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文教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17
颗粒名称: 第五篇 文教卫生
分类号: G127.55;R199
页数: 15
页码: 44-58
摘要: 文章介绍了南门村教育、卫生、文艺文物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南门村 教育 卫生

内容

第一节 教育
  据光绪《宁海县志》载,宋绍兴七年(1137),徙儒学于县治西南二百步,即本村西首,今龙灯墙巷县府招待所址。居中建圣庙,后为讲堂,东偏为射圃,并辟有泮池(今存)。
  清代,本村金竹岭吴姓设有私塾一所,名“颂芳书屋”。
  光绪三十三年(1907),原学署改设为官立R南初等小学堂,为本村及近村儿童启蒙之所。据《浙江教育官报》载,宣统元年(1909),南小学2设3学级,有学生60人。同年,于城9庙创办端本女学。民国2年(1913),迁设于本村华宅,并立案为县立端本女子高等小学,由村民华琴川担任首届校长。民国前期,端本是和正学小学并立的女子最高学府,本县女知识分子多出端本门下。民国11年,学校迁往妙相寺旁新址。
  民国4年(1915),耶稣教会在福音堂后厢开办明新学校,招教内外男女儿童入学,为全县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学校。4年后停办。
  民国5年,县商会在村东永春桥(城隍庙后进)创办私立桃源小学。校长由商会长兼任,经费由商界筹集。
  民国29年10月“缑城镇国民教育状况调查表”载,第8保(小地名牌楼脚)、第9保(塘头)、第10保(墈头)、第11保(胡家坛)共1604户,其儿童就近入学之学校为桃源小学。是年冬,桃源小学改名缑城镇第八、九保联立国民学校,设2学级,学生70人。次年,因日机轰炸县城而暂迁西山庙,存1级、27人。后,校名改为桃源代用国民学校。
  民国33年学校概况表载,是年桃源代用国民学校设4学级,学生158人。至民国36年,减为3级63人。经费由商会负担价值实谷130石之现金。
  1949年春,“缑城镇学校概况”称,第6保(本村三隍堂以东)所在地学校为桃源代用国民学校,第8保(三隍堂以西)为缑南国民学校。该学期桃源、缑南两校各设有3学级,学生数不详。
  建国后,桃源小学于50年代初停办,本村儿童分别至城中小学与城南小学(原缑南小学)就读。
  1957年,县工商联在城隍庙举办业余初中班。次年改全日制,称城关民办中学。后迁往城西。
  本村儿童入学情况,民国时无考。建国后,据城南、城中两校校史记载,自1949年至1981年,城南小学由5班、学生180人,增至15班、750人,城中小学由6班,不足300人,增至20班,1158人。又据城关镇文教工作统计,1958年全镇学龄儿童总数2076人,入学1952人,占94.5%。至1975年,入学率为94.5%。1981年以后,学龄儿童入学率连年接近100%,毕业率在99%以上。1986年经县、市验收,本村初等教育已告普及,并实行普及九年制教育。
  民国时开始办理“民众教育”。民国22年至24年,曾在城南与桃源小学举办中心民校和妇女民校,但收效甚微,中心民校首届毕业生仅张凤仙等6名,“城乡文盲充斥”(载《宁海民报》)。建国初,本村分别在城隍庙和耶稣堂开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有数十名青壮年村民参加学习。后,民校改由小学兼办。至1964年统计,全村13至40岁农民中,文盲与半文盲人数约占四分之一。
  1982年全国人口第三次普查,南门村小学毕业以上文化R-度者713人,占全村总人口1069人的66.7%。其中高中毕业92人,初中毕业215人,小学毕业406人,不识字和识些字的215人,0至5岁139人。
  1986年全村受教育情况统计,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者5人,高中109人,初中288人,高小103人,初小409人,不识字35人,幼儿143人。初小以上文化程度者合计914人,占总人口84%,文盲占3%。
