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田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0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田 水利
分类号: F326.1;F426.92
页数: 5
页码: 21-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某村田地山林面积变化及水利设施建设情况,提高了耕地抗旱能力。
关键词: 南门村 田地山林 水利设施

内容

一 田地山林
  耕地 土改与合作化后,村民垦荒造地,耕地面积由1955年的822.64亩,增至1957年的912.6亩。1961年经过调整,减为803亩,其中水田679亩,旱地124亩。此后,由于城镇建设与扩建住宅等原因,1976年减为618亩;1986年复缩至489亩,其中水田409亩,早地80亩。
  山地 根据1982年6月县发山林所有权证,本村共有山9块,面积329亩;另有城关镇委托本村代管之公山400亩。
  二 水利
  本村大部分耕地,原为“靠天田”,常因夭旱、水涝而闹荒歉。民国18年(1929),曾用铜茶壶浇水插秧,持畚斗收获。1950年开始兴修水利。建国以来本村参与修建的水利设施计有:
  1950年,改造护城河。修筑和尚塘水库和应家山塘。
  1953年,修建清泉抽水机埠,次年建成。
  1958年,修筑黄坛水库,总库容10601万立方米,1972年建成。本村累计投放劳务共15.43万工。
  同年,投放5000工建成南门大溪防洪坝。
  1959年,整理排灌系统。新建崇教寺至上隍畈的渠道,并修筑黄土岭妇女塘。
  1977年,治理颜公河。至1984年,本村共投放劳务3000余工。
  经过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黄坛水库引水灌溉,全村耕地的抗旱能力现达30~50天。

知识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宁海南门村志》

全志分大事记及区域、党政群团、农业、工商业、文教卫生、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杂记等九篇,凡40节。它是总汇一村历史和现状的全书。编纂村志,有利于鉴古通今,继往开来,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南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