,元至大年间(1308~1311)叶姓自里岙迁此。村在里岙外面,故称外岙。
【孙家】 Sunjiā 75户,293人。以村委会驻地孙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397亩,其中棉地181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4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
孙家 Sunjiā 39户,123人。孙家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西1公里一市港水库西岸。据当地《南岸孙氏宗谱》,北宋仁宗朝(1023~1063),孙姓自樟树迁此。以姓名村,称孙家。
上箬岙 Shàngruò'ào 23户,113人。位于一市南1.3公里处。据当地《箬岙褚氏家乘》,明洪武年间(1368~1398)褚邦卿从牛台迁此。村在箬岙上首,故称上箬岙。
娄家 Lóujiā 13户,57人。位于一市东南1.7公里一市港水库西岸。清乾隆年间(1736~1795),娄姓自本县上金迁此。住民姓娄,故称娄家。
【箬岙】 Ruo'ào 165户,687人。耕地893亩,其中棉地201亩。主产稻谷、棉花,兼营柑桔。海涂100亩,养殖蛏子。
箬岙 Ruò'ào 165户,687人。位于一市南1.8公里山岙内。西南与旗门乡交界。据当地《箬岙褚氏家乘》,明洪武年间(1368~1398)褚裕卿、褚德卿兄弟自牛台迁此。因村处山岙中,箬竹丛生,故称箬岙。
【山下】 Shānxià 166户,746人。以村委会驻地山下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818亩,其中棉地24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524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59亩,养殖蛏子。另有副业为开采石料。
山下 Shānxià 72户,315人。山下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东2.7公里一市港水库东岸。清康熙(1662~1722)后期,本县城内吴姓迁此定居。村处后门山脚,故称山下。
船埠头 Chuánbutou 13户,53人。位于一市东2.5公里一市港水库东岸。清咸丰年间(1851~1861),褚氏自箬岙迁此。因该村在一市港(今一市港水库)东侧,原为当地船只运输石料停泊处,故称船埠头。
沙滩 Shātān 23户,110人。位于一市东2.7公里一市港水库东侧。清同治年间(1862~1874),亭旁(今属三门县)龚姓迁此。村在后门山脚沙岗头,该处原为海边沙滩,故名。
乌岩头 Wuyántóu 7户,28人。位于一市东4.1公里之岩石山旁,岩石呈黑色,故名乌岩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外岙叶姓迁此。
高增 Gāozēng 19户,83人。位于一市东2.7公里处。东北邻七市乡。该村之北存屋基多处,口传为吴姓所居,现无吴姓。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严姓迁入。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又有卢姓迁来。村处岩石山上,自一市港山路向西北至该村,地势逐步增高,取吉祥之意,称村为高增。
前方头 Qiánfāngtou 32户,157人。位于一市东南3.1公里处。据当地《章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章姓自石舌章迁此。村处岩石山前方,故称前方头。
【白岐】 Báiqí 208户,1048人。以村委会驻地白岐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1027亩,其中棉地382亩。主产稻谷、棉花。海涂390亩,养殖蛏子。
白岐 Báiqí 44户,216人。白岐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东南3.8公里处。据当地《叶氏宗谱》,北宋太宗朝(976~997),叶仁轸由七市小梅枝迁此。村处白岐庙旁,以庙得名。
后岙 Hòu'ào 31户,147人。位于一市东南3.5公里处。据当地《陈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陈日松自黄岩前屿迁此。村处前岙之北,称后岙。
下山头 Xiàshāntóu 32户,142人。位于一市东南4.2公里处。据当地《王氏宗谱》,清光绪年间(1875~1908),王姓从上湖(今属三门县)迁此。村居东山下高处,故称下山头。
塘厂 Tángchǎng 别名白岐塘厂。45户,245人。位于一市东南4.4公里海边。清道光年间(1821~1850),徐姓由象山章家弄迁此围垦海塘,初建时住在茅厂房内,故称塘厂。因地近白岐,又名白岐塘厂。
大井 Dajǐng 40户,204人。位于一市东南4.8公里海边。村东下洋山脚有一山泉水塘,天旱百日,其水不涸,可供邻近各村饮用,为天然大水井,村以之得名,称大井。
双盘 Shuāngpán 16户,94人。位于一市东5.5公里海边。清咸丰年间(1851~1861),赵姓自沙柳前王迁住双盘山脚,村以山得名。
【牛台】 Niútāi 209户,900人。耕地891亩,其中棉地40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3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2000亩,养殖蛏、蚶。该村并出产珍珠岩矿石。
牛台 Niutāi 曾用名牛腿。209户,900人。位于一市南3.5公里海边。东临一市港水库。据当地《褚氏家乘》,元至大年间(1308~1311),褚姓自天台新丰里迁此。因村在眠牛山落脉处,以地形似牛腿,而名村为牛腿,雅称藕台,后写作牛台。当地汛水良岗下之兴桥,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
【新山】 Xinshān 78户,350人。村委会驻地新山。1961年新塘、山前、跳山三个大队合并,取新塘、山前各一字而名新山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辖3个自然村。耕地323亩,其中棉地12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8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175亩,养殖蛏子。
新山 Xīnshan 曾用名山前。34户,131人。新山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东南3公里一市港水库东岸。据当地《郭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前期,郭氏自康功迁此。因村处后门山前面,故称山前。1986年改名新山。
新塘 Xīntáng 12户,74人。位于一市东南3.5公里处。当地原有箬岙村人庄屋,清嘉庆年间(1796~1820),箬岙褚姓迁入居住。因村在新塘,即以新塘名村。
跳山 Tiàoshān 32户,145人。位于一市东南3.4公里旗门港北岸。清康熙年间海游镇上叶、沙柳乡道岸头两处(今均属三门县)叶姓同期迁此。村居虎山脚,因此山原为海岛,形似猛虎蹦跳,故名跳山。
【前岙】 Qián'ào 189户,914人。耕地857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山地47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1120亩,养殖蛏子。副业有柑桔培育等。
前岙 Qián'ào 189户,914人。位于一市东南4公里旗门港北岸。据《前岙叶氏宗谱》,叶宪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天台东折园迁此。村处前岙山北面山脚,以山名村,称前岙。当地竹洋山上有烽火台遗址。该村西北原有上塘自然村,据上塘《陈氏宗谱》,洪武二年(1369)陈雄自东洲塘入赘上塘孔氏,以陈代孔。地在东洲塘上首,故称上塘。今二村已连成一村,统称前岙。
【缆头】 Lǎntóu 113户,525人。以村委会驻地缆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89亩,其中棉地338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6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1564亩,养殖蛏子。
缆头 Lǎntóu 别名兰头。71户,344人。位于一市东南4公里锚缆山东侧。缆头村委会驻地。据当地《叶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叶姓自城内盛家街迁此。村口原为船只停泊抛锚缆之处,因称其山为锚缆山,村称缆头。一说村旁之山似锚缆露出海面,故称缆头。书写时,亦作兰头。当地阴笼山顶天灯盏有烽火台遗址。
老麻园 Lǎomáyuán 42户,187人。位于一市东南3.9公里海边。清同治年间(1862~1874),吴岙(今属三门县)王姓迁此。村处老麻园地,故名。
越溪乡
