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库底清理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溪水庫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0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库底清理保护
分类号:
TV222.1
页数:
5
摘要:
白溪水库为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水质,进行了库底清理工作,包括建筑物拆除、林地清理和卫生防疫清理。清理工作在水库下闸蓄水前完成,满足了蓄水要求。验收小组检查验收后,符合环境卫生标准和基本卫生要求。
关键词:
白溪水库
库底清理
环境卫生
内容
为满足工程安全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白溪水库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制定施工水土保持方案并严格按照此方案施工;二是对水土流失进行分区治理,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绿化措施。
一、编制并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
(一)编制《浙江省宁海县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1997年12月,华东院受指挥部委托,完成了《浙江省宁海县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工作。1999年4月8日,市水利局在白溪水库主持召开了《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审查会。根据专家意见,1999年8月,华东院完成了该报告书的修正工作,编写了《浙江省宁波市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修正本)》。2001年8月2—3日,受水利部委托,在白溪水库工地,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召开了审查会,会议要求华东院对修正本再次进行修改和补充。根据审查会的会议纪要,华东院再次修改报告,2001年9月,华东院设计的《浙江省宁波市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出炉。2001年10月17日,水利局将此报告书上报水利部审批。2002年6月14日,水利部以水保[2002]199号文,对该报告进行了批复,同意按报告提出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该方案确定白溪水库水土保持责任范围为4755亩,其中工程建设区4545亩,直接影响区210亩。总投资751.42万元,其中,新增投资392.42万元。
(二)从设计角度确保水土保持方案落实
工程设计严格按照水土保持要求进行,如:针对不同开挖料性质确定不同的开挖边坡,确保边坡稳定,对高差较大的开挖边坡设置一定的马道,必要的排水孔、排水沟全部按要求设计,同时对开挖边坡在地质验收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支护设计。
通过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水平,如:利用河床砂砾料填筑大坝,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还提高了河床的行洪能力,利于水土保持,避免了80万m3石料开挖引起的山林破坏和水土流失;利用废弃的卵石料轧制垫层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避免了相应弃料和石方开挖引起的水土保持问题。
(二)从施工和监理方面落实水土保持措施
按合同要求,施工单位在每个单项工程开工前,均需提交施工组织措施,并通过上海院监理的审查,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作业,并经监理单位的验收,对开挖到位的边坡做到边开挖边支护;由于设计和施工措施落实到位,边坡不稳定现象极少,一旦发生边坡不稳,及时进行处理,处理措施比较到位;对石方开挖,严格控制装药量,规范爆破作业,开挖边坡时未造成山体滑坡事件;对土方开挖,合理选择弃渣场和弃渣方式,特别是利用砂砾石含量较高的弃渣修筑上游围堰,放缓上下边坡,并对上下游边坡进行块石保护,土方开挖尽量利用枯水期,并留足土方自然固结时间,位置尽量避开主河床,确保土方自然稳定。因此,工程施工期间未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三)政府监督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
白溪水库工程建设期间,市水利局根据《浙江省宁波市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内容,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前后10余次到现场检查监督,未见大面积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各防治区能按照《浙江省宁波市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要求落实水土保持工作。
