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区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091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区域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门村位于城关镇南部,历史悠久,地势北高南低,街路巷弄众多,1986年前有详细记载。
关键词: 南门村 城关镇 历史沿革

内容

第一节 地理环境
  南门村在城关镇南部,位于东经121°25′,北纬29°17′,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村民委员会设于滨溪路10号。
  本村东起桃源南路,与桃源村近邻;西至龙灯墙、菜市巷,与西门村接壤;南临大溪,沿滨溪路与溪南各村隔溪相望;北迄中大街,与县圃、北湖两村毗连;东南则与城郊乡蔡家、屠岙胡以黄土岭为界,与白石村以塔山路为界。村区面积约0.6平方公里。
  地势北高南低,呈台阶形。中大街标高28~31米,至滨溪路则低于20米,高差8~12米。村内有并列的塘头岭、金竹岭和墈头岭纵贯南北,构成低山丘陵。横于村南的大溪称南门大溪,长3公里,最宽溪面130米,最深水位2.9米,常年水清见底。五十年一遇的干旱,每日流量仍有9万余立方米,为本村农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惟七八月间因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间有洪水发生。
  本村土壤,据1959年土壤普查,全村共有耕地1167.41亩,其中黄泥土127.61亩,沙泥上493.3亩,溪边高地沙泥土161.5亩,山黄泥土385亩。1981年12月至1982年1月,县完成第二次土壤普查。据县《土壤志》载,本村耕地属黄泥田,土体深厚,平均91.8厘米,上部为重壤土,PH5.99,呈酸性反应,下部为轻粘土,PH6,4,近中性。山地属紫砂土,土层较薄,结构松散易被冲刷,表层呈酸性反应,土壤养分含量低。
  第二节 历史沿革
  南门村古属广度里,向为村民聚居的地方。1985年在村东南应家山出土双季陶罐,经考证为东汉墓葬品,可见18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宁海县治迁设广度,并于治东南二百步建城隍庙(在村之东首),此后,来此定居的更多。
  自宋至清,其间曾去保甲,立都分图,但乡里之制未废,本村仍属广度里。康熙时,县城有巷十二,光绪间增至三十,位于城南的有三隍堂巷、避司巷、学前巷、文明巷、文宣巷和桃源巷。
  民国17年(1928),实行村里制,划县城为崇圣、遗惠、正学三里,南门属遗惠里。民国21年改里为镇,属遗惠镇。民国24年三镇合并置缑城镇,本村属缑城镇。是年,城关废乡里制,行保甲制。据民国29年《宁海民报》载,南门共设4保、38甲,辖399户:桃源河至塘下洋、柴家坛为缑城镇第8保,柴家衖至三隍堂直落金竹岭止为第9保,金竹岭至龙灯墙止为第10保,三隍堂至市门头巷为第11保。民国36年12月调整为3个保,以三隍堂横街为界,东至桃源桥横街为第6保,西至文宣巷为第8保,南门外为第7保(包括新划屠岙胡村),共辖28甲475户。
  1949年9月,废缑城镇及保甲制,改置城关区,实行村镇制。城关分设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南门属中城镇,编为两村,三隍堂以东至桃源河为三桃村,三隍堂以西至龙灯墙为中南村。次年,三镇合并为城关镇,两村隶城关镇,农业户与非农业户统一编制。1954年,原q孔庙村的大南门敬老院一带,划归中南村管辖。1956年,两村三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永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隶城关镇西城管理区。同年,成立中南、三桃两个居民区,非农业户(居民)与农业户分别编制。“人民公社”化后,于1961年改永福高级社为永福生产大队,下编10个生产队(后合并为7队)。“文化大革命”后,取“破四旧,立四新”之意,于1968年改名立新大队。1981年,按照地处南门而改称南门大队,下设11个生产队。1983年12月起,改今名,称南门村,同时取消生产队一级编制。
  第三节 街路巷弄
  本村(含与他村共界地区)共有主要街、路、巷、弄19条,其中街一、路五、巷十、弄三。
  中大街(南侧为本村) 亦名中街,东接东大街,西连西大街。该街居县城之中,故名。街遭南侧仃东方旅馆、新华书店、五金交电商店、布店。街中心(新华书店附近)原立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奉旨建造的木质“方正学故里”坊,今废。
