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婚丧寿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蜃蛟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2053
颗粒名称: 热闹的婚丧寿庆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7
页码: 219-225
摘要: 本文介绍宁波婚嫁习俗包括提亲、过帖、发送、婚庆、回门等程序。男方需在女方生日八字帖子交与男方后进行抽签问卜,并发送聘礼。女方收到聘礼后开始准备嫁妆,包括衣物、被褥、家具等。出嫁前新娘要洗澡、开面、上朝等仪式,出嫁时需哭娘,由兄弟抱上轿子,在夫家进行拜堂仪式后进入洞房。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回门拜见双亲,并在河埠头进行“行仙桥”等游戏。
关键词: 蜃蛟村 婚丧寿庆 水土风情

内容

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的宁波地区完婚的全过程大体有提亲、过帖、发送、婚庆、回门等程序。
  提亲讲究门当户对,由双方父母看中,挽亲朋好友,或长者去说媒,也有媒婆说合,如牵线搭桥成功就要过帖。
  媒人把女方的“生日八字”帖子交与男方,男方拿了帖子到寺庙抽签问卜,求个好签;也有请算命先生推排“八字”合得来否;也有把八字帖子压在灶头的灶神菩萨面前,未发生不顺心之事,三日内家里太太平平,如果合帖吉利,就要发送。
  发送前男女双方商议聘礼,根据男女双方的家庭经济状况决定聘礼多少。一般的聘礼有绸缎衣料,金银首饰,糕饼食品,聘金,按议定的“红绿书纸”彩单发送,数额大少相差悬殊,但成担的老酒是必不可少的,生囡别称生“老酒甏”。发送就是男方按聘礼的彩单筹集完毕后择个吉利之日把聘礼送往女方,并把经过不同方式选定的完婚日期的帖子由媒人交于女方。
  女方收到聘礼和日子包头后筹办嫁妆。请高明的裁缝师傅做一年四季的嫁衣裳请弹花匠弹被胎,缝棉被到制鞋店定制绣花鞋请小木师傅拷眠床梳妆台,板箱箧夹等木器;请箍桶匠上门赶制饭搭桶、五套桶、提桶、脚桶、五更桶……;请蠟匠上门浇制铜火熜、锡瓶饭盂、寿字台、香炉等。嫁妆的种类烦多,数额无底。有钱的大户人家讲究风光体面,嫁妆就多;平民之家只备必不可少的日用品随嫁,相差悬殊。
  一般婚前一天发嫁妆,男方派人到女方搬嫁妆,用船装到夫家,由夫家亲戚搬到新郎房间摆设陈列。
  出嫁前新娘要洗澡,在浴盆内放入含有芳香油的植物,意味去邪的同时又让皮肤光滑鲜鲜嫩。开面,用棉纱线在脸上绞去汗毛,修剪眉毛,使脸面光滑。上朝前要哭娘,一种感情上的表示。中午宴请亲戚朋友、新郎陪客吃喜酒。下午等男方轿子一到,轿门朝外停妥要进行“搜轿”,新娘兄弟一手持红烛,一手持镜子在轿内照一照,以示驱邪。请福气好的长辈女性喂上轿板,接着新娘上轿,新娘必须脚不沾地到夫家,得有女方的兄弟把新娘子从楼上抱到轿内坐定,换上绣花鞋,换回旧鞋,脚踏带有火种的火熜,在抱新娘的过程中不能碰着娘家一切物件,最后由阿舅亲戚送轿,有四人轿或八人大轿抬到夫家。
  迎亲前,夫家张灯结彩布布置喜堂,成亲前一夜由一位福气好的妇女,取二十四双筷子系上红线,放在新郎的席下,暗示人旺,並有一位双亲健在的男孩与新郎伴夜,请小孩吃包子、花生、鸡蛋,寓意“包生儿子”。还要请小孩在尿瓶内撤上一泡童子尿,称为“伴郎”做“挈出尿瓶”。
