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枢纽主要建筑物及机电设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溪水庫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0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枢纽主要建筑物及机电设计
并列题名: 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分类号: TV221
页数: 15
摘要: 白溪水库枢纽主要建筑物包括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溢洪道、引水建筑物等。其中,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主要坝型,溢洪道为3孔开敞式,引水隧洞布置在右岸山体内。各建筑物设计合理,满足运行要求。
关键词: 白溪水库 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引水隧洞

内容

白溪水库枢纽主要工程由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溢洪道、引水建筑物、放空连通洞、发电厂房、反调节池等建筑物组成。
  一、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白溪水库大官山坝址的地质、地形条件可满足当地材料坝及混凝土坝的筑坝要求。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混疑土重力拱坝、混凝土双曲拱坝等三种坝型方案进行比较,推荐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主要坝型。初步设计阶段对坝型选择工作进行了复核,同时增加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方案参与比较,综合考虑技术及经济指标,仍推荐坝型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白溪水库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由控制工况(设计洪水位173.30m)确定。经计算,坝顶高程为177.40m,防浪墙顶高程为178.60m,防浪墙底高程173.38m,墙底高出正常蓄水位3.38m;建基面最低高程53.00m,最大坝高124.40m,坝顶宽10.0m,坝顶长398m,上游坝坡1∶1.4,坝顶下游侧设有2.5m高的“L”型挡墙,挡墙顶高程177.60m,下游坝坡结合施工期坝体填筑料上坝要求,设有宽10.0m的“之”字型上坝公路,路间坡度1∶1.25,最底部一级为1∶1.4,下游平均坝坡1∶1.52。
  坝体断面分八个主要分区,即辅助防渗区(包括面板上游粉煤灰、粘土铺盖及石渣回填)、垫层区、过渡层区、上游堆石区、下游水下堆石区、下游堆石区、砂砾料区、下游回填大块石区(见图3-4-1)。
  垫层区水平宽2.0m,过渡层区水平宽4.0m。上游堆石及下游水下堆石区(高程87.00m以下)采用溢洪道开挖的新鲜至微风化石料,下游堆石区允许部分弱风化料分散填筑。砂砾料区布置在坝体中、下游干燥区,两岸与岸坡接触部位填筑水平宽不小于4.0m的堆石过渡料;砂砾料底部与水下堆石区及下游堆石区接面上设置厚度为1.0m的反滤过渡料。坝体河床砂砾石覆盖层基础面铺设一层厚1.0m的反滤过渡层,河床壤土夹碎石覆盖层基础面上铺设二层厚度分别为0.4m和1.0m的反滤过渡层。
  大坝趾板基础坐落在弱风化岩体上,趾板沿线地质条件较好,无大的构造裂隙。河床段趾板底面为水平面,岸坡段趾板横截面上其底面线为水平线。趾板宽度在高程110m以下为8m,110m以上为5m,相应厚度分别为0.7m和0.5m。在设计洪水及校核洪水情况下帷幕失效时,趾板承受的最大渗透坡降约为14.6~15.4。
  趾板与基岩之间采用锚筋锚固,锚筋直径28mm,锚入基岩3.2m,间距1.2m。趾板配置一层双向温度钢筋,每向配筋率为0.35%,借鉴哥伦比亚萨尔瓦纳坝的经验,趾板不设置永久伸缩缝,仅为满足施工需要设置施工缝,缝内不设止水片,纵向钢筋穿过施工缝。