越溪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海头,距县城12公里。地处三门湾畔,白峤港口。乡以原驻地越溪命名。东、南临三门湾,南面并界七市乡,西接水车、城郊二乡,北交山水、茶院二乡,东北连毛屿乡。全乡总面积44.4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3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共35个自然村。计2219户,9380人,其中农村户口2191户,9243人。
辖区解放前属桂峰乡(其中东白芨、西白芨、田岙三个行政村,共九个自然村属茂林乡)。1951年为越溪、亭头、信干三乡地。1956年三乡合并称越溪乡。1958年属一市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成立越溪公社,1983年改越溪乡。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白峤港横贯东西,分全乡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群山为帽峰山势延伸,西南部丘陵地带为状元峰之余势。白峤港两岸及东南沿海滩涂辽阔,1968年红旗塘围成,扩大耕地2500亩,1976年群英塘围成,又扩大耕地5112亩,成为全乡粮、棉、糖蔗和柑桔之主要产地。东南海上东、西白芨两岛亦因围塘与陆地连成一片。西南部有下林水库,总库容量75万立方米。
乡内交通因白峤港上架起越溪大桥,南北沟通,行旅大为方便。省道宁象线横贯东西,亭头——东岙公路穿越境内。梅岙建有航运码头,与石浦、健跳有定班航运船只往来。
全乡耕地11777亩,主产稻谷、棉花,并产糖蔗。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07.5公斤,总产4224.45吨,山地16000亩,以培育用材才林为主,兼种山地作物茶、柑桔、黄桃等。下林水库和群英塘,共有水面近1000亩,为养淡水鱼与咸水鱼基地,白芨涂、下洞搀共有海涂17500亩,出产蛏子、毛蚶、青蟹、弹涂(跳鱼)等。家养禽畜有群鸭、鸡、长毛兔等。商品猪饲养有传统历史,1985年饲养量为6897头。
乡内企业有县属矿业公司梅岙黄砂组,县粮食局越溪米厂。县生产资料公司、燃料公司、石油公司均在该乡梅岙设有储运仓库和场地。乡、村办企业有塑料、纺织、针织及纺织器材等厂9家,共有职工239人,1985年产值87万余元。其它有工程队、装卸运输队。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70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小学生1009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6张。电影站、电影场和放映队各一个。
境内越溪村螺山山顶有宁海城防亭头关口越溪巡检司遗址。据崇祯《宁海县志》载,明洪武三年(1370)巡检刘焕章赍印开设,正统十三年(1448)藩、臬会奏,县丞刘昌筑城。原城高一丈八尺,围二百四十丈,门一。现存城墙残迹。
越溪乡 YuèxīXiang 2219户,9380人。其中农村户口2191户,9243人。
海头 Hǎitóu 居民点。位于宁海县城东12公里处,越溪乡人民政府驻地。50年代县粮食局在此建办粮站,嗣后又建起乡综合厂。近年又兴办供销社、银行、邮电所。乡人民政府于1985年由越溪迁此,遂成为该乡政治、经济中心。因石马头山山嘴延伸入海,地处海边山嘴上,故称海头。
【越溪】 Yuèxī 256户,1055人。以村委会驻地越溪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037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3108亩,以培育用材林为主,并有茶、柑桔等经济作物。
越溪 Yuèxī 203户,788人。越溪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西南0.8公里之白峤港畔。亭头——东岙公路穿越村境。村北为越溪大桥,并建有航船埠头,水陆交通均较方便。据当地《罗氏宗谱》,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罗氏迁于会稽长塘,越七世,罗万福为避乱再迁至此,为越溪建村之始。该地滩涂广阔,嗣后有洪、何、陈等姓相继从天台、水车、竹林、宁海城内及今之三门县等地迁来。因罗万福系来自越郡,村前又有小溪流入白峤港,故称越溪。村内保存有部分三横四直平铺石板路面之古街道遗迹。
灰场 Huīcháng 51户,257人。位于海头西1.9公里白峤港南岸。西交水车乡,北接城郊乡。据水车《陈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陈姓在此围垦海塘,后定居于此。至清咸丰年间(1851~1861),又有孙姓从柘湖杨刘家岙(属今前童乡,现无此村)来此定居。该塘系白峤港水流回旋淤积而成,称回场塘,谐称灰场塘。村在塘之里侧,即称灰场。
石码塘 Shímǎtáng 废村。
灰场塘Huīchángtáng废村。
清潭 Qīngtán 2户,10人。位于海头西2.4公里清潭山上,以山名村。据传清乾隆(1736~1795)初年,一户由溪南范家迁来,一户由天台迁来,都为越溪村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竹园头】 Zhuyuántou 31户,142人。以村委会驻地竹园头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63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450亩,以培育用材林为主。
竹园头 Zhuyuantou 11户,42人。竹园头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北3.4公里竹园头山上,以山名村。西接城郊乡,北邻茶院乡。相传清乾隆年间吴姓祖先从本县黄坛金家岙来此为庙岭、南溪两族看管山林而定居于此。
亭头 Tíngtou 7户,34人。位于海头北1.2公里亭头山山脚,村以山命名。省道宁象线在此通过,并为亭头——东岙公路起点。1985年竹园头村民3户14人迁此定居,后又有城郊乡山陈3户,雪坡1户迁入。
王某山 Wángmǒushān 原名王五山,又名王母山。13户,66人。位于海头北3公里王五山上。据当地《云峤赵氏宗谱》之《王五山房谱》载,清乾隆年间赵万忠同母由下白峤(今属城郊乡)迁此管理上盘屿山林而定居。因村建于王五山上,以山命名,称王五山,后谐称王母山、王某山。因王某山之称习用已久,故仍其旧。
【大山】 Dàshān 43户,174人。以村委会驻地大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62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630亩,以培育用材林为主,兼种茶和其他经济作物。
大山 Dàshān 27户,99人。大山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北3.2公里之大山上,以山命名。据当地《张氏宗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张国祯从白鲤塘(片村,今属城郊乡)来此为上、下盘屿管理山林而定居。
纱帽禄 Shāmàolu 16户,75人。位于海头东北2.8公里处。据《官庄朱氏宗谱》,仁章、仁文兄弟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本县冠庄迁此。该地山名纱帽盔,以山得名,后写作纱帽禄。
【上盘屿】 Shàngpányu 261户,958人。耕地1154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种糖蔗。山地336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毛竹,并有茶及柑桔等经济作物。
上盘屿 Shàngpányu 又名上岙、上盘。261户,958人。位于海头东北2.1公里盘屿岙内。西邻城郊乡。据《盘屿吴氏宗谱》,明洪武六年(1373),宁波望春桥吴微温遨游山水至宁邑越溪,遂卜居于此。又据《盘屿陈氏宗谱》:“距城之东二十五里许,有屿如珠,傍于海岸,而后山如环,适当其缺,故名之曰盘屿。”因盘屿分二村,该村居上,故名上盘屿,亦称上岙、上盘。
风坑 Fēngkēng 废村。
【下盘屿】 Xiàpányu 122户,453人。耕地55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有糖蔗。山地1161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有茶及其它经济作物。
下盘屿 Xiàpányu 又名下岙、下盘。122户,453人。位于海头东北2公里,白峤港北面盘屿岙内。据《盘屿陈氏宗谱》,陈氏原居本县水东(即今水车),明永乐(1403~1424)初年,“为避姻戚方氏(即方孝孺)之难,世和公迁海滨而处盘屿”。村处盘屿之下岙,故称下盘屿。
