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唯一号: 112934020230000761
专题名称: 越剧
其他名称: 小歌班;笃班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25.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越剧前身称“小歌班”,俗称“的笃班”。民国4年(1915),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等组建的“的笃班”男班首次进城区演出。16年(1927)以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为首的越剧科班进入城区,在国货商场演出,境内始有女子越剧。21年(1932),群英舞台、新凤舞台等女班在境内甬江大戏院、天然舞台等戏院演出。24年(1935),以名演员赵瑞花为首的瑞云舞台戏班以中南大戏院为固定演出场所,连演4年之久。是年夏,以筱丹桂为首的高升舞台戏班正式打出“越剧”牌子,先后在大光明戏院、天然舞台连续演出《少女出世》、《丁郎认母》、《双山救驾》等连台布景戏,轰动甬城。筱后在上海成为越剧明星。随后,“越剧皇后”姚水娟和施银花、屠杏花等名演员相继率班在境内各戏院献艺。抗战时期,女子越剧戏班编演抗战爱国剧目《梁红玉抗金》、《团结壮丁》等。32年(1943),名演员徐玉兰等首次采用文学剧本演戏,在天然舞台上演《黄金与美人》、《弃官迎亲记》、《女钦差》等,久演不衰。35年(1946)初,毛佩卿在天然舞台组班献艺,接连排演《新董小宛》、《筱丹桂自杀记》、《国破山河在》、《明月重圆夜》、《鹤顶红》等新编剧目,走红甬上。宁波越剧不断得以改革和创新,逐渐由路头戏向有文学剧本方向发展。1949年8月,毛佩卿与搭档汪秀贞合作,成立宁波解放后第一家越剧团——佩卿剧团,上演《鹊桥相会》、《林冲夜奔》。之后又推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戏《白毛女》、《闯王进京》、《信陵公子》等。1950年起,城区民营专业越剧团由佩卿剧团1个发展到“雪芬”、“兰春”、“灵江”、“大喜”、“新艺”等12个,其中大部分剧团均设在境内,并在天然舞台、人民剧院、民光电影院、大世界戏院、仓桥戏院、平桥戏院、新甬戏院等剧院轮流演出。同年,境内成立的还有镇海越剧团和学唱越剧的宁波青年文工团。1952年4月,佩卿剧团与新艺剧团合并,成立佩卿姐妹越剧团。1956年初,佩卿姐妹越剧团改为全民所有制,定名为宁波越剧团。1959年,宁波专区越剧团在辖区内成立。1979年9月,辖区成立市镇明越剧团。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