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全县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46
颗粒名称: 卷一 全县综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综述。其中包括宁海县概况、宁海县建置沿革、宁海建县年代探讨等。
关键词: 浙江省 宁海县 综述

内容

宁海县概况
  宁海县(Níng hǎi xiàn)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介于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049′之间。北连奉化县,东北濒象山港,东界象山县,东南临三门湾,南邻三门县,西接新昌、天台二县。全县面积1931.2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655.91平方公里,海域275.31平方公里。设7区,9镇(含1个县辖镇),40乡,计4个街道,891个行政村,1344个自然村。总计147635户,538448人。除回、蒙、满、壮、苗、藏、朝鲜、土家等少数民族38人外,均汉族。其中农村户口131282户,500569人。中国共产党宁海县委员会、宁海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处全县中心,北距宁波66公里,西北距杭州150公里。
  宁海于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距今已有1700余年。相传当时有将军率兵沿海南下,一路怒海狂涛,至三门湾则风平浪静,遂取宁海为名。明万历《郡县释名·浙江卷》载:“邑以濒海,名宁海者犹宁波之谓”。《重修浙江通志稿》称宁海系“取海疆安宁之义。”要之,宁海属吉祥地名,谓其海域宁静,民生安定。宁海建县后,历属临海郡、台州、台州路、台州府。1949年7月宁海解放,初属台州专区,后曾数易归属于宁波专区和台州专区之间,1958年后属宁波专区、宁波地区,今属宁波市。
  本县处于新华夏系一级第二段隆起地带的南端,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变,为沿海多山丘陵区。
  境内山体系天台山余脉,走向大体自西向东,分为西北第一尖——香岩山,中部第一尖——茶山,西南望海岗——梁皇山和南部王爱山岗——状元峰四大干山。西北干山起于宁海、奉化交界之第一尖(海拔945米),走向东北折东,过县境西北部各乡镇,且为宁、奉二县界山,至西店镇崔家入海。中部干山于马岙乡第一尖岔出,向东南折东,穿越县境中部,直达宁象边界。西南干山自马岙乡西南端之望海岗(海拔931米)岔出,向东转南,经县境西南部各乡,入水车乡境。南部干山起于宁海、天台交界之望海尖(海拔897米),走向东南折东,横贯于县境南部。
  河流依山势东流入海,主要有白溪、大溪、凫溪、清溪、中堡溪等。白溪源出天台县华顶山,主流经我县西南千山与南部干山之间地区,东出水车乡入白峤港,县内流长54.9公里,为我县最大溪流。大溪系白溪支流,源出马岙乡第一尖南麓,流域夹于中部干山与西南干山之间,于水车乡马婆园汇入白溪。凫溪源出第一尖北麓,流经西北干山与中部干山之间地区,东出紫溪乡入铁江。清溪源出天台县苍山北麓,入我县桑洲镇,处于南部干山之南,出三门县沙柳乡入旗门港。中堡溪源于宁、象交界之茅芦岗,流经中部干山东端之西南地区,南流入胡陈港水库。均系山溪,流短水急,无结冰期,有灌溉之利,但不通航运。此外,较大之独立河流有颜公河、石门溪、汶溪、西仓溪、力洋溪、茶院溪等。
  全县海岸线长166.48公里。县境东北处于象山港尾,有铁江、黄墩港;西南处于三门湾畔,有白礁水道(岳井洋)、力洋港、白峤港、旗门港。都属浅水港。沿海有岛屿44处。
  境内西部山峦重叠,东北部亦多山。东部及南部有长街、力洋、一市等地的海积平地,县城以北至沿海一带,有洪冲积河谷平地,为
  本县主要粮棉产区。全县陆地总面积中,海拔500~1000米低山占10.1%,50~100米丘陵占61.5%,50米以下台地、平地占28.4%,向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自然资源有铁、锰、金、银、铜、铅锌、辉钼、煤、沸石、萤石、明矾石、珍珠岩、叶蜡石、花岗岩、方解石、石英等矿藏。其中沸石、花岗岩资源丰富,已予开采。南溪温泉水清质优,于1960年建成南溪温泉疗养所,为著名疗养旅游胜地。莲头山泉水含有放射性元素氡,有医疗价值。毛屿乡大梁山及大佳何乡涨坑有矿泉水,经国家级鉴定质量属上乘。此外,有瓷土、耐酸土、砖瓦粘土蕴藏。
  全县地处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水充沛,光热较优。年平均温度16.2℃,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9.6℃。年平均无霜期230天,日照1885.3小时,降雨量1628.8毫米。雨量大多集中在5~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8%。夏季季风(东南风)最盛,7~8月,常有强台风影响。