  面板顶高程即为防浪墙底高程173.38m,墙底高出正常蓄水位3.38m。面板顶部厚度取30cm,面板底部最大厚度66cm。
  面板共设垂直缝34条,垂直缝基本间距12.Om,其中中部压性缝10条,两岸张性缝24条。垂直缝缝面涂刷沥青乳胶,设二道止水,底部止水为铜片,张性缝缝顶充填SR塑性填料并用氯丁橡胶遮盖带封闭;压性缝粘贴SR防渗盖片。
  为满足抗裂要求,面板混凝土标号采用R??250。由于坝较高,面板底部承受水力梯度达170,故面板混凝土抗渗标号采用S?。
  为了承受施工期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所产生的拉应力和防止裂缝开展,除要求做好混凝土养护外,面板内需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参考国内外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面板纵向(垂直坝轴线)配筋率采用0.4%,横向配筋率采用0.35%,单层配筋。
  面板与趾板的周边缝设置三道止水,底部为F型止水铜片,止水铜片与垫层料之间加聚氯乙烯带,并局部回填沥青砂浆作为止水垫层。中间设一道RW-93型橡胶止水带,该止水片复合的GB材料可与混凝土结合良好。并在缝顶部设置SR塑性止水材料,表面用氯丁橡胶遮盖带加以保护,然后用角钢和螺栓固定在趾板面板上。
  为保证周边缝的止水与混凝土结合良好,要求靠近接缝处采用一级配混凝土,骨料的最大粒径为2cm。
  周边缝在高程110m以下设三道止水,其余部位设二道止水,缝内充填沥青松木板,底部止水为铜片,设三道止水时,中间为PVC止水带,顶部充填SR塑性填料,缝底设沥青砂浆。高程92m以下周边缝上部回填粉煤灰作为辅助防渗措施。
  面板分两期施工,一期面板顶高程128.50m。面板施工顶部粘贴SR防渗盖片,钢筋穿过接缝,浇筑混凝土前要求缝面凿毛清洗处理并涂刷水泥浆。
  面板与防浪墙间设防浪墙底缝,止水形式与面板垂直张性缝基本相同。
  防浪墙分缝与面板垂直缝错开布置,间距12m,内设止水铜片,与防浪墙底缝止水相连。
  帷幕灌浆采用525#普通硅酸盐水泥。趾板中部设一排帷幕灌浆孔,孔距2.0m,帷幕底部深入相对不透水层(3Lu)以下5.0m,且不少于0.33倍坝前水头。帷幕深度20~43m,帷幕灌浆质量以透水率3Lu为合格。左岸帷幕灌浆与溢洪道帷幕灌浆连成一体,右岸帷幕灌浆向山体内延伸50.0m,与相对隔水层顶板相接。
  二、溢洪道及其他泄水建筑物
  (一)溢洪道
  岸边式溢洪道位于左坝头,利用左岸坡开挖而成,溢洪道轴线与坝轴夹角61.84°。整个建筑物由进水渠、控制段(溢流堰)、陡槽段、挑流鼻坎及出水渠等组成。溢洪道总长约800m,其中溢流堰至挑流鼻坎长357m(见图3-4-2)。
  喇叭形进水渠(0~005.00m上游)全长240m,底板高程157.0m,进水渠转角约70°,左右侧转弯半径分别为240.31m和99.69m,底宽由进水口约100m渐变窄至50m,为改善溢流堰进水条件,在溢流堰前(0-030.00~0-005.00m)25m范围内,采用贴坡式混凝土扭曲挡墙与控制段(溢流堰)两侧的边墩相接。
  溢洪道为3孔开敞式,每孔净宽15.0m,堰顶高程162.Om,堰面曲线为WES型,曲线方程分别为:上游堰面曲线由三个不同半径的圆弧相切组成;下游堰面曲线方程Y=0.0706X1.85与R=38.6m的圆弧相切,其后与坡度为1∶5的单坡泄槽相接。控制段(0-005.00~0+024.00m)总宽50m,顶部布置交通桥、工作桥和启闭机房等。闸墩厚度为2.5m,每孔设弧形闸门由工作桥上的卷扬机操作。左侧设齿墙与山坡连接,右侧设重力墩和坝体连接。
  堰轴线下游0+024.00~0+336.37m为陡槽段,纵坡1∶5。泄槽平面对称收缩,收缩角为1.113°。从上游至下游其宽度由50.00m缩窄至37.86m。底板厚55~70cm,下设锚筋。
  陡槽段左边墙(C30)为贴坡式,墙厚70cm,用锚筋与边坡基岩连成整体。右边墙视地形条件分别采用衡重式或重力式。陡槽段边墙顶高程按校核工况在掺气和波动及壅高后的计算水面线上加0.5~1.0m超高确定。
  泄槽边墙为分离式结构,靠近边墙0.7m处及底板中部共设置5条纵缝。每道纵缝设有一道止水。边墙每各10~15m设一条横缝,缝间设有一道止水片。底板竖直向厚度在溢0+024.00~0+085.0m和溢0+320.00~0+336.37m段为70cm,在溢0+085.00~0+320.00m段为55~70cm。底板通过锚筋与基础连成一体,锚筋Φ25@200×200cm,正方形布置,深入基岩300cm。
