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唯一号: 112930020230000014
人物姓名: 黄宗羲
人物异名: 字:太冲;号:梨洲;世称:南雷先生;梨洲先生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113.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610
卒年: 1695
籍贯: 余姚

传略

黄宗羲(1610—1695) 乳名麟,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人,曾讲学甬上证人书院(今白云庄)。父黄尊素,因与魏忠贤党斗争被逮,死于狱。明崇祯元年(1628)正月,黄宗羲赴京讼冤,帝叹为“忠臣孤子”,人称“姚江黄孝子”。同年秋,遵父遗命至绍兴问学于刘宗周,越两年,乡试未中,遂转向攻读经史诸子百家、律历诸学,学问大进,与弟宗炎、宗会被儒林学子称为“东浙三黄”。崇祯三年(1630)加入复社,阉党余孽阮大铖图谋再起,黄宗羲与148名复社成员一同署名《留都防乱公揭》揭阮大铖罪行。清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五月南京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为兵部侍郎,编造《蝗蝻录》(诬东林党为蝗,复社为蝻),逮《留都防乱公揭》署名者,黄宗羲遂下狱。二年(1645)五月,清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崩离,乘机逃归。闰六月清兵破杭州,县人孙嘉绩、熊汝霖起兵余姚抗清,钱肃乐、张苍水等宁波举义,黄宗羲偕诸弟变卖家产,集黄氏600人组成“世忠营”以从,后授兵部职方司主事。七年(1650)至舟山朝鲁王,授左副都御史。前后抗清10年,历尽艰险,自云:“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讦者二三,绝气沙墠者一昼夜,其他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黄宗羲深感兄弟流离患难,实赖甬上友人之力以免,“平生师友,皆在甬上”。其间始怀疑封建君主制度,萌发民主启蒙思想。康熙二年(1663)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书中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阐明其社会理想和政治改革方案,具有启蒙民主思想。此书在清初引起思想界的共鸣,乾隆年间曾遭禁毁,清末才复出。其哲学思想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色彩。“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深受王阳明学说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其史学思想强调“经世致用”,致力于明代兴亡的探索研究,开创学术思想史研究新局面,形成别具特色的浙东史学流派,为“清代史学开山之祖”。其文学创作主要表现于诗歌和传记文学。诗歌以史诗为主,也有反映浙东风情与作者性情之作和讥评时弊、阐明哲理、提倡科学启蒙的说理诗,至今尚存600首。文章有墓志碑铭、行状传记、序跋杂赋等,现存近400篇。其科技思想提倡求实明理,重视科技实学,探求科学真理,主张学习和吸取西方科技成果。其教育思想主张致用普及,揭露、批判八股取士和科举制度对教育的毒害,提出改革科举,振兴教育,“遍设学校”。主张学习实用知识,倡导深思多问,重视实践经验。康熙六年(1667)、七年(1668),受万泰之聘,先后来甬讲学,讲学地点不一,在城西管江岸万氏白云庄“甬上证人书院”讲学时间最长,场所最稳定。讲学主张自由讨论,相互辩难,教学相长,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启导后学良多。甬上学子同声相引,从者如云。他为浙东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有弟子66人,最为他推许的有万斯同等18人。康熙十二年(1673)黄宗羲登天一阁,开启学者为天一阁编目先河,撰《天一阁藏书记》。梁启超曾言:天一阁实大有益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先生年逾六十,尚嗜书不止。每寒夜,身拥温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卒后门人私谥文孝。著作70余种、1000余卷(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有《黄宗羲全集》行世),尤以《南雷诗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等为著。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