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殿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唯一号: 112935020230000103
作品名称: 帝师殿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223.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元延祐六年(1319),庆元路城中心握兰坊(今县学街宁波府城隍庙所在地)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帝师殿,供奉帝师八思巴。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后为元世祖忽必烈老师。10岁时于拉萨大昭寺受沙弥戒,19岁得忽必烈赏识留在朝廷内。蒙古帝国原有畏兀文字,忽必烈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史称八思巴字。至元六年(1269),元朝政府将八思巴字正式作为法定官方文字颁行天下,畏兀文字在民间流行。八思巴因创制文字有功,封为帝师,赐号“帝师大宝法王”。十六年(1279),八思巴病逝,元廷命全国郡县建造帝师殿纪念八思巴,其建制和规格等同孔庙。八思巴死后40年,庆元路帝师殿才在曾建过景福律寺和药师院的传统佛教宝地兴建,与孔庙并存,成为特有文化现象。后将早先设立的蒙古学迁入帝师殿,主要招收蒙古人和汉人官员子弟入学,帝师殿成为培养人才、推广蒙古文化的基地。明洪武元年(1368),明朝取代元朝,帝师殿渐“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三年后帝师殿废墟上建宁波府城隍庙。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