  挑流鼻坎(C30,面层C40)0+336.37~0+358.50m为连续式挑坎,坎顶高程87m,挑角为30。反弧段坎底高程82.98m,反弧半径30.0m。鼻坎段宽度由37.86m至37.00m逐渐缩窄。鼻坎末端设混凝土齿墙。
  溢洪道泄洪时应根据洪水调度要求确定弧门开启高度,为了避免泄洪时水流紊乱,三扇弧门应均匀开启。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各种工况下,溢洪道的泄流能力均大于理论计算值,满足运行要求。
  图3-4-2 溢洪道剖面图(二)放空连通洞
  放空连通洞起点位于引水隧洞事故检修闸门井下游25m处(桩号为引0+189.46m),通过分岔角为80°的岔洞与引水洞相接,连通洞洞径在引水洞一侧为3.5m,导流洞一侧为2.5m,洞长89.066m,进口中心高程82.271m,出口中心高程76.59m。为防止导流洞侧临空面渗漏,连通洞后段(30.6m)采用埋管,钢管壁厚12mm,钢管出导流洞左边墙后向下游转弯,转弯处设置钢管镇墩。镇墩底高程73.03m,顶高程81.0m,右侧与导流洞岩壁相接。钢管末端设闷头作临时封堵,满足水库初期蓄水的要求。后期割除闷头,延长钢管改装弧门。
  放空洞出口设弧形工作门,工作门与镇墩之间为明管,顺导流洞轴线布置,长32.27m,钢管中心高程76.59~75.0m,管径2.5m。在弧门上游9.87m处设4m长的渐变段,与2.0×2.5m(宽×高)的矩形段相接,最后,经1∶8.33的压坡接弧门孔口(2.2×2.2m)。钢管壁厚:圆管段为16mm,渐变段和矩形段为20mm。考虑到导流洞内空气潮湿,钢管易锈蚀,设置60cm厚的外包混凝土,钢管与混凝土之间设PS泡沫垫层,内水压力全部由钢管承担。
  工作弧门布置在镇墩下游24m处(桩号为放0+119.825m),孔口尺寸为2.2×2.2m,弧门支铰中心高程77.25m,桩号0+122.491m。桩号0+120.525m,高程79.55m处左右两侧各布置有Φ60cm的通气管路至下游消力尾坎。工作门底板高程为73.75m,左右两侧墙顶部高程为76.75m,设有进入孔直通81.80m高程的弧门操作室。操作室是由导流洞扩挖而成,平面尺寸为8.18×10m。
  水库放空时,水流出工作门后流速将达28m/s,为防止高速水流对导流洞造成冲刷破坏,洞内采用消力池底流消能方案:工作门下游14m处布置消力池,消力池底板高程71.75m,长35m,宽8.4m,深4.08m,尾部设消力坎,高1.48m;工作门与消力池之间用过渡段衔接,过渡段长14m,前6m为水平段底板高程73.15m,两侧墙布置有0.6×0.45m的掺气槽,从底部对高速水流进行掺气,后8m以1∶4的斜坡与消力池底板相衔接。
  三、引水发电建筑物
  (一)引水隧洞
  根据枢纽总体布置要求,并综合考虑了地质、施工、运行及水力条件等因素,将引水建筑物布置在右岸山体内。引水隧洞为一洞二机布置方式,即一条主洞,二条引水发电支洞。补充供水管在2号发电支管左侧引出,当库水位低于发电死水位140.Om时,通过供水管向下游反调节池提供水源。
  引水建筑物包括进水明渠、进水口、引水隧洞、事故检修闸门井、放空连通洞岔管及引水发电支管、补充供水建筑物、发电厂房。(引水建筑物剖面见图3-4-3)
  进水渠(0-39~0+000)长39m,宽6.8~13.8m,平面呈扩散形,扩散角2×2°,底板高程89.2m,底板厚度为20cm的塑混凝土,强度等级C??。
  进水口(0+000)为岸坡竖井式进水口,考虑水库放空及供水的要求,进水口底板高程定为90.0m,顶板高程为92.50m,水库发电死水位140.0m,实际淹没水深为46.5m,按戈登公式计算的进水口最小淹没深度为3.15m,进水口不会形成吸气漩涡。
  进水口孔口高6.6m,宽4.6m,上缘顶板为1/4椭圆曲线(曲线方程为:X2/6.22+Y2/3.12=1)。进水口前设拦污栅一扇,按倾斜布置,倾角75°,平均过栅流速为1.04m/s。初设阶段拦污栅检修平台高程为162.0m,考虑到拦污栅检修周期较长,本河流污物少,进水口为深埋式,清理栅前污物的概率很低,后将拦修平台降为145.00m高程。可利用枯水季库水位低于145.Om时,由设在检修平台的启吊设备提起拦污栅进行检修或清污。拦污栅槽墩在高程113.5m以下顺岸坡布置,高程113.5m以上用混凝土墩支承拦污栅。检修平台以人行交通桥与岸坡连接,岸坡设简易便道可通至闸门井启闭机平台。
