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施工技术创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溪水庫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0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施工技术创新
分类号:
TV5
页数:
5
摘要:
白溪水库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利用河床冲积层作为坝基持力层、坝体填筑料平衡测算、超径卵石制备垫层料等10余种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环保,采用全断面施工和“先粗后细”施工法等,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
关键词:
白溪水库
技术创新
环保施工
内容
白溪水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众多难题,经参建四·方共同努力,采取特殊施工技术处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施工效果与经济效益。
一、上游围堰基础防渗处理
上游围堰基础防渗原设计采取高压泵喷混凝土板墙方案,由于河床地层卵漂石含量高、粒径大,地基造孔极为困难,十二局先后更换4种造孔方案,均未见成效,施工进度迟缓,质量亦不理想。考虑到截留后第一个枯水期要进行基坑开挖、坝基处理、趾板开挖和大坝填筑,时间紧、任务重,经参建四方研究,决定改为低标号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方案,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终于在1998年6月底完成了地下防渗墙施工,抢回了高压摆喷灌浆所耽误的时间。同时,该方案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工程“先截流、后闭气”的习惯做法,实现了“先闭气、后截流”。1998年9月28日截流后,当基坑开挖至53m(原河床下20m),围堰地下部分漏水量较小,防渗、闭气效果十分理想。1998年10月4日,随即开始大坝基坑开挖,为截流后第一个枯水期大坝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大坝安全度汛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左岸危岩体处理
在左岸趾板开挖过程中,左岸山体由于存在顺坡向结构面而出现不稳定滑裂岩体,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将成为施工期和水库运行期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指挥部会同参建各方反复研究,决定予以彻底清除。参建四方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多次细致的研究讨论,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分别于1999年4月和1999年7月,对高程177.0m以下、桩号溢0+068~0+106、184m~95m、溢0-80~0-16及155m~178m部位的危岩体进行了处理,共计挖除石方约3.5万m3,为大坝和面板安全施工提供了保证,彻底消除了水库运行期间的安全隐患。危岩体清除后,十二局及时组织对坝面砂浆护坡和左岸板进行了修复。
三、大坝垫层冲沟处理
1999年4月12日,左岸趾板上方不稳定体塌方及后来三次爆破处理,大量石渣来不及清理,阻碍了岸坡排水,经暴雨冲刷,在67~126m高程、坝0+264.2~0+312.7范围内,形成数条冲沟。为保证修复施工质量,参建四方反复研究后,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施工措施。专门成立了修复小组,十二局质检科专人值班,监理全过程旁站,指挥部加强巡检。修复工作从1999年8月20日开始,11月21日结束。经挖坑检测,干密度和渗透系数都满足设计要求。
知识出处
《白溪水庫志》
《白溪水库志》由白溪水库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详细记录了白溪水库的历史沿革、建设过程、运营管理、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展现了水库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