  本县系以粮食生产为主之综合性农产区。共有耕地410538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麦、豆、玉米、薯类;经济作物有棉、油菜籽、糖蔗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42公斤,总产196330吨;棉花亩产53公斤,总产4474吨。解放以来,进行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先后治理凫溪、白溪、大溪等溪流,筑车岙港、胡陈港、毛屿港蓄淡水库,建杨梅岭、黄坛、力洋等水库。现全县有中型水库5处,小型水库53处,塘坝1758处(内解放前已有的582处),总蓄水量1.0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9.16万亩。并围垦海涂10.25万亩。粮、棉等农产品亩产和总产都较解放前有大幅度提高。全县有林业用地150.89万亩,内有林地98.67万亩,其中用材林67.8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1.3%。山林以松木为主,兼有毛竹、杉木、杂木等。经济林有茶、桑、柑桔及其它果木,均系解放后发展。本县系国家柑桔基地县,1985年产柑桔14457吨,有三株罐藏柑桔良种,占全国优良品种总株数三分之一。望海岗之云雾茶,为优质名茶。全县有18个乡、镇临海,且有水库、山塘,渔业亦发达。1985年水产品总产量23670吨,其中海水产品22642吨,淡水产品1028吨。海水鱼类有黄鱼、带鱼、墨鱼、鲳鱼、鳓鱼、青黄鲇、鳗、弹涂等,淡水鱼类有花白鲢、草鱼、扁鱼、鲤鱼等。海涂产青蟹、蛏、牡蛎、泥螺等,远近闻名,铁江牡蛎、长街蛏子声,誉尤著。近年于近海养殖对虾,发展较快。农村副业以饲养业为主,传统禽畜有猪、牛、羊、鸡、鹅、鸭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21751头。新兴饲养有兔、群鸭、奶牛、蜂等。1985年农业总产值17989万元[注]。
  解放以前,宁海仅有手工业及发电、轧米、印刷等数家小厂,现代工业可谓空白。解放后工业逐年发展,至1985年,全县有全民企业47家,集体企业449家,村办及联户办、个体办工厂共1821家。工业总产值48933万元,已超过农业产值1.7倍,工业门类囊括采掘、制造30个行业,以塑料、橡胶、纺织、燃气用具、机械以及食品等业最具规模。宁海棉纺织厂、丝厂、粮机厂、水产供销公司冷冻厂、教学仪器厂以及县针织厂、五金仪表厂、五金工具厂等均有产品销售国外。
  本县历来多各业手工匠人,1981~1982年农业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工匠外出经营的增多,1985年全县外出劳力22088人,遍及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以建筑工人最多,多成立建筑工程队承包各类工程。其它个体工匠如木工、竹工、裁缝等均有。劳务输出的收入成为县国民收入来源之一。
  宁海商业,解放前多为本地农副产品的交易,输出以林、渔产品为主。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商业渐趋发达,并有棉纱、小五金、工艺品、中猪、活大猪、姜油、蚕豆、速冻蔬菜、鳗苗等商品出口。县内贸易,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084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3697万元,集体所有制商业7388万元,个体商业2793万元,余为饮食业、工业零售额等。城关镇为全县商业中心,西店、梅林、桥头胡、力洋、长街、桑洲等镇,集市贸易兴旺。
  交通以公路为主,省道甬临线(宁波——临海)自北向南,象西线(象山——新昌西山)自东向西穿越县境,宁象线东达象山,汽车可直达邻近各县市。另有县道18条,乡道20条,1986年宁海——水车公路全线通车后,全县49个乡、镇全部通车,县境内公路总长467.43公里。此外,沿海各地均有运输船只出海,薛岙、梅岙、胡陈港设有海运码头,可通往省内外各港口。在县邮电局之下,全县各乡镇均设有邮电分局或邮电所。农村邮件投递单线长度1238公里,全部行政村通邮。各乡镇均装有电话交换机,其中20个乡镇装有载波电话终端机,405个行政村通电话。
  宁海教育事业,于民国时期有所进展,然基础仍然薄弱,解放后始得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8所,高中程度的各种职业学校及农业中学5所,初中44所,附设初中点13处,小学573所。计高中学生2750人,职业高中学生1018人,初中学生19852人,小学生55346人,入园幼儿5070人,已实现每乡(镇)有初中,普及小学教育。另有县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进修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浙江电大、刊大宁海工作站。1985年10月经宁波市扫盲复核工作队来宁海复核,宁海已达基本扫除文盲单位标准。
  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较快。1973年设立宁海县科学技术办公室,1978年改宁海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为领导全县科技工作的机构。1978年以来,全县共完成科研成果132项,其中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项。