  事故检修闸门井(0+164.46)与进水口分开布置,进水口后接内径3.5m隧洞和闸门井连接,闸门孔口尺寸为3×3.5m(宽×高),闸室段长9.1m,底板高程82.0m,底板混凝土厚1.6m;闸门井高85m,断面尺寸为2.4×3.5m,通气孔尺寸0.9×1.2m,闸门井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闸门检修平台高程为170.5m,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闸门井启闭机平台高程180.0m,布置有启闭机房,并有简易公路通至坝顶。
  钢筋混凝土岔管主管直径为3.5m,支管直径为2.5m,“Y”形分岔,分岔角为48°,混凝土发电支管2条,中心距10m,按N70°W布置,内径2.5m,在蝶阀前8.095m处渐缩成内径1.9m与蝶阀相接,支管衬砌以钢板为主,钢衬起点桩号分别为引(1)0+333.845及引(2)0+321.936,其起点位置是根据覆盖厚度及距厂房后山坡距离以“挪威经验准则”确定。衬砌厚度为60cm,强度等级为C25,抗渗标号W??。
  图3-4-3 引水建筑物剖面图(二)发电厂房
  白溪水库电站主要有主厂房、安装间、上游副厂房、端副厂房和下游挡墙等建筑物,均布置在河床右岸下游82.0m高程的平台上。厂房依山而建,左侧紧靠大坝,右侧为导流放空洞,下游侧为反调节池。厂区平面布置见图3-4-4,厂房横剖面见图3-4-5。
  主厂房左侧紧靠供水消能室,右侧依次布置安装间、端副厂房,上游布置上游副厂房,下游侧为反调节池。厂房与下游挡墙间为厂前区,与进厂公路连接,进厂大门设置在安装间下游侧。35kV开关站布置在端副厂房内,两台主变布置在端副厂房底层内。
  厂前区地面高程为82.Om,与安装间地面和端副厂房底层同高,高于厂房校核洪水位81.2m(P=0.5%)。右岸进厂公路直抵厂前区,水轮发电机组、主变压器等设备均可直接运进厂内。
  主厂房自左向右为1#机和2#机组段,机组间距10m,主机间长度为24.50m,二台机组段之间不设结构缝。主厂房下部宽20.65m,上部宽16.0m,安装间位于机组段右侧,面积可满足机组安装及一台机组大修使用要求。
  图3-4-4 发电厂区平面布置图机组尾水管为单孔出口,空口尺寸仅为3.98×2.25m(宽×高),边墩及中墩部位均为大体积混凝土,其承受的荷载相对较小且为偏心受压构件,故不需进行结构计算,只需按构造要求进行配筋。
  主厂房排架与圈梁组合成空间结构,计算时将其简化为平面问题,仅取横向排架计算。假定主机组段排架上下游侧固结于82.00m高程墙体。下游侧固结于87.00m高程墙体上。安装间排架上下游侧固结于82.00m高程墙体。屋顶网架简化为两端铰接单连杆。施工期屋面系统尚未形成,桥机已投入运行,排架柱为悬臂结构,此时,桥机起吊最大件为座环。正常运行时,屋面系统已经完成,此时桥机最大起吊件为发电机转子,按此情况作为进行排架结构强度与刚度复核计算的一个工况。
  端副厂房设在主厂房右侧,长34.47m,宽16.00m;原设计为四层,应指挥部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加高一层,共设置五层。端副厂房为框架结构,共三跨、五层。框架柱截面尺寸为0.4×0.6m,梁截面尺寸根据跨度及其上所受荷截的大小不同情况分为0.4×0.4m,0.4×0.6m,0.4×0.8m,几种型式。
  图3-4-5 电站厂房横剖面图四、反调节池建筑物
  反调节池建筑物除厂区挡墙外,由下游挡水堤、溢流侧堰、泄水涵洞、下游明渠及放水管等建筑物组成,见图3-4-6。
  受到两岸地形的限制,挡水堤轴线在平面上呈折线型,其左侧与溢洪道陡槽之间留有一道厚度大于10m的岩埂,右侧与厂房下游混凝土挡墙连接,堤顶高程87.Om,最大堤高17.0m,挡水堤总长192.02m。下游挡水堤兼作下游围堰,由于覆盖层较厚(最大厚度达23m),又受到施工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开挖,故选用碾压堆石结构。堤顶宽10m,上下游边坡坡比为1∶1.5,根据水工模型试验,溢洪道渲泄P=0.05%洪水时,挡水堤下游坡脚范围内水流流速小于5m/s,但该部位流态较紊乱,为确保下游坡脚的安全,在80.Om高程以下设块石平台护坡,平台宽10.5m,平台表面及其下游坡采用钢筋笼及大块石护坡。挡水堤采用厚度为0.8m的塑性混凝土心墙为防渗结构。
