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唯一号: 112930020230000235
人物姓名: 朱自清
人物异名: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505.pdf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898
卒年: 1948
籍贯: 绍兴

传略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改名自清,原籍绍兴,生于扬州。民国13年(1924)2月,应校长经亨颐之聘,到宁波省立四中(宁波中学前身)任教。同校任教的还有夏〓尊、丰子恺等。朱教文科国文,兼教科学概论。治教谨严,教法得体,常自编教材,将鲁迅《阿Q正传》、《风波》、《药》等新文学佳作编入讲义,舍弃教材中不合时宜的文章。对学生循循善诱,有问必答。上课时,学生可在课堂发问,他予以解答,启发学生思索。俞平伯评论说:“学生颇有自动之意味,胜一师及上大也。”学生乐于上门求教,常在其家中围桌满坐。他认为教师,无需道貌岸然,只要真切服务,自己甘为学生打杂。他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虽然近乎高调,但有机会为人做点有用的事,到底是个安慰。”注重人格教育,常与学生探讨哲学问题,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同年9月,到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兼职,自此往返四中、春晖两校之间。时宁波有进步青年文学社团《雪花社》,主要成员有宓汝卓、谢传茂、王任叔(巴人)、汪子望等。朱常参加《雪花社》和市区进步刊物《火曜》、《大风》、《炤星》、《玫瑰》的活动,和青年探讨人生,并给予指导帮助。曾在后乐园作“我们对文学的态度”讲演。聚会者看着这个二十七八岁,“矮矮的身躯,方方正正的脸,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个平顶头,完全像个乡下大佬”的老师,无不投以敬仰的目光。和同事刘延陵等倡导校刊《四中之半月》,亲笔润色学生文稿。在叶圣陶、俞平伯的赞助下,合办同人刊物《我们》,刊载散文、新旧诗词、诗剧、评论、随笔、书信等。编纂了自己的诗文专集《踪迹》,其中《白水漈》、《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写于省立第四中学。在宁波期间还写有新诗《赠AS》(AS即邓中夏)、论文《正义》等诗文。14年(1925)他在宁波编就的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同仁刊物《我们的六月》扉页上发表了政治抒情诗《血歌——为五卅惨剧作》。整篇作品以“血”为轴心,宛如声讨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檄文,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召力。之后又在宁波写下了《给死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两篇关于“五卅”的诗文。是年8月,离开宁波到清华大学任教。一生以散文作品最负盛名,语言洗练,文笔清丽,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于恬淡宁静中蕴蓄浓情蜜意,体现对人生的热爱。《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脍炙人口。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
教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