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唯一号: 112934020230000852
专题名称: 武术
其他名称: 武艺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16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武术即技击术,又称武艺,是我国特有的体育项目,因此可称为国术。武术源于原始人狩猎和自卫技能。秦时,境内民间已有角抵和手搏,比武时已有裁判。唐时首开武举选拔人才。明代起,域内武风渐盛,拳术界和营伍中流行应敌诸打法,如穴法、练手三十五、练步十八、七十二跌、三十五拿、十四禁犯病法等。明正德年间,鄞人万表(世居大梁街,现新巷26号为其故居遗址)17岁世袭父职为宁波指挥佥事,正德十四年(1519)中武举第一,翌年成武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骚扰沿海时万表率众抗倭俱获全胜,三十五年(1556)授浙直海防总兵。嘉靖三十八年(1559),杨斌(原紫薇巷人)世袭宁波卫指挥使司后所(所驻地在今镇明路原天德巷内)副千户之职,于任上考中己未科武科举会试第一名,是为境内首个武状元。抗倭名将戚继光抗倭时结识杨斌及其同门师兄张松溪后,共编戚氏长拳即南兵拳(宁波架)。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一贯(世居广济街,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归乡后所撰《搏者张松溪传》载:时城内(鄞县城厢,今区境)有拳师张松溪,名出边(边诚,慈溪人)上。其师孙十三佬(一名孙拾山),大梁街人,有徒13人,民间戏称“十三太保”,张松溪为拳技最著者,风格与边迥然不同。倭乱时曾与少林僧在迎凤桥酒楼比武(古称迎凤桥即今迎凤街),张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雍正《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沈一贯称其法曰“搏”。孙授张“劲、紧、径”三字,张增“敬、切”二字,遂秘传为“劲、紧、径、敬、切”内家五字秘诀。清康熙八年(1669),黄宗羲在延庆寺和白云庄讲学,为好友拳师王来咸撰《王征南墓志铭》,首称其为内家拳。康熙年间(1662-1722)每年正月初九在孝闻街太岁殿校武(一说每年元宵在佑圣观比武),届时宁属各县武术高手云集,各献技艺,观者如堵。民国18年(1929),中医界知名人士吴涵秋、钟一贵等人借江北岸青年会组建“技击社”,11月由县政府接管改为县国术馆,移于县民众体育场(时江东大教场址)内.20年(1931)8月撤市后迁入县立体育场(原解放北路体育场,现中山广场址)大成殿内,县长陈宝麟兼任馆长,阮增辉任副馆长兼教务部主任并兼任总教习,上海精武会会员朱润身任教习。国术馆以教授少林拳、太极拳、十二路谭腿、功力拳、战拳、节拳、黑虎拳、十字战、脱战、合战、达摩拳、群羊棍、棋盘大刀等为主,并设技击摔跤班,持续12届,至30年(1941)县城沦于日军时闭馆,累计教授民众数万人。有省摔跤冠军施品贵,女子拳术冠军崔雪英,醉拳亚军毛元坤,散手亚军刘允修、娄文淼、汪闻标等。21年(1932),县首次举办国术表演,至38年(1949)共办5次,参赛15队,运动员110余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优秀民族遗产继承。1957年,市武术协会在境内成立,首届主席陈仁镐等拳师办班授技。是年,在省体育大队武术队受训的徐香梅入组中国武术团出访西欧。1984年,吕益康获全国武术太极推手52公斤级金牌。1986年,陈仁镐被评为“全国武术挖掘工作先进个人”、1992年又被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会员”称号。1993年,顾敏敏参加中国舟山国际武术比赛获女子棍术、女子其他拳二类、女子其他器械三类3枚银牌和女子长拳、女子剑术2枚铜牌。翌年9月,在第十届省运会上获女子武术4枚金牌。1996年5月,在全国武术锦标赛(套路团体赛)上,与队友合作获集体金牌1枚。2003年12月,市武术协会于月湖畔三支街46号吴氏支祠内建市太极馆。2004年,奉化剡源教房传人夏宝峰携祖上内家拳经落户境内,传授内家拳并成立市武术协会“四明内家拳”分会。2005年7月,境内部分武术爱好者由夏宝峰带队入组市队赴杭参加“青春宝杯”第三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获8金、8银、9铜。其中孝闻街小学徐晓燕“精武脱战拳”获金牌,“二路初级长拳”获银牌,灵塔居民邵永冲获42式太极拳金牌。2006年6月,孙嘉祥等发起成立海曙区武术协会,夏宝峰任常务副主席。翌年8月,区武协选派16人参加“第五届杭州国际传统武术大赛”,获28金、12银、1铜。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