  挡水堤的左侧布置溢流侧堰,侧堰堰顶高程为84.7m,溢流前沿宽度为12.5m,侧堰下游布置两条1.5×2.5m(宽×高)的泄水涵洞,涵洞进口底部高程73.30m,洞长78.78m,涵洞下游为明渠与河床连接。
  图3-4-6 下游反调节池建筑物布置图由于向宁波输水的配套工程在水电站开始发电的三年内不可能投入运行,为了降低反调节池水位,增大发电水头,增加发电效益,在溢流堰下面设置两个泄水底孔,泄水底孔断面与泄水涵洞相同,其底板高程为73.30m。待输水的配套工程投入运行后,两个底孔均采用C??混凝土封堵。
  为了满足下游生活用水及灌溉用水的要求,在侧堰的下游侧布置一条放水钢管,管径0.8m,中心高程73.8m,放水管的上游段设有蝶阀,用以控制放水流量。
  反调节池最低水位为73.Om,正常蓄水位84.7m,最高水位86.2m。
  五、机电设备
  (一)水轮发电机组
  白溪水库水电站设置2台9000kW水轮发电机组。
  水轮发电机为立轴悬式结构,有上、下两个导轴承,分别在上机架中心体和下机架中心体内。推力轴承位于转子上方上机架内。水轮发电机采用密闭自循环空气冷却系统。
  水轮发电机主要由定子、转子主轴、上下导轴承、推力轴承、上机架、下机架、集电环及刷架、空气冷却器装置、油、气、水及辅助系统等组成。每台水轮发电机组装设一套机械制动装置,机组停机时转速下降至额定转速20%~30%时投入制动,停机时间约为2min。每台机组配置一套自动水喷雾灭火装置,在定子线圈下端部附近装有灭火喷头。
  (一)主接线设计
  白溪水电站发电机单机容量为9000kW的水轮发电机组,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为6.3kV,额定功率因数为0.8。机—变组合方式采用一机一变的单元接线,经2台升压变压器接入35kV母线。
  白溪水电站35kV配电装置布置在室内,为二进二出的内桥接线,电站电能通过2条35kV输电线路送入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桥断路器断开,两台发电机组分别经主变和线路送入系统。当一回线路发生故障时,桥断路器合上,两台发电机组通过一条线路送入系统。
  六、金属结构
  电站金属结构包括:引水发电系统、泄洪系统、供水系统和放空系统的各类闸门和启闭设备,输水洞进水口的平板闸门由浙江省水利水电设计院设计。各类闸门及启闭机分布见表3-4-1。
  七、大坝安全监测设计
  根据《土石坝安全监测规范》,结合白溪水库工程具体情况,布置了坝区首级平面监测网、高程监测网、坝体内外部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面板变形、应力应变监测;渗流监测;溢洪道高边坡岩体变位监测;溢洪道水面线及库水位监测等项目。详见第九章第一节。
  第五节 设计机构和设计人员
  华东院承担了白溪水库的全部勘测设计工作,参加勘测设计的有水文、水能、坝工、引水、厂房、水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一、设计机构
  白溪水库工程设计由项目经理及项目总工主持工作。项目经理(即总工程师)负责白溪水库工程的设计进度和质量控制。勘测设计工作具体由华东岩土工程公司及工程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下属专业室完成。
  白溪水库电站各类闸门分布表
   位置 型式 孔口尺(m) 启闭机型式
  引水发电系统 拦污栅 引水隧洞进水口 4.6×6.83 HS-20A手动葫芦
   事故检修闸门 引水洞闸门井 平板门 3.0×3.5 QPG1600-9高扬程卷扬机
   机组尾水检修闸门 厂房尾水管出口 平板门 3.98×2.25 米D5-18D双吊点电动葫芦
  泄洪系统 表孔工作门 溢洪道闸首 弧门 15.0×11.7 HQ-2×630KN弧门卷扬机
  供水系统 检修闸阀 供水钢管出口 平板闸阀 DN1.0
   工作阀 供水钢管末端 锥阀 DN1.0 液压启闭机
   消能室检修闸门 消能室出口 平板门 5.0×4.0 固定式电动葫芦
   下游河道供水工作门 下游挡水堤 蝶阀 DN0.8
  放空洞 工作门 放空洞出口 弧门 2.2×2.2 深孔式弧门液压启闭机工地置设计代表组,负责设计技术交底和处理施工现场的部分技术问题,并及时将工地发生的问题反馈华东院,这些问题能及时得以妥善解决。
  二、主要工作人员
