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4
页码: 46-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立新大队1976年办合作医疗站,宁海城关曾血吸虫病流行,经多年防治,1985年后全村未查到钉螺。
关键词: 南门村 立新大队 合作医疗站

内容

一 合作医疗
  1976年4月,立新大队开办合作医疗站。站址初设塘下杨,后迁耶稣堂。社员俞大森、玉翠娥经县卫生部门培训,担任“赤脚医生”(亦农亦医的医务人员)。医疗站以“预防为主”,每年为本村儿童少年义务接种与预防注射“卡介苗”、“百日咳”、“流脑”及其它各种疫苗。并为村民免费治疗简易疾病。医药费由大队负担,医务人员工资由大队管理委员会(村委会)记工付酬。1982年停办。
  二 血吸虫病防治
  宁海城关原是血吸虫病流行地。民国23年3月《新医药》记有:“宁海城乡内外,本城四门外皆山,……在水坑田沟田边钉螺(+++)。”南门村更为严重,田、地、沟、塘、山、溪均有钉螺孳生。1970年县钉螺普查,立新大队有螺区面积为77068平方米,占全镇钉螺面积的41.5%,血吸虫病发病率达7.3%。
  血吸虫病的防治开始于1955年。是年秋,县人民政府卫生院防疫股在小南门城河首先发现钉螺。次年,为村民进行“皮试”,并对阳性者取便孵化。1958年,县成立血防专业队,指导各村开展群众性查螺灭螺,对病人集中进行免费治疗,并加强粪便管理。后,血防工作因“困难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曾两度中断。1969年县病情普查,本村有晚血病人3名(全镇14名)。次年,全镇开展钉螺普查,本村共查到钉螺面积77068平方米(全镇185621平方米),当即采取药喷与土埋相结合的办法予以治理,并建造无害化厕所和粪池,以灭除虫卵。自1970年至1980年,全村查病受检3392人次,共发现血吸虫病135例,治愈115人,占85.19%.3名晚血病人愈1名,死2名。1985年后,全村再未查到钉螺。

知识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宁海南门村志》

全志分大事记及区域、党政群团、农业、工商业、文教卫生、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杂记等九篇,凡40节。它是总汇一村历史和现状的全书。编纂村志,有利于鉴古通今,继往开来,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南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