  在庆婚当天的五更进行“享先”,大户人家用全副猪羊“福礼”果品在轩子间供祭“天地君亲师”,祭祀神祖。
  轿子一到,有亲戚迎亲拦轿门,喜闹一番后由伴娘陪同亲娘脚踏红毡条步入喜堂进行“拜堂”,新郎、新娘首先向祖宗神像进香烛,新郎新娘喜系红彩带就位对立,由司仪唱班,由一位学童宣读祝文,然后一拜天地三鞠躬,二拜高堂三鞠躬,三夫妻对拜,由陪郎手捧花烛引道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从喜堂到洞房的路上用五只麻袋铺地,前后接替,新娘步步踏着麻袋步入洞房,寓意代代相传。新郎新娘坐在床沿,共吃汤团。尔后新娘依次拜见长辈,敬茶,长辈送上红纸包的见面礼。
  傍晚喜吃“贺郎酒”,新娘要向亲朋好友斟酒。还有娘家兄弟辈到新郎家做阿舅的风俗,在吃点心和宴席上有“弄送阿舅”的习俗。席后大阿舅要到新房小坐,向新娘叮嘱几句,然后到公婆房内拜谒公婆,说上几句谦逊的话,辞行。
  洞房花烛夜是结婚最热闹的时刻,亲朋族人三天无大小,就是一个“闹”字,多无禁忌,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出难题,百般挑逗戏闹新郎新娘,引起哄堂大笑,使大家感到十分高兴、刺激,有越闹越发的讲法。在闹洞房时也会偶而出现某些尴尬局面,新郎新娘应冷静克制,靠智慧巧答应对,切不可使大家难堪,有时也请有信望的长辈出来打圆场。闹房结束时主人请大家喝酒吃夜点心收场。
  第二天,新郎新娘随带“包头”,乘船回门拜见双亲,与娘家的伯叔兄弟姐妹见礼,有时女方的家人也会故意“弄送”新郎,中午吃回门宴。饭后小坐,下午吃好点心后返回夫家。
  爱热闹的宾客在上船的河埠头早已摆好二三十根长凳架成“仙桥”,叫新娘“行仙桥”,新娘在新郎的搀扶下走上仙桥,后拆前搭直行到家中。爱玩的人在轩子的灯钩或横梁挂上一根棉纱线,线的一头系上一只悬空的包子,包子的高度略低于新娘的身高,线的另一头被人拉着,叫新娘子口叼包子。当新娘抬头伸颈张嘴叼包子时,包子被拉高。当新娘踮起脚跟叼包子时,包子又被拉高。新娘弹跳起来也叼不着包子,来回折腾新娘,最后拉包子的人假装失手,包子终被新娘叼着。还有一种玩法是叫新娘摸泥鳅,特别是冬天更要捉弄新娘。老酒埕内盛上水,放入一根泥鳅,新娘捋起袖子,把洁白的嫩手插入酒埕内摸活溜溜的泥鳅谈何容易,需要动点脑筋。有的新娘心里早有准备,在家人、邻里的传授下,已掌握了技巧,很快抓住了泥鳅。有的心里没有事先准备,不一定能很快摸上,时间久了,好心人会指点新娘技巧,最终把泥鳅摸上来。此外在三日之内在家人的陪同下登门拜访族亲,免得以后在路上碰见不理不睬,有失礼仪,有事也可窜门联络。
  婚庆的项目繁多,鄞县西乡各家各户因家庭状况不同婚嫁的习俗也有很大的区别。
  寿庆习俗
  做寿是中国社会一种百事孝为先的慈孝文化的表现,多从50岁起步做寿,以后逢十必做,习惯上寿庆是逢九的生日或生日前做,四十九、五十九……,直至百岁。
  旧时只有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殷实人家才会做寿,穷人渡日艰难是做不起的,俗话说“穷做亲,富做生”。做生实际上是寿庆,过去有“请吃酒,挜拜生”之说。寿期将至,子女筹划准备,亲朋好友勤于打探,忙于湊合促成。
  祝寿的贺礼一般送长寿面、寿桃、寿烛、也有送银钱的。