【梅岙】 Méi'ào 54户,209人。以村委会驻地梅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1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83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从事装卸、运输及其他劳务为该村主要副业。
梅岙 Méi'ao 曾用名中梅岙,别名大虫坑。26户,102人。梅岙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北2.8公里白峤港北岸。东邻毛屿乡。宁象线横贯村东西。村前有梅岙码头。口传陈姓于明代后期从本县水车迁此定居。继有奚、丁、王等姓从三门、象山、临海迁来。因此处山岙有腊梅,称梅岙。又因居点成上、中、下三村,该村居中,称中梅岙。1986年改称梅岙。
上梅岙 Shàngměi'ào 28户,107人。位于海头东北2.4公里白峤港北岸,宁象线穿村而过。口传在明未清初时,叶姓从本县力洋石埠岙迁此定居,继有黄姓从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来。村在梅岙上方。故称上梅岙。
下梅岙Xiàméi'ào废村。1966年在此兴建梅岙水库,村民迁入上、中梅岙。
【上林】 Shànglín 105户,465人。耕地67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108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
上林 Shànglín 原名岙里林。105户,465人。位于海头南2.2公里处。南邻七市乡。据《岙里林氏宗谱》,始迁祖林元用,原居天台东门黄婆庙,学卜筮地理之术,于明洪武丁丑年(1397)便道过宁,认为此处系悠久宅地,遂筑室而居。因村在山岙中,林姓居住,故称岙里林。后裔分居上、下两处,该村居上,称上林。
下林 Xiàlín 废村。在上林之下。1958年因建下林水库,住民迁入该乡邻近各村。
【山上应】 Shānshàngyīng 118户,420人。耕地45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36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并有柑桔。该村原属山头应行政村,1984年初,山头应行政村所属山上应、山下应、白湾、大脉山等四个自然村,各自分建行政村。
山上应 Shānshàngyīng 别名上应。118户,420人。位于海头南2公里之山上。据当地《箬溪应氏宗谱》,应咸翁原居城南,于南宋嘉熙戊戌(1238)赘居二十三都同坑吴氏,后转徒山头。因为应姓居住,故名山头应。三世以后分居上、下两村。该村居上,称上应。1684年分建行政村时,定名为山上应。
【山下应】 Shānxiàyīng 142户,591人。耕地572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681亩,植被为松木等,并有柑桔。该村原属山头应行政村,1984年分出成立山下应行政村。
山下应 Shāngxiàyīng 别名下应。142户,591人。位于海头南2.1公里之山上。据当地《箬溪应氏宗谱》,山下应与山上应均为应咸翁之后裔,住于山头应,后分成上、下两村。该村居下,称下应。1984年分建行政村时,定名为山下应。
【白湾】 Baiwān 32户,166人。耕地256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143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该村原属山头应行政村,1984年分出成立白湾行政村。
白湾 Baiwān 32户,166人。位于海头东南1.6公里,信干山之西麓。据传唐代即有王姓自天台石门来此定居,成为有三百余户之大村落。后因时疫流行,全村人口几濒灭绝。嗣后有蒋、陈、张等姓陆续来此居住。又传该村与下湾古时均在白峤港畔,有山嘴称里岗头(又名鸭嘴甲)伸入港中,天然形成两个海湾,该村处于海湾旁,取白峤之港“白”字,称白湾。
【大脉山】 Damaishān 41户,205人。耕地263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212亩,植被为松木,并有柑桔等经济作物。该村原属山头应行政村,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
大脉山 Dàmàishān 41户,205人。位于海头南2.9公里大脉山上,以山名村。西、南邻七市乡。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大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8)由本县竹林之板昌迁此。又据当地《陈氏宗谱》,稍后于王姓,陈国卿自奉化姜山徐家村来此定居。《陈氏宗谱》又载该地原有华、林、方等姓早在乾隆之前即在此居住,现村中已无此三姓。
【下湾】 Xiàwān 203户,885人。以村委会驻地下湾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31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44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海涂养殖60亩。
下湾 Xiàwān 192户,841人。下湾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1.6公里白峤港南岸里岗头(又名鸭嘴甲)下之山湾中,东与毛屿乡隔港相望。该村现居葛、陈、许、王、应等姓,而以葛姓为最早。据《葛氏宗谱》,葛得谕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水车迁此居住。继有陈姓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来自盘屿。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有许姓来自天台义里许,王姓来自岔路田良王。应姓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本乡山头应迁此。据传该村与西南白湾古时均在白峤港畔,因建村晚于白湾,且居下游,故称下湾。(参看白湾条)
淡水塘 Dànshuǐtáng 11户,44人。位于海头东南1.3公里下湾村之西。据当地《黎氏宗谱》,黎三率家人于清乾隆年间自马胡(今属三门县)迁此。《黎氏宗谱·淡水塘记》载,该海塘原为白峤港南岸傍于信干山脚之沿海滩涂,在未围之前,涂内原有一穴,涌出天然甘泉,水清味淡。围塘后,即以“淡水”为塘名,村在淡水塘里壁,即以塘名为村名。
【信张】 Xìnzhang 75户,334人。1961年建张家大队,1682年因重名,更名为信张大队,以张家在信干山上而命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8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487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
信张 Xìnzhāng 旧称沈监山,别名张家。75户,334人。位于海头东南2.7公里信干山上。据当地《许氏宗谱》,许姓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从窦岙(今属三门县)来此定居。以山名村,称沈监山(信干山,古称沈监山)。继有竹林庙山张姓迁此。其后张姓人口超过许姓,又因南面另有王姓所居之村亦称沈监山,为易于区分,王姓村称王家,该村称张家。1986年更名为信张。
【小宋】 Xiǎosòng 94户,437人。耕地70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163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兼有柑桔及其它经济作物。海涂养殖130亩。
小宋 Xiǎosòng 94户,437人。位于海头东南2.8公里大炮山南麓。村民以张、苏、王三姓为主。据当地《张氏宗谱》,张武高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从深甽南溪迁此定居。当地《苏氏宗谱》载,苏明学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本县长街迁此。后又有王姓从本乡道士塘分居于此。据传古时有海盗倪禄盘踞东白岌岛,沿海村庄为保其村民不受扰害,被迫向倪禄送礼求安。送边猪担盒之村称大送,送斗米猪头之村称小送,该村只送斗米猪头,为小送,即以为村名。后以谐音称小宋。
【道士塘】 Dàoshitang 135户,625人。1961年建道士塘大队,1967年更名东风大队,1982年又更名永丰大队。1983年改建永丰行政村,1986年以原名道士塘名村。耕地89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574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海涂120亩,养殖蛏子、毛蚶等。
道士塘 Dàoshìtang 135户,625人。位于海头东南3.2公里,白峤港口西岸磨地山之南侧。据当地《王氏宗谱》,王从开与其弟从创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奉化大堰来此定居。其后又有葛、金、郑、章等姓迁来。相传王姓祖先在村前围塘,堵口工程屡堵不成,后在金姓道士帮助下堵成,因称此塘为道士塘,村亦以塘为名。