  白溪水库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为蒋效忠总工程师,王达邦副总工程师、李渝珍副总工程师承担I级产品核定工作。主要工作人员情况见表3-5-1。
  主要工作人员情况
  专业 姓名 承担任务 职称 专业 姓名 承担任务 职称
   郑子祥 原项目经理 高级工程师 引水 陈祥荣 审查 高级工程师
   郑芝芬 设计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冉梦兰 设计、校核 高级工程师
   胡万飞 教授级高工 冯仕能 设计、校核 高级工程师
   涂祝明 高级工程师 吕慷 设计 工程师
  水文 刘光保 审查 高级工程师 陈宏钧 设计 工程师
   张云宵 审查 教授级高工 厂房 郑芝芬 审查 教授级高工
   胡顺英 校核 高级工程师 江亚丽 校核 高级工程师
   杨关兴 校核 高级工程师 张亦军 专业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陈顺维 设计 高级工程师 王秀坤 设计 高级工程师
  水能 计金华 审查 高级工程师 陈建林 设计 工程师
   赵佩兴 审查 高级工程师 赵新 设计 工程师
   刘木英 校核 高级工程师 俞华锋 设计 工程师
   叶小农 设计、校核 高级工程师 水机 吴胜华 专业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周鹏飞 专业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徐富军 设计 工程师
   曾昭芳 设计 高级工程师 丁丽真 设计 工程师
  坝工 吴关叶 审查 高级工程师 周杰 设计 工程师
   徐建荣 审查 高级工程师 王婷 设计、校核 工程师
   王淡善 设计、校核 高级工程师 徐蒯东 设计 工程师
   涂祝明 设计、校核 高级工程师 观测 史可军 专业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郎玲芳 设计 高级工程师 李延芳 审查 教授级高工
   黄尚安 设计 高级工程师 王玉洁 校核 高级工程师
   徐德芳 设计 工程师 聂金生 设计 工程师
   彭育 设计 工程师 郑晓红 设计 工程师电 工 次 江汉仁 审查 高级工程师 建筑 古文东 专业负责人 工程师
   陆炅 专业负责人 工程师 黄磊 审查 高级工程师
   玉核 设计 工程师 邹新民 校核 高级工程师
   嵇建飞 没计 工程师 李娴 设计 工程师
  电工二次 黄慧民 校核、审查 高级工程师 孙建屹 审查 高级工程师
   曹平 设计、校核 高级工程师 张豪 校核 工程师
   马时浩 审查 高级工程师 朱美玲 设计 工程师
   赵辛 审查 高级工程师 给排水 顾建国 专业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徐涵 设计、校核 工程师 黄璁 审查 高级工程师
   胡锡铭 没计 高级工程师 骆育真 校核 高级工程师
   李霖 设计 工程师 概算 刘洪胜 审查 高级工程师
  金属结构 姚国华 审查 高级工程师 李永林 校核 高级工程师
   金晓华 审查 高级工程师 林一菁 概算编制 高级经济师
   翟淑琴 专业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蒋蕾 校核 高级经济师
   物金秀 设计、校核 高级工程师 潘澜 概算编制 工程师
   李少光 设计、校核 高级工程师 施工 胡赛华 审查 高级工程师
   林幼宜 校核 高级工程师 江金章 专业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卢新杰 设计 工程师 王勤 校核 高级工程师
   周以达 设计 工程师 叶爱群 设计 工程师
   厥建生 设计 工程师 熊金萍 设计 工程师
   王祖祥 校核 工程师
   吴玲玲 设计 高级工程师

知识出处

白溪水庫志

《白溪水庫志》

《白溪水库志》由白溪水库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详细记录了白溪水库的历史沿革、建设过程、运营管理、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展现了水库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