  寿堂设在轩子间,张灯结彩,点燃“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大红寿烛一对,点上“寿”字形的特制寿香一盘。寿堂上方悬挂金色“寿”字或“福禄寿”三星图,两旁挂亲朋好友、受业弟子的题写的寿联诗寿幛。今摘录贺寿诗二首。
  谷香公八旬寿诗
  矍铄年华八十春,醉仙丰骨鹤精神。
  儿孙团聚庭前福,杖履逍遥物外身。
  老去俭勤垂法则,壮游辛苦历风尘。
  焚香事事苍天告,知是羲皇最上人。
  翰嶂公暨德配虞孺人五十双寿诗
  海外琼枝并蒂花,寿添大衍醉流霞。
  晋时周顗声名盛,汉代梁鸿伉俪嘉。
  砌下蓝田多碧玉,室中宝鼎尽丹砂。
  共悬弧帨秋河畔,夜听吹笙度月槎。
  寿星步入中堂,先祭神拜祖,然后“寿星”接受同辈亲朋的贺寿。同辈人向寿星贺寿时两相面对作揖,两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弯稍前倾互相敬礼。下辈按血缘关系先近后远依次跪拜祝寿。跪拜毕,寿星向小辈分赠银钱。
  礼毕开宴,寿宴多用全鸡全鱼等,必用传统的猪肉、白糖、麸、桂圆和寿桃,寓意“玉堂富贵”,福气好,“长寿面”是对寿星的祝愿,是不可少的。席后向左邻右舍分寿面、金团、油包等进行结缘。
  鄞西地区还有对亡父母也盛行做阴寿,亦即冥寿,阴寿逢十做,请僧尼念经焚烧纸钱,为亡灵超度,轮回转世,分油包结缘,做到百岁止,称为满百。
  丧葬习俗
  鄞西地区旧时丧葬贫富差别悬殊,家境富裕之家做“寿材”造寿坟,贫困人临时抱佛脚家做土坟,草结棺材,更有甚者草席裹尸土葬;入殓、出丧的仪式和规模也有极大的区别,殷实人家出殡用八人大轿,贫困之家用“独龙杠”出丧。
  殷实人家上了年纪就要做寿材,做寿坟,称“寿域”。请风水先生选地择吉日吉地建造二穴连体墓,墓碑的姓名和寿域用红漆涂红,到进穴后再涂成黑字。
  人老死之前都有送终的习惯,对即将逝死的老人要给于临终关爱,全家亲人陪伴老人,让老人看上最后一眼,特别是儿孙在外,老人会有极强的精神支撑着等待最亲情的人到来,一见面就会立即安祥瞑目而逝,这是尽最大的孝心。当老人要闭目时,儿子立即把老人护正坐起,喂上几口事先准备的桂圆汤。焚香烛,烧纸钱。
  老人逝世后,儿子手拿面盆,女婿撑伞,向河里丢入几枚硬币买水。用新毛巾、热水为亡者揩身,也有请丧事操办人浇身的,梳理头发,修剪手指、脚指,并用纸包好待入殓时放入棺材。并换上事先请裁缝师父做好的寿衣,将亡者扶坐在椅子上,由亡者儿子护送到灵堂,女婿撑伞遮日。灵堂设在轩子间或堂前间,堂里面在二根长凳上架上几块硬板或一扇门板,铺上草席,在板的西头放上二张瓦片用来搁亡者的头部,然后把亡者摊在板头上,在脸上盖上白布的盖面白,在板头上搭好帐檐,在脚后点上昼夜不灭的灯心草菜油灯盏。在板头前面摆上二张八仙桌,桌子的两边放上几根长凳,桌子的前面摆上一副玻璃套的烛台,中间放上香炉,分别点燃香和白蜡烛。桌上供上各色糕点菜肴,请僧尼或念佛婆婆颂经念佛超渡亡灵,晚上要有亲人在灵堂内陪夜守灵。
  灵堂设好后,一边派人报丧,一边请人破白。报丧的人腋下倒挟一把伞柄朝前的雨伞,路上急走不与行人打招呼直奔目的地,把伞朝下放置在门口以示报丧,在门口招呼亲戚出来简告情况及入殓时间即走,接到报丧的亲朋需摔碎一只碗盏,以示“百病消散”。破白的人为披麻戴孝的家族赶制麻衣、蒲鞋、高高帽、草冠、白帽头、麻花、孝兜等。
  报丧后,亲朋即刻会按时前来奔丧“吊唁”,祭拜亡者,送上挽幛挽联、纸钱、锡箔、“重被”,并慰问家属。请人把奔丧者的赠祭品一一登录。