【大末】 Dàsòng 44户,205人。耕地336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糖蔗。山地302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有柑桔。
大末 Dàsòng 44户,205人。位于海头东南2.3公里信干山西南面山脚。据前童《塔山童氏宗谱》,清康熙年间(1662~1722)童日周自前童塔山来此看管山林,定居发族。其后又有王姓自城内,许姓自沈监山分别迁来。童姓之前,已有陈姓在此居住,年代无考。据传古时有海盗倪禄盘踞东白岌岛,该村被迫向海盗送边猪担盒以求安全,被称为大送,遂以“大送”名村,后谐称大宋。
【信干】 Xìngān 115户,483人.1961年建王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地处信干山更名为信干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91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177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海涂养殖80亩。
信干 Xìngān 曾用名沈监山,别名王家。115户,483人。位于海头东南2.6公里信干山上。据当地《王氏宗谱》,竹林王守冒有田产坐沈监山,因爱其地,遂定居建村,以山名为村名,称沈监山。后因北面张姓所居之村亦称沈监山,为易于区分,张姓村称张家,该村称王家。后又有张姓迁入。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奕芳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宁波西门外望春桥为避乱在此定居。1986年改称信干。
【柳村】 Liucun 43户,200人。1961年成立外庄大队,1983年改外庄行政村,1986年因重名,以村民杨、林二姓均从沙柳迁来,改称柳村,耕地287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39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有柑桔。海涂35亩,养殖蛏、蚶。
柳村 Liucun 曾用名外庄。43户,200人。位于海头东南2.9公里信干山南麓。据沙柳《石林杨氏宗谱》及沙柳《台宁林氏宗谱》,沙柳(今属三门县)坎头杨氏在本乡大宋塘置有田地,因之杨登康兄弟三人同亲戚沙柳横山头林姓一起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来此定居。后又有吴姓从七市迁此。因村在大宋村外,故称外庄,1986年改称柳村。
【田岙】 Tián'ào 152户,674人。村委会驻地田岙。辖5个自然村。1975年田岙、李家岙、岐头、岭脚下四个大队合并称友谊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以驻地为名,改称田岙。耕地1078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592亩,植被为用材林及薪柴,并有柑桔。海涂350亩,产蛏、蛤。
田岙 Tián'ào 39户,155人。田岙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南4公里三门湾畔。据沙柳《皈章山叶氏宗谱》,清顺治年间(1644~1661)有叶国瑞偕其流洋鲍姓表兄弟狩猎来此,见近处土地平旷,兼有海利,遂同迁此间小山岙内建村,并在门前开出一片稻田,故称田岙。
李家岙 Lǐjiā'ào 38户,168人。位于海头东南3.7公里三门湾畔。西邻七市乡。据《吴氏李家岙房谱》,清顺治年间吴姓由南庄迁此居住,继有王姓自城内西门迁此。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有邵姓自白芨迁居于此。村内无李姓,村名来由无考。
岐头 Qítóu 46户,220人。位于海头东南4.3公里三门湾畔,南邻七市乡。据东岙《林氏岐头房谱》,林士臣于清康熙(1662~1722)后期从东岙街下迁此。继有祁姓从葛岙(今属三门县)迁来,另有华、王、吴等姓均从本县城内来此定居。因村在上长山东麓,当初三面皆海,(1976年群英塘围成后,周围均成棉地)村后岐出一支小山纡回入海,山嘴部分称外岐头,村即以岐头为名。
岭脚下 Lǐngjiǎoxià 别名石家塘里壁。23户,99人。位于海头东南4公里之三门湾畔。南邻七市乡。据《水车陈氏宗谱》记载,该村原为胡姓居住,现胡姓巳无。据《窦岙周氏宗谱》,窦岙(今属三门县)周焕偕其曼岙叶姓表弟应石家塘招用管塘人员来此,后在石家塘里壁筑舍定居,村名即称石家塘里壁。后以该村在王干山之岭脚下,改以岭脚下为村名。
陡门头 Dǒuméntou 6户,32人。位于海头东南3.7公里处。相传清道光年间葛岙(今属三门县)王姓修建老塘告竣时,葛岙祁姓来此管理陡门(即闸门)定居。村在陡门之旁,故称陡门头。
【西白芨】 Xībáijí 63户,300人。村委会驻地西白芨。辖2个自然村。该村原名西湾,1986年因重名,以村委会驻地村在西白芨山下,改名西白芨。耕地200亩,主产棉花。山地23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海涂270亩,产蛏、蚶。
西白芨 Xībáijí 别名西湾。33户,159人。西白芨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南6.2公里西白芨山西面之山湾中,临三门湾。其海域西接七市乡,南邻前横乡。据亭旁山根《邵氏李家岙房谱》,明天顺年间(1456~1464),邵淮良经商至此居住,至清雍正年间,后裔又转迁李家岙。又据当地《温氏宗谱》,清乾隆甲申年(1764)温西晴兄弟四人从福建莆田到来,二人定居于南湾,二人居此。后又有项姓自黄岩、陈姓自水车,卢姓自悬渚(今属三门县)迁此。因村处西白芨山西面湾内,故称西湾,1986年改称西白芨。
南湾 Nánwān 30户,141人。位于海头东南6.5公里三门湾畔。据当地《温氏宗谱》,温西兴、温西高与西白芨温姓同时从福建莆田来此。村处西白芨南面山湾中,故称南湾。
【东白芨】 Dongbaijí 62户,258人。村委会驻地东白芨,辖3个自然村。该村原名南湾,1986年因重名,以驻地村在东白芨山下,更名东白芨。耕地188亩,主产棉花。山地428亩,植被为松木、薪柴。海涂315亩,产蛏、蛤。
东白芨 Dongbáijí 别名南湾。25户,92人。东白芨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南7.3公里东白芨山下,临三门湾。据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储姓自七市坎头王迁此。后又有杨姓、陈姓分别自毛屿、南溪迁来(今均属毛屿乡,南溪今名东南溪)。村处东白芨山南面山湾中,故称南湾,1986年更名东白芨。
西湾 Xīwān 29户,123人。位于海头东南7公里之三门湾畔。据当地《陈氏宗谱》,陈灵智于清康熙年间从水车迁此。据当地《郑氏宗谱》,郑孟海兄弟三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因避时疫迁此定居。村处东白芨山西面湾中,故称西湾。
北腊 Běilà 8户,43人。位于海头东南6.6公里东白芨山西北山脚,临三门湾。1957年越溪公社五七学校设此,学校停办后,1984年东白芨村民移入,成立新村。因村为五七学校旧址,称五七村。后以村处北腊头之旁,改称北腊。
北拉头 Běilātóu 居民点。别名北腊头。在本乡东南海边,距海头6.7公里。原为东白芨行政村辖下自然村。据传储姓于清道光年间自七市坎头王来此定居,后又有干姓从天台横头戴来本县梅枝帮人,入赘于该村储姓。因村处东白芨山北面山嘴头,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故称北腊头,后谐称北拉头。1973年至1976年间,因群英塘围垦工程采石之需,全村住民他迁。嗣后以群英塘围塘工程指挥部(现称群英塘工程管理所)等单位均设于此,水陆交通又较方便,遂为当地水产及其他商店交易之集中地,成为居民点。
七市乡
七市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七市距县城9公里。以驻地七市命名。东濒三门湾,东北邻越溪乡,西北接水车乡,西南与官岭乡接壤,南端西侧为宁海柑桔良种场。全乡总面积45.4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7.8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32个自然村。计2526户,10125人,其中农村户口2361户,9714人。
辖区解放前属茂林乡,1951年为梅七、大林二乡,并有信干乡之部分地。1956年合并为梅七乡,1953年属一市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设置梅七、大林二公社,1969年大林公社并入,仍称梅七公社,1981年改称七市公社,1983年改七市乡。
