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艺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2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艺 文物
分类号: K87;G127.55
页数: 4
页码: 50-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门村文化设施集中,文物古迹丰富,包括城隍庙、王锡桐起义遗址等,藏有众多古器物和名人字画。
关键词: 南门村 文化设施 文物古迹

内容

一 文化设施
  南门村是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地方,古代的城隍庙,现代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均设于村内或村边。建于唐永昌元年(689)的城隍庙,迄建国前历来是群众性文化娱乐场所。庙内置戏台,其建筑工艺之精美,居全县各戏台之首。台顶为螺旋式藻井,由二十层狮尾花拱和龙凤透雕花板构成,设计巧妙,具有扩音作用。台面周沿围以花饰低栏,制作讲究。台前原为粗大木柱,后改为西式铁柱以方便观看。旧时,城隍庙常要演出元霄灯戏、祝寿戏、还愿戏和迎神赛会的会戏,每年累计有三十余天,最多时达百来天,并且邀外地大徽班或名角登台。“五四”运动后,此庙台一度成为传播新思潮的讲坛。宁海中学草创时,为筹募经费曾用蓄电池取光在此放映黑白默片。抗日战争期间,“县中剧团”、“县中心剧团”等业余文艺团体多次借台演出俗称“文明戏”的现代剧,宣传抗日或举办义演。后由于专业剧院的建办而停止演出。1962年,于庙内搭简易电影场,至1974年拆除。
  文化馆 1966年10月迁设于本村东北(今桃源南路)。1977年建成新办公楼。现设有文艺辅导、文艺创作、美术摄影及录像、游艺等活动室,并办有文化综合商场。
  图书馆 1987年8月,在本村应家山(今塔山路)建成宁海图书馆大楼,书法家赵朴初题写馆名。书库可藏书30万册,已藏9万余册。图书楼造型美观,环境幽静。专辟少儿阅览室,每天座无虚席。
  宁海剧院 位于本村力行巷口,1968年建,有座位1050个。除本县平调剧团(后改越剧团)定期公演外,上海歌舞团、杭州京剧团、宁波京剧团和邻近各县的越剧团等每每应邀来此演出。县人民代表大会等全县性重大会议亦常借此举行。
  宁海电影院 建于1974年,址在本村东沿(桃源南路东侧),有座位1490个,装有冷气设备。
  村业余剧团 1956年,永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业余剧团,有30余名男女青年参加,聘城关居民王志刚任导演,曾先后在薛家祠堂演出《秦香莲》、《回窑》、《芦花荡》、《华容道》等京剧。1960年后停止活动,剧团亦自行解散。
  二 文物古迹
  王锡桐起义遗址 在桃源南路西侧,本村力行巷口,系旧时城隍庙。旧志载,城隍庙始建于唐,入元隳废,重兴于明。民国时复有局部改建。现存之建筑中,有清嘉庆时《修葺碑记》。
  1903年10月(农历八月十三),北乡伏虎会会主王锡桐,为反对天主教会仗势凌虐乡民,率众入城在城隍庙举行武装起义,焚毁教堂,严惩首恶,使教会势力受沉重打击而从此一蹶不振。
  1963年3月,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王锡桐起义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工锡桐坐镇指挥的五凤楼,今己修葺一新,供人观瞻。
  宝敕堂旧址 在南门外(今解放路南端),始建于宋,今存正厅座东朝西三间,系清代重建,民国时曾作修理。宝敕堂为宋罗适因供奉哲宗敕书而造的纪念性建筑。罗适曾任两浙提点刑狱。为政清正廉明,修水利、平冤狱,一贯与民兴利除弊。知江都(扬州)时,被呼为“罗青天”。宋哲宗敕书是为嘉奖罗适改革狱政的功绩而颁赐。
  县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 设于城隍庙,内藏各类古器物17000余件,有新石器时代石斧、石磅,商代陶罍,战国时期铜剑、铜矛,秦代半两币,汉代五铢钱和陶灶、陶罐、陶钵,东晋鸡头壶,六朝粉福盘,唐代“真子飞霜”铜镜、玉璧碗,宋代雕玉贡璧,元代铜钟,明代化金铜佛,清代缂丝旗袍、朝珠、顶戴以及犀角杯、釉陶和尚棺等。文管会收藏经史子集丛各部古籍约25000册,其中列为省、县善本目录的有2000册。又收藏名人字画1600余帧,其中有方孝孺、文征明、徐枋的山水,蒲作英的墨竹条屏,郑板桥的兰石、行书,嘉庆、慈禧的御笔,和俞樾、康有为、董其昌、于右任、任颐、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齐召南等的字画。其中20帧潘天寿作品,更具有研究价值。此外还有赵子昂的八骏图,唐寅、文征明的人物,陈洪绶的书法,徐渭的山水,虽有膺品之嫌,亦称珍贵。
  会中并藏有本村人应野平的人物及山水画。
  石板古井 在本村下金竹岭巷南侧,六角形石板井壁和圆形石井栏均完好无缺。建时无考。光绪《宁海县志》载:“石板古井,治南二百步应宗祠园内,深一丈余,冬夏不竭,味极甘淡。后园垣不砌,任人汲取,昼夜无息肩。”今水源澄沏,居民仍在饮用。
  福音堂俗称耶稣堂,在三隍堂(今解放路)西侧,清同治七年(1868)建。民国时,耶稣教会曾在此开办明新学校,开全县男女生同校先例。建国后,中共宁海城关镇首次党员大会在此召开。
  本村出土文物:
  东汉陶罐 1985年12月,应家山民居工地东汉残墓中出土。高15厘米,口径10厘米,,施青灰色釉,双系,系上刻有叶脉纹,肩上有“道弦纹,鼓腹,平底。碎裂,经修复完整。
  唐代盘口壶 1985年3月南门村晒场出土。高35厘米,口径15厘米,盘口稍减,颈细长,双系对称,肩刻弦纹五道,腹略鼓,腹径27厘米;平足,足高1厘米。釉色青黄,盛水器。
  清代御赐匾额 1983年12月,应家山出土清康熙御赐方氏宗祠直匾一方,书“忠烈明臣”。

知识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宁海南门村志》

全志分大事记及区域、党政群团、农业、工商业、文教卫生、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杂记等九篇,凡40节。它是总汇一村历史和现状的全书。编纂村志,有利于鉴古通今,继往开来,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

相关机构

南门村文化馆
相关机构
南门村图书馆
相关机构
宁海剧院
相关机构
宁海电影院
相关机构
南门村业余剧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南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