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坟义冢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唯一号: 112934020230002408
专题名称: 十四坟义冢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131.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蜃蛟村东与闻江岸之间的庙河塘边上,原有明代的万寿寺,岁久毁圮,存有残垣为界,内有三开间正屋及明堂,废为义冢,专供附近数村夭亡孩童厝棺,误称十四坟,实为“十四房”音转。其屋孤悬田畈之中,榛莽丛生,颓然荒凉。十四房义冢地原是闻氏族人的一个分支居住地,家谱的村居图有明确的标图。据94岁的闻善法老人讲,闻信富(绰号老笋头)的祖上就居住在此,后因逐渐败落而废弃,遗留两整大屋改作义冢地,十四房慢慢变成坟地,因此常被人误称“十四坟”。十四房曾做过杀头场。闻树楠在民国元年(1912)正月被“抢犯”杀害,抢劫者在当时被乡民称为“抢犯”。不久案破,抢犯被捉,关押在宁波法院巷的大牢内。当年春,犯人被押解到十四房执行死刑。60年代,十四房村子的遗迹址界清析可见,呈正方形,每边长约百米,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村落遗址四周的址界用块石砌成的磡,按地势的高低界石北面高四、五十厘米,南面至少高七、八十厘米,作为义冢的前后两整大屋尚在。60年代后期“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大搞土地平整挑坟滩、填漕嘴。造了许多“大寨田”。为了解决城乡猪肉供应,解决肥料不足,掀起养猪热,农民养猪积肥与粮食掛钩,户户养猪,家家砌猪舍。由于当时建筑材料十分紧缺,十四房的坟拆尽,四周的址界石挖光,用作建猪舍的材料。70年代两整义冢大屋被拆,木材用于村建厂房。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