全乡属沿海丘陵地区。北、西、南三面环山,西北部有白岩山(主峰在水车乡),东北边境有王干山,西南部与官岭乡分界处有石夹岭。全乡山地1.7万亩,植被大部分为松木和薪柴,建国后发展了大片茶林。东部沿海滩涂地区,系该乡粮、棉主要产地。水利设施有乡境北部之申坎头水库,和七市西北之岭坑庵水库等,合计库容181万立方米。三门湾西北部海上有岛礁箬屿、大礁和小礁等。
亭头——东岙公路纵贯乡境,北至亭头,交于省道宁象线,南通三门县。水路可自青山港出三门湾。
全乡耕地1001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棉花、小麦、油菜等。1985年粮食亩产623公斤,总产4182.2吨。1985年生猪饲养量4877头。海涂出产蛏、蚶。乡、村企业有标准件厂等5家,职工150人,1985年产值52万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364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9所,共小学生101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10张。文化设施有影剧场和文化站等。
七市乡 Qīshì Xiang 2526户,10125人。其中农村户口2361户,9714人。
【七市】 Qishì 492户,1978人。以村委会驻地七市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865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522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100亩,养殖蛏、蚶。
七市 Qīshì 450户,1802人。位于宁海县城东南9公里处。七市乡人民政府和七市村委会驻地。西南邻官岭乡。亭头——东岙公路经此。据当地《顾氏宗谱》,明洪武十三年(1380)顾姓由南田迁来东山庄。继有张姓自本县黄坛迁来前门岙,后又有卢姓自澜头迁来,应姓自本县城内迁来,以后更有多姓迁此定居,聚集成杂姓之村,向有“顾张应卢褚金吴,王李杨陈马叶苏”之说。据传该村古名“七屿”,因地处三门湾畔,一条支汊伸入礁石嶙峋之山湾中,该处原有七个小礁屿,后海涂上涨,四个礁屿埋没于地下,称暗龟;三个礁屿成为小山,称三龟山,为明龟。因有七个礁屿分布于村中,故称七屿。嗣后又以农历每月逢“七”群众在该村赶集,改称七市。现以三、八为集市口。
大竹园 Dàzhuyuán 5户,17人。位于七市南0.5公里处。据七市《顾氏宗谱》,顾世俊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七市迁此。民国初又有季姓迁此定居。因村后有大竹山,故名。
西坑 Xikeng 37户,159人。位于七市西北1.2公里处。据《上戴吴氏宗谱》,南宋庆元二年(1196)吴姓自新昌叠石迁此。当地有一溪坑源出白岩山,村在溪西,称西坑。向传该地原居史姓,现已无考。
【官长】 Guāncháng 78户,316人。1961年称官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取官山、长洋各一字,更名为官长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官长。辖2个自然村。耕地304亩,主产稻谷。
官长 Guānchāng 曾用名长洋。68户,256人。官长村委会驻地。位于七市北3.3公里长洋岭东南。该村原为张、王两姓居住,现已无此二姓。后罗姓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溪南罗家迁此。嗣后又有叶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白岐迁来。村前田垄依山延伸,东西长,南北狭,故称长洋。1986年改称官长。
官山 Guānshān 别名鹳山。10户,60人。位于七市北3.5公里鹳山脚。以山名村,称鹳山,后改官山。北邻越溪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吴姓自梅枝田迁此。
【筲箕湾】 Shāojīwān 28户,123人。以村委会驻地筲箕湾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92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4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筲箕湾 Shāojīwān 21户,92人。筲箕湾村委会驻地。位于七市北2.8公里之山湾中,西邻水车乡。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田姓猎户自下田迁此定居。因村处形似筲箕之山湾中,故称筲箕湾。
钟山 Zhōngshān 别名中山。5户,20人。位于七市北2.5公里之山岙中。西与水车乡为邻。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田姓自下田来此看管山林定居。地处小山岙,山形如钟,故称钟山,亦写作中山。
雷鼓 Léigu 2户,11人。位于七市北2.5公里之白岩山脚。西邻水车乡。口传古代霹雳击山,滚下岩石似鼓状,故名雷鼓。
【隔坑】 Gékēng 142户,540人。耕地437亩,主产稻谷。山地88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隔坑 Gékēng 142户,540人。位于七市东北2.2公里之溪坑边。据《梅枝庄溪朱氏宗谱》,朱有相于清康熙(1662~1722)初期自象山松岙迁梅枝庄头(即隔坑)。因该村与上田隔有溪坑,故称隔坑。当地亦有写作格坑者。村旁原有吴家村,据当地《吴氏宗谱》,吴万七于元初自宁海城内迁此。后两村连片,成为一体,统称隔坑。
【上田】 Shàngtián 128户,519人。耕地670亩,其中棉地203亩,主产稻谷、棉花。
上田 Shàngtián 128户,519人。位于七市东北2.5公里处。据当地《田氏宗谱》,南宋开庆己未年(1259),田氏由本县城内迁梅枝。因村处片村梅枝田之上首,故称上田,古时有梅里之称。村旁有小山,名月山。
【下田】 Xiàtián 170户,670人。耕地593亩,其中棉地201亩,主产稻谷、棉花。海涂养殖蛏子。
下田 Xiàtián 170户,670人。位于七市东北2.8公里上田村外月山之下。田姓由上田分支居此。村处上田之下,故名。
【小梅枝】 Xiǎoméizhī 103户,405人。耕地336亩,主产稻谷。
小梅枝 Xiǎoméizhī 103户,405人。位于七市东北2.1公里之狮子山脚。光绪《宁海县志》载:叶景泰,临海人,仕吴越官至右散骑常侍,赠太傅,有钱塘辟士功。后因钱俶归宋,偕侄御史中丞温誉隐居小梅枝。据此,叶姓迁此,当在北宋初年。该地古时即称小梅枝,据清光绪《宁海县志》,九皋山之西,为梅枝岭,“相传有巨梅,东西岐分,故地有大小梅枝之号”。村外原有瑞相寺,旧名芳相院,建于唐贞观二年(628),1960年拆毁。村后有狮子山,山巅*岩峥嵘,状似狮首,其下两小山,人称狮子铃。
梅枝田 Méizhītián 片村。包括隔坑、上田、下田、小梅枝等四村。
【下岙芦】 Xià'àolú 46户,201人。耕地245亩,其中棉地80亩。主产稻谷、棉花。海涂养殖蛏、蚶。
下岙芦 Xià'àolu 曾用名鹤岙卢。46户,201人。位于七市东北3.5公里山岙中。东邻越溪乡。据官岭《前岙叶氏宗谱》,鹤岙卢叶姓自小梅枝迁此,后裔无嗣,将产业遗其赘婿卢氏以继奉祀,规定生姓卢,死姓叶。按光绪《宁海县志》记载,鹤岙叶氏赘婿卢祐之,临海人,系北宋元祐癸酉(1093)乡荐。村在鹤岙内,卢姓居多,故称鹤岙卢,后谐音为下岙芦。
【王干山】 Wangganshan 71户,306人。耕地374亩,其中棉地11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柑桔,海涂养殖蛏、蚶。
王千山 Wangganshan 71户,306人。位于七市东北4.1公里之山上。东、北两面与越溪乡交界。王姓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溪下王(今属大佳何乡)分迁至此。因古时山上多茅干草,即称干山,王姓居此,故称王干山。村旁有延寿寺,据光绪《宁海县志》,旧名崇寿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今名。
【峧头】 Jiāotóu 100户,351人。1961年称上山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村处七市至梅枝田灯台山峧头上,更名为峧头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53亩,其中棉地15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植被为松、薪柴等。另有茶园18亩,桔园60亩。村办酒厂1家。1970年围成筑港塘,养殖对虾。另有龟岩塘养殖淡水鱼。
峧头 Jiāotóu 曾用名上山,100户,351人。位于七市东北1公里山峧上。清初,陈、王二姓迁此定居。村名原称上山,1986年更名为峧头。村外原有古塔一座,建于明末,毁于1966年。
【岭坑】 Lǐngkēng 70户,275人。1961年称东坑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岭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92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油菜籽。
