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江桥和三圣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唯一号: 112934020230001048
专题名称: 老江桥和三圣堂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725.pdf
专题类型: 神话、宗教

专题描述

从前,宁波老江桥桥头有一座三圣堂,里厢有三尊菩萨,坐在中间的是县官老爷,左边是南洋客人,右边是皮鞋匠。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三江口上呒没桥,来往行人全靠木船摆渡,摆渡蛮费辰光,交关勿方便,碰到刮风落雨涨大潮,弄勿好还要翻船。 渡口旁边有间草棚棚,主人是个皮鞋匠,手艺蛮好,样样会修,工钿还比别人便宜。等摆渡的客人,常常在草棚前歇歇脚。 有一日,来了个手提小箱子的南洋客商,见渡船还没回头,就到皮鞋摊前去补皮鞋。皮鞋刚刚补好,渡船靠岸了,其急急忙忙付了铜钿,穿好皮鞋就上船。 天暗下来,皮鞋匠收起鞋摊,刚要进草屋,看见旁边有只小巧的手提箱。其忖,十有八九是日里来补鞋的南洋客人错落的,就随手打开箱子,立时三刻呆煞了!原来里面都是金银珠宝,锃亮锃亮,有金刚钻,也有猫儿眼。介多宝贝失落,客商一定要急煞。现在送没地方送回,还是等其回来还拨其。 第二日,皮鞋匠跟平常日脚一样,摆出皮鞋摊,一边做生活,一边留心过往客人。一直等到夜,眼睛也看酸了,没看见南洋客商的影子。就这样等了一日又一日,过了一月又一月,一等等了三年多。 这一日,南洋客商果然来了,只见其走到鞋匠摊前面,对鞋匠说:“老师傅,侬手艺真好,我这双鞋,是侬给我补的,穿过三年了,还没破呢!”鞋匠师傅一看,赶快放下手里的生活,指指客人脚上穿的旧皮鞋,笑了笑说:“客官侬勿要糊涂,算起来已经有三年零一个月了。”南洋客人说:“哎,一点勿错。” “那次补鞋辰光,侬有啥东西错落过?” “有的,有一只小皮箱,好像是在这里等渡船辰光错落的。” “里厢有啥东西?” “箱子里是首饰,有金刚钻,也有猫儿眼。” 鞋匠一听,马上从里屋挈出小箱子,对客人说:“这就是侬错落的东西,拿回去吧。”南洋客人一听,呆煞了,心忖世上还真有介好心的人。打开箱子一看,里面物事一样勿少,交关感激,就拿出一串珠宝说:“侬真是个好人。这点东西送拨侬,以后勿要辛辛苦苦补鞋了,去开一片皮鞋店。”鞋匠推开客人的手说:“客官,侬勿要弄错。我要这些东西,就勿会在这里等侬三年了。”客人一定要送,鞋匠师傅一定勿肯收。你送我推,喉咙越来越响,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这辰光,正巧县官老爷路过这里,看见介多人围在一道,轧进去一问是这桩事体,就说:“侬两个勿要推了。我出个主意,看好勿好。这里江面宽,水势急,过江摆渡交关勿方便。侬两个推来推去都勿肯收,不如在这里造一座桥,给人方便呢!要是造桥银两勿够,我也来凑个数。”看热闹的人都拍手叫好,有的马上拿出身边带的银两。南洋客人看见这场面,干脆把整箱珠宝都捐了出来。 就这样,摆渡口造起了一座浮桥,叫老江桥。从此以后行人过江再勿用摆渡了。为纪念这三个人的功德,后人就在桥头造了这座三圣堂。 讲述者:林近夫记录者:翁惠芳整理者:陶玄福 附记:老江桥,即今灵桥前身。灵桥在甬人心目中,有着如同城徽那样的特殊地位。史传,唐长庆三年(823),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涉江之难,在当时的东渡门外(今桥址附近)造起宁波历史上第一道横贯奉化江的浮桥,用十六只木船排成一列,上铺六尺宽木板,以绳索维系两端,称东津浮桥。据说建桥时适有彩虹显于云端,故取名“灵现桥”,简称“灵桥”。中华民国25年(1936)邑人集资建成钢架桥。尔后姚江上建成新江桥,遂又称“老江桥”。 《老江桥和三圣堂》故事流传颇广,遍及全区,又有《老江桥和平政寺》之说,情节雷同。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