  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56个,图书馆1个,工人俱乐部1个,有电影放映单位132个。县城有剧院1个,电影院2个,专业文艺团体有宁海越剧团。有线广播始建于1956年,现有广播喇叭96000只,广播放大站51个,村广播室222个。有电视差转台1个。全县有小运动场(田径场)5个,篮球场206个,灯光球场9个,棋类房2个。
  解放前,宁海医疗条件落后,治病以民间医生为主。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有人民医院、中医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各区(镇)有中心卫生院,各乡(镇)有卫生院。1985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5个,床位545张,医务人员1155人,其中个体开业医生61人。医疗设备亦大有改进。另有农村医疗网,有乡村医生47人,卫生员354人,接生员191人。
  宁海素称“山陬海隅”之乡,经济发展一向缓慢。宋楼府甚至言称:“见其市井萧条,人物稀鲜,官舍卑陋,山岭崎岖,无一事之可人意,誓断不复过此。”然宁海自有其可贵传统,除与全国人民一样具有勤劳朴素的品质之外,其一是历代多节气之士。南宋末年之郑霖、叶梦鼎、胡三省、舒岳祥,都与邻县天台人权臣贾似道同朝,但均不为贾笼络,郑霖以此为贾所杀,叶梦鼎致仕归里,胡三省、舒岳祥弃职回家,以著述为乐。明初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为朱棣惨*,其刚烈之气为国人所崇。近代则有柔石、潘天寿,前者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捐躯,后者之品德,被艺术界推崇备至。据志书所载,出于外地领州县之职者,不肯阿谀奉上而为民兴利除弊的甚多。其次是富有抗暴斗争精神,元初杨镇龙反元起义,清末王锡桐反洋教起义,均震动浙东。元末陈性中父子以民间力量抵御倭寇,智勇过人。明末张煌言在
  抗清斗争中,曾于山头一带屯兵,宁海人民积极支持。清初俞抒素聚众反对清朝统治者,号称“白头翁”,声威亦大。1926年宁海成立中共支部后,即于1928年组织亭旁起义(亭旁今属三门县),此后革命斗争不断,至1948年,于县之西南境建立革命游击武装,为解放宁海创造条件。凡此种种,均为宁海人民可贵的精神遗产,激励宁海人民奋发前进。
  宁海背山面海,水陆两利,工、农、林、渔、副各业均有发展前途。解放以来,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海工农业生产以及文教卫生事业均得迅速发展,灿烂的前景,正在迎着宁海人民!
  宁海县建置沿革
  古之宁海,其地域包括今象山、三门两县的大部分,处于浙东沿海,东南为舟山群岛。从解放前后多次发掘的古代遗物、遗址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据《浙江地理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四纪之初,原始人类开始在宁绍平原出现,即后来被称之为于越的居民。第四纪最后一次海侵(卷转虫海侵)之后,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原始居民迁移离散。一支向南面丘陵区退却,创造了河姆渡文化(距今约七千年),另一支北迁,还有一部分则迁往沿海岛屿,其中有今舟山群岛。宁海的古代居民,可能就由此次迁移而来。
  春秋时(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宁海为越国地。战国后期,楚灭越,宁海地属于楚国。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于今浙江省台州以南地区及福建省置闽中郡,并于会稽郡下设鄞县。秦时,宁海北部为鄞县境,属会稽郡;南部属闽中郡。
  秦末废闽中郡,会稽郡兼有原闽中郡地。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郡国之上置“十三州刺史部”,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此后,宁海属会稽郡,隶扬州。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东瓯地置回浦县,属会稽郡。宁海为鄞、回浦二县地。东汉建武(25~55)初,改回浦为章安,宁海则为鄞、章安二县地。
  三国时,今浙江隶吴国之扬州,吴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置临海郡,并析章安县置临海县。宁海为鄞、临海二县地,分属会稽、临海二郡,隶扬州。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08)平吴,王濬以兵狥地,请析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地八百户置宁海县,治白峤”。(崇祯、康熙《宁海县志》)是为宁海建县之始。(参看本卷《宁海建县年代探讨》)宁海立县后,属临海郡,仍隶扬州。
  南朝宋、齐、梁、陈时期(420~589),扬州地时而分设东扬州,时而并为扬州,变化频繁。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并曾于今浙东设会州。临海郡名则未改*。此时,宁海属临海郡,隶会州、扬州、东扬州。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改东扬州为吴州。同年,废临海、永嘉二郡置处州,十二年(592)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又改为永嘉郡。并于开皇九年撤宁海县入临海县。隋时,宁海为临海县地,先后属处州、括州、永嘉郡,隶吴州。