  第二节 卫生
  一 合作医疗
  1976年4月,立新大队开办合作医疗站。站址初设塘下杨,后迁耶稣堂。社员俞大森、玉翠娥经县卫生部门培训,担任“赤脚医生”(亦农亦医的医务人员)。医疗站以“预防为主”,每年为本村儿童少年义务接种与预防注射“卡介苗”、“百日咳”、“流脑”及其它各种疫苗。并为村民免费治疗简易疾病。医药费由大队负担,医务人员工资由大队管理委员会(村委会)记工付酬。1982年停办。
  二 血吸虫病防治
  宁海城关原是血吸虫病流行地。民国23年3月《新医药》记有:“宁海城乡内外,本城四门外皆山,……在水坑田沟田边钉螺(+++)。”南门村更为严重,田、地、沟、塘、山、溪均有钉螺孳生。1970年县钉螺普查,立新大队有螺区面积为77068平方米,占全镇钉螺面积的41.5%,血吸虫病发病率达7.3%。
  血吸虫病的防治开始于1955年。是年秋,县人民政府卫生院防疫股在小南门城河首先发现钉螺。次年,为村民进行“皮试”,并对阳性者取便孵化。1958年,县成立血防专业队,指导各村开展群众性查螺灭螺,对病人集中进行免费治疗,并加强粪便管理。后,血防工作因“困难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曾两度中断。1969年县病情普查,本村有晚血病人3名(全镇14名)。次年,全镇开展钉螺普查,本村共查到钉螺面积77068平方米(全镇185621平方米),当即采取药喷与土埋相结合的办法予以治理,并建造无害化厕所和粪池,以灭除虫卵。自1970年至1980年,全村查病受检3392人次,共发现血吸虫病135例,治愈115人,占85.19%.3名晚血病人愈1名,死2名。1985年后,全村再未查到钉螺。
  第三节 文艺 文物
  一 文化设施
  南门村是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地方,古代的城隍庙,现代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均设于村内或村边。建于唐永昌元年(689)的城隍庙,迄建国前历来是群众性文化娱乐场所。庙内置戏台,其建筑工艺之精美,居全县各戏台之首。台顶为螺旋式藻井,由二十层狮尾花拱和龙凤透雕花板构成,设计巧妙,具有扩音作用。台面周沿围以花饰低栏,制作讲究。台前原为粗大木柱,后改为西式铁柱以方便观看。旧时,城隍庙常要演出元霄灯戏、祝寿戏、还愿戏和迎神赛会的会戏,每年累计有三十余天,最多时达百来天,并且邀外地大徽班或名角登台。“五四”运动后,此庙台一度成为传播新思潮的讲坛。宁海中学草创时,为筹募经费曾用蓄电池取光在此放映黑白默片。抗日战争期间,“县中剧团”、“县中心剧团”等业余文艺团体多次借台演出俗称“文明戏”的现代剧,宣传抗日或举办义演。后由于专业剧院的建办而停止演出。1962年,于庙内搭简易电影场,至1974年拆除。
  文化馆 1966年10月迁设于本村东北(今桃源南路)。1977年建成新办公楼。现设有文艺辅导、文艺创作、美术摄影及录像、游艺等活动室,并办有文化综合商场。
  图书馆 1987年8月,在本村应家山(今塔山路)建成宁海图书馆大楼,书法家赵朴初题写馆名。书库可藏书30万册,已藏9万余册。图书楼造型美观,环境幽静。专辟少儿阅览室,每天座无虚席。
  宁海剧院 位于本村力行巷口,1968年建,有座位1050个。除本县平调剧团(后改越剧团)定期公演外,上海歌舞团、杭州京剧团、宁波京剧团和邻近各县的越剧团等每每应邀来此演出。县人民代表大会等全县性重大会议亦常借此举行。
  宁海电影院 建于1974年,址在本村东沿(桃源南路东侧),有座位1490个,装有冷气设备。
  村业余剧团 1956年,永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业余剧团,有30余名男女青年参加,聘城关居民王志刚任导演,曾先后在薛家祠堂演出《秦香莲》、《回窑》、《芦花荡》、《华容道》等京剧。1960年后停止活动,剧团亦自行解散。
  二 文物古迹
  王锡桐起义遗址 在桃源南路西侧,本村力行巷口,系旧时城隍庙。旧志载,城隍庙始建于唐,入元隳废,重兴于明。民国时复有局部改建。现存之建筑中,有清嘉庆时《修葺碑记》。
