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0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历史沿革
分类号: K295.5
页数: 2
页码: 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门村历史悠久,历经多次行政区划变更,现名始于1983年,原为广度里,现属城关镇。
关键词: 南门村 广度里 城关镇

内容

南门村古属广度里,向为村民聚居的地方。1985年在村东南应家山出土双季陶罐,经考证为东汉墓葬品,可见18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宁海县治迁设广度,并于治东南二百步建城隍庙(在村之东首),此后,来此定居的更多。
  自宋至清,其间曾去保甲,立都分图,但乡里之制未废,本村仍属广度里。康熙时,县城有巷十二,光绪间增至三十,位于城南的有三隍堂巷、避司巷、学前巷、文明巷、文宣巷和桃源巷。
  民国17年(1928),实行村里制,划县城为崇圣、遗惠、正学三里,南门属遗惠里。民国21年改里为镇,属遗惠镇。民国24年三镇合并置缑城镇,本村属缑城镇。是年,城关废乡里制,行保甲制。据民国29年《宁海民报》载,南门共设4保、38甲,辖399户:桃源河至塘下洋、柴家坛为缑城镇第8保,柴家衖至三隍堂直落金竹岭止为第9保,金竹岭至龙灯墙止为第10保,三隍堂至市门头巷为第11保。民国36年12月调整为3个保,以三隍堂横街为界,东至桃源桥横街为第6保,西至文宣巷为第8保,南门外为第7保(包括新划屠岙胡村),共辖28甲475户。
  1949年9月,废缑城镇及保甲制,改置城关区,实行村镇制。城关分设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南门属中城镇,编为两村,三隍堂以东至桃源河为三桃村,三隍堂以西至龙灯墙为中南村。次年,三镇合并为城关镇,两村隶城关镇,农业户与非农业户统一编制。1954年,原q孔庙村的大南门敬老院一带,划归中南村管辖。1956年,两村三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永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隶城关镇西城管理区。同年,成立中南、三桃两个居民区,非农业户(居民)与农业户分别编制。“人民公社”化后,于1961年改永福高级社为永福生产大队,下编10个生产队(后合并为7队)。“文化大革命”后,取“破四旧,立四新”之意,于1968年改名立新大队。1981年,按照地处南门而改称南门大队,下设11个生产队。1983年12月起,改今名,称南门村,同时取消生产队一级编制。

知识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宁海南门村志》

全志分大事记及区域、党政群团、农业、工商业、文教卫生、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杂记等九篇,凡40节。它是总汇一村历史和现状的全书。编纂村志,有利于鉴古通今,继往开来,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南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