  唐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今浙江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又分浙江东道、浙江西道。武德四年(621),于临海县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天宝元年(742),台州改为临海郡,乾元元年,复为台州。武德四年,析临海复置宁海县,治海游(今属三门县)。七年又省入章安县。武后永昌元年(689)复置宁海县,治广度里,即今城关镇。神龙元年(705),以县东海岛阔远,析为象山县(部分析自*县)。唐代,宁海县曾二度省、复,先后属海州、临海郡、台州,隶江南道,江南东道,浙江东道。
  宁海于五代时(907~960)属台州,为吴越国地。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纳土归宋后,今浙江属两浙道,至道三年(997)改两浙路。熙宁七年(1074)分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熙宁十年(1077)复合为两浙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又置两浙东路。宁海于宋代属台州,隶两浙道、两浙路、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两浙都督府于杭州,至元十五年立江淮行中书省,二十一年(1284)改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至元十三年于台州置安抚司,十四年(1277)改台州路总管。由于行省过大,置浙东道宣尉司,作为省路之间承转机构。元代,宁海先后属台州安抚司、台州路,隶两浙都督府、江淮行中书省、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台州路为方国珍所据,至二十七年(1367)归附于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于丙午年(1366)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吴元年(1367)取台州路,改为台州府,属宁绍道。明时,宁海属台州府,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浙江布政使司。
  清初袭明制,置浙江布政使司,康熙(1662~1722)初改浙江行省。台州府改属宁绍台道。清代,宁海属台州府,隶浙江布政使司,浙江行省。
  中华民国初,罢清代府、州、厅制,宁海直属浙江省。民国3年(1914),宁海属会稽道,隶浙江省。南京国民政府初期(1927~1935),取消道制,宁海又直隶浙江省。民国24年(1935)9月,属第七行政督察区;32年(1943)5月,属第六行政督察区;37年(1948)4月,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同年7月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7月,划宁海南部17乡于新置之三门县。38年(1949)1月,逐步等21村(当时分属6个大村)由新昌划入宁海县,澄深寺地区由天台划属宁海县。
  宁海县于1949年7月5日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海隶浙江省,属台州专区。1952年改属宁波专区,1957年又属台州专区。1958年11月,撤宁海县并入象山县,属宁波专区。次年,今深甽区地划属奉化县。1961年8月复宁海县,仍属宁波专区。复县后,除柴溪村划给象山县外,恢复原有地域。1970年宁波专区改为宁波地区,宁海属宁波地区。1983年7月,撤销宁波地区,此后,宁海属宁波市。该年5月,划沙柳公社归三门县。
  宁海自西晋建县以来,曾短期裁撤,地域亦有所缩小,但县名从未更易。长期以来,属于今之台州地区,解放后由于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最后归属宁波市。
  宁海建县年代探讨
  宁海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建县也早,一般说是晋代,距今已有1700年,但建县的确切时期,却向有不同说法,已见的有下列四种:
  一、建于晋代之前;
  二、建于西晋太康元年(280);
  三、建于东晋永和三年(347);
  四、建于东晋太元二年(377)*。
  宁海建县于晋代之前,见于《宋书·州郡志》,该书在临海郡条下,列县五:章安、临海、始丰、宁海、乐安。其中“宁海”之下有注:“何志:汉旧日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宋书》103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还有清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临海郡,吴太平二年(257)以会稽东部置,领县七:章安、临海、南始平、永宁、宁海、松阳、安阳。”
