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晓市说繁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蜃蛟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2027
颗粒名称: 西街晓市说繁荣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3
页码: 96-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集市和街道体现村落在地区的地位和知名度,是贸易中心和农民自产自销场所。蜃蛟村市日是休息日,生活活络,女性地位高。货物在区域里循环。
关键词: 蜃蛟村 贸易发展

内容

集市和街道,很能看出村落在所在地区的地位和知名度。是有集市的地方,是一个小区域的中心,一个人口稠密的大村,无集市的村落就是这些大村的卫星村。集市的频率又是区别大村等级的标志,有的十日三市,为巨镇;有的十日两市,为大镇;有的则十日一市,为小镇。蜃蛟十日中有农历四、九两日成集市,这在锡山之麓算得上是一个大镇。
  有集市的村镇必有街道,就像没有集市的村落只有小店而没有街道一样。蜃蛟称集市为“市日”,街道不仅是“市日”时摊贩铺展摆开的地方,更是没有市日的平时保持着一定市面的地方。蜃蛟村的“街里”从蜃蛟弄桥(上桥头)开始向北直到“尊大门”前的荷池,长约150米。《蛟川周氏宗谱》说:“两旁列肆,为邻近诸村落购买米酒油盐之地。逢四九市期,聚集尤众。族人翅泰君《市场记》所谓‘虽不能并驾于鄞江、古林,而比之桃浦、石马塘,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唯道路不甚宽广。故迩年来另拓小菜场。”可见街不但是本村的贸易中心,也是邻近诸村日常货物的供给中心。
  每逢农历四、九,也即是初四、初九、十四、十九、廿四、廿九,这是蜃蛟村的市日。这天一早,邻近的商贩都会来赶集,但更多的是本村和邻村的农民自产自销的蔬果田作货和家禽。渔民(俗称拘鱼人)也摇着小划船靠上埠头,挑上来刚刚捕得的鱼鲜。农民和渔民主要提供“下饭”腥素,但凡民间日用的货色,如桶钵锅镬、瓷陶碗盏、布匹鞋袜、针线彩丝、筲箕竹篮、香烛锡箔等,集市上都一应俱全,这些都是赶集的小贩们的货品,此外,卖梨膏糖、看西洋景、卖烂泥膏药、做猢狲戏、吹糖孩、变戏法、“大雨伞”拔牙齿之类的江湖艺人,也会赶来逢场作戏。蜃蛟人称此为“市日街头”。这些农渔商贩的摊头,都摆在店铺的门前,店家不但不会干涉,反为提供矮凳、排门板用来搭摊头,还供茶水,甚至落雨天还会张布篷、借雨伞。店家往往认为,摊贩能接人气,也会把生意引进店来。市日常常从凌晨开始,到八、九点钟基本结束。在此期间,街上人流滚滚,水泄不通,称为“轧市日”。虽说人满为患,但都是乡邻亲眷,所以相互谦让谅解,如果有人要挑一担粪便或赶一头牛过街,只要么喝大家当心,众人自然都会让行。
  集市的货物在一个区域里循环。据民国二十年记载,当时的蜃蛟为十天四市,市日分别在农历一、四、七、九,这种集市密度在鄞县其他地方很少见到,足可见蜃蛟在鄞西集市贸易中的地位。但这一市期与周边的黄古林(三、七、十)、凤岙市(二、八)、石马塘市(一、六)、前虞市(二、五)中有两天重复,在商贩的流动中反而会引起混乱。以后改为十天二市,才与周边村镇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基本循环:三、七、十黄古林、二、五、八前虞〓、四、九蜃蛟弄,一、六石马塘。这就在每十天里,构成了“石马塘—前虞〓—黄古林—蜃蛟弄—前虞〓—石马塘—黄古林—前虞〓—蜃蛟弄—黄古林”这样的一个循环。