  1903年10月(农历八月十三),北乡伏虎会会主王锡桐,为反对天主教会仗势凌虐乡民,率众入城在城隍庙举行武装起义,焚毁教堂,严惩首恶,使教会势力受沉重打击而从此一蹶不振。
  1963年3月,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王锡桐起义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工锡桐坐镇指挥的五凤楼,今己修葺一新,供人观瞻。
  宝敕堂旧址 在南门外(今解放路南端),始建于宋,今存正厅座东朝西三间,系清代重建,民国时曾作修理。宝敕堂为宋罗适因供奉哲宗敕书而造的纪念性建筑。罗适曾任两浙提点刑狱。为政清正廉明,修水利、平冤狱,一贯与民兴利除弊。知江都(扬州)时,被呼为“罗青天”。宋哲宗敕书是为嘉奖罗适改革狱政的功绩而颁赐。
  县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 设于城隍庙,内藏各类古器物17000余件,有新石器时代石斧、石磅,商代陶罍,战国时期铜剑、铜矛,秦代半两币,汉代五铢钱和陶灶、陶罐、陶钵,东晋鸡头壶,六朝粉福盘,唐代“真子飞霜”铜镜、玉璧碗,宋代雕玉贡璧,元代铜钟,明代化金铜佛,清代缂丝旗袍、朝珠、顶戴以及犀角杯、釉陶和尚棺等。文管会收藏经史子集丛各部古籍约25000册,其中列为省、县善本目录的有2000册。又收藏名人字画1600余帧,其中有方孝孺、文征明、徐枋的山水,蒲作英的墨竹条屏,郑板桥的兰石、行书,嘉庆、慈禧的御笔,和俞樾、康有为、董其昌、于右任、任颐、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齐召南等的字画。其中20帧潘天寿作品,更具有研究价值。此外还有赵子昂的八骏图,唐寅、文征明的人物,陈洪绶的书法,徐渭的山水,虽有膺品之嫌,亦称珍贵。
  会中并藏有本村人应野平的人物及山水画。
  石板古井 在本村下金竹岭巷南侧,六角形石板井壁和圆形石井栏均完好无缺。建时无考。光绪《宁海县志》载:“石板古井,治南二百步应宗祠园内,深一丈余,冬夏不竭,味极甘淡。后园垣不砌,任人汲取,昼夜无息肩。”今水源澄沏,居民仍在饮用。
  福音堂俗称耶稣堂,在三隍堂(今解放路)西侧,清同治七年(1868)建。民国时,耶稣教会曾在此开办明新学校,开全县男女生同校先例。建国后,中共宁海城关镇首次党员大会在此召开。
  本村出土文物:
  东汉陶罐 1985年12月,应家山民居工地东汉残墓中出土。高15厘米,口径10厘米,,施青灰色釉,双系,系上刻有叶脉纹,肩上有“道弦纹,鼓腹,平底。碎裂,经修复完整。
  唐代盘口壶 1985年3月南门村晒场出土。高35厘米,口径15厘米,盘口稍减,颈细长,双系对称,肩刻弦纹五道,腹略鼓,腹径27厘米;平足,足高1厘米。釉色青黄,盛水器。
  清代御赐匾额 1983年12月,应家山出土清康熙御赐方氏宗祠直匾一方,书“忠烈明臣”。
  第四节 谚语 歇后语
  一 谚语
  四时谚语
  春霜难露白,露白要赤脚。
  惊蛰前雷,四十二日大门难开。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寒衣不可送。
  夏天三日北(风),大水没上屋。
  六月北风打过更,雨在门外??。
  六月发西北(风),晒煞桃丝竹。
  六月长长旱,独怕秋后廿日晴。
  七月秋风转,八月戴帽碗,九月重阳到,十月戴毡帽。
  雨打秋头廿日旱,雨打秋二烂稻杆,雨打秋,渐渐收。
  冬至前后,沙飞石走。
  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
  春东风,雨做工;夏东风,并底空;多秋东风,烂稻蓬。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马溅泥;云行南,水涨潭,云行北,好晒谷。
  大晕三日前,小晕眼头前。(指日晕兆雨)
  大晕风,小晕雨。(指月晕)
  东虹日头西虹雨。
  红霞红霞,无水烧茶;黄亮黄亮,大水猛涨。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明月照烂地,落雨落勿泊。