  龙灯墙巷(东侧为本村,门牌1~49号) 曾用名文宣巷。北起中大街,南至环南中路,长265米。巷内原有孔庙,围墙起伏如龙灯状,故名,现改建为县府招待所。巷西侧设有城南小学。
  避司弄(门牌1~24号) 曾名避尸巷、武装巷。南自文明巷,北至中大街,长120米。因弄通县前街,旧时行人经过县前,若逢有司官员出入县衙,即回避此弄,故名。
  文明巷(门牌1~18号) 东起解放路,西抵龙灯墙巷,长120米。巷西即孔庙旧址,因取崇尚文明之意而名巷。
  解放路(门牌1~247号) 别名三隍堂、山隍堂。南达滨溪路,北起中大街,长870米,宽3~6米,包含三隍堂、墈头、大南门、南校场等地段。据光绪《宁海县志》载,元至顺二年(1333)曾在此地建三皇庙。1982年命名为解放路。沿路有耶稣堂、教学仪器厂、宁海二中等。南门外有“宝敕堂”旧址,系宋罗适建。
  柴家墙弄(门牌1~24号) 曾名新华巷。东起桃源南路,西通解放路,中段有岔路伸向中大街,长290米。该弄系柴姓主居,故名。曾因弄口有新华书店而改称新华巷,1982年复今名。弄内有百货公司办公楼。
  桃源南路(门牌1~83号,西侧属本村) 南自南门铁桥,北接桃源北路,长930米,宽8~2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是路合桃源北路纵贯县城南北,故俗称南北大街。该路原为河,昔传沿岸多桃花,因称桃源河。南北路交接处原有桃源桥,旧为集市贸易中心。沿路有电力局、矿业公司、城镇职业高中、城关镇人民政府、工业大厦、医药公司、人民医院、建筑二公司、供销大楼、龙山大楼、剧院、电影院、农业银行、文化馆、水产大楼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锡桐起义遗址(城隍庙)在本路西侧,内设文管会。
  力行巷(门牌1~5号) 俗名应家墙弄、华家墙弄。东通桃源南路,西至解放路,长210米。该巷含应家、华家、孔家三段墙弄。1943年推行“力行哲学”,取名力行巷。
  上金竹岭巷(门牌1~16号) 东通桃源南路,西至解放路,长155米。该巷居金竹岭之上部,故名。
  下金竹岭巷(门牌1~16号) 南抵环南中路,北迄上金竹岭巷,长105米。该巷地势倾斜,旧时盛产金竹,又位于金竹岭下部,故名。巷南存石板古井,光绪县志有载:石板古井,治南二百步,应宗祠园内,深一丈余,冬夏不竭,味极甘淡。
  环南中路(门牌1~65号) 曾用名环城南路。东通桃源南路,西接环南西路,长380米,宽12米,水泥混凝土路面。该路位于环城南路之中段,故1983年改今名。沿路有物3i供应公司、医疗药械厂、县建筑公司、南门菜市场及华侨饭店等。
  登瀛巷(门牌l~33号) 南及菜市巷7弄,北抵环南中路,长165米。该巷在登瀛门(即小南门)西首,故名。
  菜市巷(门牌1~57号) 曾用名南门新村。南通南新巷,北至环南中路,长380米。巷两侧为新辟住宅区,以其地处城南而曾称南门新村。现按巷在南门菜市场之南,于1983年改今名。巷内有教师进修学校等。
  文昌巷(门牌1~15号) 南至解放路205弄,北至环南中路,长150米。因巷在孔庙东南,取昌盛文明之意,于1986年命名文昌巷。
  解放路205弄(门牌1~43号) 俗称孙家墙弄。东通解放路,西达菜市巷,长200米。弄内有电影公司、督复临圣会等。
  大茅园巷(门牌1~5号) 东通解放路,西抵菜市巷,长200米。是处旧称大茅园,1983年命名大茅园巷。
  南新巷(门牌1~24号) 别名猪场头,孤老院街。东至桃源南路,西至菜市巷,长180米。巷在南门外里溪之滨,旧时为仔猪交易市场。崇祯《宁海县志》载,成化十五年(1479),建养济院于南门外一里。1986年命名南新巷。
  滨溪路(门牌1~11号) 东至桃源南路,西至范家桥通西郊路,长1810米,宽12米,泥结碎石路面。路在南门大溪北岸,依溪而建。路南侧砌块石大坝,坝顶置水泥铁索栏杆。1985年命名滨溪路。沿路有外贸局、南门村委会、南门村水泥预制品厂、塑料十厂、食品厂、乳制品厂等。
  塔山路(门牌1~43号) 西自桃源南路,东南通跃龙山,长400米,宽6米,块石铺垫路面。因路在塔山西北麓,故名。沿路有县图书馆、防疫站、电讯电器厂、林特局等。

知识出处

宁海南门村志

《宁海南门村志》

全志分大事记及区域、党政群团、农业、工商业、文教卫生、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杂记等九篇,凡40节。它是总汇一村历史和现状的全书。编纂村志,有利于鉴古通今,继往开来,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南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