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昌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唯一号: 112934020230001030
专题名称: 寿昌寺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421.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寿昌寺 遗址解放南路寿昌巷。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四明僧子麟出访高丽、百济(今朝鲜)回国,吴越王钱镠令于郡城建院(赎徐蕴卿园地)以安其众,名保安院,后称东寿昌寺。南宋乾道五年(1169)建下院于城西之筱墙弄,为寿昌教寺,又名西寿昌寺。嘉定十三年(1220)两寺皆火,西寿昌寺废为民居。淳祐元年(1241)僧慧通于城西筱墙北结庵,揭以旧额,规模狭小,入民国改为筱墙小学。绍定元年(1228)东寿昌寺再火。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复建。大德元年(1297)拓新增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重修,后圮。永乐二十一年(1423),住持行恢应召赴京同修《文献大成》、《永乐大典》,获殊荣归,遂在寺内建昭恩阁。弘治、嘉靖间又两毁于火,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建寺宇。天启元年(1621),王之龙奉安古株浮槎于寺后(按:木槎尚存,移置七塔寺)。嗣后遭战乱毁损,续有修葺,至民国22年(1935)有山门、大殿、后殿、观音阁、小经堂、厢房等。1950年后移作他用,今全废。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