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0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农艺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31-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本村耕作制度变迁、秧苗培育、良种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南门村 耕作制度 秧苗培育

内容

一 耕作制度
  50年代初,耕作制度沿袭“老三熟”制,即大小麦、油菜、草籽——中汛稻——豆、玉米。
  50年代中后期,开始试种双季连作稻。1956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695.02亩,其中试种间作稻71.2亩,连作26.12亩,单季晚Y49.8亩,单季晚青455亩,中汛稻30.7亩,糯晚稻62.2亩。
  60年代,普遍推广双季连作稻。1960年,有水田670亩,其中单季229.4亩,间作114.6亩,连作326亩,连作占水田总面积的48.7%。1967年,间作减为56亩,连作增至368.6亩。1968年以后,间作被淘汰。60年代中、后期,采用麦(菜)——早稻——晚稻的新三熟制取代原来的老三熟制。
  70年代引进单季杂交稻(俗称一吨稻)。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普遍种植杂交水稻,早稻与春花有所减少。
  插秧规格亦多次变动。建国初,株行距7~8寸。1956年推行连作,采取“直六横四”,也有取“直六横三”作试验的,但间作为直六横八,中汛稻为六寸见方。60年代推广矮杆品种,一般插6×5寸。70年代复推行5×4寸或6×3寸,并普遍采用“水田绳”拉线种田,以增加秧株数量,从而提高产量。80年代提倡小株密植,一般规格为5×3寸或6×2.5寸。
  二 秧苗培育与病虫害防治
  秧苗培育 “秧好一半稻”,培育壮秧历来受到农户重视。旧时普遍采用清水浸种,浅水下播。60年代采用半旱秧田,播谷后,覆以岩衣、草木灰或焦泥灰以防止烂秧。70年代,推行尼龙育秧与小苗移栽。用尼龙薄膜覆盖秧田,用以抗寒防烂,又可缩短秧龄。并且改拔秧为秧锨铲秧、带泥移栽以提高成活率。近年,农户普遍使用地膜育秧。
  良种推广 国后始重视水稻品种的改良。50年代推行双季连作时,以早稻“南特503”、晚稻“南特10509”为主要品种。1936年以上述两品种栽培早稻106.36亩,晚稻48.8亩。60年代改高杆作物为矮杆作物,早稻选用“广陆矮”,晚稻选用“农垦58”070年代,早稻改为“二九青”、“青杆黄”,晚稻推广杂交稻“南优”、“汕优”等品种。80年代早稻选用“二九风”、“305”,晚稻为三优六号杂交水稻,粳稻一般以“8411”、“秀水27”、糯稻以“8325”、“8484”为主要品种。
  病虫害及其防治 水稻病虫害造成粮食歉收而闹饥荒的事,本地历史上屡有发生。但旧时农户除用青油打?外,别无他法。
  建国以来,各种病虫害仍有发生,而且随着复种面积的扩大而有所发展,先后有三化螟、稻虱、稻包虫、纵卷叶虫、稻叶瘟、穗颈瘟、纹枯病、白叶枯病、钻心虫、虫向虫、飞蛾等为害。50年代主要采取拔除稻根,捕捉秧苗虫卵,点灯诱蛾和“西力生”浸种等方法防治,同时清除田边杂草。60年代起,改以农药喷杀为主,使用“二二三”乳剂、“六六六”粉剂除虫。70年代后,普遍使用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乐果、磷胺、甲胺磷、1605、杀虫TA、叶蝉散、杀虫净、井冈4素、稻瘟净等农药。
  自70年代起,各生产队均配备植保员,负责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知识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宁海南门村志》

全志分大事记及区域、党政群团、农业、工商业、文教卫生、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杂记等九篇,凡40节。它是总汇一村历史和现状的全书。编纂村志,有利于鉴古通今,继往开来,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南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