岭坑 Lǐngkēng 曾用名东坑。70户,275人。位于七市西北0.8公里枫槎岭脚。据南庄《重修岭南吴氏宗谱序》,吴伟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自新昌叠石迁此。村西有一溪,源出白岩山,村在溪东,故称东坑。1986年改称岭坑。
【小林】 Xiǎolín 96户,409人。以村委会驻地小林得名。辖4个自然村。耕地400亩,其中棉地152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43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海涂535亩,养殖蛏、蚶。
小林 Xiǎolín 75户,340人。小林村委会驻地。位于七市东3公里之海边。据《天台分支宁邑大林林氏宗谱》,林姓于明嘉靖(1522~1566)后期,自大林村分迁至此,故称小林。
岭头坑 Lǐngtóukēng 9户,32人。位于七市东2.6公里狮子山南坡半山上。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杨姓自沙柳(现属三门县)来此看守山林定居。因村处半山岭头坑边,故称岭头坑。
箬岙蒋 Ruo'àojiǎng 4户,10人。位于七市东3公里狮子山脚。清末,箬岙(今属官岭乡)蒋姓迁此,即称箬岙蒋。
外塘 Wàitáng 8户,27人。位于七市东3.8公里海边外塘陡门之旁。当初住户原为来此看管塘田闸门,后定居于此。村处外塘,故名。
【坎头王】 Kǎntóuwáng 50户,210人,耕地305亩,其中棉地100亩。主产稻谷、棉花。海涂养殖蛏、蚶。
坎头王 Kǎntouwáng 50户,210人。位于七市东面3.6公里之海边。向传此村居民以曹姓最早,后有储、方等姓迁此。据当地《储氏宗谱》,储一文、储一武兄弟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象山石浦迁此。据《方氏宗谱》,方九园亦于清康熙年间迁来。村处黄泥墈上,故称墈头王,后写作坎头王。
【箬屿】 Ruòyu 35户,190人。该村有机帆船3只,总吨位300余吨。另有小木船12只,供近海捕捞。村民以渔业为主,兼营运输。另有耕地8亩,种植水稻。
箬屿 Ruòyu 35户,190人。位于七市东5.5公里之小岛上。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该岛状似箬帽,故名箬帽屿,后简称箬屿,清光绪《宁海县志》作仰屿。
【下对】 Xiàduì 58户,264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对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95亩,主产稻谷。
下对 Xiàduì 21户,123人。下对村委会驻地。位于七市东南1.1公里山湾内。南邻官岭乡。据上对《吴氏宗谱》,吴姓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自岭坑迁此。村民原住于对面山脚冷水坑口,因有轻度地震,室内碗盏皆呜,居民误认系妖魔作祟,乃迁至此。该称原称下戴,在其上面一村称上戴,疑有戴姓曾在此居住。现分别写作上对、下对。
上对 Shàngduì 37户,141人。位于七市东南0.8公里山湾内。南邻官岭乡。村民吴姓,与下对同宗。
【大陈】 Dàchén 117户,478人。耕地458亩,其中棉地100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海涂养殖蛏子。
大陈 Dàchén 117户,478人。位于七市东2.2公里狮子山南侧。据《重修缑城梅溪陈氏宗谱序》,陈元三于元至元年间自天台东接园迁此。为光大陈姓,冠以大字,称大陈。
【南庄】 Nanzhuang 288户,1189人。以村委会驻地南庄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315亩,其中棉地70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植被为松、薪柴等。海涂80亩,养殖蛏、蚶。
南庄 Nánzhuāng 265户,1076人。南庄村委会驻地。位于七市东南2.3公里之滨海山湾中。西南邻官岭乡。据《重修岭南吴氏宗谱序》,吴子直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自岭坑析居至此。村名初称南国,有人认为“国”字不宜作村名,改名南庄。
上塘厂 Shàngtángchǎng 23户,113人。位于七市东南3.2公里之海边。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初由王姓居此管塘,民国18年(1929),洪水冲毁塘岸,住处淹没,转移南庄,后该塘修复,村民迁回。因当初住草厂,地处上塘,故称上塘厂。
大湾 Dàwān 废村。
【青山脚】 Qīngshānjiǎo 24户,117人,以村委会驻地青山脚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42亩,其中棉地62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5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海涂56亩,养殖蛏、蚶。
青山脚 Qīngshānjiǎo 18户,93人。青山脚村委会驻地。位于七市东南3公里之海滨。向传宋时即有此村。现居任姓,于清嘉庆年间自亭旁(现属三门县)迁此。村北有溪,源于白岩山,自西向东经七市至该村出青山港。该地原是出海埠头,为七市乡海运进出口。村后有山名青山,村在山脚,故名青山脚。青山上有烽火台遗迹。
墩头竺 Duntóuzhu 6户,24人。位于七市东南3.3公里海边。口传竺姓于南宋时(1127~1279)自青山脚迁此。村在一大土墩上,住民姓竺,故称墩头竺。此墩形似眠牛,俗称牛山。
【大林】 Dàlín 230户,1023人。以村委会驻地大林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347亩,其中棉地67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糖蔗、柑桔。山地8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海涂604亩,养殖蛏、蚶。
大林 Dàlin 226户,1011人。大林村委会驻地。位于七市东2.7公里海边。据当地《天台分支宁邑大林林氏宗谱》,林普新于明嘉靖(1522~1566)前期自天台下林转迁至此。后又有郎、王二姓从白鲫山迁来。该村以林姓为大族,故称大林
青屿山 Qīngyushān 4户,12人。位于七市东3.7公里海边。清代中期开始有人定居,半农半渔。该地原为海中荒芜小岛,后与陆地相连,称为青屿山,村以山名。
【慈周】 Cizhōu 35户,150人。耕地184亩,其中棉地124亩,主产稻谷、棉花。
慈周 Cizhōu 35户,150人。位于七市东南3.7公里海边。南邻官岭乡。1959年慈溪县周东乡部分有植棉技术村民迁此落户开荒。因来自慈溪周东,故村称慈周。
旗门乡
旗门乡在宁海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岙距县城12公里。因南濒旗门港而命名。东北邻官岭乡,西南与三门县沙柳乡连接,西交前童乡,北接水车、竹林二乡。全乡总面积40.6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62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共30个自然村。计有2601户,10655人,其中苗族1人。
辖区解放前属原旗门乡,1951年为东岙乡及金板乡、武岙乡之部分地,1956年合并为东岙乡。1958年与现属三门县之沙柳乡合并,成立旗门人民公社。1961年分开,单独成立东岙公社。1981年因与邻县公社重名,更名为旗门公社,1983年改旗门乡。
乡境西北部多山,系状元峰山势延伸,为茶叶主要产地。东南濒旗门港,1972~1984年间,与沙柳乡联合围垦而成旗门塘,面积3950亩。主要溪流有东溪和西溪,自北而南,注入旗门港。东溪发源于新岭,流长5公里;西溪亦称杜溪,发源于担架岭头,流长6.5公里。全乡建有大小水库66座,总库容420万立方米。并有水电站一座。
陆上交通有亭头——东岙公路横贯乡境,北达宁海县城,南通三门县,水上交通可由东岙埠出海。
全乡有耕地717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及大小麦、油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22公斤,总产量3262吨。棉花亩产49公斤,总产57.4吨。山地36794亩,植被为松、竹、杂木、薪柴等。该乡茶叶生产发展较快,现有茶园1376亩,可采茶园1214亩,1985年产茶88.5吨,成为全乡收入的重要方面。近年毛竹种植面积亦有所扩大。饲养业以生猪为主,并有群鸭、鸡、鹅、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4457头。渔业生产有机帆船4对,共480匹马力,1985年产量5000吨。有海涂2132亩,养殖蛏、蚶。乡办企业有纺织、农机等厂7家,1985年产值70万元。此外并有沸石、珍珠岩矿藏开采。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71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9所,共小学生1159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0人,病床8张。农村保健站1个,卫生员3人。新建电影场1座,座位600个。