  月如弯弓,少雨多风;月如仰瓦,不求自下。
  夏季九九歌(“夏至”日起数)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拭汗象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顶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炙。
  冬季九九歌(“冬至”日起数)
  一九二九,洒水不流;
  三九廿七,檐前挂笔;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好汉街头走,
  六九五十四,笆头出嫩刺;
  七九六十三,花絮棒头担多
  八九七十二,黄狗拣荫地,
  九九八十一,飞爬一齐出。
  五月捣水孔
  五月捣水孔,六月断雨种,
  七月请老龙,八月汆稻桶。
  二歇后语
  水浇鸭背——无用。
  牵牛上壁——难办。
  鸭听动雷——难懂。
  贼出关门——嫌晚。
  问客杀鸡——空客气。
  砖钿勿买瓦——刻板。
  盐甏里生虫——蹊跷。
  驼背落棺材——难摆平。
  棺材头画花——装样。
  黄鼠狼学瓢——吊死。
  撮虾过老酒——易对付。
  酒馆店会葱——难论价。
  天高皇帝远——管勿着。
  跌倒撮把泥——精明。
  烂田翻捣臼——越陷越深。
  砧板上的肉——任人摆布。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脚踏两头船——溺杀。
  石板地掼乌龟——硬碰。
  鸡蛋里拣骨头——寻衅。
  鲞头交给猫望(看管)——找错人。
  瞎眼人摸溪滩——难辨方向。
  做梦吃绿豆芽——想的挺美。
  白峤岭头骂知县——听勿到。
  螺丝壳里做道场——太窄。
  撮着封皮当信读——小题大做。
  老鼠跌进白米缸——机会难得。
  一个萝卜一个空——各有其位。
  城隍庙摆测字摊——识相。
  老鹰飞过拔把毛——刻薄。
  候蜡打茶壶——不多不少。
  饭店门前摆粥摊——多此一举。
  瞎眼猫撞着死老鼠——碰巧。
  第五节 诗文选辑
  望海潮
  [民国] 孔墉
  毒龙腾空,鸣毫起陆,怪声高压云头。白骨似山,青磷遍野,中华烽火难收。正健儿杀敌擒酋,红粉春闺,一丸凉月,漫登楼。天涯我尚勾留,碳一支秃笔,几个吟俦。乡梦欲芜,胡尘未靖,何时还我神州。忧愤向谁酬,叹匆匆老去,王粲依刘。犹拟同歌破阵,痛饮快深仇。
  赠军中诸同事
  孔墉
  家家刀尺思寒衣,顾我天涯事总非。
  头白转怜亲更老,灯昏常觉梦难归。
  山城落月思回浦,沂水秋风忆钓矶。
  千里芦花明似雪,儿个怒马出重围。
  沪战杂咏
  [民国] 朱学勉
  漫天烽火袅寒烟,夜夜街头带露眠。
  谁使人亡家又破,残更转辗一泫然。
  秋风秋雨夜萧萧,斗室孤灯倍寂寥。
  忽听机枪声逼耳,料知杀敌过虹桥。
  志士优时懒作愁,只思热血洒神州。
  月明夜色清于水,抚铗狂吟独依楼。
  枪声如雨迎风泣,血影刀光耀眼明。
  从此全民争解放,一团和气见精诚。
  调寄贺新郎
  朱学勉
  日日无聊绪,好光阴拷棋嬉谑,衷怀谁语?检点平生真草草,枉负昂藏如许。只落得年年羁旅,风雨孤灯增落莫,怨飘蓬知己今何处?兼误了,天伦叙。不须顾影悲时序!好乾坤鸡零狗碎,痛深创巨。今日强邻重压境,拚却头颅谁与?更荒唐难民组侣。士气凌夷真发指,又何颜,道隔江商女!洒热血,锄奸去!

知识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宁海南门村志》

全志分大事记及区域、党政群团、农业、工商业、文教卫生、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杂记等九篇,凡40节。它是总汇一村历史和现状的全书。编纂村志,有利于鉴古通今,继往开来,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南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