  《宋书》原来由南宋人何承天编纂,未竟,由沈约继续编纂成书。这里说宁海为“汉旧县”,是沈约保留的何承天之意。后来存世的《宋书》各种版本,缺引文中末尾“志无”二字,即原文为“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对此,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说:“据志例,‘二汉志’下当脱‘无’字,晋志有宁海,知‘太康地’下,当脱‘志有’二字。”杨守敬亦说: “‘二汉志’下脱‘无’字,‘晋太康地’下脱‘志有’二字”。则引文应为: “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无,《太康地志》有”。现在的引文,是中华书局从《太平寰宇记》引《临海记》而校勘的。(据《宋书》1065页“校勘记”第十五条)就是说,成孺、杨守敬以为汉无宁海县,晋太康时有之,中华书局的《宋书》校勘者,认为二者并非。
  洪亮吉说吴太平二年置临海郡时已有宁海,也是说宁海立县于晋之前。光绪《台州府志》的编者王佩瑶不主张宁海为“汉旧县”,他在《府志》《沿革表考异》中说洪亮吉“据何说,于临海郡列宁海,非也”。
  查《晋书·地理志》,临海郡之下列有宁海县。此书所列郡县,都是晋太康年间已有的,郡、县于当时有易名、置设、合并等更动。在条目中有注释。“宁海”之下无注释,不能排除宁海于晋前已设县的可能性。据此看来,何承天、洪亮吉的看法,不能说毫无根据。但于此说至今尚未发现更多证明,只能作为存疑。
  主张宁海建县于西晋太康元年的古籍较多。
  《嘉定赤城志》卷一:“宁海县本临海地,晋太康设置。”“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始平为始丰,罗阳为安固,析临海之北置宁海县。”
  《舆地纪胜》卷十二:“晋武平吴,析临海之北置宁海县”。
  以上二书均成于南宋,其中《舆地纪胜》为南宋地理总志。
  南宋时宁海人储国秀作《宁海赋》(载崇祯、康熙、光绪《宁海县志》),有“惟晋太康,吾邑始显,截回浦而置郡,析章安而为县,初宅白峤,……”之句,亦说宁海县建于太康年间。
  旧《台州府志》、《宁海县志》多持此说,其中明崇祯、清康熙二种《宁海县志》说得最具体:“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王濬以兵狗地,请析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地八百户置宁海县,治白峤。”
  其它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有关著作,如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段长基《历代沿革表》、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等,均赞同此说。
  从下述二点来看,宁海建县于太康元年之说确有可信之处。
  一、如前所说,《晋书·地理志》中存于太康年间的郡、县名中,已有宁海,虽不能据此断定宁海建县于晋之前,但可说明晋初确有宁海县。
  二、晋武帝司马炎于太康元年平吴之后,原来属于吴地的荆州、扬州,郡、县的建置变动甚繁,这是晋皇朝出于统治新得土地的需要,今浙江省范围内,亦有类似情形:太康元年至四年,易名的郡、县有九,新置的县有二(不包括宁海县)。宁海地域处于临海与鄞县(今奉化县)之间,土地辽阔,于此时新置一县,甚有可能。《舆地纪胜》、崇祯、康熙《宁海县志》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因此,在未有新的资料发现之前,说宁海建县于晋太康元年,应是恰当的。
  以宁海县为建于东晋永和三年的,有《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前者有“晋穆帝永和三年,分会稽郡之鄞县置宁海县”的记载;后者引《临海记》说:“晋永和三年,分会稽郡八百户于临海郡章安地立宁海县。”以宁海县为建于东晋太元二年的,有《宁海土风志》。此书早佚,《嘉定赤城志》作晋武帝太康元年置宁海县之后,注引《宁海土风志》,作太元二年。
  按晋时州、郡、县的更动,以晋武帝司马炎和惠帝司马衷在位时最多,元帝司马睿渡江之后,东晋期间,侨置郡、县颇多,而更动旧郡县则甚少。由此观之,永和三年或太元二年置宁海县的可能性并不大,且佐证亦少,难于确立此论。
  综上所述,宁海建县时间,以西晋太康元年之说为是,而其余三者,可存其说,待作进一步查考。

附注

[注]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以下工业产值同此。 *《太平寰宇记》和《嘉定赤城志》有梁改临海郡为赤城郡之说,《大明一统志》有陈改赤城郡为章安郡之说。按《梁书》伏曼容、蔡樽、王筠、肃洽、刘潜、傅昭诸传,均记为临海太守,并无赤城郡名。《元和郡县志叙台州亦不曾有梁为赤城郡的记载。又,《陈书》《世祖纪》有“临海太守王怀振”语,《庚持传》有“监临海郡”语,《钱道戢传》中亦记为临海太守,都不见章安郡。因此,临海郡曾改称赤城郡与章安郡之说,颇有异议,本文未予列入。 *《赤城志》注引《宁海土风志》:“县本汉回浦、鄞二县地,太元二年,列鄞之八百户,安北乡二百户置宁海县。”(转引自清光绪《宁海县志》沿革表)这里说“太元二年”,未指明是三国时吴的“太元”(251~252)或是东晋孝武帝的“太元”。然吴太元实只一年,次年二月即改元为“神风”。且此时吴主孙权已病,四月即亡,于此不安之时,建县之举甚不可能,故此处作东晋太元论。又,宋钱惟演《宁海县新建衙楼记》中,亦有“晋孝武太元二年分鄞、章安户置之”语。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