旗门乡 Qímén Xiang 2601户,10655人。
东岙 Dong'ào 曾用名东洲。929户,3635人。旗门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设东岙王、东岙渔业、褚家、街下等四个行政村,为该四村村委会驻地。位于该乡东南部,北距县城12公里。据《东洲双门陈氏宗谱》载《陈氏血脉根源序》,唐武德三年(620)陈二耆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东洲。据《东岙周氏宗谱》,周希星于唐昭宗时(889~904)自台州迁此。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应子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自新昌长潭迁此。据光绪《宁海县志》,褚嘉珍于明成化三年(1467)自箬岙迁入。东岙古称东洲,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以村处西溪东面山岙中,改称东岙。据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周姓后裔周弁为宋嘉祐六年(1061)进士,所生六子,又登进士,时称“一门七进士”。村口有观海桥(评卷《人工建筑·桥梁》)。该村每逢农历三、八为集市日。
【东岙王】 Dong'àowáng 205户,809人,其中苗族1人。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村民王姓居多,1961年成立王家大队,1968年改称红卫大队,1981年更名东岙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53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油菜籽等。海涂100亩,养殖毛蚶、蛏子。副业有经营茶和柑桔等。
【东岙渔业】 Dong'àoyuyè 226户,937人。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村民以从事渔业为主,有捕捞机帆船4对,共480匹马力。耕地502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经营茶园和海涂养殖等。
【褚家】 Chujiā 281户,1058人。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村民褚姓居多,1961年成立褚家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21亩,其中棉地236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大小麦、油菜籽。山地15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海涂200亩,养殖毛蚶、蛏子。
【街下】 Jiēxià 217户,831人。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因村民居住在东岙街下面,故称街下。耕地533亩,其中棉地8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大小麦、油菜籽。副业有海涂养殖和柑桔栽培等。
【山头螺】 Shāntóuluó 61户,226人。耕地19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副业有茶林培育等。
山头螺 Shāntóuluó 61户,226人。位于东岙西北7.5公里金板山北面,南邻前童乡。据当地《重修山头螺童氏宗谱序》,童绍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天台大坊迁入。因村处山头,地形似丝螺,故称山头螺。
【蒋公洞】 Jiǎnggongdòng 38户,181人。1961年成立上洋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村后山上有蒋公洞,更名为蒋公洞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山地培育茶林、种植中药材白术等。
蒋公洞 Jiǎnggongdòng 曾用名上洋。38户,181人。位于东岙西北5.2公里天灯盏山东面,西邻前童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1)王姓自天台涌溪迁此。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童姓自前童迁来,后又有杨姓自墈头杨(今属三门县沙柳乡)迁入。因当地田畈分称上、下洋,该村在上洋,故以上洋名村,1981年改称蒋公洞。
【黄旗山】 Huangqishan 39户,164人。耕地154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油菜籽。山地有茶林。
黄旗山 Huangqishan 39户,164人。位于东岙西北4.5公里之黄旗山上,以山名村。清乾隆(1736~1795)后期,陈姓自岭头陈来此垦荒定居。
【中央郑】 Zhōngyāngzhèng 53户,244人。耕地184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大小麦。副业有茶林培育等。
中央郑 Zhōngyāngzhèng 曾用名中央瑾。53户,244人。位于东岙西北4.5公里担墩岗北面。据《中央墐叶氏宗谱》,叶允甫于清初自蔓岙迁此。该村原称中央瑾,后改写为中央郑。
【下洋陈】 Xiàyángchén 210户,876人。村委会驻地下洋陈,辖2个自然村。耕地569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副业有经营茶园等。
下洋陈 Xiàyángchén 曾用名高门楼。202户,846人。下洋陈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西北4.5公里状元峰西南面。西、北两面分别与前童乡、竹林乡交界。该地原有陶下岭、下家坑、隔坑等三村,村民有陶、夏、吕三姓。明成化(1465~1487)后期,陈文修自白溪迁此,后陈姓繁衍,三村连成一村,称高门楼。后以村处上洋(即蒋公洞)下方,改称下洋陈。
新岭金 Xīnlǐngjīn 8户,30人。位于东岙北面4.4公里状元峰南麓,新岭之西。原为金姓居住,地处新岭,故称新岭金。现有李、张两姓居住。
【杜公染】 Dugongrǎn 51户,221人。耕地13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培育茶林、柑桔等。
杜公染 Dugongrǎn 曾用名杜公广。51户,221人。位于东岙西北4公里担墩岗之南。该村原居费姓。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杜姓自牛台迁此。就山崖建房,杜姓居住,故称杜公广(读作yǎn),后写作杜公乜(读作niè),光绪《宁海县志)作杜公研,1982年改为杜公染。
【山皇岙】 Shānhuáng'ào 85户,374人。1961年成立上岙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其历史村名山皇岙更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7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山林培育等。
山皇岙 Shānhuáng'ào 曾用名上岙85户,374人。位于东岙西北2.1公里担架岭南山脚。据当地《张氏宗谱》,张礼富于唐贞观(627~649)末年自新昌中溪迁此。村旁有山皇庙,地处山岙,故称山皇岙。后因村东有下岙村,乃改称上岙。1983年又改用原名山皇岙。
【下岙】 Xià'ào 40户,168人。耕地12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经营山林、茶园等。
下岙 Xià'ào 40户,168人。位于东岙西北1.5公里白峤岭西南山脚,属丘陵地区。据当地《费氏宗谱·费氏源流序》,费乾始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东岙横街迁此。村在山皇岙之下方,故称下岙。
【西刘】 Xīliú 354户,1371人。以村委会驻地西刘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2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西刘 Xīliú 347户,1332人。西刘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西北0.5公里白茅山东南山脚。据《宁海刘氏合修宗谱》,刘仁厚于南宋初自项岙(今梅林镇岙胡)迁此。村处东岙之西,刘姓居住,故称西刘。