小贩们每天都有集可赶,农民和渔民如果有新鲜的腥素,又正好不遇本村的市日,也可到邻村去赶集。象蜃蛟这样的村子,如果有贵客上门而正好那天不是自己村的市日,也可到邻村的市日里去采购,只要起个早。至于一般农民,他们在日复一日单调的田作劳动中,市日的那半天,实际上是他们的休息日,以此调节生活的节奏。对于蜃蛟这样的席乡来说,市日那天也是草席收购的日子,卖了草席就有了下饭钱,正好从集市里买些菜肴回来。因此,蜃蛟村的农家,常常是“男人管米缸,女人管菜篮”,生活比较活络,女人的地位也比较高。
  卖柴弄是市日的延伸和尾声。街道自荷池一折,其后即转北向。此段自桂房起,直至后塘路,市期多集柴草,以补作为燃料的稻草之不足。柴草的来源,多为梅园、芝山等沿山一带的山民斫柴卖到平原地区以互通有无。作为街市的直接延续,又以柴草、柴爿、竹编器具如土箕、扫帚、畚斗为主,故称卖柴弄。《蛟川周氏宗谱》说:“吾族近山而处,所谓芝山、锡山、湖后山、建岙诸山皆不出十里内外。山中人以采薪为业者,每当四九市集,无不负荷而来,弄长约数十丈,皆垣墉,盖甃甓为之者。山人之薪即排列于左右墙根,采购者观物论价,咸交易于其地,此名之所由来也。今于蛟川之西新辟市场,则也移而他往。”实际上到解放后,此弄近桂房部分逢集仍为柴市,也卖筲箕饭篮。直至八十年代后,由于燃料变化,农民也多烧石化气,少有卖柴者。
  小菜场:集胜桥西堍,占地一亩有余。“由集胜桥会十二柱合资百二十元所价买。开辟之时,又构东向市面上房十余间,租与他人营业。于是,四九市期两街不至于拥挤。”五十年代填市漕成空地而改为小菜场后,其地另构屋所,成为供销社生产资料部。
  席市场:在上桥南堍,正蛟川取弯处,砌石坎,铺成石板空场地一块。《周氏宗谱》说,“本镇市集向有草席这买卖。旧有市场占地不甚广阔,往往拥挤。民国十年,逢英公于开辟小菜场外,复经营扩展此场,并建众乐亭于其南。族人翅泰君有《蜃蛟弄市场碑记》。”“众乐亭”是一座石四柱的凉棚屋,于市场之西南,枕河,并非精致的亭台。建立的目的,是因为“先时四九市集,未及黎明,山中及邻村诸织户如芝山、建岙、翁氏、姚氏者,披星戴月负荷而来。偶值天雨,一无庇荫,大有淋漓尽致之概。自此亭建后,当鸡鸣月落时,托足有所矣。……以之名亭,谁曰不宜?”可见为邻村赶集者有一个歇脚避雨之外。
  没有集市的常日,店铺支撑着蜃蛟村街上的市面。基本的店铺的南货店、国药店、百货店、咸货店、大饼店、饮食店、剃头店、弹花店、鞝鞋店、裁缝店、豆腐店、肉店和水果摊。
  传统的老店有:天德堂中药店、顺兴南货店、三八咸货店、永年剃头店、弹花店、大饼店、裁缝店、鞝鞋店、水果店。
  建国后的村集市,曾经经历了“三落四起”的过程。建国初,农副产品由供销社购销,集市衰落。1956年月10月开放农村集市,市日再度兴起。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农村消灭了农民自产自销的基础,货物由公社统一调拨购销。1961年末,由于农副产品奇缺,允许农民副业的剩余产品自由交易,以通有无,集市再度兴起。但1966—1976年间,集市虽然存在,上市产品却控制甚严,集体生产的农副产品和社员个人的粮、油、草席均不准上市,集市上的交易冷落。1979年初,再次开放集市,允许粮、油、竹木等货物和小商品交易,取消对白肉、水产的限制,集市再一次兴旺。
  1990年,蜃蛟村在裕成前面修建新的月台式小菜场,市场用地1736㎡,其中棚屋403㎡,形成天天市。据《鄞县志》1990年统计,蜃蛟新市场日均摊位200个,日上市人数2000人,年成交60万元。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

相关地名

蜃蛟村
相关地名