二、水土流失分区防治
水库工程初期征地5466亩,施工活动控制在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工程建设后期,由于溢洪闸门升高、库区上游周边水质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以及旅游功能区建设等需要,部分临时征地改为永久征地,增加征地2530.5亩,工程实际征地面积达7785.5亩。工程投入运行后,扣除水库淹没面积为3616.5亩和已交付地方的直接影响区210亩,运行期的水土保持责任范围为剩余的4170亩。
白溪水库水土流失防治区包括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工程建设区包括水库淹没区、工程枢纽区、施工企辅区、生活办公区、厂内交通道路、土料场、石料场、弃渣场、下游间接堆料场和移民安置区。直接影响区包括绕坝公路和砂砾料场。(见图10-2-1)
根据2001年9月华东院的《浙江省宁波市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和2002年5月31日水利部批准执行的水保[2002]199号文规定,将水土流失防治分为五个防治区(见图10-2-1)的八大工程项目进行整治。
白溪水库的水土保持工作严格依据《浙江省宁波市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要求进行,于1997年开始实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严格依据《浙江省宁波市白溪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要求,在2001年水库建成蓄水后,五大防治区绿化基本到位。
(一)五大防治区的划分
Ⅰ区为坝址防治区,包括大坝、溢洪道、导流隧洞和引水隧洞、厂房、取水系统、采石场、右岸厂坝区场地等的永久占地和临时施工占地。在主体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已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开挖边坡的稳定,施工场地在工程结束后,由施工单位负责清理,指挥部负责复垦或征用为水保用地。采石场和厂坝场地采取工程措施或工程、植物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图10-2-1 白溪水库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布Ⅱ区为道路防治区,包括对外公路、绕坝公路、上坝公路以及叶岙溪弃渣场、叶乔村弃渣场。采取工程措施确保路堤和开挖边坡的稳定,道路两侧和路肩边坡进行绿化。弃渣场采取工程措施防治弃渣坍塌,弃渣堆毕后,覆土 还林或还田。
Ⅲ区为上游防治区,包括土料场、上游间接堆料场和上游弃渣场。土料场采取植物措施;堆料场、弃渣场在水库蓄水后均处于水面以下,为防止施工期堆料和弃渣坍塌,影响河道行洪和施工,采取工程措施加以防护。
Ⅳ区为下游防治区,包括下游间接堆料场、下游弃渣场、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堆料场和弃渣场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堆料和弃渣坍塌,工程结束后,覆土还田或还林。业主营地、承包商营地为办公和生活区,按要求进行绿化。
Ⅴ区为移民安置防治区,白溪水库移民较少,宅基地主要利用弃渣填平低洼地,无需采取工程措施。
(二)五大防治区的重点区防治
五大防治区中,Ⅰ区右岸厂坝区场地,Ⅱ区上坝、绕坝公路、叶岙村弃渣场和Ⅳ区下游弃渣场等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其中,弃渣场、采石场和沙砾料场等又为五大防治区重中之重,其对区域自然环境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严重破坏地面植被和表层耕植土以及占压河道影响行洪。该区域占地面积大,治理措施以工程为先导,以生物措施为主体,施工结束后,大部分区域已覆土还田,并归还地方使用。具体治理情况见表10-2-1。
白溪水库弃渣场治理情况表
弃渣场 位置 面积亩) 弃渣量(万㎡) 处理措施
上游弃渣场 左岸坝址上游 1000m处 82.1 45.7 水库淹没,进入水库死库容。
叶岙溪弃渣场 左岸坝址上游 500m低洼地 13.3 3.7 砌筑挡墙拦挡弃渣,渣场全部整平,覆土后复垦,现为耕地。
叶岙村弃渣场 叶岙村绕坝公路旁 15.7 3.0 分三个梯级砌筑挡墙拦挡弃渣,渣场已全部整平、覆土复垦。第一梯级为农田和桃园,第二、三梯级全部栽植桃树。
施工辅企区 右岸坝址下游约 200~600m处 183.5 19.73 在明渠和白溪两岸修建衡重式浆砌块石挡墙,清除所有设备、建筑和堆积物。已征用并栽树种草。(三)八大工程项目
五大防治区主要分为八大工程项目,这八大工程项目是:大坝边坡、溢洪道边坡、导流隧洞和引水隧洞洞脸、厂房边坡、取水系统进水口边坡、间接上坝料场、弃渣场、进场公路内侧及山体滑坡,其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如下:
大坝边坡 大坝岸坡开挖挖除了所有覆盖层,其余清除表层松散层,基岩挖至强风化下限,坡面平顺,无陡坎、反坡,岩坡石方开挖采用手风钻钻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在无不利结构面控制情况下,开挖边坡弱风化为1:0.25或按结构要求,河床砂卵石层临时边坡为1:1.4,边坡处应设置一定宽度的马道。
溢洪道边坡 溢洪道边坡最大开挖高度约120m,属高边坡开挖,永久边坡或倾斜、垂直和水平建基面,尤其是有严格要求的建基面,均按设计开挖线布置预裂孔,进行预裂爆破,使开挖面以下或以外的基岩保持设计要求的完好状态。边坡开挖自上而下,边开挖边进行断层和破碎带处理,同时进行锚喷支护、排水孔等施工。
开挖边坡覆盖层、全强风化为1:1,弱风化为1:0.5,对节理裂隙发育部位进行锚喷处理。主要采用系统锚固加固,锚杆长700cm,梅花型布置,喷锚支护。顺坡断层破碎带部位及陡倾角逆断层部位,用长锚杆支护加固,边坡设排水、排水沟及截水沟。
边坡每隔20m设一级4m宽的马道,开挖至一级马道,随即进行中间验收,下层开挖在上层边坡支护完成后才能进行,不得在整个边坡开挖后再进行上述支护处理。
为确保溢洪道边坡稳定性,除合理的开挖支护外,还将对溢洪道边坡进行稳定性、安全性检测,一旦发现地质异常,山体变形及其他不安全风素时,
下游弃渣场 左岸坝址下游 1500m处白溪河滩 18.0 3.0 砌筑挡墙拦挡弃渣,渣场全部整平,覆土后复垦,部分为耕地,其余撂荒。
下游间接料场 左岸下游 1000~1100m处 76.5 25.0 指挥部与村协商补助适当经费,由村负责治理。
合计 389.1 100.13 予以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确保边坡稳定。
导流隧洞及引水隧洞洞脸导流洞进出口上覆盖岩层厚约19~53m,岩石为含角砾熔结凝灰岩,无大断层通过。但在进口有高倾角断层F33和F55交叉及J7挤压破碎带通过,出口有F27和F40交叉及F32高倾角断层通过。洞口属Ⅲ-Ⅳ类围岩,开挖边坡为1∶0.6,覆盖层临时性开挖边坡为1∶1~1∶1.2。
引水隧洞进出口洞脸开挖边坡为1∶0.25,洞口削坡应自上而下进行,严禁上下垂直作业,并及时做好洞脸围堰处理,采用钢筋(丝)网、随机锚杆和喷混凝土等坡面加固措施,并作好洞脸两侧和坡顶的排水设施。
施工单位在进洞开挖前,对山坡岩石的稳定性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洞脸边坡岩石的稳定性。在洞口靠近洞脸岩石开挖和起始洞段的洞身开挖,用小炮并降低装药量,以避免洞脸边坡由于爆破而产生岩石震裂、松动和塌方等危害。
厂房边坡 厂房开挖边坡安全,强风化1∶1,弱风化1∶0.6,新鲜基岩1∶0.25。施工方法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要求建基面不欠挖、无陡坎、无反坡,开挖后的工作面即进行危岩处理,锚固作业依开挖工作面的施工进度自上而下进行。
取水系统进水口边坡 开挖范围内覆盖层全部人工挖出,石方自上而下分层钻孔爆破,边坡及建基面采用预裂爆破,分层高度3~6m。边坡开挖后,及时锚杆支护,边开挖边支护。
间接上坝料场 上游间接堆料场位于左岸坝上游200m处的叶岙山谷内,堆料57万m3,设计高度87m,三面靠山,外侧采用台阶式的阶梯堆放,共分7层。施工方法采用T20自卸车运输,分层堆筑,每层间留有4~10m不等的马道。为避免洪水冲蚀,确保堆体稳定,将堆体上方叶岙溪改道。
下游间接堆料场为临时占地,位于左岸坝下游1000m处的山坳内,堆料约55万m3,堆高约8~10m,堆料场平面布置及施工方法同上游间接堆料场。为确保堆料体稳定,除保留部分原有排水沟外,沿堆料场周边挖新排水沟,沟宽3m,深2m。
弃渣场上游、叶岙溪、下游三处弃渣场,据地质、地形条件,为防止水土流失,在上游、下游弃渣场底部做挡墙,其中上游弃渣场设在库区,设计干砌挡墙;下游弃渣场在坝下河滩边,设计浆砌挡墙;为确保堆渣体稳定,渣体边坡为1∶2,并视堆渣体高度设1~2级5.5m宽的马道。叶岙溪弃渣场为将低洼地改造成平整地,不存在边坡稳定问题,无须作挡墙设计。(四)五大防治区的绿化
白溪水库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开始于2000年,截至2003年8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组织的验收组验收时,工程建设区植被恢复指数(林草面积占宜绿化面积比)为48.6%,林草植被覆盖率25.85%(见表10-2-2)。详细绿化情况详见本章第四节。
白溪水库工程建设区绿化情况一览表
分区 乔木(棵) 灌木(棵) 藤本植物(棵) 植株小计(棵) 单(亩)
坝址防治区 2480 1500 3000 6980 429.6
道路防治区 5000 — 16500 21500 —
下游防治区 3600 500 — 4100 225
移民安置区 1749 1050 4000 6799 87.3
合计 12829 3050 23500 39379 741.9
(五)五大防治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情况
五大防治区水土保持工作(包括工程措施和绿化措施)完成情况与质量评定等级见表10-2-3。
水土保持工程完成情况与质量评定等级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名称 评定意见 名称 检查 情况 评定 结果