西王 Xīwáng 7户,39人。位于东岙西0.7公里处。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王姓自竹林迁此。村在东岙之西,王姓居住,故称西王。
【新岭脚】 Xīnlǐngjiǎo 65户,276人。村委会驻地新岭脚。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岭脚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新岭脚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5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经营茶园等。
新岭脚 Xīnlǐngjiǎo 曾用名岭脚。16户,87人。新岭脚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北1.7公里新岭南面山脚。村北有新岭脚电站。古时,新岭为东岙通宁海之交通要道,有曹、章两姓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分别从牛台、下章至新岭脚开客栈,定居成村,故名岭脚。1986年改称新岭脚。
岭根屠 Lǐnggēntu 23户,89人。位于东岙北2公里之新岭山脚。先有屠姓居此,故名岭根屠。后有吴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七市南庄迁此。
犁头嘴 Lítóuzuǐ 15户,56人。位于东岙北1.8公里处。据当地《褚氏宗谱》,明隆庆年间(1567~1572》褚姓自东岙褚家迁此。村处山间,以山形似犁头嘴得名。
马殿 Mǎdiàn 11户,44人。位于东岙北1.3公里处。亭头——东岙公路经村而过。清乾隆八年(1743)在此建关王殿,因塑有马象,俗称为马殿,后即为村名。殿成后,褚姓来此定居。清嘉庆(1796~1820)初,又有林姓迁来。
【横路山】 Hénglushān 60户,232人。耕地20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横路山 Hénglushān 60户,232人。位于东岙东北2.1公里山间,东北邻官岭乡。据当地《陈氏宗谱》,陈适吉于明宣德八年(1433)自东岙迁此。村处山腰,向东有一条横路通至削鳖岭,因称横路山。
【墙里林】 Qiánglǐlín 39户,163人。耕地13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园等。
墙里林 Qiánglǐlín 39户,163人。位于东岙东北1.3公里山脚下。据《墙里林氏宗谱》,林逢元于明洪武二十年(1383)自铁场(今西店镇)入赘于此。村处山下平地,村外有防洪墙,住民林姓,故称墙里林。
【上张】 Shàngzhāng 51户,208人。耕地120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上张 Shàngzhāng 51户,208人。位于东岙西南2.5公里万皮蓬山东北面,东岙至三门公路北侧。据《重修跳头山头张氏宗谱序》,张实甫于明景泰三年(1452),自天台东陈迁此。村处跳头三村之上,张姓居住,故称上张。
【西潘】 Xīpān 42户,172人。耕地84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其他旱地作物。副业有海涂养殖。
西潘 Xīpān 42户,172人。位于东岙西面0.2公里眠牛山东北部,南临旗门港。潘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本县冠庄迁来。村处西水桥头,潘姓居住,故称西潘。据东岙《王氏宗谱》;该村原为王姓居住,元大德三年(1299)王于赟赐状元及第,村中尚留有状元街一段。
【董家】 Dǒngjiā 40户,187人。耕地13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柑桔和海涂养殖。
董家 Dǒngjiā 40户,187人。位于东岙东南2公里武岙坪山之南,属沿海丘陵地区。据当地《董氏宗谱》,董姓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自宁海城内龙灯墙迁此。以姓名村,称董家。
【武岙李】 Wu'àolǐ 83户,361人。村委会驻地武岙李,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李家大队,1968年改名联合,因重名,以李家属武岙片村,1981年更名武岙李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18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副业有海涂养殖和近海捕捞等。
武岙李 Wu'àolǐ 曾用名李家。59户,275人。武岙李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东南2.2公里旗门港北岸。据当地《李氏宗谱》,李姓由东山析居于此。以姓名村,称李家,1986年改称武岙李。
东山 Dongshān 24户,86人。位于东岙东南2.1公里处。据《李氏宗谱》,李姓于明洪武丁丑年(1397)自南田迁此。村处武岙李东面山间,故称东山。
【武岙黄】 Wu'àohuáng 109户,460人。耕地313亩,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主。副业有海涂养殖和近海捕捞等。
武岙黄 Wu'áohuáng 别名黄家。109户,460人。位于东岙东南2.7公里武岙坪山之南,前临旗门港。据《续修武岙黄氏宗谱序》,黄傅仁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城东柏屏迁住至此。村处武岙坪山,黄姓所居,故称武岙黄,亦称黄家。
武岙Wu'ào片村。包括董家、武岙李、东山、武岙黄四村。
【行者山】 Xingzhěshān 81户,390人。耕地23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大小麦、大豆、番薯等。副业有经营茶园等。
行者山 Xíngzhěshān 81户,390人。位于东岙西南3.1公里万皮蓬山西部,西、南邻三门县沙柳乡。据《重修跳头山头张氏宗谱序》,张甫真于明景泰三年(1452)自天台东陈迁此。该村所处山上有行者仙洞,因名山为行者山,村以山名。
【跳头吕】 Tiàotóulǚ 133户,553人。村委会驻地跳头吕,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跳头吕大队,1968年改称东方红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32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副业有柑桔培育、近海捕捞等。
跳头吕 Tiàotoulu 曾用名上吕。74户,336人。跳头吕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西南2.3公里旗门塘之西。据当地《吕氏宗谱》,吕希贤于元代自河南迁宁海永康乡跳头。早时该村两面夹海,中间突出一小山似跳板,称跳头。吕姓分上、下两村,该村居上,称上吕。1986年改称跳头吕。
下吕 Xiàlǚ 35户,140人。位于东岙西南2.2公里旗门塘西面。据当地《吕氏宗谱》,吕姓自上吕析居于此。该村居上吕之下,称下吕。
白塔桥 Báitǎqiáo 8户。28人。位于东岙西南1.6公里处。王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东岙王迁入。
西山王 Xīshānwáng 16户,49人。位于东岙西南1.5公里处。据《西山王氏宗谱》,王孝达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天台迁此。村处西山,王姓所居,故称西山王。
【小河塘】 Xiǎohétáng 38户,193人。耕地18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柑桔、海涂养殖和近海捕捞等。
小河塘 Xiǎohétang 38户,193人。位于东岙东南3.5公里龙角山北面,南临旗门港。据当地《陈氏宗谱》,陈远知于唐永徽年间(650~655)自台州迁此。村旁有河,细而长,直通海塘,故称小河塘。先时亦称小河,光绪《宁海县志》曾作小荷塘。
附注
*1987年12月,撤销4个街道,建9个居民区。 *;“〓”字原义为捕兽之网。 *:据《旧唐书·高祖本传》,李渊“祖先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本人“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曾任太原留守。此处云李渊生于太原,从谱。 (注):逐步、大陈等村,解放前地域在宁海县,而政区属新昌县,故称“飞地”。澄深的情况类此。 *前童乡于1987年改前童镇。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