  次日,按甬江涨潮至宁波三江口时开始入殓。亡者的儿子、孙子,侄子、侄孙身穿白色孝服,头戴带有草冠的高高帽,脚穿蒲鞋;女儿、姪女、媳妇头戴麻花,身披麻衣,脚穿麻鞋;其余亲朋头戴白帽头。所有送别的人集中在灵堂举行入殓仪式。丧事操办人先鸣锣放炮,把棺材抬入灵堂放置在草垫上,把材盖反放搁在两根长凳上,上铺兜尸被一条。在棺内放入草木灰或“石灰包”,也有放入木炭的,有祛湿吸潮的作用,铺上材席,在材的西头放上头架,在东头放入脚架。入殓开始,再次鸣锣放炮,全体肃立,默哀向亡者跪拜,向遗体告别。由长子捧头,小子捧脚,侄子抱腰,其它人相扶,把亡者与兜尸被缓缓放置在棺内。司仪人员边报遗单边往棺内放置物件,先放入亡者浴身时剪下的指甲包、生前掉落的牙齿,放入亡者生前所欢喜的物件作为陪葬品。然后按亡者的血缘亲疏人所送殓的重被等依次报单入殓,并由一人拿“升”执“斗”,佯装向棺内倒“黄金”“白银”,各量三次礼毕,盖棺前让亲人看上最后一眼,此时此刻亲人都会涕泪交泗,嚎哭不止。司仪人扛起材盖扣在棺木上,把材盖和棺木的凹漕口对接,然后把两头宽中间窄的“元宝梢”塞入凹漕口,用长凳板敲进元宝梢。此时亲人围住棺材不断用双手抚摸材盖,捶胸蹬足,悲痛欲绝哭丧不止,是亲人最揪心的时刻,连旁观者也会悲哀而流泪。
  第三天早晨出丧前举行出殡仪式,送丧的人一大早赶来送材。三响炮过,单声破锣匀敲九下,紧接敲锣四下,合称十三几锣后,四个抬材人把盖着红被面或红毡条的灵柩抬到空地搁在二根长凳上,有人把垫在材下的草垫拖到路边焚烧“拖祭包”,先举行出殡仪式,众位家属亲朋穿戴皆同入殓时一模一样,只是晚辈手中各拿一根“孝子棒”。长子在前,手捧带有茶盘的神主牌,女婿打伞把神主牌摆放在材头的祭桌上。参加祭祀的人按亲疏关系分排列队,亲在前,疏在后,按照司仪人的吆喝进行跪拜仪式,进行“醮杠”等一整套模式。
  仪式过后出殡向墓葬地进发,纸幡在前引路,出殡队伍次序照旧。过村遇桥,沿途敲锣放炮,撒纸钱。过桥时要孝子背过桥,在桥上放置二根长凳,灵柩搁在长凳上,孝子从灵柩下钻过就算背过桥。
  灵柩入墓穴前,先拜过土地菩萨和山神,做坟头羹饭。丧事操办人员揭开寿域的盖板,点燃芝麻秆烘暖墓穴,在墓底四角摆放四块砖,左右间距一致,前后间距相等,然后用二根绳索缓缓吊入墓穴中,材的四角左右等距,前后等同,盖上盖板,封上石灰,覆土墓顶。亲人手牵手在墓的周围顺转三圈,倒转三圈,并把亡者的名和寿域涂黑,把孝子棒置于墓侧。葬毕点燃草堆,焚烧高高帽、草冠、蒲鞋,送葬的人跨越火堆熏几下,返回。
  办丧事的酒席有的称为办“斋饭”,也有称“羹饭”的,从移尸中堂后操办膳食,膳食的档次高低不一,家境富裕的相对说办得好些贫困家庭或“痛丧”,就办得差些。
  丧葬以后就要为亡者超渡“做七”“做百日”“做周年”。从死者的亡日算起,到第七日为“头七”,再隔七天为“二七”,依此累推到第七个“七七”时为“断七”,七头到此终止。每个七头做祭奠羹饭,请人念佛超渡亡灵,以“五七”为重,死者在“望乡台”哭哀哀,有不吃家乡饭之说,由女婿操办祭奠。直至死后的一百天,做“百日祭”。以后每隔一年做周年。第一年为“一周年”,依此类推做到三周年止。
  本地区还为亡者做阴寿的习惯,称为做“十头”,一般“十头”从亡者实足五十岁的生日做十头。做十头也是一种祭祀形式,请人念经,做羹饭,烧纸钱、锡箔。以后每隔十年做六十、七十直至百岁,称为“满百”。乡间流传百岁后轮回转世了,祭祀到此终止。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

相关地名

蜃蛟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