坝址防护区 除采石场未完全平整建园外,其他分部工程全部完成且质量优良,采石场平整建园工作正在积极开展,2003年5月完成浮渣平整,建园工作也将与辅企区建设一起完成。因此,该区总体评定为优良。 大坝边坡支护 完成 优良
溢洪道边坡支护 完成 优良
隧洞洞脸支护、防护 完成 优良
厂房边坡锚固 完成 优良
取水系统进口边坡支护 完成 优良
采石场清浮渣平整建园 基本完成 合格
施工辅企导流挡墙 完成 优良三、建库前后的土地利用对比
根据白溪水库库区周边原白溪乡、双峰乡的统计资料,对建库前后(1996年,200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比较(详细比较情况见表10-2-4)表明:白溪水库库周土地类型主要由林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水库河流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组成。
以经济林为主的林地生态系统是白溪水库库周占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拼块,属于面状分布。1996年,林地面积为45559.5亩,占评价区域面积的84.1%。2002年,林地面积减至41809.5亩,占评价区域面积的76.6%。
道路防护区 由于叶岙村渣场挡墙于1999年建成使用,边坡稳定术发生形变,也就未重新拆除砌筑,但水库建设指挥部已将该挡墙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其他分部工程全部完成且质量优良。该区总体评定为优良。 对外公路滑坡挡墙 完成 优良
上坝、绕坝公路削坡挡上 墙、行道树 完成 优良
叶岙溪渣场平整还田 完成 合格
叶岙村渣场挡墙 完成 基本 合格
上游防治区 由于整平的土地未及时种植茶树,山洋取土场目前仍发生土壤流失;其他分部工程质量优良,该区总体评价为合格。 山洋取土场平整植树 未完成
上游间接料场抛石护脚、叶岙溪改道 完成 合格
上游渣场抛石护脚 完成 优良
下游防治区 下游间接料场已实施部分土地平整、挡墙砌诛,并与有关村协商补助经费由村负责实施,土地已交还村,该区总体评定为合格。 白溪河道渣场挡渣堤平整 完成 优良
下游间接料场清理修排水 沟、挡渣墙 基本完成
生活办公区绿化 完成 优良
移民安置区 移民规模小,利用工程弃渣填平原低洼宅基地,并建新居,房屋周围进行绿化,该区总体评定为优良。 就地后靠安置 完成 优良
填平弃渣建房 完成 优良由水田、旱地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岔路镇的白溪乡,呈嵌入型分布。1996年,面积为3285亩,占评价区域面积的6.1%,其中,水田和旱地面积分别为2458.5亩和826.5亩,所占比例分别为4.5%和1.6%。2002年,耕地面积减少到2715亩,所占面积比例降至5.0%,其中,水田和旱地面积分别为2340亩和375亩,所占面积比例为4.3%和0.7%。
以居民点和交通用地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呈点状和线状分布。1996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995亩,所占面积比例为3.7%,其中,居民点、交通用地
①表格中2002年的总面积比各项的和多出4909.5亩,是由于蓄水高程增加后,面积也随之增加的缘故。面积分别为585亩、1410亩,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1.1%、2.6%。2002年,建设用地面积增至2017.5亩,所占比例为3.9%,其中,居民点和交通用地面积分别为630亩和1477.5亩,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1.1%、2.8%。
由果园、茶园构成的园地生态系统,分布于白溪、双峰乡。1996年园地面积为1228.5亩,所占面积比例为2.3%,其中果园和茶园面积分别为123亩和1105.5亩,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0.3%、2.0%;2002年园地面积减至1170亩,占总面积的2.1%,其中果园和茶园面积分别为120亩和1050亩,分别占总面积的0.2%、1.9%。
草地生态系统呈嵌入型分布。1996年,牧草地面积为1134亩,所占面积比例为2.1%;2002年,牧草地面积减为1000.5亩,占评价面积的1.8%。
由河流、水库组成的水库河流生态系统,呈线状和面状分布。其1996年的面积为945亩,所占评价面积比例为2.1%,其中河渠面积为945亩;2002年水域面积增至5760亩,占评价面积的10.6%,其中河渠、水库面积分别为630亩和5145亩,所占面积分别为1.2%、9.4%。
总之,1996年和2002年相比,白溪水库库周评价区的各土地利用类型主次顺序变化不大,仍然是以林业生态系统为主,农业和草地生态系统为辅,说明区域环境质量受人为影响较小,库周人口数量变化不大,人类活动强度不大,水库建设使得河渠面积减少而水库面积所占比例增大。
知识出处
《白溪水庫志》
《白溪水库志》由白溪水库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详细记录了白溪水库的历史沿革、建设过程、运营管理、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展现了水库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